走进神秘的元宝山

走进神秘的元宝山

一、走进神秘的元宝山(论文文献综述)

周峪竹[1](2021)在《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的中国民俗画片收藏研究》文中指出苏联科学院院士、20世纪俄罗斯汉学的带头人阿列克谢耶夫(1881-1951)曾于1907年、1909年、1912年、1926年赴中国华北、长江中下游、华南等地区,期间广泛收集中国传统木版民俗画,形成当今国内外学术界闻名的俄藏中国民俗画。2015年俄罗斯国立宗教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发现该馆藏有近千幅阿列克谢耶夫在中国收集的中国民俗画,包括门神画、财神画、佛像、道教神像画、护符、纸马等,遂设立阿列克谢耶夫中国民俗画特藏。中国民俗画是阿列克谢耶夫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宗教的重要素材,作为俄罗斯汉学史上第一位对中国民俗画片进行系统研究的汉学家,他从学术生涯伊始就致力于中国民俗文化推广和普及。中国民俗画片成为西方了解中国民间信仰和文化习俗的重要媒介,是沟通近代中俄文化交流中的一座桥梁。中国民俗画片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载体,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才华与智慧。现收藏于俄罗斯国立宗教历史博物馆的这批中国民俗画片,以图画的形式具象地反映出中国各地的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俗、丧葬礼俗、民间信仰、民间谚语等各类民俗事象,是中国民间俗文化的百科全书,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本研究从民俗画片的文化价值入手分析该特藏对于中俄文化交流的意义;运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透视这批民俗画片所反映的生活在封建纲常、礼制、教条之下的旧中国中下层民众精神上的狂欢化世界,解读民俗画片中的民间精神“狂欢”意蕴。通过挖掘俄罗斯对中国民俗文化的认识揭示民俗画片在中俄两个民族交往中的文化价值。

董溪[2](2021)在《濒危植物短叶黄杉种群结构动态与系统发育分析》文中提出短叶黄杉(Pseudotsuga brevifolia)隶属于松科黄杉属(Pseudotsuga),因其数量稀少而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其在喀斯特山顶地段有良好的适应性,但因其树木材质优良,被砍伐破坏量大且生长缓慢,现呈零散分布。本研究调查了黔西南至广西河池地区与广西南部地区分布的两个短叶黄杉集群,通过划分龄级结构、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与生存函数曲线,揭示短叶黄杉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以探索喀斯特地区短叶黄杉种群的生长状态、发展趋势与维持机制,为种群的保育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也对今后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简单、分子量小、进化速率慢、包含大量的遗传信息,因此在物种鉴定、基因转化、系统发育进化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我们对短叶黄杉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测序、组装、基本结构分析、近缘种比较基因组学分析与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数据进行松科植物系统进化树重建,对短叶黄杉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这些研究丰富了基因组数据库,为其种属间系统发育研究、分子标记开发、叶绿体转化技术以及其濒危状态的分析与保护建议提供重要数据和理论参考。结果如下:(1)两个地区的短叶黄杉种群自我更新能力均较差,幼龄和老龄阶段株数都较少,且广西西南地区幼龄数极少;两个地区种群均为衰退型,广西西南地区衰退更为严重;通过存活曲线分析得出,两个地区的短叶黄杉种群均为Deevey-Ⅱ型,黔西南到广西河池地区种群的第Ⅴ-Ⅵ龄级与第Ⅸ-Ⅹ龄级阶段种群存活数下降最快,死亡率最大,广西西南地区短叶黄杉种群第Ⅳ-Ⅴ龄级期间种群存活数下降最快,死亡率最大;由生存函数曲线分析得知,黔西南到广西河池过渡地区短叶黄杉种群的特点是:前期死亡率高,基础薄弱;中、后期衰退,种群生存力较低,处于衰退的状态。广西西南地区短叶黄杉种群同处于衰退状态,且与前者短叶黄杉种群相比衰退期更早。(2)短叶黄杉叶绿体全基因组整体呈典型的四体分结构,全长122348bp,LSC全长66627bp,SSC全长54863bp,IR区全长858bp;全长GC含量占总碱基数的37.64%,LSC区GC含量占总碱基数的37.95%,SSC区GC含量占总碱基数的39.64%,IR区GC含量占总碱基数的37.06%。短叶黄杉叶绿体基因组中基因总数为114,其中蛋白编码基因73个,t RNA基因37个,r RNA基因4个,内含子8个。结构与大多数裸子植物相似。(3)短叶黄杉叶绿体基因组共检测出29个SSR,其中单核苷酸位点最多。检测出短叶黄杉叶绿体基因组中正向重复62对,占所有重复序列总数的77.5%,回文重复序列有12对,没有反向重复与互补重复序列。短叶黄杉共编码20442个密码子,使用频率最高的密码子是编码谷氨酸(Glu)的GAA,数量为850个(4.16%),使最少的密码子是编码甲硫氨酸(Met)的GUG,数量仅为1个。亮氨酸(Leu)的编码率最高,编码半胱氨酸(Cys)是编码率最低的氨基酸。(4)通过同科近缘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基本特征比较分析得出,短叶黄杉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与各段长度基本处于中间水平,但叶绿体全基因组整体GC含量最低(37.64%),t RNA数最多。叶绿体基因组序列间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短叶黄杉与近缘种的IR区均较保守,编码区的保守性大于非编码区。对叶绿体基因组进行重排结果表明,短叶黄杉和黄杉、云杉、梵净山冷杉区段的排列较为一致,结构较为相似,表明这几个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未发生重排。金钱松、云南松、银杉、铁坚油杉、铁杉、长苞铁杉存在许多部分序列缺失、倒置与重排,与短叶黄杉差异较大。IR区扩张与收缩分析结果表明:短叶黄杉IR区分布的基因与其他物种有所不同,其余边界基因分布均差别较小,短叶黄杉IR区未发生明显的扩张与收缩。(5)通过不同数据集重建短叶黄杉的系统进化树,两种拓扑结构均表明,与短叶黄杉亲缘关系最近的植物为欧洲落叶松(Larix decidua),且均获得较高的自展值支持,冷杉属、油杉属、金钱松属、雪松属的物种聚成同一支,表明这五个属相关物种亲缘关系较近,且黄杉属与这一支亲缘关系较近。共同编码序列中,松属物种与松科其余全部物种分为了两大支,而全基因组中松属与云杉属构成姐妹类群,猜测可能是由于裸子植物编码序列的变异或缺失较大导致松属物种在不同数据集下产生聚类差异。

宫晖[3](2021)在《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与实施》文中指出自2012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推广研学课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建议加强地理实践,因此地理研学课程成为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等10个部门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指导意见》,旨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研学课程,赤峰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丰富的研学课程资源,适合开发地理研学课程,设计地理研学案例。因此,笔者基于高中地理内容,以地理研学课程为途径对赤峰市的课程资源进行案例设计和实施,研究如何通过地理研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生活教育理论、课程开发理论和地理教学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考察法、行动研究法和归纳总结法进行研究。研究思路是分析典型案例,为案例设计奠定基础,进而实施案例,得出结论、启示。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地理研学课程推动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丰富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的案例,为周边地区研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以及为高中地理研学课程的设计提供一般思路。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开展地理研学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地理实践力为地理研学课程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评价标准。第二,对赤峰市乡土地理资源进行研究,按照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进行归纳整理。第三,从课程标准中选择能够进行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的内容共9项,对教学提示、内容要求以及研学地点的选择进行汇总。以湘教版2本地理必修教材为依据能够进行研学课程案例设计的内容共18项,按照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综合类3类进行开发,共得到13项主题,并分别设计研学内容。第四,通过分析他人的案例得出相应的启示并总结研学课程案例设计的原则5项,分别是教育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安全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实操性原则。第五,研究得到研学案例的基本组成8部分,分别是研学主题、研学地点概况、研学目标、研学线路与时间安排、研学课程准备工作、研学活动方案、研学评价、研学手册。第六,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4个。

韦庆林[4](2019)在《从广西获奖纪录片看“四力”的重要作用》文中指出文章以近年来广西纪录片创作为例,分析广西纪录片工作者如何践行脚力、培养眼力、激活脑力、提升笔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一组组具体的获奖作品,分析"四力"对提升创作队伍、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作用。

王海霞[5](2019)在《东北满族民歌演唱艺术研究》文中认为满族民歌是东北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浓郁的民族乡韵气息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歌唱形式。内容涵盖满族人民生产、生活及风土人情,表达了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其唱词质朴,具有满族独特音律、情感真挚,深深扎根于满族人民的生活,伴随满族人民生活的音乐文化,以歌唱的方式记忆了满族民众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心声。本论文通过对满族民歌历时与共时发展空间的回顾,以文献记载、文化遗存的谱系资料为研究基础,以民间留存的传统民歌田野调查、搜集整理的满族民歌和文化融合发展为新的演唱形式的满族民歌为研究视角,通过个案分析和实践案例比较论证,对满族民歌人文自然生态形成依据、唱词音韵规律、演唱风格及表现形式、传承意义进行研究。论文研究共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思路、研究现状与问题、相关概念的界定,并对研究意义与创新、研究目的与方法之处作了阐述。第一章,通过对满族民歌的历史梳理,从“满族民歌历史文化”视角,阐述了历史遗存的满族民歌与自然和人文生态中满族民歌间的依存关系。并历时性地梳理了不同族源地域满族民歌文化发展历程,论述了满族民歌与民族精神信仰和活态演唱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章,以当下留存的不同类型的满族民歌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民歌案例论证,阐述了满族民歌在演唱内容、音调结构及不同演唱风格方面的特征,诠释了满族民歌题材之一萨满神歌的演唱特点和存在价值。第三章,从语言学语境探讨了满语民歌语言演唱艺术和方言音韵特点。通过实践案例比较分析,阐述了区域其他民族民歌与满族民歌唱词韵律演唱个性特征,并对满语、满汉双语、汉语三种语言演唱形式的满族民歌演唱风格个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第四章,从文化超越视角,阐述了原生形态满族民歌创新、融合发展后的呈现形式,论证了创新后的满族民歌演唱风格特点。从“和而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实例分析,比较了同一语族同一类型民歌演唱风格特点、同一地域同一类型不同族源的民歌演唱个性。论述了如何借鉴、融合现代多元音声技法超越原生民歌演唱方式的当代呈现,并以实践表演例证形式阐述了服饰、舞蹈、乐器等综合艺术对满族民歌艺术呈现的辅助作用。第五章,阐述了多元文化形态下,满汉文化融合对满族民歌传承与实施路径的影响,分析多样化语境下满族民歌传承形式、演唱形式、传承视域是如何适应当代社会时代发展方向,适应当下人们审美认知观念。

韦庆林[6](2019)在《“四力”齐发 展现纪录片魅力》文中提出如何将"四力"融入纪录片创作中?本文以近年来广西纪录片创作为例,结合笔者创作过程中的实践和心得,浅谈广西纪录片工作者如何践行脚力、培养眼力、激活脑力、提升笔力,从而展现广西纪录片的独特魅力。

黄玉婷[7](2019)在《毛南族傩面具在景观装置艺术中的设计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化冲击下,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与生产方式趋于同化并面临断代消失的危机;毛南族傩面具是毛南族傩文化极具代表性的实物载体,具备丰富的视觉艺术语言价值,承载积淀着毛南人民的发展历史及生活印记。本文以景观装置艺术视角切入,选取广西少数民族的典型代表-毛南族傩面具文化为研究范本挖掘其艺术及精神内涵,探讨在新时代中如何将其融入景观装置艺术中,拓宽景观装置艺术的应用边界,为其注入民族的、独特的、本土的生命活力,同时让以毛南族傩面具背后所代表的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文化,通过景观装置艺术搭建的平台引起大众视野关注和了解。笔者通过对毛南族实地走访调研及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概述分析整理毛南族傩面具艺术特征内涵及其在现有景观设计中案例应用,结合景观装置艺术的特点与发展趋势,论证毛南族傩面具应用于景观装置艺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次,从毛南族傩面具物质化和非物质化两方面提炼设计元素,运用动态的、综合的、符合趋势的设计手法,关注二者结合过程与结果的可适应性、可持续性和公共参与性,理论结合实践,检验理论内容的可行性,推动毛南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其他民族文化在景观装置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张涛[8](2019)在《海螺沟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及课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3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研学旅行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催化着研学旅行蓬勃发展,也促使研学者更渴望走出校园获取更多的知识,研学旅行市场不断扩大,迫切要求景区的研学产品更新升级,尤其是相配套的研学课程产品更是寥寥无几。海螺沟景区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是甘孜州唯一一个5A级景区,其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不仅观赏游憩价值较高,而且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自然科学研究、爱国主义教育、专项考察等功能。通过在当地的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海螺沟景区虽然研学旅行已有初步发展,但是研学人群较少,研学旅行路线也主要集中在磨西镇至柏秧坪村一带,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化及升级迫在眉睫。本文在旅游学和教育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海螺沟总体概况和研学旅行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当前海螺沟在研学旅行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分类标准以及海螺沟景区5A规划,对海螺沟景区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和评价,并利用改进后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评价确定海螺沟主要研学旅行资源开发的优先级。本文基于海螺沟外部环境及内部动力,分析了海螺沟进行研学产品开发的可行性和课程设计的依据,继而依托海螺沟主要研学旅行资源优先级评价确定三大研学旅行产品和三大主题研学课程,并提供主题研学课程的教案内容和《研学手册》,也针对所设计的研学课程提出相应实施和保障机制。研学课程设计是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的延伸,研学旅游课程也是研学旅行产品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研学旅行课程既是旅行产品又是课程。本文通过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和课程设计,并重点设计海螺沟研学旅行课程,将有利于海螺沟研学旅行产品的丰富升级,促进海螺沟景区研学旅行的发展;也是实现海螺沟地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研学课程开发的双向互动;为海螺沟以及其他景区的研学活动开展、研学课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王诚林[9](2019)在《平乐,平乐(外一篇)》文中认为喜欢一座城,极可能从认识一个人开始;喜欢一个人,必然喜爱这座城市。平乐镇——古称昭州。多年前,我在区滑石矿工作,认识一位来自北方的姑娘,年方十六岁的她,模样儿有些像黄蓉,性情也有些像黄蓉。不久,我因故离开滑石矿,之后,听说她嫁来平乐。数十年过去,她一切还好吗?又若干年之后,我带着厨师前往桂林各县搜集名菜,平乐留给我深刻印象的不是十八大碗名

杨映川[10](2019)在《交界——心识愿者L21蓝樘实验档案》文中认为很多人在寻找外星人,这里还有很多传说涉及地球人与外星生命体的交流及对外星生命体的研究。据我所知,地球上为人类掌握的外星生命体的资料十分单薄,研究并无实质性进展,一是没有办法获取周边资源提供的佐证,也就是说,没有比对。二是掌握这些资料的很多属于极具保密性质的机构,正因为保密,它不可能实现交流,那些资

二、走进神秘的元宝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进神秘的元宝山(论文提纲范文)

(1)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的中国民俗画片收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价值
    二、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三、本研究依据的理论和方法
第一章 阿列克谢耶夫及其对中国民俗画片的收集与研究
    一、阿列克谢耶夫与中国民俗画片
    二、阿列克谢耶夫的中国考察及民俗画片的收集
第二章 俄藏“阿列克谢耶夫中国民俗画片”考释
    一、俄罗斯国立宗教历史博物馆
    二、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藏品的基本构成
第三章 从阿列克谢耶夫的收藏看中国民俗画片的文化价值
    一、民俗画片的概念界定
    二、中国民俗画片的起源与发展
    三、中国民俗画片的文化价值
第四章 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所反映的中国民俗
    一、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藏品中的岁时节令
    二、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藏品中的人生礼俗
    三、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藏品中所蕴含的民俗观念
第五章 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中的民间精神“狂欢”意蕴
    一、欲望的释放
    二、叛逆的表达
    三、生死的跨越
第六章 经由图像艺术展开的中俄文化交流
    一、17世纪以来俄罗斯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的过程
    二、阿列克谢耶夫对中国民俗画片的认知、研究与解读
    三、阿列克谢耶夫的文化观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基础材料
    二、专着
    三、文章
致谢

(2)濒危植物短叶黄杉种群结构动态与系统发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植物种群研究现状
        1.1.1 植物种群结构特征研究
        1.1.2 濒危植物与极小种群研究动态
    1.2 叶绿体基因组研究概况
        1.2.1 叶绿体的发现及其起源
        1.2.2 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1.2.3 叶绿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1.2.4 叶绿体基因组的应用
    1.3 短叶黄杉研究概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短叶黄杉分布及调查区域
    2.2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地质地貌
3 材料与方法
    3.1 植物材料采集
    3.2 生态调查
        3.2.1 样地设置与调查方法
        3.2.2 种群结构特征研究方法
    3.3 试剂与设备
        3.3.1 实验药品与试剂
        3.3.2 仪器设备
    3.4 叶绿体基因组实验与生物信息分析方法
        3.4.1 植物总DNA提取及检测
        3.4.2 短叶黄杉叶绿体基因组测序
        3.4.3 基因组组装、注释与物理图谱绘制
        3.4.4 重复序列与SSR
        3.4.5 密码子使用偏性
        3.4.6 叶绿体基因组差异性分析
        3.4.7 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比对
        3.4.8 IR/SC边界收缩与扩张分析
        3.4.9 系统发育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样地环境特征
    4.2 种群结构特征分析
        4.2.1 短叶黄杉种群径级结构及年龄结构分析
        4.2.2 短叶黄杉种群静态生命表
        4.2.3 短叶黄杉种群存活曲线分析
        4.2.4 短叶黄杉种群生存函数分析
    4.3 短叶黄杉叶绿体基因组
        4.3.1 短叶黄杉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分析
        4.3.2 短叶黄杉重复序列与SSR分析
        4.3.3 密码子使用偏性分析
    4.4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4.4.1 松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基本特征
        4.4.2 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比对
        4.4.3 IR/SC边界扩张与收缩分析
    4.5 系统位置分析
        4.5.1 基于全长序列重建系统树
        4.5.2 基于CDS区重建系统树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1.研究方法
        2.研究路线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地理实践力
        2.研学课程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生活教育理论
        3.课程开发理论
二、地理研学课程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说明
        1.案例来源
        2.案例分析目的
        3.案例分析视角
        4.案例分析方法
    (二)案例具体分析
        1.自然地理类研学课程案例分析
        2.人文地理类研学课程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启示
三、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
    (一)研学课程案例设计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因地制宜原则
        3.安全性原则
        4.趣味性原则
        5.实操性原则
    (二)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依据
        1.赤峰市乡土地理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3.高中地理教材
        4.师生实际情况
    (三)研学课程案例的基本组成
        1.研学主题
        2.研学地点概况
        3.研学目标
        4.研学路线与时间安排
        5.研学课程准备工作
        6.研学活动方案
        7.研学评价
        8.研学手册
    (四)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
        1.案例一:燕京啤酒(中京)有限责任公司工业研学课程
        2.案例二:赤峰市博物馆研学课程
四、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实施
    (一)案例实施
        1.燕京啤酒(中京)有限责任公司研学课程实施
        2.赤峰市博物馆研学课程实施
    (二)案例实施启示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研学案例汇总表
附录2 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具体分析表
附录3 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
附录4 地理研学课程案例成果展示
致谢

(4)从广西获奖纪录片看“四力”的重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以脚力现魅力
以眼力见动力
以脑力显张力
以笔力促活力

(5)东北满族民歌演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现状与问题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五、研究目的与方法
    六、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东北满族民歌回望
    第一节 满族民歌历史追溯
        一、文献记载中的满族民歌
        二、文化遗存中的满族民歌
        三、满族民歌当代演唱现状
    第二节 满族民歌的人文生态渊源
        一、自然生态中的满族民歌
        二、文化生态中的满族民歌
        三、族源地域中的满族民歌
    第三节 民族精神信仰与族群文化认同
        一、满族民歌与民族精神信仰传递
        二、族群文化认同与民歌活态发展
第二章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形态特征研究
    第一节 满族民歌演唱类型
        一、体裁类型
        二、题材类型
    第二节 满族民歌演唱特征
        一、传统民歌的本真演唱
        二、质朴各异的音调结构
        三、音韵交融的文字唱词
        四、和合共生的润腔技巧
        五、情感色彩浓郁的衬词
    第三节 满族民歌演唱的反本修古
        一、满族仪式“古歌”演唱之说
        二、满族仪式“古歌”音韵交融
第三章 东北满族民歌满语演唱研究
    第一节 满语民歌语音演唱特点
        一、满语语言的形成与发展
        二、满语元音歌唱音位特点
        三、满语辅音歌唱音位特点
        四、满语言语音重音节特点
        五、满蒙歌唱语音音位比较
    第二节 满族民歌与东北方言的音韵关系
        一、东北方言的声韵调特点
        二、东北方言在演唱中运用
    第三节 满语语言在演唱中的运用
        一、唱词韵式特点
        二、唱词韵律个性
        三、语言演唱特色
第四章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艺术的当代呈现
    第一节 追求变化与机缘
        一、机缘与灵感的碰撞
        二、远古与现代的链接
    第二节 和而不同的演唱技法
        一、多样性演唱技法借鉴
        二、中西演唱技法的借鉴
    第三节 满族民歌演唱的表现形式
        一、多元文化形式的演唱表现
        二、融合与发展中的演唱表现
        三、借鉴与超越中的演唱表现
    第四节 美美与共的艺术展示
        一、满族服饰在演唱中的艺术展示
        二、满族舞蹈在演唱艺术中的展示
        三、伴奏乐器在演唱艺术中的展示
第五章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的当代传承
    第一节 传统文化形式下满族民歌传承路径
        一、社会传承的多样性
        二、家族亲缘传承的稳定性
        三、师徒传承的普遍性
        四、族群文化记忆传承
    第二节 多样化形式下东北满族演唱传承
        一、独唱传承形式的永恒
        二、一领众和的自由传唱
        三、对唱传承的情感交流
        四、重唱传承的艺术魅力
        五、合唱传承的艺术超越
        六、民歌传唱的活化石
    第三节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传承的新视域
        一、学校教育传承
        二、激活民俗传承
        三、传统歌唱延续
        四、媒体化新视界
        五、旅游文化新景观
结论
    一、研究之结论
    二、传承之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东北三省满族分布图
    附录二 田野调查与归类
    附录三 图目录
    附录四 图表目录
    附录五 谱例目录
    附录六 新媒体网络传播的满族民歌
    附录七 满族民歌《摇篮曲》演唱音乐结构分析
    附录八 全国各中小学满语教学情况调查汇总表
    附录九 2018 年全国各地举办满族颁金节的地域汇总
    附录十 满文字头歌
在学习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含项目)情况
后记
附图

(6)“四力”齐发 展现纪录片魅力(论文提纲范文)

以“脚力”现魅力
以“眼力”见动力
以“脑力”显张力
以“笔力”促活力

(7)毛南族傩面具在景观装置艺术中的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学术和应用价值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五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六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毛南族傩面具研究分析
    第一节 毛南族面具概述
        一、毛南族面具的起源
        二、毛南族傩面具的角色划分
        三、毛南族傩面具的制作工艺
        四、毛南族傩面具的传承和发展状况
    第二节 毛南族傩面具人物分析
    第三节 毛南族傩面具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
        一、毛南族傩面具的艺术特征分析
        二、毛南族傩面具的文化内涵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毛南族傩面具与景观装置艺术的融合
    第一节 景观装置艺术的基本理论概述
        一、景观装置艺术的定义
        二、景观装置艺术的特点
        三、景观装置艺术的类别
        四、景观装置艺术的作用
        五、景观装置艺术的服务对象
    第二节 景观装置艺术的发展背景和趋势
        一、景观装置艺术的发展背景
        二、景观装置艺术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景观装置艺术的文化内涵需求
        一、民族文化展示需求
        二、设计多元化需求
    第四节 毛南族傩面具应用于景观装置艺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毛南族傩面具应用于景观装置艺术的必要性分析
        二、毛南族傩面具应用于景观装置艺术的可行性分析
    第五节 毛南族傩面具应用于景观装置艺术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二、间接带动经济发展
        三、社会关注度提升
        四、艺术形式多元化呈现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毛南族傩面具在景观装置艺术中的设计研究
    第一节 傩面具在景观中应用现状分析
        一、南昌·中国傩园
        二、南昌秋水广场
        三、傩王谷·巫傩文化村
        四、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文化广场
    第二节 傩面具在景观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功能形式单一
        二、文化内涵欠缺
        三、材料运用刻板
        四、表达效果不佳
        五、与环境融合度欠佳
    第三节 毛南族傩面具在景观装置艺术中的设计元素提炼
        一、物质化设计元素提炼
        二、非物质化设计元素提炼
    第四节 毛南族傩面具在景观装置艺术设计中的设计原则
        一、批判性继承原则
        二、大众参与性原则
        三、适度表达原则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五节 毛南族傩面具在景观装置艺术中的设计手法
        一、再现——场景模仿
        二、取形——拼贴移植
        三、延意——内涵象征
        四、传神——抽象变形
        五、创新——传承融合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毛南族傩面具在景观装置艺术设计应用案例
    第一节 案例一概述——傩镜傩境
        一、区位与人流分析
        二、设计定位与策略
        三、景观装置的创新点
        四、设计展示
    第二节 案例二概述——傩韵
        一、区位与人流分析
        二、设计定位与策略
        三、景观装置的创新点
        五、设计展示
    第三节 设计反思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8)海螺沟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及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2.1 相关概念
        1.2.2 理论基础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研学旅行国内外研究综述
        1.3.2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文章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海螺沟研学旅行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2.1 研究区范围
    2.2 海螺沟总体概况
        2.2.1 自然环境概况
        2.2.2 社会经济概况
        2.2.3 旅游发展概况
    2.3 海螺沟研学旅行发展状况
        2.3.1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类型
        2.3.2 研学旅行线路
        2.3.3 研学旅行接待设施
        2.3.4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的市场定位
    2.4 海螺沟研学旅行开发存在的问题
第3章 海螺沟研学旅行资源开发优先级筛选
    3.1 海螺沟旅游资源分析
        3.1.1 海螺沟旅游资源分类
        3.1.2 海螺沟旅游资源评价
    3.2 海螺沟研学旅行资源开发优先级筛选
        3.2.1 研学旅行资源开发优先级筛选方法
        3.2.2 海螺沟研学旅行资源开发优先级筛选结果
第4章 海螺沟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及课程设计
    4.1 海螺沟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的可行性
        4.1.1 外部环境
        4.1.2 内部动力
    4.2 海螺沟研学旅行产品开发
        4.2.1 自然科普型研学旅行产品
        4.2.2 励志教育型研学旅行产品
        4.2.3 体验考察型研学旅行产品
    4.3 海螺沟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原则和依据
        4.3.1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原则
        4.3.2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依据
    4.4 海螺沟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4.4.1 研学主题课程一:探秘原始森林,感受醉美冰川
        4.4.2 研学主题课程二:重温红色文化,传承长征精神
        4.4.3 研学主题课程三:体验乡土农趣,追忆古道神韵
第5章 海螺沟研学课程实施与保障机制
    5.1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注意事项
    5.2 研学旅行课程保障机制
        5.2.1 政策保障
        5.2.2 资金保障
        5.2.3 安全保障
        5.2.4 产品保障
        5.2.5 教学保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A 探秘原始森林,感受醉美冰川—海螺沟自然之美《研学手册》
    附录B 重温红色文化,传承长征精神—海螺沟文化之美《研学手册》
    附录C 体验乡土农趣,追忆古道神韵—海螺沟乡土之美《研学手册》
    附录D 海螺沟主要研学旅行资源开发优先级评价

(10)交界——心识愿者L21蓝樘实验档案(论文提纲范文)

四、走进神秘的元宝山(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的中国民俗画片收藏研究[D]. 周峪竹.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濒危植物短叶黄杉种群结构动态与系统发育分析[D]. 董溪.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与实施[D]. 宫晖.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4]从广西获奖纪录片看“四力”的重要作用[J]. 韦庆林. 新闻潮, 2019(12)
  • [5]东北满族民歌演唱艺术研究[D]. 王海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6]“四力”齐发 展现纪录片魅力[J]. 韦庆林. 新闻战线, 2019(20)
  • [7]毛南族傩面具在景观装置艺术中的设计应用研究[D]. 黄玉婷. 深圳大学, 2019(09)
  • [8]海螺沟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及课程设计研究[D]. 张涛.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9]平乐,平乐(外一篇)[J]. 王诚林. 广西文学, 2019(02)
  • [10]交界——心识愿者L21蓝樘实验档案[J]. 杨映川. 花城, 2019(01)

标签:;  ;  ;  ;  ;  

走进神秘的元宝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