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及内科护士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急诊及内科护士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一、急诊科与内科护士心理健康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房欣[1](2021)在《护士职业韧性、职业认同与工作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护士职业韧性、职业认同和工作生活质量现状;探讨三者间的关系;分析影响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提出对策与建议,为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升工作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0年8~10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对长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77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职业韧性量表、护士职业认同评定量表和工作相关生活质量量表。双人核对后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录入,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护士一般人口学资料用频数、构成比描述;探讨一般资料中有意义的因素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职业韧性、职业认同和工作生活质量三者间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影响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的因素使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结果:(1)护士职业韧性总分为(80.96±9.31)分,职业认同(110.86±15.99)分,工作生活质量(107.45±18.29)分。(2)学历、婚姻状况、工作科室、工作年限、参加专业相关培训总时长、择业原因等方面得分在护士职业韧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学历、工作科室、临床带教年限、择业原因等方面的差异在职业认同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历、月收入、参加专业相关培训总时长和择业原因等方面的差异在工作生活质量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3)护士职业韧性、职业认同与工作生活质量三者间均呈正相关(P<0.01),职业韧性和职业认同可正向预测工作生活质量。学历、月收入、职业韧性和职业认同程度是护士工作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可解释工作生活质量19%的变异率。结论:本研究中护士职业韧性、职业认同和工作生活质量均处于中等水平。职业韧性和职业认同可正向预测工作生活质量。学历、月收入、职业韧性和职业认同程度是影响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的因素。

黄玉霞[2](2021)在《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生活质量的现况;分析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生活质量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影响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旨在为临床急诊科护士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高其心理健康及心理韧性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并最终提高急诊护理工作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吉林省五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所用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理健康问卷(K10)、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CDRISC)、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应用SPSS26.0软件,采用频数、构成比、均数、标准差、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中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总分为(24.05±7.29)分。民族、婚姻状况、劳动人事关系、最近一个月夜班频数对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有影响(P<0.05)。(2)本研究中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总分为(62.47±14.44)分。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劳动人事关系、最近一个月夜班频数、平均月薪对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有影响(P<0.05)。(3)本研究中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总分为(60.57±12.11)分。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劳动人事关系、最近一个月夜班频数、平均月薪对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有影响(P<0.05)。(4)相关分析显示,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量表(K10)得分呈负相关关系(r=-0.316,P<0.01),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r=0.677,P<0.01),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量表(K10)得分呈负相关关系(r=-0.433,P<0.01)。(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为民族、婚姻状况、劳动人事关系、最近一个月夜班频数、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共同解释变异度为57.7%。结论:(1)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居于中等水平。少数民族、未婚、正式在编、最近一个月夜班频数越低的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较高。(2)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居于中等水平。年龄越大、女性、少数民族、未婚、正式在编、最近一个月夜班频数越低、平均月薪越高的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水平较高。(3)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居于中等水平。年龄越大、女性、少数民族、未婚、正式在编、最近一个月夜班频数越低、平均月薪越高的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水平较高。(4)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心理韧性水平越高,生活质量水平也越高。(5)心理韧性、心理健康、劳动人事关系、婚姻状况、民族、最近一个月夜班频数是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其中心理韧性对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的影响最大。

王娅[3](2021)在《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验证》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在文献回顾和胜任力理论探究的基础上进行质性访谈,了解卒中中心护士的工作职责及其胜任卒中护理工作应具备的胜任力要素,结合Delphi专家咨询法构建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形成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自评问卷并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方法]第一部分: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的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云南省2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认证的卒中中心13名护士及5名护理专家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提炼出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要素。第二部分: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胜任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半结构式访谈结果,初步拟定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的评价指标条目池并制定专家咨询问卷;采用Delphi法,选取15名来自不同省份的三级综合医院和医学高等院校的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临床医学及康复医学领域的专家,经2轮专家咨询筛选和修订评价指标,形成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第三部分: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制定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自评问卷,于2020年9~11月采取便利抽样法从云南省已有国家级/省级认证通过的卒中中心的13个地级行政区选取17家卒中中心的1083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46份,筛选评价指标条目及进行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 果]第一部分: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将卒中中心护士的胜任力要素归纳为4个主题: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能力及个人特质与动机,共包括13个亚主题。第二部分:初步拟定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85个三级指标制定专家咨询问卷。2轮专家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3.8%和100%,意见提出率分别为66.7%和33.3%,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73和0.927,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96和0.149(P<0.01),第2轮专家咨询的指标变异系数为0.00-0.25。构建出包含4个一级指标(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能力、个人特质与动机)、14个二级指标和79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部分:各指标条目的临界比值为10.470~20.893(P<0.001),且各条目与指标总体的相关性系数r均>0.40。对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自评问卷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能力和个人特质与动机4个维度分别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分别提取1、6、2、1个公因子(即二级指标),累积方差贡献率均为60%以上;删除2个内容重复的三级指标条目。评价指标体系的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988,总折半信度为0.925;内容效度指数S-CVI/UA为0.936,S-CVI/Ave为0.989,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I-CVI为0.833~1.000;一级指标与指标体系总体相关性系数为0.765~0.984(均P<0.001)。最终形成包含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及77个三级指标的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结论]本研究采用质性与量性结合的研究方法,最终构建出包含4个一级指标(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能力及个人特质与动机)、10个二级指标及77个三级指标的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科学可靠,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有助于指导护士自身临床实践,不断提升卒中专科护理综合能力;并且为医院护理管理者在卒中中心护士的准入、评价及培训考核等方面提供基础支持。

杨云芳[4](2021)在《职业倦怠护士脑功能与脑结构改变的探索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调查甘肃省某综合性三甲医院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与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运用图论理论以及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分析方法检测职业倦怠护士静息状态下脑功能区的活动特征及脑灰质体积的变化特征,探讨职业倦怠护士可能存在的脑功能与脑结构的异常改变。以期为护理管理者与护理教育者了解职业倦怠提供新视角,为制定护士职业倦怠预防与干预措施提供可靠依据。研究方法(1)使用方便抽样法,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抽取甘肃省某综合性三甲医院998名临床护士开展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研究工具包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和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2)使用Siemens 3.0T磁共振成像设备对纳入脑功能与脑结构改变探索研究的对象进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扫描序列包括常规扫描(T2,T2 Flair)、3D T1加权成像(3D High-resolution Brain Structural Images,3D-T1WI)、rs-fMRI及DTI。(3)纳入32例职业倦怠护士为职业倦怠组,30例与之年龄、护龄、性别、教育年限相匹配的无倦怠护士为对照组,以rs-fMRI、DTI图像为基础,构建每个研究对象的脑功能与脑结构网络,使用图论理论分析方法分析脑网络全局和节点拓扑属性,并对差异脑区的异常指标与职业倦怠量表各维度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4)纳入30例职业倦怠护士为职业倦怠组,29例与之年龄、护龄、性别、教育年限相匹配的无倦怠护士为对照组,以3D-T1WI图像为基础,采用VBM分析方法测量脑灰质体积发生改变的脑区,并对差异脑区的异常指标与职业倦怠量表各维度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特征:本研究共收回问卷1000份,有效问卷998份,有效回收率是99.8%。其中女性964人,占96.6%,男性34人,占3.4%;平均年龄(32.94±6.59)岁,平均护龄(10.46±7.42)年。(2)职业倦怠研究现状:998名研究对象职业倦怠情感耗竭维度平均得分为(24.48±11.64)分;工作冷漠感维度平均得分为(7.01±6.26)分;个人成就感维度平均得分为(32.39±9.59)分。584人达到职业倦怠临界值标准,职业倦怠发生率为58.5%,其中轻、中、重度和无倦怠人数分别为262、254、68和414人,各占比为26.3%、25.5%、6.8%和41.4%。(3)职业倦怠在人口学资料上的分布特征:(1)所在科室、每月夜班数、就寝时间、入睡情况、睡眠质量、睡眠时长、体育运动频率、是否照顾长辈、是否值夜班及是否曾被投诉在情感耗竭维度上存在差异(P<0.05);(2)所在科室、入睡情况、睡眠质量、是否值夜班、每月夜班数及是否曾被投诉在工作冷漠感维度上存在差异(P<0.05);(3)年龄、职称、所在科室、入睡情况、体育运动频率、月收入及聘用方式在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存在差异(P<0.05)。(4)职称、所在科室、每月夜班数、入睡情况、睡眠质量、睡眠时长、体育运动频率及是否曾被投诉在职业倦怠总体水平上存在差异(P<0.05)。(4)脑网络拓扑属性研究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职业倦怠组功能网络最短路径长度增加(P=0.0194,FDR校正),全局效率降低(P=0.0262,FDR校正),聚类系数、小世界属性及局部效率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FDR校正)。结构网络中,职业倦怠组和对照组的脑网络属性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FDR校正)。(2)节点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功能网络中,职业倦怠组节点属性降低的脑区为左侧前扣带和旁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and paracingulate gyri,ACG.L),节点属性增高的脑区为左侧梭状回(Fusiform gyrus,FFG.L)和右侧颞上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STG.R)。结构网络中,职业倦怠组节点属性降低的脑区为左侧距状裂周围皮层(Calcarine fissure and surrounding cortex,CAL.L),节点属性增加的脑区为左侧眶内额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medial orbital,ORBsupmed.L)和右侧颞上回(STG.R)。(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功能网络中,左侧梭状回(FFG.L)的节点效率与职业倦怠量表中的情感耗竭维度呈正相关(P=0.028,r=0.388),其他指标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5)基于VBM研究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职业倦怠组左侧眶部额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orbital part,ORBsup.L)、左侧眶部额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orbital part,ORBmid.L)、右侧额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MFG.R)的灰质体积增加;右侧小脑(Cerebelum)1区、2区、8区灰质体积减少(GRF矫正,单个体素P<0.001,校正后P<0.05)。(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灰质体积改变脑区与护士职业倦怠量表各维度得分之间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研究结论(1)甘肃省某综合三甲医院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率高,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职业倦怠组与对照组的脑功能和脑结构网络均有小世界属性,虽然职业倦怠组护士脑功能网络最短路径长度增加、全局效率降低,但其脑网络整体构建处于平衡状态,脑网络的信息整合与分离功能仍保持正常。(3)静息状态下职业倦怠护士部分脑区出现信息传递与交流障碍,这些脑区均与记忆、情绪、注意力等功能有关,提示职业倦怠护士可能存在大脑功能与结构的改变。(4)职业倦怠护士部分脑区的灰质体积发生改变,提示职业倦怠护士可能存在大脑皮层功能区的萎缩或增生。

庄琳丽[5](2020)在《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共情疲劳情况,掌握护士共情疲劳的现状水平,探讨共情疲劳的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为促进护士心理健康,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工作满意度提供实证依据及合理化建议,有助于医院管理者和研究者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护士的共情疲劳。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3月-6月对成都、武汉两地6所大型综合三甲医院共计1044名临床护士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采用一般人口学问卷收集临床护士资料,采用第五版护士专业生活品质量表(Professional Quality of Life Scale Pro QOL-V)评估护士共情满意、倦怠、二次创伤压力水平。统计学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主要统计学方法包含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等。本研究在量性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半结构式访谈,旨在深入了解护士共情疲劳的情绪体验、身心反应等相关因素对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从个体微观视角对量性研究的结果进行补充。结果1.护士共情疲劳三个维度得分为:共情满意(31.62±6.10)分,倦怠(26.37±5.30)分,二次创伤压力(26.90±5.02)分。84%护士的共情疲劳处于中等风险水平。从各维度情况来看,93.3%的护士共情满意处于低、中水平;85.6%的护士处于倦怠中、高水平;有84.4%护士处于二次创伤压力的中、高水平。2.共情疲劳单因素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态、班次、聘用方式、职称、科室、工作年限及吸烟状况的护士共情满意得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婚姻状况、班次、科室、工作年限、职称、吸烟状况、每日睡眠时长的护士倦怠得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作时长、吸烟状况的护士二次创伤压力得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共情疲劳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工作满意度高、职称高、睡眠质量好、规律锻炼、不吸烟、有子女的护士共情满意水平高;工作满意度低、睡眠质量差、离异、平均睡眠时长<6小时、工作压力大的科室护士倦怠水平高;工作满意度低、睡眠质量差、锻炼频率低的临床护士二次创伤压力水平高。4.访谈结果呈现六大主题:(1)共情疲劳对护士的身心健康存在负面影响;(2)不良的工作环境及人文环境会加重护士的共情疲劳;(3)护理对象的痛苦经历增加了护士的负性情绪体验;(4)护患沟通不畅降低了护士的工作热情;(5)护士对共情疲劳的认识不足;(6)个人应对能力缺乏。结论1.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共情疲劳整体水平不容乐观,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形势更为严峻,国内护士工作饱和度更高,工作强度更大,长期超负荷的情感付出,对护士的生理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护士照护的能力和兴趣减低,影响护理服务质量,工作目标感和价值感降低,容易萌发离职意愿。2.护士的个人因素、紧张不和谐的工作环境、过重的工作负荷、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造成护士共情疲劳的重要影响因素,提示管理者应加强护士对共情疲劳问题的认知,改善其工作环境,同时形成有效、有力、有爱的同行支持体系,有助于护士缓解共情疲劳。3.三甲医院的护士长期处于情感超负荷状态,护士群体在照护过程中情感的负面冲击,远超过护士从工作环境中获得的情感支持。在当前的工作氛围中,护士工作紧张、节奏快,情感需求关注不足。护士群体大多受到共情疲劳的影响,表现出各种身心的不适症状,如头痛、焦虑等,这些症状与工作中的病人的痛苦经历及死亡对护士造成的影响相关。关注护士的心理健康,帮助共情疲劳高风险群体进行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护士心理压力,提供情感支持,提高护理服务质量。4.影响护士共情疲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管理者应当重点从帮助护士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认识家庭情况对护士影响的两面性,建立护士创伤性保护机制和心理护理支持等综合措施入手,缓解护士的共情疲劳现状。

孙丹[6](2020)在《急诊科不同排班模式下护士的工作体验:现象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急诊科护士经常面对突发情况,身心压力极大,易导致护理工作质量下降。不同排班模式的工作时长和人员配备不同,对护士的影响和工作感受可能不同。本研究旨在探索在急诊科两种不同排班模式下护士的工作体验,了解不同排班模式对急诊科护士的影响,探索满足急诊科护士排班需求的适宜排班模式。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现象学质性研究方法,以最大差异目的抽样法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三级甲等医院)的15名急诊护士进行面对面的深入访谈,结合社会生态模型采用质性研究辅助工具Nvivo11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主题。结果:通过对15名急诊护士(男6名,女9名)进行深入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急诊科不同排班模式下护士的工作体验存在差异,结合社会生态模型,最终得出4个主题即个人、家庭、组织和社会:主题1:个人方面,包括6个次主题(疲劳、肥胖、睡眠、休息与日常活动、通勤及其他);主题2:家庭方面,包括3个次主题(家庭生活、家庭陪伴、家庭支持);主题3:组织方面,包括5个次主题(工作环境、人员配置、绩效、工作压力、护理质量与安全);主题4:社会方面,包括2个次主题(急诊护士短缺和急诊资源浪费)。结论:本研究探索了急诊科不同排班模式下护士的工作体验,发现急诊护士在不同排班模式下的工作体验不同,主要体现在不同排班模式下的急诊护士自身需求受限、家庭需求受限以及组织和社会支持四个方面。护士个人方面主要指不同排班模式对护士自身健康、睡眠和生活等的影响;家庭方面指护士在不同排班模式工作下的家庭生活状态、对家庭的付出以及从家庭中获得的支持;组织方面是指不同排班模式下组织对护士的支持;社会方面是指社会环境和国家政策对急诊护士工作的直接影响和对急诊护士排班模式的间接影响。综上,本研究中多数护士更倾向于APN排班,发现急诊护士在不同排班模式下的工作体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护理管理者在排班时应全方位考虑,在满足组织工作良好运行的同时,尽量满足护士的需求,为护士提供充足的设施保障,包括健康的饮食、体育锻炼设施和有利于休息的安静、舒适的环境,以促进护士身心健康,降低排班对护士家庭生活的影响。向社会各界人士及政府呼吁,提高对护士的职业认同感,营造和谐的急诊工作氛围,减少急诊护士心理压力。急诊资源宝贵应合理使用,政府应致力于建立全面的分级诊疗制度,明确规定急诊接诊患者的类型,让急诊护士更多时间用于护理急危重症患者。

赵明月[7](2020)在《肿瘤科护士同情心疲乏与应对方式、心理弹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肿瘤科护士同情心疲乏、应对方式、心理弹性水平获取新的认知,剖析影响三者的相关因素,探讨三者的关系。旨在丰富肿瘤科护士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内容,为维护从事该职业人员的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支持。重点为肿瘤护理管理者制定针对性措施加以引导,从而达到稳定护理团队、提高护士应对能力和心理弹性、预防和减少同情心疲乏发生的目的。方法运用分层抽样法,在2018年12月~2019年6月期间,从河南省某肿瘤专科医院选出临床护士426名,实施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如下:一般资料量表、专业生活质量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心理弹性量表。数据的输入和分析分别采用Epidata3.0和SPSS22.0软件。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同情心疲乏程度分布情况和应对方式采取情况以频数、百分比描述;研究对象同情心疲乏、应对方式、心理弹性水平以均值、标准差表明;利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其进行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差异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三者的关系;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同情心疲乏程度的相关变量。结果1.肿瘤科护士同情心疲乏、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情况发生同情心疲乏的护士占比为85.95%,轻度比例为26.90%,中度比例为32.62%,重度比例为26.43%,发生率较高。其中同情心满足为(34.22±7.51)分、职业倦怠为(25.40±7.38)分、二次创伤压力为(26.91±7.30)分,得分显示,程度整体处于中度水平。在调查对象中,采纳积极应对方法的比例为47.14%,积极应对方式的选取稍低于消极。积极维度得分为(1.39±0.29)分,稍低于消极应对得分。心理弹性得分为(60.04±14.65)分,坚韧性(29.83±7.93)分,自律性(19.58±4.76)分,乐观性(11.62±2.91)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2.肿瘤科护士同情心疲乏、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影响因素不同科室、年龄、工作年限、职称、职务、学历、子女状况、家人对自身工作态度、值夜班个数和周工作时长的肿瘤科护士,同情心疲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工作年限、职称、职务、劳动关系、家人态度、值夜班个数、周工作时长和月收入的肿瘤科护士,应对方式存在差异性(P<0.05)。不同科室、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职务、劳动关系、子女状况、家人态度、值夜班个数、周工作时长的肿瘤科护士,心理弹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肿瘤科护士同情心疲乏、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的相关性同情心疲乏中同情心满足与心理弹性和积极应对呈正相关(r=0.319,0.120,P<0.05),与消极应对呈负相关(r=-0.109,P<0.05);职业倦怠和二次创伤压力与心理弹性和积极应对呈负相关(r=-0.318,-0.117,-0.323,-0.117,P<0.05),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r=0.108,0.174,P<0.05)。肿瘤科护士心理弹性与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正性影响(r=0.168,P<0.05),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负性影响(r=-0.211,P<0.05)。结论1.肿瘤科护士同情心疲乏发生率较高,程度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因此需要努力提高肿瘤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其中工作年限、子女情况、值夜班数、工作时长和家人对自身的工作态度对肿瘤科护士同情心疲乏有显着性影响。2.肿瘤科护士采取应对方式时积极稍低于消极,因此,要增强护士心理应激,提升识别消极应对方法的能力。对肿瘤科护士应对方式影响较大的因素包括学历、职称、工作时间和家人态度。3.肿瘤科护士心理弹性整体处于中等水平,有待提高。其所在科室、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职务、劳动关系、子女状况、工作时长和家人态度对心理弹性都有较大影响。4.肿瘤科护士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对同情心疲乏有影响,同时,心理弹性又影响着应对方式,三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应注重对肿瘤科护士心理弹性水平的提高和个体应对能力的培养,从而减少同情心疲乏的发生发展。

皇甫士懿[8](2020)在《长春市急诊科护士离职意愿与心理韧性、工作压力负荷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了解长春市急诊科护士离职意愿、心理韧性与工作压力负荷的现状,从而探讨急诊科护士离职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据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提高护士的心理韧性水平,稳定护理队伍,减轻护士离职意愿率,为护理管理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长春市5所三级甲等医院的286名急诊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心理韧性量表、工作压力负荷量表、离职意愿量表。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双录入,运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统计学方法。结果:(1)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总分为(61.01±13.85)分,工作压力负荷总分为(60.36±14.41)分,离职意愿总分为(13.52±3.68)分,离职意愿处于较高及以上水平的护士占总人数的63.34%。(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在学历、工作年限、职称、任职方式、每月夜班次数以及月收入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科护士的工作压力负荷在性别、工作年限、职称、每月夜班次数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科护士离职意愿在年龄、学历、工作年限、职称、任职方式、每月夜班次数以及月收入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分析显示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与离职意愿有负相关性(p<0.05),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负荷与离职意愿有正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任职方式、文化程度、职称、工作年限、月收入、自强维度、坚韧维度和事件负荷维度进入回归方程,是影响急诊科护士离职意愿的相关因素,可以解释离职意愿32.3%的变异率。结论:长春市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呈中等偏下水平,工作压力负荷较大,护士的离职意愿水平较高。任职方式、文化程度、职称、工作年限、月收入、自强维度、坚韧维度和事件负荷维度是依次影响急诊科护士离职意愿的重要因素。

张宁芮[9](2020)在《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化进程在近年来提速迅猛,以致出现不断流失的乡镇人口以及不断严重的老龄化等问题,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受到冲击,县域医疗资源配置与人口空间结构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乡镇医疗设施布局不平衡,可达性差,服务覆盖率低。另一方面,部分乡镇卫生院存在病人就诊率下降、相关科室功能闲置、医院内部流线混乱等问题。目前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需要探索符合患者实际医疗需求和设施均衡配置的规划及建筑策划方法。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包含两部分:首先是规划布局与建筑现状分析,规划布局主要以我国常州市明光市为研究案例,以日本石川县南加贺二次医疗圈和金泽市为比较案例,运用Arc GIS可视化平台对比分析2国4个地区医疗设施分布特征及可达性,总结存在的问题。其次是进一步对乡镇卫生院规划布点进行评价,以我国常州市99所乡镇卫生院为分析对象,运用Arc GIS的最近设施点分析,测定不同级别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半径,与《常州市医疗卫生计生设施布局规划(2016-2020)》中基层医疗设施的未来规划目标相比较,判断其合理性。建筑现状分析结合对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实地调研分析,对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规模、科室功能设置、选址规划进行合理剖析。以常州市下辖溧阳市戴埠中心卫生院、南渡中心卫生院及新北区罗溪卫生院、奔牛人民医院为调研对象:1.对医护工作者进行访谈,了解卫生院发展脉络、设计初衷、使用现状遇到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2.通过收集现有资料、提炼建筑内部功能信息、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实地调研4所卫生院内部相关区域,获取各部分科室功能的设置、位置关系、改扩建及功能置换情况等。3.对比分析医院现状平面与原始设计图纸之间的差异,研究分析针对医院功能设置与患者间的需求错位、实际空间使用不均衡、内部流线混乱等具体问题。同时以日本人口收缩地区二次医疗圈的4所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为比较案例,通过对比二者建设规模、功能设置、面积指标等,分析优缺点。其次是对建筑策划的研究,本文研究范围为乡镇卫生院这类医疗设施,并非针对某一特定建筑。因而在第四章中依据建筑策划的研究方法及步骤,同时结合第二章与第三章的研究成果从策划目标的确定、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还有策划战略中选址、规模、功能的策划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乡镇卫生院的建筑策划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结论有:通过对比我国与日本医疗设施布局均衡性及可达性之间的差距,结合常州市2016-2020年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布局,提出三种模式乡镇卫生院服务半径指标的测定,进而优化设施服务覆盖范围指标及建设标准的可行性。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我国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日本二次医疗圈地域医疗支援医院的基础上解明了卫生院患者行为特征、就医需求以及内部功能的使用现状与设计人员预想之间的差距,运用记述统计、聚类比较等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了乡镇卫生院各科室房间功能设置、面积占比及位置关系等设计要点。综合以上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从规模策划、功能策划、选址策划3个角度为乡镇卫生院这一建筑类型的策划方法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陈滕[10](2020)在《心血管内科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索心血管内科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现状;2.分析心血管内科护士工作生活质量影响因素,探讨社会人口学因素、组织支持感、职业认同、工作投入对工作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方法于2019年3月至6月,选取河南省符合纳入标准的243名心血管内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工作相关生活质量量表、组织支持感量表、职业认同评定量表及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对护士进行横断面调查。对有效数据录入SPSS21.0进行分析,对护士一般资料进行统计描述,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路径分析法对影响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探索,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护士工作生活质量总体均值得分(3.60±0.62)分。7个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工作评价(3.86±0.76)分、职业生涯满意度(3.85±0.68)分、工作掌控(3.83±0.78)分、工作家庭平衡(3.77±0.95)分、工作条件(3.75±0.80)分、一般幸福感(3.73±0.82)分、工作压力(2.50±0.73)分。2.经单因素分析得出,不同年龄、工作年限、职称、与医院劳动关系、近6个月家庭/个人发生过重大变故得分与其工作生活质量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护士组织支持感、职业认同、工作投入总分与工作生活质量之间均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5、0.800、0.833(P<0.01);情感性支持、职业社会支持和奉献对工作生活质量有正向的影响,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织支持感和职业认同通过工作投入对工作生活质量的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比值为34.8%、22.1%。结论1.心血管内科护士的工作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工作评价、职业生涯满意度、工作掌控三个维度得分最高。2.护士工作生活质量影响因素为:护士的年龄、工作年限、职称、与医院劳动关系、近6个月家庭/个人发生过重大变故。3.组织支持感的情感性支持维度、职业认同的职业社会支持维度、工作投入的奉献维度对工作生活质量有正向的影响。4.工作投入是组织支持感、职业认同影响工作生活质量的中介变量。

二、急诊科与内科护士心理健康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诊科与内科护士心理健康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护士职业韧性、职业认同与工作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相关概念
        1.1 职业韧性
        1.2 职业认同
        1.3 工作生活质量
    2 研究现状
        2.1 职业韧性研究现状
        2.2 职业认同研究现状
        2.3 工作生活质量
    3 职业韧性、职业认同与工作生活质量间的研究现状
    4 小结
调查研究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样本量
    3 研究方法
        3.1 调查方法
        3.2 研究工具
        3.3 问卷整理
        3.4 统计学方法
        3.5 质量控制
    4 技术路线
调查结果
    1 护士的一般资料情况
    2 护士职业韧性现状
        2.1 护士职业韧性的单因素分析
    3 护士职业认同现状
        3.1 护士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4 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现状
        4.1 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5 护士职业韧性、职业认同与工作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6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6.1 护士职业韧性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6.2 护士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6.3 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讨论
    1 护士职业韧性分析
        1.1 护士职业韧性现状分析
        1.2 护士职业韧性单因素分析
        1.3 职业韧性的回归分析
    2 职业认同分析
        2.1 职业认同现状分析
        2.2 护士职业认同单因素分析
        2.3 护士职业认同回归分析
    3 护士工作生活质量分析
        3.1 工作生活质量现状分析
        3.2 护士工作生活质量单因素分析
        3.3 工作生活质量的回归分析
    4 职业韧性、职业认同与工作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5 建议与对策
    6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文献回顾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处理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问题
    2.8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情况
    3.2 研究变量的数据分布特点
    3.3 研究对象心理健康现状及单因素分析
    3.4 研究对象心理韧性现状及单因素分析
    3.5 研究对象生活质量现状及单因素分析
    3.6 研究对象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3.7 研究对象生活质量的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
    4.2 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现状及影响因素
    4.3 急诊科护士的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
    4.4 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4.5 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综述 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的质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综述 我国卒中中心建设及护士胜任力的研宄现状与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职业倦怠护士脑功能与脑结构改变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1.2.1 职业倦怠的概念
        1.2.2 护士职业倦怠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现状
        1.3.1 功能磁共振成像
        1.3.2 结构磁共振成像
        1.3.3 弥散张量成像
        1.3.4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职业倦怠研究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操作性定义
        1.5.1 职业倦怠
        1.5.2 脑功能网络
        1.5.3 脑结构网络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基于大脑rs-fMRI和DTI网络分析的基础理论
    2.1 脑网络构建
        2.1.1 脑功能网络构建
        2.1.2 脑结构网络构建
    2.2 基于图论理论的分析方法
        2.2.1 图论概念与基本原理
        2.2.2 图论分析法常用的网络属性指标
第三章 护士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调查方法
        3.3.2 调查工具
        3.3.3 统计方法
        3.3.4 质量控制
        3.3.5 伦理原则
    3.4 结果
        3.4.1 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
        3.4.2 职业倦怠发生率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3.4.3 职业倦怠在人口学资料上的分布特征
    3.5 讨论
        3.5.1 甘肃省某综合性三甲医院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3.5.2 职业倦怠在人口学资料上的差异分析
第四章 职业倦怠护士大脑功能与结构网络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神经心理学量表评估
        4.2.3 磁共振数据采集与分析
        4.2.4 脑网络构建与属性计算
        4.2.5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
        4.3.2 脑功能与脑结构网络的小世界属性
        4.3.3 脑功能与脑结构网络的全局拓扑属性分析
        4.3.4 脑功能与脑结构网络的节点属性分析
        4.3.5 脑网络异常指标与职业倦怠量表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4.4 讨论
        4.4.1 职业倦怠护士脑功能与脑结构网络均有小世界属性
        4.4.2 职业倦怠护士脑功能网络最短路径长度增加,全局效率降低
        4.4.3 职业倦怠护士脑功能与脑结构网络存在节点属性的异常改变
第五章 职业倦怠护士的大脑形态学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神经心理学评估与数据采集
        5.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
        5.3.2 职业倦怠组和对照组全脑灰质体积的比较
        5.3.3 灰质体积改变脑区与职业倦怠量表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5.4 讨论
        5.4.1 职业倦怠护士前额叶皮层区域部分脑区灰质体积增大
        5.4.2 职业倦怠护士右侧小脑1区、2区、8区灰质体积减小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创新性
    6.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理论基础及操作性定义
        (一)理论基础
        (二)操作性定义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共情疲劳的研究进展
    (一)共情疲劳的概念演变
    (二)共情疲劳的发生率
    (三)共情疲劳的发生情况及危害
    (四)共情疲劳测评量表的发展
    (五)共情疲劳的相关因素研究
    (六)共情疲劳的干预性研究
    (七)文献总结
第三部分 横断面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样本含量计算
        (三)抽样方法
        (四)研究工具
        (五)资料收集及统计分析
        (六)科研伦理
        (七)质量控制
        (八)技术路线图
    二、研究结果
        (一)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二)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共情疲劳得分情况
        (三)临床护士共情疲劳单因素分析
        (四)临床护士共情疲劳各维度得分的多元回归分析
    三、研究讨论
        (一)三甲医院护士共情疲劳的整体水平
        (二)人口学因素对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
        (三)护士共情疲劳的多元回归分析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第四部分 半结构式访谈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半结构式访谈的受访者
        (二)半结构式访谈的样本量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和分析
        (五)质量控制
        (六)伦理原则
    二、访谈结果
        (一)访谈对象一般信息
        (二)访谈地点和时间
        (三)主题提炼
    三、研究讨论与结论
        (一)半结构式访谈讨论
        (二)半结构式访谈结论
第五部分 研究建议和对策、不足与展望
    一、建议和对策
        (一)促进护士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关注家庭情况对护士影响的两面性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护士群体共情疲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急诊科不同排班模式下护士的工作体验:现象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急诊科护士的排班模式
        1.3.2 不同排班模式对急诊护士及护理质量的影响
        1.3.3 影响急诊护士排班的因素
        1.3.4 社会生态模型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意义
    1.7 研究创新性
    1.8 可行性分析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资料收集
    2.4 资料分析
    2.5 技术路线
    2.6 伦理许可和人权保护
    2.7 质量控制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2 主题
        3.2.1 个人方面
        3.2.1.1 疲劳
        3.2.1.2 肥胖
        3.2.1.3 睡眠
        3.2.1.4 休息与日常活动
        3.2.1.5 通勤
        3.2.1.6 其他
        3.2.2 家庭方面
        3.2.2.1 家庭生活
        3.2.2.2 家庭陪伴
        3.2.2.3 家庭支持
        3.2.3 组织方面
        3.2.3.1 工作环境
        3.2.3.2 人员配置
        3.2.3.3 绩效
        3.2.3.4 工作压力
        3.2.3.5 护理质量与安全
        3.2.4 社会方面
        3.2.4.1 急诊护士短缺
        3.2.4.2 急诊资源浪费
第4章 讨论
    4.1 个人需求受限
        4.1.1 精力不足
        4.1.2 睡眠不佳
        4.1.3 休息不足与日常活动受限
        4.1.4 通勤困扰
        4.1.5 其他
    4.2 家庭需求受限
    4.3 组织支持
    4.4 社会支持
    4.5 建议及启示
    4.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7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肿瘤科护士同情心疲乏与应对方式、心理弹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
        1.4.1 同情心疲乏
        1.4.2 应对方式
        1.4.3 心理弹性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估算
    2.3 抽样方法
    2.4 研究工具
    2.5 研究步骤
    2.6 质量控制
        2.6.1 课题设计阶段
        2.6.2 调查阶段
        2.6.3 数据整理阶段
    2.7 统计分析
    2.8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2 肿瘤科护士同情心疲乏、应对方式、心理弹性的现状分析
        3.2.1 肿瘤科护士同情心疲乏情况
        3.2.2 肿瘤科护士应对方式情况
        3.2.3 肿瘤科护士心理弹性情况
    3.3 不同人口学因素对肿瘤科护士同情心疲乏、应对方式、心理弹性的比较
    3.4 肿瘤科护士同情心疲乏与应对方式、心理弹性的相关性
    3.5 肿瘤科护士同情心疲乏程度的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3.5.1 变量值定义
        3.5.2 同情心疲乏程度的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肿瘤科护士一般资料分析
        4.1.1 肿瘤科护士的人口社会学特征
        4.1.2 肿瘤科护士的工作相关特征
    4.2 肿瘤科护士同情心疲乏、应对方式、心理弹性现状
        4.2.1 肿瘤科护士同情心疲乏现状
        4.2.2 肿瘤科护士应对方式现状
        4.2.3 肿瘤科护士心理弹性现状
    4.3 肿瘤科护士同情心疲乏、应对方式、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4.3.1 肿瘤科护士同情心疲乏的影响因素分析
        4.3.2 肿瘤科护士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4.3.3 肿瘤科护士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4.4 肿瘤科护士同情心疲乏与应对方式、心理弹性的相关性分析
        4.4.1 肿瘤科护士同情心疲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4.4.2 肿瘤科护士同情心疲乏与心理弹性的关系
        4.4.3 肿瘤科护士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4.5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4.5.1 局限
        4.5.2 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肿瘤科护士同情心疲乏与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8)长春市急诊科护士离职意愿与心理韧性、工作压力负荷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文献综述
    1 相关概念
        1.1 心理韧性的概念
        1.2 工作压力负荷的概念
        1.3 离职意愿的概念
    2 研究现状
        2.1 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
        2.2 工作压力负荷的研究现状
        2.3 离职意愿的研究现状
    3 护士离职意愿分析
    4 小结
调查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样本量估算
        1.4 调查方法
    2 研究工具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方法
调查结果
    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结果
    2 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现状
    3 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负荷现状
    4 急诊科护士离职意愿现状
    5 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急诊科护士一般人口学资料分析
    2 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水平现状分析
    3 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负荷现状分析
    4 急诊科护士离职意愿现状分析
    5 急诊科护士离职意愿与心理韧性、工作压力负荷的相关分析
    6 建议
    7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介

(9)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收缩城市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医疗建筑策划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3 乡镇医疗设施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调查对象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规划布局分析
    2.1 本章研究目的
    2.2 人口收缩地区医疗设施现状分析
        2.2.1 国内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以江苏省常州市、安徽省明光市为例
        2.2.2 日本人口收缩地区医疗设施现状分析——以石川县金泽市、南加贺二次医疗圈为例
        2.2.3 比较研究
    2.3 乡镇卫生院现状布局评价——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2.3.1 运用算法及其原则
        2.3.2 运用于常州市乡镇医疗设施规划选址分析
        2.3.3 分析结果
        2.3.4 人口收缩与乡镇卫生院布局之间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现状分析
    3.1 本章研究目的
    3.2 国内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建筑现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3.2.1 概况
        3.2.2 相关指标及政策
        3.2.3 功能设置
        3.2.4 原始功能与需求功能间的差异
        3.2.5 建筑平面及面积指标分析
        3.2.6 乡镇卫生院功能与面积指标小结
    3.3 日本人口收缩地区医院建筑现状——以二次医疗圈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为例
        3.3.1 概况
        3.3.2 功能设置
        3.3.3 建筑平面及面积指标分析
        3.3.4 日本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在人口收缩区域所承担的作用分析
    3.4 比较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镇卫生院建筑的策划方法
    4.1 本章研究目的
    4.2 策划目标的确定
    4.3 数据收集与分析
    4.4 策划战略的确定
        4.4.1 考虑影响因素优先级
        4.4.2 选址策划
        4.4.3 规模策划
        4.4.4 功能策划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今后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目录
    附录A 问卷
    附录B 常州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明细表
    附录C 国内4所乡镇卫生院基本资料
    附录D 日本4所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基本资料
    附录E 患者问卷调查
    附录F 文献研究动向

(10)心血管内科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操作性定义
    1.4 理论框架
    1.5 研究假设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4 研究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2.7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护士的一般资料
    3.2 调查问卷评分情况
    3.3 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现状
    4.2 组织支持感、职业认同、工作投入现状
    4.3 组织支持感、职业认同、工作投入与工作生活质量相关性分析
    4.4 情感性支持对护士工作生活质量有正向促进作用
    4.5 职业社会支持对护士工作生活质量有正向促进作用
    4.6 奉献对护士工作生活质量有正向促进作用
    4.7 工作投入是组织支持感和职业认同与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的中介变量
    4.8 本研究与以往研究结果不一致的相关探讨
    4.9 关于改善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5.1 研究不足
    5.2 后期研究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四、急诊科与内科护士心理健康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护士职业韧性、职业认同与工作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房欣.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黄玉霞. 延边大学, 2021
  • [3]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验证[D]. 王娅.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职业倦怠护士脑功能与脑结构改变的探索性研究[D]. 杨云芳. 兰州大学, 2021(11)
  • [5]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庄琳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急诊科不同排班模式下护士的工作体验:现象学研究[D]. 孙丹. 吉林大学, 2020(08)
  • [7]肿瘤科护士同情心疲乏与应对方式、心理弹性的相关性研究[D]. 赵明月. 河南大学, 2020(02)
  • [8]长春市急诊科护士离职意愿与心理韧性、工作压力负荷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D]. 皇甫士懿.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9]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D]. 张宁芮. 东南大学, 2020(01)
  • [10]心血管内科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陈滕.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急诊及内科护士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