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汉族人群HLA-DRB1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相关性

河南汉族人群HLA-DRB1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相关性

一、HLA-DRB1基因多态性与河南汉族人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关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武君华,王天菊,王满妮,徐华,齐珺,尚利侠,陈乐[1](2022)在《新等位基因HLA-DRB1*12:02:10的序列分析及确认》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个体遗传学差异的本质是在编码其抗原产物的基因水平上,各种诱导因素下所产生的新等位基因,在人群中的频率分布、抗原的血型血清学检测和生物学功能等均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HLA新等位基因HLA-DRB1*12:02:10的确认及序列分析。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基于测序的分型技术(PCR-SBT)、单链测序和下一代测序(NGS)方法对常规检测中HLA-DRB1位点无匹配结果的移植配型样本进行确证实验,并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技术(PCR-SSO)进行对照实验。结果与结论:(1)实验发现先证者的HLA-DRB1位点在第3外显子582位置发生了T>G碱基突变,造成第3外显子194位密码子由CCT>CCG,为同义突变,未造成氨基酸改变;(2)实验最终确定了HLA-DRB1位点新的HLA等位基因,并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DRB1*12:02:10。

裴永峰,余梅[2](2021)在《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检测与白血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是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目前其分型检测方法以低分辨率的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low-resolu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CR-SSP)和高分辨率的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分型(high-resolution p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irect sequencing typing,PCR-SBT)为主。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发现,HLA是白血病重要的遗传因素。许多HLA基因与白血病的发生具有遗传易感或拮抗作用,一些HLA分子与白血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关系密切。本文对近年来有关HLA分型检测与白血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白血病发病机制、诊断及其预防等的研究提供参考。

甄建新,张国彬,陈瑞,邓志辉[3](2021)在《人类白细胞抗原Ⅰ、Ⅱ类等位基因及单倍体多态性与中国南方汉族白血病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A、B、C)、Ⅱ类(DRB1、DQB1、DPB1)等位基因和单倍体多态性与中国南方汉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以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深圳市血液中心845例中国南方汉族白血病患者(323例ALL、350例AML及172例CML)和745名中国南方汉族健康献血者的外周血样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反向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PCR-rSSO)及测序分型(PCR-SBT)方法对HLA-A、-B、-C、-DRB1、-DQB1和-DPB1进行基因分型,鉴定HLA等位基因前4位数。采用Arlequin 3.5软件分析HLA单倍体;从HLA低分辨水平(等位基因前2位数)及高分辨水平(等位基因前4位数)分别统计分析HLA等位基因和单倍体多态性与3种白血病的相关性。结果经Bonferroni校正,ALL组A*02(36.22%比28.26%,χ2=13.41,PC<0.01)及其单倍体A*02-B*46-C*01(15.35%比10.23%,χ2=10.90,PC=0.02)、DRB1*12(15.79%比11.10%,χ2=9.02,PC=0.03)、A*02:03(9.75%比5.32%,χ2=14.25,PC=0.002)及其单倍体A*02:03-B*38:02-C*07:02(3.80%比1.51%,χ2=10.41,PC=0.02)的频率均高于对照组,是ALL易感因素;AML组A*11-B*15-C*08-DRB1*15-DQB1*06-DPB1*02的频率高于对照组(1.34%比0.07%,χ2=12.54,PC=0.003),是AML易感单倍体;CML组A*02(36.63%比28.26%,χ2=9.33,PC=0.02)及其单倍体A*02-B*15-C*04(2.17%比0.29%,χ2=11.74,PC=0.02)、DRB1*03:01-DQB1*02:01-DPB1*02:01(1.86%比0.14%,χ2=13.10,PC=0.01)的频率均高于对照组,是CML易感因素;CML组DRB1*13的频率低于对照组(1.45%比5.25%,χ2=9.29,PC=0.03),是CML拮抗基因。结论在HLA低分辨及高分辨水平发现了白血病易感或拮抗HLA等位基因和单倍体,可为探究中国南方汉族白血病发病机制并制订有效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裴永峰,余梅[4](2020)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关性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成人ALL的预后较差。ALL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分析是由遗传、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其重要的遗传因素。国内外研究发现许多HLA基因是ALL的易感基因或保护基因,且一些HLA分子与AL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关系密切。本文主要对近5年的HLA与ALL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为ALL的临床治疗等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沈长兵[5](2020)在《基于银屑病组学数据的DNA甲基化年龄分析、多效性位点与共同发病通路探索及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银屑病(Psoriasis,PsO)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复发性皮肤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表观遗传学研究表明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DNAm)与PsO存在关联性,DNAm调控PsO易感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人群患PsO的风险。流行病学研究表明,PsO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存,并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及心血管危险因素强关联,可能存在相互影响关系。近十多年来,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在众多疾病和性状中被广泛利用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对GWAS数据进行插补计算(Imputation),可获得遗传位点覆盖面更大的基因组学数据,同时许多新的统计学方法被开发,使得后续数据分析和深入挖掘成为可能。研究目的:探索PsO是否对PsO患者皮损组织DNAm年龄产生影响。探寻PsO和五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之间的遗传多效性位点和可能存在的共同发病通路。探索四种CVD(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卒中(Stroke)、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和六种心血管风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和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的强遗传关联变异与 PsO发病风险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中国汉族人群PsO DNAm数据(包含1 14份PsO患者皮损组织(Psoriastic lesional skin tissue,PP)、4 1 份 PsO 患者非皮损皮肤组织(Psoriastic non-lesional skin tissue,PN)和 62 份健康对照正常皮肤组织(Normal skin tissue,NN))、中国汉族人群PsO和SLEGWASs Imputation数据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前期开展的研究。欧洲人群PsO GWAS Imputation数据来源于美国密歇根大学James T Elder教授课题组,欧洲人群SLE GWAS Imputation数据来源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Timothy JVyse教授课题组,MS GWAS Imputation数据来源于国际多发性硬化症遗传学联盟(IMSGC),CD和UC GWASs Imputation数据来源于国际炎症性肠病遗传学联盟(IIBDGC)。欧洲人群五种自身免疫性疾病(SLE、RA、MS、CD和UC)的UK Biobank(UKBB)GWASs数据来源于哈佛-麻省理工Broad研究所 Benjamin Neale 实验室(http://www.nealelab.is/uk-biobank)。工具变量(Instrumental variables,IVs)数据从公开发表的文献中依据入选标准提取获得。使用多组织甲基化计时模型(Multiple-tissue methylation clock model)、经验加权线性组合检验统计量(Empirical weighted linear combination test statistics,eLC)、用于注释、可视化和集成发现的数据库(The 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DAVID)、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孟德尔随机化分析(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alysis,MRA)和稳健调整轮廓评分(Robust Adjusted Profile Score,RAPS)等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一)DNAm年龄分析结果:本研究证实了多组织甲基化计时模型在中国汉族人群皮肤组织中的良好适用性。对于PN和NN,计算的DNAm年龄与年代年龄呈显着正相关(Spearman’s p≥0.86,P<2.2E-16),年龄加速残差接近于0(P>0.15)。对于PP,DNAm年龄与年代年龄之间同样存在很强的相关性(Spearman’s p=0.78,P<2.2E-16),并且DNAm年龄加速残差与NN或PN皮肤组织接近(P>0.3)。此外,PP的DNAm年龄加速残差与PASI评分及相关特征(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吸烟状态)均无相关性。研究还发现,在NN、PN和PP中分别存在100个、588个和8032个与DNAm年龄相关的CpG位点(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0.05)。这些与DNAm年龄相关的CpG位点存在重叠性,并且在3组(NN、PN和PP)之间以及与外部数据集具有一致的关联系数。值得关注的是,PP中的39个DNAm年龄相关的CpGs和2个时钟CpGs也在PsO中存在甲基化差异。PP与PN及PP与NN之间进行比较,分别确定301和881个PsO依赖的DNAm年龄相关的CpGs(P<0.01),然而这些位点均没有达到FDR<0.05的显着阈值。(二)PsO与五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效性位点和共同发病通路探索结果:在欧洲人群中,LD-Hub计算结果显示PsO主要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人体基本特征等存在显着遗传相关性。初筛阶段分析结果显示,PsO与五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共同显着位点/基因组学区域/独立位点数量分别为:SLE(1244/14/35)、RA(11535/16/114)、MS(10426/23/102)、CD(1175/22/73)和UC(97/1/11)。利用UKBB数据进一步验证,五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被验证的独立位点数分别为:SLE(8)、RA(16)、MS(11)、CD(12)和 UC(7)。同时,对中国汉族人群PsO和SLE的GWASs Imputation数据进行双变量GWAS分析发现,MHC区域外仅SNP rs1887428(9号染色体,附近基因为JAK2,P dLC=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6.20E-09)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其他显着位点均为MHC区域位点且均来源于之前GWASs未显着的位点。利用DAVID和GSEA基于初筛阶段显着性潜在多效性位点进行通路分析,发现PsO与四种自身免疫性疾病(SLE、RA、MS和CD)可能共同存在的发病通路,主要涉及自身免疫、感染性疾病、炎症性疾病相关通路及其他通路,且存在一定的重叠性。(三)PsO与心血管疾病和危险因素MRA结果:经过相应的入选标准筛选和一致性检验,分别纳入CHD、Stroke、HF、AF、HDL、LDL、TC、TG、DBP 和 SBP 的 29、26、10、131、83、63、75、50、121 和 105个SNPs作为IVs进行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Two-Sample Mendelian Randomization,TSMR)分析。水平多效性检验显示Stroke相关的遗传变异具有水平多效性。TSMR分析结果表明,遗传预测的CHD与PsO发病风险存在显着性统计学意义(OR=1.20,95%CI:1.06-1.45,P=3.05E-03),SBP与PsO发病风险存在提示性统计学意义(OR=1.51,95%CI:1.08-2.11,P=1.53E-02),其他暴露变量与PsO发病之间均无显着的遗传因果关系。对于Stroke,MR-PRESSO分析结果显示Stroke与PsO发病风险之间也不存在显着遗传因果关系。RAPS分析结果显示CHD(OR=1.21,95%CI:1.06-1.37,P=3.44E-03)和 HF(OR=1.72,95%CI:1.22-2.43,P=2.08E-03)与PsO发病风险具有统计学意义,SBP与PsO发病风险存在提示性统计学意义(OR=1.53,95%CI:1.09-2.14,P=1.30E-02)。CHD、HF 和 SBP 的 IVs 均无显着异质性,留一法分析显示出CHD、HF和SBP对PsO具有持续显着因果影响,支持了TSMR和RAPS分析结果的稳健性。结论:本研究表明多组织甲基化计时模型在中国汉族人群皮肤组织中适用性良好。在PN和PP中未观察到DNAm年龄的显着变化,且相关特征和DNAm年龄加速残差之间缺乏关联性。因此,由PsO引起的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DNAm改变可能不影响PsO皮肤组织的生物学年龄。发现PsO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存在一些多效性位点和可能共同涉及的发病通路,研究结果可以部分解释PsO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并存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PsO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遗传学发病机理。采用MR方法发现CHD和HF与PsO风险具有显着因果关系,SBP与PsO发病风险具有提示性因果关系,这些发现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PsO和CVD及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遗传学关联,进一步对PsO患者共存疾病进行合理的治疗和管理。

薛珂[6](2019)在《若干重要皮肤相关疾病的遗传变异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高通量转录组深度测序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子异质性和关键基因功能的初步探索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多个器官及系统受累,其中包括肾脏、皮肤、关节和神经系统等的炎症反应,疾病的活动度随着病情波动而不断变化,同时出现抗核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SLE的病因和诱导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感染因素以及精神因素等多个方面,其中遗传因素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SLE的治疗过程中,还没有一个特异性治疗方法,只能以缓解病情为目的进行治疗和控制,长期的炎症状态和药物副作用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因此针对SLE的发病机制,探索其遗传学病因及功能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组前期通过外显子芯片研究、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在中国汉族人群已经筛选发现多个新的SLE的易感基因及位点,揭示了 SLE部分遗传易感机制。而GWAS分析发现的只是基因变异与疾病风险之间一种统计学证据,由于基因组连锁不平衡,所筛选出的易感功能性基因及致病机理大多不明。为了实现从统计学证据到疾病发病机理的跨越,揭示疾病机制,需要开展功能性基因转录组的筛选鉴定以及基因功能探索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筛选SLE差异表达的易感基因,初步探索其在疾病中的功能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在SLE患者及健康对照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开展高通量RNA-seq测序分析及差异性表达验证;2.利用磁珠分选人PBMC中的CD3+T细胞和CD14+单核细胞,Q-PCR检测并筛选目的基因的表达差异;3.体外实验中,在THP1、U937单核细胞系、PMA诱导U937细胞分化的巨噬细胞中,通过IFN-γ及LPS刺激炎症反应,利用Q-PCR分别检测TCN2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研究结果:1.RNA-seq测序分析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SLE患者PBMC细胞中共筛选出2146个差异基因,其中1040个基因表达上调,1106个基因表达下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设计引物对统计学差异基因较大的20个基因,在SLE和对照组中的表达水平进行Q-PCR验证,结果证实差异基因表达与RNA-seq测序筛查预测结果一致。2.通过检测SLE患者CD3+T细胞和CD14+单核细胞中差异基因表达水平,证实在SLE患者T细胞中IFI6基因表达显着上调,在单核细胞中RNASE1和TCN2表达异常。3.体外实验证实IFN-γ和LPS刺激炎症反应下,可以促进TNC2在单核细胞系和诱导的巨噬细胞中表达上调。研究结论:在SLE患者PBMC的RNA-seq测序分析中,最终筛查出差异表达的基因2146个,其中上调的有1040个,表达下调的有1106个基因。对20个差异基因的Q-PCR实验验证结果与测序分析结果一致。在CD3+T细胞和CD14+单核细胞中,TCN2基因和RNASE1基因表达差异明显,提示这两个基因可能成为潜在的诊断、判断疾病活动度及预后的分子标志物。TCN2可能成为调节炎症通路关键基因,为SLE治疗和基因组学的功能研究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第二部分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基因HLA-DR3和HLA-DR15与发病风险的关联分析研究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作为一种遗传性自身免疫病,遗传因素在其发病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HLA-DRB1的基因多态性与SLE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本研究旨在运用荟萃分析方法综合评估HLA-DRB1基因的两种基因型(HLA-DR3和HLA-DR15)与SLE发病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截至 2018 年 6 月,从 PubMed,Elsevier Science,Springer Link,Medline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中搜索HLA-DRB1和SLE的研究,通过STATA14.0软件建立随机效应模型,利用比值比(OR)与95%置信区间(CI)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23项研究,其中包括5261例SLE病例和9838例对照样本。总体分析显示HLA-DR3和HLA-DR15多态性与SLE疾病易感性存在有较强相关性(OR:1.60,95%CI:1.316-1.934,p=0.129 和 OR:1.68,95%CI:1.334-2.112,p=0.001)。亚组分析证明了 HLA-DR3 和 HLA-DR15 多态性的异质性来源中,种族差异是重要原因之一。白种人与HLA-DR3关联研究中无统计学差异(OR:1.60,95%CI1.320-1.960,p=0.522),而东亚人群特异性参与了HLA-DR15 与 SLE发病异质性的构成(OR:1.65,95%CI:1.248-2.173,p=0.001)。此外,样本人群来源是参与形成HLA-DR3和HLA-DR15多态性异质性的另一个因素。在HLA-DR3的异质性研究中,社区人群的样本来源参与构成异质性(OR:1.65,95%CI:1.37-1.99,p<0.01)。在HLA-DR15异质性分析中,社区来源的样本以及医院来源的样本都参与构成异质性来源(OR:1.378,95%CI:1.078-1.760,p<0.01 和 OR:2.08,95%CI:1.738-2.49,p<0.01)。研究结论:HLA-DRB1基因可能是SLE的易感基因,其两个基因型HLA-DR3和HLA-DR15与SLE存在显着相关性。第三部分两种单基因遗传性皮肤病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一个掌跖角化症家系基因突变分析研究;一个遗传性反甲伴有白甲家系基因突变分析研究第一节一个掌跖角化症家系基因突变分析研究研究背景:掌跖角化症(palmoplantarkeratoderma,PPK)为一种单基因病,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主要表现为掌跖部位皮肤角化过度,角质层增厚,表皮各层增生,根据其临床表型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亚型,根据皮损形态可分为点状掌跖角化症、条纹状掌跖角化症、局灶型掌跖角化症,弥漫性掌跖角化症,根据发病特点可以分为单发型或合并其他系统疾病以综合征形式发病,其中综合征,不乏包含有致死性疾病如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心肌病等,因此仅仅靠临床表现来精准的判断掌跖角化症的亚型是十分困难的。有文献报道,DSP基因致病突变可以使部分掌跖角化症患者伴有羊毛状卷发,扩张型心肌病、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广泛浅表性脓疱病等多种并发症状。DSP基因,编码Desmoplakin蛋白质,参与形成细胞内的细胞骨架接头,功能失调可以导致皮肤增殖紊乱,因此,通过基因检测技术结合其他辅助检查技术,对疾病亚型进行精准的判断,发现并探索致病基因及突变的类型及功能,对于遗传性皮肤病的精准诊疗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目的:收集一个中国汉族条纹状掌跖角化症家系,对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及临床表型进行分析,结合皮肤镜、皮肤反射式共聚焦(RCM)检查、组织病理学等多维手段探索掌跖角化症临床表型,以更加精准探讨掌跖角化症致病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并进行转录组表达探索。研究方法:(1)采集一个掌跖角化症家系4名成员的外周血,使用Sanger测序的方法对该家系中2名患者进行基因突变检测,以家系中2名健康家系成员和100名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作为对照(2)通过皮肤镜、RCM以及组织病理学等多种辅助诊断方案进行检查,建立和丰富掌跖角化症多维皮肤影像资源库。研究结果:(1)该家系中,DSP基因编码区发现一个新的杂合错义突变c.3550 C>T,从而导致色氨酸(Trp,W)突变为精氨酸(Arg,R),家系中2例正常人和家系以外100例正常人未发现此突变。(2)探索了掌跖角化症从皮肤镜、RCM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临床表现特点,皮肤镜下可见增厚的角质层成黄色条纹状分布并伴有红色点状血管扩张,RCM显示角质层增厚,颗粒层、棘层细胞增殖,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组织病理学显示角化不全,皮突延长,棘细胞间水肿,真皮浅层,淋巴组织细胞浸润。研究结论:(1)DSP的杂合错义突变c.3550C>T是导致该家系临床表型的主要原因;(2)掌跖角化在不同检测手段下临床表现各有特点,这些检测可作为其临床分型提供有力证据。第二节一个遗传性反甲伴白甲家系基因突变分析研究研究背景:遗传性白甲伴反甲是一种罕见的指甲营养发育不良,其特征在于指甲板的颜色变白。PLCD1基因的突变已被确定为遗传性白甲(Hereditary leukonychia,HL)的主要致病基因。然而,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相关的报道分析仍然十分少见。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汉族家系遗传性白甲伴反甲家系病例的典型临床特征及其与PLCD1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中,收集了一个遗传性白甲伴反甲的家系,通过采集外周血,并且进行基因组DNA抽提,通过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筛选PLCD1基因的致病突变位点和其他遗传性白甲的候选基因,并进行不同物种PLCD1基因序列保守性进行比对。研究结果:该家系共有3代,其中3名患者、12名正常家系成员,共采集3例外周血标本,其中患者2例,正常家系成员1例做为对照。患者的临床表型主要为双指(趾)甲板颜色变白,甲远端有粉红色条带,甲中央凹陷边缘翘起,可累及部分或全部甲。在先证者及先证者之母亲外周血中,发现PLCD1基因9号外显子中一个新的杂合子错义突变,c.1451A>G,这个突变没有在家系其他健康人及100名无亲缘关系对照组人群中检测到,该家系其他成员未检测出PLCD1基因突变。研究结论:本研究在一个中国汉族遗传性白甲伴反甲家系中检测出PLCD1基因一个杂合错义突变,该错义突变为致病性突变非多态性位点变化,是国内外首次报道的新突变;我们的研究结果丰富了遗传性白甲伴反甲的遗传学突变谱,为将来实现单基因遗传性皮肤疾病的精准诊疗打下基础。

蒋莉[7](2017)在《非经典MHC I类分子HLA-G在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性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世界上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地域差别较大。中国是肝癌的高发区之一,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3位和第3位。肝癌发生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已达到共识的病因包括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或/和丙肝病毒感染(hepatitis C virus,HCV)、黄曲霉毒素的暴露、酒精摄入过多及个体遗传因素等。广西是我国肝癌高发地区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西某些肝癌高发地区存在肝癌家族聚集现象,即在一个家族中发生肝癌的病例数达到2人或2人以上。目前,广西肝癌家族聚集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中,肝癌家族聚集与肝炎病毒感染、黄曲霉毒素、饮用不洁水源等外因的研究较多,而对内在的遗传因素则所知较少。HLA-G是机体一个重要的免疫耐受因子,能够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发挥免疫抑制的功能。HLA-G与恶性肿瘤的关系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HLA-G基因多态性及蛋白的表达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前期研究表明,HLA-G参与了肝炎病毒感染的转归和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但其与肝癌家族聚集的关系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课题应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广西肝癌高发家族家庭成员为研究对象,选择无癌家族家庭成员作为对照,拟从HLA-G基因多态性和蛋白表达水平的角度,探讨其与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关系,从遗传学角度去寻找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危险因素和潜在的预测指标。2.方法(1)样本收集:以来自广西肝癌高发区11个县区的35个肝癌高发家族中140名家庭成员作为实验组。其中,HBs Ag(+)35名,HBs Ag(-)105名。一级亲属57名,二级亲属39名,三级亲属44名。为减少混杂因素的影响,以相同性别、年龄±5岁、相同民族、相同生活环境、相同生活习惯作为配对条件,以140名无癌家族家庭成员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IV和肝功能等的检测。排除非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排除甲肝、丙肝、戊肝及HIV感染者。所有受试对象均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收集完整的受试者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空腹采外周静脉血10m L,分别注入抗凝(EDTA)管(6ml)和有盖普通无菌干燥管(4ml),进行分装,并保存于-80℃冰箱中。抗凝血用于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干燥管血样离心后留取血清进行ELISA法检测s HLA-G抗体的浓度。(2)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测序法检测HLA-G基因多态性:采用试剂盒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步骤进行提取外周血DNA。采用聚合PCR和测序技术对HLA-G基因3’UTR区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3142C/G、+3187A/G以及位于HLA-G基因第三外显子的HLA-G*0105N等位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并比较不同位点基因型与肝癌家族聚集的关系。(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s HLA-G的水平:严格按照ELISA试剂盒中说明书要求操作,对所有受试对象外周血中可溶性HLA-G(solube HLA-G,s HLA-G)的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肝癌高发家族家庭成员与无癌家族家庭成员s HLA-G水平的差异。3.结果(1)HLA-G基因多态性与肝癌家族聚集的关系检测结果显示:对于HLA-G3’UTR区而言,14bp插入/缺失基因型频率分布在肝癌高发家族家庭成员组和无癌家族家庭成员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8.69,P=0.01)。相对于+14bp/+14bp基因型来说,-14bp/-14bp基因型可能增加肝癌家族聚集的风险(OR=4.00,95%CI=1.38-11.61,P=0.01);而+14bp/-14bp则不能增加肝癌家族聚集的风险(OR=2.54,95%CI=0.87-7.43,P=0.09)。两组的+14bp、-14bp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c2=7.88,P=0.01),-14bp等位基因与肝癌家族聚集的风险增加有关(OR=1.70,95%CI=1.17-2.46,P=0.01)。而在本研究中,对于HLA-G+3142C/G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在肝癌高发家族家庭成员组和无癌家族家庭成员组中的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c2=2.08,P=0.35;c2=0.28,P=0.60)。+3187A/G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的差异也未见统计学意义(c2=3.35,P=0.19;c2=0.01,P=0.93)。而对于位于第三外显子的HLA-G*0105N的多态性分析发现,在本研究所纳入的研究对象中,只检测到HLA-G*0105NC/C和C/-两种,并没有发现-/-基因型。在分析HLA-G*0105N基因多态性与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关系时,发现其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的分布并没有显着性差异(c2=0.88,P=0.19;c2=0.73,P=0.39)。(2)s HLA-G与肝癌家族聚集的关系检测结果表明,肝癌高发家族家庭成员血清s HLA-G水平显着高于无癌家族家庭成员(22.83U/ml vs 15.45U/ml,P=0.00)。为排除HBV感染的混杂因素,进一步分析,HBs Ag(+)的肝癌高发家族家庭成员的s HLA-G水平高于HBs Ag(+)的无癌家族家庭成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06U/ml vs21.96U/ml,P=0.04);HBs Ag(-)的肝癌高发家族家庭成员的s HLA-G水平高于HBs Ag(-)的无癌家族家庭成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26U/ml vs12.93U/ml,P=0.00)。而在高发家族中,s HLA-G浓度在HCC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二级亲属和三级亲属中分别为39.84U/ml、19.87U/ml和20.96U/ml。与二级亲属、三级亲属相比,一级亲属的s HLA-G水平显示升高(P=0.00,P=0.00)。s HLA-G的水平在家族中有2例HCC患者的家庭成员组,家族中有3例HCC患者的家庭成员组以及家族中有>3例HCC患者的家庭成员组分别为25.89U/ml,27.66U/ml以及22.38U/ml,s HLA-G在三组中浓度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98)。(3)HLA-G基因多态性与s HLA-G水平的关系,分析肝癌高发家族家庭成员组中HLA-G基因多态性与s HLA-G水平的关系,结果显示对于HLA-G 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s HLA-G水平在基因型-14bp/-14bp、+14bp/-14bp和+14bp/+14bp个体中的分别为31.41U/ml,24.14U/ml和17.69U/ml,s HLA-G水平在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对于HLA-G+3142C/G位点,s HLA-G水平在基因型C/C、C/G和G/G个体中的分别为34.45U/ml,23.64U/ml和23.93/ml,s HLA-G水平在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对于HLA-G+3187A/G位点,s HLA-G水平在基因型A/A、A/G和G/G个体中的分别为24.14U/ml,27.35U/ml和35.69/ml,s HLA-G水平在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HLA-G*0105N,s HLA-G水平在基因型C/C和C/-基因型分别为27.35U/ml和25.87U/ml,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67)。4.结论(1)HLA-G基因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与肝癌家族聚集性有关。而HLA-G+3142C/G、+3187A/G位点和HLA-G*0105N可能不是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危险因素。(2)肝癌高发家族家庭成员外周血中s HLA-G水平升高可能是促进肝癌家族聚集性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3)在本次研究所纳入的人群中,未发现HLA-G基因多态性与s HLA-G表达水平存在相关性。

阿瓦古丽·玉克赛尔[8](2016)在《新疆维吾尔族HLA-Ⅱ类基因多态性与HPV感染、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HLA-DRB1、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及HLA-DRB1和HLA-DQB1的单倍体型与新疆维吾尔族HPV、HPV16感染及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通过遗传易感性方面研究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的病因及发生机制,为今后易感人群的筛查及监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采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基因微阵列分型检测试剂盒,以凯普医用核酸分子快速杂交仪为平台,利用导流杂交原理,已经固定好核酸探针的低密度基因芯片膜上,快速对370例明确诊断宫颈癌和同一地区匹配的370例健康对照以及117例CIN患者血液中检测21种HPV亚型(包括13种HPV高危亚型;5种HPV低危亚型;3种中国人群常见HPV亚型);2)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直接测序分型(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based typing,PCR-SBT)法,对370例明确诊断宫颈癌和同一地区匹配的370例健康对照以及117例CIN患者血液中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的检测,并比较各等位基因在研究对象中的分布频率;3)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equence-specific oligonucleotide,PCR-SSO)法,对200例明确诊断宫颈癌和同一地区匹配的200例健康对照血液中进行HLA-DQB1等位基因的检测,并比较各等位基因在研究对象中的分布频率;4)从全疆HLA-DRB1检测结果中,挑选来自南疆宫颈癌患者共200例,健康对照共200例的HLA-DRB1等位基因数据,利用HLA-DQB1数据,分析HLA-DRB1-DQB1单倍体在研究对象中的分布频率;结果:一:HPV及其亚型分布情况:1)全疆研究对象中,宫颈癌组共370例,其中HPV阳性共322例,HPV阳性率为87.0%(322/370)。CIN组共117例,其中HPV阳性共95例,HPV阳性率为81.2%(95/117)。HPV各亚型共出现481次,HPV16感染所占的比例最高74.8%(360/481)。宫颈癌组中,HPV16阳性率为72.7%(269/370)。2)南疆研究对象中,宫颈癌组共200例,其中HPV阳性共179例,HPV阳性率为89.5%(179/200)。HPV各亚型共出现219次,HPV16感染所占的比例最高80.4%(176/219),HPV16阳性率为81.0%(162/200)。二、HLA-DRB1在HPV和HPV16型感染、宫颈癌中分布情况如下:1)统计发现HLA-DRB1*15等位基因在HPV(+)/HPV16(+)组中出现的频率高于HPV(-)/HPV16(-)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71,P=0.001,OR=1.670,95%CI=1.237-2.254;χ2=7.778,P=0.005,OR=2.782,95%CI=1.318-5.872)。HLA-DRB1*15等位基因在宫颈癌组出现频率为14.2%,CIN组出现频率为13.2%,对照组出现频率为9.9%,出现频率在三组之间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3,P=0.034)。HLA-DRB1*15等位基因在宫颈癌组和病例组中出现的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39,P=0.011,OR=1.511,95%CI=1.099-2.076;χ2=6.596,P=0.010,OR=1.483,95%CI=1.096-2.006)。2)HLA-DRB1*12等位基因在HPV(+)组中出现的频率低于H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37,P=0.004,OR=0.441,95%CI=0.248-0.785)。HLA-DRB1*12者在病例组中出现的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1,P=0.045,OR=0.572,95%CI=0.330-0.994)。3)在HPV16感染的研究对象中,HLA-DRB1*13基因在宫颈癌组、CIN组及对照组中频率之间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59,P=0.008)。并且HLA-DRB1*13者在宫颈癌组和病例组中出现的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04,P=0.002,OR=0.313,95%CI=0.145-0.673;χ2=9.668,P=0.002,OR=0.320,95%CI=0.151-0.679)。三、HLA-DQB1在HPV和HPV16型感染、宫颈癌中分布情况如下:1)HLA-DQB1*06者在HPV阳性组中出现的频率高于HPV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78,P=0.010,OR=1.572,95%CI=1.111-2.223)。HLA-DQB1*06等位基因在HPV16(+)组中出现频率高于HPV16(-)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2,P=0.039,OR=2.368,95%CI=1.024-5.479),说明携带HLA-DQB1*06等位基因的维吾尔族妇女更容易被HPV16感染2)而HLA-DQB1*03等位基因在HPV阳性组中出现的频率低于HPV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30,P=0.005,OR=0.654,95%CI=0.487-0.880)。HLA-DQB1*03等位基因在宫颈癌组中出现的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19,P=0.004,OR=0.645,95%CI=0.480-0.866)。。四、HLA-DRB1和DQB1单倍型在HPV和HPV16型感染、宫颈癌中分布情况如下:1)HLA-DRB1*15和HLA-DQB1*06单倍型在HPV阳性组中出现的频率高于HPV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58,P=0.002,OR=2.088,95%CI=1.299-3.356)。HLA-DRB1*15和HLA-DQB1*06单倍型在宫颈癌组中出现的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2,P=0.004,OR=1.997,95%CI=1.242-3.209)。2)而HLA-DRB1*04和HLA-DQB1*03单倍型在宫颈癌组中出现的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8,P=0.040,OR=0.584,95%CI=0.348-0.980)。结论:一、1.全疆和南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患者主要以HPV16感染为主;二、HLA-DRB1:1)HLA-DRB1*15等位基因可能是维吾尔族HPV、HPV16感染的易感基因。HLA-DRB1*15等位基因基因可能由非宫颈病变到癌前病变发展至宫颈癌过程中的易感基因。同时HLA-DRB1*15等位基因基因可能是维吾尔族提高CIN以上病变和宫颈癌的易感基因。2)HLA-DRB1*12等位基因可能是维吾尔族HPV感染和CIN以上病变的保护基因,3)在HPV16型感染的研究对象中,HLA-DRB1*13等位基因可能由非宫颈病变到癌前病变发展至宫颈癌过程中的保护基因。HLA-DRB1*13基因可能是CIN以上病变和宫颈癌的保护基因。三:HLA-DQB1:1)HLA-DQB1*06基因可能是维吾尔族妇女HPV及HPV16感染的易感基因。2)HLA-DQB1*03基因可能是维吾尔族HPV感染和宫颈癌的保护基因。四:HLA-DRB1和DQB1单倍体:1)HLA-DRB1*15和HLA-DQB1*06单倍型可能是HPV感染和宫颈癌的易感基因。2)HLA-DRB1*04和HLA-DQB1*03单倍型可能是宫颈癌的保护基因。

项欣[9](2016)在《人类白细胞抗原DQ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维吾尔族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关系,了解在CHB疾病中不同民族的HLA-DQ基因分布的差异。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以共纳入775例研究对象,包括汉族CHB患者198例,维吾尔族CHB患者196例,汉族健康者184例以及维吾尔族健康者197例,对每例研究对象的HLA-DQ基因(rs9272346和rs9275319)进行基因分型。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探索CHB疾病中的易感或保护因素。结果:汉族人群中,CHB患者和对照组比较,发现rs9272346的基因型在加性模型(OR=2.48,95%CI=1.13-5.44,P=0.023)和隐性模型(OR=2.31,95%CI=0.19-4.92,P=0.029)中与CHB密切相关,携带基因型AA可能增加CHB的风险。维吾尔族人群中,rs9272346和rs9275319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CHB患者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后的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rs9272346与汉族人群CHB密切相关,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AA可能是汉族人群的易感因素。另一位点rs9275319与新疆汉族、维吾尔族人群CHB疾病没有相关性。

范倩[10](2015)在《两种炎症相关基因-TSLP及其受体和IL27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冠心病关联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TSLP及其受体基因与冠心病易感性的关联分析研究背景:已有研究表明TSLP/TSLP受体轴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冠心病。然而,冠心病和这条通路之间确切的关系还不甚明了。在本研究中,我们基于中国汉族人群探讨TSLP/TSLP受体轴在冠心病发病中的分子遗传学机制。研究方法:我们在3628例冠心病患者和3766例对照中,通过分别寻找TSLP、TSLPR、IL7R基因中常见变异进行三阶段病例-对照关联分析。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校正分析和交互作用分析。研究结果:每个基因与冠心病之间均达到显着关联性(TSLP中rs3806933T,校正p值为4.34×10-5,优势比为1.18,95%置信区间为1.09-1.27;IL7R中rs6897932T,校正p值为1.13×10-7,优势比为1.31,95%置信区间为1.19-1.45:TSLPR中 g.19646G>AA,校正p值为2.04×10-6,优势比为1.20,95%置信区间为1.11-1.29)。交互作用分析表明同时携带TSLP中rs3806933和IL7R中rs6897932中危险等位基因时会显着增加冠心病的患病率,较其他等位基因组合时该组合优势比高达4.65。研究结论:TSLP/TSLP受体轴中常见变异可以调控各自基因的表达最终导致冠心病的发生,研究表明该轴在冠心病发展中起到一定致病作用。第二部分:IL27基因与冠心病易感性的关联分析研究背景:冠心病作为一种由多种遗传因素导致的复杂性疾病,例如多种炎症细胞因子相关基因。最近,白介素-27(IL-27)被证实在多种炎症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包括冠心病。但是其确切的功能机制还未阐明。在本研究中,我们在GeneID中国汉族人群中探讨IL27基因与冠心病之间的遗传关联性。研究方法:在1831例冠心病患者和1731例对照中,我们挑选IL27基因中标签SNPs(rs153109变异位于启动子区,rs181206变异为错义突变)进行病例-对照关联分析。传统危险因素例如性别、年龄、吸烟史、体重指数(BMI)、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在进行遗传关联分析时被作为协变量。统计分析通过使用SPSS(版本17.0)软件进行皮尔森卡方检验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结果:传统危险因素在冠心病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别(校正p值<0.001)。作为单个核苷酸变异,IL27基因中rs153109和rs181206多态性和冠心病之间在GeneID中国汉族人群之间不存在关联性(rs153109c,校正p值为0.552,优势比为1.05,95%置信区间为0.90-1.21;rs181206G,校正p值为0.387,优势比0.91,95%置信区间为0.72-1.14)。在单倍型关联分析时,由标签SNPs (rs153109和rs181206)组成的9种单倍体型频率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性(校正p值为0.676)。另外,我们根据性别把研究群体各分成两个群体,发现各群体中rs153109和rs181206多态性和冠心病之间不存在关联性(校正pff>0.05,分别在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进一步,我们根据年龄(早发型冠心病和晚发型冠心病)和疾病状态(解剖型冠心病和临床型冠心病)把研究群体各自分成不同亚群,分析结果表明rs153109和rs181206多态性与不同冠心病亚群之间仍然未达到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标签SNPs rs153109和rs181206以及它们组成的单倍型在IL27基因与冠心病之间不存在关联性,这表明在GeneID中国汉族人群中IL-27有可能仅仅是冠心病发病中的一种炎症标志物。

二、HLA-DRB1基因多态性与河南汉族人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关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LA-DRB1基因多态性与河南汉族人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检测与白血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低分辨HLA分型与白血病的相关性
    1.1低分辨HLA等位基因与白血病的易感或保护作用的相关性
    1.2低分辨HLA抗原表达与白血病的相关性
    1.3低分辨HLA与白血病相关性的其他研究
2高分辨HLA分型与白血病的相关性
    2.1高分辨HLA等位基因与白血病的易感或保护作用的相关性
    2.2高分辨HLA抗原表达与白血病治疗等的相关性
    2.3高分辨HLA匹配与白血病的异体移植等的相关性
3 HLA基因突变与白血病的相关性
4 HLA与白血病相关性的其他研究
5总结与展望

(4)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关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LL与HLA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1.1 成人ALL与HLA基因及单倍型的相关性
    1.2 儿童ALL与HLA基因的相关性
2 ALL的功能学研究与HLA的相关性
    2.1 ALL的发病机制研究与HLA的相关性
    2.2 ALL的移植治疗与HLA的相关性
    2.3 ALL的其他治疗方法与HLA的相关性
    2.4 ALL的预后与HLA的相关性
3 结语

(5)基于银屑病组学数据的DNA甲基化年龄分析、多效性位点与共同发病通路探索及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中国汉族人群正常皮肤组织和银屑病皮损组织DNA甲基化年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样本和数据集描述
        2.2 DNAm年龄的计算
        2.3 PsO依赖的DNAm年龄相关的CpG位点鉴定
        2.4 统计分析工具和方法
    3 结果
        3.1 正常皮肤组织的DNAm年龄
        3.2 PsO皮损组织的DNAm年龄
        3.3 相关特征和DNAm年龄加速残差相关性分析
        3.4 与皮肤组织DNAm年龄相关的CpGs
        3.5 外部数据评估结果一致性
        3.6 差异性甲基化CpGs与DNAm年龄相关CpGs比较分析
        3.7 PsO依赖的DNAm年龄相关的CpGs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银屑病与五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效性位点和共同发病通路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集来源
        2.2 统计学方法
        2.2.1 连锁不平衡评分回归分析
        2.2.2 LD-Hub
        2.2.3 多表型GWAS遗传多效性分析
        2.3 注释工具和软件
        2.4 基因集富集和通路分析
        2.5 FUMA GWAS
    3 结果
        3.1 PsO与其他疾病/特征之间的遗传相关性
        3.2 初筛阶段数据分析结果
        3.3 初筛阶段显着独立位点验证分析
        3.4 中国汉族人群PsO与SLE潜在多效性位点探索
        3.5 PsO与四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共同发病通路分析
        3.6 基因集富集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第三部分: 银屑病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因果关系: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概要
        2.2 IVs选择条件和要求
        2.3 孟德尔随机多效性残差总和和离群值检验
        2.4 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2.5 稳健调整轮廓评分
        2.6 敏感性分析
    3 结果
        3.1 IVs的选择和评估
        3.2 一致性分析
        3.3 IVs水平多效性评估
        3.4 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3.5 稳健调整轮廓评分
        3.6 MR敏感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文献综述: 银屑病与伴随疾病: 从流行病学到遗传学
    1 相关术语
    2 PsO与伴随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3 PsO与伴随疾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3.1 共同或差异性易感基因
        3.2 共同或差异性遗传学发病通路
    4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若干重要皮肤相关疾病的遗传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高通量转录组深度测序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子异质性
    引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基因HLA-DR3和HLA-DR15多态性与发病风险的关联分析
    引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两种单基因遗传性皮肤病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一个掌跖角化症家系基因突变分析研究;一个遗传性反甲伴有白甲家系基因突变分析研究
    第一节 一个掌跖角化症家系基因突变分析研究
        引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一个遗传性反甲伴白甲家系基因突变分析研究
        引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7)非经典MHC I类分子HLA-G在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性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HLA-G基因多态性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性的相关性 背景 1.研究对象与方法 2.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HLA-G蛋白表达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关系 背景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HLA-G基因多态性对肝癌高发家族家庭成员sHLA-G表达的影响 背景 1.研究对象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疆维吾尔族HLA-Ⅱ类基因多态性与HPV感染、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HPV及其亚型与新疆维吾尔族妇女CIN、宫颈癌的关系研究
    引言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
        1.2 实验内容与方法
        1.2.1 标本收集
        1.3 实验流程
        1.4 数据的整理及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新疆维吾尔族妇女HLA-DRB1基因多态性与CIN、宫颈癌和HPV及HPV16感染的关系
    引言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实验内容与方法
        1.3 实验流程
        1.4 数据的整理及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南疆维吾尔族妇女HLA-DQB1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和HPV、HPV16感染的关系
    引言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流程
        1.2.1 实验仪器
        1.2.2 实验方法
        1.2.3 样本扩增
        1.2.4 样本杂交
        1.2.5 样本上机读取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总结
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人类白细胞抗原DQ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维吾尔族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实验内容与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两种炎症相关基因-TSLP及其受体和IL27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冠心病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冠心病简介
    1.2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发病机制的主要学说
    1.3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1.4 冠心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常用策略
    1.5 本研究立题思路
2 第一部分:TSLP及其受体基因与冠心病易感性的关联分析
    2.1 前言
        2.1.1 TSLP及其受体分子结构及相关生物学功能
        2.1.2 TSLP及其受体基因与疾病多态性
        2.1.3 TSLP及其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研究进展
        2.1.4 本部分研究思路
    2.2 材料方法
        2.2.1 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2.2.2 研究实验试剂材料、仪器设备
        2.2.3 研究分析软件及常用电子数据库
        2.2.4 常用电子数据库
        2.2.5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2.2.6 TSLP基因及IL7R基因SNP选择方法
        2.2.7 TSLPR基因在中国汉族人群Block图谱构建以及其SNP选择方法
        2.2.8. 统计学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临床资料统计特征
        2.3.2 三阶段检验效能评估
        2.3.3 TSLP及其受体基因与冠心病之间关联分析结果
        2.3.4 TSLP基因及其受体基因交互作用分析结果
    2.4 讨论
        2.4.1 TSLP/TSLPR/IL7R轴中各SNPs与中国汉族人群冠心病发病相关
        2.4.2 TSLP-IL7R交互作用与中国汉族人群冠心病发病相关
    2.5 研究结论
    2.6 本研究创新、局限和展望
3 第二部分:IL27基因与冠心病易感性的关联分析
    3.1 前言
        3.1.1 IL-27结构及其相关生物学功能
        3.1.2 IL27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3.1.3 IL-27在心血管疾病中研究进展
        3.1.4 本部分研究思路
    3.2 材料方法
        3.2.1 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3.2.2 研究实验试剂材料、仪器设备
        3.2.3 研究分析软件及常用电子数据库
        3.2.4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3.2.5 IL27基因SNP选择方法及引物序列
        3.2.6 统计学分析方法
    3.3 结果
        3.3.1 临床资料统计特征
        3.3.2 检验效能评估
        3.3.3 IL27基因与冠心病关联分析研究结果
        3.3.4 IL27基因分层分析后与冠心病关联分析研究结果
    3.4 讨论
        3.4.1 IL27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冠心病发病不相关联
        3.4.2 不同分层分析后,IL27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冠心病发病不相关联
    3.5 研究结论
    3.6 本研究创新、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四、HLA-DRB1基因多态性与河南汉族人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关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等位基因HLA-DRB1*12:02:10的序列分析及确认[J]. 武君华,王天菊,王满妮,徐华,齐珺,尚利侠,陈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30)
  • [2]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检测与白血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 裴永峰,余梅.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1(11)
  • [3]人类白细胞抗原Ⅰ、Ⅱ类等位基因及单倍体多态性与中国南方汉族白血病的相关性[J]. 甄建新,张国彬,陈瑞,邓志辉. 白血病·淋巴瘤, 2021(01)
  • [4]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关性研究进展[J]. 裴永峰,余梅. 生物技术通讯, 2020(03)
  • [5]基于银屑病组学数据的DNA甲基化年龄分析、多效性位点与共同发病通路探索及孟德尔随机化研究[D]. 沈长兵.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若干重要皮肤相关疾病的遗传变异研究[D]. 薛珂.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7]非经典MHC I类分子HLA-G在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性中的作用[D]. 蒋莉.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1)
  • [8]新疆维吾尔族HLA-Ⅱ类基因多态性与HPV感染、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的关系研究[D]. 阿瓦古丽·玉克赛尔.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3)
  • [9]人类白细胞抗原DQ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维吾尔族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研究[D]. 项欣.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0)
  • [10]两种炎症相关基因-TSLP及其受体和IL27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冠心病关联研究[D]. 范倩.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河南汉族人群HLA-DRB1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相关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