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量器具分类管理效果好(论文文献综述)
赵云龙[1](2021)在《ED青岛公司计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谢凡[2](2021)在《高校典型公共建筑用水规律及节水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农业向城市外迁移以及市民社交活动多样化需求的发展,城市公共建筑数量、种类与面积迅速增长,公共建筑用水是城市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建筑节约用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高等学校校园集合了学生宿舍、教学办公楼和集中式食堂等具有特色的公共建筑类型,同时高校校园还具有人员密集和用水人群单一等特点。开展高校典型公共建筑用水规律监测与用水特征分析研究工作,对于分析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节水策略和节水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部分高校用水情况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取北京某示范性节水高校的宿舍楼、教学办公楼、食堂三类典型公共建筑,通过各建筑用水数据规律研究,分析节水关键环节,并结合高校节水工作管理经验与效果提出高校公共建筑的节水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有:(1)我国部分高校用水现状数据汇总分析显示,近年来高校总用水量和人均水耗呈现下降的趋势;高校人均水耗平均值约为45 m3/(人·a)(北方)和87 m3/(人·a)(南方),相当比例的统计高校(60/146)人均水耗超过水利部《服务业用水定额:学校》用水定额限值的要求。(2)对北京某高校宿舍楼、教学办公楼、食堂三类建筑的全年逐月、全年逐日、全周逐日、全日逐时用水特征进行研究,宿舍楼有早、晚两个用水高峰,教学办公楼受教学安排影响较大,在上午、下午两个课间出现用水高峰,食堂用水分为上下午两个高峰时段,中午就餐时段后用水量较低。(3)设独立卫生间的宿舍楼用水量高于单元式卫生间的宿舍楼,平均高出38.9 L/(人·d),男生人均用水量比女生人均用水量高1.4L/(人·d),学生用水量比教职工用水量高15.8L/(人·d)。在教学办公楼中,侧重教学功能的楼宇因每日人流量大而导致用水量比侧重办公功能的楼宇高,平均高出0.3 L/(m2·d)。食堂用水较稳定,用水量变化较小。(4)不同建筑用水异常分析表明,学生宿舍楼、教学办公楼日高峰用水量与异常出流关系密切,当日用水量超过日平均用水量的120%情况下分别有55%和62%的概率出现了异常出流。当日用水量超过日平均用水量的140%时,异常出流的概率达到100%。建议将日用水与年平均用水的比值作为预警指标,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漏损问题。(5)有效地安装和使用节水器具可在宿舍楼、教学办公楼、食堂中分别节水13.5 L/(人·d)、0.3 L/(m2·d)和15.8 L/(座位·d)。对学校集中式洗浴废水和宿舍灰水进行处理后回用可节约建筑用水量的37%~69%。(6)结合高校用水特征和节水工作管理经验,对高校典型公共建筑建筑提出节水策略。高校节水工作要先建立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然后在进行节水器具、用水计量、中水回用设施、雨水利用设施、管网维修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注重对高校师生的宣传教育,多角度落实高校节水。
宁佳男[3](2021)在《JH物业公司能源管理系统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日益突出,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了各国政府的发展共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如何降低碳排放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大问题,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认识到能源管理的信息化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途径。我国总碳排中建筑碳排放比例很大,作为建筑不动产的专业管理方---物业公司,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能源管理效率、节能减排是企业管理中新的挑战与责任。本文通过对JH物业公司能源管理的相关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现阶段该公司能源管理系统建设与运行的现状,指出当前能源管理系统运行实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前期规划缺乏远见、管理监督不到位、计量器具维护差、能源管理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论文通过项目管理及系统管理的相关理论结合JH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能源管理系统实施的相关措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第一,目前国内外有不少能源管理系统的应用实施研究,但目前具体针对物业公司的能源管理系统应用研究极为鲜见。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JH物业公司的能源管理系统的实施运行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对进一步丰富能源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第二,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深度访谈,结合物业公司自身特点,科学设计能源管理系统实施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基于调查数据分析,本研究对能源管理系统在物业行业实施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深度分析,最后提出了优化方法与保障策略。
漆晓丽[4](2021)在《国网白银供电公司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电网公司正在从上至下推行电能计量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办法,其中库存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国网白银供电公司的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基础比较薄弱,管理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管理实际,研究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的优化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调查国网白银供电公司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的现状,发现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方案。本文通过开展电能计量设备盘点、实施ABC分类管理、管控合格库存超期率指标和提升计量库房管理规范率四项优化方案,来解决国网白银供电公司在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规范库存管理制度、强化工作监督与考核以及开展人员培训等保障措施,确保优化方案得到有效落地和执行。期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有效助力国网白银供电公司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水平的提升,也能够为同类型企业的库存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李爽[5](2020)在《秦港七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秦皇岛港位处美丽的滨海城市秦皇岛,是我国“西煤东运”和“北煤南运”的重要港口。作为一个资产密集型和设备依赖型企业,设备的平稳运行对于保障港口生产来说尤为重要,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要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善优化。本文以秦港七公司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管理和企业资产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并对固定资产管理领域应用最广泛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和ABC库存分类管理这两个管理理论做出详细的阐述。然后,对秦港七公司的固定资产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由多个职能部门共同配合开展,为公司的生产运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并使用以工单为主线的企业资产管理系统(EAM系统)作为软件支持。接下来,本文主要介绍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工作分工不够细、物资库存数量存在账物不一致、资产管理系统运行速度慢、系统功能不能完全满足资产管理工作需要、系统后台设置有缺陷这五项。通过深入剖析,得出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人员责任意识不够强、资产管理系统投用初期缺乏制度规范、资产管理系统缺乏优化改善、操作人员业务技能没有定期提升、监管力度不够大这五个方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从强化企业资产管理思想认识、及时更新资产管理系统、利用手机APP技术和条形码技术、提升人员业务技能、对资产管理系统做好后续维护这五方面进行优化和完善。最后,为了保障优化方案能够顺利实施,从制度、技术、人员、资金这四个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王秀[6](2020)在《HJ铁路供电维修管理段存货管理完善研究》文中提出自1961年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建成后,我国铁路供电维修管理企业应运而生,并取得了蓬勃发展。随着电气化铁路规模的不断扩张,需要维修管理的线路里程不断增加,相应的维管业务也不断扩张,所需的存货数量也日益增多。做好铁路供电维管企业的存货管理,能够同时实现存货和资金的双重管控目标,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基础和资金运转模式,最终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有序进行。研究铁路供电维修管理企业的存货管理不仅可以丰富铁路供电维修管理企业的粗存货管理理论体系,而且对其实际工作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存货管理的概念、发展、应用方法、内容、结构以及作用等方面的相关基础理论。存货管理在本质上是对存货活动的决策和控制手段,其萌芽可以追溯到我国春秋时期,历经几千年发展至今,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控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存货管理涉及公司生产、经营、销售、采购、财务等多个部门,主要分为采购管理、验收管理、仓储管理等。目前,常见的存货管理应用方法有经济订货批量模型和ABC分类管理法。其次,本文以HJ铁路供电维修管理段为案例研究对象,对其基本情况、经营现状和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对HJ铁路供电维修管理段存货的内容和现状进行了梳理,并从采购、验收、仓储管理、信息化管理等环节阐述了其存货管理现状,为后文对其存货管理的问题分析提供现实支持。然后,根据HJ铁路供电维管段存货管理的现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HJ铁路供电维管段存货管理存在采购计划不合理;招标过程存在缺陷;验收入库存在缺陷;存货出入库登记不及时,呆滞存货处理不完善,期末盘点工作存在漏洞;以及信息化管理手段缺失等问题。最后,针对HJ铁路供电维管段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给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具体包括:进一步完善维管段存货管理制度,制定合适维管段的细化管理制度,并确保制度的可理解性和执行效果;同时将存货的内部控制贯彻到管理制度中,并强化存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完善存货采购环节的管理,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建立制度化的采购程序,并加强对存货采购的监督管理;提高仓储管理水平,改善铁路供电维管段现有的存货验收流程,完善呆滞物资管理,健全存货盘点的监督和总结机制;加强存货的信息化管理;构建内部的智能物资管理系统,建立存货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存货管理的时效性与准确性等。本文旨在丰富铁路供电维管企业存货管理方面的理论,同时为HJ铁路供电维管段进一步规范其内部存货管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其生产经营提供一个规范、实用且有效的物资基础。
洪敏姝[7](2019)在《A制造企业材料成本管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等市场因素的制约,我国制造业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制造企业的成本不断升高,对企业实现经营目标、贯彻经营方针、决策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以A制造企业为例,通过分析A制造企业影响材料成本管控的各个环节,旨在得出影响材料成本管控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而提出降低材料成本的有效管控建议。A制造企业是一家生产专用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产品成本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使得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着巨大挑战,迫切需要大力推行降本方案,企业产品成本构成方面,材料成本占制造成本的比重为70%以上,对企业成本降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与材料成本相关的各环节也存在众多管理问题。本文首先采用文献分析研究法进行文献搜集和整理,通过使用材料成本管控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企业材料管理实际情况,运用调查研究法得出影响企业材料成本的关键因素,最后结合使用案例研究法,梳理和研究A制造企业原材料管理方面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站在财务成本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原材料采购环节、使用环节及仓储环节成本控制现状,找到目前A制造企业原材料成本控制和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影响原材料成本的相关因素进行成本控制方法的改进,并针对性的提出改善及解决的对策。本文通过对采购管理环节的采购人员配置、采购流程梳理、采购计划控制、供应商管理及采购价格控制等相关活动进行管理,在生产过程中实行成本核算定额管理、材料归口管理、生产消耗控制、质量成本控制等,在库存管理方面设定安全库存、仓库管理环节实行精益管理,加强盘点工作及库存积压物资的清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与供应链等模块进行业财联动,强化材料成本核算能力,建立健全材料成本相关制度等措施,最终形成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的材料成本管控体系,达到降低企业材料成本的目的,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可以给其他制造业原材料成本管控提供借鉴和参考。
孙弈先[8](2019)在《绿色建筑标识的再认证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绿色建筑评价是促进了绿色建筑推广和普及的重要途径,目前全球有超过600多种与绿色建筑评价相关的方法、框架与工具存在。但是,在绿色建筑认证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更多关于认证建筑的实际能效表现与设计预期存在差异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此,发达国家的典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纷纷制定出台了标识的再认证机制,形成了对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周期性审查,使绿色建筑的内涵得以延续。如今,中国的绿色建筑领域也面临着同样问题困扰,构建标识再认证机制的任务已迫在眉睫。因此,本文首先对LEED、Green Mark和BREEAM等评价体系的标识再认证机制进行了总结与比较研究,分析了不同绿色建筑标识再认证机制的特点和普遍趋势。之后,通过对中国绿色建筑评价相关内容的总结与分析,说明了构建中国绿色建筑标识再认证机制的必要性,以及构建标识再认证机制的主要任务及其参与主体的作用。同时,文章还提出了构建中国绿色建筑标识再认证机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最后,对中国绿色建筑标识的再认证方法进行了具体研究,并通过中新天津生态城的三星级绿色建筑项目的实例测评,验证了再认证评价在实际运用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李思璇[9](2019)在《基于碳减排视角的建筑工程绿色施工增量成本及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全球变暖仍在持续,由温室效应造成的气象灾害、海洋环境恶化等现象也愈发严重,这些恶劣的现象的发生使得世界各国开始关注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在《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中积极主动地做出碳减排承诺,国内对减碳节能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建筑业不仅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源头之一,同时也是社会的三个主要耗能行业之一,因此,对建筑业进行“绿色化”能够有效减少社会温室气体排放。在建筑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中,施工阶段在短时间内耗用大量资源、能源,二氧化碳的排放速率和排放量激增。因此,研究绿色施工对施工阶段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排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探究绿色施工的碳减排能力,鼓励施工企业重视绿色施工,本文设定全国建筑业碳交易市场全面开启这一背景,从碳减排的视角研究绿色施工的增量成本及效益。本文研究了施工阶段的碳排放核算体系,采用碳排放因子法对施工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并确定了施工碳排放的边界、碳排放源以及碳排放因子。分析绿色施工评价标准中的各项绿色施工措施,依据施工碳排放源的划定探究绿色施工的碳减排措施及绿色施工的碳减排路径,并采用对比法将绿色施工措施与传统施工措施进行对比,获得了增量成本类措施和增量效益类措施,再分别对绿色施工增量成本、碳减排效果及增量效益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法评价基于碳减排视角的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成本效益。施工企业往往是以“利益”为驱动力的企业,在乎眼前利益,在决策过程中会倾向于关注绿色施工的初期投入,忽视了其对能源资源的节约力度、绿色环保材料及工具化的设施在施工阶段中带来的长远效益。本文不仅丰富了绿色施工增量效益的内容,而且提供了绿色施工的碳减排测算方式,有助于施工企业、社会、政府直观了解绿色施工的碳减排效果,更有助于倒逼政府与行业带头者重视建筑业的碳排放,加快建筑业碳排放市场的开启。本文也从绿色施工措施入手,分析绿色施工的增量成本及增量效益,并且给施工企业提供了一种直观的评价绿色施工方案的可行性的方法,以此提高施工企业参与绿色施工的积极性,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李润芳[10](2019)在《中煤旭阳能源管理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如今世界各国经济高速发展,能源的安全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中煤旭阳焦化有限公司作为典型的能源加工转换企业,其原材料:洗精煤,主要产品:焦炭、煤焦油、粗苯、净煤气以及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新水、电力、蒸汽、压缩空气等的消耗都属于能源的范畴。焦炭是钢铁生产的基础原料之一,所以焦化行业同钢铁行业一样,面临着产能过剩、能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大的问题。中煤旭阳作为焦化企业其节能减排的形势极为严峻。而能源管理是以管理为手段,对能源的生产、输运、分配、利用的全过程以及能源的有效利用率、能源的消耗方式等进行分析,进而找到企业能源节约潜力的管理模式。不断提高企业能源管理的水平,能源的利用率,进而节约能源消耗,是企业能源管理的目的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国家政策要求。首先,本文在梳理国内外能源、能源管理、能源管理体系等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能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介绍了能源管理体系的发展情况以及能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然后,对中煤旭阳的能源消耗特点、能源系统流程、能源结构、用能设备以及能源管理组织建设、能源管理制度、能源计量管理等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能源管理中存在的能源管理组织、能源管理制度、能源计量、能源统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再次,分析了能源管理体系建立的必要性,然后根据能源管理体系建立需求制定了能源方针、确定了领导职责、确定了体系边界并组织了体系的贯标培训。之后按照法律法规识别、能源评审等程序,确定了能源基准、能源目标、指标以及能源绩效参数,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方案、措施,建立了能源管理体系。最后,从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相关文件,并进行全面的学习、培训;重视能源管理组织的建立以及能源管理配套制度的建设方面说明了体系的运行过程。然后对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并制定了保障措施。
二、计量器具分类管理效果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量器具分类管理效果好(论文提纲范文)
(2)高校典型公共建筑用水规律及节水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水资源现状 |
1.2.2 国内外公共建筑用水现状 |
1.2.3 国内外公共建筑节水技术现状 |
1.2.4 国内节水相关法律法规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 用水量数据的获取方法 |
2 高校公共建筑用水总体水平分析 |
2.1 高校公共建筑特征 |
2.2 高校建筑节水技术应用情况 |
2.3 我国部分高校用水特征数据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北京某高校宿舍楼供用水特征分析 |
3.1 宿舍楼用水特征研究 |
3.1.1 全年逐月用水特征 |
3.1.2 全年逐日用水特征 |
3.1.3 全周逐日用水特征 |
3.1.4 全日逐时用水特征 |
3.2 宿舍楼异常用水分析 |
3.3 不同宿舍楼用水特征比较及可能的原因分析 |
3.3.1 卫生间形式对宿舍楼用水量的影响 |
3.3.2 人员结构对宿舍楼用水量的影响 |
3.3.3 节水器具对宿舍楼用水量的影响 |
3.4 宿舍楼节水潜力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北京某高校教学办公楼供用水特征分析 |
4.1 教学办公楼用水特征研究 |
4.1.1 全年逐月用水特征 |
4.1.2 全年逐日用水特征 |
4.1.3 全周逐日用水特征 |
4.1.4 全日逐时用水特征 |
4.2 教学办公楼异常用水分析 |
4.3 不同教学办公楼用水特征比较及可能的原因分析 |
4.3.1 不同建筑功能对教学办公楼用水量的影响 |
4.3.2 节水器具对教学办公楼用水量的影响 |
4.4 教学办公楼节水潜力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北京某高校食堂供用水特征分析 |
5.1 食堂用水特征研究 |
5.1.1 全年逐月用水特征 |
5.1.2 全年逐日用水特征 |
5.1.3 全周逐日用水特征 |
5.1.4 全日逐时用水特征 |
5.2 食堂异常用水分析 |
5.3 不同食堂用水特征比较及可能的原因分析 |
5.4 食堂节水潜力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高校典型公共建筑节水建议及策略 |
6.1 北京某高校典型公共建筑节水建议 |
6.2 高校典型公共建筑节水关键环节分析 |
6.3 高校典型公共建筑节水策略分析 |
6.3.1 顶层建设 |
6.3.2 用水管理 |
6.3.3 用水单元节水建设 |
6.3.4 宣传教育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JH物业公司能源管理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3.3 论文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能源管理 |
2.1.2 能源管理系统 |
2.2 理论基础 |
2.2.1 项目管理理论 |
2.2.2 系统管理理论 |
3 JH物业公司EMS现状及调查分析 |
3.1 企业简介 |
3.1.1 企业概况 |
3.1.2 系统现状 |
3.2 企业EMS价值实现的障碍因素调查 |
3.2.1 深度访谈调查 |
3.2.2 问卷调查 |
3.3 企业 EMS 价值实现的障碍因素分析 |
3.3.1 实施目标分析 |
3.3.2 员工参与分析 |
3.3.3 管理模式分析 |
3.3.4 实施过程分析 |
3.3.5 实施人员分析 |
3.4 EMS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4.1 前期规划缺乏远见 |
3.4.2 管理监管不到位 |
3.4.3 计量器具配置维护差 |
3.4.4 能源管理重视度不足 |
4 JH物业公司EMS改进优化 |
4.1 企业EMS改进目标 |
4.1.1 公司整体需求 |
4.1.2 能源管理系统功能需求 |
4.1.3 EMS改进总目标 |
4.2 改进优化方案总体原则 |
4.2.1 遵循戴明环为逻辑准则 |
4.2.2 平衡现实情况与未来发展的准则 |
4.2.3 投资与收益相匹配准则 |
4.2.4 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准则 |
4.2.5 安全性原则 |
4.3 实施改进 |
4.3.1 项目管理优化 |
4.3.2 管理制度优化 |
4.3.3 管理流程优化 |
4.3.4 投资方式优化 |
4.3.5 软件硬件优化 |
5 保障措施与策略 |
5.1 保障措施 |
5.1.1 成立专业能源管理部门 |
5.1.2 建立EMS运行保障制度 |
5.1.3 完善能源管理SOP |
5.2 保障策略 |
5.2.1 信息安全保障策略 |
5.2.2 培训迁移保障策略 |
5.2.3 监督检查保障策略 |
6 结论 |
6.1 本文研究结论 |
6.2 本文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深度访谈 |
附录 B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国网白银供电公司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的方法与工具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工具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库存的定义及其分类 |
2.1.2 库存管理的基本概念 |
2.2 基础理论 |
2.2.1 库存ABC分类管理法 |
2.2.2 出入库管理 |
2.2.3 储存及盘点管理 |
第三章 国网白银供电公司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现状分析 |
3.1 国网白银供电公司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概述 |
3.1.1 公司简介 |
3.1.2 组织架构 |
3.1.3 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基本情况 |
3.2 关于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的现状调查 |
3.2.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2.2 调查结果的分析 |
3.3 国网白银供电公司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电能计量设备存在供需矛盾 |
3.3.2 电能计量设备账实不一致 |
3.3.3 电能计量设备库存超期率不达标 |
3.3.4 电能计量设备库房管理规范率下滑 |
3.4 国网白银供电公司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1 电能计量设备供需不匹配 |
3.4.2 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盘点周期不合理 |
3.4.3 退库复检工作效率低 |
3.4.4 库存管理员工流动性过强 |
第四章 国网白银供电公司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优化方案 |
4.1 优化方案设计目标、思路 |
4.1.1 设计目标 |
4.1.2 设计思路 |
4.2 优化方案的具体内容 |
4.2.1 开展电能计量设备全面盘点 |
4.2.2 实施ABC分类管理 |
4.2.3 管控合格库存超期率指标 |
4.2.4 提升计量库房管理规范率 |
第五章 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优化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
5.1 优化方案的实施 |
5.1.1 实施步骤 |
5.1.2 实施的难点重点 |
5.1.3 实施的效果预估 |
5.2 保障措施 |
5.2.1 规范库存管理相关制度 |
5.2.2 工作监督与考核 |
5.2.3 建设智能表库 |
5.2.4 加强人员培训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国网白银供电公司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调查问卷 |
附录 B 国网白银供电公司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访谈提纲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秦港七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固定资产管理相关概念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固定资产 |
2.1.2 固定资产管理 |
2.1.3 企业资产管理系统 |
2.2 相关理论 |
2.2.1 全寿命周期管理 |
2.2.2 ABC库存分类管理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秦港七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
3.1 秦港七公司简介 |
3.2 秦港七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
3.2.1 秦港七公司各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职责 |
3.2.2 秦港七公司资产管理系统现状 |
3.2.3 秦港七公司资产管理系统实现的功能 |
3.3 秦港七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分工不够细 |
3.3.2 物资库存的实际数量与资产管理系统中的数量不一致 |
3.3.3 资产管理系统运行速度缓慢 |
3.3.4 资产管理系统功能不能完全满足资产管理工作需要 |
3.3.5 资产管理系统后台设置有缺陷 |
3.4 秦港七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人员责任意识还不够强 |
3.4.2 资产管理系统投用初期缺乏制度规范 |
3.4.3 资产管理系统缺乏优化改善 |
3.4.4 操作人员的业务技能没有得到定期提升 |
3.4.5 监管力度不够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秦港七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优化方案 |
4.1 秦港七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优化目的和原则 |
4.1.1 秦港七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优化目的 |
4.1.2 秦港七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优化原则 |
4.2 秦港七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优化方案 |
4.2.1 企业资产管理思想提升方案 |
4.2.2 资产管理系统更新方案 |
4.2.3 手机APP技术和条形码技术运用方案 |
4.2.4 资产管理系统后续维护方案 |
4.2.5 有关人员业务技能改进方案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秦港七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制度保障 |
5.1.1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
5.1.2 强化审计监督工作 |
5.2 技术保障 |
5.2.1 数据信息化 |
5.2.2 定期维护系统 |
5.3 人员保障 |
5.3.1 完善人员配置 |
5.3.2 组织员工培训 |
5.3.3 建立奖惩机制 |
5.4 资金保障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HJ铁路供电维修管理段存货管理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存货管理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存货管理的概念和发展 |
2.1.1 存货管理的概念 |
2.1.2 存货管理的发展 |
2.2 存货管理的应用方法 |
2.2.1 经济订货批量模型 |
2.2.2 ABC分类管理法 |
2.3 存货管理的内容与结构 |
2.3.1 存货管理的内容 |
2.3.2 存货管理的结构 |
第3章 HJ铁路供电维修管理段存货管理现状 |
3.1 HJ铁路供电维管段概况 |
3.2 HJ铁路供电维管段存货特征及分类 |
3.2.1 铁路供电维管段存货特征 |
3.2.2 铁路供电维管段存货分类 |
3.3 HJ铁路供电维管段存货管理现状 |
3.3.1 采购管理现状 |
3.3.2 验收管理现状 |
3.3.3 仓储管理现状 |
3.3.4 信息化管理现状 |
第4章 HJ铁路供电维修管理段存货管理的问题及分析 |
4.1 存货采购环节不完善 |
4.1.1 采购计划不合理 |
4.1.2 招标过程存在缺陷 |
4.2 存货验收入库存在缺陷 |
4.3 存货仓储管理不健全 |
4.3.1 存货出入库登记不及时 |
4.3.2 呆滞存货处理不完善 |
4.3.3 期末盘点工作存在漏洞 |
4.4 存货信息化管理手段滞后 |
4.5 存货管理制度缺失 |
第5章 HJ铁路供电维修管理段存货管理改进建议 |
5.1 完善存货采购环节的管理 |
5.1.1 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 |
5.1.2 建立制度化的采购程序 |
5.1.3 加强对存货采购的监督 |
5.2 改善存货验收入库流程 |
5.3 提高仓库管理水平 |
5.3.1 完善呆滞物资管理 |
5.3.2 健全存货盘点的监督 |
5.4 加强存货的信息化管理 |
5.4.1 设置存货智能管理系统 |
5.4.2 建立大数据管理体系 |
5.5 完善企业存货管理制度 |
5.5.1 制定适合维管段细化管理制度 |
5.5.2 强化存货管理人员培训 |
第6章 研究结论、建议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A制造企业材料成本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1.4.3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成本控制的概念 |
2.2 成本控制基础理论 |
2.2.1 精益成本控制理论 |
2.2.2 作业成本管理理论 |
2.2.3 全面成本管理理论 |
第三章 A制造企业原材料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A制造企业概况及原材料构成情况 |
3.1.1 A制造企业概况 |
3.1.2 A制造企业原材料构成情况及特点 |
3.2 A制造企业原材料成本管理现状 |
3.2.1 A制造企业原材料采购环节成本管理现状 |
3.2.2 A制造企业原材料使用环节成本管理现状 |
3.2.3 A制造企业原材料仓储管理现状 |
3.2.4 A制造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 |
3.3 调查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 |
3.3.1 原材料成本管理调查问卷及访谈大纲设计 |
3.3.2 样本人员选择及调查访谈 |
3.3.3 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
3.4 A制造企业原材料成本管控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采购环节成本管理失控,加大采购成本 |
3.4.2 原材料使用环节缺乏定额管理,员工缺失成本管控意识 |
3.4.3 原材料出入库环节未得到有效控制,库存积压物资过多 |
3.4.4 原材料信息化管理不到位,财务核算数据不准确 |
3.4.5 原材料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不健全 |
第四章 A制造企业提高原材料成本管理水平的对策措施 |
4.1 加强原材料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 |
4.1.1 优化采购人员的配置 |
4.1.2 优化采购流程及正确选择采购模式 |
4.1.3 合理选择供应商,加强供应商管理 |
4.1.4 调研供应商产品成本,控制采购价格 |
4.1.5 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合同付款条件 |
4.2 加强生产过程原材料管理 |
4.2.1 实行成本核算定额管理 |
4.2.2 材料归口管理及生产消耗控制 |
4.2.3 车间在产品结存控制 |
4.2.4 严格过程控制,确保质量成本不断降低 |
4.3 加强原材料库存成本管理,优化库存结构 |
4.3.1 合理制定安全库存储备量 |
4.3.2 结合精益生产理念,重新打造仓储模式 |
4.3.3 加强仓库实时管理,优化盘点流程 |
4.3.4 清理积压物资,减少积压库存 |
4.3.5 车间二级库清理 |
4.4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业财联动 |
4.4.1 梳理基础数据分类,提升物资管理效率 |
4.4.2 严控业务流程管理,规范原材料核算过程 |
4.4.3 供应链模块与存货模块联动,实现信息联通 |
4.4.4 成本模块上线实施 |
4.4.5 配置财务核算人员,强化成本核算能力 |
4.4.6 加大降本宣传力度,提升全员参与意识 |
4.5 加强制度的优化及材料成本情况分析 |
4.5.1 不断优化原材料管理制度、合理利用考核控制材料成本 |
4.5.2 加强原材料成本管理情况分析,建立成本反馈机制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1.1 控制采购管理过程,降低材料采购成本 |
5.1.2 通过原材料使用环节的定额控制,降低材料耗用成本 |
5.1.3 控制库存管理,降低库存占压成本 |
5.1.4 通过规范核算、人才队伍建设、业财融合提升成本核算水平.. |
5.1.5 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成本管理水平提高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绿色建筑标识的再认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概念辨析 |
1.3.2 研究目的 |
1.3.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第2章 典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的标识再认证机制研究 |
2.1 市场推动型——美国LEED标识再认证机制 |
2.1.1 LEED评价体系概况 |
2.1.2 LEED标识再认证机制的发展历程 |
2.1.3 LEED标识再认证的适用标准 |
2.1.4 LEED标识的再认证流程 |
2.2 政府推动型——新加坡Green Mark标识再认证机制 |
2.2.1 Green Mark评价体系概况 |
2.2.2 Green Mark标识再认证机制的发展历程 |
2.2.3 Green Mark标识再认证的适用标准 |
2.2.4 Green Mark标识的再认证流程 |
2.3 双重推动型——英国BREEAM标识再认证机制 |
2.3.1 BREEAM评价体系概况 |
2.3.2 BREEAM标识再认证机制的发展历程 |
2.3.3 BREEAM标识再认证的适用标准 |
2.3.4 BREEAM标识的再认证流程 |
2.4 LEED、Green Mark和BREEAM的标识再认证机制比较 |
2.4.1 发展趋势对比分析 |
2.4.2 再认证机制对比分析 |
2.5 借鉴与启示 |
第3章 中国绿色建筑标识的再认证机制研究 |
3.1 中国绿色建筑标识概况 |
3.1.1 中国绿色建筑标识的发展历程 |
3.1.2 中国绿色建筑标识的相关标准 |
3.1.3 中国绿色建筑标识的认证情况 |
3.1.4 中国绿色建筑标识的发展趋势 |
3.2 构建中国绿色建筑标识再认证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
3.2.1 保障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效益 |
3.2.2 促进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改进与完善 |
3.2.3 推动绿色建筑的全面发展 |
3.3 构建标识再认证机制的主要任务及其参与主体分析 |
3.3.1 构建标识再认证机制的主要任务 |
3.3.2 标识再认证机制的参与主体及其作用 |
3.4 构建中国绿色建筑标识再认证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绿色建筑标识的再认证方法 |
4.1 标识的再认证评价设计 |
4.1.1 再认证的评价资格 |
4.1.2 再认证的评价内容 |
4.1.3 再认证的评价原则 |
4.1.4 再认证的评价流程 |
4.2 标识的再认证周期选择 |
4.2.1 跨学科与跨领域研究 |
4.2.2 问卷调查法研究 |
4.2.3 再认证周期确认 |
4.3 标识的再认证制度体系建设 |
4.4 标识的再认证项目实例——中新天津生态城低碳体验中心 |
4.4.1 项目概况 |
4.4.2 再认证测评 |
4.4.3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基于碳减排视角的建筑工程绿色施工增量成本及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绿色施工及绿色施工碳减排措施 |
2.1.1 绿色施工的内涵 |
2.1.2 绿色施工与传统施工 |
2.1.3 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 |
2.1.4 绿色施工碳减排措施 |
2.2 碳排放核算方法 |
2.3 成本效益评价理论 |
2.3.1 成本效益评价的基本原理 |
2.3.2 成本效益分析评价的步骤 |
2.3.3 成本效益分析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施工碳排放核算体系与绿色施工碳减排路径分析 |
3.1 施工碳排放核算模型 |
3.2 施工碳排放边界 |
3.3 施工碳排放源 |
3.4 碳排放因子选取 |
3.4.1 化石燃料碳排放因子 |
3.4.2 电力碳排放因子 |
3.4.3 人工碳排放因子 |
3.5 绿色施工碳减排路径用量分析 |
3.5.1 节约外购电力用量核算 |
3.5.2 节约化石燃料用量核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成本效益评价 |
4.1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增量成本分析 |
4.1.1 增量成本来源分析 |
4.1.2 绿色施工增量成本测算 |
4.2 基于碳减排视角的建筑工程绿色施工增量效益分析 |
4.2.1 增量经济效益分析 |
4.2.2 减碳效果分析 |
4.2.3 减碳收益分析 |
4.3 基于碳减排视角的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成本效益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5.1 工程项目概况 |
5.2 项目绿色施工措施 |
5.3 项目增量成本效益评价 |
5.3.1 项目增量成本测算 |
5.3.2 项目增量效益测算 |
5.3.3 项目增量成本效益评价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附录 B |
作者简历 |
(10)中煤旭阳能源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能源管理相关理论 |
2.1 能源的概念 |
2.1.1 能源的定义 |
2.1.2 能源的分类 |
2.2 能源管理相关理论 |
2.2.1 能源管理的定义 |
2.2.2 能源管理的内容 |
2.2.3 能源管理的目的和任务 |
2.3 能源管理体系的相关理论 |
2.3.1 能源管理体系的概念 |
2.3.2 能源管理体系理论基础 |
2.3.3 能源管理体系相关的术语和定义 |
2.3.4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煤旭阳能源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中煤旭阳能源基本情况 |
3.1.1 中煤旭阳简介 |
3.1.2 中煤旭阳能源消耗特点 |
3.1.3 中煤旭阳主要能源流程 |
3.2 中煤旭阳能源管理现状 |
3.2.1 中煤旭阳能源管理机构 |
3.2.2 中煤旭阳能源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
3.2.3 中煤旭阳能源计量管理情况 |
3.2.4 中煤旭阳能源统计情况 |
3.3 中煤旭阳主要用能分析 |
3.3.1 中煤旭阳主要能耗品种及流向 |
3.3.2 中煤旭阳能源结构分析 |
3.3.3 中煤旭阳主要用能设备 |
3.4 中煤旭阳能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1 能源管理意识不强 |
3.4.2 缺乏先进的能源管理体制 |
3.4.3 能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 |
3.4.4 能源计量器具管理不到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煤旭阳能源管理体系构建 |
4.1 中煤旭阳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
4.1.1 企业内部发展需要 |
4.1.2 国家政策导向 |
4.2 能源体系构建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定位 |
4.2.1 能源方针 |
4.2.2 管理职责 |
4.2.3 体系范围 |
4.2.4 组织能源管理体系培训 |
4.3 能源体系的构建的内容 |
4.3.1 能源管理体系主要内容 |
4.3.2 法律法规识别及评价 |
4.3.3 组织能源评审 |
4.3.4 确定能源基准、能源目标、绩效参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煤旭阳能源管理体系实施与评价 |
5.1 体系文件的建立 |
5.1.1 编制并下发体系文件 |
5.1.2 组织能源体系文件学习 |
5.2 管理组织建设 |
5.2.1 加强能源组织建设 |
5.2.2 成立能源管理小组 |
5.2.3 完善能源管理职责 |
5.3 制度建设 |
5.3.1 建立节能管理制度 |
5.3.2 建立能源监察管理制度 |
5.3.3 建立能源事故管理制度 |
5.3.4 建立能源技术管理制度 |
5.4 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效果评价 |
5.4.1 能源体系管理评价 |
5.4.2 能源体系技术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的保障措施 |
6.1 强化领导作用 |
6.1.1 能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领导支持 |
6.1.2 新的能源管理模式的推行需要领导重视 |
6.2 重视技术水平的提高 |
6.2.1 提高员工技术水平 |
6.2.2 提高公司信息化水平 |
6.2.3 推进新技术的应用 |
6.3 保证资金投入 |
6.3.1 先进、节能的设备需要资金的支持 |
6.3.2 能源的计量需要资金的支持 |
6.3.3 新的节能项目需要资金的支持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计量器具分类管理效果好(论文参考文献)
- [1]ED青岛公司计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赵云龙.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 [2]高校典型公共建筑用水规律及节水策略研究[D]. 谢凡.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JH物业公司能源管理系统应用研究[D]. 宁佳男.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国网白银供电公司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优化研究[D]. 漆晓丽. 兰州大学, 2021(02)
- [5]秦港七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优化研究[D]. 李爽. 燕山大学, 2020(06)
- [6]HJ铁路供电维修管理段存货管理完善研究[D]. 王秀. 青岛大学, 2020(02)
- [7]A制造企业材料成本管控研究[D]. 洪敏姝.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8)
- [8]绿色建筑标识的再认证机制研究[D]. 孙弈先. 天津大学, 2019(01)
- [9]基于碳减排视角的建筑工程绿色施工增量成本及效益评价研究[D]. 李思璇. 四川农业大学, 2019(12)
- [10]中煤旭阳能源管理体系研究[D]. 李润芳. 燕山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