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巨大儿195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乔静静[1](2021)在《IMNT治疗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妊娠合并糖尿病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会对母婴近期及远期的健康带来一系列的风险。据统计我国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病率约为14.8%,至今为止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目前唯一有效的措施就是在妊娠期将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已经被许多学者推荐为各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础治疗方案,因此该研究将比较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Individualized 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IMNT)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差异,为IMNT治疗普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曲靖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选择2019年10月1日-2020年9月30日已被诊断为妊娠合并糖尿病并在本院分娩的具有完整分娩记录的641名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237名在妊娠期间接受IMNT治疗干预的孕妇纳入干预组,404名接受其他常规传统的孕妇纳入对照组。观察并记录干预组孕产妇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干预时间等基本信息,另外干预组及对照组孕妇的既往史、婚育史、个人疾病史、分娩前生化指标、妊娠期并发症及分娩结局等信息收集是通过医院的住院病历系统根据记录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信息进行检索并导出记录,将收集到信息建立数据库录入整理并分析。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控制因素,将产科质量评价的指标中与本研究相关的指标作为主要结局,其他妊娠合并症的发生率作为次要结局,分别对匹配前后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PSM前干预组孕产妇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孕期体重增长与对照组相比,两组间有明显差异;干预组与对照组妊娠期并发症合并心率不齐有明显差异(χ2=10.753,P=0.001);干预组中妊娠期并发症合并肝胆病变的患病率、羊水过少、羊水Ⅲ度污染、早产、产后出血、胎膜缺损、新生儿低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合并窒息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2)PSM后两组孕产妇在社会人口学特征、个人史、既往史、妊娠期血糖及其控制方面无明显差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在合并心率不齐、肝胆疾病、肾脏疾病、羊水量过少、羊水Ⅲ度污染、早产、新生儿低体重、新生儿10min Apgar评分、会阴Ⅰ度裂伤、合并窒息的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肝胆疾病的、早产、新生儿窒息风险分别为OR=0.227,95%CI:0.063-0.817;0R=0.595,95%CI:0.355~0.998;OR=0.101,95%CI:0.103~0.809。(3)PSM前后干预效果评价匹配前干预方式分别进入了以早产,出血,新生儿低体重,巨大儿,合并PIH,合并心率异常,合并肝胆疾病,羊水过多,羊水过少,羊水Ⅰ度、Ⅱ度、Ⅲ度污染,胎膜缺损,新生儿窒息为因变量的14个回归模型中;匹配后干预方式分别进入了除出血、羊水过多、胎膜缺损以外的其余妊娠合并症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中;此外,匹配后增加了以分娩方式和合并肾脏疾病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匹配前妊娠期孕妇合并肝胆疾病、新生儿窒息匹分别为 OR=0.265,95%CI:0.077~0.910、OR=0.187,95%CI:0.043~0.816;匹配后分别为 OR=0.227,95%CI:0.063~0.817;OR=0.101,95%CI:0.013~0.809;(4)不同干预时间比较孕中期干预组、孕晚期干预组孕产妇及新生儿部分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三组孕产妇出现并发肝胆疾病的率分别为1.8%、1.0%、6.1%;羊水过少率分别为3.7%、7.0%、13.7%;早产率分别为12.3%、17.2%、24.%;新生儿低体重出生率分别为4.4%、8.2%、14.7;巨大儿出生率分别为5.3%、13.3%、7.8%;会阴Ⅰ度裂伤率分别为16.7%、28.0%、52.5%;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 0.0%、1.0%、4.2%。[结论]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有效地均衡了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混杂因素,接受过IMNT治疗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部分母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另外,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产妇在妊娠期间胆囊结石、肾脏积水以及结石的患病值得引起注意。
王一飞,吴琰婷,黄荷凤[2](2021)在《孕妇及胎儿超声参数评估胎儿体质量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分娩前使用孕妇及胎儿各项参数计算胎儿估计体质量(estimated fetal weight,EFW)对正确评估胎儿宫内生长发育和妊娠结局有重要的作用。计算EFW的方法种类繁多。使用孕妇参数估计EFW的预测准确率取决于医师的经验和测量的规范性。以产前胎儿超声检查参数为主的Hadlock公式等评估方法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泛的方法,但误差仍较大。而通过三维超声和核磁共振对胎儿体积的计算虽可更准确地计算EFW,但受到时间和经济因素的限制,不能被广泛地应用。基于神经网络分析的大数据建模,预测符合率优于传统超声检测,有望成为更好的EFW评估方法。综上,精确评估EFW,并应用于产科临床仍是未来的重大挑战。
杨炜博,唐仕芳,马娟,张娅琴,邵天伟,黄畅晓,李力[3](2020)在《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巨大儿指南(2020)”解读》文中认为分娩中随着新生儿出生体重的逐渐上升,产伤、肩难产、异常分娩和新生儿永久性损伤更易发生。2020年1月,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ACOG)颁布了新的巨大儿指南,该指南在2016版"指南"的基础上有所更新。新指南评价了测量胎儿体重方法的准确性及局限性,量定"巨大儿"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对于"可疑巨大儿"的孕期管理,以降低对母儿的伤害。
方甜[4](2019)在《孕前体质指数、孕期体重增长及其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孕妇孕前体质指数、孕期体重增长现状及其对分娩结局的影响;了解孕妇孕期体重管理的知识、态度、行为情况及影响因素;了解医务人员对孕期体重管理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并探讨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科学的干预措施,改善孕期体重管理的效果,促进母婴身心健康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方法:基于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蚌埠市三家医院住院待产妇530名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孕妇体重管理知识、态度、行为调查表;采取整群抽取的方法,对产科100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医务人员对孕期体重管理情况调查表。用Excel2016软件对数据录入,用Spss21.0软件分析。运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单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卡方检验等。结果:1.孕妇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孕前体质指数正常者为355例(67.0%);孕前低体重为62例(11.7%),其中孕期体重增长不足16例(25.8%)、增长适宜31例(50.0%)、增长过度15例(24.2%);孕前正常体重共355例(67.0%),其中孕期增长不足64例(18.1%)、增长适宜162例(45.6%)、增长过度129例(36.3%);孕前超重共87例(16.4%),孕期增长不足4例(4.6%)、增长适宜19例(21.8%),增长过度64例(73.6%);孕前肥胖共26例(4.9%),孕期增长适宜6例(23.1%)、增长过度20例(76.9%),组间差异显着(P<0.05)。2.孕妇体重管理知识平均分为(4.01±2.08)分,居住地、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月收入、孕次不同,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和职业为主要影响因素;孕妇体重管理态度平均分为(42.80±4.84)分,居住地、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月收入、孕次及分娩经历不同,态度得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分娩经历、职业为主要影响因素;孕妇体重管理行为平均分为(33.38±6.83)分,在不同的年龄、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工作、家庭月收入、分娩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体重管理态度、体重管理知识、受教育程度为主要影响因素。3.医务人员孕期体重管理知识平均分(7.00±3.39)分;态度平均分为(42.08±5.11)分,在不同的职称和是否经过培训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管理行为平均分为(25.36±7.85)分,在不同的工作时间及是否经过培训这两方面具有显着差异(P<0.05)。4.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体重增长不同,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体重、巨大儿发生率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妊娠期并发症、剖宫产率、软产道裂伤及切口血肿在不同孕前体质指数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在不同孕期体重增长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产程、Apgar评分、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在不同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水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孕妇孕前体质指数正常者比例较低;孕妇孕期体重管理很不理想,增重不当比率较高;孕期体重增长水平与孕前体质指数相关,孕前超重或者肥胖发生孕期体重增长过度的可能性越大。2.孕妇体重管理知识了解程度较差,多元回归显示受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影响;态度良好,多元回归显示受分娩经历、受教育程度、职业影响;行为一般,多元回归受体重管理态度、体重管理知识、受教育程度的影响。3.医务人员孕期体重管理知识的了解较差,与职称和是否经过体重管理培训相关;体重管理态度较积极,也与职称和是否经过体重管理培训有关;体重管理行为一般,受工作时间的长短和是否经过体重管理培训等影响。4.孕前体质指数与妊娠期并发症、新生儿体重、巨大儿、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出血量、软产道裂伤和切口血肿及剖宫产率呈正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体重、巨大儿在不同孕期体重增长水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并发症、软产道裂伤和切口血肿、胎儿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总产程、Apgar评分、剖宫产率在不同孕期体重增长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石艳荣[5](2016)在《西北部分地区不良妊娠结局发生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西北部分地区(包括金昌市、张掖市、海南藏族自治州、民和县、银川市、石嘴山市、乌鲁木齐市、乌苏市、西安市区、临潼区)早产、低出生体重、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出生缺陷、死胎及死产和整体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现状和分布特征,探讨各种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减少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提供科学依据,为以后开展不良妊娠结局与环境因素关系的研究提供基线数据。方法:在每个研究地点选取1-3所主要的、有代表性的综合医院或妇幼专科医院,收集各医院2009年10月—2014年10月所有住院孕产妇分娩登记资料,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西北部分地区早产、低出生体重、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出生缺陷、死胎及死产和整体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分别是5.31%、5.08%、7.24%、1.02%、0.78%、1.54%和16.82%。各种不良妊娠结局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所占比重不同,金昌市、银川市、石嘴山市、乌鲁木齐市、乌苏市、西安市区、临潼区以巨大儿发生率最高,张掖市以早产发生率最高,海南藏族自治州和民和县以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最高,其中海南藏族自治州和民和县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石嘴山市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乌鲁木齐市的死胎及死产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余地区。2.依据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可知:(1)早产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地区、围产儿性别、孕产妇年龄、产次。各地以临潼区最低,乌鲁木齐市最高,男婴高于女婴(OR>1,P<0.05),孕产妇年龄以<20岁和≥35岁发生率较高(P<0.05),随着产次的增高而增高(OR>1,P<0.05);(2)低出生体重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地区、围产儿性别、孕产妇年龄和产次。各地以石嘴山市最低,海南藏族自治州最高,男婴低于女婴(OR<1,P<0.05),孕产妇年龄以<20岁发生率最高(P<0.05),其次是≥35岁,随着产次的增高而增高(OR>1,P<0.05);(3)巨大儿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地区、围产儿性别、孕产妇年龄、孕次和产次。各地以海南藏族自治州最低,乌苏市最高,男婴高于女婴(OR>1,P<0.05),巨大儿发生率随孕产妇年龄的增大而增大,以<20岁最低,≥35岁最高(P<0.05),随着孕次和产次的增高而增高(OR>1,P<0.05);(4)新生儿窒息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地区、围产儿性别、孕产妇年龄和产次。各地以西安市区最低,民和县、海南藏族自治州较高,男婴高于女婴(OR>1,P<0.05),孕产妇年龄以<20岁发生率最高,其次是20岁(P<0.05),随着产次的增高而增高(OR>1,P<0.05);(5)出生缺陷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地区、围产儿性别、孕产妇年龄、孕次和产次。各地以民和县最低,石嘴山市最高,男婴高于女婴(OR>1,P<0.05),孕产妇年龄以<20岁和≥35岁发生率较高(P<0.05),随着孕次的增高而增高(OR>1,P<0.05),在产次为1时发生率最低(OR<1,P<0.05);(6)死胎及死产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地区、孕产妇年龄、孕次和产次。各地以西安市区最低,乌鲁木齐市最高,孕产妇年龄以<20岁和≥35岁发生率较高(P<0.05),随着孕次的增高而增高(OR>1,P<0.05),在产次≥2时发生率最高(OR>1,P<0.05);(7)整体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地区、围产儿性别、孕产妇年龄、孕次和产次。各地以临潼区最低,乌鲁木齐市最高,男婴高于女婴(OR>1,P<0.05),孕产妇年龄以<20岁和≥35岁发生率较高(P<0.05),随着孕次和产次的增高而增高(OR>1,P<0.05)。结论:1.西北部分地区2009-2014年间早产、低出生体重、巨大儿是主要的不良妊娠结局,其中海南藏族自治州和民和县的新生儿窒息、石嘴山市的出生缺陷、乌鲁木齐市的死胎及死产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余地区,应当引起重视。2.不同地区、男婴、孕产妇年龄过小或过大、孕次≥3次、产次≥2次是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
栗娜,李秋玲,常靓,刘彩霞[6](2015)在《非巨大儿肩难产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其临床预测》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非巨大儿肩难产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预测及分娩过程中的处理。方法 2009年1月—2013年12月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中发生肩难产11例,同期经阴道分娩产妇7 811例,肩难产发生率为0.14%(11/7 811);其中,巨大儿肩难产1例,非巨大儿肩难产10例(肩难产组)。随机抽取每例非巨大儿肩难产病例发生前后1周内经阴道分娩的10例产妇为对照组。分析巨大儿及非巨大儿肩难产的发生趋势及其高危因素,比较两组产妇的宫高、腹围、体质指数(BMI)增长、胎儿双顶径、股骨长、各产程时间、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头围、胸围及Apgar评分。结果 (1)7 811例产妇中共分娩巨大儿213例,巨大儿发生率为2.73%(213/7 811),其中发生巨大儿肩难产1例(0.46%,1/213);非巨大儿肩难产10例(0.13%,10/7 598)。(2)2009—2013年的5年间,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2.32%(24/1 034)、3.61%(42/1 164)、2.60%(46/1 772)、3.01%(62/2 060)、2.19%(39/1 781),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非巨大儿肩难产在5年间的发生比例分别为0.10%(1/1 034)、0.26%(3/1164)、0.11%(2/1 772)、0.10%(2/2060)、0.11%(2/1 781),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肩难产组10例产妇中,胎膜早破5例(5/10)、高龄4例(4/10)、经产妇3例(3/10)、妊娠期糖尿病3例(3/10)、第一产程枕后位3例(3/10)、第二产程延长3例(3/10)、常规侧切分娩6例(6/10);对照组产妇中,发生胎膜早破3例(3/10)、高龄1例(1/10)、经产妇2例(2/10)、妊娠期糖尿病3例(3/10)、第二产程时间延长1例(1/10)、常规侧切分娩7例(7/10)。(4)两组产妇宫高、BMI、胎儿双顶径、股骨长及第一产程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难产组及对照组产妇BMI增长[(6.8±3.1)及(4.8±1.4)kg/m2]、第二产程时间[(86±65)及(38±28)min]及腹围[(108±8)及(101±7)cm]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肩难产组及对照组新生儿胸围[(34.0±1.6)及(32.2±1.9)cm]及胸围/头围比值(0.99±0.03及0.97±0.0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难产组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7.4±2.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0.0±0.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肩难产组新生儿锁骨骨折3例,新生儿发生臂丛神经损伤4例,其余3例无明显副损伤。结论临床预测非巨大儿肩难产的发生难度较大,通过产前超声测量胎儿头围、胸围及胸围/头围比值可能评估其发生风险;发生非巨大儿肩难产的高危因素为合并胎膜早破、第一产程胎位异常及第二产程延长。
黄懿,刘正平[7](2014)在《巨大儿的影响因素及其产前预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巨大儿的影响因素,为临床产前预测巨大儿及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12月于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住院分娩的10 174例产妇中的429例分娩巨大儿(出生体质量≥4 000g)产妇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并纳入观察组(n=429);选择同期于本院住院分娩的429例分娩正常足月儿(出生体质量为2 5004 000g)产妇的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n=429)。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分析2007-2012年本院巨大儿发生率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产妇基本情况(年龄、身高、产次)、分娩前情况(分娩前末次宫高、腹围、妊娠图曲线异常)、体质量变化情况(孕龄为20孕周时体质量、孕期增重、分娩时体质量)、胎儿情况(胎儿双顶径、股骨长)、妊娠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是否合并羊水量过多、妊娠期糖尿病(GDM)等]及分娩情况(分娩孕龄、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异常)等因素。结果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2007-2012年巨大儿发生率呈逐年递增趋势。观察组产妇年龄、身高、分娩孕龄、产次、孕龄为20孕周时体质量、分娩时体质量、孕期增重、宫高、腹围、妊娠图异常曲线、胎儿双顶径、股骨长及合并羊水量过多和及GDM发生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所分娩男性新生儿发生巨大儿的风险是女性的1.84倍。观察组剖宫产率为69.5%,显着高于对照组(30.8%),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年龄、身高、体质量、分娩孕龄、产次、宫高、腹围、合并羊水量过多或(和)GDM是产前诊断巨大儿的影响因素。重视妊娠图曲线变化,结合超声检查对产前预测巨大儿及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有重要参考价值。
张燕[8](2014)在《天津市城区孕妇身体活动状况调查分析及社区为基础运动干预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天津市城区孕妇身体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2)追踪并分析孕期身体活动情况变化及与围产期结局的相关性;(3)构建以社区为基础,适用我国城市孕期运动干预的简易干预方案,并进行干预效果分析。方法:(1)2012年11月-2013年3月从天津市市内六区抽取1056名孕妇进行孕期身体活动问卷调查。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分析不同孕期身体活动状况;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孕期运动的因素。(2)2012年11月-2013年12月追踪172名孕早期孕妇整个孕期身体活动情况及围产期结局,最终完成对152名孕妇全部资料的收集。孕期身体活动状况与围产期结局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与两独立样本t检、Pearson/Spearman相关分析。(3)2013年3月-2014年2月,从随访研究的172名孕妇中随机抽出7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指导,另外,间隔1个月后,从相同社区医院,抽取孕妇70例作为干预组,实施以社区为基础的孕期简易运动干预。对干预组与对照组的身体活动情况及围产期结局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等。结果:(1)1056名孕妇中,117名(11.1%)孕妇达到国际指南推荐的孕期运动标准(每周不少于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妊娠早期总能量消耗平均为23.98MET-hours/日,显着高于孕中期(20.41MET-hours/日)和孕后期(20.1MET-hours/日)(P<0.001);孕妇每日超过一半(52.7%-57.6%)的能量消耗来自静坐活动,而运动和锻炼能耗仅占总能耗的1.7%-2.4%;多因素logistic显示几个因素显着影响运动达标:大学以上学历(OR,4.11;95%CI 1.59-10.62),孕前低体重指数(OR,0.42;95%CI,0.20-0.87),孕前锻炼(OR,2.14;95%CI,1.39-3.28),自我评价运动水平中等及偏高(OR,2.43;95%CI,1.53-3.86;OR,9.49;95%CI,1.77-50.88),及丈夫规律锻炼(OR,2.21;95%CI,1.33-3.67)。(2)追踪 152名孕妇发现:101名(66.4%)孕妇孕期体重增加超标率,孕期平均体重增加为18.79±5.06kg,新生儿平均体重为3.43±0.40kg;孕早期、中后期运动达标组孕期体重增加超标率、孕期体重增加值、50g糖筛的血糖值均显着低于运动未达标组(P<0.01),并且孕早期运动/锻炼方面的能耗值与孕期体重增加值、50g糖筛的血糖值均呈负相关(P<0.05);孕中后期运动达标组新生儿体重显着低于未达标组(P<0.05),并且,孕中后期总能耗、总能耗(除去静坐)、运动/锻炼能耗与孕期体重增加值、50g糖筛的血糖值、新生儿体重均呈负相关(P<0.05)。(3)2013年3月-2014年2月,开展社区为基础的简易孕期运动干预,最终,干预组60例,对照组70例。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均衡,并且运动达标率及每日能量消耗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对照组运动达标率(14.3%)显着低于干预组的运动达标率(48.3%)(P<0.001),干预组能耗值(除去静坐)(12.09MET-hours/日)显着高于对照组(8.67MET-hours/日)(P<0.01);按运动强度,干预组中等强度活动、居家照护活动、运动/锻炼、职业及外出方面的能量消耗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围产期结局方面,干预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15.13±3.92kg)显着低于对照组(18.49±4.77kg),同时孕期体重增加超标率(33.0%)也显着低于对照组(67.1%)(P<0.001),干预组50g糖粉筛查血糖值显着低于对照组,而孕期血红蛋白最低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天津城区孕妇身体活动达到国际指南推荐标准的率低于一些发达国家,并且,孕妇每日的能量消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超过50%的女性在孕期出现体重增加过多的情况。无论孕早期还是中后期的身体活动,尤其运动/锻炼的增加,有利于孕妇血糖、孕期体重的控制,同时,孕中后期的运动有利于控制新生儿体重。以社区为基础的简易孕期运动干预能够有效提高孕妇孕期规律运动状况,有利于孕期体重控制,对于孕妇血糖水平具有显着的影响。因此,如何以临床环境为基础,发挥医务人员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并联合家庭成员如丈夫的作用,提高孕期运动干预效果值得进一步探讨。
麦尔哈巴·迪力木拉提,姚丽艳,蒋励帅[9](2014)在《306例巨大儿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湖分院近五年巨大儿的影响因素,为控制巨大儿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将从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湖分院分娩的出生体重≥4000 g的活产新生儿306例为巨大儿组,出生体重25003999 g的活产新生儿306例为正常体重新生儿组进行回归分析。结果:①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孕妇年龄及孕周与巨大儿的发生有关(P<0.01)。②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孕妇年龄、孕周、孕期体重增加、孕妇分娩次数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胎儿性别为女性是巨大儿的保护因素。结论:孕前BMI与巨大儿的发生有关。孕期体重增加、孕妇年龄、孕妇分娩次数、孕周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等的增加值的逐渐变大,巨大儿发生的危险性是逐渐增加,胎儿性别女性为保护因素。
范建敏,尚俊伟,滑秀云,张喜梅[10](2013)在《巨大儿产前预测指标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比较超声测量胎儿腹围、头围、双顶径、股骨长对预测巨大儿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18例巨大儿和218例体质量正常儿为研究对象,产前1周内行超声测量,记录腹围、头围、双顶径和股骨长度,出生后30min内测量新生儿体质量。结果 (1)巨大儿组产前1周腹围、头围、双顶径和股骨长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预测巨大儿腹围ROC曲线下面积大于头围、双顶径及股骨长度的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以腹围>35.5cm、头围>33.5cm、双顶径>95.5mm、股骨长度>75.5mm预测巨大儿的敏感性分别是83.95%、84.86%、72.48%和62.84%,特异性分别是66.06%、49.54%、61.93%和65.14%,一致率分别是75.00%、67.20%、67.20%和63.99%。结论腹围法预测巨大儿的准确性优于双顶径法、头围法及股骨长度法。
二、巨大儿195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巨大儿195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IMNT治疗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研究背景 |
1.1 妊娠合并糖尿病相关定义 |
1.2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病率 |
1.3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
1.4 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婴近、远期的影响 |
1.5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规范化管理与治疗 |
1.6 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概述 |
2.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问题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意义 |
3.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类型 |
3.2 研究现场 |
3.3 研究对象 |
3.4 样本量 |
3.5 研究方案 |
3.6 效果评价指标 |
3.7 指标收集 |
3.8 资料分析 |
3.9 质量控制 |
4.结果 |
4.1 倾向性评分匹配前一般结果 |
4.1.1 一般人口学特征结果描述 |
4.1.2 个人史及既往史比较 |
4.1.3 婚育史比较 |
4.1.4 孕期血糖及其控制情况 |
4.1.5 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 |
4.1.6 多因素干预效果评价 |
4.2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结果 |
4.2.1 一般人口学特征结果 |
4.2.2 个人史及既往史比较结果 |
4.2.3 婚育史比较结果 |
4.2.4 孕产妇血糖及其控制比较结果 |
4.2.5 生化指标比较结果 |
4.2.6 主要指标比较结局比较结果 |
4.2.7 次要结局孕产妇指标比较 |
4.2.8 次要结局胎儿指标比较结果 |
4.2.9 次要结局新生儿指标比较结果 |
4.2.10 多因素干预效果评价 |
4.3 PSM前后干预效果比较 |
4.4 不同干预时间结果比较 |
4.4.1 不同干预时间OGTT结果 |
4.4.2 不同干预时间的主要结局指标结果 |
4.4.3 不同干预时间次要结局孕产妇指标结果 |
4.4.4 不同干预时间次要结局胎儿指标结果 |
4.4.5 不同干预时间的新生儿并发症结果 |
5.讨论 |
5.1 IMNT与孕产妇并发症 |
5.1.1 IMNT治疗对早产率的影响 |
5.1.2 IMNT治疗对母体心率异常的影响 |
5.1.3 IMNT治疗对母体合并肝胆病症的影响 |
5.1.4 IMNT治疗对母体合并肾脏病症的影响 |
5.1.5 IMNT治疗对羊水量与羊水性质的影响 |
5.2 IMNT与新生儿并发症 |
5.2.1 IMNT治疗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 |
5.2.2 IMNT治疗对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 |
5.3 IMNT治疗对其他并发症的影响 |
5.4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的应用 |
6.本研究的局限性 |
7.结论 |
8.建议 |
8.1 对IMNT的实施方案制定指南或共识 |
8.2 加强多学科、多中心的交流 |
8.3 增强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对IMNT的认识并推广实施 |
8.4 加强IMNT实施过程中的规范化管理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妊娠合并糖尿病管理宝典 |
附录3 糖尿病饮食处方 |
附录4 膳食日志及血糖测量表 |
附录5 信息记录 |
附录6 PSM匹配过程及结果 |
综述 真实世界研究在围产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孕妇及胎儿超声参数评估胎儿体质量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评估EFW误差的常用参数 |
1.1 平均百分比误差 |
1.2 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 |
1.3 平均绝对误差 |
1.4 均方根误差 |
1.5 预测符合率 |
2 孕妇参数估计EFW |
3 产前超声影像学估计EFW |
4 其他一些与体质量相关的胎儿超声指标 |
5 体积测量法估计胎儿体质量 |
6 机器学习算法在估计EFW中的应用 |
7 结语 |
(3)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巨大儿指南(2020)”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巨大儿的定义及诊断 |
2 巨大儿的发病率及高危因素 |
3 巨大儿的危害 |
4 巨大儿的筛查和预估 |
4.1 巨大儿的临床预测 |
4.2 巨大儿的超声预测 |
5 巨大儿的预防 |
5.1 孕期运动 |
5.2 控制血糖 |
5.3 减肥手术 |
6 怀疑巨大儿孕妇分娩方式的选择 |
6.1 引产 |
6.2 剖宫产 |
6.3 经阴道分娩 |
6.4 剖宫产后阴道分娩 |
7 指南建议和总结 |
7.1 推荐基于良好且一致的科学证据(A级): |
7.2 推荐基于有限或不一致的科学证据(B级): |
7.3 推荐主要基于协商一致意见和专家意见(C级): |
(4)孕前体质指数、孕期体重增长及其对分娩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现有研究不足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2 资料与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工具 |
2.3 调查方法 |
2.4 资料整理与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2.6 操作性定义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 孕妇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体重增长现状 |
3.3 孕妇体重管理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3.4 医务人员孕期体重管理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3.5 孕前体质指数、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并发症、分娩结局的关系 |
4 讨论 |
4.1 一般资料 |
4.2 孕妇体重管理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及影响因素分析 |
4.3 医务人员孕期体重管理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4.4 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并发症、分娩结局的关系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附录 |
附录A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和核心概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附录C 调查工具 |
附录D 综述 |
参考文献 |
(5)西北部分地区不良妊娠结局发生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西北地区基本概况 |
1.3 研究整体思路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课题来源 |
2.2 研究地点 |
2.3 资料收集 |
2.4 判断标准 |
2.4.1 不良妊娠结局定义 |
2.4.2 影响因素定义 |
2.5 统计学处理 |
2.6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2 各种不良妊娠结局总体发生情况 |
3.3 各种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
3.3.1 早产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
3.3.2 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
3.3.3 巨大儿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
3.3.4 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
3.3.5 出生缺陷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
3.3.6 死胎及死产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
3.3.7 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
第四章 讨论 |
4.1 西北部分地区各种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现状分析 |
4.1.1 早产发生现状分析 |
4.1.2 低出生体重发生现状分析 |
4.1.3 巨大儿发生现状分析 |
4.1.4 新生儿窒息发生现状分析 |
4.1.5 出生缺陷发生现状分析 |
4.1.6 死胎及死产发生现状分析 |
4.1.7 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现状分析 |
4.2 西北部分地区不良妊娠结局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地区 |
4.2.2 围产儿性别 |
4.2.3 孕产妇年龄 |
4.2.4 孕次 |
4.2.5 产次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巨大儿的影响因素及其产前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诊断标准 |
1.2.2 观察指标 |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2007-2012年巨大儿发生率变化情况 |
2.2 两组产妇基本情况的比较 |
2.3 两组产妇分娩前情况的比较 |
2.4 两组产妇体质量变化情况的比较 |
2.5 两组胎儿情况的比较 |
2.6 两组产妇妊娠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
2.7 两组产妇分娩情况的比较 |
3 讨论 |
(8)天津市城区孕妇身体活动状况调查分析及社区为基础运动干预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天津市城区孕妇身体活动的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1.2 方法 |
1.1.3 统计分析方法 |
1.2 结果 |
1.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1.2.2 孕妇孕期身体活动及能量消耗情况 |
1.2.3 孕妇孕期运动的影响因素 |
1.3 讨论 |
1.3.1 孕妇孕期身体活动及能量消耗情况的分析 |
1.3.2 孕妇孕期身体活动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
1.4 小结 |
二、孕期身体活动状况与围产期结局相关性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1.2 方法 |
2.1.3 统计分析方法 |
2.2 结果 |
2.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2.2.2 不同孕期孕妇身体活动及能量消耗状况 |
2.2.3 围产期结局资料分析 |
2.2.4 孕期身体活动状况与围产期结局关系的分析 |
2.3 讨论 |
2.3.1 孕妇不同孕期身体活动及能量消耗的状况 |
2.3.2 孕妇围产期结局资料的分析 |
2.3.3 孕妇身体活动及能量消耗与围产期结局的相关性分析 |
2.4 小结 |
三、社区为基础孕期运动干预效果的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3.1.2 方法 |
3.1.3 统计分析方法 |
3.2 结果 |
3.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2 社区为基础的孕期运动干预的效果 |
3.3 讨论 |
3.3.1 孕妇孕期身体活动情况干预效果的分析 |
3.3.2 社区为基础的运动干预对围产期结局干预效果的分析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孕妇孕期运动情况及对围产期结局影响和运动干预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9)306例巨大儿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2 质量控制 |
1.2.1 纳入标准: |
1.2.2 剔除标准: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对巨大儿的影响 |
2.2 孕期体重增加对巨大儿的影响 |
2.3 孕妇年龄对巨大儿的影响 |
2.4 孕妇分娩次数对巨大儿的影响 |
2.5 孕周对巨大儿的影响 |
2.6 胎儿性别对巨大儿的影响 |
2.7 巨大儿相关因素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对巨大儿发生的影响 |
3.2 孕期增重越多, 分娩巨大儿的危险性越高 |
3.3 孕妇年龄高, 分娩巨大儿危险性越高 |
3.4 孕妇分娩次数越多, 分娩巨大儿的危险性越高 |
3.5 孕周延长, 分娩巨大儿的危险性越高 |
3.6 新生儿性别为男性是巨大儿的危险因素 |
(10)巨大儿产前预测指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测量方法 |
1.6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超声参数比较 |
2.2 ROC分析 |
3 讨论 |
四、巨大儿195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IMNT治疗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研究[D]. 乔静静.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孕妇及胎儿超声参数评估胎儿体质量的研究进展[J]. 王一飞,吴琰婷,黄荷凤.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3)
- [3]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巨大儿指南(2020)”解读[J]. 杨炜博,唐仕芳,马娟,张娅琴,邵天伟,黄畅晓,李力.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20(08)
- [4]孕前体质指数、孕期体重增长及其对分娩结局的影响[D]. 方甜.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5]西北部分地区不良妊娠结局发生及影响因素分析[D]. 石艳荣. 兰州大学, 2016(11)
- [6]非巨大儿肩难产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其临床预测[J]. 栗娜,李秋玲,常靓,刘彩霞.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5(01)
- [7]巨大儿的影响因素及其产前预测[J]. 黄懿,刘正平.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4(06)
- [8]天津市城区孕妇身体活动状况调查分析及社区为基础运动干预效果的研究[D]. 张燕.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4)
- [9]306例巨大儿的影响因素分析[J]. 麦尔哈巴·迪力木拉提,姚丽艳,蒋励帅. 新疆医学, 2014(02)
- [10]巨大儿产前预测指标分析[J]. 范建敏,尚俊伟,滑秀云,张喜梅.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3(05)
标签:孕妇论文; 孕妇体重增长曲线论文; 妊娠糖尿病诊断标准论文; 孕妇分娩论文; 巨大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