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苏州科技中心

崛起的苏州科技中心

一、崛起中的苏州科技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姜敏[1](2020)在《我国广场舞的兴起及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祖国的繁荣昌盛,国民生活质量也在逐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开始意识到健康长寿的重要性。广场舞以其简单易学、健身成本低、节奏鲜明等独特运动特点迅速地在我国各个广场、空地兴起,并成为中国特有的运动项目。2016年国务院在《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中就特别地体现了这一点:“今后要大力发展……广场舞……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在收集了详细的资料后,论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广场舞的兴起及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望能对广场舞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广场舞的兴起及发展离不开新中国为保障女性群体权益而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政策,为中老年女性群体参与到广场舞中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支撑;差序格局传达的文化基础,促使女性群体自信地加入其中,同时以差序格局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成为了广场舞发展与运行的内部引力,吸引着我国近1亿老年人(几乎是清一色妇女)加入其中;中老年群体的健身、精神等需求为广场舞的长久运行提供了推动力量。2.综合我国广场舞的发展变化及相关资料,我国广场舞兴起及发展的时代脉络可分为五个阶段:广场舞兴起阶段(1949-1957年)、广场舞马鞍形发展阶段(1958-1965年)、广场舞畸形发展阶段(1966-1976年)、广场舞恢复、发展与初步改革阶段(1977-1991年)、广场舞改革深化与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3.广场舞发展过程中出现困境的主要因素是由于政府政策落实不到位和市场分配的不合理等原由。虽然各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还存在一些困难。4.广场舞具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调节身心,缓解压力;提高审美,增强自信;增加交流,和谐社会等价值,深受中老年女性群体的喜爱。虽然广场舞在以后的发展会历经波折,但在未来一系列以健身、社交、娱乐为一体的体育运动将应时代而生,并带领新型广场舞走向新辉煌。针对以上结论,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在广场舞创编中加入中老年男性群体喜爱的元素,加强对广场舞项目的宣传;2.加强我国广场舞历史、人文方面的研究;3.从政府、市场、法律法规、媒体及广场舞社团建设等方面细化措施;4.从体育管理部门、社区、学校对广场舞文化的开发及管理出发,抓住广场舞的特点,使其走进校园、走向课堂。

郑欣[2](2020)在《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已逐渐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长三角城市群是国际上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之一,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对外开放程度最高且研发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当前,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区域化的特征,区域创新发展和区域创新系统息息相关,但当前有关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创新效率的定量研究并不充分,关于影响区域创新及其效率的因素和作用机制的认识还不全面,亟需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的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首先回顾了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创新相关理论,并在阐释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相关假设。接着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创新的现状,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分别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FA)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长三角城市群26市的区域创新效率进行测算且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然后构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面板模型实证研究各影响因素对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创新投入、产出以及效率的作用效果,再通过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了长三角城市群的区域创新在空间上以“沪宁合杭甬”发展带为核心。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创新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中,企业投入力度、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经济发展水平、民众受教育程度、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工业化水平、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提升对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创新效率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根据结论,本文针对提高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创新效率,提出了“加大政府对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推进市场化进程”、“深入推进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战略”、“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构想。

卜阳芳[3](2020)在《后人类身体的想象 ——基于科幻电影“异质性生命体”叙事功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幻作品是当下的人们对未来进行想象的产物。未来的人是怎样的,在科幻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是科幻电影以动态的、直观的影像生动鲜明地展示未来人的形象,讲述未来人的故事,其传递的未来人的想象更加深入人心。实际上,在对未来的人的想象中,当下关于人的种种观念也渗透其间,构成了想象的源泉和文本的深层结构。因此,本研究聚焦于科幻电影中“异质性生命体”形象,试图通过围绕其展开叙事的分析,探究这些在叙事中隐含的后人类身体的观念。本研究首先运用贝叶斯公式筛选出50部电影文本,又根据本研究聚焦对象,将其中含有“异质性生命体”形象的35部科幻电影确定为研究样本,然后运用结构主义叙事理论中普罗普的叙事功能概念工具,通过对35个样本的分析,抽象出“降临、受辱、变身、训练、觉醒、寻找、反抗、得到帮助、终结”等九种叙事功能。在此基础上,结合对九种功能的子功能和不同的功能组合展开分析,发现“变身—训练—终结”、“降临—觉醒—寻找”、“受辱—终结/觉醒—反抗”三种组合形式。在对“异质性生命体”形象叙事功能的演绎、变化和组合的分析过程之中,本研究结合梅洛-庞蒂的身体秩序、福柯的身体历史以及弗洛伊德的自我超我等理论,从身体形构、身体知觉和身体权力这三个方面,深入阐述“异质性生命体”形象叙事功能的深层含义在于其后人类身体的想象意义。具体包括:从碳基、赛博、离身等身体形构的“终结”想象来强调身体秩序;以知觉为“觉醒”关键的想象来铭记身体历史;通过乌托邦和敌托邦的两种叙事分别交代了“终结”和“反抗”两种结局来警示保持对权力意志的斗争。因此,“异质性生命体”的身体既是科幻的想象又是意义的隐喻,是我们的现在,我们的未来,我们化身的一个方面。

张睿佳[4](2020)在《世界体系视角下德意志帝国的殖民扩张》文中指出19世纪后期,德意志帝国在世界强国中最为突出。其一是德意志帝国的前身普鲁士王国领导下的北德意志邦联依靠三次王朝战争自上而下迅速统一了分裂了几百年的德意志地区;其二是德意志帝国在统一后其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并且在一些指标上超越了英国。其三是德意志帝国建立后的短短十几年便加入到殖民扩张,成为新的殖民帝国,并与英法等老牌殖民大国发生冲突。本文将用世界体系理论分析德意志帝国的殖民扩张以及殖民扩张对当时世界体系的影响。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个章节将论述世界体系理论的定义以及理论里关于中心国家的形成条件——农业资本化,资本主义工业化,商业的发展和金融业充分参与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以及中心国家剥削边缘地区的原因。第二个章节将用世界体系理论分析德意志帝国从体系内的半边缘国家上升为中心国家的进程。第三个章节将概括德意志帝国的殖民扩张过程和特点,以及论述中心国家对德意志帝国殖民扩张的影响以及德意志帝国殖民扩张对世界体系的影响,第四个章节是结论。本文研究认为,德意志帝国的殖民扩张是世界体系内半边缘国家上升为中心国家的结果和世界体系“霸权国家变化周期”的表现。前期的德意志帝国在继承“普鲁士模式”之后已经完成农业资本化,初步完成资本主义工业化以及统一国内市场,但国内支柱经济依然是农业,所以这个时期的德意志帝国在世界体系中仍然处于为中心国家提供原材料的半边缘地区。由此这段时期德意志帝国的殖民扩张活动由民间个人和组织主导。而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德意志帝国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工业成为其支柱经济,彻底完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并开始拓展海外贸易,其金融业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此时的德意志帝国已然成为中心国家,急需剥削边缘地区。这段时期政府开始积极介入殖民扩张活动并成为主导。然而德意志帝国的殖民扩张所体现的周期性变化对于世界体系而言是不断激化体系内的固有矛盾,并且这个矛盾不可调和,矛盾的不可调和最终走向了战争,导致日后维护世界体系的稳定性的成本越来越高,一旦体系内的中心国家无法负担维护世界体系稳定性的成本,就会促进世界体系走向消亡。

陶成武[5](2020)在《广场舞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象是人或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广场舞的盛行作为当代中国的普遍现象,彰显的不仅有本体结构的特质与历史发展的积淀,亦有主体与社会发展的自我超越。因而通过广场舞盛行的存在样态还原其内在结构与发展规律,从事实本身的角度把握其客观存在,对深度挖掘其内涵属性与社会文化价值,以及针对广场舞引发的社会问题治理,促进其规范与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价值。本研究以广场舞的认知与盛行现象为研究对象,以自组织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现象学理论与戏剧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与理论分析法等具体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广场舞现象的内涵属性、发展历程、实践过程、生成机制与逻辑展望等理论与现实问题,试图归纳与总结广场舞现象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广场舞现象是集运动属性、舞蹈属性与休闲属性于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内涵既有本体结构追求的健体健心与艺术审美,又超越了本体结构特质,融入了个体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是具有多维结构与文化意蕴的身体语言与社会文化活动。它的内容是以特定形式的身体姿态展示为主,以主客体同一为存在方式,具有健身性、艺术性与娱乐性的特征,实现了健康身体与健康生活相统一。2.广场舞现象的起源有“舞蹈起源论”与“社会文化起源论”两种观点。“舞蹈起源论”的广场舞表现了其本体外显动作结构与内在审美意蕴的延续与传承。“社会文化起源论”的广场舞表征的是其与社会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它是新秧歌运动、忠字舞与禁舞解除的继续与传承,是个体历史记忆与主体性表达的重构与再现,亦是民众情感需求、基层自治促动与官方适时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3.广场舞现象是个体在自组织结构中通过身体表演追求自我的实践过程。身体表演内蕴有个体从感知到构想的空间延伸,从现实到理想的情感表达,从满足到超越的生命建构,不仅追寻着身体的愉悦,而且饱含着情感的需求。表演组织呈现有体验式与情感式认同、集权式的组织结构、自律式的组织规约、自组织的运行模式与缘聚型的关系纽带等特征。表演价值来源于个体与广场舞本体的“自我”追求与建构,促进了其生活方式转变,以及社会文化与广场舞项目化发展。4.广场舞现象的生成是社会环境发展变迁促进个体内在需求转变与广场舞自身结构调整的适应过程。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表现有社会经济发展促动生活观念转变,城镇化推进创造的场域空间,公共体育服务改善提供的基础保障,以及政策支持引导推动的规范有序发展。其促动的内生需求与结构适应表现为美好生活需要导向的个体需求升级,活动结构调整与个体需要的契合。使广场舞的发展历经了从健美身心到健美生活的价值升级,从社会质疑到社会认同的认知转变,从中老年人到全民参与的认同表达,从民间自发倒逼国家参与的治理实践。5.广场舞现象彰显了其作用于个体生活方式、社会文化活动与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与存在样态。作为个体生活方式的广场舞需由关注个体的身心健康转向为关注个体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意义探求,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广场舞应使其成为民族文化自觉、自信到自强的实践典范与表达方式,作为体育运动项目的广场舞要通过专项与审美发展创新其内容与形式。总之,从舞台到街角、从民俗仪式到健身活动,从身体表演到美好生活实践,广场舞不仅要有对个体生命意义的建构,亦要有对民族文化自信的表达,也要有运动项目的深化与创新发展。

窦金启[6](2019)在《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文中认为在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中国要继续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看出,从十六大期间开始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的战略指导方针。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产业,其也必然要以此为其发展依据,从而形成影视“走出去”布局。影视“走出去”其实是在文化“走出去”整体战略下形成的影视产业对外传播的体系,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影视国际传播与交流的一种具有中国时代理论特色的理论。其既涉及硬性的影视产业“走出去”,也包含软性的影视文化“走出去”,但所有这些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以此,向国际社会展示良好而积极的国家形象。其实,在新世纪初,我国的影视行业就开始不断探索“走出去”的方式和方法。本文采用面相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以影视“走出去”为本体,通过对《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颁布以来到现阶段,我国的影视行业的“走出去”的理论形成,影视“走出去”构成内容的盘整与分析,影视个案及产品的调查与研究和影视“走出去”对我国国家形象体系构建的影响等几方面作为论述和研究的对象,梳理和盘整出我国影视“走出去”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分析得出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及方法。影视对外传播理论的不断创新是形成影视“走出去”的根本。本文的第一章,侧重探讨文化“走出去”战略与影视“走出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特性。通过对十七大到十九大期间关于影视“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影视工作指导意见的梳理,可以得出,影视“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组成之一,是在其理论指导之下所形成的。并且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其形象性、时效性和导向性的特征,进而对文化“走出去”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第二、三章,以影视“走出去”的内容构成为研究对象,通过把影视“走出去”及对外影视体系中的主要构成内容—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这四种艺术形态,在新世纪“走出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盘整和梳理,进而得出:我国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型和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影视“走出去”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要配合国家外交方针及政策。本文第四章,以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方针为语境,分别从大国、周边、“一带一路”、以及中非“战略合作伙伴”这四个角度,对我国影视产业在这四种对外交往策略中的重点国家的“走出去”现状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我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同时,综合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关于提升我国影视产业整体“走出去”的可行性路径。无论是影视产业“走出去”,还是影视文化对外传播,其在实现经济目的的同时,最高级的目标是要实现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表达,树立积极的国家形象。所以,本文最后一部分就影视“走出去”对于国家形象构建体系的丰富和提升进行研究,并认为,影视“走出去”无论从内容还是方式上都已经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所以,影视产业的对外发展在提升自身的品牌意识和影响力的同时,要自觉的肩负起对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的责任。

童钰[7](2019)在《特色小镇创建进程中乡镇政府职能履行研究 ——以云南省兴蒙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化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动力,2016年,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为小城镇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实践中,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特色小镇在东部沿海地区己经取得了较好的反响,但在经济发展较差的西部地区,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举步维艰。在诸多困难中,乡镇政府如何履行好职能,引领小镇健康平稳发展,是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关于特色小镇创建过程中乡镇政府职能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阐述了乡镇政府职能和特色小镇的核心概念及基础理论。接着梳理了兴蒙乡特色小镇创建现状以及创建过程中乡镇政府职能履行情况,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通过借鉴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经验,提出乡镇政府职能优化路径,为兴蒙乡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提供价值参考,也为乡镇政府完善服务职能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发现,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乡镇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尤其是在特色小镇创建时期,政府要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到特色小镇发展当中。特色小镇的发展主体是企业,政府在完成了各项保障工作之后,应该放手让市场主导小镇的运营。特色小镇的发展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在特色上下功夫,找到符合本地发展的特色道路。且小镇的文化底蕴来源于时间的沉淀,各参与主体在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心和毅力,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推动特色小镇稳步前进,切忌急功近利,违背特色小镇发展规律。

张瑜洋[8](2019)在《从品牌生命力视角看苏州丝绸文化品牌的塑造和传播》文中提出文化品牌面临了新传播环境,要彰显生命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传播需要两个支撑点:其一是塑造品牌,通过挖掘品牌的元素呈现其价值;其二是不断创新,加强品牌核心竞争力,奠定文化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形象。本文以苏州丝绸文化为例,探索文化品牌在新环境中的新诉求。苏州文化品牌在苏州独特的环境中生长发展,有着特别的历史,而新环境为文化品牌提供了更为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因为竞争范围的增加而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文化品牌要想更有活力、影响力的进行传播,就要通过对品牌的重塑以提升其价值观和个性,并且对传播过程和环境创新以提升传播效果。本文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期,定义“苏州丝绸文化品牌”并解释其品牌价值观和个性,将其作为一个美学符号以进行品牌传播的价值提升;提出文化品牌传播创新建议使其在传递苏州传统文化美感的同时也建构起“一带一路”区域内的情感认同。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从品牌传播、丝绸之路、丝绸文化的文献资料入手,说明研究背景,界定研究概念并搭建分析框架。第二部分首先对丝绸文化品牌传播进行历时梳理,总结传播的规律是不断创新,并用PEST模型理论分析新传播环境以提出品牌生命力的传播要求。第三部分,通过对文化内涵进行历时性梳理找到其独特性,从而定义“苏州丝绸文化品牌”并进行品牌价值观和个性解释,塑造文化品牌的内涵生命力即塑造品牌。第四部分,文化品牌生命力的发展需要增加传播过程的互动性和营造创新的传播环境,为此通过品牌三要素和创意城市理论提供传播建议。

唐丹丹[9](2019)在《传统苏州园林造景手法在湿地公园营造中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市湿地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压力。湿地公园的建设意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市盲目扩张,未考虑本身的自然环境,过度开发,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规划设计上,又缺乏自主创新,忽略人文历史环境,没有结合城市固有的风土人情,使得城市缺乏文化精神的包融,没有自身的独特文化个性。而苏州园林蕴含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可作为中华文明的活的教科书。苏州园林造园艺术可以为城市湿地公园的营造研究方面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赋予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在研究湿地公园营造问题上,将传统苏州园林造景手法与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联系起来,以明.计成《园冶》的相关理论及湿地公园营造案例为依据,通过实地考察,查阅国内外文献、相关案例等,对在新时期下传统苏州园林造景手法对湿地公园营造的时代价值进行探索与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首先,本文从了解和认识苏州园林与湿地公园相关概念出发,对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分别对吴地文化背景下苏州园林的发展,苏州园林造景手法的特点、相关要素及基本内容进行了论述及总结,接着分析了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进而确定了苏州园林的造景手法古为今用的时代价值。其次,对苏州园林造景手法在湿地公园营造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析。结合前面对传统苏州园林造景艺术的理解,从新时代的艺术价值论视角下分析了湿地公园营造的关键要素、营造规律,进而得出苏州园林造景手法对湿地公园营造的可借鉴性,尤其是在湿地公园的理水方面。最后,以园林理水为主线,结合苏州园林相关造景手法,贯穿全文关于湿地公园水系统及滨水空间的营造研究,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并论证了苏州园林造景手法在湿地公园营造中的时代价值:一、苏州园林理水的手法在湿地公园水体营造中的价值;二、苏州园林借景手法在湿地公园雨水处理中的价值;三、苏州园林虚实对比手法在湿地公园滨水空间营造中的价值。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有利于湿地公园的水生态恢复、循环与利用的设计理念、原则或策略。此外,结合对已建成的湿地公园案例的分析,推论出针对苏州园林相关造景手法运用在湿地公园营建上的美学与生态的价值收益。

石峰[10](2018)在《制度变迁与空间转型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东部地区城市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开发的背景下,近几年一些大城市的开发区出现了一个突出的新现象即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简称工转研)。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当前中国开发区的工转研现象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何形成?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案例研究、深度访谈等方法。研究内容主要分为现象研究、理论研究与分层论证、案例研究三个部分,首先进行对工转研现象的特征、动力、模式的研究并从中发现土地制度的关键作用,然后从制度视角构建对工转研现象的理论解释,接下来从法律、政策和规划三个制度层级分别研究和论证制度对工业空间转型的影响,最后进行一个完整的案例研究。第1章是导入部分,阐述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目的、文献综述和研究框架。第2章描述开发区工转研的概况和过程,归纳工转研现象的三个特征:从2013年开始地方政府频繁出台相关政策,在一些开发区的规划中集中成片转型,已经开展的工转研项目大多是由原土地使用权企业作为实施主体;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社区方面对工转研进行主体动力分析,工转研按照主要动力来源和博弈关系分为企业主动型、政府主动型、双向互动型三种基本模式,在模式研究中发现了制度性因素的关键作用。第3章在事实归纳和理论推演的基础上提出理论假设,从制度视角对工转研现象乃至工业空间转型进行理论解释。工业空间转型的四个主体为了获得潜在利润和满足偏好,通过博弈变革了制度(合约、规划、政策、法律),四个层级的制度变迁共同实现产权界定、市场交易、交易成本、利益分配、约定项目的制度功能,制度变迁通过制度功能导控工业空间如何转型。第4-6章分别从法律、政策、规划三个层级研究制度变迁对工转研的影响作用。第4章从法律层级回顾增量开发中的关键制度变革,论证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市场制度的变迁塑造了存量工业空间,指出存量开发需要法律层级的制度供给,特别是建立土地发展权制度。第5章政策层级的制度变迁研究表明三次工业空间转型的制度供给主要是政策,工转研的地方政策框架包括前提条件、土地发展权、限制条件、地价及分配、市场交易5个方面,这些方面的政策变化对应和实现了制度的功能;地方政策对空间也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第6章分析土地制度和地方政策对规划转型的影响,规划对工转研的导控表现在地块层面实现制度功能、片区层面进行空间功能重组和空间形态重构,存量规划变革的方向在于控规改革、制度设计和体系构建三个方面。第7章对南京工转研案例进行系统的案例研究,抓住在当前工转研实践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地方政策和规划两个制度层级,剖析政策和规划如何导控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第8章是导出部分,总结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预判土地制度的改革方向和工转研现象的发展趋势,并对地方探索实践的策略建议。当前开发区工转研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地方政府和企业,地方政府试图用政策和规划引导原企业和社会资本进行工转研,双方的多轮博弈变革了制度,制度变迁通过实现土地产权的界定和交易以及降低交易成本等制度功能,引导和控制工业空间向科技研发空间转型。存量开发目前主要依靠政策和规划层级的制度供给,需要法律层级的制度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发展权制度、土地二级市场制度。从增量开发到存量开发要求规划转型,需要存量规划与政策结合进行制度设计和变革。全文约16万字。

二、崛起中的苏州科技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崛起中的苏州科技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广场舞的兴起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大力提倡,促进全民健身
        1.1.2 顺应时代潮流,创新锻炼形式
        1.1.3 社会问题产生,影响项目发展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广场舞、兴起及发展的概念研究
    2.2 关于广场舞的兴起研究
    2.3 关于广场舞的发展研究
    2.4 关于广场舞的困境研究
    2.5 关于广场舞的价值研究
    2.6 研究述评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案例分析法
        3.2.4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广场舞兴起及发展的原由追溯
        4.1.1 广场舞兴起及发展的时代背景
        4.1.2 广场舞兴起及发展的文化基础
        4.1.3 广场舞兴起及发展的推动力量
    4.2 广场舞兴起及发展的时代脉络
        4.2.1 广场舞渊源
        4.2.2 广场舞兴起阶段(1949-1957年)
        4.2.3 广场舞马鞍形发展阶段(1958-1965年)
        4.2.4 广场舞畸形发展阶段(1966-1976年)
        4.2.5 广场舞恢复、发展与初步改革阶段(1977-1991年)
        4.2.6 广场舞改革深化与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
    4.3 广场舞兴起及发展的困境
        4.3.1 广场舞困境的表现
        4.3.2 广场舞困境的因素
        4.3.3 广场舞困境的对策
    4.4 广场舞的价值与展望
        4.4.1 广场舞的价值
        4.4.2 广场舞的展望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图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和基础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关于城市群研究的文献综述
        2.1.2 关于区域创新效率研究的文献综述
        2.1.3 文献综述评述
    2.2 基础理论回顾
        2.2.1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2.2.2 创新相关基本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和运作机制
    3.1 区域创新系统内涵阐述
    3.2 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因素
        3.2.1 区域创新主体
        3.2.2 区域创新基础
        3.2.3 区域创新环境
    3.3 区域创新系统的运作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发展现状
    4.1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概述
        4.1.1 长三角城市群的界定
        4.1.2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现状概述
    4.2 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创新投入现状
        4.2.1 R&D活动人员数现状分析
        4.2.2 R&D内部经费支出现状分析
    4.3 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创新产出现状
        4.3.1 专利授权量现状分析
        4.3.2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现状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创新效率测算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随机前沿分析法(SFA)
        5.2.2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malmquist
    5.3 指标选择及样本数据来源
        5.3.1 SFA方法指标构建
        5.3.2 DEA方法指标构建
        5.3.3 数据来源
    5.4 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创新效率测算结果分析
        5.4.1 随机前沿分析法(SFA)结果分析
        5.4.2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结果分析
        5.4.3 算术比例法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和数据来源
        6.1.1 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创新影响因素
        6.1.2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6.1.3 数据来源
    6.2 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2.1 回归模型构建
        6.2.2 回归结果分析
    6.3 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3.1 回归模型构建
        6.3.2 回归结果分析
    6.4 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创新空间关系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加大政府对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促进区域创新发展
        7.2.2 确立企业在市场的主体地位,引导生产要素投入研发创新活动
        7.2.3 深入推进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战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7.2.4 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7.2.5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培育与引进高素质创新人才
        7.2.6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类创新资源流动
        7.2.7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吸引创新人才与企业驻留长三角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后人类身体的想象 ——基于科幻电影“异质性生命体”叙事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科幻电影
        二、“异质性生命体”
    第二节 研究思路
        一、普罗普的叙事功能理论
        二、有关身体的理论
        三、研究目标
    第三节 研究样本
        一、贝叶斯公式下的科幻电影TOP50
        二、有关“异质性生命体”的35部影片
第一章 科幻电影中“异质性生命体”的叙事功能
    第一节 九种叙事功能
    第二节 两种初始情境
第二章 反常的身体形构
    第一节 “变身”“训练”“终结”
    第二节 三种同素异形的身体
    第三节 强调身体秩序
第三章 记忆中的身体知觉
    第一节 “降临”“觉醒”“寻找”
    第二节 行为与知觉的戏剧线索
    第三节 铭记身体历史
第四章 消解与重塑的身体权力
    第一节 “受辱”“终结”/“觉醒”“反抗”
        一、虽“受辱”然“终结”
        二、既“觉醒”则“反抗”
    第二节 乌托邦VS敌托邦
        一、乌托邦式美丽新世界
        二、敌托邦式“美丽新世界”
    第三节 争夺权力意志载体
        一、“超我”的意志:恪守机器人三大定律
        二、“自我”的意志:去人类中心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世界体系视角下德意志帝国的殖民扩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概况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创新
第一章 世界体系论的一般阐释
    1.1 世界体系的定义
    1.2 中心国家的形成条件
        1.2.1 农业资本化
        1.2.2 资本主义工业化
        1.2.3 商业的发展
        1.2.4 金融业充分参与资本主义经济活动
    1.3 中心国家的特点——对边缘地区的剥削和控制其经济
        1.3.1 不断获取经济剩余
        1.3.2 收益递减规律
第二章 世界体系下的德意志帝国的发展
    2.1 统一前的德意志
        2.1.1 十九世纪前中期的普鲁士农业改革
        2.1.2 十九世纪中期的普鲁士第一次工业革命
        2.1.3 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
    2.2 统一后的德意志
        2.2.1 第二次工业革命德意志帝国的工业化
        2.2.2 对外贸易的扩展
        2.2.3 银行的发展和集中
    2.3 德意志帝国从半边缘国家上升至中心国家
第三章 世界体系与德意志帝国的殖民扩张
    3.1 德意志帝国殖民扩张过程和特点
    3.2 中心国家与德意志帝国殖民扩张的联系
    3.3 德意志帝国殖民扩张对世界体系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广场舞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综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文献综述
    1.2 视角聚焦与理论基础
        1.2.1 视角聚焦
        1.2.2 理论基础
    1.3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2.广场舞的基本理论探讨
    2.1 广场舞的内涵与外延
        2.1.1 广场舞的内涵属性
        2.1.2 广场舞的外延构成
    2.2 广场舞的内容与分类
        2.2.1 广场舞的内容
        2.2.2 广场舞的分类
    2.3 广场舞的特征与形式
        2.3.1 广场舞的基本特征
        2.3.2 广场舞的活动形式
    2.4 小结
3.广场舞现象的发展回眸
    3.1 广场舞现象的历史溯源
        3.1.1 “舞蹈起源论”的广场舞
        3.1.2 “社会文化起源论”的广场舞
    3.2 广场舞现象的发展演变
        3.2.1 广场舞现象的主体孕育阶段(约1942-1989年)
        3.2.2 广场舞现象的自主发展阶段(约1990-2014年)
        3.2.3 广场舞现象的规范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
    3.3 广场舞现象的发展特征
        3.3.1 动力结构的大众需求性
        3.3.2 活动组织的基层自治性
        3.3.3 规范普及的政府引导性
    3.4 小结
4.广场舞现象的现实考察
    4.1 调查的组织实施与对象
        4.1.1 调查的组织实施
        4.1.2 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1.3 实地考察对象的基本情况
    4.2 广场舞表演中的自我呈现
        4.2.1 表演的空间:从感知空间到构想空间的互动延伸
        4.2.2 表演的诉求:从健康需求到追求自我的情感表达
        4.2.3 表演的维持:从体验满足到自我超越的生命建构
    4.3 广场舞表演组织的特征
        4.3.1 体验式与情感式认同是组织发展的基础
        4.3.2 直线制的组织结构与自律式的组织规约
        4.3.3 自组织的运行模式与缘聚型的关系纽带
        4.3.4 自主规约与直线制组织结构带来的张力
    4.4 广场舞表演呈现的价值效应
        4.4.1 表露真实的自我,健康个体身心
        4.4.2 建构可能的自我,和睦家庭关系
        4.4.3 延展社会的自我,丰富社会文化
        4.4.4 拓深本体的自我,挖掘项目属性
    4.5 小结
5.广场舞现象的生成机制
    5.1 广场舞现象生成的外生机制
        5.1.1 社会经济发展促动观念转变
        5.1.2 城镇化推进创造的场域空间
        5.1.3 公共体育服务提供基础保障
        5.1.4 政策支持引导推动规范有序
    5.2 广场舞现象生成的内生机制
        5.2.1 美好生活促动的多层次需求
        5.2.2 自组织结构蕴育的身份认同
        5.2.3 活动形式与个体需求的契合
    5.3 广场舞现象生成的基本规律
        5.3.1 从健美身心到健美生活的价值升级
        5.3.2 从社会质疑到社会认同的认知转变
        5.3.3 从中老年人到全民参与的认同表达
        5.3.4 从民间自发到国家参与的治理实践
    5.4 小结
6.广场舞现象的逻辑展望
    6.1 本源回归:作为个体生活方式导向的广场舞发展
        6.1.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导向的价值升级
        6.1.2 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导向的消费转型
        6.1.3 协同共治导向活动行为的多元规约
    6.2 价值拓展:作为社会文化活动导向的广场舞发展
        6.2.1 文化自觉:广场舞参与主体的使命与担当
        6.2.2 文化自信:广场舞文化价值的传承与超越
        6.2.3 文化自强:广场舞文化发展的内立与外输
    6.3 审美创新: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导向的广场舞发展
        6.3.1 属性结构导向活动形式的多元并存
        6.3.2 竞赛促动导向动力与张力实时并存
        6.3.3 项目化发展导向专业与审美的并进
    6.4 小结
7.研究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后续展望
8.参考文献
9.附录
10.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1.致谢

(6)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依据
    二、相关概念的厘清和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原则及方法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
第一章 影视“走出去”的文化理论支撑
    第一节 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的影视对外传播
        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形成
        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义
        三、文化“走出去”的方式
        四、影视对外传播结合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时代理论成果
    第二节 影视“走出去”的特征及其影响
        一、影视“走出去”的媒介特性
        二、中国影视“走出去”的影响力分析
        三、制约影视“走出去”影响力的因素
    第三节 影视“走出去”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影视艺术具有天生的文化责任
        二、影视媒介影响文化认同
        三、影视产品转变价值取向
第二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上)
    第一节 映像东方--国产电影“走出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利好的电影“走出去”政策
        二、国产电影海外推广与传播内容
        三、国产电影“走出去”的影响力及问题分析
    第二节 剧领天下--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环境
        二、国产电视剧海外推广与发行内容
        三、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问题分析
第三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下)
    第一节 纪录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纪录片及其“走出去”环境
        二、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的路径及内容
        三、国产纪录片“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多彩世界--国产动画片“走出去”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动画“走出去”的环境及利好政策
        二、国产动画片的海外销售与发行
        三、国产动画片的国际合作分析
第四章 影视“走出去”在外交语境中的个案分析与研究
    第一节 中国影视在欧美大国“走出去”影响力的提升
        一、美国
        二、法国
        三、俄罗斯
    第二节 中国影视在周边国家“走出去”影响力的扩大
        一、越南
        二、蒙古
        三、印度
    第三节 深耕“一带一路”的中国影视“走出去”
        一、匈牙利
        二、泰国
        三、埃及
    第四节 中国影视在非洲主流国家“走出去”得到巩固和发展
        一、中国影视业在非洲发展概况
        二、中国影视作品在非洲传播的优势
        三、中国影视在非洲传播的问题分析
    第五节 中国影视“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一、多途径调控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
        二、主抓影视节目内容,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多元化传播渠道,建设基础化数字平台
        四、完善对外影视人才培养建构
        五、建立良性的监督反馈机制
第五章 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研究
    第一节 文化形象与影视媒介
        一、文化形象与国家形象塑造
        二、西方映像中的中国形象
        三、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生成
    第二节 影视媒介塑造国家形象的规律
        一、对外宣传让位于国际传播
        二、不断拓展对外传播平台
        三、持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四、影视创作要保持文化自觉
    第三节 影视创作表达国家形象的问题与不足
        一、文本创作方面,缺乏思想力量
        二、作品表达方面,缺乏视觉感染力
        三、推广发行方面,缺乏民族基础层面的统筹
        四、学术研究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引和批评
        五、文化消费方面,缺乏民族意识引导的力量
    第四节 影视“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与原则
        一、影视媒介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优势
        二、影视作品塑造国家形象的手段
        三、其他的影视文化形式与国家形象塑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
附录B 《中国电视剧(网络剧)出口联盟倡议书》
附录C 《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录D 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获奖作品目录
附录E 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获奖名单一览
附录F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评优单元优胜作品
附表G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的对外影视节目一览
附录H 三大欧洲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特色小镇创建进程中乡镇政府职能履行研究 ——以云南省兴蒙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
        二、国内研究动态
        三、简要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特色小镇创建进程中乡镇政府职能履行的核心概念及其基础理论
    第一节 特色小镇创建进程中乡镇政府职能履行的核心概念
        一、特色小镇的概念
        二、特色小镇创建指标体系
        三、乡镇政府的概念
        四、乡镇政府职能的概念
    第二节 特色小镇创建进程中乡镇政府职能履行的基础理论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服务型政府理论
第三章 兴蒙乡特色小镇创建进程中乡镇政府职能履行现状
    第一节 兴蒙乡特色小镇创建概况
        一、兴蒙乡特色小镇创建基础条件
        二、兴蒙乡特色小镇创建议程
    第二节 特色小镇创建中乡镇政府职能履行现状
        一、积极履行引导职能
        二、充分发挥协调职能
        三、严格执行监督职能
第四章 兴蒙乡特色小镇创建进程中乡镇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兴蒙乡特色小镇创建进程中乡镇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职能的越位
        二、政府职能的缺位
        三、政府职能的错位
    第二节 兴蒙乡特色小镇创建进程中乡镇政府职能履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行政理念认识不足
        二、责权利益不清晰
        三、乡镇政府职能定位有待深化
第五章 国内外特色小镇创建进程中乡镇政府职能履行经验
    第一节 国外特色小镇创建进程中基层政府职能履行经验
        一、通过创新理念引导小镇建设
        二、重视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
    第二节 国内特色小镇创建中乡镇政府职能履行经验
        一、准确定位参与主体角色
        二、因地制宜培育独特发展模式
    第三节 国内外特色小镇创建进程中乡镇政府职能履行的经验借鉴
第六章 兴蒙乡特色小镇创建进程中乡镇政府职能优化路径
    第一节 准确把握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一、严格规范行政行为
        二、明确界定乡镇政府职责
    第二节 弥补乡镇政府职能不足
        一、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二、拓宽融资渠道
        三、明确特色产业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节 促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一、合理制定规划
        二、正确认识特色小镇发展内涵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从品牌生命力视角看苏州丝绸文化品牌的塑造和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设计
第一章 苏州丝绸文化品牌的提出与背景分析
    第一节 在交流中得到文化认同的品牌发展历程
    第二节 在新环境中优劣势并存的品牌发展环境
    第三节 苏州丝绸文化品牌生命力的提出
第二章 苏州丝绸文化品牌生命力提升:品牌的塑造
    第一节 苏州丝绸文化品牌内涵的新梳理
    第二节 “诗意栖居”品牌价值观的新建构
    第三节 “精细雅洁、平和安定”品牌个性的新表达
第三章 苏州丝绸文化品牌生命力发展:传播的创新
    第一节 苏州丝绸文化品牌传播过程的互动加强
    第二节 苏州丝绸文化品牌传播环境的创意赋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传统苏州园林造景手法在湿地公园营造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环境问题的提出及思考
        1.1.2 湿地公园建设存在误区
        1.1.3 传统文化的传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实地调查法
        1.3.2 文献研究法
        1.3.3 案例分析法
    1.4 研究对象界定
        1.4.1 苏州园林
        1.4.2 苏州园林造景手法
        1.4.3 湿地公园
        1.4.4 艺术价值论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内
        1.5.2 国外
    1.6 论文研究框架及思维导图
2 苏州园林的造景方法及时代价值
    2.1 苏州园林造景方法概述
        2.1.1 吴地文化背景下园林的发展
        2.1.2 苏州园林造景手法的特点
        2.1.3 苏州园林造景手法的相关要素
    2.2 苏州园林的造景手法的基本内容
        2.2.1 因地制宜,山水为主
        2.2.2 借景对景,构景无拘
        2.2.3 虚实对比,步移景异
    2.3 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本质及时代价值
3 苏州园林造景手法与湿地公园营造
    3.1 艺术价值论视角下湿地公园概述
        3.1.1 湿地公园营造的关键要素
        3.1.2 湿地公园营造规律
        3.1.3 湿地公园之于人的价值功能
        3.1.4 湿地公园营造的价值本质
    3.2 湿地公园营造中苏州园林造景手法的应用价值分析
        3.2.1 以水为媒,因水就势
        3.2.2 借雨成景,雨水管理
        3.2.3 空间“流动”,得景多元
    3.3 苏州园林与湿地公园营造的差异性
    3.4 小结
4 苏州园林理水的手法与湿地公园水体营造
    4.1 因地制宜原则
    4.2 苏州园林的理水手法分析
    4.3 湿地公园的水循环营造
        4.3.1 苏州园林水循环策略
        4.3.2 苏州园林继承性价值的湿地公园水系统营造
    4.4 案例分析——以西安浐灞湿地公园为例
        4.4.1 湿地公园概况
        4.4.2 水系结构循环性规划设计
5 苏州园林借景手法与湿地公园雨水处理
    5.1 苏州园林借景手法对雨水处理的表现
        5.1.1 因雨成景,集雨灌溉
        5.1.2 借雨生情,雨声成曲
    5.2 海绵城市建设视角下湿地公园的雨水管理思想
    5.3 苏州园林雨水处理手法对湿地公园营造的创造性价值
    5.4 案例分析——以南京七桥瓮湿地公园为例
        5.4.1 湿地公园概况
        5.4.2 雨水利用景观化与资源化
6 苏州园林虚实手法与湿地公园景观营造
    6.1 虚实在园林艺术中的意义
    6.2 虚实对比手法在苏州园林中的表现
    6.3 基于苏州园林虚实对比手法的湿地公园滨水游憩空间营造
        6.3.1 滨水游憩空间的概念及构成要素分析
        6.3.2 湿地公园与苏州古典园林滨水游憩空间的对比
        6.3.3 情感体验的人性化设计理念
        6.3.4 基于虚实对比手法的空间不同区域的景观组织原则
    6.4 案例分析——以武汉东湖湿地公园为例
        6.4.1 湿地公园概况
        6.4.2 湿地公园滨水游憩空间的“虚”、“实”及人性化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制度变迁与空间转型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总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5 研究的框架
2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特征与模式研究
    2.1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发展概况
    2.2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类型与特征
    2.3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主体动力
    2.4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博弈
    2.5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模式
    小结
3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理论研究
    3.1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理论基础
    3.2 土地和资本角度对工转研的理论解释
    3.3 制度视角的理论假设
    小结
4 法律层级的制度变迁与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
    4.1 增量开发中法律层级的制度变革
    4.2 存量开发中法律层级的制度需求
    4.3 法律层级对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影响
    小结
5 政策层级的制度变迁与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
    5.1 三次工业空间转型与政策层级的制度供给
    5.2 地方政策对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导控
    5.3 地方政策对空间的直接影响
    小结
6 规划层级的制度变迁与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
    6.1 制度变迁中的城市规划
    6.2 规划对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导控
    6.3 存量规划变革
    小结
7 南京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案例研究
    7.1 南京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政策
    7.2 江宁区工转研政策与实践剖析
    7.3 江宁高新园工转研规划案例
    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发展趋势判断
    8.2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8.3 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8.4 对地方探索实践的策略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崛起中的苏州科技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广场舞的兴起及发展研究[D]. 姜敏.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2]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郑欣. 苏州大学, 2020(03)
  • [3]后人类身体的想象 ——基于科幻电影“异质性生命体”叙事功能的研究[D]. 卜阳芳. 苏州大学, 2020(03)
  • [4]世界体系视角下德意志帝国的殖民扩张[D]. 张睿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广场舞现象研究[D]. 陶成武.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D]. 窦金启.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7]特色小镇创建进程中乡镇政府职能履行研究 ——以云南省兴蒙乡为例[D]. 童钰.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8]从品牌生命力视角看苏州丝绸文化品牌的塑造和传播[D]. 张瑜洋. 苏州大学, 2019(04)
  • [9]传统苏州园林造景手法在湿地公园营造中的价值研究[D]. 唐丹丹. 武汉纺织大学, 2019(01)
  • [10]制度变迁与空间转型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研究[D]. 石峰. 东南大学, 2018

标签:;  

崛起的苏州科技中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