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醛甲酚致药疹2例

甲醛甲酚致药疹2例

一、甲醛甲酚引起药疹2例(论文文献综述)

丁佩兰[1](2004)在《山豆根和苦参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豆根和苦参均为豆科槐属植物来源的常用中药,其中山豆根为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 的干燥根及根茎,苦参为苦参 Sophora flavescensAit.的干燥根。两者药用部位相仿,而且成分相似,都含有喹诺里西啶类生物碱、异戊烯基类黄酮和齐墩果烯型三萜等成分,但两种药材的临床应用却有明显不同,山豆根主要用于治疗咽喉疾病,而苦参主要用于皮肤病和妇科疾病的治疗。另外,在药材的质量标准方面,山豆根和苦参都以苦参碱型生物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或槐定碱)作为定性指标缺乏专属性,且苦参药材仅以含量相对较小的苦参碱为质控指标,不尽合理。为了阐明山豆根和苦参药材的化学组成差异,以完善山豆根和苦参药材的质量标准并为两者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了寻找新的抗病毒活性成分,以更好地利用槐属药用植物资源,本文采用天然药化和分析化学等手段对山豆根和苦参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地比较研究,建立了其有效部位的 HPLC 指纹图谱,并对不同来源药材的多种有效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同时结合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的要求对山豆根的化学对照品进行了研究。一、山豆根和苦参的化学成分1、 山豆根的化学成分:采用柱层析和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从山豆根(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的生物碱部位分离得到 10 个化合物,从其乙醇提取 物的乙醚萃取部位分离得到 22 个化合物。经波谱学分析以及与对照品比 较的方法,鉴定了其中的 30 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生物碱类成分(+)- 苦参碱(T1)、(+)-氧化苦参碱(T2)、(+)-槐花醇(T3)、(-)-14β-羟基苦 参碱(T4)、(-)-14β-羟基氧化苦参碱(T5)、(-)-槐果碱(T6)、(-)-5α-羟 基槐果碱(T7)、(-)-金雀花碱(T8)和 (-)-N-甲基金雀花碱(T9),黄酮 类成分山豆根色满二氢黄酮 A(T10)、山豆根色满二氢黄酮 B(T11)、山 豆根色满二氢黄酮 C(T12)、山豆根色满二氢黄酮 D(T13)、山豆根色满 查耳酮 B(T14)、山豆根色满查耳酮 A(T15)、山豆根色满查耳酮 C(T16)、 芒柄花素(T17)、8-甲雷杜辛(T18)和(-)-三叶豆紫檀苷(T19),三萜类 i<WP=7>成分(+)-羽扇豆醇(T20)和(+)-槐花二醇(T21),小分子酚性成分番石榴酸乙酯(T22)、麦芽酚(T23)、香草酸(T24)、对羟基苯甲酸(T25)和咖啡酸十二醇酯(T26)以及大黄素甲醚(T27)、大黄素(T28)、flemichapparin(T29)和β-谷甾醇(T30)。其中化合物 T5、T10、T11、T12、T13、T14 和 T16 为新化合物,化合物 T22、T23、T27 和 T28 为首次由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T17、T18、T24、T25 和 T29 为首次由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2、 苦参的化学成分:采用柱层析和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从苦参(Sophoraflavescens Ait.)的生物碱部位分离得到 11 个化合物,从其乙醇提取物的乙醚萃取部位分离得到 22 个化合物。经波谱学分析,结合单晶 X-衍射实验,鉴定了其中的 29 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生物碱类成分(+)-氧化苦参碱(F1)、(+)-别苦参碱(F2)、(-)-9α-羟基苦参碱(F3)、(-)-槐果碱(F4)、(+)-氧化槐果碱(F5)、(+)-莱蔓碱(F6)、(-)-13,14-去氢槐定碱(F7)、(-)-9α-羟基槐果碱(F8)、(+)-12α-羟基槐果碱(F9)和(-)-臭豆碱(F10),黄酮类成分苦参色满二氢黄酮 B(F11)、苦参色满二氢黄酮 C(F12)、苦参色满二氢黄酮 D(F13)、苦参色满二氢黄酮 A(F14)、苦参色满黄酮 A(F15)、苦参色满黄酮 B(F16)、苦参色满黄酮 C(F17)、5-去羟山柰素(F18)、7,4′-二羟基-3′-甲氧基异黄酮(F19)、毛蕊异黄酮(F20)、鹰嘴豆素甲(F21)、大豆素(F22)和芒柄花素(F23),三萜类成分大豆皂醇 B(F24),小分子酚性成分番石榴酸二乙酯(F25)、对羟基苯甲酸乙酯(F26)和麦芽酚(F27)以及大黄酚(F28)和β-谷甾醇(F29)。其中化合物 F9、F11、F12、F13、F15、F16 和 F17 为新化合物,化合物 F25、F27 和 F28 为首次由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F18、F19、F20、F21、F22、F24 和 F26 为首次由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3、 抗病毒活性试验:对实验中分离得到的生物碱类成分进行抗乙肝病毒活性筛选,结果表明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花醇、槐果碱、氧化槐果碱、莱蔓碱、9α-羟基苦参碱、13,14-去氢槐定碱、12α-羟基槐果碱和金雀花碱在 0.2μmol/mL 时,臭豆碱在 0.4μmol/mL 时对 HBsAg 的抑制率高于阳性对照拉米呋啶(1.0μmol/mL 时抑制率为 29.6%),其中槐果碱、莱蔓碱和13,14-去氢槐定碱抑制作用较明显,在 0.2μmol/mL 时抑制率均大于 50%。槐果碱在 0.2μmol/mL 时对 HBeAg 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 34.6%,和拉米呋啶相当(1.0μmol/mL 时抑制率为 35.4%)。槐果碱、氧化槐果碱、 ii<WP=8>莱蔓碱和 13,14-去氢槐定碱对 HBsAg 和 HBeAg 的抑制率均较目前临床用于治疗乙肝疾病的药物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相应抑制率高,值得深入研究。4、 部分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检测:采用 HPLC-DAD-MS 的方法对实验中分离得到的部分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定性检测,发现本人分离得到的具有 2,2-二甲基苯并二氢吡喃环取代的黄酮类?

杜守颖[2](2004)在《直接试验设计法应用于抗宫炎片复方组成及制剂成型工艺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法定的处方与制法大量生产的药品,是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我国医疗用药和制药工业技术的水平,我国现有8000多种中成药,在国内医疗保健中占有一定位置,是治病救人,康复保健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国际天然药物市场上的覆盖率仅为3%,5%,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成药的处方虽然多数是科学的,合理的,但不一定是最优的,如一次给药剂量大,制剂成型困难,患者难以接受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产业有机结合不够,药用辅料,制药技术与装备落后,造成剂型外观不美,质量不高,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因此,我们提出中成药的再优化研究理念,所谓中成药的再优化是以目前已上市的,确有疗效的中成药为研究对象,以全面提高中成药疗效及质量为目的,采用数学中的最优化设计技术设计实验方案,对其药物组成及剂量,剂型,提取工艺,成型工艺进行系统性优化研究 本课题采用的,直接试验设计技术,Direct Experimental Design 简称DED是由张学中教授历时十几载,在正交设计和均匀设计的基础上提出的,直接试验设计的原理,数学模型及以五种优良性准则作为评价试验点均匀性标准的立论依据已得到证明,以该方法筛选的试验方案比均匀设计的优良性好,比正交设计的试验次数少,是一种优良的设计方法探索该法在中成药研究领域实验设计中的应用,对提高研究水平,降低研究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旨在探讨直接试验设计技术在中成药的处方组成,制剂工艺研究中的可行性,先进性,以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中成药,抗宫炎片为研究对象,运用直接试验设计技术,对其处方进行优化研究,对通过优化研究组成的新处方和原处方进行主要药效学的对比研究及作用机理探讨,并运用直接试验设计技术,对制剂成型工艺进行研究本研究实验分为三部分1,运用直接试验设计法优化抗宫炎片处方1.1 目的抗宫炎片收载于卫生部原部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一册,功能主治为清湿热,止带下用于因慢性宫颈炎引起的湿热下注,赤白带下,宫颈糜烂,出血等症,目前的抗宫炎片由于提取方法,成型工艺落后,药材耗用量多,一次服用量大,疗效一般,本实验采用直接试验设计法,对抗宫炎片处方进行优化1.2 方法首先对其药味组成及剂量进行实验研究方案设计,以组成抗宫炎片处方的3味药为因素分别设计5,6,3个水平,运用计算机RDZ软件计算,得到此实验方案,只需6次实验,实验次数比正交试验设计少,优良性比均匀试验设计好按照此实验方案进行针对大鼠肉芽肿慢性炎症模型的药效学实验,通过实验得到了反映各组大鼠肉芽重量的实验数据,以药味,药量的不同组合为自变量,大鼠肉芽重量指标为响应变量,借助SAS系统进行多种方法的统计分析,判断方中药味对于药效指标的影响情况预测出药效指标更好的药味与药量组合,再结合中医药理论对带下病病因病机的分析,与现<WP=5>代医学对慢性宫颈炎的认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有两味药对药效指标显正相关,一味药呈负相关,据此确定出药物组成,选择三个不同剂量得到三个新处方,分别对三个新处方抗宫炎片原方,阳性药物醋酸泼尼松龙进行大鼠肉芽肿慢性炎症模型的药效学实验1.3 结果结果表明,重组的新方由3味药减少到2味药,而且药物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小剂量组,抗宫炎片组药效作用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都有显着性统计差异(p<0.01)可以证实受试药物具有减轻大鼠慢性肉芽肿的药效作用,但从均值分析,中剂量组的药效作用最强,优于抗宫炎片组1.4 结论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基本相符,初步证明了运用直接试验设计优化中成药处方的可行性2,抗宫炎片优化处方的主要药效学研究和作用机理探讨2.1 目的研究抗宫炎片优化处方对慢性宫颈炎的治疗作用和作用机理2.2 试验方法与结果通过采用二甲苯致小白鼠耳廓肿胀的测定,观察抗宫炎片优化处方对二甲苯致小白鼠耳廓肿胀的影响结果显示,抗宫炎片优化处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药效作用最强(p<0.01),中低剂量组药效作用次之(p<0.05).低剂量组,抗宫炎片原方组未观察到抑制小鼠耳肿胀的药效作用受试药物组之间有量效关系,说明受试药物具有抑制小鼠耳肿胀的药效作用通过给大鼠皮下置入塑料纽扣,致成大鼠慢性肉芽肿模型,观察抗宫炎片优化处方对大鼠肉芽肿慢性炎症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抗宫炎片优化处方与西药对照药作用趋势一致,说明本次试验药物剂量选择比较合适,并且高,低剂量组间有量效差异,组间比较,p<0.05抗宫炎片优化处方各剂量组,除低剂量组外,其药效作用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都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可以证实抗宫炎片优化处方具有减轻大鼠慢性肉芽肿的药效作用,从剂量分析显示,该药的临床用药剂量在中低剂量组剂量与高剂量组剂量之间为宜通过给大鼠足跖皮下注射1%角叉菜胶溶液0.1ml引起大鼠足跖肿胀,观察抗宫炎片优化处方对大鼠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跖肿胀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受试药物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中低剂量组,低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高剂量组和中低剂量组在五个观测点都有统计差异,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在,0.5,1,5,7h,四点有统计差异,另外受试药物存在有量?

郗梅,宫钦红[3](2003)在《甲硝唑的不良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药物不良反应(ADR)危害人民健康,据WHO公布的资料表明,全球约有1/3死亡病例的原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不合理用药所致,并且ADR的报告率在逐年增加,危害极大。现对甲硝唑的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甲硝唑(Metroridazole,灭滴灵)除用于抗滴虫和抗阿米巴

程希兰[4](2000)在《甲醛甲酚引起药疹2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马勇,马国政,马华芬,杨秀华[5](1997)在《浅述药源性口腔疾病》文中提出

平昭[6](1997)在《对药敏性口炎的再认识(附37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对药敏性口炎的再认识(附37例分析)广东省深圳南山人民医院(518052)平昭变态反应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它可涉及到各个器官和系统,其发病程度从较轻的皮肤或口腔粘膜损害,直到致命的过敏性休克[1]。本文所指的药敏性口炎是以各种药物引起的,临床表现以口...

戴自英,徐肇玥[7](1962)在《抗菌素临床应用的近展》文中认为 抗菌素应用于临床迄今已近二十年,在控制各种细菌所引起的感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目前,较常用的抗菌素不下三十余种,均有一定缺点和副作用。在常见的致病菌中,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对抗菌素较易产生耐药性,因而所引致的感染也较难控制。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的抗菌

二、甲醛甲酚引起药疹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醛甲酚引起药疹2例(论文提纲范文)

(1)山豆根和苦参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化学成分的研究
    第一节 山豆根的化学成分
        一、 结果与讨论
        二、 实验部分
    第二节 苦参的化学成分
        一、 结果与讨论
        二、 实验部分
    第三节 抗病毒活性试验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抗病毒试验
        三、 结果与讨论
    第四节 部分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检测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第二章 HPLC 指纹图谱研究
    第一节 生物碱部位 HPLC 指纹图谱
        一、 仪器、实验材料与化学试剂
        二、 方法
        三、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黄酮部位 HPLC 指纹图谱
        一、 仪器、实验材料与化学试剂
        二、 方法
        三、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生物碱成分 HPCE 定量分析
    一、 仪器、实验材料与化学试剂
    二、 方法与结果
    三、 讨论
第四章 山豆根的化学对照品研究
    第一节 山豆根的化学对照品
        一、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文献综述
        二、 化学对照品的确定依据
        三、 化学对照品的制备工艺
        四、 化学对照品的结构研究
        五、 化学对照品的性质研究
        六、 讨论
    第二节 山豆根药材的质量标准
        一、 资源分布与样品收集
        二、 药材中对照品的含量测定
        三、 药材指纹图谱研究
        四、 药材鉴别方法研究
        五、 重金属与农药残留物检测
        六、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质量研究概况
致谢
附录
附图

(2)直接试验设计法应用于抗宫炎片复方组成及制剂成型工艺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常用试验设计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综述二 宫颈炎现代医学研究的现状
    综述三 宫颈炎中医药研究的现状
    综述四 广东紫珠 益母草 乌药的研究进展
前言
第一部分 运用直接试验设计法优化抗宫炎片处方
    1 抗宫炎片的处方优化设计
    2 以大鼠肉芽肿慢性炎症模型为指标对抗宫炎片进行处方优化筛选实验
    3 实验数据分析
    4 理论预测处方药效验证实验
    5 讨论
第二部分 抗宫炎片优化处方药效研究及作用机理探讨
    实验一 抗宫炎片优化处方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实验二 抗宫炎片优化处方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实验三 抗宫炎片优化处方对苯酚致宫颈炎模型大鼠的影响
    实验四 抗宫炎片优化处方对苯酚致宫颈炎模型大鼠血浆PGE_2、血清IL-1β、IL-8、TNF含量的影响
    实验五 抗宫炎片优化处方体外抑菌实验
第三部分 运用直接试验设计法优化抗宫炎片优化处方制剂成型工艺
    1 抗宫炎片口服制剂成型配方的优化设计
    2 抗宫炎片制剂成型工艺优化验证实验
    3 实验数据分析
    4 结合中药制剂专业知识重组优化配方
    5 讨论
第四部分 讨论与思考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甲醛甲酚引起药疹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豆根和苦参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D]. 丁佩兰. 复旦大学, 2004(01)
  • [2]直接试验设计法应用于抗宫炎片复方组成及制剂成型工艺的优化研究[D]. 杜守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01)
  • [3]甲硝唑的不良反应[J]. 郗梅,宫钦红.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3(03)
  • [4]甲醛甲酚引起药疹2例[J]. 程希兰. 中国乡村医生, 2000(01)
  • [5]浅述药源性口腔疾病[J]. 马勇,马国政,马华芬,杨秀华. 中国药业, 1997(10)
  • [6]对药敏性口炎的再认识(附37例分析)[J]. 平昭. 广州医药, 1997(05)
  • [7]抗菌素临床应用的近展[J]. 戴自英,徐肇玥. 中华内科杂志, 1962(05)

标签:;  ;  ;  ;  ;  

甲醛甲酚致药疹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