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投入因素的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陈强强[1](2021)在《基于TOPSIS-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我国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面临许多不平衡、不可持续性问题,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今中国发展的主旋律。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行业之一,对整个国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房地产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严峻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问题,严重阻碍了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识别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问题,明晰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短板,综合评价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问题。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构建了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综合指标体系。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从五个层面分析了我国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其次探讨了我国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依据,梳理了过往研究在相关领域构建指标体系的长处;最后从财务和非财务两个角度出发,构建了新发展格局下的我国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是我国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则层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要素层包括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社会责任、生态环境、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指标层总计选取了包括绿色建筑认证面积在内的26个定量指标。(2)构建了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首先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确定指标权重和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比较各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情况;其次运用熵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并构造一种改进的灰色理想值逼近模型即TOPSIS-灰色关联分析综合评价模型;最后提出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所评价房地产企业进行聚类分析,以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 TOPSIS-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评价结果,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3)选取中国财富500强中15家营业收入超过600亿的房地产企业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在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要素中,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权重与其他要素相比较大,分别为0.23207和0.13122,表明财务指标对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影响较大;(2)综合指标灰色关联贴近度位于仅考虑财务指标和仅考虑非财务指标灰色关联贴近度的中间,表明要想提高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同时综合考虑财务和非财务领域;(3)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综合灰色关联贴近度在2017-2019呈现出上升趋势,少部分房地产企业表现出波动和下降趋势,表明15家房地产企业呈现出向上发展态势;(4)得到15家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序,其中华润置地可持续发展最强,广州富力可持续发展最弱;(5)结合层次聚类分析结果将15家房地产企业按照可持续发展高低划分出从极强到弱可持续发展4个级别。本文通过对我国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构建了新发展格局下的我国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帮助我国房地产企业明确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政策建议。
斯琴[2](2020)在《模糊有效性度量与交叉效率分析》文中提出由于决策问题中存在一些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复杂性等特点的数据信息,因此,对于模糊对象的评价分析引起了广大学者关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综合评判结果,但是无法给出被评价对象进一步改进的方向.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评估一组具有多个投入产出的同质决策单元之间相对效率的重要分析方法,可以判断出决策单元的有效性,同时还能得出决策单元无效的原因和改进程度.凭借其独特的优势,DEA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等领域.因此,若能结合这两种方法对模糊对象进行评价,实现方法间相互补充,将对完善和提升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此外,由于传统的DEA方法不能对多个有效单元进行区分,无法给出所有单元的全排序.因此,对于效率排序问题的研究也十分有意义.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1)为加强单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评价能力,结合模糊评判的基本信息,构造了模糊评价结果可能集,给出了模糊事件有效性的含义,并提出模糊有效性评价模型.该方法不仅可以找出被评价对象评判结果劣势的原因,而且还能为其进一步的改进提供许多信息.(2)针对因素评价结果为三角模糊数的综合评价问题,结合三角模糊数评价构建了模糊评价结果可能集,给出了模糊有效性的度量方法.通过模型的计算得出被评价对象不足的原因,给出被评价对象各因素的调整范围.(3)针对混合型因素的模糊综合评价问题,介绍了对于量化因素和非量化因素的评价方法,根据综合评判信息给出模糊评价可能集,及模糊有效性的度量方法.应用该方法进一步找出被评价对象不足的原因,并分析得出被评价对象各因素的改进值.(4)为进一步加强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分析能力,指出了多级模糊综合评判与DEA方法的不同之处,结合两种方法的特点给出多层次模糊评价结果可能集,及相应的模糊有效性的含义和度量方法.该模型不仅可以给出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性程度,同时也为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改进提出了新的路径.(5)为对决策单元进行排序,从多属性角度提出了基于灰色关联度和相对熵的DEA交叉效率排序方法,该方法结合了两种方法的特点来确定相对接近度,即从信息距离和数据序列曲线的相似性分析了决策单元与理想方案间的相似性,从而使分析问题更加全面.(6)从竞争视野与利益相关角度,提出了DEA交叉效率分析方法.该方法考虑了决策单元之间竞争强度和相关利益的差异性,同时可以使决策单元通过不同的利益相关系数及竞争强度,对合作者和竞争者给出相应程度的支持与打压,从而更好地增强决策单元的群体优势.
杜礼玲[3](2020)在《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是人类文明建设的脊梁。我国对文化建设有着高度的重视,中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公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使得文化服务与建设渐渐与网络数字化相交融。而公共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就包括保存人类的文化资源,公共图书馆为了参与到数字文化服务当中,需要积极发挥其社会职能,将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传播、保护和利用,满足公众日益旺盛的文化需求。公共图书馆开展数字文化服务是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和转化的重要举措。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是依靠信息技术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创造,为公众提供多层次、多角度、多来源的文化服务。为了实现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的数字化供给,提高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效能,就必须要对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进行评价。由于公共图书馆在数字文化服务过程中承担整合资源、创新内容、智能设施和联合活动等服务内容,导致其绩效评价工作变得复杂,对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的影响因素、评价角度、评价方法进行不同的选择,得到的评价结果和优化对策也会变得不同。本文以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当前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相关的研究热点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了现有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相关研究的不足,阐述了进行其绩效评价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梳理了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内涵、特征、形式、服务现状以及数字文化绩效评价的内涵与本质等内容,表明公共图书馆是参与数字文化服务的主体之一,其数字文化服务与传统文化服务存在一定差异。其次,基于指标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提出了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从数字文化服务人员、数字文化服务经费、数字文化服务设施、数字文化服务资源、数字文化服务活动、数字文化服务效果6个方面进行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变异系数法从投入产出角度建立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最后,以我国31个省级公共图书馆为实证对象,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投入产出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将计算出的因子得分转换为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中的绩效评价指标数据,根据评价模型的测算结果来分析我国31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绩效水平,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的策略,进而提升我国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竞争力。
王晓晴[4](2020)在《BIM分层级应用的投资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BIM技术作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国家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大量的推动政策,旨在高效利用、充分发挥BIM技术自身及其外延效益,为建筑业发展带来实质性价值。然而,由于BIM的全面应用受到建设管理体制、软件接口、多专业协同管理机制、技术水平、人员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BIM应用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从而使人们对BIM价值产生怀疑。BIM的价值与其投入是否匹配,现阶段如何应用BIM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等问题成为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本文在BIM应用价值研究现状的调研基础上,围绕如何应用BIM才能达到投资效率最大化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旨在为企业在项目规划阶段确定BIM应用目标提供决策思路,避免在应用点选择上的盲目性,进而充分发挥BIM技术的价值优势。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对BIM技术应用进行分层级策划与评价的观点。首先,通过对BIM技术应用特点和应用现状的调研,探讨BIM应用层级划分的必要性。其次,根据对BIM应用点的工程调研和文献调研,结合BIM应用调查问卷,提出BIM分层级应用的划分原则及划分依据,将当前阶段的BIM应用分为基础级、拓展级和创新级三个应用层级,各层级具体应用点的选用需根据工程情况和企业技术管理水平进行合理规划。(2)BIM应用成本与效益的识别梳理。站在业主方视角,分别从三种不同的BIM应用模式——业主自主模式、咨询辅助模式、主导平台管理模式,对BIM应用成本进行梳理、分析和识别;同时,通过分析BIM技术在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的应用价值,结合文献调研,对BIM应用的显性效益和隐性效益进行详细梳理,并提出具体的效益指标及测算方法。(3)BIM分层级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构建。以BIM投资效率作为评价目标,BIM技术应用的不同层级作为决策单元,构建BIM分层级应用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BIM应用的投资效率进行评价分析。(4)案例应用。在烟台市某综合医院建设项目的BIM应用策划中,利用前述方法进行决策分析,选择拓展级所规划的BIM应用点进行落地实施。项目到当前阶段的实施效果较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以BIM投资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的BIM分层级应用决策分析的有效性。
姜澜[5](2020)在《北京市轨道交通客流拥堵定量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公共交通成为大部分城市居民的出行选择。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具有速度快、准点率高、时间可控的诸多优点,吸引着大量的城市居民选择轨道交通出行。大量客流进入轨道交通路网,随之而来的便是高峰时段的交通拥堵。工作日的早晚高峰已经形成常态化拥堵。在整个城市轨道交通路网中,并不是每条线路都存在严重的交通拥堵,因此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对轨道交通路网中的线路进行评价,确定线路运行现状。同时采取对应的措施,缓解城市轨道交通的拥堵状态。针对提出的问题,本文做了如下的一些工作:首先对UTPS系统进行了介绍,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在系统中的数据结构组成,车站数据、线路数据、换乘数据所包含的信息。说明了UTPS系统的仿真过程,通过Dijkstra算法原理搜索最佳路径,并根据费用函数对实际的乘客数据进行路径分配,最后通过系统生成的仿真路径对轨道交通客流进行仿真分析。其次建立了轨道交通拥堵综合评价体系。从现有的单一评价指标出发,通过一系列原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并对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层次分析法将不同的评价指标赋予相应的权值。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拥堵评价模型,将不同的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形成一个全面的轨道交通拥堵评价指标。最后利用UTPS系统仿真提供的单一评价指标的评价值,通过轨道交通拥堵综合评价模型得到早高峰期间各时段的拥堵评价值。根据13号线的大站空车运营模式调整13号线的平均发车间隔,以及通过价格杠杆调整部分乘客的乘车时间。根据UTPS系统仿真提供的单一拥堵评价指标值,通过城市轨道交通拥堵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的拥堵综合评价模型得到改进后的交通拥堵指数,与既有轨道交通运行模式下得到的交通拥堵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提出的改进措施可以有效的缓解早高峰的交通拥堵状况。
柯毅明[6](2020)在《政府投资光伏扶贫项目区域优选方法及其规划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伏扶贫项目是指由政府统一拨付资金,在光照资源良好的贫困区域建设村级光伏发电电站,并将发电营运所得用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政府投资项目。它不仅有助于解决落后地区的能源供给、就业创收和经济建设等问题,还可以助力于缩短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并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自试点以来,政府利用两年光景将光伏扶贫装机规模增至100万千瓦,受惠人数突破百万户。因巨大的利好效用,光伏扶贫项目已成为探索中国特色扶贫事业中可圈可点的“经验词条”,也被成功纳入十三五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然而,随着光伏项目的发展,光伏电站潜在可安装面积日渐紧俏,弃光弃能等现象日益凸显。同时,伴随着扶贫开发的深入推进,加之光伏扶贫项目呈现出分布分散、地形特殊和地质多变等特点,部分因勘探不足、选址不良和规划不当引发的恶劣现象也逐渐显现。项目实施区域优选及其规划问题开始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综合分析当前主流的优选理论可知,传统的优选模型普遍存在契合度不高、适用性欠佳或求解精度不足的问题,难以有效应对光伏扶贫项目区域优选及规划建模。因此,本文以政策引导为支点,以“什么区域为条件适宜”、“如何进行项目组合规划”为导向,结合项目内在特征,探索高匹配度和强适应性的区域优选方法及其规划模型,旨在助力完善项目实施经验,提高光伏扶贫活力,为项目新建、改扩建乃至25年实施期满后拆除重建等情境下的投资决策活动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项目特征的相关政策梳理及投资机理研究。针对目前光伏扶贫项目研究未考虑政策引导作用且投资机理不甚明确的问题,本文以项目特征为逻辑起点进行政策梳理及机理分析。首先,基于投资者、承包商、受益人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的定位及特点,明确其目标诉求,为后续因素提取和函数设立等过程提供支撑性材料;接着,结合项目目标,对项目的具体特征进行归纳,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随后,梳理相关政策的发展态势和时序特征,识别出对区域优选及其规划建模问题起着引导作用的政策,并以此作为全论文研究的基本准则,从而提高所建模型的政策匹配度;最后,结合政策引导作用,分析投资机理并界定项目运行机制,从而确保所建模型的项目契合度。(2)基于政策引导的双因素实施区域优选指标体系研究。针对传统指标提取过程中提取困难、因素缺失、筛选偏颇和决策支持度不足等问题,本文摒弃仅从经济、技术、社会和环境等宏观层面进行因素提取的方法,而是立足于利益相关方的目标诉求,提出“政策—风险—收益—反馈”搜索闭环,进而形成涵盖政策引导、风险规避、收益追逐和公众反馈的四维因素集,从而提升因素提取效率;考虑到部分区域因不满足建设红线或整体规划的要求而需被预先否决,本文通过界定指标概念、合并重叠因素和剔除无关因素,构建出政策引导下否决指标和优选指标双因素框架,从而保证指标体系的全面性。以上基于利益相关方目标诉求的因素提取思路可为学者搜集评估指标提供技术参考。(3)考虑决策者风险偏好的直觉模糊组合优选方法研究。针对传统模糊集难以反映决策信息犹豫度、常规赋权方法仅从主观重要性或客观信息量进行单侧度量、主流的排序过程未将决策者风险偏好纳入考虑范畴的问题,本文首先权衡了评估指标量、模糊界限及评估精度要求,决定采用直觉模糊语言集作为定性因素的评估依据。接着,结合直觉模糊集的矩阵一致性和熵值分布特征,对传统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进行适应性调整与拓展,使得整个定权过程既能很好地反映专家经验的模糊性与犹豫程度,又能达到兼顾指标逻辑重要性和优选贡献度的决策效果;随后,基于直觉模糊集的运算逻辑和距离测度公式,对传统的风险偏好交互式决策排序框架进行调整,使排序结果充分反映决策者的风险规避心理,提高方法的实用度。本研究既有助于提升传统赋权方法的应用活力,丰富赋权方法理论体系;又可以提高排序过程的优选效率,丰富排序方法理论体系。(4)计及扶贫效果和容量约束的组合优化模型及寻优算法研究。针对传统组合优化模型契合度不高且寻优算法结果欠佳的问题,本文通过剖析光伏扶贫在战略层、项目层和资源层的投资目标及诉求,归纳出其项目组合的具体特征,在项目目标、政策引导、条例规范和并网要求的共同作用下构建出“目标—约束”组合优化模型。在目标函数方面,考虑到光伏扶贫项目兼具并网发电和帮扶贫困的任务,引入拟帮扶人数表征扶贫效果,从而设立最低成本和最佳扶贫效果两项优化目标;在约束条件方面,考虑到相关政策的规范和要求,结合电网建设和资源消耗等常规限制,从而设立容量限制的约束条件;在求解算法方面,结合种群适应度分布,令个体繁殖概率自适应调整,从而形成兼具非支配排序、拥挤度计算、精英策略和自适应遗传概率的改进算法,可应对过早收敛、求解欠佳和概率固化等问题,提高解集稳定性。改进的算法可丰富智能算法理论体系。(5)基于公平与效率的规划方案优选模型及求解算法研究。针对传统项目规划方案优选过程仅考虑效率测度结果且未对小样本数据求解偏差进行处理的问题,本论文基于项目全寿命周期与利益干系人双重视角,对公平与效率的具体表征进行归纳和总结。首先,引入公平因子,并结合标杆方案和聚类算法对备选方案进行样本初筛,识别出在公平层面表现欠佳的方案并予以剔除,极大契合政府投资项目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的理念;接着,将效率诉求转化为可运算的投入产出变量,借助数据包络分析算法对样本数据进行效率测度。考虑到小样本可能带来的估算偏差,引入重抽样技术进行样本扩容和效率值纠偏,结合纠偏后的效率值完成方案的优选排序,从而保证优选结果的准确性。以上提及的模型构建思路可拓展到其他政府投资项目的方案优选或效率分析中,提高优选模型与项目的契合度,而带纠偏处理的数据分析算法亦可丰富效率测度理论体系。
康正宁[7](2020)在《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基础设施正处在高速建设中。信息化成为这场建设的主角之一,而智慧城市是其高级的表现形式,它是信息化的城市形态,更是新型城市建设的理念,是城市发展的新方式。基础设施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从多种途径拉动经济增长。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有助于直接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升我国城市经济社会运行效率,还为美化城市生态、减少交通拥堵、解决“马路拉链”等遗留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相关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对智慧城市尤其是其基础设施建设效率的测度和评价能为政府部门和城市规划者的决策提供依据,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目前,智慧城市的评价方法多针对信息系统项目,并主要集中在局部地区、特定产业部门以及特定项目的效益评估上,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研究和测度的文章较少。本文从研究经济学领域中智慧城市相关文献开始,参考了大量信息系统评价的文献,从经济学经典理论导出进一步研究方法。接着本文分析了城市化和信息化的互动对智慧城市带来的影响,引出了智慧城市的理念,并研究了智慧城市的内涵,而后界定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范围,从信息化和城市化的不同视角对智慧城市建设框架进行研究,然后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的成功智慧城市试点案例;深入研究了智慧城市基础设建设对经济拉动的机理,理清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非基础设施的投资顺序,并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产业带动效应和产业集群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影响经济产出的背后机制;然后使用了投入产出法对我国智慧城市相关产业部门的投资拉动效应进行了评估,评估了投资对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部门间拉动的增加值和对就业的拉动效力,阐述了对智慧城市分析的启示;最后,综合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评估我国70个试点智慧城市的经济效率。现有研究在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拉动效应时,多局限于对总产出的拉动效应,而对增加值和就业的拉动效应的估算是创新的方式。本文基于WIOD非竞争投入产出表,运用里昂惕夫需求拉动模型,从总产出、产出增加值、就业三个维度实证测算了各行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中国试点智慧城市从国家选定并公布、城市开始建设至今共3年有余,从城市视角对智慧城市投入产出效率分析方面的研究刚刚开始。本文综合使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我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率进行静态和动的评价。首先根据2014年数据,在规模报酬可变的假设下,综合使用三阶段数据包络模型和超效率分析模型估计了我国试点城市中70个地级市基础设施的经济效率,然后使用Malmquist指数法比较试点城市在加入试点前的2011年和加入试点后2014年经济效率的动态变化情况。最后使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估算城市基础设施对产出的系数,并分析各城市经济效率。我国地区投资效率差异明显,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分析发现试点城市中武汉的效率最高,石家庄、太原、无锡等九个城市经济发展受到源自教育、人口等方面的约束。根据Malmquist模型的分析发现,在2011到2014年间,试点城市Malmquist指数几何平均值为1.021,整体生产效率提升且上升幅度高于全国效率提升幅度。我国试点城市效率改善主要源于综合效率改善,综合效率提升又主要源于资源利用效率上升。本文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基础设施效率进行了再评估,发现管道等市政设施一方面对产出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劳动或资本影响投入产出效率。SFA分析也表明无效率,并非环境噪声等难以控制的因素是我国各试点城市产出低于生产前沿的主要原因。这也进一步说明我国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应当以基础设施投入为主。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建议,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从城市视角出发先行规划,按不同城市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个性化建设方案。优先考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并灵活的采取不同的投资形式。在设计时多考虑产业协同的作用,促进产城融合的新型智慧城市形态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将对未来城市居民生活造成全面影响,智慧城市的规划也牵涉到城市政治、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本文侧重于分析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率研究,是我国现阶段的智慧城市的重点问题。未来分析可向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长期经济效应,智慧城市上层应用系统的深入研究,以及智慧城市建设对政治、文化方向扩展。在数据允许前提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使用本文的方法对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进行更加准确的测度。
贾子文[8](2020)在《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风电行业的迅速发展,风电装机容量逐年增加,风力发电已成为我国第三大电力来源。然而,伴随着大规模风电场的投产运行,老龄化和出质保机组占比不断上升,风电机组的高故障率和落后的运维管理水平导致风场设备运维资本投入逐年走高。如何保障风电机组安全运行,提高机组设备维护管理水平已成为风电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并网风电机组结构及工作原理等内容研究,深度剖析机组运行特性,开展了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方法和应用系统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基于系统科学理论,深入研究风电机组故障发生及演化规律。在其指导下,从机组设备运行状态安全性角度、设备能源效率转化能力的经济性角度和设备性能可靠性角度,展开了对风电机组3大系统、42个典型故障模式机理问题的全面分析,明确了各故障模式与征兆间的映射关系。引入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Failure Modeand Effects Analysis,FMEA)和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FTA)方法,对机组故障机理知识内容进行全面梳理与表述,形成了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知识体系。其次,基于风电机组故障机理分析,开展了机组状态指标分析与体系构建问题的研究。以综合评价理论为指导、风电机组结构及功能特点为技术支持,明确机组运行状态指标的选取原则与层次原则,进行了指标体系的初建,构建了机组设备与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设备运行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角度全面分析机组运行状态指标特性,形成了“三维一体”的机组运行状态指标表征机制,明确了指标与设备功能的对应关系。提出基于对应分析的多块分析方法,从设备运行状态角度出发,展开了设备运行指标之间的关联分析,明确了指标与设备的对应关系,完善指标体系内容,完成“指标-设备-功能”三者关联的机组运行状态指标体系的搭建。接着,针对目前故障智能诊断方法存在状态估计不准确、模型结构复杂等问题,提出了以多元信息为主导,指标体系为支撑的多同质、异质模型有机结合的复合网络诊断模型。(1)从网络结构上,多层、多级的拓扑结构形成了“由整体到局部”的解析路径,将机组复杂故障问题逐层分解,降低故障整体分析难度,简化网络结构,提高模型分析效率与可行性。(2)从模型功能上,复合网络模型包含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故障预警和诊断等与状态分析相关内容,形成了系统化的诊断流程。(3)从分析可信度上,复合网络在预警环节提出因子分析改进的层级NSET分析方法(FA-HNSET),通过数据指标特性对设备运行状态表征程度的分析,合理筛选多元化的预警样本,以提升样本数据特征及预警精度。诊断环节提出ETA-FPN多重网络模型,建立了顶层故障事件推理同局部故障征兆推理相融合的双层推理机制,并通过改进信息熵方法对模型网络节点信息进行全面解析,合理构建网络结构,实现了对机组故障事件的时序性和关联性描述,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4)从分析效果上,复合网络系统化、流程化的诊断策略可为机组故障诊断结果提供完整的证据链条,在实现机组故障全面描述的同时,为机组健康维护提供关键信息支持。再次,进行了风电机组健康维护问题的全面研究。(1)采用模糊评判方法,对机组进行层级健康评价,通过评价结果确定制定维护决策的必要性。(2)通过ARMA模型,对机组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合理演绎,预测故障劣化趋势,准确锁定维护作业时刻,保证设备维护的有效性。(3)以FMEA与FTA理论方法为指导,通过统计分析确定故障模式及具体故障设备的维修顺序,并运用逻辑决策图分析与故障底事件性质划分方法,确定具体故障事件的维修方式,完成机组设备健康维护具体工作的制定,提高机组维护工作的针对性。最后,将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技术框架应用于工程实践。依托国华沧州风电场1.5MW陆上风电机组,开展了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的研究工作。采用MySQL关系数据库,基于B/S构架模式设计并开发了 1.5MW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以推进论文研究工作的成果转化和工程应用。
亢响[9](2020)在《ESCA公司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研究》文中指出ESCA是一家消费品和娱乐产品的中间商企业,从2017到2020年ESCA企业对中国采购需求量急剧上升,ESCA每种产品都有多家供应商可选;并且近几年的中美贸易摩擦和全球疫情使市场竞争和经济压力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供应商实施评价,进而合理筛选工厂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对ESCA公司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为解决ESCA公司供应商科学管理的需求,本文提出了一套可行的评价和选择供应商的方法。对供应商评选的步骤方法展开分析研究,并建立了评价指标和综合评价模型。对于评价指标的建立,经过文献分析参考,由企业高层讨论一致确认了供应商评价指标,确立了产品交付、工厂能力、地理位置、绿色环保四个一级指标,以及十二个二级指标。对于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方法,选用集成的综合评价的方法,将模糊层次分析(FAHP)法、模糊综合判断(FCE)法、数据包络分析(DEA)法、量化分析法多个评价方法集成。并且以ESCA企业为例,进行了供应商选择的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验证。本研究为ESCA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提供了依据和方法,解决了实际问题。实际的操作借助现有的成熟软件,这样使得实施更加高效可行。本研究为ESCA将来的供应商评价与选择,尤其在管理和评估方面提供了策略参考。
张晓文[10](2020)在《“双一流”背景下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在当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着眼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建设发展进程,拟对33所开设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高校学科建设绩效进行评价,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方法对其学科建设状况进行综合绩效评价,以期得到33所高校该学科建设的绩效有效性,以求更加准确的找出影响预防医学学科建设绩效的影响因素,明确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一流学科建设进程的优势与不足,为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发展提供改进措施,明确改进方向。方法:通过建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各级投入产出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在此基础上运用直觉模糊加权平均算子对该学科绩效建设成效进行综合评价;具有交互作用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CH-DEA)可考虑到学科投入产出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能够有效防止变量间关联交互使得数据结果不具有参考价值,结合两种方法进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建设绩效评价可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结果:交互作用DEA模型评价33所开设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成效,绩效评价结果得出24个有效决策单元,9个无效决策单元,反映其各自绩效成果的情况下,分别进行33所高校交叉绩效排序,最终得到总体绩效有效决策单元4个,其余29所高校都存在绩效无效的情况。在直觉模糊加权平均算子计算下,同样存在9个无效决策单元学科建设绩效排名落后的情况。CH-DEA模型中总体绩效排名前四的高校在加权平均算子计算下排名为3、4、6、11名,6、26、16、18排名相对靠前,反映了这几所高校在近几年内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建设成效显着,学科建设水平、学科建设声誉不断提升。结论:两种绩效评价方法各有侧重,各有优势。交互作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CH-DEA)考虑到评价指标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分别进行“自评”和“他评”得出33所高校综合绩效排名。CH-DEA模型采用2011年-2019年的投入产出数据资料进行计算得到,是一个相对静态的过程;直觉模糊加权平均算子,避免了纯客观评价所带来的机械性和局限性,更多地考虑了主观因素的实际价值,实现了主客观二者的有机结合。加权平均算子是评价者在产出指标权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自身对高校的了解与认识进行的主观实时评价,是一个相对动态的评价过程。33所开设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高校学科建设绩效排名状况,反应了当前我国“双一流”仍处在建设阶段,各大高校不能盲目追求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而应结合自身高校发展现状,在已有学科建设资源的基础上脚踏实地,认真做好学科建设。
二、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投入因素的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投入因素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TOPSIS-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我国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分析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 |
2.1.2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 |
2.1.3 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相关研究 |
2.1.4 文献述评 |
2.2 相关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内涵 |
2.2.3 房地产周期理论 |
2.2.4 绿色地产理论 |
3 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1 经营发展层面 |
3.1.2 人力资源层面 |
3.1.3 科技创新层面 |
3.1.4 生态环境层面 |
3.1.5 社会责任层面 |
3.2 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构建分析 |
3.2.1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
3.2.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3 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1 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综合指标体系 |
3.3.2 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具体指标阐释 |
3.4 本章小结 |
4 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4.1 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选择 |
4.1.1 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分析 |
4.1.2 灰色关联分析法 |
4.1.3 TOPSIS法 |
4.1.4 熵权法 |
4.2 TOPSIS-灰色关联分析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4.3 层次聚类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实证研究——以15家上市房地产企业为例 |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 TOPSIS-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结果分析 |
5.2.1 数据预处理 |
5.2.2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5.2.3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3 层次聚类分析结果分析 |
5.4 动态评价结果分析 |
5.5 政策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
附录A:综合评价原始数据汇总表 |
附录B:综合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结果表 |
附录C:最优参考序列 |
附录D:最劣参考序列 |
(2)模糊有效性度量与交叉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简介 |
1.1.1 基本的DEA模型 |
1.1.2 DEA交叉效率分析 |
1.2 模糊评价及交叉效率评价的研究进展 |
1.2.1 模糊评价分析方法 |
1.2.2 DEA交叉效率分析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单级模糊综合评判改进策略及优化方法 |
2.1 模糊事件可能集的构造与有效性分析 |
2.1.1 单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
2.1.2 模糊事件评价结果可能集的构造 |
2.1.3 模糊事件的有效性分析 |
2.2 模糊事件的有效性度量模型 |
2.2.1 模糊事件的有效性度量 |
2.2.2 模糊事件的有效性度量模型 |
2.3 模糊事件的投影分析及改进方法 |
2.3.1 模糊事件的投影分析 |
2.3.2 模糊事件无效原因的分析方法 |
2.3.3 模糊事件改进策略的发现方法 |
2.4 算例分析 |
2.4.1 学生综合素质的模糊评判 |
2.4.2 学生综合素质的无效原因分析 |
2.4.3 学生综合素质改进策略的发现方法 |
2.4.4 学生综合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模糊有效性度量方法 |
3.1 评价事件的模糊评价可能集的构造 |
3.1.1 三角模糊数 |
3.1.2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综合评价 |
3.1.3 模糊评价可能集的构造 |
3.2 事件的综合评价与投影分析 |
3.2.1 事件的综合评价与有效性分析 |
3.2.2 模糊有效性度量及投影分析 |
3.2.3 被评价事件的无效原因分析 |
3.2.4 被评价事件的改进策略 |
3.3 算例分析 |
3.3.1 科研实验平台评估的模糊综合评判 |
3.3.2 科研实验平台的无效原因分析 |
3.3.3 科研实验平台改进策略的发现方法 |
3.3.4 科研实验平台综合评判结果的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DEA交叉效率评价的模糊有效性度量方法 |
4.1 模糊事件评价可能集的构造 |
4.1.1 问题描述 |
4.1.2 量化因素的效率评价 |
4.1.3 因素效率值的模糊化处理 |
4.1.4 模糊事件评价可能集的构造 |
4.2 模糊事件的综合评价与投影分析 |
4.2.1 模糊事件的有效性与综合评价 |
4.2.2 模糊有效性度量及投影分析 |
4.2.3 无效原因分析与改进策略 |
4.3 算例分析 |
4.3.1 实验室评估的模糊综合评判 |
4.3.2 实验室的无效原因分析 |
4.3.3 实验室改进策略的发现方法 |
4.3.4 实验室综合评判结果的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结论改进分析及优化方法 |
5.1 模糊事件多层次评价结果可能集的构造 |
5.1.1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基本信息 |
5.1.2 模糊事件基础评价参考系的构造 |
5.1.3 多级模糊事件的因素层次结构划分 |
5.1.4 模糊事件多层次评价参考集的构造 |
5.1.5 模糊事件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定义 |
5.2 模糊事件的无效原因与调整策略分析 |
5.2.1 模糊事件评价结果的无效原因分析 |
5.2.2 模糊事件的改进策略分析 |
5.3 算例分析 |
5.3.1 来华游客满意度的模糊综合评判 |
5.3.2 来华游客满意度评价结果分析 |
5.3.3 如何有效提高来华游客满意度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灰色关联度和相对熵的DEA交叉效率分析 |
6.1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交叉效率分析 |
6.1.1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交叉效率矩阵 |
6.1.2 基于信息熵的属性权重 |
6.2 基于相对熵评价方法的交叉效率分析 |
6.3 基于灰色关联度和相对熵的交叉效率分析 |
6.4 算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竞争视野和利益相关者角度的DEA交叉效率分析 |
7.1 基于二次目标规划的DEA交叉效率模型 |
7.2 基于竞争视野角度的DEA交叉效率分析 |
7.2.1 决策单元竞争区间及竞争视野 |
7.2.2 基于竞争视野的交叉效率分析 |
7.3 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DEA交叉效率分析 |
7.3.1 决策单元间利益相关系数分析 |
7.3.2 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交叉效率分析 |
7.4 综合交叉效率分析 |
7.5 算例分析 |
7.5.1 基于竞争视野角度的交叉效率 |
7.5.2 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交叉效率 |
7.5.3 综合交叉效率 |
7.5.4 交叉效率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已完成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3)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2.3 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与现状分析 |
2.1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概述 |
2.1.1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内涵 |
2.1.2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意义 |
2.1.3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特征 |
2.1.4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形式 |
2.2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概述 |
2.2.1 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的内涵 |
2.2.2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的本质 |
2.3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现状 |
2.3.1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机遇 |
2.3.2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挑战 |
第3章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3.1 指标构建的思想与原则 |
3.1.1 指标构建的思想 |
3.1.2 指标构建的原则 |
3.2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3.2.2 影响因素的分析 |
3.2.3 评价指标的初选 |
3.2.4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评价指标筛选 |
3.2.5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章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模型 |
4.1 绩效评价方法及适用性 |
4.1.1 绩效评价的基本方法 |
4.1.2 因子分析法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适用性 |
4.2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
4.2.1 因子分析模型 |
4.2.2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
第5章 实证分析 |
5.1 公共图书馆的样本与数据选取 |
5.1.1 公共图书馆的样本选取 |
5.1.2 数据来源与选取 |
5.2 基于因子分析法得出投入产出指标 |
5.2.1 投入指标的因子分析 |
5.2.2 产出指标的因子分析 |
5.2.3 因子得分处理结果 |
5.3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 |
5.3.1 数据包络模型分析 |
5.3.2 评价结果分析 |
5.4 提升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的策略 |
5.4.1 整合和优化公共图书馆的数字文化资源配置 |
5.4.2 协调公共图书馆的技术规模与投入力度相匹配 |
5.4.3 完善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管理机制 |
5.4.4 加强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共享与合作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
附录 B 非DEA有效公共图书馆进行投入产出指标处理后的原始数据表 |
附录 C 非DEA有效公共图书馆的投入产出指标生产前沿面数据表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BIM分层级应用的投资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研究路线 |
1.5 论文架构 |
2 BIM技术应用层级划分 |
2.1 层级划分的必要性 |
2.2 全寿命周期中BIM应用点识别 |
2.3 BIM应用点现状调研 |
2.3.1 问卷设计 |
2.3.2 调研结果统计分析 |
2.4 BIM技术层级划分 |
2.4.1 划分原则 |
2.4.2 划分依据 |
2.4.3 BIM技术应用的三种层级 |
2.5 本章小结 |
3 BIM应用成本及效益分析 |
3.1 BIM技术成本及效益分析的注意事项 |
3.2 BIM技术应用成本分析 |
3.2.1 成本的基本概念 |
3.2.2 成本构成及指标体系 |
3.3 BIM技术应用效益分析 |
3.3.1 效益的基本概念 |
3.3.2 效益构成及指标体系 |
3.4 效益指标测量方法 |
3.4.1 定量指标具体测量方法 |
3.4.2 定性指标具体测量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BIM分层级应用的投资效率评价分析—基于DEA模型 |
4.1 研究方法的确定 |
4.2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概述 |
4.2.1 基本原理 |
4.2.2 基本模型介绍 |
4.2.3 应用思路及步骤 |
4.3 BIM投资效率评价指标的确定及模型构建 |
4.3.1 指标设计原则 |
4.3.2 投入产出指标确定 |
4.3.3 BIM分层级应用的DEA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项目概况 |
5.2 某医院项目分层级应用的方案确定 |
5.3 某医院项目分层级应用的投资效率评价 |
5.3.1 某工程项目BIM分层级应用成本效益估算 |
5.3.2 基于DEA的 BIM投资效率求解结果 |
5.4 某医院项目的BIM落地实施 |
5.4.1 某医院项目的BIM应用情况 |
5.4.2 某医院项目BIM应用成果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BIM技术应用现状调研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北京市轨道交通客流拥堵定量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客流运行大数据分析 |
1.2.2 交通客流研究 |
1.2.3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特征研究 |
1.2.4 城市交通拥堵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UTPS系统仿真分析模型建立 |
2.1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仿真系统介绍 |
2.1.1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组织 |
2.1.2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能力 |
2.1.3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图生成 |
2.2 最佳路径搜索 |
2.2.1 最佳路径选择影响因素 |
2.2.2 路径搜索主要方法 |
2.2.3 系统最佳路径搜索方法 |
2.3 路径客流分配 |
2.3.1 路径广义费用函数 |
2.3.2 路径效用函数 |
2.3.3 路径选择概率模型 |
2.4 仿真路径生成 |
2.4.1 乘客仿真路径组成 |
2.4.2 乘客路径分配规则 |
2.4.3 客流运行仿真 |
2.5 本章小结 |
3 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状态 |
3.1 轨道交通路网运行特征 |
3.1.1 主要客流起终点 |
3.1.2 主要客流运行区间 |
3.1.3 主要客流滞留车站 |
3.1.4 主要换乘节点 |
3.2 线路区间运行状况 |
3.2.1 放射线区间运行情况 |
3.2.2 环线区间运行情况 |
3.2.3 区间拥堵与线路结构关系 |
3.3 主要拥堵区域和时间段 |
3.3.1 主要拥堵区域 |
3.3.2 拥堵时间段 |
3.3.3 仿真误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轨道交通拥堵综合评价体系建立 |
4.1 交通拥堵的分类和特征 |
4.1.1 交通拥堵分类 |
4.1.2 交通拥堵特征 |
4.2 拥堵原因分析 |
4.2.1 交通拥堵形成机理 |
4.2.2 交通拥堵原因 |
4.3 建立拥堵评价指标体系 |
4.3.1 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4.3.2 城市轨道交通拥堵综合评价指标选取 |
4.3.3 城市轨道交通拥堵综合评价指标含义 |
4.4 城市轨道交通拥堵综合评价构建 |
4.4.1 综合评价方法类型 |
4.4.2 拥堵评价指标预处理 |
4.4.3 确定拥堵指标权重 |
4.4.4 建立拥堵评价模型 |
4.5 城市轨道交通拥堵评价 |
4.5.1 13号线运行现状评价 |
4.5.2 全路网运营现状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5 北京市轨道交通疏堵对策措施研究及评价 |
5.1 调整列车开行模式 |
5.1.1 现有运营调整方法 |
5.1.2 行车间隔调整计算 |
5.1.3 运营改进措施调整 |
5.1.4 运营调整措施效果评价 |
5.2 调整客流乘车时间 |
5.2.1 轨道交通价格机制 |
5.2.2 确定票价调整方案 |
5.2.3 客流调整效果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政府投资光伏扶贫项目区域优选方法及其规划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光伏扶贫项目研究现状 |
1.2.2 实施区域优选方法研究现状 |
1.2.3 项目规划决策模型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1 减贫相关理论 |
2.1.1 贫困定义与划分标准 |
2.1.2 社会主义贫困理论内在逻辑 |
2.2 风险决策相关理论 |
2.2.1 风险决策的基本概念 |
2.2.2 关键理论及其演化路径 |
2.3 规划模型相关理论 |
2.3.1 数学规划模型的基本内涵 |
2.3.2 条件约束与组合优化模型 |
2.3.3 效率测度模型及其延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政府投资光伏扶贫项目政策及投资机理 |
3.1 光伏扶贫项目基本内涵 |
3.3.1 光伏扶贫项目的基本特征 |
3.3.2 考虑利益相关方的项目目标 |
3.3.3 影响目标实现的关键问题 |
3.2 结合项目内涵的相关政策分析 |
3.2.1 基于时序规律的政策特征梳理 |
3.2.2 基于政策特征的政策引导作用 |
3.3 政策引导下光伏扶贫项目投资机理研究 |
3.3.1 项目利益相关方的组织架构 |
3.3.2 光伏扶贫项目的建设类型 |
3.3.3 光伏扶贫项目的融资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政策引导下光伏扶贫项目实施区域优选方法 |
4.1 关键影响因素识别与分析 |
4.1.1 因素挖掘思路与原则 |
4.1.2 关键影响因素识别与挖掘 |
4.1.3 实施区域优选指标体系 |
4.2 直觉模糊环境的因素评估值采集 |
4.2.1 评估值类型及采集流程 |
4.2.2 直觉模糊环境的评估值确定方法 |
4.3 直觉模糊主客观组合权重计算 |
4.3.1 权重确定方法介绍与分析 |
4.3.2 直觉模糊环境的组合定权方法 |
4.4 基于TODIM集结框架的区位优选排序 |
4.4.1 信息集结及排序技术特点 |
4.4.2 直觉模糊环境的TODIM优选排序方法 |
4.5 算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的组合优化模型构建 |
5.1 光伏扶贫项目组合优化特点及内涵 |
5.1.1 项目组合管理及其内涵 |
5.1.2 光伏扶贫项目组合优化特征 |
5.2 光伏扶贫项目组合优化模型设计 |
5.2.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5.2.2 多维“目标—约束”组合优化模型构建 |
5.3 算法分析及优化 |
5.3.1 优化求解算法内涵及分类 |
5.3.2 多目标遗传算法适用性分析 |
5.3.3 改进的非支配遗传算法 |
5.4 算法性能测试及算例分析 |
5.4.1 算法性能测试 |
5.4.2 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公平与效率理论的规划方案优选模型构建 |
6.1 光伏扶贫项目公平与效率特质分析 |
6.1.1 项目全寿命周期公平与效率表征 |
6.1.2 项目干系人视角下公平与效率诉求 |
6.1.3 公平与效率理论适用性 |
6.2 光伏扶贫项目规划方案优选模型设计 |
6.2.1 模型基本假设 |
6.2.2 变量分析及选择 |
6.2.3 优选模型设计与构建 |
6.3 算法分析与优化 |
6.3.1 聚类分析算法介绍 |
6.3.2 数据包络分析算法描述 |
6.3.3 考虑数据纠偏的组合求解算法 |
6.4 算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一、研究内容 |
二、论文结构 |
第五节 研究意义 |
一、从智慧城市的研究对象方面 |
二、从智慧城市的评价形式方面 |
三、从智慧城市实践的指导方面 |
第六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 |
二、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基础理论 |
第一节 智慧城市评价相关的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二节 经济学相关的基础理论 |
一、宏观经济理论 |
二、福利经济学理论 |
三、公共经济学理论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投入产出理论模型 |
二、数据包络分析法 |
第三章 智慧城市内涵及其建设模式的研究 |
第一节 智慧城市的内涵及建设意义 |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 |
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界定 |
三、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
第二节 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影响分析 |
一、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管理领域影响 |
二、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社会领域影响 |
三、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经济领域影响 |
四、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影响小结 |
第三节 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化模式 |
一、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
二、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框架 |
第四节 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化模式 |
一、城市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
二、城市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框架 |
第五节 智慧城市建设案例分析 |
一、国外智慧城市案例分析 |
二、国内智慧城市案例分析 |
第四章 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提升经济效率的机理 |
第一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非基础设施投资顺序的研究 |
第二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产业带动效应研究 |
一、公共设施投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
二、智慧城市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促进作用的研究 |
第三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
第五章 我国智慧城市相关行业对经济拉动作用分析及对智慧城市的启示 |
第一节 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分析 |
一、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
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
三、封闭经济下的拉动效应 |
四、非竞争投入产出框架 |
第二节 我国各智慧城市相关行业投入对经济拉动作用分析 |
一、各部门直接消耗系数测算 |
二、各部门总产品的完全拉动系数测算 |
三、各部门增加值拉动系数测算 |
四、各部门就业拉动系数测算 |
五、智慧管网和地下综合管廊投资拉动案例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
第六章 我国试点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比较分析 |
第一节 DEA和 SFA模型的应用分析 |
一、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
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 |
第二节 数据来源和相关说明 |
第三节 智慧城市之间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比较——DEA模型 |
一、静态效率比较——三阶段DEA 模型和超效率DEA 模型 |
二、动态效率比较——Malmquist指数模型 |
第四节 智慧城市之间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评价——SFA模型 |
第五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与启示 |
一、结论 |
二、政策启示 |
第二节 主要创新 |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8)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我国风力发电行业发展现状 |
1.1.2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面临的挑战 |
1.1.3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面临的机遇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发电设备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的内涵 |
1.2.2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课题理论与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分析的研究现状 |
1.3.2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的研究现状 |
1.3.3 风电机组设备健康维护的研究现状 |
1.4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应用研究 |
1.4.1 风电机组500小时运行考核试验 |
1.4.2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分析与知识表述 |
2.1 引言 |
2.2 系统科学背景下的运行状态分析 |
2.3 风电机组典型故障模式分析 |
2.3.1 风能捕捉系统典型故障分析 |
2.3.2 传动系统典型故障分析 |
2.3.3 发电机系统典型故障分析 |
2.4 机组运行状态知识表述 |
2.4.1 基于故障树分析的风电机组故障知识表述方法 |
2.4.2 基于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的风电机组故障知识表述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指标分析与体系构建 |
3.1 引言 |
3.2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指标体系初建 |
3.3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指标选取与分析 |
3.3.1 安全性指标 |
3.3.2 经济性指标 |
3.3.3 可靠性指标 |
3.4 基于对应分析的多块方法下的指标体系确立 |
3.4.1 基于对应分析的多块划分方法 |
3.4.2 机组指标体系确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诊断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机组故障诊断复合网络拓扑结构及功能描述 |
4.3 风电机组运行数据预处理与特征提取 |
4.3.1 风电机组振动信号预处理 |
4.3.2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无量纲趋势整理 |
4.3.3 t-s曲线趋势特征提取 |
4.3.4 实例分析 |
4.4 基于因子分析改进层级NSET方法的机组故障预警模型 |
4.4.1 层级NSET方法原理 |
4.4.2 残差统计分析 |
4.4.3 基于因子分析改进的层级NSET模型 |
4.4.4 实例分析 |
4.5 ETA-FPN多重网络机组故障诊断模型 |
4.5.1 ETA-FPN的定义 |
4.5.2 ETA-FPN层级结构与推理分析 |
4.5.3 改进信息熵的ETA-FPN模型构建方法 |
4.5.4 基于改进信息熵方法的ETA-FPN模型搭建 |
4.6 复合网络诊断模型实例分析 |
4.6.1 FA-HNSET预警分析 |
4.6.2 ETA-FPN网络模型诊断 |
4.6.3 基于FTA结构的故障原因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风电机组健康维护问题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模糊评判的风电机组运行状态健康评价 |
5.2.1 健康评价体系层次划分 |
5.2.2 评价指标劣化度的确定 |
5.2.3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的模糊评判 |
5.3 基于ARMA模型的风电机组故障预测 |
5.3.1 ARMA预测模型描述 |
5.3.2 ARMA模型辨识 |
5.4 风电机组故障设备维护决策方法 |
5.4.1 基于FMEA的风电机组典型故障模式属性分析及风险评价 |
5.4.2 风电机组故障FTA分析 |
5.4.3 故障模式及底事件的维护方式决策 |
5.5 实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研发 |
6.1 引言 |
6.2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设计 |
6.2.1 设计目的 |
6.2.2 系统整体构架 |
6.2.3 系统功能设计 |
6.3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技术应用 |
6.3.1 系统信息管理及配置 |
6.3.2 系统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7.3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介绍 |
(9)ESCA公司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文献综述 |
2.1 供应商的相关概念 |
2.1.1 供应商的定义 |
2.1.2 供应商关系管理 |
2.2 .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的概念 |
2.2.1 供应商评价 |
2.2.2 供应商选择 |
2.3 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方法的研究现状 |
2.3.1 AFA分析方法相关概念 |
2.3.2 AFA综合评价供应商模型构建 |
2.3.3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确定指标权重 |
2.4 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
2.5 研究陈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ESCA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指标体系 |
3.1 ESCA企业概况 |
3.1.1 ESCA公司主要产品介绍 |
3.1.2 ESCA中国公司介绍 |
3.1.3 ESCA供应商概况 |
3.2 ESCA供应商分类 |
3.3 供应商评价选择流程 |
3.4 供应商的指标选择原则 |
3.5 ESCA公司指标体系 |
3.6 指标体系的特点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ESCA公司对供应商评价和选择的实证分析 |
4.1 运用AFA法为ESCA公司评价供应商 |
4.1.1 确定评价对象集 |
4.1.2 确定评价指标集 |
4.1.3 可量化指标确定 |
4.1.4 利用数据包络DEA模型求解隶属度集 |
4.1.5 权重计算 |
4.1.6 计算总排序 |
4.1.7 评价结果 |
4.2 对ESCA公司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建议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线性规划方程最优解Matlab程序 |
附录 B ESCA公司合作工厂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致谢 |
(10)“双一流”背景下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创新点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学科建设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
1.3.2 国内学科建设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二章 “双一流”背景下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方法 |
2.1 准备知识 |
2.1.1 一流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概念界定 |
2.1.2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简介 |
2.1.3 经典数据包络分析介绍 |
2.2 “双一流”背景下绩效评价方法概述 |
2.2.1 具有交互作用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CH-DEA) |
2.2.2 直觉模糊集绩效评价方法概述 |
第三章 一流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一流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选取 |
3.1.1 绩效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3.1.2 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确立 |
3.1.3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 确立一流学科绩效评价指标权重 |
3.2.1 层次分析法基本概述 |
3.2.2 层次分析法确立权重 |
3.3 一流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
第四章 一流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方法实证研究 |
4.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4.2 一流学科建设在具有交互作用的DEA模型中的实证研究 |
4.3 一流学科建设在直觉模糊集绩效评价中的实证研究 |
第五章 结果与分析 |
5.1 具有交互作用DEA模型的结果与分析 |
5.2 基于直觉模糊集绩效评价的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投入因素的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TOPSIS-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我国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D]. 陈强强.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2]模糊有效性度量与交叉效率分析[D]. 斯琴. 内蒙古大学, 2020(04)
- [3]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研究[D]. 杜礼玲. 湘潭大学, 2020(02)
- [4]BIM分层级应用的投资效率研究[D]. 王晓晴. 烟台大学, 2020(02)
- [5]北京市轨道交通客流拥堵定量分析及对策研究[D]. 姜澜.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政府投资光伏扶贫项目区域优选方法及其规划模型研究[D]. 柯毅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7]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D]. 康正宁.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8]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的研究[D]. 贾子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9]ESCA公司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研究[D]. 亢响. 天津大学, 2020(02)
- [10]“双一流”背景下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为例[D]. 张晓文. 河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