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商务信函写作4S规则

英文商务信函写作4S规则

一、英语商务信件写作4S规则(论文文献综述)

李朝阳[1](2018)在《教育与移民“美国化”(1880—1920年)》文中提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进入崛起时期,美国社会出现重大变化,与此同时,在这一社会变迁中,来自南欧与东欧的移民涌进美国,形成新的移民潮,这些新移民与初期来自西欧与北欧的移民在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给美国带来许多的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中,开启了美国化运动,以应对新移民产生的社会问题。出于同化移民的目的,在美国化运动中,通过美国化法案、雇主计划、快餐文化等手段,对移民进行干预,在教育领域通过移民教育立法、建立夜校、工厂学校、移民英语班、公民教育等举措,对移民开展美国化教育,使移民接受美国价值观,融入美国文化体系。美国化中各种教育努力对移民的文化和教育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雷晶晶[2](2017)在《前工业时代西方建筑与科学思想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是中国受西方影响最大的方面,但中文语境下建筑与科学的关系仍然含糊不清。本文的研究策略主要基于沃林格对认知性抽象与超越性抽象的区分,以西方科学思想从有机整体宇宙论向机械宇宙论的转变为线索,梳理了前工业时代西方整体知识转变的四阶段,以及建筑知识意图从寻求有机论宇宙的象征性,向机械论宇宙和实证主义的转变。主要章节对应前工业时代一般知识环境转变的四个主要时期:古罗马从共和制向帝国制转变及其基督化;中世纪晚期神学向人文主义转变;科学革命向启蒙主义转变;法国大革命向工业革命转变。第一章主要讨论建筑作为手工劳作在古代与自由艺术的关系。二、三章基于有机宇宙论从有限到无限的解体,讨论建筑古典知识体系的建立及其在科学革命后的裂解。第四章讨论机械论宇宙论确立后,建筑在新知识系统中的三重身份,以及建筑师在使建筑接近自然科学、重塑建筑的语言表达和工程师理性等三方面的努力。结语部分总结并讨论了这一现代知识分歧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后果:借由大革命中诞生的实证主义认知,在十九世纪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中,建筑学科的分歧扩大为美院体系与工程师体系的决裂,并产生了普遍的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反抗者。

景梦轩[3](2015)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与其他语言能力量表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能力量表对语言教学、语言测试都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和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各个国家和地区都纷纷设计出台了各自的语言能力量表,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欧盟的《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框架)》(欧洲理事会,2001),许多研究者对其本身的有效性进行过研究,并对其他语言能力量表与《框架》进行了关联研究。我国也陆续颁布了针对各个阶段的英语教学指导文件,分别设计了各自的语言能力量表,其中《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因其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紧密联系,一直是语言教学、语言测试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逐渐有一些研究者针对《要求》和《框架》的关联及后者对前者的影响进行研究,但尚且没有研究通过量化数据对《要求》中的等级区分进行验证,也没有对《要求》和《框架》见的关联的量化研究。本研究收集各语言能力量表中的分级描述语,构建描述语库,并基于此设计问卷,以大学英语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请他们以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能力要求为基准分辨问卷中列出的描述语的难度等级。这些评级结果作为原始数据,运用目前语言能力量表研究中通用的Rasch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我国语言能力量表中描述语的难度数据,分析《要求》中能力等级的区分,及其相对于其他语言能力量表描述语的难度高低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要求》中的描述语难度与其原有等级并不对应,各等级的描述语之间没有明确的难度分界,并且与针对高中生设计的语言能力量表中的描述语有大量难度上的重叠;对比其他各语言能力量表的描述语难度发现,《要求》中对各语言技能的描述与其他语言能力量表的关联关系不尽相同。因此,在今后对《要求》及其他语言能力量表的改良中,应注意对描述语难度进行量化研究分析,合理设定难度及不同等级间的难度分界。此外,还应设法加深英语教师对语言能力量表的了解。

张敬[4](2013)在《韩国汉语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韩国汉语教学的历史发展为主要依据,通过对韩国汉语教学的历时、共时分析和对韩国汉语“三教”问题的研究,旨在发现韩国汉语传播过程中的问题,了解推动汉语在韩国传播的特点和动因并总结出韩国汉语传播的模式。文章以整个韩国汉语传播体系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宏观系统分析法、全球视野比较法、田野调查法等汉语国际传播研究中的主要研究方法,就韩国汉语传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此前的文献中虽然有一些文章涉及到韩国汉语教学方面的问题,但是大多都是从微观视角进行个别问题的细化研究,从汉语国际传播的宏观视角对韩国汉语传播历史的发展及模式进行探讨的学术成果并不多见。本选题不但可以对韩国汉语教育的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参考,也可以为国家层面本土化汉语传播计划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同时对其他国家的本土化汉语传播也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对韩国汉语教学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历时和共时考察,分别从早期韩国汉语与汉字教学的历史,各时期外语教育的课程,韩国小学、中学、高等学校的汉语教学和韩国国民教育体系外的汉语教学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韩国的汉语教学是从公元640年时新罗统一派遣大量留学生到唐朝留学开始的,接下来的高丽王朝、朝鲜王朝对汉语教学都极为重视,但日本殖民地时期,由于政治原因,整个韩国的教育包括汉语教学在内几乎呈停滞状态,直至20世纪才逐渐恢复汉语教学。韩国建国以来共有七次比较大的教育改革,包括汉语在内的所有科目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修订。纵观韩国的中小学汉语教育,私立小学比公立小学更加重视汉语教学,可以说引领了韩国汉语教学的发展。中学的汉语教育则并不那么乐观,由于升学的压力和教育政策的限制,汉语是作为第二外语中的选修科目来设定的,一般从高中二年级开始选修,因为并不是高考的科目,所以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韩国高等学校的汉语教学发展趋势较好,对其进行了历时考察后总结出了“需求”是韩国汉语传播的主要动因,“融会贯通,博学多才”是韩国高等教育中文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其次,本文对韩国汉语教学中的“三教”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韩国的汉语教师情况、汉语研究教材的出版情况和目前的韩国汉语教学法的研究,发现韩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师管理任用和考核体系。汉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和认证才能最终走上讲台。并且本土汉语教师的数量和学习汉语的学生数量呈同比增长趋势,但是汉语教师的增长数量并不能满足学生数量的增长。汉语研究教材的数量随着年代的增加而增加,呈现出类别逐渐多样化、级别精细化的汉语教材发展趋势。韩国中小学教学法以“活动中心法”和“交际法”为主,但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仍在语法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协同授课”的教学模式为交际法的实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高校的教学方法仍居于传统,教师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但是目前相关专家和一线教学工作者正在尝试使用现代化手段创造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了韩国汉语传播的特点和动因。研究发现,目前韩国汉语学科体系建立相对完善,民间力量是韩国汉语传播中的中坚力量。但是仍旧存在着本土汉语教师和相关教师标准相对缺乏,汉语教材量足质薄,教学方法有待改善等问题。而且,韩国的汉语传播是一种自发、主动、柔性传播,并且呈现出“由慢而快”的加速发展趋势和语言教学商业化的汉语传播特点。宏观方面,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是当今韩国汉语传播中的几种动因,其中,经济因素在现代韩国汉语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微观方面,学校、教师、民间、媒体等因素均在汉语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基于对韩国汉语传播程度的分析需要,笔者提出了三种用于分析汉语国际传播程度的分析方法:“传播趋势比较法Ⅰ——单纯数量增减比较法”、“传播趋势比较法Ⅱ——分布比率比较法”和“传播趋势比较法Ⅲ——传播速度比较法”。此外,笔者对韩国汉语传播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对策。针对上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顺势而谋”——发动社会各阶层力量推动汉语传播;加强顶层设计,政府应及时发挥其领导作用;“优化与改进”——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有待优化与改进,使汉语学科建设健康发展;“标准先行”——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标准和汉语教师标准,四个韩国汉语传播需要努力的方向。基于以上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研究,本文为韩国的汉语传播体系构建了一个“韩国模式”即经济驱动,民间主导,文化牵引,商业运作。最后,文章阐述了“需求决定论”在韩国汉语传播研究中的个案支撑和汉语国际传播要建立在需求基础之上的结论。

杨玲[5](2012)在《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基于“结果法”“过程法”和“过程体裁法”的对比试验》文中指出2003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由此英语教育家和教师开始重新审视现有的英语写作教学法并分析“教师难教和学生难写”这一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旨在考察分析“结果教学法”,“过程教学法”和“过程体裁教学法”与学生写作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的应用实验,回答了以下三个基本问题:1.“结果法”对高中低不同写作水平的高中生各自会产生什么影响?2.“过程法”对高中低不同写作水平的高中生各自会产生什么影响?3.“过程体裁法”对高中低不同写作水平的高中生各自会产生什么影响?本研究的实验受试来自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育才中学高二年级三个平行班的在校学生,为便于描述,在文中简称为A、B、C三个班(三个班级分别为60人,其中20人为低写作水平组,20人为中等水平组,20人为高水平组)。实验开始时研究人员对受试者的写作水平进行前测,18周后即实验结束时研究人员对受试者的写作水平进行后测,以检验实验成效。为了能够分别比较三种写作教学法对不同受试者的实验效果,研究人员在A班使用了“结果教学法”,B班“过程教学法”,C班“过程体裁法”。之后又分别比较了三个班级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的写作成绩以判定教学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结果法”更能有效的提高低水平学生的写作成绩;“过程法”更能有效的提高高水平学生的写作成绩;而“过程体裁法”则更能有效的提高中等水平学生的写作成绩。因此,本研究的结论为:教学法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教学对象时,选择适合教学法时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优势,提高学习者的写作水平,最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严明[6](2012)在《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研究:构念界定与测试开发》文中提出全国有600多所院校设立了商务英语专业或在英语专业中开设了商务英语方向,截至2012年,教育部已正式批准62所高校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商务英语测试开发和效度研究对于保证专业教学的有效性,改进专业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起步较晚,国内商务英语专业测试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缺乏系统完善的商务英语能力考核体系。商务英语测试开发的首要问题是,定义所要测量的语言能力,这是测试开发的理论基础。为了使测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专业英语教学,测试开发者必须保证所开发测试的效度。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本文选择商务英语测试开发这一课题,重点探讨商务英语话语能力的构念界定和测试开发。本论文主要有三个目的:一、通过对语言教学与测试理论的梳理,提出“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构念。二、围绕拟测构念“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开发和设计标准化学业测试——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BEM-8)。三、提出社会认知视域中的整体效验模式,对所开发的测试进行效度研究。根据以上研究目的,本论文围绕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开发和设计研究以下内容:第一,测试构念的界定。本论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从话语共同体与实践共同体出发,构建商务英语话语研究的框架,并在该框架的指导下详细研究了商务英语专业的体裁谱系及各个体裁的特征。基于各种商务英语专业体裁,界定“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构念,从文本知识、语用知识、体裁知识、话题知识、情境组织能力五个方面具体化。“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是指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熟练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同时具有较高的专业思维、宽阔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国际商务话语能力,能够在专业培养的学术英语及职业英语领域内,即在特定商务英语话语研究及国际商务活动领域内,参照应用语言学研究共同体及国际商务实践的规则与惯例,结合特定交际任务的语境因素,运用情境组织能力及文本、体裁和语用知识,结合自身素质,通过专业体裁的建构、解释和使用,进行意义协商,有效完成书面和口头交际任务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第二,测试开发和设计。为了保证所开发测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本论文参考与借鉴美国教育考试服务(ETS)和英国剑桥大学ESOL考试中心等着名语言能力评估机构的研究成果,提出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开发的设计原则和开发流程。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设计目标是,能够科学地反映考生”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以保障专业教学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商务英语人才。考试开发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明确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确保测试任务的真实性和代表性;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确保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正向反拨作用。第三,测试的效度验证。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而考试效度的检验和提高则是保证考试有效性的重要问题。本论文提出社会认知视域中的整体效验模式,基于效度整体观(Messick,1989)和社会认知效验模式(Weir,2005),结合考试流程,从考试构念、考试内容、效标关联、评分结果和考试后效这五个方面收集证据,检验TBEM-8是否能够有效地测量所界定的目标构念。构念效度研究的对象是五所大学参加TBEM-8范型试卷考试的341名考生。分数数据分析包括测试内部一致性分析和测试构念的探索性因子分析;作文文本分析重点考察考生作文的语篇特征;定性研究通过口述报告揭示考生的写作过程。研究结果发现:就题目的测量学属性而言,TBEM-8各分测试与总分之间有较强的相关,表明测试题目具有同质性;而分测试之间的相关程度中等,表明它们分别测量了构念的不同方面。测试的维度方面,因子分析能够提取三个公共因子,即听力能力、阅读能力和体裁能力。这说明TBEM-8与测试构念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口述报告的分析显示,高分组考生在写作过程中体现了测试开发者所预期的行为,其写作行为与写作测试所要考核的技能基本吻合。这些证据总体上说明,TBEM-8能够检测构念相关能力,具有比较好的构念效度。内容效度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六位专家对于TBEM-8测试内容合适性和代表性的评定意见,接着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内容效度指数和测试任务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TBEM-8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测试题目能够合理地反映考试大纲规定的测量内容范围。效标关联效度研究选取学生的专业课平均成绩、任课教师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排序和剑桥商务英语考试(高级)成绩作为TBEM-8的效标,研究对象为商务英语专业2008级的163名学生。研究结果发现:TBEM-8成绩能够反映学生真实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考试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评分效度研究重点考察翻译和写作测试评分结果的可靠性。参加实验的对象为担任TBEM-8翻译和写作评分任务的八名评分员。统计结果表明,评分员间的相关系数在0.80以上,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不同评分员的评分结果无显着差异。由此可以得出结论:TBEM-8翻译和写作测试具有较高的评分效度,评分结果是可靠有效的。后效效度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分析TBEM-8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和学习的反拨作用。341名学生参加了TBEM-8范型试卷考试并填写了“考试后效学生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318份。访谈对象为商务英语专业的15名在职教师。问卷和访谈结果表明:学生和教师认为,TBEM-8将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与学习具有良好的反拨作用,考试的实施能够强化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考试结果可以为教学与学习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本论文由八章构成。第一章是引言,主要对所研究问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介绍。本章概述了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和测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指出商务英语测试开发和效度研究具有现实的必要性。需要对商务英语测试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能够客观准确地测量教与学的实际水平,对教学起到正向反拨作用。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目的是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依据。本章对语言能力有关理论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评述;对效度、构念、构念效度、效度验证等概念进行了讨论;对国内外语言测试实践进行了简要回顾,探讨这些测试的成功经验对商务英语测试开发和设计的启示。第三章介绍了研究的设计和采用的分析方法,具体包括本研究的整体设计思路、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开发流程和考试效度验证的研究框架。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研究设计与实施的理论基础。第四章对商务英语话语共同体、商务英语专业体裁研究和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专业话语实践展开深入讨论。在此基础上,第五章提出“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构念框架。第六章介绍了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设计和开发过程,详细描述了从测试设计、操作到实施这三个阶段的各主要环节。第七章描述了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效度验证过程。效验研究基于效度整体观,以构念效度为核心,从内容效度、构念效度、效标关联效度、评分效度和后效效度五个方面收集和分析效度证据。第八章是结论部分,总结了本研究所得到的发现及获得的结论,对使用的研究方法和过程进行了评述。本章还指出了本研究对于商务英语测试的贡献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与本研究相联系的未来研究方向和思路。

刘洋[7](2007)在《谈诉诸情感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修辞学与外贸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文中提出商务信函属于较为正式的文体,讲究的是实事求是;诉诸情感历来被认为是花言巧语,不为人们所重视,较少会有研究人员把诉诸情感和商务信函写作联系起来。针对商务信函交流功能和诉诸情感作用的分析,来论证诉诸情感在商务信函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雷晓玲[8](2003)在《英语商务信件写作4S规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务英语写作中措词简洁、造句简短、表达具体、流露感情成为人们在商务交往中遵守的规则。掌握此规则,将能写出专业的商务信函,达到正确沟通,完整准确表达思想的目的。

二、英语商务信件写作4S规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商务信件写作4S规则(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与移民“美国化”(1880—192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的移民浪潮
    (一) 移民特性的异质性
    (二) 移民文化的冲突
    (三) “移民聚居区”的窘况
二、美国化运动的发展阶段
    (一) 反移民组织领导的阶段
    (二) 非盈利组织与美国公司的领导阶段
    (三) 美国政府领导的强制阶段
三、移民“美国化”的教育努力及其成效
    (一) 移民教育法案:美国化教育的立法保障
    (二) 业余教育:美国化教育的主要链条
        1. 推行夜校
        2. 建立工厂班级
        3. 设立移民英语班
    (三) 公民教育:美国化教育的重中之重
        1. 社会层面的公民教育
        2. 宗教层面的公民教育
        3. 社区层面的公民教育
        4. 学校层面的公民教育
四、结语

(2)前工业时代西方建筑与科学思想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1.1 为什么研究建筑与科学的关联性?
        0.1.2 抽象是广义科学的一般认知
        0.1.3 建筑作为知识·艺术
    0.2 研究对象与路径
        0.2.1 研究对象与研究视角
        0.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0.3 研究背景和创新性
        0.3.1 国外研究综述
        0.3.2 国内研究综述
        0.3.3 本研究的创新性
    0.4 论文总体结构与章节提要
        0.4.1 论文总体结构
        0.4.2 章节内容提要
第一章 有形与无形:前古典时代的建筑与自由艺术(liberal arts)
    1.1 技艺与认识的区分
    1.2 建筑有形技艺与无形认识之辨
        1.2.1 维特鲁威:建筑结合技艺与认识
        1.2.2 维特鲁威与超越论数学传统
        1.2.3 斐洛:圣殿的无形知识结构
    1.3 建筑与自由艺术的分歧
        1.3.1 建筑对立于神圣知识
        1.3.2 建筑在神圣与世俗之间
        1.3.3 自由艺术与机械艺术对立
    1.4 建筑是神圣拯救的物质阶梯
        1.4.1 机械艺术:心灵建设的阶梯
        1.4.2 几何搭建“造”与“思”之桥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有限与无限:有机论整体宇宙的超越性与人文主义建筑
    2.1 知识视野扩展与有机论宇宙秩序
        2.1.1 有序宇宙的精神-物质结构
        2.1.2 无限球体与相对中心
    2.2 阿尔伯蒂:建筑知识的有限道德与无限隐喻
        2.2.1 知识与行动的界限
        2.2.2 有限与无限
        2.2.3 设计图绘(disegno)的智性操作
    2.3 古典建筑制度化与神圣启示
        2.3.1 五柱式法则:知识制度化与神圣化
        2.3.2 和声数比与超感觉
    2.4 知觉启示无限:手法主义与巴洛克破格
        2.4.1 复合教堂中的静与动
        2.4.2 单一空间教堂中的无限驱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限的相对化:启蒙早期有机论宇宙解体中的建筑与美术(Fine Arts)
    3.1 无限时空的相对性
        3.1.1 有机论宇宙解体与精确科学
        3.1.2 无限时间与科学进步观念
        3.1.3 无限空间与理性相对化
    3.2 科学与美术的新对立
        3.2.1 美术整合自由与机械
        3.2.2 超越性审美与鉴赏力社会化
        3.2.3 客观美的相对性
        3.2.4 建筑在美与用之间
    3.3 自由艺术超越性观念的解体
        3.3.1 和谐数比相对化
        3.3.2 柱式装饰的相对化
        3.3.3 自由式园林与感觉论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新界定无限:工业革命前夕机械论宇宙中的建筑知识分科路径
    4.1 机械论综合与建筑知识类属
        4.1.1 和谐数比复兴与新科学
        4.1.2 牛顿综合与绝对时空观念
        4.1.3 百科全书中建筑知识类属的分裂
    4.2 建筑理性的自然科学伦理
        4.2.1 洛吉耶:原始棚屋的结构概念抽象
        4.2.2 洛多利:材料理性的有机再现
    4.3 建筑想象的图像语言表达
        4.3.1 语言起源与表达的普遍性
        4.3.2 部雷:崇高诗意的想象图景
        4.3.3 勒杜:建筑言论与社会契约
    4.4 工程师理性与工程技术职业化
        4.4.1 军事工程从建筑中区分
        4.4.2 工程师理性主导建筑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片总目
作者简介
致谢

(3)《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与其他语言能力量表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Ⅰ NTRODUCTION
    1.1 Research context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Ⅱ LITERATURE REVIEW
    2.1 Definition of language proficiency scales
    2.2 Language proficiency scales in this research
    2.3 International studies
        2.3.1 Development of the CEFR language proficiency scales
        2.3.2 Language proficiency scales and CEFR scales
        2.3.3 Research in relation to the CEFR language proficiency scales
    2.4 Studies at home
        2.4.1 Problems of CECR revealed in present studies
        2.4.2 Effects of CEFR on CECR
Chapter Ⅲ RESEARCH METHOD
    3.1 Research questions
    3.2 Participants
    3.3 Descriptor bank
        3.3.1 Descriptors selection
        3.3.2 Developing the descriptor bank
    3.4 Instrument: questionnaire
    3.5 Data collection
    3.6 Data Analysis
        3.6.1 The rater (participants) facet
        3.6.2 The item (descriptors) facet
Chapter Ⅳ RESULTS & DISCUSSION
    4.1 The Listening descriptor set
    4.2 The Reading descriptor set
    4.3 The Speaking descriptor set
    4.4 The Writing descriptor set
    4.5 The Translation descriptor set
Chapter Ⅴ CONCLUSION
    5.1 Implication
    5.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Descriptor Bank

(4)韩国汉语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目的
        四、 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成果综述
        一、 韩国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二、 韩国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本文相关研究阐释
        一、 资料来源
        二、 研究方法
        三、 术语解析
第二章 韩国汉语教学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早期韩国汉语与汉字教学的历史
        一、 汉字文化圈的划分
        二、 韩国的汉字教学历史
        三、 韩国的汉语教学历史
    第二节 1945年以来韩国各时期外语教育课程介绍
        一、 教授要目期(1945-1954年)
        二、 第一次教育课程期(1954-1963年)
        三、 第二次教育课程期(1963-1973年)
        四、 第三次教育课程期(1973-1981年)
        五、 第四次教育课程期(1981-1987年)
        六、 第五次教育课程期(1987-1992年)
        七、 第六次教育课程期(1992-1997年)
        八、 第七次教育课程期(1998-现在)
    第三节 韩国小学的汉语教学
        一、 私立小学的汉语教学
        二、 公立小学的汉语教学
    第四节 韩国中学汉语教学
        一、 初中阶段的汉语教学
        二、 高中阶段的汉语教学
    第五节 韩国高等学校的汉语教学
        一、 韩国高校汉语学科发展历程
        二、 韩国大学汉语相关系学科的发展方向及现状
        三、 韩国高校开设代表性中文学科介绍
    第六节 韩国教育体系外的汉语教学
        一、 公教育与私教育
        二、 公教育与私教育的关系——取长补短
        三、 补习学院与访问教学中的汉语教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韩国汉语传播中的“三教”问题研究
    第一节 韩国的汉语教师情况
        一、 韩国汉语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 汉语教师的培养
        三、 汉语教师的选拔任用制度
        四、 韩国汉语教师的数量变化情况
    第二节 韩国汉语教材出版情况
        一、 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的汉语教材
        二、 语法教材浅析
        三、 词汇教材浅析
        四、 考试相关教材浅析
        五、 商务汉语教材浅析
        六、 儿童汉语教材浅析
        七、 中小学及高校的汉语教材使用情况
    第三节 韩国汉语教学法研究
        一、 中小学汉语教学法的研究
        二、 高校汉语教学法的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韩国汉语传播的特点与相关因素探析
    第一节 韩国汉语传播中的九大特征
        一、 民间力量是韩国汉语传播中的中坚力量
        二、 汉语学科体系完善,专业交叉细化
        三、 高水平本土汉语教师相对缺乏
        四、 汉语教材量多质薄
        五、 教学方法相对传统
        六、 自发传播
        七、 主动、柔性传播
        八、 由慢而快加速发展
        九、 语言教学商业化的传播特点
    第二节 韩国汉语传播动因探析
        一、 宏观因素
        二、 微观因素
        三、 韩国汉语传播程度分析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韩国汉语传播中理论与对策探讨
    第一节 韩国汉语传播的努力方向
        一、 “顺势而谋”——发动社会各阶层力量推动汉语传播快速、优化发展
        二、 加强顶层设计,政府应及时发挥其领导作用
        三、 “优化与改进并行”——使汉语学科建设健康发展
        四、 “标准先行”——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标准和汉语教师标准
    第二节 韩国汉语传播个案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
        一、 韩国模式
        二、 汉语国际传播要建立在需求的基础之上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5)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基于“结果法”“过程法”和“过程体裁法”的对比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页
第一章 引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英语写作教学相关的理论基础
    2.1 写作和英语写作的涵义
    2.2 输入和输出假设理论
    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4 “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涵义
    2.5 相关写作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2.5.1 结果法的概念界定
        2.5.2 过程法的概念界定
        2.5.3 过程体裁法的概念界定
    2.6 相关写作教学法的理论概述
        2.6.1 结果法的理论概述
        2.6.2 过程法的理论概述
        2.6.3 过程体裁法的理论概述
    2.7 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
第三章 文献综述
    3.1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述
    3.2 相关教学法的研究现状综述
        3.2.1 结果法的研究现状
        3.2.2 过程法的研究现状
        3.2.3 过程体裁法的研究现状
    3.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反思
        3.3.1 研究内容的不均衡
        3.3.2 实证研究相对缺乏
        3.3.3 研究主体单一
第四章 教学实验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对象
    4.3 实验内容
        4.3.1 写作任务
        4.3.2 教学内容
        4.3.3 测试评分标准
    4.4 实验步骤与过程
        4.4.1 结果法的实验步骤与过程
        4.4.2 过程法的实验步骤与过程
        4.4.3 过程体裁法的实验步骤与过程
    4.5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4.6 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第五章 影响英语写作教学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
    5.1 影响英语写作教学的主要因素
        5.1.1 对写作教学的重视不足
        5.1.2 教学方法使用不当
        5.1.3 缺乏有效的指导与评改
        5.1.4 相关知识的缺乏
        5.1.5 英汉转换中的负迁移作用
    5.2 教学对策
        5.2.1 端正学习和教学的态度
        5.2.2 重视循序渐进的原则
        5.2.3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5.2.4 注重有效的引导与评价
        5.2.5 加强语言技能的训练
        5.2.6 加强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
    5.3 教学建议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果
    6.2 研究反思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6)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研究:构念界定与测试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概述
        1.1.2 商务英语测试概述
        1.1.3 问题与挑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语言能力研究
        2.1.1 “技能+元素”模式
        2.1.2 整体能力假说
        2.1.3 认知语言能力/人际沟通技巧
        2.1.4 Chomsky 关于语言能力的观点
        2.1.5 交际能力研究
        2.1.6 特殊目的语言能力
        2.1.7 职业话语能力
        2.1.8 跨文化交际能力
    2.2 语言能力标准研究
        2.2.1 跨部门语言圆桌量表(ILR)
        2.2.2 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ACTFL)的语言能力分级标准
        2.2.3 加拿大语言量表(CLB)
        2.2.4 欧洲语言测试者协会的能力描述(ALTE)
        2.2.5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的能力描述
        2.2.6 澳大利亚第二语言能力量表(ASLPR)
    2.3 语言测试的效度研究
        2.3.1 构念效度
        2.3.2 效度验证理论
        2.3.3 构念效度的证据
        2.3.4 效验的数据分析方法
    2.4 特殊目的英语测试研究
        2.4.1 ESP 测试的性质
        2.4.2 ESP 测试的专业针对性
        2.4.3 ESP 测试的真实性
        2.4.4 ESP 测试设计和开发
    2.5 语言测试实践
        2.5.1 国内外英语考试
        2.5.2 国际商务英语测试
        2.5.3 对商务英语测试开发的启示
    2.6 语境研究
        2.6.1 社会文化语境研究
        2.6.2 认知语境研究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的总体构思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整体设计
    3.2 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开发的设计思路
        3.2.1 TBEM-8 目的和性质
        3.2.2 TBEM-8 设计原则
        3.2.3 TBEM-8 开发流程
    3.3 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效验的设计思路
        3.3.1 效验研究目的
        3.3.2 效验研究内容
        3.3.3 效验研究模式
第4章 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研究
    4.1 商务英语话语共同体
        4.1.1 话语共同体
        4.1.2 实践共同体
        4.1.3 商务英语话语观与商务英语专业教育
        4.1.4 应用语言学研究者共同体和国际商务话语实践者共同体
    4.2 体裁研究
        4.2.1 体裁界定
        4.2.2 体裁能力
        4.2.3 Bhatia 体裁研究
    4.3 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专业话语实践
        4.3.1 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研究框架
        4.3.2 商务英语专业体裁谱系
        4.3.3 商务英语专业体裁特征研究
第5章 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
    5.1 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构念的界定
    5.2 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构念的构成
        5.2.1 文本知识
        5.2.2 语用知识
        5.2.3 体裁知识
        5.2.4 话题知识
        5.2.5 情境组织能力
第6章 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开发和设计
    6.1 TBEM-8 任务情境和真实性模型
        6.1.1 TBEM-8 任务情境模型
        6.1.2 TBEM-8 任务真实性模型
    6.2 测试任务特征框架
        6.2.1 情境特征
        6.2.2 测试目的
        6.2.3 指导语
        6.2.4 输入信息
        6.2.5 期待应答
        6.2.6 输入与应答的互动
        6.2.7 评价
    6.3 TBEM-8 测试构念
        6.3.1 听力能力构念
        6.3.2 阅读能力构念
        6.3.3 翻译能力构念
        6.3.4 写作能力构念
    6.4 TBEM-8 测试任务
        6.4.1 话语体裁
        6.4.2 考试题型
    6.5 TBEM-8 评分方案
        6.5.1 评分质量控制
        6.5.2 翻译评分方法
        6.5.3 写作评分方法
    6.6 TBEM-8 考试大纲
        6.6.1 考试概述
        6.6.2 试卷结构
        6.6.3 考核能力
        6.6.4 翻译评分方案
        6.6.5 写作评分方案
    6.7 TBEM-8 试测
        6.7.1 实验设计
        6.7.2 结果和讨论
第7章 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效度验证
    7.1 目的与思路
    7.2 构念效度研究
        7.2.1 研究问题
        7.2.2 研究方法
        7.2.3 定量研究结果
        7.2.4 定性研究结果
        7.2.5 主要结论
    7.3 内容效度研究
        7.3.1 研究问题
        7.3.2 研究方法
        7.3.3 结果与讨论
        7.3.4 主要结论
    7.4 效标关联效度研究
        7.4.1 研究问题
        7.4.2 研究方法
        7.4.3 结果与讨论
        7.4.4 主要结论
    7.5 评分效度研究
        7.5.1 研究问题
        7.5.2 研究方法
        7.5.3 结果与讨论
        7.5.4 主要结论
    7.6 后效效度研究
        7.6.1 研究问题
        7.6.2 研究方法
        7.6.3 结果与讨论
        7.6.4 主要结论
    7.7 效验研究结果
    7.8 对商务英语专业测试和教学的启示
第8章 结论
    8.1 研究成果
    8.2 研究的局限性
    8.3 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语言能力量表等级描述
    附录 2:国际商务英语测试对比
    附录 3: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
    附录 4: TBEM-8 试卷
    附录 5: TBEM-8 调查问卷
    附录 6: TBEM-8 试测数据
    附录 7:写作过程观察记录表
    附录 8:方差分析数据
    附录 9:写作过程描述
    附录 10: TBEM-8 内容评价问卷
    附录 11: TBEM-8 内容评价问卷统计结果
    附录 12: BEC 高级试卷
    附录 13:考试后效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 14:考试后效学生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7)谈诉诸情感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修辞学与外贸商务英语信函写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言
二、西方修辞学与商务信函写作
三、诉诸情感与商务英语信函写作
四、结论及启示

四、英语商务信件写作4S规则(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与移民“美国化”(1880—1920年)[J]. 李朝阳. 全球教育展望, 2018(11)
  • [2]前工业时代西方建筑与科学思想关联性研究[D]. 雷晶晶. 东南大学, 2017(01)
  • [3]《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与其他语言能力量表的关联研究[D]. 景梦轩. 东北大学, 2015(04)
  • [4]韩国汉语传播研究[D]. 张敬.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1)
  • [5]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基于“结果法”“过程法”和“过程体裁法”的对比试验[D]. 杨玲.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2(03)
  • [6]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研究:构念界定与测试开发[D]. 严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1)
  • [7]谈诉诸情感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修辞学与外贸商务英语信函写作[J]. 刘洋.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 [8]英语商务信件写作4S规则[J]. 雷晓玲. 滁州师专学报, 2003(04)

标签:;  ;  ;  ;  ;  

英文商务信函写作4S规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