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苹果梨优质丰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彭睿[1](2020)在《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旨在通过试定义经济林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变化和存在的问题,从产业层面系统研究,提炼区域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与驱动机制中的内在规律及其理论建立模型,寻找到适宜的发展路径,结合研究特色与数据可得性等现实条件,重点对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驱动力进行实证分析,最终为新疆经济林果业转型升级基本路径的实现提供决策依据与措施。本研究为新疆经济林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对促进农民增收、打赢新疆地区脱贫攻坚战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研究选择新疆全域,特别是新疆南疆四地州作为研究区域,以新疆种植的经济林果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近30年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的数据,遵循经济林培育和利用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贸易经济学等原理,建立理论分析框架,研究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运用LMDI分解法,分析新疆主栽的6种经济林果增产格局主要变化特征、贡献和驱动因素。通过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建立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探索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明确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借鉴“钻石模型”,采用归纳演绎法,探寻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阿克苏地区为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新疆经济林果比较优势和增产格局特征:(1)红枣、葡萄、香梨、苹果比较优势测算结果显示,规模比较优势指数2.34、3.04、1.09、0.58,效率比较优势指数3.32、1.11、1.22、1.05,综合比较优势指数2.79、1.84、1.15、0.79,新疆苹果生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新疆主栽经济林果增产格局与贡献因素:现阶段新疆苹果、红枣和核桃产业呈现规模效率增长模式,葡萄和梨产业向技术效率转变,杏产业在技术层面存在较多问题。主栽经济林果主产区在南疆,其中,主要由规模驱动的是巴州地区的梨(0.59)、喀什地区的枣(0.91)、阿克苏地区的枣(0.68);主要由效率驱动的是阿克苏地区的苹果(0.53)和核桃(0.90)、吐鲁番地区的葡萄(0.52)。(3)新疆主栽经济林果面积变化特征:发展整体向好,在全国主产省中面积占比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苹果和梨种植业竞争力主要在于地域优势;葡萄和杏作为新疆本土种植产业,面积萎缩,市场竞争力下降;红枣和核桃种植面积迅速扩张,特征呈现板块化、生产区域化。(2)构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主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贡献5个方面选取了17个指标,通过熵值法得出结果:2000-2017年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水平指数从0.45提升到0.75。(1)创新发展方面,从0.085增长到0.20,目前新疆林果业创新发展经营上呈现规模化优势;(2)协调发展方面,从0.11呈倒“U”增长到0.16;(3)绿色发展方面,从0.08呈倒“U”增长到0.09,绿色增长效果不明显;(4)开放发展方面,从0.09波动式下降到0.08,开放水平不高;(5)共享发展方面,由0.071增长到0.21,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的惠民程度在时间维度上不断提升。(3)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实证分析结果:(1)相关分析得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与林果播种面积、灌溉面积、劳动力、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科技投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林果销售规模、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现代服务业产值、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的相关水平较高,除了灌溉面积(0.524)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0.746),其他变量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说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与各变量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验证了理论假说。(2)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劳动要素投入、灌溉面积和现代服务业产值对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科技投入、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对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着的负向作用,打破了理论预期假说,也从侧面反映出相关驱动力的正向效果发挥不足。(4)通过引入彼特“钻石模型”,进一步表明科技引领、主体增强、特色发展、产业融合、绿色循环、品牌营造等是通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本研究梳理了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比较优势、增产格局,探索经济林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明晰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主要驱动力,探索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结果表明:新疆林果业由量的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核心驱动力在于科技创新,林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应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推动新疆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依靠内生动力和外部共同支持。过去30年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的驱动力主要依靠面积扩大、劳动要素投入等增长,科技投入、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对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作用不明显。故需尽快连通新疆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途径,科技引领、主体增强、特色发展、产业融合、绿色循环、品牌营造等是通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索海玉[2](2020)在《冀中南地区密植梨品种筛选与配套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梨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河北省居全国首位。密植是新发展梨树的主要栽培方式,品种是决定梨的产量、品质、效益的本质因素,每个品种都有其适宜栽培的区域和范围,每个区域都有适宜的品种组成。为筛选冀中南地区适宜密植梨的品种,从引入邯郸、邢台等地的13个梨的品种,调查其生物学特性、主要经济性状、经济效益等方面,通过试验调查和对比,确定其适宜的梨品种,并提出配套的栽培技术,对冀南地区发展梨的产业和品种的更新换代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提出了具有成枝力较强(成枝率>50%)、新梢生长势缓和、自然开张角度较大(开张角度>60°),易形成腋花芽,腋花芽坐果率高(腋花芽坐果率>50%),结果品质优良,耐贮藏、效益高的梨品种适宜密植栽培。2.从生物学特性方面来看:“黄冠”、“玉露香”、“早酥红”新梢开张角度小,生长势旺;“圆黄”、“早酥红”、“爱宕”、“秋月”成枝力低;“鸭梨”、“新梨7号”、“西子绿”、“红香酥”成枝率较高,新梢生长势较缓和,角度较开张,萌芽率在88.7%以上,成枝力在72.1%以上。3.在丰产性、品质及耐贮藏性方面:“雪青”、“西子绿”、“黄冠”和“红香酥”四个品种早期丰产性强、品质较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2.3%以上。4.从品种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收益率来看,“玉露香”、“红香酥”、“新梨7号”、“秋月”售价较高,经济效益较好。从品种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收益率来看,本文通过对其生物学特性、果实性状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分析,筛选出4个适宜冀中南适宜密植梨树栽培的品种:“新梨7号”、“红香酥”、“雪青”、“西子绿”,根据不同的特点和习性,提出了其配套的栽培技术。
刘晓羽,曲柏宏,刘迪,孟义淳,王甜元,张微[3](2018)在《新疆库尔勒香梨与延边苹果梨产业现状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梨产业在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化农业、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库尔勒香梨是新疆优良地方梨品种,目前新疆种植面积已达百万亩,已成为南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阿克苏地区的特色农业支柱产业;而苹果梨作为延边地区的优良地方梨品种,产业发展却停滞不前。通过调查新疆库尔勒香梨与延边苹果梨产业发展现状并进行对比分析,针对苹果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库尔勒香梨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梨果市场的需求,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李天宇[4](2017)在《不同栽培措施对矮化自根砧富士苹果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指出苹果矮化自根砧高纺锤形栽培系统作为目前世界上最高效的苹果栽培系统,近几年在江苏省发展迅速,但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缺乏。为此我们2016年在丰县梁寨镇以2-3年生的矮化自根砧苹果示范园为基地,开展了相关研究,旨在为该苹果栽培模式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研究方面如下:(1)矮化自根砧不同定植高度对苹果生长发育的影响:矮化砧木对果树的生长发育起着生理调控作用,是果树的重要组成部分。砧木主要存在双向调控作用:一方面促进树体对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利用;另一方面影响着树体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以及果实的形成。本试验以矮化自根砧M9T337的富士苹果为材料,研究了砧木地面上不同高度对苹果叶片矿质元素、果实品质和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砧木地面高度的增加,树体的生长势降低,主干粗度、主干高度和生长量降低。叶面积指数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先增加后减小,处理4-8cm时叶面积指数最大,达到1.59,处理8-12cm叶绿素含量最大,达到55.24SPAD;当砧木地面高度<0cm时,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含量较大;当砧木高度为4-8cm时,产量最大、果实单果重最大、糖酸含量相对于其他处理较高。综上所述,砧木地面高度在4-12cm范围,不仅有良好的树体矮化作用,有利于省力化栽培,而且可以有较高的产量和果实品质。(2)不同栽培密度对矮化自根砧苹果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合理密植,调控栽植的空间结构,有利于树体冠层的形成,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能利用率,达到提升果实产量与质量的目的。为此利用不同组合行宽密植栽培试验,通过对树体结构、叶面积指数,果实品质进行分析,探求适宜的栽植密度。结果表明:当栽培密度为4m×1m时,树体叶面积指数较大,并且果实品质优于4m×1.5m,4m×2m两个处理;产量随着株距的扩大而减小,4m×1m时的产量最高,为32298kg/hm2;叶片叶绿素含量随着栽培密度的株距减小而下降。综上所述,4m×1m的栽培密度有利于矮化苹果的生长发育。(3)不同拉枝角度对矮化自根砧苹果枝条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拉枝,可以改善树体的冠层结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促进花芽分化、提高早期产量。拉枝在当今的矮化栽培果园里是重要的栽培技术。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推广矮化苹果拉枝技术,更准确的确定拉枝角度,本试验以三年生和二年生矮化苹果树为材料,对其主枝进行拉枝角度处理。探究拉枝角度对三年生矮化苹果树枝条生长势,果实品质的影响,以及拉枝角度对三年生和二年生矮化苹果树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片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年生树体随着拉枝角度增大,生长势逐渐降低;当拉枝角度为1 10°时,果实品质最佳;叶片叶绿素含量随着拉枝角度增大而逐渐增加,并且二年生树体含量高于三年生树体的含量;三年生树体在拉枝110°时花芽分化率最高,达到66.9%;二年生树体的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均在拉枝100°左右为最高,三年生树体在110°左右为最高。因此,拉枝角度不宜过高或过低,在110°左右较为适宜。(4)不同授粉方式的对坐果情况及果实品质的影响:高效的授粉方式不仅能保证树体的坐果率,更能减少劳力物力的输出,减轻人工授粉的劳动强度,便于果园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本研究对人工点授、液体授粉、蜜蜂授粉和自然授粉等4种辅助授粉技术对坐果率、果实品质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授粉方式对该地区苹果品种的坐果率、果实品质有不同的影响,其中人工点授效果较佳,花序坐果率达到54.3%,花朵坐果率达到44.1%,果实品质优良,能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5)精准化留果技术体系研究:合适的留果量有利于促进果实品质,达到优质生产的要求。适当留果,不仅能保证产量,更能保证果实的质量,使果园的经济效益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以红富士苹果为材料,研究了根据主干嫁接口上10cm处横断面积不同留果量处理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留果量为3/cm2时,平均单果重较高、果实外观品质和果实内在品质较好;留果量过大或过小时,单果重、果实外观品质、果实内在品质都相对于留果3/cm2较差;在确保产量的前提下,留果量保持在3/cm2左右,有利于果实生长发育,果实品质最佳,树体生长健壮。
喻菊芳,魏卫东,张小波[5](2009)在《建国60年来宁夏果树科研辉煌成就》文中认为总结了1951-2008年宁夏果树资源调查成果、果树新品种选育及良种推广成绩、果树栽培技术的创新成果,以及新形势下的果树科研动向。
周广文[6](2006)在《西北地区果树生态适应性评价与区域布局优化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是在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资源分析的方法,充分考虑果树栽培区的生产实践并结合果树生态适应性,对果树生产区的气候背景、地质土壤背景和优质果品产业化进行了全面分析,分析了该地区果树生产结构面临的问题,确定了区划和调整与优化原则以及依据,确定区域目标并进行了详细的区域划分,提出了各区域内的发展方向,为西北地区优质果品生产和果树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分析,有以下结论:1、首次对西北地区优质果树种植按气候背景、地质和土壤背景进行划分。并划分成4带15分区。4带是指:干旱落叶果树带;温带落叶果树带;高寒落叶果树带;常绿、落叶果树混交带。15分区指:(1)宁夏平原果树栽培分区(2)河西走廊果树栽培分区;(3)吐鲁番哈密优质葡萄分区;(4)伊梨河谷果树栽培分区(5)库尔勒优质香梨分区;(6)喀什三角洲果树栽培分区;(7)昆仑山北坡果树栽培分区;(8)陕北丘陵优质红枣分区;(9)渭北高原优质苹果、梨分区;(10)陇东高原果树栽培分区;(11)陇中丘陵果树栽培分区;(12)固原山地果树栽培分区;(13)关中平原特色果树分区;(14)陕南常绿落叶果树混交分区;(15)青海高寒果树栽培分区。2、通过研究,优质果树分区的基本气候条件有六项,分别为:(1)0-7.2℃的温度时数;(2)年平均气温;(3)1月份平均气温;(4)年降水量;(5)年均日照时数;(6)绝对最低气温;3、通过对西北地区地质、土壤背景的综合分析,从而揭示了优质果品和地质背景的宏观关联性,同时通过对西北地区土壤类型的分布特征和土壤肥力的综合分析,指出了优质果品适宜的土壤条件,并结合对各优质果树区的分区描述,提出了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4、通过布局与优化研究,提出了:西北地区无公害果树发展思路;西北地区观光果园的发展展望;西北地区保护地果树发展方向;西北地区果树产业化发展趋势。5、通过对15个优质果树分区的气候、土壤、立地条件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各自的发展方向。
何乃波[7](2005)在《山东果业发展与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多维视角,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世界、中国和山东水果产业有关资料收集、分析和实地调研,对山东水果产业发展做了历史性回顾和总结,实证分析了山东水果产业总体环境、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地域结构、生产结构、加工结构、营销结构、竞争力结构等),找出了山东水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影响山东水果产业发展的因素,从产业结构优化角度探讨山东水果产业发展战略,提出了山东水果产业生产结构、树种和品种结构、技术结构、营销结构等结构优化的策略和措施。1、从世界、中国和山东近20年来水果发展的演变实证分析结果可见,水果产业由于消费需求增长和利益驱动整体发展处于持续增长态势,但表现出:世界水果生产国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除美国有小幅增长外,其它国家为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中国增长幅度最大,从1980年到2004年中国水果产量增加284.9%,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1980年来世界、中国和山东水果发展均表现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两个发展高峰,目前都面临老果园更新改造的现实,山东省目前每年面临7万hm2左右的老果园砍伐更新任务;在市场经济和反馈抑制规律影响下,大宗水果如苹果等出现栽培面积比例下降的趋势,而优势产区面积稳定增加,水果产业开始出现树种、品种结构调整雏形。针对上述发展形势,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和边际报酬变动规律与规模报酬等理论,根据“适地适树”的基本生态原则,按照建设果业强省的整体要求,从全面提高山东省果业竞争力角度出发,我们对山东水果树种整体布局进行了规划:苹果40%、梨20%、核果类20%、干果类10%、浆果类和其它杂果10%左右。对山东果树生产划分了4个产业区,分析每个产业区的优势和发展方向。对山东苹果和梨生产各划分了4个栽培区,规划了每个栽培区的品种结构、发展方向,提出地方名特优果树走限制规模、提高档次的精品化方向,为山东果树再(新)植树种品种确定提供宏观指导。2、从世界、中国和山东近20年来果品需求状况、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贸易竞争指数、价格、果品生产成本等价格因素,以及产品结构、产品质量要求、市场营销情况、竞争对手、关税等非价格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可见,影响山东果品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不是价格,而是产品质量等非价格因素,因此,全面提升山东果品品质是栽培技术结构优化的关键。根据上述分析,在全面总结山东果树栽培技术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利
柴明良,沈德绪[8](2003)在《中国梨育种的回顾和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对我国梨育种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包括梨的种质资源、引种、实生选种、芽变选种、辐射育种、杂交育种、遗传规律研究和生物技术研究等。我国梨的种质和品种资源丰富、栽培面积大,是世界上梨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国家。除了继续进行早熟梨的选育外,还要加强品质改良育种、加工用品种、矮化密植用品种、绿色食品用抗病等新品种的培育。探索用生物技术手段,如遗传标记和转基因技术,来改良梨的品质和抗逆性等性状。
杨世琦[9](2003)在《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西北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农村经济落后和农民收入较低的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赤贫和经济贫困的共生区。长期以来,由于对乱垦滥伐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而疏于治理,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西北地区和东中部区城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途径,治理和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已迫在眉捷。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也出现了经济发展滞缓、农民增收缓慢和农产品质量难以适应市需求等不合理现象也日趋突出,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也刻不容缓。 西北地区面对退耕还林草和农业结构调整两大重任,既要完成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工程建设,又要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突破,协调与处理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推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是西北地区全面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本论文在对西北地区退耕坡地与退耕沙化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了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区与退耕还草区,对完善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方案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对西北地区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西北地区种植业结构、林业结构、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战略;同时提出了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技术保障体系及新时期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技术体系,形成了完善的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研究的理论体系,在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上取得了重要的研究结论和研究成果。 西北地区涉及退耕坡地和退耕沙化地共276.7万hm2,占西北地区耕地面积的17.1%,退耕坡地主要在陕西和甘肃两省,退耕沙化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和宁夏两个自治区,退耕坡地占退耕面积的61.3%,其中陕西省占到退耕坡地的73.0%,退耕沙化地占退耕面积的38.7%,其中新疆自治区占退耕沙化耕地的80.3%。退耕还林还草涉及25°以下缓坡耕地梯田化面积527.5万hm2,占西北地区耕地面积的47.7%。其中陕西省占33.3%,甘肃省占55.4%。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以年降水量500mm为分界线,大于500mm的区域以还林为主,400~500mm区域以造灌木林为主,小于400mm还草为主。退耕还林还草要乔灌草三结合,用宫胁造林理论指导西北地区林草植被的恢复,还林主要面积在陕西省。林业结构调整要坚持的生态防护林为主,不低于60%,控制经济林不高于20%,要选择适地树种和草种,还林还草要树立植物群落思想,避免林、草品种单一化种植模式。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要体现科技调整、市场调整和优势调整特点,要协调好生l1...........‘......目...............口..-日一,..........目...................口口..口.口.............口州..........目.......................态、经济和社会三效益之间的关系。在粮食发展问题上坚持稳总量求优质,总体上粮食目标定为人均300kg,西北地区保持退耕还林还草之前的粮食总产水平是能够实现的,要打破以粮为纲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把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产品品质作为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只要农民富裕了,就能从市场上购买口粮,自然就解决了粮食的问题,特别对于陕西、甘肃和青海三省,宁夏和新疆人均粮食接近400kgo 西北地区发展优质农作物要利用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发展产业化,主要包括:新疆优质甜菜、棉花、葡萄、啤酒大麦和瓜果种植产业区,甘肃优质马铃薯、瓜果和啤酒大麦种植产业区,陕西优质苹果和优质小麦种植产业区,宁夏优质粳稻种植产业区,青海优质马铃薯和优质油菜种植产业区,西北地区高产优质玉米种植产业区,西北地区黄士高原优质小杂粮种植产业区,同时还要重视农产品安全问题。 西北地区牧业结构调整应分牧区牧业和农区牧业。牧区要加强草地和畜种改良建设,农区要加强饲草基地和畜禽改良建设,发展规模化和设施化养殖,农区和牧区都要向牧业产业化发展。西北地区农区牧业要发挥优势,合理布局,主要是陕西陕南生猪,关中肉牛和奶牛,陕北和渭北奶山羊养殖产业区,甘肃河西、陇南、天水和定西生猪,甘南、临夏、庆阳和河西肉羊,甘南肉牛,陇东奶牛养殖产业区,宁夏肉羊、奶牛养殖产业区,新疆奶牛、肉牛和肉羊养殖产业区,青海肉牛和肉羊养殖产业区,同时也要重视畜产品安全问题。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加快农村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发展基础,同时要引导和重视农村运输业、旅游业、餐饮、农业贸易和其它行业的服务业等。 西北地区还耕还林还草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经济补偿(贴)制度,生态移民工程,科技还林还草方案,依法退耕和依法保护林草,开发农村新能源技术体系,发展农村经济和引导农民增收的机制。农业结构调整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技术体系,农业与农村教育体系建设,农业与农村综合体系建设。
白宝华,刘广平,赵凤菇,李文贵,林文和[10](2002)在《苹果梨优质丰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锦州市的苹果梨栽培面积已发展到 6 0 0 0hm2 ,成为该市的支柱产业、辽宁省苹果梨的重要基地。因此研究、推广一套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 ,对果农增收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二、苹果梨优质丰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苹果梨优质丰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疆林果业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 |
1.1.2 新疆发展林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优势和潜力 |
1.1.3 林果业已成为新疆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 |
1.1.4 新疆政府高度重视特色林果业发展 |
1.1.5 为内陆欠发达区域经济林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4.1 新疆经济林果比较优势和增产格局贡献因素分析 |
1.4.2 新疆经济林果发展水平评估 |
1.4.3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实证分析 |
1.4.4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综述法 |
1.5.2 比较优势衡量方法 |
1.5.3 LMDI分解法 |
1.5.4 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 |
1.5.5 探索性分析 |
1.5.6 多元回归分析 |
1.5.7 归纳演绎法 |
1.6 基本概念 |
1.6.1 产业 |
1.6.2 经济林与经济林果 |
1.6.3 林果业相关概念 |
1.6.4 林果业高质量发展 |
1.6.5 驱动力 |
1.6.6 路径 |
1.7 数据来源与研究范围 |
1.7.1 数据来源 |
1.7.2 研究范围 |
1.8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8.1 国外研究综述 |
1.8.2 国内研究综述 |
1.8.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2.1 理论基础 |
2.1.1 经济林栽培与加工利用理论 |
2.1.2 制度变迁理论 |
2.1.3 全球价值链理论 |
2.1.4 规模经济理论 |
2.1.5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1.6 产业竞争力理论 |
2.2 技术路线 |
2.3 区域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概念模型 |
3 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阶段分析(1988-2017) |
3.1.1 传统发展阶段(1988-1997) |
3.1.2 成长发展阶段(1998-2011) |
3.1.3 成熟发展阶段(2012-2017) |
3.2 新疆经济林果经营规模及结构分析 |
3.2.1 种植面积 |
3.2.2 产量规模 |
3.2.3 品种结构 |
3.2.4 空间分布 |
3.3 新疆经济林果贮藏加工现状分析 |
3.3.1 企业贮藏、加工能力发展情况 |
3.3.2 企业贮藏、加工业绩效情况 |
3.4 新疆经济林果销售现状分析 |
3.4.1 国内销售现状 |
3.4.2 对外贸易状况 |
3.5 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问题分析 |
3.5.1 林果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失衡 |
3.5.2 林果产品贮藏与加工实力薄弱 |
3.5.3 林果产品国内外市场开拓不足 |
3.6 本章小结 |
4 新疆经济林果比较优势和增产格局贡献因素分析 |
4.1 新疆经济林果业比较优势分析 |
4.1.1 比较优势的内涵 |
4.1.2 比较优势分析 |
4.2 新疆主栽经济林果增产格局与贡献因素分析 |
4.2.1 数据来源 |
4.2.2 研究方法 |
4.2.3 新疆苹果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4 新疆梨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5 新疆葡萄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6 新疆杏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7 新疆红枣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8 新疆核桃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3 新疆经济林主栽品种种植面积变化的特征 |
4.3.1 新疆苹果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2 新疆梨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3 新疆葡萄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4 新疆杏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5 新疆红枣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6 新疆核桃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5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估 |
5.1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
5.1.1 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
5.1.2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主要特征 |
5.2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5.2.2 评价指标选取及衡量说明 |
5.3 发展水平的评价 |
5.3.1 规模经营指数 |
5.3.2 全要素生产率 |
5.3.3 地均林果产值 |
5.3.4 林果产量增长变动 |
5.3.5 林果价格变动比率 |
5.3.6 单位林果产值耗水 |
5.3.7 单位林果产值耗能 |
5.3.8 化肥用量缩减比例 |
5.3.9 农药用量缩减比例 |
5.3.10 林果业投资利润率 |
5.4 评价方法 |
5.5 评价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实证分析 |
6.1 驱动力分析及基本假设 |
6.1.1 内部驱动力 |
6.1.2 外部驱动力 |
6.2 研究设计 |
6.2.1 模型选择 |
6.2.2 变量选取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探索性分析 |
6.3.2 多元回归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
7.1 分析框架 |
7.2 以科技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2.1 问题分析 |
7.2.2 主要措施 |
7.3 以主体增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3.1 问题分析 |
7.3.2 主要措施 |
7.4 以特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4.1 问题分析 |
7.4.2 主要措施 |
7.5 以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5.1 问题分析 |
7.5.2 主要措施 |
7.6 以品牌营造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6.1 问题分析 |
7.6.2 主要措施 |
7.7 以绿色循环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7.1 问题分析 |
7.7.2 主要措施 |
7.8 新疆典型地区(阿克苏)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执行情况案例 |
7.8.1 以科技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2 以主体增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3 以特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4 以绿色循环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5 以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6 以品牌营造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9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1.1 构建区域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概念模型 |
8.1.2 新疆经济林果种植、生产特征分析 |
8.1.3 评估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水平 |
8.1.4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实证分析 |
8.1.5 驱动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
8.2 主要创新点 |
8.2.1 构建区域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概念模型 |
8.2.2 提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
8.3 研究展望 |
8.3.1 完善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模型 |
8.3.2 完善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测评依据和评价体系 |
8.3.3 驱动路径进一步深入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冀中南地区密植梨品种筛选与配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密植梨研究进展 |
1.2.1 国外密植梨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梨研究现状 |
1.2.3 梨产业发展现状 |
1.2.4 密植梨研究的进展 |
1.3 梨树栽植密度的研究 |
1.4 密植梨园品种的变化 |
1.5 不同梨品种抗病性的研究 |
1.6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地点 |
2.3 试验设计 |
2.3.1 田间试验设计 |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1 引进梨品种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
2.4.2 引进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观察 |
2.4.3 引进品种综合评价 |
2.4.4 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生物学特性 |
3.1.1 生长习性 |
3.1.2 结果习性 |
3.1.3 物候期 |
3.1.4 耐日灼能力 |
3.2 果实品质性状 |
3.2.1 单果重 |
3.2.2 果形指数 |
3.2.3 果实硬度 |
3.2.4 不同品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
3.3 经济产量 |
3.4 不同梨品种的综合评价 |
3.5 适宜密植梨的标准 |
3.6 对筛选密植梨品种的栽培技术 |
3.6.1 建园技术 |
3.6.2 圆柱形梨树整形修剪技术 |
3.6.3 控冠的关键技术 |
3.6.4 梨园节水省肥减药关键技术 |
3.6.5 花果管理技术与土肥水调控技术 |
3.7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新疆库尔勒香梨与延边苹果梨产业现状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
新疆库尔勒香梨与延边苹果梨产业发展现状 1.1 |
库尔勒香梨产业发展现状 1.2 |
延边苹果梨产业发展现状 2 |
新疆库尔勒香梨与延边苹果梨产业对比分析 2.1 |
栽培面积与产量 2.2 |
新品种选育与应用 2.3 |
栽培技术与经营模式 2.4 |
商品化处理与贮藏加工 2.5 |
销售与国际贸易 3 |
延边苹果梨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3.1 |
缺乏种植规划, |
管理水平较差 3.2 |
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落后, |
附加值低 3.3 |
市场体系不健全, |
缺乏扶持 3.4 |
推广范围小, |
品牌知名度低 4 |
延边苹果梨产业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4.1 |
提高延边苹果梨的标准化管理, |
增加科技含量 4.2 |
重视延边苹果梨采后商品化处理, |
增加产品附加值 4.3 |
加强延边苹果梨的市场体系建设, |
建立信息网 4.4 |
强化延边苹果梨品牌经营战略, |
发挥品牌效应 |
(4)不同栽培措施对矮化自根砧富士苹果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苹果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
1.2.1 苹果产业发展的现状 |
1.2.2 苹果产业发展的趋势 |
1.3 苹果矮化栽培技术的发展 |
1.3.1 世界各国矮化苹果栽培情况 |
1.3.2 我国矮化苹果栽培情况 |
1.3.3 我国矮化苹果栽培发展前景 |
1.4 本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情况 |
1.4.1 砧木 |
1.4.2 拉枝角度 |
1.4.3 栽培密度 |
1.4.4 授粉方式 |
1.4.5 负载量 |
1.5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5.1 选题的目的 |
1.5.2 选题的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报告 |
第一节 矮化自根砧不同定植高度对苹果生长发育的影响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结果与分析 |
1.4 讨论 |
第二节 不同栽培密度对矮化自根砧苹果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节 不同拉枝角度对矮化自根砧苹果枝条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节 不同授粉方式的对坐果情况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节 精准化留果技术体系研究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4 讨论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建国60年来宁夏果树科研辉煌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果树资源调查 |
1.1果树资源调查的意义和目的 |
1.2资源调查内容及取得的成果 |
第二部分果树新品种选育及良种推广 |
2.1苹果新品种选育成绩卓着 |
2.1.1苹果引种及良种推广 |
2.1.2苹果育种成绩显着 |
2.2梨的引种和良种推广 |
2.3葡萄引种和良种推广 |
2.4核果类引种及良种推广 |
2.4.1桃品种引进及良种推广 |
2.4.2杏品种的引进及良种推广 |
2.4.3李品种引进和良种推广 |
2.5品种选育及良种推广 |
第三部分栽培技术上的新突破———创新成果 |
3.1解决了宁夏苹果幼树不能安全越冬的问题 |
3.1.1苹果幼树抽干死亡的原因 |
3.1.2预防抽干的农业措施 |
3.2开创了宁夏沙荒地栽培苹果的新纪元 |
3.3普及果树育苗新技术, 为宁夏果树发展奠定了基础 |
3.3.1苹果砧木种子播种育苗试验 |
3.3.2果树育苗技术研究与优良品种苗木的推广 |
3.4实现宁夏果树栽培技术的革新 |
3.4.1苹果矮化密植试验推广 |
3.4.2梨树乔砧矮化密植试验研究 |
3.4.3李树矮化密植试验 (该项研究是“核果类引种及栽培技术研究”的子课题) |
3.5推广应用果树多接点小枝龄一次性高接换种技术 |
3.5.1推广应用高接换种的方法、时间、范围及技术环节 |
3.5.2多接点小枝龄一次性高接换种的先进性 |
3.6开展了宁夏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 并取得了成效 |
3.6.1苹果病害的防治研究 |
3.6.1.1苹果黄叶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的研究 |
3.6.1.2国光苹果苦痘病防治试验 |
3.6.1.3金冠苹果虎皮病的防治研究 |
3.7开展了利用喷灌预防苹果花期霜冻的研究, 并取得了成效, 为喷灌技术服务于农业开了一个好头 |
3.7.1试验研究材料和方法 |
3.7.2试验结果 |
3.8率先研究宁夏果树冻害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为预防果树冻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
3.8.1受冻的症状及部位 |
3.8.2影响冻害程度的因素 |
3.8.3预防和减轻冻害的途径 |
3.8.4对受冻果树的处理 |
3.9果树基地建设成绩显着 |
3.9.1彭阳县果树基地建设 |
3.9.2参与节水高效农业综合开发研究 |
3.10首次对灵武长枣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
3.10.1研究内容 |
3.10.2取得的创新成果4项 |
3.11果品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
3.11.1葡萄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 |
3.11.2梨果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
3.11.3苹果保鲜储藏技术研究 |
3.11.4枣果保鲜贮藏技术研究 |
第四部分新形势下的果树科研动向 |
4.1体制改革后的果树科研单位 |
4.1.1宁夏农科院园艺研究所 |
4.1.2灵武园艺试验场 |
4.2设施园艺蓬勃发展, 前景美好 |
4.3中部干旱带葡萄、枣等经果林及硒砂瓜产业发展在启动 |
(6)西北地区果树生态适应性评价与区域布局优化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3 果树的生产现状与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方法、基本思路及框架结构 |
第二章 西北地区的区域背景和果树资源特征 |
2.1 西北地区的区域背景 |
2.2 西北地区果树资源 |
第三章 西北地区果树生态适应性分析 |
3.1 果树生态适应性的生态学理论基础 |
3.2 西北地区主要果树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分析 |
第四章 西北地区气候背景分析 |
4.1 西北地区气候特征分析 |
4.2 适应果树栽培的气候指标 |
4.3 西北地区气候条件的综合评价 |
第五章 西北地区地质、土壤背景分析 |
5.1 地质背景 |
5.2 西北地区土壤类型、地理分布及养分特征 |
5.3 西北地区土壤的综合评价 |
第六章 西北地区果树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 |
6.1 西北地区果业区域布局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
6.2 西北地区果树适宜区的综合区划 |
6.3 经营管理和技术层面的优化措施和模式探索 |
第七章 西北地区果树适宜区的分区描述和发展方向 |
7.1 干旱落叶果树带 |
7.2 温带落叶果树带 |
7.3 高寒果树带 |
7.4 常绿、落叶果树混交带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山东果业发展与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点及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之处 |
2 水果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基本理论 |
2.1 果业发展理论 |
2.2 果业结构优化理论 |
3 山东水果产业发展的背景分析 |
3.1 世界水果产业发展 |
3.2 中国水果产业发展 |
3.3 西部大开发给山东水果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4 山东水果产业的演变特征与发展趋势 |
4.1 山东水果种植面积、总产和单产的演变 |
4.2 山东果品价格及成本变动 |
4.3 生产组织 |
4.4 产后处理 |
4.5 市场销售状况分析 |
4.6 新品种引进及栽培技术 |
4.7 山东发展水果产业的优势 |
4.8 山东水果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趋势 |
5 山东水果产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
5.1 山东水果产业结构的历史调整 |
5.2 山东水果产业总体布局 |
5.3 山东水果生产结构 |
5.4 山东水果市场营销结构 |
5.5 山东水果供求结构 |
5.6 山东水果产品国际竞争力结构 |
5.7 山东水果出口结构 |
5.8 山东水果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6 山东水果产业结构优化 |
6.1 水果产业结构优化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
6.2 树种品种区域化结构优化 |
6.3 生产结构优化 |
6.4 水果生产方式优化 |
6.5 水果加工结构优化 |
6.6 营销结构优化 |
6.7 技术结构优化 |
6.8 产业化结构优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附件 |
(9)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世界农业发展背景 |
1.1.1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
1.1.2 可持续发展农业思潮 |
1.1.3 精确化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道路 |
1.1.4 高效化的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的方向 |
1.1.5 提供安全无毒的农产品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
1.1.6 全球化是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 |
1.2 中国农业发展的背景 |
1.3 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的影响状况 |
1.4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与结构调整战略研究的思路 |
1.5 小结 |
第二章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现状分析 |
2.1 退耕还林还草背景及政策 |
2.1.1 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背景、目标及意义 |
2.1.2 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
2.2 西北地区环境 |
2.2.1 概况 |
2.2.2 陕西省自然环境概况 |
2.2.3 甘肃省自然环境概况 |
2.2.4 青海省自然环境概况 |
2.2.5 宁夏自然环境概况 |
2.2.6 新疆自然环境概况 |
2.3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
2.3.1 陕西省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
2.3.2 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
2.3.3 青海省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
2.3.4 宁夏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
2.3.5 新疆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
2.3.6 五省区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
2.4 小结 |
第三章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
3.1 引言 |
3.2 西北地区的产业环境 |
3.2.1 第一产业现状及其产业发展环境 |
3.2.2 第二产业现状 |
3.2.3 西北地区第三产业现状 |
3.3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总体现状 |
3.3.1 西北地区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现状 |
3.3.2 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环境 |
3.3.3 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状况 |
3.4 小结 |
第四章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 |
4.1 西北地区种植业结构现状 |
4.2 西北地区农作物生产潜力 |
4.3 林业结构 |
4.4 牧业与渔业结构 |
4.4.1 牧业结构 |
4.4.2 渔业结构 |
4.5 小结 |
第五章 退耕还林还草区域界定及造林理论 |
5.1 区域界定相关理论研究 |
5.1.1 生物学与生态学理论 |
5.1.2 还林还草区域界定理论 |
5.2 还林区植被恢复理论与途径研究 |
5.3 国外退耕还林还草启示 |
5.4 还林区域界定范围 |
5.5 小结 |
第六章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战略 |
6.1 农业结构调整思路 |
6.2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
6.3 “以工促农”的工业调整战略 |
6.3.1 西北地区工业状况 |
6.3.2 西北地区的工业发展战略 |
6.4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战略 |
6.4.1 农林牧结构调整 |
6.4.2 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种植结构调整战略) |
6.4.3 区域优势作物调整战略 |
6.4.4 西北地区农作物结构调整比较优势 |
6.5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区域林业结构调整 |
6.5.1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及林草建设基本原则 |
6.5.2 西北地区功能林划分及树种特点 |
6.5.3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区域适地主要树种 |
6.5.4 西北地区树种草种结构调整战略 |
6.6 西北地区牧业结构调整 |
6.6.1 西北地区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6.6.2 西北地区牧业结构调整战略 |
6.7 第三产业调整战略 |
6.7.1 西北地区第三产业构成分析 |
6.7.2 西北地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战略 |
6.8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目标 |
6.8.1 农业结构调整依据的标准 |
6.8.2 农业结构需求目标 |
6.9 小结 |
第七章 退耕还林还草与结构调整的技术体系研究 |
7.1 退耕还林还草的保障技术体系 |
7.2 农业结构调整的农业科技体系建设 |
7.2.1 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概述 |
7.2.2 农业科技体系建设 |
7.3 农业市场体系建设 |
7.4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技术体系 |
7.5 农业与农村教育体系建设 |
7.6 农业综合体系建设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苹果梨优质丰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及实现路径研究[D]. 彭睿.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2)
- [2]冀中南地区密植梨品种筛选与配套技术[D]. 索海玉.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2)
- [3]新疆库尔勒香梨与延边苹果梨产业现状对比分析[J]. 刘晓羽,曲柏宏,刘迪,孟义淳,王甜元,张微.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18(03)
- [4]不同栽培措施对矮化自根砧富士苹果生长发育的影响[D]. 李天宇.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5)
- [5]建国60年来宁夏果树科研辉煌成就[J]. 喻菊芳,魏卫东,张小波. 宁夏农林科技, 2009(03)
- [6]西北地区果树生态适应性评价与区域布局优化调整研究[D]. 周广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7]山东果业发展与结构优化研究[D]. 何乃波. 山东农业大学, 2005(11)
- [8]中国梨育种的回顾和展望[J]. 柴明良,沈德绪. 果树学报, 2003(05)
- [9]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D]. 杨世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01)
- [10]苹果梨优质丰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J]. 白宝华,刘广平,赵凤菇,李文贵,林文和.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