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甜玉米“金穗6号”高产栽培技术

超甜玉米“金穗6号”高产栽培技术

一、超甜玉米“金穗6号”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周苏文[1](2002)在《超甜玉米“金穗6号”丰产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超甜玉米"金穗6号"是云南农业大学新选育出来的专用型鲜食玉米良种,先后在本校农场、元谋县、元江县、华坪县、西双版纳等地进行丰产示范栽培,效果良好。由于部分农户沿用饲用玉米的传统种植技术来进行生产而达不到预期效果,现将其基本特点和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周苏文,赵磊峰[2](2001)在《超甜玉米“金穗6号”丰产栽培》文中认为

俞平高[3](2006)在《甜玉米新品种的选育现状及其推广模式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甜玉米原产于美洲,根据控制甜玉米胚乳突变基因、胚乳中碳水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及子粒表现型的不同,甜玉米可分为普通甜玉米(su1,su2)、加强甜玉米(su1se)、超甜玉米(sh1,sh2,sh4)和甜脆玉米(bt1,bt2)等。目前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是普通甜玉米、加强甜玉米和超甜玉米类型。我国甜玉米生产起步较晚,甜玉米市场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甜玉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出口创汇,发展农村经济,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本文对我国甜玉米新品种的选育现状及其推广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论文对甜玉米的分类、生产、消费以及国内外的产业化发展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国内外甜玉米新品种选育的现状,指出常规方法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可加快育种进程。品质性状是甜玉米最重要的育种目标,尤其是果皮厚度是当前甜玉米品质育种考虑的首要因素。论文介绍了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常见的六种模式,比较了美国的市场主导型和我国的政府主导型农作物品种推广模式,分析了甜玉米新品种推广的特点和要求。认为加工企业是甜玉米新品种推广的主要对象和目标,提出了甜玉米新品种推广的主要模式,即:在推广形式上主要采取爆发型推广,在推广内容上采取良种良法配套,在推广战略上采用“公司+农户”的产业链运作。并结合“金菲”超甜玉米新品种推广的实践,提出各方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育繁推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有利于甜玉米品种的品牌建设。论文最后提出了目前甜玉米育种中急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加强甜玉米育种资源搜集及基础材料的创建工作、顺应市场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育种目标、创立甜玉米种子品牌,以提高甜玉米品种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论文对当前甜玉米新品种推广模式进行了探讨,对我国甜玉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提出了将甜玉米归入蔬菜类的政策性建议和加强甜玉米宣传力度、开发甜玉米加工产品、树立科学的营销推广理念、加强品种品牌建设等建议,以推动我国甜玉米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何松[4](2017)在《Sh2甜玉米杂交种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选用4个sh2甜玉米自交系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测配6个杂交种进行田间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sh2甜玉米杂交种组合间除了穗长、穗行数、出籽率外,其它性状的差异均达到了显着或极显着的水平;杂交种的株高、穗位高、穗位叶长、穗位叶宽、穗长、穗粗、行粒数、单穗重、出籽率9个性状与亲本间存在显着差异;杂交种的株高、穗位高、穗位叶长、穗位叶宽、穗粗、行粒数、单穗重和百粒重的均值表现和变幅高于亲本;杂交种的总氨基酸、蔗糖、果糖和维生素C含量的均值表现和变幅高于亲本;除淀粉外乳熟期蛋白质、总氨基酸、蔗糖、果糖、维生素C、维生素E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抛物线变化,杂交种与亲本各品质性状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不同,其中蛋白质、蔗糖、维生素C含量在授粉后21d达到最大值,维生素E在授粉后28d达到最大值。(2)杂种优势分析表明: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中单穗重的中亲优势、超亲优势最强分别是189.87%、162.42%,出籽率的中亲优势最弱(5.16%);秃尖长的超亲优势最弱(-9.82%)。品质性状中蔗糖含量的中亲优势、超亲优势最强分别是415.38%、362.17%,蛋白质含量的中亲优势最弱(0.34%),淀粉含量的超亲优势最弱(-13.34%)。相关性分析表明:百粒重与单穗重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穗粗呈显着正相关,与淀粉和蔗糖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出籽率与秃尖长、蔗糖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单穗重与穗粗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维生素E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行粒数与株高、穗位叶宽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穗位高、穗长、秃尖长、淀粉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穗行数与果糖含量呈显着负相关;穗上叶数与蛋白质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总氨基酸呈极显着负相关;穗位叶长与总氨基酸、维生素C含量呈显着负相关;穗位高与淀粉含量呈显着正相关。(3)甜玉米自交系遗传距离的变化范围是0.2727~0.5902,Q3与Q4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5902;Q3与Q1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2727。自交系遗传距离与各性状中亲优势、超亲优势的相关性均不显着,随着遗传距离的降低,杂种优势值有降低的变化,但是亲本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是否呈线性相关关系尚不确定,能否进行杂种优势预测需要进一步研究。

于洪坤[5](2010)在《崇明岛甜玉米品种试验及栽培技术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崇明岛地处长江口,沿江围垦的土地土壤PH值和灌溉水PH值偏高,鲜食玉米有小面积的种植,主要以糯玉米为主,在此地还没有大规模种植甜玉米经历。为选出适合当地栽培的甜玉米品种和配套的栽培模式,本研究从甜玉米的品种选择、提早播种、育苗方式、移栽方式、覆盖方式等环节着手,系统分析了不同农艺措施对甜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集成组装和发展了甜玉米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为当地的甜米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1)选用华珍等5个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崇明岛气候条件下各甜玉米品种生长发育特性及产品品质,结果表明:引进的5个甜玉米品种在崇明岛春播种植,适应性都较好,产量较高,性状优良,品质好。其中甜玉米以华珍(品种)产量和商品性最好,鲜穗产量达13198㎏/hm2,玉米秸杆还可作青贮饲料。(2)选用华珍(品种)为材料,研究提早播种、不同育苗、移栽、覆盖方式等栽培技术措施,结果表明:崇明岛甜玉米早春种植在3月5日左右播种,采用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栽培等促早栽培技术,可获得较高产量(16100㎏/hm2),商品上市期比常规方法栽培提前10天左右,从而错开销售旺季,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胡新洲[6](2010)在《超甜玉米sh2基因鉴定及主要食用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以8个超甜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完全双列杂交Griffing方法Ⅱ设计试验和组配杂交组合。首先,设计特异性引物检测超甜玉米自交系sh2基因;其次,针对我国目前超甜玉米育种的难点:口感差、柔嫩度差、含糖量不高,对超甜玉米果糖、淀粉、膳食纤维的变化规律和遗传特性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鉴定8个自交系的基因。结果表明8个自交系是sh2基因控制。2.绝大部分自交系和杂交组合果糖含量在授粉后14天果糖含量达到最大值,极少数自交系和杂交组合果糖含量在授粉第20天后达到最大值,以后随着授粉天数的增加的逐渐减少。3.自交系和杂交组合淀粉含量在授粉后14~17天会有持续的增长且变化速率也较快,在授粉后17~20天也会有持续的增长但变化速率增长较缓慢。绝大部分自交系和杂交组合淀粉含量变化基本是在授粉后20~26天达到最大值或处于较高值。4.自交系和杂交组合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变化基本上随着授粉天数增加而持续增长,只有极少数自交系和杂交组合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最高值出现在授粉后第20天或者第23天;自交系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最高值都出现在授粉后第20天,杂交组合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最高值几乎都出现授粉后第17天;自交系和杂交组合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达到最高值后随着授粉天数的增加而持续下降。5.综合各性状一般配合力的效应值,T-4具有爽口,果糖含量适中的优点,其次T-14是个较好的自交系,具有果糖含量高淀粉含量较低的特点,但是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最高;T-5也是个较好的自交系,淀粉含量最低且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极低,是选育良好风味和口感的最佳亲本。6.双亲的一般配合力的高低与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的高低没有直接的关系,总配合力效应值是衡量一个组合优劣的指标。根据总配合力效应值,综合得出T-4×T-8和T-14×T-3是高果糖、极爽口的组合;T-14×T-5是高果糖、极脆的组合;T-1×T-5是爽口和极脆的组合。但是很难组配出高果糖、极爽口和极脆的组合。7.各性状广义遗传力的大小依次为不溶性膳食纤维>淀粉>可溶性膳食纤维>果糖;狭义遗传力的大小依次为果糖>淀粉>可溶性膳食纤维>不溶性膳食纤维。8.果糖在超中亲优势、超高亲优势、超低亲优势方面表现都比其它3个性状明显地突出。淀粉主要表现在超低亲优势,不溶性膳食纤维主要表现出一定的负向超高亲优势,可溶性膳食纤维主要表现出一定的超低亲优势。

武明宇[7](2010)在《甜玉米品种选育及产业发展现状》文中研究指明甜玉米作为新型果蔬食品,已在世界多国得到迅速发展,具有口感好、生育期短、丰产等生育特点。介绍甜玉米的分类及其品质特点,阐述美国、日本等甜玉米产业发展较快国家及我国甜玉米品种选育和产业发展现状,以期为我国的甜玉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潘彬荣[8](2008)在《金玉甜1号的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于2001-2004年在温州市农科院进行甜玉米新品种选育研究,通过自交系种质改良和创新,育成超甜型稳定父本自交系113和母本自交系152,配制杂交F1代(152×113)组合通过浙江省2005年和2006两年省区试及生产试验并审定定名为金玉甜1号(金玉甜1号)。同时,研究了金玉甜1号的制种技术、高产栽培技术、甜玉米自交系当地加代繁殖试验,并进行了甜玉米品比等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引进国外甜玉米种质进行自交分离,选育出品质好、配合力高、遗传稳定、植株较矮的甜玉米自交系—113。通过引进我国台湾新品种华珍,该品种耐热性能好,高产、稳产、品质优,通过传统选育方法,育成了高配合力、遗传稳定、耐热或耐寒性强、适应性广的亲本自交系—152。以152为母本、113为父本育成优质高产抗性强的超甜型水果甜玉米杂交种——金玉甜1号。2005-2006年通过浙江省甜玉米区试和生产试验,并于2007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建立杂种优势利用新模式,即国外优质甜玉米种质和国内高产、稳产、配合力高的甜玉米种质育成的自交系进行杂交配制甜玉米新组合。3、研究了金玉甜1号的高产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其中高产技术要点为金玉甜1号亩栽3200-3500株,适时采收:制种技术要点为金玉甜1号秋季♂与♀播期相隔8-9d,♀早播。4、初步研究了金玉甜1号产业化开发模式,建立起科研、生产和销售的联合体,实行产、供、销于一体,推动我市果蔬玉米产业化的发展。

陈晖[9](2007)在《湖南永州鲜食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从甜(糯)玉米的品种选择、超早播种、育苗方式、移栽方式、覆盖方式等环节着手,系统分析了不同农艺措施对甜(糯)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集成组装和发展了甜(糯)玉米早播早促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扩大鲜食甜(糯)玉米生产,提高种植效益提供理论依据。(1)选用绿色超人等10个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永州气候条件下各鲜食玉米品种生长发育特性及产品品质,结果表明:引进的10个鲜食甜(糯)玉米品种在永州春播种植,适应性都较好,产量较高,性状优良,品质好。其中甜玉米以绿色超人(品种)最好,鲜穗产量达13200kg/hm2;糯玉米以渝糯7号最佳,产量达11899.5 kg/hm2。玉米秸杆还可作青贮饲料。(2)选用渝糯七号为材料,研究超早播种、不同育苗、移栽、覆盖方式等栽培技术措施,结果表明:永州地区鲜食糯玉米早春种植在3月5日左右播种,采用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栽培等促早栽培技术,可获得较高产量(12805.5kg/hm2),产值达51222元/hm2,商品上市期比常规方法栽培提前10天左右,从而错开销售旺季,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赵炜[10](2007)在《超甜玉米品质和农艺性状遗传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以8个超甜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完全双列杂交Griffing方法Ⅱ设计试验和组配杂交组合。设计特异性引物鉴定自交系sh2基因;针对我国目前超甜玉米育种存在的果皮厚、柔嫩度差、含糖量不高等难点,研究了果皮厚度、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净穗重、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株高、穗位高、茎粗等17个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参数,根据净穗重、果皮厚度、可溶性总糖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对8个自交系进行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和杂种优势模式的探讨。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已知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鉴定了8个自交系基因。结果表明,8个超甜玉米自交系的甜质性受sh2基因控制。2.在超甜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果皮厚度呈动态曲线变化,即授粉后随籽粒发育,果皮厚度逐渐增大,到乳熟期达到最大值;然后随籽粒脱水,果皮细胞排列紧密而变薄。同一基因型不同个体间有极显着差异,说明籽粒果皮厚度主要受核背景影响。广州地区春秋两季果皮厚度测量值有差异,一般应以秋季为准。3.可溶性总糖呈动态曲线变化。在籽粒灌浆过程中,可溶性总糖含量有两种变化趋势:一种是先逐渐升高,乳熟期达到最大值,然后再逐渐下降;另一种是先下降,再升高,乳熟期达到最大值,然后再逐渐下降。广州地区超甜玉米在授粉后16~20天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这一时期也是鲜果穗的最佳采收期。4.根据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分析结果,对所研究的8个自交系作出综合评价,T-19是综合性状较好的高产、优质型自交系;T-14、T-8是高产型自交系;T-4是优质型自交系。5.在本研究中,各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的高低与双亲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有一定的一致性。对产量、品质和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进行综合评价得出,T-8×T-4属综合性状优良的组合,其产量高、农艺性状优良、甜度高、果皮薄,是一个难得的优良组合。T-5×T-14、T-8×T-1属高产、薄皮组合;T-19×T-8属高产、高甜度组合。6.一般配合力相关分析表明,果皮厚度与还原糖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可溶性总糖与果皮厚度相关性很小。净穗重与穗粗呈显着正相关;穗行数与穗粗呈极显着正相关;株高与穗位高呈显着正相关;穗粗与茎粗呈显着负相关;行粒数与其它各个性状相关性不显着。7.对8个自交系17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估算的大小顺序是:还原糖>行粒数>净穗重>株高>果皮厚度>雄穗长>可溶性总糖>吐丝期>散粉期>雄穗分支数>穗粗>穗行数>穗长>穗位叶一半叶脉数>茎粗>穗位高>秃尖长。狭义遗传力估算的大小顺序是:穗粗>穗位高>穗行数>穗长>茎粗>可溶性总糖>吐丝期>散粉期>雄穗分支数>果皮厚度>净穗重>株高。穗长、穗行数、穗粗、穗位高和茎粗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较高,说明8个自交系间差异主要是基因型差异造成的,且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可以在早代选择。可溶性总糖、果皮厚度、净穗重等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较高,但狭义遗传力较低,说明这些性状主要受非加性基因控制,宜在晚期选择。秃尖长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较低,表明此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选择效率低。8.根据净穗重的特殊配合力把8个自交系划分为A、B、C、D、E五个杂种优势群, A×B杂种优势模式杂种优势最强。根据果皮厚度的特殊配合力把8个自交系划分为1、2、3三个杂种优势群, 1×3杂种优势模式杂种优势最强。根据可溶性总糖的特殊配合力把8个自交系划分为L、M、N、O四个杂种优势群, L×M杂种优势模式杂种优势最强。

二、超甜玉米“金穗6号”丰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甜玉米“金穗6号”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2)超甜玉米“金穗6号”丰产栽培(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本特点
二、主要栽培技术
    1. 精心选地, 精细整地。
    2. 播种方式。
    3. 播种量。
    4. 播种期。
    5. 种植密度。
    6. 种肥和追肥的施用。
    7. 田间管理及虫害防治。
    8. 适时采收。

(3)甜玉米新品种的选育现状及其推广模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甜玉米生产、消费概况
    2.1 甜玉米的起源和分类
    2.2 甜玉米的生产栽培
        2.2.1 甜玉米的生育特性
        2.2.2 甜玉米的生产季节
        2.2.3 甜玉米的播种
        2.2.4 甜玉米的主要病虫害防治
        2.2.5 甜玉米的采收
    2.3 甜玉米的加工和处理
        2.3.1 甜玉米的冷藏
        2.3.2 甜玉米的加工
    2.4 甜玉米的产业与消费市场分析
        2.4.1 国外甜玉米的产业与消费
        2.4.2 国内甜玉米产业与消费
3 甜玉米新品种的选育现状、目标及实践
    3.1 甜玉米新品种的选育现状
    3.2 甜玉米选育目标的确定
    3.3 甜玉米选育手段和方式
        3.3.1 杂交选育法
        3.3.2 回交转育法
        3.3.3 二环系法
        3.3.4 利用双隐性甜玉米自交系培育甜玉米杂交种
    3.4 甜玉米新品种选育的实践与结果
        3.4.1 超甜玉米新品种金菲的选育过程
        3.4.2 超甜玉米新品种金菲的表现
4 甜玉米新品种推广模式的探讨
    4.1 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的模式
    4.2 甜玉米新品种推广的特点和要求
    4.3 甜玉米新品种推广的主要模式
    4.4 甜玉米新品种推广的实践与结果
        4.4.1 推广绩效
        4.4.2 推广的组织系统
        4.4.3 推广模式的运行特点
5 甜玉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 我国甜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1 存在的问题
        5.1.2 解决问题的对策
    5.2 甜玉米新品种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5.2.1 存在的问题
        5.2.2 解决问题的对策
    5.3 甜玉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5.3.1 存在的问题
        5.3.2 解决问题的对策
6 主要参考文献

(4)Sh2甜玉米杂交种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甜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1.3 杂种优势的应用及遗传机理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甜玉米育种研究进展
        1.4.2 我国甜玉米育种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Sh_2甜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田间试验方法
        2.2.3 田间调查项目
        2.2.4 室内考种项目
        2.2.5 实验室项目测定与方法
        2.2.6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亲本及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均值分析
        2.3.2 田间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2.3.3 产量性状比较分析
        2.3.4 品质性状动态比较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h_2甜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及相关性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与试验方法
        3.2.2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杂交种田间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3.3.2 杂交种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遗传距离与sh_2甜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相关性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引物合成
        4.2.2 主要试剂与溶液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2.4 DNA提取
        4.2.5 PCR扩增体系
        4.2.6 PCR扩增程序
        4.2.7 电泳
        4.2.8 银染
        4.2.9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sh_2甜玉米自交系的遗传距离
        4.3.2 sh_2甜玉米自交系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相关性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1.1 Sh_2甜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研究
        5.1.2 Sh_2甜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及相关性分析
        5.1.3 遗传距离与sh_2甜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5.2 应用价值或前景分析
    5.3 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取得的实践研究成果
致谢

(5)崇明岛甜玉米品种试验及栽培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崇明岛自然概况
    1.2 崇明农业现状
    1.3 甜玉米的研究开发概况
    1.4 甜玉米的类型和生长发育特性
    1.5 甜玉米的营养价值
    1.6 市场发展前景
    1.7 甜玉米的栽培技术研究
    1.8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品种比较试验
        2.1.1 试验点的自然条件
        2.1.2 供试品种
        2.1.3 试验设计
        2.1.4 试验方法
        2.1.5 调查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2.2 播期试验
        2.2.1 供试品种:华珍
        2.2.2 试验设计
        2.2.3 试验方法
        2.2.4 调查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2.3 栽培模式试验
        2.3.1 供试品种
        2.3.2 试验设计
        2.3.3 调查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品种比较试验
        3.1.1 生育期
        3.1.2 植株特征特性
        3.1.3 抗逆性
        3.1.4 主要经济性状
        3.1.5 外观品质及食味鉴定
        3.1.6 鲜穗产量结果分析
        3.1.7 小结
        3.1.8 讨论
    3.2 播期试验
        3.2.1 不同播期玉米的生育进程
        3.2.2 不同播期玉米植株及果穗性状
        3.2.3 不同播期玉米的产量性状和经济效益
        3.2.4 小结
        3.2.5 讨论
    3.3 栽培模式试验
        3.3.1 不同栽培模式对经济性状的影响
        3.3.2 不同栽培模式对鲜穗产量的影响
        3.3.3 不同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3.3.4 小结
        3.3.5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

(6)超甜玉米sh2基因鉴定及主要食用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目录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甜玉米的起源及甜玉米发展状况
    1.2 甜玉米的遗传分类和品质特性
        1.2.1 普甜玉米
        1.2.2 超甜玉米
        1.2.3 加强型甜玉米
    1.3 我国甜玉米育种状况
    1.4 世界甜玉米育种研究状况
    1.5 甜玉米品质育种研究进展
        1.5.1 甜玉米甜度的研究进展
        1.5.2 甜玉米风味的研究进展
        1.5.3 甜玉米柔嫩度的研究进展
    1.6 甜玉米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供试材料的种植及取样
    2.3 实验方法
        2.3.1 果糖含量的测定
        2.3.2 淀粉含量的测定
        2.3.3 膳食纤维含量的测定
    2.4 自交系sh_2基因鉴定
        2.4.1 特异性引物设计
        2.4.2 DNA的提取方法
        2.4.3 PCR反应体系
        2.4.4 电泳
        2.4.5 银染与结果记录
    2.5 实验仪器与试剂
        2.5.1 主要仪器
        2.5.2 主要试剂
    2.6 分析方法
    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应用特异性引物鉴定自交系sh_2基因
    3.2 超甜玉米主要品质性状变化规律分析
        3.2.1 超甜玉米果糖变化规律分析
        3.2.2 超甜玉米淀粉变化规律分析
        3.2.3 超甜玉米膳食纤维变化规律分析
    3.3 超甜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3.3.1 方差分析
        3.3.2 配合力方差分析
        3.3.3 一般配合力方差分析
        3.3.4 特殊配合力方差分析
        3.3.5 总配合力效应分析
    3.4 超甜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群体遗传参数分析
    3.5 超甜玉米主要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导师简介

(7)甜玉米品种选育及产业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甜玉米的种类及特点
    1.1 普通甜玉米
    1.2 超甜玉米
    1.3 加强型甜玉米
2 甜玉米的主要生育特点
3 甜玉米的品种选育现状
4 甜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5 结语

(8)金玉甜1号的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甜玉米的生产概况
    1.2 甜玉米的利用价值
        1.2.1 营养价值与利用
        1.2.2 饲用价值与利用
        1.2.3 市场发展前景
    1.3 甜玉米的类型和生长发育特性
        1.3.1 甜玉米的类型
        1.3.2 甜玉米的生长发育特性
        1.3.2.1 种子特性
        1.3 2.2 苗期生长特性
        1.3.2.3 群体发展特性
        1.3.2.4 籽粒灌浆特性
    1.4 有待研究的问题和本研究意义
2.金玉甜1号的选育过程与特征特性研究
    2.1 金玉甜1号的选育过程
        2.1.1.父母本自交系的选育过程
    2.2 金玉甜1号的产量表现
        2.2.1 品比试验结果
        2.3.2 区域试验
        2.3.3 生产示范
    2.4 特征特性
        2.4.1 生育期和适应性
        2.4.2 形态特征
        2.4.3 果穗性状
    2.5 品质
    2.6、抗性
3.配套栽培技术
    3.1 春季不同播种时期的栽培试验
    3.2、秋季不同播种时期的栽培试验
    3.3、不同肥料和不同密植的栽培试验
    3.4 金玉甜1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3.4.1 隔离种植
        3.4.2 适期播种
        3.4.3 足墒浅播保全苗
        3.4.4 合理密植
        3.4.5 加强肥水管理
        3.4.6 打杈除蘖并辅助授粉
        3.4.7 防治病虫害
        3.4.8 适期采收
4.金玉甜1号号冬季繁殖技术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生长季节的温度及生育期
        4.2.2 不同生长季节间植株性状的比较
        4.2.3 不同生长季节间穗部性状的比较
    4.3 小结
5.金玉甜1号制种技术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父母本花期相遇情况
        5.2.2 父母本花期相遇情况
        5.2.3 父母本花期相遇情况
    5.3 小结与讨论
6.金玉甜1号甜玉米的产业化开发与前景分析
7.参考文献

(9)湖南永州鲜食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1.1 鲜食玉米的研究开发概况
        1.1.2 鲜食甜、糯玉米的利用价值
        1.1.3 鲜食玉米市场发展前景
        1.1.4 鲜食玉米的类型
        1.1.5 鲜食玉米的生长发育特性
        1.1.6 鲜食玉米的栽培技术研究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品种比较试验
        2.1.1 试验点的自然条件
        2.1.2 供试品种
        2.1.3 试验设计
        2.1.4 试验方法
        2.1.5 调查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2.2 超早播种试验
        2.2.1 供试品种:渝糯七号
        2.2.2 试验设计
        2.2.3 试验方法
        2.2.4 调查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2.3 栽培方式试验
        2.3.1 供试品种
        2.3.2 试验设计
        2.3.3 调查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品种比较试验
        3.1.1 生育期
        3.1.2 植株特征特性
        3.1.3 抗逆性
        3.1.4 主要经济性状
        3.1.5 外观品质及食味鉴定
        3.1.6 鲜玉米籽粒养分测定
        3.1.7 鲜穗产量结果分析
        3.1.8 小结
    3.2 超早播种试验
        3.2.1 不同播期玉米的生育进程
        3.2.2 不同播期玉米植株及果穗性状
        3.2.3 不同播期玉米的产量性状和经济效益
        3.2.4 不同播期玉米的动态叶面积及干物重
        3.2.5 小结
    3.3 栽培方式试验
        3.3.1 不同栽培方式对经济性状的影响
        3.3.2 不同栽培方式对鲜穗产量的影响
        3.3.3 不同栽培方式的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3.3.4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超甜玉米品质和农艺性状遗传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文献综述
    1.1 甜玉米的遗传分类和品质特性
        1.1.1 普甜玉米
        1.1.2 超甜玉米
        1.1.3 加强型甜玉米
    1.2 我国甜玉米的生产概况
    1.3 甜玉米的育种概况
        1.3.1 世界甜玉米育种概况
        1.3.2 我国甜玉米育种概况
    1.4 甜玉米品质育种研究概况
        1.4.1 甜玉米果皮厚度的研究进展
        1.4.2 甜玉米甜度的研究进展
    1.5 甜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主要内容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供试材料的种植及取样
    2.3 实验方法
        2.3.1 果皮厚度的测定
        2.3.2 可溶性总糖的测定
    2.4 自交系sh_2 基因鉴定
        2.4.1 特异性引物设计
        2.4.2 DNA 的提取方法
        2.4.3 PCR 反应体系
        2.4.4 PCR 反应程序
        2.4.5 电泳
        2.4.6 银染与结果记录
    2.5 实验仪器与试剂
        2.5.1 主要仪器
        2.5.2 主要试剂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结果与分析
    3.1 应用特异性引物鉴定自交系sh_2 基因
    3.2 玉米籽粒果皮厚度变化规律分析
        3.2.1 玉米自交系籽粒果皮厚度变化比较
        3.2.2 春季玉米自交系籽粒果皮厚度变化规律分析
        3.2.3 秋季玉米自交系籽粒果皮厚度变化规律分析
        3.2.4 28 个杂交组合的果皮厚度变化规律分析
        3.2.5 玉米籽粒果皮厚度不同时间段的变化速率分析
    3.3 玉米籽粒可溶性总糖变化规律分析
        3.3.1 玉米自交系籽粒可溶性总糖变化规律
        3.3.2 春季玉米自交系籽粒可溶性总糖变化规律分析
        3.3.3 秋季玉米自交系籽粒可溶性总糖化规律分析
        3.3.4 28 个杂交组合的可溶性总糖变化规律分析
        3.3.5 玉米籽粒可溶性总糖不同时间段变化速率分析
    3.4 超甜玉米籽粒最佳采收期分析
    3.5 自交系配合力分析
        3.5.1 方差分析
        3.5.2 配合力方差分析
        3.5.3 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3.5.4 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3.6 性状的遗传力分析
    3.7 果穗性状和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3.8 一般配合力效应的相关性分析
    3.9 杂种优势群的划分
        3.9.1 根据产量划分杂种优势群
        3.9.2 根据果皮厚度划分杂种优势群
        3.9.3 根据可溶性总糖含量划分杂种优势群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超甜玉米“金穗6号”丰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超甜玉米“金穗6号”丰产栽培技术[J]. 周苏文. 致富天地, 2002(01)
  • [2]超甜玉米“金穗6号”丰产栽培[J]. 周苏文,赵磊峰. 云南农业, 2001(12)
  • [3]甜玉米新品种的选育现状及其推广模式的探讨[D]. 俞平高. 浙江大学, 2006(03)
  • [4]Sh2甜玉米杂交种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分析[D]. 何松. 安徽科技学院, 2017(07)
  • [5]崇明岛甜玉米品种试验及栽培技术探讨[D]. 于洪坤. 上海交通大学, 2010(02)
  • [6]超甜玉米sh2基因鉴定及主要食用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D]. 胡新洲.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2)
  • [7]甜玉米品种选育及产业发展现状[J]. 武明宇.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0(05)
  • [8]金玉甜1号的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D]. 潘彬荣. 浙江大学, 2008(09)
  • [9]湖南永州鲜食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 陈晖.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6)
  • [10]超甜玉米品质和农艺性状遗传特性研究[D]. 赵炜. 甘肃农业大学, 2007(01)

标签:;  ;  ;  

超甜玉米“金穗6号”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