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饮水中规定的污染物的监测和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唐真[1](2021)在《我国重点流域饮用水中硒、铬、汞形态分布及健康风险评价》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我国重点流域和湖泊14个城市饮用水中5种硒形态、2种铬形态和2种汞形态浓度水平和分布特征,并对监测城市18岁以上人群暴露于不同形态硒、铬、汞进行健康风险评价。为饮用水中硒、铬、汞的限值修订和污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在9个重点流域和1个重点湖泊(巢湖)选择14个城市的28个市政水厂作为监测点,于2020年11~12月分别采集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共84份水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法测定水样中5种硒形态[有机硒:硒代胱氨酸(SeCys2)、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SeCys)、硒代蛋氨酸(SeMet),无机硒:四价硒Se(Ⅳ)、六价硒Se(Ⅵ)]以及2种铬形态[三价铬Cr(Ⅲ)、六价铬Cr(Ⅵ)]浓度水平,吹扫捕集/气相色谱—冷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水样中2种汞形态[甲基汞(MetHg)、乙基汞(EtHg)]浓度水平。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不同水样类型和不同水源类型中硒、铬、汞形态浓度水平的差异。并基于前期在监测城市调查获得的成人暴露参数和饮用水中目标物实验室检测结果,参考美国环境保护署暴露模型对18岁以上人群暴露于饮用水中不同形态硒、铬、汞进行健康风险评价,分析不同年龄层及性别人群经口摄入和皮肤接触两种暴露途径的健康风险。结果(1)形态浓度检测结果本研究14个城市水样中3种有机硒形态均未检出,Se(Ⅳ)、Se(Ⅵ)、总无机硒和5种形态硒总量的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0.03(0.03,0.39)、0.18(0.03,0.58)、0.23(0.06,0.79)和 0.45(0.29,1.01)μg/L;Cr(Ⅲ)和 Cr(Ⅵ)的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0.08(0.08,0.79)和0.07(0.07,0.23)μg/L;2种有机汞形态均未检出。水源水中Se(Ⅳ)的浓度水平高于出厂水和末梢水(P<0.05),其余目标物形态浓度水平在三类水样中无统计学差异。地表水中Se(Ⅳ)、Se(Ⅵ)、总无机硒和5种形态硒总量浓度水平均高于地下水(P<0.05),Cr(Ⅲ)和Cr(Ⅵ)在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浓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本研究中14个城市18岁以上人群经口暴露于不同形态硒、铬、汞的产生的风险值占经口摄入和皮肤接触两种暴露途径总风险值99%以上,表明经口摄入途径是人体暴露于饮用水中这些污染物的主要途径。致癌物Cr(Ⅵ)经口途径在18~24岁、25~34岁、35~44岁、45~55岁和65岁以上人群产生的致癌风险分别为 9.59×10-7、9.12×10-7、9.58×10-7、9.26×10-7、9.19×10-7和 8.89×10-7,在男性和女性人群中分别为9.56×10-7和1.00×10-6;经皮肤途径在不同年龄层、性别人群中的致癌风险远低于1×10-6。18岁以上人群两种途径暴露于不同形态硒、铬、汞的非致癌风险,其风险指数均小于1,经口摄入途径中,硒产生的非致癌风险占各不同形态污染物产生的总非致癌风险80%以上,皮肤接触途径中,硒的非致癌风险占总非致癌风险67%以上,表明硒是本研究中主要的非致癌风险物质。基于14个城市成人暴露参数计算所得研究物质两种暴露途径所致总致癌风险和总风险指数分别为9.87×10-7和3.17×10-3,基于美国人群暴露参数所得总致癌风险和总风险指数分别为9.55×10-7和3.10×10-3,表明以美国暴露参数计算风险值会低估实际结果。结论(1)本研究中不同形态硒、铬、汞的浓度均未超过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规定,14个城市饮用水中三种元素的污染水平较低,水质良好。无机硒Se(Ⅳ)和Se(Ⅵ)是硒在饮用水中存在的主要形态,Cr(Ⅲ)和Cr(Ⅵ)两种不同铬形态在饮用水中都有一定的存在水平,而有机汞在饮用水中未有检出。(2)本研究中14个城市中18岁以上人群暴露于饮用水中不同形态硒、铬、汞产生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处于可忽略风险水平范围,但Cr(Ⅵ)所致致癌风险十分接近可忽略风险值,因此仍需加强饮用水中Cr(Ⅵ)的浓度监测。
侯圣琦[2](2021)在《嫩江县地下水水环境问题分析及污染防治措施》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农业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逐渐显现,成为制约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中,地下水在人类饮用淡水资源和日常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国际社会对地下水保护的越来越重视。在此背景下,准确掌握地下水污染物组成及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预防策略和治理措施,是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保障地下水安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在充分了解嫩江县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地形地貌和地质水文条件的基础上,选取工作区。并在工作区内选取15个采样点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嫩江县工作区内地下水污染展开一系列调查研究和水质分析,反映当地水污染现状及问题,从而在技术层面、工程措施、法律政策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适合当地的污染预防与治理方案。试验研究分析显示,嫩江县2018年工作区全部15个采样点中,有较差级(Ⅳ类)1个,其余14个采样点为极差级(Ⅴ类);2019年15个采样点中较好级(Ⅲ类)8个,较差级(Ⅳ类)1个,极差级(Ⅴ类)6个。2020年15个采样点中较好级(Ⅲ类)9个,较差级(Ⅳ类)3个,极差级(V类)3个。与2018年相比,2019年和2020年工作区NH4+和NO3-污染程度降低,同时微生物指标也降至《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以下。根据试验结果,从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和政策措施三方面,对防治工作区地下水污染工作提出治理措施如下:1、技术措施。本试验采用地下水监控自然衰减技术,对工作区内“三氮”含量自然衰减过程进行为期三年的监测。2、工程措施。建立保护区与水质监测点,监测地下水的动态变化情况、优化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防渗工程,防止被动渗漏3、政策措施。制定地下水保护相关的法制监管体系,加强群众的地下水保护意识,建立合理开发的保障机制。
闫向阳[3](2021)在《甘肃省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保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生命之源,是万物之首,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物质资源之一。近年来,各种饮用水污染事件频发,居民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居民生命权和健康权不断受到威胁。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些会议核心要义就是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甘肃省人口众多,受地理位置和人类活动因素影响,降水量稀少,可利用水资源严重贫乏。甘肃省在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明确提出“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但该规划对农村地区居民饮水安全相关立法和法律制度完善没有明确提及,甘肃省农村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层次的保障前景不容乐观。因此,如何有效完善相关立法、建立健全甘肃省农村地区相关饮用水安全保障制度对广大农村居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阐述了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及文章创新之处,通过对国内相关专家学者观点进行分析,明确现阶段学术研究现状。其次,通过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相关概念的梳理,明确集中式饮用水供给与分散式饮用水供给之间区别。同时从法律基础理论、生态学基础理论方面入手,结合甘肃省现阶段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安全现状,分析得出甘肃省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保障存在三个主要方面问题:第一方面,受传统城市中心主义立法理念影响较大,没有考虑农村实际状况,对于农村饮用水监测以及监督沿用城市饮用水体系,有较多漏洞。第二方面,甘肃省在农村水源地保护和居民饮用水供给方面相关立法不健全,饮用水供给主要立法为《甘肃省农村饮用水供水管理条例》,该立法比较粗略,没有考虑甘肃省区域广阔、地形复杂多变、农村人口素质较低等实际情况,地方立法实用性弱。第三方面,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为:水源地保护区制度、水源地应急预警制度、水源地生态补偿制度、水质协同监测制度、水源地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等几方面。针对以上三种问题,文章明确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三种解决措施,以期对于甘肃省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产生积极作用。
开晓莉[4](2021)在《清水河重金属与有机氯农药的环境行为及健康风险研究》文中认为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OCPs)作为两种典型的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可在河流水环境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下,在上覆水-间隙水-沉积物之间迁移转化,对水环境造成持久性影响,探明其在水体和沉积物中的环境行为、作用机制及健康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清水河水体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和OCPs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同位素定年及数学模型等方法,对重金属和OCPs在水体和沉积物中的赋存规律、历史沉降记录、主要来源、潜在生态风险、人类健康风险、环境地球化学行为、控制因素、作用机制及吸附模型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系统地对重金属和OCPs在沉积物中的赋存规律、来源、归宿及生态风险研究发现:清水河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倍数、地积累指数及潜在生态风险随着沉积深度的增加而在不断的降低,重金属中Cd和Hg的生态风险较大,Cr和Hg在某些断面存在负面生物毒性效应频繁发生的可能。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于人为活动产生的Cd和Hg的复合型污染。沉积物中共检出19种OCPs,检出含量范围为nd~36.527ng·g-1,检出率为79.05%,OCPs污染以DDTs和Endosulfan为主。整个河流OCPs含量总体上随着沉积深度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在15~20cm沉积范围内污染峰明显。OCPs中Endosulfan具有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尤其在5~10cm沉积范围内可能对生物造成潜在的危害。4类典型的OCPs(HCHs、DDTs、Endosulfan及Chlordane)污染主要来自于历史上的残留,但近些年局部地区环境中有少量林丹、三氯杀螨醇、硫丹及氯丹类化合物的输入。(2)利用210Pb同位素定年法进行重金属和OCPs的沉降记录研究,揭示了重金属和OCPs从1977~2017年期间的沉降记录,其中重金属污染与经济发展相关,OCPs与使用量相关。在1977~2017年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在不断的加剧,而OCPs污染程度基本上在不断减弱,重金属和OCPs分别在1993~2001年、1985~1993年期间污染明显。(3)研究揭示了沉积物中OCPs、重金属、理化参数及营养元素之间的赋存关系和作用机制,优选建立了重金属、OCPs吸附量与控制因素之间的函数模型。研究发现Cd与Hg、As与Pb具有相似的来源和分布规律,而Cr的富集有着较独立的形成因素,表层沉积物中TOC、盐度分别对Cd和Pb的积累和迁移有一定的影响,Cd与TOC具有亲源性,Pb释放量的增幅随盐度梯度增加呈逐渐递增趋势,且在高盐度环境下表层沉积物对DDTs拥有更大的吸附效率,而γ-HCH和HCHs的含量随着pH的增加而降低,TN和TP分别对EndosulfanⅡ和DDT在沉积物中的富集有一定的影响。重金属Cr和Pb对Endosulfan,Cd对p,p’-DDT,As对Heptachlor epoxide和DDE,以及Pb对p,p’-DDE和DDE在沉积物中的积累和富集均有一定的影响。(4)采用抽样问卷调查和实际测量的方法对清水河流域周边1600余名居民的基础、饮水及皮肤暴露参数进行研究发现:人群饮水摄入率、涉水行为频率及持续时间均受城乡、性别、年龄、季节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明显的差异,皮肤比表面积也受年龄、城乡、性别等因素的影响。(5)通过对水体重金属和OCPs通过不同暴露途径对不同人群所致潜在健康风险进行研究发现:重金属和OCPs对不同人群所致健康总风险水平在1.575×10-5~1.640×10-4a-1之间,且枯水期>春汛期>夏汛期,饮水途径>皮肤接触途径,男性>女性,人群年龄越小,所受健康风险越大,女性所受皮肤暴露健康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18~40岁城市女性。手部是人体通过皮肤接触途径所受健康风险最高的一个部位,且成年女性明显高于其他群体。水环境中致癌重金属为重点控制的健康风险因子,尤其是As,且枯水期为重点关注时期。以上研究成果为控制清水河重金属和OCPs污染并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治理和改善流域水环境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乔松慧[5](2021)在《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文中认为水是生命之源,自2015年我国正式迈入农村饮水安全阶段以来,农民的满足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由于显着的城乡差距,虽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情况尚不清晰。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整理、理论与实际结合、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等方式,收集了我国关于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方面的相关论文、学术报告、统计数据、各地统计年鉴及相关文件,将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汇总了不同阶段全国范围内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污染程度、水质时空特点以及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并对农村地区水质改善提出建议。研究内容和得出结论包括:(1)以公开发表的水质数据为依据,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和氟化物为调研对象,对影响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污染指标分析,自2005年至2018年间,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由33.8%降到21.3%,中部地区由40.3%下降到22.3%,西部地区由54.4%下降到22.4%,东北地区由36.7%下降到23.7%;细菌总数的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超标率由31.2%降到16.4%,中部地区由37.2%下降到17.7%,西部地区由39.2%下降到18.9%,东北地区由31.7%下降到19.6%。东部地区浑浊度的超标率由14.6%下降到9.3%,中部地区由19.7%下降到14.9%,西部地区由23.1%下降到16.7%,东北地区由18.3%下降到16.9%。大部分地区氟化物超标率在10%以下。(2)全国范围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从时间的角度,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合格率逐年提高,整体合格率由40%提升到65%,我国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由2005至2008年的48.1%提高到了2015至2018年的61.1%,中部地区由40.1%提高到57.5%,西部地区由44.4%提高到59.2%。东北地区水质合格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水质合格率由2005-2008年的68.1%降低到2015-2018年的60.1%。从空间的角度,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较高,东北地区水质出现一定波动,此外同一水质指标在不同典型农村地区存在差异,以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氟、铁、锰、硝酸盐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四个地区的典型农村进行对比分析,全国范围内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的平均水平在38%,东部以及中部地区的典型省份超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水质指标的超标率也呈现一定地域特点。(3)结合我国农村饮用水典型水质指标污染现状和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表明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逐年提高,饮水不安全人口数减少。但就目前了解到的公开数据来看,存在部分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数据报道偏少;水质合格率整体还有待提高,到2018年,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平均水平为65%。可以通过饮用水在水源地保护、输配水管网基础设施铺设、消毒问题的落实、居民用水习惯以及用水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与质量提升等方面对农村饮用水水质进行改善。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各方联动、鼓励农村地区饮水工程和管理模式的创新等方式来改善农村饮用水水质。
石艳槟[6](2021)在《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水质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卫生状况,探讨其潜在的健康风险,为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消除城市二次供水水质问题,提高二次供水质量,保障人群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吉林省饮用水与环境卫生工作方案》和《吉林省饮用水与环境卫生工作技术规范》,收集2016~2019年吉林省9个市、自治州的城市二次供水监测结果数据,由吉林省各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并经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危害因素预防控制所最终审核和汇总。利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24.0对资料进行分析。对水质各项指标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学描述,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不同年份、不同水源类型、不同消毒方式城市二次供水水质情况进行比较,检验水准α=0.05。结果:1.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监测结果(1)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合格率分别为83.78%、83.29%、90.04%、88.96%,不同年份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016~2019年吉林省不同水源类型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16年、2018年、2019年以地表水为水源的合格率显着高于地下水水源合格率(P<0.05)。以江河、湖泊、水库、深井为水源的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合格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水库为水源的合格率最高,以湖泊为水源的合格率最低。(3)2016~2019吉林省不同消毒方式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16年、2017年、2018年,未消毒的合格率高于消毒处理(P<0.05)。以氯气及游离氯制剂、高纯二氧化氯、复合二氧化氯消毒的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合格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气及游离氯制剂消毒方式的合格率最高,高纯二氧化氯消毒方式的合格率最低。2.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监测结果(1)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合格率依次为92.07%、95.65%、96.89%、96.82%,不同年份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016~2019年吉林省不同水源类型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16年、2019年以地表水为水源的合格率显着高于地下水水源合格率(P<0.05),2018年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合格率显着高于地表水水源合格率(P<0.05)。以湖泊、水库、深井为水源的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合格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水库为水源的合格率最高,以湖泊为水源的合格率最低。(3)2016~2019年吉林省不同消毒方式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16年未消毒的合格率高于消毒处理(P<0.05)。以氯气及游离氯制剂、高纯二氧化氯、复合二氧化氯消毒的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合格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气及游离氯制剂消毒方式的合格率最高,高纯二氧化氯消毒方式的合格率最低。3.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监测结果(1)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合格率依次为96.81%、98.99%、97.91%、99.60%,不同年份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016~2019年吉林省不同水源类型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以地表水为水源的合格率显着高于地下水水源合格率(P<0.05)。以水库、深井为水源的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合格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湖泊为水源的合格率最高,以深井为水源的合格率最低。(3)2016~2019年吉林省不同消毒方式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氯气及游离氯制剂、高纯二氧化氯、未消毒的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合格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二氧化氯消毒方式的合格率最高,高纯二氧化氯消毒方式的合格率最低。4.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监测结果(1)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依次为97.61%、97.90%、98.89%、99.13%,不同年份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016~2019年吉林省不同水源类型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江河、深井、水库为水源的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水库为水源的合格率最高,以江河为水源的合格率最低。(3)2016~2019年吉林省不同消毒方式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氯气及游离氯制剂、高纯二氧化氯、复合二氧化氯消毒的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气及游离氯制剂消毒方式的合格率最高,复合二氧化氯消毒方式的合格率最低。结论:1.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合格率呈上升趋势。2.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中主要不合格指标为浑浊度、锰和耗氧量,四年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合格率呈上升趋势。3.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中主要不合格指标为氟化物和硝酸盐,四年间毒理指标合格率呈上升趋势。4.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中主要不合格指标为总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四年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呈上升趋势。
杨轶男[7](2021)在《某矿区儿童环境铅暴露健康风险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矿区空气、土壤、饮水、饮食等各环境介质铅(Pb)含量,旨在揭示矿区儿童Pb外暴露现状;将儿童铅暴露-吸收-生物动力学综合模型(Integrated Exposure Uptake Biokinetic,IEUBK)结合矿区环境参数,构建本土化矿区IEUBK模型,并与实际检测儿童的血Pb含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矿区IEUBK模型实用性;从儿童行为、父母职业与及居住环境等方面集成研究矿区儿童Pb暴露影响因素,为矿区儿童Pb暴露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按照典型性、重点性、可行性原则选择中国北方某矿区为研究现场,根据污染程度选择5个外环境空气采样点,根据当地河流走向设置6个地表水监测断面,在矿区农田设置30个土壤监测点,在矿区社区设置15个室内空气监测点,15个室内积尘监测点,随机采集收获期自产玉米30份,自产蔬菜30份,市场采购食品36份,进行外暴露Pb含量测定;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Pb污染评价;采用风险商(HQ)进行Pb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价,采用超额终生癌症风险(ILCR)进行Pb致癌健康风险评价。(2)选择矿区儿童569名为研究对象,进行血Pb及尿肾功监测,采用一对一问答式对其监护人进行调查。(3)利用美国环保署EPA提出的IEUBK模型结合研究现场环境参数构建本土化矿区儿童铅暴露-吸收-生物动力学综合模型并进行验证分析。采用SAS9.3、SPSS26.0等统计软件进行儿童Pb暴露影响因素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矿区采暖期Pb单因子污染指数是非采暖期的3.0倍,枯水期Pb浓度为丰水期的59.04倍;Pb在蔬菜地、玉米地土壤中的超标率分别为37.50%和52.94%,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0.8和2.50倍;室内空气中Pb仅在采暖期存在超标现象,超标率达到了25.45%;室内积尘Pb的超标率高达100%,最大超标倍数17.20倍;家庭自产叶菜类蔬菜、根茎类蔬菜、其他蔬菜中Pb的超标率分别为66.67%、14.29%、35.0%,明显高于市场采购蔬菜,自产玉米Pb不存在超标现象。(2)矿区人群不同暴露途径Pb的暴露水平依次为:经消化道>经呼吸>经皮肤,经消化道的暴露量占总暴露水平的98.21%;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接触HQ分别为3.20、5.54、3.01×10-3,ILCR经呼吸道、消化道分别为4.96×10-7、5.64×10-6。(3)矿区儿童血Pb中位数为10.61μg/dl,四分位数间距为4.33μg/dl~19.32μg/dl;矿区儿童血Pb与铝(Al)、钒(V)、铬(Cr)、锰(Mn)、镍(Ni)、锌(Zn)、砷(As)之间呈正相关,与Cr相关系数最大,rs=0.437;与铜呈负相关。(4)多重线性回归多因素显示:每天平均在马路上时间超过2小时、每周吃牛奶奶粉3~4次、混合喂养、人工喂养时间9个月以上均是导致矿区儿童血Pb含量升高的主要因素。(5)利用矿区环境参数构建本土化IEUBK模型,预测显示儿童血Pb浓度及其超过观察值10μg/dl在不同年龄组分别为:0~岁组浓度2.18μg/dl,概率0.06%;1~岁组浓度4.35μg/dl,概率3.84%;2~岁组浓度5.3μg/dl,概率8.84%;3~岁组浓度6.16μg/dl,概率15.12%;4~岁组浓度6.23μg/dl,概率15.71%;5~岁组浓度6.38μg/dl,概率16.93%;6~岁组浓度6.56μg/dl,概率18.47%。结论:矿区采暖期空气、枯水期饮水中铅含量增高,当时农产品铅含量超标,环境治理仍需加强;儿童血铅水平较低,仍需长期观察研究;父母既往职业暴露、住房装修时间长短与儿童血铅存在关联;矿区儿童体内钒、锰、镍元素与血铅呈正相关;儿童每天超过2小时在马路是血铅水平的危险因素,婴儿期喂养方式影响儿童血铅水平,乳制品是血铅水平的保护因素。IEBUK模型预测效果在1,2,5,6年龄段表现良好,在0,3,4年龄段还需要优化模型暴露参数。
刘畅[8](2020)在《海河流域河北段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民以食为天,水为食之先。”水对我们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代中国更是“民生为上,治水为要。”海河水系作为我国七大水系之一,作为我国流域饮用水水源地之一,却也是我国水污染最严重的流域之一,从当前我国深化对大江大河治水战略地位的认识和国家总体战略的高度认识中突出重点流域保护和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要着力解决好重点流域突出水环境问题,其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是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保障公众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是经济建设和国计民生工作的重要方面。本篇论文以海河流域河北段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头导论部分梳理了我国近十年主要政策导向,理论上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一章是对我国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制度建设的概述,首先从不同角度归纳了饮用水水源地的定义,再以时间和立法为脉络梳理了我国水环境治理的顶层设计,以及海河流域和河北省地方的法律体系建设从无到有、从粗到细。第二章是针对海河流域河北段的饮用水水源地法律制度提出问题,包括了四个方面问题即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缺失科学的管理体制、有待改善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和有待加强的追责体系和承担方式。第三章是借鉴美国、日本和德国的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在法律制度和具体措施方面的可取之处。第四章是针对海河流域河北段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即完善的饮用水水源地制度体系、明确饮用水水源地管理体制、创新饮用水水源地的规划保护和强有力的法律责任体系和承担方式。最后结语对全文的内容加以总结,认识到仍存在的不足之处作为继续努力的方向。
吴晓严[9](2020)在《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生活在建筑室内的时间占据80%以上,使得人们的健康状况极大程度受到建筑健康性能的影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从10余个方面对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指引,建筑是其中的关键部分。相比于绿色建筑在国内的蓬勃发展,作为绿色建筑更高层次深化的健康建筑还处于发展阶段。国内现有《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和《建筑住宅评价标准》两部健康标准,《健康住宅评价标准》评价对象的只有居住建筑,居住建筑相比较于其他类型建筑与人们接触时间更长,与人的健康关系更为密切,针对居住建筑的健康评价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因而本文基于《建筑住宅评价标准》对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先介绍了7种国内外主要有关健康建筑的评价标准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为:我国健康建筑标准起步晚,现在仍处于初期阶段,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等方面上还不够完善,而WELL、绿标等标准经过多年发展得到了社会的检验,这些评价体系值得借鉴;权重体系使用独立设置权重,结合不同情况对权重进行调整,更具有适用性;在评价方式上现有数学模型计算简便,易于使用理解但也有不足点,值得研究使用其他数学模型评价。然后,以住宅建筑为代表研究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指标,在健康住宅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同国内外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对比筛选研究,结合ASGB 2019等资料新增了安全防护一级指标并对此进行完善优化,构建了由7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83个三级指标组成,且适用于运行阶段评价的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体系。接着,根据《健康住宅评价标准》的隐含权重和AHP法,得到了整个指标权重体系。考虑到可拓评价在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中的适用性,再结合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指标设置的实际情况,改进可拓评价的关联系数算法。《健康住宅评价标准》预评价与多级可拓评价相结合,将评价分为控制项评价、预评价和可拓评价三步进行,构建了评价模型。通过评价模型对建筑进行评价,先是保障了健康建筑在各方面均好,然后反应出建筑的实际健康程度、不同建筑间内在指标健康水平的差异,最后还为地产商促进建筑的健康发展指出了方向。最后,将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应用于三星级健康建筑北京当代万国城北区住宅1-3、5、7-10号楼,验证了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和模型可以有效反映出项目实际健康情况,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具有现实意义。
言文杰[10](2020)在《安徽省太湖县花亭湖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调整及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理划定、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可实现对饮用水水源的有效保护,达到防治饮用水水源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同时也利于协调水源地保护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目前,类比经验法、数值模型法被广泛运用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其中数值模型法多用于河流及地下水型水源地,但在大型湖库型水源地较鲜见。花亭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于2009年进行了首次划分,该划分所参照的条例、规范目前均已修订,且划分的二级保护区范围超出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实际需要。为探索花亭湖流域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途径,更好地保障花亭湖饮用水水源地的用水安全,本研究在调查花亭湖饮用水水源地现状基础上,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 338-2018)为划分依据,将MIKE21数值模型法划分与类比经验法划分相结合,并利用ArcGIS技术,研究了花亭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调整、定界、制图、面积核定和合理性分析;依据花亭湖水库流域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套有针对性的水源地保护方案,为同类型湖库型水源保护区划分与保护提供了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通过对花亭湖坝前(取水口旁)、湖心进行水质采样与检测、评价,确定了花亭湖的水质现状为:湖心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III类水水质标准,坝前水质满足II类水水质标准,湖面整体为中营养化水平,是太湖县城及周边乡镇的优质供水水源。(2)基于MIKE21水动力-水质耦合模拟的分水期验证表明花亭湖流域典型丰水期(6月)内的水质波动较大。根据研究区域地形、水位变化等预测该时期内水质指标总氮(TN)、总磷(TP)、溶解氧(DO)的浓度分布情况,分析显示TN、TP浓度分布规律受面源污染和山区地形的影响,而DO浓度分布规律可能受到水温的影响。根据浓度分布预测结果对饮用水水源一、二级水域保护区进行了划分。(3)采用类比经验法对饮用水水源一、二级水域、陆域保护区以及准保护区进行了划分,参考流域的自然环境概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将类比经验法与数值模型法相结合,最终确定了保护区的划分方案为:水源一级保护区水域使用数值模型法划分,其余各级保护区使用类比经验法进行划分。(4)通过现场调研和资料收集,以ArcGIS技术为支撑,对新划定的保护区进行了定界、制图、面积核定、合理性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划分的花亭湖一级保护区水域与陆域分别为0.45 km2与0.31 km2,二级保护区水域与陆域分别为4.45km2与15.51 km2,准保护区面积1858.25 km2。根据现场走访以及结合流域污染负荷分析结果,确定了花亭湖流域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二、美国饮水中规定的污染物的监测和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饮水中规定的污染物的监测和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重点流域饮用水中硒、铬、汞形态分布及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水体中硒、铬、汞污染情况 |
2.2 硒、铬、汞暴露水平相关标准 |
2.3 硒、铬、汞形态检验方法研究进展 |
2.4 硒、铬、汞健康风险评价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1 样品采集 |
1.1 监测点的设置 |
1.2 样品采集、保存与运输 |
2 分析方法 |
2.1 饮用水中硒形态检测方法 |
2.2 饮用水中铬形态检测方法 |
2.3 饮用水中汞形态检测方法 |
3 质量控制 |
3.1 样品采集质量控制 |
3.2 样品保存、运输质量控制 |
3.3 实验室质量控制 |
4 结果评价方法 |
5 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三章 监测城市饮用水中硒、铬、汞形态及浓度水平 |
1 水厂信息调查情况 |
1.1 总体情况 |
1.2 日供水能力与供水人口 |
1.3 水源类型 |
2 监测城市饮用水中硒、铬、汞形态浓度水平及分布情况 |
2.1 总体情况 |
2.2 各监测城市硒、铬、汞形态浓度水平 |
2.3 不同类型水样中硒、铬、汞形态浓度水平 |
2.4 不同水源水样中硒、铬、汞形态浓度水平 |
3 国内外水体中硒、铬、汞浓度水平比较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监测城市饮用水硒、铬、汞健康风险评价 |
1 标准及步骤 |
1.1 标准 |
1.2 步骤 |
2 不同年龄层人群硒、铬、汞的健康风险评价 |
2.1 不同年龄层日均暴露剂量 |
2.2 不同年龄层健康风险 |
3 不同性别人群硒、铬、汞的健康风险评价 |
3.1 不同性别日均暴露计量 |
3.2 不同性别健康风险 |
4 国内外不同暴露参数下的健康风险值比较 |
4.1 暴露参数比较 |
4.2 不同暴露参数下健康风险比较 |
5 不确定性分析 |
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创新点与不足 |
1 结论与建议 |
2 创新点 |
3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件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嫩江县地下水水环境问题分析及污染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地下水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饮用水污染研究与保护 |
1.2.2 国内地下水污染研究与保护 |
1.2.3 嫩江县某区域地下水污染状况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嫩江县地下水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概况 |
2.1.2 研究区地形地貌概况 |
2.1.3 气象条件 |
2.1.4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
2.2 研究区地质水文条件 |
2.2.1 地质构造 |
2.2.2 水文特征 |
2.3 地下水资源概况 |
2.3.1 地下水形成条件及赋存规律 |
2.3.2 含水岩组及富水性 |
2.3.3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
2.4 本章小结 |
3 嫩江县某区域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样品采集 |
3.1.2 地下水水质分析 |
3.2 水质分析结果 |
3.2.1 NH_4~+污染分布情况和水质分析 |
3.2.2 NO_3~-污染分布情况和水质分析 |
3.3 地下水污染变化趋势调查 |
3.3.1 NH_4~+浓度的变化趋势 |
3.3.2 NO_2~-的变化趋势 |
3.3.3 NO_3~-的变化趋势 |
3.4 嫩江县部分区域污染状况分析 |
3.5 嫩江地下水微生物指标的调查分析 |
3.5.1 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嫩江县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 |
4.1 地下水水质评价 |
4.1.1 评价方法 |
4.1.2 工作区2018年地下水水质状况评价 |
4.1.3 工作区2019年地下水水质状况评价 |
4.1.4 工作区2020年地下水水质状况评价 |
4.2 嫩江县工作区地下水水质评价 |
4.3 地下水污染治理方法 |
4.3.1 技术措施 |
4.3.2 工程措施 |
4.3.3 政策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甘肃省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
五、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相关概念 |
(一)农村饮用水 |
(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 |
(三)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
(四)农村饮用水安全 |
二、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相关理论基础 |
(一)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基本原则 |
(二)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学基础 |
(三)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生态学基础 |
第二章 甘肃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必要性、紧迫性 |
一、甘肃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必要性 |
(一)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是保障居民“健康权”的必要措施 |
(二)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力 |
(三)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能促进水源地保护立法“城乡统筹” |
二、甘肃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紧迫性 |
(一)甘肃省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区域分配不均 |
(二)甘肃省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加剧 |
(三)甘肃省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受到巨大威胁 |
第三章 甘肃省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保障现状 |
一、甘肃省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现状 |
二、甘肃省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立法现状 |
(一)法律 |
(二)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 |
(三)地方立法 |
(四)其他规范性文件及政策 |
三、甘肃省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现状 |
第四章 甘肃省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
一、甘肃省农村水源地立法存在“城市中心主义”立法理念 |
二、甘肃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立法不健全 |
三、甘肃省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障法律制度不完善 |
(一)饮用水安全管理制度供水主体单一 |
(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制度有缺陷 |
(三)水质监测制度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 |
(四)水源地监督管理制度不科学,缺乏信息公开 |
(五)“公众参与”制度实施效果较差 |
(六)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应急预警机制不完善 |
(七)水源地污染生态补偿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
第五章 国外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法律保护制度研究及启示 |
一、美国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法律保护制度 |
二、加拿大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法律保护制度 |
三、日本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法律保护制度 |
四、国外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法律制度对甘肃的启示 |
第六章 甘肃省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保障完善对策 |
一、确立“城乡统筹、公平对待”的立法理念 |
二、健全甘肃省农村集中式水源地保护立法体系 |
三、创新甘肃省农村集中式水源地保护相关法律制度 |
(一)拓宽供水主体,创新供水管理制度 |
(二)健全水源保护区制度 |
(三)确立“协同化”水质监测制度 |
(四)改革水源地安全监督制度,确保农村水源地信息公开 |
(五)完善农村水源地保护“公众参与”制度 |
(六)建立水源地应急立法,健全“应急预警”制度 |
(七)加强水源地生态补偿立法、创新补偿方式,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清水河重金属与有机氯农药的环境行为及健康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来源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来源 |
1.2 OCPs和重金属污染物概述 |
1.2.1 OCPs |
1.2.2 重金属污染物 |
1.2.3 重金属和OCPs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
1.3 水体和沉积物中OCPs污染研究现状 |
1.3.1 水体中OCPs污染研究现状 |
1.3.2 沉积物中OCPs污染研究现状 |
1.4 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 |
1.5 水环境健康风险研究现状 |
1.5.1 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
1.5.2 人群暴露参数研究 |
1.6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7.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实验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
2.1.2 流域和河道特征 |
2.1.3 流域水文要素 |
2.1.4 重金属、OCPs残留概况 |
2.2 采样点位的布设及样品采集 |
2.2.1 采样点位的布设 |
2.2.2 样品的采集 |
2.3 样品的处理与分析 |
2.3.1 理化参数和营养元素 |
2.3.2 OCPs的测定 |
2.3.3 重金属的测定 |
2.3.4 沉积柱定年测试及计算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特征、影响因素及生态风险研究 |
3.1 概述 |
3.2 清水河沉积物中理化参数、营养元素及重金属的分布特征 |
3.2.1 表层沉积物理化参数和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 |
3.2.2 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与分布 |
3.3 清水河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赋存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
3.3.1 沉积物理化参数、营养元素对重金属赋存的影响 |
3.3.2 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及分析方法 |
3.3.3 沉积物重金属赋存的控制因素及函数模型构建 |
3.4 清水河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分析 |
3.4.1 沉积柱中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
3.4.2 沉积柱中重金属主成分分析 |
3.4.3 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聚类分析 |
3.4.4 重金属沉积历史与区域GDP及人口变化的关联分析 |
3.5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分析 |
3.5.1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 |
3.5.2 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3.5.3 沉积物重金属潜在毒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赋存特征、影响因素及生态风险研究 |
4.1 概述 |
4.2 沉积物中OCPs的含量、污染特征及历史沉降记录 |
4.2.1 表层沉积物中OCPs的含量与污染特征 |
4.2.2 沉积柱中OCPs的含量、污染特征及历史沉降记录 |
4.3 沉积物中OCPs的组成及来源解析 |
4.3.1 HCHs的组成及来源解析 |
4.3.2 DDTs的组成及来源解析 |
4.3.3 Chlordane的组成及来源解析 |
4.3.4 Endosulfan的组成及来源解析 |
4.4 OCPs的归趋及作用机制 |
4.4.1 OCPs各组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4.4.2 OCPs的主成分分析 |
4.5 沉积物对OCPs吸附的控制因素及模型构建 |
4.5.1 沉积物理化参数、营养元素对OCPs吸附影响及模型构建 |
4.5.2 沉积物中重金属对OCPs吸附的影响及模型构建 |
4.6 不同环境介质中OCPs的环境行为和交换规律研究 |
4.6.1 不同环境介质中OCPs的百分含量比较 |
4.6.2 清水河表层沉积物OCPs的富集情况 |
4.6.3 OCPs的环境行为和归宿分析 |
4.7 清水河沉积物中OCPs生态风险评价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体中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研究 |
5.1 概述 |
5.2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及参数 |
5.2.1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
5.2.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5.3 人群暴露参数的确定 |
5.3.1 人群暴露参数 |
5.3.2 调查分布及方法 |
5.3.3 研究区人群体重和饮水摄入率 |
5.3.4 研究区人群皮肤暴露参数 |
5.4 水体中重金属和OCPs的污染特征 |
5.4.1 水体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 |
5.4.2 水体中OCP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
5.5 清水河水环境健康风险研究 |
5.5.1 重金属和OCPs污染因子所致健康风险特点 |
5.5.2 重金属和OCPs所致健康风险分类分析 |
5.5.3 重金属和OCPs通过饮水途径所致健康风险 |
5.5.4 重金属和OCPs通过皮肤接触途径所致健康风险 |
5.5.5 重金属和OCPs所致健康总风险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调研资料与分析方法 |
2.1 数据调研概述 |
2.2 分析方法 |
3 影响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水质指标调研分析 |
3.1 农村饮用水中微生物学指标的调研分析 |
3.1.1 微生物学指标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
3.1.2 微生物指标超标的原因分析 |
3.1.3 典型农村地区微生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
3.2 农村饮用水中浑浊度指标的调研分析 |
3.3 农村饮用水中氟化物指标的调研分析 |
3.3.1 氟化物指标的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
3.3.2 氟化物超标的原因分析 |
3.3.3 典型农村地区氟化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分析 |
4.1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变化特性 |
4.2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空间变化特性 |
4.2.1 各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的空间分布特性 |
4.2.2 不同地区典型水质指标超标率变化特性 |
4.3 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时空变化特点 |
4.4 本章小结 |
5 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及改善建议 |
5.1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工作发展现状 |
5.2 我国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 |
5.3 城乡水质差异现状 |
5.4 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改善面临的问题 |
5.5 优化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与不足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饮用水安全与人体健康 |
1.1.1 饮用水卫生现状 |
1.1.2 饮用水供给方式及其安全隐患 |
1.1.3 饮用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1.2 国内外饮用水水质监测情况 |
1.2.1 国外饮用水水质监测情况 |
1.2.2 国内饮用水水质监测情况 |
1.2.3 吉林省饮用水水质监测情况 |
1.3 饮用水水质监测的意义 |
1.4 改善饮用水卫生的措施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资料信息 |
2.2.1 监测对象 |
2.2.2 监测项目 |
2.2.3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水源类型 |
2.2.4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消毒方式 |
2.3 评价标准 |
2.4 质量控制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监测结果 |
3.1.1 2016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监测结果 |
3.1.2 2017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监测结果 |
3.1.3 2018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监测结果 |
3.1.4 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监测结果 |
3.2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监测结果分析 |
3.2.1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监测结果 |
3.2.2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监测结果 |
3.2.3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监测结果 |
3.2.4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监测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合格情况 |
4.2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合格情况 |
4.3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合格情况 |
4.4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合格情况 |
4.5 建议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某矿区儿童环境铅暴露健康风险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儿童铅暴露途径 |
1.2 儿童机体中的铅代谢 |
1.3 儿童铅暴露对健康的危害 |
1.4 儿童环境铅暴露防治及健康风险研究进展 |
2 矿区概况 |
2.1 矿区介绍 |
2.2 矿区环境污染及治理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矿区环境铅暴露现状及其健康风险评估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
1.3 统计学分析 |
1.4 评价方法 |
1.5 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
2 结果 |
2.1 污染源暴露分析 |
2.2 环境污染状况分析 |
2.3 人群外暴露计算及其风险评估 |
3 讨论 |
第三章 矿区儿童血铅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1.3 统计学分析 |
1.4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基本信息 |
2.2 儿童体内铅含量现状分析 |
2.3 儿童血铅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基于IEUBK模型的环境铅对儿童血铅的影响研究 |
1 IEUBK模型原理及应用 |
1.1 常用血铅模型比较及选取 |
1.2 模型概况 |
1.3 模型构造 |
1.4 铅的生物利用度 |
1.5 模型参数设置基本原理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儿童行为参数调查方法 |
2.2 环境污染参数研究方法 |
2.3 模型本地化、验证和应用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 |
1 主要结论 |
2 研究创新点 |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8)海河流域河北段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我国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制度建设 |
一 饮用水水源地概念界定和流域概况 |
(一)饮用水水源地相关概念界定 |
(二)我国及海河流域和河北省饮用水水源地概况 |
二 流域饮用水水源地法律制度现状 |
(一)国家层面 |
(二)海河流域和河北省地方层面 |
第二章 海河流域河北段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问题 |
一 饮用水水源地法制体系亟待健全 |
(一)现行法律体系层次存在缺陷 |
(二)专门法律规范存在缺位 |
二 饮用水水源地管理体制亟待明确 |
(一)饮用水水源地监管体制不合理 |
(二)饮用水水源地监管方式落后 |
三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亟待完善 |
(一)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建设不完备 |
(二)饮用水水源地信息公开制度不成熟 |
四 饮用水水源地法律责任亟待加强 |
(一)法律责任处罚力度薄弱 |
(二)法律责任承担方式单一 |
第三章 域内外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和借鉴 |
一 域内外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概况 |
(一)域内流域及地区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概况 |
(二)美国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概况 |
(三)日本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概况 |
(四)德国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概况 |
二 域内外外饮用水水源地源地安全法律对策借鉴 |
(一)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
(二)高效的监管体系措施 |
(三)健全的应急预警制度措施 |
(四)成熟的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制度 |
第四章 海河流域河北段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建议 |
一 健全饮用水水源地法律体系 |
(一)树立科学的饮用水水源地立法理念 |
(二)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法律规范体系 |
二 明确饮用水水源地监管体制 |
(一)厘清跨流域饮用水水源地监管体制 |
(二)优化流域饮用水水源地监管方式 |
三 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 |
(一)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制度建设 |
(二)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制度 |
四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法律责任 |
(一)加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执法力度 |
(二)深化饮用水水源地法律责任追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健康建筑评价现状 |
1.3.1 国外健康建筑评价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健康建筑评价发展现状 |
1.4 研究研究内容、途径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主要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4.4 主要创新点 |
2 国内外有关健康建筑的评价标准概述及对比分析 |
2.1 健康建筑的定义 |
2.2 国外有关健康建筑的评价标准 |
2.2.1 英国BREEAM |
2.2.2 美国WELL |
2.2.3 美国Fitwel |
2.2.4 德国DGNB |
2.3 国内有关健康建筑的评价标准 |
2.3.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
2.3.2 《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
2.3.3 《健康住宅评价标准》 |
2.4 国内外标准对比分析 |
2.4.1 评价对象 |
2.4.2 标识现状 |
2.4.3 评价指标 |
2.4.4 权重体系 |
2.4.5 评价方式 |
2.4.6 评价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3 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人居型健康建筑 |
3.1.1 人居型健康建筑定义 |
3.1.2 人居型健康建筑特点 |
3.2 人居型健康建筑指标选取原则 |
3.3 人居型健康建筑各级评价指标内容分析 |
3.3.1 空间舒适评价指标的内容分析 |
3.3.2 空气清新评价指标的内容分析 |
3.3.3 水质卫生评价指标的内容分析 |
3.3.4 环境安静评价指标的内容分析 |
3.3.5 光照良好评价指标的内容分析 |
3.3.6 健康促进评价指标的内容分析 |
3.3.7 安全防护评价指标的建立与内容分析 |
3.4 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4 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模型的建立 |
4.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1.1 层次分析法 |
4.1.2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4.1.3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4.1.4 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 评价模型的构建 |
4.2.1 可拓评价方法 |
4.2.2 改进可拓评价 |
4.2.3 可拓评价法的适用性 |
4.2.4 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模型思路 |
4.2.5 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概况 |
5.1.2 项目主要健康建筑技术措施 |
5.2 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 |
5.1.1 控制项的判定 |
5.1.2 《健康住宅评价标准》的预评价 |
5.1.3 经典域、节域的构建与待评物元的确定 |
5.1.4 待评物元权重的确定 |
5.1.5 关联度计算 |
5.1.6 等级评定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运行阶段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调查问卷 |
致谢 |
(10)安徽省太湖县花亭湖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调整及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现状 |
1.2.1 相关法律 |
1.2.2 相关管理措施 |
1.3 水源保护区主要划分方法 |
1.3.1 类比经验法 |
1.3.2 数值模型法 |
1.4 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
1.5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现状分析 |
2.1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特征 |
2.1.3 河流水系 |
2.1.4 土壤植被 |
2.1.5 用地类型 |
2.1.6 旅游资源 |
2.2 研究区域社会经济状况 |
2.2.1 人口及行政区划 |
2.2.2 经济发展状况 |
2.3 饮用水水源基础状况分析 |
2.3.1 饮用水水源地基本信息 |
2.3.2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分析与评价 |
2.3.3 饮用水水源地富营养化评价 |
2.4 花亭湖流域污染负荷分析 |
2.4.1 点源污染 |
2.4.2 面源污染 |
2.4.3 流域污染负荷分析及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安徽省太湖县花亭湖水源保护区划分研究 |
3.1 原水源保护区划分情况分析 |
3.1.1 原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 |
3.1.2 原水源保护区划分背景 |
3.1.3 原水原保护区划分存在的问题 |
3.2 水源保护区划分原则 |
3.3 划分依据 |
3.3.1 相关法律法规 |
3.3.2 相关规章制度 |
3.3.3 相关技术标准 |
3.4 划分方法选取 |
3.5 数值模型法划分应用 |
3.5.1 模型简介 |
3.5.2 HD模块模拟 |
3.5.3 Eco Lab模块模拟 |
3.5.4 数值模型法划分 |
3.6 类比经验法划分应用 |
3.7 划分方案的确定 |
3.7.1 一级保护区 |
3.7.2 二级保护区 |
3.7.3 准保护区 |
3.7.4 保护区的定界 |
3.7.5 保护区图件制作 |
3.7.6 保护区面积的核定 |
3.7.7 调整划分方案合理性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安徽省太湖县花亭湖水源地保护方案探究 |
4.1 水源地现存问题分析 |
4.1.1 监测及检测能力有限 |
4.1.2 生活污水污染 |
4.1.3 山区面源径流污染 |
4.1.4 农业面源污染 |
4.1.5 监管环节薄弱 |
4.1.6 旅游污染 |
4.1.7 流域垃圾处理设施缺乏 |
4.2 水源地保护方案 |
4.2.1 提升检测能力 |
4.2.2 加强花亭湖流域污染防治 |
4.2.3 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风险防范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美国饮水中规定的污染物的监测和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重点流域饮用水中硒、铬、汞形态分布及健康风险评价[D]. 唐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嫩江县地下水水环境问题分析及污染防治措施[D]. 侯圣琦.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12)
- [3]甘肃省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保障研究[D]. 闫向阳.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4]清水河重金属与有机氯农药的环境行为及健康风险研究[D]. 开晓莉. 宁夏大学, 2021
- [5]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D]. 乔松慧.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6]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D]. 石艳槟. 吉林大学, 2021(01)
- [7]某矿区儿童环境铅暴露健康风险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杨轶男. 兰州大学, 2021(09)
- [8]海河流域河北段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研究[D]. 刘畅.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9]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D]. 吴晓严. 西华大学, 2020(01)
- [10]安徽省太湖县花亭湖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调整及保护研究[D]. 言文杰. 安徽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