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南常羽乌骨鸡肤色的遗传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魏晓凤,李昌勇,潘先富,喻世刚[1](2017)在《沐川乌骨黑鸡肤色测定以及皮肤和肌肉中黑色素的提取》文中认为沐川乌骨黑鸡是四川省优良地方品种资源,是集药用、滋补及食用价值为一体的特种家禽。近年来,随着沐川乌骨黑鸡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消费者对乌骨鸡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这给乌骨鸡的品种选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采用比色仪测定了鸡不同部位的肤色值,并分析皮肤和肌肉中黑色素含量的差异,以期为沐川乌骨黑鸡的选育提供数据参考。
廖娟,王钢,喻世刚[2](2017)在《乌骨鸡肤色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肤色性状是乌骨鸡最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阐明乌骨鸡肤色性状的遗传机理,对于其选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笔者主要对乌骨鸡黑色素的测定、杂交利用以及肤色相关基因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以期为选育优质肤色形状的乌骨鸡提供理论依据。
黄清,王秀容,周承彬,余均[3](2017)在《川南山地白羽乌骨鸡选育试验》文中研究说明川南山地白羽乌骨鸡是川南山地乌骨鸡三个羽系(黑羽、麻羽和白羽)中的一个羽系,是白羽乌皮乌肉乌骨、肉药兼用的地方优良品种。由于长期混同其他本地鸡饲养繁殖,存在羽系、乌皮乌骨、白肉鸡混杂的现象。通过品种选育,严格选优去杂,达到提纯保种、扩大纯繁、提高育种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目的。
李超[4](2016)在《淅川乌骨鸡配套效果及其mtDNA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淅川乌骨鸡分布于河南省淅川县,是我国新发现的唯一一个白(片)羽且产绿壳蛋的乌骨鸡品种。为评价其种质特性,进行有效地利用和保护工作,特此开展本项研究。本试验以淅川乌骨鸡♂×黄胫丝毛鸡♀、淅川乌骨鸡♂×青胫隐性白羽鸡♀及淅川乌骨鸡纯繁组3个组合F1代为研究对象,在035周试验期内,重点对三个组合试验鸡群的孵化性能、生长性能、胴体品质、蛋品质特性方面进行测定和分析,比较其杂交效果,以期选育出与淅川乌骨鸡外貌特征相似、生产性能得到提高且产绿壳蛋的杂交组合。同时对淅川乌骨鸡的线粒体DNA D-loop区进行了测序分析,计算其单倍型数、核苷酸多样度、遗传距离等指标,构建系统发育树,探究淅川乌骨鸡的遗传多样性,为今后的保种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1)孵化性能:以淅川乌骨鸡与青胫隐性白羽鸡杂交组合平均种蛋重最大,显着高于另外2个组合(P<0.05)。除了受精蛋孵化率,淅川乌骨鸡与青胫隐性白羽鸡杂交组合的受精率、入孵蛋孵化率和初生重最高,分别达到了92.7%、81.7%、33.0g,健雏率则达到了100%。(2)外貌特征:16周龄时,淅川乌骨鸡纯繁组F1代全部是乌肤乌胫;淅川乌骨鸡与黄胫丝毛鸡杂交组合子一代中,29只中25只(86.2%)的公鸡为黄胫浅色肤,黄胫乌肤和乌胫乌肤的比率均为6.9%;母鸡54.1%为乌胫乌肤、乌胫浅色肤和乌胫浅乌肤均为17.6%,剩余的10.7%为黄胫乌肤;淅川乌骨鸡与青胫隐性白羽鸡杂交组合,公鸡、母鸡的肤色、胫色全为乌肤乌胫。(3)生长性能:从016周各周龄来看,两杂交组合的平均体重均大于淅川乌骨鸡纯繁组,且以淅川乌骨鸡与黄胫丝毛鸡的杂交组合最大,大部分周龄两杂交组合的生长速度也优于纯繁组。使用Gompertz、Logistic、von-Bertalanffy3种常用的非线性模型对两组合F1代的生长规律进行拟合分析,黄胫丝毛杂交组合和青胫隐性白羽鸡杂交组合最适模型分别是Von-Bertalanffy、Logistic。(4)体尺性状和胴体品质体尺性状方面,4、8、12、16周龄的胫长、胫围、龙骨长等测量指标两杂交组合绝大多数的数值显着高于淅川乌骨鸡纯繁组(P<0.05),且黄胫丝毛鸡杂交组合最大。屠宰性能方面,除公鸡胸肌率外,其余所有的屠宰指标在数值上均以两杂交组合较大,其中宰前体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胸肌重、腿肌重淅川乌骨鸡与黄胫丝毛鸡杂交组显着高于纯繁组(P<0.05)。(5)肌肉品质淅川乌骨鸡与黄胫丝毛鸡杂交组合母鸡胸肌宰后45min p H值显着高于纯繁组,公鸡腿肌宰后45min p H值显着高于隐性白羽杂交组合(P<0.05),其他肉质理化指标差异不显着;肌肉组织切片观察,不同组合试验鸡肌纤维直径和密度等指标存在显着差异(P<0.05),即不论公母,胸肌肌纤维直径大小以淅川乌骨鸡×青胫隐性白羽鸡杂交组最小,肌纤维密度最大,对于腿肌来说,也是淅川乌骨鸡×青胫隐性白羽鸡杂交组肌纤维直径最小,肌纤维密度最大,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该结果从组织学角度揭示了淅川乌骨鸡与青胫隐性白羽鸡杂交组合肉质最嫩。(6)蛋品质:杂交组合的蛋重显着大于淅川乌骨鸡纯繁组,淅川乌骨鸡与青胫隐性白羽鸡组合的蛋黄重、蛋黄色泽显着大于淅川乌骨鸡纯繁组(P<0.05),纯繁组浓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方面显着大于淅川乌骨鸡与青胫隐性白羽鸡杂交组合(P<0.05),淅川乌骨鸡与青胫隐性白羽鸡杂交组合的蛋壳率和蛋黄率显着高于与黄胫丝毛鸡杂交组合(P<0.05)。(6)淅川乌骨鸡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对淅川乌骨鸡线粒体DNA(mt DNA)D-loop第一高变区序列进行了测序和比对,根据Gen Bank已经测出D-loop区全序列的部分品种鸡的序列,研究淅川乌骨鸡的遗传多样性和母系起源。在淅川乌骨鸡mt DNA D-loop区中,共发现21处单核苷酸多肽位点,10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分别是(0.867±0.022)、(0.00882±0.00273)。运用Mega5.1软件计算各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和构建NJ系统树,群体内的遗传距离0.00190.0235,平均值为0.0140±0.0031,淅川乌骨鸡的样本在NJ系统树上聚为4大分支。研究结果显示,淅川乌骨鸡群体内遗传多样性丰富,个体序列变异程度比较大。综合分析3个组合在孵化性能、生长性能、胴体品质、蛋品质方面的结果,可以得出淅川乌骨鸡与青胫隐性白羽鸡杂交组合相比其他两组合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同时通过对线粒体DNA D-loop区的测序分析,检测出淅川乌骨鸡遗传多样性丰富,为进一步的淅川乌骨鸡鸡种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苏红卫[5](2014)在《修水黄羽乌鸡主要性状指标及其杂交效果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乌骨鸡是我国特有的集药用滋补营养于一体的珍禽品种。研究分析修水黄羽乌鸡主要性状指标及其杂交利用效果,对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提高养殖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试验测定了150日龄修水黄羽乌鸡两纯系及平毛系与余干黑鸡杂交F1代的生长、体尺、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血液生化特性等,结果如下:在山地放养补喂饲料的生产方式下,修水黄羽乌鸡22周龄体重为P:1007.33g、F:957.83g和Y:1035.34g,说明其个体小,生长速度慢。用Logistic、Von Bertalanffy和Gompertz3种非线性模型对修水黄羽乌鸡P、F、Y三组合生长发育规律进行拟合,发现三种模型均能很好的模拟生长曲线,拟合度都在0.98以上,且拟合曲线与实测曲线基本吻合。但综合R2、E看,Von Bertalanffy模型是研究修水黄羽乌鸡生长模式较理想的模型且生长性能:Y>P>F。生长拐点是生长速率最快的时候,拐点以后生长速度将逐渐放慢。以最优模型来讨论,修水黄羽乌鸡P、F、Y三组合拐点周龄及拐点体重分别为:(11.02周、503.21g)、(11.08周、474.02g)、(10.08周、481.98g),实际饲养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针对性的作饲养管理调整,充分挖掘修水黄羽乌鸡的生长潜能。分别对150日龄修水黄羽乌鸡公母鸡进行体重与体尺间的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并对决策系数加于比较。结果:与修水黄羽乌鸡母鸡体重极显着(P<0.01)相关的体尺指标依次为龙骨长、胸围、胸深,而与公鸡体重极显着(P<0.01)相关的体尺指标依次是胸围、胫围。通径分析、决定系数的分析表明:修水黄羽乌鸡母鸡的龙骨长、胸围是影响体重的两个主要指标且龙骨长以直接作用为主,胸围则间接作用稍大;而公鸡则是胸围与胫围且以胸围的直接作用为主,胫围则间接作用稍大。修水黄羽乌鸡体重与体尺间的最优回归方程,母鸡:Y=-735.21+76.19X2+40.50X4,公鸡:Y=-679.89+41.74X4+211.32X6。在以体重为选育目标的选择时,母鸡应着重对龙骨长、胸围的选育,公鸡应加强对胸围与胫围的选育,以获得较好的选育效果。对屠宰、肉质性状的分析表明:修水黄羽乌鸡肉用性能良好且杂种优势明显;三组合常规肉质、营养成分较其它鸡种更加优异且组合间差异不显着(P>0.05)。修水黄羽乌鸡属小型地方乌鸡品种,产肉性能优良,皮薄肉嫩,低脂高蛋白,肉质、肉品营养较好,符合现代人的消费习惯;内脏器官较发达,耐粗饲、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高;杂交会影响其肉质。对150日龄山地放养修水黄羽乌鸡部分血液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修水黄羽乌鸡三组合中Y组合TP、ALB、GLB、AST、BUN、TG、LDL值高于P、F组合,但差异不显着(P>0.05),说明修水黄羽乌鸡品系间血液生化指标比较稳定,实践中可将血液生化指标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TP、ALB水平偏高是蛋白质代谢旺盛的表现,利于对饲料的利用,说明修水黄羽乌鸡肝功能活性较高,心血管系统较发达;CHO、TG较其它品种低,表明其保健价值较高。
王建[6](2008)在《不同品种乌骨鸡主要性状指标及其杂交效果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乌骨鸡是我国特有的具有保健功能的药用鸡种。研究比较不同品种乌骨鸡在新疆地区的生产性能和杂交利用效果,对满足本地区市场需求,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项目选择中国黑凤鸡、黑羽乌骨鸡、黑羽绿壳蛋鸡和盐津乌骨鸡等四个乌鸡品种,测定了不同品种乌骨鸡纯繁及杂交的种蛋孵化性能;不同品种乌骨鸡及其杂交F1代的生长发育性能和屠宰性能;鸡黑色素基因MC1R多态性与其肤色、胫色表型相关性的测定和分析;花粉和大麦芽对黑羽乌骨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四个黑色羽乌骨鸡纯繁种蛋受精率在90-94%,孵化率达到84.44-87.23%,盐津乌骨鸡初生重(39.20±2.88g)最重,中国黑凤鸡初生重(23.07±1.72g)最轻。四个品种黑色羽乌骨鸡0-14周龄生长发育以盐津乌骨鸡增重性能最好,14周龄公母鸡体重分别达到1687.41±156.22g和1236.51±130.99g。杂交组合分别为中国黑凤鸡与贵妃鸡杂交、黑羽绿壳蛋鸡做母本与黑羽乌骨鸡和隐性白羽肉鸡杂交、盐津乌骨鸡与黑羽乌骨鸡正反交、盐津乌骨鸡与隐性白羽肉鸡正反交。杂交种蛋受精率在90.00-93.33%,孵化率达到80.00-85.71%,隐性白羽肉鸡(♂)×黑羽绿壳蛋鸡(♀)组合初生重(37.34±3.39g)最重,中国黑凤鸡(♂)×贵妃鸡(♀)组合初生重(26.80±3.85g)最轻。杂交乌骨鸡0-14周龄生长发育以盐津乌骨鸡(♂)×隐性白羽肉鸡(♀)组合增重性能最好,14周龄F1代公母鸡体重分别达到2271.00±198.74g和1635.33±111.56g。根据七个杂交组合的简单综合选择指数和杂交F1代肉用性能指标杂种优势比的综合比较,中国黑凤鸡(♂)×贵妃鸡(♀)组合和盐津乌骨鸡(♂)×隐性白羽肉鸡(♀)组合为两个最佳杂交组合。在引进的隐性白羽肉鸡和黑羽乌骨鸡的资源家系及由该亲本建立的资源家系群体中,对黑色素基因(MC1R)进行PCR-SSCP,分析肤色和胫色性状与基因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AA、BB和AB基因型的分布在不同肤色性状中差异显着(P<0.05);CC和CE基因型的分布在不同活体胫色性状中差异显着(P<0.05)。初步推测黑色素的沉积与MC1R基因的突变有关。日粮添加花粉对黑羽乌骨鸡0-9周龄生长发育影响试验表明,添加2%花粉组增重效果最好。日粮添加大麦芽76g,可以有效地提高黑羽乌骨鸡的产蛋性能。
赵小玲[7](2005)在《初生乌骨鸡肝脏差异显示ESTs的筛选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乌骨鸡是我国独特的家禽品种,是分布广泛的古老鸡种之一。丝羽乌骨鸡以其独特的外貌特征和药用、营养及观赏价值为中外家禽育种工作者所重视。家禽品种间和个体间的性状差异本质上都是由于基因种类的差异和基因表达量的差异所致。对同一个体不同组织或不同品种的相同组织的基因表达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可获得与生命过程相关的信息,揭示不同性状的发生发展机理。同时为研究乌骨鸡独特性状的形成机理提供重要的信息,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乌骨鸡这一独特地方品种打下基础。 本试验分别以1日龄丝羽乌骨鸡(SK)、常羽乌骨鸡(NP)、苏禽蛋鸡(SQ)、爱拔益加肉鸡(AA)肝脏为研究材料,期望在排除饲养条件等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下,比较初生蛋鸡、肉鸡和乌骨鸡基因表达上的差异。 本试验采用26碱基的三个锚定引物与24个随机引物之间共72个组合的逆转录PCR反应对1日龄丝羽乌骨鸡、常羽乌骨鸡、苏禽96型蛋鸡、AA肉鸡肝脏总RNA进行DDRT-PCR分析,并利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银染技术分离DDRT-PCR产物,共获得四个品种间差异条带251条。经过PCR再扩增、电泳检测和纯化,共得到差异显示的cDNA片段220条(重扩增率为87.6%)。经SSCP检测获得198个重扩增产物表现为单一cDNA的带型,单一条带率为90%。经过基因芯片杂交扫描,比较综合扫描数据获得8个真实的差异表达cDNA片段,委托上海生物工程公司克隆测序,获得4个ESTs序列。4个差异显示ESTs较短,且经1%琼脂糖电泳检测显示这些条带比非差异显示条带弱,推测差异表达的基因表达丰度低。 四个差异显示ESTs去除质粒污染序列后向Genbank提交,获得登陆号DQ003271-DQ003274。经与鸡基因组比对,分别进行了定位。具体定位是DQ003271:5号染色体;DQ003272:3号染色体;DQ003273:线粒体;DQ003274:19号染色体。其中DQ003271为家鸡新的EST,推测其功能与包含卷曲螺旋结构的蛋白的表达有关。其余3个为家鸡已知表达序列标签,其中DQ003272在机体免疫功能上发挥作用,DQ003273可能影响细胞有氧呼吸和氧化还原代谢,DQ003274可能与控制细胞分化和发育有关。 肝脏是“物质代谢中枢”,其表达的基因及合成的蛋白质种类占生物体内所有基
李亮[8](2004)在《乌骨鸡肝脏差异显示(DD)表达序列标签(ESTs)的筛选及分析鉴定》文中指出乌骨鸡是我国独特的家禽品种,丝羽乌骨鸡更以其特有的外貌特征而名列国际标准品种之一,国内长期以来都将乌骨鸡视为药用品种。基因及表达的差异是导致生物性状多样性的根本原因,乌骨鸡与其他鸡种相比所表现的各种独特性状必定也是由于基因及其表达的差异所引起。目前,差异显示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DDRT-PCR)技术已经成为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本试验应用DDRT-PCR技术研究乌骨鸡与普通蛋鸡及肉鸡在成年阶段肝脏组织中基因表达的差异,筛选乌骨鸡差异表达的表达序列标签(ESTs),将所得ESTs与现有核酸序列数据库进行比对,找到与乌骨鸡特异性状表达的相关基因或者作为新的ESTs添加到现有核酸序列数据库,并通过电子延伸和电子定位等方法对乌骨鸡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 本试验成功地从丝羽乌骨鸡(SK)、常羽乌骨鸡(NP)、苏禽96型蛋鸡(SQ)以及爱拔益加肉鸡(AA)的成年鸡肝脏组织中提取到质量较高的总RNA,首次采用DDRT-PCR技术对四个家鸡品种肝脏中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了研究。试验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银染方法分离差异片段,利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技术验证差异显示片段的重扩增产物成分的单一性,采用反向Northern斑点杂交和Northern斑点杂交技术相结合对获得的乌骨鸡差异显示cDNA片段进行差异真实性的鉴定。经过克隆测序,试验最终得到10条乌骨鸡差异表达的表达序列标签。将序列提交到Genbank中的dbEST数据库,分别获得登录号(CN606328~42N606329、CN606331~CN606338)。 将乌骨鸡差异显示的ESTs通过BLASTn工具对Genbank的nr数据库和dbEST数据库中所有家鸡(Gallus gallus)的核酸序列进行相似性搜索,发现所获得的10条乌骨鸡差异表达的EST中,有3条EST序列(CN606332、CN606333、CN606336)与家鸡2个已知基因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可认为是这2个已知基因的同源序列。其余7条EST序列中,有3条(CN606328、CN606331、CN606338)与家鸡已有核酸数据库中的cDNA克隆或EST具有较高相似性,可认为是家鸡已知EST,但功能未知;另外4条EST序列(CN606329、CN606334、CN606335、CN606337)在家鸡已有核酸数据库中未找到同源已知基因和EST,认为是家鸡四川农业大学博.士论文的新ESTs。 与已知基因同源的乌骨鸡差异表达ESTs中,CN606332和CN606336与家鸡的185 rRNA基因同源,差异显示片段CN606333与编码家鸡热休克蛋白70的基因(月叹只4J)同源。根据反向Northern杂交和Northem杂交的结果,CN606332仅在丝羽乌骨鸡中表达,CN606336和CN606333仅在丝羽乌骨鸡和常羽乌骨鸡中表达,表明与它们同源的2个基因的在成年乌骨鸡与普通鸡种(蛋鸡和快大型肉鸡)的肝脏中的表达情况有差异。对两个基因分别利用BLASTh对家鸡基因组数据库(Chicken wgs--contig)进行检索,发现家鸡的1 85核糖体rRNA基因在4、6、14和26号染色体上都有分布,家鸡产不夕剐J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上。 对三条与家鸡核酸序列同源但功能未知的EST序列(CN606328、CN606331、CN606338),分别利用电子延伸的方法寻找与它们同源的cDNA序列,各自获得长度为556bp、1276bp的两个重叠群(contigs)序列和一个长1374bP的开放阅读框(O盯)。对三条cDNA序列进行的功能分析表明,与CN606328同源的556bPcDNA片段所编码的151个氨基酸与人类、大鼠、小鼠等物种的核糖体蛋白513的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表明该序列是鸡的核糖体蛋白513的cDNA序列,我们将其命名为c尺尸513(ehieken ribosomal protein 513)并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为(AY626809)。通过与家鸡基因组数据库的比较,我们发现基因cRPS13位于家鸡的5号染色体上。分析与CN606331同源的1276bp的contigs序列,发现该序列的正向第二阅读框(Frame=十2)翻译得到的蛋白质序列(1 40个氨基酸)与人、大鼠、小鼠核糖体蛋白L19的196个氨基酸中的140个氨基酸上仅有一个氨基酸的变异,表明该序列为鸡的核糖体蛋白L19基因的一部分。根据与基因组数据库的比较结果,我们认为鸡的核糖体蛋白L19基因位于27号染色体上。对CN606338进行电子延伸的结果表明,它属于一个长为1374bp的开放阅读框 (ORF),根据该ORF翻译得到的蛋白质序列与恒河猴(Macaca mulatta)及其他生物的异常纺锤型小脑畸形症(abnormal sPindle mierocePhaiy,ASpM)蛋白有一定的相似性,表明该O舒有可能是家鸡ASPM基因序列的一部分,但根据现有数据,尚不能得到家鸡ASPM基因的全序列。 对于4条新EST序列(CN606329、CN606334、CN606335、CN606337),分别通过BLASTx和TBLASTx工具对nr数据库中所有蛋白质序列进行了相似乌骨鸡肝脏差异显示(DD)表达序列标签(E sTs)的筛选及分析鉴定性搜索,结果表明CN606329可能与一种细胞膜蛋白基因同源,CN606334可能与Y一谷氨酞转肤酶(gamma一glutamyl transpeptidase)基因同源,eN606335可能与ATp一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基因同源,而eN606337与人的假设蛋白 (hyPothetieal Protein)MGC27019有一定的相似性。对这几个EST进行基因组序列的比较,发现CN606329、CN606335、CN606337
杨晓燕[9](2004)在《乌骨鸡肤色遗传研究》文中提出鸡的肤色、胫色和脚色等重要色素性状的遗传不仅是品种或种群的特征,而且也和鸡的经济用途有重要关系。本实验选用羽色一致、胫色相近、只在肤色与内脏颜色有较大差异的中国地方鸡种东乡黑羽绿壳蛋鸡与山东寿光鸡作为亲本构建了一个F2代资源群体,旨在研究鸡的主要颜色性状—肤色的遗传规律。本研究详细记录了资源群体的肤色、胫色、脚色及屠体颜色等色素性状表型。有研究表明黑色胫为伴性遗传,受到位于性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id控制,而肤色则受常染色体上的P基因影响。在本群体中,胫色没有出现明显的分离,而肤色出现了明显黑白肤色的性状分离,这表明控制胫色的隐性性连锁基因id在资源群体中没有分离,而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控制肤色的主效基因P基因处于分离状态,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探明了P基因资源群体中的遗传模式,为进一步定位P基因奠定了基础;同时本研究群体中的肤色分离表明,寿光鸡的常染色体上P座位处于显性纯合状态,即该座位的基因型为PP,而东乡绿壳蛋鸡在该座位上的基因型不纯合,即该座位上有两种基因型分别为PP和Pp,这将为绿壳蛋鸡的进一步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鸡的黑色素抑制基因(Dermal melanin inhibitor,ID)被认为是与黑色素的调控有重要关联的基因,定位于Z染色体长臂末端约186-214cM内,然而对ID基因的研究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Z染色体长臂末端是一个标记贫瘠区。本实验利用位于ID基因上游的三个已知序列基因设计引物,以本实验室构建的丝羽乌骨鸡的BAC文库为基础,采用染色体步行的方法钓取ID基因附近的BAC克隆,以这些BAC克隆为基础构建富集微卫星文库和常规小片段插入文库对Z染色体长臂末端标记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实验共筛选出46个BAC克隆,对富集微卫星文库中的插入片段测序,得到三个阳性片段,经序列比对发现为同一个微卫星标记(AC)10;对常规小片段插入文库采用32P标记探针、膜原位杂交筛选,没有发现含有微卫星的克隆片段。 研究结果表明常规小片段插入文库与富集微卫星文库的方法都不适合于Z染色体这样的本身标记含量就非常稀少的染色体特定区段。结合本实验的结论,作者认为要对ID基因做进一步的研究,应该对Z染色体末端全部测序,大量发展SNP标记,对ID基因进行精细定位,寻找与ID紧密连锁的SNP,最后用图位克隆的策略定位ID基因。
黄艳群,朱庆,杨志勤,陈文,康相涛[10](2003)在《四川山地乌骨鸡的肤色遗传变化规律初探》文中指出选用胫色、肤色均为深乌的四川山地乌骨鸡和黄肤、黄胫的岭南黄鸡作为参试品种,通过品种的纯繁和正反杂交,进行四川山地乌骨鸡肤色、胫色遗传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岭南黄鸡的肤色、胫色基因为纯合基因,四川山地乌骨鸡虽经四代纯繁选育,肤色、胫色基因仍未完全纯合,尚需进一步加强选育。在含有四川山地乌骨鸡血缘的组合(WW、WH和HW),初生雏鸡肤色、胫色尚未完全稳定,有随日龄发生转变的现象,说明控制肤色、胫色黑色素沉积的基因具有表达的时效性;用四川山地乌骨鸡(♂)与岭南黄鸡(♀)杂交,F1代10周龄时深乌个体几乎全为母鸡,而1日龄雏鸡依肤色或胫色尚不能进行雌雄鉴别;本实验结果也提示雏鸡体内的真皮黑色素含量似乎与雏鸡的死亡率有关。
二、川南常羽乌骨鸡肤色的遗传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南常羽乌骨鸡肤色的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沐川乌骨黑鸡肤色测定以及皮肤和肌肉中黑色素的提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沐川乌骨黑鸡肤色的测定 |
1.3 皮肤和肌肉中黑色素提取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沐川乌骨黑鸡肤色及体重测定 |
2.2 沐川乌骨鸡皮肤和肌肉中黑色素含量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2)乌骨鸡肤色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黑色素的测定 |
2 杂交利用 |
3 乌骨鸡肤色相关的基因研究 |
3.1 TYR基因 |
3.2 MITF基因 |
3.3 ASIP基因 |
3.4 测序技术在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挖掘中的运用 |
4 小结 |
(3)川南山地白羽乌骨鸡选育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1.1 公鸡选择标准 |
1.1.2 母鸡选择标准 |
1.2 选育标准 |
1.3 选育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三代遗传性状统计 |
2.2 羽色和肤色随生长而变化 |
2.3 趾色与肤色、肉骨以及内膜颜色的关系 |
3 结语 |
(4)淅川乌骨鸡配套效果及其mtDNA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我国的地方鸡种资源及研究现状 |
1.2 乌骨鸡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
1.2.1 乌骨鸡的特点及分类 |
1.2.2 乌骨鸡本品种选育和杂交效果的研究进展 |
1.2.3 乌骨鸡外貌特征的研究进展 |
1.2.4 乌骨鸡繁殖性能的研究进展 |
1.2.5 乌骨鸡生长性能的研究进展 |
1.2.6 乌骨鸡体尺、屠宰性能的研究进展 |
1.2.7 乌骨鸡常规肉质性状的研究进展 |
1.2.8 鸡蛋蛋品质的研究进展 |
1.2.9 淅川乌骨鸡的研究进展 |
1.3 线粒体DNA以及在家禽遗传育种中的运用 |
1.3.1 动物线粒体DNA(mtDNA)的简介 |
1.3.2 乌骨鸡mtDNA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2 引言 |
3 淅川乌骨鸡与黄胫丝毛鸡、青胫隐性白羽鸡杂交F1代孵化性能和外貌性状的测定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3.1.2 孵化过程 |
3.1.3 饲养方式与饲料营养 |
3.2 试验方法 |
3.2.1 繁殖性能指标的测定 |
3.2.2 外貌特征的统计记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孵化性能测定结果 |
3.3.2 肤色、胫色的测定结果 |
3.4 结论与讨论 |
3.4.1 孵化性能比较分析 |
3.4.2 F1代肤色、胫色比较分析 |
3.4.3 小结 |
4 淅川乌骨鸡与黄胫丝毛鸡、青胫隐性白羽鸡杂交F1代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的测定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动物 |
4.1.2 试验试剂 |
4.1.3 试验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体重测量和生长曲线的拟合分析 |
4.2.2 体尺、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测定 |
4.2.3 石蜡组织切片制作方法 |
4.2.4 肌纤维测定内容和方法 |
4.2.5 数据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F1代体重及拟合曲线的绘制 |
4.3.2 体尺性状测定结果 |
4.3.3 屠宰性能测定结果 |
4.3.4 肉品质的测定结果 |
4.3.5 肌肉组织切片观察结果 |
4.4 结论与讨论 |
4.4.1 生长发育规律F1代体重拟合参数分析 |
4.4.2 体尺、屠体、肉品质的比较分析 |
4.4.3 肌肉组织切片比较分析 |
4.5 小结 |
5 淅川乌骨鸡与黄胫丝毛鸡、青胫隐性白羽鸡杂交F1代蛋品质的测定 |
5.1 试验材料 |
5.2 主要仪器 |
5.3 试验方法 |
5.3.1 蛋品质的测定 |
5.3.2 数据统计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5 结论与讨论 |
5.5.1 小结 |
6 淅川乌骨鸡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遗传多样性分析 |
6.1 试验动物 |
6.2 试验材料 |
6.2.1 血样采集 |
6.2.2 主要仪器设备 |
6.3 试验方法 |
6.3.1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6.3.2 引物合成设计 |
6.3.3 PCR扩增及测序 |
6.3.4 序列分析和进化树构建 |
6.4 结果与分析 |
6.4.1 DNA质量及PCR扩增产物检测 |
6.4.2 淅川乌骨鸡mtDNA D-loop区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距离 |
6.4.3 淅川乌骨鸡与其他品种间的系统发育分析 |
6.5 讨论与结论 |
6.5.1 淅川乌骨鸡mtDNA D-loop区第一高变区结构特点 |
6.5.2 淅川乌骨鸡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
6.5.3 淅川乌骨鸡的母系起源 |
6.5.4 淅川乌骨鸡与其他品种的亲缘关系 |
7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5)修水黄羽乌鸡主要性状指标及其杂交效果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乌骨鸡的品种类型和特征 |
1.1.1 乌骨鸡的体尺外貌特征 |
1.1.2 乌骨鸡的品种与品系 |
1.2 乌骨鸡的生产性能 |
1.2.1 繁殖性能 |
1.2.2 生长性能 |
1.2.3 产肉性能 |
1.3 乌骨鸡的遗传特性 |
1.3.1 乌骨鸡的血液生化指标分析 |
1.3.2 乌骨鸡羽色和肤色的遗传研究 |
1.4 乌骨鸡的遗传改良 |
1.5 本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修水黄羽乌鸡生长发育规律及生长曲线拟合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日常饲养管理 |
2.1.3 测定项目 |
2.1.4 生长曲线模型 |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试验结果 |
2.2.1 修水黄羽乌鸡实际生长情况 |
2.2.2 生长曲线模型拟合结果 |
2.2.3 生长曲线比较 |
2.3 分析与讨论 |
2.3.1 3 种非线性拟合方程对修水黄羽乌鸡三组合的拟合差异分析 |
2.3.2 3 种模型增重因子的差异比较 |
2.3.3 修水黄羽乌鸡三组合之间曲线拟合结果的差异 |
2.4 小结 |
第三章 修水黄羽乌鸡体尺与体重的通径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3.1.2 测定项目 |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修水黄羽乌鸡三组合母鸡体重与体尺基本参数 |
3.2.2 表型相关系数矩阵及显着性检验 |
3.2.3 体重的正态性检验 |
3.2.4 通径分析 |
3.3 讨论 |
3.3.1 体重、体尺基本参数的分析 |
3.3.2 体重与体尺的相关性分析 |
3.3.3 确定选育目标 |
3.3.4 最优回归模型的建立 |
3.3.5 体重与体尺性状的作用关系 |
3.4 小结 |
第四章 修水黄羽乌鸡屠宰性能测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4.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修水黄羽乌鸡屠宰性能 |
4.2.2 修水黄羽乌鸡内脏器官指标 |
4.2.3 修水黄羽乌鸡常规肉品质测定 |
4.2.4 修水黄羽乌鸡胸肌营养成分测定 |
4.3 讨论 |
4.3.1 修水黄羽乌鸡屠宰性能差异分析 |
4.3.2 修水黄羽乌鸡内脏器官差异分析 |
4.3.3 修水黄羽乌鸡常规肉质差异分析 |
4.3.4 修水黄羽乌鸡营养成分差异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修水黄羽乌鸡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动物 |
5.1.2 血样采集与处理 |
5.1.3 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
5.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修水黄羽乌鸡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不同品种乌骨鸡主要性状指标及其杂交效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乌骨鸡的品种类型和特征 |
1.1.1 乌骨鸡的外貌特征 |
1.1.2 乌骨鸡的品种与品系 |
1.2 乌骨鸡生产性能 |
1.2.1 繁殖性能 |
1.2.2 生长发育 |
1.2.3 产肉性能 |
1.3 乌骨鸡的遗传特性 |
1.3.1 乌骨鸡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
1.3.2 乌骨鸡羽色和肤色的遗传研究 |
1.4 乌骨鸡的遗传改良 |
1.4.1 乌骨鸡品种内纯繁及对遗传参数的估测 |
1.4.2 不同乌骨鸡品种间的杂交改良 |
1.4.3 乌骨鸡与其它品种进行杂交改良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本研究所涉及的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不同品种乌骨鸡生产性能测定 |
2.1.1 黑色羽乌骨鸡品种 |
2.1.2 饲养方式与饲料营养 |
2.1.3 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 |
2.2 不同组合杂交F1代生产性能测定 |
2.2.1 杂交亲本与杂交组合 |
2.2.2 饲养方式与饲料营养 |
2.2.3 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 |
2.2.4 杂交组合筛选 |
2.3 黑色素基因(MC1R)多态性检测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方法 |
2.4 饲料添加物对乌骨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4.1 饲料添加物 |
2.4.2 饲养及饲料营养 |
2.4.3 试验方法 |
2.5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品种乌骨鸡生产性能 |
3.1.1 不同品种乌骨鸡种蛋孵化性能 |
3.1.2 不同品种乌骨鸡生长发育性能 |
3.1.3 不同品种乌骨鸡屠宰性能 |
3.2 不同组合杂交F1代生产性能 |
3.2.1 不同组合杂交种蛋孵化性能 |
3.2.2 不同组合杂交F1代生长性能 |
3.2.3 不同组合杂交F1代屠宰性能 |
3.2.4 不同组合杂交F1代杂种优势 |
3.2.5 最佳杂交组合筛选 |
3.3 黑色素基因(MC1R)多态性检测结果与分析 |
3.3.1 基因组DNA |
3.3.2 基因型与黑色素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3.4 饲料添加物对黑羽乌骨鸡生产性能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3.4.1 花粉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
3.4.2 大麦芽对黑羽乌骨鸡产蛋性能影响 |
第四章 结论 |
4.1 种蛋孵化特性 |
4.2 生长发育性能 |
4.3 屠宰性能 |
4.4 杂交优势与杂交组合选择 |
4.5 黑色素基因(MC1R)多态性 |
4.6 饲料添加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初生乌骨鸡肝脏差异显示ESTs的筛选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1.文献综述 |
1.1 乌骨鸡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研究 |
1.2 乌骨鸡特异性状研究 |
1.3 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基因表达差异的传统方法 |
1.3.2 差异显示PCR技术 |
1.3.3 差异显示技术与其他寻找差异表达基因方法的联合应用 |
1.3.4 mRNA差异显示技术的衍生技术 |
1.3.5 mRNA差异显示技术的应用 |
1.4 表达序列标签的研究及应用 |
1.5 基因芯片简介 |
1.6 本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
2.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和样品 |
2.1.2 差异显示引物 |
2.1.3 所需试剂及试剂盒 |
2.1.4 常用试剂的配制 |
2.1.5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四个品种鸡肝脏差异表达cDNA的筛选 |
2.2.2 差异表达cDNA片段真实性的验证 |
2.2.3 初生乌骨鸡鸡肝脏差异表达cDNA片段克隆和测序 |
2.2.4 特异表达序列标签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肝脏组织总RNA的提取及纯化 |
3.2 差异显示逆转录PCR(DDRT-PCR)产物的电泳结果 |
3.3 差异片段的切取 |
3.4 差异片段的再扩增与回收 |
3.5 SSCP筛选结果 |
3.6 基因芯片杂交剔除假阳性结果 |
3.6.1 芯片杂交伪色图 |
3.6.2 基因芯片扫描结果 |
3.7 差异表达片段克隆测序结果 |
3.8 初生乌骨鸡差异表达序列标签的分析鉴定 |
3.8.1 序列递交结果 |
3.8.2 相似性搜索 |
4.分析与讨论 |
4.1 总RNA的抽提和DNASEⅠ处理 |
4.2 差异显示PCR |
4.3 差异条带的回收和再扩增 |
4.4 SSCP |
4.5 基因芯片杂交 |
4.6 序列测定 |
4.7 扩增现象 |
4.8 序列标签的电子延伸及定位 |
4.9 对应的基因组序列分析 |
4.10 差异显示的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质的功能 |
5.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所用上游随机引物序列信息 |
附录2 芯片的质量控制及芯片杂交所需试剂 |
附录3 芯片杂交剔除假阳性 |
附录4 作者简介 |
(8)乌骨鸡肝脏差异显示(DD)表达序列标签(ESTs)的筛选及分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方法 |
1 前言 |
2 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方法 |
3 mRNA差异显示技术的应用 |
4 小结 |
第二节 表达序列标签的研究及应用 |
1 前言 |
2 表达序列标签的研究及应用 |
3 畜禽表达序列标签的研究概况 |
4 小结 |
第三节 乌骨鸡遗传特性研究进展 |
1 前言 |
2 乌骨鸡的营养价值研究 |
3 乌骨鸡的药用价值研究 |
4 乌骨鸡遗传多样性研究 |
5 乌骨鸡特异性状遗传研究进展 |
6 小结 |
第四节 本试验的总体研究思路及意义 |
1 本试验的研究思路 |
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四个品种鸡肝脏差异表达cDNA片段的筛选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 试验材料 |
2 肝脏组织总RNA的提取及纯化 |
3 差异显示逆转录PCR (DDRT-PCR) |
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
5 差异片段的切取与再扩增 |
第二节 试验结果 |
1 肝脏组织总RNA的提取及纯化 |
2 差异显示逆转录PCR (DDRT-PCR)产物的电泳结果 |
3 差异片段的切取 |
4 差异片段的再扩增与回收 |
第三节 讨论与分析 |
1 总RNA的抽提 |
2 关于DNase Ⅰ处理 |
3 反应条件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
4 差异条带的回收和再扩增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差异表达cDNA片段真实性的验证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 试验材料 |
2 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差异条带单一性 |
3 反向Northern杂交验证差异条带的真实表达 |
4 Northern杂交 |
第二节 试验结果 |
1 SSCP筛选结果 |
2 反向Northern杂交筛选结果 |
3 乌骨鸡差异表达条带的Northern杂交结果 |
第三节 讨论与分析 |
1 SSCP的原理及特点 |
2 Northern杂交和反向Northern杂交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乌骨鸡肝脏差异表达cDNA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 试验材料 |
2 真实差异cDNA片段的克隆 |
3 转化子的筛选 |
4 质粒DNA提取及纯化 |
5 序列测定 |
6 确定差异显示cDNA片段序列 |
第二节 试验结果 |
1 阳性片段的克隆与筛选 |
2 质粒提取和鉴定 |
3 阳性克隆的序列测定 |
4 差异显示cDNA片段的序列 |
第三节 讨论与分析 |
1 PCR产物与载体的连接与克隆效率 |
2 关于测序结果 |
3 单引物扩增现象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乌骨鸡肝脏特异的表达序列标签的初步分析鉴定 |
第一节 分析方法 |
1 向GENEBANK递交序列 |
2 序列相似性搜索 |
3 与差异显示片段同源的已知基因的分析 |
4 未知功能差异显示片段的分析 |
第二节 分析结果 |
1 序列递交结果 |
2 相似性搜索结果 |
3 乌骨鸡差异表达已知基因分析 |
4 未知功能ESTs分析 |
第三节 讨论与分析 |
1 关于ESTs的分析方法 |
2 关于乌骨鸡差异显示的基因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常用词语缩写 |
附录2 主要仪器设备 |
附录3 所用差异显示引物的序列信息 |
附录4 作者简介 |
(9)乌骨鸡肤色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鸡主要质量性状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 |
1.2 禽类相关色素研究进展 |
1.3 影响肤色的基因的研究进展 |
1.4 获得微卫星标记的方法 |
1.5 本文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资源群体的建立及表型遗传规律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鸡种资源介绍 |
2.3 资源群体的建立 |
2.4 资源群体颜色性状的表型分析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Z染色体长臂末段标记研究方法探索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四川山地乌骨鸡的肤色遗传变化规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 料 |
1.2 方 法 |
1.2.1 配套组合 |
1.2.2 测试方法 |
2 结果和分析 |
2.1 肤色遗传 |
2.2 胫色遗传及与肤色的关系 |
2.3 雏鸡体内黑色素与疾病易感性 |
3 讨 论 |
4 生产前景 |
四、川南常羽乌骨鸡肤色的遗传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沐川乌骨黑鸡肤色测定以及皮肤和肌肉中黑色素的提取[J]. 魏晓凤,李昌勇,潘先富,喻世刚. 当代畜牧, 2017(21)
- [2]乌骨鸡肤色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J]. 廖娟,王钢,喻世刚. 当代畜牧, 2017(18)
- [3]川南山地白羽乌骨鸡选育试验[J]. 黄清,王秀容,周承彬,余均. 畜禽业, 2017(04)
- [4]淅川乌骨鸡配套效果及其mtDNA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 李超.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5)
- [5]修水黄羽乌鸡主要性状指标及其杂交效果比较分析[D]. 苏红卫. 江西农业大学, 2014(02)
- [6]不同品种乌骨鸡主要性状指标及其杂交效果比较研究[D]. 王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7]初生乌骨鸡肝脏差异显示ESTs的筛选及分析[D]. 赵小玲. 四川农业大学, 2005(01)
- [8]乌骨鸡肝脏差异显示(DD)表达序列标签(ESTs)的筛选及分析鉴定[D]. 李亮. 四川农业大学, 2004(01)
- [9]乌骨鸡肤色遗传研究[D]. 杨晓燕.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10]四川山地乌骨鸡的肤色遗传变化规律初探[J]. 黄艳群,朱庆,杨志勤,陈文,康相涛.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