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RT-PCR法对猪瘟病毒检测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麻园[1](2021)在《猪瘟病毒化学发光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文中认为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重要猪病之一,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种猪带毒、仔猪先天性感染、温和型猪瘟的出现、非典型猪瘟的增多、流行毒株变异与其他基因型毒株传入导致的疫苗有效性降低等现状,给我国CSF的根除和净化带来了巨大挑战。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lA)是化学发光结合免疫反应的一种新型技术,具有检测线性范围宽、无放射性污染、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简单、易于操作等优势。因此,本研究以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CSFV E2蛋白为抗原,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高效的CSFV CLIA抗体检测方法,为CSF的根除和净化提供新型的技术手段。1.截短的E2重组蛋白的获得。利用RT-PCR技术扩增E2蛋白的胞外区基因序列,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is-E2,转染CHO细胞获得分泌型E2蛋白。采用镍(Ni)柱纯化带有His标签的E2蛋白,获得截短的E2重组蛋白,Western-blot结果表明,其与CSFV阳性血清具有良好的反应性。2.CSFV CLI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以获得的E2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山羊抗猪IgG-HRP作为酶标抗体,鲁米诺溶液作为发光底物,通过对样品稀释液、封闭液、抗原包被浓度、血清稀释倍数、反应条件以及酶标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等条件的优化,建立了CSFV CLIA抗体检测方法。该方法能在室温下20min完成检测。与口蹄疫病毒A型(FMDV A)、口蹄疫病毒O型(FMDV O)、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塞内卡病毒(SVA)、非洲猪瘟病毒(ASF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强;批内变异系数为1.80%~6.88%,批间变异系数为1.11%~9.18%,变异系数均小于10%,重复性好;灵敏性为1:32,与商品化的CSFV抗体检测试剂盒灵敏性相当。3.通过对152份田间猪血清样本的检测,并与商品化的CSFV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比较,其Kappa值为0.929,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综上表明,本研究建立的CSFV CLIA抗体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性高、重复性好、简单快速,可应用于CSFV抗体的检测。
马振乾[2](2019)在《猪瘟免疫群抗体与病毒变异监测及病毒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为国家法定的一类动物疫病和OIE通报性疫病之一,严重影响养猪业健康发展。近年来发现,母猪感染后呈现繁殖障碍、流产和产死胎和弱胎,有些早产仔猪呈持续性感染和先天性震颤。目前,国内应用猪瘟疫苗控制猪瘟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免疫猪群依然时常存有猪瘟的发生与流行。造成免疫猪群发生猪瘟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免疫程序不尽合理、疫苗质量存在问题,尤其是对免疫猪群免疫效果缺乏监测与追踪是导致猪瘟时常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及时跟踪与监测猪瘟免疫猪群的抗体水平,确定猪群的猪瘟疫苗免疫效果及猪瘟病毒的感染情况,发现猪瘟病毒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趋势,将为有效防控猪瘟的发生与流行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应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病毒学等技术手段对我国2015-2017年部分地区猪瘟疫苗免疫猪群的抗体水平、猪瘟病毒的感染情况及猪瘟病毒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并对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了监测与分析。同时对国内近年来新发的仔猪非典型瘟病毒感染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结果。一、应用ELISA方法对采自国内26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2009个不同规模的养猪场共计48731份猪瘟疫苗免疫血清进行了抗体检测,结果发现在2015-2017年期间,各区域样品猪瘟抗体阳性率在68.30%82.94%之间,平均阻断率在55.60%65.60%之间;不同生长阶段猪群的猪瘟抗体监测结果显示,种猪群(后备母猪、公猪和母猪)抗体水平最好,其阳性率在79.92%88.93%之间,平均阻断率在62.48%71.55%之间;保育阶段的猪群抗体水平最差,猪瘟抗体阳性率在48.19%57.41%之间,平均阻断率在41.34%46.84%之间。在2015-2017年间,每年采集的样品猪瘟抗体平均阻断率在50.00%90.00%之间的数量所占比例都最高,在57.14%62.12%之间;采集于不同月份及年份的样品,其猪瘟抗体水平监测结果显示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二、对采集的3069份病料应用RT-PCR方法进行猪瘟病毒核苷酸序列检测,结果表明,2016年猪瘟阳性率最高为16.40%,其次为2015年,猪瘟阳性率为13.30%,2017年猪瘟阳性率最低,为12.80%。比较采自各季度样品的猪瘟病毒检测结果,显示第二季度猪瘟病毒的检出率最高,为14.80%24.40%。对猪群猪瘟病毒及其他三种常见病毒混感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混合感染的比例为0.98%9.24%,其中,与猪繁殖障碍与呼吸道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混感比例最高,在6.70%9.24%之间,与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混合感染比例最低,在0.98%1.20%之间。三、应用RT-PCR技术,对采自山东和河南的18株猪瘟流行毒株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发现这18株毒株与国内外参考毒株E2核苷酸同源性在79.7%99.0%之间,与标准毒株Shimen株E2核苷酸同源性在81.0%94.7%之间,其中SD11株与疫苗毒株E2核苷酸同源性最低为79.9%,SD05株与疫苗毒株E2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9.2%。18株毒株E2基因推导的氨基酸与参考毒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50.2%98.5%之间,与标准毒株Shimen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52.1%86.9%之间,与疫苗毒株C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52.1%97.7%之间,其中SD10株与疫苗毒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低,HN02株与疫苗毒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病毒序列与进化树分析发现,分离的18株流行毒株主要属于1.1亚群和2.1亚群,但以2.1亚群为主,且2.1b为优势流行毒株,占到72.22%,这表明我国猪瘟流行毒株存在遗传变异多样性。四、应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对河南省规模化猪场近年发生的临床上以新生仔猪震颤为主要特征的疫病进行了研究,结果从发病猪群检测出非典型瘟病毒的基因序列。扩增与测定的病毒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现有非典型瘟病毒进行比对分析,发现该非典型瘟病毒(Atypical porcine pestivirus,APPV)毒株(Xuchang2018)与国外APPV分离株同源性在89.5%94.2%之间,其中与美国USA2013株同源性最高为94.2%;而与国内江西分离的七个APPV毒株的同源性最高,在90.2%97.6%之间;与国内广东三个分离株的同源性相对较低,在85.4%86.3%之间。苏木素伊红染色显示,发病猪小脑白质中有大量的空泡变性,小脑中的髓磷脂含量减少,感染动物的脑部血管周围的局部神经胶质细胞有显着的减少。本研究确定出河南省猪群存在APPV感染,该结果为本地区本病的防控打下了基础。五、对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与传统猪瘟弱毒活疫苗进行对比试验,确定了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抗体维持时间。选择400头仔猪,随机分为试验组(猪瘟亚单位疫苗)与对照组(细胞苗),每组200头仔猪,分别在免疫后0天、30天、60天、90天、125天,即30日龄、60日龄、90日龄、120日龄和155日龄进行采样,每组每次随机采血10份;试验组仔猪在30日龄颈部肌肉注射1头份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对照组仔猪分别在30日龄和60日龄颈部肌肉注射各1头份高效猪瘟弱毒活疫苗。结果发现,试验组猪瘟抗体水平在免疫后90天达到最高,阻断率达到88.23%,随后开始下降,但155日龄仍处于较高水平,维持时间较长,并且受猪繁殖障碍与呼吸道综合征影响较小。
陆民[3](2019)在《克拉玛依市猪口蹄疫、猪瘟和猪蓝耳病的病原学调查及抗体检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生猪养殖是克拉玛依市的优势畜牧产业,随着克拉玛依市畜牧业的发展,当地生猪的存栏量逐年上升,猪的传染病也越来越多,给当地的养猪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为掌握克拉玛依市猪口蹄疫、猪瘟和猪蓝耳病的流行情况,本研究针对性地开展了病原学调查、抗体检测与分析,以期为该地区有效控制三种疫病疫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次试验对2017年、2018年克拉玛依市各辖区生猪三大疫病通过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进行病原学调查与比较分析;对克拉玛依市2015年秋季—2018年春季期间生猪三种疫病的免疫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对比分析了传统防疫服务模式与购买兽医社会化服务模式的防控成效,在此基础上为克拉玛依市今后有效防控生猪三大疫病提供了合理建议。结果:(1)通过荧光定量RT-PCR方法调查2017年、2018年两年的三种疫病的流行情况,结果显示大三疫病的阳性率均为0.00%,得知克拉玛依市辖区近两年未出现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疫情。(2)不同养殖模式下,规模化养殖的猪口蹄疫、猪瘟和猪蓝耳病的平均抗体合格率分别为92.41%、97.01%、91.72%,明显高于散养模式下71.68%、81.38%、82.94%的合格率。经差异分析可知,散养模式下各区的三大疫病抗体水平都存在显着差异,规模场之间差异不显着。(3)不同区域下,农业综合开发区的三种疫病抗体水平相对最高,合格率分别为95.35%、88.50%、99.53%,其次较高的是白碱滩区,三种疫病抗体水合格率分别为91.36%、89.30%和98.10%,主要原因是白碱滩区和农业开发区实行了购买兽医社会化服务模式,提高了防疫质量和效率。(4)不同年份下,口蹄疫的抗体合格率从2015年的75.96%到2018年的94.56%,呈逐年上升趋势;猪瘟和猪蓝耳抗体合格率呈现先低后高再到低的趋势变化,主要是因为口蹄疫一直作为国家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而2017年国家对猪瘟和猪蓝耳不再执行强制免疫的政策。(5)通过对比两种防疫服务模式结果表明在购买兽医社会化服务模式中,猪口蹄疫的抗体水平大概提高了10个百分点,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免疫密度均达到99%以上,比传统防疫模式提高近10个百分点;随机抽样三种疫病的免疫抗体合格率,均比传统防疫模式的抗体合格率提高1015个百分点;疫苗浪费率比传统防疫模式下降近5个百分点;强制免疫动物应激死亡率比传统防疫模式下降低近3倍。结论:(1)通过抗原检测,证实克拉玛依市辖区近两年未出现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疫情;(2)不同养殖模式下,规模场的三种疫病抗体合格率高于散养模式;(3)不同区域下,白碱滩区和农业综合开发区的三种疫病抗体水平显着高于其他三个区;(4)不同年份下,猪瘟和猪蓝耳抗体水平呈现先低后高再到低的曲线变化,而口蹄疫的抗体水平呈逐年升高趋势;(5)比较两种防疫服务模式,购买兽医社会化服务模式显着优于统防疫模式。
李连峰[4](2019)在《干扰素诱导的2’-5’寡腺苷酸合成酶样蛋白通过增强MDA5介导的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抑制猪瘟病毒复制》文中指出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SFV)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养猪业的烈性动物传染病。天然免疫系统是机体抵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其中干扰素(IFN)和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在宿主抗病毒防御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猪瘟病毒(CSFV)感染宿主后,激活I型IFN信号通路,诱导其下游的ISGs转录表达,进而发挥抗CSFV作用。实验室前期实验筛选到猪源2’-5’寡腺苷酸合成酶样蛋白(pOASL)为潜在的抗CSFV ISG分子,但其抗病毒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证实pOASL的抗CSFV活性,并解析其抑制CSFV复制的分子机制。我们构建了过表达pOASL的PK-15细胞系(PK-pOASL)和对照细胞系PK-EGFP,将CSFVShimen株感染过表达细胞系,从CSFV滴度、基因组拷贝数及非结构蛋白Npro表达水平三个方面评价CSFV的复制水平,结果表明过表达pOASL抑制CSFV复制;相反,利用siRNA下调PK-15细胞中的内源性OASL蛋白后,感染rCSFV-Fluc或CSFV-SM株,证实下调内源性OASL促进CSFV复制。过表达及下调pOASL试验均证实pOASL是一种抗CSFV ISG分子。在pOASL抗CSFV分子机制方面:首先,我们利用siRNA下调内源性RNaseL后,pOASL仍具有抑制CSFV复制的活性,说明pOASL抑制CSFV复制不依赖经典的OAS/RNaseL通路;其次,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证实过表达pOASL能够增强IFN-β3信号通路。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试验筛选到pOASL与MDA5蛋白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且证实pOASL能够增强MDA5介导的1型IFN信号通路;最后,我们通过siRNA下调内源性MDA5和RIG-I表达,进一步证实pOASL发挥抗CSFV效应依赖于MDA5介导的I型IFN信号通路。综上所述,我们证实,pOASL是一种抗CSFV宿主分子;并阐明pOASL抗CSFV复制的分子机制:pOASL通过增强MDA5介导的IFN-β信号通路,进而发挥抗CSFV作用。
许光勇,王朝军,周海深,徐利[5](2017)在《猪瘟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没有区域性,呈世界性分布,给全球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目前猪群感染猪瘟病毒无有效治疗措施,完全依靠疫苗接种和加强生物安全体系管理进行预防。虽然中国C株对猪瘟的消灭和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猪瘟却表现出复发趋势,呈现非典型症状或隐性感染状态,故在没有出现典型症状的情况下,如何快速、精准地做出诊断显得极为重要。文中就数十年来国内外所开发或使用过的猪瘟诊断技术作一综述。
韦雪华[6](2017)在《CSFV/BVDV双重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山东地区CSF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文中提出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现阶段,猪瘟的防控通常采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C株)进行接种预防,该疫苗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有效和安全的弱毒疫苗,对猪瘟的防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免疫良好的猪场仍有猪瘟的病例的发生,CSFV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同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存在抗原相关性和交叉反应性,两者自然条件下感染猪,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相似,加大了临床诊断的困难。为了解山东地区CSFV的流行状况和更好地进行CSFV的监测,本试验建立了双重荧光RT-PCR(RT-qPCR)检测方法,并对成功分离的CSFV的C、E0、E1基因和E2部分基因进行了克隆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为建立CSFV和BVDV的鉴别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以构建的CSFV Npro和BVDV 5′-UTR的阳性重组质粒作为阳性质控品,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双重RT-qPCR检测方法。以阳性质控品和常见病毒为模板进行了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试验,并应用于临床检测。结果,CSFV和BVDV的检测灵敏度均为100拷贝/μl,特异性强、稳定性好。应用所建立的RT-qPCR方法和本实验室常用单项CSFV RT-qPCR试剂盒和单项BVDV RT-qPCR试剂盒对本实验室2016年采集的206份猪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显示CSFV阳性59份、BVDV皆为阴性,与常用单项CSFV和BVDV RT-qPCR试剂盒检测结果一致。本研究建立的双重RT-qPCR整个检测过程不到3h,采取闭管反应,检测完毕直接处理,避免开盖造成气溶胶污染,具有简单、快捷、灵敏度高、生物安全性好等优点,可用于CSFV和BVDV的临床鉴别检测,且BVDV-1和BVDV-2皆能检出,为2种病毒的交叉污染的检测提供一种方便、快捷的方法。本研究采取体外培养技术,选取来自济南、德州、临沂、泰安、日照、淄博、济宁等地区的26份CSFV阳性病料接种PK15细胞进行病毒分离,成功分离了26株CSFV,分别命名为SDJN-1、SDJN-2、SDJN-3、SDJN-4、SDJN-5、SDDZ-1、SDDZ-2、SDDZ-3、SDQH-1、SDQH-2、SDQH-3、SDQH-4、SDQH-5、SDQH-6、SDQH-7、SDXJ-1、SDXJ-2、SDXJ-3、SDLY-1、SDLY-2、SDRZ-1、SDZB-1、SDTA-1、SDTA-2、SDSS-1、SDLS-1。采用猪瘟野毒荧光RT-PCR试剂盒对26株分离株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其皆为野毒株。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对已分离的26株CSFV C、E0、E1基因和E2部分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克隆、测序,并利用DNAStar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序列拼接并分析,同源性分析发现,26株分离株之间核苷酸和推导氨基酸同源性都很高,分别为为91.1%-99.2%、93.8%-99.6%,与其他毒株同源性最低的是SDJN-3;与Shimen、HCLV、pardarborn、HEBZ等8株经典猪瘟毒株比较,核苷酸同源性为83.8%-96.2%和氨基酸同源性为88.6%-97.6%;利用MEGA6软件对26株分离株与8株已知参考毒株序列进行比较,绘制系统发生树发现,所比较的34株分离株分为2个分支,Shimen株、HCLV疫苗株与Brescia株组成一支为1群;其他毒株为一支组成2群,其中26株分离株与Parderborn、HEBZ株亲缘关系较近组成一支为2.1群,CSFV39株为2.2群,Alfort/Tueginen株与SP01株组成一支为2.3群,结果表明本研究分离的26株CSFV属于2.1亚群,是山东地区的优势毒株。
尹春博[7](2016)在《规模化种猪场猪瘟净化方案的初步探究》文中提出为了研究规模化种猪场的猪瘟净化方案,本文以天津市某规模化种猪场的猪只为样本,分别从规模化种猪场带毒种猪的检测与无害化处理、规模化种猪场猪瘟抗体水平的提高方法、以及面向规模化种猪场猪瘟病毒的免疫方案研究三个方面来展开。首先是猪瘟带毒猪的检测与无害化淘汰处理部分,主要采用了酶联免疫吸附与实时荧光PCR检测两种方案,对规模化猪场的150份猪只病料进行了猪瘟病毒检测,然后通过处理机无害化处理方法对检测出的病猪进行了剔除。其次是猪瘟净化方案的第二部分,即提高规模化种猪场猪瘟抗体水平,主要采用了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了规模化猪场60份不同仔猪的母源抗体水平与日龄的变化关系,以及不同窝仔猪的抗体水平差异,并根据实验所得出的规律性结论提出了提高猪瘟抗体水平的有效方法。最后是猪瘟净化方案的防疫免疫部分,主要在上述规模化种猪场猪瘟病毒的研究结果上,针对性地给出了猪瘟病毒免疫与净化工作的有效建议与方案。本文所做研究为之后的规模化种猪场猪瘟净化方法的制定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猪瘟病毒抗原检测的流产死胎胎儿病料共60份,其中ELISA抗原检测法检测出的阳性数为4份,阳性率为6.7%;实时荧光PCR检测出的阳性数则为3份,阳性率为5%。2.检测的流产母猪血样共50份,ELISA抗原检测法与RT-PCR法检测出的阳性数均为6份,阳性率为12%。3.检测的病死猪40份,ELISA抗原检测法检测出的阳性数为4份,阳性率10%;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出的阳性数为3份,阳性率为7.5%。4.带毒种猪的检测方法中,实时荧光PCR检测法的阳性检出率略低于ELISA的检出率,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猪瘟病毒具有高度的基因可变异性,不同基因的亚性抗体间容易产生交叉反应所造成。5.采用禽畜养殖场有机废弃物处理机方式对病猪进行的无害化处理,大大降低了被检猪的阳性率,且处理速度快,安全系数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作为今后规模化种猪场病猪剔除的常用无害化处理方式。6.仔猪母源抗体水平的检测结果为:刚初生的仔猪,哺乳日较短,哺乳量较低时,其抗体水平很低甚至为零;在1周龄左右时,其抗体水平一般呈现较高值,之后随着日龄的加长,抗体水平会逐步降低。7.仔猪体内抗体水平主要依靠母乳喂养来维持,因此,在规模化种猪场猪瘟抗体水平的提高方法上,可以通过对母猪猪瘟抗体水平的提早检测,来预测仔猪的抗体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窝的仔猪进行超前免疫、抗体补充等操作,有效提高猪群整体抗体水平,提高防控效率。8.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面向规模化种猪场提出了针对性的猪瘟免疫方案,为建立种猪场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李天芝,于新友,梅建国,李峰,沈志强[8](2016)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文章综述了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核酸探针、常规PCR方法、套式PCR方法、多重PCR方法、荧光定量PCR方法、环介导等温扩增等6种方法,对猪流行性腹泻防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吴旭锦,朱小甫[9](2016)在《猪瘟疫苗毒株和流行毒株RT-nPCR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为给临床快速鉴别诊断猪瘟提供技术依据,根据GenBank公布的CSFV全基因序列,结合猪瘟序列测定结果,针对NS5B基因区域设计2条通用外扩引物、2条通用内扩引物和1条疫苗毒株特异性内扩引物,建立一种可鉴别猪瘟疫苗毒株和流行毒株的RT-nPCR诊断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从HCLV株扩增出2条大小分别为261bp和157bp的片段,可从Shimen、SXYL2006、GX54和SD2002等流行毒株扩增出1条261bp的片段,其他几种常见猪病毒检测均呈阴性;灵敏度试验表明,检测的cDNA质量浓度极限为3.4×10-7 pg/L;116份临床样品中有37份样品检测呈阳性,阳性率为32%;分析部分阳性病料E2基因序列也证实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说明:建立的RT-nPCR鉴别诊断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能直观区分猪瘟疫苗毒株和流行毒株。
李天芝,于新友,沈志强[10](2016)在《一步法RT-PCR快速检测猪瘟活疫苗中BVDV外源病毒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为检测商品化猪瘟细胞毒活疫苗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污染,根据牛病毒性腹泻病毒5′端非编码区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一步法反转录—聚合酶链(RT-PCR)方法,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进行了研究。该一步法RT-PCR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扩增结果为阳性,对照毒株扩增结果均为阴性,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检测的灵敏性为1pg总RNA量,应用该方法,检测了32批猪瘟细胞毒活疫苗样品,以上结果表明该一步法RT-PCR方法检测速度快、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用于猪瘟细胞毒活疫苗中污染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外源病毒检测。
二、用RT-PCR法对猪瘟病毒检测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RT-PCR法对猪瘟病毒检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猪瘟病毒化学发光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猪瘟概述 |
1.1 猪瘟 |
1.2 CSFV的基因结构 |
1.3 CSFV蛋白的功能 |
2 CSF实验室常规诊断技术 |
2.1 病毒分离 |
2.2 中和试验 |
2.3 荧光抗体试验(FAT) |
2.4 逆转录链式聚合酶反应(RT-PCR) |
2.5 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技术 |
2.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2.7 免疫胶体金技术 |
3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
3.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概述 |
3.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原理 |
3.3 发光剂的种类 |
3.3.1 鲁米诺及其衍生物类 |
3.3.2 1,2 -二氧乙烷(AMPPD)及其衍生物 |
3.3.3 吖啶酯及吖啶酰胺类 |
3.3.4 三联吡啶钌 |
3.3.5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动物疫病检疫领域的应用 |
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猪瘟病毒E2蛋白CHO细胞表达系统的构建及蛋白纯化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菌株及载体 |
2.1.2 试剂与设备 |
2.1.2.1 试剂 |
2.1.2.2 设备 |
2.1.3 相关试剂配制 |
2.2 猪瘟病毒胞外域E2 蛋白基因序列的获取 |
2.3 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
2.4 E2 重组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4.1 目的基因扩增 |
2.4.2 目的基因的胶回收 |
2.4.3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4.3.1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 |
2.4.3.2 连接产物的转化 |
2.4.3.3 重组质粒的提取 |
2.4.3.4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2.5 E2 重组蛋白的真核表达 |
2.6 重组蛋白的纯化及鉴定 |
2.6.1 重组蛋白纯化 |
2.6.2 重组蛋白的SDS-PAGE分析 |
2.7 实验结果 |
2.7.1 CSFV E2蛋白胞外域基因序列预测 |
2.7.2 E2蛋白胞外域基因的PCR扩增及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2.7.3 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 |
2.7.4 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鉴定 |
2.8 分析讨论 |
2.9 小结 |
第3章 猪瘟病毒化学发光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
3.1 实验材料 |
3.1.1 血清样品 |
3.1.2 实验试剂与设备 |
3.1.3 设备 |
3.1.4 相关试剂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CSFV E2蛋白CLI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
3.2.1.1 最佳抗原工作浓度与血清稀释度的筛选 |
3.2.1.2 样本稀释液的确定 |
3.2.1.3 封闭液的确定 |
3.2.1.4 封闭时间的确定 |
3.2.1.5 反应条件的确定 |
3.2.1.6 酶标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3.2.1.7 判定标准的确定 |
3.2.2 特异性评估 |
3.2.3 灵敏性评估 |
3.2.4 重复性评估 |
3.2.4.1 批内重复性试验 |
3.2.4.2 批间重复性试验 |
3.2.5 对比试验 |
3.3 实验结果 |
3.3.1 最佳的抗原工作浓度与血清稀释度的筛选 |
3.3.2 样本稀释液的确定 |
3.3.3 封闭液的确定 |
3.3.4 封闭时间的确定 |
3.3.5 反应条件的确定 |
3.3.6 酶标抗体稀释倍数的确定 |
3.3.7 判定标准的确定 |
3.3.8 特异性评估 |
3.3.9 灵敏性评估 |
3.3.10 重复性评估 |
3.3.11 对比试验 |
3.4 分析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猪瘟免疫群抗体与病毒变异监测及病毒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猪瘟(CSFV)流行情况概述 |
1.1.1 国外猪瘟流行情况 |
1.1.2 国内猪瘟流行情况 |
1.2 CSFV特征与变异 |
1.2.1 CSFV生物学特性 |
1.2.2 CSFV基因组结构及功能 |
1.2.3 我国CSFV遗传变异多样性 |
1.3 猪非典型瘟病毒 |
1.3.1 CT类型 |
1.3.2 APPV流行情况 |
1.3.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1.3.4 防治措施 |
1.4 猪瘟疫苗研究进展 |
1.4.1 核酸疫苗 |
1.4.2 基因缺失疫苗 |
1.4.3 活载体疫苗 |
1.4.4 基因工程亚单位技术 |
1.5 CSFV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1.5.1 血清学检测 |
1.5.2 分子生物学检测 |
1.6 猪瘟防控技术与策略展望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章 2015-2017 年国内猪场猪瘟抗体监测与初步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调查猪场数量及区域分布 |
2.2.2 调查猪场不同规模数量 |
2.2.3 国内调查猪场各区域样品猪瘟抗体监测结果 |
2.2.4 调查猪场不同生产阶段样品猪瘟抗体监测结果 |
2.2.5 调查猪场样品猪瘟抗体平均阻断率各水平比例结果 |
2.2.6 调查猪场不同月份样品猪瘟抗体监测结果 |
2.2.7 调查猪场不同年份样品猪瘟抗体监测结果 |
2.3 讨论 |
2.3.1 调查猪场不同区域样品猪瘟抗体监测分析 |
2.3.2 调查猪场不同生产阶段样品猪瘟抗体监测结果 |
2.3.3 调查猪场不同月份样品猪瘟抗体监测结果 |
2.3.4 调查猪场不同年份样品猪瘟抗体水平及各水平比例监测结果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国内猪瘟病毒感染调查与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RT-PCR检测结果 |
3.2.2 2015 -2017 年猪瘟病毒感染率 |
3.2.3 猪瘟病毒感染季度阳性率 |
3.2.4 猪瘟病毒与常见病毒性疾病混感比例 |
3.3 讨论 |
3.3.1 猪瘟病毒感染情况 |
3.3.2 猪瘟病毒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情况 |
3.4 小结 |
第4章 山东和河南两地流行的猪瘟病毒E2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病料来源 |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4.1.3 引物设计 |
4.1.4 病料核酸纯化 |
4.1.5 E2 基因RT-PCR扩增 |
4.1.6 E2 基因序列分析 |
4.2 结果 |
4.2.1 E2 基因RT-PCR结果 |
4.2.2 E2 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
4.2.3 E2 基因遗传进化关系分析 |
4.3 讨论 |
4.3.1 猪瘟野毒E2 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
4.3.2 18 株流行毒株E2 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非典型瘟病毒初步鉴定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 |
5.2.1 临床症状及剖检症状 |
5.2.2 组织病理切片结果 |
5.2.3 RT-PCR结果 |
5.2.4 序列结果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与猪瘟弱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猪瘟抗体结果 |
6.2.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结果 |
6.3 讨论 |
6.3.1 猪瘟抗体变化 |
6.3.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对猪瘟抗体的影响 |
6.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克拉玛依市猪口蹄疫、猪瘟和猪蓝耳病的病原学调查及抗体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 猪口蹄疫的研究概述 |
1.1 病原 |
1.2 流行病学 |
1.3 临床症状 |
1.4 临床诊断 |
1.5 免疫程序 |
1.6 综合防制 |
1.7 口蹄疫疫苗的国内外研究 |
2 猪瘟的研究概述 |
2.1 病原 |
2.2 流行病学 |
2.3 临床症状 |
2.4 诊断 |
2.5 免疫程序 |
2.6 综合防治 |
2.7 猪瘟疫苗研究进展 |
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研究概述 |
3.1 病原 |
3.2 流行病学 |
3.3 临床症状 |
3.4 病理变化 |
3.5 诊断 |
3.6 免疫程序 |
3.7 综合防治 |
3.8 猪蓝耳病疫苗研究进展 |
4 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试验部分 |
试验一 克拉玛依市猪口蹄疫、猪瘟和猪蓝耳病防控现状调查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地点 |
2.2 方法 |
2.2.1 调查方法 |
2.2.2 调查内容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克拉玛依市生猪养殖现状 |
3.2 克拉玛依市生猪饲养管理现状 |
3.3 克拉玛依市防疫体系建设现状 |
3.4 克拉玛依市生猪疫苗使用情况及免疫方法 |
3.4.1 疫苗使用情况 |
3.4.2 免疫方法 |
4 讨论 |
5 结论 |
试验二 克拉玛依市猪口蹄疫、猪瘟和猪蓝耳病病原学调查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样品来源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分组及数据处理 |
2.2.2 口蹄疫病毒通用型直接扩增荧光定量RT-PCR抗原检测试验 |
2.2.3 猪瘟病毒通用型直接扩增荧光定量RT-PCR抗原检测试验 |
2.2.4 猪蓝耳病病毒变异株直接扩增荧光定量RT-PCR抗原检测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2017 年猪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病原学调查结果 |
3.2 2018 年猪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病原学调查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试验三 猪口蹄疫、猪瘟和猪蓝耳病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样品来源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分组与数据处理 |
2.2.2 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试验 |
2.2.3 猪瘟抗体ELISA试验 |
2.2.4 猪蓝耳抗体ELISA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养殖模式下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
3.1.1 不同养殖模式下猪口蹄疫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
3.1.2 不同养殖模式下猪瘟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
3.1.3 不同养殖模式下猪蓝耳病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
3.2 不同区域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
3.2.1 不同区域猪口蹄疫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
3.2.2 不同区域猪瘟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
3.2.3 不同区域猪蓝耳病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
3.3 不同年份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
3.3.1 不同年份猪口蹄疫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
3.3.2 不同年份猪瘟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
3.3.3 不同年份猪蓝耳病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试验四 两种防疫服务模式防控效果的对比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样品来源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分组与数据处理 |
2.2.2 免疫抗体的检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克拉玛依市政府购买兽医社会化服务现状 |
3.2 两种防疫服务模式防控效果对比的案例分析 |
3.2.1 克拉玛依市雪瑞防疫合作社成立背景 |
3.2.2 两种防疫服务模式费用对比 |
3.2.3 两种防疫服务模式工作内容对比 |
3.2.4 两种防疫服务模式免疫抗体水平检测 |
3.2.5 两种防疫服务模式防疫效果对比 |
4 讨论 |
5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4)干扰素诱导的2’-5’寡腺苷酸合成酶样蛋白通过增强MDA5介导的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抑制猪瘟病毒复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CSFV研究概况 |
1.1.1 CSFV病毒结构与基因组成 |
1.1.2 CSFV蛋白与宿主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
1.1.3 CSFV编码蛋白参与拮抗宿主的抗病毒作用 |
1.1.4 宿主分子靶向CSFV编码蛋白调控病毒复制 |
1.2 ISGs及OASL |
1.2.1 IFN及ISGs |
1.2.2 OAS家族 |
1.2.3 OASL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报告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毒株、细胞和载体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1.4 RNA提取及反转录 |
2.1.5 质粒构建和转染 |
2.1.6 过表达细胞系构建 |
2.1.7 细胞活力检测 |
2.1.8 病毒感染试验 |
2.1.9 荧光素酶试验 |
2.1.10 病毒毒价测定 |
2.1.11 荧光定量RT-PCR |
2.1.12 Western blotting检测 |
2.1.13 RNA干扰试验 |
2.1.14 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 |
2.1.15 免疫共沉淀试验 |
2.1.16 GST pulldown试验 |
2.1.17 激光共聚焦试验 |
2.1.18 数据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过表达pOASL细胞系构建及细胞活力测定 |
2.2.2 过表达pOASL抑制CSFV复制 |
2.2.3 下调内源性pOASL促进CSFV复制 |
2.2.4 CSFV感染后pOASL转录水平上调表达 |
2.2.5 pOASL抗CSFV不依赖RNase L通路 |
2.2.6 pOASL增强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 |
2.2.7 pOASL与MDA5相互作用 |
2.2.8 pOASL增强MDA5介导的Ⅰ型干扰素应答 |
2.2.9 pOASL发挥抗病毒效应依赖于MDA5 |
2.3 讨论 |
第三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CSFV/BVDV双重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山东地区CSF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CSFV的生物学特性 |
1.1.1 CSFV的基因组特点 |
1.1.2 CSFV编码的结构蛋白 |
1.1.3 我国CSFV基因分群 |
1.2 猪瘟疫苗质量研究 |
1.3 猪源BVDV与CSFV的联系研究 |
1.3.1 猪感染BVDV的传染来源 |
1.3.2 非典型猪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1.4 猪感染BVDV和CSFV的鉴别诊断 |
1.4.1 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
1.4.2 单克隆抗体技术 |
1.4.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1.4.4 核酸杂交试验技术(NAH) |
1.4.5 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 |
1.4.6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 |
1.5 我国CSF发病原因分析 |
1.5.1 免疫程序的影响 |
1.5.2 母源抗体的干扰 |
1.5.3 疫苗效价的影响 |
1.5.4 免疫抑制病的影响 |
1.5.5 母猪带毒综合征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病毒和病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试剂配制 |
2.2 方法 |
2.2.1 CSFV/BVDV双重RT-qPCR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
2.2.2 病毒的分离鉴定 |
2.2.3 山东地区CSFV分子生物学特征的研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CSFV/BVDV双重RT-qPCR方法建立的结果 |
3.1.1 阳性质控品的制备及浓度确定 |
3.1.2 双重RT-qPCR条件的优化及标准曲线建立 |
3.1.3 特异性、重复性和敏感性试验结果 |
3.1.4 临床样品检测 |
3.2 病毒分离鉴定的结果 |
3.2.1 CSFV接种PK15细胞后细胞状态 |
3.2.2 病毒分离与RT-qPCR鉴定结果 |
3.3 山东地区CSFV分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的结果 |
3.3.1 PCR扩增结果 |
3.3.2 酶切鉴定结果 |
3.3.3 同源性分析结果 |
3.3.4 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CSFV/BVDV双重RT-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4.2 病毒的分离鉴定 |
4.3 山东地区CSFV分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规模化种猪场猪瘟净化方案的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猪瘟概述 |
1.1.1 病原学 |
1.1.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1.1.3 传播及流行现状 |
1.1.4 猪瘟综合防控措施的建立 |
1.1.5 猪瘟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1.6 猪瘟病毒免疫工作研究进展 |
1.2 研究现状及意义 |
1.2.1 天津市猪瘟流行特点及研究现状 |
1.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规模化种猪场带毒种猪的检测 |
2.1 ELISA抗原检测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操作方法 |
2.1.3 实验结果 |
2.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操作方法 |
2.2.3 实验结果 |
2.2.4 分析总结 |
2.3 病猪净化处理 |
2.3.1 实验材料 |
2.3.2 无害化处理 |
2.3.3 实验结果 |
2.3.4 分析总结 |
2.4 小结 |
第3章 规模化种猪场猪瘟血清学的调查 |
3.1 实验材料 |
3.1.1 病料 |
3.1.2 实验试剂与设备 |
3.2 操作方法 |
3.2.1 病料采集与预处理 |
3.2.2 实验过程 |
3.3 实验结果 |
3.3.1 实验有效性验证 |
3.3.2 实验结果 |
3.3.3 分析总结 |
3.4 猪瘟抗体水平提高建议 |
3.5 小结 |
第4章 规模化种猪场净化及综合防控技术的初步研究 |
4.1 猪瘟免疫影响因素研究 |
4.1.1 母源抗体水平 |
4.1.2 疫苗因素 |
4.1.3 技术因素 |
4.1.4 管理因素 |
4.2 免疫程序制定 |
4.3 净化及综合防控技术的建立 |
4.3.1 技术路线图 |
4.3.2 所采取的技术方案 |
4.3.3 实施猪瘟净化取得成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核酸探针 |
2 常规PCR方法 |
3 套式PCR方法 |
4 多重PCR方法 |
5 荧光定量PCR方法 |
6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
7 小结与展望 |
(9)猪瘟疫苗毒株和流行毒株RT-nPCR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病毒 |
1.1.2病料和血清 |
1.1.3试剂 |
1.2 方法 |
1.2.1引物设计与合成 |
1.2.2 RNA的提取和第1链cDNA合成 |
1.2.3 CSFV反转录-复合套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1.2.4 CSFV反转录-复合套式PCR检测方法灵敏性试验 |
1.2.5 CSFV反转录-复合套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 |
1.2.6病料中CSFV的检测 |
1.2.7 阳性病料中E2 基因扩增与测序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CSFV反转录-复合套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2.2 CSFV反转录-复合套式PCR检测方法的灵敏性 |
2.3 CSFV反转录-复合套式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
2.4 病料中CSFV检测 |
2.5 阳性病料中E2 基因扩增与测序分析验证 |
3 讨论 |
(10)一步法RT-PCR快速检测猪瘟活疫苗中BVDV外源病毒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
1.1??病毒株与病料? |
1.2??工具酶及试剂盒 |
1.3?RT-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
1.4??病毒基因组RNA的提取 |
1.5???一步法?RT-PCR扩增及条件优化? |
1.6???扩增产物的检测及鉴定 |
1.7??特异性试验 |
1.8??敏感性试验 |
1.9??重复性试验 |
1.1 0??猪瘟细胞毒活疫苗中BVDV外源病毒的检测 |
2??结果与分析 |
2.1??扩增产物的检测及鉴定 |
2.2??特异性试验? |
2.3??敏感性试验 |
2.4??重复性试验 |
2.5??猪瘟细胞毒活疫苗中BVDV外源病毒的检测 |
3??讨论 |
四、用RT-PCR法对猪瘟病毒检测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猪瘟病毒化学发光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 麻园.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2]猪瘟免疫群抗体与病毒变异监测及病毒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D]. 马振乾. 吉林大学, 2019(02)
- [3]克拉玛依市猪口蹄疫、猪瘟和猪蓝耳病的病原学调查及抗体检测分析[D]. 陆民. 石河子大学, 2019(05)
- [4]干扰素诱导的2’-5’寡腺苷酸合成酶样蛋白通过增强MDA5介导的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抑制猪瘟病毒复制[D]. 李连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3)
- [5]猪瘟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J]. 许光勇,王朝军,周海深,徐利. 中国猪业, 2017(05)
- [6]CSFV/BVDV双重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山东地区CSF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 韦雪华.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2)
- [7]规模化种猪场猪瘟净化方案的初步探究[D]. 尹春博. 吉林大学, 2016(03)
- [8]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李天芝,于新友,梅建国,李峰,沈志强. 养猪, 2016(05)
- [9]猪瘟疫苗毒株和流行毒株RT-n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 吴旭锦,朱小甫. 西北农业学报, 2016(03)
- [10]一步法RT-PCR快速检测猪瘟活疫苗中BVDV外源病毒方法的建立[J]. 李天芝,于新友,沈志强. 猪业科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