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KUSO:是网络“奇葩”还是犯罪(论文文献综述)
姚自蹊[1](2021)在《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中的段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颖琪[2](2021)在《网络纪实真人秀《守护解放西》中警察媒介形象的多模态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大众媒介的不断发展,当代文化中的表意符号不再仅是单一模态的,这种符号的“多模态化”是随着大众媒介传播形式的发展,以文字为主要表意载体的单一模态传播形态无法完成人们日益增长的意义交际需求而产生的。多模态符号对大众生活的介入愈发深入,个人对自身生活的环境以及许多概念的认知也高度依赖于符号化后的文本。本文基于多模态分析视域,在视觉语法和多模态隐喻理论指导下,综合电影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及方法,将《守护解放西》这一多模态语篇划分为文化、内容及媒介三个层面,并重点对内容层面进行分析,进一步将内容层面划分为语言、图像和声音三大模态,对警察媒介形象建构中各模态的建构路径和作用以及多模态互动建构作用进行分析。首先,语言模态的建构作用是建立偏理性和概念性的认知,本文将语言模态分为文化语境和内容表达两个层面进行考察,语言模态既能在文化语境层面达到反映多模态语篇的文化语境以及建构现实、建构人物形象的作用,也能在内容表达层面通过人物语言叙述和文本语言叙事达到创作者的建构意图;其次,图像模态的建构作用是侧重于对现实的再现和建立偏感性的认知,本文依据图像的功能将图像分为了再现建构以及构图和互动建构三个建构路径;再次,声音模态的建构作用是配合语言和图像模态进行认知的强化,虽然多模态语篇中的声音模态无法独立完成媒介形象的建构,但声音模态可以通过音乐和后期音效两方面发挥对认知的强化作用;最后,多模态语篇不是静止的,意义的传达同样在互动过程中进行,警察媒介形象的多模态互动体现为多模态符号互动和多模态媒介互动两个层面。
陆雅东[3](2021)在《网络辩论综艺节目辩论话语的多模态研究 ——以《奇葩说》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非语言因素在交际中的作用,为了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对话语表达进行分析,同时关注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应运而生。近年来,出现了以辩论活动为基本的网络辩论综艺节目,节目中选手需要既要在辩论中确保话语的说服力,还要为了保证节目效果而增强话语的幽默性,其辩论话语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奇葩说》作为网络辩论综艺节目的典型范例,其话题涉及大量当代生活的热门话题,与当代年轻人的感情、工作与生活紧密关联。本文立足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以《奇葩说》第五季24期节目为语料,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之以一定的定量分析,对网络辩论综艺节目中选手的辩论话语进行了多模态分析,试图探索其对语言模态符号资源和非语言模态符号资源的使用规律,以期对我们的日常表达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分别对网络辩论综艺节目中的辩论话语的语言模态、非语言模态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辩手的辩论话语中,其在语言模态上在微观语用层面主要采用了语音策略、词汇策略和修辞格策略,在宏观语用层面主要涵盖驳斥对手的语用策略、自我支撑的语用策略和取悦第三方的语用策略;在非语言模态上,应用了身体语言和客体语言,身体语言包括副语言、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客体语言主要包括客体声音和道具;从多模态互动角度看,在辩手的辩论话语中,语言模态处于主体地位,传达主要信息,但是非语言模态起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为话语的情感信息传递以及提升话语表现力做出了很大贡献。非语言模态与语言模态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类:正向互补、反向互补以及非互补。在多数时候,非语言模态传递的信息都是对语言模态传递的信息起补充、解释、强化、重复等正向互补作用。在有些时候,使用非语言模态传递和语言模态相反的信息可以起到很好的幽默效果。
孟祥傲寒[4](2021)在《《明星大侦探》节目的创新策略研究》文中提出2014年被业内认为是我国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元年,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在投资力度、观众数量、广告收益等方面创造了新的高度,各大视频平台纷纷把更多的制作经费投入到自制综艺节目上。细数近年来我国的网络自制综艺节目,从2014年爱奇艺的《奇葩说》,到2015年爱奇艺的《偶滴歌神啊》,2016年优酷视频的《火星情报局》,2017年爱奇艺的《中国有嘻哈》,2018年腾讯视频的《奇遇人生》,再到2019年芒果TV的《女儿们的恋爱》,2020年芒果TV的《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些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在节目经费、制作班底、加盟明星等方面都颇具实力,获得了口碑与点击量的双丰收。但是随着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繁荣发展,一些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制作粗糙、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创新能力等问题逐渐暴露,在此情境下,《明星大侦探》作为一种新兴的节目类型应运而生。《明星大侦探》是芒果TV推出的一档明星推理真人秀节目,一经推出便在网络上获得了极高的播放量和良好的口碑。《明星大侦探》作为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佼佼者,该节目的创新策略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总结其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以期为我国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发展提供经验与启示。本研究以《明星大侦探》为对象进行分析,主体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明星大侦探》1-6季的节目内容,从节目主题、节目故事内容、节目嘉宾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二部分聚焦《明星大侦探》节目形式层面的创新,其一,关注该节目的场景设置与道具,探究该节目如何通过场景设计及适配场景的道具,为观众打造沉浸式体验;其二,以画面语言和听觉语言为切入点,对该节目在视听语言方面的创新做出论述;其三,从《明星大侦探》的后期剪辑与特效字幕两方面展开,探讨节目后期制作的特色与创新。第三部分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入手,分析《明星大侦探》节目的传播理念,并总结《明星大侦探》传播渠道上的创新。第四部分为《明星大侦探》节目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策略启示,列举了《明星大侦探》节目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对该节目的思考及其创新策略,以期为今后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启示。《明星大侦探》通过设置新颖且具有社会价值的节目内容,不同于传统的综艺节目形式,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研究以《明星大侦探》为例,将《明星大侦探》的节目文本进行归纳整理,从节目内容、节目形式、节目传播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明星大侦探》节目的创新特色。尽管《明星大侦探》仍存在一些问题,但《明星大侦探》在节目创新上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该节目的创新策略进行整理归纳,有利于网络自制综艺节目进一步发展。
丁小桐[5](2020)在《新媒体新闻报道中女性群体媒介形象研究 ——以“百度新闻”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新媒体新闻报道中有关女性群体的报道逐渐增多,“女XX”群体被从各种中性群体中分离出来,如女司机、女博士、女主播等等,这一现象对女性群体媒介形象有着怎样的影响,造成了怎样的变化值得研究。此前也有不少相关论文选取一种女性群体进行媒介形象研究,如:女司机、女大学生等等,本文则根据近两年的热搜新闻,从整体角度选取多个女性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女性群体媒介形象的现状及新的变化。本文将百度指数中2018、2019两年“搜索指数”板块峰值点的头条新闻中所涉及到的女性群体进行总结,再将所涉及的女性群体关键词输入“百度新闻”,在2018年1月1日——2020年1月20日范围内进行词频统计,并按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序,在排名靠前的几个关键词中随机选取“女乘客”、“女大学生”、“女主播”三个关键词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近期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事件,将“女护士”纳入研究范围。通过对所选取的几个女性群体的相关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大致总结出了以“百度新闻”为代表的新媒体新闻报道中常常出现的几种女性群体媒介形象,即害人害己的“祸水”形象、无能为力的“弱者”形象、恶俗且低素质的“小丑”形象、易上当受骗的“低智者”形象、见义勇为及舍己为人的“天使”形象。在女性群体相关新闻报道中,大多数新闻报道是有负面倾向的,存在污名化的问题,将一些不良标签以“女XX”的方式与女性的性别属性相关联,且在与女性群体相关的正面事件报道中极尽赞扬,在与女性群体相关的负面事件报道中极尽贬低,使得对女性群体媒介形象呈现污名化、两极化、标签化和刻板化的趋向。针对女性群体媒介形象呈现出的几点特征,笔者分析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传统的男权文化影响、当下的消费文化影响、以及习惯性的对男女社会价值的不同判断标准影响。对此,一方面要加强男女平等观教育,不论从新闻源头的女性群体角度,从参与新闻报道的记者、编辑角度,还是从消费新闻的受众者角度,加强男女平等观教育都有利于转变女性群体媒介形象负面化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尽量减少在新闻报道中强调女性群体的性别属性,更多地关注女性群体本身,宣传平等观和正能量。
曾令巧[6](2020)在《网络综艺植入式广告的传播策略研究 ——以芒果TV《明星大侦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媒体环境下,广告的播出形式日益丰富。较为传统的电视硬性广告已然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甚至会引发观众对广告的反感心理。“限娱令”、“限真令”接连颁布使广告发布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被压缩,传统电视综艺节目的版权费用越收越高,个别广告主们开始寻求新广告的传播渠道,将注意力转向为观众喜闻乐见的网络综艺节目。网络综艺节目以网络平台作为主要传播渠道,凭借非线性传播、内容多样化的优势,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高开高走。植入广告怎样在种类繁多的网络综艺节目当中脱颖而出吸引用户以及广告投放商等群体的眼球,获得赞助资金以实现节目良好的传播效果,是当下传媒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广告植入形式由单一向多元化迅速发展。口播植入、后期特效植入、道具植入、情景植入、奖品植入等不同的形式在网络综艺中取得的传播效果也不尽相同。尤其是在近两年,各大视频网站的网络综艺节目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着,与传统的电视综艺节目相比,例如《吐槽大会》《奇葩说》《拜托了冰箱》《这!就是街舞》《创造101》这样的网络综艺节目不仅收获可观的收视率,也在节目中表现出了较强的广告植入能力。本文以芒果TV独播的网络综艺《明星大侦探》系列节目为例,运用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深入探究其植入广告的传播形式、传播特点、传播效果等方面,以提出更好的传播策略。文章最后依据广告植入形式的传播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分别从立法层面、内容层面和营销层面提出相应传播策略,以期为未来的网络综艺节目植入广告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
周怡帆[7](2020)在《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城镇快速一体化发展带来自然村落减少,使用汉语方言的人群在迅速递减,诸多少数民族语言随着族人老龄化而迅速消亡。方言(1)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活化石,还是语言多样性的集中体现,更是语言生态发展的持续动力和重要保障。现阶段方言面临的困境实则是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大众对待方言的态度从“不敢说”到“不愿说”到现在的“不会说”,形成当代人虽拥有乡愁却难正乡音的现状。因此,如何能够有效地将方言进行传播、保护和传承是本文的研究起点。本文立足于方言传播的现状与事实,采用跨学科研究视角将语言学与传播学相结合,从全媒体视域对方言传播图景、方言传播模式和方言传播省思及启示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全面审视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的逻辑演进,提出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理论,旨在为保护和传承方言提供新路径、建立新范式。全文共五章分三个层次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层次:研究问题和相关概念的确立,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理清思路,确立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指出本文的价值意义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则在此基础上,探讨全媒体与方言传播联合共生的关系,对方言传播的内涵、外延、性质、属性进行阐述,对全媒体方言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现实动因和挑战进行考察。第二层次:传播形态和传播模式的解构,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二层次是论文的重点部分,从方言节目、方言电影、方言微平台、方言短视频、方言出版五个方面进行了详尽调查和研究,探寻不同形态下方言传播的特征、规律和问题。同时,就现阶段方言传播的模式进行总结,提出语言资源保护模式和参与传播模式。第三层次:方言传播机制和范式的建构,包括第五章;基于前四章的研究和梳理,对全媒体方言传播进行省思并创新性地提出全媒体方言传播的新机制和新范式,为后人研究提供新思路。通过详尽的调查数据和分析,阐明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的缘起、现状、困境和对策。运用三个层次的逻辑递进,拓展方言学和传播学的研究视角,为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献策助力。
王晓蕾[8](2020)在《《咬文嚼字》2013-2015年度双音节指人流行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言是社会的语言,流行词是反映时代特征、与社会发展变化息息相关的语言现象。本文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2013—2015年《咬文嚼字》评选的双音节指人流行词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语义构词、句法功能和语用调查三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描写分析,并以语用调查为重点,对产生之初和发展至今两个阶段的使用因素进行细致地调查分析。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价值和意义、流行词各语言层面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思路、研究理论方法以及选取语料库的依据。本文通过分析流行词的特点,对术语作出自己的界定,并对以往流行词研究中各个层面的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从语义构词、句法功能和语用调查三个层面对2013—2015年《咬文嚼字》评选的6个双音节指人流行词进行全面描写分析。第一章对这些词的语义来源和发展进行历时梳理和义位归纳;第二章对流行词的常规和非常规句法功能进行描写;第三章对流行词产生和发展两个阶段的语用因素进行调查、描写和分析。第三部分是结语,从整体上对比6个双音节指人类流行词在语义构词、句法功能、语用调查三个方面的异同,对本文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周莹[9](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刘轶[10](2020)在《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奇葩说》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网络综艺节目呈井喷式发展,其中,由爱奇艺独家播出的语言类辩论节目《奇葩说》,自2014年上线以来,一度成为现象级的网络综艺节目,创造多番收视狂潮,吸引了众多关注。本文将结合青年亚文化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选取《奇葩说》及其部分辩题作为样本个例,从边缘性、颠覆性、风格化等多个角度出发,分析《奇葩说》的参与主体、辩论主题、话语风格、场景建构和价值观念等,旨在探讨当代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和心理诉求,为青年一代更好成长提供可供参考的思路。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绪论,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这部分以“青年亚文化”和“《奇葩说》”这两个关键词为中心,梳理了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历程,通过回顾和整理国内外的研究着作和研究成果,提出本文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第一章分析《奇葩说》参与主体的边缘呈现,一方面,通过《奇葩说》中主持人、明星导师和嘉宾以及素人辩手三个主体身份在节目中的角色差异,来论述青年亚文化去中心化、聚焦边缘人物的特点。另一方面,通过辩手身份的多样及以青年群体为主导的特征,表现节目参与群体的小众但多元,整体呈现出流散、杂交和融合的风格。第二章分析《奇葩说》辩论主题的颠覆表达,首先,从辩题方向上,通过正视死亡、将节目焦点转向女性特质以及对“性”的开放包容三个方面,来表现节目从公共空间转向私人领域的“越轨”行为,呈现一种对传统综艺节目的颠覆。其次,从辩题内容上,通过对传统婚恋观的仪式抵抗、对职场潜规则的隐喻批判和对道德绑架的正面抨击,来展现偏离主流角色期待之外的颠覆和反抗。第三章分析《奇葩说》话语风格的反常断裂,分为两点。第一,通过花式口播广告、使用网络语言以及吐槽形式,创造有别于传统的新的话语模式,把严肃的辩论节目以轻松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二,通过对同性恋、伪娘以及新女性等性别话语的摩擦,展现节目对青年话语风格的关注,颠覆了传统节目集中关注主流话语的特点。第四章分析《奇葩说》场景建构的非主流化,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展开。第一,是通过夸张的舞美环境、幽默的弹幕和字效来创造奇葩们的独特的文化空间,这个空间的色彩、配件都呈现出非主流性。第二,通过画面拼贴、意义同构和符号实践传达节目拒绝与主流文化同谋的“俱乐部”文化。第五章分析《奇葩说》价值观念的游戏化输出,一方面,通过辩论规则的娱乐化和节目沉浸式体验,来表达青年这一游戏世代的价值传达方式是诙谐和戏仿的。另一方面,通过节目主体戏谑规则、追求物质、渴望自由但同时又强调公平、弘扬自我、明晰责任,表现出一种反乌托邦式的价值观念。
二、KUSO:是网络“奇葩”还是犯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KUSO:是网络“奇葩”还是犯罪(论文提纲范文)
(2)网络纪实真人秀《守护解放西》中警察媒介形象的多模态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 |
五、研究框架 |
第一章 多模态理论基础及警察媒介形象概述 |
第一节 多模态话语分析 |
一、理论源起及定义 |
二、理论主要研究路径 |
第二节 警察媒介形象 |
一、媒介形象与警察媒介形象 |
二、真人秀中的警察媒介形象 |
第二章 警察媒介形象的语言模态建构 |
第一节 语言模态的文化语境层面建构路径 |
一、语言的高语境修辞 |
二、语言的风格化呈现 |
第二节 语言模态的内容表达层面建构路径 |
一、有声语言的叙述建构 |
二、文本语言的叙事建构 |
第三节 语言模态的建构作用:理性概念认知 |
一、宏观层面 |
二、微观层面 |
第三章 警察媒介形象的图像模态建构 |
第一节 图像模态的再现建构路径 |
一、警察媒介形象的概念再现 |
二、警察媒介形象的叙述再现 |
第二节 图像模态的构图及互动建构路径 |
一、警察单独形象建构 |
二、警察相关关系建构 |
第三节 图像模态的建构作用:感性感受认知 |
一、再现建构作用 |
二、感性认知作用 |
第四章 警察媒介形象的声音模态建构 |
第一节 情感基础:背景音乐的建构路径 |
一、情绪性音乐:人物的情绪体现 |
二、风格化音乐:风格的整体奠定 |
第二节 增强强化:后期音效的建构路径 |
一、情节音效:强调信息 |
二、情绪音效:强化感受 |
第三节 声音模态的建构作用:强化作用 |
一、情感及认知强化建构作用 |
二、强化其他模态建构作用 |
第五章 警察媒介形象的多模态互动建构 |
第一节 多模态符号互动的建构路径 |
一、多模态符号间的关系 |
二、多模态符号互动的建构作用 |
第二节 多模态媒介互动的建构路径 |
一、 《守护解放西》多模态语篇的跨媒介建构 |
二、警察媒介形象的语篇互文建构 |
三、警察媒介形象的受传互动建构 |
总结与反思 |
一、警察媒介形象多模态建构的创新效果 |
二、警察媒介形象多模态建构的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部分民警采访话语内容 |
附录二 《守护解放西》第1 集文字内容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3)网络辩论综艺节目辩论话语的多模态研究 ——以《奇葩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 |
1.3 理论基础 |
1.3.1 系统功能语法 |
1.3.2 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综合分析框架 |
1.3.3 动态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
2.1.1 多模态话语分析简介 |
2.1.2 国外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 |
2.1.3 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 |
2.2 辩论类节目研究综述 |
2.2.1 国内关于辩论类节目的研究 |
2.2.2 《奇葩说》及《奇葩说》第五季简介 |
2.2.3 国内关于《奇葩说》的研究 |
2.3 小结 |
第三章 网络辩论综艺节目辩论话语的语言模态分析 |
3.1 微观语用策略分析 |
3.1.1 语音策略 |
3.1.2 词汇策略 |
3.1.3 修辞格策略 |
3.2 宏观语用策略分析 |
3.2.1 驳斥对手的语用策略 |
3.2.2 自我支撑的语用策略 |
3.2.3 取悦第三方的策略 |
3.3 小结 |
第四章 网络辩论综艺节目辩论话语的非语言模态分析 |
4.1 身体语言 |
4.1.1 副语言 |
4.1.2 面部表情 |
4.1.3 肢体语言 |
4.2 客体语言 |
4.2.1 客体声音 |
4.2.2 道具 |
4.3 小结 |
第五章 网络辩论综艺节目辩论话语的多模态互动分析 |
5.1 多模态互动分析的文化语境层面分析 |
5.2 多模态互动分析情境语境层面分析 |
5.3 不同模态之间的互动关系 |
5.4 网络辩论综艺节目话语的多模态关系 |
5.4.1 正向互补关系 |
5.4.2 反向互补关系 |
5.4.3 替代关系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本文的主要观点 |
6.2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4)《明星大侦探》节目的创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关于《明星大侦探》节目的研究现状 |
二、关于综艺节目创新策略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明星大侦探》节目内容的创新策略 |
第一节 主题要素:节目主题的万象包罗 |
一、贴近社会热点话题 |
二、借鉴经典影视作品 |
三、融合多元主题类型 |
第二节 内容要素:节目内容的多维并举 |
一、跌宕起伏的戏剧剧情 |
二、创作连续的剧情呼应 |
第三节 角色要素:节目角色的多元组成 |
一、风格互补的明星嘉宾 |
二、相得益彰的素人嘉宾 |
三、知识渊博的专业人士 |
第二章 《明星大侦探》节目形式的创新策略 |
第一节 场景空间的视象营造 |
一、实景空间营造真实氛围 |
二、精美道具完善舞台布景 |
第二节 声画兼具的视听语言符号 |
一、风格各异的画面语言 |
二、引人入胜的听觉语言 |
第三节 极具特色的后期制作 |
一、故事性与综艺性融合剪辑 |
二、挖掘特效字幕的潜在功能 |
第三章 《明星大侦探》节目传播的创新策略 |
第一节 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 |
一、大数据精准定位目标受众 |
二、满足受众多元化心理需求 |
第二节 全方位互动的传播渠道创新 |
一、媒介化:传播矩阵立体化造势 |
二、情境化:线下活动推广造势 |
第四章 《明星大侦探》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创新策略启示 |
第一节 《明星大侦探》节目存在的问题 |
一、剧本内容仍需打磨 |
二、主题立意应更契合 |
三、邀请嘉宾应更慎重 |
四、后期制作仍需认真 |
五、节目植入广告过多 |
第二节 《明星大侦探》节目创新策略启示 |
一、节目引进与本土融合并举 |
二、类型创新与垂直细分并重 |
三、周边衍生与联动效应并行 |
四、游戏互动与受众参与并进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5)新媒体新闻报道中女性群体媒介形象研究 ——以“百度新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媒介形象的研究综述 |
1.2.2 女性媒介形象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新媒体新闻报道中女性群体媒介形象呈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新媒体”的含义 |
2.1.2 媒介形象 |
2.1.3 女性群体媒介形象 |
2.2 样本选取 |
2.3 “百度新闻”中“女乘客”新闻样本分析 |
2.3.1 报道数量 |
2.3.2 报道倾向 |
2.3.3 报道主题 |
2.4 “百度新闻”中“女大学生”相关新闻样本分析 |
2.4.1 报道数量 |
2.4.2 报道倾向 |
2.4.3 报道主题 |
2.5 “百度新闻”中“女主播”相关新闻样本分析 |
2.5.1 报道数量 |
2.5.2 报道倾向 |
2.5.3 报道主题 |
2.6 “百度新闻”中“女护士”相关新闻样本分析 |
第3章 “百度新闻”中女性群体媒介形象分类概括 |
3.1 害人害己的“祸水”形象 |
3.2 无能为力的“弱者”形象 |
3.3 恶俗且低素质的“小丑”形象 |
3.4 拜金爱财的“贪婪者”形象 |
3.5 易上当受骗的“低智者”形象 |
3.6 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天使”形象 |
第4章 “百度新闻”中女性群体媒介形象塑造特征 |
4.1 女性群体媒介形象污名化 |
4.2 女性群体媒介形象两极化 |
4.2.1 “刚与柔”的两极 |
4.2.2 “善与恶”的两极 |
4.3 女性群体媒介形象标签化 |
4.4 女性群体媒介形象刻板化 |
第5章 “百度新闻”中女性群体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
5.1 报道框架失衡 |
5.2 新闻报道中缺乏女性群体的主观表述 |
5.3 标题中突显女性群体的负面特征 |
第6章 女性群体新闻报道现状产生原因 |
6.1 根深蒂固的男权文化影响 |
6.2 对社会价值的判断标准不同 |
6.3 消费主义的影响 |
第7章 新媒体新闻中女性群体报道改进策略及建议 |
7.1 加强男女平等观教育 |
7.2 女性群体提高媒介形象意识,积极回应负面新闻 |
7.3 新闻报道加强非性别属性关注 |
7.4 加强新闻的专业性 |
第8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网络综艺植入式广告的传播策略研究 ——以芒果TV《明星大侦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难点与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广告植入研究综述 |
2.2 网络综艺广告植入研究综述 |
3 网络综艺植入式广告研究 |
3.1 网络综艺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
3.1.1 网络综艺的概念界定 |
3.1.2 网络综艺的发展现状 |
3.2 植入式广告的概念与发展现状 |
3.2.1 植入式广告的概念 |
3.2.2 植入式广告的发展现状 |
3.3 网络综艺植入式广告发展迅猛的原因 |
3.4 影响网络综艺植入式广告传播的心理机制 |
3.4.1 使用与满足理论 |
3.4.2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
3.4.3 意见领袖理论 |
3.4.4 受众的逆反心理理论 |
3.5 网络综艺植入式广告的传播特点 |
3.5.1 隐蔽性强 |
3.5.2 传播范围广 |
3.5.3 到达率高 |
3.5.4 说服力强 |
4 《明星大侦探》植入式广告的形式及传播效果分析 |
4.1 《明星大侦探》植入式广告的形式 |
4.1.1 口播植入 |
4.1.2 道具植入 |
4.1.3 情节植入 |
4.1.4 后期植入 |
4.1.5 奖品植入 |
4.2 《明星大侦探》广告植入方式与播放量的关系 |
4.2.1 《明星大侦探》植入广告频次与播放量的关系 |
4.2.2 《明星大侦探》广告植入形式与播放量的关系 |
4.3 《明星大侦探》植入式广告的传播效果分析 |
4.3.1 认知层面 |
4.3.2 情感层面 |
4.3.3 态度层面 |
4.3.4 行为层面 |
5 网络综艺植入式广告传播策略探析 |
5.1 立法策略 |
5.1.1 明确将植入式广告纳入广告法 |
5.1.2 明确广告审查与监管部门 |
5.2 内容策略 |
5.2.1 合理控制植入广告数量 |
5.2.2 提高植入式广告与节目内容的融合度 |
5.2.3 不断革新植入广告形式 |
5.2.4 借力明星效应,传播社会正能量 |
5.3 营销策略 |
5.3.1 提高植入广告整合营销意识 |
5.3.2 充分利用大数据精准受众与内容定制 |
6 结语 |
7 致谢 |
8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思路 |
1.1.1 研究缘起 |
1.1.2 方言现状 |
1.1.3 研究思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及方法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价值及创新 |
1.4.1 研究学术价值 |
1.4.2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全媒体与方言传播的联合共生 |
2.1 方言传播的历史与逻辑演进 |
2.1.1 方言传播的内涵和外延 |
2.1.2 方言传播的性质与功能 |
2.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理论建构 |
2.2.1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界定 |
2.2.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动因考察 |
2.2.3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现实挑战 |
第三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图景解构 |
3.1 方言节目的多元与统一 |
3.1.1 方言节目的演化脉络 |
3.1.2 方言节目背后的价值演进规律 |
3.1.3 方言节目的文化本质与多元思考 |
3.2 方言电影的固守与转变 |
3.2.1 何谓“方言电影”与“方言元素” |
3.2.2 方言电影的创作流变 |
3.2.3 方言电影的价值意义 |
3.2.4 方言电影的文化透视 |
3.3 方言微平台的融合与创新 |
3.3.1 方言微平台全网数据呈现 |
3.3.2 微博中方言传播的裂变和激增 |
3.3.3 微信中方言传播的依存和互动 |
3.3.4 客户端中方言传播的分享和叙事 |
3.4 方言短视频的崛起与繁荣 |
3.4.1 短视频中方言传播的延伸与突破 |
3.4.2 短视频中方言传播的集中和力量 |
3.5 方言出版的嬗变与革新 |
3.5.1 EP同步构建纸电融合新平台 |
3.5.2 大数据与AR建立跨域沉浸新互动 |
第四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模式 |
4.1 方言传播的决策力量:语言资源保护模式 |
4.1.1 方言保护路径之单一的纸本记录 |
4.1.2 方言保护路径之多角度的调查保存 |
4.1.3 方言保护路径之全方位联动保护 |
4.2 方言传播的推动力量:参与传播模式 |
4.2.1 媒体近用:参与传播的切入口 |
4.2.2 媒介参与:建构公众的主体性 |
4.2.3 精英扩散:参与传播的突破点 |
4.2.4 大众赋权:实现参与的关键点 |
第五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省思与启示 |
5.1 方言媒介化传播的文化省思 |
5.1.1 传播主体价值偏离 |
5.1.2 传播源始精准缺乏 |
5.1.3 传播内容娱乐过度 |
5.1.4 传播过程监管困难 |
5.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多维启示 |
5.2.1 树立方言传播新观念,奠定语言资源根基 |
5.2.2 打造方言传播新内容,弘扬传统文化内涵 |
5.2.3 建构方言传播新机制,凸显语言多元魅力 |
5.2.4 创建方言传播新范式,提供语言发展动力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方言节目一览表 |
附录二 :方言电影一览表 |
附录三 :方言表情包一览表 |
附录四 :方言短视频一览表 |
附录五 :乡音情怀公众号内容统计一览表 |
附录六 :山西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 |
附录七 :口述史(一) |
附录八 :口述史(二) |
附录九 :国际音标的动漫设计 |
附录十 :言途网APP设计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咬文嚼字》2013-2015年度双音节指人流行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和价值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流行词的概念界定 |
二、流行词的语义研究现状 |
三、流行词的语法研究现状 |
四、流行词的语用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理论和方法 |
一、研究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语料库的选取 |
第一章 双音节指人流行词的语义构词研究 |
第一节 外来词 |
一、汉字词“创客” |
二、字母词“大V” |
第二节 本土词 |
一、新造词“网红” |
二、旧词新义“土豪”“奇葩”“宝宝” |
第二章 双音节指人流行词的句法功能研究 |
第一节 常规句法功能 |
一、充当句法成分 |
二、组合搭配 |
第二节 非常规句法功能 |
一、充当句法成分 |
二、组合搭配 |
第三章 双音节指人流行词的语用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程序设置 |
一、使用要素 |
二、调查方法 |
第二节 使用场合 |
一、产生阶段 |
二、发展阶段 |
第三节 指称对象 |
一、产生阶段 |
二、发展阶段 |
第四节 使用人群 |
一、产生阶段 |
二、发展阶段 |
第五节 使用频率 |
一、产生阶段 |
二、发展阶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奇葩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1、关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综述 |
2、关于《奇葩说》的研究综述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对象与研究思路 |
2、主要研究内容 |
3、主要研究方法 |
一、参与主体的边缘呈现 |
(一) 去中心:连续和中断 |
1、主持人角色弱化 |
2、明星导师和嘉宾辅助 |
3、素人辩手控场 |
(二) 流散:迷人的身份 |
1、青年群体为主导 |
2、辩手身份多元化 |
3、非职业辩手独具优势 |
二、辩论主题的颠覆表达 |
(一) “越轨”:公共空间向私人领域渗透 |
1、聚焦私密:正视死亡 |
2、转向女性特质:对女性价值再反思 |
3、欲望开放:对“性”的包容 |
(二) 逃离的角色:拒绝和反抗 |
1、对传统婚恋观的仪式抵抗 |
2、对职场“潜规则”的隐喻批判 |
3、对道德捆绑的正面抨击 |
三、话语风格的反常断裂 |
(一) 趣味革新:创造一个话语新模式 |
1、花式播报广告 |
2、使用网络话语 |
3、吐槽形式建构话语 |
(二) 多元的符号:性别话语的摩擦 |
1、同性恋话语:寻求身份认同 |
2、伪娘话语:主张性别模糊 |
3、新女性话语:反对传统标签 |
四、场景建构的非主流化 |
(一) “异域空间”:以“时髦”对抗主流 |
1、夸张的舞美环境 |
2、幽默的弹幕和字效 |
(二) “俱乐部”文化:拒绝同谋 |
1、拼贴:画面打乱和变形 |
2、同构:“形”与“意”互通互变 |
3、表意实践:行动的意义传达 |
五、价值观念的游戏化输出 |
(一) 游戏的世代:诙谐与戏仿 |
1、娱乐性:辩论赛规则“随意” |
2、虚拟化:沉浸式体验 |
(二) 反乌托邦:解放自己 |
1、戏谑规则却强调公平 |
2、追求物质却张扬自我 |
3、渴望自由却独立勇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KUSO:是网络“奇葩”还是犯罪(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中的段子研究[D]. 姚自蹊.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网络纪实真人秀《守护解放西》中警察媒介形象的多模态建构研究[D]. 李颖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网络辩论综艺节目辩论话语的多模态研究 ——以《奇葩说》为例[D]. 陆雅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明星大侦探》节目的创新策略研究[D]. 孟祥傲寒.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新媒体新闻报道中女性群体媒介形象研究 ——以“百度新闻”为例[D]. 丁小桐. 吉林大学, 2020(08)
- [6]网络综艺植入式广告的传播策略研究 ——以芒果TV《明星大侦探》为例[D]. 曾令巧.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7]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D]. 周怡帆. 山西大学, 2020(02)
- [8]《咬文嚼字》2013-2015年度双音节指人流行词研究[D]. 王晓蕾.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10]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奇葩说》研究[D]. 刘轶.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