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对照(13)(论文文献综述)
裴红幸[1](2020)在《汉越俚语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俚语(Slang)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化的词语,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长期以来,汉、越俚语对比并未得到语言学者的应有关注,关于汉、越俚语研究的书籍、资料目前仍然比较稀缺。正因为如此,本人以“汉、越俚语比较研究”为题开展分析和研究。汉、越俚语的共同点有:首先,从语音来看,汉、越俚语的音节结构有很多相同之处。如汉、越俚语的音节结构都有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等几种主要形式;其次,从分类来看,汉、越俚语的分类都有音节构成分类和内容分类;最后,在表达方面,越南俚语借鉴了大量汉语因素,融合到自身的文化血脉与基因当中,使之发展出全新的自我特色。汉、越俚语的不同点有:首先,在语法结构方面,汉语俚语里很多不好的事物都可以变成骂人的载体,如:书呆子、垃圾、贼等。但是越南语俚语的结构是“??+X”(东西+X)(其中X指被骂者的缺点);其次,在分类方面,汉、越俚语的分类大致一样,但是小类里面的内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再次,在构成方面,汉语俚语中的大部分来源于社会方言和社会流行语,而越南语俚语中的大部分来源于原有词语的词义改变;最后,在语义表达方面,汉语俚语的语义表达主要有字义与实义、本义与喻义、并义与偏义的特点,而越南语俚语的语义表达的主要特点是多义性和转义性。汉、越俚语之间之所以有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俚语产生于现实的生活,是人类思维的表现。中国和越南山水相连,在历史上有过频繁的人类活动交往和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另一方面,俚语是各自国家的历史性、文化性和民族性的真实反映,有各自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从而产生了各自的特色。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汉越俚语的比较研究,一方面为相关学者和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素材、线索和思路,以便揭示中国和越南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汉语的越南学生进一步了解汉语俚语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排除使用俚语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减少文化冲突,使他们能够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并自如地运用汉语俚语。
肖德娟[2](2020)在《《迈向蓝色变革:促进私人资本在可持续水产养殖领域的投资》(第四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文是译者根据英汉翻译实践项目Towards A Blue Revolution:Catalyzing Private Investment in Sustainable Aquaculture Reproduction System(《迈向蓝色变革:促进私人资本在可持续水产养殖领域的投资》)第四章所撰写的翻译实践报告。此报告于2019年6月在大自然保护协会官网发布。它指出水产养殖产业潜力巨大,投资可持续水产养殖对社会和环境都将产生深远影响,旨在促进全球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译者选取了第四章为翻译实践项目,该章节着重介绍了不同的水产养殖系统的养殖背景和商业前景,各自的环境和商业价值、竞争劣势和风险以及影响投资的因素。选取材料文本两万余字,至今尚无中文译文。由于所选文本属于环境经济类信息文本,语言具有严谨性、学术性等特点。因此译者保证译文准确的同时还要实现译文的可读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以目的论为指导原则,从词汇、句子和图表翻译三个层面探讨翻译处理策略。对于词汇层面,主要采用直译加注法、词义语境化和词性转换等翻译方法。在句子层面,在处理长难句和被动句时,多采用切分法、前置法和被动转主动等翻译策略。在处理图表文本翻译时,译者采用了词性转换和省译的翻译策略。通过此次翻译实践项目,译者积累了水产专业领域的翻译经验,深刻体会到了解翻译材料相关领域知识的重要性。在报告最后,译者对环境经济类信息文本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总结反思,以期对同类文本的翻译提供借鉴。
许哲平,邵曾婷,朱学军,王昉,王媛媛,肖曼,马克平[3](2019)在《农业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建设研究和展望》文中认为农业生物多样性是指直接或间接用于粮食和农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包括作物、家畜、林业和渔业等。它位于整个农业系统的底层,是农业生产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战略资源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国内外相关组织机构和项目积累了很多的资源和建设经验,但是仍然存在资源零散分布、缺乏顶层设计、元数据标准规范应用不足、平台之间的数据交互不够、数据的快速实时响应比较困难、高端农业智库及其资源平台建设薄弱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本文着重从科学数据平台(基础数据平台、作物数据平台、家畜数据平台、林业数据平台、渔业数据平台、传统文化知识平台、智库平台和评估指标)和相关信息化基础资源对象(术语库、主题词表、元数据标准规范、本体和科研工作流)来梳理农业生物多样性大数据的国内外研究和应用进展,并从基础层、资源层、组织层和应用服务层等四个层次来提出农业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的顶层建设框架,还针对当前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展望,为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服务提供参考。
李显喆[4](2019)在《《2018国民财富的变化——建设可持续的未来》(第一、二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文是译者根据英汉翻译实践项目《2018国民财富的变化——建设可持续的未来》所撰写的翻译实践报告。该书由世界银行于2018年出版,至今尚未有中文译本。本次翻译实践报告选取其第一、二章作为翻译文本,英文共约13000词。该书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自1995至2014年间,141个国家的财富变化情况并提供了衡量财富的新方法。第二章概述了自1995年以来全球财富不再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的现状及其原因。它是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导航标,也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计划提供了借鉴。本翻译实践报告对The Changing Wealth of Nations 2018:Building a Sustainable Futuere的翻译过程进行了总结、反思,旨在探讨翻译商务文本过程中运用的翻译策略。报告一共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为翻译项目概述,包括项目来源及背景、项目意义、可行性分析和报告结构等内容。第二章为翻译实践过程,主要包括译前准备、译中环节、译后反馈三个方面。第三章为案例分析。第四章为翻译实践总结。基于商务文本的特征,译者结合具体的案例分别从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进行翻译策略的分析。其中词汇方面,译者通过查阅字典、阅读商务类平行文本,确定专业术语的译法。若专业术语有两种以上固定译法,译者则结合语境选择词意。在句子层面,译者则采用了词序转换、顺译法、重组法等翻译方法处理定语从句、被动句及长难句,以满足受众群体的阅读需求。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译者将掌握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技巧运用到实践中,积累了翻译经验,提高了翻译水平,为今后的翻译工作,特别是对商务类文本的翻译工作奠定了基础。译者也希望本研究能为其他涉足商务类文本的译者提供参考性建议。
张晓娜[5](2017)在《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变异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陆和台湾本是同文同种,但由于两岸一度的隔绝分离,导致两岸语言独自发展,在词汇方面出现了变异。科技名词作为词汇的一部分也出现了变异。然而,两岸科技名词变异现象的存在给两岸学术交流带来了很多不便甚至是障碍。本文结合《两岸科学技术名词差异手册》(2015)的语料,运用语言变异理论,对两岸科技名词的变异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正文部分由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论组成。第一章为变异理论概说,主要概述变异的基本理论,包括语言的变异性和术语的变异性,在术语的变异性部分,从两岸科技名词的音、形、义三方面出发,划分了其变异类型:语音变异、形态变异和语义变异。第二章探讨两岸科技名词的语音变异,包括音似变异和音译词与字母词变异。第三章探讨两岸科技名词的形态变异,包括简化字与繁体字变异、缩略形式与全称形式的变异、词序颠倒而形成的变异、形似变异和异形同义变异。第四章探讨两岸科技名词的语义变异,包括同形异义变异和语义不对等。我们在分析每一种变异类型时,结合例证归纳其变异的原因并给予评价。对两岸科技名词变异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两岸科技名词的差异全貌,为两岸语言的发展提供参考,对两岸的交流、融合和统一也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而且对语言学的研究也有重大意义。
单宇,项艳艳[6](2016)在《海峡两岸化学工程术语的差异及成因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化工术语译名的个案研究,分析海峡两岸科技术语译名表述差异的现状及其原因,从语义学角度探讨化工术语翻译与规范的可行性策略与方法,提出协调、统一科技术语译名的设想与具体举措。建议强化海峡两岸译名统一的现实意义,以提升汉语语言民族凝聚力,凸显汉语语言张力,力争汉语国际话语权。
范冰辉,王素裹,连立川[7](2016)在《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存在较大差异,成为两岸土木工程人员交流的障碍。在前期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成果的基础上,研发了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字典系统,将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应用;并进一步分析了对照工作的前景和要点。
范武邱,胡健[8](2015)在《海峡两岸军事术语翻译差异及原因探析》文中提出随着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军事交流成为两岸关系新议题。作为军事交流的基础之一,两岸对外来军事术语的理解与翻译对于双方可能的军事交流有重要影响。本文以英文军事术语汉译为语料,通过比较两岸军事术语翻译实例,发现由于受两岸各自政治、历史、思维、语言等因素影响,双方在军事术语翻译上存在思维、策略以及语言风格等差异。
姜敬槐[9](2013)在《海峡两岸常用差异词语互动融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陆普通话和台湾国语本是“同宗同源”,但由于两岸长期的隔绝分离使得词汇形成了不少差异。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回暖,大陆和台湾开始在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展开交流,两岸的差异词语无形之中便给两岸人民的交往带来了一定的交际麻烦。相互了解、相互沟通走向相对的统一,是两岸词汇差异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也符合汉语本身的发展。通过对《两岸常用词典》所收集到的2167组常用差异词语进行统计分析,两岸常用差异词语大致可分为“同名异实”、“同实异名”、“同中有异”和“单方特有”四种类型,四种类型下又分若干小类。两岸的这些差异词语彼此间可以“互动”或“融合”,最终经历一个由不好理解的差异词语向可理解的趋同词语这样一个“互动融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词语互动融合的“八法两原则”策略尤为重要,无论是对缩小两岸常用差异词语增进两岸人民感情,还是为两岸教材的编写、词典的编纂或是便于外国友人更加方便快捷地学习汉语以利于统一规范的汉语国际推广,这一策略都能突显出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闫聪[10](2012)在《海峡两岸常用科技术语对比和计算机查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海峡两岸在信息领域常用科技名词术语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两岸的科技术语存在着音义、简繁体不同进行了分类对比。认为可以将两岸科技名词术语按对比的类型,采用术语库形式予以存储。这既能促进两岸在科技、文化和语言上的相互融合,又能方便两岸对科技名词术语的使用和计算机查询。
二、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对照(13)(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对照(13)(论文提纲范文)
(1)汉越俚语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内容与价值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中国俚语研究现状 |
二、越南俚语研究现状 |
三、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俚语比较研究现状 |
四、汉、越俚语比较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语料来源 |
一、研究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三、语料来源 |
第四节 俚语的界定、研究范围及目标 |
一、俚语的界定 |
二、研究范围 |
三、研究目标 |
第五节 选题理由、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一、选题理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俚语的概况、形成机理及其与其他词语的联系 |
第一节 俚语的性质和特点 |
一、俚语的性质 |
二、俚语的特点 |
三、俚语的特殊性 |
四、与汉语俚语对应的越南语俚语 |
第二节 俚语在词语中的功能 |
一、文化认同功能 |
二、交际改善功能 |
三、情感宣泄功能 |
四、禁忌回避功能 |
五、时尚展现功能 |
六、其他功能 |
第三节 俚语的分类及传播方式 |
一、俚语的分类 |
二、俚语传播与扩散的方式 |
第四节 汉越俚语的产生与形成机理 |
一、俚语的缘起 |
二、俚语的形成机制 |
三、汉越俚语形成机理的对比 |
第五节 俚语与俗语、行话、黑话、詈词及流行语的联系 |
一、俚语与俗语的异同 |
二、俚语与行话、黑话、詈词与流行语的不同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汉越俚语的结构对比 |
第一节 汉越俚语构成方式比较 |
一、汉越俚语的结构对比分析 |
二、汉越俚语的句法功能对比分析 |
第二节 汉越俚语的语音结构对比 |
一、单音节词 |
二、同音词比重差异 |
三、声调差异 |
四、叠词 |
五、语素重组带来的音节差异 |
第三节 汉越俚语构造形式的异同 |
一、汉语俚语构造形式 |
二、越南语俚语构造形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汉越俚语的修辞方式对比 |
第一节 俚语中的修辞方式 |
一、汉语俚语的修辞方式 |
二、越南语俚语的修辞方式 |
三、汉越俚语修辞方式的对比 |
第二节 俚语修辞的来源分析 |
一、来源一——颜色 |
二、来源二——动物 |
三、来源三——植物 |
第三节 俚语修辞方式在口语表达中的效果 |
一、适配环境 |
二、结合对象 |
三、注重内容 |
第四节 俚语修辞方式在文学作品中的举例说明 |
一、汉语俚语在文学作品里的例句 |
二、越南俚语在文学作品里的例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汉越俚语文化内涵对比 |
第一节 汉越俚语的思维方式 |
一、辩证思维 |
二、意象思维 |
第二节 汉越俚语展现的人民思想意识对比 |
一、汉、越俚语所反映的世界观与宗教信仰 |
二、汉、越俚语所反映的价值观 |
第三节 俚语中的生活哲理 |
一、社会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
二、经济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
三、政治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
四、文化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
第四节 汉越俚语中的民族风俗 |
一、风俗介绍 |
二、例子说明 |
第五节 汉越俚语中的农业民俗 |
一、俚语中表达相似的农业意象 |
二、俚语中含有不同的农业意象 |
第六节 汉越俚语中的数字文化 |
一、文化内涵相同的表达 |
二、文化内涵不同的表达 |
三、文化内涵相近或相近的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统计的汉越俚语对应的表达形式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2)《迈向蓝色变革:促进私人资本在可持续水产养殖领域的投资》(第四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翻译项目概述 |
1.1 项目内容 |
1.2 项目要求 |
1.3 项目意义 |
1.4 报告结构 |
2 翻译实施方案 |
2.1 译前准备 |
2.1.1 背景知识准备 |
2.1.2 技术和理论准备 |
2.1.3 文本特征分析 |
2.1.4 目标读者及客户需求分析 |
2.1.5 翻译进度安排 |
2.2 译中环节 |
2.2.1 项目重难点分析 |
2.2.2 翻译原则及策略 |
2.2.3 译文质量监控 |
2.3 译后环节 |
2.3.1 译后审校 |
2.3.2 译后反思 |
3 翻译案例分析 |
3.1 词汇层面 |
3.1.1 专业术语翻译 |
3.1.2 普通词汇翻译 |
3.2 句子层面 |
3.2.1 长难句翻译 |
3.2.2 被动句翻译 |
3.3 图表文本翻译 |
3.3.1 词性转换 |
3.3.2 表格标题翻译——省译法 |
4 翻译实践总结 |
4.1 译后总结 |
4.2 对环境经济类文本翻译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翻译文本 |
附录B 术语表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3)农业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建设研究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数据资源平台 |
2.1 基础数据平台 |
2.2 作物数据平台 |
2.3 家畜数据平台 |
2.4 林业数据平台 |
2.5 渔业数据平台 |
2.6 传统文化知识平台 |
2.7 监测评估:从数据到指标 |
2.8 农业科技智库与智库平台 |
3 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 |
3.1 术语库 |
3.2 主题词表和知识组织体系 |
3.3 元数据标准规范 |
3.4 本体 |
3.5 数据分析和工作流 |
4 农业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框架设计 |
5 总结和建议 |
(1)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跨部门的合作,如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现有数据平台的打通,还包括中科院、农科院、林科院、环保部、林业局、海洋局等相关部委的开放和联合。 |
(2)加强对数据的规范化处理和基于数据生命周期的平台研发,通过服务来促进建设和共享。 |
(3)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国际合作力度。总的来说,我国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数据的国际化参与不足,特别是高端农业知识的服务和高端智库尤为不足。 |
(4)加强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和数据科学人才培养。 |
(4)《2018国民财富的变化——建设可持续的未来》(第一、二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翻译项目概述 |
1.1 项目来源及背景 |
1.2 项目意义 |
1.3 项目可行性分析 |
1.4 报告结构 |
第二章 翻译过程介绍 |
2.1 译前准备 |
2.1.1 原文本分析 |
2.1.1.1 通读原文及原文本文体分析 |
2.1.1.2 目标读者分析 |
2.1.2 阅读平行文本 |
2.1.3 翻译标准的确立 |
2.1.4 翻译进度安排 |
2.2 译中环节 |
2.2.1 项目重难点分析及对策 |
2.2.2 译文质量监控 |
2.3 译后校审 |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
3.1 词汇翻译 |
3.1.1 专业词汇 |
3.1.2 非专业词汇 |
3.1.2.1 词性转换 |
3.1.2.2 词义语境化 |
3.2 句子翻译 |
3.2.1 被动句处理 |
3.2.2 插入语处理 |
3.2.3 定语从句处理 |
3.2.4 长难句处理 |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
4.1 译后总结 |
4.2 翻译问题与不足 |
4.3 对商务类文本翻译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术语表 |
附录二: 原文与译文 |
附录三: 图表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5)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变异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Реэюме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对象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变异概说 |
第一节 语言的变异性 |
一、语言变异即为语言发展变化 |
二、语言变异即为语言变体 |
三、语言变异指偏离规范或常规的语言现象 |
第二节 术语的变异性 |
一、术语变异的内涵 |
二、术语变异的相关研究 |
三、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变异性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语音变异 |
第一节 音似变异 |
一、含人名术语音似变异 |
二、含地名术语音似变异 |
三、其他术语音似变异 |
第二节 音译词与字母词变异 |
一、大陆音译词而台湾字母词 |
二、大陆字母词而台湾音译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形态变异 |
第一节 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变异 |
第二节 缩略形式与全称形式的变异 |
一、压缩产生的缩略形式与全称形式的变异 |
二、截短产生的缩略形式与全称形式的变异 |
三、混合型字母外来词缩略形式与全称形式的变异 |
四、“的”字省略的变异 |
五、外国人名术语缩略形式与全称形式的变异 |
第三节 词序颠倒而形成的变异 |
一、词序全部颠倒 |
二、词序部分颠倒 |
第四节 形似变异 |
一、同音形似变异 |
二、音似形似变异 |
第五节 异形同义变异 |
一、命名角度不同 |
二、翻译方法不同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语义变异 |
第一节 同形异义变异 |
一、同一学科的同形异义词 |
二、跨学科的同形异义词 |
第二节 语义不对等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海峡两岸化学工程术语的差异及成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两岸化学工程术语的译名差异 |
(一)繁简字的差异 |
(二)用词习惯的差异 |
1. 一义多词 |
2. 一词多义 |
3. 词序的不同 |
4. 音译用字的不同 |
5. 取词繁简的不同 |
6. 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 |
(三)译法的差异 |
1. 直译与意译的差异 |
2. 音译与意译的差异 |
3. 缩略语的使用 |
(四)误译的存在 |
(五)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的差异 二两岸化工术语译名差异的原因 |
(一)语文政策 |
(二)地域文化 |
(三)术语政策 三结语 |
(7)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现状 |
2 基于对照数据库的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字典系统开发 |
3 未来研究要点与趋势 |
4 结语 |
(8)海峡两岸军事术语翻译差异及原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两岸军事术语翻译现状 |
2两岸军事术语翻译差异 |
2.1台译重感性思维,陆译重理性思维 |
2.2台译倾向直译,陆译偏意译 |
2.3译本语言风格上,台译更具文言风格 |
2.4异名同实 |
3两岸军事术语翻译差异原因 |
3.1政治及历史因素 |
3.2语言思维与使用习惯因素 |
3.3受其他领域术语翻译及其他语言影响 |
3.4两岸语言使用有别 |
3.5错译或者误译 |
4结语 |
(9)海峡两岸常用差异词语互动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意义及价值 |
1. 选题缘起 |
2. 研究意义和实际价值 |
(二) 研究对象、思路及方法 |
1. 研究对象的初选 |
2. 研究对象的进一步筛选 |
3. 基本思路 |
4. 研究方法 |
(三) 预期要解决的问题 |
(四) 相关文献综述 |
1. 两岸差异词语对比描写研究成果 |
2. 两岸差异词语原因分析研究成果 |
3. 两岸差异词语融合状况研究成果 |
4. 两岸差异词语相关着作 |
一、 两岸常用差异词语术语界定及类型分类 |
(一) 术语界定 |
(二) 类型分类 |
1. 同实异名 |
2. 同名异实 |
3. 同中有异 |
4. 单方特有 |
(三) 小结 |
二、 两岸常用差异词语互动融合过程 |
(一) 术语界定 |
1. 词语互动及类型 |
2. 词语融合及类型 |
3. 词语互动融合 |
(二) 词语互动融合具体过程 |
(三) 小结 |
三、 两岸常用差异词语互动融合策略 |
(一) 同实异名互动融合策略 |
1. 一对一互动融合策略 |
2. 一对多,多对多融合策略 |
(二) 同名异实互动融合策略 |
(三) 同中有异互动融合策略 |
(四) 单方特有互动融合策略 |
1. 因自造而产生的特有词语互动融合策略 |
2. 因吸收外来词而产生的特有词语 |
3. 因吸收方言词而产生的特有词语 |
4. 因吸收古语词而产生的特有词语 |
(五) 小结 |
1. “八法” |
2. “两原则” |
四、 两岸常用差异词语互动融合趋势及建议 |
(一) 互动趋势及建议 |
1. 便于两岸交际的互动趋势及建议 |
2. 利于汉语国际推广的互动趋势及建议 |
(二) 融合趋势及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四、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对照(13)(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越俚语比较研究[D]. 裴红幸.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8)
- [2]《迈向蓝色变革:促进私人资本在可持续水产养殖领域的投资》(第四章)翻译实践报告[D]. 肖德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 [3]农业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建设研究和展望[J]. 许哲平,邵曾婷,朱学军,王昉,王媛媛,肖曼,马克平.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19(02)
- [4]《2018国民财富的变化——建设可持续的未来》(第一、二章)翻译实践报告[D]. 李显喆.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变异现象研究[D]. 张晓娜. 黑龙江大学, 2017(06)
- [6]海峡两岸化学工程术语的差异及成因初探[J]. 单宇,项艳艳. 中国科技术语, 2016(05)
- [7]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与应用研究[J]. 范冰辉,王素裹,连立川. 福建建筑, 2016(04)
- [8]海峡两岸军事术语翻译差异及原因探析[J]. 范武邱,胡健. 上海翻译, 2015(04)
- [9]海峡两岸常用差异词语互动融合研究[D]. 姜敬槐. 渤海大学, 2013(09)
- [10]海峡两岸常用科技术语对比和计算机查询研究[J]. 闫聪. 编辑学报,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