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教学可否提倡多元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璐[1](2021)在《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三五”以来,职业教育发展动力无限,逐步凸显出中国特色。各类教育形态中,职业教育同样有重要地位。国家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工人这一推动中国制造与创造的强力基础。我国职教正是肩负于此,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发挥着人才蓄水池的重要功能。中等职业教育是职教领域发展的重点,通过近几年职教改革和规模攻坚,得以快速发展。但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照搬普通教育模式,缺乏职业教育特色,致使学校生源不好、声誉不佳,难以适应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反观以行动导向理论为指导进行职业教育改革的德国,职业教育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柱石。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借鉴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结合我国中职国际商务教育教学实际,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应当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方法。本文就是在深究德国行动导向教学,在职业教育领域成功运用基础上,以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为对象,进行的教学实践研究。本文以“行动导向”为主线,从相关概念和理论入手,通过实际调查,运用教育实验的方法开展研究,以河南经济贸易技师学院为例,对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的课程和教学现状,进行归纳分析。教学现状的访谈,就师生基本状况、教师职业能力与认同感、教学观念与过程展开;课程现状的问卷,围绕学生兴趣、习惯、能力与态度设计。调查发现,教师结构较均衡、教学压力大、传统方法授课普遍、教材陈旧、教学设备利用率低等中职教学方面的问题;学生兴趣难提升、习惯难养成、能力固化等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并且从学校、家长、社会三方面,分析中职院校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文章重点在行动导向教学的实验。实验严格按照相关教育实验理论要求,抽取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对于实验班和对照班从学生素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师等方面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保证实验信度。选择课程的“交易磋商”为实验内容,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应用行动导向教学,完成教学活动。教学中,小组形式组织教学,创设外贸情境,以角色扮演为主要教法,实施教学应用。教学后,采用评价量表,师生共同评价。教学的有效性,汇总学生问卷和考试成绩,数据分析后做出判断。实验表明,行动导向教学效果显着。反思本次教学实验,行动导向教学对于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是有效的。但是要真正以行动导向为指导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尚需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建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方能实现其良性发展。
郭超华[2](2021)在《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将知识学习过程视作为一种理智的活动,其实完整的知识学习不仅需要理智的参与,亦需要体验的参与。本论文的中心论题是“体验性知识学习”,围绕这一主题,笔者尝试从体验的视角出发,挖掘相对于传统理性知识学习过程而言的一种全新的知识学习思路,并探求体验性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实践路径。本论文的导言部分讨论了论文选题的缘由。之所以讨论体验性知识学习主要源于以下考虑,首先是基于对传统知识学习过程的反思,其次是对现代教育中体验缺位现象的思考,再次是源于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除此之外,本部分还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明确了本研究的意义、思路与方法。论文的第一、二章主要运用对比分析的方式来阐述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内涵及其特征。笔者尝试将传统的知识学习归纳为一种理性化知识学习,进而立足于唯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对立面来讨论体验性的知识学习过程。在第一章,首先讨论了理性化知识学习的概念以及知识学习为何会具有理性;其次剖析了理性化知识学习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是其最显着的特征,还包括目的上的预设性、内容上的确定性、方法上的逻辑性;最后探讨了唯理性化知识学习所具有的局限性:它迷失了知识学习的本质,过度强化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束缚了学生的深层次发展。第二章论证了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价值。首先,从体验的概念出发,论证了体验运用于知识学习过程所具有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概念。所谓的体验性知识学习是指,知识学习不纯粹是靠理解和记忆来进行的理性活动,还必须通过体验来完成,是一种亲历性、情感性、领悟性的活动。体验性知识学习具有以下特征:情感性是其最显着的特征,同时还包括目的上的生成性、内容上的不确定性、方法上的亲历性。除此之外,本章还讨论了体验性知识学习相较于其他知识学习方式所具有的独到教学价值:有助于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有助于教师教导的优质化,以及有助于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论文的第三章主要立足于历史的维度探讨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思想流变。通过对国内外已有思想的统整,笔者大致将体验性知识学习思想在历史上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在正规学校教育出现之前,体验是人类学习知识最为原初的方式;二是当专门的学校机构出现后,知识学习逐渐由对体验的关注转向对经验的强调;三是近代知识学习中的唯经验主义倾向,使得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方式完全被遮蔽;四是强调非理性经验的现代知识学习观开始重拾知识学习中体验所具有的价值;五是后现代教育强调对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的回归。通过对体验性知识学习历史渊源的梳理后不难发现,体验性知识学习虽然很晚才被正式提出,且尚未形成成熟对体验性知识学习体系与策略。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思想早已出现,并且在知识学习的发展历程上从未中断过。这也说明,某些古以存在的思想虽然很基础、很原初,但这并不表示它很低级,相反这恰恰说明这种思想极具生命力。论文的第四章主要立足于发生学的角度描述了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的内在机制。本文基于对知识学习基本方式的归纳,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发生方式划分为接受式体验性知识学习和探究式体验性知识学习两大类,并分别剖析了两种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的基本环节及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随后从“体”的层面、“验”的层面以及动力层面探究了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的内在机制问题,最后还探讨了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和进行的保障条件。论文的第五章主要阐述当前教育中学生知识学习活动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剖析当前知识学习过程中体验缺位的原因。本论文主要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知识学习的目的、知识学习的内容、知识学习的方式以及知识学习的效果四个维度出发,对当前中小学生知识学习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并采用SPSS 23.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差异性及相关性分析,以期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做出较为客观的把握。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多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学习,体验性知识学习与学生的学段、年级成反相关,体验在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普遍缺位。笔者结合访谈的结果对当前知识学习中体验缺位的现象进行了归因分析,发现知识学习中体验缺位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制约,教师教学观念的滞后以及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三个方面。论文的第六章主要讨论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实现路径。要想在教学中真正实现学生的体验性知识学习,应从如下方面着手。首先应明晰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理念:体验性知识学习是一种间接性的知识学习,它通常是以生活经验为中介,要引导学生重走知识提出之路,进而指向某种开放性的结果。其次应实现基于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变革: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倡导直接参与,强调具身性体验;创设适当情境,引发替代性体验;释放创造活力,建构想象性体验;并倡导包容性的教学评价。最后则是要创造体验性知识学习实现基本条件:不仅要建构适宜性的教学“场”,鼓励教师“溶入”教学内容之中,还要在一定程度上“稚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田晓义[3](2021)在《高中语文写作中的情感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文是一门锻炼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能力的课程,写作则是培养学生写的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试图从作文中的情感表达出发,为学生的作文、情感以及老师的教学这三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找到学生写作中情感缺失的原因以及提出相应的写作教学策略。本篇论文一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是对高中语文写作现状的分析。第一节设置问题,发布问卷,进行调查,了解目前高中语文写作中教师的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写作现状。第二节从众多的写作问题中归纳出成人化倾向,主体性缺失;模式化倾向,情感性缺失;知识化倾向,创造性缺失;形式化倾向,“教”“评”缺失四点,并分析具体原因。第二章是以具体的理论和历史事实来对本文所阐述的观点进行一个支撑。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这一章主要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与内在规律,教育大家的教育理念以及历史发展的需要这三方面进行论述,以此说明写作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章是具体的教学策略的提出。首先作为写作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不适宜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能力。其次就是针对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这三个写作过程提出对应的策略,以“情感”为线索,触发情感,认识情感,最后修正情感。本文以学生写作中的情感表达为重心,试图针对学生写作时情感缺失,为文造情等情况进行分析,并为日后的作文教学开辟新思路。
王盼盼[4](2020)在《初中记叙性文章微写作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当下初中语文学科作文训练中,记叙性文章写作教学占有重要位置。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当下的初中记叙性文章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学生对记叙性文章的主旨、材料、结构和语言四要素的认知与处理方面还存在较大欠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初中记叙性文章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笔者试图以学生的实际写作学情为依据,以构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为前提,借助于微写作这一有效的课堂写作训练手段,对记叙性文章的主旨、材料、结构和语言四个要素分别展开课堂教学实践,以此来探索能够提升初中记叙性文章课堂写作教学效果的有效模式。本论文主体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概述了本论文选题的相关背景和现实意义,以及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对记叙性文章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微写作教学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论述,对与此相关的研究进行了回顾。第二部分就记叙性文章微写作教学实践的必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从学情方面探讨初中记叙性文章微写作教学现状;二是从课程内容方面讨论记叙性文章微写作方面的有关问题;三是从写作课程改革对初中记叙性文章微写作教学所产生的影响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三部分就如何有效提升初中记叙性文章微写作教学效果从建构主义理论、文本细读策略、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学生写作习惯四方面提出了一些策略。第四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该部分以学生的实际写作学情为依据,构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从记叙性文章的主旨、材料、结构与语言四个方面来开展具体的课堂微写作教学实践,并对教学成果进行了展示。第五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并指出存在的不足,希望能对当下的记叙性文章写作教学有所启发,以待进一步研究。
凌琳[5](2020)在《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文中指出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下文简称特殊精英教育)是适合超智儿童身心特点的一种特殊的优质教育,它从根本上不同于传统认识中在大众教育里仅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精英教育”,其特点在于教育对象仅面向超智儿童,针对其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即因材施教,它同时也是当前教育体系的的完善和补充,还可以开发被教育者的潜在能力,发扬其优势才能,实施一种最适合超智儿童的教育模式。英才(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其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遵循着“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而不同之处在于,除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之外的其他几种教育的受众的定义都包括了多元化的能力,而本文提出的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只针对智力超群的学生。特殊精英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是国家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式,且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本研究以公平视角审视特殊精英教育问题,综合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和政策制定理论,认为新时期的教育公平应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应该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并拓展出新的内涵来促进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当前社会普遍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均等、公平就是绝对的平均,甚至认为教育上任何的区别都是不公平现象。然而,特殊精英教育是否真的站在教育公平的对立面呢?答案是否定的。人的性别、年龄、个性、能力生来就有差别,教育上的“均匀用力”是最低层次的、浮于表面的伪公平,根据受教育对象在各方面素质的不同提供适合每个人的相应的教育条件才是真正的、实质性的公平。换言之,教育公平应该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该研究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其一,人们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公平就是完全相同的教育;其二,我国特殊精英教育异化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大众教育被精英化;其三,当前我国的“超常教育”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无法满足人民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需要;其四,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都在大力发展英才教育,一些国家甚至将英才教育提高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加大经费投入,并且颁布法律法令予以法制和政策保障,而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却缺乏政策保障。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各国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与政策进行分析、比较,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试图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方式,为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颁布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法、比较法、调查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首先梳理各国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政策,了解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以及实施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然后通过对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结合各国国情与我国实际情况,为本研究提供借鉴经验;接着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各相关人群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与态度、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及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三个方面的问题。问卷调查部分,发出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48份,深入访谈了33位专家(含教育家和高校其他专家)、教育实践家、教师、家长、学生,其中包括国内顶级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和裴娣娜先生,以及多位国内一流中小学校领导,问卷数据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访谈质性数据使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数据分析和访谈分析为本研究提供量化和质性研究基础,最后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得出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许多国家(地区)都对特殊精英教育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如美国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立法立规发展英才教育,德国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重视“天才教育”,其他如俄罗斯、韩国、日本等,甚至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有相关法律法规或条例为特殊精英教育保驾护航,如台湾1984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法》就包含了关于资优教育的内容。不少发达国家(地区)特殊精英教育已颇具规模,如英国受惠者比例为1%-5%,新加坡为1%,俄罗斯为1%,以色列为1%,韩国也已达到1%。我国特殊精英教育虽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也存在主体异化、培养模式单一、系统性缺失、发展不平衡,甚至缺失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等问题。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构建可借鉴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经验和有关政策,从成才渠道、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式、教育管理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具体政策建议为:构建完整的成才渠道,一方面科学地建立超智儿童鉴定选拔机制,具体可使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智力测试量表结合学生、家长自荐和教师推荐的多元化鉴定选拔机制,另一方面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让超智儿童受到连贯、系统的培养,更好地成为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师资上,从选培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激励保障机制三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专门的优秀教师;在课程上,加强需求调查,提升课程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在课程设置上更加重视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注重差异化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在管理上,需在政府职能部门设专人管理特殊精英教育,也可考虑设置专门的部门以调整课程模式,协调教育队伍,加强教学管理,且加强政策宣讲,以减少政策实施阻力;在政策法规上,为特殊精英教育立法立规,提供经费、政策和法制保障,填补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政策法规空缺。本研究有两个创新之处:一是内容上,通过对国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分析,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发展情况,探索本土化的培养政策;二是方法上,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由于受到研究条件与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还存在一些不足,期待能邀请到更多的国内顶级专家和一流名校的校领导参与调研,也期待以后国家支持更多探索性的教学试验。
张雅艺[6](2020)在《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文中提出在新课程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被广大教育者所熟知,这种方式是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而言的,它提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种被教育界认可的新型理念。部编版教材是现下在全国普遍实施的一套集大家思想为一体的新编教材,七到九年级的学生都在使用。将自主合作探究法运用于部编版教材中的古诗词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合作中掌握主动性,学会新知,还可以使他们在深层次的探索中更加了解古诗词文化,感受古诗词魅力。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了解了自主合作探究法在初中古诗词中的教学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试图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以期对古诗词教学现状有所帮助。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对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方法、理论依据作了介绍,并主要对自主合作探究法的研究现状做了分析。第一章是初中古诗词自主合作探究的理论概述,分别对自主合作探究的概念做了界定,并简单介绍了一下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选编情况;第二章是用问卷调查法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进行的研究,找到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了原因;第三章是针对自主合作探究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现状分析而提出的策略研究,探讨怎样更好的去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第四章探讨自主合作探究法对学生以及教师的影响,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教师来讲,也可以激励其不断进步,是一种惠及师生的新型教学法。
窦艳萍[7](2020)在《召唤结构理论下的古诗词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古诗词是中国文学乃至中华文化的瑰宝。但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许多一线语文教师用简单的分析、冷漠的讲解取代学生形象的审美体验、理解与感悟,大多数中小学学生难以真正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与之相关的教学问题层出不穷,传承文化的目标更是难以达到。同时,古诗词文本本身包含着大量空白与未定点,在语言、意象、意境、意蕴等层面,都对读者具有极强的召唤性,期待着阅读者的对话参与和创新建构。作为接受美学理论范畴的召唤结构,以文本与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研究中心,其“空白”和“未定性”召唤、吸引着读者参与文本构建,强调接受主体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意义进行创新。因此,在深入分析古诗词与召唤结构理论两者之间紧密联系的基础上,本文以召唤结构作为理论基础和突破口,依据其发展过程、内涵以及特点,通过回归文本和比对研究,并结合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原因,整合分析,试图将召唤结构与古诗词教学相融合,针对古诗词教学现状中易被忽视却又应当给予重视的实际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力求作出教学策略上的新探索,寻求更为具体化、更显实效性的教学实践指导。本论文大体写作框架如下:第一章,对召唤结构理论发展进行了追溯,以期使读者在充分了解理论本源的基础上,全面理解其概念及特征。并从中提炼出了三大要点——空白、对话、建构,以此作为本研究的各分论点,且各有联系与侧重。第二章,“空白”理论研究与古诗词体悟教学。针对古诗词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重视个体体验和强化思考感悟两方面提出了策略上的总结,强调学生初入文本的感知体验,是学生诗词学习的初步阅读阶段。第三章,“对话”理论与古诗词融合教学。本章强调重视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交往性以及对文本意义的对话理解和视界共鸣,强调对话施之教学的必要性,重视学生走进文本的多方互动参与、对话交流以及视界融合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诗词学习的深入理解阶段。第四章,“建构”理论与古诗词创新教学。该章强调对文本和学生自身的建构,在鼓励学生创新文本意义的同时积极构建自我世界,看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学生对文本的创新性、批判性研读,古诗词学习的成熟阶段至此基本完成。本文中的三个理论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整个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笔者之所以将其分开阐释,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其一,依据古诗词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侧重而排兵布阵;其二,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将召唤结构理论细化分解,积极追求要点理论能更好地解决不同诗词教学实际中的难题,以期能够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一些理论和教学实践上的思考与借鉴。
高玉娇[8](2020)在《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抽象思维培养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问法是起源最早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东方的圣人孔子,还是西方的哲学家苏格拉底,都将其视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因为它最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而思维恰恰是学校教育较为缺乏的方面,但是同时也是当代社会对于人才最关键最迫切的要求,其中抽象思维是思维的核心要素,进行抽象思维的结果就是发现事物间的联系,总结规律和本质,并且提问法所天然具有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现象过渡到本质的特征十分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文在开始部分调查了现阶段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其内在原因。接着建立在现象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实际的操作策略,首先根据抽象思维的具体过程,即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来确定提问的内容,其次依据问题的形式来确定提问的侧重点;或者根据抽象思维的目的来选择提问的方式。还有根据学生的具体回答情况,引导他们跨越思维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加强思维深度;评价时也不要一味因循守旧,偶尔的延时反馈效果可能更好;学生的回答其实同时也向教师展示了其思维过程,可以铺设适当的台阶或者进行追问帮助其思维迈上更高的层次。论文结尾部分主要是谈谈以上的策略对于未来教师、学生的启示以及对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方面的合理展望,教师应该继续更新观念,吃透教材,而学生也要积极配合,双方只有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更高效地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良好的提问不仅有助于增强教师的对话意识,而且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大有裨益。
董秀梅[9](2020)在《基于建构主义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研究》文中指出建构主义理论兴盛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其理论渊源可追溯到皮亚杰、维果茨基的观点。它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及其已有的经验,反对人为强加灌输,倡导帮助学生主动的构建意义。建构主义的四要素包括: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这些观点与我国的教育教学理念相契合,与核心素养和阅读教学的要求一致,与语文课程的性质适切,因而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缘起、研究内容、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意义。正文部分由三章构成:第一章通过文献研究法研究建构主义以及高中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相关概述,研究建构主义的渊源、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探讨建构主义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特点以及流程;第二章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探究高中阅读教学课堂提问基于建构主义的原因,从高中阅读教学课堂提问基于建构主义的可能性、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探究;第三章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法、案例分析法探讨建构主义下高中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实施建议,从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候答叫答、理答评价三个环节进行阐述。结语部分总结文本,并阐明未解决的方向及问题。课堂提问是高中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也是语文教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可以说,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对高中阅读教学的成败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建构主义下,高中阅读教学课堂提问应该从三个阶段入手,在提问设计阶段,问题的设计应该合情合理,聚焦经验性、开放性与探究性;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境体验中生成理解,在对话与互动中启迪思维,在自主探究与协商合作中构建意义;评价反思阶段,应该关注反馈的开放多元,促进学生自身积极的意义构建。
潘颖[10](2020)在《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多维特征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及其社交媒体的进步和变革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模式、生活形态和话语机制,中国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新媒体时代。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儿童文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接受、文学消费具备了新的多维特征,也构成了本部论文研究的核心命题。厘清这些特征对于准确把握儿童文学在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发展规律有重要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采用了文本分析、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聚焦于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文本与生产情境,运用文学、传播学、接受美学、文化学等理论多角度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媒体时代语境下,儿童文学在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接受、文学消费四方面的发展变化和新特点,对比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与传统儿童文学发展的差异性、融合性,研究社会转型、文学转型、媒介转型对儿童文学发展演变的影响,总结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在建构、生产、传播、接受、消费等方面的新变化、新发展,探讨中国儿童文学在当代文学的发展空间和价值意义。论文基本框架如下:绪论部分在分析研究对象和背景的基础上界定论文中与新媒体时代和儿童文学相关的核心概念。第一章标题为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生产。该章指出,新媒体改变着儿童文学生产,固有的文化环境和传统儿童文学创作的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创作主体泛化、低龄化写作和网络写手异军突起,实现了儿童文学作家群多元化发展;儿童文学题材、体裁领域不断拓展,社会各界政策及措施的出台促使文学作品数量激增、品质提升,实现了儿童文学的原创品牌塑造和国际化走向;文学创作方式的新媒体化、多样化、融合化发展,实现了传统儿童文学的新媒体化和新媒体儿童文学的经典化,儿童文学也呈现出视听先行的新特征及数字化生存的多路径发展。第二章标题为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传播。该章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分析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的转换所带来的公共话语、思想结构、认知能力、生存方式等多方面的变化,梳理传播媒介的生态系统和媒介素养,分析儿童文学与媒介变迁的关系,以及我们面对儿童文学传播方式的变迁所应具备的媒介素养。同时,总结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传播方式、传播策略及传播特征,分析研究传统儿童文学的出版现状及转型、新媒体化出路和新媒体儿童文学的数字多元化传播和经典化走向。第三章标题为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接受。该章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分析儿童这一特殊的文学接受主体的接受素质(包括语言文字能力、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审美能力的分析)和心理能力(生理、心理、文化),梳理儿童接受成长心理轨迹、阅读视野的特点,结合深度访谈的调研,重点分析全民阅读时代背景和儿童文学阅读的特点及新变化,分析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阅读方式、特征和发展方向,以及儿童文学阅读的影响力和发展趋势。第四章标题为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消费。该章将儿童文学放在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语境下,以文学消费为核心切入,分析新媒体时代消费文化对儿童文学的引导及其特征,总结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经典消逝”、娱乐至上、追逐游戏快感的特点;通过对重点儿童文学作家畅销书和作家富豪排行榜等信息数据比对,分析消费时代文学价值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发展,总结儿童文学作品“商业化”“娱乐化”的特征,解析在新媒体时代消费文化语境下儿童文学的“童年消逝”的危机与童年精神的文学重构。结论部分全面梳理总结了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生产、传播、接受和消费的多维特征,通过新媒体媒介技术演进与儿童文学的关系畅想儿童文学的未来,既对儿童文学的娱乐化与商业化表示忧虑,也对新媒体时代的儿童文学发展和前景充满期待。
二、语文教学可否提倡多元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文教学可否提倡多元化(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等职业教育 |
2.1.2 行动导向教学 |
2.1.3 国际商务专业 |
2.1.4 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 |
2.2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2.1 多元智能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人本主义理论 |
2.3 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
2.3.1 项目教学法 |
2.3.2 角色扮演法 |
2.3.3 案例分析教学法 |
第三章 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现状调查——以河南经济贸易技师学院为例 |
3.1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现状 |
3.1.1 学校及专业概况 |
3.1.2 《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概况 |
3.2 《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现状 |
3.2.1 学生基本情况 |
3.2.2 教师教学情况 |
3.2.3 学生学习情况 |
3.3 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现存问题 |
3.3.2 原因分析 |
第四章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进出口贸易实务》中的应用 |
4.1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准备 |
4.1.1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运用原则 |
4.1.2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验准备 |
4.1.3 实验条件的控制 |
4.2 教学应用的实验设计 |
4.2.1 教学内容 |
4.2.2 教学目标 |
4.2.3 教学方法 |
4.2.4 学情分析 |
4.3 教学实施与应用 |
4.3.1 课前准备 |
4.3.2 课中教学 |
4.3.3 课后评价 |
4.3.4 对照班的教学情况 |
4.4 教学效果分析 |
4.4.1 问卷调查分析 |
4.4.2 考试成绩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行动导向教学的应用思考 |
5.1 行动导向教学的成功经验 |
5.2 行动导向教学应用的注意事项 |
第六章 研究总结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中职教师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B:中职教师教学现状访谈记录 |
附录C:国贸专业学生学习情况问卷 |
附录D:前测试卷 |
附录E:课前材料说明 |
附录F:《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G:后测试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对传统知识学习过程的反思 |
(二) 对现代教育中体验缺失现象的思考 |
(三)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 关于体验的相关研究 |
(二) 关于知识学习的相关研究 |
(三) 已有研究评述 |
三、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四)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唯理性化知识学习及其局限 |
一、理性化知识学习的涵义 |
(一) 理性与理性化知识学习 |
(二) 知识学习过程为何需要理性 |
二、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基本特征 |
(一) 科学性 |
(二) 预设性 |
(三) 确定性 |
(四)逻辑性 |
三、唯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局限 |
(一) 迷失了知识学习的本质 |
(二) 阻碍了教师的深度教学 |
(三) 束缚了学生的深层次发展 |
第二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价值 |
一、体验及其对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
(一) 什么是“体验” |
(二) 体验的类型 |
(三) 体验运用于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
二、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涵义 |
(一)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定义 |
(二)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类型 |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特征 |
(四) 体验性知识学习与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关系 |
三、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价值 |
(一) 有助于课程设计的开放性 |
(二) 有利于教师教导的优质化 |
(三) 有益于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
第三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历史流变 |
一、体验:人类学习知识最原初的方式 |
(一) 通过体验的方式来获取知识 |
(二) 通过体验的方式来传递知识 |
二、从体验到经验:知识学习的逐渐异化 |
(一)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体验与经验 |
(二)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体验与经验 |
三、唯经验主义:近代知识学习中体验的遮蔽 |
(一) 经验论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
(二) 先验论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
四、非理性化的经验:现代知识学习中体验的回归 |
(一) 经验即实验:实用主义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
(二) 回到事物本身:现象学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
(三) 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
五、回归体验:后现代对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寻求 |
(一) 后现代知识观的重构 |
(二) 后现代对体验性知识学习的自觉追求 |
第四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内在机制 |
一、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环节 |
(一) 接受式体验性知识学习基本环节 |
(二) 探究式体验性知识学习基本环节 |
(三) 两种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的共同特征 |
二、体验性知识学习的运行机制 |
(一) “体”的层面:从感知到领悟 |
(二) “验”的层面:从内化到行动 |
(三) 好奇心: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动力机制 |
三、体验性知识学习的保障条件 |
(一) 内需: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开展的原动力 |
(二) 心流: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持续进行的关键 |
(三) 抗挫折力: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
第五章 知识学习的现实考察及体验缺失的归因分析 |
一、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设计 |
(一)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的目的 |
(二)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的维度划分 |
(三)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的工具设计 |
二、学生知识学习的现状分析 |
(一)学生知识学习的各维度特征现状分析 |
(二) 学生知识学习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
(三) 学生知识学习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
三、研究发现 |
(一) 当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多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学习 |
(二) 体验在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是缺位的 |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与学生的学段、年级成负相关 |
四、知识学习中体验缺位的归因分析 |
(一) 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根深蒂固 |
(二) 教师“唯知识”教学观念的滞后 |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本身的复杂性 |
第六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实现 |
一、准确把握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理念 |
(一) 体验性知识学习是一种间接性的知识学习 |
(二) 体验性知识学习以生活经验为中介 |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引导学生重走知识提出之路 |
(四) 体验性知识学习指向开放性的结果 |
二、基于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 |
(一) 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
(二) 倡导直接参与,强调具身性体验 |
(三) 创设适当情境,引发替代性体验 |
(四) 释放创造活力,建构想象性体验 |
(五) 倡导包容性的教学评价 |
三、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条件创设 |
(一) 建构适宜性的教学“场” |
(二) 鼓励教师“溶入”教学内容 |
(三) “稚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
结语 体验性知识学习:一种更高层次的知识学习新范式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关于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访谈提纲(教师版) |
附录三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访谈提纲(学生版)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3)高中语文写作中的情感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高中语文写作中“情感表达”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针对高中语文写作中“情感表达”现状的调查 |
第二节 “情感表达”写作现状的总结与分析 |
第二章 “情感表达”的理论基础及价值 |
第一节 语文学科的特点与内在规律 |
第二节 基于“情感表达”的写作教育理念 |
第三节 历史发展的需要 |
第三章 高中语文写作中情感表达的具体教学途径 |
第一节 情感表达与语文教师素养 |
第二节 写作前的准备工作:触发情感 |
第三节 写作中的教学指导工作:认识情感 |
第四节 写作后的评价工作:修正情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语文教师写作中“情感表达”教学现状的调查 |
附录二 高中语文学生写作中情感表达现状的调查 |
附录三 教学案例展示 |
致谢词 |
(4)初中记叙性文章微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1.问题的提出 |
2.研究意义 |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
1.记叙性文章 |
2.微写作 |
(三)相关研究回顾 |
1.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之研究回顾 |
2.微写作教学之研究回顾 |
一 记叙性文章微写作教学实践的必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
(一)《课程标准》对初中记叙性文章写作教学有明确要求 |
(二)写作课程的改革趋势也是开展微写作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 |
(三)从学情方面来看,初中记叙性文章微写作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
二 关于提升初中记叙性文章微写作教学效果的理论与前提 |
(一)建构理论与微写作教学 |
(二)文本细读与微写作教学 |
(三)语文老师专业素养与微写作教学 |
1.增加语文教师紧迫感,积极提升综合专业素养 |
2.国家、社会、学校要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帮助 |
(四)学生的写作意识、习惯与微写作教学 |
1.通过开展与记叙性文章微写作相关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
2.记叙性文章微写作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待于学生媒介素养的全面提升 |
3.构建多元化写作评价机制,有助于提高记叙性文章微写作课堂教学效果 |
三 初中记叙性文章微写作教学实践探索 |
(一)记叙性文章主旨要素的微写作探索 |
1.以学生写作学情为基础的记叙性文章主旨提炼练习 |
2.建构在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基础上的记叙性文章主旨提炼的案例分析 |
(二)记叙性文章材料要素的微写作探索 |
1.以学生写作学情为基础的记叙性文章材料收集练习 |
2.建构在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基础上的记叙性文章材料收集的案例分析 |
(三)记叙性文章结构要素的微写作探索 |
1.以学生写作学情为基础的记叙性文章结构安排练习 |
2.建构在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基础上的记叙性文章结构安排的案例分析 |
(四)记叙性文章语言要素的微写作探索 |
1.以学生写作学情为基础的记叙性文章语言组织练习 |
2.建构在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基础上的记叙性文章语言组织的案例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社会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 |
(二)特殊精英教育的异化 |
(三)特殊精英教育无法满足个人、社会及国家发展 |
(四)特殊精英教育缺乏政策法律保障 |
二、研究意义 |
(一)现实意义 |
(二)理论价值 |
(三)实践价值 |
三、相关概念 |
(一)超智儿童 |
(二)精英与精英学生 |
(三)精英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 |
(四)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与政策制定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
(二)关于超智儿童鉴定选拔的研究 |
(三)关于超智儿童培养模式的研究 |
(四)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师资建设的研究 |
(五)其他研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
(二)关于特殊精英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研究 |
(三)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实施经验的研究 |
(四)关于超智儿童身心特征的研究 |
(五)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国际比较的研究 |
三、总结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内容和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取样与样本情况 |
(三)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重难点及拟创新点 |
四、研究思路与调研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调研设计 |
五、信效度分析及研究伦理 |
(一)信效度分析 |
(二)研究伦理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智力理论 |
(一)智力差异客观存在 |
(二)智力是可以科学测量的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主要观点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启示 |
三、教育公平理论 |
(一)教育公平的层次与原则 |
(二)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平衡 |
(三)教育公平在特殊精英教育中的体现 |
四、政策制定理论 |
(一)理性决策理论 |
(二)公民参与理论 |
第四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国际经验 |
一、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相关法律政策发展概述 |
二、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执行经验 |
(一)选拔机制 |
(二)培养方式 |
(三)师资建设 |
三、典型国家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分析 |
(一)俄罗斯 |
(二)美国 |
(三)韩国 |
四、总结 |
第五章 中国特殊精英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 |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实践进程 |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历史 |
(二)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现状 |
二、国内相关政策的发展 |
(一)重点学校、重点班的政策与实践 |
(二)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班级的尝试 |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关计划 |
三、中国特殊精英教育案例分析 |
(一)北京八中经验与成绩 |
(二)江苏天一中学经验与启示 |
四、总结 |
第六章 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 |
一、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和态度 |
(一)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 |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的态度 |
(三)影响因素分析 |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 |
(一)对成才渠道的看法 |
(二)对安置形式的看法 |
(三)对课程教学的看法 |
(四)对师资队伍的看法 |
(五)对保障和资金的看法 |
三、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 |
(一)走出误区,以正确的理念为指导 |
(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
(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
(四)尽可能提供好的条件和资源 |
(五)制定科学的准入准出机制 |
四、总结 |
第七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相关因素研究 |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问题确定 |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 |
三、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与功能 |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 |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功能 |
四、特殊精英教育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
(一)政治可行性 |
(二)经济可行性 |
(三)技术可行性 |
第八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建议 |
一、构建完整的成才通道 |
(一)建立科学的鉴定选拔机制 |
(二)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 |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一)特殊精英教育教师的选培制度 |
(二)重视特殊精英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 |
(三)完善特殊精英教育教师激励和保障机制 |
三、优化培养环节 |
(一)课程设置的优化 |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
四、加强教育管理 |
(一)确定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
(二)强化教育管理机构的管理作用 |
(三)增加理解减少阻力:加强政策宣讲 |
五、完善保障机制 |
(一)经费保障 |
(二)政策保障 |
(三)法律保障 |
结语 |
一、主要结论 |
二、特色与创新 |
三、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社会认知调查问卷 |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3 校领导访谈提纲 |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5 家长访谈提纲 |
附录6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7 访谈内容节选 |
后记 |
(6)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理论基础 |
(一)认知学习理论 |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四、研究现状 |
(一)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二)研究现状小结 |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论与初中古诗词教材编选 |
第一节 自主合作探究的相关概念 |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
二、合作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
三、探究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
第二节 初中古诗词选编及分类情况分析 |
第三节 初中古诗词实施自主合作探究法的可行性分析 |
一、教材古诗词板块的教学特点和选文特点 |
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优势 |
第二章 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
第一节 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法学习初中古诗词的调查 |
一、学生对古诗词认知情况调查 |
二、学生合作学习意识情况调查 |
三、学生探究学习情况调查 |
第二节 教师应用自主合作探究法教授初中古诗词的调查 |
一、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情况调查 |
二、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情况调查 |
三、教师课堂评价机制情况调查 |
第三节 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小结 |
第三章 自主合作探究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
第一节 培养自学习惯提升自学能力 |
一、培养课前自主预习习惯 |
二、调动课上自主学习积极性 |
三、提升课后自主学习的能力 |
第二节 创设合作契机,引导合作学习 |
一、引导生生合作 |
二、注重师生合作 |
三、开展师师合作 |
第三节 注重学习过程,培养探究习惯 |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
二、鼓励探究,解决问题 |
三、交流反思,及时评价 |
第四节 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
第四章 自主合作探究法对初中古诗词学与教的影响 |
第一节 自主合作探究法对学生进行古诗词学习的作用 |
一、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 |
二、有助于学生均衡发展 |
第二节 自主合作探究法对教师开展古诗词教学的作用 |
一、有助于提高自身素养 |
二、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初中古诗词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初中古诗词教师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行路难(其一)》课堂教学实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召唤结构理论下的古诗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召唤结构理论探析 |
第一节 召唤结构理论追溯 |
一、英伽登的现象学美学 |
二、伽达默尔的阐释学 |
第二节 召唤结构概念及特征 |
一、概念阐释 |
二、特征总结 |
第三节 召唤结构理论要点提炼 |
一、空白 |
二、对话 |
三、建构 |
第二章 “空白”理论与古诗词体悟教学 |
第一节 古诗词教学中空白理论应用的现状 |
一、文本解读过重于空白审美 |
二、教学灌输常态于未定创造 |
第二节 古诗词中的留白体现及其教学价值 |
一、炼字艺术 |
二、意象形式 |
三、情景关系 |
四、多重意蕴 |
第三节 空白理论对古诗词体悟教学的启示 |
一、诵读巧问促生发 |
二、想象填补获感悟 |
第三章 “对话”理论与古诗词融合教学 |
第一节 古诗词教学中对话理论应用的现状 |
一、教学结论性指向设计明显 |
二、主体间性关系得不到保证 |
第二节 对话理论应用于古诗词教学的必要性 |
一、古诗词对话基本条件充分 |
二、教学方式更趋人文与平等 |
第三节 对话理论对古诗词融合教学的启示 |
一、弥补空缺强对话 |
二、交融视界引共鸣 |
第四章 “建构”理论与古诗词创新教学 |
第一节 古诗词教学中建构理论应用的现状 |
一、文本理解一元化倾向明显 |
二、学生独特性反应未受尊重 |
第二节 建构理论应用于古诗词教学的必要性 |
一、诗词鉴赏的高层次活动要求 |
二、教学成效与个体发展共存促 |
第三节 建构理论对古诗词创新教学的启示 |
一、批判思维创新意 |
二、走出文本启自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抽象思维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调查问卷分析.. |
第二节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教学现状 |
一、总体课堂提问氛围较为轻松,严肃中不失活泼 |
二、问题数量较多,层次较浅,未深入探讨 |
三、未认识形象思维的重要性 |
四、忽视抽象思维过程 |
第三节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阻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原因分析.. |
一、未认识提问对于抽象思维的重要意义 |
二、提问存在形式化倾向,“接受型”课堂为主 |
三、评价方式单一,注重结果忽视思维过程 |
第二章 筛选课本资源中与抽象思维过程相关要点,精选提问的内容 |
第一节 前提和基础:培育形象思维 |
一、追本溯源,了解汉字原貌 |
二、身临其境,还原画面场景 |
第二节 比较与分类,彰显文本特色 |
一、异中有同,突出人物形象 |
二、瞻前顾后,发现题材特征 |
第三节 抽象概括,超越生活现象 |
一、深入本质,体会作者情感 |
二、发现哲理,把握文本主题 |
第四节 分析综合,探索文本形式 |
一、反复品读,理解语言风格 |
二、仔细辨别,明确写作思路 |
第三章 多角度训练抽象思维,确定提问的呈现方式 |
第一节 聚焦问题类型,关注提问的侧重点 |
一、概念型问题,探究本质 |
二、判断型问题,看重理由 |
三、推理型问题,注重过程 |
第二节 明确抽象思维目的,灵活设计提问方式 |
一、巧用追问,深化思维 |
二、妙用曲问,涵养思维 |
三、活用反问,激活思维 |
第四章 深化抽象思维,形成多样化评价方式 |
第一节 在多重对话过程中解决抽象思维障碍 |
一、程序教学,触及本质 |
二、反复说明,总结规律 |
三、巧妙点拨,发现联系 |
第二节 提倡多元化评价方式 |
一、及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 |
二、个性化点评 |
三、利用教师期望效应 |
第三节 引导学生向思维更深处漫溯 |
一、提供线索,铺设台阶 |
二、因势追问,更上一层楼 |
第五章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抽象思维的培养的启示与展望 |
第一节 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启示 |
一、教师应挖掘资源,吃透教材 |
二、学生应勤于思考,大胆质疑 |
第二节 对于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的展望 |
一、落实对话观念 |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建构主义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内容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基于建构主义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概述 |
第一节 建构主义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概念 |
一、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及主要观点 |
二、建构主义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内涵 |
三、建构主义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相关概念辨析 |
第二节 建构主义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特点 |
一、提问目的: 指向学生的自我构建 |
二、提问过程: 注重情境的积极创设 |
三、提问方法: 关注师生的相互交流 |
第三节 建构主义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流程 |
一、问前预设环节: 联系旧知,巧设疑问 |
二、问中解疑环节: 在协商、会话与情境中强化思考 |
三、问后反思环节: 在评价反思中构建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基于建构主义的原因探究 |
第一节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基于建构主义的可能性 |
一、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一致 |
二、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适切 |
三、与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契合 |
第二节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基于建构主义的必要性 |
一、解决重标准答案,忽视答案开放性的问题 |
二、解决重言传身教,忽视学生知识经验的问题 |
三、解决重教师评价,忽视学生主体评价的问题 |
四、解决重独立思考,忽视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 |
第三节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基于建构主义的重要性 |
一、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之必需 |
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建构知识之关键 |
三、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产生学习动机之要义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建构主义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实施建议 |
第一节 提问设计阶段: 问题设计要合情合理 |
一、问题设计要把握经验性 |
二、问题设计要关注探究性 |
三、问题设计要聚焦开放性 |
第二节 候答叫答阶段: 提问过程要以生为本 |
一、在情境体验中生成理解 |
二、在对话与互动中启迪思维 |
三、在自主探究与协商合作中构建意义 |
第三节 理答评价阶段: 问题反馈要开放多元 |
一、理答评价要注重开放性 |
二、理答评价要坚持多元化 |
三、理答评价要关注过程性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10)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多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产 |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生产的环境 |
一、文学生产与新媒体生产力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生产的环境 |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生产的新变化 |
一、儿童文学观念的时代嬗变 |
二、儿童文学作家群的多元化发展 |
三、儿童文学主题模式的拓宽丰富 |
第三节 儿童文学与新媒体融合的新发展 |
一、文学生产的新媒体化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网络化 |
三、视听先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特点 |
四、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数字化生存 |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传播 |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传播媒介 |
一、文学传播与媒介素养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传播的媒介融合 |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传播现状及转型 |
一、儿童文学传播的现状分析 |
二、儿童文学传播方式的转型 |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传播方式及策略 |
一、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传播方式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传播策略 |
三、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畅销书 |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接受 |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全民接受阅读 |
一、文学接受理论 |
二、新媒体与全民阅读时代的儿童阅读 |
第二节 儿童文学接受主体的特征分析 |
一、儿童读者的认知和身心发展特征分析 |
二、儿童读者的阅读心理分析 |
第三节 新媒体与儿童文学阅读 |
一、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阅读的方式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阅读的特点 |
三、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阅读的影响 |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消费 |
第一节 消费文化与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 |
一、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
二、新媒体时代文化转型与消费文化 |
三、新媒体时代消费文化对儿童文学的影响 |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商业化 |
一、儿童文学的商业化写作 |
二、儿童文学畅销书与中国作家富豪榜 |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娱乐化 |
一、儿童文学的游戏性和游戏精神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娱乐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四、语文教学可否提倡多元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研究[D]. 王晓璐.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2]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实现[D]. 郭超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3]高中语文写作中的情感表达研究[D]. 田晓义.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4]初中记叙性文章微写作教学研究[D]. 王盼盼.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5)
- [5]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D]. 凌琳. 西南大学, 2020(05)
- [6]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D]. 张雅艺.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7]召唤结构理论下的古诗词教学研究[D]. 窦艳萍.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抽象思维培养策略研究[D]. 高玉娇.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基于建构主义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研究[D]. 董秀梅. 苏州大学, 2020(03)
- [10]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多维特征研究[D]. 潘颖.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