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京沪高速旅游带呼之欲出(论文文献综述)
陈志翀[1](2020)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高铁对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重要基础。通过对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进行研究,对昆山、无锡、建德3地的实地调研、专家访谈、数据分析,直观体现出高铁建设与运营有拉近小城镇与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加快集群形成、助力绿色低碳城镇化道路的重要作用,高铁能够协助解决小城镇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网络分布不平衡不充分、停靠班次较少、配套设施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对此提出加快高铁网规模建设、增加小城镇班次数量、加快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多渠道筹集高铁建设资金等对策建议。
曲星[2](2019)在《中国高铁:风驰电掣领跑全球》文中研究说明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迎来"科学的春天";从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到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始终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自主创新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蹄疾步稳,创新能力持续跃升,支撑引领作用显着增强。我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正向世界科技强国
赵静瑶,陈玮,高磊[3](2019)在《扬州区域枢纽重塑战略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扬州历史上的枢纽地位依水而兴,未抓住第一轮公、铁发展机遇而逐渐走弱。在新一轮区域立体交通发展中,扬州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也面临不进则退的关键挑战。如何将地域上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客流联系与转换上的真正优势是扬州未来加强区域竞争力,重塑区域枢纽地位的关键所在。本文重新思考扬州区域枢纽重塑战略内涵,对于交通与区域发展机遇进行深入剖析,构建了扬州区域枢纽重塑战略框架,明确了"打造长江北岸沿海、沿江通道交汇枢纽"、"宁镇扬组合发展,重塑河江海联运枢纽"、"宁扬协同一体、构筑长三角国际航空枢纽"的战略发展路径,对于扬州在新一轮区域资源竞争中抢抓优势、重拾枢纽地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代秋慧[4](2019)在《释意理论指导下的《中国高铁i:时代脉动》汉英交传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是一篇基于纪录片《中国高铁》第一集《时代脉动》的模拟汉英交替传译实践报告,以释意理论为指导。作者选择这个纪录片共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中国的铁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高铁发展,中国很多城市都已覆盖高速铁路,向世界展示一个铁路全面发展的中国。中国铁路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发展,取得这一系列的成就实属不易。第二方面,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也能为带动沿线国家发展提供帮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本次模拟口译过程中,译者借助释意理论框架,分析此次模拟口译中出现的难点并尝试性地给出几点解决建议。报告包括引言、任务描述、翻译难点及释意理论指导下的解决措施、结论四个章节。第一章介绍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项目背景以及理论基础。第二章主要包括译前准备和口译过程。译前准备主要介绍了从术语、专有名词以及背景知识三方面的准备。口译过程涵盖了笔记辅助和推理预测两方面的内容。第三章重点介绍口译中遇到的难点和采取的解决办法。本次口译任务主要有以下难点:源语内容含有大量的技术术语和相关的地理知识,以及大量的数字和中文四字结构成语;纪录片中人物采访语义传达以及方言的理解;中文语句缺少主语、部分信息隐藏等。在释意理论指导下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如减译法、句子拆分法、增译法、句子重组法和简化法。第四章总结全文。本篇实践报告中提取出来的口译方法有利于指导译员及其他从业者日后在相关领域的口译实践。
马莉[5](2017)在《贵广南广高铁途经的桂粤区域城市旅游效率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铁作为一种新的出行方式,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学者对于高铁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从高铁和旅游的研究视角来看,国内外学者对于高铁与旅游效率相结合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旅游空间结构理论、经济效益评价理论、生产前沿面理论等相关内容为依据,借鉴国内外旅游效率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运用DEA模型的分析方法,构建城市旅游效率评价模型。基于旅游交通可达性的分析,对贵广与南广高铁途经的桂粤区域35个城市的旅游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评价,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高铁开通前后城市旅游效率的变化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旅游效率提升的策略,以对桂粤区域和城市旅游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贵广与南广高铁的开通提高了桂粤区域中心地带、高铁沿线区域、少数边缘城市的可达性,而多数边缘城市可达性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高铁开通后,旅游综合效率有效的城市数量上升,但区域差异明显,区域利用旅游资源的水平较高,但仍存在资源的浪费。(3)高铁开通后,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技术水平充分发挥的城市数量下降,但期间区域实现了对现有技术水平90%以上的有效利用。从规模上来看,旅游资源投入满足社会需求的城市数量提升,区域内89.8%的旅游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较高铁开通前提升6.5%。(4)贵广与南广高铁开通前后,桂粤区域城市旅游规模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都比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大。(5)高铁开通前,区域城市旅游效率的空间分布没有显着的规律特征,高铁开通后呈现一定的分布规律。不同城市旅游效率无效主要是由于各项要素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产出不足、依靠现有的投入规模无法满足增长的旅游需求、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等引起。(6)高铁开通前,旅游综合效率最优的区域并非旅游交通可达性最高。高铁开通后,旅游效率最优的区域基本覆盖交通可达性最高的区域,而边缘地带并没有达到最优配置。(7)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最后从旅游交通、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服务体系、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角度提出提升桂粤区域和城市旅游效率的策略。
《安家》编辑部[6](2016)在《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名盘》文中认为
张祖贤,张国伍[7](2015)在《高速铁路的外部经济效益分析》文中认为高速铁路作为交通运输技术的突破性成果,极大地改善了区域内的交通通达情况,改变了区域内的综合交通运输结构,影响了区域内生产要素与市场的布局,在发展过程中对区域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然而高铁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研究尚不完善,多集中于高速铁路的直接效益与交通方式之间竞争的研究,对于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经济效益研究较少。本文通过高速铁路的时间节约效益、能耗环保效益等设施效益与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高铁经济带等外部效应方面,分析高速铁路带来的外部经济效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高虹[8](2015)在《非话题型流行语的理解与翻译 ——语用认知阐释》文中认为在全球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目前的中国社会也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语言环境也正处于一种五彩斑斓、变化莫测的阶段。流行语正是这种语言发展变化的最好体现。流行语从语言的角度展现了一个特定时代的某一侧面,它们不但记录了社会现象和时代变迁,也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流行语往往能够成为一个年代的总结,为后人唤起一个年代的记忆。从这一意义上说,对流行语的考察、梳理和研究,对记录历史、记录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过程,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既往对流行语的研究在多个角度和层面展开,其中既有关于流行语本质属性的研究,如流行原因、产生途径等的研究,也有流行语的跨面研究,如社会心理学视角、新闻学和传播学视角等的研究。然而,在流行语的解读层面上,现有的研究多以流行语的流行原因、流行过程和传播方式为流行语解读的主要依据,尚无研究专门涉及流行语使用中的意义、认知机制和认知特点。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对流行语在使用中的意义进行语用解读,探究语用意义解读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流行语的英译的实践进行研究,从流行语的个案翻译中得出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步骤,以期对流行语的英译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流行语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新词以及另外一个有相关性的概念:热词,这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别属性,而明确三者的异同对于确定研究对象是首要完成的任务。因此,本研究以流行语和新词、热词的辨析为入手,结合中英文词典和国内外研究对流行语的定义,并从本研究的研究目标为出发,给出本研究中流行语的工作定义,从而把广义的流行语概念进行限定和细化,给出评判的标准,即,本研究关注的研究对象是非话题型流行语(以下简称流行语),进而以此为标准,考察该标准下的各个类型,并以每一类型中的若干为范例进行分析。在确定了有效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之后,本研究根据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自2002年至2013年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国家语委根据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自2005年至2013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白皮书),和《咬文嚼字》编辑部自2008年至2013年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以非话题型流行语中的不同类型为基础,以其中的若干个来自不同类型的非话题型流行语为例,并以此为关键词,在门户网站以及平面媒体的电子版中收集相关的语料,通过对语料的分析研究,来得出发现和结论。本研究以词汇语用学研究的理论要点为依据,结合关联理论中最佳关联性来自认知效果和加工代价的有机平衡这一论点,,认为流行语的理解需要通过语用充实过程来建立临时性的词汇信息,以帮助其语用意义的理解。这一临时性词汇信息的建立,要与特定的语境产生最佳关联,以满足说话双方的交际意图和交际期待。本研究结果有以下几点发现:1.流行语的语用意义能够在概念、人际、修辞这三个维度上有更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在概念维度和交际维度上。流行语因为其流行的起始、发展、高潮等一系列的过程,语义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泛化,因而具有更加抽象化的概念内涵。这一特性使得流行语的使用可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不同语境中去,并结合实际的语境得到合理的解读。流行语的使用本来就受人们从众求新心理驱使,因此,它们在建立和维持一定的人际关系和表达的情感效果方面,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流行语语用意义中负载的额外信息会让流行语的使用带来比普通词语更加微妙和难以言说的修辞效果。2.流行语的语用意义的认知过程具有独特性。虽然流行语理解遵循了词汇语用意义认知过程中普遍通用的语用充实方法,它们的解读既要针对明说部分,也要针对暗含部分,这两个部分都需要有语境的信息来辅助,以便能够进行语义内容的充实,与语境产生关联;但是,它们的认知机制显然使得其中的一些方法突显出来,比另一些方法更常用、更有效,包括语义的拓展、隐喻化以及帮助隐喻化理解的认知联想过程。经历了这些语用充实过程的流行语解读会排除歧义、确定指称,进而充实语义。包含流行语的话语也会变得更加顺畅达意、具有更加非凡的认知效果。3.对流行语准确的英译可以先对语境进行确定,然后列出该语境下的可能解读,对照语境,再遴选出可及性程度最高的语用意义,并进行翻译,采用的译法有话语意义直译法、语用意义意译法、话语意义直译加注法等等。本研究把对语境具有强烈依赖性的流行语作为研究的对象,拓展了词汇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凸显了词汇语境化理解的重要性。对流行语独特认知过程的剖析是对语用充实这一概念进行的有益补充。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在实际应用中对翻译实践、乃至词典编撰、词汇教学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由于研究设计的不完美和研究者自身的不足,本研究还是有一些可以完善和提高的地方,如对语境因素的考虑可能不够全面,选取的流行语的研究对象数量较少,没有进行定量分析等。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把语境因素进一步细化,把对认知机制和认知过程的讨论做得更具体,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使流行语的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
刘颖[9](2015)在《中国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研究》文中提出文化创意产业起源于20世纪末英国的创意经济,它超越了传统文化产业,强调依靠人的天赋和创意,对文化、社会、科技等资源加以综合利用,形成以知识产权为特征的创意成果,生产高附加值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之一。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带动经济发展,为社会创造财富和就业,满足人们日益扩大的精神文化需求,还由于其能耗小、污染少的优势,使其有利于带动产业升级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迅猛发展。自2006年以来,我国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并已经将其确立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将文化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国内各地先后出台地方政策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使该产业呈现全面爆发态势,文化创意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也在逐年增多。但中国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仍然面临创意不足的困境。创意经济实质是以创意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形态,创意在文化创意企业中的这种核心地位,是与在一些传统的行业或领域中创造性仅处于附属地位的情况是绝不相同的。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活动的特点与传统产业或高技术产业中的创新活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当前“创意不足”仍然是制约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头号顽疾。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政策、法规、市场及各种相关资源正在不断完善的大环境下,如何有效地评价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意活动、并更好的提高企业创意能力,成为加速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的研究从效率的角度寻找到了突破口。现阶段,国内外关于创意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主要从产业政策、产业集聚、创意阶层、融资渠道、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价值链等宏观和中观层面展开研究,但对微观层面的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意活动研究不足,对其创意活动的效率问题关注更少,其研究的广度、深度仍然滞后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国内外现有对创新效率的研究颇多,但大多以高技术产业和一般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而对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关注极少,仅有的寥寥几篇相关文献,并没有深刻辨析创意活动与一般技术创新活动的区别,更缺乏对创意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创意效率与企业成长之间的联系的深入探讨,同时存在研究对象界定狭窄、概念辨析不明、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等不足。鉴于创意对于文化创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核心推动作用,面对国内文化创意企业创意不足的现实困境,和已有文献对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活动及其效率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的缺乏,本文的研究针对“中国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这一研究对象,沿着“是什么——怎么样——前因——后果”这一逻辑顺序层层深入地对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探讨:(1)怎样理解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意效率?(2)我国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意效率的状况如何?(3)哪些因素会影响中国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意效率?(4)创意效率对文化创意企业的成长性存在怎样的影响?围绕上述研究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为科学认识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意活动及其效率,围绕“如何理解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的内涵”这一议题,基于对文化创意企业的界定、特点和创意能力的理解,辨析了文化创意企业创意与其他企业创新的区别和联系,阐释了创意过程与企业价值增值过程双循环原理,基于上述分析和效率理论提出了创意效率的内涵,并进一步分析了创意过程的投入与产出特点,为下文构建创意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依据。(2)构建了创意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基于2010-2013年我国a股135家文化创意上市公司数据,从静态和动态双重视角对创意效率进行评价。首先运用dea-bcc模型从静态角度对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进行测评、分解与分析,并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创意效率进行比较研究。但静态评价仅仅是对同一时期、一定技术条件下的创意效率值作水平式分析,并不能探讨决策单元在不同时期、不同技术条件下的效率变动。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处于快速变化状态。因此,本文进一步采用rd-malmquist指数模型对上述样本的创意效率进行动态评价,探讨了不同时期、不同技术水平下样本企业的创意效率变化,从多角度、全面地展现了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意效率状况。(3)实证研究我国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意效率的影响因素。从企业的基本情况、内部运营能力、股权结构、政府资金支持、知识产权保护、文化消费市场、信息化程度七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我国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的企业内外部因素,提出相应假设和变量指标,并基于我国a股3个年度共386个文化创意上市公司样本观测点的数据,以本文第四章测算所得的创意效率静态评价结果为因变量,运用tobit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较为系统和全面地验证了影响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的原因。(4)实证研究我国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基于创意经济理论、创新理论和企业成长的核心能力理论,提出了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的三方面研究假设及其子假设,并基于中国文化创意上市公司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检验了创意效率对企业的市场成长性和规模成长性的影响,运用分位回归模型检验了不同成长阶段下创意效率对企业市场成长性的影响差异,较为深入地揭示了创意效率对文化创意企业成长的作用,同时深入探讨了创意效率各个分解指数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本文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意效率”,将对创意经济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视角从产业层面引入创意经济主体微观领域的核心价值创造活动,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创新:(1)明确辨析了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的内涵与本质特征,据此构建了创意效率评价指标,并突破了以往相关研究中评价视角较为单一的不足,运用DEA-BCC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法,分别从静态和动态双重视角对2010-2013年中国A股135家文化创意上市公司的创意效率进行评估、分解和比较研究,较为全面、系统、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状况,为正确评价和提高我国文化创意企业创意能力,制定发展政策提供有力的参考。(2)从企业内部的运营能力、股权结构,企业外部的政府资金支持、知识产权保护、文化消费市场和信息化程度等七个方面提出13个创意效率影响因素指标,基于中国A股3个年度386个文化创意上市公司样本观测点的数据,运用Tobit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影响中国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的因素,弥补了以往相关研究微观视角的缺失和影响因素探讨不够系统全面的现状,为提高我国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制定产业政策和改善产业环境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3)基于创意经济理论、创新理论和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提出了关于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的三方面研究假设,基于2011-2013年中国135家文化创意企业A股上市公司平衡面板数据,综合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和分位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上述假设。相对于以往关于创新与企业成长关系问题的探讨,本文的研究,一是将“创意”这样一种与以往不同的企业创新模式引入该问题的研究;二是突破以往单一的采用创新投入指标或产出指标作为自变量的做法,首次实证检验了创意“效率”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企业不同成长阶段中的差异;三是深入探讨了创意效率的各个分解指数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得出了丰富的实证结论。通过理论构建和实证检验,本文对中国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的现状及其前因后果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索,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创意经济理论、创新理论以及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并对中国文化创意企业提升创意效率、促进企业成长,以及为政府部门制定产业政策、改善产业环境提供指导和借鉴。
孔亚男[10](2014)在《城乡一体化转型期的苏南小城镇规划实践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胡锦涛同志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由此,新型城镇化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提出“小城镇、大问题”之后,苏南小城镇成为各学科研究的重点,也被认为是中国城镇化的典型代表。进入21世纪,苏南小城镇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苏南地区城镇体系已经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交通一体化、生活一体化正在形成。本文首先整理了国外城乡空间组织的相关理论,然后阐释了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并介绍了苏南地区城乡一体化的研究现状。在文章的第二部分,笔者首先回顾了苏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然后指出目前苏南小城镇已经进入了城乡一体化转型期,这一阶段苏南小城镇面临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国外城市发展理论的引入、土地市场化等多种机遇和挑战。在文章的第三章,笔者从规划背景、规划原则、规划目标和规划布局结构四个角度分析了苏南小城镇规划实践的一些特征。在论文的第四章,笔者按照开发主体将小城镇开发分为政府主导、企业主导以及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混合开发模式,也按照开发动力对小城镇的开发模式进行了分类,并研究了几种开发模式在苏南小城镇中的应用。文章的最后简要指出了近年小城镇规划发展的典型问题,如土地制度的漏洞、规划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等,也相应的提出了一些对策。论文突破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立足点和思维习惯,从开发模式和土地制度等不同的视角对苏南小城镇的规划与发展做出了理性思考,是对城乡一体化领先的苏南地区的小城镇规划和开发的最新考察和分析,总结其经验和不足,由此对我国其它地区城镇规划与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二、京沪高速旅游带呼之欲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京沪高速旅游带呼之欲出(论文提纲范文)
(1)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高铁对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高铁对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助推作用 |
1.1 拉近小城镇与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 |
1.2 助推小城镇经济快速发展 |
1.3 加快小城镇集群形成 |
1.4 有利于绿色低碳城镇化道路 |
2 存在的问题 |
2.1 高铁网络不平衡、不充分,对小城镇覆盖面不够 |
2.2 高铁列车停靠小城镇车站班次少,同城化、通勤化运输服务不足 |
2.3 与高铁衔接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高铁优势发挥不够充分 |
2.4 对高铁建设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制约了高铁在小城镇的发展 |
3 发展建议 |
3.1 加快长三角高铁网规划建设,扩大高铁在小城镇覆盖面 |
3.2 精心研究高铁开行方案,增加小城镇班次数量 |
3.3 加快完善与高铁衔接的配套设施,推动高铁优势更好发挥 |
3.4 多渠道筹集高铁建设资金,培育壮大小城镇高铁经济 |
4 结束语 |
(2)中国高铁:风驰电掣领跑全球(论文提纲范文)
从“追赶”到“领跑”:中国动车组跨越式发展 |
从“一条线”到“一张网”:中国高铁网全面扩容 |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创新让世界共享 |
(3)扬州区域枢纽重塑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扬州区域发展机遇 |
2.1 区位认知 |
2.2 发展机遇 |
3 枢纽重塑战略内涵与抓手 |
3.1 战略内涵 |
3.2 重要抓手 |
3.3 高铁资源优化条件 |
3.3.1 国家扇面 |
3.3.2 区域与市域扇面 |
4 枢纽重塑战略路径 |
4.1 打造长江北岸沿海、沿江通道交汇枢纽 |
4.2 宁镇扬组合发展,重塑河江海联运枢纽 |
4.3 宁扬协同一体,构筑长三角国际航空枢纽 |
5 结语 |
(4)释意理论指导下的《中国高铁i:时代脉动》汉英交传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Project Background |
1.1.1 Introduction to the Documentary |
1.1.2 Introduction to the Project |
1.2 Theoretical Basis |
1.2.1 Interpretive Theory: A Brief History |
1.2.2 Triangular Model in Interpretive Theory |
Chapter2 Project Description |
2.1 Stylistic Features |
2.1.1 Syntactical features |
2.1.2 Lexical Features |
2.2 Pre-interpreting Preparations |
2.2.1 Terminology |
2.2.2 Proper Nouns |
2.2.3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uilding |
2.3 Interpreting Process |
2.3.1 Note-taking |
2.3.2 Deduction and Prediction |
Chapter3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
3.1 Difficulties |
3.1.1 C-E Figure Interpreting |
3.1.2 Redundancy |
3.1.3 Colloquial Expressions |
3.1.4 Paratactic Sentence |
3.2 Solutions |
3.2.1 Amplification |
3.2.2 Omission |
3.2.3 Sentence Segmentation |
3.2.4 Reorganization |
3.2.5 Simplification |
Chapter4 Conclusion |
4.1 Findings |
4.2 Reflec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
(5)贵广南广高铁途经的桂粤区域城市旅游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交通可达性的研究 |
1.2.2 高铁与旅游的研究 |
1.2.3 旅游效率评价研究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高速铁路 |
2.1.2 城市旅游 |
2.1.3 旅游交通可达性 |
2.1.4 城市旅游效率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2.2.1 旅游空间结构理论 |
2.2.2 经济效益评价理论 |
2.2.3 生产前沿面理论 |
第三章 贵广南广高铁途经的桂粤区域城市旅游效率评价模型的选取与构建 |
3.1 旅游效率评价方法 |
3.1.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
3.1.2 DEA方法的基本原理 |
3.1.3 DEA方法的评价步骤 |
3.2 研究对象与变量框架 |
3.2.1 研究对象 |
3.2.2 变量框架 |
3.3 指标选择与数据收集 |
3.3.1 指标的选择 |
3.3.2 指标的含义 |
3.3.3 数据的收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贵广南广高铁途经的桂粤区域城市旅游效率评价分析 |
4.1 桂粤区域城市旅游交通可达性分析 |
4.1.1 旅游交通可达性的空间变化分析 |
4.1.2 旅游交通可达性的时间变化分析 |
4.2 桂粤区域城市旅游效率的DEA测度 |
4.2.1 原始数据的描述 |
4.2.2 城市旅游效率的测算结果 |
4.2.3 城市旅游效率的特征分析 |
4.2.4 分解效率对综合效率的贡献分析 |
4.3 桂粤区域城市旅游效率的综合水平分析 |
4.3.1 城市旅游综合效率动态变化及原因分析 |
4.3.2 城市旅游综合效率与交通可达性空间分布的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贵广南广高铁途经的桂粤区域城市旅游效率提升策略 |
5.1 提高城市旅游交通可达性,加强区域交通网络建设 |
5.1.1 升级边缘地带交通网络,发挥核心城市辐射作用 |
5.1.2 畅通两广之间的通道,提高区域旅游交通可达性 |
5.2 提高城市旅游知名度,打造特色高铁旅游产品 |
5.2.1 发挥原有资源优势,建设城市旅游品牌 |
5.2.2 加大高铁旅游宣传,创造特色旅游产品 |
5.3 完善旅游基础服务体系,提升城市旅游接待功能 |
5.4 加强区域旅游一体化,打造省际旅游圈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研究结果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7)高速铁路的外部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高铁外部性研究 |
2.1 交通运输外部性分析 |
2.2 高铁建设与经济发展 |
2.3 高速铁路对综合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 |
2.4 目前外部性研究不足 |
3.1 高速铁路的外部设施效益 |
3.1.1 时间效益 |
3.1.2 高速铁路的能耗环保外部效益 |
3.2 高铁对推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外部效益 |
3.2.1 高速铁路对自身产业的拉动作用 |
3.2.2 高铁对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外部效益 |
3.3 高铁影响区域空间演变,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高铁经济带 |
3.3.1 高铁对区域产业的扩散与集聚作用并存 |
3.3.2 完善的全国性高铁网络有助于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 |
3.3.3 高铁经济带的显现 |
4 结论 |
(8)非话题型流行语的理解与翻译 ——语用认知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对象 |
1.2 选题背景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流行语的界定 |
2.1.1 词典定义 |
2.1.2 文献定义 |
2.1.3 流行语和新词、热词的意义辨析 |
2.1.4 本研究工作定义 |
2.2 流行语的多种研究 |
2.2.1 流行语的特征研究 |
2.2.2 流行语的流行原因研究 |
2.2.3 流行语产生途径研究 |
2.2.4 流行语的构成方式和特点研究 |
2.2.5 流行语的传播研究 |
2.2.6 流行语案例研究 |
2.3 流行语的多学科研究 |
2.4 流行语的翻译研究 |
2.5 小结 |
第三章 理论框架 |
3.1 关联理论概述 |
3.1.1 关联的概念 |
3.1.2 交际中的关联原则 |
3.1.3 话语理解的解码和推理 |
3.1.4 明说、暗含和弱暗含 |
3.1.5 关联性:加工代价与认知效果 |
3.2 关联制约下的语用认知 |
3.3 词汇语用学的研究 |
3.3.1 词汇语用学概述 |
3.3.2 关联指导下词汇意义的语用充实 |
3.4 基于关联理论的翻译观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语料收集 |
4.3 语料分析 |
第五章 流行语的语用意义解读 |
5.1 交际中会话含意的推导 |
5.2 语用意义 |
5.3 语用意义的维度 |
5.3.1 语用意义的概念维度 |
5.3.2 语用意义的人际维度 |
5.3.3 语用意义的修辞维度 |
5.4 流行语个案分析:山寨的语用意义 |
5.4.1 山寨的词汇意义 |
5.4.2 流行语“山寨”的概念维度 |
5.4.3 流行语“山寨”的人际维度 |
5.4.4 流行语“山寨”的修辞维度 |
5.5 流行语语用意义的特点 |
5.6 小结 |
第六章 流行语语用意义解读的认知过程 |
6.1 流行语理解的语用认知机制 |
6.1.1 对流行语明说部分的理解 |
6.1.2 对流行语暗含部分的理解 |
6.2 流行语理解中的收窄和拓展过程 |
6.3 流行语理解中的隐喻化过程 |
6.4 流行语理解中的认知联想 |
6.5 小结 |
第七章 关联理论视角下流行语的英译 |
7.1 翻译的语用维度 |
7.1.1 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 |
7.1.2 语用充实与翻译 |
7.2 流行语英译的个案分析 |
7.2.1 “潜规则”英译的个案分析 |
7.2.2 “裸x”英译的个案分析 |
7.3 流行语语用充实对翻译的启示 |
第八章 结语 |
8.1 研究的主要发现 |
8.2 研究的启示 |
8.3 研究的不足 |
8.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北京语言大学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分类 |
附录2: 北京语言大学所发布年度十大流行语 |
附录3: 《咬文嚼字》所发布年度十大流行语 |
(9)中国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2.3 章节安排 |
1.2.4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衍生与辨析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 创意经济理论 |
2.2.2 创新理论 |
2.2.3 效率评估理论 |
2.2.4 现代企业成长理论 |
2.3 相关文献回顾 |
2.3.1 创新效率相关研究 |
2.3.2 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3.3 创新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相关研究 |
2.3.4 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的相关研究 |
2.4 文献评价 |
第三章 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的内涵 |
3.1 文化创意企业及其核心能力 |
3.2 文化创意企业创意与其他企业创新的区别与联系 |
3.3 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的内涵 |
3.3.1 创意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双循环原理 |
3.3.2 创意效率的内涵及其评价的作用 |
3.3.3 创意投入与产出的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静态评价 |
4.1 假设前提与研究方法 |
4.1.1 研究假设前提 |
4.1.2 DEA-BCC模型 |
4.2 样本、变量与数据 |
4.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2 变量设计与数据处理 |
4.2.3 相关分析与描述统计 |
4.3 创意效率静态评价结果分析 |
4.3.1 整体分析 |
4.3.2 区域分析 |
4.3.3 行业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动态评价 |
5.1 RD-Malmquist指数法 |
5.2 样本、变量与数据 |
5.3 创意效率动态评价结果分析 |
5.3.1 整体分析 |
5.3.2 区域分析 |
5.3.3 行业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
6.1 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假设 |
6.1.1 企业内部影响因素 |
6.1.2 企业外部影响因素 |
6.2 变量与数据 |
6.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6.2.2 变量定义与描述统计 |
6.2.3 自变量相关性分析 |
6.3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定 |
6.3.1 Tobit模型 |
6.3.2 回归模型设定 |
6.4 实证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研究 |
7.1 引言 |
7.2 理论分析与假设 |
7.2.1 创意效率对企业市场成长性的影响 |
7.2.2 不同成长阶段下的创意效率对企业市场成长性的影响 |
7.2.3 创意效率对企业规模成长性的影响 |
7.3 研究设计 |
7.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7.3.2 变量设计与指标选取 |
7.3.3 模型设定与选择 |
7.4 实证结果分析 |
7.4.1 变量的统计描述 |
7.4.2 创意效率对企业市场成长性的影响检验 |
7.4.3 不同成长阶段下的创意效率对企业市场成长性的影响检验 |
7.4.4 创意效率对企业规模成长性的影响检验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本文不足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城乡一体化转型期的苏南小城镇规划实践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不足 |
三、研究的必要性 |
四、研究技术路线图 |
五、论文的创新点 |
六、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一章 城乡空间发展相关理论综述 |
1.1 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城乡空间组织理论溯源 |
1.1.1 莫尔的《乌托邦》 |
1.1.2 空想社会主义 |
1.1.3 “城乡融合”的观点 |
1.1.4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
1.1.5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
1.1.6 刘易斯的“以城带乡”发展理论 |
1.1.7 芒福德的城乡发展观 |
1.2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界定 |
1.3 我国的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综述 |
1.4 苏南地区的城乡一体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苏南小城镇的发展历程与当代背景 |
2.1 苏南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
2.1.1 乡镇企业的崛起,促使小城镇大发展 |
2.1.2 市场化推动与政策引导下的苏南城乡一体化 |
2.1.3 城乡统筹理念下苏南地区城乡一体化的推进 |
2.2 苏南小城镇进入城乡一体化转型期 |
2.2.1 苏南地区城乡一体化的格局初步形成 |
2.2.2 城乡一体化转型期,苏南小城镇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三章 近年苏南小城镇规划实践之设计解析 |
3.1 规划背景 |
3.1.1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
3.1.2 产业高度密集 |
3.1.3 中心镇竞争力提高,对周边带动作用强 |
3.1.4 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 |
3.2 规划目标小结 |
3.2.1 工业园区化 |
3.2.2 农业集约化 |
3.2.3 环境生态化 |
3.2.4 农村社区化 |
3.2.5 商业现代化 |
3.2.6 三产多元化 |
3.2.7 产业特色化 |
3.3 规划原则小结 |
3.3.1 功能合理分区 |
3.3.2 保留与发展并重 |
3.3.3 整体生长的空间 |
3.3.4 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
3.4 规划布局结构的总体特征 |
3.4.1 结构紧凑——紧凑城市理念指导下的空间结构布局 |
3.4.2 林水贯穿——景观都市主义指导下的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
3.4.3 宜居便利——新城市主义理念的影响 |
第四章 当前苏南小城镇规划实践之开发模式探讨 |
4.1 小城镇的开发模式 |
4.1.1 开发主体分类 |
4.1.2 开发动力及分类 |
4.2 苏南小城镇规划实践经验分析 |
4.2.1 以政府主导为主、市场化运作的土地开发模式 |
4.2.2 综合运用积极因素促成小城镇的开发 |
4.2.3 抓住城镇化的有利契机和条件——产业和交通 |
第五章 当前小城镇规划实践之典型问题与对策 |
5.1 小城镇土地制度的瓶颈与突破 |
5.1.1 当前小城镇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
5.1.2 土地制度改革的成都途径 |
5.2 小城镇规划编制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问题与对策 |
5.2.1 小城镇规划编制与经济发展难以同步 |
5.2.2 对策: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和规划的适应性 |
5.3 小城镇规划实施水平的制约和对策 |
5.3.1 小城镇规划和实施存在的问题 |
5.3.2 对策: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总规划师制度 |
5.4 小城镇建设风格的问题与对策 |
5.4.1 小城镇风格雷同缺乏特色 |
5.4.2 充分利用小城镇的“小”,塑造小城镇特色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 |
致谢 |
四、京沪高速旅游带呼之欲出(论文参考文献)
- [1]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高铁对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研究[J]. 陈志翀. 中国铁路, 2020(09)
- [2]中国高铁:风驰电掣领跑全球[J]. 曲星. 党史文汇, 2019(11)
- [3]扬州区域枢纽重塑战略思考[A]. 赵静瑶,陈玮,高磊. 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 2019
- [4]释意理论指导下的《中国高铁i:时代脉动》汉英交传实践报告[D]. 代秋慧. 苏州大学, 2019(04)
- [5]贵广南广高铁途经的桂粤区域城市旅游效率评价研究[D]. 马莉. 广西大学, 2017(02)
- [6]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名盘[J]. 《安家》编辑部. 安家, 2016(12)
- [7]高速铁路的外部经济效益分析[J]. 张祖贤,张国伍. 综合运输, 2015(08)
- [8]非话题型流行语的理解与翻译 ——语用认知阐释[D]. 高虹. 南京大学, 2015(01)
- [9]中国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效率研究[D]. 刘颖.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12)
- [10]城乡一体化转型期的苏南小城镇规划实践考察[D]. 孔亚男. 苏州大学,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