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损健康的饮食搭配(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清[1](2022)在《浅谈食品营养对体育运动的影响及解决方法》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逐渐意识到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健康管理、体育锻炼等概念逐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议题。体育运动不仅与个人身体条件相关,更与饮食结构密不可分。体育运动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体能,身体所需的养分则主要靠饮食获取。
张威强[2](2020)在《心血管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构建及个性化方案智能生成与量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权威报告显示,全国心血管患病人数超过2.9亿,每5例死亡者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因此,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防治工作刻不容缓。社会发展与众多医学实践表明:以预防保养、实时监控和个性化为主的智能健康管理,不仅是一种通行的健康解决方案,也是应对心血管疾病这一类慢性疾病的有效策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为知识共享提供了机会,也为个性化健康管理的实现提供了支撑。随着互联网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基于网络的健康管理知识也呈现爆炸式增长。然而,由于这些海量且免费的健康知识来源众多、数量庞大、准确性参差不齐,表达方式也各有不同,使得人们很难找到真正适合个体所需的高质量的健康管理知识。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基于互联网的公众健康管理系统及应用,但这些系统平台发布的健康管理知识大多是定性化和通用化的,定量化和个体针对性不足,也缺乏清晰的实施操作步骤和流程,导致用户实际上无法有效利用这些知识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基于此,本文尝试构建一个基于心血管病领域的知识库模型来规范和表示领域内的健康管理方案知识。然后,基于设计的领域本体知识库模型,本文结合个体健康特征、环境特征和个体其它相关特征,进一步研究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的智能生成算法。最后,根据智能生成的定性的运动方案和饮食方案,研究个性化运动和饮食方案的定量化模型。本文还邀请了领域专家对基于患者案例生成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证明了个性化方案智能生成和方案量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第一,本文总结归纳了心血管疾病领域与健康管理相关的关键概念,提出并构建了一整套基于领域本体的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模型,弥补了目前国内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不足,有助于实现对多源异构的健康管理知识的过滤、抽取、逻辑化和结构化。此外,考虑到心血管病的各种致病危险因素,以往仅局限于疾病与用药的领域本体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大众个性化的健康管理需求。因此,本文构建了健康管理方案本体和健康管理方案实施本体,同时补充了领域内的其他关键本体,如食材、菜谱、运动等基础本体,还包含了大量与个体健康特征相关的本体和属性。本文构建的领域本体库是一套基于心血管病领域,完全以大众个性化健康管理为目标的知识库模型,同时它也是一项基础性研究,未来可以在与健康管理相关的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第二,本文将模糊Petri网络应用于健康管理领域,采用矩阵运算的并行推理方法进行健康管理方案的智能生成,解决了大规模知识推理的效率问题。提出的方案推荐算法充分考虑了个体健康特征、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征,能挖掘用户忽视或遗漏的某些健康特征信息或其他特征信息,同时能识别和处理知识推理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或冲突规则,保证了方案推荐结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对于饮食方案,推荐算法在考虑了个体收入水平、饮食偏好、饮食禁忌等信息的基础上,对饮食集做了进一步筛选与排序。而且,本文还结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所推荐的九种饮食类别对饮食做了分类推荐,不仅强调了饮食的个性化,而且兼顾了饮食种类的多样性和平衡性。第三,没有明确运动时间的定性运动方案既不足以支撑实施个性化健康管理,也不能保证运动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文在定性的运动方案基础上,遵循每日能量总消耗与每日膳食能量总摄入的差值最接近每日推荐能量净消耗的原则,构建出了个性化运动方案的非线性规划模型,求解该模型即得到定量化的运动时间。该运动时间也是后续饮食方案定量化的重要输入参数,从而保证了运动量化与饮食量化的紧密联系。第四,没有明确的膳食摄入量的定性饮食方案无疑将降低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的可操作性和个体的依从性,也不能确保每日膳食能量摄入的科学性。本文在定性的饮食方案的基础上,基于运动方案量化的结果,遵循饮食能量摄入与按目标BMI计算的每日能量总消耗相平衡原则,以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九种饮食类别的推荐摄入量作为模型约束条件,构建出了个性化饮食方案的目标规划模型。运动量化和饮食量化相互依存,模型更科学、合理。本研究基于本体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优化理论,结合运动医学、营养学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并构建了一整套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领域知识库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知识推理方法和算法,可以智能生成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健康管理方案。同时,针对运动和饮食这二种最普遍的健康干预方案,实现了定性到定量化模型的转换,大大提升了健康管理方案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和准确性。
牛杨洋[3](2020)在《北京市海淀区某社区老年人膳食营养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为了解老年人群体当前的膳食营养状况,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对北京市海淀区某社区337名老年人的膳食营养现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依据调查分析结果为北京市海淀区某社区老年人群体的膳食营养提供合理的建议,并提出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群体营养状况的策略,对提升老年人群健康状况具有一定意义。研究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通过现场方便采样法抽取北京市海淀区某社区不同养老模式(即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养老机构养老模式)的老年人群为研究对象,对其膳食营养状况及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结果:(1)北京市海淀区某社区337名老年人每日摄入米面类及其制品人群最多,占99.5%,其次每日摄入水果,新鲜蔬菜、猪肉、腌制蔬菜和奶类及其制品也较多,分别占60.2%、46.8%、44.9%、41.6%和40.3%。禽类及牛羊肉的每日摄入频次偏低,分别10.1%和11.2%。动物内脏、动物血摄入最少,每日摄入频次为0,全年基本未摄入分别占总人数的81.4%和73.9%。(2)调查发现老年人对盐、肉禽类以及油脂类的摄入量明显高于推荐摄入量,分别为推荐摄入量的188.66%、174.14%及121.27%;但是对奶及奶制品类、水果类、鱼虾类的摄入量明显不足,分别仅占推荐摄入量的17.31%,24.53%和40.71%。其中不同养老模式下,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与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在营养素每日摄取量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营养素摄取更全面,不同经济收入水平的老年人中,经济收入水平高的人群营养素摄入比例状态好于经济水平低的人群(P<0.05)。(3)对老年人的膳食结构调查结果显示,脂肪及蛋白质摄入量在膳食结构中的比例上升。三餐能量分配中,早餐的能量不足,晚餐能量超标。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与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在膳食结构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三餐供能比更合理。男性在脂肪的摄入比例上高于女性(P<0.05),年龄低的老年人蛋白质及脂肪的摄入比例高于年龄高的老年人(P<0.05),随着教育程度的降低,老年人的碳水化物供能比增高。(4)337名老年人的营养知识知晓率为54.14%。其中,“对骨骼有益的矿物质”掌握最好,知晓率达64.09%;在“与脚气病有关的维生素”这一营养知识点上,知晓率最低,仅为42.14%。影响老年人KAP的主要因素为养老模式、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水平。居家养老模式平均得分(9.34±0.83)高于社区养老模式平均得分(7.21±1.08),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女性得分高于男性(P<0.05),年龄越低得分越高(P<0.05),教育程度与经济收入水平均和营养知识的得分呈正相关。(5)对老年人膳食营养行为的调查结果表明:40.06%的老年人“爱吃零食”,75.67%的老年人“爱吃油炸食品”,48.57%的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与43.48%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有“服用营养素补充剂的行为”。(6)不同养老模式的老年人获得营养知识的途径有所不同,其中30.61%的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以“电视广播”获得营养知识,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获得营养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专业讲座”,达到47.83%。研究结论:北京市海淀区某社区老年人营养状况总体较好,但存在营养素蛋白质类及调味品类摄入过高、维生素类及矿物质类摄入偏低,且蛋白质和脂肪的供能过高等膳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虽然本次调查对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但对营养知识掌握及营养态度和行为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建议针对北京市海淀区社区老年人个体差异,制定膳食调整方案,同时应在老年人群中强化人群营养知识和健康教育的推广。
银赟[4](2020)在《《金匮要略》食忌篇食禁辑释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阐明《金匮要略》(简称《金匮》)“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及“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两篇(简称食忌篇)中有歧义或医理不明的条文。(2)归纳食忌篇食禁原则并挖掘构建食禁的理论基础。(3)总结饮食中毒的治疗方法并探讨其药理学机制。(4)梳理食忌篇源流,为考证其作者提供参考信息。方法与步骤: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中校勘法、训诂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比较法和内容分析法,逐条阐释食禁条文,总结食禁原则,挖掘构建食禁的理论基础。同时,从中医医理总结饮食中毒的治疗方法并讨论有关的药理学机制。最后应用比较法,对宋以前10部与食忌篇流传相关的重要医籍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与研究,将相关条文进行逐条逐字对比,梳理食忌篇源流情况并探究作者信息。结果:(1)全面深入地研究了食忌篇191条原文中的181条。(2)校注了有歧义的字词12处。(3)解释了篇中古今用途有别的9种食品名称。(4)解释了30个医学名词。(5)介绍了“葵菜”、“苋菜”等28种古时常见植物性食物。(6)确定了55种食物的食性。结论:(1)食忌篇食禁原则是“饮食有节”,其构建的理论基础为食性理论。此外,构建食禁的理论基础还与饮食卫生观、“同气相求”、“外象内感”、“物性相克”观念等哲学思维和“取象思维”有关,也受风俗文化和儒、道、佛学说和生活实践的影响。(2)饮食中毒的治疗方法有祛除食毒包括发汗排毒、泻下排毒、利尿排毒、涌吐排毒及苦寒药清热毒和运用“解毒”药解毒,其药理机制与大多数药物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和部分药物的保肝、保肾作用有关。(3)食忌篇成书可能参考过某部着作,且在不同时代均有流传。结合马继兴对《神农黄帝食禁》的研究结论,该着作是《神农黄帝食禁》。本文倾向于食忌篇是仲景参考《神农黄帝食禁》所作的结论。具体到条文,今本食忌篇可能有7条是后人所附。有39条是《神农黄帝食禁》的佚文。其中,有11条《外台》王焘注文有“谨按仲景方云”、4条有“仲景同”字样。25篇60条和24篇101条可能是葛洪所着《金匮玉函经》佚文。据梁永宣研究结论,有17条可能也是该书佚文。
龙世君[5](2020)在《基于环城游憩带视野下的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公共假期次数和时间的增多,旅游者需求的不断转变和我国旅游转型升级,环城游憩逐渐成为人们出游首选。弥勒市被誉为“昆明市后花园”,伴随着云桂高铁的开通,弥勒市旅游业将会迎来一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通过研究弥勒市旅游与满意度现状,提出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路径。从民族理念认知、民族行为认知、民族视觉认知三个方面构建民族认知体系。通过加强政府主导地位、改善投融资环境、促进旅游区域一体化、搭建宣传平台、注重人才培养等5个方面构建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保障体系。以技术和政策两个层面保障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促进弥勒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促进弥勒市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刘帅帅[6](2019)在《中西方古代养生思想与实践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养生,又称摄生、卫生、保生等,指的是通过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防御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手段或方法。中国古代的养生术最早可以追溯至尧舜禹时代,传说中“阴康氏”部落的先民为了摆脱因潮湿生活环境带来的“关节不利”,他们发明了“摔筋骨、运肢节”的养生方法。战国时期的《庄子·养生主》首提“保身、全生”,这中国古代最早有关养生的文字记载。在西方,虽然没有与中国“养生”完全对译的词汇,但西方人民很早也开始了保养健康的实践。古希腊着名医生希波克拉底在其着作《希波克拉底文集》中最早使用“Regimen”一词,汉译为摄生法,指的是一种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饮食、锻炼进而有益健康的方法。综上可知,“养生”并非中医所特有的产物,西方很早也展开了对生命保养的实践和研究。因此,本论文拟通过中西医养生文献的对比研究,以更加宏观的视角来全面了解人类的养生保健历史。通过中西对比,总结中西方古代养生思想和实践异同点,追古思今,为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方法:选取中外医学史上着名医学家的代表,仔细研读、总结他们有关养生保健的论述、思想和具体实践。同时,利用关键词如“养生思想”、“养生实践”、“health preservation thought and practice”等,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CNKI、Pubmed、Google Scholar和Google Library等国内外大型图书馆和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检索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中英古籍和学术论文。对上述科研文献进行仔细梳理、对比分析和逻辑归纳,进而总结中西医养生思想和实践之异同点。结果:中医养生重视天人一体,养生要随着自然四季气候和温热寒凉变化提前做出调整,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人体自身健康的平衡。同时特别强调养生要注意身心的协调,既要内养精神,又要外养形体,而且更重视精神的调养。因此,中医养生思想带有明显的整体观念,既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又包括人体内部的形神同治。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所提出的“四体液平衡”思想是西方医家在疾病治疗和养生保健中所遵守的一贯原则,它也带有一定的整体观特点,它强调健康受到人的生活方式、自然环境、饮食、锻炼等因素的影响,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体内四种液体进行平衡调整,可以很好的维护个体的健康。不过这种观念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始逐渐被以研究人为主体,尤其重视个体内部结构与健康之间关系的,且带有明显局部观特色的现代保健思想所取代。通过对中西养生实践手段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双方养生实践的相同之处在于手段全面且部分内容一致。比如双方均重视饮食和运动对健康维护的重要作用,并在这两个领域进行了大量有益健康的养生实践。不过,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地域差别,尤其是养生指导思想的差异,其养生实践侧重点又各不相同。在饮食方面,中医饮食养生讲究谨和五味,但西方对食物的性味罕有论述。其二,中西医饮食养生都提出“药食同源”的观念,中医强调“先食后药”的思想,而这一理念并未在西方养生实践中形成共识。在运动方面,中医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但西方强调“动则强身,以动为主”。精神养生方面,中西差异十分明显。中医精神养生包含精神调节和情志调摄两方面,手段全面且系统。西方则更重视宗教信仰对心理卫生保健的作用。在环境养生方面,中西养生实践差异也比较大。中医提倡人类要主动适应自然变化,从顺天时、审地势和慎起居三个方面进行全面且主动的环境养生实践。西方环境养生虽然在早期有所建树,尤其是古罗马时期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繁荣。但进入中世纪以后,被动的环境养生观念导致了西方人口健康质量的整体下降,虽然政府颁布了很多卫生条例和法规试图来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居民健康,但收效甚微。此外,西方非常重视放血疗法,是一种在西方风行了尽两千年的养生保健手段。而中医仅将其作为针灸学的一种治疗手段,并未纳入养生范畴,这也是中西养生实践最明显的差异之一。结论:通过中西方养生思想和实践的对比研究,本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中西医不同的医学发展轨迹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养生指导思想,中医养生思想带有明显的整体观特点,而且一直传承至今。西方养生思想虽在早期也带有整体观特点,但自文艺复兴起,逐步被带有明显局部观特征的现代医学保健思想所取代。就养生实践而言,中医养生手段全面且系统,涉及饮食、运动、精神和环境四大领域,西方养生实践偏重饮食、运动和放血疗法。
杨碧桃[7](2019)在《高校舞蹈专业师生饮食与营养健康现状研究 ——以甘肃省某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均衡营养和合理饮食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标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在高校舞蹈专业师生中,膳食及营养健康是较为薄弱的环节,职业的诉求与营养健康之间常常出现矛盾,导致舞蹈专业师生在饮食结构上缺乏能量性、均衡性、时间性、结构性的保障和科学合理的指导,长期的节食,导致师生体力下降,营养不良,会出现胃部血管硬化,引起胃溃疡等各种胃病,影响师生正常生活与学习。因此,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基于舞蹈专业的学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和培养合理的膳食结构及科学的饮食习惯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综合运用运动学、舞蹈学、营养学等多科知识,采用文献法、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通过对甘肃省某高校舞蹈专业师生的饮食习惯及营养状况的调查分析,明确了科学的饮食对高校舞蹈专业师生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供营养健康饮食指导,以期为舞蹈专业师生营养结构问题提供参考。
黄薇[8](2019)在《劝说与规训:基督教与近代上海社会风尚》文中研究指明从鸦片战争后西方帝国主义入侵到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里,处在中西文明冲突与交汇点上的上海,社会生活与中国传统习俗发生了明显的偏离和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已经有大量的研究,但迄今尚无专门着眼于西方基督宗教传播对上海社会风尚的影响。实际上,直到上个世纪中叶,上海一直是西方在华传教运动的中心。天主教和新教在上海的传教与社会事业,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占有较大的份额和突出的地位。因此,作为城市宗教与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社会生活的变迁,无疑受到了包括基督宗教文明在内的西方文明的巨大影响。此前数量众多的以上海近代化为题的研究着作中,多将“西方”视作一个整体,很少注意到他们因不同的身份、国籍、行业、宗教信仰等,而产生的差别。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劝说”和“规训”两个维度,探索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下在华基督教会与传教士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关注点的变迁,及其对上海社会风尚造成的影响。“劝说”是指通过运用各种策略,使被劝说者愿意采用劝说者提出的意见或行为趋向。“规训”则是一种“权力—知识”相结合的产物。在文化上的规训,即通过文化风气的熏陶,风俗习惯的养成,乃至意识形态的灌输,从而将其纳入到与规训者相同的文化语境中,减少“西方人”在殖民化过程中产生的冲突和摩擦。本文依据传教士出版的各种回忆录、书信集,中外教会机构的档案,教会出版机构出版的大量书籍、期刊等中西文献,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全文共分六章,楔子部分阐述了鸦片战争前,西方世界各种游记、笔记里的中国形象,以及传教士初来中国时在生活上的各种摩擦与碰撞;第一章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勾勒了基督宗教在近代上海的发展历史,简要描绘了基督教的传教情况,及其在中西思想交流、学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慈善等方面的作用;第二章主要讨论了基督教东来后,与上海本土文化相遇时的摩擦。教会如何旗帜鲜明地反对诸如缠足、溺婴、一夫多妻等陋俗;第三章讨论了基督教倡导的城市生活理念,诸如合理饮食、积极运动、俭朴衣着、注意公共卫生等;第四章聚焦于基督宗教对于神职人员、中国教牧的日常规训,以餐饮、衣着、居家环境等要求为例,反映出基督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双向互动;第五章讨论了基督宗教在上海这个城市环境下,如何对教徒进行道德约束以及灵性的培养,以及如何实施适度的惩戒。本文最后认为基督教是随着西方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侵略而的,但基督教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其中包含人类社会某些基本的价值观,为上海城市的现代化提供了部分道德基础,因而能引起上海本土文化的共鸣。基督宗教在上海的福音事业,对城市现代化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作为这些观念主要的言说者和传播者,传教士们无法摆脱时代及其自身身份的局限性,这就决定这些观念影响的有限性。尤其是20世纪以后,中国社会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帝爱国运动,特别是声势浩大的“非基督教运动”的兴起,使得基督教会与传教士渐渐处于社会的边缘角色,虽然留下雪泥鸿爪却并不能给上海城市社会风尚的变化带来决定性的影响。
刘晓婷[9](2018)在《中国古典茶道及其美学精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茶虽然只是一种植物、一种饮品,但在中国文化的整体中,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与文化内涵。茶作为饮品,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的历史过程。而作为“文化”,则介入了儒、道、释诸家文化的整体建构,又与不同的“境界”相联系,而体现了中国美学独特的审美趣味。“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它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终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追溯这一文化的历史过程,则初为道家思想所开蒙,继为儒家思想所涵养,复为禅宗思想所升华,转成为士大夫的风雅、普通人的饮品。然饮茶不只是借以涤除烦虑、清心解颐,当茶与不同的思想文化形态相融合的时候,它事实上成为不同文化理念或意境的呈现方式,也因此而发展出了独特的“茶道”。中国的茶道文化,实熔铸儒、释、道三教,被赋予“正”、“清”、“和”、“雅”的文化内涵。不同的茶席展现不同的审美物境,不同的茶人体现不同的审美情境,不同的观念呈现不同的审美意境。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主要是文献综述,与通常做法稍有不同的是,我把古代文献也作为基本考察的对象,试图较为全面地呈现茶文化资料的历史积淀过程。第二章、第三章,分别论述“茶道”与“茶境”,主要任务是论述茶与道家、儒家、禅宗的关系,试图说明茶文化被不同思想体系赋予不同思想意趣的途径与方式,茶如何成为它们特殊理念的“象征物”。第四章至第六章,则分别论述“茶艺”、“茶器”、“茶水”,旨在展示茶如何成为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它所代表的审美韵味。在这些部分,通过唐代的煎茶法、宋代的点茶法、明清的瀹茶法等,我对中国茶艺的文化脉络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通过越瓯碗、兔毫盏、曼生壶、若琛杯等器物的描述,较为完整地呈现了中国茶器文化的发展机理;通过对“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择水之要的描述,辨析了茶与水的密切关系。《茶经》有言:“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则茶器、茶水,在茶道文化中,确乎非是单纯之器物,同样是一种精神文化的意象。
周苗苗[10](2017)在《基于数据分析对虚寒证、虚热证药食同源中医饮食护理的探讨》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文基于数据分析,以《中医方剂大辞典》和《中药大辞典》为数据源,筛选出适宜虚寒证、虚热证的药食同源物品和常用配伍,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温里类、清虚热类可食用物品,对虚寒证、虚热证药食同源中医饮食护理进行探讨和总结,为虚寒证、虚热证药食同源物品食膳数据库提供数据支持,为进一步的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中医饮食护理指导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和《中药大辞典》为研究对象,依据《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进行资料收集:(1)建立《中医方剂大辞典》数据模板;将录入数据统一整理及规范;参照《中药学》和《中药药名辞典》为中药名称正名,个别未记录的别名、处方名、商品名等则以《中药别名大辞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中药名称进行统一规范;运用excel数据透视表对虚寒证、虚热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的性、味、归经频次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运用Apriori对虚寒证、虚热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配伍物品及其配伍置信度;(2)建立《中药大辞典》数据模板;将录入数据统一整理及规范;交与计算机合作单位建立数据库,并从中筛选适宜虚寒证、虚热证患者可食用的物品,分析药食同源物品间的饮食宜忌。研究结果1.中医饮食护理中适宜虚寒证的药食同源物品:(1)药食同源物品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干姜,频率为14.33%;其次为甘草,频率为27.15;(2)二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甘草、干姜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11.35%;三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人参、甘草、白术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12.96%;四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人参、干姜、甘草、白术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25.45%;(3)温里类常见食用物品:谷物2种;菜类2种;水产品5种;肉禽蛋奶4种;花茶类3种;水果4种;干果1种;其他类2种。2.中医饮食护理中适宜虚热证的药食同源物品:(1)药食同源物品使用频次最高的为生地黄,频率为21.53%;其次为麦门冬,频率为33.94%;(2)二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生地黄、麦门冬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9.36%;三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玄参、麦门冬、生地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13.33%;(3)清虚热类常见食用物品:谷物3种;菜类17种;水产品12种;肉禽蛋奶15种;花茶类6种;水果10种;干果1种;其他类8种。研究结论1.本研究能够为下一步的动物实验研究提供数据支持。2.本研究可以为进一步的临床饮食护理提供参考依据。3.本研究归纳总结了适宜虚寒证、虚热证的药食同源物品及常见的可食用物品,并交给课题组计算机合作单位构建药食同源物品食膳数据库。
二、有损健康的饮食搭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损健康的饮食搭配(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食品营养对体育运动的影响及解决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食品营养与个人健康 |
(一)食品营养与人体 |
(二)食品营养与日常生活 |
二、浅析食品营养对体育运动产生的影响 |
(一)体育运动中关于饮食的不良习惯 |
(二)食品营养与体育运动能力 |
(三)烹饪方法与体育运动质量 |
三、浅析如何解决食品营养对体育运动产生的不良影响 |
(一)食品营养与体育运动之间的协调方法 |
(二)合理搭配营养 |
(三)充分考虑个人因素 |
(四)选择合理的烹饪方法 |
小结 |
(2)心血管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构建及个性化方案智能生成与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健康管理知识库 |
2.2 知识推理 |
2.3 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定量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领域本体库构建 |
3.1 本体建模方法 |
3.1.1 本体内涵 |
3.1.2 建模方法 |
3.2 领域本体知识库模型构建 |
3.2.1 明确本体应用目标 |
3.2.2 确定核心知识源 |
3.2.3 归纳顶层概念 |
3.2.4 本体详细设计 |
3.2.5 本体建立与检验 |
3.2.6 知识库模型评估 |
3.3 健康管理方案的本体实例 |
3.4 健康管理方案实例相似度 |
3.4.1 属性分类 |
3.4.2 相似度计算 |
3.4.3 相似度计算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心血管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系统 |
4.1 设计方法 |
4.2 核心需求 |
4.3 系统设计 |
4.3.1 系统架构设计 |
4.3.2 基本功能设计 |
4.3.3 业务流程设计 |
4.3.4 数据库设计 |
4.4 知识库系统实现 |
4.5 领域本体知识库模型验证与更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智能生成 |
5.1 健康管理方案Petri网络 |
5.2 个性化方案智能生成 |
5.2.1 Step1:构建推理网络 |
5.2.2 Step2:设置初始状态向量 |
5.2.3 Step3:知识推理 |
5.2.4 Step4:饮食方案筛选与排序 |
5.2.5 Step5:健康管理方案输出 |
5.3 应用实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个性化运动和饮食方案定量化 |
6.1 方案量化概述 |
6.2 运动方案量化模型 |
6.3 饮食方案量化模型 |
6.4 方案迭代 |
6.5 应用实例 |
6.5.1 运动方案定量化实例 |
6.5.2 饮食方案定量化实例 |
6.6 方案评价 |
6.7 菜谱智能推荐 |
6.7.1 菜谱推荐概述 |
6.7.2 智能推荐模型 |
6.7.3 应用实例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常见活动代谢当量表 |
附录二.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
附录三. 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系统数据表结构 |
附录四. 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系统典型界面 |
附录五. 心血管疾病患者案例及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 |
附录六. 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评价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3)北京市海淀区某社区老年人膳食营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北京市海淀区某社区老年人膳食营养调查 |
一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入选条件 |
1.3 研究方法 |
1.3.1 问卷调查 |
1.3.2 营养评价 |
1.4 数据处理 |
1.4.1 数据录入与分析 |
1.4.2 质量控制 |
二 研究结果分析 |
2.1 基本情况 |
2.2 食物摄入量及影响因素 |
2.2.1 食物摄入频次 |
2.2.2 食物摄入量 |
2.2.3 食物摄入量的影响因素 |
2.3 营养素摄入量及影响因素 |
2.4 膳食结构及影响因素 |
2.4.1 三大产能营养素供能比 |
2.4.2 产能营养素供能比的影响因素分析 |
2.4.3 三餐供能比 |
2.4.4 三餐供能比影响因素分析 |
2.5 产能营养素的食物来源及影响因素 |
2.5.1 能量的食物来源 |
2.5.2 能量的食物来源影响因素分析 |
2.5.3 蛋白质的食物来源 |
2.5.4 蛋白质的食物来源影响因素分析 |
2.5.5 脂肪的食物来源 |
2.5.6 脂肪的食物来源影响因素分析 |
三 讨论 |
3.1 营养状况 |
3.1.1 总体摄入量 |
3.1.2 影响因素 |
3.2 膳食结构 |
3.2.1 总体情况 |
3.2.2 影响因素 |
四 小结 |
第二部分 北京市海淀区某社区老年人膳食营养认知态度 |
一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二 研究结果分析 |
2.1 老年人膳食营养知识情况 |
2.1.1 营养知识得分 |
2.1.2 营养知识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 老年人膳食营养态度情况 |
2.3 老年人膳食营养行为情况 |
2.3.1 膳食行为 |
2.3.2 获取营养知识的途径及营养知识的需求 |
三 讨论 |
四 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一 结论 |
二 建议 |
文献回顾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二十四小时膳食回顾调查表 |
附录B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 |
附录C 老年人营养膳食状况与KAP调査问卷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主要简历 |
致谢 |
(4)《金匮要略》食忌篇食禁辑释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食禁条文归类辑释 |
一、饮食清洁卫生类 |
(一)禁食腐败变质的食物 |
(二)禁食病死、生病的动物及病变内脏 |
(三)禁食被动物触碰或食用的食物 |
二、饮食有节类 |
(一)节制食物寒热偏性 |
1.注意进食形式 |
2.不多食、久食极寒极热的单个食物 |
3.不合食极寒极热的同性食物 |
4.注意进食时间 |
(二)节制食物五味属性 |
1.不合食同味食物 |
2.注意进食时间 |
(三)节制食物偏性 |
(四)慎食毒性食物 |
三、生活实践的食禁 |
四、病后及特殊人群的食禁 |
五、佛、道、儒学说影响的食禁 |
六、风俗文化影响的食禁 |
(一)源自民间信仰的食禁 |
(二)因“禁忌”形成的食禁 |
(三)源自民间故事的食禁 |
(四)嗜酒有关的食禁 |
七、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形成的食禁 |
(一)外象内感 |
(二)同气相求 |
八、取象思维推演的食禁 |
九、其余条文 |
第二部分 饮食中毒治疗方法探讨 |
一、饮食中毒的症状 |
二、食毒致病特点 |
三、饮食中毒治疗方法 |
(一)祛除食毒 |
(二)寒药清热毒 |
(三)“解毒”药解毒 |
1.甘味药解毒 |
2.灵物药解毒 |
3.巫药残余思维影响使用解毒药 |
4.类比思维指导使用解毒药 |
5.“物性相克”观念使用解毒药 |
第三部分 源流梳理与作者信息探讨 |
一、文献选择 |
二、梳理经过 |
(一)《千金方》“黄帝云”引文与《金匮》食忌篇 |
(二)《肘后方》与《金匮》食忌篇 |
(三)《养生要集》与《金匮》食忌篇 |
(四)陶弘景着作与《金匮》食忌篇 |
1.《本草经集注》与《金匮》食忌篇 |
2.《养性延命录》与《金匮》食忌篇 |
(五)《七卷食经》《食经》和《崔禹锡食经》与《金匮》食忌篇 |
(六)《诸病源候论》与《金匮》食忌篇 |
(七)《千金方·食治》与《金匮》食忌篇 |
(八)《外台秘要》与《金匮》食忌篇 |
三、结论 |
(一)食忌篇作者 |
(二)食忌篇源流 |
第四部分 讨论 |
一、研究意义 |
(一)有助科学认识食禁理论 |
(二)全面反映仲景学说 |
(三)为其它学科的文献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
二、食禁内容传承创新思考 |
(一)立足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科学知识,传承食禁原则与内容 |
1.澄清不符合现代科学理论的条文 |
2.不宜继续宣传的条文 |
3.加强研究的条文 |
4.传承节制食物性味的食禁原则 |
(二)创新食禁理论 |
三、研究结论 |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性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食忌篇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基于环城游憩带视野下的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环城游憩背景 |
1.1.2 环城游憩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环城游憩带(ReBAC,recreation Belt Around Cities) |
2.1.2 民族文化 |
2.1.3 旅游资源 |
2.1.4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
2.1.5 旅游资源整合 |
2.1.6 民族认知体系 |
2.1.7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 |
2.2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旅游可持续发展 |
2.2.2 ASEB栅格理论 |
2.2.3 李克特量表 |
2.2.4 游憩空间布局理论 |
2.2.5 企业识别理论 |
2.2.6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国内外环城游憩的相关研究 |
2.3.2 国内外旅游资源整合的相关研究 |
第3章 弥勒市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条件分析 |
3.1 弥勒市概况和环城游憩带圈层区位 |
3.1.1 弥勒市概况 |
3.1.2 弥勒市的环城游憩带圈层区位 |
3.2 弥勒市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发展现状 |
3.2.1 弥勒市民族的婚姻家庭制度和习俗文化 |
3.2.2 弥勒市的民族节庆习俗文化 |
3.2.3 弥勒市民族居住文化 |
3.2.4 弥勒市民族习俗与饮食文化 |
3.2.5 弥勒市民族的艺术与交流 |
3.2.6 发展现状分析 |
3.3 弥勒市旅游吸引物 |
3.3.1 弥勒市旅游资源分类 |
3.3.2 弥勒市旅游活动空间 |
3.4 弥勒市旅游设施 |
3.4.1 吃 |
3.4.2 住 |
3.4.3 行 |
3.4.4 游 |
3.4.5 娱 |
3.4.6 购 |
3.5 弥勒市旅游收入与游客数量分析 |
3.5.1 红河州、各县市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对比 |
3.5.2 弥勒市近年来旅游收入与游客数量分析 |
第4章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分析 |
4.1 弥勒市环城游憩调查研究设计 |
4.1.1 问卷设计与预测 |
4.1.2 样本收集 |
4.1.3 统计信度分析(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α) |
4.1.4 统计效度分析 |
4.2 弥勒市环城游憩调查研究数据处理结果与分析 |
4.2.1 受访市民基本情况 |
4.2.2 出游现状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4.3 弥勒市旅游现状与满意度分析 |
4.4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ASEB分析 |
4.4.1 活动分析(A-SWOT) |
4.4.2 环境分析(S-SWOT) |
4.4.3 体验分析(E-SWOT) |
4.4.4 收益分析(B-SWOT) |
4.5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 |
4.5.1 政府主导缺失 |
4.5.2 市场结构单一 |
4.5.3 旅游投资不足 |
4.5.4 专业人才缺乏 |
第5章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思路 |
5.1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必要性 |
5.1.1 旅游人数与收入相统一 |
5.1.2 树立整体旅游形象 |
5.1.3 “升维非对称优势” |
5.2 整合原则 |
5.2.1 整体开发原则 |
5.2.2 突出特色原则 |
5.2.3 文化保护原则 |
5.2.4 市场导向原则 |
5.3 整合路径 |
5.4 旅游空间整合 |
5.4.1 彝族文化旅游区 |
5.4.2 红酒庄园旅游区 |
5.4.3 佛寺福地旅游区 |
5.4.4 滇越铁路旅游区 |
5.5 旅游体验产品整合 |
5.5.1 民俗文化体验产品 |
5.5.2 酒庄文化体验产品 |
5.5.3 宗教旅游体验产品 |
5.5.4 温泉旅游体验产品 |
5.6 旅游文化品牌整合 |
5.6.1 “弥勒红”品牌整合 |
5.6.2 “阿细”品牌整合(民俗观光摄影) |
5.6.3 “阿哲”品牌整合(民俗观光研学) |
5.6.4 其他品牌矩阵 |
5.7 旅游线路整合 |
5.7.1 三条特色旅游线路 |
5.7.2 两条空间范围线路 |
5.7.3 两条全域旅游环线 |
5.7.4 两条精品旅游线路 |
第6章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民族认知体系(技术保障层面) |
6.1 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ECS体系构建 |
6.2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理念认知体系(EMCS) |
6.2.1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使命 |
6.2.2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
6.2.3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目标 |
6.2.4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愿景 |
6.2.5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方针 |
6.2.6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观 |
6.3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行为认知体系(EBCS) |
6.3.1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行为认知内部系统 |
6.3.2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行为认知外部系统 |
6.4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视觉认知体系(EVCS) |
6.4.1 民族标志 |
6.4.2 民族标准色彩 |
6.4.3 民族标准字 |
6.4.4 民族象征图案与口号 |
6.4.5 民族吉祥物 |
6.4.6 民族视觉认知应用 |
第7章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保障体系(政策层面保障) |
7.1 强化政府主导地位 |
7.1.1 实施政府主导战略 |
7.1.2 坚持民族文化发展战略 |
7.1.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7.2 改善投融资环境与方式 |
7.2.1 改善旅游投资环境 |
7.2.2 创新旅游融资方式 |
7.3 旅游区域一体化,客源市场多元化 |
7.3.1 旅游区一体化 |
7.3.2 旅游区域协作 |
7.4 搭建旅游资源宣发平台,打造流量爆款 |
7.4.1 搭建整合宣发平台,提升旅游体验 |
7.4.2 “注意力经济”时代,打造“流量爆款” |
7.5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
7.5.1 改善人才发展环境 |
7.5.2 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
第8章 研究结论和不足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不足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 |
附录B 实验性调查问卷 |
附录C 最终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中西方古代养生思想与实践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西古代医学典籍中养生理论的比较研究 |
1.2 中西运动养生理论及方法对比研究 |
1.3 中西方养生观的对比研究 |
1.4 中西健康观和疾病观的对比研究 |
1.5 中国传统饮食保健学与西方现代营养学的对比研究 |
1.6 小结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文献资料法 |
2.2 逻辑分析法 |
第三章 中西方古代养生思想溯源 |
3.1 中医养生思想溯源 |
3.1.1 先秦时期 |
3.1.2 秦、汉时期 |
3.1.3 魏、晋、南北朝时期 |
3.1.4 隋、唐时期 |
3.1.5 宋、金、元时期 |
3.1.6 明、清时期 |
3.1.7 小结 |
3.2 西方养生思想溯源 |
3.2.1 古希腊医学时期 |
3.2.2 亚历山大医学时期 |
3.2.3 古罗马医学时期 |
3.2.4 中世纪医学时期 |
3.2.5 文艺复兴医学时期(15-17 世纪的医学) |
3.2.6 西方18-19 世纪医学时期 |
3.2.7 小结 |
第四章 中西方古代养生实践总结 |
4.1 中医养生实践总结 |
4.1.1 饮食养生 |
4.1.2 运动养生 |
4.1.3 精神养生 |
4.1.4 环境养生 |
4.2 西方养生实践总结 |
4.2.1 饮食养生 |
4.2.2 运动养生 |
4.2.3 精神养生 |
4.2.4 环境养生 |
4.2.5 放血疗法 |
第五章 讨论 |
5.1 中西方古代养生思想异同比较 |
5.1.1 中西方古代养生思想发展脉络之异同 |
5.1.2 中西方古代养生思想特点之异同 |
5.2 中西方古代养生实践异同比较 |
5.2.1 饮食养生实践之异同 |
5.2.2 运动养生实践之异同 |
5.2.3 精神养生实践之异同 |
5.2.4 环境养生实践之异同 |
5.2.5 放血疗法实践之异同 |
5.3 中西方古代养生思想与实践异同的成因探讨 |
5.3.1 政治、经济条件的差异 |
5.3.2 科学技术条件、文化起源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
5.3.3 哲学背景的差异 |
第六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启示 |
6.3 创新点、研究不足及将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高校舞蹈专业师生饮食与营养健康现状研究 ——以甘肃省某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研究的诸项要素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目的 |
(三)选题的意义 |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
(五)研究方法与过程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营养健康的研究 |
(二)关于人体健康标准的研究 |
(三)关于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健康饮食的研究 |
三、高校舞蹈专业师生饮食与营养健康的现状调查 |
(一)高校舞蹈专业师生饮食与营养健康的数据来源 |
(二)高校舞蹈专业学生饮食与营养健康调查结果归整 |
(三)高校舞蹈专业教师饮食与营养健康调查结果归整 |
(四)高校舞蹈专业教师饮食与营养健康访谈结果归整 |
四、高校舞蹈专业师生饮食与营养健康的分析与讨论 |
(一)舞蹈专业师生营养知识的认知情况比较分析 |
(二)舞蹈专业师生营养知识的获取途径比较分析 |
(三)舞蹈专业师生早餐状况及饮食习惯的比较分析 |
(四)舞蹈专业师生体质健康与饮食结构的比较分析 |
五、高校舞蹈专业师生饮食与营养健康的思考与建议 |
(一)正确认识,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
(二)科学认知,多渠道获取与传播 |
(三)加强自律,培养合理饮食习惯 |
(四)立足长远,满足平衡宝塔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某高校舞蹈专业学生膳食营养调查问卷 |
附件2 某高校舞蹈专业教师膳食营养调查问卷 |
附件3 某高校舞蹈专业师生膳食营养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8)劝说与规训:基督教与近代上海社会风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动机及研究回顾 |
(一) 选题意义 |
(二) 部分概念界定 |
(三) 研究回顾 |
二、史料运用 |
(一) 在沪出版的教会期刊概述 |
(二) 其他史料 |
楔子: 到中国去! |
(一) 想象中的异邦 |
(二) 艰难的开始 |
第一章 近代基督宗教在上海的传播和发展 |
一、成功与失败: 基督教在沪的早期活动 |
二、挑战和回应: 条约体制下基督教在上海的传播 |
(一) 开埠初期上海城市发展与移民潮 |
(二) 鸦片战争后上海天主教发展 |
(三) 基督新教在上海的发展 |
三、调整与适应: 蓬勃发展的福音事业 |
四、吸纳与融合: 城市生活中的西方元素 |
第二章 劝说: 基督教反对什么? |
一、传教士与在华西人的反缠足运动 |
二、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禁烟运动 |
三、传教士对近代中国女性生活的认识和批判 |
四、传教士对中国一夫多妻制的再诠释 |
第三章 劝说: 基督教赞成什么? |
一、性别与任务: 怎样做一个好妻子 |
二、健康与卫生: 怎样居住在大城市? |
(一) 教会与城市公共卫生 |
(二) 个人生活与卫生理念 |
三、滋养与修饰:怎样做一个近代都市人? |
(一) 西食东渐 |
(二) “假辫子”和“剪辫子” |
四、观剧与体育:怎样做一个时髦的青年 |
(一) 走,我们看戏去 |
(二) 运动也快乐 |
第四章 规训:宗教戒律中的行为养成 |
一、餐食有礼、进退有度 |
二、都会时尚与着装规训 |
(一) 教会的基本着装理念 |
(二) 服饰变革风潮下的教会着装取向 |
(三) 时尚潮流中的基督教会的规训 |
(四) 女传教士的时尚天性与自我规训 |
三、居住环境的布置 |
第五章 :规训:灵性追求和道德约束 |
一、基督徒的日常生活 |
二、基督徒的娱乐休养 |
三、基督教会的规训与惩戒 |
结论: 基督宗教在上海:殖民沧桑中的“文化掮客” |
附录一: 汉语基督教文献库中日常生活类文献书目 |
附录二: 近代江南地区出版饮食类书籍 |
附录三: 近代教会在沪文化机构选录 |
附录四: 本文主要图表目录 |
附录五: 主要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的项目 |
致谢 |
(9)中国古典茶道及其美学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成果的文献综述 |
1.2.1 古代文献 |
1.2.1.1 唐朝以前的文献 |
1.2.1.2 唐代茶书 |
1.2.1.3 宋代茶书 |
1.2.1.4 明代茶书 |
1.2.1.5 清代茶书 |
1.2.2 当代文献 |
1.2.2.1 茶史研究 |
1.2.2.2 茶艺和茶道研究 |
1.2.2.3 陆羽及其《茶经》研究 |
1.2.2.4 茶文化工具书编纂出版 |
1.3 问题的总结与写作思路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2 茶之道 |
2.1 茶之“天和”——茶与道家的关系 |
2.1.1 草木仙骨,道法自然 |
2.1.2 品茗通仙,天乐逍遥 |
2.1.3 洒心去欲,恬淡虚静 |
2.2 茶之“中和”——茶与儒家的关系 |
2.2.1 守仁居敬,民胞物与 |
2.2.1.1 以茶利礼仁 |
2.2.1.2 以茶表敬意 |
2.2.2 茶和中道,不偏不倚 |
2.2.3 温润如玉、刚健雅正 |
2.2.4 行茶于道,志气通达 |
2.3 茶之心和——茶与禅宗的关系 |
2.3.1 自古高僧能辨茶 |
2.3.1.1 蒙顶茶与吴理真 |
2.3.1.2 三碗便得道之皎然 |
2.3.1.3 “禅茶一味”之圆悟克勤 |
2.3.1.4 峨眉雪芽之宝掌和尚 |
2.3.1.5 皓首《茶经》之陆羽 |
2.3.2 诗文经卷说禅茶 |
2.3.2.1 《五灯会元》之禅茶说 |
2.3.2.2 《百丈清规》之禅茶说 |
2.3.3 禅茶一味不二门 |
2.3.4 逢茶即茶平常心 |
3 茶之境 |
3.1 艺术境界的内涵 |
3.2 茶境的精神内核 |
3.2.1 茶境由心而生 |
3.2.2 心与茶境相互依存 |
3.2.3 心能转换茶境 |
3.2.4 心与茶境本不相到 |
3.2.5 心与茶境冥合 |
3.3 茶境之几种存在形式 |
3.3.1 雅之境 |
3.3.2 静之境 |
3.3.3 灵秀之境 |
3.3.4 闲适之境 |
3.3.5 禅悦之境 |
4 茶之艺 |
4.1 芼茶艺 |
4.2 煎茶艺 |
4.2.1 陆羽与《茶经》 |
4.2.2 煎饮艺 |
4.3 点茶艺 |
4.3.1 点茶的具体方法 |
4.3.2 斗茶艺 |
4.3.3 分茶艺 |
4.3.4 饮茶艺 |
4.4 溣饮艺 |
5 茶之器 |
5.1 唐代茶器——金银秘色烁古今 |
5.1.1 生火用具 |
5.1.2 煮茶用具 |
5.1.3 烤、碾、量茶用具 |
5.1.4 水具 |
5.1.5 盐具 |
5.1.6 饮茶用具 |
5.1.7 清洁用具 |
5.1.8 藏陈用具 |
5.2 宋代茶器——雨过天青点浮华 |
5.2.1 兔毫紫盏斗旗枪 |
5.2.2 茶碾 |
5.2.3 茶臼 |
5.2.4 汤瓶 |
5.2.5 茶盏 |
5.2.6 茶筅 |
5.3 明代茶器——景瓷宜陶斗风雅 |
5.4 清代茶具——孟臣若琛水在瓶 |
6 茶之水 |
6.1 上善之水助茶香 |
6.2 三昧真火三沸汤 |
6.3 自古名士能辨水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10)基于数据分析对虚寒证、虚热证药食同源中医饮食护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药食同源 |
(一) “药食同源”的定义 |
(二) “药食同源”的历史演变 |
(三) “药食同源”的现代应用 |
二、中医饮食疗法的特点 |
(一) 食物特性 |
(二) 辨证施食 |
(三) 中医饮食护理 |
三、中医症候概述 |
(一) 中医辨证 |
(二) 虚寒证 |
(三) 虚热证 |
四、寒热证的研究 |
五、数据分析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资料收集 |
二、研究方法 |
(一) 成立研究小组 |
(二) 《中医方剂大辞典》的录入 |
(三) 《中药大辞典》的录入 |
三、统计分析 |
四、质量控制 |
第三部分 结果 |
一、《中医方剂大辞典》分析结果 |
(一) 虚寒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分析统计 |
(二) 虚寒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使用频次分析统计 |
(三) 虚寒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关联性分析统计 |
(四) 虚热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分析统计 |
(五) 虚热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使用频次分析统计 |
(六) 虚热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关联性分析统计 |
二、《中药大辞典》分析结果 |
(一) 虚寒证食用物品分析统计 |
(二) 虚热证食用物品分析统计 |
第四部分 讨论 |
一、虚寒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使用及配伍特点 |
(一) 药食同源物品的性、味、归经 |
(二) 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特点 |
(三) 药食同源物品关联规则 |
二、虚热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使用及配伍特点 |
(一) 药食同源物品的性、味、归经 |
(二) 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特点 |
(三) 药食同源物品关联规则 |
三、温里类、清虚热类药食同源物品饮食宜忌 |
(一) 温里类药食同源物品饮食宜忌 |
(二) 清虚热类药食同源物品饮食宜忌 |
四、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有损健康的饮食搭配(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食品营养对体育运动的影响及解决方法[J]. 李海清. 食品界, 2022(02)
- [2]心血管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构建及个性化方案智能生成与量化研究[D]. 张威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北京市海淀区某社区老年人膳食营养研究[D]. 牛杨洋. 军事科学院, 2020(02)
- [4]《金匮要略》食忌篇食禁辑释及研究[D]. 银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基于环城游憩带视野下的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 龙世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中西方古代养生思想与实践的对比研究[D]. 刘帅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9)
- [7]高校舞蹈专业师生饮食与营养健康现状研究 ——以甘肃省某高校为例[D]. 杨碧桃.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1)
- [8]劝说与规训:基督教与近代上海社会风尚[D]. 黄薇. 上海大学, 2019(02)
- [9]中国古典茶道及其美学精神研究[D]. 刘晓婷. 浙江大学, 2018(07)
- [10]基于数据分析对虚寒证、虚热证药食同源中医饮食护理的探讨[D]. 周苗苗.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