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析入世对我国水产业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彭克慧[1](2015)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海洋战略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新中国海洋战略的形成与演进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简单历史事件,更不是理论家们单纯的“闭门造车”或“头脑风暴”,它历经了长久现实的风云变幻,既秉承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传统和特性,又结合了世界情势和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它由最初的、零散的、细碎的、粗浅的感性认知逐渐累积成、沉淀成系统的、深刻的、完善的理性认知,并由原本应对现实困难的自发行为逐渐进展为破解现实难题的主动自觉。本文试图从这样一个时间跨度较大、具体事件琐碎、理论概括雷同中梳理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海洋战略的发展脉络,这对于帮助人们突破有关海洋战略及中国海洋战略的思维误区、改变学界相关研究“人云亦云”的同义反复、明晰未来中国构建海洋战略的发展方向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众所周知,海洋和水是地球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态,人类社会从形成之日起就坦然承受着大自然及海洋的馈赠。可自从地理大发现以后,人类就再也没有停止过对海洋及海洋资源的征服、利用、侵害和掠夺,特别是在工业化全球化引发资源匮乏而带来的生存危机感倍增之时,这些行为甚至变本加厉、几乎达到了疯狂的程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资本逻辑,正是资本主义世界大工业和具有强劲吸引力的海外市场之间的双向互动,即不断增长商品生产需要通过更加迅速更加广阔的商品交换来实现其价值增殖,而地理大发现、全球化趋势和科技革命恰好成为不断促进越来越便捷、越来越优惠、越来越繁盛的海上贸易的持续推动力。诚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不能扭转这一世界潮流,但理性的政府起码能够做到不被这可怕的洪流冲垮,并尽可能地维护本民族本区域的各项海洋权益。随着国内外情势的不断变化,新中国的海洋战略也历经了海防战略时期、沿海开发战略时期和海洋安全战略时期,并进入到了海洋强国战略时期。中国共产党从1949年到1976年间的海洋战略以海防为重点,其基本举措就是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实行军民联合海防、收回海关、成立国家海洋局、恢复和发展海洋经济、开启海洋科教事业。这为中国此后的海洋战略拟制确定了一些基本准则,即海权独立的根本原则、实行经济与军事两条腿走路的基本方针、始终关注沿海与内地的协调发展、坚持以全国上下一盘棋来谋局。从1977年到1997年间的国家海洋战略以沿海经济发展为重点,其具体举措上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改变,如确立“近海防御”思想、建设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提出“一国两制”并完成港澳回归、系统开放沿海城市、海洋经济稳中有进、海洋科考跨步发展。而这一时期海洋战略也在导向不变的前提下为此后国家海洋战略的拟制增添了一些基本准则,即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基本原则、指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从1998年到2007年间的国家海洋战略以海洋安全为重点,其基本举措较之以前又有了丰富和发展,主要有建设过硬的“海上精兵”、出台《反分裂国家法》、发挥沿海地区的辐射作用、全面开发海洋、坚决执行《海关法》、科学管理海洋事务。并且这一时期的海洋战略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即从战略高度来看待海洋、逐步形成了新的安全观、将“和谐”理念推向世界。大视野下必有大动作,中国2008年以后的海洋战略便以海洋强国建设为重点了,其基本举措主要包括逐步推进“远海防卫”方针;通过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继续推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亚丁湾索马里护航来全方位维护国家海洋权益;通过保障传统海洋经济产业优势、形成区域化海洋经济规模、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全面实施“科技兴海”来推进海洋经济转型;通过成立海警局、设立三沙市、完善海洋法规来使海洋管理制度化。并且这一时期的海洋战略将为中国未来海洋战略的拟制预留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其基本准则主要包括准确定位了中国的区域特征、强化了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在民族复兴的艰难梦旅上继续前行。
李仁裕[2](2014)在《湖南“十二·五”水产业发展规划与实施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水产业是解决农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承担着为人类提供蛋白质,丰富菜篮子,调整大众饮食结构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现代水产业建设的战略机遇期。为明确“十二·五”时期湖南省水产业的发展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促进水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及《全国水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我省通过结合湖南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湖南省水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本文通过对湖南省水产业发展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瓶颈以及规划的内容和目前实施情况的研究对比分析,为湖南未来水产业的发展和规划的制定提供一些对策建议。湖南省水资源丰富,为现代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湖南省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水产品消费水平不高,水产品消费主要基于一般型水产品消费,中高档水产品消费较少。相比其他发达地区,湖南省水产品消费水平远远落后。本文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定量研究与评价方法相结合、比较研究法、文献分析法以及相关数学模型的建立来对湖南水产业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研究。然而要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我们应该要遵循学术界的主要研究方向,把规划实施过程和实施机制作为出发点,深入分析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差距和问题。笔者通过对规划与实施情况的对比研究,得出湖南水产业发展存在的几个问题:水产业发展与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我省对于水产业的投入不足,一般性设施落后;产业机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不高;有影响力的品牌建设力度不够,龙头企业稀少;服务体系不健全。最后,本研究认为:制定水产业发展规划能有效促进该产业的发展;实施水产业发展规划是水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
李小波[3](2014)在《越南海洋经济的发展及其对南海政策的影响》文中提出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三面环海。国土面积狭小、人口众多的现实国情使得其对海洋有着相当显着的依附性。自从在近海发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以来,越南充分利用自身的海洋资源优势,为其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及现代化建设服务。随着海洋经济重要性的日渐凸显,越南提出了“向大海要生存、向海洋谋发展”的口号,并逐步制定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国家战略。经过多年的努力,越南的海洋经济战略已初步成型,确立了以海洋油气业、海洋渔业、海洋与海岛旅游业、海洋港口及海洋运输业等四大海洋经济支柱产业为核心的海洋经济体系。越南海洋经济发展对其国内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开发海洋经济资源是越南利用海洋摆脱贫困、发展经济的开端,也是越南走向深海远洋的基础。如今,越南国家发展已越来越离不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经济既是支撑越南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带动和改善越南国内民生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海洋经济资源,是越南推进工业化及现代化进程的动力之所在。需要指出的是,越南海洋经济的发展与其南海政策是密切相关的。近年来,越南南海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往往是基于其海洋经济战略指导下经略南海的现实需求,海洋经济利益的驱使已成为影响其南海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此同时,在越南发展对外关系,进而提升其南海议题影响力的过程中,海洋经济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国际合作扮演了重要的纽带角色。面向未来,随着海洋经济战略在越南国家整体战略中地位的不断攀升,越南海洋经济发展带来的外溢效应将会更加明显,海洋经济因素对越南国内外政策特别是对其南海政策的影响也将为人们研究越南提供新的视角。
谢翀[4](2012)在《产业安全视角下中国农业外资并购法律审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深远的影响了农业利用外资的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引入与利用。本文基于产业安全的视角,集中于在农业产业领域进行综合性研究。针对外资并购对我国农业企业造成的实际影响,分析了立法推进过程中的现实基础与法律缺失,集中研究了构建法律审查体系的内容框架。研究进行了如下设计:第一部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安全研究。这一部分首先界定国家经济安全、产业安全、农业产业安全等基础概念,指出农业产业安全在国家整体经济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不断延伸的丰富内涵。以我国为例,讨论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产业安全整体现状,重点分析了在以并购模式为主的投资自由化趋势下,我国农业产业利用外资获得的积极意义,以及面临的危机与挑战。第二部分:外资并购境内农业企业的现实环境与法理基础研究。这一部分突出了并购模式与传统投资模式的差异,及其容易引发的垄断风险与产业安全威胁。通过外资并购在典型农业领域的样本性案例,提出当前国内农业产业应对外资并购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得出当前农业产业领域的法律监管与保障体系构建,已经具备了适时的基础,现实必要性与紧迫性。基于我国在监管外资与维护农业安全立法方面存在的各类问题,借鉴典型发达国家的综合保障体系,提出未来我国构建农业产业安全法所应具有的基本认识,确立的基本立法原则与针对农业领域的特殊价值追求。第三部分:本文的主体与核心内容。是并购农业企业的反垄断审查与产业安全审查,二类制度的并行完善与协调研究。这一部分作为产业保障性立法的基础与核心,提出了并行审查的概念。依次介绍我国现行的反垄断审查与产业安全审查的实施效用、意义、缺失,辨析两种制度的联系与功能差异,提出每种审查制度本身的内容中需要改进的法律标准,并特别将这些标准运用到农业产业,确立一些仅适用于农业产业领域的风险评估、并购审查、法律保障的标准和原则。在此基础上,论证两种审查制度应该协调在实践中的不同领域,相互配合,实现法律功能上的互补,和法律主旨上的共融,以期能够达到较为完善的保障我国基础产业安全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外资准入的引导方向与实际标准也应适时变动与改进,以配套支持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理念。最后,从长远的观点提出构建统一国家产业安全法,并划分基本产业领域的立法建议。第四部分: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农业的综合法律环境完善。这一部分属于配套性、支持性的立法研究。外资法的转变与完善,应该与产业法、竞争法并行推进。在整体法律环境中统一外资基本法,外资并购法,对于农业领域引资的安全度和合理度将有极大的帮助。同时,综合的投资环境优化也要求补充与提升农业领域吸引外资的环境保护要求、知识产权保障标准。加大支持农业技术投资、农村金融保障的力度,培育可以与跨国农业资本抗衡的主导型农业企业。基于维护农业产业领域的整体经济安全,本研究以在农业领域构建保障性法律体系为目的,得出如下基本结论:保障性法律体系建立的前提是:将竞争政策领域的反垄断审查与产业政策领域的产业安全审查并行完善,解决彼此的冲突或重复之处,明确各自的价值取向、审查标准与侧重范围,协调两类审查体制在实践中的法律监管作用。建立的核心是:反垄断审查以防范恶意并购,规制垄断行为,消除扰乱市场竞争秩序的垄断态势为重点,产业安全审查以维护国家重要产业的基本安全与自主权为核心,将东道国引资策略与促进产业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结合。支持的法律环境是:该体系应容纳配套性和辅助性、支持性的各类法律措施与政策规定。重点是外商投资整体法律环境的优化,包括推进现行外商投资法、外资并购法的统一,关注农业技术引进所引发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健全等。建立的最终目标是:构建独立统一的《(外资并购)国家经济安全法》,并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基础划分。
林惠玲[5](2010)在《美国反补贴实体法律实施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自2004年4月加拿大对中国产室外烧烤架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以来,美国、南非、澳大利亚等各国纷纷效仿。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4~2010年5月,我国共遭遇50起反补贴调查,居WTO各成员之首,成为全球反补贴调查的最大受害者。2009年,中国遭遇13起反补贴调查,创历年之最。其中,美国启动10起,高居榜首,占比高达76.9%;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印度各启动1起。反补贴调查成为中国贸易摩擦的新领域、新热点之一,不再仅仅是一个理论探讨问题,更是中国政府和出口企业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反补贴调查直接挑战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严重影响中国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面临的反补贴应对形势严峻。在对中国采取反补贴措施的WTO成员方中,美国是发起案件数量最多,频率最高的国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寻求对本国产业更多保护的压力日益加剧。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等工会组织频频向中国产品发难,预计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的反补贴案件数量在短期内仍将快速上升。美国作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其反补贴调查将成为中国反补贴调查应对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国内对美国反补贴法仍然缺乏较为系统和详细的论述。因此,本文以美国的反补贴法为研究对象,通过多个案例,研究其实体规则和在案件(包括对华案件)中的具体实施问题,以期为有关各界研究和处理相关问题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参考。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补贴和反补贴的经济政治分析。本章首先梳理了各种关于补贴和反补贴的理论流派,并根据分析立足点不同,对各流派大致分为全球、补贴方、受补贴影响方以及补贴方与受补贴影响方相互关系等四个角度加以总结。随后,基于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详细说明补贴和反补贴措施的基本影响路径及效应。最后,在经济分析基础上加入政治分析手段,描述了美国反补贴规则形成背后的贸易政治背景,即由于贸易保护措施诉求集团与为其支付代价群体之间的政治失衡。那些受到进口产品(包括接受出口补贴的进口产品)冲击的所谓“进口竞争集团”由于利益集中,便能采取强有力的游说行动,向国会和政府施加压力,必然导致反补贴规则的产生并成为美国保护贸易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章为美国反补贴规则的演变及与多边规则的相互作用。本章回顾了美国反补贴法的历史演变,结合GATT/WTO补贴和反补贴规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探讨美国反补贴法和多边规则的相互影响关系。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反补贴法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使用反补贴措施最多的国家,无论在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还是在反补贴实践的技术操作和运用方面,都是WTO其它成员方所无法比拟的。而且,从GATT/WTO反补贴规则的历史来看,美国的反补贴制度对于前者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重要的制度,例如:补贴分类、补贴认定中的专向性标准(specificity test)、实质性损害(material injury)认定标准、累积评估(cumulate analysis)等均来源于美国国内实践。在多哈回合谈判中,美国试图将前几轮谈判中没有解决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定价(Natural Resource and Energy Pricing)等问题重回多边体制的框架,以满足美国限制其他成员方补贴政策的需要。第三章为美国反补贴规则中的补贴认定问题。本章讨论美国反补贴规则中的核心问题,即“补贴”。主要讨论补贴的定义和三要素的具体认定,并就美国反补贴规则在实践中发展出来的专向性标准、上游补贴(upstream subsidy)和私有化过程中的利益传递(pass of benefit)问题进行专门探讨。通过本章研究发现,美国反补贴法在这一核心问题上采用了原则规定的办法,赋予调查机关极大的自由裁量权进行解释和认定,被申请方抗辩的难度较大。在补贴认定上,美国调查机关也存在扩大范围的倾向,具体体现在,由于作为可抵消补贴(countervailable subsidy)判断标准之一的专向性标准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没有具体规定,使得调查机关很容易得出补贴具有专向性进而构成可抵消补贴的认定。对于政府通过私人机构提供补贴的情况,美国调查机关也倾向于扩大化解释,以避免这类间接补贴成为规避美国反补贴法的突破口。第四章为美国反补贴规则中的损害和因果关系认定问题。讨论反补贴调查案件三要素中的损害和因果关系(causal link)判断问题。对于损害,选择同类产品(like product)和国内产业(domestic industry)以及美国反补贴法首创的累积评估问题进行论述;对于因果关系,主要讨论其历史演变、具体案件中的认定方法和不归因问题。由于美国对损害判定实行累计评估和宽松的因果关系标准,导致了损害和因果关系的成立相对容易,保证了反补贴调查的进行和最终措施的采取。第五章为美国对华产品反补贴调查中的法律问题。概述美国反补贴法对中国产品的适用历程和原因,并梳理2006年以来美国对华产品的反补贴案例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章研究表明,在具体案件中,美国调查机关在中国国有企业性质认定和计算利益使用的外部基准(benchmark)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对中国企业有失公平,这些做法与美国以往的反补贴实践和WTO争端解决的规则和判例存在不符之处。第六章为中国应对策略分析,在梳理美国对华反补贴案件涉案补贴和国内类似补贴的基础之上,提出我国的应对策略和未来研究空间。笔者发现,我国国内还存在大量类似于美国反补贴案件涉案措施的专向性补贴,包括地理、行业专向性补贴、出口补贴和进口替代补贴,这些在未来的美国对华反补贴案件中都将可能成为调查的对象。为此中国政府应对现有补贴政策进行梳理,及早构建国内补贴政策信息库,向不可诉补贴方向调整已有补贴政策,适时采取对外产品反补贴调查等反制措施,并积极利用国内和国际救济途径,在多边规则中争取更多话语权,力争从规则层面根本解决问题。
蒋高中[6](2008)在《20世纪中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变迁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淡水养殖历史悠久,根据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证明我国早在殷商末年就开始养殖鱼类。至秦汉时期,我国已有淡水养殖专书面世,淡水鱼的养殖已从小型水体的池塘发展到大型水体的湖泊。隋唐时期,我国淡水养殖鱼的种类增加,除养殖鲤鱼外,传统“四大家鱼”——“草、青、鲢、鳙”均在这一时期出现。宋元明清时期,我国淡水养殖技术进一步发展,为我国近现代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904年,愤于“中国渔政久失,士大夫不知海权”的近代资本家张謇,力举商部组织渔业公司,拉开我国近现代海洋捕捞和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帷幕。不过,由于解放前长期的军阀混战、国内战争频繁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影响我国近代淡水养殖事业及其养殖技术的发展,致使我国淡水养殖技术在20世纪的上半叶基本上仍主要承袭传统养殖技术而没有大的变化。解放初期,由于广大科技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使得我国淡水养殖技术获得空前发展,首先是“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改变了我国几千年来完全依靠捕捞天然鱼苗发展渔业的被动局面;其次是在鱼苗培育上,正确采取“肥水下塘、适当稀养、施肥和投饵相配合”使我国鱼苗培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池塘养鱼方面总结出“水、种、饵、混、密、轮、防、管”“八字精养法”;在湖泊、水库、河道养殖以及人工饵料及鱼病防治技术等方面也获得相应进步。文革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我国渔业管理机构及部分科研机构被撤,淡水养殖生产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但城郊渔业仍有一定发展,养殖技术亦在不少方面取得可喜进步,如在人工繁殖与育种方面,当时对河鳗、柏氏鲤、黄尾密鲴、长江鲟、中华鲟等进行卓有成效的人工繁殖研究;同时用兴国红鲤与苏联镜鲤杂交,获得生长良好的“红镜鲤”;用莫桑比克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杂交,获得深受群众欢迎的“福寿鱼”;用兴国红鲤与散鳞镜鲤、荷包红鲤与元江鲤、荷包红鲤与湘江野鲤杂交,分别培育出“丰鲤”、“荷元鲤”、“芙蓉鲤”、“岳鲤”等新品种;用青灰色鲤鱼、红鲤和荷包红鲤为材料,将其囊胚期的细胞核注入到鲫鱼卵去核的细胞质中,结果获得正常生活的鲤、鲫杂交鱼,克服了在远缘鱼类有性杂交所难以逾越的困难。此外,还进行鱼类多倍体育种的探索性实验,获得了能发育的2倍体红鲤和3倍体团头鲂。在池塘养殖技术方面,当时大力推进鱼池小塘改大塘、浅塘改深塘、塌塘改好塘、死水塘改活水塘,极大地提高池鱼产量;在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养殖方面亦逐步从粗放、粗养、粗管向着半精养、精养方向发展。在人工饵料方面,重点进行代用饲料研究;在渔业机械方面,这时期有了一项重要突破,发明增氧机,这对控制池鱼浮头和防止泛池有明显效果,为其后池塘高产稳产养殖提供重要保障。改革开放后,我国渔业经济经历了一场极为深刻、极其广泛的巨大变革。水产品市场全面放开,群众养鱼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我国多年徘徊的淡水渔业生产局面被一举打破,渔业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这一时期我国的鱼苗培育除大力推广了湖汉、库湾、塘堰种植稗草饲养鱼种,网箱、网拦以及草浆培育鱼种等新技术外,还研究了用螺旋鱼腥藻培育白鲢鱼种,用敌百虫控制鱼苗下塘时适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用工厂化方法培育鱼种等,通过不同放养密度、不同放养规格和不同放养时间,采用成鱼养殖生产中使用的增氧、换水等办法,使常规鱼种产量得到很大程度提高。在人工繁殖和育种技术上,主要对大鲵(娃娃鱼)、香鱼、鲥鱼、梭鱼、长吻鮠、花鱼骨、鲻鱼、革胡子鲶、黄鳍鲷、粗糙沼虾、大口黑鲈、淡水白鲳、淡水青虾、淡水龙虾、鳖、麦瑞加拉鲮鱼等进行人工繁殖研究。还利用翘嘴鳜鱼与大眼鳜鱼、鲮鱼(♀)与湘鲮(♂)、东北银鲫(♀)与日本白鲫(♂)进行杂交试验,并通过杂交选育出具双隐性重组的红镜鲤,具有鲜明特征的建鲤和湘鲫。同时利用雌核发育技术建立优良家养鲢鱼品系,选育出生长速度快的尼罗罗非鱼、雌核发育三倍体鲤鱼。同时,还在莫桑比克非鲫中获得一批染色体为YY型的“超雄”鱼;取得高等生物生长激素基因转移至泥鳅的成功试验。在种质鉴定与保种技术方面,补充完善了青鱼、草鱼、鲢、鳙、团头鲂、鲮等鱼种的鉴定参数,建立了适用于鱼类特点且实用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种质鉴定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技术;同时还建立了不同水系中华绒鳌蟹的判别技术,初步确定了青鱼、草鱼、鲢、鳙、团头鲂、鲮鱼自然群体和人工繁殖群体间的分子水平平均遗传变异度指标等。在养殖技术方面,无论在池塘还是湖泊、水库、河道等养殖中,均大力推广配合饲料的使用,发展综合养鱼和生态养鱼技术,使各种不同水体养殖产量得到很大提高。与此同时,科技工作者还对大中型湖泊普遍进行了渔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区划研究,积极开展人工放养与移植驯化工作,大力发展围拦养殖系统工程和湖泊规模化养殖技术,发展了冷流水、温流水、河道与水库流水、工厂流水、人工机械化流水和组装式生物系统工程循环流水养鱼等流水高密度养鱼技术等。在人工饵料方面,基本查清主要水产动物所需饵料的营养成分及其营养需要量,同时对青鱼、草鱼、鲢、鳙、鲤等20余种淡水鱼、虾的脂肪酸组成进行系统研究;对银鱼、中华鳖等数种主要淡水名优产品的氨基酸、脂肪酸和无机盐进行分析,制定了鲤、草鱼、尼罗罗非鱼等主要养殖鱼类的营养标准和饲料配方。在鱼病防治技术方面,除对寄生虫鱼病防治进行深入研究外,还对细菌性鱼病、病毒性鱼病以及霉菌病、藻类引起的鱼病等进行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对控制淡水鱼病和促进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起到重大保障作用。在养殖机械方面,这一时期的增氧机品种已发展到叶轮式、水车式、射流式、喷水式、充气式、涡流式等多种型式。渔用颗粒饲料机械得到发展,同时还研制成功自动投饲机、溶氧测定仪、电加温器、活鱼运输装置、水质净化机等机械设备。总结我国20世纪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与变迁,我们不难看出,淡水养殖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是我国淡水渔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还受到国家政治、发展方针政策以及科学和教育发展的影响。20世纪我国淡水养殖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名优品种繁殖育种研究薄弱问题,病害防治仍存在严重隐患以及养殖环境研究不足等问题。要彻底扫除上述我国淡水渔业发展的障碍,实现21世纪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必须加快我国淡水渔业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尤其是加强分子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病害防治技术、饲料技术等基础性研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渔业科学技术,加强政府对渔业科技的宏观管理和增加资金投入,加强渔业科技推广力度,大力发展水产教育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淡水养殖技术与养殖业在更高水平上持久地发展,为我国农业的全面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孙智宇[7](2007)在《我国海洋经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作为一个新兴的、众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海洋经济综合了地理学、经济学、资源学、环境学、生态学、管理学等基础科学及其内部分支学科的理论知识,目前,关于海洋经济的研究还未形成自身的理论框架与研究脉络,研究尚处于形成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我国20多年来海洋经济研究脉络的梳理,试图勾勒出我国海洋经济研究的变化轨迹,为确定海洋经济研究的正确方向提供依据,以此来填补我国海洋经济学科研究的理论空白。本文收集到1390多篇论文,250多部着作、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集、工具书等文献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整理之后进行判断,本文将我国海洋经济研究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1990);第二阶段,初步形成阶段(1991-2000);第三阶段,逐步完善阶段(2001-至今)。再将各阶段的资料按研究成果的形式和研究领域(范围和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大致上是从海洋经济理论研究、海洋产业研究、海洋区域经济研究、海洋开发战略和管理问题研究、海洋环境问题研究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继而分析出各阶段的主要研究特点、研究重点领域和内容、主要研究人员、研究的缺陷和原因。在此基础上对三个阶段的情况进行整体的分析,从而理清我国海洋经济研究的发展脉络。最后,对我国海洋经济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虽然有几位专家学者曾对海洋经济研究与发展展望进行了探讨,但基本上没有以全面而系统的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基础。本文尝试对20多年来海洋经济研究取得的各种成果进行统计分析,是本学科中第一篇以文献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本项研究工作是具有重大开创性意义的。
王殿华[8](2006)在《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劳务合作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要素流动制度障碍的逐步消除和要素大流动阶段的到来,生产要素流动的影响以及如何刺激流动,已成为区域经济学和人文地理学理论及实践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生产要素中的劳动力要素的国际流动作为增加收入和人口就业的手段,在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俄两国大规模的劳务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近20年来,中国对俄罗斯劳务输出虽然有所发展,但在规模和质量上却不尽人意,同两国经济实力和潜力相比,相去甚远。中俄两国的劳务合作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北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俄罗斯远东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地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将对我国东北地区产生有利的影响。我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对中俄区域劳务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关注和研究区域劳务领域的合作,预测前景,对促进中俄劳务合作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强化21世纪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及拓展人文地理和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领域,都有着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除了引言、结论外,由五章构成。其主要内容如下:本文的第一章,对劳务合作及与之相关的国际经济合作定义进行了阐释,并对其影响和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劳务合作的理论基础。认为支撑发展劳务合作的理论应是推—拉理论及相关的西方经济学中的区域经济贸易等理论,具有经济学、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属性,认为劳务合作是对输入国和输出国双赢的经济活动。在第二章中,对中俄劳务合作的背景进行了分析,考察了多年来中俄政治、经贸关系发展状况,概述了近年来中俄劳务合作的现状特点。研究认为叶利钦时期两国建立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多地体现在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经贸合作是一个薄弱的领域。普京执政后,经贸合作已成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充实这一关系的重要因素。俄罗斯目前的人口现状为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的区域劳务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对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及劳动力资源现状的分析,进一步证明了两国劳务合作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在生产要素方面合作的独特优势和良好的发展潜力。对影响合作的政治、经济、制度、法律和文化环境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分析了作为空间联系的交通要素。通过对地缘地位、区域特性与差异、软硬环境对两区域劳务合作影响的研究,认为具有客观必然的可进入性。第三章从区域劳务合作的四个主要行业进行了阐述。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从合作共赢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了行业空间环境和行为的空间影响,从较深层次对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途径及前景进行了探析。通过上述领域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包括区域劳务合作在内的双方现有的经贸合作都同两国两地区的经济社会潜
丰志培[9](2005)在《中国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在中国加入WTO后的近几年我国轿车产业进入了快速成长期,已成为工业化新时期的主导产业。我国已经成为继美、日之后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在汽车业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的轿车产业组织正发生着深刻变化。 在这一背景下从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分析工具S—C—P范式入手,运用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部分原理和分析手段,以2002年以来为例考察我国轿车产业的产业组织状况。认为其市场结构在政府规制逐步放松下的向垄断竞争转变;市场行为的竞争性显现,并有加剧的趋势;而相应的市场绩效为相对效率低下,技术进步乏力,但在轿车产销高速增长下,厂商维持了较高的利润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产业组织政策建议。 文章是利用2002年以来的最新资料进行的实证分析,并得出了初步的分析结论,以期供相关人员参考。
李卓[10](2005)在《我国银行业履行入世承诺的问题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为了履行我国政府在入世谈判中的承诺,我国银行业开始了开放的历程。按照承诺的内容,我们将在入世过渡期内逐步兑现“开放审慎性发放营业许可证、外汇业务及时开放、人民币业务分阶段开放和金融咨询类业务及时开放”。至今,五年的过渡期已经过半,我们不禁希望了解在入世前过渡期里我国银行业履行入世承诺的情况,以及在接下来的入世后过渡期内我国银行业文该如何面对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竞争?在此,本文就是建立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之上,旨在总结出在入世过渡期内中、外银行的经营状况,以及我国银行业应该采取的对策。为了达到上述研究目的,本文首先从理论入手,通过对传统金融深化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及金融深化理论体系演进过程的回顾,总结出金融自由化改革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并应用于金融深化过程中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分析之中,为分析我国银行业应对履行入世承诺可能产生的影响寻求理论支持。之后,本文着重对于在入世前过渡期内,中国银行业已经履行的承诺进行回顾和分析,并运用统计数据描述在入世过渡前期中、外资银行在我国经营、发展情况,以及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的状况;并得出结论,在入世过渡前期,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尚未给我国银行业形成太大的冲击。再次,本文对于入世后过渡期我国银行业承诺即将开放的内容进行分析,在对我国银行业生存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前过渡期内已经开放但外资银行还未进入的领域,分析外资银行的发展方向及对中资银行的可能产生的影响。最后,本文以前面的分析为依据,提出如同经济全球化作用的复杂性一样,我国银行业开放的影响是复杂而难以简单划分为利弊的;并且提出,在入世后过渡期内,建议我国银行业可以从对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进行适度控制,改革我国银行业组织结构,适度开展混业业务,以客户为导向进行业务调整等几个方面入手,应对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以取得稳定、持续的发展。
二、试析入世对我国水产业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入世对我国水产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海洋战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起 |
(二) 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现状 |
(二) 研究方法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基本理论的陈述 |
(一) 关于“海洋战略”的界定 |
(二) 关于“海洋权益”的界定 |
(三)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海权相关问题的论述 |
四、研究思路与论文基本框架 |
(一) 研究思路 |
(二) 论文基本框架 |
第一章 1949年至1976年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以海防为战略重点 |
一、以海防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背景成因 |
(一) 美苏争霸是主要外因 |
(二) 台湾问题是最大内因 |
二、以海防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历史意义 |
(一) 确立海权独立的根本原则 |
(二) 实行经济与军事两条腿走路的基本方针 |
(三) 始终关注沿海与内地的协调发展 |
(四) 坚持以全国上下一盘棋来谋局 |
三、以海防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基本举措 |
(一) 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 |
(二) 收回海关 |
(三) 实行军民联合海防 |
(四) 恢复、发展海洋经济 |
(五) 开启海洋科教事业 |
(六) 成立国家海洋局 |
第二章 1977年至1997年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以沿海经济发展为战略重点 |
一、以沿海经济发展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背景成因 |
(一)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
(二)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最大内政 |
二、以沿海经济发展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历史意义 |
(一) 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二) 确立了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基本原则 |
(三) 指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
(四) 充分发挥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优势 |
三、以沿海经济发展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基本举措 |
(一) 确立“近海防御”思想 |
(二) 建设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 |
(三) 提出“一国两制”并完成港澳回归 |
(四) 系统开放沿海城市 |
(五) 海洋经济稳中有进 |
(六) 海洋科考跨步发展 |
第三章 1998年至2007年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以海洋安全为战略重点 |
一、以海洋安全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背景成因 |
(一) 东南亚金融风暴让世界转向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型 |
二、以海洋安全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历史意义 |
(一) 从战略高度来看待海洋 |
(二) 逐步形成了新的安全观 |
(三) 将“和谐”理念推向世界 |
三、以海洋安全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基本举措 |
(一) 建设过硬的“海上精兵” |
(二) 出台《反分裂国家法》 |
(三) 发挥沿海地区的辐射作用 |
(四) 坚决执行《海关法》 |
(五) 全面开发海洋 |
(六) 科学管理海洋事务 |
第四章 200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以海洋强国建设为战略重点 |
一、以海洋强国建设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背景成因 |
(一) “亚洲世纪”的到来既是压力又是助力 |
(二) 在稳定成就基础上的深化改革成为最大内力 |
二、以海洋强国建设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历史意义 |
(一) 准确定位了中国的区域特征 |
(二) 强化了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 |
(三) 在民族复兴的艰难梦旅中继续前行 |
三、以海洋强国建设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基本举措 |
(一) 逐步推进“远海防卫”方针 |
(二) 全方位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
(三) 推动海洋经济转型 |
(四) 海洋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
总结:新中国海洋战略的中国特色 |
一、承前启后,一脉相继 |
二、整体布局,重点突出 |
三、民生为基,持续发展 |
四、内外互动,自主自强 |
参考资料 |
在校期间所获奖励 |
读博期间相关科研成果 |
后记 |
(2)湖南“十二·五”水产业发展规划与实施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水产业发展规划的研究 |
1.3.2 国内水产业发展规划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问题 |
2 湖南“十二·五”水产业发展规划的背景、内容和理论 |
2.1 规划背景 |
2.1.1 我省水产业的发展历史 |
2.1.2 我省水产业相关支农政策 |
2.1.3 我省水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
2.2 规划内容 |
2.2.1 指导思想 |
2.2.2 基本原则 |
2.2.3 发展目标 |
2.2.4 发展重点 |
2.2.5 保障措施 |
2.3 相关理论 |
2.3.1 产业集聚基本理论 |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3 增长极理论 |
3 湖南“十二·五”水产业规划已取得的成效及其评价 |
3.1 规划已取得的成效 |
3.1.1 水产体系建设成效 |
3.1.2 水产基地建设成效 |
3.1.3 水产管理体系建设成效 |
3.2 规划实施情况的比较分析 |
3.2.1 规划实施情况的前后比较 |
3.2.2 湖南与周边省份的比较 |
3.3 规划实施的评价 |
3.3.1 规划实施评价的内容 |
3.3.2 规划指标的分类及量化 |
3.3.3 规划实施评价的方法 |
4 湖南“十二·五”水产业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4.1 水产业发展与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 |
4.1.1 资源约束 |
4.1.2 环境约束 |
4.2 投入不足,一般性设施落后 |
4.2.1 经济因素 |
4.2.2 体制因素 |
4.3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不高 |
4.3.1 自然原因 |
4.3.2 历史原因 |
4.4 有影响力的品牌建设力度不够 |
4.4.1 从品牌主体角度看 |
4.4.2 从消费角度看 |
4.5 服务体系不健全 |
4.5.1 体系建设投入不足 |
4.5.2 体系技术支持的缺乏 |
4.5.3 保险机制的缺乏 |
5 全面达成湖南“十二·五”水产业规划目标的对策建议 |
5.1 加大组织体系建设 |
5.1.1 加大政策力度,强化对组织体系的建设 |
5.1.2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效益 |
5.2 加快要素条件体系建设 |
5.2.1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对外交流合作 |
5.2.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宽资金投入渠道 |
5.2.3 增强技术,提升渔民素质 |
5.3 完善保障体系建设 |
5.3.1 促进政府管理机制改革,搞好政府服务工作 |
5.3.2 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加快现代渔业建设 |
5.3.3 扩大渔业补贴力度,完善保险制度 |
5.3.4 加强渔业法制建设,强化渔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越南海洋经济的发展及其对南海政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依据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二、 研究内容 |
(一) 具体研究内容 |
(二) 重点解决问题 |
三、 创新之处 |
四、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越南海洋经济的发展 |
第一节 越南海洋油气经济 |
一、 海洋油气资源分布状况 |
二、 海洋油气经济的发展及特点 |
第二节 越南海洋渔业经济 |
一、 海洋渔业资源分布状况 |
二、 海洋渔业经济的发展及特点 |
第三节 越南海洋与海岛旅游经济 |
一、 旅游业发展历史回顾 |
二、 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及特点 |
三、 海岛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富国岛为例 |
第四节 :越南海港及海洋运输经济 |
一、 海洋港口经济的发展及特点 |
二、 海洋运输经济的发展及特点 |
第二章 海洋经济对越南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越南海洋经济主要产业的经济效益 |
一、 海洋油气业的经济效益 |
二、 海洋渔业的构成及其经济效益 |
三、 其他主要海洋经济产业的经济效益 |
第二节 越南海洋经济与国计民生的关联分析 |
一、 海洋经济是支撑越南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
二、 海洋经济是带动和改善越南民生的重要保障 |
第三章 越南海洋经济对其南海政策的影响 |
第一节 越南海洋经济政策及其南海政策发展概述 |
一、 越南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
二、 越南南海政策的发展及特点 |
第二节 海洋经济因素对越南南海政策的影响 |
一、 海洋油气经济因素对越南南海政策的影响 |
二、 海洋渔业经济因素对越南南海政策的影响 |
第三节 越南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国际合作对其南海政策的影响 |
一、 俄罗斯与越南的海洋油气合作 |
二、 美国与越南的海洋油气合作 |
三、 日本与越南的海洋油气合作 |
四、 印度与越南的海洋油气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4)产业安全视角下中国农业外资并购法律审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本文的选题背景 |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0.2.1 关注直接投资背景下产业安全的研究 |
0.2.2 对于农业产业安全的研究 |
0.2.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0.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0.4 研究创新 |
0.4.1 实证研究的创新 |
0.4.2 理论研究的创新 |
0.5 研究意义 |
0.5.1 现实意义 |
0.5.2 论意义 |
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安全 |
1.1 农业产业安全概述 |
1.1.1 经济安全与产业安全 |
1.1.2 农业产业安全的内涵与特征 |
1.2 全球化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安全观 |
1.2.1 贸易自由化背景下的农业安全 |
1.2.2 投资自由化背景下的农业安全 |
1.3 外资并购背景下的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现状 |
1.3.1 外资并购农业企业的特点 |
1.3.2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现状 |
2 我国外资并购双重审查的构建基础 |
2.1 外资并购双重审查的经济基础 |
2.1.1 外资并购的一般法律风险 |
2.1.2 并购的垄断风险 |
2.1.3 并购的农业产业安全风险 |
2.2 反垄断审查规制外资并购的法理基础 |
2.2.1 价值取向 |
2.2.2 国民待遇 |
2.2.3 反垄断的域外效应 |
2.2.4 反垄断法的农业豁免依据 |
2.3 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的法理基础 |
2.3.1 国家经济主权的行使 |
2.3.2 国家利益至上的国民待遇 |
3 农业产业外资并购的反垄断审查 |
3.1 外资并购反垄断审查的立法评析 |
3.1.1 反垄断法规制并购的立法依据 |
3.1.2 反垄断规制并购的法律影响 |
3.1.3 农业产业反垄断审查的缺失评析 |
3.2 发达国家外资并购反垄断审查的立法借鉴 |
3.2.1 美国的外资并购反垄断审查 |
3.2.2 日本的外资并购反垄断审查 |
3.3 外资并购农业企业的反垄断审查完善 |
3.3.1 农业反垄断审查应重点针对跨国粮商 |
3.3.2 农业反垄断审查标准的改进 |
3.3.3 农业反垄断应建立“有限豁免” |
4 农业产业外资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 |
4.1 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的立法评析 |
4.1.1 安全审查规制并购的立法依据 |
4.1.2 产业安全审查的影响 |
4.1.3 农业产业安全审查的缺失评析 |
4.2 发达国家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的立法借鉴 |
4.2.1 美国的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 |
4.2.2 日本的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 |
4.3 外资并购农业企业的安全审查制度完善 |
4.3.1 农业安全审查原则——产业开放与适度保护的平衡 |
4.3.2 农业安全审查的内容完善——对等原则下的政治因素 |
4.3.3 农业安全审查标准的立法改进 |
4.3.4 农业安全审查的程序与机构 |
5 农业产业外资并购双重审查的协调 |
5.1 外资并购双重审查制度的关系辨析 |
5.1.1 相互关联 |
5.1.2 相互区分 |
5.2 农业产业外资并购双重审查的协调与完善 |
5.2.1 我国农业外资监管的法律协调问题 |
5.2.2 协调的完善 |
5.3 农业产业外资并购法律审查的目标共融与功能互补 |
5.3.1 主旨共融的审查框架 |
5.3.2 功能互补的审查手段 |
6 农业外资并购法律审查的完善路径与前瞻 |
6.1 外资并购法律审查的发展进程 |
6.1.1 发展路径 |
6.1.2 发展前瞻 |
6.2 构建《国家产业(农业)安全法》 |
6.2.1 立法模式探析 |
6.2.2 农业安全法的重要原则 |
6.2.3 农业安全法的重要内容 |
6.3 外商农业投资的法律环境完善 |
6.3.1 统一外资法,提升外资并购立法层次 |
6.3.2 国内农业法的保障与支持 |
6.3.3 提升农业产业组织形式的法律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美国反补贴实体法律实施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对象、方法以及结构安排 |
第一章 美国反补贴规则的经济政治分析 |
第一节 关于补贴与反补贴理论流派的梳理 |
一、立足于全球资源配置的角度 |
二、立足于补贴提供方的角度 |
三、立足于补贴受影响方的角度 |
四、立足于补贴方与受影响方相互博弈关系的角度 |
第二节 补贴与反补贴基本经济含义及效应分析 |
一、补贴的基本经济含义及其效应分析 |
二、反补贴的基本经济含义及其效应分析 |
第三节 美国反补贴规则的贸易政治分析 |
一、分析工具的引入——公共选择理论 |
二、贸易保护措施诉求集团与为其支付代价群体之间的政治失衡 |
三、关税水平下降与贸易补偿措施的兴起 |
第二章 美国反补贴规则历史演变及与多边规则的相互作用 |
第一节 美国反补贴规则演变进程 |
一、单边立法时期单轨制立法 |
二、单边向多边过渡阶段的双轨制立法 |
三、多边体制下单轨立法的回归 |
第二节 美国反补贴规则和多边规则的相互作用 |
一、美国主导GATT/WTO 反补贴谈判与规则的形成 |
二、GATT/WTO 反补贴规则很大程度为美国规则和实践的多边化 |
第三节 多哈反补贴规则谈判美国立场分析 |
一、多哈回合谈判情况简要回顾 |
二、美国立场分析 |
三、简评 |
第三章 美国反补贴规则中的补贴认定 |
第一节 补贴三要素分析 |
一、补贴提供者 |
二、财政资助 |
三、授予一项利益 |
第二节 利益的转移和传递性 |
一、上游补贴中的利益传递 |
二、私有化中的利益传递 |
三、多哈回合谈判相关提案 |
第三节 补贴专向性标准 |
一、专向性标准的历史沿革 |
二、专向性标准主要问题认定分析 |
第四章 美国反补贴规则中的损害和因果关系认定 |
第一节 同类产品和国内产业 |
一、同类产品 |
二、国内产业 |
第二节 损害的确定 |
一、损害的判断标准 |
二、累积评估 |
第三节 因果关系认定 |
一、因果关系的标准 |
二、ITC 认定因果关系的方法 |
三、不归因问题 |
第五章 美国对华产品反补贴调查中的法律问题 |
第一节 美国对华产品适用反补贴规则历程及原因分析 |
一、美国对华产品适用反补贴规则历程 |
二、美国对华产品适用反补贴规则原因分析 |
第二节 法律问题之一——非市场经济 |
一、美国贸易救济法中的“非市场经济国家”问题 |
二、美国对“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补贴规则实践 |
三、美国反补贴法对中国的适用性问题 |
四、对“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双反调查带来的重复计算问题 |
第三节 法律问题之二——补贴认定 |
一、国有企业的“当局”性质认定 |
二、外商投资企业税收政策的专向性问题 |
第四节 法律问题之三——补贴利益的基准 |
一、美国法中关于基准的规定和实践 |
二、对华案件中外部基准的选择 |
三、中国入世议定书外部基准条款的影响 |
第六章 中国应对策略探讨 |
第一节 美国关注的中国补贴政策 |
一、一般性补贴政策 |
二、针对特定行业补贴政策 |
第二节 中国对策研究 |
一、及早构建国内补贴政策信息库 |
二、有效调整已有补贴政策 |
三、适时采取反制措施 |
四、积极利用国内和国际双重救济 |
五、力争从规则层面根本解决问题 |
第三节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6)20世纪中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及难点 |
四、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一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淡水养殖技术的奠基 |
第一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渔业的诞生 |
第二节 传统水产养殖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
第三节 近代我国的水产科学试验及水产教育 |
第四节 20世纪上半叶我国淡水养殖业生产概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文革前中国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 |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文革前我国淡水养殖业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 |
第三节 鱼苗培育及育种技术的发展 |
第四节 池塘“八字精养法”的提出 |
第五节 湖泊、水库养殖技术的初步发展 |
第六节 河道养殖与捕捞技术的提高 |
第七节 人工饵料技术的初步发展 |
第八节 鱼病防治技术的初步发展 |
第九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革时期中国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 |
第一节 文革时期我国淡水渔业发展概况 |
第二节 人工繁殖及育种技术的进步 |
第三节 池塘养殖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
第四节 湖泊、河道养殖技术的发展 |
第五节 网箱养鱼技术的开发 |
第六节 人工颗粒饵料技术的进步 |
第七节 增氧机及其它渔业机械的发明 |
第八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一)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中国淡水养殖业发展概况 |
第二节 鱼苗培育与人工繁殖育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
第三节 池塘养殖技术与生态养鱼技术的进步 |
第四节 湖泊和水库养殖技术进一步提高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二) |
第一节 流水高密度养鱼技术迅速发展 |
第二节 人工饵料技术全面发展 |
第三节 鱼病防治技术取得丰硕成果 |
第四节 淡水养殖机械进一步发展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20世纪中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动因分析 |
第一节 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淡水养殖技术发展提供了条件 |
第二节 悠久的养殖历史是淡水养殖技术发展的基础 |
第三节 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必要前提 |
第四节 正确的方针政策是淡水养殖技术发展的重要保障 |
第五节 科技与教育的发展是淡水养殖技术快速发展的关键 |
第七章 淡水养殖技术对淡水养殖业发展的作用及存在主要问题探讨 |
第一节 淡水养殖技术的进步促进我国淡水养殖业快速发展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存在主要问题探讨 |
第三节 对进一步发展我国淡水养殖技术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7)我国海洋经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实践意义 |
1.2 论文创新之处 |
1.2.1 独特的研究方法 |
1.2.2 本学科第一篇以文献为研究对象的论文 |
1.2.3 本文内容具有综合性、系统性 |
1.3 资料收集与处理方法 |
1.3.1 资料来源 |
1.3.2 处理方法 |
第二章 海洋经济研究的起步阶段 |
2.1 海洋经济理论研究 |
2.1.1 关于海洋经济定义的研究 |
2.1.2 关于海洋经济学的研究 |
2.1.3 关于海洋区划、功能区划的研究 |
2.1.4 关于海洋经济地理的研究 |
2.2 海洋产业研究 |
2.2.1 海洋渔业研究集中在海水养殖业 |
2.2.2 海运业研究以港口资源的评价和开发现状介绍为主 |
2.2.3 滨海旅游业研究以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开发为主 |
2.2.4 滨海油气开发研究以石油勘探为主 |
2.2.5 海洋能开发研究以潮汐能、风能开发为主 |
2.2.6 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研究以滨海砂矿资源开发为主 |
2.2.7 海洋产业综合研究很少 |
2.3 海洋区域经济研究以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为主 |
2.4 海洋开发战略和管理问题研究 |
2.4.1 海洋战略研究主要是对20 世纪末海洋开发战略进行探讨 |
2.4.2 海洋管理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内外海岸带管理的体制、政策和方法 |
2.5 海洋环境问题研究 |
2.6 起步阶段的研究活动 |
2.7 小结 |
第三章 海洋经济研究的初步形成阶段 |
3.1 理论研究的视角、范围、研究方法多样化 |
3.1.1 海洋经济定义的界定 |
3.1.2 海洋经济学概念的研究 |
3.1.3 海洋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探讨 |
3.1.4 海洋产业分类的研究 |
3.1.5 海陆一体化的研究 |
3.1.6 海洋区划和功能区划的研究 |
3.2 产业研究仍集中在渔业和海运业,其它产业研究有所增加 |
3.2.1 海洋渔业研究呈现多角度 |
3.2.2 海岛旅游研究增多 |
3.2.3 海运业研究以港口发展定位、功能优化、地域组合、集装箱港口建设为主 |
3.2.4 海洋油气和其它海洋能源开发研究 |
3.2.5 海洋科学技术的研究受到重视,海洋生物技术研究较多 |
3.2.6 海盐及盐化工业研究较少 |
3.2.7 海水淡化和海水利用研究受到重视 |
3.2.8 产业综合研究中海产业结构特点和结构调整研究增多 |
3.3 省级区域海洋经济建设研究和全国海岛调查研究较多 |
3.4 海洋开发战略和管理问题研究 |
3.4.1 海洋强国战略为研究重点 |
3.4.2 海洋管理研究内容丰富多样 |
3.5 海洋环境研究得到重视 |
3.6 海洋地缘政治研究 |
3.7 初步形成阶段的研究活动 |
3.8 小结 |
第四章 海洋经济研究的逐步完善阶段 |
4.1 理论专着显着增多,研究视角、范围、方法更趋多样化 |
4.1.1 海洋经济概念界定 |
4.1.2 海洋产业分类研究 |
4.1.3 海洋经济地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
4.1.4 “海陆一体化原则”发展为“海陆一体化建设” |
4.1.5 经济区划有了新观点,功能区划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
4.1.6 海洋规划理论研究 |
4.1.7 海洋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探讨增多 |
4.1.8 海洋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 |
4.1.9 海洋经济统计分析和海洋经济核算研究 |
4.2 传统产业增添新内容,新兴产业不断发展,未来产业开始起步 |
4.2.1 海洋休闲渔业兴起,渔业结构多元化,研究内容更丰富 |
4.2.2 滨海旅游业应用研究很多,基础理论研究有待加强 |
4.2.3 海洋集装箱运输研究非常深入 |
4.2.4 海盐及盐化工业研究 |
4.2.5 海水淡化和海水利用研究受到重视 |
4.2.6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研究较多 |
4.2.7 产业综合研究探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
4.3 海洋区域经济研究 |
4.4 海洋开发战略和经济管理研究 |
4.4.1 海洋经济战略研究 |
4.4.2 海洋经济管理研究 |
4.5 海洋环境问题研究 |
4.6 海洋文化、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 |
4.7 逐步完善阶段的研究活动 |
4.8 小结 |
第五章 我国海洋经济研究的展望 |
5.1 我国海洋经济研究的总体评价 |
5.1.1 海洋经济研究的脉络 |
5.1.2 海洋经济研究的特点 |
5.2 我国海洋经济研究的展望 |
5.2.1 理论方面应加强可持续发展、人海关系研究 |
5.2.2 区域方面应加强海陆一体化研究、重点城市的研究 |
5.2.3 产业应重点研究海洋运输业、海洋服务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
5.2.4 管理应研究如何落实海洋功能区划、海域有偿使用法和物权法 |
5.2.5 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劳务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国际劳务合作理论评述 |
第一节 有关概念的界定 |
一、有关国际经济合作的认识 |
二、国际劳务合作的定义及一般特征 |
第二节 国际劳务合作的相关理论阐释 |
一、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二、地理学的相关研究 |
三、马克思主义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对人口流动动因的分析 |
四、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二章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劳务合作的背景 |
第一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劳务合作的政治背景 |
一、中俄国家关系发展的进程 |
二、普京执政以来的中俄两国关系 |
第二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劳务合作的经济背景 |
一、中俄经贸关系的历史进展 |
二、近年来中俄经贸合作的状况与特点 |
三、中俄劳务合作现状分析 |
第三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劳务合作的可进入性分析 |
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的地缘地位分析 |
二、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人口及劳动力资源互补性评述 |
三、“走出去”和振兴东北战略与2004~2010 年远东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劳务政策 |
四、全球化对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劳务合作的影响 |
五、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劳务合作的空间影响因素分析 |
六、边境城市的促进作用 |
第三章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劳务合作的主要行业 |
第一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森林工业的劳务合作 |
一、远东的森林工业特点 |
二、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与林业政策 |
三、东北与远东地区林业劳务合作的特点 |
四、东北与远东地区林业劳务合作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
五、加强东北与远东地区林业劳务合作的对策 |
第二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农业的劳务合作 |
一、区域农业现状评述 |
二、东北与远东农业劳务合作的可行性 |
三、东北与远东农业合作的形式与特点 |
四、东北与远东农业劳务合作存在的问题 |
五、东北与远东农业合作的对策 |
第三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渔业的劳务合作 |
一、远东的海洋及渔业资源评述 |
二、远东水产业存在的问题 |
三、东北与远东海洋领域劳务合作的可行性 |
四、东北与远东海洋领域的劳务合作方式及对策 |
第四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建筑业的劳务合作 |
一、区域建筑业现状评述 |
二、东北与远东建筑业劳务合作的可行性 |
三、东北与远东建筑业劳务合作的方式 |
四、东北与远东建筑业劳务合作存在的问题 |
五、东北与远东建筑业劳务合作的对策 |
第四章 区域劳务合作对中国东北及俄罗斯远东的影响 |
第一节 俄罗斯经济中的外国移民问题 |
一、中俄对“移民”概念的不同理解 |
二、俄罗斯的外国移民现状评述 |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移民问题 |
第二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劳务合作的经济影响 |
一、劳务输出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影响 |
二、引进劳务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影响 |
三、东北与远东劳务合作中互利不等利的收益分析 |
四、对劳务合作经济影响的评价 |
第三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劳务合作的政治影响 |
一、对俄罗斯的政治影响 |
二、对远东地区的政治影响 |
三、对劳务者本人的影响 |
第四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劳务合作的社会影响 |
一、对劳务合作社会影响的理论分析 |
二、劳务合作对远东地区的社会影响 |
三、对劳务者本人的影响 |
第五节 “中国扩张”的地缘政治学透视 |
一、非传统安全背景影响下的“人口扩张”论 |
二、安全要素与人口的政治平衡 |
三、中国和平发展的意义 |
第五章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劳务合作的战略与模式选择 |
第一节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区域发展前景 |
一、贝—阿铁路干线区及雅库特区 |
二、滨海边疆区 |
三、东部港口区 |
四、边境地区 |
第二节 俄罗斯入世对中俄劳务合作的影响 |
一、劳动移民仍将持续增加 |
二、GATS 拓展了第三产业市场的发展空间 |
三、法制的健全将保障劳务的权利和利益 |
第三节 菲律宾的劳务输出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一、菲律宾的移民现状及收益分析 |
二、菲律宾的劳务输出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四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劳务合作发展的模式选择与对策 |
一、互利双赢——对以往中俄经贸合作原则的修正 |
二、综合型经济合作战略——东北与远东区域劳务合作持续发展的模式与对策 |
三、东北与远东劳务合作的区域对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中国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选题依据 |
1.2 基本假设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和内容结构 |
1.4 研究方法探讨 |
1.5 主要观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综述 |
2.1 产业组织理论渊源 |
2.2 产业组织理论 |
2.2.1 市场结构理论 |
2.2.2 市场行为理论 |
2.2.3 市场绩效理论 |
2.3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
2.3.1 芝加哥学派 |
2.3.2 新制度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
2.3.3 可竞争市场理论 |
2.3.4 新的分析方法的引入 |
2.4 我国汽车产业组织分析的综述 |
第三章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
3.1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简要历史 |
3.1.1 世界汽车工业中心的四次转移 |
3.1.2 世界汽车产量增长及构成 |
3.1.3 世界汽车的普及的基本情况 |
3.2 世界轿车发展的基本现状与走势 |
3.2.1 简单回顾 |
3.2.2 基本现状与走势 |
第四章 我国轿车发展概述与轿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4.1 我国轿车发展概述 |
4.1.1 起步阶段(1958-1982) |
4.1.2 全面发展阶段(1983-至今) |
4.2 轿车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4.2.1 汽车业已成为我国工业化新时期的新兴主导产业 |
4.2.2 汽车产业的关联性分析 |
4.2.3 从汽车关联性出发,促进汽车产业发展 |
第五章 我国轿车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影响轿车供给的因素 |
5.2 影响轿车需求的因素 |
第六章 我国轿车产业组织分析 |
6.1 我国轿车的市场结构分析 |
6.1.1 市场集中度的测量 |
6.1.2 对集中度的评价 |
6.1.3 纵向一体化 |
6.1.4 规模经济 |
6.1.5 进入壁垒 |
6.1.6 产品差异化 |
6.2 我国轿车厂商的市场行为分析 |
6.2.1 价格行为 |
6.2.2 产品策略 |
6.2.3 有关广告宣传活动方面的策略 |
6.2.4 并购重组行为 |
6.3 我国轿车产业的市场绩效 |
6.4 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三者的关系分析 |
第七章 我国轿车产业组织政策与建议 |
7.1 产业组织政策简述 |
7.1.1 产业组织政策的概念与分类 |
7.1.2 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 |
7.1.3 产业组织政策的手段 |
7.2 我国轿车产业的结构规制与行为规制 |
7.2.1 轿车产业的市场结构规制 |
7.2.2 轿车工业的企业行为规制 |
7.3 我国轿车产业的其他相关政策 |
7.3.1 轿车产业的技术政策 |
7.3.2 轿车产业的消费政策 |
7.3.3 支持关联产业发展的政策 |
7.4 产业政策建议 |
7.4.1 继续推动汽车产业横向重组和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
7.4.2 促进汽车零部件的发展 |
7.4.3 改善轿车消费环境 |
第八章 基本结论和研究展望 |
8.1 基本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我国银行业履行入世承诺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金融深化与我国银行业的开放:理论视角 |
第一节 传统金融深化理论的分析 |
第二节 后华盛顿共识和金融抑制:金融深化理论体系的演进 |
第三节 金融深化与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 |
第三章 入世前过渡期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状况 |
第一节 入世前过渡期我国银行业履行的承诺 |
第二节 入世前过渡期中国银行业生存状况的数据检验 |
第四章 入世后过渡期我国银行业履行承诺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入世后过渡期我国银行业将履行的承诺 |
第二节 对入世后过渡期中国银行业生存环境状况的分析 |
第三节 入世后过渡期我国银行业继续履行承诺的影响分析 |
第五章 对我国银行业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对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适度控制 |
第二节 中国银行业组织结构改革 |
第三节 适度开展混业业务 |
第四节 以客户为导向的业务调整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试析入世对我国水产业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海洋战略思想研究[D]. 彭克慧. 武汉大学, 2015(01)
- [2]湖南“十二·五”水产业发展规划与实施的对比研究[D]. 李仁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2)
- [3]越南海洋经济的发展及其对南海政策的影响[D]. 李小波. 暨南大学, 2014(03)
- [4]产业安全视角下中国农业外资并购法律审查研究[D]. 谢翀. 武汉大学, 2012(06)
- [5]美国反补贴实体法律实施问题研究[D]. 林惠玲. 华东政法大学, 2010(04)
- [6]20世纪中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变迁研究[D]. 蒋高中.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7]我国海洋经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D]. 孙智宇. 辽宁师范大学, 2007(02)
- [8]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劳务合作研究[D]. 王殿华.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9)
- [9]中国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研究[D]. 丰志培. 合肥工业大学, 2005(05)
- [10]我国银行业履行入世承诺的问题与对策[D]. 李卓.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