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讨社科院图书馆馆员的绩效考核(论文文献综述)
陈海贝[1](2020)在《情报视角下智库能力体系构成与建设》文中研究说明全球智库整体呈现出蓬勃发展之态,不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智库在科学决策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健全决策体系。中国智库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利于丰富智库研究的理论体系,也有利于提高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整体水平,更有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实力。本文首先查阅并整理与智库相关的国内外学术着作、期刊、硕博论文、政策文件、研究报告、媒体报道及评论等资料,梳理了智库和智库能力的概念和内涵,构建了以研判选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思想生产能力和传播转化能力四个维度为主的中国智库能力体系。其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相关假设,验证了本研究构建的智库能力体系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然后,构建了智库能力模型,通过问卷星、电子邮件等线上调查方式和纸质问卷等线下调查方式,邀请国内智库专家对各项智库能力进行评价,验证中国智库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能力对综合能力的影响程度,形成智库能力体系的综合评价,并对中国智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根据国内不同类型智库的差异化问题以及各类型智库的突出能力和薄弱能力,针对性地提出有效建议。本文主要解决了“智库能力是什么”以及“智库能力如何建设”两个重点问题。通过智库能力评价结果,发现中国智库能力缺失的问题所在。虽然中国智库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仍需要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和发展过程中的重难点,从各方面提升能力:一是从主动意识、大局意识、认知意识、学习意识、问题意识和动态意识等方面,不断提高其研判选题能力;二是从系统优化、专业方法、战略优化、组织管理和临场发挥等方面,不断提高其信息收集能力;三是从精准剖析、数字技术、思想创新、专业动态、学术写作和察错纠错等方面,不断提高其思想生产能力;四是从传播转化动力、传播转化意识、传播转化内容、传播转化对象、传播转化目的、传播转化渠道和传播转化形式等方面,不断提高其传播转化能力。中国智库如果通过全方位的能力提升,必定能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更大效用。
赵秀敏[2](2020)在《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建设机构知识库探析》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建设较成功的机构知识库的内容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建设机构知识库进行系统的可行性分析。并针对在建设时出现的主要问题:人才困难、服务方式的困难、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服务意识不强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解决方案。
李洁[3](2019)在《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走进了数据驱动的“智能时代”,数据成为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的逻辑起点。“数据驱动”打破了基于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桎梏,形成了从问题到数据又回归问题的新方法论认识——基于数据解决问题。这一研究范式将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从对问题本源的探索推向知识服务的本真,可以说,从数据直面用户、管理和服务为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供给侧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知识发现服务要改变的不只是管理技术、管理规则或服务形式,而要涉及整个管理理念和服务体系。而大数据环境中,数字图书馆信息发生源越来越多,数据产出量越来越大,数字资源增长速率越来越快,数据异构性越来越明显,数据老化节奏越来越快,低价值密度隐患的知识饥渴和数据海啸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用户对发现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数字图书馆数据资源正面临着重新被发现的挑战。迎面变化和挑战,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发现服务不单要完成从文献数字化到内容数据化的知识组织转型,更应实现数字资源从内容数据化到数据智能化的价值开发和智慧洞见。数据驱动的科研范式开辟了知识发现的新路径,开启了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时代新转型。探索数据驱动理念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模式的新形态,需要学习、内化数据科学相关理论,需要剖析知识发现的驱动要素和作用机制,需要打破传统的资源发现固化模式,创建知识发现服务的创新生态功能圈。融合数据驱动和知识发现的双重技术优势,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趋从数据化、数据向知识转化的语义关联、可视化和智能化驱动维度寻求用户数据、内容资源数据、专家数据、业务数据的新协同,开发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精准文献推荐等的新应用,强化数据的集群整合、提升平台的绿色联通、实现用户界面的友好交互,使数字图书馆成为支持用户知识探索与发现创造的智能服务系统,使数据资源最大化的进行价值开发与知识转化,使用户随时随地都能受益于数字图书馆高效、便捷、友好与智能的知识发现服务体验。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数据驱动、知识发现研究成果的追本溯源,界定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核心理念;通过文献分析、调查访谈、仿真实验、模型训练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分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环境、驱动机制、创新模式、模式应用以及创新策略制定。围绕主要研究内容,本文第三章从数据环境特征、数据环境变化和数据环境开发分析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机遇与挑战;第四章结合数据要素、数据驱动过程、数据驱动维度探讨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驱动动力机制、流机制、协同驱动机制和数据驱动控制机制;第五章通过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模式创新衍变的内在使命分析,指出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构建依据、构建基础和构建过程;第六章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进行具体的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文本推荐和多粒度检索决策应用;第七章针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具体瓶颈给出各驱动维度的应对策略。具体内容阐述如下:第3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分析本章是对大数据驱动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场域的情境解构。首先,基于大数据的4V特征,面向全数据,分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数据形态、存在方式、存储模式、存储内容、数据价值等方面的特性。其次,探讨数据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思维、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范式影响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革新的优劣利弊。最后,基于环境特性和环境变化的双向作用状态定位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发展的开发方向。明确本文研究目的的同时,引出4、5、6、7章节的主要研究任务。第4章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机制分析本章作为第5章的铺垫,详细解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平台的数据要素和驱动作用形式。通过用户数据、资源内容数据、专家数据的分类界定,为第6章科研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精准文献推荐等的服务模式应用提供数据基础;通过数据化、语义关联、可视化、智能化的数据驱动维面的层级解构,为第7章的创新策略制定奠定优化主线;基于数据要素、驱动过程和驱动维面,从内外力作用的动力机制、输入-输出的流机制、数据融合的协同驱动机制以及数据驱动控制机制具体呈现数据驱动与知识发现服务交互融合的催化反应。第5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研究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本章首先对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构建进行内在逻辑分析;其次,从资源发现既有模式、知识产品和技术支持方面阐述实现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外在基础;最后,综合内在逻辑和外在基础,进行创新模式的基础框架和平台架构的初步解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构建。第6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用研究本章在第5章提出的创新模式的基础上,分别利用科研用户数据进行数字图书馆百度发现的科研用户画像构建,利用文献数据进行以研究对象、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为核心要素的研究设计指纹构造,结合用户画像和研究设计指纹实现精准文献推荐,并通过用户检索实验验证多粒度检索决策的优势。第7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策略研究基于第4章对数据驱动维度和驱动机制的分析,本章旨在明确数据化、语义化、关联化、可视化和智能化驱动的创新方向并进行相应的优化路径设计,针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制约因素,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与对策建议。大数据环境下,重新界定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内涵、探讨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驱动机制、创新数字图书馆既有的资源发现服务模式,有利于从方法论认识层面为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提供理论支持。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统一检索及其延伸功能,更在于此基础上辅助科学发现的循证决策、智能管理和知识再造的服务价值。在人类不断探索未知与努力认识未知的道路上,数据驱动+知识发现的催化反应为科学发现的方法探索提供了一个可行参考,推动着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不断革新的历程中惠及更多的求知受众。
王秋[4](2019)在《昆明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七大将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而十八大继续强调了推进重大公共文化工程项目的建设力度,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服务保障法》颁布实施,从法律层面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及其保障措施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快速地、有效地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法律保障。本文通过对昆明市禄劝县团街镇、石林县长湖镇、富民县撒旦镇的实证调查,结合昆明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实践,从顾客满意度视角分析了昆明市农村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剖析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及其面临的困境,分析了农村居民的实际文化需求,进而提出了相关建设思路,为地方政府更好地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供借鉴。基于文献归纳和问卷调查结果,本文获得以下研究发现:(1)昆明市率先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包”建设,并随之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经费投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需求反馈机制、考核制度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2)总体上,昆明市农村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对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着认知偏差,且农村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偏低。(3)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职业类型和自评经济阶层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在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及其维度上存在着显着差异,并且农村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知晓度对公共文化服务总体满意度及四个维度均有显着正向影响。(4)昆明市地方政府亟需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提升政府的政策宣传力度,搭建农村居民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提高农村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与效率。
李瑞[5](2019)在《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发展过程具有独特的国家和地方情境。中国加强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意味着地方新型智库建设已经进入提升智库专业化发展能力、提高智库资源的配置效率、改善智库市场发展环境的新时代。地方党政部门面对的越来越复杂的决策咨询需求,亟需地方智库发挥重要作用。地方党政部门在提升地方治理能力、健全地方科学决策支撑体系和增强地方软实力的进程中,其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时效性、科学性等决策咨询需求与地方智库提供的决策咨询质量不高、时效性不强、知识创新能力不足等有效供给的矛盾逐渐显现,表现为地方决策咨询需求与供给间的不匹配。地方党委政府需要面向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深度参与国际竞争等诸多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面对地方党政决策环境的变化,地方党政部门决策咨询需求,已经呈现出时效性、风险性、科学性、预见性、系统性、战略性等特征。随着地方科学决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时代地方智库建设即需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更需要与其他智库进行协同创新来满足地方党政部门的复杂性决策咨询需求。当前,地方智库协同创新实践仍处在探索阶段,如何加强地方特色高端智库建设,如何推动地方智库协同创新以及协同创新模式如何形成与发展等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国内外关于智库创新的必要性以及存在问题的研究,表明了现代新型智库发展对协同创新的迫切需求,但智库与协同创新研究鲜有交集,有针对性地对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与发展研究亟待开展。本文以智库建设理论、协同创新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研究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与发展问题,围绕“地方智库协同创新内涵——价值共创——模式形成与发展”这一主线展开研究。运用基于扎根理论思想的案例研究方法,主要分析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内涵、地方智库协同创新价值共创、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形成和模式发展这四个主要问题。本文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首先,从协同创新理论视角出发,通过案例数据编码与分析,研究了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内涵。研究表明,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是发挥党政机关的主导作用并形成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明确的目标和共同愿景,通过驱动力、调控措施、形成条件和动态过程对智库所需创新要素的整合,使地方智库呈现出协同创新持续发展、动态循环的趋势。其次,研究从“组织—资源—能力”要素的协同,揭示了地方智库协同创新价值共创机理。研究表明,组织协同要素、资源协同要素、能力协同要素与外部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促进并形成各要素整体“1+1>2”的协同效应,从而实现地方智库协同创新价值共创,即“协同主体→跨界融合→知识创新→思想成果”。再次,要素协同影响和决定着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的形成。研究表明,组织要素协同、资源要素协同、能力要素协同分别影响着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所形成模式的协同创新内容、范围、程度和主体数量。从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深度和范围出发,在要素协同的作用下,地方智库协同创新形成了知识整合、项目合作、智库联盟、数据共享四种主要模式。最后,从协同创新模式发展视角,分析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发展的元素变革和维度转变问题。研究表明,元素变革为地方智库协同创新价值目标等重要元素的变革;组织与空间维度转变为发挥党政机关的行政和地方智库思想市场的双重作用和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地区聚散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转变。并从重要元素和组织与空间两个维度探讨了模式发展的实现路径。本研究的创新性和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本研究对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内涵和价值共创机理进行数据编码与分析,并对构念进行提炼与界定。虽然目前已有学者对智库协同创新内涵有所界定并提出协同创新的重要意义,但对地方智库协同创新内涵及价值共创的研究和探讨仍然不够深入。本研究通过地方智库协同创新实践案例数据编码与分析发现,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是在驱动力、调控措施、形成条件和动态过程共同作用下的动态发展过程;在组织、资源和能力要素协同的共同作用下,多元主体实现价值共创的协同效应以满足用户需求和推动自身发展。对地方智库协同创新内涵和价值共创机理的研究,即对智库建设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起到了补充和完善作用,又对协同创新理论在智库研究中的应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第二,本研究提出了以地方智库协同创新内涵为基础的研究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型。通过对地方智库协同创新实践案例的数据编码分析和对构念的提炼与界定,提出了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内涵和价值共创机理模型;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知识整合、合作研究、智库联盟和数据共享四种主要模式,并分析其形成机理;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发展模型。上述机理和模型研究对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第三,本研究从协同创新模式发展的角度提炼了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内含的元素和维度相关构念。通过案例数据的编码分析,提炼出地方智库协同创新实践具有的特质、重要元素和组织与空间两个维度,在对现有理论梳理、案例数据编码分析和构念的提炼界定基础上,提出地方智库的“元素变革+组织与空间维度转变”协同创新模式发展模型,并基于元素变革、组织与空间维度转变提出模式发展的实现路径。上述研究对基于协同创新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在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发展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补充与延伸。
李雪[6](2019)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民阅读越来越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一步,公众阅读水平的提升对我国产业发展和经济进步有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信息技术深入发展,对知识信息和电子资源的需求越来越急迫。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作为我国首批高新区,具有高新产业云集,人口学历层次高,高校众多、高校图书馆资源丰富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公共图书馆资源缺乏、电子资源获取渠道狭窄,高校图书馆利用率不足等问题,所以,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有较强的可行性。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合理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对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整体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具体从五个部分分析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第一部分介绍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释了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相关概念;论述了本文运用的相关理论;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然后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而引出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阅读需求分析。通过分析东湖高新区特殊的产业和人才情况,进而对高新区社区居民和园区职工的阅读需求进行调研,充分了解公众对图书馆资源的需求。第三部分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校图书馆自主开放问题分析。高新区存在众多高校且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不足,同时,高校图书馆自主开放有很多问题。所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开放具有可行性。第四部分提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可行的模式,主要包括运营模式、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第五部分是总结与展望,是对全文的整体归纳和总结并说明可能存在的不足。
陈远方[7](2018)在《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情境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探讨了在数据驱动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机理及其新型服务能力提升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智慧图书馆以物联网、云计算技术为基础,以智慧化元素为手段,实现“互联互通、透彻感知、深度整合、便捷高效、服务创新”为特征,为用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智慧服务。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是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进一步发展与升级,是为了全面提升图书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支撑其在教学、科研、社会管理、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能力,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本体、物联网、推理机等技术,使图书馆服务向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可视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增强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功能,帮助用户创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要从过去的资源驱动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具体表现在资源建设上,从以图书馆为中心的资源拥有,向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资源获取上转变;在资源形态上,表现在从以纸质资源为主向纸电(纸质和电子)资源合理搭配、空间资源再造和人力资源再造上转变。表现在服务内容上,从简单提供文献和数据向提供信息、知识和智慧的服务转变;从单一的文献提供向立体式的创客空间、学习平台提供的转变;从整册文献的借阅服务向碎片化知识的获取转变。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功能从以文献提供为主的服务向以信息输送、数据挖掘、空间再造、知识发现、智慧服务为主的“以人为本”的服务功能转变。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用户日益丰富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从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供给侧的基本要素(资源、人才、服务、技术、空间等)出发,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建构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机理模型,并提炼出影响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关键因素,然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各影响因素,以可靠的数据支撑结论的科学性,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需分别优化升级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互联情境、资源情境和服务情境的易用性、有用性、激励性等功能,实现从平台技术、资源内容、服务情境的关注跃迁到对用户的关注,这是本文的行文思路与写作逻辑。所取得的成果希望为我国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和供应侧结构改革提供实践和理论价值。本文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绪论。本章首先指出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梳理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研究现状并进行述评,同时介绍了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法路线以及创新点等内容。第2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本章从研究的相关概念出发,围绕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及理论基础部分进行阐述,包括智慧图书馆的相关概念、技术接受模型、情境感知相关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智慧城市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基本理论。清晰地阐释了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知识服务延伸等内容,既传承已有的研究理论成果,又完善了新的研究框架。第3章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机理研究。依据情境感知相关理论、知识创造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智慧图书馆等理论分析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要素及延伸机理,构建了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机理系统模型。第4章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影响因素研究。由第3章的机理分析,从内外动力要素方面析出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关键影响因素,并进行实证研究。第5章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资源情境建构研究。介绍资源情境的要素与内容,并提出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资源情境构建策略。第6章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互联情境建构研究。介绍技术情境和空间情境的相关要素与内容,并提出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互联情境建构策略。第7章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服务情境建构研究。介绍服务情境的要素与内容,并提出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服务情境构建策略。第8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总结归纳了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陈述了研究中还存在局限与不足,分析了未来研究的趋势及展望。
肖艳[8](2017)在《新型智库建设背景下社科院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文中提出当前,随着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理念的不断深化,全国各地的社科院都在如火如荼地构建新型智库,从而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库决策参考。承担信息服务职责的图书馆作为社科院重要部门,需要全面激发潜能,为学科建设和科研服务的同时,也要主动融入智库建设,构建相匹配的信息服务体系应对新型智库建设,为各类领域科研人员提供全面的数据及指导信息。本文分析了新型智库建设背景下社科院图书馆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刘华帆[9](2017)在《新型智库建设背景下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智库日益成为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决策支撑的重要途径。国家相关决策部门都认识到建设我国新型智库的重要性,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进包括社科院在内的各类社科研究机构的智库转型工作。地方社科院纷纷提出打造特色智库的目标,作为社科院重要信息源的图书馆,也应该抓住此次转型契机,创新信息服务方式,为智库提供更专业、深层次的服务,健全智库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促进国家现代化治理水平的提高。学科馆员制度作为一种智慧学科化服务模式,能够深化社科院信息服务工作,促进社科院科研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对促进社科院学科交流和学科研究深度,实现社科院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保障新型智库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我国新型智库建设的全面认识,分析新型智库建设对社科院图书馆角色定位新的审视,以及对其提出的新的要求。结合当前我国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和转型需求目标的差距,提出在地方社科院推行学科馆员制度的构想。与此同时,从社科院图书馆学科馆员的选拨和后续培养、工作职责、服务模式、相关的制度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对制度进行阐释。本文主要基于智库理念研究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的决策信息服务,以期为推动我国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程佳[10](2016)在《新智库环境下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建设的挑战与对策》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并确定了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为我国的智库建设提供了新环境,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作为面向社科院科研工作提供信息支撑服务的社科院图书馆,在自身建设与发展上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社科院图书馆只有积极应对,密切联系院情馆情,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从传统图书馆向智库建设提供知识服务机构的转型。
二、探讨社科院图书馆馆员的绩效考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讨社科院图书馆馆员的绩效考核(论文提纲范文)
(1)情报视角下智库能力体系构成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与研究问题 |
1.2.1 研究综述 |
1.2.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重难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重难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系统分析法 |
1.4.3 统计分析法 |
1.4.4 问卷调查法 |
1.4.5 对比分析法 |
1.4.6 经验总结法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创新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情报学理论 |
2.1.1 知识吸收理论 |
2.1.2 社会传播理论 |
2.2 管理学理论 |
2.2.1 战略管理理论 |
2.2.2 动态能力理论 |
2.3 软科学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情报视角下智库能力体系构成 |
3.1 智库能力 |
3.2 情报视角下智库能力划分 |
3.2.1 需求分析阶段 |
3.2.2 情报收集阶段 |
3.2.3 情报分析阶段 |
3.2.4 情报流通阶段 |
3.3 情报视角下智库能力构成 |
3.3.1 研判选题能力 |
3.3.2 信息收集能力 |
3.3.3 思想生产能力 |
3.3.4 传播转化能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情报视角下智库能力体系验证 |
4.1 处理方法 |
4.2 研究设计 |
4.2.1 相关假设 |
4.2.2 问卷及量表构建 |
4.3 数据采集 |
4.4 数据处理 |
4.4.1 描述性统计 |
4.4.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4.4.3 模型评估 |
4.5 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智库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
5.1 处理方法 |
5.2 模型构建 |
5.2.1 选取变量 |
5.2.2 构建模型 |
5.3 数据采集 |
5.4 数据处理 |
5.4.1 描述性统计 |
5.4.2 回归分析 |
5.5 结果分析 |
5.5.1 同一能力对不同智库的影响 |
5.5.2 不同能力对同一智库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智库能力建设策略 |
6.1 提高研判选题能力 |
6.2 提高信息收集能力 |
6.3 提高思想生产能力 |
6.4 提高传播转化能力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建设机构知识库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现状 |
二、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建设机构知识库的难点 |
1.人才困难 |
2.服务方式的困难 |
3.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服务意识不强 |
4.地方社科院图书馆资源配置不合理 |
三、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建设机构知识库的可行性分析 |
1.引进或培养图书馆专业人才 |
2.创新图书馆服务方式 |
3.提高图书馆共享服务意识 |
4.优化资源配置和改进合理布局 |
(3)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据驱动研究现状 |
1.2.2 知识发现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数据驱动 |
2.1.2 知识发现 |
2.1.3 Web级资源发现 |
2.1.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理论 |
2.2.2 数据驱动控制理论 |
2.2.3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分析 |
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特征 |
3.1.1 馆藏数据来源的广泛性及数据形态和存在方式的多样性 |
3.1.2 数据存储模式多样化及存储内容的非结构化和碎片化 |
3.1.3 数据资源价值的低密度和高变现潜能 |
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变化 |
3.2.1 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的演化 |
3.2.2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涌现 |
3.2.3 数据分析思维模式的形成 |
3.2.4 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应用趋势 |
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开发与应用 |
3.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大数据环境中的新定位 |
3.3.2 开发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数据驱动的新机制 |
3.3.3 创新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新模式 |
3.3.4 开发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新业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机制分析 |
4.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数据驱动机制的数据要素 |
4.1.1 用户数据要素 |
4.1.2 内容资源要素 |
4.1.3 专家数据要素 |
4.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过程与维度 |
4.2.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过程 |
4.2.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维度 |
4.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机制 |
4.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类型 |
4.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关系分析 |
4.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仿真模型 |
4.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机制 |
4.4.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特征 |
4.4.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过程 |
4.4.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机制模型 |
4.5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机制 |
4.5.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内涵 |
4.5.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目标 |
4.5.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机制模型 |
4.6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机制 |
4.6.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内涵 |
4.6.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方法 |
4.6.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模型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研究 |
5.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问题的提出 |
5.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构建基础 |
5.2.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模式基础 |
5.2.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产品基础 |
5.2.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技术基础 |
5.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构建 |
5.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框架设计 |
5.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架构分析 |
5.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建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用研究 |
6.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科研用户画像应用 |
6.1.1 用户画像数据收集 |
6.1.2 用户画像模型构建 |
6.1.3 用户画像实验分析 |
6.2 数字图书馆文献资源研究设计指纹识别应用 |
6.2.1 研究设计指纹识别基础 |
6.2.2 数据标注 |
6.2.3 研究设计指纹生成模型训练 |
6.2.4 结果与讨论 |
6.3 融合用户画像和研究设计指纹的文献推荐应用 |
6.3.1 文献推荐模型构建 |
6.3.2 文献推荐仿真实验 |
6.3.3 结果与讨论 |
6.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多粒度检索决策应用 |
6.4.1 实验准备 |
6.4.2 实验描述 |
6.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策略研究 |
7.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方向与路径 |
7.1.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方向 |
7.1.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路径 |
7.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化优化 |
7.2.1 数据化优化阻碍 |
7.2.2 数据化优化策略 |
7.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语义关联优化 |
7.3.1 语义关联优化阻碍 |
7.3.2 语义关联优化策略 |
7.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可视化优化 |
7.4.1 可视化优化阻碍 |
7.4.2 可视化优化策略 |
7.5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智能化优化 |
7.5.1 智能化优化阻碍 |
7.5.2 智能化优化策略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4)昆明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相关文献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公共文化服务 |
二、顾客满意度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公共产品理论 |
第二章 昆明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践及发展困境分析 |
第一节 昆明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状况 |
一、昆明市文化消费基本态势 |
二、昆明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基本成效 |
第二节 昆明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困境分析 |
一、总体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二、城乡差距拉大,阻碍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
三、服务活动匮乏,农村居民主体意识偏低 |
四、文化队伍薄弱,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
第三章 昆明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调查 |
第一节 数据来源和变量测量 |
一、数据来源 |
二、变量测量 |
第二节 信度与效度检验 |
一、信度检验 |
二、效度检验 |
第三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总体状况 |
二、公共文化服务知晓度 |
三、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度 |
第四章 昆明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
一、性别在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上的差异检验 |
二、年龄在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上的差异检验 |
三、政治面貌在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上的差异检验 |
四、受教育程度在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上的差异检验 |
五、家庭年收人在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上的差异检验 |
六、职业类型在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上的差异检验 |
七、自评经济阶层在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上的差异检验 |
第二节 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
一、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影响 |
二、知晓度与参与度对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影响 |
第三节 实证研究结论总结 |
一、关于问卷可靠性分析 |
二、关于公众满意度的整体评价 |
三、关于单因素方差分析 |
四、关于多元回归分析 |
第五章 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
一、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比例 |
二、推行公共文化服务预算向农村地区倾斜的优惠政策 |
第二节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与公众评价机制 |
一、基于公共文化需求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 |
二、建立公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与公众评价系统 |
第三节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宣传与推广 |
一、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文化传播能力 |
二、基于“互联网+”的公共文化服务营销推广 |
第四节 搭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公众参与的机制与平台 |
一、提高农村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参与率 |
二、引导农村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管理 |
第五节 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与绩效考核问责机制 |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 |
二、引入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问责机制 |
结束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昆明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5)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智库建设理论 |
2.1.1 智库建设理论概述 |
2.1.2 智库建设的相关研究 |
2.1.3 智库建设相关研究述评 |
2.2 知识管理理论 |
2.2.1 知识管理理论概述 |
2.2.2 智库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 |
2.2.3 智库知识管理相关研究述评 |
2.3 协同创新理论 |
2.3.1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 |
2.3.2 智库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 |
2.3.3 智库协同创新相关研究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与案例介绍 |
3.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3.3 数据收集与分类 |
3.4 信度与效度确保 |
3.5 案例描述 |
3.5.1 国外典型智库协同创新案例 |
3.5.2 我国典型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案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内涵 |
4.1 协同创新内涵的数据编码与分析 |
4.1.1 开放式编码与主轴编码 |
4.1.2 选择性编码 |
4.2 构念的提炼与界定 |
4.2.1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驱动力 |
4.2.2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调控措施 |
4.2.3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形成条件 |
4.2.4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动态过程 |
4.3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内涵及意义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价值共创机理 |
5.1 协同创新价值共创的数据编码与分析 |
5.1.1 开放式编码与主轴编码 |
5.1.2 选择性编码 |
5.2 构念的提炼与界定 |
5.2.1 组织协同要素 |
5.2.2 资源协同要素 |
5.2.3 能力协同要素 |
5.2.4 外部影响因素 |
5.3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价值共创的要素协同 |
5.3.1 组织要素协同 |
5.3.2 资源要素协同 |
5.3.3 能力要素协同 |
5.4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价值共创机理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形成机理 |
6.1 协同创新模式形成的数据编码与分析 |
6.1.1 开放式编码与主轴编码 |
6.1.2 选择性编码 |
6.2 构念的提炼与界定 |
6.2.1 知识整合 |
6.2.2 合作研究 |
6.2.3 智库联盟 |
6.2.4 数据共享 |
6.3 要素协同对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形成的影响 |
6.3.1 组织要素协同的影响 |
6.3.2 资源要素协同的影响 |
6.3.3 能力要素协同的影响 |
6.4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机理 |
6.4.1 知识整合模式 |
6.4.2 项目合作模式 |
6.4.3 智库联盟模式 |
6.4.4 数据共享模式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发展研究 |
7.1 协同创新模式发展的数据编码与分析 |
7.1.1 开放式编码与主轴编码 |
7.1.2 选择性编码 |
7.2 构念的提炼与界定 |
7.2.1 重要元素 |
7.2.2 组织维度 |
7.2.3 空间维度 |
7.3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发展的重要元素与维度 |
7.3.1 模式发展的重要元素 |
7.3.2 模式发展的组织与空间维度 |
7.3.3 模式发展的元素变革与维度转变 |
7.4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发展的实现路径 |
7.4.1 科学定位地方智库功能,明确协同创新领域和方向 |
7.4.2 培育地方新型智库主体,促进思想供给与需求融合 |
7.4.3 升级地方智库数据中心,加强协同创新平台的支撑 |
7.4.4 加快地方高端智库建设,丰富协同创新内涵与深度 |
7.4.5 完善地方智库协同机制,提升协同创新活力和动力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性 |
8.3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 |
1.2.1 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 |
1.2.2 图书馆资源 |
1.2.3 模式 |
1.3 理论基础 |
1.3.1 公共产品理论 |
1.3.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1.3.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研究述评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 |
2.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阅读需求分析 |
2.1 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概况 |
2.1.1 高新技术产业密集 |
2.1.2 产业人才众多 |
2.1.3 公共图书馆资源供给严重不足 |
2.2 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社区居民阅读需求调查 |
2.2.1 社区居民阅读需求调查问卷设计 |
2.2.2 社区居民阅读需求调查情况 |
2.2.3 社区居民阅读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
2.3 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园区职工阅读需求调查 |
2.3.1 园区职工阅读需求调查问卷设计 |
2.3.2 园区职工阅读需求调查情况 |
2.3.3 园区职工阅读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
3.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校图书馆自主开放问题分析 |
3.1 武汉市东湖高新区高校图书馆资源分析 |
3.2 武汉市东湖高新区高校图书馆利用率分析 |
3.3 武汉市东湖高新区高校图书馆自主开放问题 |
3.3.1 自主开放效果不佳 |
3.3.2 自主开放经费不足 |
3.3.3 校内外资源与管理不匹配 |
3.3.4 需求反馈机制与监督机制缺失 |
4.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模式研究 |
4.1 多方合作的运营模式 |
4.2 面向不同需求的管理模式 |
4.2.1 发放借阅证、有限开放 |
4.2.2 结对社区图书室、定点开放 |
4.2.3 建立园区服务站、针对性开放 |
4.3 以政府为主导的服务保障模式 |
4.3.1 发挥区政府的主导作用 |
4.3.2 制定相关制度保障 |
4.3.3 规划物理空间、提供个性服务 |
4.3.4 加强宣传推广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情境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知识服务研究现状 |
1.3.1 数据服务 |
1.3.2 信息服务 |
1.3.3 知识服务 |
1.3.4 智库服务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1 数据服务向信息服务的演变 |
1.4.2 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的升级 |
1.4.3 知识服务向智慧服务的延伸 |
1.4.4 知识服务延伸之比较分析 |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结构框架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1.6.3 主要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智慧图书馆 |
2.1.2 知识服务 |
2.1.3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 |
2.2 理论基础 |
2.2.1 技术接受模型 |
2.2.2 情境感知相关理论 |
2.2.3 知识创造理论 |
2.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5 智慧城市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机理研究 |
3.1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目标与原则 |
3.1.1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目标 |
3.1.2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原则 |
3.2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关键要素分析 |
3.2.1 知识服务延伸主体要素 |
3.2.2 知识服务延伸本体要素 |
3.2.3 知识服务延伸媒体要素 |
3.2.4 知识服务延伸空间要素 |
3.2.5 知识服务延伸受体要素 |
3.3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内生动力 |
3.3.1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内生动力类型 |
3.3.2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内生动力影响因素 |
3.3.3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内生动力因果关系 |
3.3.4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内生动力机理模型 |
3.4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外生动力 |
3.4.1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外生动力类型 |
3.4.2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外生动力影响因素 |
3.4.3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内生动力因果关系 |
3.5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路径与动力反馈机制 |
3.5.1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动力反馈机制 |
3.5.2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优化路径 |
3.6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机理系统模型 |
3.6.1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模型 |
3.6.2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机理系统模型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
4.1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因素的内在协同作用分析 |
4.1.1 智慧图书馆资源因素对知识服务延伸的作用 |
4.1.2 智慧图书馆人才因素对知识服务延伸的作用 |
4.1.3 智慧图书馆技术创新因素对知识服务延伸的作用 |
4.1.4 智慧图书馆管理激励因素对知识服务延伸的作用 |
4.1.5 智慧图书馆环境建设因素对知识服务延伸的作用 |
4.1.6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因素协同作用的内在逻辑结构 |
4.2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影响因素模型 |
4.2.1 理论假设 |
4.2.2 模型构建 |
4.3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研究方法 |
4.3.2 研究设计 |
4.3.3 数据获取与统计分析 |
4.3.4 分析过程 |
4.3.5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资源情境建构研究 |
5.1 智慧图书馆资源情境的内涵与要素 |
5.2 智慧图书馆资源情境的构成 |
5.3 智慧图书馆资源情境建构的背景 |
5.4 智慧图书馆资源情境建构目标 |
5.4.1 重视需求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
5.4.2 完善形式多样的资源情境建设制度 |
5.4.3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情境再生 |
5.5 智慧图书馆资源情境建构模型 |
5.5.1 资源情境建构方法概述 |
5.5.2 “用户-情境-资源”概念模型 |
5.5.3 基于情境感知的“用户-情境-资源”推荐算法 |
5.6 智慧图书馆资源情境建构策略 |
5.6.1 建立全面揭示资源内容的情境本体架构 |
5.6.2 实现“用户-情境-资源”的价值增值模式 |
5.6.3 构建多维情境知识关联的新型资源网络 |
5.6.4 增强资源情境利用的可视化与可理解性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互联情境建构研究 |
6.1 智慧图书馆互联情境的内涵与要素 |
6.1.1 智慧图书馆技术情境的内涵与要素 |
6.1.2 智慧图书馆空间情境的内涵与要素 |
6.2 智慧图书馆互联情境的主要构成 |
6.2.1 智慧图书馆技术情境的主要构成 |
6.2.2 智慧图书馆空间情境的主要构成 |
6.3 智慧图书馆互联情境建构的背景 |
6.3.1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技术情境面临的挑战 |
6.3.2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空间情境面临的挑战 |
6.4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互联情境建构策略 |
6.4.1 优化智慧图书馆互联设备服务的跨屏交叉融合情境 |
6.4.2 关联智慧图书馆信息技术服务的应用情境 |
6.4.3 构建智慧图书馆空间结构颠覆性再造的创新型服务情境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服务情境建构研究 |
7.1 智慧图书馆服务情境的内涵与要素 |
7.2 智慧图书馆服务情境的构成 |
7.3 智慧图书馆服务情境建构的背景 |
7.3.1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与内容面临的挑战 |
7.3.2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人才建设面临的挑战 |
7.3.3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管理激励机制面临的挑战 |
7.4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服务情境建构策略 |
7.4.1 构建精准追踪用户个性化动态需求的自适应服务情境 |
7.4.2 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新型智慧服务专业人才 |
7.4.3 构建激励推进型的开放式创新管理机制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新型智库建设背景下社科院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型智库建设背景下社科院图书馆发展面临的问题 |
(一) 经费有限, 信息资源缺乏, 影响智库建设与发展 |
(二) 数据资料获取能力低下, 智库成果转换困难 |
(三) 图书馆员注重科研忽视服务, 未充分发挥智库服务功能 |
二、新型智库建设背景下我国社科院图书馆发展新措施 |
(一) 创建学科馆员体制, 提高个性优质服务 |
(二) 制定公平的绩效评价体系, 留住高层次智库型人才 |
(三) 加大与政府机构的合作力度, 推广应用地方社科信息平台 |
(9)新型智库建设背景下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立论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对学科馆员研究的具体情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2 新型智库建设概论 |
2.1 新型智库概念 |
2.2 新型智库建设与地方社科院转型 |
2.2.1 地方社科院向新型智库转型的明确要求 |
2.2.2 地方社科院转型向图书馆转型提出新要求 |
2.3 新型智库建设环境下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建设现状 |
2.3.1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的相关概述 |
2.3.2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智库服务现状 |
2.4 新型智库建设对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提出新的要求 |
2.4.1 以应用型研究文献为重点的馆藏建设 |
2.4.2 加强对地方特色文献的开发利用 |
2.4.3 准确把握党政机关决策需求 |
2.4.4 加强智力成果的保存与转化 |
2.4.5 建立对社科院智库成果的评价机制 |
2.4.6 完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方式 |
3 学科馆员制度 |
3.1 学科馆员的内涵 |
3.2 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内的建设情况 |
3.3 学科馆员制度在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的建设情况 |
3.4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
3.4.1 提升社科院科研水平的需要 |
3.4.2 提供个性化的文献信息服务的需要 |
3.4.3 地方社科院追求科研创新的需要 |
3.4.4 实现地方科学院向新型智库转型的需要 |
4 基于智库理念的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构建 |
4.1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设立与培养 |
4.1.1 学科馆员的招聘与选拨 |
4.1.2 学科馆员的队伍建设 |
4.1.3 学科馆员的团队建设 |
4.2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 |
4.2.1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
4.2.2 用户信息素养教育 |
4.2.3 专题信息研究与推送 |
4.2.4 参考咨询服务 |
4.2.5 智库成果的收集与保存 |
4.2.6 科研成果评价与转化 |
4.3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 |
4.3.1 嵌入式服务 |
4.3.2 个性化服务 |
4.3.3 区域合作化服务 |
4.4 建立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保障措施 |
4.4.1 建设学科馆员数字化服务平台 |
4.4.2 成立专门学科化服务部门 |
4.4.3 相关领导部门应重视 |
4.4.4 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新智库环境下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建设的挑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新智库环境下地方社科院图书馆面临的挑战 |
2.1 对自身定位与发展方向的生存性挑战 |
2.2 对馆内资源配置和布局的挑战 |
2.3 对现有服务方式的挑战 |
3 应对挑战的对策 |
3.1 找准定位,结合实际,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
3.2 合理布局,优化馆内资源配置 |
3.3 改变传统服务方式,向主动嵌入式方向发展 |
4 结语 |
四、探讨社科院图书馆馆员的绩效考核(论文参考文献)
- [1]情报视角下智库能力体系构成与建设[D]. 陈海贝.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2]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建设机构知识库探析[J]. 赵秀敏. 知识经济, 2020(13)
- [3]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D]. 李洁. 吉林大学, 2019(02)
- [4]昆明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研究[D]. 王秋.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7)
- [5]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与发展研究[D]. 李瑞. 吉林大学, 2019(02)
- [6]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模式研究[D]. 李雪.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情境建构研究[D]. 陈远方. 吉林大学, 2018(12)
- [8]新型智库建设背景下社科院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肖艳. 智库时代, 2017(10)
- [9]新型智库建设背景下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研究[D]. 刘华帆. 云南大学, 2017(07)
- [10]新智库环境下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 程佳. 图书馆学刊,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