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昆虫怎么没有恐龙那么大(论文文献综述)
曹雅妞[1](2021)在《《恐龙采石场》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
陶嘉威[2](2021)在《基于科学素养提升的初中科技校本课程开发及实践研究 ——以桂林市B中学为例》文中认为2001年,因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课程愈发重要,小学、初中、高中的科学相关课程不断推陈出新。2014年,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2],王泉泉等教授认为,科学素养是核心素养框架中的关键成分[3],他们提出核心素养视域下科学素养结构具有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科学探究三个关键成分,为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本研究尝试进行基于核心素养框架下提升科学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探寻在初中阶段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确定目标后,笔者梳理文献,参考徐玉珍、吴刚平、李介等校本课程开发专家的理论研究和张杨杨、陈伶俐、陈博等人的实践案例,结合核心素养与科学素养的理论与教学实际,尝试开发一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校本课程,该课程包含10个项目,总计需要17课时,并在桂林市B中学进行实践研究。本文选取较为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案例——《对口喷泉的奥秘》、《龙骨拼图》、《鸡蛋撞地球》来说明本课程的具体上课流程。该框架的课程评价体系分为学生学习评价和课程评价两部分,学生学习评价由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构成;而课程评价分为课后即时评价、问卷调查和学生、教师、班主任访谈。问卷发放249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4.3%,;通过对6名学生、2名教师、1名班主任进行访谈,了解现有课程的优点,深入挖掘现有课程的不足之处,并与问卷调查互相印证,提高可信度。通过三种不同的评价方式综合对课程评价,为后续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方向指引和改进意见。研究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科技课,认同科技课的上课方式,但敢于质疑和交流分享两个环节还需进一步改进;被访谈学生有部分认为自身的批判质疑和理性思维获得了提升,与预期目标相符。但整体项目还未形成完整体系,还需进一步改进。
张宣英[3](2021)在《少儿科普读物翻译中的信息负载和语言把握技巧 ——Wow! A Book of Extraordinary Facts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周晓枫[4](2021)在《幻兽之吻》文中研究指明沼蛙、蚁群、狮虎兽、兔子……这些陆地上的动物会以怎样的方式生存,"我"又如何感知和看待它们?周晓枫的散文,无论视角、题材还是文字,总是别出心裁、独树一帜。这篇新作,她以独特的方式为我们呈现出神秘多彩的动物世界,对动物界乃至生物界,以及人与动物的关系和生物发展史均不乏新鲜的观察与思考,值得一读。
崔奂[5](2020)在《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建构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启蒙阶段,早期的生命科学启蒙教育对人一生的观念、思想、方法、能力等具有重大影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提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幼儿充满好奇心,他们热切地想要认识与了解身边的自然世界和社会环境。生命科学通过引发他们近距离和经常性地系统观察植物、动物,包括他们自身,而保持着他们的好奇心。生命科学是科学领域的主要内容之一。最终的目标是建立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了解和体验科学家研究生物的探究过程和方法,以关心和尊重的态度对待所有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本研究以小中大班三个年龄段开展生命科学课程主题活动为契机,在对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建构的现状进行深入考察的基础上,采用行动研究范式,和合作教师一起开展“计划——实施——考察——反思”的螺旋式行动研究,厘清生命科学的基本要素,关注核心概念,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构建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实践方案,并在幼儿园中实践,进行反思和改进,结合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的建构进行总的总结,提出有利于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建构的实践建议。本研究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说明研究背景与问题,对相关文献和核心概念进行梳理和探讨,并确定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第二部分对所研究的S幼儿园开展生命科学课程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为建构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提供真实的材料背景。第三部分为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的理论构想,从理论基础的探讨,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观察与评价这几个方面,构建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实践方案。第四、五部分是研究者实际参与部分,为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的实践探索,共三个阶段,以及对实践探索的结果的分析,从实践生命科学课程对师幼、生命科学课程的积极影响出发进行探讨。第六部分为对此研究做出的结论与建议。研究发现:教师的生命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幼儿的生命科学素养的提升,提升教师生命科学素养,是高质量的生命科学课程的需求。生命科学活动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回归自然。教师需创设安全宽松的科学探索环境。生命科学探究活动需处处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实施以生命体验为主要组织手段。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评价儿童化。重视家庭延伸教育。
宋洁[6](2020)在《《蚊子:最致命捕食者的人类史》(第一、二章)翻译报告》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被认为是史上最困难的一年,新冠肺炎全球蔓延、蝗虫席卷印度、埃博拉病毒在非洲卷土重来……由于蚊媒传染病具有地方性、季节性、传播迅速的特点,蚊媒传染病的检测、预警与防治成为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普遍面临的难题。美国历史学家蒂莫西·怀恩加德在《蚊子:最致命捕食者的人类史》一书中,从崭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人类的发展历史,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清晰地讲述了蚊子是如何作为终极捕食者主宰人类命运、改变世界秩序的。本翻译报告基于该书第一、二章的英译汉翻译任务而撰写,以期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人类发展历史,意识到小小蚊子及其蚊媒传染病对某些国家乃至世界的影响。该书属于典型的信息型文本,措辞严谨客观,专业术语多样,修辞手法丰富,内容涵盖科学与历史等跨学科知识,暂无出版的中文译本。译者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多种翻译理论与策略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词、难句翻译进行了系统的案例分析。针对专业术语晦涩难懂、多义词语义模糊、文化词内涵深刻等特点,译者采用了增译法、译注法、词性转换译法、四字格来确保译文信息传达准确有效,合乎目标读者习惯;针对长难句插入语过多、句子结构复杂、参杂文化特色等特点,译者通过运用分句译法、合句译法、调整语序法、文化转换译法来让目标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近乎相似的阅读体验。通过完成本翻译报告,译者深刻认识到蚊子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也进一步领会到不断实践与反复修改是打造高质译作的必经之路。
徐培通[7](2019)在《追溯最大恐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恐龙家族中,哪种是最大的?为什么今天的陆地上没有像恐龙一样的巨兽?提起恐龙,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出的是它们庞大的身躯。不过,绝大多数恐龙的体重在100~1000千克之间,并不算很大。恐龙中的大个子又确实很大:肉食性恐龙中的巨无霸棘龙,最大体重可达8吨;更别提恐龙家族中最重的蜥脚亚目恐龙。到底哪种恐龙才是曾经出现过的最大
王婷[8](2019)在《行为、身份与认知的交互:亲子群体博物馆学习机制的文化透视》文中指出博物馆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一种经过设计的非正式学习环境,发生在其中的学习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不仅学习者身份多元,学习形式也多种多样。这一方面彰显了博物馆作为学习场所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为认识发生在其中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如何透过纷繁复杂的参观行为,认识博物馆学习的机制,把握其本质,是博物馆学习基础理论建构面临的基本课题,也是优化博物馆学习体验,改进博物馆展教设计,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前提。本文从社会文化视角出发,抓住亲子这一博物馆参观的主要群体,以参观过程中的身份唤醒为研究焦点,在历史与逻辑同一这一基本的研究方法论指导下,综合使用文献研究、会话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亲子群体博物馆学习机制展开了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试图揭开博物馆学习机制之神秘面纱的一角,回答“亲子群体在博物馆中是如何学习的”这一基本问题。相应的研究工作与获得的研究发现如下。首先,本文对博物馆教育发展与学习研究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综合性的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揭示其历史与逻辑,并为研究问题的进一步探索确立基本的理论取向。研究发现:在实践上,博物馆教育先后经历了功能确立、职能拓展、理念转变与服务深化四个阶段;与之相应,对博物馆学习的研究也借助“文化转向”,从早期基于人口学视角的描述性研究走向基于人类学视角的解释性研究,进而进入了当下以实证分析主导的综合性研究新阶段;克服个人主义与群体主义之间的张力,建立诠释博物馆学习机制的综合性框架,是推进家庭群体博物馆学习基础理论研究面临的关键课题。其次,本文聚焦于亲子群体的博物馆学习,从行为、身份与认知的交互视角对其进行了立体性的理论透视。研究发现:行为交互视角下的博物馆学习是一种在儿童、家长及人工制品之间展开的三重行为互动过程,该过程受个人境脉、文化境脉及物理境脉的综合影响;身份认知视角下的博物馆学习是个体基于已有身份图式感知外部境脉,并不断与外部境脉建立情境认知关联的心理过程,该过程由身份唤醒、认知建构和内化身份三个环节构成;行为、身份与认知相互交织,构成了亲子群体博物馆学习机制的三元结构,行为交互、身份唤醒及认知建构之间存在连锁效应,而身份唤醒是理解这一三元结构的关键桥梁,故而也就成为打开亲子群体博物馆学习机制这一黑箱的一把钥匙。第三,本文把“身份唤醒”界定为参观者与外部境脉之间在“感知一刺激”的双向作用下,使已有身份与展览内容建立起情境关联,并使已有身份转化为特定情境身份,驱动参观者产生认知交互的完整过程。在此基础上,把行为交互作为考察身份唤醒机制的透镜,首先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矩阵式的亲子群体博物馆学习中的身份唤醒模式分析模型,并从理论层面上确立了“直接一个体”、“直接一群体”、“间接一个体”、“间接一群体”四种身份唤醒模式;进而为理解身份唤醒水平构建了一个层级化的分析模型,该模型将身份唤醒水平分为浅层、中度、深层三个身份唤醒层级。第四,本文使用身份唤醒的分析模型,对亲子群体在博物馆学习中的身份唤醒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亲子群体的博物馆学习具有两种典型特征。一是物理展陈境脉对博物馆学习具有感知定向作用,在个体正式与展陈内容建立情境化关联时,发挥着情境指引功能;二是家庭群体文化对博物馆学习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制约着个体独立探索的时长和深度,另一方面又在无形之中帮助个体缓解情境认知压力。实证分析还发现亲子群体博物馆学习中的身份唤醒在实践中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大部分身份唤醒都无法为认知建构提供充足动力;二是深层次的身份唤醒主要依赖于亲子群体的自发行为。第五,本文进一步从科技与文化融合的视角出发,对亲子群体博物馆学习中的文化资源及其优化的技术策略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亲子群体的博物馆学习中弥散着以物质展陈为载体的博物文化、以亲子关系为基础的教养文化、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文化;这三种文化的相互冲撞是亲子群体博物馆学习的隐性障碍,其深度融合则构成了亲子群体博物馆学习的内部动力。基于实证分析中发现的两个突出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亲子群体博物馆学习中文化资源优化的技术路径:拓宽文化感知通道,改善参观者与外部文化资源的适应方式;提供文化认知支架,提升参观者与外部文化资源的适应质量;创建文化体验空间,满足参观者深层次和个性化的文化认知需求。同时本研究还对具体的技术应用进行了探讨:基于位置的认知引导服务,可降低参观者与外部文化资源间的消极适应;基于混合现实的感知拓展,可优化参观者与外部文化资源间的互动方式。
卢星辰[9](2019)在《幼儿科普图书内容及呈现形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离不开公众的科学素质和能力。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科学普及,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公众科学素质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科普图书是传播科学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幼儿时期是人生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幼儿科普图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市场上幼儿图书品种繁多,尤其是作为家长图书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普图书,它承载着社会、家庭对幼儿发展的期望,同时也发挥着促进幼儿科学认知发展的重要任务。为了探究幼儿科普图书的内容及呈现形式的特点,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普查市面上正在销售的幼儿科普图书。通过网络平台共计整理出幼儿科普图书1130本(套),在了解幼儿科普图书的基本概貌后,通过当当网、京东网和亚马逊网三大网络销售平台的童书畅销榜单上的幼儿科普图书进行筛选并选取研究对象,对上榜幼儿科普图书的总体特征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幼儿科普图书的内容主题分布不均衡。其中,综合类和生命科学类的幼儿科普图书占比最多,而技术与生活和地球与宇宙科学次之,物质科学的内容最少。(2)对幼儿科普图书的编着形式进行统计分析,国外引进的幼儿科普图书数量较多,对我国幼儿科普图书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国内原创的幼儿科普图书当中,同质化倾向严重。(3)在童书畅销榜中,幼儿科普图书的占比较小,重复上榜率最高的为《神奇校车》,综合类的幼儿科普图书的比例仍是占比最多的。第二部分是对幼儿科普图书的内容进行研究。采取内容分析法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幼儿科普从内容主题、科学概念及其与《指南》的契合度进行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幼儿科普图书内容主题分布广泛,以生命科学为主。绝大多数的幼儿科普图书内容主题分布广泛,一般由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内容主题构成,也有部分技术与生活的内容。除此之外,还涉及部分社会人文科学的知识以及安全知识、卫生习惯等。(2)各个内容主题下,科学概念依据内容的不同有所侧重。在生命科学内容主题下,动物、植物和人体的概念较多;在物质科学内容主题下,物质、力与运动和光成为科普的重点;在地球与宇宙科学内容主题下,关于地球的内容较多;在技术与生活内容主题下,概念多贴近幼儿生活,如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等。(3)通过将上榜的幼儿科普图书中的科学概念与《指南》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幼儿科普图书与《指南》的契合度的比值均超过50%,比较符合3-6岁儿童的发展和认知水平,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第三部分是对幼儿科普图书的呈现形式进行分析。通过内容分析法,分别对幼儿科普图书的体例、文字和图片进行分析,并采取案例分析法对呈现形式的特点进行深入探究,研究结论如下:(1)上榜幼儿科普图书体例呈多元化。讲解类和其它类幼儿科普图书的体例多采用“标题+正文”“正文+栏目”的形式。而问答类幼儿科普图书的体例多采用“章标题+节标题+正文”的形式,也有“标题+正文+栏目”,栏目的类型多样,丰富了科学知识,并对知识进行了延伸。(2)幼儿科普图书以图为主,文字较少。文字的字数上看,绝大多数的幼儿科普图书平均每页字数在100字以下;从文字的种类来看,文字的呈现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标题一般用较大的字体和颜色进行区分和强调,正文的文字大小适中,而栏目一般用较小的字体来与正文进行区分;从文字的排列来看,正文一般采用循规蹈矩的方式进行排列,而部分图注则采用图形化文字的排列方式。(3)幼儿科普图书呈现形式富有趣味性,多种方式呈现知识。讲解类幼儿科普图书较多的是通常采用故事与科学知识相结合的形式;问答类幼儿科普图书通常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进行呈现科学知识;其它类幼儿科普图书书采用翻翻页或胶片页等特殊材料来提升科学知识的趣味性。据以上的分析结论,关于幼儿科普图书内容及呈现形式研究的启示如下:幼儿科普图书的内容主题涵盖广泛,呈现形式往多元化发展,而我国的幼儿科普图书的呈现形式较为单一,应鼓励呈现形式的创新。
王妍[10](2018)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词语教学应该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也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在当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淡化词语教学,学生词汇量贫乏、词语乱用错用等问题层出不穷。在提倡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问题,改进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论述了本论题选题缘由、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选题的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为后文展开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第二部分,首先对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第三部分,对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来分析了词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方面:教师对词语教学的内容、目标认识不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淡化词语教学;词语教学方式僵化,未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相结合;词语教学缺乏必要的训练。学生方面:学生对词语学习不感兴趣;学生“词汇贫乏症”普遍存在;词语错读、错写、错用现象严重;词语学习过分依赖网络资源。第四部分,重点研究了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策略。第一,初中词语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理论指导;第二,词语教学应该坚持四大原则:注重‘双基’目标;关照学情;遵循现代汉语词语的特点;联系音形义,沟通句段篇;第三,提出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联通汉语、文言与方言进行词语教学;以核心词语为抓手进行词语教学;从语用视角进行词语教学;从文化视角进行词语教学。第五部分,笔者尝试提出构建初中语文词语库,希望本词库能为初中语文词语教学提供参考。
二、昆虫怎么没有恐龙那么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虫怎么没有恐龙那么大(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科学素养提升的初中科技校本课程开发及实践研究 ——以桂林市B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缘由 |
1.研究背景 |
2.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科学素养 |
2.校本课程开发 |
(二)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多元智能理论 |
三、基于科学素养提升的校本课程开发 |
(一)课程简介 |
(二)情景分析 |
1.学校分析 |
2.教师分析 |
3.学生分析 |
(三)课程目标设置 |
1.课程目标的意义 |
2.科技校本课程的目标 |
(四)课程内容设计 |
1.课程开发原则 |
2.课程流程 |
3.课程内容设计 |
4.课程评价体系 |
四、教学设计与实践案例 |
(一)课程实施准备 |
(二)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 |
1.对口喷泉的奥秘 |
2.龙骨拼图 |
3.鸡蛋撞地球 |
(三)课程实施评价 |
1.学生学业评价 |
2.课程评价 |
五、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收获 |
1.学生发展 |
2.教师发展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科技课调查问卷 |
附录2:学生访谈内容整理 |
附录3:教师完整访谈 |
致谢 |
(4)幻兽之吻(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5)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建构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五)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骤 |
(六)研究现场 |
二、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
(一)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简介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三、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的理论构想 |
(一)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建构的理论基础 |
(二)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三)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目标的确定 |
(四)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内容 |
(五)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
(六)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的观察与评价 |
四、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的实践探索 |
(一)第一阶段实施与反思 |
(二)第二阶段实施与反思 |
(三)第三阶段实施与反思 |
五、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的实施结果 |
(一)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建构过程中教师的成长 |
(二)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对幼儿的积极影响 |
(三)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的成长 |
六、结论 |
(一)提升教师生命科学素养,是高质量的生命科学课程的需求 |
(二)生命科学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回归自然 |
(三)创设安全宽松的科学探索环境 |
(四)生命科学探究活动需处处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
(五)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实施以生命体验为主要组织手段 |
(六)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评价儿童化 |
(七)家庭延伸教育,形成合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蚊子:最致命捕食者的人类史》(第一、二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List of Abbreviations |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
1.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
1.1.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
1.1.2 Introduction to the Excerpted Chapters |
1.2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
1.4 Difficulties of the Translation |
1.5 Mention-worthy Issues in the Translation Task |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2.2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
2.3 Quality Control |
2.3.1 Self-proofreading |
2.3.2 Proofreading by the Supervisor |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
3.1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f Difficult Words |
3.1.1 Addition |
3.1.2 Annotations |
3.1.3 Class Shifts |
3.1.4 Adoption of Four-character Chinese Expressions |
3.2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f Complicated Sentences |
3.2.1 Division |
3.2.2 Combination |
3.2.3 Order Shifts |
3.2.4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
4.1 Benefits Acquired from This Translation |
4.2 Limitations |
4.3 Suggestion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
(7)追溯最大恐龙(论文提纲范文)
易碎双腔龙:最大的恐龙椎骨化石 |
如何估算恐龙体重? |
体积法 |
最小轴周长法 |
猜 |
体形巨大的天选之子 |
体形更大的好处 |
体形较大引起的问题 |
恐龙为什么会如此巨大? |
“军备竞赛”论 |
高含氧量论 |
食物论 |
决出最大恐龙 |
陆地动物的体形天花板 |
可能比想象中更大 |
藏在海底的恐龙乐土 |
恐龙魁梧身材的小秘密 |
和恐龙同时期的巨兽 |
杀戮场记录大灭绝瞬间 |
(8)行为、身份与认知的交互:亲子群体博物馆学习机制的文化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博物馆学习是非正式学习与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2 博物馆学习研究是拓宽教育技术发展路径的重要选择 |
1.2 问题提出 |
1.2.1 深化博物馆学习服务需要以理解学习机制为前提 |
1.2.2 揭示博物馆学习机制应该以其文化属性为突破口 |
1.2.3 本研究聚焦的核心问题 |
1.3 文献综述 |
1.3.1 博物馆学习中的行为研究 |
1.3.2 博物馆学习中的身份研究 |
1.3.3 博物馆学习中的认知研究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价值 |
1.5 研究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思路 |
1.5.3 研究方法 |
2 博物馆教育与学习研究的现实图景 |
2.1 博物馆教育的发展历程 |
2.1.1 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确立 |
2.1.2 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拓展 |
2.1.3 博物馆教育理念的转折 |
2.1.4 博物馆学习服务的深化 |
2.2 博物馆学习研究的演进脉络 |
2.2.1 早期形态:基于人口学视角的描述性研究 |
2.2.2 文化转向:基于人类学视角的解释性研究 |
2.2.3 当前发展:以实证分析主导的综合性研究 |
2.3 本研究的理论取向与基本定位 |
2.3.1 推进家庭群体博物馆学习机制的基础理论研究 |
2.3.2 克服研究中的个人主义与群体主义之间的张力 |
2.3.3 建立诠释博物馆学习发生机制的综合理论框架 |
3 亲子群体博物馆学习的理论透视 |
3.1 行为交互视角下的博物馆学习 |
3.1.1 行为交互是探索博物馆学习机制的显性依据和直观线索 |
3.1.2 言语会话和肢体行为是表征博物馆学习行为的关键要素 |
3.1.3 博物馆学习行为模式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
3.1.4 亲子群体在博物馆学习中的基本行为模式 |
3.2 身份认知视角下的博物馆学习 |
3.2.1 基于社会认知视角的参观者身份与身份认知的理论解读 |
3.2.2 身份认知是理解博物馆学习机制的文化手段和隐形线索 |
3.2.3 亲子群体博物馆学习中的身份认知特征 |
3.2.4 亲子群体博物馆学习中的身份认知过程 |
3.3 行为、身份与认知的交互:亲子博物馆学习机制的三元结构 |
3.3.1 博物馆学习中的行为、身份和认知均融入了文化资源 |
3.3.2 行为交互、身份唤醒和认知建构之间存在着连锁效应 |
3.3.3 身份唤醒是行为交互与认知建构二者之间的关键桥梁 |
4 亲子群体博物馆学习中的身份唤醒:分析模型的构建 |
4.1 身份唤醒机制的理论解读 |
4.1.1 身份唤醒的概念界定 |
4.1.2 身份唤醒过程的理论剖析 |
4.1.3 身份唤醒机制的分析策略 |
4.2 身份唤醒模式的矩阵分析模型与框架 |
4.2.1 身份唤醒模式的矩阵分析模型 |
4.2.2 身份唤醒模式的基本分析框架 |
4.3 身份唤醒水平的层级化分析模型与框架 |
4.3.1 身份唤醒水平的层级分析模型 |
4.3.2 身份唤醒层级的基本分析框架 |
5 亲子群体博物馆学习中身份唤醒机制的实证分析 |
5.1 研究设计 |
5.2 研究对象与环境 |
5.3 数据采集与整理 |
5.3.1 视音频材料的采集 |
5.3.2 语料的整理与转写 |
5.4 数据编码 |
5.4.1 对身份唤醒模式的编码 |
5.4.2 对身份唤醒层级的编码 |
5.5 结果分析 |
5.5.1 亲子群体博物馆学习中的身份唤醒模式 |
5.5.2 亲子群体博物馆学习中的身份唤醒层级 |
5.6 发现与讨论 |
5.6.1 亲子群体博物馆学习中的典型特征 |
5.6.2 亲子群体博物馆学习中的突出问题 |
6 亲子群体博物馆学习中的文化资源与优化策略 |
6.1 亲子群体博物馆学习中的三种文化及其融合 |
6.1.1 博物馆文化:以物质展陈为载体的博物文化 |
6.1.2 家庭文化:以亲子关系为基础的教养文化 |
6.1.3 学校文化: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文化 |
6.1.4 亲子群体博物馆学习中三种文化的融合 |
6.2 亲子群体博物馆学习中的文化适应与技术优化路径 |
6.2.1 三种文化对亲子群体博物馆学习的影响 |
6.2.2 亲子群体博物馆学习中的文化适应 |
6.2.3 亲子群体博物馆学习中文化资源优化的技术路径 |
6.3 亲子群体博物馆学习中文化资源优化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
6.3.1 影响博物馆教育发展的关键技术 |
6.3.2 基于位置的认知引导服务:降低参观者与外部文化资源间的消极适应 |
6.3.3 基于混合现实的感知拓展:优化参观者与外部文化资源间的互动方式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第1组亲子群体的原始会话语料节选 |
附录2 第2组亲子群体的原始会话语料节选 |
附录3 第3组亲子群体的原始会话语料节选 |
附录4 第4组亲子群体的原始会话语料节选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发表论文情况 |
参与项目情况 |
参与着作情况 |
致谢 |
(9)幼儿科普图书内容及呈现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概念界定 |
1.2.1 科普 |
1.2.2 幼儿科普图书 |
1.3 文献综述 |
1.3.1 引进版与原创科普图书的对比研究现状 |
1.3.2 科普图书的内容及呈现形式研究 |
1.3.3 幼儿科普图书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总体设计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幼儿科普图书分析框架及总体调研 |
2.1 幼儿科普图书分析框架 |
2.1.1 内容研究框架的构建 |
2.1.2 呈现形式分析框架的构建 |
2.2 幼儿科普图书总体调研 |
2.2.1 调查实施过程 |
2.2.2 幼儿科普图书总体内容分布情况 |
2.2.3 幼儿科普图书编着形式的统计分析 |
2.3 幼儿科普图书的样本选取 |
2.3.1 选取流程 |
2.3.2 幼儿科普图书分类 |
2.3.3 摘选幼儿科普图书总体特征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幼儿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
3.1 讲解类幼儿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
3.1.1 内容主题分布 |
3.1.2 核心科学概念分析 |
3.1.3 科学内容与《指南》的对比 |
3.1.4 小结 |
3.2 问答类幼儿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
3.2.1 内容主题分布 |
3.2.2 核心科学概念 |
3.2.3 科学内容与《指南》对比 |
3.2.4 小结 |
3.3 其它类幼儿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
3.3.1 内容主题 |
3.3.2 核心科学概念 |
3.3.3 科学内容与《指南》对比 |
3.3.4 小结 |
第4章 幼儿科普图书的呈现形式研究 |
4.1 讲解类幼儿科普图书 |
4.1.1 体例研究 |
4.1.2 文字、图片 |
4.1.3 呈现形式的特点 |
4.1.4 小结 |
4.2 问答类幼儿科普图书 |
4.2.1 体例研究 |
4.2.2 文字、图片 |
4.2.3 呈现形式的特点 |
4.2.4 小结 |
4.3 其它类幼儿科普图书 |
4.3.1 体例研究 |
4.3.2 文字、图片 |
4.3.3 呈现形式研究的特点 |
4.3.4 小结 |
第5章 研究总结论及建议 |
5.1 研究总结论 |
5.1.1 幼儿科普图书内容分析结论 |
5.1.2 幼儿科普图书呈现形式分析结论 |
5.2 建议 |
5.2.1 转变科普转播观念 |
5.2.2 以幼儿本位,合理选题 |
5.2.3 呈现形式多元化 |
5.3 研究不足及改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性 |
第一节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词语教学是识字写字教学的拓展延伸 |
二、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的基石 |
三、词语教学是教育评价机制的内在要求 |
第二节 词语教学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
一、词语教学是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
二、词语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语言材料 |
三、词语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
第二章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
第一节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现状的调查 |
一、从教师“教”的方面来看 |
二、从学生“学”的方面来看 |
第二节 造成现状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对词语教学缺乏科学的认识 |
二、教师自身字词教学能力不足 |
第三章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策略 |
第一节 以“培育语文核心素养”为词语教学的理论指导 |
第二节 坚持词语教学的四项原则 |
一、注重“双基”目标 |
二、关照学情差异 |
三、遵循现代汉语词语的特点 |
三、联系音、形、义,沟通句、段、篇 |
第三节 初中词语教学方法 |
一、联通汉语与文言、方言进行词语教学 |
二、以核心词语为抓手进行词语教学 |
三、从语用视角进行词语教学 |
四、从文化视角进行词语教学 |
第四章 关于建立初中语文词语库的构想 |
第一节 建立初中语文词语库的意义 |
一、为初中语文词语教学提供参考 |
二、为初中语文教材、教辅及字词典的编撰提供材料 |
三、为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依据 |
第二节 初中语文词语库 |
一、关于词语库的编排说明 |
二、初中语文词语库(见附录)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初中语文词语库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昆虫怎么没有恐龙那么大(论文参考文献)
- [1]《恐龙采石场》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曹雅妞. 东华大学, 2021
- [2]基于科学素养提升的初中科技校本课程开发及实践研究 ——以桂林市B中学为例[D]. 陶嘉威.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少儿科普读物翻译中的信息负载和语言把握技巧 ——Wow! A Book of Extraordinary Facts汉译实践报告[D]. 张宣英. 三峡大学, 2021
- [4]幻兽之吻[J]. 周晓枫.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21(04)
- [5]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建构的行动研究[D]. 崔奂. 西南大学, 2020(05)
- [6]《蚊子:最致命捕食者的人类史》(第一、二章)翻译报告[D]. 宋洁. 暨南大学, 2020(04)
- [7]追溯最大恐龙[J]. 徐培通. 大自然探索, 2019(06)
- [8]行为、身份与认知的交互:亲子群体博物馆学习机制的文化透视[D]. 王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幼儿科普图书内容及呈现形式研究[D]. 卢星辰. 西南大学, 2019(12)
- [10]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研究[D]. 王妍. 重庆三峡学院,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