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纺织染料废水的生物处理

含纺织染料废水的生物处理

一、含有纺织染料废水的生物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牛戈[1](2021)在《β-环糊精基纳米球的制备及其对印染废水的脱色处理》文中认为随着现代化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印染废水排入水体,加剧了水体的污染程度。印染废水具有排放量大、组分复杂、色度较高、毒性大、污染物化学性质较为稳定、不易被降解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国民健康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印染废水的脱色处理已成为环境修复研究中的重点之一。目前常用的印染废水脱色处理方法中,吸附法以其成本低、操作工艺简单、效果理想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的特点成为了工业上较为常用的方法。与此同时,随着更多价廉、高效、可再生的新型吸附剂的出现,使得吸附法在印染废水脱色处理上有了更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工业上常用的吸附剂包括粘土/沸石、活性炭(AC)、活性氧化铝、农业固体废弃物吸附剂等,然而这些传统吸附剂对于印染废中污染物的吸附效果较差且再生困难,因此,为了实现对印染废水的高效、低成本吸附,许多学者在传统吸附剂的基础上开发了众多的新型吸附剂。β-环糊精(β-CD)作为一种具有特殊空腔结构(外腔亲水、内腔疏水)的环状低聚糖大分子,可与有机或无机化合物形成主客体包络作用,具有价廉易得、可生物降解的优点,因此可以用于印染废水的脱色处理。然而它易溶于水,吸附染料后不易从废水中分离出来的特点限制了它在废水脱色领域的应用,因此需要对β-CD进行化学修饰,以实现其水不溶性,从而提高β-CD的可用性。本论文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六氯环三磷腈(PNC)为交联剂,聚乙烯亚胺(PEI)为表面修饰剂,经亲核取代反应制备出两种β-CD基纳米球(β-CDN和β-CDN@PEI);采用固态核磁共振波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和Zeta电位-粒径分析仪对两种纳米球的结构及形态进行了系统表征,并对其水溶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将制备的β-CD基纳米球用作吸附剂分别对两种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碱性红14)和三种阴离子染料(酸性黄11、直接红81、甲基橙)进行吸附研究,并与AC的吸附性能进行比较,得出如下结论:(1)论文制得的两种β-CD基纳米球在保证β-CD原有空腔结构的基础上,克服了后者易溶于水的缺点,同时纳米球表面粗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有助于实现吸附剂对多种污染物的高效吸附。(2)模拟染液的p H对吸附剂的吸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模拟染液p H值的增大,两种吸附剂对阳离子染料的吸附率逐渐增大,对阴离子染料的吸附率逐渐减小。两种吸附剂和AC对模拟染液中染料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三种吸附剂中β-CDN对阳离子染料的吸附效果最好,AC次之,β-CDN@PEI则相对较差,其中β-CDN对阳离子染料的饱和吸附量可达到AC的2倍左右;β-CDN@PEI对阴离子染料的吸附效果最好,β-CDN次之,AC最差,其中β-CDN@PEI对阴离子染料的饱和吸附量可达到活性炭的2-3倍,吸附速率可以达到AC的8-42倍。综合上述研究结果,β-CDN更适用于对阳离子染料的吸附;β-CDN@PEI更适用于对阴离子染料的吸附。(3)在经过10次连续的吸附-脱附循环后,β-CDN和β-CDN@PEI对染料的吸附性能仍保持稳定。结果表明,所制备的β-CD基纳米球对染料具有优异的循环吸附性且再生简便,可实现吸附剂的快速回用。(4)与单一染料的吸附相比,β-CDN和β-CDN@PEI两种吸附剂在亚甲基蓝-甲基橙(MB-MO)混合染液中对两种染料的吸附率更高,这一结果可归因于两种染料不同电性能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在它们之间形成协同吸附效果。此外,在酸性条件下,两种吸附剂对MBMO混合染液中两种染料的吸附能力相对较好。

蔡文娟[2](2021)在《强化生物处理生活污水的高效混合菌群筛选及降解特性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兰州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生化池为研究对象,针对生化池运行不稳定带来的水质波动问题,开展了以投菌方式的生物强化技术研究。根据进出水水质检测结果得出的控制性影响因素来指导遴选对应降解菌株,构建混合降解菌群,实施其降解性能和强化效果实验研究,为解决城市污水处理厂由于进水水质波动而难以达标的问题提供了一条参考方法。根据进出水水质检测结果得出的控制性影响因素来指导遴选对应降解菌株:分别得到油脂降解菌YZ-1、反硝化菌FX-4和除磷菌CP-7,经鉴定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和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72h内对油脂、硝酸盐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54.91%、40.02%和58.52%;得到以上三个纯菌株的最适宜接种量、pH、温度和氯化钠浓度。构建混合降解菌群以及开展降解性能实验。开展比例和降解性能比较,得出YZ-1:FX-4:CP-7体积比为1:2:2的混合菌YFC。得出混合菌YFC综合降解性能最佳的环境参数是菜籽油浓度为1g/L、pH为8、温度为30℃、共基质为乙酸钠、碳氮比为12:1。实施混合菌YFC的投加强化SBR降解性能实验研究。较之对照组R1,投加混合菌YFC的强化组R2对油脂、COD、总氮、氨氮、硝酸盐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了6.2%、7.38%、15.91%、11.78%、3.04%和9.83%,在反应过程中强化组更易于启动,并能很好地应对水质的变化。借助高通量测序分析微生物多样性,发现混合菌YFC的投加改善了微生物群落结构,更有利于去除污染物。本研究通过筛选具有特定降解功能的菌种构建混合菌群应用于污水处理系统中,为利用生物强化技术应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日益严峻的水质冲击以及后期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王雨萌[3](2021)在《静态磁场对具有偶氮染料降解能力的新分离耐盐酵母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偶氮染料是应用范围最广的商用染料,其难降解特性及生物毒性使其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生物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处理技术,包括细菌、真菌及藻类在内的微生物均可降解偶氮染料。其中,真菌能够通过合成具有非特异性代谢特征的降解酶而能够降解许多细菌无法代谢的有机污染物,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诸多含偶氮染料的工业废水中通常还含有高浓度无机盐,会抑制生物法的处理效率。因此,开发具有耐盐特性的高效微生物菌种对高盐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至关重要。此外,人们研究还发现利用磁场能进一步改善微生物的生长、降解活性及其对极端环境的耐受性,从而有望在不显着增加成本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生物处理效率。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从海泥样品中分离具有高效偶氮染料降解效率的耐盐真菌,在对其进行系统鉴定、特性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利用静态磁场(SMF)进一步改善其处理效率及稳定性的可行性,并通过比较转录组学法探究可能的影响机制。首先,从海泥样品中分离出两株具有高效偶氮染料降解性的耐盐酵母A1和A2,通过26S r DNA序列分析比对并结合细胞形态观察等手段鉴定其分别属于Candida tropicalis和Pichia occidentalis。考察了不同条件参数对两株酵母生长及代谢活性的影响,得到最适生长及代谢条件分别为A1:葡萄糖浓度4.0 g/L、(NH4)2SO4浓度0.8 g/L、酵母浸粉浓度0.1 g/L、Na Cl浓度≤30 g/L、摇床转速≥160 r/min、温度35℃、p H=7.0;A2:葡萄糖浓度4.0 g/L、(NH4)2SO4浓度0.4 g/L、酵母浸粉浓度0.1 g/L、Na Cl浓度≤30 g/L、摇床转速≥160 r/min、温度30℃、p H=5.0。高浓度染料会抑制两株酵母的生长。进一步研究了酵母A1和A2对目标染料(酸性红B,ARB)的可能代谢途径,以及对染料急性毒性的脱除效果。结果显示,酵母A1和A2对ARB的可能代谢途径相同,均首先通过还原酶及/或氧化还原酶的催化作用破坏偶氮键使染料脱色,而后利用过氧化物酶Mn P和Li P通过脱氨、脱硫、羟基取代萘或苯的单加氧开环、TCA循环等一系列过程对染料进行进一步降解。酵母A1和A2在24 h内可显着降低ARB及其代谢中间产物的急性毒性,处理后原ARB溶液的急性毒性从高毒性水平分别降低至低毒性及微毒性水平。最后,利用比较转录组学技术探讨了SMF对酵母A1、A2的影响机制。基于宏观实验数据,确定了24.6 m T和206.3 m T SMF分别对酵母A1和A2代谢活性的促进效果最佳,同时还提升了二者的耐盐性。最优强度SMF使酵母A1和A2胞内的关键酶活性提升,进而提高了二者的脱色效率。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检测到了一些与糖代谢、生物氧化还原、甘油胞内合成功能及细胞壁成分调节等相关的上调基因,进而使酵母A1和A2的脱色效率和耐盐性得以提升。

吕雅鑫[4](2021)在《改性麦糟及其功能化PLA非织造材料的制备与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满足绿色环保处理染料废水的需求,天然高分子吸附材料成为研究的热点。麦糟是啤酒工业的主要副产物,表面疏松多孔,且富含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大分子链上分布着大量羟基、羧基等官能团,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吸附材料。以麦糟为基材,采用NaOH改性和醚化改性两种化学改性方法,制备了对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具有良好吸附性能的NaOH改性麦糟和醚化改性麦糟。分别探讨了改性工艺参数对其改性效果的影响,采用SEM、N2吸脱附、FTIR、XPS及pHPZC等方法对材料进行了表征,考察了MB溶液的pH值、吸附时间、投放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建立吸附等温模型和吸附动力学模型,分析吸附机理。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非织造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可生物降解材料,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在农业、医疗、建筑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为解决麦糟不易回收、可循环使用性差等缺点,以PLA非织造材料为载体,经多巴胺亲水改性后,通过抽滤均匀的醚化改性麦糟水分散液,将麦糟负载到非织造材料表面,制备了功能化PLA非织造材料,并对材料的外观形貌、水接触角、孔径、结合牢度及吸附-解吸循环利用性进行了表征与分析。研究结果如下:当NaOH的浓度为0.2 mol/L、改性温度50℃、改性时间30 min时,得到改性效果较好的NaOH改性麦糟;在MB溶液的pH值为8、吸附时间为2 h、投放量为1.5 g/L的条件下,利用率较高,对30 mL 100 mg/L MB的去除率由79.05%提高到97.32%;对MB的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化学吸附为其主要吸附方式。在NaOH与ClCH2COOH(氯乙酸)摩尔比为2.5:2.0,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为2.5 h的条件下得到的醚化改性麦糟吸附效果较好;当MB溶液的pH值为8、吸附时间为60 min、投放量为1.5 g/L时,利用率较高,对30 mL 200mg/L MB的去除率由80.71%提高到98.83%;对MB的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证明其对MB的吸附机理主要是离子交换作用引起的单分子层化学吸附。PLA非织造材料经亲水改性后水接触角近乎为0°;当负载量为0.04 g时功能化PLA非织造材料对20 mL 100 mg/L MB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达到99.75%;其质量损失率为2.46%,表现出较高的结合牢度;经4次循环后去除率仍在89%以上,表现出良好的可循环使用性能。

刘雪瑞[5](2020)在《酚酸类超交联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去除水溶液中有机污染物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宝贵资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水污染已成为全球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合成或生产了数以百万计的有机化学品,特别是药品、个人护理产品、杀虫剂、有机染料和常见的有机化学品。这些有机化合物排放到水中导致水环境的情况日渐恶劣,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和环境生态。因此,许多专家学者研究适用于不同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技术,但是大多技术都存在成本高、耗能高等缺点。在众多的废水有机污染物处理技术中有两种处理技术备受关注:一是吸附,吸附是一种特殊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技术,它不需要任何额外的特殊设备,易于进行,在吸附过程结束时,不会产生额外的有害物质,不会对水质造成二次污染。无论在工业规模还是在实验室规模上吸附法都是有效的;二是活化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相对于羟基自由基,活化过硫酸获得的硫酸根自由基具有pH适用范围广、自由基持续时间较长、前体氧化剂稳定、较高的自由基生成率、成本较低。本论文研究了酚酸类超交联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去除水溶液中有机污染物的应用。通过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双官能团(-COOH、-OH)的酚酸类超交联聚合物并将其运用到选择性吸附水溶液中的阳离子染料。采用原位还原法制备了一种新型HCHCPs@Ag-x复合材料,将其作为活化剂活化过硫酸钠用于催化降解四环素的材料。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的HCHCPs材料,用于选择性吸附阳离子染料。根据Langmuir模型拟合参数,亚甲基蓝在HCHCPs上的最大吸附量为751.88 mg·g-1。结果表明,二级动力学模型比一级动力学模型更好地拟合实验数据,Langmuir模型适用于HCHCPs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过程。亚甲基蓝溶液(100 mg.L-1)在HCHCPs上的吸附平衡时间仅需40分钟,最适吸附pH为8。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HCHCPs对亚甲基蓝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在pH 8时,亚甲基蓝/酸性红91,亚甲基蓝/甲基橙混合物的分离效果良好。此外,热力学研究表明,HCHCPs吸附亚甲基蓝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由于ΔH值为23.79 kJ/mol,HCHCPs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更倾向于化学吸附。在五次吸附-解吸循环之后,亚甲基蓝吸附量没有显着降低。因此,HCHCPs对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有望成为水溶液中去除阳离子染料的潜在吸附剂。2、采用原位还原法在HCHCPs的表面合成Ag最终形成HCHCPs@Ag-x复合材料,并将其作为催化降解四环素的材料。根据不同浓度的银氨溶液(Tollens’ reagent,2~12 mg·mL-1)合成 HCHCPs@Ag-2,HCHCPs@Ag-4,HCHCPs@Ag-6,HCHCPs@Ag-8,HCHCPs@Ag-10,HCHCPs@Ag-12六种复合材料,它们活化过硫酸钠对催化降解四环素的降解率分别为 78.69%,95.65%,98.06%,95.17%,98.04%,96.24%;上述材料催化降解四环素的速率常数k(min-1)依次为0.0134、0.0266、0.0317、0.0259、0.0418、0.0369。结果表明,HCHCPs@Ag-10 在 90 min 内基本将溶液中的四环素完全降解,降解的速率高于已报道的文献。因此,HCHCPs@Ag-10为降解实际废水中的四环素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陈新全[6](2020)在《电絮凝及电絮凝磁絮凝联用处理模拟染料废水研究》文中提出染料废水是我国工业废水的主要来源之一。染料废水具有水质水量波动大、COD浓度高、难于生化降解、水体颜色深、浊度高等特点,处理难度非常大,对水质环境及生态健康造成重大影响。针对染料废水的处理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水污染治理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由于单一的物理化学等处理工艺对染料废水的处理效果不佳、且处理成本高昂,一般采用复杂的联合工艺处理染料废水,不仅工艺过程复杂,且操作运行费用较高。因此,开发高效低耗的染料废水处理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活性黑KN-B模拟染料废水为处理对象,研究电絮凝及电絮凝联合磁絮凝对染料废水的处理,分析电絮凝的电性中和、电氧化、电絮凝和气浮作用与磁絮凝的吸附、“磁核”絮凝等作用协同,强化电絮凝的作用效果。首先,研究了电絮凝作用对模拟染料废水的处理效果,通过对电解质种类和浓度、极板组合方式、电流强度、溶液初始pH值、搅拌速度、极板间距等因素对电絮凝处理染料废水的影响分析,对电絮凝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其次,在电絮凝的研究基础上,以磁性Fe3O4为磁种形成磁絮凝作用,采用磁絮凝与电絮凝联合,研究磁电联合絮凝对染料废水的强化处理效果;接着,通过紫外扫描光谱、红外光谱和液相色谱质谱等分析,研究磁电絮凝联合工艺处理染料废水的主要作用机制;最后分析了磁电联合絮凝处理染料废水的能量消耗。研究表明:电絮凝对活性黑KN-B染料废水具有一定的处理效果,且电絮凝的作用效果受电解质种类与浓度、极板材料等因素影响。当以NaCl为电解质且其浓度为1000mg/L、极板组合方式采用Fe-Al、极板间距15mm、电流强度为0.4A、搅拌速度为900r/min时,处理效果较佳,反应10min后对色度和COD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5%和63%;当采用磁絮凝联合作用后,电絮凝对染料废水的处理效率有明显的提高,在电絮凝最佳条件下,对色度和COD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9%和72%。另外,电絮凝处理1000mg/L的活性黑KN-B染料废水过程的电耗为1.134kW.h/m3,磁絮凝联合电絮凝过程降低了电能消耗,相比能耗可降低9.4%。处理水样的紫外光谱扫描及絮凝体的红外光谱扫描和水样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表明,电絮凝对活性黑KN-B废水的处理过程复杂,其中包括金属阳极溶解形成的絮凝吸附作用,又包括电场作用下的氧化作用,活性黑KN-B在处理过程中部分被直接絮凝吸附,部分被氧化分解成中间的小分子产物等。磁性Fe3O4的联用依靠吸附及磁絮凝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电絮凝的作用效果。

林胜红[7](2019)在《固定化菌丝球的制备及其对染料降解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三苯甲烷类染料含有复杂的芳香环结构,化学稳定性高、生物可降解性低,在废水中能够积累并导致严重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生物吸附-降解作为一种最具应用前景的污水处理方法,其具有高效、安全、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利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处理染料污水是目前新开发的一种生物处理方法,但以菌丝球作为固定化载体降解三苯甲烷类染料污水的报道比较少。本文利用愈创木酚法筛选出10株高效降解木质素的菌株,分别为L-1、L-2、L-3、L-4、L-5、L-6、L-7、L-8、L-9及L-10。以真菌菌丝球作为固定化载体,固定高效降解染料的细菌形成真菌-细菌固定化体系,对其吸附性能以及吸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设计最佳菌种固定化条件及产木质素酶的条件,将固定化后的复合体系用于三苯甲烷类染料的污水处理,同时也探讨了固定化菌丝球对结晶紫染料污水的降解机理,该研究主要得出以下成果:1、从森林土壤中分离筛选出10株产木质素酶的菌株,分别是L-1、L-2、L-3、L-4、L-5、L-6、L-7、L-8、L-9及L-10。测定10株菌株的漆酶酶活力,其中菌株编号为L-3、L-6的漆酶酶活力较高,分别为9.69 U/L,7.39 U/L。L-3菌株通过形态学鉴定和ITS鉴定为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L-6菌株通过形态学和16S rDNA鉴定为荧光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2、以真菌菌丝球为载体固定具有高产木质素酶能力的荧光假单胞杆菌形成真菌-细菌固定化菌丝球,以固定化菌丝球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的碳源及其浓度,氮源及其浓度,接种量,pH值对成球和产酶的影响。得到了最佳成球条件:以蔗糖作为碳源,蔗糖浓度为10 g/L,以NH4Cl作为氮源,NH4Cl的浓度为2 g/L,培养基初始pH值为6,真菌接种量为1 mL,细菌接种量为3 mL,在最佳培养条件下培养3 d,得到菌丝球的直径最大,约为6.45 mm,此时的固定化菌丝球球径适中,表面绒毛状,弹性好。得到了最佳产酶条件:以蔗糖作为碳源,蔗糖浓度为10 g/L,以NH4Cl作为氮源,NH4Cl的浓度为2 g/L,pH为6时,漆酶酶活力最大为16.43 U/L,pH为5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酶活力最大为106.32 U/L,pH为4时,锰过氧化物酶酶活力最大为95.89 U/L,通过SEM观察得知,菌丝球内部致密缠绕在一起且有很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传质传氧。3、将制备的固定化菌丝球投入到三苯甲烷类染料废水中,考察不同温度,时间,pH值,转速,初始染料浓度,重复利用对染料废水的影响。在无任何营养物质存在下,温度为30℃,转速为160 r/min,接种量为3 g/100mL,pH为7时,固定化菌丝球对结晶紫染料废水的降解率可以达到99.98%,pH为5时对孔雀绿的降解率96.57%。固定化菌丝球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利用5次,对结晶紫的降解率仍能够达到80%以上而孔雀石绿的降解率在70%以上。同时粗酶液对染料污水的降解率可以达到70%以上,此外,利用有机溶剂和无机溶剂对染料进行解吸,结果有机溶剂对染料的解吸率高达40%以上,无机溶剂仅为8%左右。4、以结晶紫为研究对象,研究固定化菌丝球对染料废水处理后的性质研究,从UV-vis spectroscopy研究结果可知,在2-8 h内主要峰是成比例减小的,说明在前8 h内固定化菌丝球对结晶紫是吸附的过程,在14 h时,特征峰消失,说明14 h后固定化菌丝球对结晶紫是生物降解的过程。FT-IR结果表明,羟基参与了化学反应并有酚的形成。LC-MS结果表明,结晶紫的残留量为0.2530μg/mL,说明固定化菌丝球对结晶紫的处理是吸附和降解共存的。GC-MS结果表明,结晶紫降解产物有四种,可推测为两条可能的降解途径,第一条是结晶紫经过一系列酶解及化学反应生成2,4-二叔丁基苯酚,进一步开环降解成十一烷。另一条是结晶紫先开环降解成芥酸酰胺,然后进一步降解成十一烷。研究表明,固定化菌丝球对三苯甲烷类染料污水的降解是先吸附后降解,由于染料的化学表面结构不同,其降解率不同,在降解过程中木质素酶起到主要作用,其主要作用力是疏水相互作用并非静电作用。两株菌株在降解过程中发挥了协同作用将结晶紫苯环打开形成低毒小分子物质。

王朋涛[8](2019)在《纳米颗粒强化微生物对偶氮染料的降解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偶氮染料由于其良好的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纺织、造纸、食品、化妆品和制药工业中,其种类繁多,用量巨大,不容易降解,是较顽固的化合物,另外,大部分偶氮染料是有毒或致突变和致癌的,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目前对于偶氮染料的生物处理,染料的厌氧脱色率较低,因此提高偶氮染料生物降解效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针对纳米颗粒促进偶氮染料的生物还原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研究了芽孢杆菌的醌呼吸能力,以2-羟基-1,4-萘醌(Lawsone)、蒽醌-2-二磺酸钠(AQS)、腐殖酸(HA)作为电子受体的醌呼吸介质中发现了芽孢杆菌可以进行厌氧生长。另外,以AQS为例,研究了被芽孢杆菌还原后的AQS,即B-AH2QS还原偶氮染料的电子回收率实验,结果表明,还原AB113的电子回收率最高,为96.08%,而还原RB5、CR和MO的电子回收率分别为68.61%、67.90%和77.60%。实验结果发现B-AH2QS对偶氮染料的还原是瞬时的,能有效的还原偶氮染料。根据芽孢杆菌的醌呼吸特性,本文研究了含醌型结构的纳米粒子,即固定化的醌类化合物对偶氮染料生物降解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磁性腐殖酸(MHA)纳米颗粒,并对高盐浓度下芽孢杆菌对偶氮染料降解的促进作用进行了评价。这种原位进行氧化还原的MHA可作为氧化还原介质(RM),在生物体系中促进偶氮染料甲基橙的厌氧还原。甲基橙在批量实验和序批式反应器中的生物降解率均比不加MHA的对照组提高了1.5-2.5倍,且在六个周期的序批式反应中MHA表现出了持续稳定的促进作用。此外,在不同环境条件测试下,腐殖酸的溶出均可忽略不计,表明MHA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MHA性能稳定,易于回收,可以作为RM,通过加速胞外电子转移来促进偶氮染料的还原,这对各种有害化合物的潜在生物去除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合成的MHA可以促进甲基橙的脱色,但考虑到前期材料的合成及后期对废弃材料的处理问题,本文还研究了一种依靠微生物原位产生纳米颗粒来促进偶氮染料的降解。本研究以克雷伯氏菌GS-4-08为模式菌株,在发酵条件下制备了Pd(0)纳米颗粒(Bio-Pd)。通过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生物钯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大小为5-20纳米。蒽醌-2-二磺酸钠(AQS)在24小时内可显着提高Pd(II)的还原率,还原效率高达96.54±0.23%。通过批量实验和序批式间歇反应实验发现Bio-Pd可以持续稳定的促进偶氮染料的还原。这些结果表明,克雷伯氏菌GS-4-08原位产生的生物钯在无需复杂制备工艺的情况下可有效促进偶氮染料的还原,对有害环境化合物的去除及后续的安全处置具有重要意义。

汤伟华[9](2019)在《小球藻Chlorella sorokiniana XJK与曲霉Aspergillus sp. XJ-2聚生体系对分散红3B的脱色研究》文中指出染料废水成分复杂、性质稳定、可生化性差,目前获得的脱色微生物多存在功能单一、降解效率低、降解不彻底或易形成二次污染等缺点,生物法处理染料废水面临严峻的挑战。本论文针对以上问题,通过构建小球藻C.sorokiniana XJK与曲霉Aspergillus sp.XJ-2的聚生体系,考查其对蒽醌染料分散红3B的脱色过程及机理,结果如下:(1)优化聚生体系对分散红3B模拟废水的处理条件,确定菌藻聚生条件为菌藻接种比例1:2,菌、藻同时接种入模拟废水,培养条件pH 6,温度25℃,转速160 r min-1。通过优化聚生体系染料脱色率比单一体系提高近一倍,达到98.09%。聚生体系对模拟废水的COD、总磷和氨氮处理效率也高于游离体系,去除效果分别达到93.90%,83.90%和87.60%。在染料浓度耐受性以及盐耐受性能力方面,聚生体系也优于游离体系,在染料浓度500 mg L-1时脱色率仍保持在74.34%,NaCl浓度为20 g L-1时,脱色率仍可达62.34%。(2)菌藻聚生体系对分散红3B脱色方式研究,确定了降解是主导的脱色方式,降解的占比为74.01%。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胞外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过氧化物酶为主要脱色酶,在脱色第四天酶活分别为86.7 U L-1和122.5 U L-1。分散红3B降解产物的红外光谱及气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染料被降解为小分子物质,最终可能被矿化,根据实验结果模拟了染料降解途径。(3)分散红3B脱色过程中菌、藻相互作用关系研究,通过对聚生体系的形态及显微微观察可知,聚生体系中微藻被菌丝缠绕,形成紧密的球体结构。生物量测定显示聚生体系相较于单一菌株脱色效率和生物量均有增加;聚生体系中,微藻对分散红3B的去除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代谢组学分析,聚生体系中的微藻相对于单独培养微藻存在436种差异代谢物,其中有129种代谢物显着上调,65种代谢物显着下调,另有242种代谢物变化不显着。说明聚生体系中真菌和微藻存在协同增效关系,真菌的存在对微藻的生长及染料降解起到促进作用。以上研究证实在染料脱色过程中,聚生体系比单独菌藻体系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及处理效果,在印染废水生物处理中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王洋[10](2019)在《一株还原蓝RSN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机理初探》文中研究表明蒽醌染料是偶氮染料之后第二大纺织染料,染料的微生物降解由于其成本低,可持续发展,前景广阔,一直受到国内外关注。迄今为止,人们对蒽醌染料的生物降解过程还知之甚少。本论文以蒽醌染料还原蓝RSN(VB RSN)为研究对象,从印染废水污泥中筛选出了高效脱色菌群,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菌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现沙雷氏属Serratia是该群落结构中的优势菌属之一。成功从菌群中分离到该菌株,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确认该菌株属于粘质沙雷氏Serratia marcescens,命名为WY31。对菌株WY31生长与染料VB RSN脱色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葡萄糖是脱色过程中最稳定且效果最佳的碳源。通过Plackette-Burman实验得知温度和葡萄糖是所选影响因素中的显着因子。通过响应面法进行实验模拟得出实验最佳条件为葡萄糖0.324 g/L,温度30.675℃。条件修正为:葡萄糖0.3 g/L,温度30℃,72 h后测得实际脱色率为90.17%,与模型预测的91.849%理论值基本吻合,说明模型选择具有实用价值。利用UV-vis、HPLC以及UPLC-Q-TOF/MS技术对菌株WY31降解VB RSN过程进行推测:VB RSN在氨基以及羰基位置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再经过水解、加氢和脱氨基、羟基形成小分子化合物苯甲酸,接着通过邻位裂解生成粘康酸,由此将芳香化合物解环,形成小分子化合物。最后,对WY31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注释分析,发现基因SmDyP与脱色相关,该基因全长963 bp,编码染料脱色过氧化物酶(DyP),与目前已报道DyP氨基酸相似性低于58%。将目的基因进行异源表达,发现SmDyP在VB RSN脱色过程中起着显着性作用,脱色率达90%以上。图26幅,表18个,参考文献123篇。

二、含有纺织染料废水的生物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有纺织染料废水的生物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β-环糊精基纳米球的制备及其对印染废水的脱色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印染废水概述
        1.2.1 染料的概述
        1.2.2 染料的分类
        1.2.3 印染废水的危害
    1.3 目前印染废水脱色处理的方法
        1.3.1 混凝法
        1.3.2 生物处理法
        1.3.3 高级氧化法(AOPs)
        1.3.4 膜分离法
        1.3.5 吸附法
    1.4 纳米吸附材料在印染废水脱色处理中的应用
        1.4.1 碳基纳米吸附材料
        1.4.2 金属氧化物纳米吸附材料
        1.4.3 有机聚合物基纳米材料
    1.5 β-CD在印染废水脱色处理中的应用
        1.5.1 β-CD概述及脱色机理
        1.5.2 β-CD基吸附剂在印染废水脱色处理中的发展现状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β-CD基纳米球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β-CD基纳米球的制备
        2.2.3 结构表征
        2.2.4 水溶性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13)C NMR和~(31)P NMR分析
        2.3.2 FT-IR分析
        2.3.3 形态分析
        2.3.4 水溶性分析
        2.3.5 Zeta电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β-CD基纳米球对阳离子染料的吸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β-CD基纳米球对阳离子染料的吸附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模拟染液p H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
        3.3.2 等温吸附研究
        3.3.3 吸附动力学研究
        3.3.4 吸附剂对阳离子染料的循环再生吸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β-CD基纳米球对阴离子染料的吸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β-CD基纳米球对阴离子染料的吸附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模拟染液pH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
        4.3.2 等温吸附研究
        4.3.3 吸附动力学研究
        4.3.4 吸附剂对阴离子染料的循环再生吸附研究
        4.3.5 吸附剂在MB-MO混合染液中的吸附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成果
致谢

(2)强化生物处理生活污水的高效混合菌群筛选及降解特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污水生物强化处理研究进展
        1.2.1 生物强化技术处理污水的发展
        1.2.2 生物强化技术的作用机理
        1.2.3 生物强化技术的应用
        1.2.4 高效混合菌群处理污水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4.1 创新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高效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性能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分离源
        2.1.2 培养基
        2.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理化分析项目及方法
        2.2.2 微生物学分析项目及方法
        2.2.3 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及鉴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油脂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性能研究
        2.3.2 反硝化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性能研究
        2.3.3 除磷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合菌群的构建
    3.1 实验材料
        3.1.1 菌种
        3.1.2 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理化分析项目及方法
        3.2.2 菌株间拮抗作用实验
        3.2.3 菌株复配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菌株间拮抗作用
        3.3.2 FX-4与CP-7复配
        3.3.3 YZ-1与FC复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合菌群降解性能的探究
    4.1 实验材料
        4.1.1 菌种
        4.1.2 培养基
    4.2 实验方法
        4.2.1 生长曲线的测定
        4.2.2 初始油浓度的影响
        4.2.3 pH的影响
        4.2.4 温度的影响
        4.2.5 共基质的影响
        4.2.6 碳氮比的影响
    4.3 结果和讨论
        4.3.1 生长曲线的测定
        4.3.2 初始油浓度的影响
        4.3.3 pH的影响
        4.3.4 温度的影响
        4.3.5 共基质的影响
        4.3.6 碳氮比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合菌群强化生物处理生活污水的初探实验
    5.1 实验方法
    5.2 结果和讨论
        5.2.1 混合菌群对生活污水强化处理的效果
        5.2.2 微生物种群变化的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静态磁场对具有偶氮染料降解能力的新分离耐盐酵母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偶氮染料污染及其危害
        1.1.1 偶氮染料及其应用
        1.1.2 偶氮染料污染
    1.2 利用真菌降解偶氮染料
        1.2.1 偶氮染料高效降解真菌的开发及应用研究
        1.2.2 真菌固定化及反应器研究
    1.3 高盐工业废水污染及其生物处理
        1.3.1 盐度对生物降解的影响
        1.3.2 利用耐/嗜盐菌处理高盐工业废水
    1.4 利用静态磁场(SMF)改善废水处理过程
        1.4.1 SMF对生物处理过程的影响
        1.4.2 SMF对化学处理过程的影响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5.1 本研究的目的
        1.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具有偶氮染料降解能力的耐盐真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菌群来源及培养基成分
    2.2 实验方法
        2.2.1 耐盐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2.2.2 不同参数条件对耐盐真菌生长、降解特性的影响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高效耐盐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2.3.2 酵母A1、A2 对不同偶氮染料的脱色效果
        2.3.3 不同条件参数对酵母A1 和A2 脱色ARB及细胞生长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酵母A1、A2 对染料的可能代谢途径推测及毒性脱除效果
    3.1 实验材料
        3.1.1 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ARB代谢过程主要官能团变化分析及代谢中间产物检测
        3.2.2 酶活性分析
        3.2.3 急性毒性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酵母A1 和A2 降解ARB的可能代谢途径推测
        3.3.2 急性毒性评估
    3.4 本章小结
4 利用静态磁场(SMF)改善酵母A1、A2 代谢活性、耐盐性及机制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培养基
    4.2 实验方法
        4.2.1 SMF对酵母A1 和A2 生长、代谢活性及耐盐性的影响
        4.2.2 比较转录组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强度SMF对酵母A1 和A2 脱色性能的影响
        4.3.2 最优强度SMF对酵母A1 和A2 耐盐性的影响
        4.3.3 最优强度SMF对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4.3.4 基于比较转录组分析的SMF对酵母A1、A2 影响机制研究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酵母A1的GenBank登录信息
附录B 酵母A2的GenBank登录信息
附录C C. tropicalis A1的重要差异表达基因序列
附录D P. occidentalis A2的重要差异表达基因序列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改性麦糟及其功能化PLA非织造材料的制备与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纺织染料废水的来源、特点及危害。
    1.2 纺织染料废水的治理方法
        1.2.1 物理处理法
        1.2.2 化学处理法
        1.2.3 生物处理法
    1.3 麦糟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麦糟概述
        1.3.2 改性麦糟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
        1.3.3 麦糟吸附材料的应用
    1.4 功能化聚乳酸非织造材料的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NaOH改性麦糟的制备及对染料的吸附性能研究
    2.1 实验内容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分析方法
        2.1.4 NaOH改性麦糟的制备
        2.1.5 结构与性能表征
        2.1.5.1 SEM测试
        2.1.5.2 比表面积及孔径测试
        2.1.5.3 FTIR测试
        2.1.5.4 XPS测试
        2.1.5.5 零电荷点测试
        2.1.6 吸附实验
        2.1.6.1 NaOH改性麦糟吸附条件的研究
        2.1.6.2 等温吸附实验
        2.1.6.3 吸附动力学实验
    2.2 NaOH改性麦糟制备参数的优化
        2.2.1 NaOH浓度的影响
        2.2.2 改性温度的影响
        2.2.3 改性时间的影响
    2.3 NaOH改性麦糟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2.3.1 SEM分析
        2.3.2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分析
        2.3.3 FTIR分析
        2.3.4 XPS分析
        2.3.5 零电荷点分析
    2.4 NaOH改性麦糟的吸附性能研究
        2.4.1 NaOH改性麦糟吸附MB的影响因素
        2.4.1.1 初始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2.4.1.2 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2.4.1.3 投放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2.4.2 吸附平衡与等温模型的建立
        2.4.3 吸附动力学特征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醚化改性麦糟的制备及对染料的吸附性能研究
    3.1 实验内容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醚化改性麦糟的制备
        3.1.4 结构与性能表征
        3.1.4.1 SEM测试
        3.1.4.2 比表面积及孔径测试
        3.1.4.3 FTIR测试
        3.1.4.4 XPS测试
        3.1.4.5 零电荷点测试
        3.1.4.6 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含量测试
        3.1.5 吸附实验
        3.1.5.1 醚化改性麦糟吸附条件的研究
        3.1.5.2 等温吸附实验
        3.1.5.3 吸附动力学实验
    3.2 改性机理分析
    3.3 醚化改性条件的优化
        3.3.1 改性剂摩尔比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3.2 醚化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3.3 醚化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4 醚化改性麦糟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3.4.1 SEM分析
        3.4.2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3.4.3 FTIR分析
        3.4.4 XPS分析
        3.4.5 零电荷点分析
    3.5 醚化改性麦糟的吸附性能研究
        3.5.1 醚化改性麦糟吸附MB的影响因素
        3.5.1.1 初始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5.1.2 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5.1.3 投放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5.2 吸附平衡与等温模型的建立
        3.5.3 吸附动力学特征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功能化PLA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对染料的吸附性能研究
    4.1 实验内容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功能化PLA非织造材料的制备
        4.1.4 结构与性能表征
        4.1.4.1 SEM测试
        4.1.4.2 接触角测试
        4.1.4.3 孔径测试
        4.1.4.4 结合牢度测试
        4.1.5 吸附与解吸附实验
        4.1.5.1 吸附实验方法
        4.1.5.2 解吸附实验方法
    4.2 功能化PLA非织造布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4.2.1 SEM分析
        4.2.2 接触角分析
        4.2.3 孔径分析
        4.2.4 结合牢度分析
    4.3 功能化PLA非织造布的吸附性能研究
        4.3.1 MSG负载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3.2 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3.3 吸附-解吸循环利用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酚酸类超交联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去除水溶液中有机污染物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及处理技术
        1.1.1 染料的简介
        1.1.2 染料废水的特点及危害
        1.1.3 抗生素的简介及危害
        1.1.4 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技术及进展
        1.1.4.1 生物方法
        1.1.4.2 物理方法
        1.1.4.3 高级氧化工艺
        1.1.4.4 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
    1.2 超交联聚合物
        1.2.1 超交联聚合物简介
        1.2.2 超交联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1.2.2.1 后交联聚合物前体法
        1.2.2.2 功能化小分子单体直接缩聚法
        1.2.2.3 外部交联法
    1.3 超交联聚合物的应用
        1.3.1 气体储存
        1.3.2 去除有机污染物
        1.3.3 色谱分离
    1.5 选题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酚酸类超交联聚合物的制备及其选择性吸附水溶液中亚甲基蓝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染料的理化性质
        2.2.3 酚酸类超交联聚合物(HCHCPs)的制备
        2.2.4 HCHCPs的表征
        2.2.5 亚甲基蓝吸附实验
        2.2.6 HCHCPs吸附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实验
        2.2.7 HCHCPs吸附亚甲基蓝的等温吸附实验
        2.2.8 HCHCPs对亚甲基蓝的选择性吸附实验
        2.2.9 重复利用实验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染料的紫外-可见光谱图
        2.3.2 HCHCPs的合成示意图
        2.3.3 HCHCPs的表征结果
        2.3.3.1 SEM表征
        2.3.3.2 XPS表征
        2.3.3.3 FTIR表征
        2.3.4 HCHCPs吸附亚甲基蓝的条件优化
        2.3.4.1 pH对亚甲基蓝吸附量的影响
        2.3.4.2 吸附时间对亚甲基蓝吸附量的影响
        2.3.4.3 HCHCPs的选择吸附性实验结果
        2.3.4.4 HCHCPs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
        2.3.4.5 HCHCPs对亚甲基蓝的等温吸附实验结果
        2.3.4.6 HCHCPs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热力学实验结果
        2.3.4.7 重复利用实验结果
        2.3.5 论文工作与已报道的工作对比优势
    2.4 小结
第三章 酚酸类超交联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降解四环素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酚酸类超交联聚合物复合材料(HCHCPs@Ag-x)的制备及表征
        3.2.2.1 四环素的理化性质
        3.2.2.2 HCHCPs的制备
        3.2.2.3 HCHCPs@Ag-x的制备
        3.2.3.4 HCHCPs@Ag-12的表征
        3.2.3 HCHCPs@Ag-x催化水溶液中的四环素
        3.2.3.1 四环素标准曲线的建立
        3.2.3.2 HCHCPs@Ag-x催化降解四环素实验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HCHCPs@Ag-12的紫外-可见光谱图
        3.3.2 HCHCPs@Ag-12的X射线衍射(XRD)图
        3.3.3 HCHCPs@Ag-12的SEM图
        3.3.4. HCHCPs@Ag-x催化降解四环素实验结果
        3.3.4.1 HCHCPs@Ag-2催化降解四环素实验结果
        3.3.4.2 HCHCPs@Ag-4催化降解四环素实验结果
        3.3.4.3 HCHCPs@Ag-6催化降解四环素实验结果
        3.3.4.4 HCHCPs@Ag-8催化降解四环素实验结果
        3.3.4.5 HCHCPs@Ag-10催化降解四环素实验结果
        3.3.4.6 HCHCPs@Ag-12催化降解四环素实验结果
        3.3.4.7 HCHCPs@Ag-x催化降解四环素实验结果对比
        3.3.5 论文工作与先前报道工作的对比优势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4.1 总结
    4.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6)电絮凝及电絮凝磁絮凝联用处理模拟染料废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染料废水的污染特点
        1.1.1 染料废水的主要来源
        1.1.2 染料废水的水质特点
        1.1.3 活性黑KN-B染料概况
    1.2 染料废水处理方法概述
        1.2.1 化学法
        1.2.2 物理法
        1.2.3 生物法
    1.3 电絮凝技术概述
        1.3.1 电絮凝技术的主要作用原理
        1.3.2 电絮凝技术的研究进展
    1.4 磁絮凝处理技术概述
        1.4.1 磁絮凝技术的作用原理
        1.4.2 磁絮凝技术的主要应用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装置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与主要仪器
    2.2 实验水质及主要试剂
        2.2.1 实验水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分析方法
3 电絮凝处理模拟染料废水的试验研究
    3.1 电解质种类及浓度对电絮凝处理效果的影响
    3.2 电极组合形式对电絮凝处理效果的影响
    3.3 初始pH值对电絮凝处理效果的影响
    3.4 电流强度对电絮凝处理效果的影响
    3.5 极板间距对电絮凝处理效果的影响
    3.6 搅拌速度对电絮凝处理效果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电絮凝-磁絮凝联用对模拟染料废水的处理研究
    4.1 电絮凝-磁絮凝联用对模拟染料废水的强化处理效果
    4.2 电絮凝及电-磁絮凝处理过程能耗分析
        4.2.1 电絮凝处理活性黑KN-B废水能耗分析
        4.2.2 电絮凝-磁絮凝联合处理活性黑KN-B废水的能耗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电絮凝及电磁絮凝联用处理染料废水的作用机理研究
    5.1 电絮凝的作用机理分析
        5.1.1 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分析
        5.1.2 红外光谱IR分析
        5.1.3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5.2 电絮凝-磁絮凝联用对染料废水的处理机理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固定化菌丝球的制备及其对染料降解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染料废水的概述
        1.1.1 染料简介
        1.1.2 结晶紫、孔雀石绿的危害
        1.1.3 染料废水的处理
    1.2 木质素酶及其应用前景
        1.2.1 木质素酶的种类
        1.2.2 木质素酶的应用前景
    1.3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1.3.1 固定化生物技术在能源开发方面的应用
        1.3.2 固定化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
    1.4 菌丝球概述
        1.4.1 菌丝球的成球机制
        1.4.2 固定化菌丝球在染料废水中的应用
    1.5 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和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产木质素酶的土壤微生物的选育、鉴定及生长特性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2.1.3 培养基
        2.1.4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富集与初筛
        2.2.2 愈创木酚平板降解试验
        2.2.3 菌种的复筛
        2.2.4 表型特征性形态鉴定
        2.2.5 细菌16S rDNA鉴定及真菌ITS序列鉴定
        2.2.6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分离筛选
        2.3.2 分离菌株的形态学观察
        2.3.3 细菌16S rDNA序列鉴定
        2.3.4 真菌ITS序列鉴定
        2.3.5 基于16S rDNA序列的系统树构建
        2.3.6 基于ITS序列的系统树构建
    2.4 小结
3 固定化菌丝球成球条件的优化及木质素酶活的测定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菌种
        3.1.2 培养基
        3.1.3 主要试剂
        3.1.4 酶活的测定
        3.1.5 固定化菌丝球的制备
        3.1.6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环境因素对菌丝球成球及木质素酶活的影响
        3.2.2 菌丝球直径测定方法
        3.2.3 扫描电镜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碳源及其浓度对成球条件与木质素酶活的影响
        3.3.2 氮源及其浓度对菌丝球成球条件及木质素酶活的影响
        3.3.3 接种量对固定化菌丝球及其木质素酶活的影响
        3.3.4 pH值对菌丝球成球条件及木质素酶活的影响
    3.4 小结
4 固定化菌丝球对染料的降解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1.1 菌种与材料
        4.1.2 试剂
        4.1.3 培养基
        4.1.4 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固定化菌丝球的制备
        4.2.2 不同因素对染料脱色的影响
        4.2.3 染料解吸
        4.2.4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染料降解标准曲线
        4.3.2 初始染料浓度对染料脱色的影响
        4.3.3 菌丝球投加量对染料脱色的影响
        4.3.4 pH对染料脱色的影响
        4.3.5 温度对染料脱色的影响
        4.3.6 转速对染料脱色的影响
        4.3.7 重复利用对染料脱色的影响
        4.3.8 粗酶液对染料降解率的影响
        4.3.9 不同溶液对染料的解吸
    4.4 小结
5 固定化菌丝球处理染料废水的性质表征
    5.1 试验材料
    5.2 实验仪器
    5.3 代谢产物的提取
    5.4 降解产物的鉴定
        5.4.1 扫描电镜观察
        5.4.2 紫外-可见光谱扫描
        5.4.3 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
        5.4.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5.4.5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5.5 结果与讨论
        5.5.1 扫描电镜观察
        5.5.2 紫外-可见光谱扫描
        5.5.3 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
        5.5.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5.5.5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5.6 毒性评价
    5.7 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纳米颗粒强化微生物对偶氮染料的降解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偶氮染料的简介及危害
    1.2 偶氮染料的去除方法
        1.2.1 通过物理化学方法从废水中去除合成染料
        1.2.2 通过生物学方法从废水中去除合成染料
        1.2.3 氧化还原介体促进偶氮染料的生物降解
        1.2.4 微生物纳米颗粒促进偶氮染料的生物降解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芽孢杆菌Bacillus sp.的醌呼吸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与化学试剂
        2.2.2 菌种与培养基
        2.2.3 细菌生长曲线
        2.2.4 生物还原态AQS(B-AH2QS)的制备
        2.2.5 电子回收率的测定
        2.2.6 分析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以醌类化合物为电子受体的细胞生长
        2.3.2 B-AH2QS化学还原偶氮染料
    2.4 结论
第三章 高盐条件下使用磁性腐殖酸纳米颗粒促进芽孢杆菌对甲基橙的脱色作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与化学试剂
        3.2.2 菌种与培养基
        3.2.3 磁性腐殖酸(MHA)纳米颗粒的制备
        3.2.4 磁性腐殖酸吸附、溶出试验
        3.2.5 含盐介质中偶氮染料的脱色
        3.2.6 分析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磁性腐殖酸的表征
        3.3.2 偶氮染料的非生物去除
        3.3.3 芽孢杆菌对甲基橙的降解
        3.3.4 磁性腐殖酸促进偶氮染料的脱色
        3.3.5 磁性腐殖酸的溶出实验
        3.3.6 序批式反应器中甲基橙的脱色
        3.3.7 磁性腐殖酸促进偶氮染料还原的机理
    3.4 结论
第四章 原位生物钯纳米颗粒促进偶氮染料的生物还原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仪器与化学试剂
        4.2.2 菌种与培养基
        4.2.3 Bio-Pd的制备
        4.2.4 AQS对 Bio-Pd合成的影响
        4.2.5 原位Bio-Pd脱色偶氮染料
        4.2.6 分析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K.oxytoca GS-4-08 合成Bio-Pd的表征
        4.3.2 影响Pd(Ⅱ)还原的环境因素
        4.3.3 AQS对 K.oxytoca GS-4-08 还原Pd(Ⅱ)的作用
        4.3.4 原位Bio-Pd促进偶氮染料的还原
        4.3.5 原位Bio-Pd促进偶氮染料还原的机理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9)小球藻Chlorella sorokiniana XJK与曲霉Aspergillus sp. XJ-2聚生体系对分散红3B的脱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染料废水概况
    1.2 染料废水的处理现状
    1.3 真菌对染料废水处理研究
        1.3.1 真菌生物吸附作用
        1.3.2 真菌生物降解作用
    1.4 微藻对染料废水处理研究
    1.5 复合微生物体系处理废水研究进展
    1.6 代谢水平研究微生物相互作用进展
    1.7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1.7.1 论文的研究目的
        1.7.2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小球藻-曲霉聚生体系的构建及染料脱色研究
    2.1 材料
        2.1.1 菌株及染料
        2.1.2 仪器
        2.1.3 培养基
    2.2 方法
        2.2.1 分散红3B模拟废水的配制
        2.2.2 染料脱色率的测定
        2.2.3 菌藻聚生体系的构建
        2.2.4 菌藻聚生体系脱色性能研究
        2.2.5 菌藻聚生体系对模拟废水的营养去除研究
        2.2.6 菌藻聚生体系染料浓度耐受性研究
        2.2.7 菌藻聚生体系耐盐性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菌藻聚生体系的构建
        2.3.2 菌藻聚生体系脱色研究
        2.3.3 菌藻聚生体系对模拟废水营养物质的去除
        2.3.4 菌藻聚生体系染料浓度耐受性研究
        2.3.5 菌藻聚生体系耐盐性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菌藻聚生体系对分散红3B的降解机理研究
    3.1 材料
        3.1.1 菌株及染料
        3.1.2 仪器
        3.1.3 培养基
    3.2 方法
        3.2.1 不同处理聚生体系对染料的处理
        3.2.2 酶活的测定
        3.2.3 粗酶降解染料
        3.2.4 UV-vis测定
        3.2.5 FTIR分析
        3.2.6 GC-MS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吸附和降解方式研究
        3.3.2 酶活分析
        3.3.3 粗酶降解染料分析
        3.3.4 代谢途径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菌藻聚生体系中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
    4.1 材料
        4.1.1 菌株及染料
        4.1.2 仪器
        4.1.3 培养基
        4.1.4 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菌藻聚生体系显微观察
        4.2.2 染料脱色率的测定
        4.2.3 生物量测定
        4.2.4 菌藻聚生体系的pH测定
        4.2.5 菌藻聚生体系的Zeta电位测定
        4.2.6 菌藻聚生体系代谢产物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菌藻聚生体系的光学显微镜观察
        4.3.2 菌藻聚生体系扫描电镜检测
        4.3.3 菌藻生长情况
        4.3.4 菌藻聚生体系的pH变化
        4.3.5 菌藻聚生体系的Zeta电位变化
        4.3.6 代谢组学样品分析
        4.3.7 代谢组深度分析——废水处理效果差异角度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10)一株还原蓝RSN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说明
1 绪论
    1.1 染料的分类
        1.1.1 按纤维类型分类
        1.1.2 按染料化学性质分类
        1.1.3 按染料分子化学结构分类
    1.2 印染废水的污染现状
    1.3 印染废水生物处理方法
    1.4 染料的微生物脱色机理
        1.4.1 微生物降解脱色
        1.4.2 微生物吸附脱色
    1.5 蒽醌类染料微生物脱色研究进展
        1.5.1 真菌对蒽醌类染料的脱色研究
        1.5.2 细菌对蒽醌类染料的脱色研究
        1.5.3 混菌对蒽醌类染料的脱色研究
        1.5.4 基因工程菌对蒽醌类染料的脱色研究
    1.6 蒽醌染料的微生物相关脱色酶研究进展
        1.6.1 漆酶
        1.6.2 过氧化物酶
        1.6.3 染料过氧化物酶
    1.7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2 VB RSN降解菌群的获得及菌株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培养基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VB RSN的全波长扫描与脱色率的测定
        2.1.4 染料降解菌群的获得与效果验证
        2.1.5 染料降解菌群的群落结构研究
        2.1.6 染料降解菌纯培养菌株的分离、鉴定
        2.1.7 降解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2.1.8 降解菌株系统发育地位的确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VB RSN的特性与特征波长
        2.2.2 VB RSN脱色菌群的获得与群落结构分析
        2.2.3 VB RSN脱色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2.2.4 降解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研究
    2.3 小结
3 菌株WY31 对还原蓝RSN脱色条件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培养基与菌株WY31 及其种子液的获得
        3.1.2 生物量的测定
        3.1.3 营养源对菌株WY31 脱色率的影响
        3.1.4 单因素实验
        3.1.5 响应面法优化菌株WY31 脱色条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LB中菌株WY31 的生长曲线
        3.2.2 不同营养源对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分析
        3.2.3 单因素实验结果
        3.2.4 主要因素确定的Plackett-Burman实验
        3.2.5 最陡爬坡实验
        3.2.6 显着影响因子的CCD实验优化和结果分析
    3.3 小结
4 菌株WY31 降解染料VB RSN的降解途径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培养基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菌株WY31 脱色特性的研究
        4.1.4 菌株WY31 全细胞生物转化VB RSN
        4.1.5 VB RSN及其产物的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菌株WY31 脱色特性曲线
        4.2.2 菌株WY31 脱色前后UV-vis和 HPLC结果
        4.2.3 UPLC-Q-TOF/MS质谱图谱分析结果
        4.2.4 菌株WY31对VB RSN脱色的可能降解途径
    4.3 小结
5 菌株WY31中VB RSN脱色酶基因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培养基与试剂
        5.1.2 菌株、质粒及PCR引物
        5.1.3 菌株WY31 的抗生素敏感性测试
        5.1.4 菌株WY31 基因组的提取与测序
        5.1.5 目的基因的查找、序列分析及其功能验证
        5.1.6 脱色酶SmDyP的 PCR扩增
        5.1.7 PCR产物的纯化与割胶回收
        5.1.8 质粒DNA的提取
        5.1.9 酶切、无缝克隆和转化
        5.1.10 表达载体的构建
        5.1.11 SmDyP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
        5.1.12 重组蛋白的纯化
        5.1.13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5.1.14 SmDyP酶功能验证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菌株WY31 抗性谱
        5.2.2 菌株WY31 基因组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5.2.3 菌株WY31 脱色酶及其基因的确定
        5.2.4 SmDyP基因的克隆及异源表达
        5.2.5 SmDyP过氧化物酶的进化分析
        5.2.6 SmDyP基因异源表达功能验证
        5.2.7 SmDyP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与纯化
        5.2.8 纯化SmDyP的酶功能研究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四、含有纺织染料废水的生物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β-环糊精基纳米球的制备及其对印染废水的脱色处理[D]. 牛戈. 东华大学, 2021(09)
  • [2]强化生物处理生活污水的高效混合菌群筛选及降解特性实验研究[D]. 蔡文娟.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3]静态磁场对具有偶氮染料降解能力的新分离耐盐酵母影响机制研究[D]. 王雨萌.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4]改性麦糟及其功能化PLA非织造材料的制备与吸附性能研究[D]. 吕雅鑫.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5]酚酸类超交联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去除水溶液中有机污染物的应用[D]. 刘雪瑞.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6]电絮凝及电絮凝磁絮凝联用处理模拟染料废水研究[D]. 陈新全.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7]固定化菌丝球的制备及其对染料降解性能的研究[D]. 林胜红.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8]纳米颗粒强化微生物对偶氮染料的降解机理研究[D]. 王朋涛.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9]小球藻Chlorella sorokiniana XJK与曲霉Aspergillus sp. XJ-2聚生体系对分散红3B的脱色研究[D]. 汤伟华.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10]一株还原蓝RSN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机理初探[D]. 王洋.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含纺织染料废水的生物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