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动系统故障的判断(论文文献综述)
王仁群[1](2022)在《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迈腾B8L国五版CUGA发动机电控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控制逻辑、故障现象出发,研究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通过故障类型总结、切分,分析检测、诊断的过程及方法,获得了发动机故障类型,故障诊断策略和测量工具的选用依据,测量方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并进行了故障案例分析。
王永华,孙涛,张赟,王琳[2](2021)在《某型航空发动机起动系统故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故障树方法对某型航空发动机起动系统典型故障进行分析,建立了发动机起动不成功故障的排故流程和处置方法,探索了典型故障与飞参监控参数之间的关联关系,提出了燃油压差参数对起动不成功故障的监控需求,最后通过仿真计算对故障部件进行了准确定位和判断。
何声望[3](2021)在《吉利博越1.8T发动机无法起动故障诊断与排除》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汽车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技术广泛被应用,同时也使现代化的汽车结构越来越复杂,因此也给维修人员对汽车故障的诊断和排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针对吉利博越1.8T发动机无法起动的故障问题,本文主要以两个故障现象分析:一是起动机不能正常运转,发动机无法起动;二是起动机能正常运转,但发动机无法正常起动点火着车。
朱佳琪[4](2021)在《分布式光伏系统并网点电气监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分布式光伏电站发电的电能质量及其可靠性为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带来了新的挑战,光伏电站的实时监测系统应运而生且应用市场广阔。并网点电气监测技术是光伏电站实时监测系统的核心,其研究的难点一是信号去噪与电能质量分析,二是故障录波多阈值触发技术,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工作:1.本文设计了光伏电站实时监测方案,该监测系统集中数据采样层、处理层以及展示层,并对该三层系统进行详细介绍。其中对数据采样层,本文集中介绍了数据采集器的选型、数据采集原理以及基于小波阈值去噪的数据预处理方案,并将信噪比作为参考标准,对小波分解层数、阀值去噪方法、阀值的选择标准展开理论分析以及相关仿真实验,最后得出最佳去噪方案,得出了适合的并网交流信号去噪的小波变换参数值。2.对于数据处理层的电能质量分析模块中,本文设计了电能质量的具体分析流程,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提取信号特征量,以及模极大值原理进行信号扰动分类,计算出电压变动频度、谐波畸变率、电压偏差数值等扰动参数,完成电能质量全过程分析。3.对于数据处理层中的故障录波功能,本文针对短时扰动可能造成录波误动的问题,基于故障录波单阈值启动算法,利用灰色关联度理论,提出了一种光伏电站中复合阈值触发的主动变频故障录波启动方法,该启动方式对当前故障录波判据中所用的常见模拟量分别进行抗误动和抗拒动关联度分析,获得针对每个模拟量的最佳抗误动和抗拒动因子,实现故障录波触发的复合阈值判断,最后提出基于单阈值和复合阈值的综合故障录波启动判据,实时进行系统采样频率的主动分级调整,实现高实时性、高准确性的故障录波功能。4.对于数据展示层,本文基于Labview设计了数据展示界面,该展示系统集中了数据管理、电能质量监测以及光伏发电运行监测模块,实现人机交互。
胥银燕,翟步云[5](2021)在《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用双电源警具系统》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单片机智能判断整车蓄电池及警具蓄电池的电量情况,根据燃油油位、发动机运转状态、整车行驶状态自动选择警具系统的运行模式,在确保整车机动性能的前提下,尽量延长警具工作时间。同时系统还具备故障自诊断及提醒功能,避免电源系统故障影响警车的使用。
王明辉[6](2021)在《带LC滤波器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几乎所有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都使用PWM技术。在钻井平台、海底勘探等使用长距离传输线的应用中,PWM波会导致传输线中出现较高反射效应,严重时甚至烧毁电机。在逆变器与电机之间安装LC滤波器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抑制反射效应的方法。但是,在带LC滤波器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策略中,还存在一些不足。LC滤波器会改变系统零状态响应特性,导致基于电压脉冲注入法的转子初始位置辨识可能发生误差较大甚至辨识失败的问题。LC滤波器还会使电机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发生改变,导致传统双闭环控制性能下降。传统基于模型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与驱动系统故障诊断方法可能存在误差较大甚至不收敛问题。现有解决方案存在方法复杂、成本高等问题。本文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从系统数学模型出发,对转子初始位置辨识、闭环控制、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故障诊断及容错控制等问题进行研究。本文所做工作包括以下四方面:为解决LC滤波器引起的传统电压脉冲注入法可能出现误差较大甚至辨识失败的问题,对转子初始位置辨识策略进行了研究。加入LC滤波器后,注入电压脉冲时,其电流响应为三阶系统响应,电流响应中包含较多高次谐波,因此使用传统脉冲注入方法会存在辨识误差较大的问题。对误差问题进行了分析,推导了带LC滤波器的永磁同步电机等效电路网络传递函数,其低阶分量表达式形式与不带LC滤波器时接近。提出了基于函数拟合的初始位置辨识策略,使用二阶巴特沃特滤波器滤除电流谐波后,对滤波后数据进行函数拟合,并通过时间常数判断电感大小,辨识转子初始位置,从而解决了检测误差较大甚至失败的问题。实验结果验证了提出的初始位置辨识策略的有效性。为提高系统动态性能,针对带LC滤波器的永磁同步电机滑模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由于传统双闭环矢量控制方法无法控制LC滤波器,因此使用传统方法会降低控制性能。针对上述问题,推导了系统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趋近律的带LC滤波器永磁同步电机滑模控制方法,推导了闭环控制表达式,解决了LC滤波器引起的控制性能降低问题,并探讨了控制器参数设计方法。通过仿真与实验对比了串联型PI控制与提出的滑模控制策略,验证了提出的滑模控制策略的先进性。为解决LC滤波器引起的传统观测器方法可能导致误差较大甚至发散的问题,针对无位置传感器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由于LC滤波器导致系统模型改变,LC滤波器输入端与电机端电压、电流不同,传统基于模型构建的观测器误差较大甚至不能直接应用。针对上述问题,分别构建全阶PI观测器与全阶滑模观测器进行反电动势估计,研究了观测器增益矩阵设计方法,解决了传统观测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锁相环复合控制方法,结合正交型锁相环与低速型锁相环的特点,在中间区域使用最小均方根法融合两种锁相环的计算结果,提高了该区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效果。最后,对上述提出方法进行仿真与实验验证。为解决LC滤波器引起的传统方法可能出现检测误差或不收敛,以及电容支路故障问题,对逆变器、电容支路开路故障诊断及容错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由于系统模型变化,故障观测器是基于模型而构建,故障诊断方法需进行相应修改。因此,构造了考虑LC滤波器的故障观测器,以故障观测器为基础,分析了故障特征,使用了基于电压残差的功率器件开路故障诊断方法,提出了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故障提取方法。提出了基于绝对平均电流的LC滤波器电容支路开路故障诊断方法,并推导了故障特征。在之前研究基础上,对三相四开关型容错拓扑进行修改,使其适应于带LC滤波器的永磁同步电机容错控制,并分析LC滤波器的影响。通过仿真与实验对上述方法进行有效性验证,从而实现带LC滤波器PMSM驱动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
孟飞,杨冬进[7](2020)在《某型发动机起动电气控制系统原位诊断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某型发动机起动系统故障率高、维修手段单一,分析发动机起动电气控制系统的逻辑控制关系和典型电气参数,根据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构建基于故障模型的规则库和事实库,综合运用PCI总线、数据采集与处理和Windows系统下的VB软件编程构建了小型自动检测平台,实现了对起动电气控制系统逻辑关系和典型电气参数的原位自动诊断与测量。构建的小型自动检测平台可为发动机起动电气控制系统故障诊断和智能维修决策提供支持。
于浩[8](2020)在《基于FMEA_贝叶斯网络的发动机系统可靠性评估》文中提出国家对环保要求在近年来变得越来越严格,消费者对汽车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发动机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性能指标逐步提升,发动机可靠性变得相当重要。发动机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通过可靠性来描述,提高其可靠性是主机场竞争力的关键路径。传统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对复杂系统中存在的对描述事件的多态性、不确定性和相关性等问题分析效果不佳。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论文提出了基于FMEA贝叶斯网络发动机系统可靠性评估新方法。文中首先梳理了发动机可靠性研究现状,然后对发动机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如何使用典型子系统的潜在失效模式进行分析(FMEA)。针对贝叶斯网络相关原理,通过理论的层面验证了它在分析不确定问题时的优势。在FMEA的基础上,建立发动机故障贝叶斯模型,通过Ge NIe软件评估与诊断发动机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后发现,贝叶斯网络分析方法相对于其它可靠性分析方法有一定的优势,首先是能够计算发动机系统某个时刻的可靠性概率,其次是能够对多状态系统进行处理和故障判断,同时具有识别薄弱环节的能力。
程琳琳[9](2020)在《Nabtesco主机遥控系统的可视化仿真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机遥控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因其结构繁杂、组成的模块多,一旦发生故障,难于判断和处理,船舶因遥控系统故障造成停航乃至重大碰撞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加强船员对主机遥控系统的培训和训练,是现代轮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船舶控制系统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多种主机遥控系统,日本生产的Nabtesco主机遥控系统因其具有性能稳定、操作方便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在商船上。在现有的轮机仿真训练系统中,主机遥控系统主要是Autochief 4和ACC20为主,已经无法满足主机遥控系统的培训和训练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轮机仿真训练系统,开发一套适合培训的Nabtesco主机遥控仿真系统迫在眉睫。首先,为了解决现有轮机模拟器的主机遥控系统类型不全的问题,本文以RTA柴油机推进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系统的组成和模拟器主机遥控系统培训大纲的要求,利用模块化建模方法,分别建立了 Nabtesco主机遥控系统、RTA48T-B型主机气动操纵系统和推进装置数学模型;利用VC++对数学模型进行了编程计算,仿真实验表明,仿真模型能够实时反映实际系统的变化规律和控制功能,可满足船员培训机构对船员的培训要求;其次,为了进一步完善现有轮机模拟器可视化操作环境,利用VC++软件开发工具和Unity3D引擎开发了车钟系统、Nabtesco主机遥控系统二维和三维可视化操作界面和RTA48T-B型主机气动操纵系统的可视化操作界面,仿真实验表明,可视化操作界面对计算机配置要求低,运行流畅,界面与实际系统的操作和显示功能一致,可以动态展示给操作者在各种操作后的实时状态变化,从而提高培训和操作训练的效果;此外,可视化操作界面不但能再现故障发生后的现象,而且还能提供给操作者故障排查的可视化操作环境,从而满足故障排查与应急操作的培训要求;最后,为了实现系统的自动评估功能,本文对自动评估推理算法进行了研究,根据评估算法和相关评估规范的要求,编写了典型的操作和故障排查试题,并在平台上对试题进行了测试,测试的结果满足评估规范的要求,验证了评估算法的正确性。本文开发的Nabtesco主机遥控可视化仿真系统,操作界面实现了根据显示器分辨率的变化自动调整界面的大小;仿真模型能够实时反映实际系统的变化规律,可满足船员培训机构对船员的培训要求。
张洁[10](2020)在《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项目课程理念》文中研究指明中等职业教育已步入了呼唤“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基于问卷与访谈所做的中等职业学校(简称“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现状调查,新时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使得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和相对应的工作岗位任务失联,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受到了制约,出现了教学质量无法响应时代呼唤的教学矛盾。因此,有必要对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教学现状受课程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影响,课程理念是选择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教学模式是一定的课程理念得以实施的基本保证。故而,文章根据教学模式与课程理念及教学现状的关系,通过剖析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研究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内涵与教学理论,说明了构建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可行性。并通过分析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与汽车电气维修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关系,构建了包含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评价、保障条件等内容的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接着,依托贵州某中职学校为实践基地,设计、进行了由“一个自变量(教学模式),两组被试(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种测评(实验过程测评及后测)”构成的教学实践,其中实验组采用了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对照组沿用了传统教学模式。研究发现,实验组学生在具体任务落实、项目产品达成、技能操作规范、基本素养养成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理论卷面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所设计的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实验组、任课教师及企业人员的认可,由此验证了所设计的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并得出了研究结论——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能提升中职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水平和技能娴熟程度,能促进养成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及创新精神,能响应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呼唤、助力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及中职教育水平的提升。而要使所设计的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发挥更好效用,还需切实提升课程产品质量、依据职业分类情境重新确定专业结构,以实现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二、起动系统故障的判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起动系统故障的判断(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整车上电逻辑及故障分类 |
1.1 整车上电逻辑 |
1.2 发动机电控故障分类 |
2 起动机不转 |
3 起动机转发动机无法起动 |
3.1 转速信号异常 |
3.2 燃油系统故障 |
3.3 点火系统故障 |
4 发动机运行不稳定 |
4.1 起动困难 |
4.2 怠速抖动 |
4.3 功率限制 |
5 结语 |
(2)某型航空发动机起动系统故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起动系统故障统计分析 |
2 典型故障分析 |
2.1 起动不成功故障分析 |
2.2 典型排故流程 |
(1) 确定起动点火系统是否有故障 |
(2) 确定是否正常供油 |
(3) 确定起动点火供油系统是否故障 |
2.3 故障处置 |
3 故障与监控参数分析研究 |
3.1 发动机起动系统监控参数研究 |
3.2 典型故障监控参数变化规律 |
4 总结 |
(3)吉利博越1.8T发动机无法起动故障诊断与排除(论文提纲范文)
一、起动机不能正常运转,发动机无法起动 |
(一)故障现象 |
(二)故障原因分析 |
(三)故障初步诊断思路 |
(四)故障机理分析 |
二、起动机正常运转,发动机无法起动 |
(一)故障现象 |
(二)故障原因分析 |
(三)故障初步诊断思路 |
(四)故障机理分析 |
三、结语 |
(4)分布式光伏系统并网点电气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光伏系统并网点电气监测研究现状 |
1.2.1 光伏监测发展研究现状 |
1.2.2 光伏监测系统方案 |
1.3 光伏电站电能质量分析关键技术 |
1.3.1 小波去噪技术 |
1.3.2 故障录波技术 |
1.4 论文研究意义 |
1.5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光伏系统并网点电气监测方案设计 |
2.1 实时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
2.2 数据采集层设计 |
2.2.1 信号采样与案例 |
2.2.2 光伏支路及逆变器数据采集 |
2.2.3 环境数据采集 |
2.2.4 电气数据采集 |
2.2.5 电参数方案总体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预处理及电能质量分析 |
3.1 小波阈值去噪 |
3.1.1 数据预处理介绍 |
3.1.2 小波变换分析法 |
3.1.3 小波变换参数核定 |
3.2 电能质量分析 |
3.2.1 电能质量标准 |
3.2.2 电能质量分析方案 |
3.2.3 短时扰动监测方案 |
3.2.4 电能质量分析总流程 |
3.3 仿真分析 |
3.3.1 短时扰动识别仿真 |
3.3.2 电压变动仿真 |
3.3.3 谐波分析仿真 |
3.3.4 电压偏差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合阈值触发的录波技术 |
4.1 故障录波多阀值触发原理 |
4.2 基于多阈值触发的故障录波方案 |
4.2.1 突变量启动算法及其仿真 |
4.2.2 有效值启动算法及其仿真 |
4.3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复合阈值触发录波方案 |
4.3.1 灰色关联度原理简介 |
4.3.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复合阈值触发判据 |
4.3.3 故障变频录波 |
4.3.4 复合阈值触发录波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时监测系统数据显示层设计 |
5.1 基于LABVIEW的显示层设计 |
5.2 监测系统的功能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 |
(5)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用双电源警具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车用双电源警具系统的组成 |
2智能车用双电源警具系统工作模式 |
3电源系统自诊断及提示 |
(6)带LC滤波器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PWM负面效应抑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 带LC滤波器PMSM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1 转子初始位置辨识 |
1.3.2 闭环矢量控制 |
1.3.3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
1.3.4 驱动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函数拟合的带LC滤波器PMSM初始位置辨识 |
2.1 引言 |
2.2 电压脉冲注入法阶跃响应特性分析 |
2.2.1 传统电压脉冲注入法动态特性分析 |
2.2.2 LC滤波器对电压脉冲注入法影响 |
2.3 基于函数拟合的带LC滤波器PMSM电压脉冲注入法 |
2.3.1 电压脉冲注入方法 |
2.3.2 初始位置辨识方法 |
2.4 实验平台与实验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滑模观测器的带LC滤波器PMSM滑模控制 |
3.1 引言 |
3.2 带LC滤波器PMSM系统数学模型分析 |
3.2.1 三相坐标系数学模型 |
3.2.2 静止坐标系数学模型 |
3.2.3 旋转坐标系数学模型 |
3.2.4 LC滤波器对转速与转矩影响 |
3.3 基于滑模观测器的带LC滤波器PMSM状态变量估计 |
3.3.1 滑模观测器构建 |
3.3.2 参数矩阵设计 |
3.4 基于趋近律的带LC滤波器PMSM滑模控制 |
3.4.1 总体策略分析 |
3.4.2 LC滤波器输入电流控制律推导 |
3.4.3 电机电压控制律推导 |
3.4.4 电机电流控制律推导 |
3.5 仿真分析 |
3.6 实验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全阶观测器的带LC滤波器PMSM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
4.1 引言 |
4.2 带LC滤波器PMSM反电动势观测 |
4.2.1 PI观测器及参数设计 |
4.2.2 滑模观测器及参数设计 |
4.3 基于双锁相环复合的位置与转速估计 |
4.3.1 锁相环适用性分析 |
4.3.2 双锁相环复合控制 |
4.4 仿真分析 |
4.4.1 稳态及暂态仿真 |
4.4.2 参数鲁棒性仿真 |
4.5 实验研究 |
4.5.1 稳态及暂态实验 |
4.5.2 参数鲁棒性实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带LC滤波器PMSM系统逆变器与电容支路故障诊断及容错控制 |
5.1 引言 |
5.2 LC滤波器对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的影响 |
5.3 带LC滤波器PMSM系统的逆变器与电容支路故障诊断 |
5.3.1 基于故障观测器的逆变器故障诊断方法 |
5.3.2 基于最小二乘回归法的阈值选取 |
5.3.3 基于绝对平均电流的电容支路故障诊断 |
5.4 带LC滤波器PMSM系统逆变器容错控制 |
5.4.1 硬件结构分析 |
5.4.2 LC滤波器对PMSM性能影响 |
5.5 仿真分析 |
5.5.1 故障诊断仿真 |
5.5.2 容错控制仿真 |
5.6 实验验证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某型发动机起动电气控制系统原位诊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原位诊断理论研究 |
1.1 起动电气控制系统简介 |
1.2 电气设备FMEA分析 |
1.3 知识库的建立 |
2 硬件设计 |
2.1 逻辑功能及时间单元测试 |
2.2 继电器特征电压测试 |
2.3 线圈电阻测试 |
3 软件设计 |
3.1 软件功能 |
3.1.1 自动起动装置逻辑功能测试 |
3.1.2 控制单元关键参数测试 |
3.1.3 触头接触电阻测试 |
3.1.4 起动流程测试 |
3.1.5 数据处理与故障诊断 |
3.1.6 维修决策 |
3.1.7 报表生成 |
3.2 软件流程 |
3.2.1 开发工具 |
3.2.2 软件主程序 |
3.2.3 软件测试流程 |
3.3 抗干扰问题 |
4 结语 |
(8)基于FMEA_贝叶斯网络的发动机系统可靠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汽车可靠性分析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可靠性分析技术的发展历程 |
1.2.2 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简介 |
1.2.3 贝叶斯网络在复杂系统可靠性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基于FMEA信息构建贝叶斯网络方法 |
2.1 潜在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方法 |
2.1.1 简介 |
2.1.2 潜在失效模式分析的使用 |
2.1.3 潜在失效模式分析方法的缺陷 |
2.2 贝叶斯网络介绍 |
2.2.1 贝叶斯网络在可靠性领域的应用现状 |
2.2.2 贝叶斯网络方法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优势 |
2.2.3 贝叶斯网络的表达 |
2.2.4 条件独立性假设 |
2.2.5 贝叶斯网络推理 |
2.2.6 贝叶斯网络建模 |
2.3 贝叶斯网络和FMEA方法特点比较 |
2.4 基于FMEA信息的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 |
2.4.1 节点信息 |
2.4.2 结构信息 |
2.4.3 概率信息 |
2.4.4 建模原则 |
2.4.5 贝叶斯网络模型分析 |
2.4.6 贝叶斯网络模型不足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发动机故障诊断 |
3.1 发动机简介 |
3.1.1 引言 |
3.1.2 发动机工作原理 |
3.1.3 发动机子系统简介 |
3.2 研发阶段道路试验的故障分析 |
3.2.1 故障统计分析 |
3.2.2 燃油供给系统故障模式及机理 |
3.2.3 配气机构故障模式及机理 |
3.3 潜在失效模式信息汇总 |
3.4 发动机故障的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发动机系统可靠性分析建模及故障分析 |
4.1 引言 |
4.2 工具介绍 |
4.3 发动机系统可靠性分析建模 |
4.3.1 贝叶斯网络节点获取 |
4.3.2 贝叶斯网络框架建模 |
4.3.3 贝叶斯网络节点概率赋值 |
4.4 发动机系统故障分析 |
4.4.1 前向预测 |
4.4.2 后向诊断 |
4.4.3 灵敏度分析 |
4.4.4 总结 |
4.5 试生产阶段道路试验评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研究结论 |
5.2 本文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Nabtesco主机遥控系统的可视化仿真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轮机模拟器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轮机模拟器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轮机模拟器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主机遥控系统的数学建模 |
2.1 Nabtesco主机遥控系统的组成和技术特点 |
2.2 车钟系统的数学模型 |
2.2.1 车钟系统的组成 |
2.2.2 车钟系统的数学模型 |
2.3 起动逻辑控制单元的数学模型 |
2.3.1 主机换向和起动控制逻辑功能 |
2.3.2 换向和起动控制的数学模型 |
2.4 调速器的数学模型 |
2.4.1 设定转速限制模型 |
2.4.2 负荷限制数学模型 |
2.4.3 转速控制模型 |
2.5 安全保护系统的数学建模 |
2.5.1 安全保护系统的技术特点 |
2.5.2 安全保护系统的建模 |
2.6 RTA48T-B型主机气动操纵系统的数学建模 |
2.6.1 气动阀件 |
2.6.2 空气分配器 |
2.6.3 高压油泵换向伺服器 |
2.6.4 主起动阀 |
2.7 主机模型 |
2.7.1 扫气箱 |
2.7.2 柴油机本体 |
2.7.3 涡轮增压器 |
2.8 船舶推进装置模型 |
2.9 本章小结 |
3 主机遥控系统模型计算及结果分析 |
3.1 Visual C++ 6.0编程语言 |
3.2 模型计算的程序设计与调试方案 |
3.3 模型计算VC++主框架程序编写 |
3.4 模型计算的代码编写和调试 |
3.4.1 阀控、报警以及车钟系统的调试 |
3.4.2 主机气动操纵系统的调试 |
3.4.3 调速器计算程序和调试 |
3.5 主机遥控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
3.5.1 阀控、报警以及车钟的仿真结果分析 |
3.5.2 气动操纵系统的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
3.5.3 调速器的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Nabtesco主机遥控系统可视化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
4.1 轮机模拟仿真训练平台的技术特点 |
4.1.1 仿真平台的组成 |
4.1.2 仿真平台的结构框架及运行机制 |
4.2 可视化操作界面设计和程序实现 |
4.2.1 轮机模拟仿真训练界面 |
4.2.2 二维可视化界面的开发与平台融合 |
4.2.3 三维可视化操作界面开发与仿真平台的融合 |
4.3 可视化界面可实现的功能 |
4.4 主机气动操纵系统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4.4.1 故障模拟方法 |
4.4.2 典型故障模拟 |
4.5 本章小结 |
5 Nabtesco主机遥控仿真训练系统在智能考试平台中的应用 |
5.1 智能考试平台简介 |
5.2 智能考试系统的自动评估规则 |
5.3 智能考试系统的自动评估推理算法 |
5.3.1 自动评估推理算法分类 |
5.3.2 结束检测算法 |
5.3.3 实时检测算法 |
5.3.4 条件检测算法 |
5.4 智能考试试题的编写 |
5.5 自动评估试题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项目课程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于时代背景:新时代职业教育当有新作为 |
1.1.2 基于现实教学需求:破解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难题 |
1.1.3 基于对教学模式与课程理念及教学现状关系的思考:融课程理念于实际教学模式,改观教学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
1.3.2 关于主流职教课程理念的研究 |
1.3.3 关于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的研究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教学模式 |
1.4.2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 |
1.4.3 项目课程理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1.6 研究创新 |
第2章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成因分析 |
2.1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
2.1.1 基于学生视角的调查 |
2.1.2 基于教师视角的调查 |
2.2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现状的成因分析 |
2.2.1 教学模式层面 |
2.2.2 教学支持层面 |
2.2.3 学生学习兴趣层面 |
2.3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改革思索 |
2.3.1 切实提升课程产品质量 |
2.3.2 增大实训教学方面的财政投入 |
2.3.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2.3.4 弥补现行教学模式之欠缺 |
第3章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概述 |
3.1 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1 动作学习理论之图式理论 |
3.1.2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 |
3.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1.4 情境性教学理论 |
3.2 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内涵 |
3.3 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教学理论 |
第4章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
4.1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 |
4.2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构建 |
4.2.1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
4.2.2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
4.2.3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 |
4.2.4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保障条件 |
第5章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实践 |
5.1 实践设计 |
5.2 实践过程:典型教学案例 |
5.2.1 教学设计 |
5.2.2 教学实施 |
5.3 实践结果及结论 |
5.3.1 数据收集整理 |
5.3.2 实践结果 |
5.3.3 实践结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研究不足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Ⅰ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Ⅱ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之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Ⅲ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之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Ⅳ 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之设计与实施反馈访谈提纲 |
附录 Ⅴ 教学设计方案 |
附录 Ⅵ 工作计划及任务工作单 |
四、起动系统故障的判断(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策略研究[J]. 王仁群. 内燃机与配件, 2022(01)
- [2]某型航空发动机起动系统故障研究[J]. 王永华,孙涛,张赟,王琳. 燃气轮机技术, 2021(04)
- [3]吉利博越1.8T发动机无法起动故障诊断与排除[J]. 何声望. 汽车维修, 2021(03)
- [4]分布式光伏系统并网点电气监测研究[D]. 朱佳琪.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5]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用双电源警具系统[J]. 胥银燕,翟步云. 摩托车技术, 2021(05)
- [6]带LC滤波器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王明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7]某型发动机起动电气控制系统原位诊断技术研究[J]. 孟飞,杨冬进.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0(05)
- [8]基于FMEA_贝叶斯网络的发动机系统可靠性评估[D]. 于浩. 天津大学, 2020(02)
- [9]Nabtesco主机遥控系统的可视化仿真及其应用研究[D]. 程琳琳.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10]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项目课程理念[D]. 张洁.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