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式的伦理意味:《狂人日记》的一种读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霄[1](2021)在《现实战斗精神与命运共同体 ——论鲁迅小说对日据时期台湾小说的影响》文中认为众所周知,中国新文化运动引领了中国台湾新文学运动,可以说中国台湾新文学是五四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其间,以鲁迅为先锋的五四作家陆续被介绍到台湾地区,其先进的思想文化意识,犀利的笔锋和言辞,为长期受制于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作家所接受,引发了轰动效应。1920年代,《台湾民报》相继刊载了鲁迅的《故乡》《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启蒙了台湾学界,滋生出赖和、杨逵等一大批在台湾文学史上具有奠基性意义的新文学作家。一般来说,同类型之间的文本更具对比和借鉴意义,小说作为传播性最快最广的文学体式之一,见出作家所受影响。本文主要讨论鲁迅小说对日据时期台湾小说的影响,从鲁迅与日据时期台湾作家之间的“交流”,到鲁迅小说对台湾小说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影响,以此做详细分析。论文主体分五个部分论述。引言部分简要说明论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论题的研究概况和研究方法,阐述选择1923-1945年这一时间段的原因。第一部分阐释“日据时期鲁迅在台湾的传播概况”。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来谈,一方面是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爬梳鲁迅文学在日据时期台湾地区的传播途径;另一方面从鲁迅形象的转变来看待台湾新文学作家的接受情况。第二部分阐发“现实战斗精神与命运共同体”。找寻台湾新文学作家接受鲁迅文学的现实基础与理论依据,从日据时期鲁迅文学的接受土壤、现实战斗精神、命运共同体三方面入手。第三部分阐述“鲁迅小说对日据时期台湾小说思想内容的影响撰写”。分别从日据时期台湾小说中体现的鲁迅式的“乡土精神”的启蒙思想、“人道主义精神”的批判思想、“斗争精神”的反抗斗争思想等三个方向论述,揭示台湾新文学作家受鲁迅思想影响所展现的反封反殖精神内核。第四部分讨论“鲁迅小说对日据时期台湾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影响塑造”。从知识分子形象、女性形象、农民形象三个方面对比论述日据时期台湾小说中人物形象所体现的“鲁迅元素”,透视出日本殖民时期两岸同胞虽身份各异却有着共同的悲惨命运。第五部分谈论“鲁讯小说对日据时期台湾小说创作艺术手法的影响运用”。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鲁迅小说运用的创新理念、叙事视角、讽刺手法等艺术技巧对日据时期台湾小说的影响,探究这一时期台湾地区小说所继承和发展的“鲁迅笔法”。结语部分:从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文学意义三个方面总结鲁迅对台湾新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台湾新文学作家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和祖国意识。
段振红[2](2020)在《阎连科“神实主义”小说研究 ——以“耙耧系列”小说为中心》文中提出阎连科是当代文坛最受关注的作家之一。自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天麻的故事》以来,阎连科以近四十年的文学创作牢固地扎根于河南耙耧山脉,以独树一帜的写作方式表现出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反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阎连科的文学创作对现实主义写作范式的突破性尝试,尤其是阎连科所提出的“神实主义”创作理念,更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神实主义”小说以其极致化的描写、非写实的荒诞叙事和超越现实的内在逻辑等方式来抵达社会现实的精神内核,其中“耙耧系列”小说的创作已呈现出作家独有的艺术特质,体现着作家的文学精神,不仅展现出阎连科对“神实主义”创作理念的探索过程,更是其“神实主义”文学观的有力实践。基于评论界对“神实主义”文学理念做出的各类理论解读,本文尝试从“神实主义”的角度分析阎连科的文学创作。本文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结合阎连科的创作历程,梳理关于其“耙耧系列”小说的研究现状,对阎连科的文学创作进行整体把握并初步讨论目前学术界对阎连科“神实主义”小说研究尚未充分拓展和展开的学术研究空间。第二章,从阎连科近四十年的创作中梳理“神实主义”创作观和理论范式的成型过程,把握阎连科文学观念的发展脉络,关注其四十年创作历程中的“坚持”与“流变”。第三章,探讨阎连科“神实主义”创作的具体表现形式,从多样化的文体风格、极致的荒诞叙事、寓言化的书写方式等几个方面,来把握其“神实主义”小说对“神实”世界的文学表达。第四章,进入阎连科“神实主义”小说的内蕴层面,探寻作者在创作中对中国社会人生真实存在状态的思考与追寻。第五章,把握“神实主义”小说的文学史价值及局限。“神实主义”小说以独特的写作方式,为文坛注入了新的血液,激活了中国当代文学现实主义书写的多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写作的固化模式。但“神实主义”小说仍存在的创作局限同样值得关注和深思。
严毓棋[3](2020)在《弃权者的权利 ——格非小说的历史意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试图弥合格非研究中先锋批评与知识分子写作批评之间的割裂,还原格非迄今三十年的完整写作历程,分析格非的写作之于当代生活的意义。格非的写作中包含着对自我与历史关系的思考与表达,是为格非小说的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意识包含着格非对具体历史状态的认知及构成这一状态来由的追溯,更包含着对这一状态的超越意图。由此格非的写作作为个人主体的行动构成了对历史进程的介入力量。基于此种判断,本研究依据自然时间对格非的写作历程分段,通过对各时期格非作品的细读与思想状态的一般把握,勾连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呈现格非小说历史意识的发展过程。格非80年代小说以先锋形式实验闻名,其短篇小说写作表征了一代人呼之欲出的自我意识与对既定历史叙述的挑战精神。而90年代的长篇小说写作构成了对前一时期的反题,自我意识的内在矛盾与外部局势的变化拓展了格非历史意识的结构,他将自我置于更大的历史格局中思考后,感知到的是一个无力的个人。对这种失败体验的接受构成了新世纪以来格非历史意识与写作的起点,格非将自己置于一种弃权者的状态下重新思考和写作历史。格非不再将自我定义为先验的或必须完成的终极,而是以对话的姿态面向历史,始终保持自我与历史的紧张思考。这样的思考尽管有行动力不足的隐患,但足以为人们反思当下生活提供启迪。
宗家英[4](2019)在《论赵德发小说的疾病书写》文中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步入文坛以来,赵德发小说创作遍及农民与土地、城市改革、传统文化、生态以及乡村复兴等不同题材,充满探索意味。但无论风格怎样变化,赵德发的小说世界总涉及关于疾病和病态的内容。与其他作家书写病态时营造扭曲、阴暗、糜烂、绝望的氛围不同,赵德发笔下的疾病书写充满积极向上的审美韵味;其小说中的疾病呈现不仅是情节发展的需要,更含有隐喻功能。这种独特的审美倾向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赵德发小说所涉疾病包括显性的生理疾病、隐性的心理疾病以及复杂的社会疾病三种形态。笔者发现,赵德发所写生理疾病主要以身体残疾、未老先衰、巨人症、家族心脏病、女性乳腺癌、不孕症、男性死精等最为显着。当涉及心理疾病时,赵德发对疯癫症、病态人格以及因落后文化观念而致的心理疾病花费笔墨较多。此外还有病态亲情、爱情以及其他病态社会关系。它们时刻警醒着读者。赵德发缘何构建了这充斥着病态的小说世界?总览赵德发的写作历程,发现其中既有作者对个人经历以及民间资源的想象与位移,也有作者主观写作策略的精心设计。除此之外,作者还受到文学语境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耳濡目染,由此形成一个独具美学风格的小说世界。赵德发是一位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作家,他以人道主义情怀观照笔下每一个人物。因此,对其小说中的病态现象进行文学疗救是其小说的逻辑选择。赵德发以文学为良药,在文学世界中塑造了一个个治愈疾病的文学场域,手握医疗之笔,无意识之中完成了对小说疾病的医治。此外,作者还在小说中通过对人际关系常态化和道德观念普及化的有意识设计,使小说中的疾病现象得到医治,从而使故事获得相对圆满的结局。这种对疾病现象的疗救意识,使赵德发在小说风格上有了新的突破,不仅在叙述上实现了双重叙事与双重视角的结合,在描写疾病的表现手法和隐喻内涵上也使小说表现内容更加深刻。疾病书写促其完成解构宏大叙事的民间化写作,将其小说创作推至生命书写的宏观意义之上,显现了作者对生命体验和生命价值的思考。赵德发小说的疾病书写并没有给人以阴郁压抑感觉,而是将人物的病态无常贯穿于整个故事中,给人以奋发向上的阅读快感,创作出了一种超越颓废的小说氛围。这是赵德发小说创作风格的体现,更是其解构宏大叙事、寻求民间角度创作的有意为之。生命短暂,命运无常,疾病体验贯穿每个人生命的始终,我们无法躲避病态悲剧的存在,却可以从心态上建立起对生活的强大精神支柱。赵德发乐观积极的创作心理,折射出了个体生存的心理图景和新世纪的现实图景。
冯丽娜[5](2019)在《中学语文教参中鲁迅作品解读观念的变迁》文中指出如果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看作一片纷繁闪耀的星空,那么鲁迅先生,当之无愧是其中最大、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颗明星。其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浓郁的人文关怀历经岁月的洗练和历史的变迁仍然具有不可撼动的经典性与跨时代性。而经典必须得到传承。因此,学习鲁迅作品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语文教学中都占据着很大比重。鲁迅的作品第一次被选进教材是在20世纪20年代。自那时起,鲁迅的作品几乎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入了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同时代的社会历史和思想观念不同,对于鲁迅作品的解读也就有所差异。而语文教学参考书对于鲁迅作品的解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是比较具有话语代表权和教学向导性的。因此,本文意在分析改革开放至今不同历史时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以人教版为主)对于鲁迅作品解读观念的变化,并根据教参的解读来探讨当下鲁迅作品的教学问题,以此重申鲁迅作品不可磨灭的经典性与不可忽视的教学价值。
黄巧莲[6](2018)在《论陈希我小说中的疾病书写》文中提出从疾病入手阐释文本是有效的研究视角。疾病书写是文学创作隐秘而特殊的表现方式,它的意义在于,作为表征与隐喻的疾病,它所描绘的表象可以反映本质,击破现实的幻象。近年来,疾病隐喻的相关理论已被广泛引入文本研究,尤其是用以论述作家的文学创作。许多学者运用疾病隐喻这一新视角,以小见大,赋予学术研究新的生命力。更为重要的是,陈希我的小说中涉及大量疾病书写。穿刺疾病之间的性、疯狂和暴力尤其引人侧目,陈希我由此被称为“黑暗作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黑暗因子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其小说中的疾病书写。陈希我似是有着“疾病书写情结”的作家,性病、阳痿、痛经、老年痴呆……各种疾病出入于陈希我的小说中,几乎是“疾病百科”,甚至小说直接取名《我疼》,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疾病在小说中并不是无关紧要的陪衬,而是本质意义的承载。因此,取径疾病作为论述基点,探究陈希我小说的疾病书写主题和疾病书写背后的深层意蕴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陈希我小说中的疾病书写:第一部分主要是论述日本文学、文化对于陈希我小说疾病书写的规束。陈希我黑暗的疾病书写浸染着日本“物哀”美学传统。此外,陈希我常年患病,病痛激发了作家对生命的洞察和冷静的思考,这不免影响到他的小说创作。陈希我有意识地给小说中的人物“配备”疾病,呼应主题,更有力、直接地达成批判意义。这个部分还会详细介绍陈希我小说中的疾病类型与病患的疗救方式,以便对陈希我的疾病书写有个总体概观。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篇章,主要讨论陈希我作品中的疾病意象的意义。以疾病意象为核心点,以身体(性争议)、伦理(孝义与乱伦)、乃至国族(历史与移民)为三个基本面,点面结合,探讨疾病意象及其背后的意义。第三部分:疾病书写的意义与不足。将陈希我放置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背景下,对陈希我小说中的疾病书写做一个梳理。一方面肯定陈希我的写作意义,另一方面也借此窥探陈希我向一个更优秀的作家前进中的路障有哪些。总体而言,本文以疾病隐喻理论为线,纵向梳理;以文本细读为节点,横向剖析;兼以比较论证的方法探究陈希我小说疾病书写的独特性,以不同作家:王小波、贾平凹、张贤亮、谷崎润一郎、郁达夫的创作为参照,上下追溯。通过理论与文本的双向互动,阐释陈希我热衷于书写疾病的成因,探究疾病书写如何承载小说主题,据此评价陈希我的文学追求和创作意义。
邢程[7](2018)在《启蒙寓言——鲁迅《起死》的一种读法》文中研究说明1935年末,鲁迅终于完成了《故事新编》的写作,历经13年,他的"故事"世界就此收场。《起死》作为这一场另类书写的压轴之作,一方面固然是《故事新编》的一次"叙述",另一方面,考虑到整部作品集的创作过程以及与这一过程重合的鲁迅13年的思想轨迹,在作品"所指"背后的意义世界里,《起死》是否经得起更深层的"发微"?一、什么"因由",如何"点染"在《故事新编》的《序言》中,鲁迅对于这
薛皓洁[8](2018)在《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残疾书写》文中认为“残疾”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存在状态,“残疾”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是文学作品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一个特殊问题。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有关残疾题材或含有残疾人物的作品很多,这不仅与中国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象密切相关,而且也与中国当代精神文明的发展相互牵涉;残疾既是一种身体缺陷,也是一种心灵创伤,残疾书写不仅关注到残疾人因生理缺陷而导致的能力限制、身心痛苦,而且也涉及到残疾人周围的生存环境、社会文明和伦理道德。本研究引入镜像理论、人格特质论、创伤理论、文学伦理学的研究视角,分析中国当代文学残疾书写中的人物形象、修辞载体、叙事模式、价值取向和主题思想,旨在挖掘残疾书写对各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折射,揭示残疾书写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论文共分为五章。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的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等。第一章主要探讨基于“异体”的典型人物形象。“残疾”是一种特殊的身体现象,是指人的心理、生理或解剖功能上的缺陷或异常。由于残疾人在身体上与健全人存在明显差异,“异体”便成了“残疾”的代名词,常常被用作表现残疾人生存状态的载体。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残疾人物形象,既具有基于“异体”而存在的共性,又具有一定时代、地域、阶层人物所特有的个性;既受到作者创作意图的影响而体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又被用以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态度与倾向。本章将中国当代文学残疾书写的典型人物形象分为英雄式的“执着者”形象、理性型的“启蒙者”形象、符号化的“残疾者”形象,分析残疾人基于其“异体”的主体性和自觉意识,探讨作者在塑造典型人物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对残疾英雄个体生存体验的刻画,赋予人物示范、批判和反思的功能;如何通过理性型“启蒙者”与生存环境的冲突,建构“文明与愚昧冲突”的文化批判主题,揭示政治运动给知识分子带来的“伤痛”,反思“伤痛”的文化根源;如何利用“疯子”、“傻子”、“癫子”、“哑巴”等符号化的“残疾者”形象,使其与特定的时空相联系,与现实的社会问题相对应,与具体的社会心理相贯通,发挥其符号意义和隐喻功能。第二章主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残疾书写的修辞载体。“残疾”是人的一种特殊生存状态,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指证,一种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懂得社会、解析人生的工具。“残疾”既是作家文学书写的对象,也是他们借以表达倾向的叙事符号。聋子、瞎子、哑巴、疯子、傻子、瘸子等作为一种物化意象,常常被用作中国当代文学残疾书写的修辞载体,构成色彩斑斓的隐喻世界,推动作品情节的发展,驱动读者进入作家所设定的象征系统,引领读者从虚构的情节走向联想的世界,从作品的特殊现象走向对与其相关的一般现象的思考。本章首先解读当代文学中的“残疾”形象,探讨作品如何借助“残疾”隐喻各种社会病症,剖析特定时代的疯狂和人性的邪恶,引发人们对各种社会病症的深刻反思;其次,在分析作品文化寓意的基础上,探析作品如何以“残疾”为工具,构建意蕴深厚的隐喻世界,揭示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冲突,表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再现不同时代的文化现象;再次,从解析残疾人物的语言符号意义入手,探讨相关作品如何利用“残疾”隐喻现实社会中的人性善恶,表现社会活动中的人性变异、引发对社会道德伦理问题的深刻思考。第三章主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残疾书写的叙事策略。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与现实世界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叙事的视角、线路、语言、方式是可变的,不同叙事策略产生的叙事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中国当代文学残疾书写叙事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空间的互动、结构的双向和视角的多元上。本章首先探讨残疾书写如何以“残疾”为媒介构建双向互动的叙事空间,利用故事空间与话语空间的互动,实现文学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对接、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互动,营造亦真亦幻的叙事氛围和身临其境的感觉效果,采用“超现实主义”手法,在荒诞与现实之间架起想象的桥梁,揭示作品荒诞情节背后的社会现实;其次,探讨残疾书写如何借助残疾人物身体性存在所处的情境,以身体叙事和身份建构形成双轨并行的叙事线路,通过明暗交织、环环相扣的事件,推动作品情节的发展,揭示社会规制对人的身体欲望的压制,表现身体表象掩盖下的人性变异,展示身体现象与身份构建的关系,让人们从残疾人的生存现实中看到“人”的残疾;再次,探讨残疾书写如何利用多元视角(傻子“我”的视角、似傻非傻的“我”的视角、全知全能的“我”的视角)与多重叙事(叙述者只讲述人物知晓事件的限制叙事、叙述者不做主观评论的客观叙事、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全知叙事)的交叉递进,构建超越常理的叙事空间,架起勾连历史与当下、虚幻与现实的桥梁,将作者对事件的主体体验转化为作品的文字,使“健全人”世界中的各种现实问题暴露无遗。第四章主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残疾书写的价值取向。文学作为人的精神活动,凝结和体现人的价值追求,文学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一切活动都渗透着文学价值观念的影响,作品的价值取向既是作者人生观、价值观、创作观和创作力的基本反映,也蕴涵着作家个人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对书写对象的把握以及对情感理想的寄寓。本章围绕中国当代文学残疾书写“两点三线”的叙事图谱,从残疾人的“苦难”与“抗争”这两个点出发,沿着“无视世俗偏见、追求平等爱情”、“直面社会歧视、扞卫人格尊严”、“对抗苦难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三条线路,揭示残疾书写在以崇尚个性生命价值的当代文学价值系统中所体现的“与苦难抗争、让生命增值”的价值取向。第五章主要研究残疾人作家的残疾书写。残疾人作家的残疾书写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作家在作品中既像健全人作家那样将“残疾”作为隐喻或象征符号,又将“残疾”作为情节设计、人物刻画、冲突缘起、情节发展、思想表达等创作要素的核心。本章首先分析残疾人作家展现自强不息的“励志篇”,探讨残疾人作家如何以切身的残疾人生体验与读者及社会人群交流,既为残疾人又为健全人提供穿越困境、摆脱局限、书写美丽人生的伟大力量;其次分析残疾人作家呼唤公平正义的“呐喊篇”,探讨残疾人作家如何展现建筑在残疾身躯之上的正能量,主持公平正义、维护残疾人的平等人生权利;再次分析残疾人作家求索生命意义的“沉思篇”,探讨残疾人作家如何以“残疾”为引子,超越残疾叙事的习惯边界,直面人性复杂多元的深层内涵,引导读者进入求索生命意义的沉思之中,给读者带来深刻的人生启示。文学是人类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在世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只要有人存在,就一定有“残疾”存在,“残疾”也一定是文学创作的永恒话题。本文将中国当代文学残疾书写作为研究对象,就是要通过对相关作品的解读、分析、探究及评论,将作家引导读者进入文本语境、参与话语建构、品味作品意蕴的艺术追求展现出来,就是要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残疾书写的社会学、伦理学以及美学等多角度的审视,为丰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提供学术参考,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除歧视、倡导公平正义、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奉献智力支撑。
邓玉琢[9](2017)在《论阎连科小说中的疾病叙事》文中研究表明阎连科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位特点鲜明的作家,纵观阎连科创作,我们发现他非常擅长叙写疾病,在他的小说作品中疾病叙事丰富多元,通过疾病叙事,阎连科将其对现实的关注展现在读者面前。本文试从疾病叙事这一角度切入,以阎连科的小说创作为基础,探究疾病在阎连科小说呈现状态并追问其原因以及意义。绪论部分:包括本论文选题的原因及意义;概述了阎连科小说的研究现状以及阎连科小说疾病叙事的研究现状;阐释文学与疾病的关系,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疾病叙事的脉络进行简要的梳理;在最后对文中“疾病”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一章:探究阎连科小说疾病叙事的呈现。第一节对阎连科小说中的所涵盖的疾病进行分类,将其划分为致死性疾病、身体残疾和精神疾病三大类,梳理阎连科小说中这三类疾病的呈现内容;第二节探究阎连科小说疾病背后的隐喻内涵,以疾病隐喻相关理论为基础,概括出阎连科小说疾病背后背后两大隐喻内涵,一是隐喻了对乡土现代化进程的质疑,二是隐喻了对病态权力体系的反思。第二章:分析阎连科小说疾病叙事所采用的独特的叙事策略。从叙事学的角度概括出阎连科小说疾病叙事策略的三个特征,首先是病人叙事视角,其次是“索源体”的叙事结构和极端化的叙事情境,并分析这三种叙事策略对文本表现的作用。第三章:探索阎连科小说疾病叙事的深层动因,挖掘出阎连科小说的疾病叙事的呈现与其本人的疾病经历息息相关,并且也来源于阎连科对于病态的社会现状和民族历史伤痛反思。第四章:重点论述阎连科小说疾病叙事的价值,从审美价值、人文价值和史学价值这三个维度来展现。第一节挖掘其小说疾病叙事“审丑”的美学价值;第二节分析作家透过疾病叙事所表现出的对现实的关怀,对生命意义的追寻;第三节,通过分析当代文学中其他作家的疾病叙事的比较,考察阎连科小说的疾病叙事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特殊价值。结语部分:对本论题仍然存在的局限加以说明。
李祯[10](2015)在《论莫言小说的“暴力美学”及其当下审美文化意义》文中指出暴力美学最初是香港影评人使用的词汇,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在社会中广泛传播流行开来,它主要指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影视作品将暴力和血腥的场景变成纯粹艺术上的形式快感。因而,“暴力美学”从审美文化的视角看,属于表达艺术语言的有意味的形式。本文引入电影词汇“暴力美学”作为研究莫言小说中暴力描写审美化处理的关键词,旨在研究莫言小说文本中表现暴力现象的特殊话语修辞,以及莫言描写暴力的社会历史价值及意义。暴力和美本来是两个对立面,但是在文学作品中,暴力的“美”外化成形式的艺术表达,作品中暴力现象的展示是文学审美的特殊表现方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本论文从莫言经典小说中的暴力现象的解读入手,认为在莫言小说文本中,莫言通过对暴力的审美化处理,用暴力的形式还原了历史与民间的真相,展示暴力的“美感”。“暴力美学”在莫言的小说中可谓一大奇观,也是莫言小说的特色,暴力既是其小说中的内容,也是小说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本论文研究莫言小说的“暴力美学”的意义在于阐明如何确立当代社会文化基本的审美立场,如何面对和理解当代审美文化的流变,如何在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持守审美判断的基本感知力。本论文首先界定暴力和暴力美学概念的内涵,并分别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小说“暴力美学”的成因,随后探究莫言小说“暴力美学”的话语载体,探讨莫言小说暴力的叙述特点、表现手法及暴力叙述中的人物形象特征;其次,探讨莫言“暴力美学”的艺术风格、读者的期待视野与阅读震惊效果对后来者“暴力美学”创作的影响;最后,探究当今时代背景下的莫言“暴力美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及对社会文化建构的现实意义。全文通过分析莫言小说暴力之“美”的表现形式,论证莫言的“暴力美学”的艺术表达在于反抗暴力和颠覆暴力,在于呈现民间原始生命力和对个体生命自由不羁灵魂的敬畏。进而论证莫言小说的“暴力美学”是一种审美的荒诞戏谑的颠覆之举,是他对古典传统美学的超越,是他在后现代语境下解构传统美学,重构现代性美学的反叛精神写照;同时,“暴力美学”也是他小说文本内在的话语修辞策略,是他对文明制度、历史真相提出质疑的发声。
二、形式的伦理意味:《狂人日记》的一种读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形式的伦理意味:《狂人日记》的一种读法(论文提纲范文)
(1)现实战斗精神与命运共同体 ——论鲁迅小说对日据时期台湾小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论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二)论题的研究概况 |
(三)研究方法 |
(四)时间界定 |
一、日据时期鲁迅在台湾的传播概况 |
(一)发现鲁迅:日据时期鲁迅文学的传播途径 |
(二)形象的转变:从“启蒙者”到“左翼作家” |
二、现实战斗精神与命运共同体 |
(一)黑暗的闸门:日据时期鲁迅文学的接受土壤 |
(二)被桎梏的精神印记:现实战斗精神 |
(三)无父的焦虑:命运共同体的文学介入 |
三、变与不变:鲁迅小说对台湾小说思想内容的影响 |
(一)启蒙:鲁迅“乡土精神”的台湾表达 |
1.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理念的外延 |
2.日据时期台湾乡土小说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
3.日据时期台湾乡土小说中的祖国情怀 |
(二)批判:鲁迅“批判性”思想的台湾诠释 |
1.沉默与驯从:国民劣根性的改造 |
2.遵命与革命:封建迷信的批判 |
3.娜拉与中国:“奴化”女性的表达 |
(三)反抗:鲁迅“斗争精神”的台湾书写 |
1.台湾小说的反封建书写:新旧文化交锋中的共识 |
2.台湾小说的反殖民书写:革命时代的伤痕即景 |
3.日据抗日小说的书写:铁的人物与血的战斗 |
四、常与恒:鲁迅小说对台湾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影响 |
(一)台湾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书写 |
1.创伤与妥协:封建旧知识分子的遵从 |
2.皇民与孤儿:“皇民化”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
3.抗议与隐忍:现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反抗 |
(二)台湾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
1.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被压迫“旧女性”的挣扎 |
2.施虐与受虐:封建帮凶式女性的病态 |
3.绝望与希望:现代进步“新女性”的抗争 |
(三)台湾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勾画 |
1.不幸与不争:“麻木迟钝被压迫”的农民 |
2.奴性与疗救:“愚昧落后不觉悟”的农民 |
3.看与被看:“无意义的示众”的看客农民 |
五、守正与创新:鲁迅小说对台湾小说运用艺术手法的影响 |
(一)师承鲁迅:接纳“创新理念” |
1.白话文文学体式的创新 |
2.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开创 |
3.悲剧式创作风格的开创 |
(二)私淑鲁迅:拿来叙事视角 |
1.“疾病”叙事:招魂与祛魅的两端 |
2.“狂人”叙事:癫狂与正常的反拨 |
3.“儿童”叙事:温情与隐喻的折冲 |
(三)走近鲁迅:借鉴讽刺手法 |
1.冷嘲 |
2.热讽 |
3.反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日据时期台湾关于鲁迅传播大事记(1923-1945) |
(二)日据时期台湾作家简介 |
(三)日据时期台湾作家及作品汇总表(按出生时间先后排列) |
后记 |
(2)阎连科“神实主义”小说研究 ——以“耙耧系列”小说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耙耧系列”与“神实主义”小说 |
1.2 阎连科“神实主义”小说研究现状 |
1.3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神实主义”的孕育与实践 |
2.1 传统现实主义的摸索期 |
2.2 “神实主义”的孕育期 |
2.2.1 “再现”与“再造” |
2.2.2 “内心的真实” |
2.2.3 “不真实的真实” |
2.3 “神实主义”的形成期 |
第三章 “神实主义”的桥梁——“神”的表达 |
3.1 多样化的文体追求 |
3.1.1 索源体的叙述结构 |
3.1.2 絮言体的言说方式 |
3.1.3 多声部的叙述方式 |
3.2 极致的荒诞叙事 |
3.2.1 奇崛的情景设置 |
3.2.2 极端的生存困境 |
3.2.3 梦幻交织的神秘氛围 |
3.2.4 “恶魔”化的人物形象 |
3.3 寓言化的书写方式 |
3.3.1 时空虚化的设置 |
3.3.2 生存寓言的表达 |
第四章 “神实主义”的彼岸——“实”的坚持 |
4.1 人生本质的思考 |
4.2 人性幽暗的探视 |
4.3 乡村权力的反思 |
4.4 精神家园的追寻 |
第五章 “神实主义”小说的价值与局限 |
5.1 “神实主义”小说的价值与意义 |
5.2 “神实主义”小说的困境与局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弃权者的权利 ——格非小说的历史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综述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格非小说创作的历史意识 |
第一节 感觉、经验、理论:格非历史意识的由来 |
第二节 历史意识的语言踪迹 |
第三节 小说的历史意识与知识分子写作问题 |
第四节 无边的意识与有限的写作 |
第三章 挑战者身份的认同与阴影——以格非80年代小说创作为例 |
第一节 为自我创造历史——挑战秩序与隐藏介入 |
第二节 为历史寻找形式——历史意象与抒情语言 |
第三节 抒情的极限——游戏、欲望与汉语韧性问题 |
第四章 失败者的自觉——格非90年代小说中的精神困境 |
第一节 代际的断裂或连续——时代文化氛围与个人文学表达 |
第二节 虚无感的始末——论《敌人》《边缘》的恐惧与孤独主题 |
第三节 主体反思之难——以《欲望的旗帜》中的死亡与爱情为例 |
第四节 失败者的出路——通过反讽对话 |
第五章 弃权者的精神史——略论格非新世纪历史题材小说 |
第一节 80年代的故事:对理想主义的追忆与反思 |
第二节 “江南”历史的寓言:乌托邦精神的母系传承 |
第三节 “别处”的生活:知识分子的底层个人史书写 |
余论:弃权者的“假面”——关于格非小说历史意识的一些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格非未结集作品二种 |
附录二:格非创作年表(1985年—2019年) |
后记 |
(4)论赵德发小说的疾病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赵德发小说中的疾病类型 |
1.1 显性生理疾病 |
1.1.1 “农民三部曲”人物的生理疾病 |
1.1.2 “宗教姊妹篇”人物的生理疾病 |
1.1.3 “精神三部曲”之二中人物的生理疾病 |
1.2 隐性心理疾病 |
1.2.1 疯傻症 |
1.2.2 病态人格 |
1.2.3 文化观念疾病 |
1.3 复杂的社会疾病 |
1.3.1 病态的亲情 |
1.3.2 病态的爱情 |
1.3.3 病态的社会 |
第二章 赵德发小说疾病书写的现实基础 |
2.1 真实民间的写照 |
2.1.1 作家自身的疾病体验 |
2.1.2 民间生活经验的积累 |
2.2 理性之光下的猎奇书写 |
2.2.1 激情 |
2.2.2 荒诞 |
2.2.3 玄幻 |
2.3 疾病书写语境 |
2.3.1 病态叙事的井喷 |
2.3.2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
第三章 赵德发小说中的疾病疗救 |
3.1 文学的无意识疗救 |
3.1.1 文学治愈疾病 |
3.1.2 文学是疾病的“治疗场” |
3.2 有意识的理想主义救赎 |
3.2.1 人际关系的常态化 |
3.2.2 道德观念的普及化 |
第四章 赵德发小说疾病书写的功能 |
4.1 小说风格的多元化 |
4.1.1 双重视角与双重叙事结合 |
4.1.2 表现手法的拓展 |
4.1.3 深刻的隐喻内涵 |
4.2 解构宏大叙事 |
4.2.1 弱化科学 |
4.2.2 微小叙事 |
4.2.3 欲望叙事 |
4.3 生命意义的反思 |
4.3.1 体验是生命的必修课 |
4.3.2 平凡生命的生存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中学语文教参中鲁迅作品解读观念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鲁迅作品的经典性和教参改革的合理性 |
第一节 鲁迅作品的语言形式和审美机制 |
第二节 鲁迅作品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诉求 |
第三节 鲁迅作品的人文关怀与民族意识 |
第二章 改革开放至今中学语文教参语境中鲁迅作品解读的变迁 |
第一节 文本解读人文色彩的彰显 |
一、文本内部机制的充分阐释 |
二、解读视角的多元化 |
第二节 文本解读观念的前沿性 |
一、立足学术前沿,重视观点的权威性 |
二、博取众家观点,激发人物形象解读的丰富性和层次感 |
第三节 从文本内部到文本外部:情感教育和发散思维的养成 |
一、把握文本细节:审美诉求和情感教育 |
二、问题设置的开放性和发散思维的养成 |
第三章 由教参解读看鲁迅作品教学启示 |
第一节 当前教参在鲁迅作品解读中存在的问题及编写建议 |
一、“教学建议”版块不够具体明晰,部分内容参考价值有待提高 |
二、补充资料时效性不强,未将最新文本解读成果与语文教学结合 |
第二节 关于鲁迅作品的教学建议 |
一、摒弃固有偏见,走近鲁迅的作品世界 |
二、拓展鲁迅作品阅读,冲破应试教育桎梏 |
三、提高教师文学素养,优化鲁迅作品教学整体格局 |
四、其他对策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论陈希我小说中的疾病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疾病书写的成因与图式 |
第一节 疾病书写情结的生成:日本文学传统与作家个体疾病 |
第二节 疾病类型与疗救方式 |
第二章 疾病的隐喻与阐释 |
第一节 疾病中的性欲·身体·精神 |
第二节 疾病中的亲情·金钱·孝顺 |
第三节 疾病中的历史·国族·移民 |
第三章 陈希我疾病书写的意义与不足 |
第一节 疾病书写的意义 |
第二节 疾病写作的拘囿 |
结语:天堂与地狱 |
附件:陈希我创作简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语 |
(8)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残疾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人物形象:基于“异体”的典型人物 |
一、英雄式的“执着者”形象 |
二、理性型的“启蒙者”形象 |
三、符号化的“残疾者”形象 |
第二章 修辞载体:附于“异体”的深刻隐喻 |
一、“残疾”用作社会病症隐喻 |
二、“残疾”用作文化现象隐喻 |
三、“残疾”用作伦理道德隐喻 |
第三章 叙事策略:“双向多元”的叙事模式 |
一、故事空间与话语空间的双向互动 |
二、身体叙事与身份构建的双轨并行 |
三、多元视角与多重叙事的交叉递进 |
第四章 价值取向:与苦难抗争、让生命增值 |
一、无视世俗偏见,追求平等爱情 |
二、直面社会歧视,扞卫人格尊严 |
三、对抗苦难命运,实现人生价值 |
第五章 残者心声:残疾人作家的残疾书写 |
一、展现自强不息的“励志篇” |
二、呼唤公平正义的“呐喊篇” |
三、求索生命意义的“沉思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外文文献 |
二、中文译着 |
三、中文着作 |
四、期刊论文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论阎连科小说中的疾病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阎连科小说疾病叙事的呈现 |
第一节 阎连科小说中疾病的类型 |
第二节 阎连科小说中疾病背后的隐喻内涵 |
第二章 阎连科小说疾病叙事的策略 |
第一节 “病眼看世界”的病人叙事视角 |
第二节 向死而生的“索源体”的叙事结构 |
第三节 极端化的叙事情境 |
第三章 阎连科小说疾病叙事的深层动因 |
第一节 阎连科本人的疾病经历 |
第二节 对病态的社会现状的质疑 |
第三节 对民族历史伤痛的反思 |
第四章 阎连科小说疾病叙事的价值 |
第一节 阎连科小说疾病叙事的审美价值 |
第二节 阎连科小说疾病叙事的人文价值 |
第三节 阎连科小说疾病叙事的文学史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10)论莫言小说的“暴力美学”及其当下审美文化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暴力之“美”的生成原因——暴力的“发声之美” |
(一)暴力概念界定 |
(二)暴力美学概述 |
(三)小说暴力描写的渊源 |
(四)当代转型时期小说“暴力美学”的生成原因 |
第二章:历史暴力与文化暴力——暴力的“历史之美” |
(一)作家创作暴力描写的动机与个人成长体验 |
(二)莫言小说“暴力美学”的载体:历史暴力和文化暴力 |
(三)观赏暴力的看客文化 |
第三章:莫言小说叙述中的暴力——暴力的“生命之美” |
(一)莫言小说“暴力美学”的审美范畴:审美化处理暴力描写 |
(二)暴力叙述中的人物形象 |
(三)暴力叙述中的暴力形式 |
第四章:莫言小说“暴力美学”——暴力的“风格之美” |
(一)当代审美文化、社会转型与大众审美暴力倾向 |
(二)莫言的“暴力美学”艺术风格:红色壮美书写与残酷之美 |
(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阅读震惊效果对“暴力美学“创作的影响 |
第五章:莫言“暴力美学”的当下意义 |
(一)莫言小说“暴力美学”的美学价值 |
(二)莫言小说“暴力美学”的现实价值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四、形式的伦理意味:《狂人日记》的一种读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现实战斗精神与命运共同体 ——论鲁迅小说对日据时期台湾小说的影响[D]. 王鹏霄.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阎连科“神实主义”小说研究 ——以“耙耧系列”小说为中心[D]. 段振红. 济南大学, 2020(01)
- [3]弃权者的权利 ——格非小说的历史意识研究[D]. 严毓棋.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4]论赵德发小说的疾病书写[D]. 宗家英. 河北大学, 2019(04)
- [5]中学语文教参中鲁迅作品解读观念的变迁[D]. 冯丽娜.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论陈希我小说中的疾病书写[D]. 黄巧莲. 厦门大学, 2018(07)
- [7]启蒙寓言——鲁迅《起死》的一种读法[J]. 邢程. 鲁迅研究月刊, 2018(04)
- [8]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残疾书写[D]. 薛皓洁. 扬州大学, 2018(12)
- [9]论阎连科小说中的疾病叙事[D]. 邓玉琢.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10]论莫言小说的“暴力美学”及其当下审美文化意义[D]. 李祯. 新疆大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