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谷胱甘肽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论文文献综述)
梁翠绿[1](2021)在《紫杉烷类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因素及11种药物预防神经病变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的第一部分在乳腺癌患者中探究接受紫杉烷类药物多西他赛和注射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临床影响因素,第二部分采用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神经节苷脂、omega-3脂肪酸、黄芪桂枝五物汤、甲钴胺等11种药物预防铂类和紫杉烷类药物致周围神经病变(PTIPN)的有效性,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影响因素分析:对2019年3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符合纳排标准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查询电子系统、问诊、进行量表评估来获取患者一般性机体指标、化疗相关指标、共同使用药物等相关信息,使用SPSS.24.0对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先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总的和严重紫杉烷类药物治疗致周围神经病变(TIPN)的影响因素,再使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寻找影响总的和严重TI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网状meta分析: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药物预防PTIPN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11月,提取有关数据后用stata14.0与ADDIS1.16.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影响因素分析:共纳入268名患者,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累积剂量(OR=3.533,95%CI:1.797~6.944,p<0.001)、BMI(OR=2.926,95%CI:1.621~5.281,p<0.001)、体表面积(OR=1.724,95%CI:1.011~2.941,p=0.045)、低钙血症(OR=4.899,95%CI:1.518~15.811,p=0.008)均可增加总的TIPN发生风险,而仅有累积剂量(OR=2.577,95%CI:1.161~5.719,p=0.020)和体表面积(OR=2.040,95%CI:1.073~3.877,p=0.030)是影响严重TI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网状meta分析:共纳入70项研究,合计样本量6201例,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在降低总的还是严重PTIPN发生率方面,氨磷汀、神经节苷脂、黄芪桂枝五物汤、谷胱甘肽、维生素E、钙镁输注、omega-3脂肪酸均优于安慰剂或空白,等级概率图和SUCRA曲线图都显示氨磷汀、黄芪桂枝五物汤、omega-3脂肪酸排序在前。11种药物除氨磷汀报导低血压和加重恶心呕吐外,其余药物与安慰剂或空白对比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累积剂量、BMI、体表面积、低钙血症是影响总TIPN发生的风险因素,而累积剂量和体表面积是影响严重TI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今后乳腺癌治疗时针对BMI和体表面积较大、出现低钙血症、累积剂量较大的患者可密切关注TIPN的发生,积极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2.黄芪桂枝五物汤最能有效预防PTIPN的发生,神经节苷酯、维生素E、omega-3脂肪酸、钙镁输注、谷胱甘肽也能降低PTIPN的发生率。本文存在着局限性,尚有待更多研究设计严谨,方法得当,尤其是在高加索人群中开展的随机对照试验来给予证实。
丁琦[2](2021)在《复方芪鹰颗粒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复方芪鹰颗粒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方法分为两组,在常规降糖物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35例)口服复方芪鹰颗粒,对照组(35例)口服依帕司他,疗程1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G)、临床症状、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结果1.两组治疗后SOD含量均显着升高,MDA、8-OHdG含量均明显减少,且神经传导速度增快(P<0.05),但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且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对空腹血糖均没影响。结论复方芪鹰颗粒可以通过改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加快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且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方面更有优势。
王欣欣[3](2020)在《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中药内服+局部皮肤针叩刺+背部走罐”治疗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进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技术适宜性、经济适宜性研究,技术操作规范研究,最终形成证据确凿、安全有效、操作规范、易于推广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方法:1.本课题将符合研究标准的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2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局部皮肤针叩刺+背部走罐”的中医综合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方案治疗,疗程共6周。在入组前1周、治疗第3周、疗程结束后(第6周)及随访期(第10周)进行评价,运用肌电图检测DS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采用密西根州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评分量表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中医症状积分量表评价患者的中医症候及SF-36生活质量量表测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2.运用调查问卷方法,对该方案开展适宜性研究,考察医疗人员对该方案的适宜性评价,同时调查患者对该方案的满意度评价;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对该方案的经济适宜性进行研究,评价该方案的卫生经济学价值。3.依据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进一步明确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应症、禁忌症,规范技术操作步骤及规程、关键技术环节、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处理等,最终形成中医药规范技术操作文本。结果:1.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1.1基线资料结果(1)一般资料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血糖水平、BMI、血压、血脂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后基线具有一致性,无统计学差异。DSPN症状发生在下肢的患者最多,且首发症状是以四肢远端的麻木为主。(2)效应指标的基线对比两组MDNS评分、神经传导速度评分基线一致,组间具有对比性。两组DSPN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SF-36量表测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2两种方案治疗DSPN临床疗效结果中医综合方案和西医综合方案的有效率经ITT分析集和PPS分析集显示,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二者疗效相当。(1)MDNS评价结果治疗3周后组间MDNS总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治疗组在各项评分方面组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在感觉障碍及反射检查两项评分方面都有所下降,且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综合方案治疗6周后对于DSPN患者的感觉障碍、肌力及肌腱反射的恢复疗效显着,且在降低感觉障碍、肌力实验两项评分方面优于西医常规治疗。(2)神经传导速度评价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病位在上肢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均无明显改善。治疗组下肢患者腓总神经及腓浅神经在治疗后疗效优于治疗前;病位在四肢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后比较,MNCV(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及SNCV(腓浅神经)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在治疗6周后,下肢SNCV(腓总神经)组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四肢SNCV(正中神经、腓浅神经)有统计学差异,余神经在治疗后无明显改善。(3)中医症候评分评价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肢软麻木、感觉减退等症状均有所改善,组内比较有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只有感觉减退改善明显。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在肢软麻木、四肢疼痛、感觉减退、四肢发凉、肢软无力及中医症状总分方面,中医综合方案优于西医常规方案;二者对于肌肉萎缩症状的改善均不明显。(4)SF-36评价结果治疗组患者SF-36评分在各个时间点均有改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6周和治疗3周后组间比较改善不明显。治疗6周后,中医综合方案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方案。(5)随访研究结果治疗6周结束后,随访期(第10周)观察DSPN患者的症状持续改善情况,组间没有差异性。1.3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分析经卡方检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适宜性评价结果2.1技术适宜性结果(1)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82名DSPN患者整体上对中医综合方案的评价较满意。大多数患者表示治疗时间安排合理,同时能够接受中药、皮肤针、拔罐这三种治疗方式;76.82%的患者表示该治疗方案有效。(2)医生对该技术适宜性评价结果30名医生对该方案适宜性评价较高,大部分医生认为该技术的操作要求、设备要求“极低”;该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2.2经济适宜性评价结果间接成本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效果需要53.69个单位成本,对照组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效果需要62.54个单位成本;增量成本—效果分析法结果显示,西医常规治疗的患者比中医综合方案治疗的患者多获得一个单位的效果时,需要多支付71.06个单位的成本。3.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规范研究结果本研究对方案所涉及的技术操作参数进行切合临床实际的修订、完善和优化:(1)中药汤剂:药材标准依据;剂量;浸泡方法及时间;煎煮方法、煎煮时间;服药方法、注意事项等。(2)皮肤针疗法:针具;取穴(经)标准;叩刺方法:叩刺角度,叩刺频率,注意事项等。(3)拔罐疗法:用具;火力大小,吸附力松紧,拖罐力度、频率、时间;注意事项等。结论:1.DSPN不仅多发生于糖尿病晚期患者中,早期也多见;DSPN临床症状在四肢都有可能出现,但更易发生在下肢;DSPN患者的临床表现有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发凉等,但首发症状以麻木为主。2.在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基础上,基于对DSPN基本病因病机“气虚血瘀”及现代医学的认识,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中药内服+皮肤针局部叩刺+背部走罐”三者联合使用的中医综合方案可以改善DSPN患者的麻木、感觉减退、发凉、乏力等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本研究采用的“中药内服+皮肤针局部叩刺+背部走罐”治疗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具有有效性、安全性、适宜性、经济性和规范性,是可供临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初阳[4](2020)在《穿山龙提取物薯蓣皂苷对PDPN小鼠坐骨神经抗氧化作用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穿山龙提取物薯蓣皂苷对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小鼠坐骨神经中氧化应激相关指标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单味中药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奠定理论基础,为临床诊疗用药找到新的方向。材料与方法:选取SPF级C57BL/6雄性小鼠(周龄6-8周,体重20-25g)83只,在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选取12只设定为正常对照组,其余71只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连续两日进行腹腔内单次注射1%的链脲佐菌素溶液(Streptozotocin,STZ)70mg/kg(PH4.2的0.1mol/L枸椽酸缓冲液配制),每次注射前均禁食12小时。第二次注射后72h测血糖,血糖大于16.7 mmol/L的小鼠证明糖尿病小鼠模型制备成功。6周后用Von Frey纤维丝测定机械痛阈,机械痛阈值下降超过50%者为PDPN小鼠成模,将它们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薯蓣皂苷低剂量组、薯蓣皂苷高剂量组和α-硫辛酸组。分别按照0周、2周、4周、6周、8周五个时间点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包括毛色、精神状态、摄食、体重、尿量及日常活动情况等)和血糖,于0周、4周、8周三个时间点监测小鼠痛阈水平,于8周时采用比色法检测穿山龙提取物薯蓣皂苷对小鼠坐骨神经匀浆样本中SOD、GSH-Px酶活性及MDA表达的影响。结果:1.模型组小鼠的精神状态不佳,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症状,毛色枯萎无光泽,并出现蜷卧拱背、行动迟缓、气味较重等症状;治疗组小鼠也均出现上述症状,但程度较模型组轻,其中薯蓣皂苷高剂量组和α-硫辛酸组的小鼠上述症状的改善程度相对明显。2.造模组血糖水平与正常组小鼠相比均有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2周、4周、6周、8周血糖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降低(P<0.05)。3.造模组体重水平与正常组小鼠相比均有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4周、6周、8周体重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升高(P<0.01)。4.造模组热痛阈和机械痛阈水平与正常组小鼠相比均有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4周、8周热痛阈和机械痛阈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升高(P<0.01)。5.8周时,各组小鼠坐骨神经组织匀浆中的SOD、GSH-Px酶活性、MDA水平比较:模型组及薯蓣皂苷低剂量组小鼠坐骨神经组织匀浆中SOD的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薯蓣皂苷高剂量组及α-硫辛酸组小鼠坐骨神经组织匀浆中SOD的水平低于正常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薯蓣皂苷低剂量组、薯蓣皂苷高剂量组、α-硫辛酸组小鼠坐骨神经组织匀浆中SOD的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薯蓣皂苷低剂量组、薯蓣皂苷高剂量组和α-硫辛酸组小鼠坐骨神经组织匀浆中GSH-Px酶活性的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薯蓣皂苷低剂量组、薯蓣皂苷高剂量组、α-硫辛酸组小鼠坐骨神经组织匀浆中GSH-Px酶活性的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及薯蓣皂苷低剂量组小鼠坐骨神经组织匀浆中MDA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薯蓣皂苷高剂量组及α-硫辛酸组小鼠坐骨神经组织匀浆中MDA的水平高于正常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薯蓣皂苷低剂量组、薯蓣皂苷高剂量组、α-硫辛酸组小鼠坐骨神经组织匀浆中MDA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穿山龙提取物薯蓣皂苷能够抑制氧化应激的发生发展,缓解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小鼠的疼痛症状,减轻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小鼠的神经损伤。
李小华[5](2020)在《穿山龙提取物薯蓣皂苷对PDPN小鼠坐骨神经Nrf2/HO-1通路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穿山龙提取物薯蓣皂苷对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小鼠的抗氧化应激通路的影响,为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深层次的理论基础。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83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中随机选取12只作为正常组(CON),其余作为造模组,将造模组以高脂饮食喂养8周,连续2天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70mg/kg。将血糖高于16.7mmol/l的小鼠纳入后续研究,以普通饲料喂养6周,6周后测机械痛阈下降50%的小鼠造模成功。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DM),薯蓣皂苷低剂量组(DIO50)(52.26 mg/kg),薯蓣皂苷高剂量组(DIO100)(104.52 mg/kg)和α-硫辛酸组(ALA)(100mg/kg),灌胃治疗持续8周。实验期间观察小鼠行为状态,动态监测血糖和体重。通过热尾浸泡试验和爪触觉反应测试来检测薯蓣皂苷对小鼠痛阈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坐骨神经中Nrf2,HO-1和NQO1的表达水平。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造模组小鼠精神状态差,气味重,行动缓慢,毛发干枯无光泽,并且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伴有消瘦。8周后,各治疗组的小鼠仍存在上述表现,但较模型组相比症状减轻。2.造模组与正常组小鼠相比,血糖水平明显上升(P<0.01);治疗8周后,各治疗组小鼠的血糖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均出现降低(P<0.01),并且高剂量组低于α-硫辛酸组(P<0.01)。3.造模组与正常组小鼠相比,体重明显下降(P<0.01);治疗8周后,治疗组小鼠的体重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有所上升(P<0.01),且薯蓣皂苷治疗组与α-硫辛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造模组与正常组小鼠相比,热痛阈明显降低(P<0.01);4周、8周时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痛阈明显提高(P<0.01),高剂量组与α-硫辛酸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造模组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机械痛阈明显降低(P<0.01);4周、8周时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痛阈明显提高(P<0.01),薯蓣皂苷治疗组与α-硫辛酸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5.治疗8周后,模型组与正常组小鼠相比,坐骨神经中Nrf2、HO-1、NQO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薯蓣皂苷低剂量组小鼠的HO-1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薯蓣皂苷高剂量组与α-硫辛酸组小鼠的Nrf2、HO-1、NQO1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且高剂量组与α-硫辛酸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实验结果表明穿山龙薯蓣皂苷能够改善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PN)小鼠的精神状态及行为变化,改善痛阈,并调节Nrf2/HO-1信号通路,通过改善氧化应激来发挥神经的保护作用。
谢骏[6](2020)在《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整体和分子水平探讨中药筋脉通(Jinmaitong,JMT)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模型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对其肠道菌群的影响,探索中药筋脉通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潜在机制。[方法]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STZ 55 mg/kg的方法制备DM模型大鼠,将造模成功后的DM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糖尿病模型对照组(DM),筋脉通组(JMT),神经妥乐平(Neurotropin,NTP)组(NTP),同时配以同周龄的正常对照组(CON)大鼠。分组后分别按JMT 13.9g/(kg·d)、NTP 1.6单位/(kg·d)灌胃给药,CON组与DM组大鼠予以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12 w。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4w、8w、12w检测各组大鼠随机血糖和体重。灌胃12w后检测各组大鼠机械痛阈值,并收集大鼠粪便样品,腹主动脉采血后取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与足底皮肤组织。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坐骨神经的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中接触蛋白相关蛋白(contactin-associated protein,Caspr)与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的表达,分析大鼠足底皮肤表皮神经纤维密度(intraepidermal nerve fiber density,IENFD),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神经调节蛋白 1(Neuregulin 1,NRG1)浓度。同时,提取大鼠粪便基因组并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的差异,以及筋脉通干预对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并将组间差异性肠道微生物的丰度与大鼠随机血糖、体重、机械痛阈值、IENFD、NRG1水平等生理、病理观察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血糖、体重及机械痛阈检测: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随机血糖均较CON组升高(P<0.05);同一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之间的血糖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前各组大鼠体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各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体重较CON组均明显降低(P<0.001)。除灌胃第8 w NTP组较DM组体重增加外(P<0.05),其余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之间的体重无显着差异(P>0.05)。与CON组相比,除JMT组左侧机械痛阈值外,各造模组大鼠左、右两侧机械痛阈值及平均机械痛阈值较CON组均降低(P<0.01);与DM组相比,JMT组及NTP组左、右两侧机械痛阈及平均机械痛阈值均显着提高(P<0.001);JMT组与NTP组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坐骨神经病理结构变化:HE染色显示,大鼠坐骨神经组织轴索与髓鞘呈深红色,雪旺细胞细胞核位于髓鞘边缘呈蓝紫色。CON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致密,轮廓规则,髓鞘完整,分布均匀,DM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松散,轮廓不规则,部分神经纤维髓鞘脱失,轴索萎缩,分布稀疏;透射电镜下可见CON组大鼠坐骨神经轴索饱满、均匀,形态规则,髓鞘致密、均一,结构完整,局部可见髓鞘板层轻微断裂;DM组大鼠坐骨神经轴索形态不规则,髓鞘结构紊乱,板层分离形成大量空泡,部分可见髓鞘向轴索及间质突出,形成“瘤状”结构。形态测量学统计分析显示,DM组大鼠每5000 μm2面积内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减少(P<0.001),结构形态异常的神经纤维比例增高(P<0.05);JMT组与NTP组大鼠坐骨神经病变与DM组相似,但程度均较DM组减轻,每5000 μm2面积内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增加(P<0.05),结构形态异常的神经纤维比例明显减少(P<0.001);各组大鼠的gratio值(轴索直径与髓鞘外径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3.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接触蛋白相关蛋白Caspr与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表达:与CON组相比,DM组大鼠坐骨神经每mm2面积内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与比例均降低(P<0.01)、非对称性的郎飞氏结半结比例增高(P<0.01),DM组与NTP组大鼠坐骨神经中APP与βⅢ-tubulin蛋白共定位表达的区域比例升高(P<0.05);与DM组相比,JMT组大鼠坐骨神经每mm2面积内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与比例均升高(P<0.05)、非对称性的郎飞氏结半结比例降低(P<0.01),JMT组大鼠坐骨神中APP与βⅢ-tubulin蛋白共定位表达的区域比例降低(P<0.05);与NTP组相比,JMT组大鼠坐骨神经每mm2面积内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增多(P<0.05),其余指标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非对称性的郎飞氏结半结数量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4.免疫荧光法检测分析大鼠足底皮肤表皮神经纤维密度IENFD:与CON组相比,DM组与NTP组IENFD降低(P<0.05),JMT组IENFD与CON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DM组相比,JMT组ⅢNFD升高(P<0.05),NTP组与DM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JMT组与NTP组之间IENFD无统计学差异(P>0.05)。5.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NRG1的表达:与CON组相比,DM组、JMT组及NTP组大鼠血清NRG1浓度均降低(P<0.001);与DM组相比,JMT组大鼠血清NRG1浓度升高(P<0.01),NTP组与D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MT组与NT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基于以上实验结果可判定DPN模型成功,就此更名DM组为DPN组。相比CON组,DPN组和JMT组大鼠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明显降低(P<0.001),DPN组与JMT组之间的Alpha多样性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Beta多样性的 Weighted-UniFrac 与 Unweighted-UniFrac 分析结果均提示,CON、DPN、JMT 三组大鼠肠道菌群的Beta多样性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相比CON组大鼠,DPN组大鼠的肠道菌群中显着富集了以下10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pBacteroidetes,cBacteroidia,oBacteroidales,fPorphyromonadaceae,fPrevotellaceae,fOxalobacteraceae,gKlebsiella,gCoprococcus,gPrevotella,gOxalobacter。相比DPN组,JMT组大鼠的肠道菌群中显着富集了 17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且其中有 9 种与 CON 组一致:pActinobacteria,pProteobacteria,cBetaproteobacteria,cActinobacteria,cEpsilonproteobacteria,oBurkholderiales,oCampylobacterales,fHelicobacteraceae,gHelicobacter,说明筋脉通对上述9种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具有回调作用。7.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丰度与DPN观察指标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在DPN组与CON组对比时富集到的10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中,所有肠道微生物丰度均与大鼠第12 w随机血糖水平呈正相关(|r|>0.45,P<0.05),并且与大鼠第12w体重呈负相关(|r|>0.45,P<0.05);除fPrevotellaceae与大鼠血清NRG1水平无相关性外(|r|<0.40,P>0.05),其余9种的微生物丰度还同时与大鼠血清NRG1水平呈负相关(|r|>0.45,P<0.05)。在DPN组显着富集的10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中,fPorphyromonadaceae和gPrevotella的丰度同时与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和IENFD呈负相关(|r|>0.40,P<0.05)。筋脉通可显着回调的9种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均与大鼠血清NRG1水平呈正相关(|r|>0.40,P<0.05)。除cBetaproteobacteria和oBurkholderiales外,其余7种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均与大鼠机械痛阈值(|r|>0.5,P<0.05)和IENFD(|r|>0.45,P<0.05)呈正相关。其中,pActinobacteria,pProteobacteria 和 cActinobacteria的丰度同时与大鼠第 12 w体重呈正相关(|r|>0.5,P<0.01),与大鼠第12w随机血糖水平呈负相关(|r|>0.55,P<0.01)。[结论]1.DM大鼠12 w后出现痛觉过敏,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足底皮肤IENFD降低,表明DPN模型建立成功;DM大鼠血清NRG1分泌减少,坐骨神经Caspr表达抑制,APP表达增强,符合典型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理特征。2.筋脉通可通过升高DM大鼠血清NRG1水平,促进坐骨神经Caspr表达,抑制APP表达,增加足底皮肤IENFD,改善其痛觉过敏及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异常,发挥其髓鞘保护作用。3.筋脉通在维持坐骨神经正常结构形态与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上优于阳性对照药物NTP。4.DPN组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较CON组发生了明显变化,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与均匀性显着降低,可能通过富集fPorphyromonadaceae和gPrevotella影响DPN的各观察指标。5.筋脉通改变了 DPN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整体组成,回调了 9种在CON组显着富集的差异性肠道微生物,并可能通过富集pActinobacteria、pProteobacteria和c Actinobacteria参与发挥髓鞘保护作用。[创新点]通过整体动物实验,从分子水平研究了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接触蛋白相关蛋白Caspr、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以及血清神经调节蛋白1表达的影响,并尝试从肠道菌群的角度解释中药筋脉通防治DPN与发挥髓鞘保护作用的潜在机制,为中药筋脉通治疗DPN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孙茹[7](2020)在《井穴放血联合依帕司他片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井穴放血联合依帕司他片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差异,探究井穴放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DPN提供疗效确切而又副作用低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就诊于甘肃省中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井穴放血+依帕司他片(口服)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照组40例仅使用依帕司他片(口服),两组均以4周为一疗程,治疗两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神经电生理检查、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PG)、餐后2h血糖(2 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PBG)等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评价诊疗方案的有效性。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结果: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DPN病程等资料的整理,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均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前后FPG及2hPBG值均无明显变化,经统计学检验,治疗前后无显着性差异(P(29)0.05)。3、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治疗前后相比,两组均能改善患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且治疗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27)0.05)。结果表明:二者均能改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且治疗组疗效均高于对照组。4、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C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27)0.05),且治疗组疗效均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显示:治疗组的91.8%明显胜于对照组的73%,有统计学意义(P(27)0.05)。结论:1、通过研究发现井穴放血联合依帕司他片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缓减局部不适,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且井穴放血联合依帕司他片要比单纯口服依帕司他片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一定的优势。
姚佳[8](2020)在《加减桃红四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基于17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了加减桃红四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 Med、CNKI、CBM、维普、万方等数据库。纳入加减桃红四物汤组(试验组)对比西药组(对照组)治疗DPN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19年12月2日,采用Stata12.0执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7篇RCTs,合计133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加减桃红四物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RR=1.39,95%CI:1.31-1.48,P<0.0001),且无论纳入研究样本量大小、疗程长短、试验组是否联合西药治疗均能显着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加减桃红四物汤组较对照组能显着提高患者的正中运动神经传导速度(SMD=0.67,95%CI:0.41-0.92,P<0.0001)、腓总运动神经传导速度(SMD=1.42,95%CI:0.52-2.32,P=0.002)、正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MD=0.56,95%CI:0.36-0.75,P<0.0001)及腓总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MD=0.61,95%CI:0.42-0.81,P<0.0001);试验组较对照组而言能改善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SMD=-0.29,95%CI:-0.58--0.01,P=0.046);两组改善患者空腹血糖作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减桃红四物汤治疗DPN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能显着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正中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腓总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降低餐后2小时血糖,且加减桃红四物汤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上述结论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RCTs进行进一步验证。
刘蒙蒙[9](2020)在《芪归糖痛宁颗粒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模型大鼠PERK、CHOP表达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芪归糖痛宁颗粒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疗效及对模型大鼠坐骨神经中PERK、CHOP表达的影响,基于内质网应激PERK信号通路探讨芪归糖痛宁颗粒对DPN的干预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将符合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且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夹瘀型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30人。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教育、饮食及运动控制、降糖治疗及口服甲钴胺片作为基础治疗(0.5mg/片,1片/次,3次/日),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芪归糖痛宁颗粒(10mg/袋,1袋/次,3次/日),观察周期为12周。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糖基化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对比分析各组患者干预前后中医证候积分、TCSS评分、神经传导速度、血清AGEs水平的变化情况,计算临床综合疗效评分并对比治疗效果。2动物实验将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60只大鼠予高脂饲料喂养联合35mg/kg腹腔注射STZ诱导大鼠DM模型。随机将成模后大鼠分为模型组、西药组及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其中空白组及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西药组予甲钴胺灌胃,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以2:1:0.5比例配制的相应剂量芪归糖痛宁颗粒灌胃。干预12周后,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记录比较机械痛阈值及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取腹主动脉血并留取各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检测大鼠血清AGEs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p-PERK、CHOP表达水平,TUNEL染色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细胞凋亡数目。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干预1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76%,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2.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TC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干预后治疗组FPG、2h PG、Hb A1c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TG、TC、LDL-C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HDL-C水平升高(P<0.01),治疗组在改善TC、HDL-C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治疗组正中神经MCV、两组受试者的正中神经SCV及腓总神经MCV、腓肠神经SCV均有所提高(P<0.05或P<0.01),组间对比治疗组在正中神经SCV、腓肠神经SCV改善方面更加显着(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AGEs水平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2动物实验结果动物实验结果表示,干预12周后相较于空白组大鼠,模型组与各治疗组大鼠体重均有所减低(P<0.05),中药中剂量组大鼠体重较模型组有所增加(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PG明显增高(P<0.01),中药中、高剂量组FPG较模型组有所下降(P<0.05);与空白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AGEs水平上升,机械痛阈值及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有所减低(P<0.05),相较于模型组大鼠,中药干预各组大鼠血清AGEs下降(P<0.05),机械痛阈值升高(P<0.05),中、高剂量组大鼠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明显增快(P<0.05),且中药高剂量组指标改善明显优于低剂量组(P<0.05)。在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学改善方面,中药干预各组的神经损伤较模型组大鼠有一定程度减轻。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与空白组大鼠相比较,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p-PERK、CHOP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0.05),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增多(P<0.01),中药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大鼠该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着下降,凋亡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0.05或P<0.01)。结论:芪归糖痛宁颗粒可明显缓解气阴两虚夹瘀型DPN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神经传导速度,且临床应用安全性较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芪归糖痛宁颗粒改善代谢紊乱状态、降低AGEs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反应、缓解内质网应激状态、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改善神经损伤等相关。
崔月[10](2020)在《住院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增值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主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它是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和下肢非创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糖尿病的预后。目前对于初诊糖尿病患者DPN患病率的研究报道显示结果不一。故本研究将就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DPN患病率进行统计。近年来血糖波动与DPN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通过对住院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将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增值作为餐后血糖波动指标来观察餐后血糖波动与DPN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未经过任何治疗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262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并且均排除(1)感染、急性代谢紊乱、心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免疫风湿性疾病、应用激素等。(2)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经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死、格林-巴利综合征,排除严重动静脉血管性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3)需要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导致的神经毒性作用引起的神经病变。入院后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抽血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尿酸(UA)、血肌酐(Cr)、空腹血糖(FPG)、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2h PG),空腹C肽,计算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增值(2h PG-FPG)。对受试者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并依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判断患者有无DPN,并将所有受试者分为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和非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NDPN组)。比较两组间2h PG及2h PG-FPG水平的是否存在差异性;将2h PG-FPG按四分位数分为A、B、C、D四组比较不同餐后血糖波动幅度下DPN的患病率有无差异;并且探讨餐后血糖波动与糖化血红蛋白之间有无相关性。结果:1.在入组的262例住院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患有DPN的患者有151例,计算DPN患病率为57.6%。2.对DPN组与NDPN组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NDPN组相比,DPN组的2h PG及2h PG-FPG显着增高(P<0.05)。而Hb Alc、BMI、SBP、DBP、TC、TG、HDL、LDL、UA、Cr、FBG、空腹C肽在两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3.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2h PG及2h PG-FPG作为自变量,有无神经病变作为因变量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2h PG及2h PG-FPG均与DPN有显着相关性,其OR值分别为:2.568、1.621。证明2h PG与2h PG-FPG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4.对A、B、C、D四组DPN患病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随着2h PG-FPG值的增大,DPN的患病率增加,且有统计学意义。5.对A、B、C、D四组Hb Alc进行比较,结果显示D组与A组相比有差异性,但总体上2h PG-FPG与Hb Alc之间没有相关性。结论:1.我院住院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DPN的患病率为57.6%。2.以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增值代表的餐后血糖波动是2型糖尿病患者DPN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且餐后血糖波动幅度越大DPN患病率越高。3.Hb Alc与餐后血糖波动反映了血糖控制的不同方面,Hb Alc主要反映平均血糖,餐后血糖波动主要反映血糖变异性。
二、谷胱甘肽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谷胱甘肽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论文提纲范文)
(1)紫杉烷类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因素及11种药物预防神经病变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字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乳腺癌患者接受紫杉烷类药物治疗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排标准 |
1.2 观测指标 |
1.3 数据收集方法 |
1.4 评估标准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纳入患者的基本信息 |
2.2 观测指标与TIPN发生风险的单因素分析 |
2.3 观测指标与TIPN发生风险的多因素分析 |
2.4 样本量、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与预测效果评估 |
3 讨论 |
第二章 11 种药物预防铂类和紫杉烷类药物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的网状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排标准 |
1.3 文献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的方法质量学评价 |
2.4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药物防治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复方芪鹰颗粒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研究对象 |
2.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 |
3.研究方法 |
4.研究内容 |
5.观察内容 |
6.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
7.质量控制 |
8.试验流程图(参照CONS ORT 2010年版流程图) |
9.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临床一般资料及基线资料分析 |
2.治疗结果分析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DPN的认识 |
2.OS与DPN |
3.中医学对DPN的认识 |
4.复方芪鹰颗粒治疗DPN的研究 |
5.研究结果分析 |
6.结语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氧化应激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作用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3)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DSPN发病率高,为临床及基础研究的重点 |
2.中西医针对DSPN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
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一.前期方案优化研究 |
1 初步方案制定 |
1.1 临床研究 |
1.2 文献研究 |
2 优化方案的制定 |
二.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及适宜性研究 |
1.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
2.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研究 |
3.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
第一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3.研究流程图 |
4.研究对象 |
4.1 受试者来源 |
4.2 受试者选择 |
5.研究方法 |
5.1 试验设计 |
5.2 样本量的估算 |
5.3 随机方法 |
5.4 对照方法 |
5.5 盲法设计 |
5.6 知情同意 |
5.7 伦理审批与临床试验注册 |
6.干预措施 |
6.1 基础干预措施 |
6.2 对照组干预措施 |
6.3 治疗组干预措施 |
7.观测与记录 |
7.1 指标选择 |
7.2 观测时点与记录 |
7.3 疗效判定 |
7.4 资料整理、数据管理 |
7.5 统计分析 |
7.6 质量控制与保证 |
8.研究结果 |
8.1 基线情况分析 |
8.2 治疗结果及数据分析 |
8.3 依从性分析 |
8.4 不良反应分析 |
第二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研究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3.中医综合方案的技术适宜性研究 |
3.1 研究路线 |
3.2 研究方法 |
3.3 资料收集与整理 |
3.4 统计分析 |
3.5 质量控制 |
3.6 研究结果 |
4.中医综合方案的经济适宜性研究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方法 |
4.3 临床干预方法 |
4.4 评价指标 |
4.5 评价步骤 |
4.6 研究结果 |
第三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3.中医综合技术简介 |
4.研究方法 |
5.研究结果 |
5.1 适应症 |
5.2 禁忌症 |
5.3 操作方法 |
5.4 注意事项 |
5.5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预案 |
讨论 |
1.对DSPN的认识 |
1.1 现代医学对DSPN的认识 |
1.2 传统医学对DSPN的认识 |
2.中医综合干预方案治疗DSPN |
2.1 临床结局指标的选择 |
2.2 西医常规治疗方案的设定依据 |
2.3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DSPN的设定依据 |
2.4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DSPN的多维评价 |
3.研究结果分析 |
3.1 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分析 |
3.2 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结果分析 |
3.3 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附件2 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计分方法(MDNS) |
附件3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量表 |
附件4 SF-36生活质量评分量表 |
附件5 调查问卷一 DSPN患者中医综合方案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件6 调查问卷二 中医综合方案适宜性医生评价问卷 |
附件7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4)穿山龙提取物薯蓣皂苷对PDPN小鼠坐骨神经抗氧化作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氧化应激机制与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穿山龙提取物薯蓣皂苷对PDPN小鼠坐骨神经Nrf2/HO-1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的髓鞘保护作用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1 中药筋脉通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理论基础与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 基于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糖尿病中医药干丽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7)井穴放血联合依帕司他片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分组及样本量估算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性观察指标 |
3.2 疗效性观察指标 |
3.3 安全性评价 |
4 疗效评价标准 |
4.1 神经传导速度疗效评判标准 |
5 统计学处理 |
6 结果 |
6.1 病例的入选及试验完成情况 |
6.2 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的比较 |
6.4 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1 中医对DPN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DPN中医治疗现状 |
2 现代医学对DPN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DPN的西医治疗现状 |
3 井穴刺络放血治疗DPN的临床研究 |
4 对刺络放血及井穴的研究认识 |
5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加减桃红四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基于17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引言 |
1. 背景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检索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 数据的收集与提取 |
2.4 文献质量评价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文献筛选结果 |
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3.3 质量评估 |
3.4 Meta分析结果 |
4.讨论 |
4.1 发病机制 |
4.2 西医治疗 |
4.3 中医防治现状 |
4.4 不足与展望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芪归糖痛宁颗粒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模型大鼠PERK、CHOP表达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研究病例标准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2.2 给药方案 |
2.3 标本收集 |
2.4 临床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4.1 临床综合疗效评分 |
4.2 中医证候量化评分 |
4.3 TCSS评分 |
4.4 血糖水平 |
4.5 血脂水平 |
4.6 神经传导速度 |
4.7 血清AGEs比较 |
5 安全性分析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
1 一般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药品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模型建立及分组 |
2.2 给药方法 |
2.3 实验取材 |
2.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4.3 对大鼠血糖的影响 |
4.4 对大鼠机械痛阈值的影响 |
4.5 对大鼠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的影响 |
4.6 对大鼠血清AGEs水平的影响 |
4.7 对大鼠坐骨神经p-PERK、CHOP表达的影响 |
4.8 对大鼠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4.9 对大鼠坐骨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
1.1 病证源流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论治 |
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 |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西医治疗 |
3 芪归糖痛宁颗粒的方药分析 |
3.1 组方及配伍特点 |
3.2 单味药物分析 |
4 动物模型的选择与评价 |
5 AGEs介导的内质网应激与DPN |
6 芪归糖痛宁颗粒治疗DPN的机理探讨 |
6.1 对中医证候的改善 |
6.2 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
6.3 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
6.4 对实验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6.5 对实验大鼠机械痛阈值的影响 |
6.6 对实验大鼠坐骨神经形态学的影响 |
6.7 对AGEs、p-PERK、CHOP及坐骨神经凋亡的影响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住院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增值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氧化应激和多元醇通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谷胱甘肽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论文参考文献)
- [1]紫杉烷类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因素及11种药物预防神经病变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D]. 梁翠绿.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复方芪鹰颗粒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D]. 丁琦.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3]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D]. 王欣欣.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穿山龙提取物薯蓣皂苷对PDPN小鼠坐骨神经抗氧化作用影响的研究[D]. 初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穿山龙提取物薯蓣皂苷对PDPN小鼠坐骨神经Nrf2/HO-1通路的影响[D]. 李小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D]. 谢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7]井穴放血联合依帕司他片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D]. 孙茹.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 [8]加减桃红四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基于17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D]. 姚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芪归糖痛宁颗粒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模型大鼠PERK、CHOP表达影响[D]. 刘蒙蒙.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住院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增值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D]. 崔月.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