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策略

论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策略

一、论电视新闻述评的传播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吴静[1](2021)在《电视问政节目内容生产机制研究 ——以山东广播电视台《问政山东》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汪汉[2](2021)在《我国原创节目模式研究 ——兼谈节目模式的“出海”问题》文中提出

高煦婵[3](2021)在《中国医患关系报道及受众认知 ——基于责任归因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王聪聪[4](2021)在《媒体融合视角下电视栏目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 ——以《孔子大学堂》和《天山大讲堂》为例》文中认为电视栏目《孔子大学堂》和《天山大讲堂》不仅受到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也受到国内政策、技术、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其栏目对象、栏目内容和栏目结构及时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新颖性和多样性特征。这为二者运用媒体融合方式来传播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主要体现在融合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上。在媒体融合浪潮的推动下,电视栏目《孔子大学堂》和《天山大讲堂》不仅在传播内容上根据栏目受众的兴趣点,立足本地文化,融入当代文化,在多种媒体平台上进行内容共享,以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而且在传播形式上利用现代技术,联动多媒体平台,呈现出多样的传播形式如旧媒体与旧媒体、旧媒体与新媒体的相互配合。在媒体融合传播方面,它们虽有可取之处,但并未充分发掘各媒体的传播优势,内容缺乏新意,语言枯燥乏味,说教意味浓厚,栏目缺少活力,受众与栏目之间的互动交流微乎其微。这就需要电视栏目创新文化传播的理念,立足传统传播,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存在的客观规律,又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融入现代化传播符号,让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互动融通,使其在传播的过程中更具动感,更具现代性特征,以使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更具创造性地传播传统文化。从电视栏目《孔子大学堂》和《天山大讲堂》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天山大讲堂》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规中矩,本地文化元素呈现较少,媒体融合程度较低,未充分发掘自身传播优势,使得栏目传播范围较为狭窄。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文化发展理念相对滞后,因此,边疆省级电视台的文化类栏目要调整发展策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打造独特的文化产品,借鉴各省区地方文化类栏目的成功经验,融合新技术、多元文化,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积极推进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总之,传统媒体在融合之路上既要注重融合新媒体技术,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又要注意融合文化,丰富文化内容自身内涵,实现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的统一。

窦皓[5](2021)在《《晶报》社会新闻话语研究(1919-1940)》文中研究说明《晶报》是由余大雄、张丹斧于1919年在上海创办的一份综合性小报,它被称为“小报巨擘”,与《罗宾汉》《福尔摩斯》《金刚钻》并称为上海小报的“四大金刚”,它的诞生标志着上海的小报事业真正进入了成熟阶段。《晶报》的出版时间贯穿了整个20世纪20-30年代,终刊于1940年,全景反映了民国时期上海的日常生活、社会风貌、文化艺术、戏剧电影等多个方面,堪称是都市文化与市民生活的百科全书。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小报往往存在着低俗化、娱乐化的误解。本文旨在以《晶报》为研究切入点,以《晶报》中的社会新闻话语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晶报》社会新闻话语的整体特征、背后动因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与意义,并由此思考对于当下社会新闻媒体的启示。本文主要采用批判性话语研究框架,借鉴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理论,同时结合民国时期我国小报出版发行的实际状况以及小报自身话语属性特点,从文本、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并进而思考其所带来的影响和启示。首先展开的是针对《晶报》社会新闻话语的文本分析。本文参考借鉴了费尔克拉夫的分析角度,并结合民国时期小报话语表达的特点,从词汇、句式、语段、主题四个层面,渐次进行讨论。研究中通过对《晶报》新闻话语中有代表性的几个方面,即名词、动词、副词、助词的分析,展示了《晶报》新闻报道上的一般特点。同时对句式结构、句式类型、句子修辞进行分析,明确了《晶报》在社会新闻话语中句子表达的突出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晶报》语段进行了整体分析,总结出《晶报》语言的转变趋势以及典型文本逻辑框架。最后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结合前文所分析的成果,本文归纳出《晶报》社会新闻话语在内容上反映都市生活、关注社会民生,在形式上日益通俗化、形象化、口语化、情绪化的特征,彰显了《晶报》以市民为中心的读者立场。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从费尔克拉夫的观点出发,同时将社会实践与话语实践后两个维度结合,从社会视角出发,立足于文本话语生产、分配、消费构成的新闻话语实践闭环,立体宏观分析其上述特征背后的话语逻辑。在话语生产中,通过对生产者、生产动因以及生产策略的考察,分析《晶报》社会新闻话语表达规律背后所隐藏的阶级性、商业性、互文性内涵。话语分配与消费方面则立足于整体,通过展示多种意识形态与权力参与到话语分配过程中,体现《晶报》在社会新闻话语选择上的变动逻辑,同时从话语消费与再生产的角度,考察消费环节如何反作用于生产,进而影响到话语的建构规律。最后,本文考察了《晶报》社会新闻话语在当时以及之后带来的深远影响,尤其是社会新闻话语对当时上海都市文化与市民生活的建构作用。在此基础上,笔者站在历史的视角,思考《晶报》在长达二十年的新闻话语实践给上海公共话语空间带来的积极与消极作用,并揆诸现实,以古鉴今,探究其对于当下的都市类媒体发展的借鉴意义。总的来说,本文主要探究了具有民国小报“巨擘”之称的《晶报》自身的文本特征和背后的社会动因,以及这一过程中对于上海市民文化空间带来的影响。该研究以话语分析、对比研究等质化研究方法为主,系统分析总结了《晶报》社会新闻话语的特点及其与社会互动间的逻辑关系,为后世研究小报话语以及思考当下都市媒体的运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张蔚[6](2021)在《网络综艺节目《忘不了餐厅》叙事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疾病和衰老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提高公众对老年病的认识,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建构起正确、科学的知识话语秩序是公共媒介的社会责任。本文以网络综艺节目《忘不了餐厅》为研究对象,借助叙事学和电视叙事学理论框架,从叙事文本和叙事话语两方面出发,总结节目叙事特征,分析节目叙事价值。节目聚焦认知障碍与老年人,多视角搭建起了一个独立的故事空间,通过丰富的视听符号讲述动人故事,以情动人,立体叙事。节目用叙事内容传递真善美,真实表现了患病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状态。通过研究发现,《忘不了餐厅》采取故事化叙事,用年轻化、生活化的方式探讨衰老与疾病议题。在叙事文本上以情动人,聚焦认知障碍疾病,关注老年群体,真实再现了多种生活情感,并传播了疾病照护技巧和老年健康知识。节目采用“星素结合”的嘉宾阵容,在叙事结构上平衡戏剧性与去剧本化之间的关系,让叙事内容更加贴近日常。在叙事话语上,内外聚焦视角共同讲述认知障碍疾病,用丰富的视听符号传达节目主题,通过解构时间的方式调整叙事节奏。节目笑中带泪,用真情实感的故事打动观众,实现了娱乐性与公益性的双向赋能,在轻松的氛围中传递健康理念,同时提升了社会公众对于老年群体的关注度。

齐彤彤[7](2021)在《高中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闻具有传播信息、记录社会、反映和引导舆论等作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一种文体。新闻类文本也已进入高中语文教材很多年,新闻类文本阅读教学成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信息时代下,新闻类文本阅读教学在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关怀社会意识、养成良好新闻阅读习惯、提升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但是,目前新闻类文本阅读教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教师在新闻类文本阅读教学中过度关注新闻文体知识的灌输、新闻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教育资源受制于教材、忽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媒介素养等问题。本文在对目前高中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教学现状进行审视的基础上,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本论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笔者研究高中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教学的缘起,从理论及实践两方面论述了新闻类文本阅读教学的研究意义,并梳理国内外学者对新闻类文本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最后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一章从社会发展需要、语文学科发展及高考考试三个角度介绍了高中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分别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及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有效提高学生应考能力。第二章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发放纸质版和网络版调查问卷,对河北省邯郸市、石家庄市、衡水市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高中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从中发现问题,发现的问题分别为教师在新闻类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秉持的教学理念落后、忽略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新闻教育资源不丰富及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学生主体的参与。第三章笔者针对目前高中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信息时代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后文简称“2017年版课标”)中的一些理念,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首先,教师应该转变新闻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教学理念,全面认识新闻类文本的教学价值、转变“唯教参”的备课观念,认真研读教材,从教材出发设计新闻类文本阅读教学。其次,教师应在信息时代和“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及时优化新闻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关注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目标。另外,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新闻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教育资源,增强新闻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活力。最后,针对教学过程中缺乏学生主体参与不足的问题,提出教师要改进新闻阅读教学的教学方式,分别为创设情境、把握学习任务、开展多样学习活动。

黄敬茹[8](2021)在《民族语译制片对国家认同建构的研究 ——基于怒江傈僳语译制与观影实践过程的考察》文中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认同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以及国家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少数民族多聚居在较为边远的地区和边疆地区,在这些地区特殊且复杂的内、外部诱因影响下,少数民族身份认同意识和国家认同意识的变动,会影响到其行为方式和组织活动,在此种形势下,如何增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我国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重大问题。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大众传媒在塑造社会成员对主流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意识,以及社会成员的民族意识、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影作为大众传媒的特殊一员,是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在培养各个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方面历来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播过程中,语言不通影响到了汉语影视剧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效果,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边疆地区,还有一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对汉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较弱,他们主要还是依靠本民族语言来进行日常的信息交流活动,民族语译制则是解决语言不通这一问题的理想途径。少数民族语译制片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能够激发不同民族群众血脉中的集体记忆,完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调,少数民族语译制片在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国家认同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现实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傈僳语译制片在怒江少数民族地区的译制、放映、观影等传播情况进行调查,进一步研究少数民族语译制工作、民族语译制片以及放映、观影实践与国家认同建构的关系。

李颖琪[9](2021)在《网络纪实真人秀《守护解放西》中警察媒介形象的多模态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大众媒介的不断发展,当代文化中的表意符号不再仅是单一模态的,这种符号的“多模态化”是随着大众媒介传播形式的发展,以文字为主要表意载体的单一模态传播形态无法完成人们日益增长的意义交际需求而产生的。多模态符号对大众生活的介入愈发深入,个人对自身生活的环境以及许多概念的认知也高度依赖于符号化后的文本。本文基于多模态分析视域,在视觉语法和多模态隐喻理论指导下,综合电影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及方法,将《守护解放西》这一多模态语篇划分为文化、内容及媒介三个层面,并重点对内容层面进行分析,进一步将内容层面划分为语言、图像和声音三大模态,对警察媒介形象建构中各模态的建构路径和作用以及多模态互动建构作用进行分析。首先,语言模态的建构作用是建立偏理性和概念性的认知,本文将语言模态分为文化语境和内容表达两个层面进行考察,语言模态既能在文化语境层面达到反映多模态语篇的文化语境以及建构现实、建构人物形象的作用,也能在内容表达层面通过人物语言叙述和文本语言叙事达到创作者的建构意图;其次,图像模态的建构作用是侧重于对现实的再现和建立偏感性的认知,本文依据图像的功能将图像分为了再现建构以及构图和互动建构三个建构路径;再次,声音模态的建构作用是配合语言和图像模态进行认知的强化,虽然多模态语篇中的声音模态无法独立完成媒介形象的建构,但声音模态可以通过音乐和后期音效两方面发挥对认知的强化作用;最后,多模态语篇不是静止的,意义的传达同样在互动过程中进行,警察媒介形象的多模态互动体现为多模态符号互动和多模态媒介互动两个层面。

韩庆鑫[10](2021)在《5G技术驱动电视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重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5G技术发展如火如荼,将驱动传统媒体行业的变革与重塑。电视媒体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代表,机遇与挑战并存。伴随着1G到4G的移动技术迭代,电视媒体经历了“初步普及——黄金时期——隐忧出现——调整转型”的发展变迁。由于移动技术条件的制约等因素,电视媒体没有在4G时代成功转型。但5G时代所具备的优势将为电视媒体的发展带来契机。5G时代电视媒体的发展契机体现在国家政策、技术更迭以及用户市场三个层面。国家政策引领发展方向,技术更迭拓宽发展环境,用户市场提供核心动力。在5G与电视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上,中央媒体积极先行、地方媒体加快步伐、手机企业跨界入局,都是电视媒体发展过程中强有力的实践。在5G技术驱动下,电视媒体的发展主要关涉内容生产、传播路径、困境与省思三个方面。在内容生产方面,关注“类型创新+品质建设+速率提升”。注重创新节目生产类型,从传统综艺、纪录片、新闻直播等方面丰富内容供给;加强内容品质建设,从智能高效的电视节目、个性精准的视听内容以及震撼的视听效果三方面保证内容输出质量;并以技术为核心,提升传播速率,在打造“技术+内容”合作模式的同时警惕内容资源稀缺现象,进一步保证电视内容传输的优化,真正在“质+量+速率”上同步推进。在传播路径方面,关注“传播载体+媒介场景+媒介平台”。即传播载体的革新与突破,媒介场景的回归与应用,以及媒介平台的跨界与融合。电视作为传播载体不断更新迭代,并与模块化家具结合发展;同时电视媒体将作为家庭中心的重要角色、智能家居的重要终端、重塑家庭关系的纽带进行回归与应用;“电视媒体与长短视频/移动直播/人工智能”等媒介平台的跨界与融合,也将带来优势互补、沉浸式、人机协同的体验。在探索电视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发展的同时,还应辩证意识到电视媒体的发展困境所在:5G技术应用落地难和新媒体竞争激烈。并对电视媒体的未来发展进行思考,关注到“电视”与“人”两个层面,反思媒介技术影响下的“电视再定义”,思考媒介环境的变化对人的影响。

二、论电视新闻述评的传播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电视新闻述评的传播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4)媒体融合视角下电视栏目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 ——以《孔子大学堂》和《天山大讲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现状
2 《孔子大学堂》《天山大讲堂》概述
    2.1 文化责任
    2.2 栏目定位
3 电视栏目传播传统文化的媒体融合
    3.1 传播内容融合
    3.2 传播形式融合
4 电视栏目运用媒体融合方式的不足
    4.1 共性问题
    4.2 个性问题
5 媒体融合时代传播传统文化的启示
    5.1 融入现代元素
    5.2 创新传播方式
    5.3 更新传播理念
6 边疆省级电视栏目传播文化的思考
    6.1 挖掘文化资源
    6.2 保障文化共享
    6.3 拓展对外传播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晶报》社会新闻话语研究(1919-194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晶报》与民国上海小报
        (二) 话语分析
        (三) 报纸新闻话语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 《晶报》
        (二) 社会新闻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意义
    第五节 内容框架与创新点
        (一) 内容框架
        (二) 创新点
第二章 《晶报》社会新闻话语的文本分析
    第一节 词汇分析
        (一) 名词
        (二) 动词
        (三) 副词
        (四) 助词
    第二节 句子分析
        (一) 句式结构
        (二) 句式类型
        (三) 句子修辞
    第三节 语段分析
        (一) 逻辑结构
        (二) 语言风格
    第四节 主题分析
        (一) 都市生活的多面呈现
        (二) 社会问题的揭露与评论
        (三) 时政话语的入侵
    第五节 特征总结
第三章 《晶报》社会新闻话语的实践分析
    第一节 《晶报》社会新闻的话语生产
        (一) 话语生产主体:小报文人的社会实践与阶级立场
        (二) 话语生产动因:商业性背后的市民本位
        (三) 话语生产策略:社会历史文本参与中的互文性建构
    第二节 《晶报》社会新闻的话语分配与消费
        (一) 话语分配的变化:权力介入影响主题变动
        (二) 话语消费与再生产:读者策略参与文本建构
    第三节 小结:《晶报》社会新闻话语的内在逻辑
第四章 《晶报》社会新闻的话语意义与启示
    第一节 社会现实与社会关系的建构
        (一) 建构社会关系:上海市民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二) 时代变迁中的《晶报》与市民文化流变
    第二节 《晶报》社会新闻话语的得与失
        (一) 《晶报》社会新闻话语的进步意义
        (二) 《晶报》社会新闻话语的消极影响
    第三节 《晶报》社会新闻话语对当下都市类媒体的启示
        (一) 话语生产的读者立场
        (二) 新闻伦理的底线坚守
第五章 结语和展望
附录:《晶报》社会新闻文本样本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网络综艺节目《忘不了餐厅》叙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一、叙事文本分析
    (一)叙事主题:聚焦疾病与老人
        1.正视疾病本身,关注患病人群
        2.情感串联故事,用“爱”关怀老年群体
        3.传播科学知识,科普医疗常识
    (二)叙事主体:幕后台前塑造立体叙事关系
        1.“综艺+公益”传递创作意图
        2.“经营者+飞行嘉宾+顾客”编织现实关系网
    (三)叙事结构:戏剧式线性结构编排与去剧本化内容建构
        1.“固定场景+既定任务”创造预设情境
        2.“无剧本”设置,用真情打动观众
二、叙事话语分析
    (一)叙事视角:多视角搭建故事空间
        1.外聚焦生成生活空间
        2.内聚焦捕捉温情故事
        3.零聚焦描绘社会场景
    (二)叙事符号:视听符号丰富内容表达
        1.镜头语言传递积极态度
        2.声音符号营造温情氛围
        3.特效字幕引发深层思考
    (三)叙事时间:解构时间调整叙事节奏
        1.顺序叙事为主,多种时序交叉运用
        2.突出人物情感线,弱化餐厅经营线
        3.高频次展示疾病症状,多频率呈现“遗忘”与“回忆”
三、叙事特征分析
    (一)故事化叙事:调动情感探讨社会价值
        1.故事结构:核心故事与卫星故事交叉
        2.故事内核:正向精神探讨社会话题
    (二)生活化叙事:创新方式酝酿情感共鸣
        1.“不完美”的叙事者引发共鸣
        2.创新对话语境消除距离感
    (三)年轻化叙事:契合受众心理激发群体认同
        1.综艺形式探讨严肃价值
        2.娱乐化表达纠正认知偏差
四、叙事价值与启示
    (一)叙事价值:笑中带泪传递真善美
        1.拒绝同质化,实现娱乐性与公益性的双向平衡
        2.拒绝说教,以真情实感打动观众
        3.拒绝悲情,轻松氛围传播健康理念
        4.拒绝污名化,提升对老年群体的关注度
    (二)《忘不了餐厅》对提升公众健康素养的启示
        1.创新传播手段,提高传播效率
        2.建构传播空间,提升公众风险意识
        3.缩小“知沟”,提升老年人媒体使用幸福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高中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新闻类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第一节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三、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
    第二节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发展学生的思维
    第三节 有效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
        一、高考试题中新闻类文本出现次数呈增长趋势
        二、新闻类文本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应考能力
第二章 高中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教学现状审视
    第一节 教学理念落后
        一、新闻阅读教学需要坚持的教学理念
        二、实际新闻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理念
    第二节 教学目标不合理
        一、新闻类文本阅读教学目标的特殊性
        二、新闻阅读教学中忽视媒介素养目标
    第三节 教育资源不丰富
        一、新闻教育资源的特点
        二、新闻阅读教育资源受制于教材
    第四节 缺乏学生主体的参与
        一、单向灌输现象严重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大
第三章 高中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第一节 转变教学理念
        一、全面认识新闻类文本的教学价值
        二、转变“唯教参”的备课观念
    第二节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一、认识媒介素养,融入新闻教学
        二、明确报道来源,留意标题含义
        三、分析报道内容,进行质疑分辨
        四、理性参与评价,亲历报道过程
    第三节 充分挖掘新闻教育资源
        一、充分利用课内新闻资源
        二、挖掘网络媒体新闻资源
    第四节 改进新闻教学方式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把握学习任务,凸显学生主体性
        三、开展多样活动,调动学生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民族语译制片对国家认同建构的研究 ——基于怒江傈僳语译制与观影实践过程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学术界研究现状
        二、关于少数民族语译制研究的特点及不足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相关术语界定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少数民族语译制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第一节 国家认同的时代要求
        一、少数民族语译制与中国国情
        二、民语译制工作的功能和使命
        三、培养国家认同意识的重要媒介
    第二节 制度影响下的“少数民族语电影事业”
        一、中国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的发展历程
        二、国家制度对少数民族语译制的影响
第二章 怒江傈僳语译制概况
    第一节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概况
        一、历史沿革
        二、民族分布与语言使用状况
        三、文字使用状况
        四、民族文化资源
    第二节 怒江傈僳语译制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傈僳语电影译制在怒江州的发展历程
        二、傈僳语译制的成就与发展
    第三节 不同历史时期的傈僳语译制片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傈僳语译制片(1950——1978)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傈僳语译制片(1979-2000 年)
        三、新时代的傈僳语译制片(2000 年至今)
第三章 影片转译过程中的国家认同建构
    第一节 译制人员对汉语影片的译制
        一、少数民族语影片的译制流程
        二、译制过程中的方法与策略
    第二节 译制过程中的选择与适应
        一、译者的主体性
        二、译者对影片的选择
        三、译者对影片的适应
    第三节 译制人员的国家认同感
第四章 放映过程中的国家认同建构
    第一节 电影放映员的国家认同建构
        一、放映员的身份角色与国家认同
        二、国家对放映员的管理
        三、身份赋予强化国家认同
    第二节 放映过程中的国家“在场”
        一、国家工程与国家在场
        二、媒介景观与国家认同
第五章 观影者的国家认同建构
    第一节 作为“诠释社群”的观影者
        一、观影者的诠释策略
        二、观影者的国家认同感
    第二节 对城墙坝安置点住户的观影实践考察
        一、安置点背景
        二、城墙坝安置点的观影实践考察分析
    第三节 观影者“在场”与国家认同建构
        一、通过媒介时间重构国家认同
        二、通过媒介仪式营造国家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网络纪实真人秀《守护解放西》中警察媒介形象的多模态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五、研究框架
第一章 多模态理论基础及警察媒介形象概述
    第一节 多模态话语分析
        一、理论源起及定义
        二、理论主要研究路径
    第二节 警察媒介形象
        一、媒介形象与警察媒介形象
        二、真人秀中的警察媒介形象
第二章 警察媒介形象的语言模态建构
    第一节 语言模态的文化语境层面建构路径
        一、语言的高语境修辞
        二、语言的风格化呈现
    第二节 语言模态的内容表达层面建构路径
        一、有声语言的叙述建构
        二、文本语言的叙事建构
    第三节 语言模态的建构作用:理性概念认知
        一、宏观层面
        二、微观层面
第三章 警察媒介形象的图像模态建构
    第一节 图像模态的再现建构路径
        一、警察媒介形象的概念再现
        二、警察媒介形象的叙述再现
    第二节 图像模态的构图及互动建构路径
        一、警察单独形象建构
        二、警察相关关系建构
    第三节 图像模态的建构作用:感性感受认知
        一、再现建构作用
        二、感性认知作用
第四章 警察媒介形象的声音模态建构
    第一节 情感基础:背景音乐的建构路径
        一、情绪性音乐:人物的情绪体现
        二、风格化音乐:风格的整体奠定
    第二节 增强强化:后期音效的建构路径
        一、情节音效:强调信息
        二、情绪音效:强化感受
    第三节 声音模态的建构作用:强化作用
        一、情感及认知强化建构作用
        二、强化其他模态建构作用
第五章 警察媒介形象的多模态互动建构
    第一节 多模态符号互动的建构路径
        一、多模态符号间的关系
        二、多模态符号互动的建构作用
    第二节 多模态媒介互动的建构路径
        一、 《守护解放西》多模态语篇的跨媒介建构
        二、警察媒介形象的语篇互文建构
        三、警察媒介形象的受传互动建构
总结与反思
    一、警察媒介形象多模态建构的创新效果
    二、警察媒介形象多模态建构的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部分民警采访话语内容
    附录二 《守护解放西》第1 集文字内容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10)5G技术驱动电视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2 移动技术迭代与电视媒体的发展变迁
    2.1 1G—4G移动技术与电视媒体的变迁
        2.1.1 1G语音时代,电视媒体初步普及
        2.1.2 2G文本时代,逐渐迎来黄金时期
        2.1.3 3G图文时代,蓬勃发展与隐忧并存
        2.1.4 4G影音时代,局限凸显与调整转型
    2.2 5G移动技术与电视媒体的发展
        2.2.1 5G 及其发展特征
        2.2.2 5G时代电视媒体的发展契机
        2.2.3 5G时代电视媒体发展的有力实践
3 5G技术驱动电视媒体的内容生产转向
    3.1 创新节目生产类型,丰富内容供给
        3.1.1 传统综艺——云综艺
        3.1.2 传统纪录片——VR+8K纪录片
        3.1.3 传统新闻直播——多屏联动直播
    3.2 加强内容品质建设,保证输出质量
        3.2.1 制作更加智能高效的电视节目
        3.2.2 提供更加个性精准的视听内容
        3.2.3 呈现更加震撼的节目视听效果
    3.3 技术提升传播速率,优化内容传输
        3.3.1 以技术为核心,提升传播速率
        3.3.2 打造“内容+技术”合作模式
        3.3.3 警惕技术带来的内容稀缺现象
4 5G技术驱动电视媒体的传播路径重构
    4.1 传播载体的革新与突破
        4.1.1 传播载体自身的更新迭代
        4.1.2 传播载体与模块化家具的结合
    4.2 媒介场景的回归与应用
        4.2.1 电视作为家庭中心角色的回归
        4.2.2 电视作为智能家居的重要终端
        4.2.3 电视作为重塑家庭关系的纽带
    4.3 媒介平台的跨界与融合
        4.3.1 电视媒体+长短视频——优势互补
        4.3.2 电视媒体+移动直播——沉浸式体验
        4.3.3 电视媒体+人工智能——人机协同
5 电视媒体的发展困境与省思
    5.1 电视媒体面临的困境
        5.1.1 5G技术应用落地难
        5.1.2 面临新媒体激烈竞争
    5.2 面向未来的反思
        5.2.1 电视的再定义
        5.2.2 媒介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四、论电视新闻述评的传播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电视问政节目内容生产机制研究 ——以山东广播电视台《问政山东》为例[D]. 吴静.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我国原创节目模式研究 ——兼谈节目模式的“出海”问题[D]. 汪汉.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中国医患关系报道及受众认知 ——基于责任归因的对比分析[D]. 高煦婵.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
  • [4]媒体融合视角下电视栏目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 ——以《孔子大学堂》和《天山大讲堂》为例[D]. 王聪聪.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5]《晶报》社会新闻话语研究(1919-1940)[D]. 窦皓. 山东大学, 2021
  • [6]网络综艺节目《忘不了餐厅》叙事策略研究[D]. 张蔚.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7]高中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教学研究[D]. 齐彤彤.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8]民族语译制片对国家认同建构的研究 ——基于怒江傈僳语译制与观影实践过程的考察[D]. 黄敬茹.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9]网络纪实真人秀《守护解放西》中警察媒介形象的多模态建构研究[D]. 李颖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10]5G技术驱动电视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重构研究[D]. 韩庆鑫. 河北经贸大学, 2021

标签:;  ;  ;  ;  ;  

论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