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一起副伤寒疫情分析实验室病原学检查的结果(论文文献综述)
李傅冬[1](2013)在《基于贝叶斯分类算法的浙江省常见传染病辅助分类模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浙江省常见传染病的辅助分类模型,可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等信息对疾病进行分类和判别。帮助公共卫生现场处置人员在暴发现场快速科学地识别疫情类别,为疫情处置争取先机,以便于及时有效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并为实验室病原学检测提供线索。方法:本研究通过对近些年浙江省传染病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全面整理分析,得出浙江省常见的传染病病种作为本研究的疾病范围。通过查询历史疫情文献、法定传染病报告网络等方法收集这些传染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率等数据。应用贝叶斯分类算法建立分类模型,采用SAS软件完成程序编写。并用3起历史疫情的个案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25种浙江省常见的传染病。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手足口病疫情数据,第一判别与真实分类的符合率为93.55%,前三位提示率100.00%,分类平均耗时为0.51秒;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数据,第一判别与真实分类的符合率为60.61%,前三位提示率100.00%,分类平均耗时为0.50秒;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数据,第一判别与真实分类的符合率为88.73%,前三位提示率100.00%,分类平均耗时为0.53秒。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浙江省常见传染病的辅助分类模型,输入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等指标,可计算各类可能发生的疾病的概率,并按概率进行排序、输出判别列表,完成疾病分类判别。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较快的分类速度,且在可解释性、伸缩性和稳健性等方面表现较好,符合实际应用要求。
麦浩[2](2012)在《甲型副伤寒: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文中研究表明伤寒热(typhoid fever),又称肠热症(enteric fever),是由肠伤寒沙门菌(sal monella typhi,S typhi)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根据致病菌的不同,伤寒热可分为伤寒(ty-phoid fever)和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其中副伤寒通常由甲型副伤寒沙门菌(S.paratyphi A)引起,少数为乙型或丙型副伤
邓晶,张薇,孙昼,谢立,丁华,许向军,童为胜[3](2008)在《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病因探索》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高虹镇2007年发生的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因素,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以高虹镇集镇所在地一山之隔的杨桥村作为暴露对照,分析水源暴露对副伤寒发病的影响;并根据1:1配对设计共选取70对病例与对照经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副伤寒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两地水源暴露的相对危险度之比为3.88(95% CI:1.59~9.47),且高虹镇副伤寒病例中74.07%可归因于水源暴露。"以自备井水作为饮用水"、"以集中式供水作为洗漱用水"、"用集中式供水冲洗水果"3项因素是本次高虹镇副伤寒发病的可疑危险因素。结论水源污染是本次甲型副伤寒疫情暴发的主要因素,加强改水改厕工作和流动人口管理,针对重点流行地区集中力量开展疾病监测和预防控制措施是当务之急。
杨涛[4](2008)在《学校甲型副伤寒传播危险因素和控制措施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甲型副伤寒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应予“严格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伤寒、副伤寒的高发区,且学校中屡有重大疫情发生,严重危害了师生身体健康。本研究通过对一起暴发疫情的传播危险因素研究和控制措施的评估,探讨甲型副伤寒疫情在学校中暴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和防制对策。方法选择所有在校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采集病例173份血样和61份肛拭样进行细菌分离。根据我国GB 16001—1995《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制定病例定义并结合实验室结果对病例进行分类,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发病的分布特征,提出危险因素的假设。利用分析流行病学方法来验证假设,主要的方法是开展病例一对照研究:选择该校2004年11月17日以来的105例甲型副伤寒病例作为病例组,其中45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60例为临床诊断病例,按班级进行频数匹配随机抽取176个未发病的学生作为对照组,开展饮食与发病的病例—对照研究。同时选择该校2004年11月17日以来的122例甲型副伤寒病例作为病例组,其中45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77例为临床诊断病例,按班级进行频数匹配随机抽取201个未发病的学生作为对照组,开展饮食与发病的病例-对照研究。利用卫生学评价和环境学调查确定危险因素出现的关键环节,发现学校供排水系统存在的倒灌或渗漏现象。通过饮用水管网渗漏模拟试验,验证供水系统被污染的过程。通过对学校采取的控制措施评估,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2004年11月17日至12月12日,该学校1005名学生中共有404名学生发病,罹患率40.20%,10名食堂人员中有1人发病(10.00%),72名教师中1名发病(1.39%)。从173份血样品中检出甲型副伤寒41株,阳性率为23.70%,由此判断本次疫情是一起甲型副伤寒疫情。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我们发现学生不论吃哪一类食物,其OR值均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就此我们判断食物可能不是本次疫情的流行因素。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病例有直接饮用学校自来水管中的生水的习惯,而病例对照结果显示发病与饮用生水有关(OR=3.32:95%CI:1.42-8.04),分层分析显示经常直接饮用生水的OR值是从不喝生水的6倍(p<0.0001;χ2 for trend)。通过对学生体育课后饮水情况的病例—对照研究,我们发现学生在体育课后大量饮用不安全水是危险因素,同时由于各年级上体育课的频率不同,导致了各年级罹患率的不同。通过对周围环境及供水系统的调查发现,该学校是利用一个废弃的干水井作为储水井,该水井与旁边污水暗渠距离小于2米,并且周围土壤中不断有水向井中渗漏(平均12小时内渗入3m3)。通过饮用水管网模拟试验,我们发现荧光物质在投放6小时后便可在井B中检出,由此进一步验证了该校的饮用水管网存在被地表水或污水污染的可能。查阅当地气候资料结合既往的暴发疫情,我们发现该学校几乎每次暴发疫情前的20天均有过较大的降雨,提示降雨与发病有关。调查得知疫情发生后,当地开展了停课、病例的隔离治疗、预防服药、供水系统整改以及外环境消毒等措施。结论1、本次疫情经实验室证实,为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本次暴发是由于学生饮用了学校内被污染的饮用水所致。2、造成供水系统污染的途径:(1)是由于在暴发疫情前当地出现了连续的强降雨,学校外的污水河河水倒灌进采水井(井A);(2)储水井(井B)与排水沟紧邻,暴雨使污水四溢污染该井;(3)模拟试验验证了病原体可以通过土壤直接向储水井(井B)渗透,使之污染。3、强降雨是造成供水系统污染的一个诱发因素。4、对当地的控制措施进行评估发现,此类暴发疫情的控制,在保证供水系统安全的同时,还应认真开展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导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林上丽,李少华,祝庆伟[5](2005)在《玉山县岩瑞中学副伤寒暴发因素调查》文中研究指明
韦忠碧,韦明庆,赖崇建[6](2004)在《1988~2002年柳城县伤寒、副伤寒疫情处理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我县15年来发生3起较大伤寒、副伤寒疫情的病原检测结果、流行菌株的变迁及疫情的发生和处理情况 ,以利于今后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方法收集和整理柳城县1988~2002年发生的3起较大伤寒、副伤寒疫情及相关资料。结果伤寒病原菌血培养阳性率为17.99%,有12.00 %血培养阳性患者血清肥达反应呈阴性 ;副伤寒病原菌血培养阳性率为46.58% ,有19.12%血培养阳性患者血清肥达反应呈阴性。伤寒、副伤寒病原菌粪便培养及肥达氏反应阳性率均较低。结论肥达氏反应对诊断伤寒、副伤寒只起辅助作用。我县伤寒、副伤寒由原来以伤寒杆菌流行为主转为以副伤寒为主导菌型 ,应采取综合性措施控制副伤寒。
覃安汝[7](2013)在《113例甲型副伤寒患者多项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多项检验结果对临床诊疗甲型副伤寒患者的意义。方法对113例甲型副伤寒患者进行血细胞计数、血培养、肥达试验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113例患者中,白细胞计数减少者不明显,但其中以嗜酸细胞减少者明显,占80.26%。从患者血培养瓶中分离培养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06株,占93.1%。肥达试验阳性率为40%。106例甲型伤寒沙门菌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头胞二代、氨基糖苷类、红霉素100%耐药,四环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头胞哌酮98.17%敏感,痢特灵99.10%敏感,头胞诺嗪、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头胞噻肟100%敏感。结论通过多项实验室检测结果,结合临床表现来综合对是否为甲型副伤寒患者做出正确判断,通过药敏实验对指导临床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素具有重要意义。
林上丽,祝庆伟[8](2006)在《一起副伤寒局部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石优章,傅燕,闫鹏,胡逢蛟,徐景野,应可梁,王顺彩[9](2004)在《一起副伤寒沙门氏菌爆发流行的病原学检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韦忠碧,罗东,陈良芳[10](2003)在《从一起副伤寒疫情分析实验室病原学检查的结果》文中研究说明
二、从一起副伤寒疫情分析实验室病原学检查的结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一起副伤寒疫情分析实验室病原学检查的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贝叶斯分类算法的浙江省常见传染病辅助分类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次 |
1 引言 |
1.1 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 |
1.2 浙江省各类传染病防制现状 |
1.3 浙江省传染病辅助分类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
1.4 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确定疾病范围 |
2.2 分类模型设计 |
2.3 数据收集、存储、整理 |
2.4 模型程序编写 |
2.5 模型验证 |
2.6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总结 |
3 研究结果 |
3.1 纳入疾病类别 |
3.2 文献数据收集结果 |
3.3 模型验证结果 |
4 讨论 |
4.1 模型性能 |
4.2 贝叶斯分类算法在本研究中应用的优点 |
4.3 相关问题的说明 |
4.4 本研究创新点 |
4.5 今后研究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变量名表 |
附录二 SAS程序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学校甲型副伤寒传播危险因素和控制措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正文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局限性 |
结论 |
建议 |
附件 |
附件1.学校采水井(井A)现场照片 |
附件2.学校储水井(井B)现场照片 |
附件3.学校排污口现场照片 |
附件4.甲型副伤寒疫情流行病学调查表(饮食情况) |
附件5.甲型副伤寒疫情流行病学调查表(饮水情况)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玉山县岩瑞中学副伤寒暴发因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流行病学调查 |
1.2 诊断标准 |
①临床诊断标准: |
②确诊标准: |
2 结 果 |
2.1 疫情流行的基本情况 |
2.2 疫情暴发特点 |
3 讨 论 |
(6)1988~2002年柳城县伤寒、副伤寒疫情处理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 |
2 结果 |
2.1 疫情基本情况 |
2.2 实验室检验 |
2.2.1 血、粪便标本病原检测情况 |
2.2.2 药敏试验 |
2.2.3污染水样检验 |
2.3 疫情处理 |
3 分析 |
(7)113例甲型副伤寒患者多项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血细胞计数结果 |
2.2 血培养 |
2.3 肥达试验 |
2.4 药敏试验 |
3 讨论 |
(8)一起副伤寒局部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方法 |
1.2.1 临床表现 |
1.2.2 诊断 |
2 结果 |
2.1 流行强度 |
2.2 时间分布 |
2.3 性别年龄分布 |
2.4 发病范围 |
2.5 疫情处理 |
2.6 实验室检查 |
2.6.1 健康带菌者 |
2.6.2 水样检测 |
3 讨论 |
3.1 疫情爆发的原因 |
3.1.1 饮用水管理不到位 |
3.1.2 疫情报告不及时 |
3.2 学校是传染病监控的重点 |
3.2.1 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控与报告制度 |
3.2.2 学校应当建立学生健康管理制度 |
3.2.3 加强学校内及周围食品卫生管理、食堂量化管理 |
3.2.4 加强学校饮用水源监测, 加强饮用水管理 |
(9)一起副伤寒沙门氏菌爆发流行的病原学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血液 |
1.2 水样 |
1.3 粪便 |
1.4 诊断血清 |
1.5 药敏试验 |
2 结果 |
2.1 患者的血液检查结果 |
2.2 水样检测 |
2.3 粪便检测 |
2.4 患者血清学检测 |
2.5 分离出的菌株药敏试验 |
3 讨论 |
(10)从一起副伤寒疫情分析实验室病原学检查的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
(1) 标本采集: |
(2) 检测方法和试剂: |
2.结果: |
(1) 甲型副伤寒杆菌菌落形态、生化反应及血清凝集反应: |
(2) 血、粪便标本病原菌培养和血清肥达反应结果: |
3.讨论: |
四、从一起副伤寒疫情分析实验室病原学检查的结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贝叶斯分类算法的浙江省常见传染病辅助分类模型研究[D]. 李傅冬. 浙江大学, 2013(03)
- [2]甲型副伤寒: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J]. 麦浩. 实用预防医学, 2012(01)
- [3]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病因探索[J]. 邓晶,张薇,孙昼,谢立,丁华,许向军,童为胜.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8(09)
- [4]学校甲型副伤寒传播危险因素和控制措施评估[D]. 杨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8(10)
- [5]玉山县岩瑞中学副伤寒暴发因素调查[J]. 林上丽,李少华,祝庆伟.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5(03)
- [6]1988~2002年柳城县伤寒、副伤寒疫情处理与分析[J]. 韦忠碧,韦明庆,赖崇建. 广西预防医学, 2004(04)
- [7]113例甲型副伤寒患者多项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分析[J]. 覃安汝. 中国医药指南, 2013(22)
- [8]一起副伤寒局部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J]. 林上丽,祝庆伟.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6(04)
- [9]一起副伤寒沙门氏菌爆发流行的病原学检测分析[J]. 石优章,傅燕,闫鹏,胡逢蛟,徐景野,应可梁,王顺彩. 现代预防医学, 2004(05)
- [10]从一起副伤寒疫情分析实验室病原学检查的结果[J]. 韦忠碧,罗东,陈良芳.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