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用柴油机排放控制标准及措施

工程机械用柴油机排放控制标准及措施

一、工程机械用柴油机排放控制标准及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肖九梅[1](2020)在《浅谈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治理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所周知,一直以来,我国的移动源污染控制主要着眼于机动车和船舶,《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只有关于"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的规定,而并不包括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排放污染控制。近年来非道路车辆和机械发展迅速,污染物排放已呈快速上升之势。随着我国第一个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物排放国家标准的正式颁布执行,结束了非道路移动机械无控排放的状态,为全国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提供了有力的管理手段,拉开了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的大幕,使其排放污染治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邱若莲[2](2020)在《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立法研究》文中认为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物作为大气污染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消极影响日益加剧,然而我们国家对它的立法研究工作的进程仍旧非常缓慢,处于探索阶段。随着对机动车排放标准、油品质量标准的不断提升,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污染防治逐渐进入理论与实务界的视野。目前,在中央层面,我国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的立法散见于《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税法》等法律中;在地方层面,西安、成都、佛山等多地出台法规规章,全国有13部地方性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专项立法。通过探究我国现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的立法,发现它们规定了备案登记、排放标准、划定禁用区域、新能源燃料的规范使用等污染防治具体制度、划分了监管主体的监管职责以及各主体的法律责任,指导了目前的排气污染防治工作。但是,通过对我国现行立法状况的分析,发现了在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没有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行政法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规定不健全、法律制度规定不细致、法律责任惩罚力度不够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推动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应该立足于现有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上,并且在借鉴国外优秀防治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立法建议。首先,建议修改并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的规定;然后,建议由国务院制定《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为污染防治理论与实践提供统一而全面的指导,形成一个完整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体系。

李振宁[3](2020)在《基于NRSC的非道路柴油机后处理系统的匹配设计和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环境保护进程的加速,柴油机行业的排放标准也随之提高,非道路四阶段排放法规即将实施,相比于三阶段法规而言,四阶段排放限制在PM减少90%,NOx减少12%,HC减少12%。经研究,DOC+DPF+SCR的发动机复合式后处理系统能够有效的实现对HC、CO、PM和NOx的净化,同时不依赖发动机机内净化,对发动机有较少的改造,能够较快速实现发动机减排的要求,具有良好经济性。因此本文围绕非道路四阶段的后处理匹配设计开展研究,对DOC+DPF+SCR的复合式后处理系统进行了研究,首先进行了发动机台架试验以获得仿真所需的边界条件,随后搭建了发动机整机模型,分别从DOC、DPF和SCR的结构入手,分析了系统各单元对排放物的净化能力,并且在发动机台架进行了后处理系统验证,同时对DOC、DPF和SCR工作策略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对发动机后处理系统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以某非道路用四缸高压共轨电控增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围绕非道路四阶段后处理系统匹配设计开展研究,以非道路稳态循环工况(the Non-Road Steady Cycle,NRSC)结果为评价标准。首先根据柴油机后处理系统的工作特性和排气污染物的理化性质,确定了柴油氧化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选择性催化还原器(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的发动机后处理系统布置方式;随后搭建柴油机试验台架,进行发动机初始标定,获得发动机外特性曲线和发动机原机排放数据;根据发动机整机结构参数和台架试验数据搭建整机仿真模型,为后续后处理系统的设计提供入口边界条件。建立DOC仿真模型,研究了 DOC不同载体结构CO、HC、NO处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O转化效率较高,受结构变化影响较小;HC转化效率随直径增大而增大;NO处理效率随直径和目数的增大而增大;考虑到污染物去除效率和后处理安装空间,选择140mm×170mm×400目作为DOC载体尺寸。利用DOC仿真模型给出的边界条件建立DPF仿真模型,在NRSC稳态八工况循环下对DPF进行加载,根据PM捕集效率与排气压降进行了 DPF载体设计;结果表明,颗粒捕集效率随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载体目数为150目时,捕集效率随着直径增大而增加,载体目数为150目时,捕集效率随着直径增大而下降。在DPF载体规格选择120mm×150mm×200目时,可以满足对颗粒物排放的控制同时对发动机工作影响较小。建立Fe分子筛SCR模型,探究不同SCR载体机构对NOx转化效率及NH3泄漏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Ox转化效率随直径、长度和目数均提高;当SCR结构为170mm×250mm×300目时,各工况下NOx转化效率最高同时NH3泄露量较少。连接发动机与DOC+DPF+SCR的复合后处理系统,进行一维耦合计算,并进行发动机后处理系统的台架试验验证。对比结果表明,为所选发动机匹配的后处理系统在NRSC稳态八工况循环中可以满足非道路四阶段的排放要。采用了缸内后喷提高DOC出口处温度,以利于DPF内的主动再生,恢复DPF捕集能力。对SCR中NRSC循环的尿素喷射策略进行了优化,增加了 NOx排放,减少了 NH3泄漏量,减少了后处理系统成本,优化后的NOx排放和NH3泄漏均满足非道路四阶段排放标准。

王日超[4](2020)在《珠江三角洲典型移动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表明,移动源是我国城市区域大气污染的重要贡献来源。移动源主要分为道路移动源和非道路移动源,其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大、成分复杂,是形成臭氧和细颗粒物(PM2.5)污染的重要前体物,亟需对其VOCs排放特征和影响因素开展深入研究,为制定科学有效的臭氧和PM2.5污染防控策略提供科学支撑。现有研究中轻型汽油车尾气排放VOCs的研究多集中在采用不同测试工况模拟机动车实际排放的台架试验,但对于珠三角地区本地的车辆VOC不同工况下的实时排放趋势研究较为欠缺。相比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源VOC排放特征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排放因子和源成分谱数据不仅较缺乏本地化数据,而且缺少含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OVOC)的测量,这很可能带来非道路源VOCs整体排放水平严重低估。为此,本论文对19辆轻型汽油车进行在线台架测试,识别了轻型汽油车不同工况下模拟城市地区驾驶的总碳氢化合物(THC)实时排放趋势和排放特征,将为制定机动车VOCs排放精细化的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对珠三角区域较为典型的工程机械和内河船舶进行VOC全谱的离线采样分析,以便能完整地描述非道路移动源排放的VOC排放特征,更准确地估算非道路源的排放量。本研究得到结论如下:轻型车冷启动工况下国一到国六的排放因子分别是523.83、420.72、402.61、150.33、10.4、30.18±9.36 mg/km,热启动工况下国一到国六排放因子分别是176.72、182.63、109.15、24.68、4.64、5.72±5.00 mg/km,轻型汽油车THC排放主要发生在第一个速度循环,且冷启动排放显着高于热启动,在第三个速度循环测试中冷热启动的THC浓度随测试速度的变化趋势较为相似。简易瞬态工况下国二到国四车辆排放因子分别是731.90±157.24、194.80±115.15、138.14±52.36 mg/km。工程机械和内河船舶OVOCs都占VOC排放的主要部分,占比范围是46.9-76.5%,工程机械和内河船舶各组分排放占比大小一般为烷烃(芳香烃)(27)炔烃(27)烯烃(27)OVOCs,甲醛和乙醛是排放最多的OVOC物种,这体现出将OVOC纳入源成分谱测量的重要性。压路机,平地机和打桩机的基于燃料的排放因子分别为3.12、3.12和7.36 g/kg,货船和快艇排放因子是1.46±0.62和0.44 g/kg。内河船舶源成分谱与工程机械较为类似,体现出非道路移动源由于燃油类型和燃烧方式的相同而导致VOCs组分特征较为相近。基于采用自展模拟的方法估算2017年广东省工程机械排放的VOCs约为8851.0吨,内河船排放的VOCs约为4361.0吨,分别相当于2012年非道路移动源的47.8%和23.6%,这表明工程机械和船舶是非道路移动源中VOC排放的主要来源。

王鹏程[5](2020)在《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缸内燃烧过程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使用数量不断增加。相对于道路用柴油机而言,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放指标相对落后,由此带来的污染物排放影响巨大。因此针对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的污染防治和减排工作亟待展开。本文针对一款R4105ZD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燃烧系统进行了优化研究。原机采用电控单体泵燃油系统,台架测试结果表明:在不加装后处理系统时,排放结果可满足第三阶段法规要求,但无法满足非道路第四阶段排放法规要求。基于CONVERGE软件建立了柴油机燃烧系统仿真模型,并基于缸压及压力升高率曲线对模型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利用验证后的仿真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缸内燃烧过程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分析,探究了双涡流燃烧室关键结构参数、喷油参数以及进气系统参数对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特性的影响,进而为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燃烧系统参数匹配提供指导。对燃烧室结构参数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当油束贯穿距离较小时,,随着径深比增加,压缩过程缸内挤流及逆挤流强度减弱,燃烧速率降低,Soot生成量增加;当油束贯穿距离较大时,径深比对燃烧过程及排放特性的影响呈相反规律。随着燃烧室中央凸台高度降低,油束更容易到达燃烧室中心,使燃烧室内空气利用率提高,Soot生成量降低,NOx生成量增加。燃烧过程及排放特性对径深比、缩口倾角、凹坑半径、凸台高度的敏感度依次降低。对喷油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喷油时刻提前,喷油压力增大及喷孔直径减小均使缸内预混燃烧量增加,瞬时放热率峰值增大,燃烧重心前移,缸内最高燃烧温度升高,Soot排放减少,NOx排放量增加,但导致Soot减少的原因略有不同,喷油提前有利于提高Soot氧化速率,喷油压力提高及喷孔直径减小有利于改善油气混合质量。喷油器探出距离及喷射夹角与燃烧室结构存在最佳匹配关系增大或减小,均会导致缸内混合气质量恶化,因此导致Soot排放量增加。进气参数对发动机性能及排放特性影响的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进气量条件下,进气涡流比增大,促使油气混合速率及燃烧速率加快,使燃烧重心前移,燃烧持续期缩短。进气涡流比增大使混合气均匀性改善,碳烟排放减少,但导致NOx排放增加。EGR率对发动机性能及排放特性影响的仿真结果表明:随着EGR率增大,缸内燃烧温度降低,燃烧速率减慢,燃烧重心后移,燃烧持续期延长,瞬时放热率峰值降低,Soot生成量增加,NOx生成量减少。进气温度对发动机性能及排放特性影响的仿真结果表明:进气温度降低,相同进气压力下缸内实际进气量增大,有利于降低混合气浓度,使缸内Soot生成量减少,同时因燃烧温度降低导致NOx生成量减少。

刘庚非[6](2020)在《在用柴油机排放治理及在线监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柴油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人类的文明与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却无法忽视。H2和O2构成的布朗气具备优良的清洁作用,能够同时有效改善柴油机的燃烧和排放性能,是抑制在用柴油机碳烟颗粒物较为理想的添加燃料。为了研究布朗气用于在用柴油机排放治理过程中的适宜掺混量和具体的影响效果,在本文中进行了仿真计算,开发出一种柴油掺烧布朗气双燃料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据此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定量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布朗气的添加对柴油机燃烧及排放的影响,为安装于在用柴油机的布朗气发生器开发时气体生成量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定量参考。另外,论文针对在用国四及以上柴油车仅通过年检和路检的手段难以遏制不添加车用尿素或无视后处理系统故障等人为原因引发的NOx排放超标现象,初步构建了基于OBD的NOx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在实现与环保部门联网后,能够为排放法规的进一步落实和大气环境的保护提供有力的帮助。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使用解耦法构建了柴油掺烧布朗气双燃料的氧化机理,布朗气的部分选择NUI氢气氧化的详细机理,柴油则通过正庚烷表征,反应机理采用ERC正庚烷骨架,最终得到了共包含有32种组分和88步反应的柴油添加布朗气的化学动力学机理并对该机理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2.根据上述机理建立了柴油机的三维工作过程模型并研究了在两种不同工况下布朗气的添加量对柴油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额定工况下添加2 L/min的布朗气对发动机的排放有着最佳的综合优化效果,此时CO和碳烟的排放量达到最低,相对原始排放数据分别降低了8.0%和8.1%;而添加5 L/min的布朗气后发动机的总体排放在外特性最大扭矩工况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改善,THC、CO和碳烟分别减少了21.9%,20.5%以及17.1%。根据数值模拟的计算结果并考虑到车载电解水布朗发生器所消耗的电能不宜过高,选择用于在用柴油机排放治理的布朗气添加量为2 L/min。3.初步开发了一种基于OBD的在用柴油机NOx排放的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以数据为中心构建了包含数据采集、传输以及平台输出的三层架构,对于涉及SCR设备工作异常引发排气NOx超标的有关车辆将会予以提示和记录,据此实现了在用柴油机NOx排放的在线监测。

王永启[7](2020)在《在用柴油工程机械排气烟度测试方法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限值提高,对在用非道路柴油移动机械排放监管也日益严格。在用柴油工程机械保有量中,国Ⅲ阶段以前的约占总保有量的85%,如果将这些具有较大残余价值的低排放水平的工程机械直接报废,会给经济建设及社会稳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在用柴油工程机械排放升级技术进行研究,以充分利用其残余价值,兼顾经济建设和环保事业的共同发展。对在用柴油工程机械排气烟度有效检测和准确评价是对其监管、治理的基础。论文开发了车载排放测试系统,选择液压挖掘机为对象,进行了排气烟度测试方法研究。认为:排气烟度峰值出现在柴油机负荷突增阶段;挖掘机自由加载过程中最大烟度值出现在掘进阶段;具有自动怠速功能的挖掘机不能采用自由加速法进行烟度测量;在不能采用自由加载法时,可采用溢流加载法进行排气烟度测量。以液压挖掘机为对象,在溢流加载工况下利用压缩空气对柴油机进气系统补气,并根据补气前后柴油机烟度排放及排气中氧浓度的变化,证明了负荷突增工况下,排气烟度增加是涡轮增压器响应迟滞,缸内过量空气系数下降所致;采用补气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负荷突增工况下挖掘机的烟度排放,且对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影响较小。颗粒物后处理系统在液压挖掘机、装载机上装车试验表明:金属过滤器成本低、阻力小、过滤性能良好,可有效降低排气烟度,但易堵塞;可采用超声波、压缩空气、加热燃烧等措施恢复其性能;被动再生微粒捕集器对柴油机排气烟度控制效果较好,载体材料采用堇青石蜂窝陶瓷,热容量较大,瞬态工况下床温波动幅度较小,但在低负荷工况下连续运行时载体温度低于再生平衡点温度,可采用进气节流技术提高排气温度,满足被动再生载体床温需求。

曹亚丽[8](2020)在《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京杭运河江苏段是江苏省―两纵四横‖干线航道网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京杭运河通航里程最长、货流密度最大、运输效益最好的航段,牵动着长三角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东渡港区是沿海主要港口之一的厦门港最大的海港物流中心,承担集装箱、干散货、杂货、成品油等运输,码头岸线长9.5km,港区陆域面积621万m2。繁荣的水路运输带来了经济效益,亦带来了环境污染。当前,船舶尾气排放已成为继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后我国第三大大气污染源,更是我国港口城市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本文分别以京杭运河江苏段和厦门东渡港区作为内河与沿海典型区域,进行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排放特征及控制措施研究。针对内河航道船舶大气污染排放问题,以抵港及过路船舶为研究对象,基于实船测试确定排放因子,建立详尽的排放清单,并系统分析排放特征。大气污染源基础数据的准确性是建立可信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基础。本文探究建立了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清单全口径数据结构,明确各相关信息的获取途径,确定了内河船舶基本静态信息及动态活动水平数据信息;采取基于AIS信息、船舶名录信息等相结合的方式获得了东渡港区高分辨率的船舶动态与静态信息;基于问卷调查、现场调研、部分参数实测与文献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了东渡港区污染源详实的动静态信息。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是源清单建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源清单准确性的关键因素。对于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基于实船测试的方式确定了船舶不同运行工况下的NOx和PM排放因子;基于获取的船舶动静态信息,采取以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作为基础排放因子,以燃油类型与品质、引擎负载因子等为依据进行基础排放因子本地化校正的方式确定船舶SO2、HC、CO、CO2排放因子。对于东渡港区船舶,充分利用国内外排放因子实测研究成果,以其作为基础排放因子,并基于港区船舶燃油类型与品质、引擎负载因子等船舶动、静态信息,进行基础排放因子本地化校正。对于港区陆域污染源,基于国内既有研究成果确定港区作业机械、集疏运车辆及液散码头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基于公式测算的方式确定港区散货堆场装卸扬尘、散货堆场风蚀扬尘和散货堆场四周道路扬尘主要污染物排放因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基于船舶引擎功率的估算方法分别建立了2017年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与2017年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基于燃油消耗、TANK模型等方法建立了2017年东渡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系统分析了各研究区域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并基于蒙特卡洛法分析了各研究区域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基于实船测试结果,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在出港、进闸、出闸、正常航行及进港工况下,主机NOx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19.89g/k W·h、17.01g/k W·h、20.78g/k W·h、17.23g/k W·h以及19.46g/k W·h;主机PM10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6.71g/k W·h、4.32g/k W·h、5.97g/k W·h、1.59g/k W·h以及6.99g/k W·h;主机PM2.5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6.14g/k W·h、3.80 g/k W·h、5.25g/k W·h、1.40 g/k W·h以及5.90g/k W·h。根据既有主机与辅机排放因子研究成果的本地化校正,获得了主机分船舶类型、分运行工况的SO2、HC、CO和CO2排放因子数据表和辅机分运行工况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建模计算得2017年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PM10、PM2.5、NOx、SO2、CO、HC与CO2排放总量分别为0.163万t、0.144万t、1.655万t、0.0780万t、0.107万t、0.0487万t以及66.071万t。对于东渡港区,各类排放因子基于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及本地化校正获得,通过模型计算得2017年抵港船舶PM10、PM2.5、NOx、SO2、CO、VOCs与CO2排放总量分别为14t、11.7t、549t、95t、50t、30t与58490t;东渡港区NOx、CO、SOx、VOCs、烃类、TSP、PM10、PM2.5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为273.1t、215.4t、20.5t、79.0t、4.7t、1083.2t、712.5t和152.7t。对于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在京杭运河江苏段研究中,船舶正常航行排放量最大,主机发动机是各运行工况下船舶大气污染物最主要的排放源,各污染物的排放占比均在96%以上;在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研究中,船舶在停泊状态下的排放量占比最大,巡航状态下的排放量占比最小,且不同排放单元对不同污染物的贡献率不同,主机对于VOCs的排放贡献率最高,辅机对于NOx和CO的贡献率最高,辅机及锅炉对于PM2.5和PM10的排放贡献率较高,锅炉对于SO2和温室气体CO2的排放贡献率较高。大气污染物排放随时间变化方面研究发现,两个研究区域内,大气污染物排放均受时间影响较小,各时间段内排放较为均匀。大气污染物排放随空间变化方面研究发现,京杭运河江苏段中,徐州港、苏州内河港、常州内河港以及淮安港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占比较大,京杭运河苏南段大气污染物的比排放量较苏北段大,除蔺家坝船闸与解台船闸范围船舶排放占比较小外,其余各船闸范围内船舶排放占比较为均匀;而在东渡港研究区域内发现,大气污染物排放在空间分布方面呈现出相似特征。基于蒙特卡罗方法,采用Ctystal ball软件模拟计算,完成不确定性的定量传递。计算得2017年,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NOx、PM10、PM2.5、SO2、CO、HC与CO2总排放量在95%置信区间下的定量不确定性范围分别为-52.35%~102.94%、-48.3%~93.05%、-49.01%~89.65%、-49.36%~89.93%、-48.61%~88.22%、-48.18%~87.13%和-49.62%~88.78%;东渡港区船舶NOx、PM10、PM2.5、SO2、VOCs、CO与CO2总排放量在95%置信区间下的定量不确定性范围分别为-25.72%~40.49%、-23.44%~38.59%、-30.02%~33.46%、-20.78%~35.27%、-23.44%~38.59%、-22.31%~40.35%和-11.26%~21.50%;东渡港区NOx、SOx、CO、烃类、VOCs、TSP、PM10和PM2.5总排放量在95%置信区间下的定量不确定性范围分别为-29.03%~34.1%、-44.77%~55.23%、-45.21%~63.92%、-57.39%~84.35%、-15.67%~20.07%、-55.17%~76.79%、-56.84%~79.08%和-53.49%~74.46%。船舶与港区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污染源活动水平数据、排放因子的不确定性,对排放因子本地化的深入研究可进一步降低清单的不确定度。船舶与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以政策为先导,以制度作保障,用标准来支撑,通过优选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基于典型区域船舶与港区排放清单及特征及排放影响分析的研究,结合国内外船舶与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对策与措施的梳理、对比与分析,本文提出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与东渡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并基于情景分析方式明确了各控制政策下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及减排比例,以期为其他区域船舶与港区控排措施的制定提供借鉴。

余美芳[9](2019)在《顺德区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及尾气后处理装置试验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排放标准的提高和大气污染控制措施的实施,电厂、工业源和机动车等重点污染源的减排潜力不断下降,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排放问题日益凸显。准确量化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污染物排放量以及探讨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是制定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控制措施的基本依据。为此,本研究采用基于功率的排放因子法开发了2016年顺德区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清单,并基于蒙特卡罗法定量分析了排放清单结果的不确定性。其次,利用搭建的WRF-CMAQ空气质量模型体系模拟了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此外,研究在筛选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叉车、挖掘机和装载机各1辆)上加装尾气后处理装置并进行跟踪测试,探讨了后处理装置对车辆运行工况的影响以及对尾气烟度值的减排效果。结果表明:2016年顺德区非道路移动机械NOx、PM10、PM2.5、VOCs和CO的排放量分别为4350吨、411吨、390吨、560吨和2901吨。其中,NOx和PM2.5的排放量在顺德区人为源总排放量中的占比分别为16.1%和10.3%,表明非道路移动机械已经成为顺德区NOx和PM2.5的主要排放源之一。此外,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清单总量不确定性中NOx、PM10、PM2.5、VOCs和CO的不确定性范围分别为-26.4%32.6%、-34.3%46.4%、-33.9%45.9%、-34.2%47.3%和-49.4%82.9%。模型模拟结果表明,顺德区2016年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对NO2的生成为正贡献,且贡献大小呈现出季节差异,其中,10月份贡献最大而4月份贡献最小,分别为1.9 ug/m3和1.0 ug/m3,1月、4月、7月和10月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对PM2.5的生成贡献分别为0.2 ug/m3、0.2 ug/m3、0.3 ug/m3和0.3ug/m3。至于O3,在7月,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使其浓度上升了1.4 ug/m3,而在1月、4月和10月,由于光照不强不利于光化学反应,NOx的排放促进了NO对O3的滴定作用,反而使O3的浓度分别降低了1.6 ug/m3、2.1 ug/m3和1.2 ug/m3。最后,跟踪测试结果表明,安装后处理装置后,测试车辆均保持相对稳定的作业状态,其排气温度主要集中在后处理装置中的颗粒物发生氧化反应的最佳温度范围内,且排气背压对发动机性能影响不大,能够确保发动机的各项功能正常运行,此外,安装后处理装置6个月之后,叉车、挖掘机和装载机排气烟度值的减排效率分别达到88%、89%和83%,表明此装置对于车辆尾气烟度值的净化效果显着。

崔焕星,纪亮,季宝峰,刘坤,崔新娟[10](2019)在《我国工程机械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导语:由于工程机械的用途多种多样,因而种类繁多,目前我国仍在使用的老旧、高排放机械占比较高;此外,工程机械的工作环境大多较为恶劣,其发动机往往处于低速、高负荷的工作状态,导致我国工程机械整体的污染物排放控制压力很大。因此,积极研究相关的排放控制技术和出台政策法规势在必行。01引言工程机械按其用途不同主要分为建筑机械、筑路机械、压实机械、叉车等[1]。与机动车不同,工程机械种类繁多,作业环境高温、高尘、高振动,且多处于低速、大负荷的工作状态,柴油机后处理系

二、工程机械用柴油机排放控制标准及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程机械用柴油机排放控制标准及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治理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治理大势所趋
2 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的主要原因分析
3 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管途径
4 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治理对策

(2)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概述
    第一节 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概念
        一、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概念
        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的概念和特点
        三、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概念及特征
    第二节 我国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法律防治的意义
        一、有利于保障公民环境权
        二、有利于健全良好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监管体系
        三、有利于规范我国非道路移动机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一节 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立法现状
        一、中央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立法现状
        二、地方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立法现状
    第二节 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现行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立法体系不完整
        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的具体内容不完善
第三章 完善我国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的立法建议
    第一节 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中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的规定
        一、理顺管理体制
        二、完善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具体制度
        三、强化法律责任
    第二节 制定《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
        一、制定《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的必要性
        二、制定《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的可行性
        三、《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的立法体例
        四、《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的具体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NRSC的非道路柴油机后处理系统的匹配设计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非道路用柴油机排放法规
    1.3 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及后处理的技术路线
        1.31 NO_x的生成机理
        1.32 碳烟的生成机理
        1.33 后处理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发动机整机建模与整机实验验证
    2.1 发动机台架布置
        2.11 实验用柴油机参数
        2.12 试验台架及测量设备
    2.2 NRSC稳态实验方法
        2.21 工况选择
        2.22 污染物的计算
    2.3 整机仿真模型的搭建
        2.31 基本流动方程
        2.32 燃烧模型
    2.4 柴油机整机模型
    2.5 发动机模型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动机后处理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3.1 DOC的系统设计
        3.11 化学反应动力学
        3.12 DOC系统建模
        3.13 DOC系统载体匹配
    3.2 DPF的结构设计
        3.21 DFPF系统建模
        3.22 DPF系统载体匹配
    3.3 SCR的结构设计
        3.31 SCR系统的工作原理
        3.32 SCR系统建模
        3.33 SCR系统载体匹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后处理系统性能验证
    4.1 引言
    4.2 仿真模型耦合计算
    4.3 发动机台架试验
    4.4 排放结果验证
    4.5 DOC升温与DPF主动再生策略
    4.6 NRSC循环SCR尿素喷射策略优化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珠江三角洲典型移动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动车排放
        1.2.2 工程机械排放
        1.2.3 船舶排放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测试移动源类型及工况选择
        2.1.1 轻型汽油车
        2.1.2 工程机械
        2.1.3 内河船舶
    2.2 移动源采样方法
        2.2.1 轻型汽油车
        2.2.2 工程机械和内河船舶
    2.3 样品分析
    2.4 排放因子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道路源机动车THC在线排放研究
    3.1 冷启动和热启动工况下机动车THC排放趋势
        3.1.1 不同国标下机动车ECE循环工况THC排放差异
        3.1.2 冷启动和热启动下THC排放趋势比较
    3.2 简易瞬态工况下THC排放趋势
    3.3 冷热启动和简易瞬态工况机动车排放因子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道路源工程机械VOCs排放特征
    4.1 工程机械在不同工况下的排放特征差异
    4.2 不同工况条件下工程机械基于燃油的排放因子
    4.3 排放标准对工程机械VOCs排放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道路源内河船舶VOCs排放特征
    5.1 船舶VOC源成分谱特征
    5.2 船舶排放因子对比分析
    5.3 2017年广东省工程机械和内河船舶VOC排放总量和不确定性分析
        5.3.1 VOC排放总量的估算方法
        5.3.2 工程机械和内河船舶VOC估算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缸内燃烧过程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非道路排放法规
        1.2.1 美国非道路用柴油机排放法规
        1.2.2 欧盟非道路用柴油机排放法规
        1.2.3 我国非道路用柴油机排放法规
    1.3 降低柴油机排放的技术措施
    1.4 燃烧系统优化研究现状
        1.4.1 燃油喷射系统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1.4.2 进气系统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1.4.3 燃烧室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1.4.4 喷油器结构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台搭建及结果分析
    2.1 实验台架设计及搭建
    2.2 测试系统设计
    2.3 实验方案设计
    2.4 原机测试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涡流系统燃烧室结构优化分析
    3.1 双涡流燃烧系统仿真模型建立及验证
        3.1.1 燃烧室参数定义
        3.1.2 柴油机主技术参数
        3.1.3 模型建立网格划分
        3.1.4 模型选择及验证
    3.2 燃烧室径深比对混合气形成与燃烧特性的影响
        3.2.1 径深比对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分析
        3.2.2 径深比对发动机Soot及NOx排放的影响
    3.3 燃烧室中央凸台高度对混合气形成与燃烧特性的影响
        3.3.1 凸台高度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
        3.3.2 凸台高度高度对发动机Soot及NOx排放的影响分析
    3.4 燃烧室凹坑半径对混合气形成与燃烧特性的影响
        3.4.1 凹坑半径R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
        3.4.2 凹坑半径对发动机Soot和NOx排放的影响分析
    3.5 燃烧室缩口倾角对混合气形成与燃烧特性的影响
        3.5.1 缩口倾角大小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分析
        3.5.2 缩口倾角大小对发动机Soot及NOx排放的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涡流燃烧系统喷油参数优化分析
    4.1 喷油提前角对发动机性能与排放特性的影响
        4.1.1 喷油提前角对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分析
        4.1.2 喷油提前角对发动机Soot及NOx排放的影响
    4.2 喷油器探出距离对发动机性能与排放特性的影响
        4.2.1 探出距离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分析
        4.2.2 探出距离对发动机Soot及NOx排放的影响
    4.3 喷射夹角对发动机性能与排放特性的影响
        4.3.1 喷射夹角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分析
        4.3.2 喷射夹角对发动机Soot及NOx排放的影响
    4.4 孔数及孔径对发动机性能与排放特性的影响
        4.4.1 孔径及孔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分析
        4.4.2 孔径及孔数对发动机Soot及NOx排放的影响
    4.5 喷油压力对发动机性能与排放特性的影响
        4.5.1 喷油压力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分析
        4.5.2 喷油压力对发动机Soot及NOx排放的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涡流燃烧系统进气系统优化分析
    5.1 进气涡流比对发动机性能与排放特性的影响
        5.1.1 涡流比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分析
        5.1.2 涡流比对发动机Soot及NOx排放的影响
    5.2 EGR率比对发动机性能与排放特性的影响
        5.2.1 EGR率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分析
        5.2.2 EGR率对发动机Soot及NOx排放的影响分析
    5.3 进气温度对发动机性能与排放特性的影响
        5.3.1 进气温度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分析
        5.3.2 进气温度对发动机Soot及NOx排放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在用柴油机排放治理及在线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在用柴油机的主要污染物
        1.2.1 气态污染物的生成机理
        1.2.2 固态污染物-碳烟的形成与危害
    1.3 碳烟排放的控制策略
        1.3.1 碳烟排放的机外净化手段
        1.3.2 碳烟排放的机内净化-燃烧过程的优化方式
        1.3.3 氢燃料的研究现状
        1.3.4 布朗气对发动机碳烟排放的影响
    1.4 在用柴油机NOx排放的在线监测
        1.4.1 基于NOx传感器的在用柴油机排放监测
        1.4.2 基于OBD系统的NOx在线监测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柴油掺烧布朗气双燃料反应机理的开发
    2.1 柴油掺烧布朗气双燃料机理的构建
        2.1.1 氢气的氧化机理
        2.1.2 柴油掺烧布朗气的氧化机理
    2.2 柴油掺烧布朗气双燃料机理的验证
        2.2.1 氢气机理的验证
        2.2.2 正庚烷机理的验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柴油机添加布朗气发动机的三维工作过程模型
    3.1 数学模型
        3.1.1 湍流模型
        3.1.2 柴油雾化与蒸发模型
        3.1.3 燃烧模型
        3.1.4 排放模型
    3.2 柴油机三维工作过程模型
        3.2.1 三维工作过程模型的构建
        3.2.2 三维工作过程模型的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布朗气对柴油机燃烧及排放的影响
    4.1 额定工况布朗气对柴油机燃烧及排放的影响
        4.1.1 额定工况布朗气对缸内燃烧与排放的影响
        4.1.2 额定工况不同燃烧阶段布朗气对温度及污染物分布的影响
    4.2 最大扭矩工况布朗气对柴油机燃烧及排放的影响
        4.2.1 最大扭矩工况布朗气对缸内燃烧与排放的影响
        4.2.2 最大扭矩工况不同燃烧阶段布朗气对温度及污染物分布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在用柴油机颗粒物治理与NOx排放的在线监测
    5.1 在用工程机械柴油机的颗粒物排放治理
    5.2 在线监测系统的组成
    5.3 NOx排放的在线监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果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在用柴油工程机械排气烟度测试方法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各类机动车排放量基本情况
        1.1.2 柴油机排气污染物的危害性
        1.1.3 现行非道路柴油移动机械排气污染物控制标准实施情况
        1.1.4 现行非道路在用柴油移动机械排放污染物控制标准实施情况
    1.2 工程机械污染物排放特性测试方法研究现状
        1.2.1 台架测试法
        1.2.2 遥感监测法
        1.2.3 车载测试法
    1.3 现行在用柴油工程机械排放特性测试方法分析
        1.3.1 自由加速法
        1.3.2 自由加载法
    1.4 柴油机排气颗粒物净化技术研究现状
        1.4.1 机内净化技术
        1.4.2 机外净化技术
    1.5 研究目标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工程机械排放测试平台搭建
    2.1 工程机械排放测试平台搭建方案
        2.1.1 工程机械排放测试平台设备参数介绍
        2.1.2 排放测试平台软件系统设计
    2.2 颗粒物后处理系统车载载体温度场测试系统设计及搭建
        2.2.1 车载载体温度场测试系统方案设计
        2.2.2 车载载体温度场测试系统搭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液压挖掘机车载排放特性及测试方法试验探究
    3.1 在用柴油工程机械排放特性测试溢流加载法提出
        3.1.1 在用柴油工程机械排气烟度测试存在的问题分析
        3.1.2 工程机械液压挖掘机液压系统分析
    3.2 试验样机及自由加载作业环境介绍
        3.2.1 试验样机参数介绍
        3.2.2 测试环境及柴油机状态要求
    3.3 液压挖掘机自由加载法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3.3.1 连续作业工况排气烟度特性
        3.3.2 单作业循环工况排气烟度特性分析
    3.4 液压挖掘机溢流加载法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3.4.1 溢流加载工况车载排放测试研究
        3.4.2 柴油机转速及溢流加载时间对排气烟度影响分析
    3.5 液压挖掘机自由加速法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3.6 液压挖掘机破碎机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3.6.1 液压挖掘机破碎机作业工况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3.6.2 液压挖掘机破碎机溢流工况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3.7 液压挖掘机压后补气系统试验研究
        3.7.1 液压挖掘机压后补气系统方案设计
        3.7.2 液压挖掘机溢流加载工况排放特性复测
        3.7.3 压后补气对液压挖掘机溢流工况下排气烟度影响试验研究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在用柴油工程机械颗粒物后处理系统匹配
    4.1 试验车辆性能参数及排放特性测试
        4.1.1 试验车辆性能参数
        4.1.2 液压挖掘机溢流加载法原排复测
    4.2 金属颗粒物后处理器
        4.2.1 金属颗粒物后处理器方案设计及车载试验研究
        4.2.2 金属颗粒物后处理器溢流加载法试验研究
        4.2.3 金属颗粒物后处理器自由加载法耐久试验研究
    4.3 DOC+CDPF系统车载应用可行性测试
        4.3.1 DOC+CDPF系统性能参数
        4.3.2 DOC+CDPF系统溢流加载法排气背压特性试验研究
        4.3.3 DOC+CDPF系统不同加载工况床温测试
        4.3.4 DOC+CDPF系统自由加载法耐久试验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船舶及港区污染物排放与控制现状
        1.1.1 我国内河航运及典型沿海港区运行现状
        1.1.2 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类型
        1.1.3 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控制政策及法规
    1.2 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排放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1.2.1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研究
        1.2.2 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研究
        1.2.3 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研究
        1.2.4 既有研究的问题总结与借鉴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本研究创新点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主要大气污染源信息采集
        2.1.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信息
        2.1.2 东渡港区船舶信息
        2.1.3 东渡港港区主要大气污染源信息
    2.2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的确定
        2.2.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
        2.2.2 东渡港区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
    2.3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研究
        2.3.1 典型区域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
        2.3.2 典型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
    2.4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不确定性分析
        2.4.1 不确定性来源定性分析
        2.4.2 排放清单不确定性定量分析
        2.4.3 不确定性评价方法
    2.5 典型区域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度分析
        2.5.1 预测模式选取
        2.5.2 污染源概化
        2.5.3 气象参数选取
第三章 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源动、静态信息
    3.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静态信息及动态活动水平信息
        3.1.1 基础数据调研与分析
        3.1.2 船舶引擎功率
        3.1.3 船舶燃油类型
        3.1.4 船舶活动水平数据
    3.2 东渡港区船舶静态信息及动态活动水平信息
        3.2.1 静态信息
        3.2.2 动态活动水平数据
    3.3 东渡港区主要大气污染源信息
        3.3.1 港区装卸码头概况
        3.3.2 作业机械燃油消耗量
        3.3.3 各码头企业货运总量及集疏运车辆燃油消耗量
        3.3.4 散货码头堆场相关参数信息
        3.3.5 液散码头相关参数信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
    4.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
        4.1.1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实测数据分析
        4.1.2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校正
    4.2 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源排放因子
        4.2.1 主机排放因子
        4.2.2 辅机排放因子
        4.2.3 锅炉排放因子
    4.3 东渡港区主要大气污染源排放因子
        4.3.1 作业机械排放因子
        4.3.2 集疏运车辆排放因子
        4.3.3 散货码头扬尘主要污染物排放因子
        4.3.4 液散码头管线组件泄漏排放因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
    5.1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5.1.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5.1.2 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5.1.3 东渡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5.2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5.2.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5.2.2 东渡港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5.3 东渡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5.4 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分析
        5.4.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
        5.4.2 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
        5.4.3 东渡港区大气污染物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度
    6.1 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度概况
    6.2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度分析
    6.3 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度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排放控制对策与措施
    7.1 国内外船舶与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7.1.1 国内外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7.1.2 国内外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7.2 船舶与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路线
        7.2.1 总体技术路线
        7.2.2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政策措施
        7.2.3 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政策措施
    7.3 基于排放清单的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控制措施建议
        7.3.1 典型内河水域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7.3.2 典型沿海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7.3.3 典型沿海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加课题与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 东渡港口码头大气污染排放调查表
        一、经营干散货的码头企业
        二、经营集装箱的码头企业
        三、经营干散、件杂货种企业
        四、经营液体散货的码头企业

(9)顺德区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及尾气后处理装置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国内外发展动态
        1.2.1 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清单研究进展
        1.2.2 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对空气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1.2.3 非道路机械排放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1.5 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顺德区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清单估算方法建立
    2.1 排放源分类系统的构建
    2.2 清单计算方法建立
        2.2.1 工程机械
        2.2.2 农业机械
    2.3 保有量及活动水平信息获取与来源
        2.3.1 保有量统计
        2.3.2 其他活动水平数据
    2.4 排放因子选取
    2.5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顺德区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清单及不确定性分析
    3.1 清单结果及不确定性分析
        3.1.1 非道路移动机械清单结果
        3.1.2 清单不确定性分析
    3.2 贡献特征分析
        3.2.1 不同机械类型的贡献特征
        3.2.2 不同镇街的贡献特征
    3.3 时空特征分析
        3.3.1 时间特征分析
        3.3.2 空间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顺德区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对空气质量影响评估
    4.1 研究区域及空气质量模拟体系搭建
        4.1.1 研究区域
        4.1.2 模型参数设置
        4.1.3 模型输入排放清单来源
    4.2 模型模拟结果验证
    4.3 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对空气质量影响模拟
        4.3.1 情景方案设定
        4.3.2 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顺德区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后处理装置试验研究
    5.1 后处理装置及在线监控管理平台
        5.1.1 柴油氧化催化器
        5.1.2 柴油催化型颗粒捕集器
        5.1.3 尾气后处理装置在线监控管理平台
    5.2 试验方法、车辆、仪器
        5.2.1 试验方法
        5.2.2 测试车辆
        5.2.3 测试方法及标准
        5.2.4 测试设备仪器
    5.3 跟踪测试结果分析
        5.3.1 运行时间
        5.3.2 排气温度
        5.3.3 排气背压
        5.3.4 烟度值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我国工程机械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语:
引言
工程机械行业的特点
国内外相关标准
    欧美排放法规
    我国排放法规
工程机械排放控制技术及路线
    降低原机排放
    增加排气后处理装置
结论

四、工程机械用柴油机排放控制标准及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治理途径[J]. 肖九梅. 摩托车技术, 2020(08)
  • [2]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立法研究[D]. 邱若莲.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基于NRSC的非道路柴油机后处理系统的匹配设计和优化研究[D]. 李振宁. 山东大学, 2020(12)
  • [4]珠江三角洲典型移动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研究[D]. 王日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缸内燃烧过程优化[D]. 王鹏程. 山东大学, 2020(11)
  • [6]在用柴油机排放治理及在线监测研究[D]. 刘庚非.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7]在用柴油工程机械排气烟度测试方法及控制技术研究[D]. 王永启. 山东大学, 2020(12)
  • [8]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研究[D]. 曹亚丽. 上海大学, 2020(02)
  • [9]顺德区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及尾气后处理装置试验研究[D]. 余美芳.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10]我国工程机械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研究[J]. 崔焕星,纪亮,季宝峰,刘坤,崔新娟.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19(01)

标签:;  ;  ;  ;  ;  

工程机械用柴油机排放控制标准及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