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徽省枞阳县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潇[1](2020)在《云南农村老年人主要慢性病患病、疾病经济风险和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云南省农村地区老年人五种常见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患病现状、生活行为方式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测算云南农村地区老年人五种常见慢性病的疾病经济风险;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云南农村地区老年人五种常见慢性病患病数量及疾病经济风险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识别出慢性病预防及干预的重点人群和脆弱人群,提出改善与控制慢性病的管理对策。[方法]研究是横断面研究设计,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4833名≥60岁的农村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老年人的人口学特征、家庭经济状况、五种常见慢性病的患病情况、生活行为方式、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和医疗卫生支出(住院费、门诊费、药费、住宿费、交通费和营养费)。并通过体格检查测量当地农村老年人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空腹血糖和血压。采用χ2检验比较老年人五种常见慢性病的患病率、相关行为方式、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及因病致贫发生率;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慢性病患者的疾病经济风险和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用主成分分析构建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position,SEP);采用Amos22.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五种常见慢性病患病数量及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结果]1.云南省农村调查地区老年人五种常见慢性病的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50.6%、糖尿病10.2%、冠心病5.5%、脑卒中6.4%、COPD5.4%和共病的16.1%。其中女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高于男性,而男性COPD的患病率高于女性(P<0.05);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COPD和共病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P<0.05);家庭财产差的老年人其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COPD和共病的患病率高于家庭财产好的老年人(P<0.01)。医疗服务可及性差的老年人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COPD和共病的患病率高于医疗服务可及性好的老年人(P<0.01)。随SEP的升高,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COPD和共病的患病率降低(P<0.01)。2.在云南省农村调查地区的老年人中,吸烟、饮酒、肥胖、中心性肥胖、缺乏体力活动、睡眠质量差、有慢性病家族史和SEP好的比例分别为21.2%、15.2%、6.6%、52.8%、51.1%、46.7%、20.3%和40%。吸烟、饮酒、肥胖、中心性肥胖、缺乏体力活动、睡眠质量差和有家族史的老年人,其患1种、2种和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患病率高于没有吸烟、饮酒、肥胖、中心性肥胖、缺乏体力活动和睡眠质量差及没有家族史的老年人(P<0.05)。3.云南省农村调查地区老年人五种常见慢性病的两周就诊率在22.5%-33.6%之间,以COPD患者最高;应就诊而未就诊率在34.1%-44.7%之间,以糖尿病患者最高;年住院率在30.8%-48.7%之间,以脑卒中患者最高;应住院而未住院率在3.9%-11.3%之间,以冠心病患者最高。4.云南省农村调查地区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和COPD的老年人的年人均直接疾病经济负担分别为2210.3元、3232.0元、4125.4元、3783.4元和3483.8元;冠心病、脑卒中和COPD的疾病经济风险:相对风险度和校正相对风险度高于整体调查老年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和COPD的医保报销前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分别为32.7%、38.5%、39.3%、41.4%和39.7%,医保报销后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分别为26.3%、30.8%、37.1%、37.3%和35.1%;因病致贫发生率在医保报销前分别为28.1%、27.7%、35.1%、32.8%和39.3%,在医保报销后分别为 11.3%、15.4%、17.9%、18.0%和 13.7%。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病家族史、生活行为因素、SEP和性别对慢性病患病数量的影响除起到直接作用外,还有间接作用,其总路径系数分别为:0.25、0.22、-0.08和0.03。其中慢性病家族史通过影响体型,生活行为因素通过影响体型和缺乏体力活动,性别通过影响体型、生活行为因素和SEP导致慢性病患病数量增加;SEP通过影响睡眠质量可减少慢性病患病数量。体型、缺乏体力活动和睡眠质量对慢性病患病数量的影响起到直接作用,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24、0.08和-0.09,其中体型和缺乏体力活动可增加慢性病患病数量,睡眠质量好可减少慢性病患病数量。年龄对慢性病患病数量的影响只有间接作用,通过影响缺乏体力活动和SEP导致慢性病患病数量增加,其总路径系数为0.06。6.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住院情况、年门诊就诊次数和是否患慢性病共病,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60、0.16和0.14。糖尿病患者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住院情况和年门诊就诊次数,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61和0.11。冠心病患者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住院情况、人口学特征和门诊就诊次数,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58、0.17和0.17。脑卒中患者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住院情况、慢性病共病和年门诊就诊次数,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65、-0.21和0.23。COPD患者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为患者住院情况,其路径系数为0.41。[结论]1.云南省农村调查地区老年人的高血压和脑卒中患病率高于国内其它地区;糖尿病、冠心病和COPD的患病率低于国内其他研究。慢性病患病率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的分布中存在差异。2.五种常见慢性病患病数量的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慢性病家族史、生活行为因素、SEP和性别对慢性病患病数量的影响除起到直接作用外,还有间接作用;体型、缺乏体力活动和睡眠质量对慢性病患病数量的影响起到直接作用;年龄对慢性病患病数量的影响只有间接作用。各因素构建出复杂的路径网络对慢性病患病数量产生综合影响。其中慢性病家族史、生活行为因素、体型、缺乏体力活动、女性和年龄增长可导致慢性病患病数量增加;SEP好和睡眠质量好可减少慢性病患病数量。3.云南省农村调查地区患五种常见慢性病的农村老年人,两周门诊就诊率均低于国内其他研究;应就诊未就诊比例高于国内研究,特别是患糖尿病老年人;1年内住院率高于国内研究,特别是患脑卒中老年人;应住院未住院率低于国内研究。4.云南省农村调查地区患冠心病的老年人直接疾病经济负担最重,其次为脑卒中和COPD的老年人;患冠心病、脑卒中和COPD的老年人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因病致贫发生率和相对风险度最高。5.不同疾病的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在各个模型中存在差异,但是五种疾病的住院情况都是导致直接疾病经济负担增加的不利因素,其中影响较大的为住院天数和住院医院级别。
陈媛[2](2020)在《基于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的居民就医行为选择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开始加强对自身健康方面的关注,医疗服务的需求量日益增多。自2009年新医改以来,我国积极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分级诊疗实施过程中既基础又关键的一环,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居民对首诊机构的选择,而居民就医行为对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医疗体系整体建设又会产生较深的影响。因此,在当前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水平下,研究居民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对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实现居民就医理念与行为的健康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安徽省铜陵市为例,分析在当前社区医疗服务水平之下居民的就医行为选择。首先参照SERVQUAL评价模型,建立6个维度、18个细分指标的评价量表,在模糊评价法的基础上构建判断矩阵,利用Matlab计算各级指标权重,并对该市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做出评价。其次结合安德森就医行为理论以及Grossman健康需求理论,构建社区居民就医行为理论模型,分析在当前社区医疗发展水平之下居民对治疗方式与就医机构选择情况。最后通过SPSS24.0对可能影响居民就医选择的各类因素展开Pearson相关性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问题背后的潜在因素和解决方案。研究结果显示当前该市社区医疗服务水平与资源利用率普遍不高,居民就医首选更多趋向于大医院,而影响居民最终作出就医决策是多方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机构诊疗水平、居民文化程度、认知观念等各类因素之间的差异性导致其在对待一般常见病和慢性病的态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就医观念与行为有待进一步改善。文章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在借鉴比较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加强社区医疗基础建设,完善社区的服务功能并提升诊疗水平;其次,改善居民就医体验,转变居民对基层医疗的固有认知,引导基础诊疗下沉;最后有关部门需加强监管调控力度,建立绩效考评等系列机制,推动社区医疗服务建设,规范居民就医秩序。
亓磊[3](2020)在《新医改十年甘肃省卫生服务变迁与公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卫生服务需方和供方的角度,对甘肃省新医改十年来居民健康、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卫生资源配置的变迁情况和公平性现状进行分析,旨在全面总结新医改成效的同时,发现相关问题,精准构建“健康甘肃”应对策略。方法对甘肃省2008和2018年卫生服务需要、利用及资源配置相关指标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检验,样本均数或样本率的比较选用t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趋势性卡方检验;根据卫生服务三维复合评价模型,利用秩和比法(RSR)对2008年和2018年甘肃省城乡卫生服务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采用集中指数(CI)、集中曲线、水平不公平指数(HI)对居民健康和卫生服务利用进行公平性评价,并且基于logistics回归分析对CI进行分解;采用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泰尔指数对卫生资源配置进行公平性评价;运用SPSS 21.0进行数据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检验,使用SAS 9.4进行卫生服务综合性评价,选择Stata SE计算公平性评价指标并进行相关分解。结果(1)2018年甘肃省15岁及以上居民的身体功能自我评价(VAS)得分为73.01±17.69分,效应值U为0.969±0.08,其中,在“身体疼痛或不适”维度存在问题的比例最高,为26.39%;较2008年,VAS均分降低5.38分(P<0.001),效应量Cohen’d为0.30,效应值U降低0.014(P<0.001),效应量Cohen’d为0.21,各维度有问题比例均明显上升(P<0.001)。2018年甘肃省居民两周患病率40.40%,城乡无差异,较2008年,两周患病率增长近30个百分点(P<0.001),城市与农村均增长显着;15岁及以上人口慢性病患病率51.53%,城市为56.70%,高于农村的50.95%(P<0.01),较2008年,全省慢性病患病率增加近30个百分点,农村和城市均显着上升;2018年全省慢性病患病率居前三的疾病分别是高血压病(174.85‰)、椎间盘疾病(44.51‰)、糖尿病(39.10‰)。(2)2018年甘肃省居民两周就诊率为28.66%,城市为21.00%,明显低于农村的29.54%(P<0.001),较2008年,全省两周就诊率提高18个百分点(P<0.001),城市和农村均明显提高;住院率为13.25%,城市(17.48%)高于农村(12.46%)(P<0.001),较2008年,全省、城市、农村住院率均明显提高(P<0.001);2018年应住院未住院比例为31.45%,城市居民为23.76%,农村居民为32.53%。(3)19992008年,甘肃省各类卫生资源指标增长滞缓,自2009年新医改实施之后,每万人口卫生机构床位数、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每万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每万人口注册护士数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31.66%、25.01%、8.74%、14.69%;医护比由1999年的1:0.55增长至2008年1:0.69再激增至2018年的1:1.08,其它指标同样增长明显。(4)2018年甘肃省卫生服务类型属于J型,卫生资源相对充足,卫生服务适宜度低,效率低;城市地区属于B型,卫生资源充足,卫生服务适宜度高,但效率低;农村地区属于L型,资源不足,适宜度低,效率低;相较于2008年,全省和城市卫生服务类型不变,农村地区由E型转为L型,全省、城市、农村的卫生服务适宜度、效率以及资源分配合理度三个复合指标更加趋向于1。(5)居民自评健康CI=-0.2196,主要贡献因素包括收入(62.19%)、60岁及以上年龄组(6.84%)、未签约家庭医生(3.84%)等;慢性病患病CI=-0.1144,主要贡献因素包括收入(52.32%)、居住于农村(16.46%)、60岁及以上年龄组(10.11%)、就业状况为失业/无业(5.17%)等;两周就诊CI=-0.0532,HI=-0.0012,主要贡献因素包括居住于农村(70.06%)、自评健康不良(11.47%)、患慢性病(10.79%)等;应住院未住院CI=-0.1850,HI=-0.0426,主要贡献因素包括收入(44.94%)、自评健康不良(28.11%)、患慢性病(12.70%)等。(6)2018年甘肃省各类卫生资源指标按人口分布计算的基尼系数均在0.3以内,公共卫生机构数的基尼系数最高,为0.2989,其次是注册护士数、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数,按面积分布计算的各指标基尼系数维持在0.6左右,泰尔指数的分解结果显示,公共卫生机构数的不公平主要由域内差异引起(73.94%),注册护士数、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数的不公平主要由区域间差异引起。结论(1)甘肃新医改十年卫生服务变迁:居民自我感知健康并未改善,卫生服务需要量骤增;居民疾病谱持续改变,慢性病对健康威胁加重;卫生服务利用水平大幅提高,但卫生服务需要释放不够充分;医疗卫生资源得到长足发展,医师和护士数依然不足;甘肃省卫生服务需要、利用和资源配置更趋平衡,但城乡发展不协调,浪费与不足共存;(2)2018年甘肃健康公平性现状:居民健康不公平程度较高,收入愈低,健康状况愈差;门诊服务利用的水平公平性较好,住院服务利用的水平公平性较差;卫生资源按面积分布公平性差,区域间差异是不公平的主要来源。(3)下一阶段,应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增强健康体质,切实加强慢病防控,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提高重点人群住院服务利用水平,合理统筹配置卫生资源发展,加强医护人才队伍建设,迈向健康甘肃2030。
周孟孟[4](2019)在《安徽省沿江地区农村成年居民肥胖指标的动态变化与高血压发病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安徽省沿江地区农村成年居民进行基线调查和两年的随访,获得该地区成年居民的高血压发病状况,并结合基线和随访时测量的该地区居民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的变化,探讨安徽省沿江地区成年居民体质指数、腰围的动态变化(Dynamic Changes of Variables,D-value)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为控制体重以及高血压的一级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4.92015.6进行基线调查,选取安徽省沿江地区的池州、铜陵以及马鞍山3个城市中的7个乡镇,并从这7个乡镇中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随机抽取,对抽取的行政村中18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以及体格测量。了解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方式以及疾病情况,所有被调查对象均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心率和血压。2016年10月到2017年5月,对先前已进行基线调查的居民进行随访调查,调查内容同样包括一对一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了解两年随访期间,研究对象的肥胖指标变化以及高血压发病情况。单因素分析中,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方差分析或者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并根据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分别探讨不同性别的安徽省沿江地区成年居民随访期间体质指数、腰围的动态变化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结果共有1358名基线未患高血压的农村成年居民纳入随访研究,其中男性592人(43.6%),女性766人(56.4%),平均随访时间为25.09个月。研究对象基线调查时年龄范围为1888岁,体质指数、腰围平均值分别为(22.76±3.30)kg/m2、(80.02±9.36)cm。新发高血压病例有275人,其中男性114例,女性161例,发病率为20.25%。在两年随访期间,925名基线BMI正常的对象中,随访时97名对象变成超重或肥胖;基线时腰围正常的803人中,288名研究对象发展成了腹型肥胖;433例基线超重或肥胖对象中,随访时30例对象的BMI转为正常水平;而555例基线腹型肥胖对象中,随访时111例对象的腰围水平变为正常。相对于腰围差值为第一四分位数(Lower Quartile,P25)的研究对象,腰围差值为第四分位数(Upper Quartile,P75)的研究对象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增加(HR=1.60,95%CI=1.15-2.24)。对性别进行分层分析,所得结果类似,腰围差值为最高四分位数的男性和女性成年居民,相对于第一四分位数参照组的男性和女性居民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比分别为:1.75(1.02-2.98)、1.77(1.13-2.76)。而无论是在男性还是女性成年居民中,BMI差值不同四分位数发生高血压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安徽省沿江地区农村成年居民中,肥胖,特别是腹部肥胖仍普遍存在。无论是在男性还是女性居民中,腰围的增加都与高血压发病密切相关,应注重腰围的动态变化,从而预防和控制安徽省沿江农村地区成年居民高血压的发病。
王曼丽[5](2018)在《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及其绩效改进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明晰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绩效形成机制及绩效内涵,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绩效评价模型,并用此模型对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开展绩效评价实证,探索其绩效改进面临的问题和环境因素,提出适合我国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发展的绩效改进策略,为我国医疗联合体绩效管理提供一定参考。【方法】1.现场调查法对湖北省枝江市、宜城市、天津市、深圳市的10家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进行现场调研,搜集卫生统计报表、重点疾病病案首页医疗联合体相关政策等资料;对医务人员(核心医院539人、基层医疗机构311人)和患者(门诊患者345人,住院患者278人)开展工作满意度和医疗服务体验调查。2.定性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利用Pubmed、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和CNKI、万方等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搜集国内外关于医疗联合体绩效的文献,以了解医疗联合体绩效研究现状和趋势;(2)个人深入访谈:基于扎根理论设计访谈提纲,对10家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所在区域的卫生管理人员、医疗机构绩效管理人员、医疗联合体专家等共43人开展访谈,以了解样本绩效发展现况;(3)专家咨询法:通过制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对15名相关专家开展两轮咨询,用于筛选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4)专家评分法:通过选取18位医疗联合体专家对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及其子目标打分,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选择7位专家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评分,检验该指标体系的内容效度;选择13专家对绩效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初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5)扎根理论:借助扎根理论原则,运用Nvivo10软件对43份访谈记录进行分析,用于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及绩效内涵;(6)内容分析法:通过对43份访谈记录开展内容分析,归纳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集合;(7)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角度,探索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面临的环境因素;(8)利益相关者分析:用于了解样本绩效改进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利益博弈。3.定量分析方法(1)样本选择方法:通过典型抽样获取10家实证样本;通过理论、目的、滚雪球抽样开展对43位知情人的个人深入访谈;(2)数理统计方法: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分析10家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现状;利用熵值法优化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运用功效系数法分别对5家县域和5家市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绩效开展综合评价。【结果】1.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概念和特征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是指为了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上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以所有权和产权为纽带,通过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技术等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依托重组、直管、托管、兼并等形式,在实施法人治理管理制度之下,建成的上下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纵向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它具有统一性、集团性、协同性三个重要特征。2.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可以概括为医疗服务需方、供方、管方和其他方的目标集合,其中需方是运行目标体系的主要目标维度(该维度与运行目标之间的重要性和紧密性的均值为4.71),医疗卫生环境改善(4.88)、医疗资源配置优化和运行效率提高(4.79)、医疗服务体验良好(4.67)是运行目标子目标中排名前三的目标条目。3.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理论框架构建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共获取43份访谈稿,其中34份(90%)用于理论构建,剩余9份(20%)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在利用Nvivo10对访谈稿三级编码后,本研究构建了理论饱和、包含5个理论假设的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理论框架,即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的形成是前提条件(政府行政命令、基层医疗机构需求、上级医疗机构能力和意愿、居民需求、市场竞争)、行动策略(管理制度建设、资源共享、医疗服务协同)和维持条件(医保配套改革、政府配套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共同作用的结果。4.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理论框架包括7个绩效层面(卫生服务可及性、卫生服务可负担性、卫生服务数量、卫生服务质量、卫生服务效率、卫生服务效果、卫生服务效益)、19个绩效点(医疗服务量、其他服务量、物质可负担性、精神可负担性、时间可及、地理可及、服务可及、期望寿命、健康素养、健康水平、学术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结果质量、过程质量、结构质量、医务人员工作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其他效率)、1个理论框架政策目标、6个相关理论假设。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是指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为了实现提高医疗服务提供质量和效率、改善医疗服务利用现状、优化医疗卫生环境以及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等目标,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通过完善内外部管理制度建设和人、财、物、信息等医疗资源共享等措施,结合其自身医疗服务提供和管理行为,在一定的时间之后,所带来的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卫生服务可负担性、卫生服务数量、卫生服务质量、卫生服务效率、卫生服务效果、卫生服务效益层面的综合变化及变化程度。5.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概念框架包含卫生服务可及性、可负担性、数量、质量、效率、效果、效益7个维度。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6个维度24个一级指标,其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为0.758,各个指标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均在0.78以上、体系水平的内容效度为0.96,熵值法优化的指标权重分布中,x4、x8、x9三个指标的权重最高。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包含运行目标、绩效评价主体(政府相关部门)、绩效评价对象(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工具(6个维度24个二级指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报表、政策、问卷等数据资料搜集和一年一次考评)、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反馈沟通、目标促进、工具完善、激励机制构建)等多个方面。6.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实证10家样本调研中,共回收上级医院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问卷539份,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问卷311份;回收门诊患者体验问卷345份,住院患者体验问卷278份。10家样本均在2010后建立,均为“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地域模式。县域A1和市区D2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综合功效系数在两区域中最高,分别为3.3660和3.1723。A1和D2的共性特征为上级医院均具有建立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条件;政府有作为;区域信息化建设相对较佳;其他原因如A1的重点人群示范管理等。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面临的绩效改进问题为:(1)前提条件问题:政府不支持、不放权;基层医疗机构和上级医院的不愿意和能力不足;居民理念差、不认知;市场竞争不合理;社会经济水平低、疾病谱复杂等;(2)行动策略问题:整合模式选择不合理、业务管理不统一、内部规章制度不完善、功能定位模糊、绩效考核缺乏;人事制度不全、人事激励机制缺乏、信息化滞后、文化冲突、科室无合作;(3)维持条件问题:医保政策健全、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粗糙以及其他人事、财政、药品、价格等配套政策不完善等。7.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研究结果(1)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对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监督和绩效管理;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和制度;改革医保制度;引导居民合理就医;(2)上级医院要完善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分级诊疗标准;完善人员共享激励机制建设等;(3)基层医疗机构则需要着重发展全科,同时加强和上级医院的重点和特色专科以及各类服务协同,同时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4)非成员医疗机构则需要通过合理竞争实现与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的共同进步;(5)居民则需要主动关注医疗联合体相关信息、转变就医观念、提高自身健康素养、科学表达医疗服务需求。【结论】1.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运行目标是医疗服务需方、供方、管方等多方目标的整合,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开展应以目标为导向。2.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包含运行目标、绩效评价主体、绩效评价对象、绩效评价工具、绩效评价工作开展、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多方面内容。该模型科学性较强,可以为我国各地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3.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是一个多利益方博弈的过程。政府、上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其他非成员医疗机构以及居民应该共同行动,促进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绩效改进。【创新与不足】1.研究的创新性本研究把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作为研究对象,注重探索其运行目标和绩效内涵、开发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工具和模型,在研究视角和思路上具有一定的新意;本文综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不仅构建了科学实用的绩效评价模型,还据此模型的应用结果,提出了适合我国医疗联合体绩效运行特征的绩效改进策略,在研究结果层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研究的不足因样本所在总体较少,本研究仅选择10家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作为研究对象,在样本的代表性层面上有一定欠缺;因可操作性限制,本研究没有进行不同类型医疗联合体之间的绩效比较研究,也没有进行医疗联合体建设前后的绩效比较;基于结果视角评价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在评价指标选取、评价模型构建等方面可能较难顾及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结构和过程特征。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6](2018)在《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市“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铜政办[2017]38号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铜陵市"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业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7年12月26日铜陵市"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为推进健康铜陵建设,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的通知》(皖政[2017]113号)和《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
吴思亮[7](2017)在《株洲市攸县部分农村居民健康体检结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农村居民健康体检结果分析,了解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为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农村居民采取自愿的原则进行免费体检。结果共有665人参加体检,体检对象中高血压患病率为39.55%,糖尿病患病率为6.92%。随着年龄增大,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年龄组间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农村居民的主要慢性病患病水平处于较高的流行水平,应加强农村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农村慢性病的流行。
何倩[8](2017)在《安徽省农村地区老年人高血压与超重、肥胖的关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旨在对安徽省若干个农村地区老年人高血压、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状况进行描述,并探索BMI及腰围与血压的关联。为更好的反映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状况对于高血压患病的作用,同时为制定农村地区老年人群高血压、超重及肥胖状况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安徽省地理位置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保证样本代表性及抽样的可行性原则。第一阶段,选取宿州、蚌埠、马鞍山、铜陵、池州五个地级市作为代表,在选取的5个市中再各自抽取1个或2个县/区,第二阶段在抽取的县/区中随机抽取若干个行政村,对抽取的所有行政村中的4234名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问卷调查及体格测量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调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生活方式等)、体格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及血压的测量)及慢性病患病情况。采用c2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单因素检验,均数间的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对高血压的潜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调查对象中的男性为1861人(44.0%),女性为2372人(56.0%),男女性之比为1:1.27。调查对象身高、体重和腰围的平均值分别为(157.23±8.56)cm、(57.24±10.39)kg和(84.73±12.35)cm,体质指数平均值为(23.11±3.74)kg/m2,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分别为(133.20±20.17)mmHg和(80.12±11.32)mmHg。安徽省农村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57.0%,血压正常高值检出率为14.6%,超重检出率为27.7%,肥胖检出率为9.6%。男性腹型肥胖者的比例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3%vs.63.0%,P<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吸烟状况及饮酒状况后,以正常BMI/正常腰围组为参照组,正常BMI/腹型肥胖、非正常BMI/正常腰围、非正常BMI/腹型肥胖皆为患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40(1.20-1.64),2.06(1.44-2.95),2.60(2.23-3.03)。安徽省农村地区老年人平均动脉压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饮酒状况和吸烟状况后,模型1中BMI的标准偏回归系数为0.243,模型2中腰围的标准偏回归系数为0.205,BMI值和腰围值对平均动脉压都有影响。结论安徽省农村地区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超重、肥胖率呈快速上升趋势,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因此,评估老年人中超重、肥胖、腹型肥胖对高血压患病状况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老年人的BMI对于平均动脉压的影响略大于腰围对于平均动脉压的影响,关注并控制农村老年人的BMI是预防农村老年人高血压的重要且有效的措施。
吕文沛[9](2017)在《宁夏五县农村育龄妇女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了解宁夏五县农村育龄妇女的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情况,探讨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为全区进一步全面推进育龄妇女卫生保健工作提出策略性建议。方法本次研究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宁夏农村常住育龄妇女进行入户问卷调查,使用多水平模型分析宁夏五县农村育龄妇女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结果1、本次共调查农村育龄妇女7154名,平均年龄(31.23±10.46)岁,其中汉族占44.3%,回族占55.2%,其他民族占0.5%。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为主,占53.1%,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占70.9%,职业以务农为主,占56.8%,农村育龄妇女自评健康状况良好。2、农村育龄妇女的两周患病率为9.8%,慢性病患病率为10.1%。3、不同年龄组、民族间、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职业的农村育龄妇女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均存在差异(均为P<0.05)。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随文化程度的升高而降低,未婚者最低,务农的育龄妇女高于其他职业,回族高于汉族。4、农村育龄妇女两周患病疾病别构成前五位的是:急性鼻咽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女性生殖器官疾病、椎间盘疾病和上呼吸道感染;慢性病患病疾病别构成前五位的是:高血压病、女性生殖器官疾病、椎间盘疾病、急慢性胃肠炎和上呼吸道感染。5、农村育龄妇女两周就诊率为4.6%,两周患病就诊率为47.0%。两周患病首次就诊机构主要是县级医院。年住院率为6.9%,住院人次率为8.3%。女性生殖器官疾病排在了住院疾病别构成的首位。6、农村育龄妇女妇科检查率为14.8%,产前检查率为93.1%,产前检查机构主要以县级以上的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为主。住院分娩率为93.1%,选择在县级医院分娩的人最多,在家分娩的主要原因是急产。7、影响宁夏五县农村育龄妇女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主要职业、自我健康状况评价、到医疗机构的距离和经济状况。结论宁夏五县农村育龄妇女的健康状况相比已得到改善,但由于农村的文化教育程度偏低,农村女性生殖器官疾病已严重威胁了宁夏农村育龄妇女的健康状况,不同人群的卫生需求存在差异,因此农村育龄妇女对卫生服务利用的水平仍需提高。其中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主要职业、自我健康状况评价、到医疗机构的距离和经济状况均会不同程度影响其对卫生服务的利用。
朱雪峰[10](2017)在《新疆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新疆农村居民的入户调查,了解新疆农村居民的健康情况和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现状,深入分析影响新疆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的因素,并针对其影响因素提出政策建议,为提高新疆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为进一步促进新疆农村地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按地域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选取新疆北疆和南疆6个地区/自治州进行问卷调查。结合文献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定性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结果:本研究共调查1080户,总调查人数为4437人。此次调查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4.38%、慢性病患病率为11.20%,均低于2013年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农村居民调查结果居民两周就诊率为8.68%,两周患者未就诊率为39.81%,居民未就诊的主要原因是自感病轻。居民未就诊患者中有59.45%的居民采取了自我医疗的方式治疗疾病。居民住院率为9.42%,居民应住院未住院率为23.16%,自感病轻为居民应住院未住院的主要原因。影响居民两周患病率的因素是地区、民族、年龄、文化程度、月平均收入、是否患有慢性病。影响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的因素是民族、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平均收入。影响居民两周就诊率的因素是民族、文化程度。影响居民住院率的因素是地区和职业。结论:新疆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较低、卫生服务利用率不高,居民自我行为较为严重。居民住院服务利用水平较高,但住院潜在卫生服务需求量大。门诊和住院就医流向不合理,乡镇卫生院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差是影响居民卫生服务利用提高的主要原因。应重点关注南疆地区、少数民族居民、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居民、月平均收入较低居民、离婚丧偶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针对新疆农村地区的特点,建议关注弱势群体的卫生服务需求,开展不同层次的卫生服务;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居民卫生服务需要;落实政府管理,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完善三级医疗网络建设,引导居民合理就医;优化基层人才队伍,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二、安徽省枞阳县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徽省枞阳县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农村老年人主要慢性病患病、疾病经济风险和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2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3 研究目标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1 调查人群的一般情况 |
2 老年人五种常见慢性病患病的流行现状、生活行为方式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
3 老年人五种常见慢性病的疾病经济风险分析 |
4 老年人五种常见慢性病患病数量和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1 结论 |
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疾病经济风险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2)基于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的居民就医行为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来源、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选题背景 |
1.1.3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1.4.1 研究角度的创新 |
1.4.2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基层医疗机构 |
2.1.2 社区及社区居民 |
2.1.3 社区卫生服务 |
2.1.4 就医行为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关于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研究 |
2.2.2 关于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 |
2.2.3 关于居民就医行为的研究 |
2.3 文献述评 |
2.4 理论基础 |
2.4.1 健康需求理论 |
2.4.2 Anderson就医行为模型 |
2.4.3 SERVQUAL评价模型 |
2.4.4 社区居民就医行为理论模型 |
第三章 基于SERVQUAL模型的社区医疗服务水平调查分析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方法 |
3.1.2 方案设计 |
3.1.3 质量控制 |
3.2 铜陵市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概况 |
3.2.1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情况 |
3.2.2 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整体建设情况 |
3.2.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服务内容构成 |
3.3 基于SERVQUAL模型的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3.3.1 社区医疗服务水平评价一级指标的选取 |
3.3.2 社区医疗服务水平评价二级指标的设定 |
3.4 基于模糊评价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指标权重确定 |
3.4.1 模糊评价法 |
3.4.2 社区医疗服务水平评价指标的权重确立 |
3.5 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结果计算与分析 |
3.5.1 期望服务与感知服务均值分析 |
3.5.2 社区医疗服务质量SQ值的计算 |
3.5.3 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的分析评价 |
第四章 基于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的居民就医行为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 样本基本信息统计与分析 |
4.1.1 社区居民个体特征 |
4.1.2 社区居民健康状况自评 |
4.1.3 居民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认知状况 |
4.2 社区居民就医选择情况分类讨论 |
4.2.1 治疗方式选择情况分析 |
4.2.2 社区居民首诊机构选择情况分析 |
4.2.3 不同患病程度居民对医疗机构选择情况分析 |
4.3 社区居民就医行为选择的单因素分析 |
4.3.1 生理学因素对居民就医行为选择的影响 |
4.3.2 社会性因素对居民就医行为选择的影响 |
4.3.3 健康信念因素对居民就医行为选择的影响 |
4.3.4 环境性因素对居民就医行为选择的影响 |
4.4 社区居民就医行为选择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4.4.1 居民就医选择变量设定 |
4.4.2 居民就医选择实证分析 |
第五章 国内外经验借鉴与对策建议 |
5.1 社区医疗服务水平与居民就医行为研究结果讨论 |
5.1.1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
5.1.2 居民就医行为仍需改善 |
5.1.3 基层医疗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
5.2 国外先进国家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经验与启示 |
5.2.1 国外先进国家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经验 |
5.2.2 国外先进国家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启示 |
5.3 国内部分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经验与启示 |
5.3.1 国内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经验 |
5.3.2 国内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启示 |
5.4 推进社区医疗服务水平提升与居民就医秩序优化的对策建议 |
5.4.1 加强社区医疗基础建设,扩充服务竞争优势 |
5.4.2 建设绩效考评机制,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
5.4.3 提升社区诊疗水平,改善居民就医体验 |
5.4.4 转变社区居民认知,引导基础诊疗下沉 |
5.4.5 加强基层医疗体系建设,推动居民有序就医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铜陵市社区医疗服务及居民就医行为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3)新医改十年甘肃省卫生服务变迁与公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卫生服务水平变迁研究 |
1.2.2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研究 |
1.2.3 健康公平性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调查方法 |
2.2.1 抽样设计 |
2.2.2 问卷调查 |
2.3 相关指标 |
2.3.1 居民健康指标 |
2.3.2 卫生服务利用指标 |
2.3.3 卫生资源配置指标 |
2.3.4 公平性分析指标 |
2.4 统计分析 |
2.4.1 统计描述和统计检验 |
2.4.2 卫生服务综合性评价 |
2.4.3 集中曲线与集中指数 |
2.4.4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
2.4.5 泰尔指数及其分解 |
2.5 质量控制 |
2.6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卫生服务变迁 |
3.1 卫生服务需要、需求与利用情况 |
3.1.1 调查家庭与人口基本特征 |
3.1.2 居民健康状况变化 |
3.1.3 卫生服务需要变化 |
3.1.4 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变化 |
3.2 卫生资源配置情况 |
3.2.1 新医改前后甘肃省卫生资源发展情况 |
3.2.2 甘肃省2018年医疗机构及床位分布情况 |
3.2.3 甘肃省2018年卫生人员数分布情况 |
3.3 卫生服务综合性评价 |
第四章 卫生服务公平性研究 |
4.1 居民健康状况公平性分析 |
4.1.1 居民健康状况的集中指数 |
4.1.2 自评健康不良率集中指数分解 |
4.1.3 慢性病患病率集中指数分解 |
4.2 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分析 |
4.2.1 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集中指数 |
4.2.2 门诊服务利用集中指数分解 |
4.2.3 住院服务利用集中指数分解 |
4.3 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
4.3.1 基于基尼系数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
4.3.2 基于泰尔指数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
5.1 甘肃省新医改十年卫生服务变迁 |
5.1.1 居民自评健康未明显改善,城乡差距大,卫生服务需要量剧增 |
5.1.2 疾病谱持续改变,以高血压、糖尿病为核心的慢性病负担加重 |
5.1.3 居民卫生服务利用水平显着提高,但卫生服务需要还未充分释放 |
5.1.4 各项卫生资源得到长足发展,但医师和护士数依然不足 |
5.1.5 需要、利用、资源更趋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浪费与不足共存 |
5.2 甘肃省健康公平性现状 |
5.2.1 居民健康不公平程度较高,收入越低,健康状况越差 |
5.2.2 门诊和住院服务利用公平性差异大,门诊较优,住院较差 |
5.2.3 人口配置卫生资源优于面积配置,区域间差异是不公平主要来源 |
5.3 政策建议 |
5.3.1 切实加强慢病防控,精准推进“健康甘肃”建设 |
5.3.2 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提高重点人群住院服务利用水平 |
5.3.3 合理统筹配置卫生资源发展,增强医生护士人才队伍建设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安徽省沿江地区农村成年居民肥胖指标的动态变化与高血压发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及其绩效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案 |
1.3.1 资料来源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质量控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3.5 论文结构框架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医疗联合体相关概念界定 |
2.1.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内涵界定 |
2.1.3 绩效评价和绩效改进策略相关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纳入 |
2.2.1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 |
2.2.2 目标导向理论 |
2.2.3 绩效评价和绩效改进相关理论基础 |
2.2.4 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及其绩效改进相关理论基础 |
2.3 本章小结 |
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分析及发展现状研究 |
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相关政策分析 |
3.1.1 国家级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分析 |
3.1.2 地区级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分析 |
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目标内容分析 |
3.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构建 |
3.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初建 |
3.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的专家论证 |
3.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发展现状研究 |
3.4.1 各地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发展现状分析 |
3.4.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及绩效内涵界定 |
4.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概述 |
4.1.1 扎根理论原理分析 |
4.1.2 扎根理论分析步骤 |
4.2 研究设计和样本选择 |
4.2.1 研究设计 |
4.2.2 资料收集和整理 |
4.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理论框架构建 |
4.3.1 三级编码过程分析 |
4.3.2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及其特征界定 |
4.4.1 系统绩效概念及其本质分析 |
4.4.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界定 |
4.4.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概念及特征释义 |
4.5 本章小结 |
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5.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背景和目标导向概述 |
5.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概念框架选择 |
5.2.1 国内外常用绩效评价概念框架概述 |
5.2.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概念框架确定 |
5.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5.3.1 绩效评价指标的筛选 |
5.3.2 绩效评价指标的方向分析和内涵解释 |
5.3.3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5.3.4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
5.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主体选择 |
5.4.1 以医院内部管理部门为主体的绩效评价 |
5.4.2 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绩效评价 |
5.4.3 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体的绩效评价 |
5.5 绩效评价实施方式和评价结果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
5.5.1 绩效评价指标数据资料搜集 |
5.5.2 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
5.6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建立 |
5.6.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结构图 |
5.6.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释义 |
5.7 本章小结 |
6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
6.1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本情况 |
6.1.1 样本地区基本情况 |
6.1.2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本情况 |
6.2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 |
6.2.1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
6.2.2 县域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综合评价 |
6.2.3 市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综合评价 |
6.2.4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6.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集构建 |
6.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分析 |
6.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集构建 |
6.4 本章小结 |
7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研究 |
7.1 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概念模型构建 |
7.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的组织分析 |
7.2.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的SWOT分析 |
7.2.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7.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分析结果归纳 |
7.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结果归纳 |
7.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和界定结果归纳 |
7.3.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结果归纳 |
7.3.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实证研究结果归纳 |
7.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分析 |
7.4.1 政府方绩效改进策略 |
7.4.2 上级医院方绩效改进策略 |
7.4.3 基层医疗机构方绩效改进策略 |
7.4.4 非成员医疗机构方绩效改进策略 |
7.4.5 居民方绩效改进策略 |
7.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保障措施分析 |
7.5.1 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
7.5.2 落实多部门合作 |
7.5.3 积极宣传引导 |
7.5.4 制定并完善考核办法,建立配套监督反馈机制 |
7.5.5 积极推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果与结论 |
8.1 研究结果 |
8.1.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概念和特征界定结果 |
8.1.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分析和目标体系构建结果 |
8.1.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构建结果 |
8.1.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界定结果 |
8.1.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结果 |
8.1.6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综合评价结果 |
8.1.7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面临问题分析结果 |
8.1.8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概念框架构建结果 |
8.1.9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SWOT分析结果 |
8.1.10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利益相关者博弈结果 |
8.1.1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提出结果 |
8.2 研究结论 |
9 总结与展望 |
9.1 研究的创新性 |
9.1.1 研究视角、思路和方法利用的创新 |
9.1.2 研究结果层面的创新 |
9.2 研究的不足 |
9.3 研究展望 |
9.3.1 研究样本的扩展 |
9.3.2 研究思路的扩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评价及改进策略访谈提纲 |
附件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 |
附件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上级医院补充调查表 |
附件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层医疗机构补充调查表 |
附件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核心医院医务人员满意度问卷 |
附件6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层医务人员满意度问卷 |
附件7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门诊患者就医体验调查问卷 |
附件8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住院患者就医体验调查问卷 |
附件9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咨询名单 |
附件10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咨询名单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7)株洲市攸县部分农村居民健康体检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检查项目 |
1.3 判断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高血压患病率情况 |
2.3 糖尿病患病率情况 |
3 讨论 |
(8)安徽省农村地区老年人高血压与超重、肥胖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
调查对象血压分布情况 |
调查对象超重、肥胖的检出情况 |
调查对象超重、肥胖与血压的关联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宁夏五县农村育龄妇女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数据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建议与对策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我国农村地区卫生服务研究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历 |
(10)新疆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 |
2 内容与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技术路线 |
5 相关指标解释 |
结果 |
讨论 |
政策建议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我国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现况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安徽省枞阳县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农村老年人主要慢性病患病、疾病经济风险和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影响因素研究[D]. 李潇.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2]基于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的居民就医行为选择研究[D]. 陈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3]新医改十年甘肃省卫生服务变迁与公平性研究[D]. 亓磊. 兰州大学, 2020(01)
- [4]安徽省沿江地区农村成年居民肥胖指标的动态变化与高血压发病的研究[D]. 周孟孟.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5]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及其绩效改进策略研究[D]. 王曼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3)
- [6]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市“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的通知[J].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铜陵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8(01)
- [7]株洲市攸县部分农村居民健康体检结果分析[J]. 吴思亮.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7(06)
- [8]安徽省农村地区老年人高血压与超重、肥胖的关联研究[D]. 何倩.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1)
- [9]宁夏五县农村育龄妇女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的研究[D]. 吕文沛. 宁夏医科大学, 2017(01)
- [10]新疆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及影响因素分析[D]. 朱雪峰.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