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铌电容器挑战钽电容器(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万庆峰,刘云峰,马跃忠,童泽堃,杨文明,韩鹏[1](2013)在《电容器级钽丝的现状与展望》文中指出概述了电容器级钽丝发展现状、技术发展历程以及我国在世界钽工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分析了我国钽丝加工技术领域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钽丝原料工艺、细直径钽丝直线度、钽丝生产中钽棒成型工艺落后、垂熔烧结的缺点、整体工艺自动化连续化程度较低及相应的替代产品研发缓慢等问题,对电容器级钽丝的发展给出了建议。
潘齐凤[2](2012)在《片式钽电容器浪涌电流失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氧化锰阴极片式钽电容器因其体积小、容量大、漏电流小、温度和频率特性好、可靠性高、寿命长等优点在电子装备中一直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片式固体钽电容器在高频、低阻抗电路中的广泛应用,二氧化锰阴极片式钽电容器特有的一种失效模式——浪涌电流失效模式成了困扰制造商和用户的一个问题,是制约其在高可靠领域应用的一大障碍。目前为止,国内针对片式钽电容器浪涌电流失效进行专题研究的公开文献报道较少,从事类似产品研发的单位也不多,因而该研究领域在国内仍处起步阶段。但是,国外对片式钽电容器浪涌电流失效的研究报道较多,关于其失效机理已经出现了多种流派,大概分为4种类型,即(1) KEMET公司提出的“闪火击穿理论”;(2) NASA提出的“电压振荡理论”;(3)AVX公司提出的“局部热击穿理论”;(4)KEMET公司提出的“机械应力理论”。本文参考国外的公开报道,基于片式钽电容器浪涌电流失效机理的4种理论框架,从产品设计、制造工艺和使用性能等方面,对片式钽电容器的浪涌电流失效进行了较全面和较系统的研究。本文分别在宏观和微观尺度上,分析和讨论了导致片式钽电容器浪涌电流失效的可能原因,得出浪涌电流失效是场致击穿而非热致击穿,钽块强度和结构稳定性是造成浪涌电流失效的主要内在因素,而外部电场的高低及焊接温度应力则是导致浪涌电流失效的关键外部因素等结论。与此同时,论文还针对这些原因给出了采用横向成型法、3次循环焊接、1.2倍额定电压筛选等设计和筛选对策,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浪涌电流失效比率。论文在进一步提高片式钽电容器质量及其在低阻抗、高浪涌电流电路中的使用可靠性、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具有直接的实际意义。
赵珉[3](2010)在《铌在渣-碳饱和铁间的平衡研究》文中指出通过模拟高炉还原性气氛,以配加不同含量金属铌的碳饱和铁为试验原料,根据相关冶金炉渣相图分析确定含Al2O3的CaO-MgO-SiO2炉渣体系,应用氧化物和相关化合物配制合成成分为黄长石范围的炉渣,通过正交试验来优化熔渣成分,在1 400~1 500℃使碳饱和铁与炉渣平衡,研究铌在铁与炉渣之间的平衡分配。利用铁中碳还原铌,并通过平衡实验体系通入CO+Ar保护反应体系及保持体系中CO分压。实验研究了不同炉渣成分下铌在铁渣间的分配比随温度的变化;讨论分析了温度、碱度和碳饱和铁中铌的含量对铌在渣-铁间的平衡分配的影响;计算得出平衡时铁液中铌的活度。实验结果证明:在本文所涉及到的四个因素中,碱度对分配系数影响最大,其次为冶炼温度,再次为渣中铌的含量,影响最小的是MgO的含量。并且得出了当碱度为1.4,渣中铌含量为1%,冶炼温度为1 500℃时,冶炼效果最佳,铌的还原回收率可达90%以上;实验温度升高,铌在铁-渣间的分配比增大。在强还原性气氛及过量碳存在的情况下,部分铌在还原过程中生成NbC。实验得出温度在1 400℃~1 500℃之间,碱度在0.8~1.4之间变动时,铁中铌的活度0.5~0.8。在本实验条件下, Nb2O5被铁液中C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K与温度的关系为:lg K = 1686 T+ 1.8。
张木水[4](2009)在《高速电路电源分配网络设计与电源完整性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电子系统向高速度、高密度、高功耗、低电压和大电流的趋势发展,高速数字系统设计与分析的重点已经从信号完整性转移到电源完整性。电源完整性及其引起的噪声耦合问题已经成为当代高速数字设计最主要的瓶颈,这正是本论文的研究主题。电源分配网络构成了高速数字系统最庞大最复杂的互连,约占全部互连空间的30%40%。系统中所有的器件都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电源分配网络上,器件数目成千上万。因此电源分配网络设计与电源完整性分析是数字系统中技术最复杂、最不成熟、意见最不统一的地方。尤其是关于去耦网络的设计与分析,一直以来都是争论不休的焦点。电源分配网络是高速数字设计的核心,它直接影响着电源完整性、信号完整性和电磁完整性等系统的性能。本论文重点研究高速数字系统的电源分配网络设计与电源完整性分析这一主题;并探讨了与之紧密联系的电源噪声抑制和非理想互连的建模与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1)在消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讨论了电源分配网络设计的各个重点环节。剖析了电源完整性、信号完整性和电磁完整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电源完整性、信号完整性和电磁完整性协同设计的思想。2)提出多输入阻抗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去耦平面电源分配网络的电气特性,找出了利用输入阻抗设计电源分配网络在高频时难以获得精确结果的根源。建立了一套基于多输入阻抗的电源分配网络设计与性能分析方法,该方法克服了传统目标阻抗法无法准确表征电源地平面高频特性的缺点。3)在论证电源分配网络中各元件之间动态电荷交换和传输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够在时域准确表征电容和电感在功率及时传输过程中的作用的新方法。建立了一套新的基于功率传输的电源分配网络的设计与性能分析方法,该方法方便、直接、可靠,并为高速电源完整性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新视点。4)探讨了电磁带隙结构在电源噪声抑制中的应用。研究了电磁带隙结构噪声抑制的原理以及应用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电磁带隙噪声隔离墙的概念,应用于数字系统的噪声抑制。在获得超宽带电源噪声抑制的同时,很好地控制了附加的额外成本以及由于电磁带隙结构引起的不利影响。此外,还研究了电磁带隙结构中信号走线的传输特性,为电磁带隙结构的实际应用做好铺垫。5)研究了非理想高速互连的建模与分析技术。非理想互连是严重影响电源完整性、信号完整性和电磁完整性的关键网络。从互连的特性区域出发,阐明了建模的基础与要点;着重探讨了高速连接器和过孔两类典型高速互连的宽带建模技术。建模方法深刻地反映了互连的物理信息和电路结构的紧密关联性,能够很容易地被理解、分析、掌握和应用。本文系统性地研究了电源分配网络设计与性能分析的各个相关领域,研究结果均通过严格的仿真与实验验证,可以直接应用于实际高速数字系统电源的设计与分析。
刘继波[5](2007)在《一氧化钛电解电容器阳极研究》文中认为电解电容器应用广泛,市场十分巨大,每年需求量达数百亿支。因受性能、资源、价格等不同因素的影响,电解电容器阳极材料由铝—钽—铌—低价铌氧化物等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因此研究开发新型电解电容器阳极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研究的一氧化钛电解电容器阳极具有比容高,损耗与漏电流较小,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等优点。以Ti(TiH2)与TiO2固-固反应制备一氧化钛粉末,按烧结型电解电容器的工艺流程:粉末压制成型→阳极烧结→阳极氧化工艺,正交试验及方差分析进行优化的方法对一氧化钛电解电容器阳极制造工艺条件进行了详细研究,采用该工艺制备出的一氧化钛电容器阳极比容为45312μF·V·g-1、损耗tgδ0.316、漏电流(K值)0.00204μA·μF-1·V-1,基本达到SJ/T10030-91非固体电解质钽电容器标准。一氧化钛粉末制备动力学分析表明,O原子在不同物相中的扩散步骤是Ti(或TiH2)与TiO2反应速度的控制步骤,高温焙烧有利于反应速度的提高。借助SEM对烧结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烧结条件对阳极电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机理分析表明,颗粒小或不规则粉末有利于阳极的烧结,但过高的烧结温度会使阳极的空隙度减少,甚至形成闭孔,使得阳极的损耗增大,比容减小。采用EDX分析了氧化膜结构,在磷酸溶液中赋能时,P元素会进入氧化膜中而影响氧化膜的结构及电性能;在五硼酸氨溶液中赋能时没有杂质元素进入氧化膜。一氧化钛作为电解电容器的一种新型材料,目前研究还不足。本研究所制备的一氧化钛阳极虽然达到SJ/T10030-91非固体电解质钽电容器标准,但距应用水平还有很大差距,需要通过后续研究(如:赋能、被膜及封装等)才能使其得到推广和应用。一氧化钛电容器作为一种性能好、成本低、可靠性高的电解电容器大有发展前途,可望在某些领域部分取代钽、铝电解电容器,而成为一种新型的电解电容器,预计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并将带来显着的经济效益。
吕建波[6](2005)在《钽、铌专利研究》文中指出介绍了钽、铌专利文献的检索方案及通过专利方法确定钽、铌技术领域中核心技术的原则,并依据这些原则确定钽、铌技术领域中的核心技术。通过对钽、铌专利的研究,提出宁夏东方钽业股份有限公司应采取的对策。
袁晓波[7](2005)在《电容器用金属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 钽电容器的挑战与发展 传统的电容器用金属丝以钽为主,然而近5年 来,钽电容器的市场份额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除了人 们所关心的失效模式以及高频下的响应外,同样面 临着诸如资源、成本等方面的考验。另外,随着某些 替代品,如铌电容器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都对 钽电容器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沈左权[8](2004)在《宁夏新材料产业规划编制、政策体系及组织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编制并组织实施产业规划是各级政府履行经济调节职能的基本手段之一。结合实践系统研究编制和组织实施区域产业规划的理论及总结实践经验,是理论研究的一项迫切的任务,也是政府更好履行职能的迫切需要。本课题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将学习借鉴并系统归纳产业规划理论及公共管理理论、探讨政府职能转变及规划体制改革,作为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对宁夏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政策体系及组织实施方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力图为各级政府编制和组织实施各类专项产业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文把产业规划理论归纳为:西方政府干预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主要包括增长极理论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现代产业聚集理论等四个方面。对政府职能转变与规划体制改革探讨,包括了西方改革政府治理模式的理论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改善政府宏观调控,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规划体制的改革与完善等四个内容。实证研究包括宁夏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政策支持体系、宁夏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研究等三个方面。其中编制研究主要包括编制《宁夏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的工作过程及《宁夏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政策支持体系研究分为制定产业促进政策和实施“人才工程”两个方面;组织实施研究包括宁夏新材料产业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宁夏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机构及工作制度,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等三个个方面。
何季麟[9](2003)在《中国钽铌工业的进步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文章简要地回顾了九○五厂钽铌工业发展历程 ,并与世界钽铌工业作了对比分析。以详实的资料和基础数据 ,清晰地描述了我国钽铌工业发展现状和技术发展历程及其在世界钽铌工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竞争能力 ;充分阐明了我国稀有金属钽铌资源及其在冶炼、加工技术领域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从国家安全角度及行业整体发展的高度 ,提出了对国内稀有金属钽铌行业进行重组整合和积极开发国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
陆华[10](2003)在《加快推进宁夏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思考》文中认为 信息化是指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改变其运行方式及增强国家功能的进程。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而且也反映着人民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可以说,信息化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综合国力和社会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各个国家都把信息技术和信息化作为自己发展经济的战略。宁夏经济要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二、铌电容器挑战钽电容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铌电容器挑战钽电容器(论文提纲范文)
(1)电容器级钽丝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市场现状 |
2 性能现状 |
3 生产工艺 |
4 代替产品 |
5 存在的问题 |
6 技术与市场展望 |
(2)片式钽电容器浪涌电流失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片式钽电容器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
1.2 片式钽电容器的结构、生产流程、主要性能指标及失效模式 |
1.3 片式钽电容器的浪涌电流失效模式及其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片式钽电容器浪涌电流失效理论概述 |
2.1 闪火击穿理论 |
2.2 电压振荡理论 |
2.3 局部热击穿理论 |
2.4 机械应力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片式钽电容器浪涌电流失效试验研究 |
3.1 闪火击穿试验研究 |
3.1.1 试验方法 |
3.1.2 试验结果及讨论 |
3.1.3 小结 |
3.2 电压振荡试验研究 |
3.2.1 试验方法 |
3.2.2 试验结果及讨论 |
3.2.3 小结 |
3.3 局部热击穿试验研究 |
3.3.1 试验方法 |
3.3.2 试验结果及讨论 |
3.3.3 小结 |
3.4 机械应力试验研究 |
3.4.1 试验方法 |
3.4.2 试验结果及讨论 |
3.4.3 小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片式钽电容器浪涌电流失效机理分析及解决措施 |
4.1 设计环节 |
4.2 生产工艺控制环节 |
4.3 筛选应力环节 |
4.4 应用环节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铌在渣-碳饱和铁间的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铌资源现状 |
1.2 铌的性质 |
1.2.1 铌的物理性质 |
1.2.2 铌的化学性质 |
1.3 铌的应用现状及发展 |
1.3.1 铌应用的现状 |
1.3.2 铌应用的发展 |
1.4 铌矿的类型和提取方法 |
1.4.1 我国铌钽矿物的类型 |
1.4.2 铌精矿的提纯方法 |
1.5 铌铁和金属铌的冶炼方法 |
1.5.1 三种主要的铌铁产品 |
1.5.2 铌铁的生产方法 |
1.5.3 金属铌的还原工艺 |
1.5.4 制备金属铌的新方法 |
1.6 包头铌资源的研究现状 |
1.7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7.1 选题目的 |
1.7.2 选题意义 |
2 实验 |
2.1 实验准备 |
2.2 预熔渣成分的选取 |
2.3 实验检测的内容 |
2.3.1 铁中成分测定 |
2.3.2 渣中成分的测定 |
2.3.3 其它分析检测方法 |
2.4 平衡时间的确立 |
2.5 实验过程 |
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1 预熔渣XRD 衍射分析图谱及分析 |
3.2 铌在渣铁间平衡的热力学分析 |
3.2.1 NbC 的生成对铌的平衡的影响 |
3.2.2 铌铁合金中铌含量对回收率的影响 |
4 活度及平衡常数的热力学计算 |
4.1 铁液中铌活度a_([Nb])的计算及其对平衡的影响 |
4.2 渣中Nb_20_5的活度a(N6205)的计算及其对平衡的影响签 |
4.3 平衡常数K 的计算及吉布斯自由能的推导 |
5 铌在渣铁间的分配系数LNb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高速电路电源分配网络设计与电源完整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Moore定律下的高速高密度 |
1.2 电源完整性设计与分析面临巨大挑战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结构 |
第二章 PDN/PI设计分析及相关问题 |
2.1 引言 |
2.2 PDN组成 |
2.2.1 VRM |
2.2.2 去耦电容器 |
2.2.3 PCB和封装电源地平面 |
2.2.4 芯片电源分配网络 |
2.3 基于目标阻抗的PDN设计方法 |
2.4 PI、SI和EMI协同设计 |
2.4.1 PI、SI和EMI的本质联系 |
2.4.2 基于PDN的SI设计 |
2.4.3 基于PDN的EMI设计 |
2.5 PDN设计的若干问题讨论 |
2.5.1 去耦电容器容量与数量的确定 |
2.5.2 去耦电容器放置与去耦效果 |
2.5.3 平面和材料对PDN性能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多输入阻抗的PDN设计技术 |
3.1 引言 |
3.2 平面PDN的特性 |
3.2.1 PDN的叠加阻抗 |
3.2.2 平面PDN的全局特性和本地特性 |
3.3 多输入叠加阻抗 |
3.3.1 多输入叠加阻抗的定义 |
3.3.2 多输入叠加阻抗的计算方法 |
3.3.3 实例说明 |
3.4 多输入自阻抗 |
3.4.1 多输入自阻抗的定义 |
3.4.2 多输入自阻抗的计算 |
3.4.3 实例说明 |
3.4.4 去耦平面PDN的多输入自阻抗 |
3.5 输入阻抗表征整个PDN的讨论 |
3.6 基于多输入阻抗的复杂平面PDN设计 |
3.6.1 设计技术 |
3.6.2 实例与讨论 |
3.7 时域验证 |
3.7.1 SPICE和FDTD时域验证 |
3.7.2 实验测量验证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功率传输的PDN设计技术 |
4.1 引言 |
4.2 去耦电容器网络时间有限的瞬态响应 |
4.2.1 去耦网络的瞬态响应 |
4.2.2 去耦网络的稳态响应 |
4.3 PDN不连续导致功率传输延迟 |
4.3.1 功率传输延迟的估算 |
4.3.2 功率传输延迟的验证 |
4.4 去耦电容器的时域表征 |
4.4.1 ΔV时常数定义 |
4.4.2 串联电感、串联电阻、电容和噪声容限对ΔV时常数的影响 |
4.4.3 去耦网络的设计原理 |
4.4.4 去耦电容器数目的计算 |
4.5 基于功率传输的高速PDN去耦网络设计 |
4.5.1 去耦网络集总模型的假定 |
4.5.2 ΔV时常数的验证 |
4.5.3 复杂PDN的设计 |
4.5.4 最快去耦电容器的选择 |
4.5.5 去耦电容器的放置与分析 |
4.6 与目标阻抗法的比较 |
4.6.1 PDN输入阻抗的差别 |
4.6.2 目标阻抗法、功率传输法与电源噪声的关系 |
4.6.3 功率传输法的优点 |
4.7 仿真与测试验证 |
4.7.1 FDTD全波验证 |
4.7.2 实验测量验证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磁带隙结构在平面PDN中的噪声抑制 |
5.1 PDN噪声抑制概述 |
5.2 应用EBG结构抑制PDN噪声 |
5.3 多过孔蘑菇状EBG结构 |
5.3.1 多过孔蘑菇状EBG结构 |
5.3.2 宽带噪声抑制 |
5.3.3 带宽展宽的分析 |
5.4 双面EBG结构 |
5.4.1 双面EBG结构带隙特性的研究 |
5.4.2 双面EBG结构的分解与设计 |
5.5 EBG噪声隔离墙 |
5.5.1 双面EBG结构的3-D级联 |
5.5.2 3-D级联EBG隔离墙抑制电磁辐射 |
5.5.3 3-D级联EBG隔离墙抑制SSN |
5.6 混合双面EBG |
5.6.1 EBG结构设计 |
5.6.2 宽带噪声抑制 |
5.7 EBG电源地平面之间信号走线的传输特性 |
5.7.1 平面谐振特性对走线传输特性的影响 |
5.7.2 EBG结构带隙特性对走线传输特性的影响 |
5.7.3 提取走线的特性阻抗 |
5.7.4 实验验证 |
5.7.5 小结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非理想互连的建模与分析 |
6.1 概述 |
6.2 互连线的特性区域 |
6.2.1 集总元件区域 |
6.2.2 RC区域 |
6.2.3 LC区域 |
6.2.4 趋肤效应区域 |
6.2.5 介质损耗区域 |
6.2.6 波导色散区域 |
6.3 集总建模与宽带建模 |
6.3.1 集总建模 |
6.3.2 宽带建模 |
6.4 高速高密度连接器的分布式建模 |
6.4.1 基于TDR测量的高速连接器建模概述 |
6.4.2 MMTL模型 |
6.4.3 MMTL模型的带宽与精度 |
6.4.4 MMTL模型与MLC模型的比较 |
6.4.5 自动化建模技术 |
6.4.6 模型的实验验证 |
6.4.7 小结 |
6.5 基于电流通路的过孔建模与分析 |
6.5.1 过孔建模概述 |
6.5.2 电源地平面对宏模型 |
6.5.3 单个完全切换过孔的建模 |
6.5.4 完全切换过孔耦合的建模 |
6.5.5 部分切换过孔的建模 |
6.5.6 包含短路孔和去耦电容器的建模与分析 |
6.5.7 过孔建模小结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成果 |
7.2 PDN/PI研究展望 |
附录A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5)一氧化钛电解电容器阳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解电容器简介 |
1.1.1 电解电容器的特点及性能指标 |
1.1.2 电解电容器的生产工艺 |
1.2 电解电容器的发展及市场状况 |
1.2.1 电解电容器在技术方面的发展 |
1.2.2 电解电容器的市场的发展及现状 |
1.3 选题背景 |
第二章 试验方案及研究方法 |
2.1 引言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4 主要技术路线 |
2.5 试验研究方法 |
2.5.1 一氧化钛的制备工艺研究 |
2.5.2 阳极制造工艺研究 |
2.5.3 赋能工艺研究 |
2.5.4 物相分析(XRD) |
2.5.5 组织形貌(SEM) |
2.5.6 阳极氧化膜结构(EDX) |
2.5.7 粉末、阳极电性能测试(比容、损耗、漏电流) |
第三章 一氧化钛的制备及电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研究思路 |
3.3 实验部分 |
3.3.1 制备方法的选择 |
3.3.2 试验原料、设备、方法及工艺流程 |
3.3.3 实验条件的确定 |
3.3.4 实验优化 |
3.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 动力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一氧化钛电解电容器阳极制造工艺研究 |
4.1 引言 |
4.1.1 烧结的基本原理 |
4.1.2 一氧化钛电解电容器阳极烧结的作用 |
4.2 研究思路 |
4.3 实验部分 |
4.3.1 试验原料、设备及方法 |
4.3.2 实验条件的确定 |
4.3.3 实验优化 |
4.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 一氧化钛电解电容器阳极烧结机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阳极赋能工艺研究 |
5.1 引言 |
5.2 研究思路 |
5.3 实验部分 |
5.3.1 试验原料、设备及方法 |
5.3.2 赋能液的选择 |
5.3.3 实验条件的确定 |
5.3.4 实验优化 |
5.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 氧化膜结构研究 |
5.4.1 研究方法 |
5.4.2 结果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8)宁夏新材料产业规划编制、政策体系及组织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 言 |
1.1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2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区域产业规划的理论 |
2.1 西方政府干预理论 |
2.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
2.2.1 增长极理论 |
2.2.2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
2.3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
2.4 现代产业聚集理论 |
第三章 政府职能转变与规划体制改革 |
3.1 改革政府治理模式的理论探讨 |
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
3.3 改善政府宏观调控,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
3.4 规划体制改革 |
第四章 宁夏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研究 |
4.1 制定并组织实施新材料产业规划的意义 |
4.2 宁夏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 |
4.3 《宁夏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
第五章 政策支持体系研究 |
5.1 制定产业促进政策 |
5.2 实施“人才工程” |
第六章 宁夏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研究 |
6.1 宁夏产业园区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现状分析 |
6.2 建立和完善产业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
6.3 宁夏新材料产业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研究 |
6.4 宁夏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机构 |
6.5 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中国钽铌工业的进步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企业简介 |
2 钽、铌金属的发展 |
2.1 钽、铌金属的发现、应用与发展现状 |
2.2 电容器级钽粉发展概述 |
2.3 钽资源的供需矛盾 |
3 九○五厂钽产业的发展 |
3.1 九〇五厂进步、发展概况 |
3.2 九〇五厂钽粉技术、产品发展进程 |
4 九〇五厂钽铌冶炼技术的发展 |
4.1 氟钽酸钾钠还原制取钽粉方法及反应机理 |
4.2 电容器级钽粉制取过程对氧、氮的有效调控 |
4.3 钽粉物理性能的改进 |
5 我国钽、铌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
5.1 存在的问题 |
5.2 应采取的对策 |
(10)加快推进宁夏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快宁夏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
1. 信息化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
2. 信息化将有力推动经济的增长。 |
3. 信息化是产业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
4,加快信息化将有力地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保证国家安全。 |
5. 加快宁夏信息化进程,可以加快宁夏经济发展。 |
二、宁夏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
三、宁夏信息化发展的建议措施 |
1. 尽快提高全区人民对国民经济信息化战略地位的认识。 |
2.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
四、积极推进宁夏大中型企业的信息化 |
五、为加快信息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
六、加快培养信息化人才 |
四、铌电容器挑战钽电容器(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容器级钽丝的现状与展望[J]. 张晓,万庆峰,刘云峰,马跃忠,童泽堃,杨文明,韩鹏. 电子元件与材料, 2013(06)
- [2]片式钽电容器浪涌电流失效研究[D]. 潘齐凤.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1)
- [3]铌在渣-碳饱和铁间的平衡研究[D]. 赵珉.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0(03)
- [4]高速电路电源分配网络设计与电源完整性分析[D]. 张木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12)
- [5]一氧化钛电解电容器阳极研究[D]. 刘继波. 中南大学, 2007(05)
- [6]钽、铌专利研究[J]. 吕建波. 稀有金属快报, 2005(05)
- [7]电容器用金属丝[J]. 袁晓波. 稀有金属快报, 2005(01)
- [8]宁夏新材料产业规划编制、政策体系及组织实施研究[D]. 沈左权. 天津大学, 2004(04)
- [9]中国钽铌工业的进步与展望[J]. 何季麟. 中国工程科学, 2003(05)
- [10]加快推进宁夏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思考[J]. 陆华. 市场经济研究,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