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郑州铁路局电子计算技术中心成立20周年——郑州铁路局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论文专辑(论文文献综述)
张子鸣[1](2021)在《基于建筑作品统计分析的西安市当代建筑理论梳理》文中研究说明1949年至今,西安地区的建筑业平稳发展,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到现在的较为成熟的设计阶段,西安市落成了大量的建筑作品,也形成了一定的地域风格以及创作理念。通过对西安市70年以来的建筑作品统计分析,对西安市的建筑创作与理论研究具有参考意义。首先,论文尽可能科学全面地收集到各类别建筑作品:办公、居住、商业、金融、体育、文化、医疗等建筑。根据建筑不同功能分类和设计单位研究、建筑作品区域等几个分类收集。然后,运用计量史学等方法对其进行外部数据特征和理论研究特征的分析,内外、纵横对比展开。在“数据特征”分析部分,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将收集到的建筑作品按每种类型进行年度变化、设计单位分布、建筑作品区域、获奖作品与未获奖作品数量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通过数据统计从侧面映射出西安市建国以来建筑的发展动向。在“理论研究特征”分析部分,在70年以来各个历史分期下,本文主要选取了建筑形态特征、构图设计特征进行分析,在形态特征方面采用了定量结合定性的分析方法,对西安市近70年以来的各类建筑的形态特征有了一定的梳理,在构图理论方面主要运用定性并结合一些图示的分析方法,对各类建筑进行了梳理。最后,依据本文统计的数据,归纳出西安市当代建筑在各时段下的发展趋势,结合各个时期的建筑特征,梳理出西安市当代建筑在各个时段下的理论倾向,以此希望对未来西安市乃至陕西省的建筑理论研究提供研究资料以及参考。
张舒航[2](2021)在《1949-1999年中国革命战争文学书籍封面的图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中国革命战争题材文学书籍封面图像为主要研究对象,用图像学方法和社会记忆与文化记忆理论,对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等书籍封面图像进行研究,总结封面图像的视觉表现特征,挖掘其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本论文共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革命战争文学、书籍封面图像的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介绍选题来源与依据、研究意义及价值,选题相关的文献综述,阐述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和重点、难点与创新点;第二章梳理了中西战争文学的历史发展、1949-1999年革命战争文学书籍的出版以及书籍设计概况;第三章重点分析了1949-1999年中国革命战争文学书籍封面的代表性主题图像及内涵,用图像学方法与社会记忆理论分别对红军长征主题图像、抗日战争主题图像、解放战争主题图像、抗美援朝主题图像进行分析;第四章总结了1949-1999年中国革命战争文学书籍封面图像的特征,阐述了研究新中国革命战争书籍封面图像的价值与意义。本文认为,革命战争文学书籍封面图像以浓缩的、视觉化的方式,表现了文学作品中的革命战争内容,形成了具有共同特征和连续性的图像谱系;封面图像在人物刻画、场景表现、图形符号、表现形式等方面呈现出类型化的表现方式和较强的延续性,形成了新中国战争文学封面图像的特定表现经验与传统。在1949-1999年的五十年间,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社会、文化因素为这些书籍封面图像打下了时代的印记。革命战争文学书籍封面图像在内容表达上的历史性、主题性,艺术表现上的叙事性、写实性及类型化手法为当代视觉艺术创作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肖云峰[3](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时代。巡视工作作为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维护党纪的重要手段,被确定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党的巡视工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创立、发展和完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的组织、落实党的指示、维护党的纪律、净化党的肌体、密切党群关系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迈向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巡视工作,每轮中央巡视工作完成后,习近平同志都主持中央政治局或其常委会议听取汇报,并作重要讲话,指示部署工作。巡视工作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齐头并进,大放异彩。在实践方面,明确巡视工作定位,强化中央直接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巡视组组长库,实行“一次一授权”“三个不固定”,开展专项巡视,推行“巡查式”“点穴式”“回访式”“机动式”巡视,强调政治担当,推动巡视成果运用,顺利实现一届任期巡视全覆盖、做到全国“一盘棋”;在制度方面,两次修改巡视工作条例,制定相关配套规定,建立“十大协调机制”,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在理论方面,提出中央巡视工作方针、政治巡视等理论成果,理论框架不断完善。党的十九大以来,巡视工作继续深化,新党章将巡视巡察工作作为独立一条进行规定,党中央制定印发了中央巡视工作五年规划,巡视工作被纳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包括巡视监督在内的“四个全覆盖”权力监督格局正在形成。截止2020年8月份,十九届中央巡视工作已经开展五轮,其中创造性地将巡视整改和脱贫攻坚列入巡视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前,巡视工作正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初心、不辱使命,在维护党中央权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党的自我净化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前行。巡视工作永远在路上,当前虽然取得一系列瞩目成就,但总的来看还处于创新发展、不断完善过程中,在组织架构、制度体系、工作机制、理论研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尚需完善之处。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马克思经典理论和西方关于权力监督制约思想为理论基础和借鉴,通过文献分析、历史分析、系统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重点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的发展历程、实践现状和理论发展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的深入分析归纳和总结提升,以期挖掘展现第一手的基础资料,提炼总结巡视工作理论,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建设性的发展完善路径。本文按照党内巡视工作理论基础研究-历史演化分析-当前发展述评-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路,共分六章展开研究论述。在理论基础研究部分,首先在总结分析学界对巡视制度定义基础上,突破以往片面化的描述,将党内巡视制度定义为党政机关为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内监督,而通过严格程序制定的,涵盖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巡视机构开展巡视监督的规章制度等文件规定,以及由此形成的工作体系及相应工作机制、工作规则的总称。并通过与构成“四个全面覆盖”的其他三种监督方式,即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的比较分析,进一步厘清巡视监督的的概念,并概括出巡视工作的政治性、社会性、权威性等基本属性。对巡视工作理论基础和借鉴从中国古代巡视监察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西方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分析。在历史演化分析部分,将党内巡视工作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创立阶段、建国初期曲折前进阶段和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的恢复完善阶段进行研究,对历史脉络进行了考查梳理,总结归纳了阶段发展特征。特别对于现阶段研究尚少的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期间巡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史料挖掘,补充了诸如年度巡视工作情况等珍贵资料。总结了巡视工作在历史发展中所取得的保证了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加强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打牢了群众关系和执政基础等历史成效。在当前发展述评部分,首先,论述了党内巡视工作适应了新时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辅助全面依法治国,促进全面从严治党,在时代发展中发挥了应有作用。其次,对新时代巡视工作的实践创新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其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实现了一届党委任期之内巡视全覆盖,高效运用巡视成果,保证巡视工作取得实效。其中,特别结合2015年和2017年两次修订修改巡视工作条例情况,对巡视工作体系设计与运行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再次,对新时代巡视工作的理论创新进行了全面归纳,具有开创性的提炼总结了巡视工作思想、巡视工作方针、政治巡视等理论成果。在未来发展路径部分,首先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巡视工作所取得的珍贵工作经验,即巡视工作要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增强巡视工作权威,要坚持创新驱动,深入挖掘工作潜力,要坚持制度建设,依法依规开展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回归巡视监督本位,要坚持群众路线,打造公开透明形象。在此基础之上,指出当前巡视工作在发现问题、成果运用、工作网络、理论研究等方面面临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要通过提高巡视工作质量、构建巡视监督网络、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理论研究等措施与路径改进发展巡视工作。
李育家[4](2019)在《既有石长铁路施工计划管理及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路局”或“广州局集团”)管内,石长铁路是该铁路局有史以来第一条在单线半自动闭塞、非电气化铁路基础上,进行增建第二线并同步进行自动闭塞和电气化改造的既有线铁路。增建、改造完成后,湖南省政府和广州局集团随即又在该线路上开行了时速160km/h动车组列车,这在全路都属首创。论文以既有石长铁路施工计划管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既有铁路施工计划的管理过程和内容,并讨论了施工计划管理对施工维修作业安全、效率的影响因素及施工现场协调等问题。论文分别绘制了高速铁路综合维修生产一体化作业流程示意图、人工铺轨施工工艺流程图等,以上图示从作业流程和施工工艺的角度,剖析施工作业过程,使施工方案制订、施工计划安排结合施工作业过程。具体做法为,根据施工工艺测算单项施工所需天窗时分,如某一项施工在实施过程中,在非天窗调整日进行施工作业时,其在一个天窗点内作业所需时分大于施工所在线路(分繁忙干线和干线)图定天窗时分(石长铁路属干线,图定天窗时分为施工天窗180分钟、维修天窗120分钟)。原则上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施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广州局集团公司施工办”,由广州局集团运输部负责日常管理)施工月计划管理工程师会要求施工单位重新优化施工方案和作业流程,完善施工工艺,分劈单个天窗日施工工作量,压缩单次施工要点时分。当然,如果施工单位在分劈优化后,单次施工天窗所需时分确实无法小于图定天窗时分的,由广州局集团公司施工办召集相关部门和单位召开专项施工计划协调会,根据会议研究结果,按规定由广州局集团公司施工办向中国铁路总公司(以下简称“总公司”)调度部拍发请示电报。本文基于施工计划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信息化、大数据化为发展背景,通过分析既有铁路施工计划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完善施工计划管理规章体系、优化既有石长铁路施工计划管理、严格施工延点考核促施工计划兑现、加强石长铁路开行动车组后施工计划管理、提高安排施工计划的服务意识等角度,提出了既有石长铁路施工计划管理优化建议与举措。作者寄希望通过对既有石长铁路施工计划管理及优化研究,在预防石长铁路施工、行车事故,提高施工效率、区间使用率和天窗综合利用率等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
宁靖[5](2019)在《北羊公司调度系统服务营销改进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运输调度是铁路日常运输组织的指挥中枢,分别代表各级领导组织指挥日常运输工作。强化调度集中统一指挥是确保运输安全、保证客货运输及国家重点运输、提高客货服务质量的需要。当前我国铁路运输调度系统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企业之间的营销也尤为激烈。只有改善服务营销,为客户创造价值,提供良好的服务,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取得铁路运输调度系统的营销优势。文章以该公司为案例,利用了SWOT分析法、PEST分析法和STP分析法,对该公司铁路运输调度系统的服务营销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回顾了服务营销的相关理论,并且对文章研究的相关分析工具进行了介绍,随后对该公司服务营销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描述分析,对该公司铁路运输调度系统的服务,营销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该公司铁路运输调度系统营销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利用STP分析法对该公司铁路运输调度系统的营销进行了市场的细分和定位分析,最后提出了服务营销的改进策略,文章的研究发现:(1)从宏观环境而言,文章铁路调度系统目前面临着良好的国家政策支持,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为铁路的调度系统的营销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随着铁路调度系统的技术日趋成熟,铁路交通系统发展机遇大好。从微观环境而言,目前公司内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方式,并且企业的基本财务能力较好,服务营销模式已经较为成熟,铁路调度系统的服务营销,整体上面临着较好的内外部形势。(2)论文对该公司铁路调度系统的客户以及需求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将公司的客户按照经济实力,客运和货物量分成不同的类别,提出要按照客户的实际需求,对企业的产品和营销方式进行改善,以更好适应市场的需要,用户的需要。(3)该公司需要制定长期服务的客户需求策略,并且制定完善的服务营销考核指标,提升服务营销绩效,与此同时要根据客户的综合性需求,对客户的个性需求,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服务营销策略,另外还需要秉承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注重客户关系的维护,利用先进的CRM系统对客户进行跟踪性的分析,改进服务营销策略。
佘振国[6](2012)在《铁路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安全监督管理是保障铁路安全运输生产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随着铁路全面提速和高速铁路建设的全面展开,如何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督管理、确保提速安全持续稳定,一直是铁路部门长期关心的重要问题。目前,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铁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缺乏完整的信息系统支撑手段,尚未形成全路统一的安全检查监测信息保障体系。建设铁路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符合建立、健全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实际要求,可以进一步规范铁路安全生产行为,提高铁路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论文首先详细阐述了国内外铁路安全保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然后就铁路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进行了研究。依据软件工程的理论,对铁路安全监督管理进行了4个核心业务的业务流程分析、系统功能需求分析、用户需求分析和数据需求分析,提出了基于B/S模式、全路统一、部局2级部署、部局站段3级联网应用的铁路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架构模式,解决了跨专业的信息共享、安全检查问题闭环处理、事故及设备故障闭环处理、安全综合评价等关键问题。通过建立的设备监测系统接口标准及统一的故障报警转换方案,整合、接入既有成熟的各专业设备监测系统的信息,实现跨专业的监测报警信息的共享、查询服务;基于工作流技术,详细分析安全检查问题、事故及设备故障的信息流,完成安全检查问题、事故及设备故障的网络化闭环处理;通过对铁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的关键技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权重的关联度评价和属性数学评价模型的探讨,完成了基于属性数学的安全综合评价技术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同时论文中对系统的建设目标、模块化功能结构、网络结构、数据库设计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设计。系统采用.net的分层组件化开发架构,实现了监测报警信息处理、安全检查信息处理、事故调查分析处理、综合信息服务和系统维护管理等功能。系统经郑州铁路局的试点实施与运行,很好地服务于铁路的安全监督管理业务,成为各级安全管理人员重要的安全管理工具。通过建立全路统一的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铁道部、铁路局和站段的铁路安全监督管理三级联网和安全信息的信息共享,为各级安全管理人员提供安全信息的分级分类管理、综合运用、分析决策和信息共享服务,实现监测报警信息处置、安全检查信息处置、事故调查分析处置和综合分析处置四个闭环管理,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及解决关键性、倾向性、前瞻性安全问题的能力,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卢红玲[7](2010)在《铁路文献资源建设特色化探讨》文中指出21世纪,我国图书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新形势下,特色化和网络化建设是图书馆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思路。近几年来,很多图书馆都加快了数字资源建设的步伐,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化信息收藏体系,形成自身鲜明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在信息资源共享中体现优势,具有存在价值。本文结合郑州铁路局图书馆文献资源特色化建设的历程,提出了特色化建设的总体思想及策略,分析了铁路局图书馆现状、发展模式以及特色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图书馆特色资源组织与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孙汉武[8](2010)在《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交通运输市场需求旺盛、铁路建设迅猛增长、铁路技术装备更新换代、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等与铁路交通安全有关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和谐铁路的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正常稳定发展,其安全保障问题迫在眉睫。因此,认清铁路交通安全形势,保障铁路交通安全的措施和方法,深入推进安全基础建设,建立起铁路交通安全评价体系及铁路安全保障体系,是确保持续铁路安全稳定的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本文结合国家科技部科研计划项目、铁道部科研计划项目,对国际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了我国铁路实施安全保障管理的现状;基于安全生产保障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的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我国铁路行车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及安全检查、监测、监控装备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及其主要建设内容,建立了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主要工作平台——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查研究我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的现状,分析我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我国实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2.对国际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相关行车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和运用现状的调查研究,总结和分析我国可以借鉴的主要经验。3.结合我国铁路发展的需要,提出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监控系统装备技术发展方向和装备集成建议。4.提出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体系的内涵和建设的主要内容。5.详细分析铁路安全检查监洲保障信息服务平台的设备及用户需求,研究各类安全检测信息接入方式及联网监控标准,提出建立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信息集成和资源共享的技术方案,完成该平台的总体设计,并开发该平台系统。6.以郑州铁路局为背景,应用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检测了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验证平台的功能和应用效果。
本刊编辑部[9](2003)在《郑州铁路局电子计算技术中心成立20周年——郑州铁路局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论文专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郑州铁路局位于全国路网中心(如封面所示),该局与7个路局相邻,所辖多个铁路枢纽与营业线路纵横交织成网,其线路贯通3省,并延至4省1市地区,构成东达沿海、南通两广、西连川甘、北接京津的铁路网络。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该局配属的运营装备其固定资产原值,居全路第一位。
陈明威,陈周堂[10](2003)在《光辉的20年——庆祝郑州铁路局电子计算技术中心成立20周年》文中认为介绍了郑州铁路局计算机应用与发展的历程,总结了信息系统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二、郑州铁路局电子计算技术中心成立20周年——郑州铁路局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论文专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郑州铁路局电子计算技术中心成立20周年——郑州铁路局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论文专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建筑作品统计分析的西安市当代建筑理论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西安建筑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建筑作品与理论转译方法相关研究 |
1.2.3 国内外计量史学研究现状 |
1.2.4 计量史学方法下建筑学领域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当代西安建筑发展概况 |
2.1 历史分期划分依据 |
2.1.1 1949-1952年 |
2.1.2 1953-1957年 |
2.1.3 1958-1964年 |
2.1.4 1965-1976年 |
2.1.5 1977-1989年 |
2.1.6 1990-2000年 |
2.1.7 2000年至今 |
2.2 西安当代建筑发展概述 |
2.2.1 新中国成立后 |
2.2.2 改革开放后 |
2.2.3 二十一世纪以来 |
2.3 西安城市建设相关政策 |
2.3.1 建筑风貌控制 |
2.3.2 汉唐风貌区 |
2.3.3 明清风貌区 |
2.3.4 风貌协调区 |
2.3.5 现代建筑区 |
2.4 本章小结 |
3 建筑作品的数据统计分析 |
3.1 资料收集流程 |
3.1.1 建筑作品定义 |
3.1.2 地方志与城建档案 |
3.1.3 确定建筑设计机构 |
3.1.4 建筑作品收集 |
3.2 建筑理论研究范围 |
3.3 建筑作品分类 |
3.4 建筑作品统计分析 |
3.4.1 建筑作品类型统计 |
3.4.2 创作团队量化分析 |
3.4.3 建筑作品地理分布 |
3.4.4 建筑作品数量分析 |
3.5 本章小节 |
4 建筑作品的理论特征分析 |
4.1 研究框架的确定 |
4.2 建筑形态特征 |
4.2.1 居住类建筑 |
4.2.2 酒店、金融与商业类建筑 |
4.2.3 文化类建筑 |
4.2.4 办公类建筑 |
4.2.5 医疗类建筑 |
4.2.6 教育类建筑 |
4.3 建筑构图特征 |
4.3.1 1949-1952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
4.3.2 1953-1957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
4.3.3 1958-1964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
4.3.4 1965-1989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
4.3.5 1990-2000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
4.3.6 2001-2010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
4.3.7 2011年—至今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特征总结 |
5.1.1 数据特征总结 |
5.1.2 理论特征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一)图录 |
(二)表录 |
附录2 |
致谢 |
(2)1949-1999年中国革命战争文学书籍封面的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革命战争文学、书籍封面图像的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
1.2 选题来源与依据 |
1.3 研究意义及价值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4.2 文献综述总结 |
1.5 基本内容及研究方法 |
1.5.1 基本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6.1 重点 |
1.6.2 难点 |
1.6.3 创新点 |
2 革命战争文学书籍的出版及其书籍设计 |
2.1 中西战争文学的历史发展 |
2.1.1 西方战争文学概况 |
2.1.2 中国战争文学概况 |
2.2 1949-1999 年革命战争文学书籍的出版 |
2.2.1 1949-1966 年:繁荣与盛行 |
2.2.2 1966-1976 年:停滞与低潮 |
2.2.3 1976-1999 年:创作与再版 |
2.3 革命战争文学书籍设计概观 |
2.3.1 革命战争文学书籍设计的整体概况 |
2.3.2 革命战争文学书籍封面图像的表现形式 |
本章小结 |
3 1949-1999 年中国革命战争文学书籍封面的代表性主题图像 |
3.1 红军长征主题图像 |
3.1.1 红军长征图像的创作背景 |
3.1.2 红军长征图像与集体记忆的建构 |
3.1.3 1949-1999 年红军长征图像中的书籍封面图像 |
3.2 抗日战争主题图像 |
3.2.1 抗日战争图像的创作背景 |
3.2.2 抗日战争图像与集体记忆的建构 |
3.2.3 1949-1999 年抗日战争图像中的书籍封面图像 |
3.3 解放战争主题图像 |
3.3.1 解放战争图像的创作背景 |
3.3.2 解放战争图像与集体记忆的建构 |
3.3.3 1949-1999 年解放战争图像中的书籍封面图像 |
3.4 抗美援朝主题图像 |
3.4.1 抗美援朝图像的创作背景 |
3.4.2 抗美援朝图像与集体记忆的建构 |
3.4.3 1949-1999 年抗美援朝图像中的书籍封面图像 |
本章小结 |
4 革命战争文学书籍封面图像的特征与价值 |
4.1 1949-1999 年中国革命战争文学书籍封面图像的特征 |
4.1.1 内涵表达特征 |
4.1.2 艺术表现特征 |
4.2 1949-1999 年中国革命战争文学书籍封面图像的价值 |
4.2.1 历史记忆价值 |
4.2.2 艺术创作借鉴 |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书目 |
附录 B 图片来源 |
附录 C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美术编辑陈亦逊访谈录 |
附录 D 北京印刷学院高级技师田子林访谈录 |
附录 E 1949-1999 年中国革命战争文学书籍封面代表性图像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的理论分析 |
2.1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的基本内涵 |
2.1.1 巡视的概念界定 |
2.1.2 巡视工作的基本属性 |
2.1.3 巡视工作制度体系构成 |
2.2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的理论分析 |
2.2.1 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 |
2.2.2 理论渊源-中国古代巡视监察思想 |
2.2.3 理论借鉴-西方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 |
2.3 巡视监督与其他监督方式的比较 |
2.3.1 巡视监督与纪律监督 |
2.3.2 巡视监督与监察监督 |
2.3.3 巡视监督与派驻监督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的发展历史考查 |
3.1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的发展历程 |
3.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创立阶段 |
3.1.2 建国初期的曲折前进阶段 |
3.1.3 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的恢复完善阶段 |
3.2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历史发展中取得的主要成效 |
3.2.1 保证了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
3.2.2 加强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
3.2.3 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 |
3.2.4 打牢了群众关系和执政基础 |
第四章 新时代巡视工作的创新发展 |
4.1 新时代巡视工作发展的时代适应性 |
4.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巡视工作提供保障 |
4.1.2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巡视工作促进推动 |
4.1.3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巡视工作相辅相成 |
4.1.4 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巡视工作深入发力 |
4.2 新时代巡视工作的实践创新 |
4.2.1 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
4.2.2 顺利实现巡视全覆盖 |
4.2.3 高效运用巡视成果 |
4.3 新时代巡视工作发展的理论创新 |
4.3.1 巡视工作思想 |
4.3.2 巡视工作方针 |
4.3.3 政治巡视 |
第五章 新时代巡视工作体系设计与运行机制创新 |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两次修订完善 |
5.1.1 《巡视工作条例》2015 年的修订变化 |
5.1.2 《巡视工作条例》2017 年的修改变化 |
5.1.3 巡视工作条例修订完善的现实意义 |
5.2 新时代巡视工作的基本原则 |
5.2.1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
5.2.2 实事求是、依法依规 |
5.2.3 依靠群众、发扬民主 |
5.3 新时代巡视工作的组织基础 |
5.3.1 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及其职责 |
5.3.2 巡视工作办公室及其职责 |
5.3.3 巡视组及其职责 |
5.4 新时代巡视工作的纪律与责任 |
5.4.1 巡视工作领导机关的纪律与责任 |
5.4.2 巡视工作配合部门的纪律与责任 |
5.4.3 巡视工作人员的纪律与责任 |
5.4.4 被巡视单位的纪律与责任 |
5.5 新时代巡视工作的运行机制 |
5.5.1 巡视工作的两层客体 |
5.5.2 巡视工作手段及协调机制 |
5.5.3 巡视工作程序及流程模块化设计 |
第六章 巡视工作的未来发展 |
6.1 新时代巡视工作的经验启示 |
6.1.1 坚持统一领导,增强巡视工作权威 |
6.1.2 坚持创新驱动,深入挖掘工作潜力 |
6.1.3 坚持制度建设,依法依规开展工作 |
6.1.4 坚持问题导向,回归巡视监督本位 |
6.1.5 坚持群众路线,打造公正透明形象 |
6.2 新时代巡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
6.2.1 巡视发现问题能力欠缺 |
6.2.2 巡视成果运用不够扎实 |
6.2.3 巡视监督网络尚未完备 |
6.2.4 巡视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
6.2.5 巡视理论研究还显薄弱 |
6.3 巡视工作今后发展完善的路径探索 |
6.3.1 提高巡视工作质量 |
6.3.2 构建巡视监督网络 |
6.3.3 完善巡视制度建设 |
6.3.4 加强巡视理论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既有石长铁路施工计划管理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在本领域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铁路营业线施工计划管理概述 |
2.1 铁路营业线施工计划管理的作用 |
2.2 国外典型施工计划管理模式简介 |
2.3 我国既有铁路施工计划管理简介 |
2.4 国铁的营业线施工计划管理机制 |
2.4.1 我国铁路营业线施工计划管理岗位设置 |
2.4.2 我国铁路营业线施工计划管理机构职责 |
2.4.3 既有石长铁路施工计划管理的工作流程 |
2.4.4 我国铁路营业线施工计划管理工作制度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既有铁路施工计划管理 |
3.1 既有铁路施工计划管理概述 |
3.1.1 既有铁路施工计划管理定义 |
3.1.2 既有铁路施工计划管理分类 |
3.1.3 既有铁路施工计划管理规律 |
3.2 既有铁路施工计划管理工作特点 |
3.2.1 目标侧重不同 |
3.2.2 资源占用不同 |
3.2.3 管理力度不同 |
3.2.4 结合部难管理 |
3.3 既有铁路施工计划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3.3.1 既有铁路施工计划管理导致事故典型案例 |
3.3.2 既有铁路施工计划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既有石长铁路施工计划管理 |
4.1 既有石长铁路施工计划管理模式 |
4.2 既有石长铁路施工计划管理影响 |
4.2.1 人的因素对既有石长铁路施工计划影响 |
4.2.2 设备因素对既有石长铁路施工计划影响 |
4.2.3 环境因素对既有石长铁路施工计划影响 |
4.2.4 管理因素对既有石长铁路施工计划影响 |
4.3 既有石长铁路增建第二线施工计划管理 |
4.3.1 既有石长铁路增建第二线施工计划管理不足 |
4.3.2 既有石长铁路增建第二线施工阶段划分 |
4.4 既有石长铁路增建第二线剩余工程施工计划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既有石长铁路施工计划管理优化研究 |
5.1 优化规章制度 |
5.1.1 确保规章制度的完整性 |
5.1.2 确保规章制度的时效性 |
5.1.3 确保规章制度的准确性 |
5.1.4 确保规章制度的直观性 |
5.1.5 配套完善修程修制改革 |
5.1.6 制定防止漏交命令措施 |
5.2 优化运输组织 |
5.2.1 实行施工分号列图 |
5.2.2 加强施工现场协调 |
5.2.3 完善施工信息平台 |
5.2.4 完善车站可视系统 |
5.2.5 优化调车天窗设置 |
5.3 优化知识培训 |
5.3.1 培训优化车务专业管理知识 |
5.3.2 培训优化施工计划管理知识 |
5.3.3 培训优化天窗综合利用知识 |
5.3.4 培训优化施工实施工艺知识 |
5.3.5 培训优化施工正点组织知识 |
5.3.6 培训优化动车天窗计划知识 |
5.3.7 培训优化计划文字表述知识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5)北羊公司调度系统服务营销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调度系统发展历程及北羊公司简介 |
2.1 调度系统发展历程 |
2.1.1 调度系统的历史背景 |
2.1.2 调度系统的发展过程 |
2.1.3 调度系统总体设计和主要功能 |
2.1.4 调度系统收入情况 |
2.1.5 调度系统营销发展的瓶颈 |
2.2 北羊公司概况 |
2.2.1 公司主要产品介绍 |
2.2.2 组织架构 |
2.2.3 从业人员构成 |
2.3 北羊公司发展历程 |
2.4 北羊公司经营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北羊公司调度系统的环境分析 |
3.1 调度系统发展的PEST分析 |
3.1.1 国家政策及铁总政策对调度系统的影响 |
3.1.2 经济发展对调度系统的影响 |
3.1.3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调度系统的影响 |
3.1.4 技术变化对调度系统的影响 |
3.2 调度系统的微观环境分析 |
3.3 北羊公司调度系统发展的SWOT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北羊公司调度系统的STP分析 |
4.1 调度系统市场需求细分 |
4.2 调度系统目标市场选择 |
4.3 调度系统市场定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北羊公司调度系统服务营销7P分析 |
5.1 调度系统7P分析 |
5.2 调度系统服务理念 |
第六章 北羊公司调度系统的服务营销改进策略 |
6.1 长期服务客户需求策略 |
6.2 满足客户综合性需求策略 |
6.3 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策略 |
6.4 顾客关系维护的策略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铁路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我国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
1.3 建设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本人工作情况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系统开发中的相关理论技术 |
2.1 NET 开发平台 |
2.2 基于.NET 的分层组件化开发框架 |
2.2.1 各个层次说明 |
2.2.2 各层功能设计 |
2.3 WebService 技术 |
2.4 基于属性数学的铁路安全综合评价技术 |
2.4.1 综合评价铁路交通安全的关键技术 |
2.4.2 综合安全评价实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建设目标 |
3.2 业务流程分析 |
3.3 功能需求分析 |
3.4 用户需求分析 |
3.5 数据需求分析 |
3.6 数据量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4.3 与相关系统间数据流分析 |
4.4 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
4.5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
4.6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7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7.1 数据库设计规范 |
4.7.2 数据库对象设计 |
4.7.3 数据库安全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实现与开发运行环境 |
5.1.1 系统开发环境 |
5.1.2 系统运行环境 |
5.2 系统接口方案与实现 |
5.2.1 接口框架体系 |
5.2.2 接口方案 |
5.2.3 数据接口实现 |
5.3 主要子系统的实现 |
5.3.1 系统登录及首页 |
5.3.2 事故调查分析子系统 |
5.3.3 安全检查信息处理子系统 |
5.3.4 监测信息处理子系统 |
5.3.5 系统维护管理子系统 |
5.4 郑州铁路局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及效益分析 |
5.4.1 应用概况 |
5.4.2 功能使用情况 |
5.4.3 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铁路交通安全面临的新形势 |
1.2 国外铁路安全管理现状 |
1.3 我国铁路安全监测保障系统发展现状 |
1.4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
2.1 我国铁路事故故障管理问题分析 |
2.2 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督问题分析 |
2.3 我国铁路安全监测监控装备现状 |
2.4 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存在问题分析 |
2.5 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完善建议 |
2.6 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发展方向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框架设计 |
3.1 铁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
3.2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需要建设的主要内容 |
3.3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 |
3.4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需求分析 |
4.1 用户分类 |
4.2 用户需求 |
4.3 数据需求 |
4.4 业务流程分析 |
4.5 数据流程分析 |
4.5 平台功能需求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总体设计 |
5.1 平台建设目标 |
5.2 平台总体设计 |
5.3 平台功能设计 |
5.4 数据库设计 |
5.5 接口设计 |
5.6 运行环境设计 |
5.7 安全设计 |
5.8 关键技术研究 |
5.9 技术创新点 |
5.10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的实现 |
6.1 开发平台及应用环境 |
6.2 平台应用功能构成 |
6.3 事故调查分析处理子系统 |
6.4 监测报警信息处理子系统 |
6.5 安全检查信息处理子系统 |
6.6 综合信息服务子系统 |
6.7 系统维护管理子系统 |
6.8 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 |
6.9 本章小结 |
第7章 应用实例 |
7.1 项目背景简介 |
7.2 系统建设情况 |
7.3 全局安全信息看板 |
7.4 安全监督管理核心业务管理 |
7.5 故障分析与跟踪 |
7.6 系统运行效果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 我国行车安全监控设备/系统部署运用情况研究 |
1 移动设备 |
2 固定设备 |
3 自然灾害 |
4 视频监控 |
5 应急救援 |
(10)光辉的20年——庆祝郑州铁路局电子计算技术中心成立2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 信引言 |
2 信20年的历程 |
2.1 信起步与发展 |
2.2 信TMIS工程建设 |
3 信基本经验 |
3.1 信坚持集中领导 |
3.2 信突出建设重点 |
3.3 信重视队伍建设 |
4 信结束语 |
四、郑州铁路局电子计算技术中心成立20周年——郑州铁路局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论文专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建筑作品统计分析的西安市当代建筑理论梳理[D]. 张子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1949-1999年中国革命战争文学书籍封面的图像研究[D]. 张舒航.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创新研究[D]. 肖云峰. 河北大学, 2020(09)
- [4]既有石长铁路施工计划管理及优化研究[D]. 李育家.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5]北羊公司调度系统服务营销改进策略研究[D]. 宁靖.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5)
- [6]铁路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佘振国. 北京工业大学, 2012(09)
- [7]铁路文献资源建设特色化探讨[J]. 卢红玲. 哈尔滨铁道科技, 2010(04)
- [8]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D]. 孙汉武.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4)
- [9]郑州铁路局电子计算技术中心成立20周年——郑州铁路局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论文专辑[J]. 本刊编辑部.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03(S1)
- [10]光辉的20年——庆祝郑州铁路局电子计算技术中心成立20周年[J]. 陈明威,陈周堂.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