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峰尾防溜逸微机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秦华军[1](2020)在《对侯马北站驼峰溜放途停及超速连挂问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铁路货运改革和不断调图增流,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的铁路企业,运输总量也连年增长。特别是担负着晋煤外运运输任务的侯月线,运量更是大幅度增长。侯马北站作为侯月线晋煤外运的龙头车站,驼峰解体车流越来越大,而驼峰溜放途停及编组场溜放车辆超速连挂现象时有发生,安全隐患不断增大,本文针对如何减少驼峰溜放途停及超速连挂问题,提高驼峰解体能力,保证山西南部煤炭的顺利对外运输,对保障我国能源的供给、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论文就是通过对侯马北站驼峰编组场车辆溜放现状的分析,经过对侯马北站驼峰进行测量、试验,并对近几年的侯马北站铁路车辆解体溜放时在编组场发生途停和超速连挂实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查找原因,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措施和整修建议。介绍了侯马北站作业概况,侯马北站驼峰解体作业能力及存在的各种问题。针对驼峰溜放途停和编组场超速连挂问题,通过对驼峰溜放途停的车辆车数情况、车辆空重情况及溜放途停地点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对编组场线路及减速顶的布顶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近年来驼峰溜放编组场车辆超速连挂造成车辆损坏情况进行写实和汇总。针对侯北站驼峰车辆解体溜放途停及编组场溜放车辆在线内加速的实际情况,多次组织勘查设计人员对线路坡度及编组场速度情况进行实测,充分掌握第一手准确详实的数据资料,通过对侯马北站驼峰的实际测量数据和设计理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掌握了驼峰各坡段高程的变化情况,经过多次对编组场车辆走行速度进行测试试验,找出溜放车辆途停和超速连挂的规律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多种具体的防范措施和整修建议,并对防范措施和整修建议进行了分析评价。
陈艳华[2](2019)在《基于CIPS环境下的编组站峰尾停车器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编组站峰尾停车传统方式依靠铁鞋完成,出现停车器控制系统后解决了铁鞋制动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问题。本文对停车器控制系统的运行环境、系统结构进行了介绍,也对现场停车器的组成、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得出基于CIPS环境下的编组站峰尾停车器系统为编组站实现综合自动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石晓强[3](2019)在《铁路车务调车事故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铁路调车事故特别是调车车列在正线或咽喉区域挤坏道岔、脱轨,或破坏、进入正在接发列车的线路,干扰正常的铁路运输生产秩序、造成设备损坏、财产损失,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为做好车务调车事故的分析及对策研究,本文以2007-2017年全路车务系统调车责任事故案例为基础,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对车务调车责任事故件数建立预测模型,并利用MATLAB实现灰色预测及模型精度检验,以此作为强化调车安全管控的决策依据;通过对2017年全路车务调车责任事故案例的逐一分析,建立车务调车事故树模型,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研究,找出调车事故发生的内在规律;同时,通过对调车事故树的结构重要度结果分析,并结合事故案例总结车务人员“两违”行为现状和成因,以现场作业人员、管理人员和安全检查人员为研究对象,提出消除调车“两违”行为的对策措施;最后,根据调车事故树模型的分析以及对调车作业中“两违”因素的着重分析,综合人员、设备、环境、管理等调车作业各要素,从引发调车事故各个因素出发,从系统角度提出加强调车安全的建议。
王树超[4](2014)在《DYT可控停车防溜器的维修与管理》文中提出车站编组自动化设备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列车编组安全性和效率,使用DYT可控停车防溜器制动防溜,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工作条件和劳动强度,提高了站场自动化作业的水平。文章对DYT停车器的维修与管理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提出设备更新时的一些改进思路。
王龙[5](2010)在《基于PLC的车辆防溜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铁路货物运输日益繁忙,因此铁路安全运输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长期以来,防止车辆溜逸是铁路安全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随着铁路站场作业量的增大,车站到发场发生车辆溜逸事故的概率也将随之上升,若不采取有效的防溜措施,将会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到发场防溜作业一般采用传统的铁鞋和制动手闸,其工作效率不高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尽管近年来一些新型防溜装置不断问世,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不少缺陷,整体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高。本论文正视这些问题,以铁路站场防溜作业需求为背景,对车辆防溜系统开展研究。从到发场工作实际出发,在西南交通大学研制的ZT-1型峰尾停车器基础上,进行结构优化和升级,研究并设计出智能防溜控制系统。系统采用西门子公司S-300系列的PLC,并通过PROFINET/工业以太网实现PLC之间、PLC与上位机之间的快速通信,形成一个智能的集散控制系统,实现对到发场各股道防溜器的智能控制、状态监测及故障保护。不仅可增强防溜作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可提高站场的作业效率。本论文还将防溜系统融入6502电气集中系统,并注重防溜系统的规范性、通用性,便于系统推广应用,对提高铁路站场作业的自动化程度具有现实意义。
王慧霞[6](2010)在《基于Delphi的车辆防溜远程监控系统》文中研究指明铁路站场停留车辆的防溜作业关系到铁路安全运输生产。随着铁路中间站编组作业量的增大,对车辆防溜工作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本论文在原有峰尾自动防溜装置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开发满足中间站技术要求的智能防溜系统。为了与车站已有的股道联锁6502电气集中系统融为一体,应用车站现有联锁控制系统将防溜设备作为安全设备进行智能闭环控制。车站信号联锁的控制指令通过光电隔离引入到防溜控制系统中,由控制系统中的PLC(逻辑控制单元)根据控制指令和现场传感信号决定防溜装置的动作;防溜装置动作情况反馈到运转室防溜监控上位机进行图形显示,并以声、灯光方式提醒车站值班人员注意防溜设备的状态以及执行情况;同时与6502电气集中系统构成进路联锁,确保驶入、停留、驶出车辆的安全。针对以上情况,结合新型防溜装置的特点和中间站智能防溜监控系统的要求,本论文基于Windows平台,利用Delphi语言开发防溜远程监控系统软件,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内容:1.车辆防溜监控系统方案的确定;2.上位监控计算机和PLC之间远程通信方案及通信协议的制定;3.上位机监控数据库系统及其管理系统的开发;4.上位监控计算机操作界面的设计;5.车辆防溜监控系统与车站6502电气集中的结合。智能防溜监控系统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必能以较少的投资获得站场作业的较大安全作业效益,进而使铁路整体运输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谢立宏[7](2008)在《铁路驼峰尾部自动控制设计之我见》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析了目前驼峰尾部防溜的现状,论述了调车场尾部停车防溜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与原理及对该系统进行了评价。
李冲[8](2008)在《中间站车辆防溜远程监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铁路运输向着快捷、安全及高效的方向发展,对铁路作业的自动化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间站到发线车辆防溜作业是铁路安全作业的重要一环,但是目前我国铁路主要沿用人工放置铁鞋进行防溜,这种传统落后的作业方式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容易引发事故,将影响铁路安全运输、制约铁路运能的提高。因此,在铁路作业自动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到发线车辆防溜作业的自动化势在必行。针对中间站车辆防溜工作的重要性和防溜设备自动化程度不高的现状,本论文结合新型防溜器的特点,开发了车辆防溜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利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和HOST Link网络系统构成车辆防溜底层设备控制系统,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发上位机远程监控软件。上位机通过该软件对系统中的PLC进行管理与监控,由PLC完成对现场设备的控制及数据采集、处理,最终构成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本论文主要完成上位机远程监控软件部分的设计与开发。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防溜集散监控系统方案的确定;2.上位机与PLC之间远程通信方案及通信协议的制定;3.防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该系统旨在实现中间站车辆防溜作业自动控制,对保证铁路作业安全,提高作业效率,提高铁路整体运输能力,减轻人工作业强度和降低事故发生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龚德文[9](2008)在《基于PLC的到发场车辆防溜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铁路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对到发场作业的自动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到发场车辆的防溜作业则是关系到铁路安全运输的重要一环。目前到发场防溜作业一般采用传统的铁鞋和制动手闸,其工作效率不高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尽管近年来在驼峰尾作业中开始应用了一些新型的制停防溜装置,其中以液压或气压驱动方式居多,但在技术上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整体自动化水平还不高,而在中间站到发场的车辆防溜作业中基本上还是空白。鉴于此,本论文从到发场工作实际出发,在西南交通大学研制的ZT-1型峰尾停车器基础上,进行结构优化和改造,研究并设计出基于PLC的到发场防溜系统。本系统采用欧姆龙公司CPM2A系列的PLC,实现对到发场各股道的防溜制动器的控制、状态监测及故障保护;通过网络与上位机进行通信,构成上位机与PLC相结合的集散控制系统。在本系统中,控制股道采用模块化设计,每PLC控制4股道。在PLC之间、PLC与上位机之间构建HOST LINK网络。系统除进行作业控制之外,还能对股道、制动器进行故障判断和异常报警,使系统能够得到及时维护,同时也对车辆位置进行检测。本系统可大大提高到发场作业效率,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使事故发生率大大降低。对实现铁路运输业自动化具有现实意义。
李冲,胡汉春,张维久[10](2007)在《中间站车辆防溜自动控制系统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基于DeviceNet现场总线的车辆防溜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主要技术条件和基本功能,并着重介绍了其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控制原理和软件构成特点。
二、峰尾防溜逸微机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峰尾防溜逸微机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对侯马北站驼峰溜放途停及超速连挂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铁路驼峰溜放途停问题的研究 |
1.2.2 国内铁路驼峰溜放超速连挂问题的研究 |
1.2.3 国外驼峰溜放问题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侯马北站及驼峰概况 |
2.1 侯马北站概况 |
2.1.1 车站的位置、性质和等级 |
2.1.2 站内场界及车场分工 |
2.1.3 车站工作量 |
2.1.4 车站示意图 |
2.1.5 车站线路概况 |
2.1.6 侯马北站调车设备概况 |
2.2 驼峰调车基本原理 |
2.2.1 驼峰概述 |
2.2.2 驼峰调速设备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侯马北站驼峰溜放车辆存在问题 |
3.1 驼峰溜放车辆途停 |
3.1.1 途停统计 |
3.1.2 统计分析模型 |
3.1.3 分类统计 |
3.2 溜放车与停留车超速连挂 |
3.2.1 编组场线路及布顶概况 |
3.2.2 车辆超速连挂造成车辆损坏情况 |
3.3 驼峰溜放事故分析 |
3.3.1 榆次站驼峰溜放脱轨事故 |
3.3.2 太原北站驼峰脱轨事故 |
3.3.3 侯马北站驼峰溜放脱轨事故 |
3.3.4 成都北站驼峰溜放冲突事故 |
3.3.5 库尔勒站驼峰溜放冲突事故 |
3.3.6 侯马北站驼峰吸取教训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驼峰线路测量、试验及原因分析 |
4.1 驼峰及编组场坡度实测 |
4.1.1 测量范围 |
4.1.2 设计坡度和实测平均坡度对比 |
4.1.3 实际坡度分析 |
4.2 驼峰解散车辆速度试验 |
4.2.1 试验方法 |
4.2.2 试验情况 |
4.3 试验数据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采取措施及整修建议 |
5.1 防止车辆途停措施 |
5.1.1 解体车辆排风作业措施 |
5.1.2 复检作业措施 |
5.1.3 提钩作业措施 |
5.1.4 难行车溜放措施 |
5.1.5 防止“堵门车”措施 |
5.1.6 车辆途停处置措施 |
5.1.7 解散车辆其他措施 |
5.2 防止超速连挂措施 |
5.3 驼峰整修建议 |
5.4 驼峰报警信息卡控措施 |
5.5 措施效果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2)基于CIPS环境下的编组站峰尾停车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峰尾停车器自动控制子系统 |
2.1 系统功能结构 |
2.2 系统主要运行环境条件 |
3 现场停车器设备 |
3.1 现场停车器组成结构 |
3.2 停车器工作原理 |
3.3 现场安装设计模式 |
4 峰尾停车器控制系统与CIPS系统的结合 |
4.1 相互结合的意义 |
4.2 运用情况分析 |
5 结束语 |
(3)铁路车务调车事故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铁路安全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铁路安全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车务责任事故的基本情况 |
2.1 铁路交通事故概念 |
2.2 铁路交通事故分类 |
2.2.1 事故等级 |
2.2.2 事故类型 |
2.3 车务责任事故等级统计分析 |
2.4 车务责任事故类型统计分析 |
2.4.1 车务责任事故分析 |
2.4.2 车务调车责任事故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车务调车事故预测分析 |
3.1 灰色预测模型 |
3.1.1 灰色预测GM(1,1)模型 |
3.1.2 GM(1,1)模型精度检验 |
3.2 MATLAB实现灰色预测及模型精度检验 |
3.3 车务调车事故的灰色预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车务调车事故原因分析 |
4.1 调车事故树建立 |
4.1.1 调车事故分析 |
4.1.2 调车事故树的建立 |
4.2 调车事故树分析 |
4.2.1 调车事故树最小割集 |
4.2.2 调车事故树结构重要度分析 |
4.2.3 编制调车安全检查表 |
4.3 调车事故树分析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调车“两违”行为成因及防控措施 |
5.1 调车“两违”行为的现状概述 |
5.2 调车“两违”行为成因分析 |
5.2.1 现场作业人员 |
5.2.2 管理人员 |
5.2.3 安全检查人员 |
5.3 消除“两违”行为的对策措施 |
5.3.1 提高“两违”危害性的认识 |
5.3.2 解决错误的安全意识 |
5.3.3 重视管理者违章指挥 |
5.3.4 强化制度建设的可操作性 |
5.3.5 保持对规章制度的敬畏之心 |
5.3.6 提高安全检查的严肃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加强调车安全的建议 |
6.1 加强调车人员队伍素质建设 |
6.1.1 加强调车培训能力建设 |
6.1.2 强化调车人力资源保障 |
6.1.3 优化培训组织 |
6.2 强化调车安全管理 |
6.2.1 有效落实安全双重预防机制 |
6.2.2 扩展音视频覆盖 |
6.2.3 加强大数据分析应用 |
6.3 提升专业管理效能 |
6.3.1 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
6.3.2 严格专业技术规章管理 |
6.3.3 推进调车环境改善 |
6.4 强化调车安全关键控制 |
6.4.1 严格执行客车进路保护“三禁止” |
6.4.2 严格落实隔开设备管理规定 |
6.4.3 强化安全红线管理 |
6.4.4 持续开展调车安全专项整治 |
6.4.5 大力推广科技保安全设备 |
6.4.6 推进作业组织方式改进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论文结论 |
2.不足之处 |
3.论文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DYT可控停车防溜器的维修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车站及设备应用概况 |
2 DYT可控停车防溜器设备概况 |
3 构造 |
3.1 执行系统(图4) |
3.2 液压系统 |
3.3 电气系统 |
4 工作原理(图6) |
5 科学维修与规范管理 |
5.1 停车器包保分工制度 |
5.2 停车器的维修保养制度 |
5.3 故障处理方法 |
5.3.1 制动油缸内泄的判断与更换 |
5.3.2 油泵故障的排除 |
5.3.3 制动力的检查与调整 |
5.3.4 动作机构阻滞的整修 |
5.4 维修注意事项 |
5.4.1 对保持液压油、液压油路、液压元器件的清洁 |
5.4.2 防止污染 |
5.5 检查维修安全制度 |
5.6 职工业务培训演练制度 |
5.7 考核制度 |
6 更新设备需要解决的问题 |
(5)基于PLC的车辆防溜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停车防溜的技术和设备研究应用现状 |
1.3 论文设计任务 |
第2章 到发场和车站防溜联锁 |
2.1 到发场 |
2.1.1 车站到发线 |
2.1.2 接发列车的主要作业 |
2.2 车站联锁系统和防溜系统的融合 |
第3章 防溜器及其力学性能 |
3.1 防溜装置 |
3.2 防溜器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 |
3.2.1 车辆(组、列)溜逸原因 |
3.2.2 计算下滑力 |
3.2.3 防溜器的制动力 |
3.2.4 防溜器制动力有关参数的选择 |
3.2.5 计算防溜器对车轮的侧压力 |
第4章 防溜系统设计 |
4.1 防溜控制系统的原理 |
4.2 防溜系统控制方案设计 |
4.3 股道分配 |
4.4 防溜器布置 |
4.5 ET200分布式I/O |
4.5.1 ET200的特点 |
4.5.2 ET200的分类 |
4.5.3 ET-200与S7-300连接 |
4.5.4 PLC现场控制设备分布和布线 |
4.6 系统状态监控 |
4.6.1 工作行程监控 |
4.6.2 缓冲器检测 |
4.6.3 列车位置检测 |
4.6.4 电感式接近开关工作原理 |
4.6.5 红外线光电开关工作原理 |
4.7 防溜器控制电路 |
第5章 程序的实现 |
5.1 创建S7项目与PLC各模块的选型 |
5.2 编写符号表 |
5.3 规划程序结构 |
5.4 编辑功能块 |
5.5 功能块调用和设置初始复位 |
5.6 工业以太网的网络通信方案 |
5.6.1 工业以太网上的S7通讯 |
5.6.2 编写通信程序 |
第6章 系统调试 |
6.1 建立连接 |
6.1.1 设置PG/PC接口 |
6.1.2 建立在线连接 |
6.2 上载与下载 |
6.3 硬件调试与诊断 |
6.3.1 硬件状态指示灯 |
6.3.2 诊断缓冲区 |
6.4 控制和监视变量 |
6.4.1 变量表 |
6.4.2 监视和修改变量 |
6.5 测试程序 |
6.6 访问数据块 |
6.7 PLCSIM |
6.7.1 PLCSIM简介 |
6.7.2 PLCSIM使用 |
6.7.3 用PLCSIM对车辆计数程序块仿真 |
6.7.4 PLCSIM与真实PLC的差别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基于Delphi的车辆防溜远程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铁路中间站车辆的防溜问题 |
1.2 国内外中间站防溜系统的发展概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
第2章 智能防溜系统方案设计 |
2.1 智能防溜的要求 |
2.2 智能防溜系统介绍 |
2.2.1 车辆防溜器机械原理 |
2.2.2 防溜器和传感器的布置 |
2.3 智能防溜监控系统结构和功能 |
2.3.1 智能防溜监控系统功能设计 |
2.3.2 智能防溜监控系统结构设计 |
2.4 上位机在智能防溜监控系统中的功能 |
第3章 通信技术应用 |
3.1 通信系统模型 |
3.2 数据通信方式选择 |
3.3 S7-300 PLC通信与网络 |
3.3.1 设备内部网 |
3.3.2 现场总线网 |
3.3.3 PLC控制网 |
3.3.4 工业信息网 |
3.3.5 智能防溜监控通信网 |
3.4 通信网络介质 |
3.4.1 三同轴网络 |
3.4.2 双绞线网络 |
3.4.3 光纤网络 |
3.4.4 智能防溜系统通信介质及其连接接口 |
3.5 以太网通信协议 |
3.5.1 以太网帧格式 |
第4章 智能防溜监控系统软件的开发 |
4.1 软件选择 |
4.2 系统分析 |
4.2.1 需求分析 |
4.2.2 可行性分析 |
4.3 系统界面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E-R图 |
4.4.2 数据表 |
4.4.3 数据表关系图 |
4.5 基于DELPHI的上位机通信实现 |
4.5.1 MSComm控件的主要属性 |
4.5.2 MSComm控件的事件 |
4.5.3 串口通信设置 |
4.6 智能防溜监控系统通信协议的设定 |
4.6.1 写数据 |
4.6.2 读数据 |
4.7 监控主界面的图像显示功能设计 |
4.7.1 TCanvas对象 |
4.7.2 TBrush对象 |
4.7.3 TPicture对象 |
4.7.4 矩形的绘画 |
4.7.5 圆的绘画或椭圆 |
4.7.6 基于Delphi图形图像功能主界面设计 |
第5章 智能防溜监控系统界面功能介绍 |
5.1 系统总功能介绍 |
5.2 智能防溜监控系统主界面功能介绍 |
5.3 防溜操作控制界面 |
5.4 串口通信设计 |
5.5 系统维护及数据管理功能 |
第6章 6502电气集中与智能防溜系统联锁 |
6.1 6502电气集中概述 |
6.1.1 6502电气集中的组成 |
6.1.2 6502电气集中的选择组电路 |
6.1.3 执行组电路的功能 |
6.1.4 执行组电路的逻辑框图 |
6.1.5 继电器组合 |
6.2 智能防溜系统与6502电气集中的联锁 |
6.3 智能防溜系统中防溜器制动联锁 |
6.4 智能防溜系统与6502电气集中联锁界面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铁路驼峰尾部自动控制设计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 铁路驼峰尾部防溜的概况 |
2 调车场尾部停车防溜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与原理 |
2.1 基本结构 |
2.2 工作原理 |
3 系统功能评价 |
(8)中间站车辆防溜远程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中间站车辆防溜概述 |
1.2 中间站车辆防溜器及防溜系统发展现状 |
1.3 中间站车辆防溜设备 |
1.3.1 防溜器工作原理 |
1.3.2 防溜设备在股道上的布置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远程监控系统的组成和控制目标 |
2.1 车辆防溜集散控制系统的构成 |
2.2 车辆防溜集散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 |
2.3 上位机远程监控系统的功能 |
第3章 上位机和PLC的远程通信 |
3.1 数据通信方式选择 |
3.2 传输介质选择 |
3.3 串行通信接口标准选择 |
3.4 光纤通信简介 |
第4章 远程监控系统网络及通信协议 |
4.1 HOST LINK网络系统概述 |
4.2 车辆防溜远程监控系统的通信方案 |
4.3 HOST LINK网络系统通信协议 |
第5章 中间站车辆防溜远程监控系统软件开发 |
5.1 开发软件选择 |
5.2 软件开发背景 |
5.3 上位机和PLC的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
5.3.1 上位计算机与PLC通信的内容 |
5.3.2 PLC程序设计 |
5.3.3 防溜系统通信协议制定 |
5.3.4 基于Delphi平台的通信程序开发方案 |
5.3.5 上位机程序实现 |
5.5 图形图像功能设计 |
5.5.1 Delphi的图形显示组件及绘图类 |
5.5.2 绘图程序实现 |
5.6 数据库系统设计 |
5.6.1 数据库系统简介 |
5.6.2 车辆防溜远程监控系统数据库开发 |
第6章 远程监控系统功能说明 |
6.1 上位机与PLC的串口通信功能 |
6.2 到发场作业状态实时模拟显示功能 |
6.3 防溜及安全接、发车作业功能 |
6.4 系统维护及数据管理功能 |
第7章 车辆防溜监控系统与联锁系统结合的探讨 |
7.1 车站联锁系统概述 |
7.2 防溜控制系统与车站联锁系统的结合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基于PLC的到发场车辆防溜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到发场防溜现状 |
1.2 论文设计任务 |
第2章 到发场和防溜装置 |
2.1 车站到发场 |
2.2 防溜装置 |
第3章 防溜系统的控制 |
3.1 防溜控制系统的原理及组成 |
3.2 防溜系统控制方案设计 |
3.3 PLC技术 |
3.3.1 可编程控制器的定义 |
3.3.2 PLC的发展历程 |
3.3.3 可编程控制器PLC的组成 |
3.3.4 PLC的优特点 |
3.3.5 PLC提供的编程语言 |
3.4 PLC通信 |
3.4.1 PC与PLC通信条件 |
3.4.2 PC与PLC实现通信的意义 |
3.4.3 常见通信介质的比较 |
3.5 系统通信网络 |
3.5.1 HOST link网络概述 |
3.5.2 HOST Link网络系统的总体设计 |
3.5.3 HOST Link通信协议 |
3.5.4 通信过程 |
第4章 防溜系统节点设计 |
4.1 股道分配 |
4.2 制动器布置 |
4.3 系统远程I/O的实现 |
4.3.1 远程I/O系统 |
4.3.2 远程I/O系统的安装流程 |
4.3.3 PLC常用通信接口 |
4.3.4 PC与PLC互联的结构形式 |
4.3.5 PLC控制现场设备分布和布线 |
4.4 系统状态监控 |
4.4.1 行程控制监控 |
4.4.2 减振器检测 |
4.4.3 列车位置检测 |
4.4.4 电感式接近开关工作原理 |
4.4.5 红外线光电开关工作原理 |
4.5 制动器控制电路 |
第5章 程序的实现 |
5.1 系统输入输出信号与PLC各模块的选型 |
5.2 系统适通信端口连接 |
5.3 CPM2A型机的内部继电器和DM区的分配 |
5.3.1 内部继电器分配 |
5.3.2 数据存储区(DM) |
5.4 PLCI/O和内存分配 |
5.4.1 I/O分配 |
5.4.2 内存分配 |
5.5 CX-Programmer编程软件介绍 |
5.5.1 主要指令介绍 |
5.6 程序结构 |
5.7 控制系统扩展 |
第6章 系统安装 |
6.1 机械设备安装与维护 |
6.1.1 制动装置安装与维护: |
6.1.2 电机的安装与维护 |
6.2 系统抗干扰 |
6.2.1 干扰源及一般分类 |
6.2.2 抗干扰主要措施 |
6.3 PLC的安装与维护 |
6.3.1 PLC安装 |
6.3.2 PLC维护 |
6.4 现场布线 |
6.4.1 光纤布线 |
6.4.2 双绞线布线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峰尾防溜逸微机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对侯马北站驼峰溜放途停及超速连挂问题的研究[D]. 秦华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2]基于CIPS环境下的编组站峰尾停车器系统研究[J]. 陈艳华.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19(02)
- [3]铁路车务调车事故分析及对策研究[D]. 石晓强.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4]DYT可控停车防溜器的维修与管理[J]. 王树超. 生物技术世界, 2014(09)
- [5]基于PLC的车辆防溜系统研究[D]. 王龙.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0)
- [6]基于Delphi的车辆防溜远程监控系统[D]. 王慧霞.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0)
- [7]铁路驼峰尾部自动控制设计之我见[J]. 谢立宏. 科技资讯, 2008(14)
- [8]中间站车辆防溜远程监控系统研究[D]. 李冲. 西南交通大学, 2008(12)
- [9]基于PLC的到发场车辆防溜系统研究[D]. 龚德文. 西南交通大学, 2008(12)
- [10]中间站车辆防溜自动控制系统的开发[J]. 李冲,胡汉春,张维久.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