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联合干扰素及胸腺因子D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3例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孔德昭[1](2019)在《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为临床决策者提供临床决策依据。2.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为中医药未来临床试验研究指明方向。3.以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构建评估中医临床证据体的可视化工具-三维误差证据矩阵,通过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维度全面评估中医临床证据体的质量,补充常用的证据质量评估方法对设计误差重视不足的缺陷,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维度提出中医临床研究设计改进建议,提高中医临床研究质量,促进中医疗法的临床实施。资料与方法:1.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检索全球范围内运用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构建Cochrane系统综述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以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运用试验序贯分析(TSA)探索要获得“充分证据”所需要的样本量大小(IS),并对获得的证据进行统计显着性检验和无效性检验,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提供证据,指明未来临床研究方向。通过GRADE分级评估所获得证据质量的确定性,为临床决策制定提供依据。2.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检索全球范围内运用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构建Cochrane系统综述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以评估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运用试验序贯分析(TSA)探索要获得“充分证据”所需要的样本量大小(IS),并对获得的证据进行统计显着性检验和无效性检验,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提供证据,指明未来临床研究方向。通过GRADE分级评估所获得证据质量的确定性,为临床决策制定提供依据。3.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以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评估获得的临床证据体(Evidence body)的质量。通过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随机误差(Random error)和设计误差(Design error)评估获得证据的内部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运用证据等级水平对临床证据的系统误差风险大小进行排序,运用‘Risk of bias tool’评估临床证据的具体系统误差。运用标准误(Standard Error)评估临床证据的随机误差风险大小。根据“结局指标”的重要性对临床证据的设计误差风险大小进行分级,并对影响临床证据的设计误差的其他因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最终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纬度构建可视化“三维误差证据矩阵”(error matrix),将获得的临床证据按照这三个纬度进行等级排序,提出临床证据质量改进方法及建议。结果:1.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我们纳入了10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共随机分配926例参与者。所有纳入研究均比较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照常规疗法。纳入的研究包含传统小柴胡汤及小柴胡汤加减方,疗程为3-8个月左右。其中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肺结核的人群,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肝硬化人群,其余研究只纳入患有慢性乙肝人群。所有纳入研究均被评价为高风险偏倚研究,并且所有结局指标的证据的确定性均极低。没有一项研究对全因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乙肝相关死亡率、或乙肝相关并发症这些结局指标进行评估和报告。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综合报告)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43,95%CI[0.02,11.98];I2=69%;P=0.62;纳入两项研究;240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V-DNA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HBV-DNA阳性人群比例(RR=0.62,95%CI[0.45,0.85];I2=0%;P=0.003;纳入三项研究;222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2,95%CI[0.50,1.02];I2=38%;P=0.003;纳入两项研究;160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分开报告的非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恶心的发生率(RR=5,95%CI[0.24,102.53];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恶心及呕吐的发生率(RR=2,95%CI[0.19,21.18];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头晕及失眠的发生率(RR=0.11,95%CI[0.01,2.03];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头晕及乏力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口干及口苦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腹胀及嗳气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食欲不振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各不同小柴胡汤组成、疗程、剂型、剂量的亚组分析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MD=-18.94,95%CI[-29.42,-8.45];I2=97%;P=0.0004;纳入七项研究;633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MD=-22.75,95%CI[-44.64,-0.85];I2=99%;P=0.04;纳入六项研究;867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10项研究中有两项研究接受了政府或者医院的学术资金资助,其余研究未报告资助资金来源。此外,47项研究由于无法获得必要的方法学信息,不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而没有纳入本研究中。2.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我们纳入了8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随机分配552例参与者。所有纳入研究均比较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联合常规疗法对照常规疗法,有两项试验研究穴位注射疗法,三项试验研究穴位贴敷疗法,两项试验研究手针疗法,一项试验研究艾灸疗法。有7项研究只纳入患有慢性乙肝人群,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肺结核人群,纳入研究的疗程范围为14天-12个月。所有纳入研究均被评价为高风险偏倚研究,并且所有结局指标的证据的确定性均极低。没有一项研究对全因死亡率、严重不良事、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乙肝相关死亡率、或乙肝相关并发症这些结局指标进行评估和报告。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综合报告)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7,95%CI[0.43,1.06];I2=0%;P=0.09;纳入3项研究;203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V-DNA阳性检测率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疗法可降低HBV-DNA阳性人群比例(RR=0.45,95%CI[0.27,0.74];仅纳入一项研究;58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4,95%CI[0.11,3.68];I2=98%;P=0.61;纳入两项研究;158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分开报告的非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乏力的发生率(RR=0.67,95%CI[0.12,3.78];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食欲不振的发生率(RR=0.60,95%CI[0.15,2.3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胁肋疼痛的发生率(RR=0.67,95%CI[0.26,1.70];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心动过缓的发生率(RR=2.81,95%CI[0.12,66.17];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血常规显着异常的发生率(RR=0.62,95%CI[0.30,1.29];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可能增加不良事件腹胀的发生率(RR=4.5,95%CI[1.04,19.5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各不同针灸疗法、疗程、诊断标准、参与者合并疾病的亚组分析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针灸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MD=-21.35,95%CI[-33.60,-9.09];I2=81%;P=0.0006;纳入四项研究;275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针灸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MD=-18.31,95%CI[-35.44,-1.18];I2=94%;P=0.04;纳入四项研究;275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8项研究中有三项研究接受了政府或者医院的学术资金资助,其余研究未报告资助资金来源。此外,79项研究由于缺少必要的方法学信息,不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而没有纳入本研究中。3.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我们以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构建临床证据体质量评估工具-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共有两项meta分析、52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由于存在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和设计误差,和小风险的随机误差,两项评估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meta分析被评为低质量研究,并且均不属于系统综述。17%(9/54)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随机误差。100%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对于设计误差,没有研究报告全因死亡率,2%(1/54)的证据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20%(11/54)的证据报告了非严重不良事件,72%(39/54)的证据仅报告替代结局指标,43%(23/54)的证据清楚定义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57%(31/54)的证据清楚报告了联合干预措施的实施方案,19%(10/54)的证据报告小柴胡汤的化裁组成,0%的证据可被评估为实用性研究,4%(2/54)的证据采用多中心试验设计。位于证据矩阵最西北角的证据代表了目前所获得的最高质量证据,为一项低质量的meta分析研究。共有两项meta分析,77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两项病例系列报告研究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由于存在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和设计误差,和小风险的随机误差,两项评估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meta分析被评为低质量研究,并且均不属于系统综述。22%(18/81)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随机误差。100%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对于设计误差,没有研究报告全因死亡率,1%(1/81)的证据既报告了全因死亡率又报告了乙肝相关并发症,19%(15/81)的证据报告的严重不良事件,36%(29/81)的证据报告了非严重不良事件,12%(10/81)的证据报告了健康相关生存质量,7%(6/81)报告了乙肝相关并发症。58%(47/81)的证据清楚定义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44%(36/81)的证据清楚报告了联合干预措施的实施方案,9%(3/33)报告了针灸疗法的个体化裁,0%的证据报告了医疗措施实施者的资格标准,0%的研究可被评估为优效性研究或实用性研究,4%(3/81)的证据采用多中心试验设计。位于证据矩阵最西北角的证据代表了目前所获得的最高质量证据,为一项低质量的RCT研究。结论:1.获得的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据缺少对于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严重不良事件、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这些结局指标的评估和报告。通过评价低质量的证据,我们发现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可降低HBV-DNA阳性检测率,降低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但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和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两个结局指标,目前尚不能表明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具有显着有效性。由于检索到的研究具有高风险偏倚,HBV-DNA阳性检测率、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是未经证实的替代结局指标,并且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未达到所需样本量,因此结论尚不能确证。2.获得的针灸疗法(穴位注射、中药贴敷、手针、艾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据缺少对于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严重不良事件、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这些结局指标的评估和报告。通过评价低质量的证据,我们发现手针疗法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常规治疗可降低HBV-DNA阳性检测率,手针、艾灸、穴位贴敷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常规治疗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但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和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两个结局指标,目前尚不能表明针灸疗法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具有显着有效性。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较,可能增加不良事件腹胀的发生率。但由于检索到的研究具有高风险偏倚,HBV-DNA阳性检测率、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是未经证实的替代结局指标,且未达到所需样本量,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因此关于针灸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有益性结论尚不能确证。而对于针灸疗法增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腹胀事件的风险,同样由于只有一项研究能够提供数据,未达到所需样本量,且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其结论同样不能确证。3.纳入的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均具有高风险偏倚,研究质量均很低。未来的研究应该对于研究人群的诊断标准以及合并疾病进行更严格清晰的限定,并且应针对不同的合并疾病进行分层随机;应设计更长随访期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设计更多针对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如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等)的临床试验,并应设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替代结局指标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的关系。对于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针对不同的小柴胡汤方剂组成、不同的剂量以及不同的疗程进行试验设计;更多设计对比小柴胡汤与安慰剂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试验。对于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设计如激光针刺等更多疗法,或者多种疗法联合应用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更多设计针刺疗法对比假针刺疗法的临床试验。4.由于高质量的系统综述是证据体中证据等级最高者,我们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实施任何干预措施前,先从高质量的系统综述中获得各种误差最小化、质量最高的证据,并且在进行系统综述时运用试验序贯分析以及GRADE分级以辅助评价证据体的质量。5.运用本研究建立的可视化“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发现目前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证据在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方面存在较严重问题。我们提出提高中医临床证据质量的相关建议:在未来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中应对导致高风险系统误差的试验要素(如随机化、盲法、随机分配隐藏、不完整的结局指标、选择性报告)进行严谨的设计、实施和报告;应设计足够样本量以及多样性参与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减少随机误差;应更多设计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如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等)的临床试验;应在研究设计阶段即明确疾病的诊断标准、参与者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并详细报告;应设计实施多中心临床试验,尽可能的进行实效性及优效性研究;针对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对于中医药疗法的临床研究,应当在试验设计和实施阶段清楚定义个体化裁的细节,并制定医疗干预措施实施者的资格标准。6.“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可应用于中医临床研究的证据体质量的可视化及证据评估,与目前常用的偏倚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tool”以及Grade分级标准既相互支撑,又可弥补后两者对于设计误差具体影响因素评估的不足。
李鸣[2](2013)在《益气解毒法对大鼠肝干细胞增殖及肝脏再生影响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1.目的西洋参、牛黄具有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之功效,符合“益气解毒法”的基本原则。将两药有效成分配伍组合,观察“益气解毒法”对大鼠肝干细胞系诱导分化,增殖的影响和对大鼠肝再生的效果,探索益气解毒法治疗慢性肝病的作用原理,为进一步研究治则治法提供新思路,也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2.方法2.1分组正常组,手术组(不灌服2-AAF),模型组,中药水煎组5%组、10%组、20%组,中药成分组5%组、10%组、20%组。2.2造模选常用的solt-Farbar造模方法,稍作改进。随机分组分笼饲养1周后,胃管灌服2-AAF(按10mg/kg鼠重),每日1次,连续4d,第5日戊巴比妥钠(50mg/kg)腹腔注射麻醉下行肝三分之二(左叶和中叶)切除(当日停灌2-AAF),肝叶切除方法,仰卧固定,常规备皮消毒,取上腹正中切口入腹,游离左叶和中叶动脉、结扎,待左、中叶肝颜色变黄,切除左叶和中叶,结扎动脉、静脉和胆管,无出血、胆瘘关腹。手术当天不给药。第6日连续灌服2-AAF1周,再分别中药灌服(剂量为整体模型动物的有效剂量),并设正常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喂。于手术后第13、16、20、25天分别取3只大鼠,戊巴比妥钠(50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打开腹腔,暴露肝脏,无菌腹主动脉采血,分离血清置-30℃保存待检。迅速剪取肝脏10-20g快速液氮冷冻过夜后置于-80℃冷存备检,并取再生肝组织和右叶肝,10%甲醛浓度固定,常规石蜡包埋,5umm连续切片备用。2.3观察指标的检测肝干细胞(卵圆细胞)增殖情况:肝卵圆细胞核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卵圆细胞、肝细胞标志物计数定量分析比较。原位杂交法检测肝组织TGF-α、TGF-β1mRNA表达:制备TGF-α RNA和TGF-α RNA探针,TGF-α采用DNA-RNA原位杂交法,TGF-β1采用RNA-RNA杂交法,按试剂盒说明操作。肝组织TGF-β1定量检测:取0.1g液氮冻存肝组织匀浆,提取总RNA,运用RT-PCR联合DotBlot法定量检测TGF-β1。再生肝细胞分裂指数(MI):取再生肝组织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苏木素-伊红染色,油镜下观察计数肝细胞核总数和肝细胞核分裂数,以下公式计算:MI%=肝细胞核有丝分裂象(个)/肝细胞核总数(个)x100%。肝组织EGFR、TGF-βR2、HGFR受体蛋白的表达:取肝组织5um连续切片,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述受体,用已知的EGFR、TGF-β R2、HGFR阳性大鼠肝组织作阳性对照,用PBS代替一抗作空白阴性对照。一般指标的观察:如大鼠体重、毛发、粪便、分泌物、活动状况等,血肝功能生化检测,肝组织切片组织学观察。3.结果3.1成分组与水煎组PCNA、波形蛋白、肝细胞CK8、CK18表达均大于手术组与正常组(P<0.05),表明成功建立了肝卵圆细胞模型。3.2成分组与水煎组TGF-β1表达均大于模型组与手术组(P<0.05),表明益气解毒法能通过TGF-β1干预了肝干细胞诱导分化。3.3成分组与水煎组TGF-α、TGF-β1mRNA表达均优于模型组与手术组(P<0.05),表明益气解毒法能通过TGF-α、TGF-β1mRNA干预了肝干细胞诱导分化。3.4成分组与水煎组EGFR、TGF-βR2、HGFR受体蛋白表达均优于模型组与手术组(P<0.05),表明益气解毒法能通过EGFR、TGF-βR2、HGFR受体蛋白干预了肝干细胞诱导分化。3.5成分组与水煎组在改善大鼠一般情况方面均优于模型组与手术组(P<0.05),表明益气解毒法能调节肝干细胞诱导分化。4、结论4.1.2-AAF联合肝损伤较单纯肝损伤造模方法好,大鼠死亡率低。4.2.益气解毒法能通过调节TGF-β1干预肝干细胞诱导、增值和分化。4.3.益气解毒法能通过调节TGF-a、TGF-β1mRNA干预肝干细胞诱导、增值和分化。4.4.益气解毒法能通过调节EGFR、TGF-βR2、HGFR干预肝干细胞诱导、增值和分化。4.5.益气解毒法能改善大鼠一般情况,提高其生存质量,改善其肝功能。
高占华[3](2012)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374名慢乙肝病例临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采用病例回顾分析的方法,对374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门诊中药复方治疗有效病例对处方用药进行分析,初步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临床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方法:遴选山东省中医院2010年--2012年374例确诊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门诊病例,建立乙肝患者——临床表现——治疗药物数据库,应用SPSS.19.0中的聚类方法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处方用药规律。结果:1、证候分布:肝胆湿热证共153例,肝郁气滞证74证,肝郁脾虚55例。肝肾阴虚证42例,肝气犯胃证30例,气滞血瘀证20例。2、各证候用药聚类分析提取核心用药:(1)肝胆湿热证:第一类主药:茵陈、板蓝根、生甘草、栀子、败酱草、羚羊角、田基黄;第二类主药:竹叶、赤小豆、车前草、白茅根;第三类主药:豆蔻、苍术、厚朴、白术;第四类主药:青皮、柴胡、苏梗。(2)肝郁气滞证:第一类主药:柴胡、郁金、枳实、青皮;第二类:白芍、枸杞;第三类延胡索、川芎、当归;第四类:白术、苍术;第五类:茵陈、板蓝根、败酱草、生甘草。(3)肝郁脾虚证:第一类:柴胡、郁金、苏梗、木香;第二类:白术、黄芪;第三类:厚朴、苍术、薏苡仁、砂仁;第四类:鸡内金、炒神曲、炒麦芽、炒山楂;第五类:白芍、当归;第六类:板蓝根、竹叶。(4)肝肾阴虚证:第一类:枸杞子、沙参、女贞子、楮实子、生地黄、鳖甲、麦冬;第二类:五味子、炒山药;第三类:豆蔻、砂仁;第四类:鸡内金、柴胡;第五类:当归、延胡索;第六类:旱莲草、板蓝根。(5)肝气犯胃证:第一类主药吴茱萸、延胡索、荜澄茄;第二类海螵蛸、煅瓦楞子;第三类豆蔻、厚朴、苏梗、茵陈、苍术;第四类黄连、甘草、板蓝根、赤小豆。(6)气滞血瘀证:第一类主药为:莪术、三七、水红花子;第二类:柴胡、郁金;第三类:泽兰、马鞭草;第四类:鸡内金、白术、黄芪、生甘草、薏苡仁;第五类:鳖甲、枸杞子、生地黄。结论: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以肝胆湿热、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肝气犯胃、气滞血瘀四证为主。2、茵陈、板蓝根、生甘草、栀子、败酱草、羚羊角、田基黄、竹叶、赤小豆、车前草、白茅根、豆蔻、苍术、厚朴、白术、青皮、柴胡、苏梗药物可以作为临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证属肝胆湿热证的核心用药。3、柴胡、郁金、枳实、青皮、白芍、枸杞、延胡索、川芎、当归、白术、苍术、茵陈、板蓝根、败酱草、生甘草可以作为肝郁气滞证的核心用药。4、柴胡、郁金、苏梗、木香、白术、黄芪、厚朴、苍术、薏苡仁、砂仁、鸡内金、炒神曲、炒麦芽、炒山楂、白芍、当归、板蓝根、竹叶。以上18味药可以作为肝郁脾虚的核心用药。5、枸杞子、沙参、女贞子、楮实子、生地黄、鳖甲、麦冬、五味子、炒山药、豆蔻、砂仁、鸡内金、柴胡、当归、延胡索、旱莲草、板蓝根。以上17味药可以作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肾阴虚证的核心用药。6、吴茱萸、延胡索、荜澄茄、海螵蛸、煅瓦楞子、豆蔻、厚朴、苏梗、茵陈、苍术、黄连、甘草、板蓝根、赤小豆。以上14味药可以作为肝气犯胃的核心用药。7、莪术、三七、水红花子、柴胡、郁金、泽兰、马鞭草、鸡内金、白术、黄芪、生甘草、薏苡仁、鳖甲、枸杞子、生地黄。以上15味药可以作为气滞血瘀证的核心用药。
王政,冯全生,何彬毓,陈岚[4](2011)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现状》文中认为概括单味中药、复方、饮食、心理、针灸、中西医结合在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中的防治作用,旨在提高中医药防治慢乙肝的治疗水平。
覃杰锋[5](2011)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述要》文中研究说明慢性乙型肝炎病因为感受湿热疫毒,正气亏虚,内伤不足,属本虚标实证,本虚为脾虚,标实为肝胆、脾胃湿热。目前采用中医辨证分型、自拟方、单味中草药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本病,均可取得一定疗效。
王政[6](2011)在《1260例慢性乙型肝炎常见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常见中医证型与乙肝病毒标志物、肝功能等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探索二者之间的内在规律,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和辨证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以课题组慢性乙肝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病例报告表(CRF)为基础,在8家临床单位收集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将(CRF)表所获得四诊信息由5名专家进行辨证分型。同时所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西医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均参照2005年12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检测并记录患者的乙肝病毒标志物、肝功能等数值。应用spssl3.0医学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记量资料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记数资料采取χ2检验(α=0.05)。探索慢性乙型肝炎常见中医证型与各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1260份。经统计后得出:(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居前10位的证型是: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肝郁脾虚>肝胃郁热>脾气虚>肝气郁滞>肝胆湿热兼血瘀>肝经郁热>脾虚湿困。(2)前10位中医证型与乙肝病毒标志物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中HBsAg(+) HBeAg(+).Anti-HBc(+)多见于脾胃湿热(89例)、肝胆湿热(68例)、肝脾湿热型(66例),占观察例数的17.7%;HBsAg(+).Anti-HBe(+).Anti-HBc(+)多见于肝胆湿热(63例)、脾胃湿热(60例)、肝脾湿热(53例),占观察例数的13.96%。(3)前10位中医证型与HBV-DNA无统计学差异(P>0.05)。(4)前10种中医证型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的相关性分析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球蛋白(GLB)、胆碱酯酶(ChE)无统计学意义(P>0.05)。(5)ALT、AST值在肝胆湿热和肝胆湿热兼血瘀证患者中升高最为明显(>150U/L)。(6)TBil、DBil、IBiL值在肝胆湿热兼血瘀、肝胆湿热、脾胃湿热证升高最为明显,肝胆湿热证与除外肝胆湿热兼血瘀、脾胃湿热证的其他证型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7)TP、ALB、ALP的值在正常参考值范围。结论(1)得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常见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规律性联系,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和治疗提供借鉴。(2)中医证型分布与病毒复制有规律性,以湿热证病毒复制较为活跃,其他证型为低复制或无复制状态。(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变早期以肝细胞炎症为主,中医辨证以湿热为特点,ALT、AST在肝胆湿热及肝胆湿热兼血瘀患者中升高(>150U/L),说明肝组织炎症程度与湿热邪气有相关性。(4) TBil、DBil值增高提示肝功能胆红素代谢障碍,本研究TBil、DBil在肝胆湿热兼血瘀、肝胆湿热、脾胃湿热证中升高明显,提示肝功能损害程度与湿热相关。(5) TP、ALB、ALP的值均在正常参考值下限,可能处于病变的初期阶段。
陈湘宜[7](2011)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从脾胃论治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慢性乙型肝炎作为临床最为常见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以其病程的迁延难愈,病情的不断进展,严重地威胁着广大患者的健康和生命。现代医学手段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而祖国医学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从现代中医的认识来看,慢性乙型肝炎从脾胃论治是其重要的治疗思路之一。研究目的:通过对中国大陆地区近十年来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文献的整理,总结归纳出目前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从脾胃论治作为治疗大法在临证中如何体现、具体的选方选药特点以及不同证型如何使用的规律,为一步提高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疗效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文献来源:选择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全文期刊(维普)为检索数据库。以“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为检索词,检索2000年至2009年之间的文献期刊。2、文献选择:选取符合中医临床研究文献的文献,且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断标准为第一诊断、干预措施以中医药辨证治疗或主方主法治疗的文献进行分析。3、统计分析:对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的文献用药进行统计,对高频出现总频次占总数70%的药物录入性味归经,对脾胃经用药及特点初步统计。对不同证型中归属脾胃经的中药进一步统计,统计各种证型从脾胃论治的高频用药。研究结论:1脾胃论治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大法,体现在选药功效、性味归经多个方面;2慢性乙型肝炎从脾胃论治方法主要包括运脾、健脾、化湿、益胃与和胃五个方面;3不同证型慢性乙型肝炎从脾胃论治的思路各有特点,多与其他治法相配。
张传涛[8](2010)在《HH胶囊体内外抗乙肝病毒作用及其部分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约有1.2亿病毒携带者,3000万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年死于肝炎及其并发症的患者达数十万人,我国HBV感染的直接医疗费用每年约数百亿元。可见HBV感染不仅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医学问题,而且也已经成为加重社会经济负担的社会问题,积极开展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研究有重要现实意义,积极开发理想的抗HBV的药物是病毒性肝炎研究领域的热点。目的:研究HH胶囊体内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及其部分作用机制。方法:1.将HepG2.2.15随机分组为空白对照组、DMSO组(0.1%)、不同浓度拉米夫定组(300、200、100μg/ml)、不同浓度HH胶囊组(5mg/ml、2.5mg/ml、1.25mg/ml、625μg/ml、312μg/ml、156μg/ml、78μg/ml、39μg/ml、20μg/ml、10μg/ml),分别给予相应的培养液,2天换液一次,分别在第2、4、6天时,用CCK-8检测药物细胞毒性,以找到最大无毒浓度,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病毒e抗原(HBeAg),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Q-PCR)检测HBV脱氧核糖核酸(HBVDNA)。2.采用鸭HBV血清制备鸭乙肝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拉米夫定组(100mg/kg·d)和高(10g/kg·d)、中(5g/kg·d)、低(2.5g/kg·d)剂量HH胶囊组,分别给与相应治疗后,分别在第10、13天时,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鸭HBV表面抗原(DHBsAg),FQ-PCR检测血清中鸭HBV脱氧核糖核酸(DHBVDNA).3.将HepG2.2.15随机分组为DMSO组和高(312μg/ml)、低(78μg/m)剂量HH胶囊组,分别给予相应的培养液,2天换液一次,第6天时,FQ-PCR法检测细胞内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STAT1)、STAT2、干扰素刺激基因因子3(ISGF3)、2′5′-寡腺苷酸合成酶(2′5′-OAS)、RAN依赖蛋白激酶(PKR) mRNA水平,Western Bloting方法检测细胞内OAS、PKR蛋白水平。结果:体外实验表明HH胶囊可以不同程度降低细胞外HBsAg、HBeAg、HBV DNA及细胞内HBV DNA,此作用具有时间和药物浓度依赖性。HH胶囊可以增加细胞内STAT1、STAT2、ISGF3、OAS、PKR的mRNA水平,增强OAS、PKR蛋白水平。体内实验表明HH胶囊可以不同程度降低血清DHBsAg、DHBVDNA,停药后未见病毒复发。结论:HH胶囊体内外均具有抗HBV作用,推测可能与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有关。
朱霞[9](2010)在《芪参清肝汤加减方对拉米夫定抗乙肝病毒治疗应答的影响》文中认为1.研究目的本课题以芪参清肝汤加减方配合拉米夫定治疗,从生物化学、病毒学、肝纤维化等多项指标及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入手,观察芪参清肝汤加减方对拉米夫定抗乙肝病毒治疗应答的影响,探讨中医药联合抗病毒药物时产生的作用,为中西医结合抗病毒提供新的思路。2.研究方法于江苏省中医院2009年7月--2010年1月的门诊及住院病人中选择52例慢乙肝患者,随机分成二组,即拉米夫定组(对照组)例和芪参清肝汤联合拉米夫定组(治疗组)各26例,治疗时间为6个月。分别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病毒指标情况、肝功能情况、症状体征变化情况及肝纤三项情况。3.研究结果1、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间对照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患者肝功能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两组AST、ALT、GGT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1),TB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ST、ALT、GGT改善情况,组间对照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B改善情况组间对照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HBeAg阴转率及HBeAg转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4、两组HBV-DNA治疗前后相差明显,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后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HA、IVC结果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而对照组HA、IVC及两组PCⅢ结果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两组组间对比无意义(p>0.05)。4.结论1、在治疗过程中,联合芪参清肝汤可发挥中医药优势,有效改善患者不适症状。2、联合芪参清肝汤治疗,可提高拉米夫定对乙肝病毒的应答率(包括病毒学应答、血清学应答、生物化学应答),此在抗病毒治疗效果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3、通过临床观察,可发现联合治疗在延缓肝纤维化方面具有一定作用。
黎琮毅,欧华军[10](2009)在《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治疗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
二、中药联合干扰素及胸腺因子D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3例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联合干扰素及胸腺因子D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3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针灸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一 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评价与综合的重要性和方法学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证据评价的工具现状及研制新的多维质量评价工具的必要性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益气解毒法对大鼠肝干细胞增殖及肝脏再生影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大鼠肝干细胞增殖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及步骤 |
3. 指标检测 |
4. 数据处理 |
5. 结果 |
6. 讨论 |
7. 结论 |
二:益气解毒法对肝组织TGF-β1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及步骤 |
3. 数据处理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三:益气解毒法对肝组织TGF-α、TGF-β1mRNA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及步骤 |
3. 数据处理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四:益气解毒法对肝组织EGFR、TGF-βR2、HGFR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及步骤 |
3. 指标检测 |
4. 数据处理 |
5. 结果 |
6. 讨论 |
7. 结论 |
五:益气解毒法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及步骤 |
3. 数据处理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六、张仲景对肝病的认识与治疗 |
(一) 气虚毒蕴是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病理基础 |
(二) 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是治疗慢性乙肝的重要治法 |
(三) 张仲景对肝病的认识与治疗 |
(四) 组方中药分析 |
七、卵圆细胞和肝干细胞相互关系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374名慢乙肝病例临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资料采集工具 |
三、病例入选标准 |
四、病例排除标准: |
五、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分类标准 |
六、中医治疗有效标准 |
七、中药药名使用标准 |
八、采集内容 |
九、数据处理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4)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
2 中医药治疗慢乙肝的研究进展 |
2.1 单味中药治疗慢乙肝的研究进展 |
2.1.1 抗病毒 |
2.1.2 调整免疫 |
2.1.3 抗纤维化 |
2.1.4 保肝降酶, 退黄 |
2.1.5 调整蛋白 |
2.1.6 辨证用药 |
2.2 中药复方治疗慢乙肝的研究进展 |
2.2.1 自拟方 |
2.2.2 辨证治疗 |
2.3 其它治疗方法 |
2.3.1 饮食治疗 |
2.3.2 心理治疗 |
2.3.3 针灸治疗 |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3 问题及展望 |
(6)1260例慢性乙型肝炎常见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 |
1.1 病名探讨 |
1.2 病因病机 |
1.2.1 湿热毒邪 |
1.2.2 伏邪发病 |
1.2.3 情志内伤 |
1.2.4 正气不足 |
1.2.5 肾虚不固 |
1.2.6 瘀血阻络 |
1.3 辨证分型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2.1 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
2.2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
2.3 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 |
2.4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
第二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的研究 |
1 证候的中医学认识 |
1.1 "证"的认识 |
1.2 "候"的认识 |
1.3 "证候"的认识 |
1.4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的认识 |
1.4.1 证型多样 |
1.4.2 变化多端 |
2 慢性乙型肝炎证型的传统方法研究 |
2.1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体质研究 |
2.2 慢性乙型肝炎的证素研究 |
2.3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文献研究 |
3 慢性乙型肝炎证型的现代方法研究 |
3.1 客观指标与慢性乙型肝炎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
3.1.1 乙肝病毒标志物与慢性乙型肝炎证型的分布关系 |
3.1.2 HBV-DNA表达与慢性乙型肝炎证型的分布关系 |
3.1.3 肝功能与慢性乙型肝炎证型的分布关系 |
3.1.4 免疫学与慢性乙型肝炎证型的分布关系 |
3.1.5 肝组织学与慢性乙型肝炎证型的分布关系 |
3.1.6 其他指标与慢性乙型肝炎证型的分布关系 |
3.2 系统生物学与慢性乙型肝炎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调查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诊断标准 |
2.2.1 中医诊断标准 |
2.2.2 西医诊断标准 |
2.3 CRF表及回收情况 |
2.4 观察指标 |
2.4.1 病毒学指标 |
2.4.2 血清学指标 |
2.4.3 生化学指标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性别 |
3.2 病例年龄 |
3.3 前10位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 |
3.4 前10位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 |
3.4.1 前10位中医证型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相关性 |
3.4.2 前10位中医证型与HBV-DNA的相关性 |
3.4.3 前10位中医证型与肝功能的相关性 |
4 讨论 |
4.1 证候类型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
4.2 前10位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2.1 前10位中医证型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 |
4.2.2 前10位中医证型与肝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
4.2.3 前10位中医证型与HBV-DNA的相关性分析 |
4.3 影响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5 主要创新点 |
6 问题与展望 |
6.1 问题 |
6.2 展望 |
7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慢性乙肝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病例报告表(CRF表) |
附录二:"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1991年12月)天津会议 |
附录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从脾胃论治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一、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1 古代文献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记载 |
2 现代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 |
二、慢性乙型肝炎从脾胃论治的理论探讨 |
1 慢性乙型肝炎从脾胃论治的病理机制 |
2 慢性乙型肝炎从脾胃论治类证鉴别与治法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1 文献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统计方法 |
二、统计结果 |
1 慢性乙型肝炎常用药物统计 |
2 慢性乙型肝炎常用药物性味归经 |
3 慢性乙型肝炎从脾胃论治常用药物统计 |
4 慢性乙型肝炎脾胃用药性味统计 |
5 慢性乙型肝炎不同证型脾胃论治用药统计 |
三、分析与讨论 |
1 慢性乙型肝炎从脾胃论治的治疗大法 |
2 慢性乙型肝炎从脾胃论治的内涵 |
3 不同证型慢性乙型肝炎从脾胃论治的思路 参考文献 致谢 |
(8)HH胶囊体内外抗乙肝病毒作用及其部分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文献研究 |
1. 病毒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研究现状 |
2. 病毒性乙型肝炎的西医研究概况 |
3. 中西医抗HBV感染机制研究进展 |
4. JAK-STAT通路的研究现状 |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HH胶囊体外抗HBV的药效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 |
第二部分:HH胶囊体内抗HBV的药效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 |
第三部分:HH胶囊抗HBV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 |
第四部分:讨论 |
1 有关实验模型的讨论 |
2 有关试验方法的讨论 |
3 有关实验结果的讨论 |
4 创新性和先进性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实验图像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校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 |
致谢 |
(9)芪参清肝汤加减方对拉米夫定抗乙肝病毒治疗应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药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症状及病名的阐述 |
1.2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阐述 |
1.3 辨证论治 |
1.4 针灸疗法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2.1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
2.2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
2.3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
3.1 对中医证型的现代学研究 |
3.2 对单味中药的现代学研究 |
3.3 中西医的免疫调节研究 |
3.4 中药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研究设计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病例标准 |
1.5 排除病例标准 |
1.6 受试者退出试验的条件 |
1.7 治疗方法 |
1.8 观察指标 |
1.9 疗效判定标准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情况比较 |
2.2 中医症状比较 |
2.3 实验室检查比较 |
2.4 副反应观察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药物评价 |
1.1 对拉米夫定的评价 |
1.2 对于芪参清肝汤的药物分析 |
2. 疗效评价 |
2.1 临床症状 |
2.2 HBV-DNA |
2.3 HBeAg转换率及转阴率 |
2.4 生化指标 |
2.5 肝纤三项 |
3. 临床意义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中药联合干扰素及胸腺因子D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3例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D]. 孔德昭.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2]益气解毒法对大鼠肝干细胞增殖及肝脏再生影响的机制研究[D]. 李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05)
- [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374名慢乙肝病例临床用药规律研究[D]. 高占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4]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现状[J]. 王政,冯全生,何彬毓,陈岚.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10)
- [5]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述要[J]. 覃杰锋. 河南中医, 2011(08)
- [6]1260例慢性乙型肝炎常见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王政.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0)
- [7]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从脾胃论治文献研究[D]. 陈湘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4)
- [8]HH胶囊体内外抗乙肝病毒作用及其部分作用机制研究[D]. 张传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08)
- [9]芪参清肝汤加减方对拉米夫定抗乙肝病毒治疗应答的影响[D]. 朱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4)
- [10]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治疗现状及展望[J]. 黎琮毅,欧华军. 青岛医药卫生,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