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控一体化快捷方案及应用实例(论文文献综述)
邓硕哲[1](2021)在《面向密集库的自动化仓储工作流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电商飞速发展和货物贸易迅速繁荣的大背景下,密集库仓储由于存储密度大、占地面积小等特点得到了广泛应用。自动化密集库仓储具有密度大、仓储设备多、仓储设备异构、仓储作业流程长、仓储作业流程复杂、可视化程度低等特点。如何解决仓储作业高效有序、设备资源协同高效的使用、高并发多作业环境下作业之间能互不干扰等难题,更便捷、更高效地实时监测作业与控制作业,对自动化密集库管控系统的网络化和可视化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针对自动化密集库仓储作业中的一系列问题,基于工作流技术能在工作流程中,将工作根据规则与业务逻辑在计算机中以恰当模型进行表达与计算,可多目标参与文档、信息、任务传递的技术条件,本文提出将仓储作业与工作流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仓储作业监控难题。开展仓储工作流技术分析,研究仓储工作流运行机制,设计仓储工作流控制算法,实现仓储作业流程可视化监控,对推进数字化与网络化仓储技术研究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面向自动化密集库的仓储工作流分析与设计针对自动化密集库仓储设备多且设备异构明显、仓储作业流程长且复杂、仓储作业需要满足高并发等作业需求问题,开展仓储管控系统需求分析。根据实际密集库作业环境和作业流程分析,提出面向密集仓储管控的工作流问题及其难点。明晰工作流技术原理,结合仓储设备作业特点,并基于仓储工作流组件模型设计了出入库工作流。为解决仓储作业过程中数据存储与访问问题,建立仓储数据库实体关系模型,基于对象关系映射建立仓储工作流对象模型。(2)设计了支持仓储设备协同作业的工作流算法针对仓储作业流程长且复杂,流程执行需要多设备协同的情况,为更好的管控仓储工作流程,设计仓储作业的串行、并行作业调度算法,管理仓储作业中的活动队列,使仓储作业协调有序进行。并设计出入库作业启动算法,用于作业任务的快速捕获和触发。提出通过建立仓储资源分配表结构、资源竞用的锁机制、动态的资源分配算法,使得仓储资源在作业执行中有序使用。(3)进行了基于服务的仓储作业流程可视化技术实现为提升仓储作业的可操作性,提高仓储作业的可视化和远程监控的能力,使用HTML/CSS/JS/SVG等WEB前端技术建立仓储设备监控的可视化操作网页、仓储作业日志、仓储作业场景监控界面、仓储作业进度表等。使用Signal R技术,向仓储监控WEB终端实时推送作业状态数据,保证数据信息的实时性。基于面向服务的方法,设计工作流驱动的仓储作业微服务,为出入库作业提供需求订阅与状态实时推送,解决仓储作业过程的日志跟踪、进度显示、场景监控问题。综上,以企业提供的自动化密集库仓库环境为试验平台,开发管控系统的各项服务。企业现场应用测试表明,课题研发的仓储工作流技术达到预期目标,为支持协同、高效的自动化仓储管控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基础。
王春娟[2](2020)在《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骅港位于沧州以东90公里处,河北、山东两省交界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部,是陕西、内蒙煤炭外运陆运距离最短的港口,主要负责国家能源集团煤炭的下水外运工作,是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主通道之一。公司信息化平台难以解决“信息孤岛”、协同化等问题,软件平台质量需要提高。本文从项目质量管理角度对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系统进行研究,以期对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进行项目质量的管控,为今后港口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首先,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理论。主要有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理论、质量管理、项目质量管理理论以及常用质量管理工具等,为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黄骅港信息化项目质量管理现状。找出了在需求调研、功能设计、实施、上线运行、后期维护等各个阶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三,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明确改进目标和原则,制定了黄骅港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在需求调研、功能设计、项目实施、上线运行、后期维护各工作阶段的质量管理改进方案。最后,为保障改进方案的顺利实施,针对需求调研、功能设计、项目实施、上线运行、后期维护工作的改进工作,一一制定了实施保障措施。
武楠[3](2016)在《基于智能闭环控制的企业风险内控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企业的大型化和集团化,企业如何集权管控、如何提高管理效率、如何降低运营风险等问题日益突出。在目前国家监管要求及市场环境下,对企业风险内控工作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本研究以某大型集团企业为对象,由于下属企业较多,管理目标分散,管理标准也各不一致,整体的风险内控工作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且原有的管理方式均是人为手工控制,很难将整体的管控反馈流程快速准确的完成,各项信息不对称、不连续,效率低下,手动控制的方式准确性极低,管理无法实现有效的闭环,企业潜在风险极大。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控制理论对现代管理的延伸及指导作用,通过智能闭环控制管理模型(IMFMC模型),结合企业战略、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梳理架构企业风险内控管理体系,形成统一闭环的管理标准,在闭环管理的基础上,通过管控一体化方式,设计了全面风险内控管理系统,包含风险控制目标的建立、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日常内控测评测试的开展、内控缺陷整改跟踪、统计视图与分析等等,对企业的风险内控工作进行整合与管理以提高风险管理信息在各职能部门及业务单位之间的集成与共享。此项研究满足了各业务节点风险内控管理的要求,又能满足企业整体和跨职能部门及业务单位在风险管理项下的综合要求。平台实施后,企业对各项管理措施的响应度迅速提升,由原有的人工控制变成自动控制,单次内控测评工作耗时由原来的2-3个月缩短为15天,内控测评工作由原来的一年开展一次,调整为一季度开展一次,频率提高了 4倍,外部审计发现的内控缺陷率由原来的35%下降到6.7%。管理效率及准确率大幅上升,各项缺陷的跟踪整改反馈形成了有效的管理闭环,进而提高了整体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大幅提升。随着监管机构对国有集团企业风险内控信息化要求的不断深入要求,实现集团企业风险内控全过程管控一体化模式的闭环管理对该类集团性企业有普遍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朱再林[4](2014)在《含钒页岩提钒工艺过程管控一体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含钒页岩提钒工艺过程管控一体化进行了研究,对国内外在管控一体化技术和先进控制技术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根据课题研究意义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技术路线。针对整个含钒页岩提钒生产过程,采用酸工艺来实现含钒页岩的提取,同时根据我国低品级含钒页岩的特性,确定实现提钒的生产设备,即多床循环流化床——回转窑——连续浸出设备。根据选定的生产设备,对设备中的各主要工艺参数进行控制仿真。其中对含钒页岩提钒回转窑燃烧系统中烧成带温度的控制进行了重点研究。首先根据回转窑的燃烧数据,通过Matlab中的系统辨识功能,得到烧成带温度控制的传递函数。其次分别采用了常规PID控制方法与Fuzzy-PID控制方法对燃烧系统进行了Simulink仿真分析,并对两种方法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回转窑燃烧系统采用Fuzzy-PID控制方法能够更有效的实现对烧成带温度的恒定控制,并具有更强的抗干扰性能。通过对主要控制参数的计算机控制仿真,结合我国目前含钒页岩提钒的现状,将先进、成熟的计算机控制、通讯、电力电子等技术和设备运用到提钒生产过程中,确立了以集散型控制系统技术、OPC接口技术、工业以太网技术、实时数据库技术和监控组态软件技术为主要技术的管控一体化实现模型,以实现含钒页岩提钒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最终达到提高生产质量与产量并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在实现管控一体化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得到高置信度的关联规则:熟料浸出率在75%以上时,焙烧温度保持在880930℃,焙烧时间为2.42.6h,酸溶液pH值保持在22.5,浸出液温度保持在90℃左右。在此关联规则的指导下,确定出整个生产过程的最优控制状态,回转窑烧成带温度为900℃,焙烧时间为2.5h,酸溶液pH值为2,浸出液温度为90℃。采用管控一体化技术,可以实现过程参数的恒定控制,从而保证生产过程保持在最优状态,大大提高钒的生产质量和产量,同时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性。
田川[5](2014)在《负极片生产线管控一体化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负极片具有比能高、工作电压稳定、放电电流大等优点,是高性能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用作火箭、卫星、导弹等航空航天设备的电源。我国在60年代中期成功研制出锌银电池并应用到导弹主电源上。目前国内负极片的生产仍采用纯手工方法制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缺点日益明显,主要体现在精度低、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产品质量难以控制,且有毒介质严重危害工人健康。本文通过对负极片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实现对负极片生产过程和质量的控制以及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从而提高负极片自动化生产线的工作效率。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负极片自动化生产线结构和需求研究结合负极片自动化生产线的技术要求和负极片自动化生产的工艺流程,详细阐述了负极片自动化生产线的机械结构组成;根据负极片性能指标、结构及特点等对负极片自动化生产线进行了需求分析。(2)负极片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统研究分析负极片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统需求,研究和膏、模切、铺纸、放模、涂膏、放置银网、脱模、包装、输送等工序内容,对各个工序进行模块化设计,使其具有单机运行功能;研究各个工序模块的协调与配合,使上位机和下位机协调通讯,实现对整个系统的自动化控制。(3)负极片自动化生产线管理系统研究融合生产过程控制、现场操作和资源管理于一体,采用基于组态软件的开发设计,研究系统运行过程中故障原因,使系统具有意外故障报警、自动急停及手动急停等功能;研究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多台设备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运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手段进行数据分析,使系统具有实时数据报表和历史数据报表查询、保存、调用等功能;研究负极片自动化生产线管理系统的结构组成、系统的功能、关键管理控制方法及系统中的工程应用等。(4)负极片自动化生产线监控系统研究对负极片自动化生产线的各个PLC进行监控,从而实现对自动化生产线现场生产状态的监控,使用户可以及时获得系统的实时信息,实现对自动化生产线的实时监控。
李虹[6](2014)在《基于管控一体化的数据采集与数据迁移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由于流程工业的业务复杂,地域分散,导致不同区域、不同业务产生大量的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图形、文档等数据,对流程工业整体进行综合信息管理提出了挑战。同时RTDB (Real-time database,实时数据库)是对流程工业现场进行信息监控的关键,由于RTDB存储了海量的数据,且是非关系型的数据存储方式,在数据信息采集和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给基于实时数据库的工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为了将流程工业现场分散的异构数据集成到企业综合MIS (ManagementInformation System,管理信息系统)中,需要建立一个通用的数据管理平台,数据迁移便成为数据采集和管理的核心和难点。本文以此为背景,以建立一个通用的数据中心为思路,开发一套实用的数据迁移自动化工具。论文采用了MVC(Model-View-Controller,模型-视图-控制器)软件架构模式,对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多数据库数据类型映射、数据转换规则、大数据字段处理以及数据迁移实现方法等进行了重点描述,在技术方面主要运用了迁移任务的定义和获取、异构数据转换、函数动态加载技术、渠道中间件技术以及迁移质量控制等,并通过“缓存队列”技术实现了对实时数据的定时转换与迁移,保证了对工业现场各类异构数据的获取、映射、处理、传输和迁移的一体化。本文最终为用户构建了一个可视化的数据交换与数据集成的迁移平台,用户可以自己管理迁移操作,给流程工业MIS的开发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为工业数据的综合分析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且降低了数据采集与管理的人工成本。本文最终通过一个工业实例说明了随着数据集成应用的深化,数据迁移系统成为流程工业综合信息管理的重要环节。
王兰[7](2012)在《基于RFID的编组站管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运输一直以来在我国货运行业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发展影响着相关产业链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快递业的发展使铁路运输面临着巨大压力,人们对货运速度的关注胜过了对成本的关注。统计数据显示,公路运输发展呈上升趋势而铁路运输呈下降趋势,且铁路运输一部分市场份额已经被公路运输占领。因此,提高铁路运输效率迫在眉睫。提高铁路运输效率,提高编组站作业效率是关键。目前,我国已经成功研制出了CIPS和SAM编组站管控一体化系统,两种系统通过不同的系统结构实现了编组站多项操作的集中控制以及自动化管理,但是系统中还存在一些不足。RFID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标签信息存储量大而且能快速读取并自动存储,它的这些特性可以为编组站各战场提供作业所需信息。本文根据管控系统实际应用现状的调研,分析和总结了编组站对未来管控系统在技术、功能和管理上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本文成功设计了基于RFID技术的需求解决方案,研究利用RFID技术实现货检信息自动反馈、股道自动控制、自动测速控速。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RFID的编组站管控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架构,并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开发的RFID标签数据获取程序对编组站标签数据获取进行了模拟。最后,利用系统开发工具Java SE和Mv SOL开发了基于RFID的编组站管控一体化系统,对系统架构、功能结构、业务流程、数据流程、数据库等进行了详细设计在基于RFID的编组站管控一体化系统中,RFID技术贯穿了整个编组站作业过程,提高了系统信息处理效率和编组站的设备利用率。该系统对现有管控系统功能进行了完善和优化,并增加了新的功能模块,是一个更科学的管控一体化系统,对铁路编组站管控系统的发展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刘宏俊[8](2009)在《榆林安全生产与应急预警系统工程技术研究 ——以煤矿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和煤炭企业自身安全意识的提高,大多数煤炭企业建立了安全监控系统,这些监控系统仅仅是对采集的瓦斯、温度、风速等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这种数据的被动采集方式无助于煤矿安全生产决策以及生产事故的预测。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基于“管控一体化”的煤矿安全生产与应急预警系统的设计,分为3部分:(1)根据管控一体化理论并结合实时监控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出了基于SMIS/GIS集成技术的煤矿安全生产领域的“管控一体化系统”的层次结构。该结构充分体现了实时监控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特色,充分利用了他们的各项长处;(2)设计出了基于“管控一体化”的煤矿安全生产与应急预警系统的总体架构、技术层次架构、安全设计以及应用功能方案划分。从各个方面对煤矿安全生产与应急预警系统进行阐述;(3)阐述了煤矿安全生产与应急预警系统的开发平台选择、界面设计、变量名与模块设计以及主要子模块的设计实现,并论述了系统的应用前景。论文同时分析了瓦斯爆炸的致因理论、瓦斯爆炸事故的物理因素、瓦斯爆炸事故的管理因素,并根据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历史数据,利用时间序列方法和灰色系统模型对瓦斯浓度进行了预测研究。
董峰[9](2009)在《氧化铝厂管控一体化数据集成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分公司氧化铝厂连续生产的特点对数据的实时性和全局性要求越来越精确,如何将这些数据有效集成是管控一体化系统在实施过程中的难点,本文针对该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结合管控一体化和数据集成的理论和技术,首先研究了国内外管控一体化和数据集成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企业数据集成的各种方案,对管控一体化实施中相关的数据集成技术做了研究和总结。结合分公司氧化铝厂的生产实际,选用了适合于分公司的管控一体化系统的基于OPC的数据集成方案。其次,详细介绍了分公司管控一体化实施过程中的数据集成的实现过程,解决了分公司管控一体化实施过程中的异构数据问题。该系统在分公司氧化铝厂实施后,运行良好、稳定,满足了生产的实际需要,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最后给出了系统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改进方向.
王岩波[10](2008)在《中压加氢装置管控一体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社会信息化任务已是迫在眉睫,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企业成为智能型的经济组织势在必行,这一要求可以通过企业管控一体化系统很好地实现。管控一体化就是采用系统集成、信息集成的方法组织生产,把市场经营、生产计划、制造过程、企业管理、产品设计、售后服务看作统一的生产过程,把人力、财力、设备等生产要素集成起来统一控制,并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网络通信等技术来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综合自动化,以改善生产加工、管理决策。为加快中石化旗下北京某大型石化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满足生产、管理、决策等部门及时掌控中压加氢装置生产过程并优化控制器参数的需求,结合化工装置过程控制的具体隋况,确定了该装置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即:以实时数据库作为数据存储的平台,以过程数据采集为基础和以关系型数据库为生产核心数据库,采用B/S结构的管控一体化系统。本论文结合实际中压加氢装置管控一体化项目着重论述了流程工业管控一体化的特点和技术,例如工业控制组态技术、实时数据采集OPC技术、实时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及WEB开发。论文也探讨了在信息安全日趋受到挑战的形势下企业管控网络的安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中压加氢装置管控一体化系统已在该石化公司得到实际应用。该系统运行良好、稳定可靠,也对其它同类系统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参考范例。
二、管控一体化快捷方案及应用实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管控一体化快捷方案及应用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密集库的自动化仓储工作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仓储系统管控研究现状 |
1.2.2 工作流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工作流技术在仓储中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面向自动化仓储管控的工作流分析与设计 |
2.1 仓储作业管控系统需求分析 |
2.1.1 自动化密集库概述 |
2.1.2 仓储作业流程分析 |
2.1.3 工程技术问题与难点 |
2.2 仓储工作流技术与总体设计 |
2.2.1 仓储工作流技术基础 |
2.2.2 仓储工作流组件设计 |
2.2.3 基于工作流组件的出入库工作流设计 |
2.3 系统数据库与对象建模 |
2.3.1 数据库实体关系建模 |
2.3.2 自动化密集库数据库设计 |
2.3.3 自动化密集库工作流对象建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动化仓储工作流关键算法设计 |
3.1 仓储工作流管控 |
3.1.1 串行作业的调度算法 |
3.1.2 并行作业的调度算法 |
3.1.3 仓储作业活动的控制 |
3.2 出入库流程的启动算法 |
3.2.1 入库作业的触发机制 |
3.2.2 出库与转库的作业启动 |
3.3 仓储作业资源分配算法 |
3.3.1 资源分配表结构 |
3.3.2 资源竞用的锁机制 |
3.3.3 资源动态分配算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WEB的仓储作业流程可视化技术 |
4.1 WEB可视化的通信技术 |
4.2 仓储工作流服务技术 |
4.3 仓储工作流的WEB可视化 |
4.3.1 仓储工作流日志 |
4.3.2 仓储作业进度跟踪 |
4.3.3 仓储作业场景监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工作流的仓储管控系统实现与应用 |
5.1 系统概述 |
5.1.1 系统结构 |
5.1.2 系统开发技术 |
5.1.3 仓储工作流技术指标 |
5.2 基于工作流的系统功能展示 |
5.2.1 作业管理 |
5.2.2 作业监控 |
5.2.3 作业流程控制 |
5.3 系统应用验证 |
5.3.1 系统应用测试 |
5.3.2 应用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特色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 |
2.1 软件开发项目管理 |
2.1.1 软件项目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 |
2.1.2 公司软件项目开发的项目管理流程 |
2.2 质量的定义与观念 |
2.2.1 质量的定义 |
2.2.2 质量的不同观念 |
2.3 项目质量管理 |
2.3.1 项目质量管理的定义 |
2.3.2 项目质量管理的工具 |
2.4 常用质量管理分析工具 |
2.4.1 亲和图 |
2.4.2 质量屋 |
2.4.3 排列图 |
2.4.4 关联图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黄骅港信息化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3.1 黄骅港务公司概述 |
3.2 黄骅港信息化项目情况概述 |
3.2.1 MIS系统 |
3.2.2 生产管控一体化系统 |
3.2.3 设备维修平台 |
3.3 黄骅港信息化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需求调研存在的问题 |
3.3.2 功能设计存在的问题 |
3.3.3 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 |
3.3.4 上线运行存在的问题 |
3.3.5 后期维护存在的问题 |
3.4 黄骅港信息化项目质量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3.4.1 需求调研阶段问题产生的原因 |
3.4.2 功能设计阶段问题产生的原因 |
3.4.3 项目实施过程问题产生的原因 |
3.4.4 上线运行阶段问题产生的原因 |
3.4.5 后期维护阶段问题产生的原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的质量管理改进方案 |
4.1 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概述 |
4.1.1 项目概述 |
4.1.2 项目建设原则 |
4.1.3 项目建设目标 |
4.1.4 项目建设内容 |
4.2 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质量管理改进依据和改进目标 |
4.2.1 质量管理改进依据 |
4.2.2 质量管理改进目标 |
4.3 需求调研阶段的改进方案 |
4.3.1 调研对象 |
4.3.2 调研方式 |
4.3.3 调研内容 |
4.4 功能设计方面的改进方案 |
4.4.1 目标对象 |
4.4.2 用户界面 |
4.4.3 数据库结构 |
4.4.4 过程质量监督 |
4.5 项目实施过程的改进方案 |
4.5.1 组织管理 |
4.5.2 硬件材料 |
4.5.3 施工技术 |
4.6 上线运行阶段的改进方案 |
4.6.1 运行保障 |
4.6.2 应急处理 |
4.6.3 问题优化 |
4.7 后期维护方面的改进方案 |
4.7.1 运行管理制度 |
4.7.2 设备维护保障机制 |
4.8 质量管理改进方案的初步成果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质量管理实施保障措施 |
5.1 项目质量管理计划 |
5.1.1 项目质量管理方案策划 |
5.1.2 项目质量管理实施策划 |
5.2 项目质量管理的实施保障 |
5.2.1 制定项目质量管理组织保障机制 |
5.2.2 制定项目人员管理方案 |
5.2.3 制定相应的管理激励措施 |
5.3 项目质量监督 |
5.3.1 做好项目质量的信息管理工作 |
5.3.2 建立健全技术数据档案制度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智能闭环控制的企业风险内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现代管理与控制 |
1.1.1 控制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
1.1.2 现代管理分支 |
1.2 企业管控一体化 |
1.2.1 管控一体化关系 |
1.2.2 企业管控一体化建设 |
1.3 管控一体化国内外研究案例与现状分析 |
1.3.1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2 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
1.4 风险内控与预警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指导意义 |
1.5 集团企业风险内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
1.6 问题分析及研究目标 |
第2章 智能闭环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
2.1 智能闭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主要思路 |
2.2 智能闭环控制管理方法的定义与管理本质 |
2.2.1 智能闭环控制管理定义 |
2.2.2 智能闭环控制管理本质 |
2.3 两个重要典型系统 |
2.3.1 开环控制系统 |
2.3.2 闭环控制系统 |
2.3.3 智能闭环控制管理的模型--IMFMC模型 |
2.4 智能闭环控制系统实施步骤 |
2.4.1 制定目标计划网络图 |
2.4.2 合理配置资源 |
2.4.3 确定关键控制点与信息反馈点 |
2.4.4 误差测量与动态调节 |
2.4.5 系统评估 |
2.5 智能闭环控制管理的优点 |
第3章 管控一体化理论 |
3.1 集团管理与控制模式 |
3.2 集团管控一体化理论 |
3.3 集团管控一体化模式 |
3.4 集团管控一体化难点 |
3.5 集团管控一体化职能实现途径分析 |
第4章 管控一体化的具体实施设计 |
4.1 需求分析 |
4.1.1 内控体系管理 |
4.1.2 测评管理 |
4.1.3 缺陷管理 |
4.1.4 报告管理 |
4.1.5 系统管理 |
4.1.6 其他 |
4.2 解决方案 |
4.2.1 建设目标 |
4.2.2 功能架构 |
4.2.3 内控体系管理 |
4.2.4 内控测评管理 |
4.2.5 缺陷管理 |
4.2.6 报告管理 |
4.2.7 统计视图 |
4.2.8 员工自助 |
4.2.9 知识库管理 |
4.2.10 参数管理 |
4.3 系统架构 |
4.3.1 平台特点 |
4.3.2 平台部件 |
4.3.3 安全架构 |
4.4 系统测试报告 |
4.4.1 测试情况 |
4.4.2 功能测试 |
4.4.3 集成测试 |
4.4.4 性能测试 |
4.4.5 稳定测试 |
4.4.6 安装测试 |
4.4.7 上版本遗留缺陷分析 |
4.4.8 缺陷密度分析 |
4.4.9 缺陷类型构成分析 |
4.4.10 缺陷发现阶段占比分析 |
4.4.11 测试结论 |
4.5 设计实例 |
4.6 管控一体化实施总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含钒页岩提钒工艺过程管控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研究意义 |
1.2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2.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管控一体化实现的技术路线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内外管控一体化技术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先进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含钒页岩提钒工艺参数控制计算机仿真 |
2.1 引言 |
2.1.1 含钒页岩提钒工艺流程的选择 |
2.1.2 含钒页岩提钒设备的选取 |
2.1.3 PID 控制与 Fuzzy-PID 控制介绍 |
2.1.4 Simulink 模块功能 |
2.2 循环流化床主要控制参数智能控制计算机仿真 |
2.2.1 多床循环流化床主要控制参数 |
2.2.2 循环流化床控制策略 |
2.2.3 循环流化床床温控制 Simulink 仿真 |
2.3 回转窑主要控制参数智能控制计算机仿真 |
2.3.1 回转窑主要控制参数 |
2.3.2 回转窑烧成带温度控制策略 |
2.3.3 回转窑烧成带温度控制 Simulink 仿真 |
2.4 连续浸出设备主要控制参数智能控制计算机仿真 |
2.4.1 连续浸出设备主要控制参数 |
2.4.2 连续浸出设备控制策略 |
2.4.3 连续浸出设备控制 Simulink 仿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关联规则挖掘在提钒数据库中的应用研究 |
3.1 数据库中的关联规则挖掘 |
3.1.1 数据挖掘综述 |
3.1.2 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的定义及描述 |
3.2 关联规则挖掘在含钒页岩提钒过程中的应用 |
3.2.1 含钒页岩提取过程中实验数据分类 |
3.2.2 Apriori 算法介绍 |
3.3 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应用实例 |
3.3.1 Apriori 算法流程 |
3.3.2 关联规则挖掘算法运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含钒页岩提钒管控一体化系统实现 |
4.1 含钒页岩提钒管控一体化集成系统 |
4.1.1 提钒相关专用设备 |
4.1.2 系统总体结构 |
4.1.3 实现含钒页岩提钒管控一体化集成系统的相关技术 |
4.2 管控一体化监控系统的设计 |
4.2.1 系统功能界面 |
4.2.2 过程监控系统子系统 |
4.3 含钒页岩提钒设备仪器仪表选择 |
4.3.1 热电偶的选型 |
4.3.2 热电阻的选型 |
4.3.3 pH 计选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详细摘要 |
(5)负极片生产线管控一体化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课题研究背景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章节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负极片自动化生产线概述 |
2.1 负极片自动化生产线工艺流程 |
2.2 负极片性能指标 |
2.3 负极片的结构及特点 |
2.4 负极片自动化生产线需求分析 |
2.4.1 功能分析 |
2.4.2 性能分析 |
2.4.3 技术分析 |
2.5 负极片自动化生产线机械结构组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管控一体化系统总体设计 |
3.1 管控一体化系统需求分析 |
3.1.1 功能需求 |
3.1.2 信息需求 |
3.2 管控一体化系统硬件设计 |
3.2.1 硬件结构设计 |
3.2.2 硬件设计中元件的选型 |
3.3 管控一体化系统软件设计 |
3.3.1 软件流程设计 |
3.3.2 软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管控一体化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 |
4.1 PLC程序控制技术 |
4.1.1 PLC主站和从站的程序配置 |
4.1.2 系统中程序动作互锁 |
4.1.3 系统故障时程序的应急处理 |
4.2 PLC通讯技术 |
4.2.1 PLC半双工通信协议 |
4.2.2 现场PLC连线 |
4.3 管控一体化系统界面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 |
4.3.1 组态王6.53软件介绍 |
4.3.2 人机界面中组态王软件的应用 |
4.3.3 人机界面中多串口卡的应用 |
4.4 涂膏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 |
4.4.1 涂膏机械手结构及原理 |
4.4.2 技术指标 |
4.4.3 专家-模糊PID设计 |
4.4.4 涂膏机控制系统功能层次 |
4.4.5 软件编程 |
4.4.6 驱动器线路连接 |
4.5 称重技术研究 |
4.5.1 负极片成品称量方案 |
4.5.2 自动化称量系统中机械手平台的建立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管控一体化系统界面研制 |
5.1 界面总体框架介绍 |
5.2 系统界面中组态王与PLC通讯连接设置 |
5.2.1 硬件连接 |
5.2.2 软件连接 |
5.3 管控一体化系统界面 |
5.3.1 系统界面方案一 |
5.3.2 系统界面方案二 |
5.3.3 系统界面方案三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管控一体化负极片称量系统研制 |
6.1 负极片称量系统背景介绍 |
6.2 负极片称量系统整体设计 |
6.2.1 负极片称量系统流程设计 |
6.2.2 负极片称量系统称量模板设计 |
6.2.3 负极片称量系统报告模板设计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工程测试及应用 |
7.1 现场调试 |
7.2 工程测试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工作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管控一体化的数据采集与数据迁移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生产管理体系结构国内现状 |
1.3.2 实时数据库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数据迁移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1.5 章节安排 |
2 关键技术研究 |
2.1 管控一体化 |
2.2 数据库技术 |
2.2.1 关系数据库 |
2.2.2 实时数据库 |
2.3 数据迁移技术 |
2.3.1 数据库连接方法 |
2.3.2 数据库操作语言 |
2.3.3 异构数据存取技术 |
2.3.4 多数据库数据类型对比 |
2.4 实时数据库分析 |
2.5 XML 数据映射技术研究 |
3 数据迁移系统设计 |
3.1 系统总体用例分析 |
3.2 系统功能性需求 |
3.2.1 系统功能设计 |
3.2.2 系统工作流设计 |
3.3 系统关键应用设计 |
3.3.1 迁移方式设计 |
3.3.2 实时数据迁移 |
3.3.3 数据转换配置流程设计 |
3.3.4 数据转换规则设计 |
4 系统具体实现 |
4.1 系统静态结构设计与实现 |
4.1.1 总体包图 |
4.1.2 系统日志 |
4.1.3 数据传输部分 |
4.1.4 Dynamic Loading 动态加载 |
4.2 系统动态设计与实现 |
4.3 数据自动化验证功能 |
5 系统应用案例 |
5.1 数据迁移需求分析 |
5.2 数据迁移环境配置 |
5.3 数据迁移实施 |
5.4 系统应用情况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7)基于RFID的编组站管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内外编组站的发展 |
1.2.2 国外编组站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编组站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RFID原理及在铁路运输中的应用 |
2.1 RFID构成及原理 |
2.2 RFID分类及特点 |
2.3 RFID在铁路运输中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编组站管控系统现状及需求分析 |
3.1 编组站及其作业内容 |
3.2 编组站管控系统 |
3.2.1 CIPS系统 |
3.2.2 SAM系统 |
3.3 编组站管控系统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
3.4 系统总体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RFID的管控系统需求解决方案与设计 |
4.1 系统主要功能 |
4.2 系统作业总流程 |
4.3 货检系统方案设计 |
4.4 自动化驼峰系统方案设计 |
4.4.1 股道自动控制系统 |
4.4.2 驼峰测速系统 |
4.4.3 驼峰调速系统 |
4.5 RFID系统组件选择 |
4.5.1 标签和读写器布局 |
4.5.2 标签和读写器选择 |
4.6 RFID数据采集 |
4.6.1 中间件 |
4.6.2 数据采集系统架构 |
4.6.3 数据采集模拟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架构设计 |
5.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5.2.1 信息管理系统模块 |
5.2.2 过程控制系统模块 |
5.3 业务流程设计 |
5.3.1 信息管理系统业务流程 |
5.3.2 过程控制系统业务流程 |
5.4 数据流程设计 |
5.5 数据库设计 |
5.5.1 概念结构设计 |
5.5.2 逻辑结构设计 |
5.6 开发工具 |
5.7 主要功能展示 |
5.8 系统优越性 |
5.9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一 数据获取程序代码 |
(8)榆林安全生产与应急预警系统工程技术研究 ——以煤矿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依据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应急预警关键技术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2 “管控一体化”概述及层次结构 |
2.1 “管控一体化”概述 |
2.1.1 “管控一体化”的概念 |
2.1.2 “管控一体化”的功能 |
2.1.3 管控一体化系统的特点 |
2.2 “管控一体化”系统的层次结构 |
2.3 煤矿实时监控信息系统(SIS) |
2.4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
2.4.1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
2.4.2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
2.5 地理信息系统 |
2.5.1 定义 |
2.5.2 空间数据库的组织 |
2.5.3 组件式GIS系统 |
2.6 SMIS与GIS集成技术 |
2.6.1 集成概述 |
2.6.2 SMIS/GIS系统集成 |
3 煤矿瓦斯灾害预警及控制理论 |
3.1 瓦斯爆炸的致因理论分析 |
3.1.1 瓦斯爆炸的致因理论定性分析 |
3.1.2 瓦斯爆炸事故的物理因素 |
3.1.3 瓦斯爆炸事故的管理因素 |
3.2 煤矿瓦斯涌出量预测 |
3.2.1 煤矿瓦斯涌出量影响因素 |
3.2.2 瓦斯浓度预测模型 |
3.2.3 预测实例 |
3.3 防止瓦斯爆炸措施 |
3.3.1 瓦斯抽放 |
3.3.2 防止瓦斯积聚 |
3.3.3 控制火源 |
4 “管控一体化”的煤矿安全生产与应急预警系统 |
4.1 系统建设思路 |
4.1.1 系统构建思路 |
4.1.2 系统构建原则 |
4.1.3 系统的功能要求 |
4.1.4 系统的性能要求 |
4.2 系统设计 |
4.2.1 系统总体架构 |
4.2.2 系统技术层次架构 |
4.2.3 系统特点 |
4.2.4 系统安全设计 |
4.3 应用功能方案 |
4.3.1 功能结构 |
4.3.2 综合查询模块 |
4.3.3 危险源管理模块 |
4.3.4 设备管理模块 |
4.3.5 生产运行管理模块 |
4.3.6 实时智能监控模块 |
4.3.7 瓦斯预警模块 |
4.3.8 涌水预警模块 |
4.3.9 应急决策模块 |
4.3.10 系统管理与维护模块 |
5 系统实现及应用前景 |
5.1 系统的体系结构 |
5.2 系统平台选择 |
5.2.1 GIS组件的选取 |
5.2.2 图形支持平台选择 |
5.2.3 开发语言选择 |
5.2.4 数据库选择 |
5.3 界面设计 |
5.4 主要子模块的设计实现 |
5.4.1 数据输入子模块的设计实现 |
5.4.2 图层管理子模块的设计实现 |
5.4.3 地图标准工具子模块的设计实现 |
5.4.4 查询定位子模块的设计实现 |
5.4.5 报表打印和地图输出子模块的设计实现 |
5.5 应用前景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一)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二)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着作及科研情况 |
(9)氧化铝厂管控一体化数据集成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与综述 |
1.1 管控一体化思想的提出 |
1.2 流程工业管控一体化实施现状 |
1.3 国内外氧化铝厂管控一体化现状 |
1.4 实施管控一体化系统的经济效益 |
1.5 数据集成概述 |
1.6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管控一体化系统数据集成技术 |
2.1 实时数据库技术 |
2.1.1 实时数据库的特点 |
2.1.2 实时数据库的功能结构 |
2.1.3 实时数据库接口 |
2.2 当前实时数据库产品的技术特点 |
2.3 关系数据库的特点 |
2.4 实时数据库与关系数据库的集成 |
2.5 DCS与管理网的数据集成 |
2.5.1 DCS与管理网的通讯模式 |
2.5.2 DCS数据上网的一般设计 |
3 OPC技术 |
3.1 OPC概念 |
3.2 OPC主体框架 |
3.2.1 OPC接口和对象 |
3.2.2 OPC数据存取规范 |
3.2.3 OPC报警与事件规范 |
3.2.4 OPC历史数据存取规范 |
3.3 OPC数据读取 |
3.4 OPC服务器的位置 |
3.5 OPC的技术特点及其适用场合 |
3.5.1 OPC技术特点 |
3.5.2 OPC适用场合 |
3.6 OPC技术规范在企业管控一体化数据集成中的应用 |
4 中铝山西分公司氧化铝厂管控一体化系统总体方案 |
4.1 氧化铝厂概况 |
4.2 氧化铝厂管控一体化系统总体设计 |
4.2.1 设计原则 |
4.2.2 设计目标 |
4.3 系统架构 |
4.4 氧化铝厂生产应用系统需求 |
4.4.1 生产计划系统 |
4.4.2 生产统计系统 |
4.4.3 生产查询分析系统 |
4.4.4 生产调度指挥信息管理系统 |
4.5 系统总体功能架构 |
4.6 系统间业务接口 |
5 中铝山西分公司氧化铝厂数据集成设计与实现 |
5.1 原料预均化堆场系统数据采集 |
5.2 碱液卸车及储运系统数据采集 |
5.3 全厂循环水系统数据采集 |
5.4 原料磨制系统数据采集 |
5.5 压煮溶出系统数据采集 |
5.6 种子过滤系统数据采集 |
5.7 母液蒸发系统数据采集 |
5.8 氢氧化铝过滤及焙烧系统数据采集 |
5.9 数据库系统设计 |
5.9.1 生产计划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
5.9.2 生产计划系统物理结构设计 |
5.10 数据的存储与备份 |
5.11 系统软件的选用 |
6 系统运行 |
7 论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
7.1 系统完善与改进 |
7.2 课题研究的难点 |
7.3 课题研究的特点及创新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中压加氢装置管控一体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论文的背景 |
1.1.1 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
1.1.2 管控一体化的系统构成 |
1.1.3 典型管控一体化方案介绍 |
1.2 流程工业与管控一体化 |
1.3 国内外管控一体化的现状 |
1.4 国内外管控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
1.5 实施管控一体化技术的效益 |
1.6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数据库及其设计优化 |
2.1 典型关系数据库系统的介绍 |
2.1.1 Sqlserver2005系统 |
2.1.2 Oracle系统 |
2.1.3 MySql系统 |
2.1.4 Access |
2.2 各种数据库系统效率及稳定性的初步测试 |
2.2.1 多用户系统稳定性测试 |
2.2.2 单用户系统性能测试 |
2.2.3 关系数据库的选择 |
2.3 本系统关系数据库设计及优化 |
2.3.1 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 |
2.3.2 表之间的关系 |
2.3.3 本系统的关系数据库优化方法 |
2.3.4 数据库性能优化的几个方面 |
2.3.5 SQL语句调整原则 |
2.4 优化数据库的经验 |
2.4.1 优化执行语句和处理结果 |
2.4.2 一些优化的具体经验 |
2.5 工业实时数据库 |
2.5.1 工业数据库介绍 |
2.5.2 inforplus工控数据库与系统数据库系统的搭成 |
2.5.3 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选型与开发技术 |
3.1 C/S与B/S模式 |
3.1.1 C/S模式及其特点 |
3.1.2 B/S模式及其特点 |
3.2 B/S结构中的典型技术及分析 |
3.2.1 B/S五种技术分析 |
3.2.2 各种开发规范的对比 |
3.3 本系统使用的技术规范和结构设计 |
3.3.1 本系统采用三层B/S模式,即MVC模式 |
3.3.2 本系统所采用的主要技术 |
3.3.3 本系统所采用的辅助技术 |
3.3.4 本系统的开发工具、平台 |
3.4 JSP/Servelt开发环境的搭建 |
3.4.1 JAVA的标准开发坏境JDK |
3.4.2 B/S结构中JSP的Web服务器 |
3.4.3 Dreamweaver简介 |
3.4.4 JBuilderX简介 |
3.4.5 photoshop简介 |
3.5 本系统使用的设计语言UML介绍 |
3.5.1 设计语言UML介绍 |
3.5.2 使用案例图视图 |
3.5.3 小结 |
第四章 管控系统中OPC及组态 |
4.1 OPC技术介绍及其开发 |
4.1.1 OPC开发背景及其发展 |
4.1.2 OPC技术的目的和特点 |
4.1.3 OPC对象及其接口 |
4.2 COM技术及分析 |
4.3 DCOM技术分析 |
4.4 基于COM/DCOM的OPC的标准 |
4.5 基于XML~DA规范的OPC标准 |
4.6 基于OPC技术系统结构框架 |
4.7 系统组态技术及组态软件 |
4.7.1 组态软件产生背景 |
4.7.2 组态软件的功能特点 |
4.7.3 主流组态软件介绍 |
4.7.4 小结 |
第五章 中压加氢管控一体化项目设计 |
5.1 中压加氢装置介绍 |
5.1.1 工艺流程简介 |
5.1.2 FOXBORO I/A'S DCS系统介绍 |
5.1.3 管控项目实施前系统状况 |
5.1.4 装置管控项目完成的工作 |
5.2 系统底层控制器参数优化调节 |
5.2.1 参数优化前系统控制器存在的问题 |
5.2.2 优化的目标及原则 |
5.2.3 项目实施具体技术路线 |
5.2.4 项目实施的关键技术 |
5.2.5 控制器参数优化前后效果对比 |
5.3 中压加氢管控信息集成平台设计 |
5.3.1 DCS与企业信息网集成方案 |
5.3.2 管控信息平台特点 |
5.4 中压加氢管控网络冗余方案 |
5.4.1 建立电话拨号连接 |
5.4.2 进行电话拨号连接 |
5.4.3 建立磁盘冗余镜像结构 |
5.5 中压加氢管控项目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四、管控一体化快捷方案及应用实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密集库的自动化仓储工作流技术研究[D]. 邓硕哲. 东华大学, 2021
- [2]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王春娟. 燕山大学, 2020(01)
- [3]基于智能闭环控制的企业风险内控管理研究[D]. 武楠. 大连海事大学, 2016(06)
- [4]含钒页岩提钒工艺过程管控一体化研究[D]. 朱再林. 武汉科技大学, 2014(03)
- [5]负极片生产线管控一体化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田川. 东华大学, 2014(05)
- [6]基于管控一体化的数据采集与数据迁移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李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7)
- [7]基于RFID的编组站管控系统研究[D]. 王兰.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8]榆林安全生产与应急预警系统工程技术研究 ——以煤矿企业为例[D]. 刘宏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S2)
- [9]氧化铝厂管控一体化数据集成研究与应用[D]. 董峰. 北方工业大学, 2009(09)
- [10]中压加氢装置管控一体化设计[D]. 王岩波. 北京化工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