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毒素血症期治疗中加用中药对全身性炎症反应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夏亚萍[1](2021)在《加味凉膈散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加味凉膈散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的临床疗效。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加味凉膈散治疗AECOPD的疗效观察,以期改善AE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恶化率、病死率、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机体感染、炎性反应及免疫功能。方法选自2019年06月至2021年03月期间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及肺病科住院发生AECOPD的患者病例80例。参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加味凉膈散研究组患者40例(男性27人,女性13人),年龄分布在42~74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0.28±7.32岁,病程1~30年,平均7.90±5.21年;急性加重期病程1~5天,平均2.85±1.25天;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男性24人,女性16人),年龄分布在43~75岁,平均年龄在61.28±7.44岁,病程1~30年,平均8.15±7.95年;急性加重期病程0.5~5天,平均2.90±1.26天。按照是否使用中药,研究组在西医规范化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凉膈散,对照组运用西医常规治疗,加味凉膈散具体用方如下:连翘20g、黄芩9g、栀子9g、川大黄9g(后下)、芒硝9g、薄荷叶6g(后下)、竹叶12g、生甘草6g、浙贝9g、前胡9g、苦杏仁9g、桔梗6g、枳实6g、瓜蒌仁9g、金银花15g、鱼腥草9g,其中芒硝另包装,交患者手中与熬制好的汤剂冲服。由本院中药房代煎至2袋/剂,每袋200m L,饭后30-45分钟后服药,日1剂,早晚温服,两组疗程均为7天。对照组患者在原发疾病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给予1-2L/min持续低流量吸氧,雾化吸入治疗,具体药物为:30mg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生产商为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604)、0.005mg硫酸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溶液(深圳大佛药业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348)、吸入用0.5mg异丙托溴铵溶液(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 H&Co.KG,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50159),雾化吸入,一天三次,感染严重的患者运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生产商为辽宁海思科制药有限公司,1.0g:国药准字H20113313 2.0g:H20113314)]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PCT)、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 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等指标变化,经治疗观察后的转归以及实验室安全观察指标检查(嗜酸性粒细胞、血清转氨酶、血清肌酐),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分级评分,评价患者中医疗效。并通过SPSS23.0软件进行临床数据观察分析,比较两组病例之间的数据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线资料:共有80例患者接受本研究,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基础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及急性加重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临床症状分级评分方面: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各症状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结束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7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前后西医化验疗效指标对比:两组患者WBC、NEUT%、CRP、PCT、PaCO2的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a O2、FEV1/FVC、FEV1%pred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安全性分析:两组安全性检验指标均在安全范围内,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6.至观察结束,两组均未出现脱落病例及退出病例。结论1.加味凉膈散联合西医常规治疗AECOPD能降低WBC、NEUT%、CRP、PCT的水平,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有效控制机体感染。2.加味凉膈散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降低PaCO2并提高Pa O2,改善AECOPD患者肺功能及机体缺氧状况,进而有效缓解患者呼吸困难、喘憋的临床症状。3.加味凉膈散组可改善AECOPD痰热郁肺型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加味凉膈散治疗AECOPD疗效确切、价格低廉、无毒副作用,有很好的临床与社会效益,值得临床推广。
吕晓娟[2](2021)在《中医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中医药治疗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以及对ACLF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湖北省中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例,筛选治疗过程中从未使用中医药治疗方法的病例21例为对照组,筛选其中全程依据中医辩证论治使用中医药治疗方法的病例44例为治疗组,对照组为入院后给予西医常规的营养支持、保肝降酶、退黄、改善肝脏微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对症支持治疗等基础治疗方法,以及行人工肝治疗,治疗组为常规基础治疗方案上依据中医辨证,给予相应的中医药治疗。2、记录患者入院后首次进行实验室检查时的相关指标为基线指标(即为治疗前相关指标),分别记录患者入院后第2、4、8、12周的相关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ALT、AST、ALB、TBil)、凝血功能指标(PTA)、与血常规有关的相关指标(WBC、NLR、PLT)、肾功能指标(Cr、Na)、中医症候积分、计算MELD评分等,分别对治疗后两组间的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1)在临床治疗后第8周,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死亡率为15.9%,单纯西医治疗组死亡率为47.6%,在这一治疗时间点,对治疗组的患者死亡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首次治疗后第12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1.36%,对照组的总治疗有效率为33.33%,两组的总治疗有效率进行了比较,差异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首次治疗后第4周和第8周,治疗组与同期对照组组间的TBil水平均有明显好转,且治疗组TBil水平下降的变化幅度显着优于同期对照组,两组之间TBil水平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治疗后第8周,中医药干预治疗组的PTA水平显着提高,与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组PTA水平相对应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药干预治疗ACLF,较单纯西医内科综合治疗,能更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4)临床治疗后第4周,两组ALT、AST均显着下降,治疗后两组的ALT、AST下降幅度的相关性比较,同期治疗组下降幅度明显较对照组大,两组间ALT、AST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经临床治疗后,两组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均下降,在治疗后第12周,两组间NLR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研究结果发现,经临床治疗后两组患者Cr水平均显着下降,在治疗后第4周,治疗组Cr较对照组下降幅度大,两组间Cr水平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接受治疗后第12周,两组患者Na均明显上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均明显下降,在治疗后的第2周、第4周,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的MELD评分显着下降,在对比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时,治疗组MELD评分明显下降,对照组下降缓慢,两组间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显着降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短期(8周)病死率,并且中医药的介入能够有效提高慢加性肝衰竭患者的总有效率,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治疗组的ALT、AST、TBil、PTA、NLR、Cr、Na、MELD、中医症候积分的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WBC和PLT水平无明显差异。
伍建炜[3](2020)在《蛇伤胶囊治疗竹叶青蛇伤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IL-8、MCP-1、ICAM-1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蛇伤胶囊治疗竹叶青蛇伤火毒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血清炎症相关趋化因子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和黏附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水平的影响,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进一步阐明蛇伤胶囊治疗竹叶青蛇伤的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竹叶青蛇伤火毒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予基础药物治疗,试验组予基础药物治疗联合蛇伤胶囊口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以及治疗7天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证候积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IL-8、MCP-1与ICAM-1的含量,通过五分类血球计数仪测定白细胞、单核细胞与血小板的数量,通过血凝测试仪测定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生化仪测定血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血肌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IL-8、MCP-1、ICAM-1、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血肌酐水平的差异。结果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7天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试验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IL-8、MCP-1、ICAM-1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7天后对照组患者血清IL-8、MCP-1、ICAM-1水平均较前降低(P<0.05),试验组患者血清IL-8、MCP-1、ICAM-1水平均较前降低(P<0.01),且试验组患者血清IL-8、MCP-1、ICAM-1水平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血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对照组患者血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血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试验组减少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治疗前后均处于正常范围内,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血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血肌酐治疗前后均处于正常范围内,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蛇伤胶囊能够改善竹叶青蛇伤火毒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2.蛇伤胶囊可以降低竹叶青蛇伤火毒证患者血清IL-8、MCP-1、ICAM-1、白细胞与单核细胞水平,该药具有改善炎症损伤从而治疗竹叶青蛇伤的作用。3.蛇伤胶囊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使用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张之燕[4](2020)在《三七注射液作用于肠道黏膜屏障调节LPS/TLR4通路对CRF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肠-肾轴”角度探讨三七注射液作用于肠道黏膜屏障调节LPS/TLR4通路发挥对CRF肾脏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0)、模型组(n=10)、三七注射液低剂量组(n=10)、三七注射液中剂量组(n=10)、三七注射液高剂量组(n=10)和盐酸贝那普利组(n=10)。正常组大鼠正常饲养,三七注射液组、模型组、盐酸贝那普利组进行单侧输尿管结扎,造模后8周检测大鼠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水平,造模成功后,正常组、模型组均予以生理盐水(10m L/kg·d)腹腔注射给药;三七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以三七注射液(1、2、3g/kg·d)腹腔注射给药,阳性对照组予以盐酸贝那普利5mg/kg·d腹腔注射给药,药物给药干预8周后处死大鼠,并通过内毒素检测和D-乳酸、Western blot、ELISA观察血清内毒素(LPS)、肾肠组织TLR-4蛋白表达及炎症因子TNF-α、IL-6。结果:(1)生化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组BUN、Scr水平较正常组上升(P<0.01),而经三七注射液及贝那普利干预后,BUN和Scr水平呈下降趋势,其中三七中剂量组、三七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较模型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三七注射液具有降低BUN、Scr水平的作用,以三七中剂量组及三七高剂量组作用显着。(2)ELISA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组内毒素和D-LA水平较正常组上调(P<0.05),而经三七注射液和贝那普利干预后,各用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下降趋势,三七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ELISA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组TNF-α、IL-6含量高于正常组和治疗组,与正常组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用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下降,三七中剂量组、三七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其中三七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但此两组较三七低剂量组TNF-α、IL-6的含量下降。(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较,肾组织和肠组织TLR4蛋白表达的水平在三七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均下降(P<0.01或P<0.05)。结论:三七注射液可以抑制肾、肠炎症反应,发挥抗肾纤维化作用,其中三七注射液中剂量和高剂量较低剂量肾脏保护作用更显着,而这一保护机制可能与三七注射液作用肠道黏膜屏障调节LPS/TLR4通路对CRF大鼠肾脏发挥保护作用相关。
杨志怡[5](2019)在《加味诸葛行军散对热射病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热射病(heatstroke,HS)动物实验模型,给予不同剂量加味诸葛行军散灌胃,通过检测大鼠小肠黏膜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 1,Z0-1)mRNA、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的表达,测定血清内毒素水平,并做肠黏膜组织病理分析,观察热射病对大鼠肠黏膜上皮及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加味诸葛行军散对肠屏障相关指标的作用;通过回顾性分析热射病所致肠屏障功能障碍1例,结合相关文献,以提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期望为临床防治热射病拓宽思路。方法:运用人工气候箱模拟湿热环境建立热射病大鼠模型,通过检测大鼠血清内毒素含量、小肠黏膜ZO-1mRNA及HSP70的表达水平、小肠黏膜组织病理结构改变情况等直接或间接的方法评价大鼠的肠屏障功能,以验证加味诸葛行军散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结果:(1)大鼠血清内毒素水平方面:在热射病发病后6小时,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清内毒素水平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诸葛行军散低、高剂量组血清内毒素水平降低,高剂量组降低水平高于低剂量组。(2)大鼠Z0-1 mRNA的表达水平方面:模型组Z0-1 mRNA的表达水平与空白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低剂量组较空白组表达水平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诸葛行军散低剂量组ZO-1 mRNA的表达水平升高,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3)大鼠HSP70表达水平方面: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黏膜细胞内HSP70表达水平升高;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大鼠肠黏膜病理组织结构方面: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出现明显肠黏膜结构损伤;低、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损伤程度减轻,高剂量组损伤程度最小。结论:(1)在热射病发病后6小时,大鼠出现严重的内毒素血症及炎症反应。(2)加味诸葛行军散不能通过诱导肠黏膜细胞HSP70的升高抑制肠黏膜的损伤;本方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热射病大鼠的内毒素血症,可通过升高ZO-1 mRNA的水平减轻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及紧密连接的损伤,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延缓热射病的进展。(3)下一步研究中,在造模标准的判定、时间节点及检测指标的选择方面需做进一步完善。
李长清[6](2019)在《通利大肠法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蕴肺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通利大肠法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蕴肺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AECOPD患者(中医证型为痰热蕴肺)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34例按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西医临床路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包括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等;研究组34例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应用通利大肠法,治疗一周,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1.临床疗效评估:应用中医通利大肠法联合常规西医药物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蕴肺证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研究组在治疗1周时在咳嗽、咳痰、气喘等三个方面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进行组内比较,结果均有显着改善(P<0.01);其中研究组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2.疗效性指标评估:(1)肺功能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肺功能(FEV1、FVC、FEV1%)进行组内比较,结果均有显着改善(P<0.01);且研究组较对照组,肺功能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2)感染指标:各组患者治疗后的WBC、NEUT%、CRP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研究组在改善WBC、NEUT%、CRP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68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蕴肺证患者进行为期1周的临床疗效观察与分析,初步验证了运用中医通利大肠法联合常规西医治疗痰热蕴肺型AECOPD,疗效优于单纯的常规西医治疗,肺功能的指标及感染指标也改善更明显。这些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去验证。
傅岳武[7](2009)在《益气健脾法治疗腹部手术后全身炎症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半个世纪以来,人们逐步认识到外科手术(尤其是大手术)是一种应激性损伤,组织的切除和/或破坏,导致失血、组织低灌注、大量细胞损坏和器官功能紊乱,使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及代谢状态发生突然迅速和强烈的变化,在腹部外科受到的打击尤为突出,因此手术与重症创伤、烧伤、脓毒症(sepsis)一样,均可导致机体早期出现发热、心率快、呼吸急促、以及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类似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mne,SIRS)样表现,而SIRS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ction syndrome,MODS)发生的基础,是危重病患者的主要死因。因此积极治疗SIRS,阻断SIRS向MODS的转化显得尤为重要。在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过程中,许多专家运用中医理论探讨SIRS发生发展过程的辨证论治规律,并取得一些的认识,但大多认为SIRS是实证、热证,并使用通腑、泻热及活血祛瘀的方法治疗。吴咸中院士提出SIRS/MODS是当前外科治疗与研究的热点,早期用中医通里攻下法及清热解毒法进行防治已取得肯定的疗效。而实际上缺血/再灌注损伤、免疫抑制是SIRS中后期的共同病理损害,此期应用补气益气、培正扶本及行气活血药物是否有助于改善组织血供及减少再灌注损害,增强机体免疫力这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研究课题。我院外科专家针对术后SIRS病人早期有发热、心率快、呼吸急促、以及白细胞计数升高等表现,提出热、毒、瘀的病机本质:而到后期因患者表现面色苍白,气短懒言,声低息微,食欲减退,神疲肢倦,潮热盗汗,提出是由于手术创伤,正邪相争,正不胜邪,耗伤气血,致气血阴阳不足,其本质是手术攻伐,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致机体术后出现快速疲劳所致,其主要病理因素是脾气虚。从中医学理论提出SIRS是一动态的临床症侯群,在其早期阶段,机体动员正气,与病邪相争,邪实正不衰,此时表现为实证、热证的病理阶段,但由于正气消耗,正不胜邪,机体不可避免地出现虚证的病理机制,这一过程发展相当迅速。为此广东省中医院大外科曾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通过对106例腹部手术后SIRS后期(术后三天以上)患者进行中医证型的辩证分析,发现以虚证(占比68%)为主要证型,且以脾气虚(占比62%)为主,并发现SIRS后期临床证候主要分为脾气虚、肝郁脾虚、只有小部分患者表现为气滞及中焦湿热、但均与脾的生理功能损伤密切相关。参考近年来的文献报道,提示黄芪及四君子汤对机体炎症反应具有多方面调节作用,且能明显改善免疫系统功能,纠正脾虚导致的运化功能失调;黄芪具有益气固表、利水退肿、脱毒生肌等功效,是一种作用广泛的免疫调节剂,从中药性味归经分析是补益类中草药;现代医学证实黄芪多糖可明显促进烧伤小鼠T淋巴细胞转化,促进巨噬细胞产生白介素-1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能通过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TNF和IL-6的产生,从而拮抗过度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提高存活率。因此,可以认为腹部外科手术后并发SIRS患者后期存在脾气虚的病机本质,而且实验室研究亦证实益气健脾类中药在改善免疫系统功能,拮抗SIRS过程中过度炎症释放,下调炎症反应有积极意义,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健脾益气类中药对腹部手术后SIRS患者的影响。目的通过证候研究及实验室微观辨证指标,归纳出手术后SIRS患者中医病机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选用益气健脾类中药(黄芪注射液)进行治疗手术后脾虚证SIRS患者,并就其疗效与传统西药(乌司他丁)作对照研究,探讨益气健脾类中药对腹部大中手术后SIRS患者,其临床指标(体温、心率、白细胞计数)及炎症细胞因子IL-6、IL-8、IL-10、TNF-a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病例来源:2006年10月至2009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外科住院病人106例,其中男58例,女48例;年龄范围14~75岁,平均年龄为50.3±8.46岁,全部患者均接受腹部外科择期手术治疗。施术者为高年资主治以上职称的专科医师。入选病人中,其中肝胆胰手术者40例,胃小肠手术者25例,结肠手术者31例,腹膜后肿瘤者10例。入选病例符合SIRS诊断标准中两项以上,排除以下病例:(1)患者术前已表现SIRS者;(2)术中输浓缩红细胞≧400ml者;(3)术后出现伤口感染,消化道瘘及其他手术相关的并发症;(4)术前心肺功能检查不正常者;(4)术前贫血Hb<100克/升者。研究病例于手术后第3天上午查房时,按照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填写证侯调查表录入数据库,将全部58项临床中医证侯作为变量,按患者病症出现的频次逐步聚类,最后根据聚类结果,总结出这群研究对象的病机规律。同时对上述病例术后第三天清晨空腹抽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浓度(NE),并与同期腹部手术后未发生SIRS患者对比;此外,比较腹部手术后不同证型的SIRS患者E、NE的血清学浓度,探讨各组间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此外入选患者根据当日专家辨证结果及病情轻重,分为脾虚组和非脾虚组及对照组,分别使用健脾益气中药黄芪注射液、乌司他丁及常规综合治疗。乌司他丁治疗组给予常规抗感染、补液治疗同时加用乌司他丁20万U,1次/12h静滴,连用5 d;中药治疗组在常规抗感染、补液治疗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20毫升,1次/12h静滴,连用5 d;对照组常规补液、抗感染等综合治疗,与治疗组差别仅是不用乌司他丁或黄芪注射液。常规监测各组间患者心率、呼吸频率、体温、尿量、WBC、SIRS症状改善时间和病死率;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8、IL一10浓度。成组均数若符合正态分布时比较用成组t检验,配对均数符合正态分布时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别有显着性。结果1.通过对106例腹部大中手术后SIRS患者中后期中医证型的分析,发现术后SIRS患者以虚证(占比68%)为主要证型,且以脾气虚(占比62%)为主要病机2.腹部手术后并发SIRS患者,其血清学NE和E水平明显低于非SIRS患者,但属于脾虚证的SIRS患者,其NE、E的血清学浓度与其他证型的SIRS患者,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3.益气健脾类中药黄芪注射液对腹部外科大中手术后SIRS患者体温、心率、白细胞计数及液体负平衡的影响,与传统SIRS治疗药物—乌司他丁无显着性差异,但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4.益气健脾类中药黄芪注射液对腹部外科大中手术后SIRS患者TNF-a、IL一6、IL-8、IL一10等炎症介质血清浓度的影响,与传统SIRS治疗药物—乌司他丁组无显着性差异,但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腹部大中手术后发生SIRS的患者其中后期主要表现为脾气虚的中医病机。2.益气健脾类中药(黄芪注射液)对手术后脾虚型SIRS患者,能改善其临床症状,对体温、心率、白细胞计数及液体负平衡的影响有积极意义。3.益气健脾类中药(黄芪注射液)对手术后脾虚型SIRS患者TNF-a、IL一6、IL-8、IL一10等炎症介质有拮抗作用,能下调炎症介质,避免机体过度的炎症反应,从而达到保护机体、避免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的发生、降低重症患者的病死率的作用。4.益气健脾类中药(黄芪注射液)对手术后SIRS患者,能加快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为围手术期中医药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陆盛[8](2008)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器官功能状态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进一步了解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特点和在外科危重病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与器官功能、免疫状态和预后的相关性。以求将来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防治有所帮助。【方法】对41例外科危重病人进行前瞻性观察,当合并肠功能障碍和MODS时,观察APACHEⅡ评分、器官功能损害数目、血内毒素水平,及转归情况。分别从不同角度按年龄、APACHEⅡ评分及预后分组,观察内毒素血症水平的差异,病死率及细胞因子,免疫状态的特点。同时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动态观察治疗前、治疗后3天和7天的尿L/M、内毒素、Th1/Th2及HLA-DR的变化规律。【结果】①各病种之间,APACHEⅡ评分、器官功能损害数目、内毒素水平、病死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所有病例的内毒素水平均高于正常值;②各功能受损之器官或系统中,除肠功能障碍外,以肺脏居首;③各年龄组之间,内毒素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但APACHEⅡ评分、器官损害数目和病死率均有显着差异。年龄是外科危重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④不同的危重程度比较,各组器官损害数目、WBC计数、尿L/M值、内毒素水平、细胞因子、免疫状态及死亡率多数均有显着差别;⑤按预后分组,治愈组和存活组的L/M、内毒素水平在治疗后7天均有下降,有统计学意义,而死亡组的L/M、内毒素水平有显着升高。治愈组的Th1/Th2漂移在治疗后3天和7天均有统计学意义,存活组的Th1/Th2在治疗后7天下降有统计学意义,而动态观察死亡组的Th1/Th2,第3天即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第7天显着低于正常值。HLA-DR于治疗后3天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第7天治愈组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而死亡组HLA-DR值则显着降低。【结论】在严重的创伤、手术等应激状态下,肠道容易受到感染、缺血或缺血再灌注等因素的打击,导致肠屏障功能的损害,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继而引发SIRS、脓毒症和MODS。本试验观察到,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危重程度、肠屏障损害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其早期与Th1/Th2呈正相关,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进程内毒素水平可以逐渐降低、免疫状态得以恢复,出现Th1向Th2漂移,并趋于平衡,HLA-DR表达逐渐恢复,预后良好。但如果病情进行性恶化,出现重度脓毒症(severe sepsis,SS),甚至免疫衰竭时,Th1/Th2往往表现为Th2表达优势,抗炎症反应过度,HLA-DR表达极度低下,免疫功能抑制,同时内毒素水平进行性升高,最终导致无法控制的脓毒症和MODS,以致死亡。因此,在疾病发展与治疗进程中,器官损害数目的增加,内毒素水平、尿L/M的进行性升高、Th1/Th2显着降低和单核细胞表面HLA-DR表达低下均是判断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另外,在外科危重病治疗中要重视内毒素血症对机体的序贯损害,注意及时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重视中医药对调节免疫、清除内毒素、保护脏器功能的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将是肠源性内毒素血症防治的发展方向。
周永坤[9](2007)在《清肠合剂对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大鼠TNF-α、IL-6调控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中药清肠合剂对急性化脓性腹膜炎(AP)病人的治疗效果,及对大鼠模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TNF- a)和白介素-6(IL-6)等的调控作用,从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角度,探讨通里攻下法治疗AP的作用机制,丰富治疗手段及实验基础。方法:40例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病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清肠合剂治疗,与对照组对比,观察术后体温、WBC、肠功能恢复时间等情况。动物实验部分选取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清肠合剂大剂量组、清肠合剂小剂量组,通过腹腔注射大肠杆菌法制作动物模型,用不同剂量清肠合剂灌胃,观察TNF- a、IL-6、WBC的变化及脏器的病理改变。结果:临床研究证实,清肠合剂具有退热、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全身状况的作用,总有效率达87.50%,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动物实验提示清肠合剂有降低TNF- a、IL-6的表达,降低WBC计数,减轻脏器病理损害的作用。结论:肺、腹膜、肠管的病理损害与TNF- a、IL-6的过度表达有相关性;清肠合剂有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轻过度的炎症反应及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TNF- a、IL-6的表达而产生的。
穆拉迪[10](2006)在《大承气颗粒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大承气颗粒对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不足综合征(MODS)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作用。方法:前瞻性对照分析急性腹腔内感染的住院患者245例,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及常规治疗加用大承气颗粒剂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血白细胞,氧合指数,总胆红质,血转氨酶的变化。结果:大承气颗粒治疗组的疗效均显着优于常规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差异。结论:大承气颗粒剂可以明显改善SIRS/MODS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脏器功能恢复,预防或减少MODS/MOF的发生,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二、内毒素血症期治疗中加用中药对全身性炎症反应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毒素血症期治疗中加用中药对全身性炎症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凉膈散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表对照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2.6 中止病例标准 |
3 临床治疗方法 |
4 疗效判定标准 |
5 临床检验指标 |
6 样本量估计 |
7 伦理原则 |
8 数据统计处理 |
9 技术路线图(附录D) |
10 结果 |
10.1 基线资料 |
10.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资料对比 |
10.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资料对比 |
讨论 |
1 COPD急性加重期的西医认识 |
2 传统医学对C0PD急性加重期的认识 |
3 加味凉膈散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综合疗效分析 |
4 总结 |
结果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COPD急性加重期中西医诊疗进展 |
一、现代医学对AECOPD的认识 |
二、祖国医学对AECOPD的认识 |
三、AECOPD的中医治疗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中医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现代医学对ACLF的认识 |
1.1.ACLF的发病机制 |
1.1.1.免疫炎症损伤 |
1.1.2.缺血缺氧性损伤 |
1.1.3.内毒素血症 |
1.2.ACLF的治疗 |
1.2.1.内科综合治疗 |
1.2.2.人工肝治疗 |
1.2.3.肝移植 |
2.中医药防治ACLF发生机制中的三重因素 |
2.1.中医药调节机体免疫 |
2.2.中医药改善缺血缺氧损伤 |
2.3.中医药防治内毒素血症 |
3.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病例来源 |
1.2.诊断标准 |
1.2.1.中医诊断标准 |
1.3.西医诊断标准 |
1.3.1.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 |
1.3.2.分期标准(《肝衰竭指南》) |
1.3.3.肝肾综合征诊断标准 |
1.3.4.肝性脑病诊断标准 |
1.3.5.自发性腹膜炎诊断标准 |
1.4.疗效评价标准 |
1.5.纳入标准 |
1.6.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病例分组 |
2.2.治疗方法 |
2.2.1.对照组治疗 |
2.2.2.治疗组治疗 |
2.3.观察内容及指标 |
2.4.统计学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两组患者基线时一般资料的比较 |
3.2.两组患者死亡率的比较 |
3.3.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的比较 |
3.4.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的比较 |
3.5.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的比较 |
3.6.两组患者治疗后肾功能的比较 |
3.7.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
3.8.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ELD的比较 |
4.讨论 |
4.1.中医证型分布讨论 |
4.2.中医药对ACLF死亡率的影响 |
4.3.中医药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肝功能指标 |
4.4.中医药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血常规的影响 |
4.5.中医药提高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 |
4.6.中医药对改善肾功能相关指标的作用 |
4.7.中医药治疗可有效降低ACLF患者中医症候积分 |
4.8.中医药治疗可有效降低ACLF患者的MELD评分 |
5.不足与展望 |
6.结论 |
附表1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临床症候分级评分表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综述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1.中医病因病机 |
2.辨证分型 |
3.治法治则 |
3.1.扶正补虚法 |
3.2.清热利湿化瘀法 |
3.3 解毒凉血化瘀法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蛇伤胶囊治疗竹叶青蛇伤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IL-8、MCP-1、ICAM-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竹叶青蛇咬伤诊断及中医辨证 |
2.2 竹叶青蛇咬伤严重程度评估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标准 |
6 脱落标准 |
7 中止试验标准及处理 |
8 研究方法 |
8.1 样本量估算 |
8.2 分组方法 |
8.3 干预措施 |
9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 |
9.1 基线指标 |
9.2 炎症相关指标 |
9.3 中医证候疗效 |
9.4 临床疗效 |
9.5 安全性指标 |
9.6 观察时点 |
10 指标检测 |
10.1 样本采集 |
10.2 主要试剂 |
10.3 主要设备 |
10.4 ELISA检测方法 |
10.5 临床检验指标采集 |
11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临床资料 |
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 |
3 中医证候疗效 |
4 治疗前、后IL-8、MCP-1与ICAM-1 表达水平 |
5 治疗前、后血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情况 |
6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竹叶青蛇伤的流行病学 |
2 IL-8、MCP-1、ICAM-1 是竹叶青蛇伤后介导炎症损伤的重要因子 |
2.1 IL-8与竹叶青蛇伤 |
2.2 MCP-1与竹叶青蛇伤 |
2.3 ICAM-1与竹叶青蛇伤 |
3 中医对竹叶青蛇伤的认识 |
3.1 古文献相关记载 |
3.2 病因病机 |
3.3 中医治疗 |
4 蛇伤胶囊组方分析 |
5 实验结果讨论 |
5.1 蛇伤胶囊治疗竹叶青蛇伤的前期临床与基础研究 |
5.2 蛇伤胶囊治疗竹叶青蛇伤的临床疗效与实验结果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竹叶青蛇咬伤相关炎症因子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三七注射液作用于肠道黏膜屏障调节LPS/TLR4通路对CRF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CKD的概念 |
2 CKD的流行病学调查现状 |
3 影响CKD的危险因素 |
4 肾纤维化与炎症反应 |
5 肠道菌群的概念及功能 |
6 肠道菌群微生态(肠黏膜生物屏障)与肾脏病关系概述 |
7 肠道微生态与肾脏病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关系 |
8 炎症反应及肠道微生态在CRF进展中的作用 |
9 CKD的中医病因病机 |
10 中医对“肠肾轴”理论的认识 |
11 基于“肠-肾轴”,探讨三七治疗CRF的作用机制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6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肠道微生态调控与慢性肾脏疾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加味诸葛行军散对热射病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加味诸葛行军散对热射病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
一、材料和方法 |
(一) 实验材料及动物 |
(二) 药物制备 |
(三) 热射病模型建立 |
(四) 分组处理及标本采集 |
(五) 实验方法 |
(六) 统计学处理 |
二、结果 |
(一)HS大鼠一般情况 |
(二) 加味诸葛行军散对HS大鼠血清内毒素水平的影响 |
(三) 加味诸葛行军散对HS大鼠肠黏膜ZO-1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四) 加味诸葛行军散对HS大鼠肠黏膜细胞内HSP70表达水平的影响 |
(五) 加味诸葛行军散对HS大鼠肠黏膜组织结构的影响 |
三、讨论 |
第二部分 回顾性分析热射病致肠屏障功能障碍1例 |
一、临床资料 |
(一) 病例介绍 |
(二) 诊断标准 |
(三) 治疗过程及转归 |
二、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热射病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6)通利大肠法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蕴肺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中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认识 |
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病名及中医证候分型 |
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治疗 |
1.4 通利大肠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
1.5 现代中医医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及治疗经验 |
2.现代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认识 |
2.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
2.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2.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西医治疗 |
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及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2.研究结果 |
3.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观察量表) |
综述 试论“肺病治肠”在COPD治疗中的运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益气健脾法治疗腹部手术后全身炎症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机体在手术创伤打击下的全身性反应 |
2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2.1 SIRS发病机理 |
2.2 外科手术的创伤、打击与SIRS的产生 |
2.3 SIRS的临床表现 |
2.4 SIRS的诊断标准 |
2.5 SIRS的西医治疗进展 |
2.6 乌司他丁与SIRS的治疗 |
3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中医发病机制与中医药治疗进展 |
3.1 SIRS的中医发病机制探讨 |
3.2 SIRS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3.2.1 通里攻下法 |
3.2.2 清热解毒法 |
3.2.3 活血化瘀法 |
3.2.4 培补正气法 |
3.2.5 单味中药对SIRS的治疗作用 |
3.2.6 中药复方制剂对SIRS的治疗作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3 材料与方法 |
3.1 病例来源 |
3.2 SIRS诊断标准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3.5 一般资料 |
3.6 研究方法 |
3.6.1 中医症状指标群的建立 |
3.6.2 血NE、E标本采集及检测 |
3.6.3 治疗方法 |
3.6.4 炎症细胞因子检测方法及SIRS临床症状观察 |
3.6.5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腹部大中手术后SIRS患者中后期证候研究结果 |
4.1.1 聚类分析手术后SIRS患者临床证候 |
4.1.2 106例腹部手术后SIRS患者各证候构成比 |
4.1.3 虚证证候表现的SIRS患者其证型构成比 |
4.2 腹部手术后患者血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测定比较 |
4.2.1 SIRS患者与非SIRS患者血中NE、E测定比较 |
4.2.2 腹部手术后SIRS患者之间血NE、E测定比较 |
4.3 手术后SIRS患者与非SIRS患者临床症状比较 |
4.3.1 术后SIRS患者与非SIRS患者体温波动的变化比较 |
4.3.2 术后SIRS与非SIRS患者心率的变化 |
4.3.3 术后SIRS与非SIRS患者白细胞计数的变化 |
4.3.4 术后SIRS患者与非SIRS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比较 |
4.4 中西两组不同治疗药物对SIRS患者临床症状影响的比较 |
4.4.1 不同治疗方法对SIRS患者体温的影响 |
4.4.2 不同治疗方法对SIRS患者心率的影响 |
4.4.3 不同治疗方法对SIRS患者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
4.4.4 不同治疗方法对SIRS患者液体负平衡的影响 |
4.4.5 不同治疗组间SIRS患者治疗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 |
4.4.6 乌司他丁西药治疗组治疗前后SIRS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比较 |
4.4.7 健脾益气类中药治疗前后SIRS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比较 |
4.4.8 健脾益气类中药组与乌司他丁组治疗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比较 |
5 讨论 |
5.1 腹部大中手术后并发SIRS患者中后期中医证侯规律探讨 |
5.2 腹部手术后不同证型的SIRS患者与非SIRS患者血E、NE变化的意义 |
5.3 腹部大中手术后SIRS患者与非SIRS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差异的意义 |
5.4 腹部大中手术后并发SIRS患者针对SIRS治疗的决策 |
5.5 乌司他丁对腹部手术后SIR患者临床症状、炎性细胞因子影响的探讨 |
5.6 中医学脾的生理功能与健脾益气法治疗SIRS作用机理的探讨 |
5.7 健脾益气类中药黄芪注射液治疗腹部手术后SIRS的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器官功能状态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器官功能状态相关性的研究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一 |
腹腔感染所致脓毒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现状 |
综述正文 |
综述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细菌内毒素移位在临床研究中的地位 |
综述正文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9)清肠合剂对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大鼠TNF-α、IL-6调控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理论及研究基础 |
一、中医对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认识 |
(一) 病名及病变认识 |
(二) 病因病机 |
(三) 辨证论治 |
二、西医对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认识 |
(一)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
(二)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
(三)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与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表达 |
三、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概况 |
第二部分 清肠合剂治疗急性化脓性腹膜炎临床研究 |
一、一般资料 |
(一) 病例来源 |
(二) 采集时间 |
(三) 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病例分组 |
(二) 治疗方法 |
(三) 观察项目 |
(四) 疗效评定标准 |
(五) 统计学方法 |
三、资料分析 |
(一) 病例分组 |
(二) 一般资料分析 |
四、研究结果 |
(一) 治疗结果 |
(二) 安全性观测 |
第三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清肠合剂对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大鼠TNF-Α、IL-6 的调控作用 |
一、技术路线图 |
二、材料与设备 |
三、实验方法 |
四、结果 |
讨论 |
一、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现状 |
(一)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诊断与病理生理变化 |
(二)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与细胞因子的表达 |
(三)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与全身炎症综合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 |
(四)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动物造模 |
二、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中医病机特点与治则 |
三、清肠合剂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分析 |
(一) 处方依据 |
(二) 处方组成 |
(三) 方解 |
(四) 药理研究 |
(五) 清肠合剂的作用机制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大承气颗粒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大承气颗粒剂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所致 SIRS/MODS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 |
实验研究 大承气颗粒防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形成的实验研究 |
综述一 大承气颗粒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 |
综述二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研究进展 |
附图 病理图片 |
小结 |
致谢 |
四、内毒素血症期治疗中加用中药对全身性炎症反应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凉膈散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疗效观察[D]. 夏亚萍.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医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研究[D]. 吕晓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蛇伤胶囊治疗竹叶青蛇伤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IL-8、MCP-1、ICAM-1的影响[D]. 伍建炜.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三七注射液作用于肠道黏膜屏障调节LPS/TLR4通路对CRF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D]. 张之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
- [5]加味诸葛行军散对热射病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研究[D]. 杨志怡.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通利大肠法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蕴肺证的临床研究[D]. 李长清.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益气健脾法治疗腹部手术后全身炎症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傅岳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8]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器官功能状态相关性的研究[D]. 陆盛. 天津医科大学, 2008(01)
- [9]清肠合剂对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大鼠TNF-α、IL-6调控作用的研究[D]. 周永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3)
- [10]大承气颗粒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影响[D]. 穆拉迪. 天津医科大学, 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