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分子类卟啉金属配合物催化活化分子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敬元元[1](2011)在《基于分子氧活化的新型醇高效选择性氧化催化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醇被氧化为相应醛和酮在基础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将分子氧作为氧化剂来进行醇氧化的方法具有经济和环境友好的特点。近年来,有机小分子催化剂2,2,6,6-四甲基哌啶-N-氧自由基(TEMPO)由于其高效性和高选择性,被广泛应用于醇的有氧氧化中。然而单独的TEMPO不能催化醇的有氧氧化,需要组合具有活化分子氧功能的助催化剂才能有效催化醇的氧化。目前已报道的助催化剂主要有氮氧化物和过渡金属化合物。前者通常需要具有腐蚀性溴源的辅助;后者主要集中于铜类助催化剂,但铜类助催化剂对于脂肪醇的氧化效率十分低下,且所研究的体系越来越复杂。因此,对于开发高效、廉价、高选择性的TEMPO催化醇有氧氧化方法仍需做出大量努力。本论文采用Co(NO3)2和丁二酮肟(DH2)为助催化体系,将二者与TEMPO组合,建立一种温和条件下高效、高选择性的醇有氧氧化催化体系,并对其催化性能和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本论文主要进展如下:1.以苯甲醇有氧氧化为模板反应,在相同条件下比较了钴盐与铜、铁、锰、镍等其它各种金属盐的催化活性,实验数据表明Co(NO3)2的催化活性明显高于其它金属盐,与DH2和TEMPO组合能快速催化苯甲醇的氧化。2.对Co(N03)2/DH2/TEMPO催化下醇有氧氧化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体系较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催化剂投料摩尔比1:4:1(Co(NO3)2:DH2:TEMPO),反应温度70℃,溶剂二氯甲烷,反应压力0.4 MPa。在该条件下进行苯甲醇的氧化,使用1 mo1%的Co(NO3)2,3 h内苯甲醇达到完全转化,苯甲醛的选择性为100%。3.在最优条件下,各种醇包括芳香醇、烯丙基醇、脂肪醇和脂环醇等都能被迅速、定量的转化为相应的羰基化合物。GC检测反应结束后,通过简单的柱层析洗脱即可得到产物醛或酮,纯度达99%以上。4.提出了Co(NO3)2/DH2/TEMPO催化氧化机理,认为首先Co(NO3)2与DH2反应原位生成钴肟络合物cobaloxime和氮氧化物两个催化物种;此两个物种经有效活化分子氧,引发两个氮氧阳离子催化醇有氧氧化的催化路径,且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总之,本论文开发了一种醇有氧氧化的新型高效催化体系Co(NO3)2/DH2/TEMPO,该体系能够在温和条件下实现醇向醛和酮的转化,表现出了优异的催化性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王荣民,郭俊峰,何玉凤,许晓韡,申国瑞[2](2009)在《高分子酞菁铜-冠醚钠双金属配合物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以二-间,间-二苯并冠醚磺酰氯为桥联剂,与功能化的金属酞菁以界面缩聚合成了聚冠醚-酞菁双金属配合物(P-BsdB-18-C-6-Pc(Cu-Na)).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能谱仪、热重-热差分析等对高分子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以分子氧为氧源,对其催化异丙苯氧化反应性能进行了研究.
郝二霞[3](2009)在《天然高分子担载类卟啉金属配合物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类卟啉金属配合物(如金属酞菁、金属卟啉等)是一类平面大环配合物,它们以独特的高催化活性与选择性已成为许多领域重要的催化剂,另外,酞菁还是一类很好的光敏剂,因此,类卟啉金属配合物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一类功能高分子材料。壳聚糖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天然高分子材料,且壳聚糖金属络合物大多对氧化还原反应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是催化剂载体的一种理想选择。将类卟啉金属配合物担载于高分子载体上制成非均相催化剂,不仅可以避免由于酞菁、卟啉分子易形成二聚体而使其催化活性显着降低等问题,而且还可使处理后的催化剂非常容易回收循环利用。因此,合成新型负载型类卟啉金属系列配合物应用于光催化,催化氧化各种烯烃、芳香烃等具有重要意义。该论文在本课题组有关高分子聚类卟啉金属配合物合成与性能研究的基础上,合成了一系列壳聚糖担载类卟啉金属配合物,并研究了其光催化及催化氧化性能。论文分如下四部分:第一章,首先介绍了类卟啉金属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然后对几种天然高分子载体结构、性质及其担载类卟啉化合物在催化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第二章,将酞菁担载于壳聚糖膜上制得壳聚糖-酞菁膜(CTS-M-CoPc),并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分析、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凝胶色谱-十八角激光光散射等方法对CTS-M-CoPc及其原料进行了表征。在高压汞灯照射下,将CTS-M-CoPc置于罗丹明B溶液中,研究CTS-M-CoPc对罗丹明B溶液的光降解性能。结果表明,罗丹明B水溶液的初始浓度为1×10-5 mol/L,催化剂用量为0.5 g/L,pH=6时,CTS-M-CoPc对罗丹明B水溶液的光降解率最大。第三章,制备了壳聚糖-酞菁微球(CTS-MS-CoPc),并进行了结构表征。以分子氧为氧化剂氧化异丙苯,考察了CTS-MS-CoPc的催化氧化性能。结果表明,该高分子催化剂对异丙苯氧化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氧化产物主要为异丙苯过氧化氢(CHP)和2-苯基-2-丙醇(PP),最佳反应温度宜控制在100°C左右,适宜的催化剂/异丙苯用量比为1mg/2mL。发现添加微量离子液体对CTS-MS-CoPc的催化活性有一定影响。CTS-MS-CoPc对环己烯和其它芳香烃的催化性能也被考察,研究发现该高分子催化剂也表现出了优越的催化氧化性能。第四章,将卟啉担载于壳聚糖微球上,制得壳聚糖-卟啉微球[CTS-MS- TPPS4-M (M=Cu,Zn,Co,Ni)]并进行了结构表征。以分子氧为氧化剂氧化异丙苯,考察了CTS-MS-TPPS4-M的催化氧化性能。发现CTS-MS-TPPS4Cu的催化氧化性能较强。结果表明:利用壳聚糖膜,壳聚糖微球担载类卟啉金属配合物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是一类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型高分子催化剂。
宋娟[4](2009)在《分子筛和介孔材料催化剂上环己烯/分子氧环氧化反应研究》文中提出环己烯的选择性催化氧化一直是当今催化化学领域最引人注目的研究课题之一,因此,一直被催化科学领域和产业界所广泛关注。目前工业化生产中多采用双氧水环氧化法,但H2O2价格贵,且有易爆炸的安全隐患。因此,使用安全、清洁、廉价的分子氧作氧化剂的催化体系由于其学术和经济上的价值更具有研究意义。迄今文献中所报道用于氧气环氧化法的催化剂,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均相催化剂,但存在不易分离回收、难以重复使用和稳定性低的缺点;另一类为负载型多相催化剂,主要由金属配合物或多核金属配合物负载在非均相载体上,它们存在制备过程复杂,价格贵,活性组分易流失等问题,并且所使用的醛类价格昂贵。如R. Krishnan等制备出的多核锰配合物非均相催化剂[Mn2+n(pdhteren)] ,在正丁醛做还原剂时,催化分子氧氧化环己烯,环己烯转化率为63%,环氧环己烷的选择性为91%。设计和筛选性能优良且易于分离回收的催化剂,找到活化分子氧的最佳途径,是环己烯环氧化研究课题今后努力的方向。本论文主要采用不同方法制备了过渡金属改性的介孔材料和分子筛催化剂:原位合成法制备了改性SBA-15、MCM-41介孔材料和TS-1分子筛;离子交换法或浸渍法制备了改性Y和ZSM-5分子筛;柠檬酸法和固相法制备了金属磷酸铝盐催化剂。采用XRD、IR、TEM、BET等手段对制备的催化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然后将其应用到环己烯/分子氧环氧化的反应中,在乙腈作溶剂,苯甲醛作还原剂的条件下,对其催化性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考察了反应醛烯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时间等因素对环己烯环氧化合成过程的影响,得到单因素优化较佳反应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O2/苯甲醛体系中,以SBA-15为基体掺杂金属改性的催化剂能高选择性地催化氧化环己烯为环氧环己烷。其中,使用La-SBA-15为催化剂时,对环己烯环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最好,环氧环己烷的收率为62.01%。其次,Cu-MCM-41(酸性介质)、Ni-TS-1、Cu/Y、LaAlPO(柠檬酸法)和LaCuAlPO(固相法)的催化活性较好,氧环己烷的收率分别为57.64%、52.16%、57.72%、58.86%和53.25%。综上所述,本论文中制备了一系列的活性金属组份改性的介孔材料和分子筛新型催化剂,这些催化剂用于环己烯/分子氧环氧化反应未见有文献报道,且催化剂具有催化性能良好、易于分离回收、预期寿命长等特点;作为共还原剂的苯甲醛较其它的正丁醛、异丁醛、新戊醛等醛类价格要低很多。因此它们在环己烯/分子氧环氧化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且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还在进行中。
陈红侠[5](2009)在《锰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氧气氧化环己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文中研究表明在催化氧化过程中,烯烃的氧化是使碳氢化合物转化成含氧化合物的一类重要反应。环己烯的环氧化是烯烃环氧化的一个探针反应,具有很典型的代表性。环己烯氧化包括双键的氧化和烯丙位的α-H氧化,其中双键环氧化生成的环氧环己烷以及烯丙位氧化生成的环己烯醇和环己烯酮都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中间体,广泛应用于石油、医药、农药、饲料、高分子材料、食品、染料、纺织、溶剂和精细化工产品等众多领域。本文通过利用洁净易得的氧化剂-分子氧,以环己烯的催化氧化作为研究对象,在不加入共还原剂的条件下考察了不同方法,不同条件下制备的非均相锰氧化物催化剂和MnxOy/SiO2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并且通过多种物化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一、锰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氧气氧化环己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1)采用沉淀法和焙烧法(分别以MnCO3和γ-MnOOH为前驱物)制备了Mn3O4催化剂,并对其在环己烯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不同方法所制备的催化剂表现出了不同的催化性能,其中,采用沉淀法制备的Mn3O4催化剂催化性能最佳,并且在最佳的反应条件下,环氧环己烷、环己烯醇和环己烯酮的总收率可达42.1%,其中环氧环己烷的收率达到16.2%。(2)考察了沉淀法制备Mn3O4催化剂过程中,pH值对所制催化剂的物化性能和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比表面随pH值升高而增大,然而环氧环己烷、环己烯醇和环己烯酮的总收率却有所降低,但对环氧环己烷的收率影响不大。综合考虑,在相同反应条件下,于pH值为9时制备的Mn3O4催化剂在环己烯反应中具有最高的催化性能。(3)以pH值为9时制备的Mn3O4为催化剂,考察了焙烧温度、溶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等反应条件对Mn3O4催化性能的影响。溶剂种类对环己烯双键氧化和烯丙位氧化的选择性影响较大,1,2,4,5-四甲基苯为溶剂时Mn3O4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最佳。为了进一步解释这一结果,对反应机理作了初步的考察,其遵循自由基机理,且发现溶剂1,2,4,5-四甲基苯参与了反应。GC-MS分析显示在Mn3O4催化剂作用下,1,2,4,5-四甲基苯生成了2,4,5-三甲基苯甲醛,相当于共还原剂,有助于环氧环己烷的生成。二、MnxOy/SiO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氧气氧化环己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1)采用共沉淀法、浸渍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MnxOy/SiO2催化剂,并对其在环己烯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不同方法所制备的MnxOy/SiO2催化剂表现出了不同的催化性能。其中,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MnxOy/SiO2催化剂催化性能最佳,且在最佳反应条件下,环氧环己烷、环己烯醇和环己烯酮的总收率可达35.1%,环己烯酮的收率达到25.7%。(2)在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MnxOy/SiO2的过程中,制备参数是影响催化剂催化性能的主要因素,其中制备过程中pH值是影响催化剂性能的关键因素。于pH值为2-9的范围内制备了系列MnxOy/SiO2催化剂,详细考察了在制备过程中pH值对所制MnxOy/SiO2催化剂的物化性能和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pH值不仅使催化剂具有不同比表面、金属负载量,而且还使所制备的催化剂的催化氧化性能存在巨大差异。在相同反应条件下,于pH值为4.7时制备的MnxOy/SiO2在环己烯反应中具有最高的反应活性。(3)以pH值为4.7时制备的MnxOy/SiO2为催化剂,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溶剂种类及用量和焙烧温度等条件对MnxOy/SiO2催化性能的影响,优化了反应条件。
赵阳,冯辉霞,张义新,邵亮,张国宏,张婷[6](2008)在《分子氧环氧化苯乙烯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分析比较了使用不同氧化剂应用于催化氧化烯烃反应中的优劣,综合评述了不同类型的催化剂催化分子氧环氧化苯乙烯反应的性能,指出了研究方向——将仿酶催化剂的高选择性和催化效果与非均相催化剂易于产物分离、重复利用率高等优点相结合,制备出用于分子氧环氧化苯乙烯的催化剂。
石秀龙[7](2008)在《高分子担载席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将席夫碱金属配合物通过化学键或物理吸附固定化于有机高分子上,以克服小分子席夫碱金属配合物在载氧和催化方面的缺陷。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文献综述在介绍细胞色素P-450酶及其模拟催化体系及酶的催化机理的基础上,对金属配合物在催化氧化反应中的应用,主要对金属卟啉,席夫碱金属配合物和金属酞菁选择性催化氧化作了综述。第二章:氯球担载大环席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合成了氯甲基化聚苯乙烯担载大环席夫碱金属配合物PS-L-M(M = Cu2+, Co2+, Ni2+和Mn2+)。并对金属配合物及相应的聚合物用IR, ICP和XPS进行了表征。将该高分子聚合物应用于催化分子氧氧化异丙苯时,均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氧化主要产物为2-苯基-2-丙醇和异丙苯过氧化氢。第三章:氯球负载丙氨酸-2,4-二羟基苯甲醛-1,10-邻菲罗啉三元金属络合物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键连负载的方法分别制备了氯甲基化聚苯乙烯负载丙氨酸-2,4-二羟基苯甲醛-1,10-邻菲罗啉三元金属络合物PS[salaM(phen)]和PS-sal-ala-M(phen) (M = Cu2+, Co2+, Ni2+和Mn2+),采用IR、UV、ICP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了它们对异丙苯和乙苯的催化氧化行为,物理吸附法制备的高分子金属络合物对异丙苯具有较好的活性,其中PS[salaCu(phen)]的催化活性最大,在常压、383K、用氧气做氧化剂,PS[salaCu(phen)]催化氧化异丙苯,异丙苯转化率达44%,产物2-苯基-2-丙醇(PP)选择性高达99%;而化学键和的高分子金属络合物对乙苯的催化活性较高,其中PS-sal-ala-Cu(phen)的催化活性最大,在常压、383K、用氧气做氧化剂,PS-sal-ala-Cu(phen)催化氧化乙基苯时转化率达到20%,产物1-苯乙酮的选择性可达99%。第四章:高分子担载空间不对称席夫碱铜配合物的制备及催化氧化环己烯的研究合成了氨球担载的空间不对称席夫碱铜配合物PS-HPS-Cu,用IR和TG-DTA进行了结构表征。在常压、无溶剂的条件下,该金属配合物催化分子氧氧化环己烯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氧化产物分别为环己烯醇、环己烯酮和环己烯过氧化氢,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对催化氧化的的影响
赵阳[8](2008)在《无机高分子负载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氧化烯烃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烯烃氧化是石油化工中的重要反应类型。采用廉价且环境友好的分子氧做氧化剂,实现温和条件下烯烃的选择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潜在的工业应用前景。本文工作的重点是以邻菲啰啉、8-羟基喹啉系列金属配合物模拟金属卟啉的核心结构,以无机高分子载体蒙脱土、NaX13分子筛模拟细胞色素P450的天然环境,以期实现对小分子烯烃类化合物的选择氧化。1.蒙脱土、分子筛负载小分子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氧化性能研究。该部分合成了八种金属配合物,将其负载于蒙脱土上形成负载型催化剂,并用于催化氧化研究。采用IR、XRD、SEM等手段对配体和催化剂进行表征,确定了其结构。并将其应用于环己烯、苯乙烯的催化氧化。苯乙烯在Ni-Phen/MMT为催化剂条件下获得最高转化率53.1%,环己烯在Co-Phen/MMT为催化剂条件下最高转化率30.6%。对催化剂Co-80/MMT进行苯乙烯催化氧化性能系列实验测定,得到了该催化剂的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85℃,底物1ml,催化剂用量20mg,苯乙烯转化率达到了42.3%。2.蒙脱土、分子筛负载三元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性能研究。该部分首次合成了四种三元金属配合物,将其负载于蒙脱土上形成负载型催化剂,并用于催化氧化研究。采用IR、XRD、SEM等手段对配体和催化剂进行表征,确定了其结构。并将其应用于环己烯、苯乙烯的催化氧化。苯乙烯在Co-Phen-HAA/MMT为催化剂条件下获得最高转化率93.8%,环己烯在Ni-Phen-HAA/MMT为催化剂条件下最高转化率达46.8%。对催化剂Co-Phen-HAA/MMT进行苯乙烯催化氧化性能系列实验测定,得到了该催化剂的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82℃,底物1ml,催化剂用量20mg。3.催化分子氧氧化苯乙烯的催化动力学的研究分别以Co-8Q/MMT和Co-Phen-HAA/MMT为催化剂,通过研究催化剂用量、苯乙烯浓度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苯乙烯氧化反应速率的影响,详细研究了两种催化剂催化分子氧氧化苯乙烯的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Co-8Q/MMT对苯乙烯氧化反应速率的贡献为1级,而苯乙烯自身用量为1.5级;苯乙烯氧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116.86kJ/mol。催化剂Co-Phen-HAA/MMT对苯乙烯氧化反应速率的贡献为1级,而苯乙烯自身用量为1级;苯乙烯氧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41.35kJ/mol。
王荣民,赵明,何玉凤,郝二霞,申国瑞[9](2007)在《聚类卟啉金属配合物》文中研究指明为模拟天然卟啉所具有的特殊生理活性,结构与性能各异的多种金属卟啉被合成并应用于许多领域。实际上,天然金属卟啉是在特定天然高分子-蛋白质营造的空穴中才能发挥其独特的性质,因此,类卟啉金属配合物的高分子化逐渐受到关注,并在载氧、催化、导电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基于结合方式不同,高分子类卟啉金属配合物可分为高分子担载类卟啉金属配合物与聚类卟啉金属配合物。其中,后者以稳定的类卟啉环作为高分子链,不但使高分子骨架稳定,而且活性中心与类卟啉金属配合物之间有效间隔,同时活性中心相对密集,使其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与活性。线形与平面型聚金属卟啉与金属酞菁表现出良好的导电性与催化活性;手性Salen席夫碱易于聚合得到线形或网状聚Salen席夫碱金属配合物,表现出较强的催化活性、高ee值和可循环性。异双核聚类卟啉金属配合物也表现出较强的催化活化分子氧性能。
周文峰[10](2007)在《分子氧氧化环己烯合成环己烯酮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中国神马集团富余的环己烯为原料,以价廉易得的分子氧为氧化剂,开展了加压下环己烯酮的合成工艺研究,该合成工艺主要包括催化剂的制备与筛选以及合成工艺条件的优化两个过程。本文自行制备了Salen和Salophen两类席夫碱配体,并将这两类配体分别与不同的过渡金属络合,合成出了四种金属席夫碱配合物,并采用差热分析,红外光谱等手段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具有席夫碱结构。同时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将合成的金属配合物分别用于环己烯环氧化制备环己烯酮的反应体系,从中筛选出MnSalophen具有较佳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采用离子交换法对配合物MnSalophen进行固载,并且比较了不同载体对环己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Al2O3作为载体时,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同时还考察了锰离子固载量对固载催化剂MnSalophen/Al2O3催化性能的影响以及该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当锰离子固载量为0.25%时,催化剂具有较佳的催化性能,且重复使用4次后催化剂仍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本文还对催化分子氧氧化环己烯合成环己烯酮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各种因素对环己烯氧化反应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各因素对环己烯酮收率影响的主次顺序,同时得到了合成环己烯酮的较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95℃,反应时间为8小时,反应压力为1.5MPa,MnSalophen/Al2O3用量为55mg。在上述条件下,环己烯酮的选择性达66.64%,收率达48.05%,高于目前的文献值。
二、高分子类卟啉金属配合物催化活化分子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分子类卟啉金属配合物催化活化分子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分子氧活化的新型醇高效选择性氧化催化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TEMPO催化醇有氧氧化综述 |
1.2.1 TEMPO催化醇氧化的氮羰基阳离子机理 |
1.2.2 用于TEMPO催化体系氧化剂的研究进展 |
1.2.3 氮氧化物/TEMPO催化醇有氧氧化研究进展 |
1.2.4 过渡金属/TEMPO催化醇有氧氧化研究进展 |
1.3 用于活化分子氧的过渡金属络合物 |
1.3.1 分子氧的特点及其活化 |
1.3.2 金属加氧络合物的各种模型 |
1.3.3 用于活化分子氧的金属卟啉、酞菁类配合物 |
1.3.4 用于活化分子氧的金属Schiff碱类配合物 |
1.4 丁二酮肟过渡金属络合物对分子氧的活化 |
1.4.1 钴肟络合物Cobaloxime(Ⅱ)催化的有氧氧化 |
1.4.2 铁肟络合物Ferroxime(Ⅱ)催化的有氧氧化 |
1.5 小结及本论文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主要原料、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原料和试剂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2.2 有氧氧化通用实验操作 |
2.3 产物分离操作 |
2.4 无氧计量氧化实验操作 |
2.5 配合物tris(dimethylglyoximato)cobalt(Ⅲ)[Co(DH)_3]的制备 |
第三章 Co/DH_2/TEMPO催化性能研究 |
3.1 Co盐与其他过渡金属盐催化活性的对比 |
3.2 反应溶剂的选择 |
3.3 反应条件的优化 |
3.3.1 DH_2与Co(NO_3)_2摩尔比例在各种温度下对反应的影响 |
3.3.2 TEMPO与Co(NO_3)_2摩尔比例在各种温度下对反应的影响 |
3.4 Co(NO_3)_2/DH_2/TEMPO体系对其它醇的催化氧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o(NO_3)_2/DH_2/TEMPO催化醇有氧氧化机理讨论 |
4.1 研究思路 |
4.2 Co(NO_3)_2/DH_2/TEMPO无氧计量氧化苯甲醇 |
4.3 Co(NP_3)_2/DH_2/TEMPO催化醇有氧氧化机理推测 |
4.3.1 NO活化分子氧催化醇有氧氧化路径 |
4.3.2 Cobaloxime活化分子氧催化醇有氧氧化路径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2)高分子酞菁铜-冠醚钠双金属配合物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及试剂 |
1.2 平面型聚酞菁铜-冠醚钠双金属配合物 (P-BsdB-18-C-6-Pc (Cu-Na) ) 的制备 |
1.2.1 单体的合成 |
1.2.2 酞菁-冠醚缩聚高分子及配合物的合成 |
1.3 催化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P-BsdB-18-C-6-Pc (Cu-Na) 的结构表征 |
2.2 P-BsdB-18-C-6-Pc (Cu-Na) 对异丙苯的催化氧化 |
2.2.1 Na+对P-BsdB-18-C-6-Pc (Cu-Na) 催化活性的影响 |
2.2.2 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
3 结论 |
(3)天然高分子担载类卟啉金属配合物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天然高分子担载类卟啉金属配合物研究进展 |
前言 |
1.1 类卟啉金属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
1.2 天然高分子担载类卟啉金属配合物在催化方面的应用研究 |
1.3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与选题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壳聚糖-酞菁膜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高分子壳聚糖-酞菁膜的制备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壳聚糖-酞菁微球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高分子壳聚糖-酞菁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壳聚糖-卟啉微球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高分子壳聚糖-卟啉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4)分子筛和介孔材料催化剂上环己烯/分子氧环氧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环氧环己烷的应用及相关产业 |
1.1.1 用作环氧树脂溶剂 |
1.1.2 合成醇醚溶剂 |
1.1.3 合成环氧树脂固化剂 |
1.1.4 合成增塑剂和阻燃剂 |
1.1.5 合成光敏胶粘剂 |
1.1.6 合成聚酯树脂中间体 |
1.1.7 合成1,3-环己二烯 |
1.1.8 合成己二醛 |
1.1.9 合成己二酸 |
1.1.10 合成农药-克螨特 |
1.1.11 合成冠醚 |
1.1.12 合成1,2-环己二醇 |
1.1.13 合成邻苯二酚 |
1.1.14 合成环己二醇双缩水甘油醚 |
1.1.15 合成脂肪族聚碳酸酯 |
1.2 环氧环己烷的生产制备路线 |
1.2.1 次卤酸环氧化法 |
1.2.2 有机过氧化物环氧化法 |
1.2.3 双氧水环氧化法 |
1.2.4 氧气环氧化法 |
1.3 环己烯环氧化反应催化剂 |
1.3.1 均相催化剂 |
1.3.2 催化剂固载化 |
1.4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化学试剂和仪器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2.2.1 改性的SBA-15 介孔材料催化剂的制备 |
2.2.2 改性MCM-41 介孔材料催化剂的制备 |
2.2.3 TS-1 和改性 TS-1 分子筛催化剂的合成 |
2.2.4 改性Y 型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 |
2.2.5 改性HZSM-5 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 |
2.2.6 金属磷酸铝盐AlPO 催化剂的制备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表征 |
2.3.2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 |
2.3.3 固体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DRS UV-Vis)表征 |
2.3.4 透射电镜(TEM)表征 |
2.3.5 孔分布及比表面积表征 |
2.3.6 程序升温氨吸/脱附(NH3-TPD)表征 |
2.4 环己烯氧化反应及产物分析 |
第3章 SBA-15 介孔材料催化氧化环己烯反应 |
3.1 催化剂的表征 |
3.1.1 催化剂样品的XRD 表征 |
3.1.2 催化剂样品的IR 表征 |
3.1.3 催化剂样品的DRS UV-Vis 表征 |
3.1.4 催化剂样品的TEM 表征 |
3.1.5 催化剂样品的孔分布及比表面积表征 |
3.1.6 催化剂样品的NH3-TPD 表征 |
3.2 环己烯环氧化反应 |
3.2.1 使用H_20_2 为氧化剂 |
3.2.2 使用0_2 为氧化剂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MCM-41 介孔材料催化氧化环己烯反应 |
4.1 催化剂的表征 |
4.1.1 催化剂样品的XRD 表征 |
4.1.2 催化剂样品的IR 表征 |
4.2 环己烯环氧化反应 |
4.2.1 碱性原位合成M-MCM-41 掺杂过渡金属系列 |
4.2.2 酸性原位合成M-MCM-41 掺杂过渡金属系列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TS-1 分子筛催化氧化环己烯反应 |
5.1 催化剂的表征 |
5.1.1 催化剂样品的XRD 表征 |
5.1.2 催化剂样品的IR 表征 |
5.2 环己烯环氧化反应 |
5.2.1 不同掺杂金属TS-1 对环己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
5.2.2 醛烯比对环己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Y 分子筛催化氧化环己烯反应 |
6.1 催化剂的表征 |
6.1.1 催化剂样品的XRD 表征 |
6.1.2 催化剂样品的FT-IR 表征 |
6.2 环己烯环氧化反应 |
6.2.1 不同金属离子交换的Y 分子筛催化环己烯环氧化反应 |
6.2.2 离子交换次数对环己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
6.2.3 制备方法对环己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ZSM-5 分子筛催化氧化环己烯反应 |
7.1 催化剂的表征 |
7.1.1 催化剂样品的XRD 表征 |
7.1.2 催化剂样品的IR 表征 |
7.2 环己烯环氧化反应 |
7.2.1 不同金属浸渍的ZSM-5 对环己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
7.2.2 不同硅铝比的Co/ZSM-5 对环己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金属磷酸铝盐催化氧化环己烯反应 |
8.1 催化剂的表征 |
8.1.1 催化剂样品的XRD 表征 |
8.1.2 催化剂样品的IR 表征 |
8.2 环己烯环氧化反应 |
8.2.1 金属离子种类对环己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
8.2.2 焙烧温度对环己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
8.2.3 固相法对环己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
8.3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锰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氧气氧化环己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选题 |
1.1 前言 |
1.2 环氧环己烷的研究背景 |
1.2.1 环氧环己烷的用途 |
1.2.2 环氧环己烷的合成研究与进展 |
1.2.2.1 次卤酸氧化法 |
1.2.2.2 过氧化物氧化法 |
1.2.2.3 氧气氧化法 |
1.2.2.4 电化学氧化法 |
1.2.2.5 其它方法 |
1.3 环己烯酮的研究背景 |
1.3.1 环己烯酮的用途 |
1.3.2 环己烯酮的合成研究与进展 |
1.4 环己烯氧化的催化剂研究 |
1.4.1 金属卟啉仿生催化剂类 |
1.4.2 金属酞菁催化剂类 |
1.4.3 过渡金属氧化物类 |
1.4.4 过渡金属配合物类 |
1.4.5 杂多酸类 |
1.4.6 分子筛催化剂 |
1.5 锰催化剂 |
1.5.1 锰及锰氧化物介绍 |
1.5.1.1 金属锰的性质 |
1.5.1.2 四种锰氧化物的性质 |
1.5.2 锰氧化物催化剂的应用 |
1.6 选题目的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化学试剂与实验仪器 |
2.2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2.3.1 X 射线衍射测试(XRD) |
2.3.2 傅立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
2.3.3 紫外可见测试(UV-vis) |
2.3.4 氮吸附测试 |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
2.3.6 元素分析(ICP) |
2.4 催化反应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锰氧化物催化剂在氧气氧化环己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
3.1 CO 和MN 氧化物催化剂对环己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
3.1.1 Co 和Mn 氧化物催化剂的物相鉴定(XRD 图谱) |
3.1.2 Co 和Mn 氧化物催化剂对环己烯催化环氧化性能的影响 |
3.2 MN_3O_4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对环己烯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 |
3.2.1 不同方法制备的MN_3O_4 催化剂的XRD 表征 |
3.2.2 不同方法制备的MN_3O_4 催化剂的SEM 表征 |
3.2.3 不同方法制备的MN_3O_4 催化剂的氮吸附表征 |
3.2.4 不同方法制备的MN_3O_4 对环己烯催化环氧化性能的影响 |
3.3 沉淀法制备MN_3O_4 催化剂过程中PH 值对催化剂物化性能的影响 |
3.3.1 不同pH 值制得的MN_3O_4 催化剂的XRD 表征 |
3.3.2 在不同pH 值条件下制备的MN_3O_4 催化剂的氮吸附表征 |
3.3.3 不同pH 值条件下制备的MN_3O_4 对环己烯催化环氧化性能的影响 |
3.4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催化氧化环己烯性能的影响 |
3.4.1 不同焙烧温度下催化剂的XRD 表征 |
3.4.2 不同焙烧温度下催化剂的SEM 表征 |
3.4.3 不同焙烧温度下催化剂的氮吸附表征 |
3.4.4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催化环氧化环己烯反应的影响 |
3.5 不同价态锰氧化物催化剂对环己烯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 |
3.5.1 不同价态锰氧化物的XRD 表征 |
3.5.2 不同价态锰氧化物的SEM 表征 |
3.5.3 不同价态锰氧化物催化剂的N2 吸附表征 |
3.5.4 不同价态锰氧化物对环己烯催化环氧化性能的影响 |
3.6 反应条件对MN_3O_4 催化剂催化氧化环己烯性能的影响 |
3.6.1 溶剂种类对环己烯催化环氧化性能的影响 |
3.6.2 催化剂用量对环己烯催化环氧化性能的影响 |
3.6.3 反应温度对环己烯催化环氧化性能的影响 |
3.6.4 反应时间对环己烯催化环氧化性能的影响 |
3.6.5 催化剂的稳定性 |
3.7 反应机理的考察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MN_XO_Y/SiO_2催化剂催化氧化环己烯反应的性能研究 |
4.1 不同Mn_xO_y/SiO_2 催化剂的表征 |
4.1.1 pH 值对Mn_xO_y/SiO_2 催化剂的影响 |
4.1.2 不同pH 值条件下制备的Mn_xO_y/SiO_2 催化剂的物化性能 |
4.1.2.1 Mn 含量分析(元素分析) |
4.1.2.2 氮气吸附测试 |
4.1.2.3 XRD 分析 |
4.1.2.4 UV-vis 分析 |
4.1.2.5 FTIR 分析 |
4.1.3 不同焙烧温度下Mn_xO_y/SiO_2 催化剂的物化性能 |
4.1.3.1 氮气吸附测试 |
4.1.3.2 XRD 分析 |
4.1.3.3 UV-vis 表征 |
4.1.3.4 FTIR 分析 |
4.2 制备条件对Mn_xO_y/SiO_2 催化剂催化氧化环己烯性能的影响 |
4.2.1 制备方法对Mn_xO_y/SiO_2 催化氧化环己烯性能的影响 |
4.2.2 不同pH 值条件下制备的Mn_xO_y/SiO_2 在环己烯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
4.2.3 不同锰含量的Mn_xO_y/SiO_2 在环己烯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
4.2.4 焙烧温度对Mn_xO_y/SiO_2 催化性能的影响 |
4.3 反应条件对Mn_xO_y/SiO_2 催化氧化环己烯性能的影响 |
4.3.1 引发剂对Mn_xO_y/SiO_2 氧化环己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的影响 |
4.3.2 溶剂种类对Mn_xO_y/SiO_2 氧化环己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的影响 |
4.3.3 乙腈用量对Mn_xO_y/SiO_2 氧化环己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的影响 |
4.3.4 反应时间对Mn_xO_y/SiO_2 氧化环己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的影响 |
4.3.5 反应温度对Mn_xO_y/SiO_2 氧化环己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总结与设想 |
5.1 总结 |
5.1.1 锰氧化物催化剂对环己烯催化环氧化反应的实验总结 |
5.1.2 Mn_xO_y/SiO_2 催化剂对环己烯催化氧化实验的总结 |
5.2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致谢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7)高分子担载席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引言 |
1 细胞色素 P-450 酶及其模拟体系简介 |
1.1 细胞色素P-450 酶简介 |
1.2 模拟体系简介 |
2 金属配合物仿生催化剂 |
2.1 金属卟啉配合物仿生催化剂 |
2.2 席夫碱金属配合物及催化性能 |
2.3 酞菁类金属配合物及催化性能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高分子担载大环席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催化剂的合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结构表征 |
3.2 实验方法 |
3.3 配合物催化异丙苯的氧化反应研究 |
4 反应机理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
§1 高分子负载氨基酸席夫碱-1,10-邻菲罗啉三元金属络合物的制备及其催化氧化性能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2.3 催化氧化反应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结构表征 |
3.2 氧化产物分析 |
3.3 催化氧化异丙苯 |
3.4 对乙基苯的催化氧化 |
4 小结 |
§2 高分子担载氨基酸席夫碱-1,10-邻菲罗啉三元金属络合物的制备及其催化氧化性能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结构表征 |
3.2 配合物对乙基苯氧化的催化性能 |
3.3 对异丙苯的催化氧化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高分子担载空间不对称希夫碱铜配合物的制备及催化氧化环己烯的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试剂与仪器 |
2.2 催化剂的合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结构表征 |
3.2 配合物催化氧化环己烯的性能研究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研究论文目录 |
致谢 |
(8)无机高分子负载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氧化烯烃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催化分子氧环氧化机理 |
1.3 分子氧氧化苯乙烯研究 |
1.3.1 均相催化剂反应体系 |
1.3.2 非均相催化体系 |
1.3.3 催化分子氧环氧化苯乙烯的展望 |
1.4 无机高分子载体材料蒙脱土、分子筛 |
1.4.1 蒙脱土性能介绍 |
1.4.2 分子筛性能介绍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蒙脱土、分子筛负载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蒙脱土负载小分子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
2.3.2 分子筛负载小分子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蒙脱土、分子筛负载三元金属配合物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氧化性能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仪器 |
3.2.2 实验药品 |
3.2.3 催化剂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催化剂的红外光谱 |
3.3.2 催化剂的电镜照片分析 |
3.3.3 催化剂的XRD分析 |
3.3.4 催化剂的催化氧化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负载型催化剂催化分子氧氧化苯乙烯的动力学研究 |
4.1 前言 |
4.2 反应动力学理论 |
4.2.1 反应速率的定义及测量 |
4.2.2 化学速率方程 |
4.2.3 反应速率常数 |
4.2.4 反应级数 |
4.2.5 速率方程的确定 |
4.2.6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4.2.7 活化能 |
4.3 催化苯乙烯动力学研究 |
4.3.1 初始反应速率的求算 |
4.3.2 Co-8Q/MMT催化分子氧氧化苯乙烯动力学研究 |
4.3.3 Co-Phen-HAA/MMT催化分子氧氧化苯乙烯动力学研究 |
4.3.4 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分子氧氧化环己烯合成环己烯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2 文献综述 |
2.1 金属卟啉类催化剂 |
2.2 金属酞菁类催化剂 |
2.3 席夫碱类催化剂 |
2.4 固载席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2.4.1 高分子固载的席夫碱催化剂 |
2.4.2 无机材料固载的席夫碱催化剂 |
2.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3 席夫碱类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性能 |
3.1 均相席夫碱催化剂的制备 |
3.1.1 主要实验仪器及原料 |
3.1.2 席夫碱催化剂制备的实验装置及工艺流程 |
3.1.3 均相席夫碱催化剂的合成 |
3.2 均相席夫碱催化剂的表征 |
3.2.1 席夫碱配体的表征 |
3.2.2 均相席夫碱配合物的表征 |
3.3 均相席夫碱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评价 |
3.3.1 环己烯氧化反应的工艺流程和实验装置图 |
3.3.2 环己烯酮的分析方法 |
3.3.3 均相席夫碱催化剂的筛选 |
3.4 非均相席夫碱催化剂的制备 |
3.4.1 MCM-41分子筛的制备及其表征 |
3.4.2 固载型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 |
3.5 非均相席夫碱催化剂的表征 |
3.5.1 席夫碱配合物固载后的差热分析 |
3.5.2 席夫碱配合物固载后的FT-IR分析 |
3.6 非均相席夫碱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评价 |
3.6.1 不同载体对席夫碱配合物催化性能的影响 |
3.6.2 不同金属固载量对席夫碱配合物催化性能的影响 |
3.6.3 均相配合物与非均相配合物的催化性能比较 |
3.6.4 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性 |
4 分子氧氧化环己烯合成环己烯酮的工艺条件优化 |
4.1 环己烯氧化合成环己烯酮的反应机理探讨 |
4.2 环己烯氧化反应的工艺因素考察 |
4.2.1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4.2.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4.2.3 反应时间的影响 |
4.2.4 反应压力的影响 |
4.3 环己烯氧化合成环己烯酮的工艺条件优化 |
4.3.1 正交实验方案 |
4.3.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高分子类卟啉金属配合物催化活化分子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分子氧活化的新型醇高效选择性氧化催化体系研究[D]. 敬元元. 郑州大学, 2011(04)
- [2]高分子酞菁铜-冠醚钠双金属配合物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J]. 王荣民,郭俊峰,何玉凤,许晓韡,申国瑞.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3]天然高分子担载类卟啉金属配合物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D]. 郝二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09(06)
- [4]分子筛和介孔材料催化剂上环己烯/分子氧环氧化反应研究[D]. 宋娟. 湖南大学, 2009(03)
- [5]锰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氧气氧化环己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D]. 陈红侠. 太原理工大学, 2009(S2)
- [6]分子氧环氧化苯乙烯的研究进展[J]. 赵阳,冯辉霞,张义新,邵亮,张国宏,张婷. 精细石油化工, 2008(04)
- [7]高分子担载席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 石秀龙. 西北师范大学, 2008(S2)
- [8]无机高分子负载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氧化烯烃动力学研究[D]. 赵阳. 兰州理工大学, 2008(10)
- [9]聚类卟啉金属配合物[J]. 王荣民,赵明,何玉凤,郝二霞,申国瑞. 化学进展, 2007(11)
- [10]分子氧氧化环己烯合成环己烯酮的研究[D]. 周文峰. 郑州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