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措施(一)(论文文献综述)
邱继丰[1](2019)在《长春市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蔬菜是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菜篮子”工程是保障蔬菜供给重大的民生问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发展现代蔬菜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农村两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充分发挥蔬菜产业在乡村振兴中重要作用,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蔬菜产业的绿色发展;深入推进蔬菜种植的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菜篮子”工程,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培育蔬菜生产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大力加快蔬菜产业的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加快促进蔬菜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朝阳区位于长春市中南部,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基础条件雄厚,发展优质高效蔬菜产业对促进朝阳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扩大就业和保障城市新鲜蔬菜产品供给有重要意义;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供给侧改革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为研究课题,通过查阅朝阳区农业农村局、地方志以及各镇农业站、办、所相关资料,运用农业产业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梳理了目前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新时期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结果如下:1.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农村实用人才、农业技术推广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2)蔬菜种植结构单一,设施菜田需进一步发展(3)合作社发展尚不成熟(4)农资、蔬菜质量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5)缺少龙头企业带动,蔬菜加工附加值不高(6)蔬菜标准园内设施蔬菜发展进程缓慢。2.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对策为了使朝阳区蔬菜生产真正做到巩固优势、补齐短板,发挥朝阳区在长春市及周边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质特色蔬菜产业,做到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针对这些问题科学进行了合理分析和综合研判,提出促进朝阳区发展高标准蔬菜产业建议:(1)因地制宜,改善菜地基础设施条件;(2)充分利用水源保护地优势,顺势发展观光农业;(3)保证蔬菜标准园高质量建设,确立服务城市的新定位;(4)鼓励发展形成蔬菜生产的专业合作社;(5)大力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提升菜农素质;(6)推进设施蔬菜生产、加快产业发展进程;(7)加强生产监管,确保无公害蔬菜发展;(8)培育龙头企业,延伸蔬菜产业链;(9)优化蔬菜种植结构,实现多元品种供应城市。蔬菜是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蔬菜产业是保障蔬菜供给的重大民生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随着智慧园艺、设施园艺的发展,朝阳区将更加凸显其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加快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蔬菜产业必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独特作用。
黄绕燕[2](2019)在《师宗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文中指出本文阐述了师宗县蔬菜生产现状,分析全县发展无公害蔬菜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措施,以期促进师宗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一、生产现状师宗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滇、桂两省结合部,东与罗平县接壤,东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隔江相望,南邻文山州邱北县,西南与红河州泸西县毗邻,北倚陆良县。地跨东经103°42′~104°34′,北纬24°20′~25°00′。距省会
廖才军[3](2018)在《浅析舟曲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分析了舟曲县蔬菜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从设施农业的用地问题、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发展合作经营模式、推行品牌战略、标准化管理、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等六方面措施,推动舟曲县蔬菜产业化发展,并对全县蔬菜产业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徐超炯,叶红霞[4](2017)在《云南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云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蔬菜生产在云南农业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是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综述了云南省在无公害蔬菜生产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及云南省无公害蔬菜产业的现状,针对性地提出了云南省无公害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松涛[5](2012)在《影响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因子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无公害蔬菜,即生产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多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无公害蔬菜是无公害农产品的一种,其概念同样也可以用上述方式表述为:生产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蔬菜。“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就是指国家颁布的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范和无公害蔬菜质量标准。①要想达到这个要求,蔬菜的种植就要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种植在土壤、灌溉水和农田大气均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并实行生产、运输、加工和贮藏“四位一体”的全过程都要无公害操作,使其终端产品营养品质好、卫生、安全、经过检验符合标准。从世界范围来看,对于无公害蔬菜的基本概念,先后出现过许多相似的提法,诸如清洁蔬菜、健康蔬菜、无农药污染蔬菜、天然食品等等,至今世界上也没有对无公害蔬菜概念形成统一的说法。我国有些学者认为:以国家颁布的《食品卫生标准》为衡量尺度,农药、重金属、硝酸盐、有害生物(包括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等多种对人体有毒物质的残留量均在限定的范围以内的蔬菜产品,可统称为无公害蔬菜。②早在20世纪20年代,在世界其他国家就已经开始发展无公害蔬菜,无土栽培是其主要生产方式。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单用营养液膜法(NFT)栽培无公害蔬菜的国家就达76个。比如,半数以上的番茄、黄瓜等果菜类蔬菜在新西兰都是无土栽培的。有些发达国家如日本、荷兰、美国等是采用现代化的水培温室,可以常年生产无公害蔬菜。在工业高度发达的日本,许多城市郊区的蔬菜良田被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所污染,良田耕作层内的镉、铜等重金属大量富集、积累,致使蔬菜产品内的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消费者重金属慢性中毒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引起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曾拨给大量的专项资金,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对“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攻关。通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出客土换层、地底暗灌、配方施肥、生物固定等综合农艺措施。我国无公害蔬菜的研究和生产始于1982年。首批全国共有23个省、市参与了无公害蔬菜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并逐步探索出一套综合防治病虫害和如何减少农药污染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到了1985年全国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总面积达到了60万亩。正是在此前提条件下,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影响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因子的调查研究已经显得非常重要了。而大家公认的影响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关键因子有:首要的是农药污染;其次是生长环境污染;再者就是生产肥料污染。本文就是基于这三个方面,并针对“农药污染对我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影响”这一主要问题而展开相关的调查与研究。
徐家鹏[6](2011)在《蔬菜种植户产销环节纵向协作与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蔬菜市场基本饱和,蔬菜产业发展进入提高质量的新阶段。但由于我国小农生产问题依然存在,蔬菜小生产中的资金、技术投入不足,种植方式的落后及与大市场的脱节问题直接影响蔬菜种植户对蔬菜质量安全的控制意愿及控制能力,导致农户生产阶段是我国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的最薄弱环节。严重影响我国有关蔬菜质量安全的管理政策的实施效率,阻碍了我国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有效改善蔬菜生产环节农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成为当务之急,显得尤为重要。大量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在解决实际蔬菜质量安全问题时发挥着重要作用。综观前人研究成果,大量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证明,发展农业领域纵向协作有利于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各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组织和契约安排将是解决农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问题的有效途径。那么在蔬菜产业中,蔬菜种植户纵向协作与质量控制行为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纵向协作对蔬菜种植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是怎样的,这种影响是通过什么机理和路径来实现?怎样完善蔬菜产销环节纵向协作中农业合作组织及契约安排,以促进蔬菜种植户产销环节纵向协作紧密程度及质量安全控制水平?本文以农户行为理论、纵向协作理论、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理论及资产专用性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从理论和经验角度分析了纵向协作对蔬菜种植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机理,提出了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以湖北省蔬菜种植户的实地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交叉分析方法、线性回归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及二项逻辑斯蒂模型,分析了不同纵向协作形式下蔬菜种植户的质量控制行为差异、不同纵向协作形式对蔬菜种植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及其路径,以及蔬菜种植户参与紧密纵向协作形式的意愿选择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论文分为八个部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对蔬菜种植户产销环节纵向协作与质量控制之间关系的经验和理论分析,认为,农业领域纵向协作不仅有助于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和市场交易成本,还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纵向协作作为一种组织治理模式可通过利益联结与资产专用性投入实现蔬菜种植户产销环节质量控制的“自执行性”。蔬菜种植户产销环节紧密纵向协作有助于蔬菜种植户提高蔬菜质量控制水平,改善蔬菜产品质量。第二,通过蔬菜产销环节不同纵向协作形式下蔬菜种植户质量控制行为的比较分析发现,不同纵向协作形式下蔬菜种植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存在差异,蔬菜种植户纵向协作与质量控制行为之间存在明显内在相关关系。蔬菜种植户纵向协作关系越紧密,其质量控制水平越优。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与蔬菜种植户协作关系紧密程度整体不高,对蔬菜种植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的督促作用还不十分明显。第三,通过蔬菜产销环节不同纵向协作形式对蔬菜种植户质量控制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发现,市场交易形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使用行为有显着负向影响,但对蔬菜种植户肥料使用和采后处理行为有不显着负向影响。销售合同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使用行为和采后处理行为有较为显着的正向影响,对蔬菜种植户肥料使用行为有不显着正向影响。合作社对蔬菜种植户农药使用行为和采后处理行为有较为显着的正向影响,对蔬菜种植户农药使用行为的正面影响比较突出,但对蔬菜种植户肥料使用行为的正面影响不显着。生产合同协作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使用行为、肥料使用行为和采后处理行为都有显着正向影响。蔬菜种植户的个人及家庭特征、生产特征对蔬菜种植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主要凸显在农药使用方面,对肥料施用和采后处理行为影响不大。市场对蔬菜质量的认可支付是影响蔬菜种植户质量控制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强蔬菜产销环节的紧密纵向协作关系,改善蔬菜种植户的交易环境与生产要素禀赋,是提高蔬菜种植户质量控制水平的有效路径。第四,通过蔬菜种植户产销环节紧密纵向协作方式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当前74.56%的被调查蔬菜种植户倾向于参加紧密纵向协作方式。蔬菜种植户职业、蔬菜销售收入占家庭收入比、蔬菜种植规模、蔬菜生产商品化率、蔬菜销售的难易程度、蔬菜价格的稳定程度、离最近交易市场的距离、获得资金难易程度、获取技术难易程度对蔬菜种植户产销环节紧密纵向协作方式选择意愿存在显着影响。蔬菜种植户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生产规模越大,越倾向于参加紧密纵向协作方式。另外,紧密纵向协作的市场联结功能及其所特有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服务特征诱导蔬菜种植户选择参与紧密纵向协作。本研究有别于一般的蔬菜种植户质量控制的意愿研究,以蔬菜产销环节特定纵向协作形式为背景,从蔬菜种植户农药使用行为、肥料使用行为、蔬菜采后处理行为、蔬菜生产中安全技术采用行为等方面多维考察蔬菜种植户质量控制行为。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研究蔬菜产销环节纵向协作中农户组织以及契约安排对蔬菜种植户具体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研究深入实际,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周峰[7](2008)在《基于食品安全的政府规制与农户生产行为研究 ——以江苏省无公害蔬菜生产为例》文中指出农产品作为人们生活消费的必需品,其质量安全程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一方面,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市场中生产者与消费者存在着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生产者容易受利益动机驱使而采取违反规制的生产行为,并以普通或劣质农产品充斥安全农产品市场。由于安全农产品市场中生产者与消费者存在着质量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市场失灵状况,市场经济本身不能解决由市场失灵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必须依靠政府的参与来弥补市场自我调节下的不足。因此政府需要通过制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策措施来引导、监督和管理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行为。本研究即围绕着政府规制与农户生产行为二者关系展开分析,运用基本经济学理论,以及环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原理,采用宏观与微观、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政府规制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结论对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府规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首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探明政府规制和农户生产行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府规制作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理论角度深刻剖析了政府规制与农户生产行为的关系,揭示政府规制应该从吸引普通农产品生产者参加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防范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者生产中的道德风险行为两个方面同时入手;在此基础上,运用实地调查的农户数据,从实证角度分析了农户无公害蔬菜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和农户无公害蔬菜生产中道德风险行为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规制经验,提出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规制的政策建议。全文共由九章内容组成,具体如下:第一章,导论。在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问题,明确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阐述本研究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探讨本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指出已有研究可以提供的借鉴和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思路。其次,对市场失灵理论、政府规制理论和农户生产行为理论三个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结合本研究的内容表明三个理论之间存在的关系。第三章,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从检测结果看是逐步趋好的,但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的事件频繁发生,并且农产品出口受到技术贸易壁垒的影响很大。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考察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技术因素、制度因素和经济因素,其中环境因素一方面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也会受到技术因素、制度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而技术因素取决于农户的生产行为,农户的生产行为不仅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政府制定的制度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农户生产行为和政府规制入手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第四章,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府规制作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政府规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保障作用,我国政府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示范推广体系、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认证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规制体系还很不完善,在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府规制需要进一步加强。第五章,政府规制与农户生产行为的理论分析。理论分析表明,要使得农户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和政府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相一致,要同时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即一方面要鼓励农户参加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另一方面要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者行为进行防范。农户从事道德风险活动时所能得到的额外收益、不参加认证所能得到的收益、未来收益的贴现率、按照标准进行生产所能得到的收益、被发现违反标准进行生产的罚金和政府对农户的道德风险行为的监督程度都会影响农户的道德风险程度。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政府其对农户生产行为监督程度的高低会影响其他因素对道德风险程度的影响。第六章,农户无公害蔬菜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大多数农户听说过无公害农产品,但是对无公害蔬菜的了解程度比较低。农户存在潜在的生产无公害蔬菜的意愿。影响其无公害蔬菜生产意愿的因素中,代表农户个体特征的教育水平,代表农户家庭特征的家庭结构,代表农户经济特征的家庭收入水平和劳动力机会成本,代表农户信息渠道的是否参加了农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信息水平都对其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意愿有显着影响。第七章,农户无公害蔬菜生产中道德风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农户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会发生道德风险行为。影响其无公害蔬菜生产中道德风险行为的因素中,代表农户个体特征的性别,代表农户家庭特征的家庭结构、种植面积以及无公害蔬菜收入比重,代表农户生产特征变量的是否参加了质量安全控制培训和是否参加了农业合作组织,无公害蔬菜的商品化程度,农户对食品安全的态度,政府规制变量都对农户无公害蔬菜生产中道德风险行为的影响显着。地区虚拟变量中,苏北比苏中更容易发生道德风险行为,苏南相反。第八章,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及经验总结。对美国、欧盟和日本三个发达国家(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进行详细的介绍,总结他们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推行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管理体系、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制度五个方面的经验,为我国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水平提供了借鉴。第九章,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规制的政策建议。在前面研究内容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提出提高普通蔬菜生产者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意愿和防范农户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道德风险行为的政策建议,从宏观层面提出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规制体系的政策建议。
陈桂珍[8](2008)在《苏州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推广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苏州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的现状、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推广的调查,和农民进行系统地沟通,了解他们采用技术的决策动机和影响因素,共同对“公司(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进行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机制的论证,并对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对影响市民无公害蔬菜消费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并提出建议。本文的调查结论如下:1、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现在和将来农业和农村的主要发展形式,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向,在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应当既要了解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新方法、新技术,又要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更好、更快、更公正地将新技术传播给农民。2、在无公害蔬菜技术推广中,应加强政府的导向作用和政策扶持,为无公害蔬菜技术推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加无公害生产技术传播途径,农民学校、田头培训、咨询服务、电视、报纸等同时并举,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全面推广3、“公司(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把公司品牌优势、信息优势和销售网络优势,基地的技术优势和标准化生产管理优势,农户合理布局、成片区域生产的集团优势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无公害蔬菜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的产业优势,增加了市场竞争力。4、通过“公司(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在苏州的运作可以看出,这种模式将农户参与的时间由技术推广阶段提前到技术研究阶段,典型带动也由单一的典型农户转变为基地示范与典型农户并举,从而更有利于农户的参与。5、市民对无公害蔬菜的了解程度仍然远远不够,获取无公害蔬菜信息的来源主要是电视、报纸和网络。在以上研究结论的基础上,针对如何进一步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强化农户采用该项技术的政策和机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改进的措施。
张筱秀,连梅力,李唐,周运宁,史清亮[9](2006)在《无公害蔬菜产业化的实施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依据可持续农业与绿色食品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人们呼吁生态农业建设,强调无公害食品生产,尤其是无公害蔬菜备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简要概述了无公害蔬菜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其生产的关键技术与规范管理措施,探讨了无公害蔬菜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之路。
宋建新[10](2005)在《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蔬菜产业是近年来河北省种植业中农民自主投入比较多、经济效益较高、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并已经成为河北省种植业的第一大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本文从河北省蔬菜产业现状入手,全面分析本省蔬菜产业在区域布局、生产现状、加工出口和蔬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指导河北蔬菜生产实践和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本研究以亲身推广蔬菜生产技术的实际经验为例,采用亲自推广、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结合查阅的大量资料数据,比较深入的对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蔬菜产业在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等方面起步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河北省蔬菜业仍然处于数量增长型阶段,仍然处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阶段,在数量已经居于全国第二位情况下,仍然在无公害蔬菜生产、设施生产、产品质量、产业化经营等诸多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和不足,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如下对策:调整区域布局,实现规模和特色新突破;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繁育、推广新突破;调整种植方式,实现良种良法结合新突破;调整栽培方式,实现设施蔬菜新突破;调整质量结构,实现质量安全水平新突破。
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措施(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措施(一)(论文提纲范文)
(1)长春市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对朝阳区的启示 |
1.2.1 国外蔬菜产业发展特点及经验 |
1.2.2 国内蔬菜产业发展的特点和经验 |
1.2.3 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经验对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的启示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蔬菜产业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 |
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长春市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3.1 朝阳区发展蔬菜产业的基础条件 |
3.1.1 区位优越 |
3.1.2 生态优势 |
3.1.3 基础优势 |
3.1.4 政策优势 |
3.2 蔬菜标准园的建设 |
3.2.1 园区建设情况 |
3.2.2 建设资金使用情况 |
3.2.3 园区生产基本情况 |
3.2.4 创建工作的保障措施 |
3.3 千顷蔬菜基地建设 |
3.3.1 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
3.3.2 基本原则 |
3.3.3 建设规模 |
3.3.4 重点项目及工程建设标准 |
3.3.5 蔬菜基地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渠道 |
3.3.6 蔬菜基地项目效益 |
3.3.7 保障措施 |
3.4 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情况 |
3.4.1 示范区基本情况 |
3.4.2 示范区建设进展 |
3.4.3 主要实施办法 |
3.5 朝阳区无公害蔬菜的发展 |
3.5.1 农药使用 |
3.5.2 肥料使用 |
3.5.3 全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
3.5.4 无公害蔬菜重点建设项目 |
3.6 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采摘园的发展 |
3.6.1 蔬菜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基本情况 |
3.6.2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产业中的分布情况 |
3.6.3 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财政扶持情况 |
3.7 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
3.7.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变化情况 |
3.7.2 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 |
3.7.3 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果 |
第四章 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
4.1.1 农村实用人才水平偏低 |
4.1.2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困难较多 |
4.1.3 蔬菜种植结构单一,设施菜田需进一步发展 |
4.1.4 蔬菜加工附加值不高 |
4.1.5 蔬菜标准园内设施蔬菜发展进程缓慢 |
4.1.6 质量监管不到位 |
4.1.7 合作社发展尚不成熟 |
4.2 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不科学 |
4.2.2 农户的菜田生产方法过于粗放 |
4.2.3 企业发展不足 |
4.2.4 蔬菜的深加工程度不够 |
4.2.5 蔬菜标准园内设施蔬菜发展进程缓慢的原因 |
4.2.6 质量监管机构不完善、人员缺乏 |
4.2.7 合作社缺乏强劲的运营机制 |
第五章 长春市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 |
5.1 进一步改善菜地基础设施条件 |
5.1.1 因地制宜,加快模块化蔬菜基地建设 |
5.1.2 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初步形成蔬菜市场 |
5.1.3 大力提升抗灾减灾的能力 |
5.2 充分利用水源保护地优势,顺势发展观光农业 |
5.2.1 鼓励发展家庭农场 |
5.2.2 结合农业观光发展采摘园 |
5.2.3 开发旅游项目,注重参与蔬菜生产项目的设置 |
5.3 保证蔬菜标准园高质量建设,确立服务城市的新定位 |
5.3.1 保证蔬菜园区的建设用地 |
5.3.2 避开城市近郊,菜田向中远郊发展 |
5.3.3 加大机械化水平,进行标准园建设 |
5.4 鼓励发展形成蔬菜生产的专业合作社 |
5.5 大力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提升菜农素质 |
5.5.1 注重选拔科技示范户 |
5.5.2 选拔培育科技指导员 |
5.5.3 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 |
5.5.4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年轻职业菜农 |
5.6 推进设施蔬菜生产、加快产业发展进程 |
5.6.1 关注温室大棚质量的提升 |
5.6.2 改善提高大棚的基础功能 |
5.6.3 引导菜农走出高投入、高产出的误区 |
5.7 加强生产监管,确保无公害蔬菜发展 |
5.7.1 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监管,提高生产安全水平 |
5.7.2 推行市场准入机制 |
5.7.3 加强法律宣传,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
5.8 培育龙头企业,延伸蔬菜产业链 |
5.8.1 落实优惠政策,培育自己的龙头企业品牌 |
5.8.2 依托龙头企业,延伸蔬菜产业链 |
5.9 优化蔬菜种植结构,实现多元品种供应城市 |
5.9.1 调整蔬菜种植的品种结构,倡导菜田精细化管理 |
5.9.2 倡导农户对菜田精细化管理 |
5.9.3 建立农民蔬菜直销市场,减少中间环节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师宗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产现状 |
二、生产优势 |
(一)自然环境条件优良 |
1. 土壤条件。 |
2. 气候、水源条件好。 |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多样化 |
三、制约因素 |
(一)蔬菜生产基地的环境因素 |
(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和种植者的观念滞后 |
(三)市场占有率低 |
(四)无公害蔬菜的监督和检测难度大 |
四、发展措施 |
(一)政府资金扶持 |
(二)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服务体系,严格推行标准化生产 |
(三)着力打造品牌,提升产业质量 |
(四)制定相应的无公害蔬菜质量管理办法 |
1. 制定和完善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 |
2. 建立和完善产品申报、审批、标志和证书等规章制度。 |
(3)浅析舟曲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蔬菜产业的现状 |
(一) 蔬菜种植规模和特点 |
1. 种植规模。 |
2. 种植特点。 |
(二) 生产技术及基础设施 |
(三) 监督管理和无公害认证 |
1. 监督管理。 |
2. 无公害蔬菜认证。 |
(四) 政策扶持和技术培训 |
1. 政策扶持。 |
2. 技术培训。 |
二、舟曲县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 生产规模小、种植面积分散 |
(二) 缺少投入, 技术落后, 基础设施条件差 |
(三) 专业合作社机制不健全, 信息渠道不通畅 |
(四) 土地流转存在困难, 制约蔬菜产业发展 |
三、发展蔬菜产业的建议 |
(一) 切实解决设施农业的用地问题 |
(二) 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提高蔬菜生产技术水平 |
(三) 发展合作经营模式 |
(四) 全面推行品牌战略 |
(五) 严格推行标准化管理 |
(六) 逐步实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 |
(4)云南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省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天然优势 |
1.1 安全污染少的农业生产环境, 造就天然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
1.2 丰富的植物源无公害农药资源, 极大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
1.3 充足的有机肥料资源, 保证云南省无公害蔬菜的优质高产 |
1.4 立体多样的气候资源优势, 为云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
1.5 强力的政府支持及旺盛的市场需求, 促发云南省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 |
2 云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现状 |
2.1 蔬菜生产的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 |
2.2 无公害蔬菜销售市场尚未健全 |
2.3 无公害蔬菜生产高投入、低产出 |
2.4 蔬菜种植者的观念及无公害栽培技术有待提高 |
3 云南省无公害蔬菜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
3.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增加资金投入, 进一步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
3.2 建立标准化、产业化、专业化的无公害蔬菜产销模式 |
3.3 重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研究 |
3.4 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推广 |
(5)影响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因子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理论分析 |
2.1 影响蔬菜生产的关键因子 |
2.2 如何治理与控制蔬菜污染 |
3 无公害蔬菜的市场前景分析 |
3.1 市场调研 |
3.2 市场调研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原因 |
4.2 推行无公害蔬菜应采取的措施 |
4.3 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 对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建议和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1、2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蔬菜种植户产销环节纵向协作与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概念的界定与和研究对象 |
1.2.1 概念的界定 |
1.2.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4 数据来源、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数据来源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主要的不足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农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相关研究 |
2.1.2 农业领域纵向协作相关研究 |
2.1.3 农业纵向协作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相关研究 |
2.1.4 文献简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信息不完全及委托代理理论 |
2.2.3 资产专用性理论 |
2.2.4 纵向协作理论 |
3 农户蔬菜产销环节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 |
3.1 蔬菜质量安全的内涵及特性 |
3.1.1 蔬菜质量安全的内涵 |
3.1.2 蔬菜质量安全的特性 |
3.2 蔬菜产销环节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影响蔬菜质量安全的技术环境因素 |
3.2.2 蔬菜产销环节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
3.3 蔬菜产销环节质量安全控制对策 |
3.3.1 构建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
3.3.2 利用市场组织介入和合作解决蔬菜质量安全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蔬菜产销环节纵向协作的内涵、发展及对蔬菜质量的影响机理 |
4.1 农业领域纵向协作的内涵及必要性 |
4.1.1 农业领域纵向协作的内涵 |
4.1.2 农业领域纵向协作的必要性 |
4.2 蔬菜产销环节纵向协作的内涵与发展历程 |
4.2.1 蔬菜产销环节纵向协作的内涵 |
4.2.2 我国蔬菜产销环节纵向协作模式发展历程 |
4.3 蔬菜产销环节纵向协作对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机理 |
4.3.1 蔬菜产销环节农户与企业之间纵向协作的关系契约模型 |
4.3.2 蔬菜产销环节纵向协作中农户生产安全蔬菜的"自执行性"分析 |
4.3.3 影响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5 蔬菜产销环节纵向协作与质量控制行为的比较研究 |
5.1 湖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5.1.1 蔬菜产业化进程步伐加快,品牌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 |
5.1.2 湖北省生产水平大幅提高,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
5.2 蔬菜产销环节纵向协作与质量控制行为的比较-以湖北地区蔬菜种植户为例 |
5.2.1 数据来源 |
5.2.2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
5.2.3 蔬菜产销环节被调查农户参与纵向协作情况 |
5.2.4 蔬菜产销环节农户质量控制基本情况 |
5.2.5 蔬菜产销环节不同纵向协作下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比较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6 蔬菜产销环节纵向协作对蔬菜种植户质量控制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
6.1 理论基础 |
6.2 蔬菜产销环节纵向协作对蔬菜种植户质量控制行为影响实证分析 |
6.2.1 研究假设 |
6.2.2 变量定义及预期作用方向 |
6.2.3 模型构建及变量说明 |
6.2.4 结果及讨论 |
6.3 蔬菜产销环节纵向协作对蔬菜种植户质量控制行为影响路径分析 |
6.3.1 研究假设 |
6.3.2 研究设计 |
6.3.3 数据分析及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7 蔬菜种植户产销环节紧密纵向协作方式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7.1 农户蔬菜产销环节紧密纵向协作方式参与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
7.2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
7.2.1 蔬菜种植户户主个人及家庭特征 |
7.2.2 蔬菜种植户生产特征 |
7.2.3 市场因素 |
7.2.4 资源因素 |
7.3 模型构建及变量说明 |
7.4 计量结果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对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运用市场和非市场手段激励农户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控制水平 |
8.2.2 积极扶持和发展合同生产协作方式 |
8.2.3 进一步培育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蔬菜种植户产销环节纵向协作及质量控制问卷 |
研究生期间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7)基于食品安全的政府规制与农户生产行为研究 ——以江苏省无公害蔬菜生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数据来源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6.1 可能的创新 |
1.6.2 可能的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文献回顾 |
2.1.2 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
2.1.3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市场失灵理论 |
2.2.2 政府规制理论 |
2.2.3 农户生产行为理论 |
2.2.4 理论评述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
3.1.1 农产品质量安全内涵 |
3.1.2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
3.2 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分析—从生产者角度 |
3.2.1 环境因素 |
3.2.2 技术因素 |
3.2.3 制度因素 |
3.2.4 经济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府规制作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政府规制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作用 |
4.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府规制现状 |
4.2.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及职能 |
4.2.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推广体系现状 |
4.2.3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 |
4.2.4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现状 |
4.2.5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现状 |
4.2.6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现状 |
4.3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府规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1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4.3.2 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
4.3.3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 |
4.3.4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
4.3.5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存在的问题 |
4.3.6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政府规制与农户生产行为的理论分析 |
5.1 政府规制与农户生产行为的关系分析 |
5.2 政府规制对农户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道德风险行为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农户无公害蔬菜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 |
6.1.1 理论分析 |
6.1.2 研究假说 |
6.2 样本及其统计特征分析 |
6.2.1 样本数据来源 |
6.2.2 统计特征分析 |
6.3 计量经济模型和结果分析 |
6.3.1 计量经济模型 |
6.3.2 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7章 农户无公害蔬菜生产中道德风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7.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 |
7.1.1 理论分析 |
7.1.2 研究假说 |
7.2 样本及其统计特征分析 |
7.2.1 样本数据来源 |
7.2.2 统计特征分析 |
7.3 计量经济模型和结果分析 |
7.3.1 计量经济模型 |
7.3.2 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8章 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及经验总结 |
8.1 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 |
8.1.1 美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 |
8.1.2 欧盟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 |
8.1.3 日本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 |
8.2 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规制的经验总结 |
8.2.1 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 |
8.2.2 健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
8.2.3 推行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管理体系 |
8.2.4 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管理 |
8.2.5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制度 |
本章小结 |
第9章 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规制的政策建议 |
9.1 微观层面的有效措施 |
9.1.1 提高普通蔬菜生产者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意愿 |
9.1.2 防范农户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道德风险行为 |
9.2 宏观层面的有效措施 |
9.2.1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府规制体系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8)苏州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推广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无公害蔬菜的发展与现状 |
1.2.2 国内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历程与生产现状 |
1.2.3 国内无公害蔬菜技术研究 |
1.2.4 调查区域概述 |
第二章 苏州市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 |
2.1 苏州市蔬菜产业总体情况 |
2.2 苏州市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 |
2.2.1 蔬菜播种面积稳步增加,设施蔬菜发展迅速 |
2.2.2 区域特色初步形成,加工出口能力不断提高 |
2.2.3 蔬菜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
2.2.4 加强技术推广,提高产业化经营程度 |
2.3 存在问题 |
第三章 苏州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推广 |
3.1 苏州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体系 |
3.1.1 新品种引进选育试验示范体系 |
3.1.2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研究示范体系 |
3.1.3 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控制监测保障体系 |
3.1.4 农资投入品服务体系建设 |
3.1.5 产品营销体系建设 |
3.2 主要示范推广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
3.2.1 品种筛选比较试验 |
3.2.2 小白菜防虫网覆盖栽培示范试验 |
3.2.3 夏芹避雨棚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
3.2.4 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试验 |
3.2.5 嫁接栽培技术示范 |
3.2.6 轮作换茬技术示范推广 |
3.2.7 无公害蔬菜施肥技术 |
3.2.8 微喷灌技术 |
3.3 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制约因素 |
3.4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推广的主要措施 |
3.4.1 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
3.4.2 增加生产技术传播途径 |
3.5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推广案例 |
3.5.1 辣椒品种选优试验与推广 |
3.5.2 张家港市蔬菜高效栽培模式试验研究与推广 |
3.5.3 科技入基地(户)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司(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在推广中的作用 |
4.1 “公司(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 |
4.2 “公司(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在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
4.2.1 公司(龙头企业)在推广中的作用和职能 |
4.2.2 基地在推广中的作用和职能 |
4.2.3 农户在“公司(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中的作用和职能 |
4.3 “公司(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的主要优势 |
4.4 “公司(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创新点 |
4.5 案例:穴盘基质育苗生产技术推广 |
4.5.1 基地的选择 |
4.5.2 生产中的问题 |
4.5.3 问题的解决方法 |
4.5.4 结果与评价 |
4.5.5 结论与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影响市民无公害蔬菜消费因素的调查 |
5.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5.2 市民对无公害蔬菜的认知情况 |
5.2.1 市民对蔬菜安全的重视程度 |
5.2.2 消费者对无公害蔬菜的认知程度 |
5.2.3 消费者对无公害蔬菜的认知渠道 |
5.3 影响无公害蔬菜需求的因素分析 |
5.3.1 消费者对无公害蔬菜的购买意愿 |
5.3.2 消费者不购买无公害蔬菜的因素 |
5.4 不同的消费群体对无公害蔬菜的购买意愿 |
5.4.1 不同年龄消费者对无公害蔬菜的购买意愿调查 |
5.4.2 不同收入消费者对无公害蔬菜的购买意愿调查 |
5.4.3 不同文化程度消费者对无公害蔬菜的购买意愿调查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河北省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分析 |
2.1 河北省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 |
2.2 蔬菜产业自身的优势 |
2.3 蔬菜产业在河北省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
第三章 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状况 |
3.1 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总体状况 |
3.2 河北省各类蔬菜产业分类状况 |
第四章 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自身制约因素 |
4.2 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环境制约因素 |
第五章 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对策及政策性建议 |
5.1 发展思路和规划目标 |
5.2 调整方向 |
5.3 发展重点 |
5.4 实现蔬菜大省向蔬菜强省的跨越 |
5.5 河北省蔬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保障措施 |
5.6 加快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措施(一)(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春市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邱继丰. 吉林大学, 2019(03)
- [2]师宗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 黄绕燕. 云南农业, 2019(09)
- [3]浅析舟曲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廖才军. 甘肃农业, 2018(21)
- [4]云南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J]. 徐超炯,叶红霞. 浙江农业科学, 2017(12)
- [5]影响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因子的调查研究[D]. 关松涛. 安徽农业大学, 2012(06)
- [6]蔬菜种植户产销环节纵向协作与质量控制研究[D]. 徐家鹏.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4)
- [7]基于食品安全的政府规制与农户生产行为研究 ——以江苏省无公害蔬菜生产为例[D]. 周峰.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8]苏州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推广调查[D]. 陈桂珍.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9]无公害蔬菜产业化的实施与对策[J]. 张筱秀,连梅力,李唐,周运宁,史清亮. 腐植酸, 2006(05)
- [10]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D]. 宋建新.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