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数学异步教学实验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宋婷婷[1](2021)在《基于信息技术手段辅助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文中认为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传统课堂教学,这种改变既包含了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包括了教师的数学教学。基于信息技术手段辅助高中数学课堂,不仅可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类似Geo Gebra等软件也可以将一些抽象的数学内容通过直观演示变得直观可视,可见信息技术对改进和完善数学教学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主要有:快捷的计算功能、丰富的图形呈现与制作功能、大量数据的处理功能,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和研究环境等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信息技术只是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一种重要的教学中的辅助工具,我们应合理而非盲目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整合的过程当中,要促进学生的数学知识建构和认知结构的完整,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优势的互补,同时也不能忽视信息技术与数学传统教学的结合,要有益于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由于受2020年新冠肺炎的影响,在停课不停学的总要求下,线上教学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承担了重要作用,保障后续教学的稳步推进。然而,在后疫情时代下,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高中数学学科知识特点,深度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核心素养的提升。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数学课堂的背后,对于高中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也提高了要求。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是新时代整合在线和离线学习与培训必不可少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主题活动能力,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方式效率的重要手段。在这一阶段,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提高了教学效率。除此之外还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信息技术的手段、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加以阐述。信息技术辅助高中数学课堂不仅仅局限于教学手段的改变,基于AR、AI智能技术的不断推广研究,沉浸式的数学课堂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龙海蜀[2](2021)在《面向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初中数学项目化学习的思考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初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改革,21世纪对教育的要求也发生着变化。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需要获得比传统数学教育更多的知识、活动经验等,他们需要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创造性地思考,如何在协作团队中工作,他们的思维能力要不断从低阶走向高阶。因此,本研究从面向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进行初步研究与探索。首先,收集、整理并分析关于高阶思维能力及项目化学习的相关文献。接着,我们对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在初中课堂培养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实施条件等方面的信息。基于培养数学高阶思维能力这一目的,我们又继续探讨培养高阶思维能力与项目化学习之间的联系,并给出了数学项目化学习设计的思考。基于上述思考,我们选择了《芳贺定理与折纸艺术》、《利用45°及30°三角尺拼角》、《拼图与乘法公式》、《拼图与因式分解》、《从折纸中探索特殊角的三角函数》五个课题进行了项目化学习设计,并对《芳贺定理与折纸艺术》进行了教学实践,实践数据显示我们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对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有效的。最后,结合项目化学习案例的实践结果,我们给出了关于培养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一些建议。
李区婷[3](2020)在《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初中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信息技术应深度融入学科教学,并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科教学有效性。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鼓励教师和学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处理繁杂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以取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规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开放题教学有助于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的“四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平面几何开放题是培养学生直观感知、直观想象、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但因为这些开放题具有条件的开放性、方法的多样性、结论的可变性等特点,即使学生深度参与观察、试验、猜测、类比和归纳等数学活动,也不一定顺利解答。如何提效平面几何开放题教学,仍然是数学教育研究的话题。Hawgent皓骏动态数学技术具有操作对象数学化、数学对象动态化、数学思维可视化等功能,将该技术融入平面几何开放题教学中,也许能有效改善平面几何开放题教学。本研究尝试以波利亚数学解题理论和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理论为指导,探讨应用皓骏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通过文献梳理和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概述了平面几何、数学开放题、动态数学技术等研究的基本情况,提出研究的基本问题。然后,概述波利亚数学解题理论、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最后,提出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策略:表征多元信息、凸显关键信息、探索多元途径、动态变式问题,对每一个策略进行详细的解释,并提供相应的应用案例说明。在实践研究方面,通过教学实验、课例研究和调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三角形线段的和差倍关系的开放题为例进行教学实践,探讨如上策略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平面几何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实验班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学习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的认知负荷明显低于对照班的学生;与对照班相比,实验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数学理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积极情意的投入度等都有所提高。
梁清[4](2020)在《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学课改强调,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之外,还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独立的、有计划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学习活动,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数学课前预习正是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体现方式。但现在很多高中生不懂如何进行有效的数学预习,且多数教师也不太重视课前预习,认为学生只要上课听讲或让学生简单预习课本即可,缺乏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预习指导和监督,最终无法发挥数学预习应有的作用,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能更好地培养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提高其独立自主学习的有效性,通过设计高中数学概念课、原理课、习题课、复习课四种不同课型的课前预习案以及预习问题提纲,并分两个阶段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展开教学实验。即对实验班进行数学课前预习引导和监督,从课前预习案的详细引导,到预习问题提纲的大方向引导。希望探索出符合自己的学生的预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实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准备。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学实验两种研究方法,对岑溪二中高二理科两个平行班展开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一)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可知,学生对数学课前预习认知态度较好,多数同学均意识到预习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认为预习有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然而多数学生的课前预习的执行力不强,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监督。根据教师的问卷调查可知,高中数学教师都认为预习是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但是布置数学预习任务的教师较少,缺乏相应的预习指导和督促检查。另外,高中生数学逆商水平偏低,在数学学习中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不强,故预习材料的难度设计不宜太大。(二)高中生整体的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在实施数学课前预习活动实验后,实验班数学预习能力有所提高且实验班的后期数学成绩显着优于对照班。说明笔者探索的预习指导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并提高数学成绩。(三)根据实验后的调查数据,发现大部分学生更喜欢得到详细的预习案来引导预习。整体来说,预习案更符合岑溪二中的学生的需求。
高莹[5](2020)在《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在线支持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角色,教师的教学反思尤为重要,关系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甚至影响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教育开始走向信息化,如何通过在线方式支持教师的反思实践也引起教育领域研究者的关注。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关注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学反思,旨在设计适用于中小学教师反思的在线支持,为教师教学反思提供支架支持。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取了部分中小学一线教师,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调查法,明确他们教学反思的现状,分析目前教师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方面,同时了解教师对教学反思在线支持的需求和功能期待。依托UMU互动学习平台设计并开发促进教师教学反思的在线支持模式,包含参与者层面、平台支持层面、反思活动层面三大支持层,囊括了教学反思知识性内容微课、教学反思支持工具、资源和案例、教学反思活动等模块,从而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本文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思路与方法,并界定核心概念。第二章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研究,详细阐述了目前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继而明确教学反思的内涵与层次分类、教学反思的过程、教学反思的内容、反思水平以及教学反思的途径,奠定本文的研究基础。第三章梳理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理论基础,例如元认知理论、情境认知和情境学习理论以及知识管理理论中知识创新的SECI模型。第四章是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调查,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法,对教师反思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反思过程中的支持需求等方面进行调查,同时通过访谈了解教师对在线支持的功能期待。第五章根据教师教学反思中现存的问题,结合一线教师对反思实践的在线支持需求,基于网络平台的特点和教学反思相关理论,设计并开发促进教师教学反思的在线支持模式。第六章将设计完成的在线支持投入试用,随后对试用教师进行后测和访谈,分析评价在线支持的效果,并根据教师的建议和反馈进一步完善在线支持的内容。第七章对研究进行总结,提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加以展望。
靳慧哲[6](2020)在《中职数学在线开放课程在建设和应用中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为代表的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成为被广为关注的一种社会现象。本文以中职数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和应用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本人参与建设和使用的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中国职教MOOC——《中职数学》慕课的体验,研究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如何体现职教特色,如何做到设计合理,如何做到初中与中职知识的衔接,如何实现交互性。在课程的应用过程中,研究如何方便教师使用,如何提高学生对在线课程的利用率,以期为在线课程的建设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通过研究中职数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和应用,得出以下经验:1.推动中职学校数学教学改革依托在线开放课程资源作为教学内容,翻转课堂作为教学方法,将学生课前自学、课上讨论和课后巩固有机结合,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模式。2.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积聚了全国中职院校的优秀教师团队进行研发,由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主讲,慕课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资源,为新教师教学提供示范。3.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在线开放课程作为传统教学的一种补充和辅助,开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鼓励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进而得出以下结论:1.中职数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应用提高了中职数学课堂的教学实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中职数学在线开放课程的视频内容生动形象,充分考虑了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将数学文化和专业知识融入课堂,彰显了职教特色。3.中职数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内容设计基于教学大纲又不局限于教学大纲,为中职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李超[7](2020)在《辽宁省初中数学单元教学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方面有着无以取代的作用。本研究是在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遵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倡的理念,以数学单元教学主要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进行研究。在国内大量单元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数学单元教学的概念,构建初中数学单元教学的特征、价值、实施策略。以辽宁省内初中数学教师为样本,探索初中数学单元教学现状。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辽宁省初中数学单元教学现状较好,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性把握较好、但是对于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了解一般、在进行教学时,并不能时刻做到以学生为本;对于教材章前图使用情况,多数数学教师可以使用章前图进行教学,但也有少数教师对于章前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影响单元教学进行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教材整体性把握”、“知识之间关联性”、“学生主体性”。为数学单元教学提出如下建议:实施单元教学应注重单元教学内容与教材整体性把握;实施单元教学应注重教学方法与学情相结合;实施单元教学应注重多种教学手段与知识关联性相结合;学校应以教研组为单位积极开展单元教学研究;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开展有效教师培训,帮助教师专业成长;教师还应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张丽丽[8](2020)在《基于自主学习的高中数学知识版块起始课的教学研究》文中认为高中数学知识体系具有完整的知识脉络,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而起始课,作为各个知识版块的第一节课,对整个版块内容有“预览”和承上启下的作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的要求,而起始课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良好切入点。但由于种种原因,比如教师的不重视、课时安排的不合理、教学研究的不足等,导致起始课的实际教学成效不容乐观。基于以上情况,本文希望通过对于起始课教学的研究,为现实教学提供一定参考。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以及访谈调查法对起始课教学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文献分析法用于梳理起始课以及自主学习的相关理论;问卷调查法能够掌握教师对起始课的评价、备课、教学、教研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学生对起始课的评价、期待以及自主学习的情况;课堂观察法能够对起始课的实际教学状况进行分析评价;而访谈调查法则是教师和学生对起始课以及自主学习的现状的访谈和分析。结合以上的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并辅以实际的教学案列分析,希望为起始课的教学研究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教师较为认可起始课教学的价值,也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由于实际教学的诸多因素,未能达到深层次的认知和把握。而学生虽对起始课的教学以及课堂的参与抱有较大的期待和热情,但其尚未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方法。因此,起始课教学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针对以上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加深对起始课的认识与理解,关注起始课的教学研究;基于具体内容、不同视角,按教学流程进行起始课教学设计;适时传授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思考、分析、评价等能力。
许珂[9](2020)在《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丰富作业的形式,提高作业的质量,提升作业的有效性”.这意味着,数学作业的质量、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必须成为教师直面的问题.然而,当前的高中数学作业中“重复训练”、“形式单一”等现象依旧普遍存在,影响着学生完成作业的效果,降低了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质量.基于这样的理解,并注意到学生的认知负荷对数学作业完成情况产生的可能影响,本文以认知负荷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对高中数学作业设计展开研究.本文首先综述了作业、数学作业的研究背景,对数学作业进行概念界定,梳理并分析了国内外关于认知负荷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而提出了研究课题.结合笔者的实习经验,本文分别对教师与学生两个群体展开了问卷调查,了解当前高中数学作业的基本现状和现存问题.在已有研究成果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认知负荷理论为指导,分别从控制内在认知负荷、降低外在认知负荷和提高相关认知负荷等方面提出了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原则与策略,同时以作业设计实例加以说明.最后运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分析与检验实施结果的有效性.实验数据表明,将认知负荷理论运用于高中数学作业设计,能够从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效率等方面体现作业质量的提高、体现作业设计有效性的提升.
刘现强[10](2020)在《初中数学教学诊断平台的开发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离不开有效的评价指导,教师与学生存在的问题需要及时发现并纠正,诊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诊断性平台,作为初级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有效运用并服务于数学学科的教学诊断,因此开展此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开发出和初中数学相适应的教学诊断平台很稀少,应用平台来诊断师生学习数学更加难能可贵。首先研究查阅了国内外大量资料,了解国内外使用现状并对数学教学诊断进行文献梳理,确定了研究内容,选取了合适的方法。其次,对数学教学诊断性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烟台部分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进行问卷、访谈,并通过多个教学平台的对比发现问题,信息化诊断性教学尚且不足,因此对初中数学教学诊断平台的诊断性展开分析,为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策略。这一环节主要是基于一线数学教师多年传授知识经验的积累,在教学中产生的困惑和疑问以及多年的反思总结。再次,对需求进行调查论证,发现各方的数学诊断性需求的迫切性较为强烈。围绕着数学教学的诊断性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开发设计实现,主要功能是数学题库和教学诊断功能两部分。为了符合一线数学教师教学需要,教学诊断功能包括依据平时做题关联知识点正误统计分析,生成诊断性报告,实现了教师各班级诊断和学生的单次、一周、一月、一学期诊断;然后对诊断性达到的程度和教学效果研究比对。最后,由一线教师对诊断平台进行教学实践运用,探索出与诊断性相适应的新的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四环节:授课前准备,课堂授课,授课后活动,形成诊断性报告。新的教学设计真正展现教师的二次备课,借助诊断性进行教学活动片断展示应用,进行教学试验验证和对比分析,得出借助诊断平台进行诊断性应用的优点和不足,为教学提出合理化建议和不足。持续2年的研究表明,应用诊断平台进行诊断教师和学生学习状况,可以促进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帮助,数学诊断平台作为教学辅助工具,有利于师生实现学学习效率的改变。实践应用诊断工具时,产生了适应平台的新的教学流程设计,对一线数学教师的教学带来巨大的帮助,诊断工具应用简便快捷,诊断报告贴近实际针对性强,指导意义较大。尽管数学教学诊断性研究和实践应用推广依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及挑战,但对于未来教育会带来有效探索和示范意义。
二、中学数学异步教学实验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数学异步教学实验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信息技术手段辅助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调查问卷法 |
(三)访谈法 |
(四)案例分析法 |
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融合 |
一、融合的意义 |
(一)促进数学课程呈现的多样化 |
(二)促进新型教学环境设计 |
(三)有助于数学课程目标的实现 |
二、融合的原则 |
(一)要促进学生的数学知识构建和认知结构的完善 |
(二)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优势互补 |
(三)不能忽视信息技术与数学传统教学的结合 |
(四)要有利于学生参与数学教学 |
三、融合的方式 |
(一)数学教学内容融合 |
(二)学生数学学习模式的融合 |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融合 |
四、融合中的问题 |
第三章 信息技术辅助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手段 |
一、智慧课堂 |
(一)智慧课堂简介 |
(二)三个主系统 |
(三)对数学教学的影响 |
二、Geo Gebra动态几何画板 |
(一)Geo Gebra的简介 |
(二)Geo Gebra的特点 |
三、线上实时教学 |
(一)线上实时教学的概念 |
(二)线上实时教学的特点 |
(三)线上实时教学与面授教学、异步教学的区别联系 |
四、混合式教学理论 |
(一)混合式教学 |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 |
(三)运用混合式理论进行数学教学的意义 |
第四章 调查研究与数据整理分析 |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方法 |
二、问卷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一)基本信息分析 |
(二)信度和效度分析 |
(三)各题项频数分析 |
三、教师访谈分析 |
(一)教师基本情况 |
(二)访谈内容设计 |
(三)访谈结果分析 |
第五章 信息技术辅助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 |
一、信息技术辅助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案例 |
(一)案例一混合式教学在《等差数列的概念》中的应用 |
(二)案例二GeoGebra在函数y=Asin(ωx+φ)图象教学中的应用 |
总结与反思 |
一、研究总结 |
二、反思与展望 |
(一)反思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面向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初中数学项目化学习的思考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新课标的要求 |
1.1.2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
1.1.3 项目化学习发展趋势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高阶思维能力的界定 |
1.2.2 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的界定 |
1.2.3 数学项目化学习 |
1.2.4 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
1.2.5 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
1.3 提出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问题 |
1.3.1 提出背景 |
1.3.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 章 理论基础 |
2.1 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 |
2.2 加涅累积学习理论 |
第3 章 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数学课程目标与要求 |
3.2 调查目的 |
3.3 初中数学教师调查问卷与学生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
3.3.1 初中数学教师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
3.3.2 初中生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
第4 章 面向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探讨 |
4.1 对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解与观点 |
4.2 从三个维度探讨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
4.2.1 遵循数学学科核心知识 |
4.2.2 设计有效的驱动性问题 |
4.2.3 实践和成果展示全程评价 |
4.3 基于培养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数学项目化教学设计的思考 |
4.3.1 要注重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
4.3.2 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 |
4.3.3 要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有意义学习 |
4.3.4 要高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
4.4 数学课堂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教学实施建议 |
4.4.1 以概念性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调节器 |
4.4.2 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不可分割 |
4.4.3 教学评价应该是发展性的 |
4.4.4 注意学习中的个别差异 |
4.4.5 注重教学四要素的相互合作 |
第5 章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实践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3 研究工具 |
5.4 培养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项目化学习教学设计案例 |
5.4.1 数学项目化学习案例一:《芳贺定理与折纸艺术》 |
5.4.2 数学项目化学习案例二:《利用45°及30°三角尺拼角》 |
5.4.3 数学项目化学习案例三:《拼图与乘法公式》 |
5.4.4 数学项目化学习案例四:《拼图与因式分解》 |
5.4.5 数学项目化学习案例五:《从折纸中探索特殊角的三角函数》 |
第6 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高阶思维行为测评量规 |
附录C 项目化学习下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调查问卷 |
附录D 高阶思维能力测试卷 |
附录E 学习效果问答卷 |
致谢 |
(3)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初中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一、初中平面几何相关研究综述 |
(一)平面几何的相关概念界定 |
(二)初中平面几何的研究综述 |
(三)对初中平面几何研究的思考 |
二、动态数学技术相关研究综述 |
(一)动态数学技术的概念界定 |
(二)动态数学技术在初中平面几何的应用研究综述 |
(三)对动态数学技术的思考 |
三、数学开放题相关研究综述 |
(一)数学开放题的概述 |
(二)数学开放题的早期研究发展史 |
(三)数学开放题在初中平面几何的应用研究综述 |
(四)对数学开放题的思考 |
四、小结 |
第3章 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策略和应用案例 |
一、基本理论概述 |
(一)波利亚数学解题理论 |
(二)认知负荷理论 |
(三)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理论 |
二、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设计原则 |
(一)信息打包原则 |
(二)空间邻近原则 |
(三)时间邻近原则 |
(四)一致性原则 |
(五)双通道原则 |
(六)增强深度学习原则 |
三、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策略及应用案例 |
(一)表征多元信息 |
(二)凸显关键信息 |
(三)探索多元途径 |
(四)动态变式问题 |
第4章 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实验研究 |
一、实验方案设计 |
(一)实验假设 |
(二)实验对象 |
(三)实验变量 |
(四)实验方式 |
(五)实验材料 |
二、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 |
(一)前测成绩结果与分析 |
(二)后测成绩的结果与分析 |
(三)三角形线段和差倍关系学习的认知负荷结果与分析 |
(四)三角形线段和差倍关系学习的学习效率结果与分析 |
三、三角形线段和差倍关系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四、对数学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
五、实验结果的讨论 |
(一)实验结果的总体分析 |
(二)学习效果的讨论 |
(三)认知负荷的讨论 |
(四)关于学习效率的讨论 |
六、结论 |
第5章 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平面几何开放题的课例研究 |
一、《三角形线段和差倍关系》教学设计 |
(一)分析学情 |
(二)分析教材 |
(三)设计目标 |
(四)重难点分析 |
(五)设计策略 |
(六)教学设计过程 |
(七)教学实录对比及评析 |
二、课后反思 |
(一)自我反思 |
(二)专家点评 |
第6章 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一)对实验结果的反思 |
(二)对教学的反思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三角形线段的和差倍关系》前测试题 |
附录2 《三角形线段的和差倍关系》后测试题 |
附录3 用动态数学技术进行《三角形线段的和差倍关系》学习的调查问卷 |
附录4 用动态数学技术进行《三角形线段的和差倍关系》教学的调查问卷 |
附录5 访谈提纲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4)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进步需求 |
1.1.2 现代教育要求 |
1.1.3 专业发展追求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3.1 概念界定 |
3.1.1 预习的定义及分类 |
3.1.2 高中数学课前预习定义 |
3.1.3 数学预习能力的定义 |
3.1.4 自主学习的定义 |
3.1.5 课前预习与自主学习的联系和区别 |
3.1.6 预习案和导学案的定义 |
3.1.7 预习案与导学案的联系和区别 |
3.2 国外对预习的相关研究 |
3.3 国内对预习的相关研究 |
3.3.1 预习倾向 |
3.3.2 预习材料设计原则 |
3.3.3 预习活动设计类型 |
3.3.4 预习实践 |
3.3.5 存在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数学逆商水平、数学教师实施预习情况调查研究 |
4.1 调查目的 |
4.1.1 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现状调查目的 |
4.1.2 高中数学教师课前预习实施情况调查目的 |
4.1.3 高中生数学逆商水平调查目的 |
4.2 调查对象 |
4.2.1 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现状的调查对象 |
4.2.2 高中数学教师课前预习实施情况的调查对象 |
4.2.3 高中生数学逆商水平的调查对象 |
4.3 研究设计 |
4.3.1 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调查问卷设计 |
4.3.2 高中数学教师课前预习实施情况调查问卷设计 |
4.3.3 高中生数学逆商水平测试问卷设计 |
4.4 调查结果分析 |
4.4.1 问卷信度分析 |
4.4.2 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4.4.3 高中数学教师实施课前预习情况结果分析 |
4.4.4 高中生数学逆商水平测试结果分析 |
4.5 高中数学课前预习现状小结 |
4.5.1 学生方面 |
4.5.2 教师方面 |
第5章 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
5.1 实验设计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对象 |
5.1.3 实验材料 |
5.1.4 实验假设 |
5.1.5 实验自变量 |
5.1.6 实验因变量 |
5.1.7 无关变量的控制 |
5.2 实验前期准备 |
5.3 预习案和预习问题提纲的设计原则 |
5.4 预习案引导的数学课前预习 |
5.4.1 概念课的预习案设计与有效性分析 |
5.4.2 原理课的预习案设计与有效性分析 |
5.4.3 习题课的预习案设计与有效性分析 |
5.4.4 复习课的预习案设计与有效性分析 |
5.4.5 数学预习案引导预习阶段小结 |
5.5 预习问题提纲引导的数学课前预习 |
5.5.1 概念课的预习问题提纲设计与有效性分析 |
5.5.2 原理课的预习问题提纲设计与有效性分析 |
5.5.3 复习课的预习问题提纲设计与有效性分析 |
5.5.4 预习问题提纲引导预习阶段小结 |
5.5.5 预习情况整体小结 |
5.6 实验数据收集 |
5.7 实验数据结果分析 |
5.7.1 实验前测成绩数据处理及分析 |
5.7.2 实验中及实验后成绩数据处理及分析 |
5.7.3 实验班的预习能力变化数据处理及分析 |
5.7.4 预习案和预习问题提纲的选择对比分析 |
5.8 访谈结果及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坚持数学课前预习的价值和意义 |
6.3 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策略 |
6.3.1 提高数学预习动机激励水平 |
6.3.2 提高数学预习目标设置能力 |
6.3.3 提高数学预习策略使用能力 |
6.3.4 提高数学预习自我评价能力 |
6.4 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高中数学教师实施课前预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件3 高中生数学逆商水平测试调查问卷 |
附件4 高中数学课前预习(学生)访谈提纲 |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5)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在线支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际教育发展注重教学反思 |
(二)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三)现有网络平台在线反思支持性不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概念界定 |
(一)反思 |
(二)教学反思与反思性教学 |
(三)教学反思能力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教学反思相关研究 |
(一)教学反思内涵的研究 |
(二)教学反思过程的研究 |
(三)教学反思内容的研究 |
(四)教学反思水平的研究 |
(五)教学反思的视角、方法和方式的相关研究 |
(六)关于教学反思能力培养的研究 |
二、教师教学反思现状与在线反思现状的研究 |
(一)技术支持教学反思的研究现状 |
(二)教师教学反思和在线反思中存在问题的研究综述 |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理论基础 |
一、元认知理论 |
二、情境认知理论 |
三、反思性实践理论 |
四、知识创新的SECI模型 |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工具的设计 |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 |
(二)访谈提纲的编制 |
四、调查结果分析 |
(一)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二)访谈结果分析 |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在线支持设计 |
一、在线支持设计概述 |
(一)设计依据 |
(二)设计原则 |
(三)设计流程 |
二、在线支持前期分析 |
(一)教师需求分析 |
(二)教师特征分析 |
(三)反思环境分析 |
(四)在线支持目标分析 |
三、在线支持模式构建 |
(一)参与者层面 |
(二)平台支持层面 |
(三)反思活动层面 |
四、平台支持层面内容设计 |
(一)知识性内容 |
(二)教学反思支持工具 |
(三)教学反思资源和案例 |
五、反思活动层面设计 |
(一)在线反思活动 |
(二)线下反思活动 |
六、在线支持评价设计 |
第六章 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在线支持实践与改进 |
一、实施对象 |
二、实施过程 |
三、在线支持评价与改进 |
(一)线上评价 |
(二)线下评价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3 :反思特征问卷 |
附录4 :教学反思知识测试(在线测试) |
附录5 :教师满意度问卷 |
附录6 :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在线支持试用评价访谈提纲 |
(6)中职数学在线开放课程在建设和应用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 |
2.1.2 国外在线开放课程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国内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 |
2.2.2 国内在线开放课程研究现状 |
2.3 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理论 |
2.3.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3.3 归因理论 |
3 中职学生数学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3.1 一年级新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方法 |
3.1.4 调查结果 |
3.2 三年级毕业生数学学习需求调查与分析 |
3.2.1 调查目的 |
3.2.2 调查对象 |
3.2.3 调查方法 |
3.2.4 调查结果 |
4 建设中职数学在线开放课程的行动研究 |
4.1 中职数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发 |
4.1.1 创建课程团队 |
4.1.2 编写脚本 |
4.1.3 制作配套的课程资源 |
4.1.4 录制视频 |
4.1.5 后期制作 |
4.2 中职数学在线开放课程的上线 |
4.2.1 发布课程介绍页 |
4.2.2 发布课程学习页 |
4.2.3 线下教学辅助 |
4.3 中职数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宣传 |
5 应用中职数学在线开放课程的案例分析 |
5.1 运用在线开放课程促进教学改革 |
5.1.1 运用在线资源创新教学内容 |
5.1.2 借助在线课程革新教学方法 |
5.1.3 运用在线课程平台促进师生交流 |
5.2 运用在线开放课程提升终身学习能力 |
5.3 运用在线开放课程开展SPOC教学实验 |
6 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7)辽宁省初中数学单元教学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
(二)数学教学应符合课标倡导的理念 |
(三)国内数学教师对教材知识线索把握不足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目标与意义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材料的整理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与内涵特征 |
(一)概念界定 |
(二)单元教学主要特征 |
二、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联系观 |
(三)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四)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
(五)认知负荷理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单元教学的研究现状 |
(一)以问题提出为中心的单元教学 |
(二)以学科内容为中心的单元教学 |
二、关于章前图的研究综述 |
(一)章前图在日常教学中的作用 |
(二)章前图在现阶段数学教学中的误区 |
(三)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合理使用章前图 |
三、小结 |
第三章 初中数学单元教学的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 |
三、调查工具的设计与开发 |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 |
(二)访谈提纲的设计 |
(三)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四)数据处理工具 |
第四章 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不同因素在三个维度上的差异分析 |
(一)不同地区教师的差异分析 |
(二)不同教龄教师的差异分析 |
(三)不同职称教师的差异分析 |
(四)不同荣誉称号教师的差异分析 |
(五)不同初三任教年限教师的差异分析 |
二、章前图的使用情况与三个维度之间的差异分析 |
(一)章前图使用情况对教师教材整体把握的影响 |
(二)章前图使用情况对教师知识关联性了解的影响 |
(三)章前图使用情况对“生本性”的影响 |
三、章前图使用情况分析 |
(一)不同地区教师使用章前图的差异分析 |
(二)不同教龄教师使用章前图情况的差异分析 |
(三)不同职称教师使用章前图的差异分析 |
(四)不同荣誉称号教师使用章前图的差异分析 |
(五)不同初三任教年限教师使用章前图的差异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单元教学现状 |
(二)章前图使用情况 |
(三)单元教学相关因素 |
二、研究建议 |
(一)实施单元教学注重单元教学内容与教材整体性把握 |
(二)实施单元教学注重教学方法与学情相结合 |
(三)实施单元教学注重教学手段与知识关联性相结合 |
(四)以教研组为单位积极开展单元教学研究 |
(五)开展有效教师培训,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
(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情况简介 |
(8)基于自主学习的高中数学知识版块起始课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过程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概念界定 |
2.1.2 研究现状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先行组织者策略 |
2.2.2 图式理论 |
2.2.3 元认知理论 |
第三章 高中数学知识版块起始课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对象 |
3.2 调查准备 |
3.2.1 问卷调查的设计 |
3.2.2 课堂观察的准备 |
3.2.3 访谈提纲的编制 |
3.3 调查分析 |
3.3.1 问卷调查分析 |
3.3.2 课堂观察分析 |
3.3.3 访谈调查分析 |
3.4 现状总结 |
第四章 高中数学知识版块起始课的教学建议 |
4.1 教学设计 |
4.1.1 教学设计的要素 |
4.1.2 教学设计的视角 |
4.2 教学策略 |
4.2.1 转变教学理念,关注起始课教学研究 |
4.2.2 指导自主学习,教授起始课学习方法 |
4.2.3 重视课堂教学,创设起始课教学情境 |
4.2.4 评价教学情况,分析起始课学习效果 |
4.3 教学流程设计 |
4.3.1 总体设计,梳理流程 |
4.3.2 分步实施,明确重点 |
第五章 高中数学知识版块起始课的教学实践研究 |
5.1 《圆锥曲线与方程》起始课教学设计 |
5.2 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
6.1 研究总结 |
6.1.1 理论研究结果总结 |
6.1.2 研究创新要点总结 |
6.2 研究反思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附录1 教师问卷 |
附录2 学生问卷 |
附录3 访谈调查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三、研究的意义与创新 |
第一章 研究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作业 |
二、数学作业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作业的已有研究成果 |
二、关于数学作业的已有研究成果 |
三、关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已有研究成果 |
四、已有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分析 |
第三节 相关理论 |
一、认知负荷理论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二章 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准备与实施 |
一、调查的准备 |
二、调查的实施 |
第二节 问卷结果的处理与分析 |
一、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二、调查的结果与启示 |
第三章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中数学作业设计原则 |
第一节 适宜性原则 |
第二节 多样性原则 |
第三节 梯度性原则 |
第四章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
第一节 预设作业负担,控制内在认知负荷 |
一、整合知识应用,合理确定作业数量 |
二、立足已有基础,恰当设置作业难度 |
第二节 丰富作业形式,降低外在认知负荷 |
一、多维设置基础性作业,促进知识体系建构 |
二、适时增设拓展性作业,促进能力体系优化 |
第三节 注重作业层次,提高相关认知负荷 |
一、基于熟悉情境,设计知识过关类作业 |
二、基于关联情境,设计能力提升类作业 |
三、基于综合情境,设计素养发展类作业 |
第五章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中数学作业设计案例与实施效果分析 |
第一节 作业设计案例 |
第二节 案例实施效果分析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方案 |
三、实验设计 |
四、实验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展望 |
附录1 高中教师关于数学作业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高中生关于数学作业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3 学生自我测评量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初中数学教学诊断平台的开发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教学诊断平台研究的进展 |
2.2.2 国内教学诊断平台研究的现状 |
2.3 研究评述 |
2.4 数学教育诊断的理论基础 |
2.4.1 布卢姆教育评价理论 |
2.4.2 反思性教学理论 |
第3章 数学教学诊断性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目的、对象、问卷设计说明 |
3.2 学生调查分析 |
3.3 管理层和教师访谈分析 |
3.4 家长调查分析 |
3.5 教学诊断需求分析 |
3.6 教学诊断平台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
第4章 平台诊断功能的设计实现 |
4.1 数学诊断平台概述及架构 |
4.2 数学教学诊断的实现 |
4.2.1 单次诊断 |
4.2.2 周诊断 |
4.2.3 月诊断 |
4.2.4 学期诊断 |
第5章 与诊断应用相适应的教学设计流程 |
5.1 新教学设计流程 |
5.1.1 授课前准备 |
5.1.2 课堂授课 |
5.1.3 授课后活动 |
5.1.4 形成诊断性报告 |
5.1.5 新课堂教学设计步骤 |
5.2 应用实例-《科学记数法》教学设计 |
第6章 数学课堂诊断教学实例片断及实验效果分析 |
6.1 数学课堂诊断教学应用片段展示 |
6.1.1 片段一课前活动展示 |
6.1.2 片断二课堂中诊断展示 |
6.2 数学教学诊断实验班应用及效果分析 |
6.2.1 教学诊断实验班应用 |
6.2.2 实验班教学效果对比 |
6.3 平台诊断性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
第7章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7.3 研究的不足与反思 |
7.4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作者简历 |
四、中学数学异步教学实验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信息技术手段辅助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D]. 宋婷婷.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2]面向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初中数学项目化学习的思考与实践[D]. 龙海蜀.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初中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研究[D]. 李区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4]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 梁清.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5]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在线支持设计研究[D]. 高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6]中职数学在线开放课程在建设和应用中的实践研究[D]. 靳慧哲.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辽宁省初中数学单元教学的调查研究[D]. 李超.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8]基于自主学习的高中数学知识版块起始课的教学研究[D]. 张丽丽.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9]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研究[D]. 许珂.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10]初中数学教学诊断平台的开发设计与应用研究[D]. 刘现强. 鲁东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