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LC逻辑控制系统中停电保持的一种编程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居华[1](2021)在《工业控制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的攻防演练平台》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工业控制系统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工业控制系统不仅应用于钢铁、石油、化工等传统工业,在农业,文化娱乐等其他行业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但是工业控制系统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危机,随着工业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信息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近年来,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工控系统频频遭受到攻击,因此,如何保障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便成为世界各国信息安全领域的重头戏。但是在真实的工业环境中进行攻击与防御实验几乎难以实现,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不可估量。因此,构建一个可以开展工业控制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的攻防演练平台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工业控制系统为背景,实例化某火力发电企业控制系统组成、网络拓扑结构,模拟现场设备,构建一个由控制层、仿真层、监控层组成的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运行环境下,开展一系列关于攻击、防御等工业网络安全攻防技术的研究。控制层选取三种不同型号的PLC设备,为攻防演练平台提供尽可能多的设备;监控层完成监控画面显示和数据传递的功能;仿真层完成模型的仿真和数据信息传递及记录功能。同时,本平台提供了一种攻击防御的方法,可以在仿真平台上利用攻击回放技术,还原攻击效果。一方面能够实现攻击溯源,加强企业安全意识;另一方面能够开展安全防御、主动防御技术研究。最后,将本攻防演练平台上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企业,经过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同时,本演练平台的研究方法也能够应用于其他工业控制领域的演练平台设计,为保障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领域做出一份贡献。
宋煜炜[2](2021)在《全电子逻辑控制系统在供电过分相系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系统中过分相技术一直是困扰国内牵引供电行业的技术顽疾。目前,电子开关地面自动过分相技术是供电过分相技术的发展趋势。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装置结构、列车位置检测技术和列车通过电分相时所产生过电压的抑制方法等方面,相比之下关于逻辑控制系统的研究较少。逻辑控制系统负责整个供电过分相系统的数据采集、逻辑运算和电路控制,是整个供电过分相系统的核心。根据神朔线现场调研情况来看,以单一PLC挂继电器组合架为执行单元的传统逻辑控制系统引起的系统故障占所有系统故障的比重较大。因此,提出一种应用于电子开关地面自动过分相系统且具有安全冗余结构的全电子逻辑控制系统。根据对电子开关地面自动过分相的工作原理以及三种安全平台的分析,采用安全性最高的二乘二取二冗余结构作为全电子逻辑控制系统的工作平台。在此基础上,对全电子逻辑控制系统整体架构以及系统内部的逻辑运算模块电路、通信模块电路和驱采模块电路进行设计说明,系统实现了逻辑运算功能、通信功能以及对外部被控设备的状态采集功能和驱动控制功能。随后构建了全电子逻辑控制系统的可靠性逻辑框图,并根据元件失效率和可靠性逻辑框图对系统进行可靠性计算。利用HAZOP方法对全电子逻辑控制系统进行风险分析,并以分析结果为基础构建系统故障树,以此来解决不同人员在建树过程中出现的模糊性,主观性和易遗漏性问题,同时根据生成的系统故障树以及元件失效率计算全电子逻辑控制系统的安全性。随后对供电过分相系统的电子开关控制策略进行分析,并参考双机热备状态机设计实现了电子开关控制策略状态机,并以伪代码的形式详细说明了电子开关控制策略的具体实现。最后根据分相所工作人员实际业务需求对全电子逻辑控制系统进行相应工作模式的设计说明。设计的全电子逻辑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对电子开关的控制并解决了现场逻辑控制系统核心控制单元无备用、执行单元体积庞大和易故障的缺点,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为电子开关地面自动过分相的研究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陈永凯[3](2021)在《老旧小区增设电梯工程中的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一篇设计类型论文,详述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浅基坑方案”带来的控制系统特殊设计。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一项民心工程。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因为现场的条件和各种人为因素造成无法安装的困局。本文首先分析了加装电梯的社会需求,之后通过调研资料和本人所掌握的第一手设计、施工资料,获知:目前我国有大量的四到五层的多层住宅建筑,这些特定社会时期大量建设的楼房和社区目前已经成为老旧小区,居住在此的居民对上下楼具有迫切的需求。老楼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基础设施差,场地狭小、管线复杂。特别是,工程现场基本都会遇到的无法下挖到正常深度的基坑(也称为底坑)。我们通过研究现行的国家电梯强制性技术标准,结合现场施工作业条件,从技术角度找到了突破口——那就是以浅基坑加装的方式,来突破管线改移,空间不足,资金超标等问题。但是如果要通过浅基坑方式进行加装,其难点在于既要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又必须满足现行国家强制规范的要求。因此需要对浅基坑的技术方案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找到浅基坑加装电梯的风险点,之后通过增加主动安全装置来预防这些风险的发生。经过技术可行性研究、风险分析等,最终有针对性的提出以“浅基坑方案”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进行工程设计。这种方案聚焦于“浅基坑”带来的一些列增加的保护装置及其配套的电气控制系统的常规设计和特殊设计,以保证加装的浅基坑电梯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本文重点阐述了加装电梯的浅基坑设计方案,同时简要地介绍了电梯的基本结构、控制系统的构成及原理。给出了在现有国家强制规范下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浅基坑技术方案的设计思路。详细讲述了浅基坑方案中的控制方式和软硬件设计。最后给出了一个工作中的真实施工设计实例,对设计方案加以说明和验证。希望本设计能够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提供一种新的设计方案,以此推动类似工程的建设。
孙锴[4](2020)在《重要电力用户自备式应急电源系统设计》文中认为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情况通报的通知》国能安全[2014]304号中描述:50%以上的重要用户供电电源配置不满足要求,其中50%以上的重要用户未配置自备应急电源。由此可见对于国家强制要求的重要电力用户,其自备式应急电源配置率均不达到要求,民用普通电力用户则更不能满足配置率的要求。但随着社会经济、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电力的依靠却越来越高。零停电是人们对电力行业的要求,也是电力行业自身的目标。对于城市区域配电网方面存在着接线不合理,用户受检修连累停电的情况较多的情况,如何从用户端进行低成本与简易性的改造,设计出符合规范要求,性价比高、操作简便、易于维修的自备式应急电源系统显得尤为的必要。本论文以工程实例为依托,为满足不同用户对用电质量的需求提出了以柴油发电机与电力UPS交直流供电系统相结合的不间断供电方案。运用了需要系数法和功率面积法相结合的计算方法对总负荷进行计算,通过计算结果对柴油发电机容量、变压器容量、框式断路器容量进行确定。并根据设计需要和容量大小进行设备选型并确定了进线断路器的保护定值。本论文设计了两进线一柴油发电机备用的三母分段式供电方式和三级配电级数的放射式配电方式。为达到柴油发电机自动投入的目的,自动投入装置选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对两进线一备用供电系统进行自动切换,满足两进线其任意一条进线或两进线均停电时,运行方式能自动切换至备用电源的原则,保证了系统的供电稳定性。该控制系统同时具备带电显示功能,运行、报警、复归、闭锁指示功能和过负荷减载功能等。该自备式应急电源配电系统设计规范,控制装置操作简便、宜维护、可靠性高,对未配备自备式应急电源的中小型电力用户的配电系统改造工程提供了一种设计思路。
马佳豪[5](2020)在《接触网停电检修作业挂接地线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铁路事业迅猛发展,接触网日常停电检修任务日益繁重。挂接地线是保障作业人员安全的重要措施,挂接地线作业劳动强度大、重复性高、花费时间多并需要专人负责,并且作业质量严重依赖于作业人员对规范的遵守程度。采用智能装置来完成挂接地线操作更能保障作业质量和节省作业时间,并且能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以及推进智能化现代化铁路建设,因此本文对挂接地线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本文对挂接地线机器人的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包含机器人的硬件方案、机器人的验电与挂接地线模块、支柱号码和定位管的识别算法、基于视觉的机器人定位导航四个部分。首先,分析了机器人在铁路现场的各种工作环境,并研究接触网的感应电特性,确定了机器人作业时的外部电气环境。设计了机器人沿钢轨行进,视觉系统提供定位和导航,PLC控制验电与挂接地线操作,采用大容量电池供电的硬件方案。其次,设计了 PLC监测电阻分压器输出实现验电,以分压器接入5s时的测量电压是否大于15kV为验电判据,从根本上解决了验电器的误报问题;多节电动推杆带动导电板与接触网定位管的接触与分离,实现地线的挂接与摘除。再次,根据机器人的作业方式和接触网现场环境,设计了机器人的视觉算法,在Halcon下开发了一套接触网支柱号码标牌和支柱定位管识别算法,用特征匹配法实现了支柱号码的识别,采用面积分割法实现了定位管位置的识别。最后,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铁路现场的定位导航算法,以支柱号码的最小差值来进行导航,并通过Halcon和C#联合编程来验证机器人的定位导航算法。本文提出的挂接地线控制方法和机器人定位导航算法均进行了模拟实验,验证了技术研究方案可行性,为接触网挂接地线机器人的应用研究提供基础。
郑锐[6](2020)在《畜禽养殖废弃物厌氧共发酵反应器监测及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畜禽养殖业规模化趋势显着,养殖废弃物导致环境污染已成为产业困境。畜禽养殖废弃物厌氧共发酵技术成为资源化利用的关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发酵系统主设备的在线监测和自动控制系统不配套,控制方式粗放导致厌氧发酵过程启动不稳定;采用自动化水平更高的处理设备所需的远程在线监测和控制技术基本空白,且少有反馈控制的系统设计方案。因此,规模化养殖场的厌氧发酵设施普遍运行不良,资源化利用效率低下。本研究以畜禽养殖废弃物厌氧共发酵实验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既有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基于PLC、HMI和组态软件的远程在线监测反应器控制系统。系统的硬件主要构成包括:温度控制模块、沼气采样系统、沼气组分浓度分析模块和远程通讯模块。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基于PLC编程的反应器搅拌、恒温保温和通讯控制;基于组态软件的HMI现场值守和PC机远程控制,实现了100L小试规模和2000L中试规模两处厌氧发酵设施的运行监测、工艺数据采集、状态预警及部分操作控制。本论文也分析讨论了多元废弃生物质预处理方案和厌氧共发酵配比等工艺方案的效果,报道发酵实验各阶段的实验数据和在线监测数据。利用Logistic函数拟合分析适时的发酵状态,研究厌氧共发酵工艺控制与处理效果的相关性,确定控制目标及系统方案。Logistic函数与厌氧消化沼气累积产气量增函数、CH4浓度增函数和CO2浓度减函数曲线的拟合度均高于0.98,应用于预测系统的厌氧发酵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MATLAB的应用可对沼气产气量数据进行动态Logistic函数拟合。通过拟合的动态曲线集,更便于分析累积产气量增长的拐点,以及最终将达到的产气极大值,结合沼气中CH4和CO2的浓度以及发酵运行场景,最终可实现动态的连续投料控制。本研究设计开发的养殖废弃物厌氧共发酵控制系统已在100L小试规模和2000L中试规模两处反应器上连续稳定运行。其中位于校区内的100L小试规模发酵系统在疫情期间实现了超过90天的远程在线监测、自动数据采集、自动恢复和远程工艺控制。系统运行平稳可靠、维护操作较少且简便,较好地满足了厌氧共发酵工艺控制的要求,达到了专用设备研发的预期控制目标。
顾维平[7](2020)在《基于AB-PLC的大高炉喷煤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国内新建高炉主要以大容量高炉为主。高炉喷煤作为高炉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到更多的关注。为保证高炉喷煤系统喷吹的连续稳定性,提高喷吹煤比,高炉喷煤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也受到钢铁行业更多的重视。目前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如宝钢、鞍钢等大高炉喷煤的喷吹系统均由国外引进,凭借其较高的设备质量及较先进的自动化水平,平均煤比达到180-200kg/tFe左右,高于国内平均水平。本文在借鉴国内外高炉喷煤系统现有的控制方式基础上,对大高炉喷煤系统的电、仪、自(简称三电系统)设计阶段、调试阶段以及试运行阶段中存在的难点和要点进行分析和论证,特别是对高炉喷煤的喷吹系统提出更加新颖的控制思路和调节手段,攻克传统控制系统中的难点,以实现高炉喷煤的全自动喷吹。针对高炉喷煤的全自动喷吹控制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连续稳定喷吹,本文在传统的人工计算、调节喷煤相关参数进行喷煤的基础上,充分运用PLC强大的顺序控制、运动控制、传动及过程控制等处理能力对喷煤系统的各项参数进行实时计算及分析,自动调节与喷煤量有关的系统参数,得到稳定的喷吹流量,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操作工人工干预喷煤量对系统连续稳定性的影响。以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简称A-B)公司生产的ControlLogix系列PLC为例,PLC系统采用logix5000编程软件及FTVIEW SE监控软件;采用设备网现场总线DeviceNet、以太网总线EtherNET以及控制网总线ControlNet无缝结合的网络架构。提高了三电系统的自动化水平。通过此新颖的自动控制系统在大高炉喷煤中的实践证明,该系统自动化程度高、煤粉粒度均匀、煤粉喷吹流量稳定、风口煤粉分配均匀、系统运行安全可靠,为高炉提高煤比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目前该大高炉的平均煤比达到并超过了200kg/tFe,达到了国外引进设备的水平。
刘林飞[8](2020)在《基于PLC的群控电梯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加速,高层建筑也应声而起,电梯逐渐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与此同时,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输送功能,更加在意电梯乘坐时的舒适度。因此提高电梯系统的性能是极其重要的,确保电梯安全高效节能运行是当今电梯的发展趋势。传统的电梯继电器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电梯的复杂化进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应用到现代电梯中,能有效提高电梯的控制精度。本文首先介绍了电梯及其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电梯的结构组成及其分类方式,并阐述PLC的基础知识,设计单部电梯的PLC控制方式,主要包括电梯的输入输出信号分类,和具体的I/O口配置,并采用模块化的思想设计电梯各种控制内容,如楼层位置确定、电梯上下行控制、电梯开关门控制和内外呼指令登记与消除等。本文在进行电梯控制系统设计的基础上,结合电梯交通流数据分析,基于电梯交通流特性数据,考虑进出门厅客流量和层间上下行客流量,完成电梯交通流在办公建筑中的预测;随后分析交通流在各时刻的不同,确定其各种交通流模式类别,如上行高峰模式、下行高峰模式、层间交通模式、空闲交通模式和两路交通模式。最后根据西门子S7-1200系列PLC和对电梯交通流分析结果,选择各种不同电梯性能评价函数,如平均候梯时间、长时间候梯率和平均乘梯时间等指标,完成五部二十层群控电梯系统的设计。
付红焱[9](2020)在《供水加压站电气运行无人值守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供水加压站的稳定运行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供水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目前,供水加压站自动化运行程度已经有所提高,但大部分供水加压站点都分散郊区偏僻处,为减轻供水管理部门的工作压力,提高运行管理效率,无人值守的管理理念和模式逐渐被供水管理部门采用。本文从无人值守管理的理念出发,结合供水系统管理经验,对供水加压站的管理需求进行了归纳与分析,提出了一种远程监测和远程控制的方法,设计一套供水加压站无人值守运行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高精度的采集终端采集现场设备和线路的运行数据,实现远程的运行监测,通过远程操控技术实现对供水加压站的远程干预控制,提高了供水加压站的管理效率。本文研究工作主要遵循如下步骤展开:首先,介绍供水加压站和广州开发区供水状况,并对供水管理中心现存的管理现状进行总结,研究供水加压技术的发展和供水管理模式的转变。然后,总结了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的原理和系统组成,并详细分析了永和站泵组之间的协同工作模式和控制规律。其次,从供水加压站的电气运行无人值守系统结构和设计需求展开分析。依据系统设计要求对功能结构、供水管理中心主站结构与供水加压站子站结构展开研究。并分别从电气运行状态监测与采集、通信结构与设计、预警报警和远程投切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与设计。最后,总结无人值守管理系统可视化应用与管理效益,然后对供水加压站电机软起动异常问题和电机频繁起停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一种电机控制策略的优化设计方案,紧接着对一次用电负荷异常造成的电压中断事件展开分析,并结合九龙供水加压站和永和供水加压站的远程合闸记录,总结远程合闸应用为供水加压站管理带来的效益。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10](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二、PLC逻辑控制系统中停电保持的一种编程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LC逻辑控制系统中停电保持的一种编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工业控制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的攻防演练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工业控制系统网络信息安全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信息安全测试平台搭建现状 |
1.2.2 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模拟实验平台建立技术分析 |
1.3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4 论文结构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攻防演练平台的构建 |
2.1 平台概述 |
2.1.1 火力发电工业背景 |
2.1.2 火力发电工艺流程 |
2.2 平台架构 |
2.2.1 系统组成 |
2.2.2 网络架构 |
2.2.3 平台组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控制层的设计 |
3.1 功能描述 |
3.1.1 PLC介绍 |
3.1.2 PLC选型 |
3.1.3 具体描述 |
3.2 PID功能描述 |
3.3 攻击效果顺序控制 |
3.3.1 燃烧系统(GE PLC)联锁停车 |
3.3.2 汽水系统(AB PLC)联锁停车 |
3.3.3 电力系统(Schneider PLC)联锁停车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监控层的设计 |
4.1 Server构建 |
4.1.1 设备监控 |
4.1.2 数据传递 |
4.1.3 组态画面 |
4.1.4 一键启动 |
4.2 Client配置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仿真层的设计 |
5.1 数字量仿真模块 |
5.1.1 功能描述 |
5.1.2 系统实现 |
5.2 数据仿真常态模型 |
5.2.1 功能描述 |
5.2.2 系统实现 |
5.3 攻击判断模块 |
5.3.1 DI功能描述 |
5.3.2 AI、AO功能描述 |
5.4 效果展现 |
5.4.1 攻击联锁停车 |
5.4.2 模拟量受攻击展示 |
5.4.3 设备模型联动 |
5.5 一键启动 |
5.6 设备模型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与应用 |
6.1 实现攻防实验 |
6.1.1 攻击回放技术 |
6.1.2 安全防御 |
6.1.3 主动防御 |
6.1.4 实际应用 |
6.2 平台突出优点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研究成果 |
(2)全电子逻辑控制系统在供电过分相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2 供电过分相系统方案 |
2.1 电分相结构 |
2.1.1 器件式电分相 |
2.1.2 锚段关节式电分相 |
2.2 自动过分相技术 |
2.2.1 柱上开关控制自动过分相 |
2.2.2 机车控制自动过分相 |
2.2.3 地面控制自动过分相 |
2.2.4 三种方案对比分析 |
2.3 电子开关地面自动过分相方案 |
2.4 电子开关晶闸管阀组选择 |
2.5 电子开关地面自动过分相系统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3 全电子逻辑控制系统结构 |
3.1 全电子逻辑控制系统 |
3.1.1 传统逻辑控制系统架构 |
3.1.2 全电子逻辑控制系统架构 |
3.1.3 传统逻辑控制系统与全电子逻辑控制系统的对比 |
3.2 全电子逻辑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
3.2.1 安全平台研究 |
3.2.2 系统设计原则 |
3.2.3 系统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全电子逻辑控制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分析 |
4.1 系统可靠性分析 |
4.1.1 可靠性指标 |
4.1.2 可靠性模型 |
4.1.3 元件失效率 |
4.1.4 可靠性分析 |
4.2 系统安全性分析 |
4.2.1 故障树分析方法概述 |
4.2.2 HAZOP分析方法概述 |
4.2.3 HAZOP构建故障树 |
4.2.4 安全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全电子逻辑控制系统应用方案 |
5.1 电子开关控制策略 |
5.1.1 电子开关动作流程 |
5.1.2 电子开关控制策略状态机 |
5.1.3 电子开关控制策略状态机的实现 |
5.2 全电子逻辑控制系统工作模式 |
5.2.1 正常工作模式 |
5.2.2 开关故障备用模式 |
5.2.3 越区供电模式 |
5.2.4 停电检修模式 |
5.2.5 紧急救援模式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老旧小区增设电梯工程中的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本篇课题的选题背景 |
1.1.2 本课题的创新性及意义 |
1.2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
1.2.1 现代电梯控制技术的方案 |
1.2.2 老旧小区电梯逻辑控制系统设计 |
1.3 浅基坑技术的可行性调研 |
1.4 加建电梯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 |
第2章 电梯系统概述 |
2.1 电梯技术的发展 |
2.1.1 电梯控制技术总体发展 |
2.1.2 我国电梯技术的发展 |
2.2 电梯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
2.2.1 电梯的分类 |
2.2.2 电梯系统的基本组成 |
2.2.3 PLC电梯逻辑控制系统的组成 |
2.3 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 |
2.4 PLC编程语言 |
第3章 老旧小区电梯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
3.1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组成及原理 |
3.1.1 电梯运行逻辑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
3.1.2 电梯运动调速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
3.1.3 电梯位置及平层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
3.1.4 安全防护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
3.2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控制器与变频器的选型 |
3.3 可编程控制器的I/O设计 |
3.4 变频器的选型及参数 |
3.5 IC卡管理系统设计及实现 |
3.5.1 系统组成及实现功能 |
3.5.2 方案及施工设计 |
第4章 电梯运动控制子系统程序设计 |
4.1 电梯程序设计主流程图 |
4.2 电梯呼梯信号的登记与消除程序 |
4.2.1 内呼梯指令的信号登记与消除 |
4.2.2 外呼信号登记与消除程序 |
4.3 电梯楼层显示程序 |
4.4 电梯轿厢上、下行程序 |
4.4.1 电梯轿厢上行程序 |
4.4.2 电梯轿厢下行程序 |
4.5 电梯检修急停信号 |
第5章 浅基坑电梯安全系统设计 |
5.1 浅基坑技术方案的探索 |
5.2 浅基坑加装的风险分析 |
5.3 浅底坑技术减小风险的措施 |
5.4 浅基坑电梯安全运行条件 |
5.5 浅基坑电梯主动安全系统的原理说明 |
5.5.1 底坑可移动止停装置 |
5.5.2 可移动停止装置设计计算书 |
5.6 可伸展护脚板 |
5.7 浅基坑控制系统(浅基坑专用)操作说明 |
5.8 浅基坑电梯维护保养操作规程 |
5.8.1 可移动止停装置操作规程 |
5.8.2 可伸展护脚板装置操作规程 |
第6章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工程案例 |
6.1 加装电梯的基本流程 |
6.2 加装电梯的模式探索 |
6.3 加装电梯的资金分摊方案 |
6.4 加装电梯的结构设计 |
6.5 加装电梯的建筑设计及施工 |
6.6 施工组织设计 |
6.6.1 确定电梯安装的工艺流程 |
6.6.2 加装电梯设备安装施工要求 |
6.6.3 电梯的安装工作 |
6.7 系统调试 |
6.7.1 基本检查 |
6.7.2 慢车运行 |
6.7.3 快车调试 |
6.7.4 正常试运行的调试 |
6.8 试运行可靠性检验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A:电梯的运行程序 |
附件B:IC卡系统 |
(4)重要电力用户自备式应急电源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常见自备式应急电源的性能及工程应用 |
1.2.2 工程计算中常用的负荷计算方法 |
1.2.3 电力UPS与柴油发电机装机容量的典型计算方法 |
1.2.4 现行常规工业控制系统的介绍 |
1.3 工程介绍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自备式应急电源供电系统设计 |
2.1 自备式应急电源方案的选定 |
2.2 站用交流配电网系统设计 |
2.3 电力UPS供电系统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负荷计算与短路电流计算 |
3.1 负荷计算与负荷分级 |
3.1.1 变电站电气设备、装置用电负荷计算 |
3.1.2 变电站民用、工业建筑物照明、工作、生活负荷计算 |
3.2 设备选型 |
3.2.1 柴油发电机的设备选型 |
3.2.2 站用变压器的设备选型 |
3.2.3 站用变压器低压侧断路器的设备选型与保护整定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PLC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硬件设计 |
4.1 基于PLC备自投装置的I/0 节点分配 |
4.2 基于PLC备自投装置的输入设计 |
4.2.1 PLC模拟量输入设计 |
4.2.2 PLC开关量输入设计 |
4.3 基于PLC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输出设计 |
4.3.1 PLC开关量输出设计 |
4.3.2 PLC备自投装置的控制面板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PLC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软件设计 |
5.1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程序设计 |
5.1.1 程序中的闭锁与电压电流定值判断 |
5.1.2 备自投运行方式切换的逻辑设计 |
5.1.3 备自投过负荷减载功能的逻辑设计和定值计算 |
5.1.4 备自投报警功能的逻辑设计 |
5.2 基于梯形图的PLC控制程序设计 |
5.2.1 PLC程序模块配置 |
5.2.2 PLC程序结构与子程序设计 |
5.3 基于PLC的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程序的仿真验证 |
5.3.1 仿真软件的介绍与创建 |
5.3.2 正常方式转方式一程序仿真测试 |
5.3.3 方式一减载程序仿真测试 |
5.4 基于PLC的备用电源投入装置经济性简述 |
5.5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接触网停电检修作业挂接地线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线监测装置以及绝缘器具的研究现状 |
1.2.2 自动接地线装置的研究现状 |
1.2.3 巡检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机器人工作环境以及整体设计方案 |
2.1 挂接地线机器人工作环境 |
2.2 接触网感应电理论分析 |
2.3 接触网感应电仿真分析 |
2.4 挂接地线机器人硬件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验电与挂接地线模块硬件设计和控制方法研究 |
3.1 新型验电模块研究 |
3.1.1 分压器设计 |
3.1.2 电阻分压器的仿真与选型 |
3.2 验电与挂接地线模块整体设计方案 |
3.3 机器人手臂的设计与控制 |
3.3.1 机器人手臂结构设计 |
3.3.2 机器人手臂控制 |
3.4 PLC控制系统设计 |
3.4.1 PLC选型及控制程序设计 |
3.4.2 控制方法实验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4 挂接地线机器人视觉系统研究 |
4.1 图像预处理 |
4.2 图像特征分析 |
4.3 支柱号码标牌定位与识别 |
4.3.1 图像预处理 |
4.3.2 号码标牌获取 |
4.3.3 图像矫正与字符分割 |
4.3.4 数字识别 |
4.4 定位管位置识别 |
4.5 本章小结 |
5 机器人定位与导航 |
5.1 机器人行进导航 |
5.2 机器人行进过程速度控制 |
5.3 机器人定位导航算法的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参与项目情况 |
附录二 :在校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等 |
(6)畜禽养殖废弃物厌氧共发酵反应器监测及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2 厌氧消化 |
§1.2.1 厌氧消化理论和技术现状 |
§1.2.2 厌氧消化影响因素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厌氧发酵模型研究 |
§1.3.2 厌氧发酵技术发展 |
§1.3.3 厌氧发酵控制技术现状 |
§1.4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
§1.4.1 论文主要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厌氧消化设备设计 |
§2.1 物料破碎 |
§2.2 反应器设计 |
§2.3 水解酸化反应器 |
§2.4 沼液储罐 |
§2.5 保温系统 |
§2.6 智能控制柜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厌氧共发酵反应器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2 系统组成模块设计及论证分析 |
§3.2.1 主控模块 |
§3.2.2 沼气组分测量模块 |
§3.2.3 操作/显示模块 |
§3.2.4 小型气体流量计 |
§3.2.5 无线数据传输模块 |
§3.2.6 电动执行器 |
§3.2.7 搅拌电机正反转按钮操作部分 |
§3.2.8 扩展模块 |
§3.3 硬件系统优化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厌氧共发酵反应器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4.1 PLC编程 |
§4.1.1 搅拌电机正反转 |
§4.1.2 智能仪表通讯 |
§4.1.3 恒温保温程序设计 |
§4.1.4 其他控制 |
§4.2 HMI界面及脚本设计 |
§4.2.1 时间地址映射及设置 |
§4.2.2 数据界面 |
§4.2.3 操作界面 |
§4.2.4 历史曲线及表格 |
§4.2.5 脚本设计 |
§4.3 数据终端设备配置及组态界面设计 |
§4.3.1 数据终端设备配置与使用 |
§4.3.2 组态王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及讨论 |
§5.1 养殖废弃物共发酵影响因素 |
§5.1.1 多种生物质废弃物的预处理方案和含固率研究 |
§5.1.2 共发酵基质的配比研究 |
§5.2 发酵数据拟合 |
§5.2.1 ADM1 模型应用 |
§5.2.2 启动阶段累积产气量分析 |
§5.2.3 启动阶段累积产气量分析 |
§5.2.4 CH_4和CO_2相关性分析 |
§5.2.5 拟合结果分析与应用 |
§5.3基于MATLAB方法的Logistic函数动态拟合分析 |
§5.3.1 基于MATLAB的Logistic函数拟合 |
§5.3.2 拟合结果分析与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电气图 |
附录二 反应器设计 |
附录三 MATLAB程序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7)基于AB-PLC的大高炉喷煤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高炉喷煤的意义 |
1.2 全自动喷吹的课题来源 |
1.3 国内外高炉喷煤喷吹系统控制技术的现状 |
1.3.1 国内喷煤现状 |
1.3.2 国外喷煤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1 大高炉喷煤的电气、仪表及自动化的设计 |
1.4.2 大高炉喷煤的全自动喷吹系统 |
第二章 大高炉喷煤系统 |
2.1 大高炉参数 |
2.2 大高炉喷煤系统的工艺 |
2.2.1 上料系统工艺及流程图 |
2.2.2 制粉系统工艺及流程图 |
2.2.3 喷吹系统工艺流程图 |
2.3 喷煤系统的主要设备及参数 |
2.3.1 上料系统主要电气设备及参数 |
2.3.2 烟气系统主要电气设备及参数 |
2.3.3 制粉系统主要电气设备及参数 |
2.3.4 喷吹系统主要电气设备及参数 |
2.3.5 其它主要电气设备及参数 |
2.4 高炉喷煤系统的控制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高炉喷煤系统的设计 |
3.1 系统的三电设备选型与节能设计 |
3.1.1 三电设备选型 |
3.1.2 三电系统节能设计 |
3.2 系统的电气设计 |
3.2.1 高炉喷煤系统电气设备控制方式 |
3.2.2 高炉喷煤系统高压配电设计 |
3.2.3 高炉喷煤系统低压配电设计 |
3.3 系统的仪表设计 |
3.3.1 高炉喷煤的检测仪表 |
3.3.2 系统功能 |
3.4 系统的施工图设计 |
3.4.1 避雷、接地设计 |
3.4.2 火灾报警系统设计 |
3.4.3 施工图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高炉喷煤系统的自动化设计 |
4.1 系统的自动化设备配置 |
4.1.1 PLC控制系统简介 |
4.1.2 控制系统特点 |
4.1.3 控制系统组成 |
4.1.4 Control Logix系统网络 |
4.1.5 模块选型及模块统计 |
4.1.6 AB模块的工作方式 |
4.1.7 PLC系统的网络架构 |
4.2 Control Logix系列PLC在系统中的运用 |
4.3 软件编程 |
4.3.1 创建工程 |
4.3.2 组态I/O模块 |
4.3.3 创建标签 |
4.3.4 输入逻辑 |
4.3.5 下载工程 |
4.3.6 程序编制 |
4.4 采用FTVIEW SE监控软件进行人机界面的编辑 |
4.4.1 FTVIEW SE的主要特点 |
4.4.2 监控界面编辑 |
4.4.3 操作界面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高炉喷煤全自动喷吹系统 |
5.1 大高炉喷煤自动倒罐系统 |
5.2 大高炉喷煤煤粉流量自动控制系统 |
5.2.1 喷吹罐压力的自动调节 |
5.2.2 喷吹罐喷吹流量的自动调节 |
5.2.3 煤粉流量控制 |
5.3 大高炉喷煤管道自动控制系统 |
5.3.1 大高炉喷煤管道自动切换 |
5.3.2 大高炉喷煤管道自动吹扫 |
5.4 大高炉喷煤喷枪自动控制 |
5.5 大高炉喷煤故障状态时的自动控制 |
5.6 案例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PLC的群控电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工作 |
第二章 电梯的概述 |
2.1 电梯的定义 |
2.2 电梯的结构与分类 |
2.2.1 电梯的结构 |
2.2.2 电梯的分类 |
2.3 电梯的特性及控制要求 |
2.3.1 电梯的特性 |
2.3.2 电梯的控制要求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PLC设计 |
3.1 PLC的定义和特点 |
3.1.1 PLC的定义 |
3.1.2 PLC的特点 |
3.2 PLC的工作方式和应用领域 |
3.2.1 PLC的工作方式 |
3.2.2 PLC的应用领域 |
3.2.3 PLC相较于继电器的优点 |
3.3 电梯控制PLC设计 |
3.3.1 PLC型号的选择 |
3.3.2 电梯控制原理及基础内容 |
3.3.3 PLC软件设计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电梯交通流预测及模式识别原理 |
4.1 电梯交通流分析 |
4.2 基于PSO-WNN的电梯交通流时间序列预测 |
4.2.1 预测方法 |
4.2.2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电梯交通流预测 |
4.2.3 基于人工鱼群算法优化的小波神经网络 |
4.3 基于PSO-SVM的电梯交通流模式识别 |
4.3.1 电梯交通模式分类 |
4.3.2 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 |
4.3.3 仿真结果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基于交通流分类的电梯群控算法 |
5.1 电梯群控系统的基本控制原理 |
5.2 群控电梯系统建模及仿真 |
5.2.1 群控电梯系统的多目标建模 |
5.2.2 群控仿真参数条件设置 |
5.3 PLC的程序实现 |
5.3.1 群控电梯编程思路 |
5.3.2 群控电梯的硬件设计 |
5.3.3 群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供水加压站电气运行无人值守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供水工程与供水加压站概述 |
1.1.2 广州开发区供水加压站概况 |
1.1.3 供水加压站电气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供水加压技术发展 |
1.2.2 供水加压站配用电管理方式 |
1.3 供水加压站电气运行无人值守系统研究意义 |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广州开发区供水加压站的运行 |
2.1 广州开发区供水管理中心运行管理 |
2.2 供水加压站供水方式 |
2.3 供水加压站配用电 |
2.4 供水加压站主要设备工作方式 |
2.4.1 电机变频运行与软起动 |
2.4.2 泵组协同工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供水加压站电气运行无人值守系统设计 |
3.1 电气运行无人值守系统概述 |
3.2 电气运行无人值守系统设计要求 |
3.2.1 供水管理中心主站设计要求 |
3.2.2 供水加压站子站设计要求 |
3.3 电气运行无人值守系统结构 |
3.3.1 无人值守系统功能结构 |
3.3.2 供水管理中心主站系统结构 |
3.3.3 供水加压站子站系统结构 |
3.4 运行设备电气运行状态采集与捕获 |
3.4.1 状态监测设备与相关电气参量采集 |
3.4.2 异常波形与电气暂态过程的捕获 |
3.4.3 环境温湿度与电气设备温升监测 |
3.5 通信结构与设计 |
3.5.1 供水管理中心主站与供水加压站子站通信协议及其结构 |
3.5.2 供水加压站内底层设备通信协议及其结构 |
3.6 预警报警 |
3.6.1 预警报警类型 |
3.6.2 供水加压站预警报警阀值设定 |
3.7 远程投切 |
3.7.1 远程投切的意义与方法 |
3.7.2 远程分合闸的电气接线与测试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州开发区供水管理电气运行无人值守系统应用 |
4.1 广州开发区供水管理中心电气运行可视化管理应用 |
4.1.1 电气运行可视化应用 |
4.1.2 无人值守系统管理效益 |
4.2 应用案例之一——九龙供水加压站电机软起动异常 |
4.2.1 供水加压站电机软起动异常现象 |
4.2.2 电机软起动异常分析 |
4.2.3 电机软起动器参数调整 |
4.3 应用案例之二——永和供水加压站电机频繁起停 |
4.3.1 电机频繁起停案例描述与原因分析 |
4.3.2 电机频繁起停的特征分析与自动识别 |
4.3.3 不同运行状态电机起停次数识别和电机控制策略优化设计 |
4.4 应用案例之三——永和供水加压站过负荷跳闸事件 |
4.4.1 过负荷跳闸事件概述 |
4.4.2 过负荷跳闸事件原因分析 |
4.5 应用案例之四——九龙站与永和站远程合闸应用 |
4.5.1 九龙供水加压站远程合闸技术应用 |
4.5.2 永和供水加压站远程合闸技术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全文总结 |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四、PLC逻辑控制系统中停电保持的一种编程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业控制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的攻防演练平台[D]. 张居华. 沈阳化工大学, 2021(02)
- [2]全电子逻辑控制系统在供电过分相系统中的应用[D]. 宋煜炜.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老旧小区增设电梯工程中的控制系统设计[D]. 陈永凯.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4]重要电力用户自备式应急电源系统设计[D]. 孙锴.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接触网停电检修作业挂接地线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D]. 马佳豪.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畜禽养殖废弃物厌氧共发酵反应器监测及控制系统设计[D]. 郑锐.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7]基于AB-PLC的大高炉喷煤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D]. 顾维平. 江苏大学, 2020(02)
- [8]基于PLC的群控电梯设计[D]. 刘林飞.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9]供水加压站电气运行无人值守系统设计与应用[D]. 付红焱.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