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细胞胸腺内注入对大鼠异位小肠移植物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学云[1](2016)在《小鼠胸腺与异种抗原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胸腺作为中枢免疫器官,是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主要场所,在控制自身免疫耐受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经典的胸腺免疫耐受理论认为,T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如果遇到自身或外源性抗原,将形成对该抗原的中枢免疫耐受。这是因为,如果异种抗原进入胸腺一般会被抗原提呈细胞吞噬并加工提呈,在其细胞表面生成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体,供发育分化过程中的T细胞识别并发生凋亡。曾有文献报道:人为将同种异体的胰岛细胞或肝细胞注入到受体胸腺中一段时间后,仍可以在受体胸腺中找到注射用胰岛细胞或肝细胞,甚至在胸腺中发现有肝小叶结构的生成。但在1997年时有人发现,胸腺内注射的同种异体抗原在受体胸腺内的存活时间有限,而当受体注射免疫抑制剂ALS或CsA时,才会延长供体抗原在受体胸腺内的存活时间,证明胸腺内有可能发生了一定的免疫应答反应。针对上述问题所做出的不同结果,在本实验中我们初步探讨了将异种抗原细胞A549(人肺腺癌细胞)移植于昆明鼠胸腺内所发生的反应,及其在此过程中与胸腺组织微环境相互作用的相关机制。本实验中我们首先采用DiI染料标记的人肺腺癌细胞A549在小鼠胸腺内进行微创注射,然后选择不同的时间检点对小鼠胸腺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初步研究了异种肿瘤细胞A549在小鼠胸腺内的命运及其对胸腺微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而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分析了小鼠胸腺内注射异种抗原细胞A549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细胞数目及比例的变化与小鼠胸腺内的免疫状态及免疫水平。同时选用在同等条件下小鼠脾脏内注射等量人肺腺癌细胞的方法作为对照,对比分析了异种抗原细胞A549在小鼠胸腺与脾脏内的不同命运及可能发生的免疫机制。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初步得到以下结果:1.异种抗原细胞不能在胸腺中长期存在,会被胸腺中的免疫细胞杀伤并清除,但其清除肿瘤细胞的时间远远长于脾脏。2.胸腺内注射异种抗原细胞后,CD4+T细胞与CD8+T细胞的比例上升,CD4+/CD8+T细胞的比值下降;而脾脏内注射异种抗原细胞后,CD4+T细胞的比例上升,CD8+T细胞比例无显着性变化,CD4+/CD8+T细胞的比值增大。3.小鼠胸腺内异种抗原细胞的注射,会使胸腺微环境遭到破坏,包括注射时造成的机械损伤,同时肿瘤细胞的存在导致小鼠胸腺皮质区面积减小,髓质区面积增大,纤维化上皮细胞增生及细胞外基质增多等,但随着肿瘤细胞的凋亡及清除,胸腺微环境逐渐修复并回归常态。4.异种抗原细胞A549的小鼠胸腺内注射使得胸腺中T淋巴细胞各亚群的比例发生变化,其中双阳性T淋巴细胞大量凋亡,而双阴性及单阳性细胞的比例相对升高。通过以上结果,我们得出的结论是:1.在此实验条件下,小鼠胸腺内与异种抗原细胞的相互作用,会使胸腺微环境受到伤害,并对胸腺细胞的发育分化产生一定的影响。2.相同的异种抗原细胞,在分别移植于胸腺或脾脏均会诱导产生由淋巴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但发生在胸腺的免疫效应,明显地迟于脾脏。3.研究表明:在胸腺内成熟的淋巴细胞对异种抗原具有识别和应答能力。本论文关于胸腺与异种抗原诱导的相互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对全面认识胸腺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将为自身免疫耐受及器官移植或肿瘤免疫提供相应的实验依据。
罗长江,焦作义,李继鹏,王为忠[2](2012)在《骨髓细胞胸腺内注射对移植肠CD4、CD8和CD25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异基因骨髓注射在大鼠小肠移植中的免疫耐受作用和意义。方法选用近交系大鼠F344/N和Wistar/A进行全小肠异位移植,实验组在异基因移植前7d取供体BMC行受体胸腺内注入,对照单纯同基因及异基因大鼠移植模型了解异基因供体骨髓在受体胸腺内注射能否减少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观察其生存时间、病理结果及CD4、CD8、CD25的变化。结果 (1)A组移植大鼠平均存活时间为(7.33±1.03)d;B组为(43.76±4.57)d;C组为(55.28±7.48)d。(2)异基因大鼠异位全小肠移植术后3、7、15d可出现典型的轻、中、重度排斥反应,而同基因组和实验组中未出现排斥反应。(3)异基因移植组术后C1D4、CD25+,高于其他组(P<0.05)。而CD8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移植术前7d异基因供体骨髓在受体胸腺内注射能显着减少小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并可以抑制移植肠CD4、CD25细胞的表达。
买合皮热提汗·艾尔肯[3](2012)在《泡状棘球蚴感染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Lewis大鼠泡状棘球蚴感染模型后,进行BN大鼠对泡状棘球蚴感染Lewis(简称LEW)大鼠异位心脏移植,观察Lewis大鼠感染泡球蚴后,免疫系统发生的变化对移植心脏的影响,初步探讨其相关的发生机制。初步观察免疫抑制剂FK506、骁悉以及抗包虫药L-ABZ对感染泡球蚴大鼠移植心脏的疗效。方法:1)采用大鼠右下腹腔直接注射接种泡状棘球蚴悬浮液的方式,建立泡状棘球蚴感染的动物模型;2)建立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LEW大鼠为受体,Brown Norway(简称BN)大鼠为供体。将供心主动脉与肺动脉分别与受体右颈总动脉和右颈外静脉吻合;3)分别行BN大鼠对未感染泡球蚴LEW大鼠(即对照组,n=12)及BN大鼠对泡球蚴感染LEW大鼠(即实验组,n=12)异位心脏移植,术后观察异位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移植心脏发生排斥后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法检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内白细胞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y)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排斥心肌组织内T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细胞流式检测法(FACS)分别检测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脾内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细胞)数量水平情况;4)建立BN大鼠对泡球蚴感染LEW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实验动物分组:将感染泡球蚴的LEW大鼠随机分为下列实验组:Group1BN→LEW (n=9):未治疗;Group2BN→LEW (n=9):L-ABZ50mg/kg/d灌胃,每日一次;Group3BN→LEW (n=9):FK5061mg/kg/d灌胃,每日一次;Group4(n=9):FK5061mg/kg/d、L-ABZ50mg/kg/d灌胃,每日一次;Group5BN→LEW (n=9):FK5061mg/kg/d、MMF20mg/kg/d;灌胃,每日一次;Group6BN→LEW (n=9):FK506lmg/kg/d、MMF20mg/kg/d、L-ABZ50mg/kg/d灌胃,每日一次。判断心脏排斥后,观察移植物存活时间及移植心组织内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1)接种泡状棘球蚴LEW大鼠,用开腹肉眼、常规病理切片及间接ELISA法检测感染率。泡球蚴感染大鼠三个月后感染率约为85.0%;2)正式实验中同种异体组行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50例,术后100%复跳,3天存活率为96.0%,供心缺血时间均少于35分钟。同种异体移植心存活时间平均8天左右7.89±1.65d,病理检查可见典型排斥反应征象;同系移植组10例,移植心均存活至处死取材(6例>11天,4例>3个月后处死不再观察生存期)。同系移植组移植心脏病理切片未见明显心肌损害;3)实验组(即感染泡球蚴组)移植心存活时间为16.17±3.19天,对照组(即未感染泡球蚴组)移植心存活时间7.92±1.93天,实验组移植心存活时间较对照组移植心存活时间明显延长,两者有显着性的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移植心的组织病理学分级(平均分级为3.38级)与对照组(平均分级为3.79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心脏发生排斥反应后,实验组血清内IL-4水平为152.21±45.62ng/L高于对照组50.85±22.15ngm,而实验组血清内IFN-γ水平为12.35±1.02ng/L水平低于对照组42.63±4.15ng/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FACS流式检测结果提示实验组大鼠脾内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为10.8%,高于对照组的6.1%,两组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4)除FK506+MMF组移植心存活时间较感染对照组有所延长外(16.11±8.04vs11.60±6.02,P≤0.05),其余各组的移植心存活时间未见延长(P>0.05)。单纯的L-ABZ不会影响移植物的存活且L-ABZ与FK506+MMF可能有一定的拮抗作用。结论:1)通过向实验大鼠右下腹腔注射泡球蚴悬浮液的方式建立大鼠泡球蚴感染模型是成功的,适用于大批量动物实验研究;2)应用Cuff技术建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明显降低了手术难度,具有手术创伤小、供心缺血时间短等优点,简单实用,制模成功率高;3)泡状棘球蚴感染造成Th1/Th2向Th2类细胞因子偏移,并且可能通过介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而导致大鼠异位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延长,其可能是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原因之一;4)单纯的L-ABZ不会影响移植物的存活;L-ABZ与FK506+MMF可能存在一定的拮抗作用。
蔡振刚[4](2009)在《Sinomenine对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影响及CDFI、IBS对肝脏病理损害评价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肝移植已经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急性肝衰竭的唯一有效的方法。临床肝移植技术的发展有赖于实验动物的研究,大鼠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模型由于其价格低廉、饲养管理便捷、操作简单、遗传背景清晰等成为众多实验动物模型的首选,是研究肝脏移植器官保存、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流动力学、免疫抑制剂、移植排斥反应及免疫耐受的理想动物模型。经过30多年中外学者的改进,“二袖套法”成为广泛采用的经典术式。国内由于鼠种、价格等诸多因素,广泛选用SD与Wistar大鼠进行移植,认为SD-Wistar是一组高排斥反应的模型。在肝移植治疗方面尽管各种新的免疫抑制剂不断问世,但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仍无法完全避免,诱导移植物抗原免疫耐受,成为解决器官移植排斥的根本方法。此外,免疫抑制剂和抑制方案仍存在不少弊端,寻找高效、低毒及价格低廉的免疫抑制药物为临床移植学界日益关注。青藤碱(sinomenine,SIN)是从防己科防己属青风藤中分离出的主要活性成分,分子式为C19H23NO4,具有镇痛、抗炎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类风湿的治疗,疗效确切。近年来经中、日等国学者的研究,青藤碱的免疫抑制作用受到高度重视。在移植肝脏的病理诊断学方面,彩色多普勒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影像诊断工具,应用彩色多普勒可以对移植肝脏血流进行监测,了解血流动力学变化,但由于二维图像缺乏客观性,影响了其对移植后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背向散射积分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组织定征技术,与组织的病理改变有较好的相关性,有望成为又一重要的诊断技术。本实验以大鼠原位肝移植为模型,探讨青藤碱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机制,以及联合环孢素A的治疗效果,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与背向散射积分技术监测治疗后大鼠肝脏的声学特征,为青藤碱的临床应用和背向散射积分技术的术后监测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和术式改进目的:探讨两种改进型大鼠肝移植手术术式对大鼠生存率的影响。方法:经典术式组建立SD-Wistar模型70例,改进术式组35例,比较无肝期时间、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间和大鼠一周生存率。观察经典术式组大鼠的生存时间和肝脏病理改变。结果:经典术式组无肝期20.3±1.6min;吻合肝上下腔静脉时间10.7±1.3min。改进术式组无肝期26.7±4.1min;吻合肝上下腔静脉时间15.1±1.7min。一周生存率,经典术式组17.1%,改进术式组91.4%。经典手术组12只手术成功大鼠生存时间11-22天,平均为14.8±2.8天,大鼠死亡后肝脏病理表现为WilliamsⅢ级。结论:SD-Wistar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是一组高排斥反应模型。通过改进肝上下腔静脉离断方式和门静脉袖套制作技术,能够提高大鼠血管吻合质量。大鼠术后能否长期存活的关键在于良好的肝上下腔静脉、门静脉吻合,吻合质量较无肝期时间更为重要。第二部分青藤碱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青藤碱、环孢素及两者联合应用对大鼠肝移植模型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正常组:8只Wistar大鼠为空白对照。建立SD-Wistar OLT模型,分为四组,对照组:8只未予药物干预,CsA组:8只给予环孢素A30㎎/㎏/d,SIN组:8只给予青藤碱40㎎/㎏/d,CsA+SIN组:8只给予青藤碱40㎎/㎏/d+环孢素15㎎/㎏/d。检测肝功、肾功变化,ELISA法比较各组血浆中IL-2、IL-10、sICAM-1情况,免疫组化法分析肝内TGF-β1表达情况, RT-PCR法分析肾脏TGF-β1mRNA表达情况,TUNEL法分析肝脏内淋巴细胞的凋亡情况,HE染色分析肝脏的病理损害。结果:①对照组肝脏功能损害最为明显,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总胆红素升高、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各组间尿素氮和肌酐均无显着性差异。②CsA组、SIN组、SIN+CsA组IL-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SIN、SIN+CsA明显刺激IL-10分泌(P<0.05),CsA无明显作用。④对照组sICAM-1明显高于其他四组(P<0.05),随着损伤程度减轻sICAM-1呈下降趋势。⑤各组肝脏表达的TGF-β1蛋白和肾脏TGF-β1mRNA表达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并CsA组表达最高。⑥移植后肝内汇管区淋巴细胞凋亡以SIN+CsA组最为明显。⑦血浆sICAM与肝脏病理损害间呈正相关(r=0.875,P<0.01)。结论:①SIN能够抑制促炎性因子IL-2、sICAM-1的分泌,促进抑炎性因子IL-10、TGF-β1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②SIN与CsA联合作用能够促进汇管区的淋巴细胞凋亡,诱导免疫耐受的形成;③SIN与CsA联合作用能减少CsA的用量,减轻肾脏纤维化因子TGF-β1的表达;④sICAM-1是监测排斥反应发生和评价抗排斥治疗效果的可靠指标。第三部分应用彩色多普勒与背向散射积分技术对大鼠移植肝脏病理损害的评价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与背向散射积分技术评价移植后大鼠肝脏病理损害和药物的治疗作用。方法:正常组:8只Wistar为空白对照。建立SD-Wistar OLT模型,分为四组,对照组:8只未予药物干预,CsA组:8只给予环孢素A30㎎/㎏/d,SIN组:8只给予青藤碱40㎎/㎏/d,CsA+SIN组:8只给予青藤碱40㎎/㎏/d+环孢素15㎎/㎏/d。术后4天、10天测量肝脏的IBS和门静脉、下腔静脉的血流速度,术后10天处死大鼠取肝脏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①门静脉血流速度:术后4天对照组明显低于各手术组,CsA组与SIN+CsA组速度显着增快,SIN组轻度增快。术后10天血流速度普遍下降(P<0.05)。CsA组与SIN+CsA组仍快于正常组(P<0.05),SIN组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②IBS对比:术后4天对照组与SIN组较正常组、CsA组、SIN+CsA组增高(P<0.05),CsA组、SIN+CsA组高于正常组(P<0.05)。术后10天组间IBS对比:CsA组、SIN+CsA组、SIN组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无明显改变(P>0.05)。③相关性:大鼠肝移植后肝脏病理损害程度与IBS呈正相关关系(r=0.814,P<0.01),动物模型组内肝脏病理损害与门静脉血流速度呈负相关关系(r=-0.776,P<0.01)。结论:①门静脉血流速度降低提示移植肝脏可能发生排斥反应;②移植肝脏的IBS测定能够判定移植肝脏损害的程度。
王楠[5](2008)在《1.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2.沉默树突状细胞CD40基因以诱导免疫耐受的体外实验研究》文中指出1.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在大多数肝脏外科疾患的手术过程(例如严重的肝外伤、肝叶切除、肝移植等)中,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病理现象。尽管随着器官保存、外科手术技术、围手术期处理水平和免疫抑制剂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肝移植已成为众多慢性、进行性、不可逆性肝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但肝移植术后可能出现的肝功能衰竭、移植排斥反应、胆道狭窄、血栓等并发症始终困扰着医务工作者。特别是肝移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导致早期移植肝功能不良(poor early graft function,PEGF)或原发性无功能(primary nonfunction,PNF)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者们不遗余力地去研究潜在的相关机制并探索各种可能的保护性方法。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十分复杂且具体过程并未明了,但可以确定的是多种作用机制参与其中,包括炎性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中性粒细胞的聚集与浸润,氧自由基的释放,能量代谢的障碍、钙平衡障碍等。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起的保护作用已在多种器官和动物模型乃至临床上得到了证明。但由于大多数供肝来源于脑死亡供体,其在肝移植上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研究发现,缺血后处理具有和预处理相似作用,能够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所造成的心室纤颤、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建立同品系大鼠肝移植模型,研究缺血后处理对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目的:建立同品系大鼠肝移植动物模型,研究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并观察不同后处理循环次数对作用效果的影响,以期为减轻肝移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新的方法。方法:健康雄性Spraque-Dawley大鼠,体重280-320g,随机分为4组,(1)假手术组(sham operated group/SO,n=6):仅行开关腹手术;(2)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schemia reperfusion group/IR,n=6):以“二袖套”法行肝移植术;(3)后处理1组(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1 group /IPostC1,n=6):手术方法同IR组,但在门静脉完全再通前,以无损伤小动脉夹给予门静脉30s再通-30s阻断,共循环3次;(4)后处理2组(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2 group /IPostC2,n=6):处理方法同IPostC1组,但将供肝植入后门静脉完全再通前的复灌复停循环次数增至6次。再灌注后6小时,各组受体经下腔静脉抽血并留取肝脏,血样离心后取部分上清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AST及LDH;部分上清置于-20℃冰箱保存,待测TNF-α水平;称取2g肝组织4℃下以匀浆器研磨为10%的组织匀浆,-20℃冰箱保存待测GSH-PX、MDA、MPO、SOD、NO含量;取各组肝中叶组织以4%多聚甲醛固定24h,常规石腊包埋,连续5um切片,HE染色后利用HPIAS-100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损伤坏死区域比例。结果:(1)供体手术时间30.1±3.26min,供肝准备时间17.3±2.14min,受体手术时间46.4±3.60min,无肝期18.5±1.62min,手术总成功率达到75%,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及血栓形成;(2)与SO组相比,IR组的ALT、AST和LDH均明显升高,而两后处理组ALT、AST和LDH水平较IR组明显降低,后处理组间无显着差异;(3)IR组肝组织MDA含量较SO组迅速增高而SOD和GSH-PX活力显着降低;IPostC1与IPostC2组MDA含量显着下降,而抗氧化酶活力显着提高,两后处理组间未见显着差异;(4)IR组MPO水平显着增高,IPostC1与IPostC2组肝内MPO水平显着下降,两后处理组间无显着差异;(5)与SO组相比,IR组血清TNF-α水平显着增高;IPostC1和IPostC2组血清TNF-α水平较IR组明显下降,两后处理组间无显着差异;(6)与SO组相比,IR组血清NO含量升高,两后处理组与IR组相比,NO含量进一步升高,两后处理组间无显着差异;(7)光镜下发现IR组肝组织切片中可见肝窦间隙紊乱,肝细胞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以及出血,后处理各组小叶结构保存良好,有少量出血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与IR组相比,肝组织损伤坏死面积明显减少。结论:(1)以改良“二袖套”法成功建立了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并与“三袖套”法进行了比较,证明前者手术时间略长但成功率高,后者手术时间短但成功率低;(2)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3)缺血后处理可能通过增强NO合成和减轻中性粒细胞激活浸润程度发挥其保护性作用;(4)简单的增加循环次数并不能增强缺血后处理的保护性效果;(5)该方法实施简单可行,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2.沉默树突状细胞CD40基因以诱导免疫耐受的体外实验研究移植排斥反应始终是困扰组织器官移植的一大难题,应用免疫抑制药物并不能有效地控制排斥反应,且受者术后需长期服药。但免疫抑制剂均有其毒副作用,长期使用会降低受者全身免疫功能,从而增加发生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危险。最理想的解决方法是诱导受体对供体组织器官的免疫耐受。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PC),能够激活幼稚T细胞(Naive T cells)、启动初次免疫应答,调节免疫激活和免疫耐受的平衡,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D40是CD40L的受体,广泛表达于多种细胞(DC、B细胞、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等)表面。在免疫应答过程中,T细胞的功能性活化需要两类信号协同作用才能完成,DC除了为T细胞提供MHC-抗原复合物(第一信号)以外,成熟DC表达高水平B7-1、B7-2和CD40共刺激分子,为T细胞活化提供协同刺激信号(第二信号)。CD28-B7和CD40-CD40L均能独立提供第二信号,但CD40-CD40L的结合为更为早期的分子事件,它的结合可以上调CD28、B7分子的表达,从而促进CD28-B7的结合。RNA干涉(RNA interference,RNAi)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基因特异性沉默技术,其本质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和动物中的由双链RNA介导的转录后基因沉寂(post 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 PTGS)现象。与反义技术、核酶技术以及抗体介导的基因表达沉默技术相比,RNAi具有高效、特异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和基因治疗等研究中。本研究拟利用RNAi技术特异性沉默大鼠骨髓源性DC的CD40表达,观察转染后DC的表型及其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为将RNAi应用于“耐受性DC”的制备和组织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提供新的思路。目的:建立体外诱导、扩增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的方法,并观察其表型及功能特性;利用高效的pSilencer 4.1-CMV neo Vector构建针对大鼠CD40的小干扰RNA真核表达载体,观察转染骨髓来源DC后对其细胞表型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Ambion公司的网上设计工具,设计2个靶向CD40基因的发夹状siRNA,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2对分别互补的寡核苷酸链,退火后将双链DNA片段连接至pSilencer4.1-CMV neo vector的多克隆位点,转化扩增提取质粒,对重组质粒进行BamHⅠ和HindⅢ双酶切电泳鉴定和DNA序列分析鉴定。取得大鼠骨髓细胞后,去除红细胞,加入重组大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rGM-CSF)、重组大鼠白细胞介素4(rrIL-4)培养2周;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培养DC的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MHC-Ⅱ、CD80、CD86的表达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其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于培养第6天,共分4组进行转染:(1)空转染组:仅加入转染试剂;(2)阴性对照组:阴性对照pSilencer4.1- CMV neo negative control转染组;(3)pS-CD40A转染组;(4)pS-CD40B转染组。经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 TNF)-α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继续诱导成熟48h,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CD80、CD86和MHC-Ⅱ的表达情况,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沉默效果,免疫荧光检测CD40表达情况,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L-10和IL-12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转染前后DC刺激同种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1)经双酶切电泳鉴定和DNA序列分析鉴定,目的片段与pSilencer4.1-CMV neo vector连接正确,靶向大鼠CD40基因的siRNA重组表达质粒构建成功;(2)细胞培养8天后,经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DC出现典型形态,培养6天的DC具有不成熟表型,流式细胞仪检测MHC-Ⅱ表达为29.1%、CD80为21.9%,CD86为25.2%,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较低,而培养12天DC的MHC-Ⅱ表达为76.2%、CD80为80.7%,CD86为82.4%,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3)转染后各组DC表面共刺激分子MHC-Ⅱ、CD80和CD86表达结果无明显差异;(4)RT-PCR显示pS-CD40A转染组CD40mRNA条带表达明显减弱,而空转染组、阴性对照组、pS-CD40B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5)Western-blot结果显示pS-CD40A转染组DC的CD40蛋白表达被明显抑制,而空转染组、阴性对照组、pS-CD40B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6)pS-CD40A组细胞荧光强度较空转染组、阴性对照组和pS-CD40B组明显减弱;(7)ELISA检测各组DC培养上清IL-10和IL-12细胞因子浓度,结果显示pS-CD40A组IL-10较其他组明显增加,而IL-12水平显着减少;(8)MLR结果显示pS-CD40A组转染后DC的共刺激能力较其余各组明显减弱。结论:(1)成功构建大鼠CD40基因的RNA干扰真核表达载体;(2)成功建立大鼠骨髓来源DC的培养方法,大鼠骨髓干细胞经rrGM-CSF、rrIL-4诱导培养2周后得到具有典型形态特征及功能的DC;(3)pS-CD40A能够有效沉默DC表面CD40表达,转染后DC的IL-1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IL-10表达水平升高,刺激同种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较弱,有望成为新的构建致耐受性DC方法。
汝宝元,罗长江[6](2007)在《异基因供体骨髓细胞胸腺内注射对肠移植大鼠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异基因骨髓注射在大鼠小肠移植中的免疫耐受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3在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及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完成。①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Wistar)、同基因移植组(FK344/N)、异基因移植组(Wistar)、骨髓胸腺内注射组(Wistar),空白对照组18只,其余每组18只受体大鼠,供体为18只FK344/N大鼠。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选用供受体大鼠进行全小肠异位移植,骨髓胸腺内注射组在行异基因小肠移植前7d取供体骨髓细胞行受体胸腺内注入,同基因移植组、异基因移植组大鼠不注射异基因骨髓细胞,只进行全小肠移植。②每组大鼠分别于术后3,5,7d观察排斥反应,于各时间点每次处死6只,检测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表达,并取出移植肠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纳入受体大鼠54只及空白对照组大鼠1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排斥反应:异基因移植组大鼠异位全小肠移植术后3,5,7d可出现典型的轻、中、重度排斥反应,而同基因组和骨髓胸腺内注射组中未出现排斥反应。②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术后3d,同基因移植组、骨髓胸腺内注射组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表达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而第5,7天与空白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异基因移植组受体大鼠各时间点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表达均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0.01)。结论:移植术前7d异基因供体骨髓在受体胸腺内注射能显着减少小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检测可能作为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敏感的免疫指标。
常华[7](2007)在《短期应用小剂量FK506诱导肝硬化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短期应用小剂量免疫抑制剂诱导肝硬化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可行性及其可能机制,为临床制定合理的免疫抑制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二袖套”法建立Lews→肝硬化BN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根据术后FK506用药时间及剂量受体分为对照组、小剂量、中剂量,大剂量、小剂量延迟组。分别检测术后1、3、5、7d的IL-2和INF-γ水平、肝细胞凋亡、外周CD4+CD25+调节性T细胞Foxp3 mRNA表达水平,同时观察术后大鼠存活时间及肝脏排斥情况。结果:术后早期大剂量应用FK506能够明显抑制排斥反应、细胞凋亡和IL-2和INF-γ的产生,但其Foxp3mRNA表达水平以及术后生存期均不及延迟应用小剂量FK506肝移植大鼠。结论:短期内延迟应用小剂量FK506能够诱导肝硬化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其机制可能与外周调节性T细胞的生成有关。
罗长江[8](2006)在《异基因骨髓胸腺内注射对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及与嵌合体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器官移植在治疗终末期疾病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医学界令人瞩目的领域之一,但组织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等始终是困扰人们的难题。在防治移植排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对于保持移植物的存活状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大量免疫抑制的使用,除本身诸如升高血压、肝肾毒性等毒副作用外,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免疫抑制剂所引起严重的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发生,以及移植器官过早失功等矛盾亦渐渐突出。因此,当今器官领域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诱导移植免疫耐受,防止移植物排斥。近年来,在排斥反应发生过程中,T细胞活化是免疫反应中的一个早期环节,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在排斥反应发生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如何使受体T细胞在小肠移植后不对移植物发生排斥反应即产生免疫耐受是目前器官移植方面的热门问题。研究发现胸腺内未成熟的T细胞接触到抗原而发生针对抗原的T细胞克隆丢失。因此在胸腺中对受体T细胞可以诱导针对供体的特异性免疫耐受,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 目的 1.建立供体异基因骨髓受体胸腺内注射大鼠异位全小肠移植的动物模
胡江文[9](2006)在《TGF-β1基因转染联合BMC/MSCs诱导嵌合体在异种心脏移植免疫耐受中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心脏移植现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手段,随之而来的是供体脏器的匮乏,异种心脏移植被认为可能是一种极有希望的解决途径。相对于同种心脏移植,远缘异种移植遭受更加严重的、不可逆转的排斥反应。免疫抑制药物方面的进展已经极大的促进了移植学,然而伴随着长期的免疫抑制治疗,有幸长期生存的受者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移植物的失活。为促进移植物的长期存活、改善受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移植术后单位时间的治疗费用,关键的环节可能是诱导免疫耐受。而随着移植免疫学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诱导免疫耐受已经成为器官移植研究的主要目标。TGF-β1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细胞因子,是关系到细胞生长和增殖的至关重要的活性蛋白,在器官移植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嵌合体是诱导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在本课题中,我们克隆了大鼠TGF-β1基因,构建了携带目的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且在豚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稳定表达。通过多次输注豚鼠骨髓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建立了一种稳定的异基因大鼠嵌合体模型。探讨联合应用嵌合体和TGF-β1逆转录病毒基因治疗是否能够在大鼠中诱导出异种心脏移植的免疫耐受,据此来评估TGF-β1基因和嵌合体在异种移植中的应用前景。方法:1、分离大鼠脾细胞,经PHA(10μg/ml)活化24h后,提取细胞总RNA,根据GenBank公布的大鼠TGF-β1 cDNA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引物P1、P2,采用RT-PCR技术克隆大鼠TGF-β1基因,将RT-PCR产物亚克隆到pMD18-T载体经PCR鉴定阳性克隆,并将PCR产物用PstⅠ单酶切鉴定和重组克隆载体进行DNA测序鉴定。2、以测序验证的pMD18-T/TGF-β1为模板,分别利用P3、P6;P5、P4二对引物PCR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PCR1和PCR2;再以PCR1、PCR2为模板,利用P3、P4
罗长江,王为忠,李纪鹏,陈冬利,董光龙,刘骥[10](2006)在《骨髓细胞胸腺内注射对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异基因骨髓注射在大鼠小肠移植中的免疫耐受作用和意义。方法选用近交系大鼠F344/N和Wistar/A进行全小肠异位移植,试验组在行异基因移植前7d取供体骨髓细胞(BMC)行受体胸腺内注入,对照单纯同基因及异基因大鼠移植模型了解异基因供体骨髓在受体胸腺内注射能否减少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结果异基因大鼠异位全小肠移植术后第3、5、7天可出现典型的轻、中、重度排斥反应,而同基因组和试验组未出现排斥反应。异基因移植组术后3d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且随排斥反应的加重,进一步增高。而异基因骨髓胸腺内注射组血清sIL-2R及TNF-α水平仅在第3、5天轻度升高,并呈下降趋势,与同基因移植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移植术前7d异基因供体骨髓在受体胸腺内注射能明显减少小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血清sIL-2R和TNF-α检测有可能作为早期诊断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敏感免疫指标。
二、肝细胞胸腺内注入对大鼠异位小肠移植物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细胞胸腺内注入对大鼠异位小肠移植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小鼠胸腺与异种抗原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前言(包括文献综述) |
1.1 胸腺微环境及其功能 |
1.2 T淋巴细胞的发育分化及中枢免疫耐受的形成 |
1.3 胸腺内免疫耐受现象的研究进展 |
1.4 脾脏的结构及功能 |
1.5 异种抗原与A549细胞系 |
1.6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意义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培养与Dil染色标记 |
2.2.2 小鼠胸腺及脾脏内异种抗原细胞的移植 |
2.2.3 小鼠脾脏及胸腺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
2.2.4 流式细胞术检测胸腺内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变化 |
2.2.5 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内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变化 |
2.2.6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A549细胞Dil染色效果观察 |
3.2 小鼠胸腺内注射人肺腺癌细胞A549后的解剖学观察 |
3.3 小鼠胸腺HE染色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
3.4 小鼠脾脏HE染色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
3.5 小鼠胸腺内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情况 |
3.6 小鼠脾脏内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情况 |
3.7 人肺腺癌细胞对小鼠胸腺微环境的影响 |
3.7.1 小鼠胸腺微环境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
3.7.2 小鼠胸腺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 |
4 讨论 |
4.1 人肺腺癌细胞A549在小鼠胸腺及脾脏内的不同命运 |
4.2 异种抗原细胞A549对小鼠胸腺微环境的影响 |
5 论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泡状棘球蚴感染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建立Lewis大鼠泡状棘球蚴模型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泡球蚴的动物模型制备方法 |
1.3 感染观察指标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应用Cuff技术建立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实验设备及材料 |
1.3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图表附录 |
第三部分 泡状棘球蚴感染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FK506+MMF方案联合阿苯哒唑脂质体对泡状棘球蚴感染大鼠心脏移植的疗效观察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4)Sinomenine对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影响及CDFI、IBS对肝脏病理损害评价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综述 青藤碱免疫抑制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正文 |
第一部分 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和术式改进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青藤碱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应用彩色多普勒与背向散射积分技术对大鼠 移植肝脏病理损害的评价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录 缩写词表 |
致谢 |
(5)1.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2.沉默树突状细胞CD40基因以诱导免疫耐受的体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和文献回顾 |
前言 |
文献回顾 |
正文 |
第一部分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实验一 大鼠原位肝脏移植模型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肝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沉默树突状细胞CD40 基因以诱导免疫耐受的体外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大鼠CD40基因RNA干扰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1. 实验材料 |
2. 主要溶液配制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实验二 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扩增及其功能鉴定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沉默CD40基因对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异基因供体骨髓细胞胸腺内注射对肠移植大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实验动物数量分析 |
2.2 大体观察和存活时间 |
2.3 移植肠组织连续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异基因移植组大鼠术后病理学检查符合轻、中、重度排斥反应变化。 |
2.4 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表达测定结果 |
3讨论 |
(7)短期应用小剂量FK506诱导肝硬化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对照 |
全文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正文部分 |
第一部分 大鼠肝硬化和肝硬化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肝硬化大鼠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诱导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部分 短期应用小剂量 FK_(506)对肝硬化大鼠肝移植 术后 Treg 细胞 Foxp3 表达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全文总结 |
综述Ⅰ 细胞凋亡与肝脏移植免疫耐受 |
综述Ⅱ CD4~+CD25~+调节性 T 细胞与移植免疫耐受 |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8)异基因骨髓胸腺内注射对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及与嵌合体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图片说明 |
个人简历和成果 |
致谢 |
(9)TGF-β1基因转染联合BMC/MSCs诱导嵌合体在异种心脏移植免疫耐受中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 文 摘 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
结论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发表论文 |
致谢 |
中文详细摘要 |
(10)骨髓细胞胸腺内注射对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及分组 |
1.2 骨髓细胞制备和胸腺内注射 |
1.3 组织病理学检查 |
1.4 血清sIL-2R与TNF-α检测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大体观察和存活时间 |
2.2 移植肠组织病理学检查 |
2.3 血清sIL-2R与TNF-α检测 |
2.3.1 sIL-2R检测 |
2.3.2 血清TNF-α检测 |
3 讨论 |
四、肝细胞胸腺内注入对大鼠异位小肠移植物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鼠胸腺与异种抗原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D]. 张学云. 山东大学, 2016(02)
- [2]骨髓细胞胸腺内注射对移植肠CD4、CD8和CD25的影响[J]. 罗长江,焦作义,李继鹏,王为忠.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2(11)
- [3]泡状棘球蚴感染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 买合皮热提汗·艾尔肯.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5)
- [4]Sinomenine对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影响及CDFI、IBS对肝脏病理损害评价的实验研究[D]. 蔡振刚. 大连医科大学, 2009(02)
- [5]1.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2.沉默树突状细胞CD40基因以诱导免疫耐受的体外实验研究[D]. 王楠. 第四军医大学, 2008(02)
- [6]异基因供体骨髓细胞胸腺内注射对肠移植大鼠的影响[J]. 汝宝元,罗长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29)
- [7]短期应用小剂量FK506诱导肝硬化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 常华. 第二军医大学, 2007(02)
- [8]异基因骨髓胸腺内注射对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及与嵌合体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罗长江. 第四军医大学, 2006(12)
- [9]TGF-β1基因转染联合BMC/MSCs诱导嵌合体在异种心脏移植免疫耐受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 胡江文. 苏州大学, 2006(12)
- [10]骨髓细胞胸腺内注射对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J]. 罗长江,王为忠,李纪鹏,陈冬利,董光龙,刘骥.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