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4的期待:标致407(论文文献综述)
田耀收[1](2021)在《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1902-1917)白话翻译小说语言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其语言的新旧系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学界对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语言有所关注,但缺乏系统的量化研究。本文以类比语料库作为研究工具,重点描写、分析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的词汇和语法特征,运用多元系统理论和语体机制理论来分析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语言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研究发现:第一,清末民初的白话翻译小说词汇呈现以下三个特征:1)包容性;2)过渡性;3)试验性和新颖性。该时期的白话翻译小说从文言中吸收了文言虚词、实词、成语及仿造的四字格,增加了白话翻译小说典雅的色彩;从外来语中吸收了人名、地名、实物等专有名词,为白话翻译小说增添了异域色彩;从方言土语中吸收了儿化、口语化的词语,为白话翻译小说带来鲜活的口语色彩。该期白话翻译小说词汇中存在大量消隐词和过渡词。词汇运用上存在大量的仿词和造词现象,代词和量词的使用出现很多新颖的用法。当时的翻译家们大胆地进行着一场词汇“试验”。第二,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的语法呈现以下特征:1)欧化;2)不完备性。清末民初的白话翻译小说已经初步呈现欧化的特征,该特征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以形合为主要造句方法的西方语言影响;不完备性特征主要受制于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第三,与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白话文类似,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文也具有书面化与通俗化并存、过渡性与包容性兼具的特点。这两个时期白话文在造词方法、代词使用、量词使用、欧化等方面具有一定延续性,其白话文同时具有语言试验和语言革新的特征。总之,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语言在传统白话的基础上吸收了文言、口语、方言、外来语中大量有益的语言成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语体,即“准现代汉语”语体。这种新语体的形成过程中翻译起到了重要作用。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实践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史轩亚[2](2021)在《社会嵌入影响CMNEs进入后增长研究 ——基于组织间知识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进入海外市场,加速布局国际业务。进入国外市场后,跨国企业直接暴露于陌生且复杂的海外环境中,缺陷和弱点会被进一步放大,国际化增长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威胁。尽管现有研究已经对跨国企业国际化进入后发展的驱动因素做了多维度分析,但这些观点侧重于跨国企业自身属性,集中讨论企业已经存在的企业特殊资源优势,即对其内部优势的扩大化利用。由于新兴者劣势与来源国劣势,中国跨国企业(CMNEs)在国际化进入后阶段面临着国际化资源缺乏与在位者限制的巨大挑战。这些企业难以仅依靠漫长且艰难的内部资源培育来获取海外竞争优势,它们更多需要通过社会嵌入撬动和利用贮藏于网络中的外部资源,并带动国际化知识的学习,以实现积极国际化的进入后增长。为此,本文基于社会嵌入理论与组织间知识管理视角,探索CMNEs国际化进入后增长的潜在动因与作用机制。本文内容遵循“增长动因”、“关联机制”、“交互机制”、“持续过程”的研究逻辑,共涵盖三个方面的子研究内容:第一,基于学习视角,该研究探索结构嵌入驱动CMNEs国际化进入后增长的协同策略。CMNEs既需要通过最小化风险为有限的资源提供解决方法,实现进入后程度增长;也需要在更广的市场中寻求发展机会以摆脱在位者限制,实现进入后范围增长。此外,由于组织学习,范围增长与程度增长是相互影响的,弥补了CMNEs国际化知识不足的限制。发展结构嵌入可以增强企业对外部资源的协调性,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加强资源的共享。为此,该子研究使用206家CMNEs的调查数据集,综合用结构方程模型、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与瞬时中介检验的统计方法,探索结构嵌入如何直接影响进入后范围增长与程度增长,以及如何在学习作用下分别通过范围增长和程度增长来间接影响进入后增长。第二,基于知识获取视角,该研究揭示关系嵌入驱动CMNEs国际化进入后增长的作用机制。CMNEs在进入后阶段表现出国际化增长,它们在寻求程度增长的同时也追逐范围增长。关系嵌入为CMNEs提供灵活撬动和利用外部资源的可靠渠道,支持其积极的国际化发展。此外,关系嵌入还有助于企业获取国际化所需的知识,降低其海外市场运作成本并识别新的国际化机会,进而促进其进入后增长。为此,该子研究利用200多家中国跨国企业的调查数据集,通过似不相关回归与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关系嵌入驱动CMNEs进入后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知识获取的中介效应,并揭示显性知识获取与隐性知识获取所产生的差异性效果。第三,基于知识转化视角,该研究分析CMNEs结构嵌入与关系嵌入的互动过程。对于跨国企业增长而言,社会嵌入并不是一种普遍受益的方式。过度追求网络配置最优化会造成企业结构过嵌,损坏其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关系过嵌则会限制企业对于新信息与潜在方式获取的开放性,制约其发展潜在机会的能力。二者良性互动是CMNEs实现持续的国际化进入后增长的关键。实际上,社会嵌入与知识发展是共同演进的,知识转化为理解双元嵌入互动提供合理视角。为此,该子研究通过分析一家典型中国跨国企业于东南亚、南亚地区国际化进入后持续增长的历程,探索知识转化视角下CMNEs结构嵌入与关系嵌入互动的过程规律。本研究的主要有三处创新点。第一,该研究重点关注企业国际化进入后阶段情境,分析CMNEs积极国际化进入后增长的独特现象。本研究着重分析了CMNEs积极国际化的进入后增长,以及这些企业同时寻求进入后阶段国际化范围增长与程度增长的需求,丰富了当前企业国际化进入后阶段研究的情景。第二,该研究将社会嵌入理论引入企业国际化进入后增长研究,揭示了CMNEs积极国际化的进入后增长决定因素。跳出已有企业国际化的进入后增长研究侧重企业内部属性的局限,本文聚焦结构嵌入与关系嵌入驱动CMNEs进入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分析了双元嵌入互动支撑CMNEs持续的进入后增长的过程规律。第三,该研究聚焦于跨国企业组织间层面的知识管理视角,剖析了社会嵌入影响CMNEs积极国际化进入后增长的潜在机制。本文在归纳总结组织间知识管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构建社会嵌入影响CMNEs积极国际化进入后增长的潜在机制出发,深入揭示了知识获取以及知识转化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高爽[3](2020)在《沈从文创作心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家是知识分子群体中较为敏感的一类人,外在一切经过他们情感思维的内化展现出来,研究作家心态能探求历史投射给人的精神轨迹。现代作家沈从文集多种矛盾于一身,他的潜在情感与现实行为、文学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诸多不平衡,导致他一生在不断遭遇和克服危机中挣扎,心灵产生出“丰富的痛苦”。但是学界从心理学、精神科学层面来研究沈从文,一直相对薄弱,显着成果集中在文化、美学、历史社会等领域,有关他心态方面的研究比较零散尚不成体系。鉴于此,本论文将沈从文的创作心态作为核心研究对象,从整体上予以审视。文学作品是作家的精神载体,能真实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能打开时代灵魂,因此本论文采取的研究思路是,从沈从文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反观其创作心态,力图深入到他心灵世界的潜在层面,探寻他的心路历程和精神冲突,思考在动荡的二十世纪,自由主义知识者如何坚守个体人格和处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也反思以往研究中形成的某些定论。论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运用传记批评法、心理分析法和社会历史批评法,对沈从文的创作心态进行综合分析。艺术植根于且满足了人的心理需要,人有了需要,会转化成相应的动机与欲望,并采取满足它们的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自尊、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它们之间的递进关系是相对的,因为现实中,人同时存在多种需要,只是在不同时期,某种需要能最先支配人的行为成为“优势需要”。人的较低一级需要得到一定满足之后,较高一级需要就会出现,已经满足的需要并没有消失,而是以潜能方式处于维持状态,如果环境改变或遭受挫折,还会再次出现。沈从文一生面临多种需要,它们同时、持久存在着,又随内外因变化组成了一个相对优势层次,且同一种需要在他人生不同阶段表现各异。基于沈从文的归属和爱、自尊、自我实现需要,本论文在作品“内容”上选取从恋爱、身份认同、文学理想三个方面来考察他的创作心态,既具共性又有个性;“形式”上的抽象、疯癫、综合书写分别与之相对应,又呈现出各自独立的特征;最后从“内容与形式”探讨他弃笔转业前后的心态。第一章论述沈从文作为“恋爱作家”的隐衷。情感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沈从文也曾言“两性关系”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动力,有关两性关系的探讨,贯穿了他的文学生涯,不同时期的恋爱创作反映出他对女性、人生、文明等的不同心态。早期小说中的“性苦闷”与生活困顿尤其是经济压迫带来的自卑心理密切相关;其中也触及到了“性的道德”问题,男性自认为对女性的救赎、情欲与理性/道德之间的冲突是最突出的两个方面,他对此所持的暖昧态度中含有自我辩解的成分。沈从文还以“性本能”需求为基点表达了对文明的不满,他赞扬了四狗、五明、柏子等乡下人身上自由野蛮的原始情欲,虽也揭示出它自身的毁灭性,但他更不满文明的性道德作成的“伪善”。文明的性约束有时造成城里人肉体满足被剥夺与精神上失望,导致本能的负面性在他们身上产生了更大作用。事实上,沈从文是借对文明的不满,将原本在城市受到的挫折升华成了一种异域文化自信,反映出一种夸张的心理态势。而40年代的爱欲抒写《看虹摘星录》,是他不能平衡婚后现实与爱情想象的结果,从小说与现实中的两位“女性吉诃德”身上,可以看出他在婚姻情感上的苦闷。第二章分析沈从文身份认同的窘迫心态。爱的需要虽有受挫,但部分得以满足之后,沈从文的自尊需要,开始占据优势,对于离开湘西前往北京寻求生存的他来说,自尊需要具体表现为希望自我能够在城市中获取身份认同。作为一个具有现代知识、追求智慧、怀揣理想的乡土文学青年,沈从文向往渴慕代表知识、教育、文化的城市,于是决然离开湘西前往北京;当他历经挫折终于在城市中站稳脚跟后,却又在情感上选择后退,反复声称自己是个“乡下人”。这背后是他自卑与自高相互纠缠的心理在起作用,“乡下人”立场是他的生存和叙事策略,它在城乡对立、苗汉对立两个层面上都存在裂隙。都市经验带给沈从文创伤的同时也赋予他理性,创伤让他用“乡下人”的眼光打量城里人时,看出了都市的堕落;理性使他用启蒙者的态度审视湘西时,意识到了它的悲剧性,他对两种环境都生出疏离感,身份认同存在危机。“不肯回去”让他游离在城市边缘,“无从回去”又使他徘徊在湘西边缘,他在两个世界中都被看作“外来者”,成了一个“非城非乡”、“半城半乡”的“边缘人”,这“中间的悲哀”伴随了他一生。第三章探讨沈从文文学理想的功利心态。身份认同的窘迫困扰着沈从文,但他潜意识中倾向“城里人”和“启蒙者”角色,30年代之后,随着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他自我实现的需要,即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变得强烈,他想要通过文学理想实现自我和社会价值。本章所言第一个层面上的功利指“日常经验对个人利益的肯定”,它建立在个人所追求的目的或目标之上。在个人层面上,沈从文积极寻求自我的文学史价值,30年代初期,他从诗歌批评中肯定了自己作品的意义,由小说批评中找到了在文坛上的定位;中期,《从文小说习作选》的出版,是他为争取文学史地位采取的主动行为。第二个层面上的功利指文学为表现社会和民族的人生而作。沈从文走的也是“文学救国”之路,以湘西现实和神话传说为题材的浪漫主义小说中,蕴含着他的“尚力”意识,体现了他主张通过激发民众的意志和生命力实现民族改造的理想,这也是他与“战国策派”成员在文化核心理念上的重要契合点。沈从文的文学理想和社会理想相通,因从小看过无数杀戮,他厌恶政治反对强权,把文学当作改造国家的“武器”,推进人类和平的唯一“工具”,提倡“专家治国”,极力排斥政治干涉文学、文学从属政治,主张以文学鼓励、辅助政治向前,他认为文学思想的效力至少和政治有益行为的目的平列,甚至还会超越后者。但沈从文参与历史的方式没有被理解和接受,建国后,他也意识到,以文学改造民族、社会的理想只不过是“堂吉诃德式的幻想”。第四章探析沈从文的书写形式和心态之间的关系。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密切相关,沈从文的抽象、疯癫和综合书写是“已成为形式的内容”,与他的爱欲纠葛、身份窘迫和文学理想相连。30年代末情感生活的纠葛、战争带给中国人的消极性、文与人不被理解等,都促使他重新思考新的表现形式,并为追求的抽象书写迷惑而转向虚无。在《看虹摘星录》中,他将爱欲从变化不定的日常中抽离出来,以抽象形式使之固定下来成为永恒,在一种看似隐晦的暖昧状态下倾诉着被压抑的苦闷,也用新试验抗拒和超越现存关系,试图打破占主导地位的常规意识和日常经验。沈从文身份认同的窘迫也和他身上的“疯狂的因子”有关,他多次提及自己在别人眼里常被看作是“神经病”,在他的文学观念里,世界上最高的记录由“发狂”的人造成,他还用写作经验谈到头脑接近疯狂的情况下文字才会有生命,这样的看法类似“疯癫与文明”的关系。沈从文小说中的很多人物都有疯癫体验,疯癫书写融入了他的人生体验,也反映出他在认识自我时的迷乱心态。综合书写,是沈从文抗战之后在文体形式上持续进行的尝试和突破,体现了他尝试“揉游记散文和小说故事而为一”,创造出新“现代小说一格”的文学理想。但内外多种矛盾致使《长河》、《芸庐纪事》、《雪晴》等综合书写的产物都呈现出“未完成”状态,揭示出他对形式探索、社会历史发展的困惑。第五章剖析沈从文内外交困的文学逆境。30年代之后,爱欲苦闷、理想失落、文体形式失败等困扰着沈从文,最终导致他陷入内外交困的文学逆境中。昆明时期,面对民族忧患、人事关系纠葛、情感烦闷,创作上的表达焦虑,沈从文变得愈加孤独、沉默,在时代大力和个人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发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抗战时期“不知向谁呼喊”的痛苦压抑之声。1946年夏末复员回到北平后,他试图走出苦闷重新振作起来,发表的论时政杂文增多,表现出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和担当,并继续实践着文学理想。1946年10月,发表了自辩性长文《从现实学习》后,他开始不断受到来自民盟、左翼、无党派等人士的批判,再次陷入压抑之中。1948年左翼文学界的领导人认识到在社会转折的关键时期,应当坚持文学配合、服从政治的原则,沈从文被列入坚决予以打击并彻底消灭的“反动”作家一列。因摆脱不掉恐惧权力而产生的“迫害感”,1949年初沈从文的精神状况急遽变坏,3月28日他选择了自杀,自杀被救成为他新生的起点。40年代之后,沈从文一直为表达焦虑所困,找不到合适形式书写见闻感受,在他看来研究文物和文学创作是相通的,在文物研究中他重新找到了延续生命抒情的方式,坚守了精神上的创造性,弃笔转业是他做出的“健康的选择”并非“消极的退隐”。从对沈从文创作心态的分析可知,他在面对情爱、自我、理想、书写形式探索时都有矛盾,徘徊于情欲和道德、文明和蛮力、神性和世俗、“乡下人”和城里人、审美和功利等之间,精神结构呈现出抽象与具体、无限与有限、绝对与相对、自由与必然等复杂性。他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转折之中寻找平衡,但性情人格上固有的特征使他无法实现对自我和世界的整合认同,从而在绝对孤独中体验着异己性,生命内在的紧张和狂热一度将他导向死亡。他“在”却“不属于”任何一个世界,位于交叉点、处在临界状态又使他超越了它们,这正是他精神上的独特性。沈从文终其一生都努力将生命力转化为精神上的创造积极性,坚守以自由精神为灵魂要义的个体人格,在创造生命自身和生存价值中产生的心灵冲突、挣扎、痛苦,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精神资源。本论文从沈从文的创作心态出发,纵观其一生心路历程,是作家个人心态史的研究,也是从心态文学史的角度做出的个例尝试。
周莹[4](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刘妤慧[5](2020)在《CEO领导行为对研发团队效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在生产、销售、服务各领域的应用普及,推动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置身其中的各类企业提出更大的挑战。面对商业环境的大变局,企业为构建竞争优势、获取或保持市场地位,应该通过研发活动持续地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由于研发活动具有高度的任务依赖性和技术复杂性,团队成为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基本工作单元。研发团队是组织学习、知识创造的平台,是创新任务的主要承担者。面对创新的不确定性和研发活动的巨大风险,企业应高度重视研发团队管理、致力于提高研发团队效能,因此,探究影响研发团队效能的关键因素,分析其中的影响机制,已成为组织理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问题。领导者的行为表现,对其所在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领导者之一,CEO既是公司最高行政决策者,又要为股东权益负责,需担负起整个组织兴衰成败之重任。正因为研发团队中集聚了对企业创新发展至关重要的核心人才,而研发创新行为又具有高风险、回报周期长的特性,企业在通过研发活动为获取或维持其竞争优势创造条件的过程中,CEO作为最高层级领导者,如何通过自身的领导行为影响研发团队效能、提高研发活动水平,从而促进企业在越发复杂多变的外部商业环境中更好地发展,是值得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问题。领导理论有着百年的发展历程,无数学者通过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不计其数的优秀成果。然而中国本土化领导理论还有较大发展空间,针对CEO领导行为的本土化研究还较为缺乏,对中国CEO领导行为测量工具的研究有待深入,CEO领导行为对组织中一些典型工作团队(例如研发团队)如何产生影响还需进一步探索。因此,本文尝试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下CEO领导行为的结构维度,开发CEO领导行为的测量量表并验证其信度和效度。采用质化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CEO领导行为跨层次影响研发团队效能的理论模型,以企业研发团队成员为调查样本,探讨CEO领导行为与研发团队效能之间的关系。同时,创新性地将组织创新氛围作为中介变量纳入研究框架,通过阶层线性模型整合和检验了CEO领导行为、组织创新氛围这两个组织层次的变量与团队层次变量研发团队效能之间的关系,并且验证了团队互依性对组织创新氛围、研发团队效能之间的调节作用。既实现了测量工具、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也进一步揭示了CEO领导行为在团队层面的作用机制。研究借助统计分析软件SPSS20.0、结构方程模型软件AMOS22.0、阶层线性模型软件HLM6.08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中国CEO领导行为由关系导向领导行为、发展导向领导行为、任务导向领导行为三个维度组成,区别于已有研究对CEO领导行为的二维分类模型,发展导向领导行为作为一个独立的维度而存在。第二,CEO领导行为对研发团队效能具有跨层次直接影响效应,CEO领导行为各维度对研发团队效能各维度分别存在显着的跨层次正向影响。第三,组织创新氛围在CEO领导行为、研发团队效能之间起到跨层次中介作用。第四,团队互依性在组织创新氛围、研发团队效能之间起到跨层次调节作用。根据研究结论,建议CEO通过言行感召影响下属,在企业中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不断提高沟通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领导力,以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在营造组织创新氛围、提升研发团队效能方面,建议采取多种措施打造有利于创新的职场环境、在组织中建立良好的信任氛围,同时建立创新生态系统。最后,根据本研究存在的局限,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本研究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探索CEO领导行为的本土构念,确定了中国CEO领导行为的内容结构,开发了中国文化情境下CEO领导行为测量量表。经验证,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够应用于CEO领导行为对不同层次结果变量的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中,丰富了中国文化背景下CEO领导行为研究的工具,对于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中国本土领导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贡献,也有助于相关学者进一步开展对于CEO领导行为与组织层面、团队层面、个体层面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第二,在理论上拓展了CEO领导行为的研究,本研究所构建的跨层次中介模型揭示了CEO领导行为对研发团队效能影响效应的路径,深化了组织创新氛围作为中介变量的研究范围,丰富了传统的团队效能IPO模型,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第三,在实践上,有助于CEO加深对自身领导行为的认识和反思、为国内各类企业培养与提升CEO领导力提供一定的依据;对于以产品和服务创新作为竞争力主要来源的企业来说,本研究明晰了提高研发团队效能、加强研发团队管理的路径,为CEO在企业中自上而下地推进研发活动水平提升提供启示,也有助于促进我国企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王擎宇[6](2020)在《性叙事文学中性权力叙事的三类模式》文中指出在性叙事文学中,作者试图将这被隐匿的性的话语表述出来,将性的欲望展现出来,在社会表象上对性禁声的同时试图在文本中谈论。法国哲学家福柯摒弃了传统权力是恶的观点,区别于对宏观权力的研究,他提倡一种微观的权力论,即在各种力量关系中的关系式权力,各种场域中的权力。正是在这种微观、局部的场域里,福柯认为权力关系是流动的、不稳定的和可逆转的。权力关系的双方是一场策略性游戏,是互动地博弈。因此,在研究性叙事文学中,重点聚焦于男女两性的性权力关系便形成了三种叙事模式。本文由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引言介绍研究意义及目的,研究现状以及创新点。正文由三部分构成:第一章是性暴力叙事文本。以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和奈保尔《游击队员》为例。当一个人完全受制于他者的暴力时,福柯认为这里是没有权力关系的,仅仅是强势一方利用权力完全压制弱势一方的暴力,而弱势一方的自我主体性在这种强大的压制下逐渐衰弱、消解甚至毁灭。这两个文本可以体现这种毁灭的不同方式,即自我毁灭和他者毁灭。第二章是性压抑叙事文本,以劳伦斯《儿子与情人》、耶利内克《钢琴教师》为例。母亲对于孩子的控制与压抑,导致孩子在压抑中寻找溢出这段关系后其他新关系的可能。这类模式的叙事关注焦点是主人公怎样溢出和以什么样的方式溢出畸形的母爱,去实现自我主体性的独立。但最终的结局并未建立起新的关系,均以失败告终。而东西的《后悔录》则是个体面对社会话语权力时的性压抑叙事,与性逆转叙事中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相对比。第三章是性逆转叙事,站在相对弱势的一方借鉴福柯的权力观,重点引入福柯权力与抵抗的观点,核心就是在权力内部进行策略性逆转,利用身体、愉悦、知识的多样性及其反抗的可能性来反对权力的控制,它是与性暴力叙事相对立的叙事模式。《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阶级底层的男性麦乐斯逆转贵妇人康妮的叙事,这之中作者赋予男性的阴茎崇拜论使得逆转变得简单;《法国中尉的女人》是底层女性萨拉逆转贵族男性查尔斯的叙事,这之中康妮对社会话语的接受性反抗是关键;《洛丽塔》是未成年女性洛丽塔逆转成年男性亨伯特的叙事,这之中洛丽塔比房思琪拥有更强大的自我主体性和对性权力规训的态度是逆转的关键;《卡门》中底层女性卡门以作者所赋予的自由精神成为反叛形象和逆转叙事的某种典范被后世作者效仿;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是王二与陈清扬一起逆转当时社会性话语权力的叙事,与萨拉相似,他们对破鞋话语的接受性反抗是逆转的关键。结语部分简述了在寻找这些文本研究时的内部关联性,并最终强调性叙事文本中弱势一方不仅仅只有悲剧性的结局,应该看到其他积极性叙事结局的可能性,这正是文学研究的某种积极的社会学意义。
张元博[7](2020)在《基于CCL语料库的“连…也…”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连…也…”结构是现代汉语中的高频使用构式。文章利用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检索下载后整理筛选的语料,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该结构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对“连…也…”结构的构成成分及语法关系进行了归纳分析,其次,对“连…也…”结构的句法功能、语义关系进行研究,最后,在此基础上对“连”的介词词类归属提供认知上的理据,同时对“连…也…”结构的语义功能进行了认知阐释。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连…也…”结构在构成成分上有显着的分布规律。“连”的后接成分是以名词性短语为主的体词性成分,也有少量的谓词性成分,所以“连”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出体词性成分。“也”的后接成分是谓词性成分,以动词性短语为主,因此“也”的后接成分主要是对“连”的后接成分进行描述说明。第二,“连…也…”结构中,构成成分的语法关系分布比较集中,同时受该结构的影响。语法关系以主谓关系、动宾关系为主,兼有少量状中关系,除此之外还有动词复现情况。“连…也…”结构起强调作用,表现为:强调主语时语序一般不发生改变;强调宾语、状语、介词短语的宾语时,会用“连”将其提前;强调谓语动词本身时通过动词复现的形式来实现。第三,“连…也…”结构的句法功能相当丰富,主要是在复句中作结束小句。“连…也…”结构成句类型多,主要有主谓句、动宾句,少量的状中句和动词复现成句;也可以充当句法成分,主要充当定语、补语、宾语。“连”前副词中高频搭配语气副词,大量的表达重说语气,还有少量的推断语气、转折语气。“连…也…”小句的分布位置比较灵活,在语段首、语段中、语段末都有分布,但高频分布在语段末位置起补充结束话题的作用。小句间的高频语义关系是递进关系,还有一些顺承关系和少量其他关系。递进关系本身具有强调含义,因此与语气副词在分布上的突出表现保持一致。第四,对“连…也…”结构的认知阐释。在该结构中“连”符合介词词类范畴典型成员的特征:宾语无法省略、不能单用、不能成为谓语、不与其他介词在同一层面连用,因此在“连…也…”结构中,“连”是介词;“连…也…”结构中存在对焦点的强调,通常使用极量表达,以语义序列、极量词、修辞手法三种方式为主。以对极量表达下的极端事例的肯定否定达到对全量的肯定否定,扩大了表达范围,同时也就为“连…也…”结构常在句末位置中表示强调补充说明作用提供了认知依据。
杨建辉[8](2019)在《品牌共创如何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 ——基于共创观察者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最近二十年,互联网逐步深入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消费者已由传统营销环境下的浑然不知转向消息灵通,由彼此孤立转向相互联结。企业亦愈来愈多的借助网络平台让更多的消费者积极参与到品牌塑造中来。消费者的积极参与代表着服务主导的营销逻辑。在该逻辑下,消费者被视为是操作性资源,而非被操作资源,他们可以同企业一起共创品牌价值。而在传统的产品主导逻辑下,消费者被企业视作是被操纵的对象,他们只能倾听或观看企业的营销行为,扮演一个被动的消费者角色。市场营销从产品主导逻辑转向服务主导逻辑,消费者从被动走向主动,意味着消费者已成为市场的主导者。相应地,许多文献聚焦于参与共创的消费者和企业,探讨共创活动对共创主体的影响效应,以期为共创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然而,学者们似乎忽视了共创的观察者,鲜有研究探讨共创对观察者的影响效应。但显然,正是这些没有参与共创的消费者构成了市场的主体。因此,有必要充分了解共创的观察者对共创结果有着怎样的认知。基于此,本研究从共创观察者视角探讨品牌共创的影响效应。具体来讲,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和焦点小组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三类不同风险感知和技术水平感知的产品,探究了赋予消费者“选择权”和“设计权”所具有的信号机制和效应。本研究拓展并丰富了“消费者选择”的信号机制和效应研究。在目前有关共创信号的少量研究中,学者们主要聚焦于赋予消费者“设计权”的信号效应,而对于消费者“选择权”的信号效应,有个别学者的尝试性探索发现,“消费者选择”信号能激发共创观察者对企业的顾客导向感知和创新能力感知。本研究进一步通过高、中、低三类不同风险感知和不同技术水平感知的产品验证了既有观点的一般性。此外,本研究在上述三类产品中均亦发现“消费者选择”信号能有效激发共创观察者对共创产品的欢迎性感知;“消费者选择”信号所激发的这三面的积极联想进一步对产品态度和购买意愿产生积极作用;观察者对投票群体的身份认同对欢迎性感知的影响效应具有调节性,认同度越高,欢迎性感知的影响越大。本研究扩展了“消费者设计”信号的解读要素,进一步探究了这一信号对产品创新感知的作用机理。目前,学者们对于赋予消费者“设计权”所具有的信号效应研究往往聚焦于观察者同参与顾客的身份和形象相似性。而共创是企业和消费者两个主体的互动过程,观察者对共创结果的认知可能还会依据其他不同的信息源。此外,共创与观察者的创新感知紧密相关,然而,本研究仅发现个别学者初步验证了“消费者设计”对产品创新感知的影响路径,但现有研究未深入明晰“消费者设计”对产品创新感知的影响机理。本研究纳入产品创新感知这一结果变量,并考虑了“消费者设计”信号的其它解读要素,包括参与顾客在共创活动中的自主性及其完成共创任务的胜任性,以明晰“消费者设计”信号的作用机理。通过高、中、低三类不同风险感知和不同技术水平感知的产品的具体研究发现,观察者对参与顾客的自主性感知和胜任性感知正向影响产品创新感知;自主性感知和胜任性感知对产品创新感知的影响因观察者认知需求差异而不同;产品创新感知正向影响购买意愿。该发现对不同风险感知和技术水平感知的产品均具有适用性。此外,本研究发现,观察者对参与顾客的相似性感知于产品创新感知和购买意愿的影响在中、低风险感知和中、低技术水平感知的产品中表现显着,且相似性感知的影响因认知需求差异而不同。然而,相似性感知的影响在高风险感知和高技术水平感知的产品类别中表现得不够显着,且认知需求亦不具有调节性。本研究主要有2点创新需要强调:(1)除了“顾客导向感知”和“创新能力感知”这样的积极联想,本研究另外提出并验证了“消费者选择”信号能有效激发共创观察者对共创产品的“欢迎性感知”,并且观察者对投票群体的身份认同对“欢迎性感知”的影响效应具有调节性;(2)除了对参与顾客的身份“相似性”解读,本研究将观察者对“消费者设计”信号的解读要素扩展至参与顾客在共创活动中的“自主性”及其完成共创任务的“胜任性”,并提出和验证了自主性感知和胜任性感知对产品创新感知的积极影响,且检验了观察者的认知需求对相似性感知、自主性感知和胜任性感知的调节作用。本研究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1)本研究有利于企业转变营销理念,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对品牌创建、维持和发展的积极意义。企业必须努力修炼互联网思维,积极挖掘品牌共创契机,充分调动消费者这一重要的操作性资源,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为品牌成长贡献力量;(2)本研究可以启发企业将品牌共创的焦点从共创的参与者扩展至共创的观察者。毕竟共创观察者构成了最为广泛的市场,这部分消费者实际上对企业的品牌共创活动最有意义;(3)本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理解赋予消费者“选择权”和“设计权”的意义所在,并有效释放“消费者选择”信号和“消费者设计”信号,以激发市场对品牌的积极联想,促进消费者积极的行为意愿。
周莹莹[9](2019)在《刘禹锡大和京官时期的诗歌创作研究》文中指出综观刘禹锡诗歌,大和京官时期是其前期创作向后期创作转变的中介。该时期诗歌在完成了自身创作转变的同时,亦对晚唐诗坛起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论文分别从刘禹锡大和京官时期的创作环境、诗歌创作、创作心态以及文坛地位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显示该时期诗歌创作在刘禹锡诗歌中的独特性及重要意义。首先,大和作为中唐诗坛向晚唐诗坛的过渡时期,发生在此时期的“刘蕡对策案”、“宋申锡冤案”、甘露之变三大政治事件使得士人明哲保身意识逐渐增强。在敏感严峻的政治环境影响下,主导大和诗坛的一批中唐耆老的整体诗风向平淡闲适转变。这种诗风走向根源于吏隐审美文化。大和诗坛出现特殊的吏隐群体化现象,“刘白诗人群”的形成及其创作是为该现象的典型体现。其次,刘禹锡京官时期的诗歌创作在大和环境影响下产生新变。第一,唱和诗创作的明显增多。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刘、白、裴度与刘、白、令狐楚两个小团体的唱和。刘、白在应和裴度、令狐楚的诗作中呈现不同的态度:刘禹锡多表现谦卑恭和,隐含追随之意;白居易多谈诗酒风月,刻画洒脱个性。第二,集中创作的三首集贤院诗色调明朗亮丽、感情轻松愉快。第三,主题类似的七首宫廷乐人诗的创作是其该时期有意识的艺术追求。它寄托了自身对仕宦沉浮的感慨,彰显了追寻生命意义的咏史情怀。第四,《再游玄都观绝句》并非有意讽刺政敌而作,它是饱含人生感慨和情感寄托的抒情诗,体现了将人类兴废置于天地时空进行客观观照的咏史意识以及事物处于永恒运动变化的哲学思想。再次,刘禹锡的诗歌新变源于大和年间创作心态的转变。对长安物是人非现状的万般感慨、“兼济”热情向“独善”意识转变的心路历程,以及交游范围的急剧扩大产生的交际心理等因素都对创作产生影响。最后,刘禹锡在大和年间的文坛地位得到快速提升,与白居易并驾齐驱大和诗坛,是为“刘白诗人群”的核心人物。此外,刘禹锡的怀古咏史诗创作成熟后在大和京官时期开始转型。他的怀古咏史诗对晚唐诗坛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成为一种流行的抒情范式。
王莹[10](2019)在《BMW中国市场营销策略及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家把轿车生产作为汽车工业发展的重点,并鼓励私人购车,我国汽车产业迅猛发展,轿车开始迅速进入千家万户,但2018年我国汽车销售出现拐点,汽车厂商面临很多的市场风险。目前世界所有车企都非常看好中国汽车市场的未来发展前景,国际大型整车制造集团与大型汽车零部件制造厂商都已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或组建合资企业。换句话说,中国的汽车行业与市场已经演变为国际化市场,国内汽车厂商不再是关起门来生产与销售,必须与国际汽车市场接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宝马汽车集团持续为高性能以及豪华汽车订制产业新标准,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到中国之后,先是合资组建汽车生产基地,随后不断加快汽车国产化进程。宝马汽车集团也持续把安全和环保两个问题放在公司发展所要考虑的关键位置,强调并力行研究汽车的“主动安全性能”以及“被动安全性能”,把对于安全的研究持续的用于实际产品生产上。本文以宝马汽车集团中国市场行销为研究对象,通过宝马中国市场营销的宏观与微观环境进行研究,分析中国大陆宝马汽车消费者行为,明确潜在消费者对于宝马消费的文化、社会、经济、心理、个体性、品牌偏好等消费行为,进而利用STP理论明确宝马汽车中国市场的目标消费群体与目标定位。宝马汽车集团在中国市场必须制定有效的行销策略,确保宝马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快速拓展。宝马需要在产品、产品价格、品牌宣传、产品促销、渠道布局等进行组合,确保具体的行销策略,同时对销售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宝马必须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对市场策略风险进行识别与管理,通过建立营销风险预警机制,防范风险的发生,通过使用合适的风险衡量系统,控制宝马营销策略风险的范围,推行市场营销审计,防止宝马营销策略风险的扩大。
二、2004的期待:标致407(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的期待:标致407(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1902-1917)白话翻译小说语言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问题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文言与白话 |
1.4.2 欧化和欧化白话文 |
1.4.3 翻译语言与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 |
1.5 研究设计 |
1.6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清末民初白话文研究现状 |
2.1.1 清末民初白话文个案研究 |
2.1.2 清末民初白话文和五四白话文运动关系研究 |
2.2 语料库翻译学在语言研究中的进展 |
2.2.1 国内外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现状 |
2.2.2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译文语言特征研究现状 |
2.3 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目录整理研究综述 |
2.4 小结 |
第三章 理论框架 |
3.1 多元系统理论 |
3.2 语体机制理论 |
3.3 语料库翻译研究范式 |
3.4 小结 |
第四章 语料库研制 |
4.1 语料库设计 |
4.1.1 建库目的与语料库类型 |
4.1.2 语料库规模与代表性 |
4.2 语料的选择 |
4.3 语料采集和整理 |
4.4 语料检索与提取 |
4.5 小结 |
第五章 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词汇研究 |
5.1 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语言基本统计信息 |
5.1.1 词类分布及词频数 |
5.1.2 句子数和句子长度 |
5.2 文言文系统对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词汇的影响 |
5.2.1 文言虚词在语料库中的频次 |
5.2.2 单音节词的大量使用 |
5.2.3 文言实词对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的影响 |
5.2.4 成语及其他四字格 |
5.3 口语、方言系统对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词汇的影响 |
5.3.1 口语化表述 |
5.3.2 儿化 |
5.3.3 通俗化与书面化 |
5.3.4 过渡性词语 |
5.4 外来语系统对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词汇的影响 |
5.5 代词 |
5.5.1 人称代词考察 |
5.5.2 指示代词“这么”、“那么”及其变体 |
5.5.3 并存用法 |
5.6 量词 |
5.6.1 量词正名历程 |
5.6.2 量词的型符和类符 |
5.6.3 过渡性量词 |
5.7 特殊的造词方法 |
5.7.1 叠字、叠词、对立语 |
5.7.2 并合、化合 |
5.7.3 仿词 |
5.7.4 拟声和绘景 |
5.8 小结 |
第六章 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语法研究 |
6.1 欧化 |
6.1.1 主语和系词 |
6.1.2 形合句子 |
6.1.3 关系词和连接词 |
6.1.4 可能式 |
6.1.5 “让”字句 |
6.1.6 名词复数标记 |
6.2 语法规范问题 |
6.2.1 否定副词 |
6.2.2 V+介词(在)结构 |
6.3 “把”字句 |
6.4 “同”字句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发现 |
7.2 问题回答 |
7.3 研究贡献 |
7.4 研究局限 |
7.5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统计 |
附录2 新文化运动时期原创小说语料来源信息 |
附录3 新文化运动时期翻译小说语料来源信息 |
附录4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汉语词性标记集(VERSION 3.0) |
(2)社会嵌入影响CMNEs进入后增长研究 ——基于组织间知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关键概念界定 |
1.4 研究方法 |
1.4.1 研究设计逻辑 |
1.4.2 定量研究方法 |
1.4.3 定性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图 |
1.5.1 研究框架 |
1.5.2 技术路线图 |
1.6 研究创新点 |
1.7 章节及其内容安排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研究综述 |
2.1 企业国际化增长研究 |
2.1.1 跨国企业增长的促进因素 |
2.1.2 跨国企业增长的限制因素 |
2.1.3 企业国际化进入后增长及其策略 |
2.1.4 小结 |
2.2 社会嵌入理论 |
2.2.1 社会资本的嵌入性及其维度 |
2.2.2 社会嵌入的结构属性 |
2.2.3 社会嵌入的关系属性 |
2.2.4 小结 |
2.3 组织间知识管理研究 |
2.3.1 组织间知识管理的发展及内涵 |
2.3.2 知识转移与隐显性知识获取 |
2.3.3 知识创造及其动态转化过程 |
2.3.4 小结 |
2.4 总体评述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设计思路 |
3.2 研究对象选择 |
3.2.1 定量研究对象 |
3.2.2 定性研究对象 |
3.3 数据收集 |
3.3.1 定量数据收集 |
3.3.2 定性数据收集 |
3.4 数据处理 |
3.4.1 定量数据处理 |
3.4.2 定性数据处理 |
第四章 结构嵌入与CMNEs国际化进入后增长 |
4.1 研究问题的引出 |
4.2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
4.2.1 中国跨国企业进入后增长的协同策略 |
4.2.2 进入后增长的结构嵌入视角 |
4.2.3 结构嵌入与进入后增长的直接作用 |
4.2.4 进入后范围增长对于程度增长的中介作用 |
4.2.5 进入后程度增长对于范围增长的中介作用 |
4.3 研究结果 |
4.3.1 结构嵌入影响进入后增长的假设检验 |
4.3.2 进入后增长间接效应的假设检验 |
4.3.3 事后分析 |
4.4 结论与讨论 |
4.4.1 理论贡献 |
4.4.2 实践启示 |
4.4.3 局限与展望 |
第五章 关系嵌入与CMNEs国际化进入后增长 |
5.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5.2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
5.2.1 CMNEs关系嵌入及其进入后增长 |
5.2.2 CMNEs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获取 |
5.2.3 关系嵌入的直接效应 |
5.2.4 知识获取的中介效应 |
5.2.5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获取中介效应的比较 |
5.3 研究结果 |
5.3.1 关系嵌入影响进入后增长的假设检验 |
5.3.2 补充分析 |
5.4 结论与讨论 |
5.4.1 理论贡献 |
5.4.2 实践启示 |
5.4.3 局限与展望 |
第六章 知识转化视角下CMNEs结构嵌入与关系嵌入互动过程 |
6.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6.2 理论框架 |
6.2.1 CMNEs双元嵌入互动 |
6.2.2 知识创造及其转化过程 |
6.3 案例分析 |
6.3.1 市场聚焦阶段分析(80 年代末~2003 年) |
6.3.2 战略机遇阶段分析(2003~2008 年) |
6.3.3 全面扩张阶段分析(2009 年至今) |
6.3.4 社会嵌入与知识转换阶段特征变化总览 |
6.4 案例发现 |
6.4.1 结构嵌入带动关系嵌入的互动模式 |
6.4.2 关系嵌入带动结构嵌入的互动模式 |
6.4.3 结构嵌入与关系嵌入相互引致的互动模式 |
6.4.4 跨阶段总结 |
6.5 结论与讨论 |
6.5.1 理论贡献 |
6.5.2 实践启示 |
6.5.3 局限与展望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理论贡献 |
7.2.1 CMNEs国际化进入后增长 |
7.2.2 社会嵌入驱动进入后增长 |
7.2.3 跨国企业组织间知识管理 |
7.3 实践启示 |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附录 |
(3)沈从文创作心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二 沈从文研究现状与拓展之可能性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恋爱作家”的隐衷 |
第一节 “性苦闷”与自卑 |
第二节 “文明及其不满” |
第三节 “女性吉诃德”与“幸福的幻影” |
第二章 身份认同的窘迫心态 |
第一节 “湘西社会的逆子”:向往都市与决然离乡 |
第二节 “乡下人”身份的建构与裂隙 |
第三节 “边缘人”位于“中间的悲哀” |
第三章 文学理想的功利心态 |
第一节 “自明心迹”:追求自我价值 |
第二节 “浪漫主义的物力化” |
第三节 “最后吉诃德”的文学政治幻念 |
第四章 书写形式与心态的游移 |
第一节 抽象书写与虚无 |
第二节 疯癫书写与迷乱 |
第三节 综合书写与困惑 |
第五章 内外交困的文学逆境 |
第一节 “不知向谁呼喊”的压抑 |
第二节 “一切已结束,一切正起始” |
第三节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结语 坚守精神创造性与个体人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CEO领导行为对研发团队效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总体研究框架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领导理论的演化发展脉络 |
2.1.1 西方领导理论的发展历程 |
2.1.2 中国领导理论的本土化研究成果 |
2.2 CEO领导行为的影响效应相关研究 |
2.2.1 CEO领导行为在组织层面的影响效应 |
2.2.2 CEO领导行为在个体层面的影响效应 |
2.2.3 CEO领导行为在团队层面的影响效应 |
2.3 组织创新氛围相关研究 |
2.3.1 组织创新氛围的概念、维度及测量 |
2.3.2 组织创新氛围的前因变量 |
2.3.3 组织创新氛围的结果变量 |
2.3.4 组织创新氛围作为中介变量的作用机制 |
2.4 研发团队效能相关研究 |
2.4.1 团队效能的概念、维度及测量 |
2.4.2 团队效能模型 |
2.4.3 团队效能的前因变量 |
2.5 团队互依性相关研究 |
2.5.1 团队互依性的概念、分类及测量 |
2.5.2 团队互依性的影响效应相关研究 |
2.6 已有研究的不足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
3.1.1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
3.1.2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 |
3.2 社会交换理论 |
3.2.1 社会交换理论的代表性观点 |
3.2.2 三种典型的交换关系 |
3.2.3 社会交换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 |
3.3 社会认知理论 |
3.3.1 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 |
3.3.2 社会认知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CEO领导行为的内容结构研究 |
4.1 CEO领导行为的复杂性假设 |
4.1.1 CEO的定义 |
4.1.2 CEO领导行为的复杂性 |
4.2 CEO领导行为的结构维度探索 |
4.2.1 研究样本 |
4.2.2 研究程序 |
4.2.3 CEO领导行为的结构维度探索结果 |
4.3 CEO领导行为的内容结构预试研究 |
4.3.1 研究目的 |
4.3.2 研究方法 |
4.3.3 预试问卷的编制 |
4.3.4 预试问卷的小样本数据收集与分析 |
4.4 CEO领导行为量表的验证 |
4.4.1 研究被试 |
4.4.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4.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4.4.4 竞争模型比较 |
4.4.5 CEO领导行为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4.5 研究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变量关系假设与理论模型构建 |
5.1 主要概念界定 |
5.1.1 CEO领导行为 |
5.1.2 研发团队 |
5.1.3 研发团队效能 |
5.1.4 组织创新氛围 |
5.1.5 团队互依性 |
5.2 本文理论框架的探索性研究 |
5.2.1 方法与流程 |
5.2.2 结果分析 |
5.3 理论模型构建 |
5.4 研究假设 |
5.4.1 CEO领导行为对研发团队效能的影响 |
5.4.2 CEO领导行为对组织创新氛围的影响 |
5.4.3 组织创新氛围对研发团队效能的影响 |
5.4.4 组织创新氛围的中介作用 |
5.4.5 团队互依性的调节作用 |
5.4.6 研究假设汇总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问卷设计及小样本预测试 |
6.1 问卷设计 |
6.1.1 问卷设计的原则 |
6.1.2 量表确定 |
6.2 小样本预测试 |
6.2.1 小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6.2.2 题项分析 |
6.2.3 信度分析 |
6.2.4 探索性因子分析 |
6.3 大样本问卷的最终确定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大样本调查及假设检验 |
7.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7.1.1 调查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7.1.2 测量条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7.2 信度检验 |
7.3 效度检验 |
7.3.1 内容效度检验 |
7.3.2 结构效度检验 |
7.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7.5 假设检验 |
7.5.1 跨层次检验适合性分析 |
7.5.2 阶层线性模型简介 |
7.5.3 零模型检验 |
7.5.4 相关分析 |
7.5.5 CEO领导行为对研发团队效能的跨层次直接效应检验 |
7.5.6 CEO领导行为对组织创新氛围的直接效应检验 |
7.5.7 组织创新氛围对研发团队效能的跨层次直接效应检验 |
7.5.8 组织创新氛围的跨层次中介效应检验 |
7.5.9 团队互依性的跨层次调节效应检验 |
7.6 研究结果与讨论 |
7.6.1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
7.6.2 研究结果讨论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管理建议 |
8.2.1 关于CEO领导力提升的建议 |
8.2.2 关于营造组织创新氛围的建议 |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6)性叙事文学中性权力叙事的三类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意义及目的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性暴力叙事模式 |
(一)《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的性暴力叙事 |
(二)《游击队员》中的性暴力叙事 |
二、性压抑叙事模式 |
(一)《儿子与情人》中的性压抑叙事 |
(二)《钢琴教师》中的性压抑叙事 |
(三)《后悔录》中的性压抑叙事 |
三、性逆转叙事模式 |
(一)《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性逆转叙事 |
(二)《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性逆转叙事 |
(三)《洛丽塔》中的性逆转叙事 |
(四)《卡门》中的性逆转叙事 |
(五)《黄金时代》中性逆转叙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基于CCL语料库的“连…也…”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连.也.”结构内“连”“也”后接成分的构成分析 |
一、“连”的后接成分 |
二、“也”的后接成分 |
三、小结 |
第二章 “连”“也”后接成分的语法关系分析 |
一、“连”后体词性成分与“也”后接成分的关系 |
二、“连”后谓词性成分与“也”后接成分的关系 |
三、小结 |
第三章 “连…也…”结构的句法功能分析 |
一、 “连…也…”结构的成句情况 |
二、“连…也…”小句的情况分析 |
三、小结 |
第四章 “连…也…”结构的认知分析 |
一、“连”的词性与原型范畴理论 |
二、“连…也”结构与全量肯定否定规律 |
三、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8)品牌共创如何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 ——基于共创观察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流程、方法及概念界定 |
一、研究流程 |
二、研究方法 |
三、概念说明 |
第二章 主要文献回顾 |
第一节 有关共创的研究 |
一、顾客角色的变化 |
二、服务主导逻辑 |
三、品牌管理逻辑的演化 |
四、共创的涵义 |
五、共创的主要素 |
六、共创的内容和形式 |
七、共创的影响效应 |
八、其他关于共创的研究 |
第二节 主要变量的相关研究 |
一、有关购买意愿的研究 |
二、有关产品创新感知的研究 |
第三节 文献评述和本研究重点 |
一、文献评述 |
二、本研究重点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信号理论 |
第二节 社会影响理论 |
第三节 社会认同理论 |
第四节 平衡理论 |
第四章 “消费者选择”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1) |
第一节 模型构建与假设发展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问卷设计 |
三、数据分析方法及工具 |
第三节 预测试 |
一、预测试一 |
二、预测试二 |
第四节 正式研究 |
一、数据收集 |
二、数据分析(T恤) |
三、数据分析(家具) |
四、数据分析(自行车) |
五、结果与讨论 |
第五章 “消费者设计”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2) |
第一节 模型构建与假设发展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焦点小组访谈 |
二、问卷调查 |
第三节 预测试 |
一、目的 |
二、操作方式 |
三、数据分析 |
第四节 正式研究 |
一、数据收集 |
二、数据分析(T恤) |
三、数据分析(家具) |
四、数据分析(自行车) |
五、结果与讨论 |
第六章 研究总结 |
第一节 研究结论和理论贡献 |
第二节 管理借鉴 |
第三节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9)刘禹锡大和京官时期的诗歌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大和——中唐诗坛向晚唐诗坛的过渡 |
第一节 政治事件与士人心态 |
第二节 创作群体与诗风走向 |
第三节 吏隐群体化——“刘白诗人群”的创作 |
第二章 刘禹锡大和京官时期的诗歌创作 |
第一节 大量创作的唱和诗 |
第二节 明朗清丽的集贤院诗 |
第三节 饱含感慨的宫廷乐人诗 |
第四节 《再游玄都观绝句》再解读 |
第三章 刘禹锡大和京官时期的创作心态 |
第一节 物是人非的现实感慨 |
第二节 “兼济”热情向“独善”意识的过渡 |
第三节 交游范围的扩大引发诗情 |
第四章 刘禹锡在大和年间的文坛地位及其影响力 |
第一节 文坛上的“刘白”齐名 |
第二节 刘禹锡怀古咏史诗对于晚唐诗坛的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10)BMW中国市场营销策略及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 |
1.1.1 国内汽车市场的发展进程 |
1.1.2 国内汽车厂商产品生产与销售模式 |
1.1.3 未来汽车市场集中度与汽车厂商的市场风险 |
1.2 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国外研究现状 |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2 国内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2 本文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市场营销基本内涵与汽车营销界定 |
2.2 STP细分—目标—定位之经典营销理论 |
2.3 营销风险以及关于营销风险管理的理论 |
2.3.1 营销风险以及营销风险管理的内涵 |
2.3.2 营销风险管理过程 |
第3章 BMW中国市场营销环境与目标市场分析 |
3.1 BMW中国市场发展现状与营销中的问题 |
3.2 BMW中国市场的营销环境分析 |
3.2.1 BMW中国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 |
3.2.2 BMW中国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 |
3.3 BMW中国市场的目标市场分析 |
3.3.1 BMW中国市场细分 |
3.3.2 BMW中国的目标市场选择 |
3.3.3 BMW中国的市场定位 |
3.3.4 BMW在中国市场的营销定位 |
第4章 BMW中国市场营销的策略分析 |
4.1 BMW中国市场营销的产品策略 |
4.1.1 BMW中国市场营销的产品组合策略 |
4.1.2 BMW产品寿命周期各阶段营销策略 |
4.2 BMW中国市场营销的促销策略 |
4.2.1 BMW中国市场营销的促销策略内容 |
4.2.2 BMW中国市场营销的促销策略方式 |
4.3 BMW中国市场营销的价格渠道品牌组合 |
4.3.1 BMW中国市场营销的高调价格策略 |
4.3.2 BMW中国市场营销的渠道策略 |
4.3.3 BMW中国市场的品牌营销策略 |
第5章 BMW中国市场营销策略风险管理 |
5.1 BMW中国市场营销策略风险来源 |
5.1.1 主观原因所产生的营销风险 |
5.1.2 客观原因所产生的营销风险 |
5.2 BMW市场营销策略的风险类别 |
5.2.1 BMW中国的宏观环境风险 |
5.2.2 BMW中国的市场选择风险 |
5.2.3 BMW中国的营销策略风险 |
5.2.4 BMW中国的竞争风险 |
5.2.5 BMW中国市场营销策略风险识别汇总 |
5.3 BMW中国营销策略风险控制 |
5.3.1 确立宝马的风险预警机制 |
5.3.2 形成宝马企业风险衡量系统 |
5.3.3 定期进行宝马市场营销风险审计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四、2004的期待:标致407(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1902-1917)白话翻译小说语言特征研究[D]. 田耀收.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2]社会嵌入影响CMNEs进入后增长研究 ——基于组织间知识视角[D]. 史轩亚.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沈从文创作心态研究[D]. 高爽. 山东大学, 2020(10)
-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5]CEO领导行为对研发团队效能的影响研究[D]. 刘妤慧. 辽宁大学, 2020(01)
- [6]性叙事文学中性权力叙事的三类模式[D]. 王擎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基于CCL语料库的“连…也…”结构研究[D]. 张元博.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品牌共创如何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 ——基于共创观察者的研究[D]. 杨建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9]刘禹锡大和京官时期的诗歌创作研究[D]. 周莹莹. 暨南大学, 2019(02)
- [10]BMW中国市场营销策略及风险研究[D]. 王莹.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