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波高温治疗不能手术食管癌362例疗效(论文文献综述)
李黎波,李文敏,项蕾红,秦中平,王洛伟,林尽染,马英,罗荣城,黄正[1](2012)在《光动力疗法在中国的应用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动力疗法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或称靶向性的药械联用技术。我国开展光动力疗法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已有逾三十年的历史,收治了大量病种和病例。本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得到1980~2012年期间有关光动力疗法治疗肿瘤和非肿瘤疾病的临床文献六百余篇,通过对所报道的疾病类型、治疗病例数、光敏剂和光源、随访时间、疗效和安全性等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以期全面和客观地分析和总结各类临床资料,了解我国光动力疗法在治疗肿瘤和非肿瘤疾病的历史和现状,探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为医护人员提供一篇有指导意义的涉及各科疾病光动力疗法诊治应用情况的参考文献。
梁洪亮[2](2007)在《食管癌内镜下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特征改变的相关性研究(附291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食管癌内镜下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特征改变的相关性,以提高病检阳性率及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方法:随机抽取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2000年11月-2005年11月之间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食管癌29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食管癌患者患病率男高于女,男女比为7.08:1,以进行性吞咽困难、咽下疼痛为主要症状,病程以3~6个月居多。食管癌好发部位依次为:食管中段>食管下段>食管上段;病理组织学分型以低分化鳞癌、中分化鳞癌为主,内镜下以肿块浸润型为主。上段及中段鳞癌的发生率高于腺癌,二者比较差异显着(P<0.01),肿块浸润型、肿块型、溃疡浸润型及周围缩窄型中,鳞癌发生率高于腺癌,二者比较差异显着(P<0.01),腺癌多见于溃疡型食管癌。结论:食管癌的内镜下表现有多样性,通过内镜直视下观察食管粘膜表现特点同时进行病理取材,是诊断食管癌的一种有效方法。.粘膜色素染色可清楚显示病变范围,增强病变粘膜与正常粘膜的对比度,对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有重要意义。食管癌好发部位依次为:食管中段>食管下段>食管上段,食管上段及中段以鳞癌多见,下段腺癌发生率明显高于上段及中段。肿块浸润型、肿块型、溃疡浸润型及周围缩窄型中,鳞癌发生率高于腺癌,而腺癌以溃疡型多见,提示食管癌镜下表现形式与病理组织学改变具有相关性。
陆华生,钱俊波,王亚明,陈天敏[3](2001)在《微波高温治疗不能手术食管癌362例疗效》文中研究指明
唐军凯,谢昆岭,姜平[4](1997)在《我国应用物理因子治疗肿瘤的回顾》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应用物理因子治疗肿瘤的回顾唐军凯,谢昆岭,姜平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是当今世界危及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其治疗是多年来各国医学专家为之奋斗的目标。仅对近十多年来国内应用物理因子治疗肿瘤作一回顾。资料来源为《物理医学与康复中文文献索引(1982~1...
李征[5](2018)在《癌因性疲乏机制探讨及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的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中心(NCCN)在2000年将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定义为由癌症或癌症治疗引起的、能扰乱机体正常功能的、非同寻常的、持久疲乏的主观感觉,这种疲乏与近期体力活动不成比例,具有持续性的特点。神经内分泌是人体的能量调节的核心系统,为深入探讨CRF的机制,必须首先确定CRF与神经内分泌的生物相关性。癌因性疲乏(CRF)概念的引入,有利于引导人们重视癌症及癌症治疗对人体正常机能的整体影响,符合现代整体观的医学模式。治疗CRF本质上就是更加科学全面的治疗因癌症失去健康的患者,从根本上以患者整体的概念取代单一的癌症作为肿瘤患者治疗的最高目标。CRF的科学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核心原则,即在消除肿瘤或减轻肿瘤负荷的同时,应兼顾人体正常机能的运转,扶正与祛邪之间相辅相成。从CRF的核心治疗原则出发,热学疗法以其独特的优势脱颖而出,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特色治疗手段之一。本研究首次以CRF概念为引导,结合热学疗法扶正祛邪的抗癌特色探索了肿瘤治疗中以人为本取代以病为本的临床实践路径,完成了在CRF概念引导下基于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的相对完善的系统理论构建。第一部分:癌因性疲乏机制探讨目的:初步探讨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与神经内分泌的相关性,为CRF生物学机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康复期肺癌患者进行研究,设置疲乏组及非疲乏对照组。利用多维疲乏症状量表-简化版(multidimensional fatigue symptom inventory-short form,MFSI-SF)和疲劳症状量表(fatigue symptom inventory,FSI)对所有患者进行调查,评估患者的CRF状况。采集所有纳入患者的清晨8:00静脉血,以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皮质醇激素、血清甲状腺激素(T3,T4,FT3,F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浓度;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浓度。应用SPSS软件19.0版对所得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59例康复期肺癌患者,按照患者的CRF情况分为疲乏组(39例)和非疲乏组(20例)两组。疲乏组的血清皮质醇激素及血清甲状腺激素(T3,T4,FT3,FT4)浓度均低于非疲乏组,疲乏组的血清ACTH浓度高于非疲乏组,且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SH浓度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疲乏组患者的MFSI-SF评分与血清皮质醇及甲状腺激素浓度均呈负相关(r=-0.820,-0.893,-0.797,-0.717,-0.855;P<0.05);疲乏组患者的FSI评分与血清中所测得的皮质醇激素浓度及甲状腺激素浓度均呈负相关(r=-0.778,-0.772,-0.659,-0.661,-0.653;P<0.05);疲乏组患者的MFSI-SF评分、FSI评分与血清ACTH浓度均呈正相关(r=0.813,0.629;P<0.05)。结论:康复期肺癌患者的CRF与肾上腺轴及甲状腺轴的神经内分泌相关。疲乏患者的皮质醇及甲状腺激素的水平显着低于非疲乏患者,且其在血清中的浓度会影响患者CRF的程度。癌症损害对患者神经内分泌的负反馈调节系统有较为复杂的影响,在本研究中,疲乏患者血清中皮质醇的促激素ACTH水平升高,而甲状腺激素的促激素TSH的血清浓度则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第二部分:热疗治疗癌因性疲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目的:基础实验通过热疗对放化疗的抗癌增敏效果的研究,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临床研究通过CRF评分变化直接评估热疗治疗CRF的临床效果,并通过常用具体临床指标的分析,深入探讨热疗治疗CRF的临床机制。方法:将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常规传代培养于RPMI-1640培养液中,所有实验步骤均选用对数生长期细胞。设置化疗组及放疗组为对照组,同时设置单纯培养组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包括热化联合组、热放联合组,热化联合组及热放联合组又分别设置41℃及43℃两个不同的温度组,共为7组。各组干预完成后37℃继续培养48h,然后以台盼蓝拒染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增殖抑制率、碘化丙啶(PI)染色法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实验重复3次。应用19.0版SPSS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分析。选取非小细胞肺癌(NSCLC)CRF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分为热疗联合组及同步放化疗对照组,热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同步热疗。利用MFSI-SF和FSI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CRF程度进行评估。按WHO标准评估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部分缓解率(PR)、稳定率(SD)、进展率(PD)及总有效率的数据,详细观测并记录治疗后的毒副反应,选取主要的毒副反应指标进行组间对比分析。采用免疫荧光法及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外周血治疗前后的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率及CD4+/CD8+的分布比例,对比免疫功能变化。应用SPSS软件19.0版对所得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基础实验中热化联合组的癌细胞存活率显着低于单纯化疗组,热放联合组的癌细胞存活率显着低于单纯放疗组;热化联合组的癌细胞增殖抑制率及凋亡率均显着高于单纯化疗组,热放联合组的癌细胞增殖抑制率及凋亡率均显着高于单纯放疗组;这些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研究最终纳入CRF肺癌患者共107例,计算机随机分为热疗联合组(52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对照组2例患者因毒副反应过重中途退出,热疗联合组和对照组最终纳入分析的患者分别为52例和53例。热疗联合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CRF程度应用MFSI-SF与FSI两种评分系统显示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疗联合组MFSI-SF评分与FSI评分在治疗后降低,与治疗前的CRF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FSI-SF评分与FSI评分在治疗后升高,与治疗前的CRF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FSI-SF评分与FSI评分系统中,热疗联合组治疗后的CRF评分均显着低于同步放化疗组治疗后的CRF评分(P<0.05)。热疗联合组与对照组的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疗联合组患者的部分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同步放化疗对照组(P<0.05)。热疗联合组的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及肝肾损伤的中重度毒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疗联合组的CD3+、CD4+及NK等淋巴细胞及CD4+/CD8+的分布比例在治疗后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CD8+细胞无显着差别(P>0.05)。结论:基础实验从细胞水平证实了热疗对放化疗的抗癌增敏作用。临床研究表明热疗治疗CRF安全有效,能显着改善CRF肺癌患者的疲乏程度。热疗协同放化疗提高抗癌有效性,是热疗治疗CRF祛邪途径的具体临床机制;热疗有利于降低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并改善患者的抗肿瘤免疫机能,是热疗治疗CRF扶正途径的具体临床机制。治疗CRF本质上就是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治疗因癌症失去健康的患者,从根本上以患者整体的概念取代单一的癌症作为肿瘤患者治疗的最高目标。因本章样本量相对较小,本文第三章采用了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综合了高质量的大样本数据来完成第二章的理论验证。第三部分:肿瘤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的系统研究目的:CRF治疗就是从根本上追求更好更科学的抗癌治疗方案。以CRF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为出发点,以热学疗法为研究核心,系统评价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与单独常规疗法比较治疗肺癌、食管癌、直肠癌、胃癌及肝癌共5大类肿瘤的祛邪及扶正的具体临床指标。探讨热学疗法的临床应用价值,为热学疗法治疗肿瘤及CRF的临床实践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首先确定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并通过预检索制定科学的检索策略。检索源包括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共8个数据库,Google Scholar、Medical Matrix等互联网资源,以及相关的重要书籍等纸质版资源。以保证查全率从而避免漏检重要文献为主要原则,常规检索与追溯参考文献的方式同时进行,收集所有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独常规疗法治疗五类肿瘤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充分应用EndNote及Excel软件,按照研究计划书执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参照Cochrane标准对所有纳入分析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并选用恰当的统计方法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软件5.3版实施Meta分析。所有的方法步骤按照整体的技术路线进行。结果:检索完成后获得文献总量9098篇,通过逐层筛选,最终纳入216个RCT,其中英文文献共计32篇。最终纳入的32篇英文文献全部被SCI收录,分别来自于日本、中国、德国、韩国、荷兰、乌克兰、美国、俄国、希腊、丹麦以及意大利等11个不同的国家。所有研究共计纳入16069例癌症患者,其中热学疗法联合组共8037例患者,常规疗法对照组共8032例患者。(1)肺癌最终纳入47篇RCT,共纳入3083名患者,其中联合组1551例,对照组153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单独常规疗法相比,联合温热疗法有利于提高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近期疗效。(2)与单独常规疗法相比,联合温热疗法临床安全性良好,且有利于降低部分毒副反应的发生率。(2)食管癌最终纳入46篇RCT,共纳入3508名患者,其中联合组1771例,对照组173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单独常规疗法相比,联合温热疗法有利于提高食管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近期疗效。(2)与单独常规疗法相比,联合温热疗法临床安全性良好,且有利于降低部分毒副反应的发生率。(3)直肠癌最终纳入35篇RCT,共纳入2415名患者,其中联合组1196例,对照组121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单独常规疗法相比,联合温热疗法有利于提高直肠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近期疗效。(2)与单独常规疗法相比,联合温热疗法临床安全性良好,且有利于降低部分毒副反应的发生率。(4)胃癌最终纳入34篇RCT,共纳入3018名患者,其中联合组1546例,对照组147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单独化疗相比,联合温热疗法有利于提高胃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近期疗效。(2)与单独化疗相比,联合温热疗法临床安全性良好,且有利于降低部分毒副反应的发生率。(5)肝癌最终纳入54篇RCT,共纳入4045名患者,其中联合组1973例,对照组207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单独TACE相比,联合热学疗法有利于提高肝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近期疗效。(2)与单独TACE相比,联合热学疗法临床安全性良好,且有利于降低部分毒副反应的发生率。结论:与单独常规疗法治疗五类肿瘤相比,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能显着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近期疗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并有利于降低部分常规疗法引起的毒副反应。治疗CRF要求以患者整体的概念取代单一的癌症作为肿瘤患者治疗的最高目标,因而需要同时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CRF的角度考虑,热学疗法在提高肿瘤治疗有效性的同时能降低常规疗法对肿瘤患者的伤害,同时提高了综合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而有利于从整体上改善患者的CRF的程度。热学疗法的临床效果依赖于热疗技术的成长,本研究为肿瘤热学疗法的实践及热疗技术开发提供了较为系统的临床参考证据。
张丹[6](2018)在《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剂治疗消化系统肿瘤临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居我国各系统肿瘤发病之首。其中,食管癌、胃癌、肝癌和肠癌合计占恶性肿瘤前十位死亡总数的构成比达40.75%。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已在临床危急重症领域广泛应用,具有作用迅速、生物应用度高等特点;值得注意的是,中药注射剂在治疗肿瘤类疾病方面亦具有独特的优势,在辅助放化疗治疗的同时发挥着抗癌减毒的重要作用。但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中药注射剂品种繁多、功能多元等情况,且现尚缺乏不同品种中药注射剂之间直接对比的临床试验或相关研究。故而,常出现医务工作者无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选择出中药注射剂的优势品种。鉴于此,探索新的研究方法以综合评价不同品种中药注射剂在治疗消化系统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临床价值。正基于此,本研究以胃癌、食管癌、肝癌、肠癌、胰腺癌为切入点,应用网状Meta分析等方法,全面开展中药注射剂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横向综合评价,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研究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中药注射剂在治疗不同消化系统肿瘤(胃癌、食管癌、肝癌、肠癌、胰腺癌)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1.网状Meta分析对国内外中、英文数据库进行全面、系统的检索,收集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采用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基于贝叶斯理论,运用WinBUGS软件对提取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同时运用Stata软件对分析所得结果进行可视化,绘制网状关系图、曲线下面积概率排序图、漏斗图及聚类分析图等,预测治疗措施疗效及安全性的排序,以甄别中药注射剂在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方面的优势品种。2.文献研究法采用文献研究及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国内外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整合与统计分析,包括对中药注射剂的成份、功效、主治和对已发表的中药注射剂在肿瘤治疗方面的系统评价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中药注射剂治疗胃癌的研究结果对于中药注射剂联合FOLFOX化疗方案治疗胃癌,共检索到2316篇文献,经筛查后,最终纳入15种中药注射剂,81个RCTs,共5978例患者,其中试验组3049例,对照组2929例。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在临床疗效方面,FOLFOX化疗方案基础上联用参芪扶正、复方苦参、华蟾素、黄芪、康艾、香菇多糖注射液与仅用FOLFOX相比,可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在生存质量方面,FOLFOX化疗方案上联用艾迪、参芪扶正、复方苦参、华蟾素、黄芪多糖、康艾、人参多糖、香菇多糖、消癌平、参麦注射液与仅用FOLFOX相比,可以显着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质量,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在不良反应方面,FOLFOX化疗方案基础上联用艾迪、参芪扶正、复方苦参、华蟾素、黄芪多糖、康艾、香菇多糖与仅用FOLFOX相比,可以降低胃癌患者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FOLFOX化疗方案基础上联用艾迪、斑蝥维生素B6、参麦、参芪扶正、得力生、复方苦参、华蟾素、黄芪多糖、康艾、胎盘多肽、香菇多糖与仅用FOLFOX相比,可以降低胃癌患者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FOLFOX化疗方案基础上联用艾迪、参芪扶正、复方苦参、康艾与仅用FOLFOX相比,可以降低胃癌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中药注射剂联合XELOX化疗方案治疗胃癌,共检索到2316篇文献,经筛查后,最终纳入13种中药注射剂,26个RCTs,共2154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XELOX化疗方案上联用中药注射剂不能显着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XELOX化疗方案上联用参芪扶正、华蟾素、康艾、鸦胆子油乳、艾迪可以显着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质量,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方面,XELOX化疗方案联用复方苦参、香菇多糖、消癌平可以降低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ELOX化疗方案联用斑蝥酸钠维生素B6、参芪扶正、康艾、香菇多糖,可以降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药注射剂治疗食管癌的研究结果对于中药注射液联合放疗(RT)方案治疗食管癌,共检索到697篇文献,经筛查后,最终纳入12种中药注射剂,55个RCTs,共4114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艾迪+RT、斑蝥酸钠维生素B6+RT、复方苦参+RT、华蟾素+RT、黄芪多糖+RT、康艾+RT、榄香烯乳+RT与仅用放疗相比,可以显着提高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生存质量方面,艾迪+RT、复方苦参+RT、黄芪多糖+RT、康艾+RT、香菇多糖+RT、鸦胆子油乳+RT与仅用放疗相比,可以显着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质量,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白细胞减少方面,艾迪+RT、参芪扶正+RT、复方苦参+RT、康艾+RT、香菇多糖+RT、鸦胆子油乳+RT与仅用放疗相比,可以显着缓解患者白细胞减少的情况。在放射性食管炎方面,艾迪+RT、复方苦参+RT、黄芪多糖+RT、鸦胆子油乳+RT与仅用放疗相比,可以显着减少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中药注射液联合化疗(CT)治疗食管癌,共检索到697篇文献,经筛查后,最终纳入8种中药注射剂,共计29个RCTs,共1967例患者,均为已发表的中文文献。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复方苦参+CT、华蟾素+CT与仅用化疗相比,可以显着提高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生存质量方面,艾迪+CT、参芪扶正+CT、复方苦参+CT、参附+CT与仅用化疗相比,可以显着提高食管癌患者的生存质量,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白细胞减少方面,艾迪+CT、参附+CT、参芪扶正+CT、复方苦参+RT、消癌平+CT与仅用化疗相比与仅用放疗相比,可以显着缓解食管癌患者白细胞减少的情况。(3)中药注射剂治疗肝癌的研究结果对于中药注射剂联合肝动脉栓塞(TACE)化疗治疗肝癌,共检索到2041篇文献,经筛查后,最终纳入13种中药注射剂,105个RCTs,共7683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在生存率方面,在TACE基础上联用鸦胆子油乳、华蟾素、艾迪与单纯使用TACE相比,可以提高肝癌患者的1年生存率;在TACE基础上联用康莱特、参麦、华蟾素、艾迪与单纯使用TACE相比,可以提高肝癌患者的2年生存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在TACE基础上联用复方苦参、鸦胆子油乳、艾迪、康莱特、康艾、华蟾素、黄芪多糖与仅用TACE相比,可以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在TACE基础上联用艾迪、复方苦参、鸦胆子油乳、消癌平、康莱特、参麦、参芪扶正、康艾、得力生、华蟾素、黄芪多糖较仅用TACE而言,可以显着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在不良反应方面,TACE基础上联用艾迪、鸦胆子油乳、康莱特、参麦、康艾与仅用TACE相比,可以降低肝癌患者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在TACE基础上联用艾迪、复方苦参、参麦与仅用TACE相比,可以降低肝癌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中药注射剂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结果对于中药注射剂联合FOLFOX化疗方案治疗结直肠癌,共检索到820篇文献,经筛查后,最终纳入12种中药注射剂,60个RCTs,共4849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疗效方面,得力生注射液联合FOLFOX化疗方案、康莱特注射液联合FOLFOX化疗方案、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FOLFOX化疗方案、艾迪注射液联合FOLFOX化疗方案优于仅用FOLFOX化疗方案;在生存质量改善方面,得力生注射液联合FOLFOX化疗方案、消癌平注射液联合FOLFOX化疗方案、香菇多糖注射液联合FOLFOX化疗方案、康艾注射液联合FOLFOX化疗方案、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FOLFOX化疗方案、艾迪注射液联合FOLFOX化疗方案均优于仅用FOLFOX化疗方案。(5)中药注射剂治疗胰腺癌的研究结果对于中药注射剂辅助化疗治疗胰腺癌,共检索到278篇文献,经筛查后,最终纳入9种中药注射剂,22个RCTs,共1329例患者,其中试验组675例,对照组654例。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康莱特注射液联合化疗在生存质量改善方面的疗效均优于仅用化疗。在降低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方面,艾迪联合化疗优于仅用化疗。而在化疗基础上联用中药注射剂不能显着提高临床疗效及降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研究结论中药注射剂联合化疗或放疗在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方面不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而且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缓解化疗或放疗引起的不良反应。网状Meta分析结果提示,①就中药注射液联合FOLFOX化疗方案治疗胃癌而言,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与改善生存质量方面,黄芪多糖联合FOLFOX化疗、康艾注射液联合FOLFOX化疗较其他中药注射剂更具优势;在缓解不良反应方面,黄芪多糖联合FOLFOX化疗、斑蝥酸钠维生素B6联合FOLFOX化疗较其他中药注射剂更具优势;此外,在中药注射液联合XELOX化疗方案在治疗胃癌方面,鸦胆子油乳与复方苦参较其他中药注射剂就提高临床总有效率与改善生存质量指标上更具优势,香菇多糖就缓解不良反应指标方面较其他中药注射剂更具优势。②在提高食管癌患者生存率方面,华蟾素、康艾注射液联合放疗在综合排序中占优势;复方苦参注射液联用放疗在临床总有效率与生存质量改善的综合排序中占优势。同样的,在中药注射剂联合化疗治疗食管癌的研究中,复方苦参注射液联用化疗在临床总有效率与生存质量改善的综合排序中占优势;而且,复方苦参联合化疗在缓解白细胞减少与胃肠道反应方面也占优势。③在中药注射剂联合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的研究中,相比其他中药注射液的聚类分析结果,鸦胆子油乳、华蟾素联合TACE在生存率的综合排序中占优势;康莱特、黄芪多糖联合TACE在临床总有效率与生存质量改善的综合排序中占优势;参麦联合TACE在不良反应的综合排序中占优势。④相比其他中药注射液的聚类分析结果,消癌平注射液辅助FOLFOX化疗方案治疗结直肠癌在临床疗效与生存质量改善的综合排序中占优势。⑤在中药注射剂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的研究中,复方苦参、康艾、康莱特注射液联用化疗可以显着改善胰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此外,在化疗基础上联合使用艾迪注射液可以降低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
刘传佳[7](2018)在《肝动脉化疗栓塞序贯与同步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大肝癌及巨大肝癌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单一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TACE同步和序贯联合微波消融术(Microwave ablation,MWA)治疗原发性大肝癌及巨大肝癌的临床对比试验研究,探讨介入综合治疗原发性大肝癌及巨大肝癌的理论依据和最佳方案,比较和分析TACE同步或序贯联合MWA治疗大肝癌及巨大肝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自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介入诊疗科就诊并进行相关治疗的原发性大肝癌及巨大肝癌患者150例,分为对照组、序贯组和同步组,每组50例,三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对照组采用单一TACE治疗,序贯组采用TACE治疗后1—2周行MWA治疗,同步组采用MWA治疗后立即行TACE治疗。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7天和术后1个月检查肝肾功能、甲胎蛋白和血常规,对肝功能和甲胎蛋白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疗效。微波消融术后3—7天平扫上腹部CT,对消融范围和并发症进行评估;第一次治疗后6—8周行上腹部增强CT或MRI,并与术前对比,观测肿瘤体积变化、动脉期强化程度及碘油沉积情况,按照肝癌疗效评估的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近期疗效评估,达到完全缓解则暂不需再次治疗,延长复查和治疗间隔时间至3个月,未达到完全缓解再次给予单一 TACE治疗、TACE+MWA序贯联合治疗或MWA+TACE同步联合治疗。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的无疾病进展率和生存率。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生存期及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三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为100%。(1)安全性:三组患者均能耐受手术,部分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发热、恶心、呕吐和便秘,其中对照组和序贯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及发热症状者多于同步组,而序贯组和同步组腹痛患者多于对照组,对照组便秘患者多于序贯组和同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30天内均无手术相关因素致死病例。(2)介入治疗次数、间隔及碘化油用量:序贯组和同步组患者平均治疗次数均少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和同步组之间无明显差别;对照组间隔时间较序贯组和同步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和同步组比较无明显差别;对照组和序贯组的碘化油用量均高于同步组,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序贯组无明显差别。(3)肿瘤客观缓解率:各组患者术后6—8周行上腹部增强CT或MRI检查,根据mRECIST标准与术前影像学结果对比,序贯组和同步组的客观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序贯组与同步组的客观缓解率无差别。(4)AFP值的变化:三组病例术前AFP值两两比较无差别;三组患者后1个月的AFP值较术前均下降,序贯组和同步组术后1个月的AFP值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序贯组与同步组术后1个月的AFP值比较无差别。(5)实验室检查:三组术后1周转氨酶较术前有明显升高,但同步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和序贯组,术后1个月转氨酶下降或达到正常值,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后1周总胆红素有增长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一个月减低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后1周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术前有所升高,术后1月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肾功能变化无统计学意义。(6)无疾病进展率及生存率:序贯组和同步组的平均生存期及中位生存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序贯组与同步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序贯组和同步组的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的生存率和无疾病进展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步组与序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7)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ECOG评分、门脉癌栓、肿瘤大小、肿瘤缓解率与预后有相关性(P<0.05,表11);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ECOG评分、AFP降幅、治疗方案和肿瘤有效缓解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TACE+MWA序贯联合和MWA+TACE同步联合治疗大肝癌及巨大肝癌,相对于单一 TACE治疗,均明显提高了肿瘤坏死率,降低了 AFP值,有效的控制了肿瘤进展,从而延长了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和平均生存期,提高了无疾病进展率和生存率。实验证明,两种联合方案除术后疼痛并发症的发生几率略高于单一TACE治疗外,其具有治疗间隔更长、治疗次数更少、优势互补、安全性高和疗效确切的特点,对于提高大肝癌及巨大肝癌患者的远期预后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开展和应用。2、TACE+MWA序贯联合与MWA+TACE同步联合相比,虽然两种联合治疗方案在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上并无明显差别,但是,同步治疗方案中碘化油和化疗药物的用量低于序贯治疗和单一TACE治疗,术后发热、恶心呕吐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治疗造成的肝损害程度均低于序贯治疗和单一TACE治疗。同时,同步治疗方案能够扩大适应证范围并及时处理MWA所致的出血、动—静脉瘘等并发症,因此,MWA+TACE同步联合治疗大肝癌及巨大肝癌更具优势。
马彬[8](2013)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其科技论文数量亦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才是重点。临床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与报告等各环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各因素以及与国外研究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以促进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和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研究现状、与国外同类研究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环节、要点和问题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与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2.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在论文发表阶段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为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今后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研究的结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药研究的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和改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其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方法1.基于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回顾性分析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报告质量。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等重点环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3.基于CONSORT清单和STRICTA清单被引入国内的不同时间段,回顾性分析国内针灸RCTs的方法和报告质量是否随着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改善和提高。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采用频数、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进行统计描述,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369篇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研究,突出表现的问题包括:45%的研究文献检索方法不全面甚至不正确(203篇/369篇);97.3%(359篇/369篇)的研究未检索不同发表类型的研究;96.5%(356篇/369篇)的研究未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42%(155篇/369篇)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不具体、甚至存在错误;58.8%(217篇/369篇)的研究未采用双人独立机制对文献和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55%(203篇/369篇)的研究未详细描述文献筛选纳入全过程及排除原因;70.7%(261篇/369篇)的研究数据合并方法不恰当,其方法与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另外,其总体引用率较低,引用率为零的研究占到46.1%(170篇/369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亦较低(49.9%,184篇/369篇)。2.共纳入366篇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其中Chinese SRs共88篇,Other SRs共226篇,Ccohrane SRs共52篇。3种不同类型SRs研究在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中符合率大于8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Chinses SRs).vs73%(Other SRs).vs91%(Ccohrane SRs)和59%(Chinses SRs).vs74%(Other SRs).vs78%(Ccohrane SRs),其中Chinses SRs在两个清单中的符合率均最低。Chinese SRs与Other SRs和Cochrane SRs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发表类型文献的纳入(2%.vs91%.vs100%)、广泛而全面的检索(40%.vs87%.vs100%)、相关利益冲突的说明(0%.vs61%.vs100%)、证据综合结果(23%.vs99%.vs96%)和计划书和注册信息(0%.vs4%.vs100%)等方面。此外,Chinese SRs, Other SRs和Cochrane SRs中被引次数为零的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53%.vs26%.vs40%,由临床医生完成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27%.vs63%.vs54%,进行更新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0%.vs3%.vs92%,可见Chinese SRs的被引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方面亦最低。3.共纳入1978篇国内针灸RCTs研究,1996年之前发表的为144篇其中针刺RCTs为122篇;1997年-2003年间发表为353篇,其中针刺RCTs为312篇;2004年-2012年间发表为1481篇,其中针刺RCTs为1301篇。虽然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刺RCTs在STRICTA清单各条目上的符合率均略有提高,但其实际比例依然很低,包括①针刺治疗的具体类型(6.6%.vs9.9%.vs12.7%);②针刺治疗的理由和依据(0%.vs0.3%.vs1.0%);③每位受试对象每个治疗单元所用针的数目(0%.vs0.3%.vs0.2%);④对针刺组施加的其他干预措施描述(19.7%.vs30.1%.vs33.7%);⑤对针灸师资质报告(0%.vs0%.vs0.4%);⑥无研究报告有关对治疗师的操作指导及其给患者的信息和解释等。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灸RCTs在CONSORT清单中符合率大于5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996年).vs8%(1997年-2003年).vs26%(2004年-2012年)。主要问题主要包括:①研究方法阐述过于简单,包括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12.5%.vs24.6%.vs69.7%)、样本量确定依据(0%.vs0%.vs1.2%)等;②随机方法不消楚,包括对产生随机序列的方法报告(1.4%.vs15%.vs26.3%)、隐蔽分组机制(0%.vs1.4%.vs4.9%)和盲法实施(0%.vs5.7%.vs9.1%)等;③结果部分内容描述不清甚至缺少,包括受试者流程(0%.vs11.6%.vs20.6%)、招募受试者时期和随访时间(0%.vs2.1%.vs2.8%)、基线资料的提供(9.0%.vs17.8%.vs34.8%)和结局效应估计值及95%CI的报告(18.1%.vs36%.vs50.7%)等。此外,无任何研究注册及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4.共纳入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其中SCl收录2种,Medline/Embase收录8种,CSCD收录7种,统计源收录46种。仅3种杂志在其“稿约”中提及并要求作者按照CONSORT声明各条目来规范报告RCTs,且给出了具体的版本和网址。此外,仅1种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CONSORT扩展版。无任何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PRISMA、MOOSE、TREND、STARD和STROBE等其他类型研究的报告清单。通过电话和E-mail方式,对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编审人员进行问卷调晒,54种期刊杂志给予回复,反馈率为85.7%,其中编辑为39人(占72.2%)、主编为3人(占5.6%)、编辑部主任为9人(16.7%)、其他人员为3名(占5.6%)。对于CONSORT声明,有8位编辑知道并子解,3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中仅3位编辑表示对投稿的RCTs,该期刊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要求和遵循了CONSORT声明的要求,46%的编辑(2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CONSORT声明。对于PRISMA清单,仅2位编辑知道并了解,7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表示对投稿的SRs/Meta-分析,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未要求和遵循PRISMA清单的要求,65%的编辑(3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PRISMA清单。而对于其他类型临床研究报告清单,无任何人知晓并了解。结论临床研究质量是影响其转化和利用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显示:尽管国内中医药,特别是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题目、摘要、纳入研究的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阐述等方面的符合率较好,但在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文献检索方法不同发表情况的文献的纳入、对发表偏倚的评估、利益冲突的说明、文献筛选流程图的呈现、数据合并的合理性、研究间异质性或偏倚的分析以及对证据综合结果分析的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国内针灸RCTs,尽管2003年之后发表的针刺RCTs的数量是之前所发表总数的3倍多,且各条目的符合率在不同的3个发表年代略有提高,但在多个条目上的实际符合比例上依然非常低,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隐蔽分组的机制和实施、盲法细则、样本量计算依据和资料收集场所和地点等方面,其质量并未随着STRICTA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此外,国内中医药领域期刊“稿约”中对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期刊的编审人员对研究报告的规范、临床研究注册制度等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而且,尽管大部分期刊有意愿在今后进入此类相关报告规范,以提高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质量,但均无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和时间规划。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报告质量:①国内医学期刊尽早在“稿约”中引入这些国际临床研究报告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国内临床研究的报告质量,提升临床研究水平;②从期刊协会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由鼓励和建议投稿作者、期刊编辑在文章投稿、编审和专家评审阶段遵循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过渡到强制执行;③对期刊编审人员开展和加强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更新;④将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由国家授权各地区具备资质的科研单位,对其服务地区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SRs/Meta-分析方法学的培训:⑤在医学在校教育中引入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
李志刚[9](2012)在《培正散结通膈汤联合吉西他滨加顺铂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食管癌在全世界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占第九位,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据统计全世界50%以上的食管癌发生在中国。早期食管癌无明显症状,待症状出现诊断明确,50%以上已有淋巴及远处转移,从而失去了手术的机会,中晚期患者的内科治疗应作为首选。中医药联合化疗可减轻患者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另外有助于减轻化疗的副作用,协助抗肿瘤的效果。目的观察培正散结通膈汤联合吉西他滨加顺铂(以下简称为GP)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其中包括:肿瘤病灶变化、吞咽困难程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讨培正散结通膈汤联合GP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机理及意义。方法实验选取2005至2011年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住院患者54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4例,年龄45-75岁,平均55.5±11.6岁。卡氏评分≥70分,化疗前经检查无化疗禁忌症。完全随机分组,治疗组27例,对照组27例,两组年龄、性别、分期无显着性差异。对照组:吉西他滨(江苏豪森药业有限公司)1000mg/(m.d), ivgtt,第1、8天;顺铂(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75mg/(m2.d),ivgtt,第1天;21天为一个周期。治疗组:化疗的同时口服培正散结通膈汤(组成:太子参30g,黄芪30g,半夏9g,陈皮10g,茯苓30g,全瓜蒌20g,急性子30g,冬凌草40g,莪术12g,三棱12g,半枝莲30g,丹参30g,山楂30g,壁虎10g,三七粉2g(冲),旋复花10g(包煎),代赭石20g。)从每次化疗第1天起开始口服培正散结通膈汤,每日1付,水煎服。直到本周期化疗结束。两组患者均给予保肝、保护胃粘膜、止吐药物等对症处理。结果治疗6个疗程后,肿瘤缓解情况:治疗组有效率为48.1%,对照组有效率为44.4%,两组有效率(CR+PR)通过卡方检验无明显差异,治疗组稳定以上率为88.9%,对照组稳定以上率为66.7%,通过卡方检验,p<0.05,有显着差异。提示治疗组可以有效增加患者收益率。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骨髓抑制、恶心呕吐、便秘、神经感觉障碍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降低,p<0.05,有显着差异。提示加用中药治疗组可有效的控制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的产生。吞咽困难缓解情况:治疗组缓解率(完全+部分)为:88.9%;对照组缓解率(完全+部分)为:62.9%;通过卡方检验p<0.05,有显着差异。提示治疗组对缓解吞咽困难较对照组有更好的作用。结论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培正散结通膈汤联合GP方案有协同作用,它可以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西医治疗食管癌,各有特长,适应症亦有所不同,相互配合,优选治疗方案,可以增强疗效,原则在于合理选择、优势互补。
林铭堉[10](2011)在《《神农本草经》对研发抗肿瘤中药的贡献》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在现代最令人们恐惧且束手无策者,莫过于癌症了,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肿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持续上升,2007年38个中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76.16/10万,恶性肿瘤依然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全世界的专家学者,莫不极力寻找有效的药物。《神农本草经》乃我中华民族现存最古老的医典之一,她反映了东汉以前药物学术经验及其成就。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的四大标志之一。她奠定了中药学基础,中药理论体系便由此发生、发展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对中药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至今仍对中医各二级学科,特别是中医抗肿瘤中药的研发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故期望透过整理《神农本草经》抗肿瘤中药的研究来抛砖引玉,以便利人们对抗肿瘤中药的研发,以减少人类的病痛,在延长人类生命及改善生存质量有所贡献。研究方法:1.选定《神农本草经》版本。目前《神农本草经》版本诸多,经再三比较其内容,本经部份是否完备及编辑方式是否正确,确定以张登本主编之《神农本草经》全注全译为本研究之主要参考本。并简单介绍中医肿瘤学的基本内容,以方便后面《神农本草经》药物分述的开展。2.本文所摘录研究之中药选定是依据:1)《神农本草经》各药原文中载有肿瘤相关病症,如症瘕、积聚、痈疽、肿瘤之中药。2)现代有关肿瘤的书籍:①周岱翰教授主编的《临床中医肿瘤学》,②刘春安、彭明主编的《抗癌中药大词典》,两书中记载与《神农本草经》共同之中药,作为本研究之素材。将选取出的中药按肿瘤常用治疗法则分为六大类。每药按《神农本草经》原文、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化学成分、现代药理、临床研究八个部分,将相关文献中的资料整理归纳陈列,传统论述与现代医学对该药的相关记载,相互对照,作为临床研究治疗之参考。3.尝试归纳《神农本草经》抗肿瘤中药在常见肿瘤治疗中的运用;以及对某些常用、疗效显着的抗肿瘤中药进行深入、详细的介绍,包括详细的抗癌成分、抗癌药理、抗癌临床应用和现代剂型。结果:1.中医肿瘤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肿瘤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的专门学科,其学术内容涵盖肿瘤的病因学、发病学、中医四诊在肿瘤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中的应用等。中医肿瘤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形成一门以中医特色为主的独特学术体系。中医肿瘤学有完整的中医肿瘤命名、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体系。2.《神农本草经》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着,大约成书于西汉至东汉时期。文章讨论了《神农本草经》书名的来由,介绍了《神农本草经》目前各种辑本的情况。《本经》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三品分类法是基于当时人们对药物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而得出的。此种分法对汉代及其以前按“草木虫石谷”“五药”分类法有所发展,并对后世本草学家对药分类法的形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发作用。随着本草分支学科的发展,后世医家发展了三品分类法,不断完善本草的分类法,如纲目分类法、或按功效治法分类法则等。本文选取目前临床较常使用且抗肿瘤功效较好之中药共115味(上品43味,中品45味,下品27味),按常见肿瘤常见治法活血化瘀法、化痰祛湿法、软坚散结法、以毒攻毒法、扶正固本法,将上述中药重新分类为:清热解毒类:干地黄、龙胆、白英、黄连、茵陈蒿、槐实、苍耳子、栝蒌根、苦参、茈胡、百合、知母、黄芩、茅根、紫草、败酱、地榆、牡丹、石苇、栀子、孽木、羚羊角、牛黄、大黄、草蒿、贯众、白头翁、羊桃、蓝实。活血化瘀类:薄黄、卷柏、丹参、徐长卿、王不留行、牡桂、麝香、木香、川芎、芍药、紫葳、桃核仁。化痰祛湿类:滑石、菖蒲、车前子、干姜、瞿麦、贝母、白芷、紫苑、橘柚、白鲜皮、枳实、厚朴、猪苓、五加皮、杏仁、白僵蚕、半夏、桔梗、旋复花、射干、泽漆、皂荚。软坚散结类:牡蛎、海藻、鳖甲、泽兰、乌贼骨、夏枯草、连翘、蜚虻。以毒攻毒类:雄黄、露蜂房、附子、莨菪子、芫花、鬼臼、巴豆、瓜蒂、斑猫、水蛭、虾蟆、(?)虫、甘遂、商陆。扶正固本类:人参、天门冬、甘草、菟丝子、女萎、麦门冬、薯蓣、薏苡仁、石斛、巴戟天、赤芝、黄芪、肉苁蓉、续断、五味子、枸杞、茯苓、杜仲、桑上寄生、女贞实、大枣、阿胶、龟甲、当归、元参、淫羊藿、狗脊、山茱萸、龙眼、鹿茸。每味中药按“本经内容、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化学成分、现代药理、临床研究”详细论述。3.详细介绍了《神农本草经》所载中药在肺癌、鼻咽癌、乳腺癌、食管癌、胃癌、大肠癌、原发性肝癌、子宫颈癌、卵巢癌、恶性淋巴瘤常见肿瘤中的临床应用;特别介绍了《神农本草经》里当前常用抗癌中药:苦参、青黛(蓝实)、雄黄、赤芝、黄芪、人参、斑蝥、蟾蜍的抗癌成分、抗癌药理、临床应用和现代新剂型。
二、微波高温治疗不能手术食管癌362例疗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波高温治疗不能手术食管癌362例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光动力疗法在中国的应用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原理和技术 |
一、光敏剂 |
二、光源和光传输 |
三、氧合作用 |
四、剂量 |
临床应用 |
一、皮肤肿瘤和癌前病变 |
二、头颈部肿瘤 |
三、脑部肿瘤 |
四、肺部肿瘤 |
五、消化系统肿瘤 |
六、膀胱癌 |
七、妇科肿瘤 |
八、四肢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 |
九、鲜红斑痣 |
十、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 |
十一、尖锐湿疣 |
十二、痤疮 |
十三、牙周病 |
十四、消化道黏膜血管病变 |
结语和展望 |
(2)食管癌内镜下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特征改变的相关性研究(附29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缩写词 |
综述 |
一、内镜技术 |
二、影像学检查 |
三、分子生物学诊断 |
四、内镜治疗 |
材料和方法 |
一、材料 |
二、方法 |
三、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性别比例及年龄分布 |
2、临床表现 |
3、肿瘤好发部位与病理组织学改变的相关性 |
4、食管癌内镜下表现与病理组织学改变的相关性 |
5、色素染色 |
讨论 |
1、临床症状及好发部位 |
2、发病年龄及性别比例 |
3、食管癌好发部位与病理组织学特征的相关性 |
4、内镜下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特征的相关性 |
5、如何提高食管癌的诊断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5)癌因性疲乏机制探讨及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的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癌因性疲乏机制探讨 |
前言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试剂 |
1.1.3 疲乏量表 |
1.2 方法 |
1.2.1 资料的收集 |
1.2.2 血清激素水平的检测 |
1.2.3 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2.1 纳入患者的基本特征 |
2.2 组间MFSI-SF评分、FSI评分比较 |
2.3 组间血清激素水平比较 |
2.3.1 组间血清皮质醇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比较 |
2.3.2 组间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 |
2.3.3 组间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 |
2.4 疲乏组患者MFSI-SF评分与血清激素水平的相关性 |
2.4.1 MFSI-SF评分与皮质醇激素、ACTH水平的相关性 |
2.4.2 MFSI-SF评分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 |
2.5 疲乏组患者FSI评分与血清激素水平的相关性 |
2.5.1 FSI评分与血清皮质醇激素、ACTH水平的相关性 |
2.5.2 疲乏组FSI评分与甲状腺激素浓度的相关性 |
第三节 讨论 |
第四节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热疗治疗癌因性疲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1 基础实验的材料及方法 |
1.1.1 细胞培养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1.4 实验分组 |
1.1.5 热化放疗的方法 |
1.1.6 细胞存活率的测定方法 |
1.1.7 细胞增殖抑制率的测定方法 |
1.1.8 细胞凋亡率的测定方法 |
1.1.9 统计学方法 |
1.2 临床研究的材料及方法 |
1.2.1 患者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2 同步放化疗及热疗的临床方案 |
1.2.3 临床效果评估标准 |
1.2.4 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2.1 热疗协同放化疗实验结果 |
2.2 临床研究纳入患者的基本特征 |
2.3 患者治疗前后的MFSI-SF及FSI评分对比 |
2.4 热疗联合组与对照组的常规临床指标对比 |
2.4.1 热疗联合组与对照组的抗癌近期疗效对比 |
2.4.2 热疗联合组与对照组的中重度毒副反应对比 |
2.4.3 热疗联合组与对照组的免疫指标测定对比 |
第三节 讨论 |
第四节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肿瘤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的系统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1 文献纳入标准 |
1.1.1.1 研究类型 |
1.1.1.2 研究对象 |
1.1.1.3 干预措施 |
1.1.1.4 测量的结局指标 |
1.1.2 文献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 |
1.4 文献资料提取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统计分析方法 |
1.7 GRADE结果总结表 |
1.8 技术路线和系统评价流程图 |
第二节 结果 |
2.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2.2 纳入外文文献的基本信息分析 |
2.3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4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5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的Meta分析结果 |
2.5.1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肺癌的Meta分析结果 |
2.5.1.1 热学疗法联合化疗治疗肺癌的效果评价 |
2.5.1.2 热学疗法联合放疗治疗肺癌的效果评价 |
2.5.1.3 热学疗法联合化放疗治疗肺癌的效果评价 |
2.5.2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食管癌的Meta分析结果 |
2.5.2.1 热学疗法联合化疗治疗食管癌的效果评价 |
2.5.2.2 热学疗法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效果评价 |
2.5.2.3 热学疗法联合化放疗治疗食管癌的效果评价 |
2.5.3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直肠癌的Meta分析结果 |
2.5.3.1 热学疗法联合化疗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评价 |
2.5.3.2 热学疗法联合放疗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评价 |
2.5.3.3 热学疗法联合化放疗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评价 |
2.5.4 热学疗法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的Meta分析结果 |
2.5.5 热学疗法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Meta分析结果 |
2.5.5.1 氩氦刀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效果评价 |
2.5.5.2 温热疗法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效果评价 |
2.5.5.3 射频消融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效果评价 |
2.6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的GRADE结果总结表 |
2.6.1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肺癌的结果总结表 |
2.6.2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食管癌的结果总结表 |
2.6.3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直肠癌的结果总结表 |
2.6.4 热学疗法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的结果总结表 |
2.6.5 热学疗法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结果总结表 |
第三节 讨论 |
3.1 癌症的流行病学分析 |
3.2 五种癌症的治疗现状分析 |
3.3 肿瘤热学疗法的简介 |
3.4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的基本原理 |
3.5 肿瘤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研究结果的简要总结 |
3.6 研究结论 |
3.7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对今后热疗试验研究的建议 |
第四节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癌因性疲乏及肿瘤热学疗法的相关综述 |
第一节 癌因性疲乏的简介 |
第二节 热学疗法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理论基础 |
第三节 热学疗法在五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
第四节 肿瘤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的探讨与展望 |
第五节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语简表Ⅰ |
英文缩略语简表Ⅱ |
英文缩略语简表Ⅲ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在学期间的获奖情况 |
在学期间参与课题、参编专着及参加学术会议的情况 |
致谢 |
(6)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剂治疗消化系统肿瘤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消化系统肿瘤的认识 |
综述二 中药注射剂治疗肿瘤类疾病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如下所示 |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剂治疗消化系统肿瘤的网状Meta分析 |
一、中药注射剂治疗胃癌的网状Meta分析 |
(一) 中药注射剂联合FOLFOX化疗方案治疗胃癌的网状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 中药注射剂联合XELOX化疗方案治疗胃癌的网状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中药注射剂治疗食管癌的网状Meta分析 |
(一) 中药注射剂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网状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 中药注射剂联合化疗治疗食管癌的网状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三、中药注射剂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网状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中药注射剂联合FOLFOX化疗方案治疗肠癌的网状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五、中药注射剂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的网状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肝动脉化疗栓塞序贯与同步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大肝癌及巨大肝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8)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医药在我国卫生保健体系中作用 |
1.1.2 中医药现代化是促进其发展和被广泛认可的唯一途径 |
1.1.3 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材料与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回顾性调查 |
2.1 研究背景 |
2.1.1 系统评价的发展沿革及概念特点 |
2.1.2 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
2.1.3 系统评价方法质量与报告质量的评估工具 |
2.1.4 系统评价在我国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
2.2 研究内容 |
2.3 材料与方法 |
2.3.1 技术路线图 |
2.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
2.3.3 文献筛选流程 |
2.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2.3.5 质量控制措施 |
2.4 结果 |
2.4.1 文献检索结果 |
2.4.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
2.4.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方法质量 |
2.4.4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报告质量 |
2.5 讨论 |
2.5.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
2.5.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质量存在的问题 |
2.5.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 |
2.5.4 研究的局限性 |
2.6 结论 |
第三章 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对比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1.1 针灸在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
3.1.2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针灸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3.2 研究内容 |
3.3 材料与方法 |
3.3.1 技术路线图 |
3.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
3.3.3 文献筛选流程 |
3.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3.3.5 质量控制措施 |
3.4 结果 |
3.4.1 文献检索结果 |
3.4.2 国内外针灸统评价/Meta-分析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
3.4.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质量 |
3.4.4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 |
3.5 讨论 |
3.5.1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基本特征和特点方面的差异 |
3.5.2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方法质量方面的差异 |
3.5.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报告质量方面的差异 |
3.5.4 研究的局限性 |
3.6 结论 |
第四章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与报告质量回顾性分析 |
4.1 研究背景 |
4.1.1 随机对照试验定义 |
4.1.2 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工具简介 |
4.1.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4.2 研究内容 |
4.3 材料与方法 |
4.3.1 技术路线图 |
4.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
4.3.3 文献筛选流程 |
4.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4.3.5 质量控制措施 |
4.4 结果 |
4.4.1 文献检索结果 |
4.4.2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
4.4.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 |
4.5 讨论 |
4.5.1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问题 |
4.5.2 STRICTA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
4.5.3 CONSORT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
4.5.4 研究的局限性 |
4.6 结论 |
第五章 中医药期刊编辑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认知率及“稿约”中规定和引入需求调查 |
5.1 研究背景 |
5.2 研究内容 |
5.3 对象与方法 |
5.3.1 研究对象 |
5.3.2 调查方法 |
5.3.3 技术路线 |
5.3.4 统计分析 |
5.3.5 质量控制措施 |
5.4 结果 |
5.4.1 纳入期刊数量和种类 |
5.4.2 临床研究报告规范在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的规定 |
5.4.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认知和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
5.5 讨论 |
5.5.1 “稿约”中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引入率较低 |
5.5.2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知晓和认知程度普遍较低 |
5.5.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率较差 |
5.5.4 研究的局限性 |
5.6 结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主要结论 |
6.2 特色与创新 |
6.3 提高国内中医药研究质量的建议 |
6.4 促进国内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9)培正散结通膈汤联合吉西他滨加顺铂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治疗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综述 食道癌化疗及联合中医药治疗内科治疗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神农本草经》对研发抗肿瘤中药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肿瘤学的概述 |
1.1 中医学对肿瘤相关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对肿瘤的辨证论治大法 |
1.3.1 辨证 |
1.3.2 论治及治法 |
第二部分 《神农本草经》的沿革 |
2.1 书名的来由 |
2.1.1 "本草"的来源 |
2.1.2 神农氏与本草之关系 |
2.2 各种辑录本简介 |
2.2.1 几个重要的辑录本 |
2.2.2 其它几种辑录本 |
2.2.3 《神农本草经》的现代研究本 |
第三部分 依中医抗肿瘤功效、治法对《神农本草经》有关药物的分类 |
3.1 摘录抗肿瘤中药统计 |
3.2 六大类中药分述 |
3.2.1 清热解毒类29味 |
干地黄 |
龙胆 |
白英 |
黄连 |
茵陈蒿 |
槐实 |
蓝实 |
葈耳实 |
栝楼根 |
苦参 |
茈胡 |
百合 |
知母 |
黄芩 |
茅根 |
紫草 |
败酱 |
地榆 |
牡丹 |
石韦 |
栀子 |
蘖木 |
羚羊角 |
牛黄 |
大黄 |
草蒿 |
贯众 |
白头翁 |
羊桃 |
3.2.2 活血化瘀类12味 |
蒲黄 |
卷柏 |
丹参 |
徐长卿 |
王不留行 |
牡桂 |
麝香 |
木香 |
芎藭 |
芍药 |
紫葳 |
桃核仁 |
3.2.3 化痰祛湿类22味 |
滑石 |
菖蒲 |
车前子 |
橘柚 |
干姜 |
瞿麦 |
贝母 |
白芷 |
紫苑 |
白鲜 |
枳实 |
厚朴 |
猪苓 |
五加皮 |
杏核仁 |
白殭蚕 |
半夏 |
桔梗 |
旋覆花 |
射干 |
泽漆 |
皂荚 |
3.2.4 软坚散结类8味 |
牡蛎 |
海藻 |
鳖甲 |
泽兰 |
乌贼鱼骨 |
连翘 |
夏枯草 |
蜚虻 |
3.2.5 以毒攻毒类14味 |
雄黄 |
露蜂房 |
附子 |
莨菪子 |
荛花 |
鬼臼 |
巴豆 |
瓜蒂 |
斑蝥 |
水蛭 |
虾蟆 |
(?)虫 |
甘遂 |
商陆 |
3.2.6 扶正固本类30味 |
人参 |
天门冬 |
甘草 |
菟丝子 |
女萎 |
麦门冬 |
薯蓣 |
薏苡仁 |
石斛 |
巴戟天 |
赤芝 |
黄芪 |
肉苁蓉 |
续断 |
五味子 |
枸杞 |
茯苓 |
杜仲 |
桑上寄生 |
女贞实 |
大枣 |
阿胶 |
龟甲 |
当归 |
元参 |
淫羊藿 |
狗脊 |
山茱萸 |
龙眼 |
鹿茸 |
第四部分 《神农本草经》所载抗中药在常见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4.1 肺癌 |
4.2 鼻咽癌 |
4.3 乳腺癌 |
4.4 食管癌 |
4.5 胃癌 |
4.6 大肠癌 |
4.7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 |
4.8 子宫颈癌 |
4.9 卵巢癌 |
4.10 恶性淋巴瘤 |
第五部分 《神农本草经》所载、现代抗癌常用的中药介绍 |
5.1 人参 |
5.2 赤芝 |
5.3 黄芪 |
5.4 苦参 |
5.5 雄黄 |
5.6 斑蝥 |
5.7 蟾蜍 |
5.8 青黛(蓝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微波高温治疗不能手术食管癌362例疗效(论文参考文献)
- [1]光动力疗法在中国的应用与临床研究[J]. 李黎波,李文敏,项蕾红,秦中平,王洛伟,林尽染,马英,罗荣城,黄正.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012(05)
- [2]食管癌内镜下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特征改变的相关性研究(附291例分析)[D]. 梁洪亮. 吉林大学, 2007(02)
- [3]微波高温治疗不能手术食管癌362例疗效[J]. 陆华生,钱俊波,王亚明,陈天敏.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1(06)
- [4]我国应用物理因子治疗肿瘤的回顾[J]. 唐军凯,谢昆岭,姜平. 中华理疗杂志, 1997(02)
- [5]癌因性疲乏机制探讨及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的系统研究[D]. 李征. 兰州大学, 2018(02)
- [6]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剂治疗消化系统肿瘤临床评价研究[D]. 张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0)
- [7]肝动脉化疗栓塞序贯与同步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大肝癌及巨大肝癌的临床研究[D]. 刘传佳. 武汉大学, 2018(06)
- [8]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D]. 马彬. 兰州大学, 2013(05)
- [9]培正散结通膈汤联合吉西他滨加顺铂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D]. 李志刚. 郑州大学, 2012(09)
- [10]《神农本草经》对研发抗肿瘤中药的贡献[D]. 林铭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