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半夏汤治疗美尼尔氏病40例

菖蒲半夏汤治疗美尼尔氏病40例

一、菖蒲半夏汤治疗美尼尔病40例(论文文献综述)

胡亚洁[1](2020)在《古今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文献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从对药“泽泻-白术”入手,以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为研究对象,对其古代文献和现代临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探索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配伍理论和“病-证-方”关系的科学内涵,为相关制剂的研发及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文献支持,同时也为方剂研究开发提供研究思路。方法:利用文献学方法,梳理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古今临床应用情况,深入探索该类复方的历代传承与演变规律。以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为基础,构建含对药“泽泻-白术”方数据库;借助SPSS软件,统计分析泽泻与白术的用法用量;运用数据挖掘方法、R软件平台,归纳分析含对药“泽泻-白术”古代复方的配伍规律、方证特点以及其现代复方的证治规律。结果:通过对含对药“泽泻-白术”方古代文献梳理,发现该类复方首见于《黄帝内经》,其临床主治病症范围随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主要治疗水肿、泄泻、暑热、伤寒、眩晕等症;疾病的病因病机基本保持一致,或是因寒、暑、湿、热等外邪入侵机体致病,或因情志不畅、过劳、饮食失宜等,导致机体脾胃气虚、脏腑失和而致病,最终形成寒湿阻滞、湿热内蕴、痰湿瘀滞、气滞血瘀等证。经统计,含对药“泽泻-白术”古代复方中生泽泻与生白术最为常用,最佳用量比例为1:1;其中泽泻的常用剂量范围为2.6~6.0g,白术的常用剂量范围为3.7~6.0g;而现代复方中泽泻和白术的常用剂量范围均为10.0~15.0g。经数据挖掘分析,发现对药“泽泻-白术”常与茯苓、猪苓配伍,其次为甘草、陈皮、肉桂、人参、黄连、苍术、桂枝等;与中药配伍关联度较高的临床症状有腹泻、大便溏、小便短黄、小便不利等,证候有湿热内蕴证、膀胱湿热证和膀胱蓄水证,疾病有淋证、水肿和伤暑;归纳分析出与高频临床症状、证候、疾病关联密切的药组16个。对现代临床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归纳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证治规律,同时参考古籍论述,总结出其核心症候群和主治病症范围;其主要病机以湿热内蕴、气滞水停、痰湿瘀阻最为多见,病因常与风寒暑湿之外邪、痰饮、瘀血、过劳、饮食失宜、情志不畅相关联,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肾;梳理现代临床观察类文献,归纳出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适宜病种,主要有美尼尔综合征、高脂血症、高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腹泻、关节炎、肝炎、肝硬化、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结论:本研究运用文献学方法,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对含对药“泽泻-白术”方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主治证候、病症、病因、病机、病位、适宜病种等,以及方中泽泻与白术的用法用量;通过分析其“病-证-方”之间关联,进一步明确了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核心适应证为水液病,其现代新用为血浊引发的病变,但核心病机自古至今是一致的;通过数据挖掘、关联分析,发现常与对药“泽泻-白术”配伍的有9味高频中药,与相关高频症状、证候、疾病密切相关的有16个药组,其治则治法与温化法治疗水液病有共通之处。这在一定意义上补充了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发病机理并创新了临床辨证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方剂配伍理论和“病-证-方”的科学内涵,并为其相关复方研发、配伍用药及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张鹏起[2](2020)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睡眠障碍的方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统计分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睡眠障碍的文献及门诊病历,着重分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证治规律,为中医治疗睡眠障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提供较为标准化的诊疗方案,为其继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本文根据中医理论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原则,利用古今文献及门诊医案信息,对医话医论类文章分析整理并总结本方证特点及方论,对医案类文献及门诊患者病例做分层研究,分别建立Excel病例表格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黄金分割法及系统性聚类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关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睡眠障碍的就诊人群一般规律、证候表现、适用人群、用药配伍规律、病机特点。结果:对文献医案122例分析,春冬季为高发季节,占总病例数的62.26%,女性患者发病高于男性,男女比1:2.81,发病年龄阶段主要集中于30-59岁,临床表现的频次以多梦、惊、烦、失眠、胸满、便秘、寒热往来、口苦、心悸、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兼细、滑脉出现率最高。本方常配伍养心安神药18.72%、补气药14.04%、理气药7.02%、活血化瘀药6.60%、重镇安神药6.60%、清热泻火药6.17%及清热化痰药5.32%,共占加味药物总频数的64.47%。纳入门诊病历207例补充口干、不可转侧是临床常见症状,补充平抑肝阳药、活血调经药及养血安神药也是常用加味药物。患者应具备身材中等或壮实,面黄暗或面色红的体貌特征。聚类分析得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应具备阳明经证,少阳经证,太阴经证三类证候。结论: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于睡眠障碍类疾病证候群主症:多梦,惊,烦,失眠,胸满,便秘,寒热往来,口苦,心悸,口干,不可转侧,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次症:痞满,疲惫,但热不寒,一身尽重,头胀,头晕,皮肤干燥,眼干涩,谵语,泄泻,小便不利,自汗,恶寒,食欲减退,脱发,耳鸣,咽中有痰,黑眼圈,耳聋,盗汗,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体质特征中年女性患者多见,中等身材或体格壮实,性格内向,面色晦暗或面红,可出现耳聋耳鸣,黑眼圈,皮肤干燥,脱发,眼睛干涩,眼睛游离闪烁,主诉多而复杂,腹部较硬,有抵抗感,或者波动感,发病一般有精神压力等诱因。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病机结合理论与临床,本方证病机为正气虚耗,邪热外扰,总属阳明少阳太阴合病。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药物化裁本方常配伍养心安神药、补气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重镇安神药、清热泻火药、清热化痰药、平抑肝阳药、活血调经药及养血安神药。

张茜[3](2018)在《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对李可急危重症疑难病医案的知识发现》文中认为目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研究是近年来中医学界关注的热点,研究名老中医经验的继承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临证经验是名老中医经验的核心内容,医案是临证经验的主要载体,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李可老中医的医案集《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探索名老中医医案的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新思路。中医名家医案和理法方药以其思维复杂与网状结构概念着称,而现有的大多数数据挖掘技术方法以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等为主,此类分析难以深入研究医案中理法方药的相互关系和运用特色,难以满足对中医医案分析研究的需要,医案中尚有许多隐性信息难以被提取发现。鉴于此,本课题运用燕山大学洪文学教授与他的研究团队一同开发的属性偏序结构图进行数据整理、挖掘和分析。属性偏序结构图善于发现数据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可对数据特点做出更加直观的挖掘发现,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中医药领域数据挖掘方法的缺陷,为推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提供助力。李可老中医是当代中医临床大家,一生从事中医临床探索50余年,诊治10余万患者,在丰富的临床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和治疗方法。他一生的代表作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该书是一本医案专集,收录了李可老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肿瘤科、皮肤科、五官科等各科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的验案,部分医案后附有“兼探”“按语”等,对若干专题和理论做了阐述。李可老中医一生只有一本《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留世,其中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非常宝贵,成为了中医救治危急重症的重要参考着作,也是中医后学研究和继承李可经验的第一手资料,要想学习和继承李可临床经验,就必须深入探索分析其医案。为使李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深入理解和传承,本文拟利用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知识发现新方法对《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的医案进行数据挖掘,以期进一步了解李可老中医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的临床治疗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对名老中医医案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新思路。方法:梳理总结《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的理法方药特点,筛选书中疗效显着、方药明确的病例,将患者基本信息、症状体征、舌脉、病名、证型、主方、方药、煎服方法以及附加疗法输入Excel表格,形成数据库。然后根据研究设计,将数据库总表格拆分为病、症、证、方、药、量、附加疗法、煎服法等属性之间相互对应的分表格,再使用偏序结构图生成工具将分表格生成属性偏序结构图,根据图中可视化信息研究对象普遍性与特异性之间的关系,挖掘李可医案中的症治规律,分析李可辨治用药的特点。成果:本研究分别从症状与证型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口干、脉数、舌红、少苔、烦躁、头晕六种症状体征;从疾病与方剂的对应关系、疾病与药物的对应关系、疾病与煎服方法的对应关系、疾病与附加疗法的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中风、肝病、外科病、妇科病、儿科病、肿瘤六类疾病;从证型与方剂对应关系、证型与药物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血瘀证、湿热证、肝郁气滞证、痰饮证、气逆证、肝肾阴虚证六种证型;从方剂与疾病对应关系、方剂与症状体征对应关系、方剂与证型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破格救心汤、丹参饮、张锡纯氏来复汤、温氏奔豚汤、引火汤、乌蛇荣皮汤六首方剂;从药物剂量与疾病对应关系、药物剂量与症状对应关系、药物剂量与证型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附子、半夏、黄芪、山萸肉、细辛、吴茱萸六种药物。总结出李可对口干、脉数、舌红、少苔、烦躁、头晕六种症状体征的辨证特点,对血瘀证、湿热证、肝郁气滞证、痰饮证、气逆证、肝肾阴虚证六种证型的治疗特点,对中风、肝病、外科病、妇科病、儿科病、肿瘤六类疾病的治疗特点,对破格救心汤、丹参饮、张锡纯氏来复汤、温氏奔豚汤、引火汤、乌蛇荣皮汤六首方剂的运用特点,以及对附子、半夏、黄芪、山萸肉、细辛、吴茱萸六种药物的使用特点。结论:李可老中医临证特色为:各科疾病巧辨证,李可老中医治疗的疾病范围广泛,临床辨证使用多种辨证方法,从而给出最合适准确的证型名称;大剂扶阳非常态,李可老中医虽以大剂量使用扶阳药物着称,但在其实际治疗中,并非动辄使用扶阳药物或方剂;最常使用姜枣草,李可医案中最具共性的药物是生姜、大枣、炙甘草,三者可起到健脾和胃、解毒增效的作用,可见李可在治疗各类疾病时都重视固护中焦脾胃;治疗方法多样化,李可在临床治疗中善于使用的药物种类和方剂种类都很广泛,除了汤药以外,李可还常运用丸剂、散剂、中成药以及针灸、刺血、熏洗等多种疗法配合治疗;热象须防虚与寒,李可在临床治疗中遇到舌红、脉数、烦躁等常见于实热证或阴虚证的症状体征时,往往谨慎辨证,医案中此类症状体征也常见于阳虚证、气虚证、亡阳证等;清热通腑亦大胆,李可不仅善于大剂量使用附子等扶阳药物,在治疗外科急腹症、疫毒痢、暴发型脑炎等疾病时,对金银花、生石膏、大黄、芒硝等清热、通腑药物也常常破格重用;阴虚火燔引火治,李可常以引火汤治疗肾阴虚火不归元,此处的火不归元须与格阳证、戴阳证之浮阳外越相区别,辨别重点在于是否龙雷之火上奔无制;重视祛瘀善活血,李可医案中最具共性、最常见的证型为血瘀证,李可在治疗疑难重症时注重祛瘀活血;善用虫药疗顽疾,李可医案中多使用全蝎、蜈蚣、穿山甲等虫类药,此类药物在治疗疑难重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研究在对李可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的过程中,探索出一套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医案的应用方法,该方法能系统化梳理名老中医医案,并挖掘分析其中的病-症-证-治之间的相互对应规律,实现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的精准化和系统化,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葛政[4](2017)在《敦煌石室文献中张仲景《五脏论》药对理论与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第一,通过总结了目前对药对的不同定义,追根溯源了药对的起始及发展过程。第二,通过概述不同的《五脏论》写本中药对记载的差异,详细拆分叙述了P.2115卷子中12对药对的组成,以更准确地解析《五脏论》药对配伍理论。第三,通过探讨药对应用于临床的不同形式,及详细列举了《五脏论》中药对的临床应用情况,以总结其应用规律。方法:通过查阅《五脏论》中药对的相关文献,以及进行大量的临床实践,对敦煌石室文献中张仲景《五脏论》药对理论及临床应用进行了研究,并予以规律性的总结。结果:敦煌石室文献中张仲景《五脏论》共计12对药对,其内容精而不杂,药对协同互补、功效确切。其配伍以阴阳理论为总纲,以七情和合为原则,以药性与治法为基础。部分药对虽已单独成方,由于临床病症复杂,药对常配伍应用于方剂中,或为君臣主药,或为佐使辅药。张仲景《五脏论》记载的药对中,可应用于临床者共9组药对。在这9组药对中有4组为张仲景《五脏论》之独载,其临床应用以李应存教授相关临床医案为例,以进行详细的论述与药对临床发挥,剩余3组药对因药材缺失、疾病地域性、具体药材不可考等因素,目前已无法应用于临床。结论:敦煌出土的张仲景《五脏论》一卷,约成书于隋唐时期,其所记载的药对内容,是现存较早的药对文献,具有重要的学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对《五脏论》中12对药对的详解与配伍理论研究,有利于深入研究药对的基础理论,同时,通过对李应存教授临床应用《五脏论》中部分药对的经验总结,对药对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刘巧梅[5](2016)在《苓桂剂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苓桂剂源于东汉末年张机之《伤寒杂病论》,为治疗水液代谢异常的代表方。后世医家继承前人临床经验将苓桂剂应用于临床各科疾患均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学习仲景辨证思维模式,探寻其临床用药规律,是我们年轻一辈中医生的使命。该研究将以《伤寒杂病论》中的苓剂作为探究对象,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对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结合跟师学习的临床经验,全面地归纳苓桂剂的证治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施方遣药提供参照,更好的服务临床造福患者。方法:本研究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对636例来自2015年以前公开发表于中医药期刊的苓桂剂文献资料(496例)和跟随导师门诊记录的苓桂剂病案(140例)作深入地研究。用现代数学统计学方法(频数统计分析方法、关键字统计分析法、黄金分割法)对636例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病因、病程、舌象、脉象、用药规律、西医疾病谱、中医疾病谱作进一步分析。系统地归纳苓桂剂证的主要适用指征、加味药物规律、西医疾病谱和中医疾病谱。最后将临床证治与历代医家的见解进行比较、印证,探究苓桂剂的证治规律。结果:(1)苓桂剂证的一般发病规律:在性别上没有明显差异。主要发病人群为中年和老年,其中中年发病最多,老年次之。发病季节以夏季最多,冬季次之。病因主要为内伤杂病、体虚、饮食失宜及外感。主要病程范围在1年以内。(2)临床辨证指征:舌质主要为淡白、淡红;苔质为滑苔、腻苔、薄苔,苔色为白色;舌形以胖大舌和齿痕舌为主。主要脉象为沉脉、弦脉、滑脉、细脉。主要症状是小便不利、胸闷、心悸怔忡、眩晕、气短、气喘、纳差、咳嗽、口渴不欲饮、口淡、浮肿、乏力、恶心呕吐、心下痞坚、胃痛、便溏、尿多、关节疼痛。(3)用药规律:茯苓常用剂量为18克、20克、25克。桂枝常用剂量是9克、10克、12克。636例病案中加味药物总共212味,总共加味次数为2185次,每味药平均加味次数为10.3次。主要加味药物类型是补虚、化痰、温里、化湿、利湿、理气、活血化瘀。主要加味药物是黄芪、干姜、半夏、苍术、人参、厚朴、车前子、通草、薏苡仁、川芎、制附子、枳壳、肉桂、陈皮、五味子、浙贝、天麻、瓜蒌、钩藤、黄柏、大腹皮、远志、当归、党参、藿香、桔梗、砂仁、牡蛎。(4)西医主治疾病以消化系统最多,消化系统中又以胃炎、胃痛、腹泻常见,其次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精神系统、泌尿系统。中医主治疾病以脾胃病、肾病、肺病、心病为主。其主治病证为眩晕、咳嗽、胸痹、泄泻、水肿、心悸、淋证、消渴、肺胀、便秘、遗尿。结论:苓桂剂群主要包含八首方剂,分别是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五苓散、苓桂甘枣汤、茯苓泽泻汤、桂苓五味甘草汤、茵陈五苓散、防己茯苓汤。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利湿退黄,通阳利水,化气行水,理气降逆,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等功效。主要适用水气痰饮病的治疗。后世医家不断继承前人经验,随诊加味极大拓展了该类方剂的应用范围,促进了中医临床的不断发展。

张海燕[6](2014)在《应用二陈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痰证患者的初步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本论文目的是为了明确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痰证患者的机体免疫状态,探讨中药经典的化痰方剂--二陈汤在针对晚期NSCLC痰证患者的免疫功能调节、肿瘤控制,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所发挥的具体作用。2方法本实验采用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方法,本次临床研究于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共收集健康志愿者31例,晚期NSCLC痰证患者43例,均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例,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健康志愿者脱落1例,患者脱落3例,健康志愿者共有30例纳入统计,晚期NSCLC痰证患者有40例纳入统计。实验内容:按照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晚期NSCLC痰证患者40例,纳入30例自愿参加本实验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根据研究内容进行临床观察,对健康志愿者及入组的晚期NSCLC患者进行抽血检查。观察二者之间肿瘤标记物(NSE,Cyfra211, CEA)及T淋巴细胞亚群检查的对比变化;而后应用二陈汤给予纳入的晚期NSCLC痰证患者40例口服2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抽血检查对比。临床观察内容为肿瘤标记物(NSE, Cyfra211, CEA)、T淋巴细胞亚群、卡氏评分及国际肺癌生活质量量表QLQ-C30和QLQ-LC13。肿瘤标志物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检验科检测,方法为电化学发光法;T淋巴细胞亚群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实验中心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法。3结果3.1健康人与晚期NSCLC痰证患者之间肿瘤标记物的变化:根据实验结果可得晚期NSCLC患者的肿瘤标记物(NSE,Cyfra211, CEA)平均值均高于健康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健康人与晚期NSCLC痰证患者之间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晚期NSCLC患者的CD3、CD4/CD8平均值均低于健康人,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晚期NSCLC患者的CD8值高于健康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晚期NSCLC患者的CD4平均值虽低于健康人,但其P>0.05,不能认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晚期NSCLC痰证患者服药前后的KPS评分: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晚期NSCLC痰证患者治疗前的KPS评分平均为70.5±7.494分,治疗后的KPS评分平均为76.0±7.779分,高于治疗前,且P<0.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4晚期NSCLC痰证患者服药前后的生活质量评价:根据国际肺癌生活质量量表QLQ-C30和QLQ-LC13中关于各子量表中的评分,我们可以得出:治疗前的整体评分的平均分为9.35±1.027分,治疗后的整体评分的平均分为10.00±0.877分,高于治疗前,且P<0.001,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的躯体功能评分为11.13±0.791分,治疗后的躯体功能评分为9.25±0.954分,低于治疗前,且P<0.001,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的角色功能评分为4.45±1.011分,治疗后的角色功能评分为2.78±0.768分,低于治疗前,且P<0.001,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的情感功能评分为7.58±0.984分,治疗后的情感功能评分为9.33±1.047分,高于治疗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的认知功能评分为4.93±0.797分,治疗后的认知功能评分为4.55±0.597分,低于治疗前,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的社会功能评分为7.73±0.905分,治疗后的社会功能评分为7.58±0.984分,高于治疗前,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的消化道症状评分为7.13±0.853分,治疗后的消化道症状评分为6.60±1.057分,低于治疗前,且P<0.001,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的呼吸道症状评分为15.40±1.057分,治疗后的呼吸道症状评分为13.18±1.130分,低于治疗前,且P<0.001,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的疼痛评分为6.35±0.533分,治疗后的疼痛评分为6.28±0.452分,低于治疗前,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的其他症状评分为15.40±1.057分,治疗后的其他症状评分为13.18±1.13分,低于治疗前,且P<0.001,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3.5晚期NSCLC痰证患者服药前后的肿瘤标记物:治疗前的CEA平均为20.975±16.303ng/ml,治疗后的CEA平均为16.974±13.107ng/ml,低于治疗前,且P<0.001,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的NSE平均为24.711±10.711ng/ml,治疗后的NSE平均为21.382±8.743ng/ml,低于治疗前,且P<0.001,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的Cyfra211平均为11.03±6.634ng/ml,治疗后的Cyfra211平均为9.286±5.667ng/ml,低于治疗前,且P<0.001,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3.6晚期NSCLC痰证患者服药前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治疗前的CD3平均为53.152±5.264%,治疗后的CD3平均为58.987±5.237%,高于治疗前,且P<0.001,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的CD4平均为26.265±6.374%,治疗后的CD4平均为35.22±4.03%,高于治疗前,且P<0.001,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的CD8平均为35.91±4.12%,治疗后的CD8平均为26.37±2.727%,低于治疗前,且P<0.001,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的CD4/CD8平均为0.903±0.167%,治疗后的CD4/CD8平均为,高于治疗前1.673±0.211%,且P<0.001,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4结论根据上述的实验结果,表明二陈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痰证患者的免疫功能,缓解部分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痰证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萧喨绮[7](2013)在《吴茱萸汤治疗头痛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头痛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严重的疾病极少存在头痛这种症状,但严重或频繁的头痛会让人疲惫不堪,进而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现代医学认为头痛主要分为血管性头痛、肌肉收缩性头痛、炎症性头痛三种类型。而中国医学认为,头痛多因素有内伤七情,又外感风、寒、暑、湿、燥、火等邪,外邪引动内伤而致。在《伤寒杂病论》中以六经辨证为主,其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病均有头痛的见证。后世医家即多以六经辨证论治、选方用药治疗头痛,并明确区分了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头痛部位的不同。吴茱萸汤即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载,该方由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四味药组成,功擅暖肝温胃,降逆止呕。方中吴茱萸温脾胃,下暖肝肾,散寒降浊,止痛止呕,为本方之主药;生姜辛散寒邪。人参、大枣甘缓益气和中。全方辛苦甘合用,温而不燥,补而和缓。历代医家以六经辨证为指导间或将本方用于治疗寒犯厥阴引起的头痛病症。且近现代医家也将吴茱萸汤广泛应用于巅顶头痛、偏头痛、神经性头痛、脑震荡导致头痛、丛集性头痛、三叉神经性头痛、顽固性头痛、经行头痛等病症。实验室研究也表明吴茱萸汤有明显的镇痛镇静扩张血管作用,所以对现代人因烟酒、咖啡摄入过多,生活、工作压力过大而引起血管收缩性的偏正头痛有治疗和缓解的作用。中医论述头痛的类型有许多,在中医内科学中,无论是外感头痛或是内伤头痛,证型中并没有涉及到肝寒胃虚类型的头痛。吴茱萸汤恰好可以治疗由肝阳不足,脾胃虚寒,肝寒犯胃,浊阴上逆之头痛。吴茱萸汤证之病机必须满足肝阳不足以及脾胃虚寒。通过本论文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吴茱萸汤治疗头痛的病机为肝阳不足,脾胃虚寒,肝寒犯胃,浊阴上逆而致。

杨璐[8](2013)在《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遵循证医学理论,采用系统评价的原则及方法,对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BA)慢性持续期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严格评价,分析中医药治疗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存在的问题,为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2.通过对“异病同治”方法的古代和现代理论研究,分析目前“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的现状,为“异病同治”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3.通过严格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温润辛金培本”法治疗肺病喘憋的疗效,并验证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1.1严格文献评价对近十年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研究的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文献的相关研究特征资料,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进行方法学和报告质量的评价。1.2“异病同治”理论研究对从古至今与“异病同治”理论相关的经典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纳入合格文献,建立文献信息提取表,应用Excel软件,对文献中涉及的出处、方剂、药物组成、疾病等信息采用统计分析方法。2.临床研究2.1疗效的研究在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临床病例报告表,收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76例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诊断证属肺脾肾虚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中药安慰剂,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中药汤剂治疗。主要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圣乔治呼吸问卷和肺功能的变化。2.2“异病同治”研究将治疗组患者按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进行分组,其中COPD稳定期患者71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65例,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组间的疗效分析比较。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1.1文献研究结果共纳入COPD稳定期129篇合格文献,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CT)123篇,非随机对照试验2篇,观察性研究4篇。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29篇合格文献,其中RCT24篇,非随机对照试验3篇,观察性研究2篇。所获得的文献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COPD稳定期RCT文献的jadad评分质量等级,42篇为高质量水平,81篇为低质量水平;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文献的jadad评分质量等级均为低质量水平,均有选择性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CCT文献对混杂因素鉴定不完全,均有选择性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观察性文献因其研究资料受偏倚、混杂等因素的干扰,同样的措施应用时能否得到相同的疗效难以确定,仅有参考价值。分析发现中医药治疗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研究中,虽然对病机、辨证分型、治法、病情轻重程度、疗程方面均无统一标准,但均认为病机为本虚标实,“辨证”治疗多于“辨病”治疗,而“补肺益肾、降气平喘”是使用最多的法则。而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以及理气药亦是出现频次最多的药物。1.2“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结果1.2.1古代“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结果《内经》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文字描述“异病同治”,但其提出的“同病异治”理论相对已经体现了这种治疗思想,可以说后世医家提出的“异病同治”导源于《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涉及“异病同治”的方剂共有31个,涉及的条文共有99条。《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共有53个方剂、147条条文涉及了“异病同治”,主要体现在同一方剂运用在不同疾病当中。但同时也存在方剂名字相同,而药物不同的情况,使用时需要注意。很多医家继承了前人的医学成果,并将其发扬光大,如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和《宣明论方》、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等等,这些医家在继承前人医学成果的基础之上,将其发扬光大。最终,由陈世铎明确提出了“异病同治”,程文囿对其做了进一步阐释。从此,“异病同治”便常为医者所引用,并成为中医治疗学的一大特色。1.2.2现代“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360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3篇,非随机对照试验2篇,观察性试验17篇,其余文献均为个案报道、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等。所获得的文献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严重的影响着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合格文献中共涉及177个方剂,涉及相关证候17类,治法主要采取针对性治疗,有单纯中药汤剂、单味药、单纯中成药、拔罐、针灸等外治法。2.临床研究结果2.1疗效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符合临床研究要求的272例病例,其中COPD稳定期患者142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130例。2.1.1主症疗效结果试验组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的总体疗效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4.71%、54.4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1)。分层后COPD稳定期试验组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的总体疗效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2.68%、52.1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2)。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试验组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的总体疗效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6.92%、56.9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1.2次症疗效评价结果试验组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是14.71%、54.41%,两组比较均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1)。分层后COPD稳定期试验组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4.79%、76.0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试验组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7.69%、81.5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2.2异病同治的疗效评价结果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疗效的有效率及显效率评价中,治疗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与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5>0.05;P=0.574>0.05)。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有效率及显效率评价中,治疗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与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1>0.05;P=0.436>0.05)。结论1.通过严格文献评价,得到了中医药治疗COPD(?)急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临床研究的基本现状。2.通过“异病同治”的理论研究,对古人如何运用“异病同治”有了初步认识,即在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则可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治疗。而现代临床研究表明,目前对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缺乏深入研究,有必要展开“异病同治”理论的临床研究。3.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区组随机分组、平行对照(1:1)、双盲的临床试验研究设计方法,从主要疗效指标、次要疗效指标来看,或从整体、分层来看疗效,中医舒喘方药结合西医常规治疗疗效均优于西医常规治疗,并将S-COPD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发现用舒喘方药治疗肺病喘憋气道挛急患者的确达到了“异病同治”,从疗效上证明了中医“异病同治”的优势。

姚海强[9](2013)在《柴胡桂枝汤方证研究》文中认为论文分三部分对柴胡桂枝汤进行研究:本方近年来临床运用及实验研究之文献综述、方证理论研究、现代医案统计研究。文献综述方面,通过收集近50年来关于本方临床运用及实验研究之文献报道,整体把握该领域之研究概况及研究进展,全面了解本方在现代临床实践中之运用范围及主要病证。此外亦对关于本方之实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以期了解已经取得之研究成果及当前之研究趋势,以供临床运用之参考。方证理论研究方面,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探讨。第一,柴胡桂枝汤之出处及其相关条文研究。本章运用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外台秘要》《千金翼方》《医心方》中所记载关于柴胡桂枝汤的相关条文进行诂释,在厘清其文本含义之基础上进而对其所蕴含之医理进行探讨,认为146条“支节烦疼”中“支”即后世之“肢”,支为初文,肢为其后加肉旁而得,为孳乳字;“心下支结”中“支”字当乃“支撑”之意;146条“支节烦疼”中“烦”字应训为“剧、甚”,烦疼犹言剧痛;《伤寒论·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载:“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其中中“后”非为时间先后之义,乃指排便,“后自愈”即谓大便通而自愈,此为津液自和病愈之征。第二,柴胡桂枝汤方证理论研究。本章以历代文献及中医理论为基础从多角度对本方之方药、病位、症状、病因病机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伤寒论》中桂枝用药部位为桂树嫩枝之皮,桂、梫、木桂、牡桂、肉桂、桂枝、桂心实为同物异名,至于桂树嫩枝全体入药当出现在南宋以后;146条“心下支结”其中心下一词作为病位概念有广义及狭义之别,广义心下指人体内部心以下之胸腹腔,涵盖膻中、胸胁、胃脘等部,此种用法多为概而论之,而非特指限定之某处;狭义用法则有多种,特指心下胸腹腔中之某处部位,或指左乳下、或指胸胁、或指膻中、或指胃脘,则当根据特定之语境及医理以确定其具体含义,146条所言心下当为广义用法。第三仲景对柴胡桂枝汤的运用。本章综合以上两章之研究结果,综合分析总结仲景对本方之运用范围,并探讨其所暗含之规律。第四,后世医家对柴胡桂枝汤之运用。本章以历史为线,分别对晋唐时期、宋元时期以及明清时期医家对本方之运用情况加以探讨,纵向分析柴胡桂枝汤在历代之运用规律,并加以比较分析,以明憭其历史演变轨迹。现代医案研究方面,通过收集柴胡桂枝汤现代临床验案,对本方之临床运用做一回顾性总结,并分析其适应病证。统计结果显示柴胡桂枝汤之临床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临床各科,但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为主,其优势病种为:肺系病证、脾胃系病证以及心系病证,具体则为:感冒、胃痛、痹证及癫痫;西医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病及神经系统疾病,具体为:普通感冒、慢性浅表性胃炎、癫痫及风湿性关节炎。此外亦总结柴胡桂枝汤证临床运用之主要指征为:恶寒、发热、口苦、纳呆、口干恶心、自汗、关节疼痛等等,舌红或舌淡白,脉弦或脉弦细。总之,通过文献、理论及临床三方面之研究从而深入了解柴胡桂枝汤方证,以还原仲景微言大义而廓清后人误读为基础,以总结本方证之理论体系为核心,以梳理历代运用轨迹为辅助,以当今临床实践为依归,以期更好地继承经方、运用经方。

季丹丹[10](2013)在《基于中医古代文献对高血压病相关病证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长,且多久治不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是患者家庭及社会的一个沉重负担。目前高血压病的治疗,西医多以对症治疗为主,长期治疗效果较差,患者常因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导致病情加重而死亡。中医历代医家对于类似本病的病证记载颇多,其所述的症状、证候与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颇为相似,故而祖国医学将高血压病归属于眩晕、头痛等病的范畴。近年来,临床上使用中医药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使本病的住院病死率有所下降。高血压病的中医药治疗散落在眩晕、头痛、心悸、不寐、中风等多个病中,国内医家对高血压病的研究主要表现在结合自己临床实践,阐述对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方药应用等方面的认识。从传统文献的角度收集和整理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则不多。目的通过较全面地回顾中医古籍,从中提取出高血压病相关病证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的论述,并应用文献研究及现代统计学方法对相关文献条文进行整理、研究,初步探明古代医家对高血压病相关病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的认识,为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病提供较为全面而扎实的古代文献依据,同时为今后现代疾病的中医古籍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首先,经导师组成员及专家共识确立关键词;其次,以《中医方剂大辞典》和《中华医典》为检索数据库,按所选关键词及增补关键词对《中医方剂大辞典》和《中华医典》进行检索;再次,对检索到文献条文进行整理,从中选出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条文,并按信息采集表进行整理、归类;最后建立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对录入数据进行频数分析。结果通过检索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整理归类后,录古代处方722首、医案199个,共使用药物444种,使用药次10624次。经统计分析后,前100位的药物频次为8815次,占所有药次的82.97%。药物以补虚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平肝熄风药、利水渗湿药、安神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等为主,发现其中有66种药物具有降压作用:补虚药(麦冬、石斛、稽豆衣、女贞子、龟甲、当归、白芍药、何首乌、枸杞子、人参、沙苑子、党参、杜仲、黄芪);解表药(菊花、细辛、麻黄、薄荷、柴胡、蔓荆子、桑叶、葛根、紫苏);化痰止咳平喘药(半夏、桑白皮、前胡);清热药(黄芩、黄连、丹皮、赤芍、知母、玄参、黄柏、夏枯草);平肝熄风药(天麻、石决明、羚羊角、僵蚕、全蝎、牡蛎、珍珠、蝉蜕、刺蒺藜、钩藤);活血化瘀药(川芎、牛膝、红花、五灵脂、丹参);安神药(酸枣仁、远志);温里药(肉桂、附子、干姜、丁香);祛风湿药(秦艽、防己、蕲蛇、乌梢蛇);收涩药(山茱萸、莲心、荷叶、五味子);泻下药(大黄);利水渗湿药(泽泻);攻毒杀虫止痒药(白矾)。尚有与其他药物配伍组成方剂治疗高血压病的药物有:熟地、阿胶、竹茹、甘草、白术、茯苓、麝香、冰片、牛黄等。所有药物中以补虚药物居多,以补气药为主,占50.0%,补虚药物归经以肾肝肺脾四经为主,占78.3%。结论经过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条文进行归纳总结后,发现高血压病其发病因素有体质偏盛偏衰、七情内伤、劳逸失度、饮食失节等;其发病机理主要为本虚标实,上实下虚。病之本为脏腑阴阳失调,标为风、火、痰、饮、瘀;上实为气郁化火、肝风上扰而气血并走于上,下虚为肾阴亏损、水不涵木、肝失滋养而致肝阳偏盛。其病位主要在肝、肾,与肺、脾、心有关。通过对方药进行分析,结合中医药理论,发现古籍中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以补虚泻实,调和气血阴阳为原则,治法以平肝潜阳、活血化瘀、清化痰浊、温阳利水、滋阴补肾、补气活血为主,根据其他兼夹证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给予相应辨证论治。

二、菖蒲半夏汤治疗美尼尔病4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菖蒲半夏汤治疗美尼尔病4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古今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对药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发展演变
    1. 秦汉时期
    2. 晋唐时期
    3. 宋金元时期
    4. 明清时期
    5. 小结
第三部分 泽泻与白术在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中的炮制与剂量
    1. 药物炮制
        1.1 泽泻不同炮制品的应用
        1.2 白术不同炮制品的应用
    2. 药物的剂量
        2.1 泽泻的剂量
        2.2 白术的剂量
        2.3 泽泻与白术的用量比例
    3. 小结
第四部分 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数据挖掘
    1. 配伍规律
    2. 方证特点
    3. 小结
第五部分 现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临床应用的数据挖掘
    1. 基于现代医案的证治规律分析
    2. 现代临床适宜病种
    3. 讨论
第六部分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睡眠障碍的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综述 睡眠障碍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研究进展
    一睡眠障碍国内外研究现状
        1 流行病学
        2 睡眠障碍中医病机
        3 疾病分类
        4 预后
    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古今研究进展
        1 古、近、现代医家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应用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4 黄煌教授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发挥
        5 黎明全教授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认识
    小结
一文献研究
    1 研究目标
    2 资料来源
    3 试验方法
    4 小结
二临床病例研究
    1 研究目标
    2 资料来源
    3 试验方法
    4 小结
讨论
    1 关于病机的讨论
    2 关于人口学的讨论
    3 关于证候及相貌的讨论
    4 关于方剂组成及化裁的讨论
    5 本研究的展望与不足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对李可急危重症疑难病医案的知识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名老中医治疗经验传承现状
        1.1.1 传承内容
        1.1.2 传承方法
    1.2 李可老中医简介及学术思想研究
        1.2.1 生平简介
        1.2.2 着作
        1.2.3 人文精神
        1.2.4 学术思想
    1.3 属性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方法
第二章 知识发现
    2.1 数据来源
    2.2 数据筛选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收集结果
    2.4 数据规范化
    2.5 数据录入
    2.6 数据质量控制
    2.7 偏序统计图结果分析
        2.7.1 症状体征分析
        2.7.2 疾病分析
        2.7.3 证型分析
        2.7.4 方剂分析
        2.7.5 药物分析
第三章 知识发现小结
    3.1 知识发现结论归纳
        3.1.1 辨证经验
        3.1.2 治疗经验
        3.1.3 方剂经验
        3.1.4 用药经验
    3.2 对李可老中医临证特点的认识
        3.2.1 各科疾病巧辨证
        3.2.2 大剂扶阳非常态
        3.2.3 最常使用姜枣草
        3.2.4 治疗方法多样化
        3.2.5 热象须防虚与寒
        3.2.6 清热通腑亦大胆
        3.2.7 阴虚火燔引火治
        3.2.8 重视祛瘀善活血
        3.2.9 善用虫药疗顽疾
第四章 属性偏序结构图在中医医案应用方法评述
    4.1 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简介
    4.2 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医案应用方法
        4.2.1 方法步骤
        4.2.2 方法特色
    4.3 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医案应用方法展望
        4.3.1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总结
        4.3.2 文献医案整理分析
        4.3.3 疾病用药规律研究
        4.3.4 新药研发与处方筛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4)敦煌石室文献中张仲景《五脏论》药对理论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药对定义及源流概论
    一、药对的定义
    二、药对的源流
第二部分 敦煌石室文献中张仲景《五脏论》药对理论
    一、不同写本的敦煌石室文献中张仲景《五脏论》药对
    二、敦煌石室文献中张仲景《五脏论》药对详解
        1.白术-槟榔
        2.紫菀-款冬花
        3.虻虫-水蛭
        4.当归-白芷
        5.半夏-生姜
        6.泽泻-茱萸
        7.远志-人参
        8.恒山-鳖甲
        9.蛇蜕-绿丹
        10.芎藭-枳实
        11.天鼠-草麻
        12.葶苈-大枣
    三、敦煌石室文献中张仲景《五脏论》药对配伍理论
        1.阴阳学说为总纲
        2.七情和合为原则
        3.药性与治法为基础
        3.1 四气相配
        3.2 五味相配
        3.3 升降相配
        3.4 补泻相配
        3.5 气血相配
第三部分 敦煌石室文献中张仲景《五脏论》药对临床应用
    一.药对临床应用形式
        1.药对成方单独应用
        2.药对在方剂中应用
        2.1 药对组合成方
        2.2 药对配伍方剂
    二.敦煌石室文献中张仲景《五脏论》药对临床应用
        1.白术-槟榔
        1.1 临床应用及发挥
        1.2 医案举例
        2.当归-白芷
        2.1 临床应用及发挥
        2.2 医案举例
        3.泽泻-山茱萸
        3.1 临床应用及发挥
        3.2 医案举例
        4.川芎-枳实
        4.1 临床应用及发挥
        4.2 医案举例
        5.紫菀-款冬花
        5.1 临床应用及发挥
        5.2 医案举例
        5.3 相关临床应用研究
        5.3.1 咳嗽
        5.3.2 小儿内伤咳嗽
        5.3.3 小儿肺炎
        5.3.4 心源性紫绀
        5.3.5 辅助治疗支气管哮喘
        6.远志-人参
        6.1 临床应用
        6.2 相关临床应用研究
        6.2.1 辅助治疗抑郁症
        6.2.2 辅助治疗失眠
        7.虻虫-水蛭
        7.1 临床应用
        7.2 相关临床应用研究
        7.2.1 前列腺增生
        7.2.2 老年痴呆
        7.2.3 药流不全
        7.2.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7.2.5 脑出血
        8.半夏-生姜
        8.1 临床应用
        8.2 相关临床应用研究
        8.2.1 呕吐
        8.2.2 眩晕
        8.2.3 反流性食管炎
        8.2.4 联合治疗梅尼埃病
        9.葶苈-大枣
        9.1 临床应用
        9.2 相关临床应用研究
        9.2.1 小儿肺炎
        9.2.2 心包积液
        9.2.3 胸腔积液
        9.2.4 胸膜炎
        9.2.5 肺源性心脏病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苓桂剂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苓桂剂的文献汇考
    1 苓桂剂的来源
    2 苓桂剂条文
        2.1 五苓散及茵陈五苓散
        2.2 茯苓甘草汤
        2.3 苓桂术甘汤
        2.4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2.5 防己茯苓汤
        2.6 茯苓泽泻汤
        2.7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
    3 苓桂剂的组成和用法
        3.1 五苓散及茵陈五苓散的组成和用法
        3.2 茯苓甘草汤的组成和用法
        3.3 苓桂术甘汤的组成和用法
        3.4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的组成和用法
        3.5 防己茯苓汤的组成和用法
        3.6 茯苓泽泻汤的组成和用法
        3.7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的组成和用法
    4 历代医家对苓桂剂的论述
        4.1 历代医家对五苓散、茵陈五苓散的论述
        4.2 历代医家对茯苓甘草汤的论述
        4.3 历代医家对苓桂术甘汤的论述
        4.4 历代医家对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的论述
        4.5 防己茯苓汤
        4.6 历代医家对茯苓泽泻汤论述
        4.7 历代医家对茯苓五味甘草汤的论述
    5 茯苓、桂枝的药理学研究
        5.1 茯苓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5.2 桂枝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第二部分 苓桂剂证治规律探析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思路
        1.2 研究资料
        1.2.1 资料收集范围
        1.2.2 资料收集标准
        1.2.3 资料收集规范
        1.3 统计方法
        1.3.1 频数统计
        1.3.2 关键词统计分析法
        1.3.3 黄金分割法
    2 苓桂剂的证治规律研究
        2.1 性别、年龄、季节
        2.1.1 性别
        2.1.2 年龄
        2.1.3 季节
        2.2 病因和病程
        2.2.1 病因
        2.2.2 病程
        2.3 舌像
        2.3.1 舌质
        2.3.2 舌苔
        2.3.3 舌形
        2.4 脉像
        2.5 症状
        2.6 用药规律
        2.6.1 茯苓、桂枝剂量统计
        2.6.2 加味药物统计
        2.7 西医疾病谱和中医疾病谱
        2.7.1 西医疾病谱
        2.7.2 中医疾病谱
        2.8 病案赏析
        2.8.1 五苓散加味治疗服用秋水仙碱后引起的泄泻
        2.8.2 茯苓甘草汤治疗牙痛
        2.8.3 苓桂术甘汤治疗眩晕
        2.8.4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不寐
        2.8.5 防己茯苓汤治疗浮肿
        2.8.6 茯苓泽泻汤治疗胃胀
        2.8.7 苓桂五味甘草汤治疗咳嗽
        2.8.8 茵陈五苓散治疗皮肤发黄
        2.9 小结
        2.10 讨论
        2.10.1 小议苓桂四剂
        2.10.2 小议茯苓甘草汤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苓桂剂的临床应用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应用二陈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痰证患者的初步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一、二陈汤的古今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二、肿瘤标记物在肺癌中的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选题背景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附表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吴茱萸汤治疗头痛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吴茱萸汤的认识以及应用
    吴茱萸汤的出处
    吴茱萸汤的药物组成及分析
    吴茱萸汤的煎法
    历代医家对吴茱萸汤的认识以及应用
    吴茱萸汤现代临床应用
    吴萸萸汤的药理作用
第二部分 历代医家现代医家对头痛的认识及治疗
    历代医家对头痛的认识
    现代医学对头痛的认识
    中医对头痛的认识
    中医对头痛的治疗
第三部分 吴茱萸汤临床运用病案分析
    吴茱萸汤临床运用
    吴茱萸汤证现代临床药物使用规律
    吴茱萸汤临床运用病案分析
第四部分 吴茱萸汤临床运用疗效观察
    笔者吴茱萸汤临床运用疗效观察
    笔者临床心得体会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肺病喘憋的认识
    综述二 中医对异病同治方法的认识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前言
    第一章 COPD稳定期文献质量评价研究及在临床研究中中医药使用情况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文献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文献质量评价研究及在临床研究中中医药使用情况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文献研究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异病同治”中医思维的理论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异病同治”理论源流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异病同治”理论现代文献研究与评价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异病同治”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9)柴胡桂枝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柴胡桂枝汤当代临床运用
    2 柴胡桂枝汤现代实验研究
第二章 柴胡桂枝汤方证理论研究
    1 柴胡桂枝汤出处及相关条文研究
        1.1 柴胡桂枝汤方证出处
        1.1.1 《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柴胡桂枝汤条文
        1.1.2 《脉经》引柴胡桂枝汤条文
        1.1.3 《外台秘要》引柴胡桂枝汤条文简考
        1.1.4 《千金翼方》引柴胡桂枝汤条文简考
        1.1.5 《医心方》转引柴胡桂枝汤疑似条文简考
        1.2 文本诂释
        1.2.1 “支”字诂释
        1.2.2 “烦”字诂释
        1.2.3 “后”字诂释
        1.3 医理探讨
        1.3.1 《伤寒论》146条文阐微
        1.3.2 《伤寒论·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柴胡桂枝汤条文阐微
        1.3.3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柴胡桂枝汤条文阐微
    2 柴胡桂枝汤方证理论研究
        2.1 方药分析
        2.1.1 柴胡
        2.1.2 黄芩
        2.1.3 半夏
        2.1.4 人参
        2.1.5 桂枝
        2.1.6 芍药
        2.1.7 炙甘草
        2.1.8 生姜
        2.1.9 大枣
        2.2 病位分析
        2.2.1 心下
        2.2.2 四肢百节
        2.2.3 肝胆脾胃
        2.2.4 三焦
        2.3 病因病机及症状分析
        2.3.1 太阳少阳并病
        2.3.2 气血阴阳失调
        2.3.3 三焦津液不畅
    3 仲景对柴胡桂枝汤的运用
    4 后世医家对柴胡桂枝汤的运用
        4.1 晋唐时期
        4.2 宋元时期
        4.2.1 《太平圣惠方》
        4.2.2 《圣济总录》
        4.2.3 《仁斋直指方论》
        4.2.4 《类证活人书》
        4.2.5 《伤寒补亡论》
        4.3 明清时期
        4.3.1 《普济方》
        4.3.2 《古今医统大全》
        4.3.3 《伤寒六书》
        4.3.4 《明医指掌》
        4.3.5 《医学入门》
        4.3.6 《幼科发挥》
        4.3.7 《证治准绳》
        4.3.8 《伤寒括要》
        4.3.9 《伤寒大白》
        4.3.10 《医宗金鉴》
        4.3.11 《伤寒论纲目》
        4.3.12 《医学从众录》
        4.3.13 《医学摘粹》
        4.3.14 《医学见能》
        4.3.15 《冯氏锦囊秘录》
        4.4 后世医家柴胡桂枝汤运用发微小结
    5 导师陈明教授运用柴胡桂枝汤经验举隅
        5.1 柴胡桂枝汤治疗反复低热
        5.2 柴胡桂枝汤治疗晨起汗出
        5.3 柴胡桂枝汤治疗肩背痛、周身关节痛
        5.4 柴胡桂枝汤治疗肝气窜证
        5.5 柴胡桂枝汤治疗人体两半身症状不一诸证
        5.6 柴胡桂枝汤治疗不寐
        5.7 柴胡桂枝汤治疗抑郁症、无名痛苦
第三章 柴胡桂枝汤现代医案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资料收集标准
        1.3 资料整理方法
        1.3.1 病名归类
        1.3.2 症状归类
        1.4 数据统计研究方法
    2 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2.1 病名统计分析
        2.1.1 中医病名统计分析
        2.1.2 西医病名统计分析
        2.2 症状统计分析
        2.3 舌象与脉象统计分析
        2.3.1 舌象统计分析
        2.3.2 脉象统计分析
        2.4 方药统计分析
        2.5 性别统计分析
    3 研究结论及分析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中医古代文献对高血压病相关病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高血压病的现代研究
    1. 西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1.1 诊断标准
        1.2 发病因素
        1.3 发病机理
        1.4 治疗方法
    2. 现代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分型
        2.3 治则治法
第二部分 中医古代文献对高血压病相关病证的认识
    1. 高血压病相关的中医病名
        1.1 眩晕
        1.2 头痛
        1.3 心悸
        1.4 不寐
        1.5 中风
    2. 对高血压病相关病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对古代文献中内伤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对古代文献中内伤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对古代文献中心悸病因病机的认识
        2.4 对古代文献中不寐病因病机的认识
        2.5 对古代文献中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第三部分 高血压病相关病证古代方药研究
    1. 研究设计及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文献来源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选方用药的规范及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方剂检索结果
        2.2 统计分析结果
    3. 总结
        3.1 高血压病的基本病机是“以虚为本”
        3.2 高血压病主要发病因素为风、火、痰、饮、瘀
        3.3 高血压病调理应以肝肾为先,也应重视调肺
第四部分 有关高血压病若干问题的探讨
    1. 高血压病与高血压病相关中医病证
    2. 关于中医研究高血压病的思考
        2.1 重视对高血压病中医相关病证的理解与研究
        2.2 必须加强中医方药文献的系统研究
        2.3 重点突出中医降压特点的研究
        2.4 不可忽视现代基础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菖蒲半夏汤治疗美尼尔病4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古今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文献研究[D]. 胡亚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睡眠障碍的方证研究[D]. 张鹏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对李可急危重症疑难病医案的知识发现[D]. 张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敦煌石室文献中张仲景《五脏论》药对理论与临床应用[D]. 葛政.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7(08)
  • [5]苓桂剂证治规律研究[D]. 刘巧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05)
  • [6]应用二陈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痰证患者的初步临床研究[D]. 张海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7]吴茱萸汤治疗头痛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探讨[D]. 萧喨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8]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研究[D]. 杨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9]柴胡桂枝汤方证研究[D]. 姚海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10]基于中医古代文献对高血压病相关病证的研究[D]. 季丹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菖蒲半夏汤治疗美尼尔氏病4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