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促红细胞生成素与妊娠(论文文献综述)
吕建芳[1](2021)在《肾精亏虚对SD雄性大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SD雄性大鼠肾精亏虚模型,以骨髓造血干细胞为切入点,观察其凋亡情况,研究肾精亏虚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观察龟鹿二仙胶对肾精亏虚骨髓抑制性贫血大鼠的治疗效果,通过其对大鼠的血象、骨髓象以及骨髓造血干细胞凋亡的影响,分析其“从肾论治”治疗肾精亏虚引起的骨髓抑制性贫血的作用机制。方法1、理论研究:系统回顾古今文献,阐述肾精、髓、血的中医理论研究及现代医学研究,立足肾精、髓以及血之间的关系,为肾精亏虚导致贫血提供中医理论依据。剖析龟鹿二仙胶的组方以及总结补肾填精法的现代医学临床应用。2、动物实验:SD雄性大鼠30只,SPF级,8周龄,体重270±20g,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补肾组,每组10只。采用模拟地震振动、光电刺激复合应激恐吓以及长期小剂量苯皮下注射和短期大剂量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建立肾精亏虚大鼠模型。整个造模过程用时49天。前4周模型组和补肾组大鼠按体质量皮下隔天注射苯(lm L/kg),第25d开始用环磷酰胺(25mg/kg)腹腔注射,连续注射3d,同时每天用仿地震平台模拟地震振动(2次/日,共15-20分钟)以及光电刺激箱足底电击刺激(每日不定时1-3次)。空白组正常喂养。在第4周最后一天随机抽取模型组和补肾组各1只大鼠查外周血象及血清睾酮,检测模型是否成功。第29天开始,补肾组用龟鹿二仙胶灌胃,根据大鼠与人体表面积折算剂量比值,灌胃剂量为11g/Kg,分两次灌胃。给药期间每隔一天称重,根据体重调整给药剂量,连续21天。模型组和空白组大鼠给予等量去离子水灌胃,连续21天。造模过程中,每天观察各组大鼠的皮毛、进食量、活动状态等一般情况。造模结束后,每组大鼠通过眼内眦静脉取血法测外周静脉血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GB),观察其贫血程度;采用ELISA检测血清睾酮T以及用精子分析仪检测附睾精子质量,评价其生殖功能;取睾丸组织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其形态学的改变;分离胫骨,取新鲜骨髓,用PBS制备单细胞悬液,采用血红细胞计数板计数单核细胞数;取新鲜骨髓,制成骨髓涂片,瑞氏-吉姆萨染色,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学改变;股骨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骨髓增生情况;取新鲜骨髓包埋超薄切片,观察其超微病理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EPO的含量;用流式细胞仪以及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骨髓组织CD34+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B法检测各组大鼠骨髓Bcl-2、Bax、caspase-3、Fas和Fasl蛋白含量;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骨髓Bcl-2、Bax、caspase-3、Fas和Faslm RNA的表达水平。3、统计学处理:各组组间进行比较,所得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x?)表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出现毛发干枯、耸立不齐、进食量下降,活动度减少等现象。补肾组大鼠毛发恢复光泽、进食量增加、活动度增加,肾虚症状得到改善。(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红细胞(RBC)数量、血红蛋白(HGB)含量从14d开始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血红细胞(RBC)数量、血红蛋白(HGB)含量从42d开始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EPO含量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血清EPO含量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4)睾丸病理切片显示,空白组睾丸曲细精管被膜完整,支持细胞形态正常,曲细精管管腔内可见大量精子;模型组曲细精管生精上皮明显变薄,细胞层次杂乱,支持细胞形态断裂,曲细精管管腔内精子细胞、精子数量明显减少;补肾组曲细精管被膜完整,细胞排布紧密,生精细胞数略有减少,部分区域可见脱落的少量生精细胞,但结构清楚,层次较分明,管腔内有较多精子。(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附睾精子浓度及精子活力均下降(P<0.05);模型组血清T含量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附睾精子浓度及精子活力均明显升高(P<0.01),补肾组血清T含量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6)骨髓象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骨髓有核细胞数量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骨髓有核细胞数量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5)。骨髓涂片可见空白组骨髓造血结构完整,组织丰富;模型组骨髓增生降低,巨核细胞减少;补肾组造血网织红细胞虽增加,但仍没有恢复正常水平。骨髓病理切片显示:空白组造血细胞多且分布均匀,骨髓造血组织支架结构紧密,脂肪细胞数量少;模型组造血组织面积减少,巨核细胞少见,造血细胞数目减少,内皮细胞、脂肪细胞等非造血细胞数目增多;补肾组造血结构组织基本修复,巨核细胞增多,造血细胞增加,仍可见脂肪细胞等非造血细胞。(7)骨髓超微病理形态学检测示:空白组大鼠可见造血干细胞为圆形,单核,核大,细胞质少,可见线粒体,线粒体内膜折叠成较深的嵴。模型组大鼠造血干细胞可见线粒体数量减少,嵴变浅或消失,线粒体肿胀,可见凋亡小体。补肾组大鼠造血干细胞有核细胞增多,凋亡小体少见,线粒体的数量增多,线粒体嵴有所恢复。(8)与空白组比较,骨髓石蜡包埋切片TUNEL法检测发现模型组可见较多凋亡CD34+细胞的绿色荧光点,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CD34+细胞凋亡的数量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石蜡包埋切片TUNE L法检测骨髓组织绿色荧光点数量减少,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凋亡的数量降低(P<0.05)。(9)WB检测大鼠胫骨骨髓新鲜组织中Bcl-2、Bax、caspase-3、Fas和Fasl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cl-2蛋白含量表达降低(P<0.05),Bax、caspase-3、Fas和Fasl蛋白含量表达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Bcl-2蛋白含量表达升高(P<0.05),Bax、caspase-3、Fa s和Fasl蛋白含量表达均减少(P<0.05)。(10)RT-PCR检测大鼠胫骨骨髓新鲜组织Bcl-2、Bax、caspase-3、Fa s和Faslm RNA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cl-2m RNA含量降低(P<0.05),Baxm RNA、caspase-3m RNA、Fasm RNA和Faslm RNA含量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Bcl-2m RNA蛋白含量升高(P<0.05),Baxm RNA、caspa se-3m RNA、Fasm RNA和Faslm RNA含量均减少(P<0.05)。结论“肾藏精,生髓,化血”,肾藏先天之精,肾气促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而藏之,而“精血同源”,肾精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基础。肾精亏虚则血液化生无源而导致血虚。肾主人体发育,也主骨髓生长发育,肾精充足,则骨髓充盈,反之肾精不足,骨髓空虚。骨髓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髓化生血液主要取决于肾的功能,肾精亏虚则会导致骨髓功能低下,化生血液出现障碍而致血虚。本课题基于中医“肾藏精、精生髓,髓生血,精化血”理论,以肾精亏虚则会导致血虚为实验的病理依据,以造血干细胞作为切入点。研究肾精亏虚对造血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恐伤肾”传统病因造模结合药物干预病理造模,采用模拟地震平台复合光电刺激法结合长期小剂量的苯和短期大剂量的环磷酰胺药物干预,建立肾精亏虚大鼠模型。大鼠出现肾虚症状,血液检查可以看到血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血清EPO含量下降,血清睾酮含量降低。骨髓象可以见到骨髓有核细胞数量减少,骨髓造血组织结构疏松、造血面积减少、造血细胞减少。超微病理形态学可以观察到骨髓造血干细胞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变浅,出现凋亡小体的超微病理改变。龟鹿二仙胶灌胃治疗后,能够改善肾精亏虚的症状,促进血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增高,血清EPO含量升高,血清睾酮含量增加,骨髓有核细胞数量增加,骨髓造血组织得到修复。骨髓造血干细胞线粒体数量增加,凋亡小体减少,减少骨髓CD34+细胞的凋亡。本实验结论归纳如下:(1)利用“仿地震平台及光电刺激+苯+环磷酰胺”成功建立肾精亏虚雄性大鼠模型。(2)肾精亏虚大鼠血清EPO含量下降,骨髓组织抑凋亡蛋白Bcl-2蛋白、Bcl-2m RNA含量下降,促凋亡蛋白Bax蛋白及Baxm RNA表达增加,激活了线粒体/细胞色素c通路,发生级联效应,激活Caspase-3蛋白,诱导骨髓CD34+细胞的凋亡。骨髓Fas和Fasl蛋白及Fas和Faslm RNA含量升高,激活了死亡受体途径,激活Caspase-3蛋白,诱导CD34+细胞细胞的凋亡。CD34+细胞过度凋亡,骨髓造血干细胞活性降低,可能是肾精亏虚导致骨髓抑制影响骨髓造血功能的机制之一。(3)首次采用龟鹿二仙胶治疗肾精亏虚,改善骨髓造血功能。龟鹿二仙胶能有效缓解肾精亏虚大鼠的症状,治疗骨髓抑制性贫血有效。提高血清EPO含量,促进抑凋亡蛋白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促凋亡蛋白Bax蛋白、Fas和Fasl蛋白的表达,减少Caspase-3蛋白的表达,抑制CD34+细胞的凋亡,从而保护造血干细胞。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避免其发生过度凋亡,可能是龟鹿二仙胶发挥其疗效机制之一。(4)从生成来源和生物学功能来看,EPO可能是肾精的物质基础之一。(5)造血干细胞是肾精在细胞层次的表现形式,是“肾精化血”功能的执行者。
李杰[2](2021)在《西宁地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胎盘组织中HIF-1α及EPO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在西宁地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初步分析HIF-1α、EPO在西宁地区ICP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西宁地区ICP的理论研究提供一定借鉴。方法:收集ICP孕妇胎盘样本53例(轻度ICP组28例、重度ICP组25例)、健康对照胎盘样本30例(对照组),所有研究样本均来自2019年09月-2020年10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省红十字医院剖宫产分娩孕妇的胎盘组织。HIF-1α、EPO在胎盘组织中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Western Blot(WB)检测。IHC法检测结果计算HIF-1α、EPO平均光密度值;WB法检测结果计算HIF-1α、EPO蛋白相对表达量。同时收集孕妇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等数据。最后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分析:(1)三组间孕妇年龄、BMI、FIB、PLT、D-D、IBIL、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无明显差异(P>0.05);(2)三组间TBA、ALT、DBIL、TBIL、ALP、AST、GGT、PT、APTT、TT有统计学差异(P<0.05);孕周、新生儿体重在三组也有差异(P<0.05)。2.围产预后分析:胎儿窘迫、早产、低体重儿和羊水污染发生率ICP高于健康孕妇(P<0.05),(因样本量较少,将轻、重度ICP合成ICP组)。3.HIF-1α研究结果:(1)IHC:ICP孕妇HIF-1α平均光密度值高于健康妊娠孕妇(P<0.05);组间比较,轻度ICP高于健康妊娠孕妇(P<0.05),重度ICP高于健康妊娠、轻度ICP孕妇(P<0.05)。在ICP中,HIF-1α平均光密度值与TBA浓度呈正相关(P<0.05)。(2)WB:HIF-1α蛋白在ICP中的相对表达高于健康妊娠孕妇(P<0.05);组间比较,轻度ICP高于健康妊娠孕妇(P<0.05),重度ICP高于健康妊娠、轻度ICP孕妇(P<0.05)。在ICP中,HIF-1α蛋白相对表达与TBA浓度呈正相关(P<0.05)。4.EPO研究结果:(1)IHC:ICP孕妇EPO平均光密度值高于健康妊娠孕妇(P<0.05);组间比较,轻度ICP高于健康妊娠孕妇(P<0.05),重度ICP高于健康妊娠、轻度ICP孕妇(P<0.05)。在ICP中,EPO平均光密度值与TBA浓度呈正相关(P<0.05)。(2)WB:EPO蛋白在ICP中的相对表达高于健康妊娠孕妇(P<0.05);组间比较,轻度ICP高于健康妊娠孕妇(P<0.05),重度ICP高于健康妊娠、轻度ICP孕妇(P<0.05)。在ICP中,EPO蛋白相对表达与TBA浓度呈正相关(P<0.05)。5.ICP胎盘组织中HIF-1α及EPO的关系:(1)IHC:HIF-1α与EPO平均光密度值呈正相关(P<0.05);(2)WB:HIF-1α与EPO蛋白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1.西宁地区ICP孕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凝血功能及肝功能异常,重度ICP对凝血及肝功能影响较大。2.西宁地区ICP孕妇胎儿宫内缺氧、早产、低体重儿发生率增加,考虑与胆汁酸毒性作用或西宁地区缺氧环境有关。3.HIF-1α在ICP胎盘组织中高表达且与TBA浓度呈正相关,考虑HIF-1α参与了西宁地区ICP的病理生理过程。4.EPO在ICP胎盘组织中高表达且与TBA浓度呈正相关,考虑EPO参与了西宁地区ICP的病理生理过程。5.ICP胎盘中HIF-1α与EPO表达呈正相关,考虑二者与西宁地区ICP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EPO高表达原因之一可能是HIF-1α表达上调引起。
郭王红[3](2021)在《中医药治疗肾性贫血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与病例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循证医学方法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研究提供循证依据。2.开展病例资料调查研究,归纳分析肾性贫血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用药特点,总结病机特征,为进一步开展肾性贫血的临床治疗及疗效评价研究提供依据。第一部分中医药治疗肾性贫血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1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 Fang Data)、维普网(VIP)、美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Pub Med)等为主要检索来源,检索时间限定为各电子数据库自建库始至2020年11月。收集中医药联合西药治疗肾性贫血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的质量评价,使用Cochrane 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2结果:最终纳入18个RCT,共计1376例肾性贫血的患者,其中观察组698例,对照组682例。Meta结果显示:中医药联合西药治疗较西药治疗能提高总有效率(OR=3.83,95%CI=[2.62,5.61],Z=6.91,P<0.00001);升高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MD=12.27,95%CI=[9.3,15.23],Z=8.10,P<0.00001);红细胞压积(MD=5.31,95%CI=[3.71,6.91],Z=6.51,P<0.00001);红细胞计数(MD=0.51,95%CI=[0.41,0.62],Z=9.44,P<0.00001);降低血肌酐、尿素氮,血肌酐(MD=-56.99,95%CI=[-80.79,-33.19],Z=4.69,P<0.00001);尿素氮(MD=-2.85,95%CI=[-4.06,-1.64],Z=4.63,P<0.00001);改善铁状态,血清铁蛋白(MD=51.8,95%CI=[43.71,59.97],P<0.00001];转铁蛋白饱和度(MD=7.79,95%CI=[3.73,11.85],Z=3.76,P=0.0002);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OR=5.61,95%CI=[0.18,0.44],P<0.00001),减少高血压不良反应发生率(OR=0.22,95%CI=[0.11,0.48],P=0.00001)。第二部分肾性贫血中医证候特点调查研究1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病房的肾性贫血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证候、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等相关资料,根据CKD疾病分期,将153例患者划分为三组(CKD3期组、CKD4期组与CKD5期组),探讨肾性贫血患者CKD不同分期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及CKD不同分期各证型同血红蛋白之间的相关性。2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53例研究对象。153例肾性贫血患者在年龄构成比中以中老年人为主,且CKD3期组、CKD4期组和CKD5期组在性别、年龄方面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关于所纳研究对象的原发病包含糖尿病肾病67例(43.8%),慢性肾小球肾炎16例(10.5%),高血压性肾损害29例(17.6%),肾病综合征13例(10.5%),其他11例(7.2%),不详19例(12.4%)。2)153例肾性贫血患者中医临床症状中倦怠乏力最为常见,占88.2%,其次以腰膝酸软(69.9%),食少纳呆(66.7%),水肿(64.1%),胸闷气短(62.7%)为主要症状。舌质以暗红舌(24.2%)最为多见,其次为暗淡舌(16.3%)。舌苔以白苔(40.5%)为主,其次为苔白腻(22.2%),苔黄腻(15.0%)。脉象上以细脉(37.3%)为主,其次为沉脉(20.3%),弦脉(17.0%),滑脉(11.8%),数脉(7.8%),涩脉(11.8%)。3)总体证候分布规律,本虚证以脾肾气虚(47.1%)最为多见,其次是脾肾阳虚(17.0%)>阴阳两虚(13.1%)>气阴两虚(12.4%)>肝肾阴虚(10.5%);标实证中以血瘀证(24.2%)最为多见,其次是湿热证(16.3%)>水气证(10.5%)>湿浊证(9.2%)>浊毒证(6.5%);在本虚标实证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脾肾阳虚中,相较于其他兼证,瘀血证所占比例最高。4)中医证候在原发病中的分布规律,在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及其他原发病,本虚证均是以脾肾气虚和脾肾阳虚最为多见,标实者均以瘀血证最为多见,经统计分析,本虚证和标实证在各原发病分布中无差异(P>0.05)。5)CKD不同分期证候分布规律,在本虚证方面,CKD3、CKD4期组均以脾肾气虚为主,随着疾病的进展,到CKD5期组脾肾阳虚证及阴阳两虚证相较于其他两期所占比例较大;在标实证方面,CKD3、CKD4期组标实证中均以血瘀证最为多见,其次为湿热,水气及湿浊。随着疾病的进展,浊毒证所占比例逐渐增多,在CKD5期组中则以浊毒证最为多见。对本虚证和标实证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发现CKD3期与CKD4期不构成差异,而CKD3期同CKD5期、CKD4期与CKD5期存在差异,其P值均<0.05存在统计学意义。6)Hb水平,各证型Hb水平均随肾功能的恶化而逐渐下降。本虚中,CKD3~5各分期中,脾肾气虚Hb水平>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证,在CKD3、4期组中,本虚证Hb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CKD5期组中P>0.05,无统计学差异。标实证中,瘀血证Hb水平>湿热>湿浊>水气>浊毒证,CKD3~5期组中各标实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本虚和标实证进行组间比较,发现肝肾阴虚和瘀血证在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第三部分肾性贫血组方用药的数据挖掘研究1方法:收集第二部分病例中有处方资料的中药处方,将规范后的处方录入Excel2010建立数据库,对药物使用频次、性味归经进行频数统计,使用SPSS Modeler18.0软件采用Apriori算法进行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并应用SPSS 26.0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2结果:通过对137张处方进行用药分析,结果显示248味中药中,五味分布以甘味最高,占31.9%,其次为苦味30.9%,辛味19.6%。药性分布寒、温、平为主,其中寒性药物占36.9%,温性药物占35.2%。归经主要以肝、脾、胃、肺、肾经为主,其次为心、大肠、膀胱等;对药物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得出高频药物23味,通过关联规则挖掘出黄芪、大黄炭、蒲黄炭、党参、丹参、麸炒苍术、麸炒白术、茯苓、胡芦巴、泽泻、猪苓、积雪草、当归、杜仲、蒲黄炭、红花、猪苓、清半夏、杜仲、制何首乌、甘草21味核心药物,以及“黄芪-大黄炭”、“黄芪-茯苓”、“大黄炭-大黄”、“黄芪-大黄”等96组核心药对,经过聚类分析得出5个新组合。将处方按分期划分统计处理,进行核心药物提取,得出了相一致的核心药物。结论:1.系统评价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肾性贫血疗效确切,且安全性相对较高。2.肾性贫血病位主要在脾肾,涉及心、肝、肺等多个脏腑,多为本虚标实证。3.肾性贫血证候分布本虚以脾肾气虚为主,贯穿疾病始末。兼有不同程度的湿、热、瘀、浊等病理因素,主要以瘀血证为主,因CKD分期不同而各有侧重。4.肾性贫血中医证候的分布同原发病无关。5.肾性贫血程度与肾功能恶化程度呈正相关,并随中医证候变化而动态变化。6.肾性贫血中医证候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大致从脾肾气/阳虚到气阴两虚/肝肾阴虚,最终发展为阴阳两虚。7.研究所得出的核心处方和新方紧扣“脾肾气虚”的病机,把握兼证,为临床治疗肾性贫血提供参考依据。
王俊彦[4](2021)在《慢性肾脏病及伴发贫血患者的特征分析及应用缺氧诱导因子治疗的荟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伴发肾性贫血患者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应用缺氧诱导因子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类药物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第一部分:慢性肾脏病及伴发贫血患者的特征分析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从辽宁省沈阳市某三甲医院肾脏内科出院且明确诊断为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KDIGO分期,将研究对象分为了CKD 3、4、5三个期,对病因及构成进行分析;按是否并发肾性贫血分为非贫血与贫血两组,比较组间差异,探究影响肾性贫血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第二部分:缺氧诱导因子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对肾性贫血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12月,缺氧诱导因子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类药物治疗肾性贫血的相关中英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符合的研究,并提取所需数据。采用Stata15.1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第一部分:共纳入342例患者,其中,CKD 3期患者58例,4期115例,5期169例;男性216例,女性126例;病因分析中,糖尿病肾病最常见(21.93%),其次是慢性肾小球肾炎(5.26%)、高血压性肾损害(3.80%);基础疾病统计中,高血压最常见(89.18%),其次是糖尿病(47.37%)、高尿酸血症(21.35%);并发症中,贫血最常见(75.44%),其次是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9.88%)、肾性骨病(9.06%);贫血组与非贫血组的比较显示,贫血组的年龄、甲状旁腺激素、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分布宽度、血清尿素、血清肌酐、胱抑素C、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血清磷、血清钾浓度偏高,BMI、白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绝对值、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压积、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甘油三酯、血清钙、血二氧化碳总量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的增加、胱抑素C水平的增高、性别为女性是并发肾性贫血的危险因素(P<0.05)。第二部分:共纳入21篇文献,共24项研究。10项研究针对非透析患者,共1120例;对比安慰剂组,HIF-PHIs组明显增加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铁结合力水平,明显降低铁调素、转铁蛋白饱和度、铁蛋白水平,明显增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高血压的发生,明显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14项研究针对透析患者,共1887例;对比对照组,HIF-PHIs组明显增加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铁结合力、血清铁水平,明显降低铁调素、铁蛋白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CKD病因学中,糖尿病肾病最常见,其次是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性肾损害。CKD患者基础疾病中,高血压最常见,其次是糖尿病、高尿酸血症。CKD并发症中,肾性贫血最常见,其次是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性骨病。并发贫血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分布宽度、血清尿素、血清肌酐、胱抑素C、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血清磷、血清钾水平明显增高,BMI、白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绝对值、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压积、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甘油三酯、血清钙、血二氧化碳总量水平明显降低。年龄、胱抑素C的增加、性别为女性是并发贫血的危险因素。2、缺氧诱导因子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类药物对非透析和透析肾性贫血患者升高血红蛋白及增加铁利用率的效果显着,且与安慰剂相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少,与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相较安全性更高。
李杰,白玉芳[5](2020)在《缺氧诱导因子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缺氧是一种常见的病理和生理现象,缺氧诱导因子(HIF) 是机体对缺氧做出反应的适应性表达,目前HIF1α及HIF2α已经得到了积极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糖蛋白激素,是缺氧诱导因子的靶基因,其具有许多非造血作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中晚期的一种特异性肝病,对母儿可以造成严重的近远期影响。本文就HIF1α、HIF2α及EPO在ICP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探讨HIF及EPO在ICP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视角。
李云龙[6](2020)在《成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铁元素是人体需要微量元素之一,维持着机体器官、组织的正常运行,身体缺铁会导致贫血,除了贫血本身导致的临床症状外,引起患者缺铁的病因也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影响生活质量和预后。而和缺铁性贫血相关的病因很多,目前部分病因确切,但有些病因或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尚不清楚,而针对缺铁性贫血与社会因素是否相关的研究较少,重庆南部(渝南)地区未见相关报道。为明确社会因素、身体疾病因素、管理因素和特殊人群等不同层面是否会导致缺铁性贫血或是否相互关联,希望能够对人们的行为习惯有所影响、为医生的临床诊疗提供借鉴、为政府部门制定卫生政策或预防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收集和阅读,筛选与缺铁性贫血可能相关的各种因素或病因的报道和进展,汇总分析国内外关于成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的影响因素的探索与实践;对符合定性分析的文献资料,予以患病的影响因素研究及定性系统评价;在渝南地区四所大型医院专科门诊和体检门诊抽取病例组和对照组各500例为观察对象进行缺铁性贫血患病的社会因素问卷调查,此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样,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实验室结果验证是否确诊缺铁性贫血,然后总结分析对于在渝南地区的成人缺铁性贫血与社会因素关联或相互影响。结果:国内外关于成人缺铁性贫血发生与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态、家庭情况、自感家庭经济情况、工作情况、吸烟、饮酒、膳食等社会因素,与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免疫性疾病、矿物质缺乏、遗传性疾病、慢性病贫血、肾病、心脏病、内分泌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实体肿瘤、恶性贫血等身体疾病因素,与围手术期管理、急诊科管理缺陷等医疗管理因素,和孕妇、老年人、新兵和运动员等特殊人群的有一定关联性;患病的影响因素研究及定性系统评价结果提示,社会人口学因素中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是促进因素,家庭因素中家庭居住条件、家庭经济情况是促进因素、家庭支持是阻碍因素(家庭成员关心、支持则较少发病),个人生活方式中不合理膳食促进因素,疾病因素中胃肠道疾病、炎症、失血、癌症是促进因素,管理因素中围手术期管理缺陷是促进因素,特殊人群中女性、老年人是促进因素,上述相关促进因素证据等级为中级;对于渝南地区社会因素的调查,从多因素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吸烟,紧张工作和无固定工作时间是IDA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理膳食,较高文化程度和3人以上家庭规模为IDA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本研究针对国内外关于成人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作了全面总结分析,并进行定性系统评价和调查研究。理论研究丰富了与缺铁性贫血相关的病因或影响因素的内涵,探讨了社会因素、身体疾病因素、医疗管理因素和特殊人群与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关联;定性系统评价从专业分析角度对部分影响因素进行定性评价;而实际调查研究分析,则对吸烟、工作、膳食、文化程度、家庭人数等影响因素予以验证。三者结合较为全面总结阐述和验证了相关危险因素与缺铁性贫血的关系。
郑晓敏[7](2020)在《肾性贫血治疗药物-口服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HIF-PHD)抑制剂的筛选及候选化合物DS015的药效验证》文中提出肾性贫血不仅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加速CKD进展,增加患者住院率和死亡率。现有标准治疗方案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rythropoiesis stimulating agents,ESAs)+铁剂,因其使用时产生超高的血浆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水平会诱发高血压、心衰、中风和心梗等心血管不良反应以及这些不良反应导致的死亡率增加;加之,ESAs需要注射治疗、价格昂贵等因素,主要的治疗人群为即将透析的CKD患者和已经透析的肾衰竭患者,CKD 5期前进行ESAs治疗的患者极少。因此,肾性贫血仍有较大的临床需求未被满足。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Hypoxia inducible factor-Prolyl hydroxylase domain,HIF-PHD)抑制剂通过多种效应促进红细胞生成,包括促进内源性EPO生成、改善铁代谢和提高造血细胞对EPO的反应性等,降低了治疗肾性贫血所需的EPO水平,可避免高EPO浓度导致的心血管不良反应。此外,HIF-PHD抑制剂是小分子口服药物,服用方便、费用低,依从性好,能更广泛应用于CKD 3-4期的贫血患者。已有的试验结果也显示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有望能克服现有治疗方案的不足,替代现有治疗方案。目的:本课题通过建立成熟稳定的药效筛选体系,包括细胞及动物的体内外实验平台,进行HIF-PHD抑制剂临床前药效研究,筛选出在体外活性及体内药效与参比化合物Roxadutat(又名FG-4592)相当或更优的HIF-PHD抑制剂。结合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初步评价,以及化学方面的考量,确定一个候选化合物,然后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全面的体内外药效学验证。内容:本课题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HIF-PHD抑制剂的体内外筛选评价。在本部分内容中,首先建立化合物对Hep 3B细胞EPO分泌影响实验,对合成的全新化合物进行细胞活性筛选,筛选出EPO分泌活性、细胞毒性及化合物溶解性达标的化合物进行大鼠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评价;然后将PK参数达标的化合物在ICR小鼠中单次给药后,测试血浆EPO浓度变化,考察体内药理活性;最后对体内活性较好的化合物,结合化学方面的考量,选择部分化合物进行大鼠、犬14或28天毒理评价,筛选出候选化合物。第二部分是候选化合物DS015的体内外药效学验证。在本部分内容中,分别从体外和体内两个方面对DS015进行药效学评价。体外实验包括DS015对HIF-PHD酶的亲和力测试,对Hep 3B细胞EPO转录及分泌的影响,以及对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抑制Hep 3B细胞分泌EPO的影响。体内实验中,分别采用健康食蟹猴和大鼠肾性贫血模型进行考察,在正常食蟹猴中评价了DS015对外周血EPO和红系指标的影响,在肾性贫血模型中,分别采用5/6肾切除、庆大霉素和顺铂诱导大鼠肾性贫血模型考察DS015的治疗作用。结果:第一部分:HIF-PHD抑制剂的体内外筛选评价。通过Hep 3B细胞EPO分泌实验,从27个化合物中筛选出了4个化合物细胞活性较好,这些化合物促进Hep 3B细胞分泌的EPO最大浓度与FG-4592相当或更好,EC50在FG-4592 EC50的3倍以内,且这部分化合物的溶解性较好,对Hep 3B细胞毒性低。再经大鼠PK测试后,化合物DS015的PK参数相对较好,其大鼠口服5 mg/kg剂量后Cmax(峰浓度)为18400 ng/m L,AUClast(0-?时刻药时曲线下面积)为38400 h*ng/m L,生物利用度(F)为81.47%,半衰期(T1/2)为4.2 h;表观分布容积(Vss)为0.234 L/kg,不倾向于分布到组织中。之后测试DS015对ICR小鼠体内EPO分泌的影响,其在36、120、360μmol/kg剂量下小鼠血浆EPO浓度为202.34±56.64、581.14±128.39、5249.80±1045.02 pg/m L(溶媒组血浆EPO为153.23±18.31 pg/m L),有较好的剂量依赖性,与同剂量下FG-4592的EPO水平(324.43~10071.30 pg/m L)相近。另外,还对DS015进行大鼠、犬毒理考察,经过毒理试验初步评价,DS015与参比化合物FG-4592毒性表现相近,DS015大鼠28天毒理试验无明显毒性反应剂量(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为25 mg/kg,FG-4592大鼠14天毒理试验NOAEL为15 mg/kg;犬14天毒理试验发现,DS015 75mg/kg剂量下毒性明显比FG-4592 50mg/kg剂量轻,最终确定将DS015作为候选化合物开展后续的药效学验证。第二部分:化合物DS015的体内外药效学验证。体外HIF-PHD酶活性测试表明,DS015在HIF-PHD1/2/3酶三个亚型上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对应的IC50值分别为0.11、0.42、0.043μΜ,活性略优于FG-4592,在三个酶上的选择性与FG-4592相似。在Hep 3B细胞EPO转录及分泌活性实验中,DS015可浓度依赖性的促进EPO转录和分泌,起效浓度为0.93μΜ,活性略优于FG-4592;同样在化合物对炎症因子抑制Hep 3B细胞EPO分泌影响实验中,DS015能逆转炎症因子对EPO分泌的抑制作用,起效浓度为0.93μΜ,且活性略优于FG-4592。体内实验也证实,DS015在健康动物和肾性贫血模型中均表现出较好的药效活性。健康食蟹猴中,单次给予DS015(30~60mg/kg),可明显升高血浆EPO水平,连续给予DS015(20~80 mg/kg)四周后,可观察到外周血红系指标剂量依赖性地身高,起效剂量为20 mg/kg。大鼠肾性贫血模型的药效研究也表明,在5/6肾切除大鼠贫血模型中,DS015(8~16 mg/kg)每天给药一次,连续给药四周,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改善模型大鼠的贫血症状,起效剂量为8mg/kg;在庆大霉素诱导大鼠贫血模型中,DS015(5~12 mg/kg)每天给药一次,连续给药两周,12mg/kg剂量下,可明显升高模型动物血红蛋白(HGB)水平;在顺铂诱导大鼠肾性贫血中,DS015(8~20 mg/kg)每周给药3次,连续给药四周,可剂量依赖性显着改善模型大鼠贫血症状,起效剂量为8 mg/kg。结论:本课题针对HIF-PHD靶点机制及肾性贫血适应症建立了一系列的体内外药效评价方法。首先通过体内外EPO活性测试、药代动力学评价和毒理试验从27个化合物中筛选出了候选化合物DS015。然后对DS015进行全面的体内外药效学验证,体外酶学和细胞活性上,DS015活性略优于FG-4592,体内肾性贫血模型治疗实验表明,DS015每天给药1次和每周给药3次均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起效剂量为8 mg/kg,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鹿雪梅[8](2020)在《妊娠期糖尿病合并贫血的影响因素分析和营养治疗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妊娠期糖尿病(GDM)合并贫血患者的饮食习惯及饮食结构特点,分析妊娠期糖尿病合并贫血的相关影响因素。2.探讨营养治疗对GDM合并贫血的改善效果和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为GDM合并贫血患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一: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产科进行产检的孕妇1468例。根据75 g产科糖耐量试验(OGTT)和血红蛋白(Hb)结果将研究对象分成4组,即单纯贫血组、单纯GDM组、GDM合并贫血组和对照组。分别对各组进行问卷调查、24 h膳食调查和实验室检查,获得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膳食摄入情况等。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计算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95%CI)。研究二:采用完全随机对照研究。于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产科进行产检和分娩的孕妇中,招募GDM合并贫血患者137例,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n=75)和对照组(n=62),入组时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膳食调查和实验室检查,获得患者的基本信息、膳食摄入情况和血糖、血红蛋白水平。根据孕前体重、体重增长情况、膳食摄入情况和血糖、血红蛋白水平对干预组给予个体化营养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产科检查和一般健康教育。对所有患者随访至分娩,分别于治疗后两周进行膳食调查并检测患者血糖、血红蛋白,并于分娩时收集患者分娩前体重和妊娠结局相关指标。结果研究一:单纯GDM组和GDM合并贫血组的平均年龄、孕前BMI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巨大儿分娩史和非初产的孕妇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单纯GDM组和GDM合并贫血组的谷类、水果和食用油摄入量以及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摄入量较高(p<0.05),单纯贫血组和GDM合并贫血组的肉类以及蛋白质、维生素A和铁的摄入量较低(p<0.05),单纯贫血组的锌摄入量较低(p<0.05),且GDM合并贫血组的肉类、蛋白质和铁的摄入量低于单纯GDM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35岁、孕前超重或肥胖、非初产、反复流产和巨大儿分娩史可增加GDM合并贫血的发生风险(p<0.05)。研究二:在给予营养治疗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年龄、孕周、孕前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治疗后,干预组的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摄入量分别为1828.9±393.7 kcal、246.5±90.4 g、56.4±24.8 g,均低于营养治疗前(p<0.05),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A、烟酸、钙、铁、锌摄入量分别为83.1±16.3 g、22.8±6.2 g、454.3±101.6 ug RAE、19.8±5.3 mg NE、753.7±232.0 mg、24.7±8.0 mg、9.7±3.1 mg,均高于营养治疗前(p<0.05),空腹血糖、餐后1 h血糖、餐后2 h血糖分别为4.6±0.5 mmol/L、7.2±1.7 mmol/L、5.6±1.0 mmol/L,均低于营养治疗前(p<0.05),血红蛋白增加到110.5±8.3 g/L(p<0.05)。干预组的孕期体重增长值为13.5±8.2 kg,低于对照组(p<0.05),且胎膜早破、剖宫产和巨大儿的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1.高能量、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低蛋白和低铁的饮食结构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合并贫血的主要原因,维生素A和锌摄入较低也可能与妊娠期贫血的发生有关。2.营养治疗可以帮助妊娠期糖尿病合并贫血患者纠正饮食结构,促进营养均衡,改善血糖和血红蛋白水平,使孕妇维持合理的体重增长,并能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马春余[9](2020)在《胎龄<34周住院早产儿贫血情况及影响因素单中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胎龄小于34周住院早产儿贫血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早产儿贫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01月-2018年12月在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出生时胎龄小于34周的早产儿病例资料。纳入研究的所有早产儿均按2个日龄段(日龄<7天,日龄≥7天)分别研究,依据不同日龄段贫血诊断标准分别分为贫血组与非贫血组,通过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我院胎龄小于34周住院早产儿贫血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1.我院2017-2018年收治胎龄小于34周住院早产儿共计184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计156例早产儿被纳入本研究,日龄<7天阶段贫血组患儿占56.4%(88/156),日龄≥7天阶段贫血组患儿占81.4%(127/156)。2.日龄<7天阶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孕母年龄、出生胎龄、基础血红蛋白、出生7天内医源性失血量是早产儿贫血的独立影响因素(OR=0.905,P=0.028;OR=0.623,P=0.006;OR=0.915,P=0.000;OR=1.326,P=0.000)。3.日龄≥7天阶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出生体重、基础血红蛋白、出生7天内医源性失血量是早产儿贫血的独立影响因素(OR=0.997,P=0.000;OR=0.972,P=0.043;OR=1.141,P=0.016)。结论:1.我院2017-2018年胎龄小于34周住院早产儿贫血发生率高,日龄≥7天阶段早产儿贫血比例高于日龄<7天阶段早产儿。2.孕母年龄小、出生胎龄小、基础血红蛋白值低、出生7天内医源性失血量大是胎龄小于34周的日龄<7天早产儿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3.出生体重低、基础血红蛋白值低、出生7天内医源性失血量大是胎龄小于34周的日龄≥7天早产儿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卿[10](2020)在《健脾柔肝法联合EPO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健脾柔肝法联合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评价健脾柔肝法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以更好的纠正贫血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促红素及铁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健脾柔肝药物,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及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观察和记录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所有数据处理均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P<0.05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临床总疗效:治疗结束后,对照组临床显效1例,有效1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7%,治疗组临床显效4例,有效2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7%,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总疗效比采用秩和检验,P<0.05,差异显着,提示治疗组的临床总疗效优于对照组。2贫血指标:两组治疗后Hb、HCT均较治疗前升高,有显着性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升高Hb、HCT优于对照组。3肾功能指标:对照组治疗前后SCr水平无显着差异,BUN水平下降,有显着差异。治疗组患者SCr、BUN水平均明显下降,有显着差异。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SCr、BUN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明显,有显着差异。4铁代谢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后SF、TSA均有显着升高,有显着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SF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组患者TSA升高较对照组明显,有统计学意义。5证候疗效: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临床痊愈1例,显效5例,有效1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0.3%,治疗组患者临床痊愈3例,显效8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总疗效比采用秩和检验,P<0.05,提示治疗组的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6中医症状改善情况:对照组治疗后全身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面色、头晕心悸、恶心呕吐、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失眠症状有所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脘腹胀满、情志抑郁、腹痛腹泻、泻后痛减症状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在改善全身乏力、气短懒言、脘腹胀满、食少纳呆、情志抑郁、头晕心悸、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泻后痛减症状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着,在改善面色、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失眠方面,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脾柔肝法联合EPO治疗肾性贫血,能够提高Hb、HCT、SF、TSA,降低SCr、BUN,纠正贫血状态,改善肾功能及铁代谢,同时可以改善中医症状。图0幅;表18个;参125篇。
二、促红细胞生成素与妊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促红细胞生成素与妊娠(论文提纲范文)
(1)肾精亏虚对SD雄性大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肾藏精理论研究 |
1.1 肾精的生成来源 |
1.2 肾精的功能 |
1.3 肾精的现代医学研究 |
2 “髓”的理论研究 |
2.1 “髓”的含义及生理功能 |
2.2 “髓”的生成与肾精 |
2.3 “骨髓”的现代医学研究 |
3 “血”的研究理论 |
3.1 血的涵义及生理功能 |
3.2 血的生成与肾精 |
3.3 贫血的现代医学研究 |
4 补肾方龟鹿二仙胶 |
5 结语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1 肾精亏虚对SD雄性大鼠造血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1.4 主要仪器及耗材 |
1.5 造模方法及分组、给药 |
1.6 检测指标及方法 |
1.7 统计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红细胞数量(RBC)、血红蛋白(HGB)含量比较 |
2.3 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睾酮(T)含量比较 |
2.4 附睾精子质量比较 |
2.5 睾丸组织病理学比较 |
2.6 骨髓象比较 |
3 讨论 |
3.1 肾精亏虚大鼠模型的建立 |
3.2 肾精亏虚大鼠造血组织形态学的改变 |
3.3 肾精亏虚对血清EPO含量的影响 |
实验2 肾精亏虚对SD雄性大鼠骨髓造血细胞及CD34+细胞凋亡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及分组 |
1.2 造模方法 |
1.3 药物及灌胃 |
1.4 仪器设备及试剂 |
1.5 检测指标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的超微病理形态学观察 |
2.2 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CD34+细胞凋亡的结果 |
2.3 骨髓石蜡包埋切片TUNEL法检测CD34+细胞凋亡结果 |
3 讨论 |
实验3 肾精亏虚对SD雄性大鼠导致骨髓造血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及分组 |
1.2 造模方法 |
1.3 药物及灌胃 |
1.4 仪器、试剂及耗材 |
1.5 检测指标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骨髓Bcl-2、Bax、caspase-3、Fas和 Fasl蛋白表达结果 |
2.2 骨髓 Bcl-2、Bax、caspase-3、Fas 和 FaslmRNA RT-PCR 结果 |
3 讨论 |
3.1 肾精亏虚对大鼠骨髓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 肾精亏虚对大鼠骨髓Bcl-2、Bax蛋白及Bcl-2m RNA、Baxm RNA表达的影响 |
3.3 肾精亏虚对大鼠骨髓Caspase-3 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1.肾精亏虚与贫血的关系 |
2.肾精亏虚大鼠模型建立评估 |
3.肾精亏虚对骨髓造血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 |
4.龟鹿二仙胶改善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机制 |
结论 |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综述 肾虚与贫血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 发表论文 |
致谢 |
(2)西宁地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胎盘组织中HIF-1α及EPO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方案 |
2.1.1 研究对象 |
2.1.2 ICP纳入标准 |
2.1.3 ICP排除标准 |
2.2 材料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
2.3.2 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 |
2.3.3 蛋白印迹实验方法(Western Blot,WB)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三组研究人群一般情况比较 |
3.2 三组研究人群凝血功能比较 |
3.3 三组研究人群肝功能比较 |
3.4 两组围产儿围产结局比较 |
3.5 HIF-1α在胎盘组织中的表达 |
3.6 EPO在胎盘组织中的表达 |
3.7 TBA浓度与ICP胎盘组织HIF-1α、EPO的关系 |
3.8 ICP胎盘组织中HIF-1α、EPO蛋白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4.1 ICP对母体的影响 |
4.2 ICP对胎儿的影响 |
4.3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 |
4.3.1 HIF-1α结构及功能概述 |
4.3.2 HIF-1α与 ICP的关系 |
4.4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
4.4.1 EPO结构及功能概述 |
4.4.2 EPO与 ICP的关系 |
4.5 HIF-1α与 EPO的相关性 |
4.6 结语与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综述 缺氧诱导因子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中医药治疗肾性贫血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与病例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药治疗肾性贫血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图 |
2.2 纳入研究的文献特征 |
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估 |
2.4 疗效评估结果 |
2.5 发表偏倚 |
讨论 |
第二部分 肾性贫血中医证候特点调查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调查工具 |
2.2 调查内容 |
2.3 分组 |
2.4 统计方法 |
3 调查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肾性贫血组方用药的数据挖掘研究 |
1 资料研究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规范药物名称 |
2.2 数据录入与核对 |
2.3 统计与分析 |
3.结果 |
讨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肾性贫血的诊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 教育经历 |
2 学术成绩及成就 |
(4)慢性肾脏病及伴发贫血患者的特征分析及应用缺氧诱导因子治疗的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慢性肾脏病及伴发贫血患者的特征分析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CKD患者基本特征 |
3.2 肾性贫血患者的特征分析 |
3.3 肾性贫血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缺氧诱导因子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对肾性贫血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方法 |
2.1 文献检索策略 |
2.2 纳排标准 |
2.3 质量评价 |
2.4 数据提取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研究的基线特征 |
3.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3.4 Meta分析结果 |
3.5 亚组分析 |
3.6 敏感性分析 |
3.7 偏倚性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6 附件 |
6.1 Galbraith散点图 |
6.2 亚组分析森林图 |
6.3 敏感性分析图 |
6.4 Egger’s检验及剪补法图 |
附录1 伦理会批件 |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肾性贫血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缺氧诱导因子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缺氧诱导因子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
1.1 缺氧诱导因子概述 |
1.2 HIF-1α与ICP |
1.3 HIF-2α与ICP |
2 促红细胞生成素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
3 总 结 |
(6)成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步骤 |
1.5 技术路线图 |
1.6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关于成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的影响因素的探索与实践 |
2.1 社会因素与缺铁性贫血患病的探索与实践 |
2.2 疾病因素及管理因素与缺铁性贫血患病的探索与实施策略 |
2.3 特殊人群与缺铁性贫血患病的探索与实践 |
第三章 成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的影响因素研究及定性系统评价 |
3.1 资料检索与检索策略 |
3.2 方法与检验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渝南地区成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的社会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调查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创新点 |
5.3 存在的不足 |
5.4 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及诊治因素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肾性贫血治疗药物-口服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HIF-PHD)抑制剂的筛选及候选化合物DS015的药效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慢性肾脏病研究进展 |
1.1.1 慢性肾脏病 |
1.1.2 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概述 |
1.1.3 致病因素分析 |
1.2 肾性贫血研究进展 |
1.2.1 肾性贫血 |
1.2.2 贫血在CKD中的流行病学概述 |
1.2.3 贫血临床表现及预后 |
1.2.4 肾性贫血发病机理 |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
1.3.1 肾性贫血药物治疗现状及常用药物 |
1.3.2 肾性贫血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
1.3.3 国内外药物研发进展 |
1.4 HIF-PHD在造血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 |
1.4.1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
1.4.2 HIF和 PHD的亚型、分布及功能 |
1.5 研究意义 |
1.6 研究目标 |
1.7 研究内容 |
1.7.1 参比化合物的选择 |
1.7.2 实验内容 |
1.8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9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HIP-PHD抑制剂的体内外筛选评价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细胞系 |
2.2.2 实验动物 |
2.2.3 试剂及耗材 |
2.2.4 主要仪器 |
2.2.5 受试化合物 |
2.3 实验方法 |
2.3.1 化合物对Hep3B细胞EPO分泌影响的体外活性测试 |
2.3.2 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测定 |
2.3.3 化合物体内单次给药对小鼠血浆EPO的影响 |
2.3.4 化合物体内安全性的初步评价 |
2.4 实验结果 |
2.4.1 化合物对Hep3B细胞EPO分泌影响的体外活性测试 |
2.4.2 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测定 |
2.4.3 化合物体内单次给药对小鼠血浆EPO的影响 |
2.4.4 化合物体内安全性初步评价 |
2.5 讨论和小结 |
第三章 候选化合物DS015体内外药效学验证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细胞系 |
3.2.2 实验动物 |
3.2.3 试剂及耗材 |
3.2.4 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DS015对HIF-PHD1/2/3 的酶活性测试 |
3.3.2 DS015对重组细胞系EPO转录及表达的影响 |
3.3.3 DS015 对炎症因子抑制Hep3B细胞分泌EPO的影响 |
3.3.4 DS015在健康食蟹猴中的药理活性评价 |
3.3.5 DS015在大鼠5/6肾切除贫血模型中的药效研究 |
3.3.6 DS015在庆大霉素诱导肾性贫血模型中的药效研究 |
3.3.7 DS015在顺铂诱导肾性贫血模型中的药效研究 |
3.4 实验结果 |
3.4.1 DS015对HIF-PHD1 /2/3的酶活性测试 |
3.4.2 DS015体外细胞活性测试 |
3.4.3 DS015在健康食蟹猴中的药理活性评价 |
3.4.4 DS015在大鼠肾性贫血模型中的药效研究 |
3.5 讨论和小结 |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结论 |
后期研究展望 |
后续工作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妊娠期糖尿病合并贫血的影响因素分析和营养治疗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妊娠期糖尿病合并贫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 主要变量定义 |
4 质量控制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人口学特征 |
2 食物种类摄入量 |
3 能量和各类营养素摄入量 |
4 妊娠期贫血、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合并贫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
讨论 |
第二章 妊娠期糖尿病合并贫血的营养治疗效果评价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营养治疗前基本情况 |
2 食物种类摄入量 |
3 能量和各类营养素摄入量 |
4 空腹血糖、餐后1h血糖、餐后2h血糖和血红蛋白 |
5 孕期体重增长和妊娠结局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致谢 |
(9)胎龄<34周住院早产儿贫血情况及影响因素单中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10)健脾柔肝法联合EPO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一般资料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病例的选择 |
1.1.4 研究方法 |
1.1.5 治疗方法 |
1.1.6 观察指标 |
1.1.7 疗效判断标准 |
1.1.8 安全性评价标准 |
1.1.9 统计与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两组可比性分析 |
1.2.2 疗效分析 |
1.2.3 安全性评价 |
1.3 讨论 |
1.3.1 肾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
1.3.2 立题依据 |
1.3.3 健脾柔肝中药组方分析 |
1.3.4 组方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1.4 疗效评价与分析 |
1.4.1 疗效分析 |
1.4.2 安全性分析 |
1.5 小结 |
1.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肾性贫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2.1 中医药治疗肾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
2.1.1 病名的研究 |
2.1.2 病因病机 |
2.1.3 治疗研究 |
2.2 肾性贫血的现代研究进展 |
2.2.1 流行病学研究 |
2.2.2 发病机制 |
2.2.3 治疗方法 |
2.2.4 治疗靶目标 |
2.3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四、促红细胞生成素与妊娠(论文参考文献)
- [1]肾精亏虚对SD雄性大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吕建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西宁地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胎盘组织中HIF-1α及EPO的表达及意义[D]. 李杰. 青海大学, 2021(01)
- [3]中医药治疗肾性贫血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与病例调查研究[D]. 郭王红.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慢性肾脏病及伴发贫血患者的特征分析及应用缺氧诱导因子治疗的荟萃分析[D]. 王俊彦.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缺氧诱导因子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中的研究进展[J]. 李杰,白玉芳.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36)
- [6]成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的影响因素研究[D]. 李云龙.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 [7]肾性贫血治疗药物-口服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HIF-PHD)抑制剂的筛选及候选化合物DS015的药效验证[D]. 郑晓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妊娠期糖尿病合并贫血的影响因素分析和营养治疗效果评价[D]. 鹿雪梅. 青岛大学, 2020(01)
- [9]胎龄<34周住院早产儿贫血情况及影响因素单中心分析[D]. 马春余.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10]健脾柔肝法联合EPO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卿.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肾性贫血论文; 促红细胞生成素论文; epo论文; 肾精亏虚论文;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