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培养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静[1](2021)在《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邛崃市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课是体育教育实施的组织载体,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环节。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生形成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而在小学阶段如何开展体育课程、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要,培养小学生体育的体育核心素养,是中小学生体育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邛崃市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从教学环境来看,邛崃市各小学师生比较大,体育教师课时任务重,教师对待工作的激情降低,不利于学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工作的开展。2体育教师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少,不能及时更新知识与技能,同时教学方法也得不到更新,也不利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工作的开展。3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仅停留在运动能力与习惯的浅层面。4不同性别之间的学生在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和体育情感与品格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地域的学生在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和体育情感与品格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根据以上结论给出建议:1政府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入专职的体育教师;学校应重视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分配教师课时任务。2学校应支持体育教师的培训,要促使教师体育知识、技能与教学方法的更新。3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将德育课程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体育情感与品格。4教师可以采用分类教学方法,将男女生以性别划分,选择男女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同时学校可以针对本校学生的情况以及设施设备,开展学校体育特色活动或者体育传统项目,以特色活动与传统项目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苏星玲[2](2021)在《株洲市城乡小学体育教师资源配置现状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以来,明确了新时代应优先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其如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成了热点话题。当前教育内出现的家长“择校热”、“大班额”教学班等问题,实质上是对优质教师资源的追求,从而导致教育非均衡发展,其中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最大的问题,尽管城乡教育水平在不断缩小。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内容,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部分,教师资源作为教育资源核心,是保证学校体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因此,城乡体育教师资源配置均衡与否,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十分重要。通过对株洲市芦淞区城乡体育教师资源配置现状和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找出制约株洲市城乡体育教师资源配置差异的原因,进一步为如何合理配置开展基础教育提供依据。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以110名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26名体育工作相关者为访谈对象,据此得出以下结论:(1)目前株洲市城乡体育教师的数量、结构、质量等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株洲市城乡小学体育教师数量差异中城区学校生师比与班师比明显优于农村地区,城区教师体育工作量计算及补贴比农村学校更好。(2)株洲市城乡小学体育教师资源结构方面,其中城区学校性别及年龄、专兼任比、教师流动与配置机制等方面均优于农村学校。(3)株洲市城乡小学体育教师资源质量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素质与科研水平、培训次数及等级等方面;城区教师体育专业素养与科研水平相对与农村学校而言队伍整体专业素养更高。(4)城乡学校体育教师资源配置失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社会发展现状是根本原因,其中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是主要方面;还存在城乡教育政策制度偏差、城乡体育教师资源流动与配置机制不合理原因,从而导致体育教师资源城乡配置出现差异。
宋浩兵[3](2021)在《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族振兴,依赖于教育;人才的培养,系于教育。教育已成为当代强国固本之根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依靠教育的力量推动,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农村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也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农村教育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关乎农村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事关农村教育的未来发展走向。应优先把农村教育摆在教育发展突出位置,从而推动农村教育的振兴。农村教师是推动农村教育振兴的重要力量。时至今日,近百万的乡村教师、特岗教师坚守在祖国最边远、贫困、艰苦的农村地区;这一特殊的教师群体长时间被世人所忽视,未得到公众的关注。近年来,农村教育问题已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学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体育教师作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主力军,是体育教学的具体实践者;并对学生直接施加潜移默化教育影响。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体育教师的职业生存与发展。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是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不仅关系着体育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还影响着农村体育教学质量的成效。因此,高度重视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生存状况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现实课题。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是推动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群体,本文从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在职业中所遇到的困境入手,采用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其他学科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研究基础上,结合马斯洛层次需求、社会分层及教育均衡等理论,对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性别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入职动机、经济收入情况、工作环境、日常工作量、职业压力、福利待遇满意度、职业认同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社会地位、专业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长期置身于农村场域的初级中学体育教师,与城市地区的体育教师相比;其职业生存处境具有相对特殊性、复杂性。在变革的社会时代,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面临人生、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前所未有巨大的挑战,职业生存境遇不尽人意、令人堪忧。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呈现以下问题,教学任务繁重,日常工作量大;教学环境条件差,学校场地器材匮乏。薪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微,承担较大的职业压力、职业认同和满意度低。专业培训机遇少,培训效果欠佳等。窥一斑而知全豹,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进一步分析影响职业生存状态的因素。提出如下设想和建议: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收入,改善学校体育设施;扩充体育教师数量,解决体育师资紧缺的问题;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实施人文关怀理念、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科学考评体系;教师自身应转变价值观念,增强职业认同感;唤醒自我反思意识,促进专业成长。总之,需要国家政策、社会、学校及体育教师自身形成合力并举、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状态才能有效得到改善;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获得较好发展。
熊华城[4](2021)在《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校园足球教师培训是加强我国校园足球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通常分为国家级、省级、县区级等各类足球教师培训。为了掌握培训的绩效水平,同时促进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不断发展与完善,进行绩效评价是十分有必要的。文章从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的实际出发,结合校园足球项目特征和体育教师培训特点,构建了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并以江西省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足球培训为例,对本文构建的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验证,希望能为培训主办方提供科学的第三方评价工具。本研究借助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查询与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分析梳理教师培训领域的研究现状,成人继续教育、绩效评价等专业理论知识,结合校园足球项目特点,确立了绩效评价模型。通过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初步拟定了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然后通过21名专家的两轮咨询,最终确立了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再通过层次分析法确立各层次指标的权重,拟定评价指标的标准。最后通过借助案例对本研究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验证分析,并根据案例分析的启发提出建议,以期为后续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研究或其他体育项目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确立了由反应层、学习层、收获层、影响层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并得出以下结论:(1)提升各方主体关于培训绩效的评价意识是开展培训绩效评价的基础;(2)通过授权高校等第三方主体,提供绩效相关信息,有利于丰富培训绩效评价活动;(3)要利用互联网+思维,开发具有培训内容分享、实践心得分享、教学实践信息上传等功能的移动软件,既有利于系统收集受训教师在本次培训前后变化数据,从而全面的开展培训绩效评价,同时也有利于以点带面,加大受训教师的骨干辐射作用。
汪贝贝[5](2021)在《小学排球实践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研究 ——以京、豫、皖三省市部分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阶段,我国的排球教育整体发展形势不够乐观,尤其是小学排球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国家倡导体育强国和“三大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校园排球是促进排球运动推广,实现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小学体育教师专项包罗万象,排球专项教师数量占比非常少,受师资影响部分小学安排非排球专项教师教学或不开设排球课。基于此,本研究针对排球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教学策略,并结合教学实际内容提供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应用案例,为排球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小学排球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并针对教学中多数教师均提出的学习兴趣教学问题、技能教学问题和基本运动能力发展问题等常见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案例,以便排球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有法可教。研究结果表明:1.对以北京、安徽、河南三省市的113名不同小学的体育教师调查发现,排球技术特征导致学生难入门为当前小学排球实践教学的最主要问题,而学生对排球运动学习兴趣不高、学生感觉统合发展不足、学生动作技能认知不足、学生的基本动作模式发展不足、学生专项技术操作能力弱是导致学生排球技术学习难入门的主要原因。2.为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小学排球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初步构建了兴趣激发与保持策略、技能认知提升策略、感觉统合发展促进策略、基本动作模式提高策略和专项动作技能提高策略五个教学策略。每个教学策略均包含策略目标、策略操作步骤和策略操作技术三部分。其中的策略操作技术又具体分为策略设计技术、策略指导技术、策略调控技术和策略评价技术。3.以小学阶段初学排球技术的水平二阶段的学生和包含六次课的垫球技术单元教学计划为例进行的小学排球技术教学策略运用案例分析,将兴趣激发与保持、技能认知提升、感觉统合发展促进、基本动作模式提高和专项动作技能提升五个教学策略有机融入垫球技术的单元教学,对小学体育教师在具体的排球技术教学中应用有效教学策略解决教学实践问题具有积极的参考和指导做作用。
陈香[6](2021)在《健康中国背景下重庆市梁平区农村小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倡议要“加大学校健康教育的力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培养武术人才的问题已经十分重要,适应社会需要,科学计划的开展武术课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小学都开设武术相关的专业。因此,如何制定适合时代需要的课程结构、建立武术学术课程体系,培养适合社会多样性的优秀武术学生,是体育教师应该研究和回答的一个问题。本文对小学的武术课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当前武术课程的缺点,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为未来的武术课程的研究奠定基础。任何武术的发展都需要传承和创新,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技艺的结合,在不同时期与地域,武术与文化不断交融,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武术文化。武术教学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随着体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和武术相关研究的推进,众多研究认为武术教学内容是影响校园武术发展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合理的教材内容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有效的完成武术教学目标,更好的达到以武育人的效果。武术之所以能够跨越漫漫历史长河走到今天,就是传承与创新相互交融促进的结果。无论是民间的武术传承方式还是教育机构的武术传承方式,都离不开武术教育。所以从小学开始学习武术,推动武术的传承与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进行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学科文化传承的需要,以“以健康中国”背景下对重庆市梁平区农村乡镇小学武术武术教学现状进行研究。调查结果发现,梁平区农村小学武术课开展普及率低;缺乏专业的武术教师、体育教师培训机会少;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较高,但对武术的认识模糊;武术锻炼时间少、场地匮乏;武术课程教学内容选择较为随意,武术教学方法单一;学校领导对武术的重视程度低。基于对问题的分析,提出以下建: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宣传“健康中国”,营造武术锻炼文化氛围;引进专业教师、增加培训机会;教法的选择和实施;时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张家琦[7](2021)在《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驻马店市确山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方式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需求程度也越来越高,体育运动对于社会和个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适时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心肺功能、同时也能够陶冶情操,缓解紧张情绪及快生活节奏的压力。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国民身体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对学校体育教育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体育锻炼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改善学生的身体状况,让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有效缓解。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学校经济、教学设备等较为落后,在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时仍然有很多问题存在。例如活动形式单一、场地设施不足、没有完整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目标评价体系、师资力量薄弱等。因此,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总结了目前驻马店市确山县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问题的解决对策。为确山县农村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促进农村小学采取行动,有效地提高领导、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也能够进一步推动驻马店市确山县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更好、更有效地开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驻马店市确山县农村小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的目的不够明确,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还没有意识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性。需要加强学生认识、加强学校对大课间的管理与重视,构建完善的评价、管理机制。(2)驻马店市确山县部分农村小学大课间活动在内容和形式的安排上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是以广播操和眼保健操为主,其他体育活动也是较为传统的运动项目。(3)驻马店市确山县农村小学由于器材、场地的缺乏影响了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积极性。(4)驻马店市确山县农村小学开展大课间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来源于活动重视度不足、管理及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多方态度有待提高、活动形式滞后、设施缺乏安全保障、师资力量薄弱、缺乏组织宣传。(5)驻马店市确山县农村小学大课间活动开展时,应加强领导认识和重视、提高体育活动认识、丰富体育活动内容、完善大课间监督机制、加强体育师资力量建设、营造良好体育活动氛围。
罗姝[8](2021)在《四川省深度贫困地区小学学校体育扶贫路径研究 ——以布拖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在“五个一批”脱贫攻坚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基础教育为中国扫除文盲做出了杰出贡献,发展基础教育对提高国国民素质有着重要作用。而学校体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地区小学学校体育的发展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以摆脱小学学校体育发展困境,促进教育公平为目的,展开本文的研究。本文选取布拖县9所小学作为调查对象用于研究小学学校体育贫困,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布拖县9所小学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体育教师、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调查,得出以下结果:(1)体育场地有3所小学重度贫困,5所小学中度贫困,1所小学轻度贫困,不能满足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物质需求。(2)体育器材有9所小学中度贫困,不能满足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物质需求。(3)体育教师有3所小学重度贫困,3所小学中度贫困,1所小学轻度贫困,不能满足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人力需求。(4)学校体育工作有5所小学重度贫困,3所小学轻度贫困,不能满足学生对学校体育的基本需求。基于上述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经费不足导致物质资本匮乏。(2)社会环境较差、薪资待遇较低、职业前景渺茫等现状导致人力资本稀缺。(3)获取信息受到阻碍导致体育观念落后。(4)物质资本匮乏、人力资本稀缺、体育观念落后等现状导致相关体育政策落实不到位。基于上述结论,给出以下建议:(1)通过落实学校体育经费;建立物质捐赠平台,整合物质资源,合理进行配置。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物质需求。(2)通过多种渠道增加体育教师数量;降低体育教师流动率;改善体育教师质量。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者。(3)通过投入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改善小学学校体育贫困环境,转变落后的体育观念。保证相关体育政策的落实。(4)通过内部自主发展和外部帮扶脱贫,让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参与到小学学校体育扶贫项目中,利用外部投入的物质资源脱贫。
李千千[9](2021)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洛阳市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以后,学科核心素养便成为课程改革的热点。核心素养的出现将引起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全面变革,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国家全面深化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点。作为连接小学体育与高中体育桥梁的初中体育教学,教师应积极创设各种体育活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到各种问题中,以此来获取相应能力的发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本研究以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为主要出发点,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出适合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发展的有利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伊川县农村初中51.16%的体育教师对核心素养认识不深刻;只有16.28%的教师认同核心素养理念。表明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核心素养理念的认识有待加强。(2)伊川县农村初中学生在运动能力方面:46.5%的学生不太清楚运动项目的规则;有30.5%的学生没有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有7%的学生不能运用所学技能。在健康行为方面:67.5%的学生偶尔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在体育品德方面:有3.5%的学生不清楚体育品德。表明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不够。(3)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单一,体育教学现状不能令人满意。(4)制约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教学观念、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四个方面。(5)提高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实践能力水平的对策有: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树立核心素养新理念,优化体育教学;注重体育教师专业培训,改善体育教学环境;以学生为主,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张孟轲[10](2021)在《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河南省全科教师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础教育的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方面最关注的问题,而农村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与完善,然而农村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培养。为了适应当代农村教育的需要,全科师范生的培养成为当下解决农村教育师资短缺问题的有效措施,通过在高等师范院校培养一批致力于乡村教育的全科教师来为振兴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必要保障。本课题以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的全科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与统计等方法,在教师专业标准之下,对河南省全科教师体育与健康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体育各项技能的掌握情况,组织体育课堂的实施与调控能力,阳光体育活动等几个方面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发现河南省全科师范生中对奥林匹克知识比较了解的男生占36.2%,女生占24.1%的人数,需要进一步地学习和掌握;对个人卫生保健知识的总体掌握上非常了解的占13.5%。从被调查的现状可以看出来,在技能性项目的掌握上全科教师只能掌握一些比较基础的体育项目,譬如球类的基本步伐、体操常用的基本术语、简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对于一些技能性较强的技术,比如头顶球技术只有15%的学生能够掌握,跳高技术的掌握仅有16%,有待进一步地强化练习。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全科师范生对课堂的实施与调控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76.7%的学生都能掌握示范法,但是完整法的掌握只有25.8%;技术动作指导与纠错的能力比较可以的男女生分别占到39.0%和37.8%,完全可以的全科师范生占比不高;针对学生自我保护与相互保护的方法完全掌握的仅占12%左右,比重较小。通过调查发现全科师范生基本可以组织课外体育活动,但对球类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的掌握各个年级有50%左右的学生处于略知一二状态。鉴于此,建议强化全科师范生专业素养;加强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全科师范生的体育师资配置,完善全科师范生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强化全科师范生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的能力,强化全科师范生调控课堂能力。
二、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培养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培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邛崃市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相关文件的落实 |
1.1.2 青少年体质发展的需要 |
1.1.3 小学体育教学现状需要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 |
2.1.1 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 |
2.1.2 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
2.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2.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2 国外相关研究 |
2.2.3 国内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观察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教学环境分析 |
4.1.1 师生人数情况分析 |
4.1.2 场地器材情况分析 |
4.1.3 课时安排情况分析 |
4.1.4 课间操情况分析 |
4.1.5 体育竞赛开展情况分析 |
4.1.6 体育兴趣班开展情况分析 |
4.2 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
4.2.1 体育教师性别情况 |
4.2.2 体育教师学历情况 |
4.2.3 教师对核心素养了解程度分析 |
4.2.4 教师体育知识技能培训情况分析 |
4.2.5 教师培训方式情况分析 |
4.3 教学内容分析 |
4.3.1 教学内容选择情况分析 |
4.3.2 教学方法使用情况分析 |
4.3.3 教师对核心素养重视程度分析 |
4.3.4 教师对课外体育拓展重视程度分析 |
4.3.5 教师主要培养的体育素养分析 |
4.4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
4.4.1 学生体育运动能力与习惯培养现状 |
4.4.2 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培养现状分析 |
4.4.3 学生体育情感与品格培养现状分析 |
4.5 对策研究 |
4.5.1 学校层面 |
4.5.2 教师层面 |
4.5.3 社会层面 |
4.5.4 家庭层面 |
4.5.5 学生层面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2)株洲市城乡小学体育教师资源配置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是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迫切需要 |
1.1.2 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
1.1.3 学校体育均衡是学生获得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与保障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城乡”区域 |
2.1.2 体育教师资源 |
2.1.3 体育教师资源配置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教育均衡发展理论 |
2.3.2 教育公平理论 |
2.3.3 城乡一体化理论 |
2.3.4 公共产品理论 |
3 株洲市体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指标建构说明 |
4 研究对象和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问卷调查法 |
4.2.3 实地调查法 |
4.2.4 比较研究法 |
4.2.5 数理统计法 |
5 现阶段我国小学与湖南小学本信息 |
5.1 我国小学阶段基本情况 |
5.2 湖南省小学阶段基本情况 |
6 株洲市芦淞区城乡小学体育教师资源配置现状 |
6.1 株洲市芦淞区经济及小学教育发展状况 |
6.1.1 株洲市芦淞区经济发展状况 |
6.1.2 株洲市芦淞区小学教育发展状况 |
6.1.3 株洲市芦淞区城乡小学体育教师资源配置途径 |
6.2 调研过程说明 |
6.3 株洲市城乡小学体育教师资源配置基本现状 |
6.3.1 株洲市城乡小学体育教师资源数量情况 |
6.3.2 株洲市城乡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结构基本情况 |
6.3.3 株洲市城乡小学体育教师质量情况 |
6.3.4 株洲市城乡小学体育教师资源配置相关影响因素情况 |
6.4 株洲市城乡小学体育教师资源配置存在差异 |
6.4.1 株洲市城乡小学体育教师数量差异 |
6.4.2 株洲市城乡小学体育教师资源结构差异 |
6.4.3 株洲市城乡小学体育教师资源质量差异 |
6.5 株洲市城乡小学体育教师资源配置差异原因分析 |
6.5.1 株洲市城乡体育教师资源数量与结构差异原因 |
6.5.2 株洲市城乡体育教师资源质量配置差异原因 |
6.6 株洲市城乡小学体育教师资源配置对策 |
6.6.1 株洲市城乡小学体育教师资源数量配置对策 |
6.6.2 株洲市城乡小学体育教师资源结构配置对策 |
6.6.3 株洲市城乡小学体育教师资源质量配置对策 |
7 研究结论 |
8 问题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3)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教育政策——引发农村教师关注 |
1.1.2 职业生存——农村体育教师现实困窘与诉求 |
1.1.3 乡土情怀——职业情感触动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许昌地区 |
2.1.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 |
2.1.3 生存状态 |
2.1.4 教师职业生存状态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2.2.1 关于教师生存状态的研究 |
2.2.2 关于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研究 |
2.2.3 文献述评 |
2.3 研究理论基础 |
2.3.1 层次需求理论 |
2.3.2 教育均衡理论 |
2.3.3 社会分层理论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资料法 |
3.2 问卷调查法 |
3.2.1 问卷设计 |
3.2.2 问卷的效度检验 |
3.2.3 问卷的信度检验 |
3.2.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3 质性研究 |
3.3.1 访谈法 |
3.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4.1 研究思路 |
4.2 创新点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农村初级体育教师职业特征辨析 |
5.2 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内涵及其结构 |
5.2.1 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内涵 |
5.2.2 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结构 |
5.3 从事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归因分析 |
5.4 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
5.4.1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性别、年龄结构分析 |
5.4.2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学历、教龄及职称情况分析 |
5.5 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解读 |
5.5.1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总体审视 |
5.5.2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物质状态 |
5.5.2.1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薪资待遇 |
5.5.2.2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 |
5.5.2.3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度 |
5.5.3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精神状态 |
5.5.3.1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压力 |
5.5.3.2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 |
5.5.3.3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工作待遇满意度 |
5.5.4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状态 |
5.5.4.1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 |
5.5.4.2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方面 |
5.5.4.3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方面 |
5.5.4.4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培训情况 |
5.6 影响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因素分析 |
5.6.1 经费投入不足,政策失真 |
5.6.2 重文轻武观念对体育学科的冲击 |
5.6.3 学校评价制度不全面 |
5.6.4 经济收入低,缺乏物质保障 |
5.6.5 日常事务繁琐,压力不堪重负 |
5.6.6 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匮乏,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
5.6.7 公众偏见,社会地位低下 |
5.6.8 体育科研能力弱,研究意识淡薄 |
5.6.9 职业认同感低 |
5.6.10 培训机遇少,专业发展受阻 |
5.7 改善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策略 |
5.7.1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逐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工资水平 |
5.7.2 创新农村体育教师补充机制,解决师资紧缺问题 |
5.7.3 营造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由偏见走向尊重 |
5.7.4 实施人文关怀理念,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
5.7.5 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
5.7.6 完善学校体育安全风险制度 |
5.7.7 构建完善的体育教师培训体系 |
5.7.8 培养体育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
5.7.9 力求做到有为才有位 |
5.7.10 转变价值观念,增强职业身份认同感 |
5.7.11 唤醒自我反思意识,促进专业成长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调查问卷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附录三:访谈、实地考察部分实录 |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绩效 |
1.4.2 教育评价 |
1.4.3 教师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 |
1.4.4 校园足球 |
1.5 研究对象、目标与内容 |
1.5.1 研究对象与调查对象 |
1.5.2 研究目标 |
1.5.3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资料法 |
1.6.2 访谈法 |
1.6.3 德尔菲法 |
1.6.4 层次分析法 |
1.6.5 问卷调查法 |
1.6.6 数理分析法 |
1.7 研究创新点 |
1.7.1 研究创新点 |
1.7.2 研究流程图 |
2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 |
2.1 教育评价理论 |
2.2 培训迁移理论 |
2.3 教师专业能力理论 |
2.4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特点 |
2.4.1 受训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变化性 |
2.4.2 优化培训绩效的功能性 |
2.4.3 客观信息来源与主观判断的统一性 |
2.4.4 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的结合性 |
2.5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功能 |
2.6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意义 |
2.7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作用 |
2.8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的依据与原则 |
2.8.1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的依据 |
2.8.2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的原则 |
3 江西省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步骤 |
3.2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
3.2.1 国外经典绩效评价模型述评与启示 |
3.2.2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模型框架设计 |
3.2.2.1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的内涵 |
3.3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1 初选评价指标 |
3.3.1.1 反应层的一级、二级初选评价指标 |
3.3.1.2 学习层的一级、二级初选评价指标 |
3.3.1.3 收获层的一级、二级初选评价指标 |
3.3.1.4 影响层的一级、二级初选评价指标 |
3.3.2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筛选 |
3.3.2.1 专家问卷的形成 |
3.3.2.2 问卷的发放和填写方法 |
3.3.2.3 评价指标选取的依据 |
3.3.2.4 第一轮专家问卷调查 |
3.3.2.5 意见收集与指标修订 |
3.3.2.6 第二轮专家问卷调查 |
3.4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构建 |
3.4.1 层次分析法 |
3.4.1.1 指标权重概念 |
3.4.1.2 层次分析法概述 |
3.4.1.3 层次分析法的工作程序 |
3.5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的标准 |
3.5.1 反应层下的各指标标准 |
3.5.2 学习层下的各指标标准 |
3.5.3 收获层下的各指标标准 |
3.5.4 影响层下的各指标标准 |
3.6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自评 |
4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验证分析——以2020 年江西省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足球培训 |
4.1 江西省体育教师足球培训概况 |
4.2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方案 |
4.2.1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实施方案 |
4.2.2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转化为实操量表 |
4.2.2.1 针对反应层、学习层、收获层的转化 |
4.2.2.2 对影响层的转化 |
4.2.3 数据的计算 |
4.2.4 数据收集时间 |
4.3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试行 |
4.3.1 具体案例 |
4.3.1.1 调查问卷的样本情况 |
4.3.1.2 数据收集时间 |
4.3.1.3 影响层追踪调查情况 |
4.3.2 各层次分值 |
4.3.2.1 反应层 |
4.3.2.2 学习层 |
4.3.2.3 收获层 |
4.3.3 结果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附录8 |
附录9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5)小学排球实践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研究 ——以京、豫、皖三省市部分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 |
1.4.2 体育教学的相关实践研究 |
1.4.3 小学排球教学的相关研究 |
1.4.4 小结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对小学排球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
3.1.1 教师学校相关情况 |
3.1.2 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
3.1.3 排球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 |
3.1.4 小学排球实践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 解决小学排球实践教学中存在主要问题的针对性教学策略构建 |
3.2.1 兴趣激发与保持策略 |
3.2.2 感觉统合发展促进策略 |
3.2.3 技能认知提升策略 |
3.2.4 基本动作模式提高策略 |
3.2.5 专项动作技能提高策略 |
3.3 小学排球技术教学中的教学策略应用案例设计及分析 |
3.3.1 单元教学计划进度安排 |
3.3.2 教学策略应用的案例设计及分析 |
3.3.3 教学策略应用的案例评价结果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小学排球教学现状问卷调查 |
附件2 问卷效度检验表 |
附件3 |
(6)健康中国背景下重庆市梁平区农村小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健康中国 |
1.1.2 校园武术应运而生 |
1.1.3 校园武术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健康中国 |
1.3.2 校园武术健康中国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3 研究思路、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步骤 |
3.4 研究方法 |
3.4.1 文献资料法 |
3.4.2 访谈法 |
3.4.3 问卷调查法 |
3.4.4 数理统计法 |
3.4.5 归纳总结法 |
4 结果分析 |
4.1 梁平区体育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
4.1.1 体育教师年龄特征 |
4.1.2 学历、专项特征 |
4.1.3 体育教师培训情况 |
4.1.4 体育教师对武术课的教学态度 |
4.2 梁平区农村小学习武现状分析 |
4.2.1 学生了解武术的途径 |
4.2.2 学生对武术的认知情况 |
4.2.3 学生参与武术学习的动机 |
4.2.4 学生对开展武术课态度 |
4.3 梁平区农村小学武术教学现状 |
4.3.1 武术课的开展普及率 |
4.3.2 学校锻炼场地设施 |
4.3.3 武术锻炼时间 |
4.3.4 梁平区农村小学武术课程教学内容 |
4.3.5 梁平区农村小学武术教学方法 |
4.3.6 学校领导对开展武术课的态度 |
4.3.7 影响武术开展因素 |
4.4 学校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
4.4.1 武术开展普及率低、场地少 |
4.4.2 武术教学缺乏专业人才老师 |
4.4.3 体育教师培训机会少 |
4.4.4 学生对武术认识模糊 |
4.4.5 学校领导、老师对武术教学重视不够,管理不善 |
5 基于“健康中国”背景下提高农村学校武术教学对策 |
5.1 丰富体育课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
5.2 宣传“健康中国”,营造武术锻炼文化氛围 |
5.3 体育教师要加强武术专业技能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
5.4 教法的选择和实施 |
5.5 时刻将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驻马店市确山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增强青少年体质迫在眉睫 |
1.1.2 国家素质教育政策和方针的大力支持 |
1.1.3 驻马店市确山县改革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概念界定 |
2.2 有关大课间体育活动文件的研究 |
2.3 有关大课间体育活动基本理论的研究 |
2.4 有关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内容的研究 |
2.5 有关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的研究 |
2.6 有关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功能研究 |
2.7 有关大课间体育活动校本化的研究 |
2.8 有关国外课余体育活动的研究 |
2.9 小结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实地调研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驻马店市确山县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分析 |
4.1.1 活动目标 |
4.1.2 组织架构 |
4.1.3 制度建设 |
4.1.4 时间频率 |
4.1.5 内容设置 |
4.1.6 活动形式 |
4.1.7 场地设施 |
4.1.8 监督评价 |
4.2 驻马店市确山县农村小学师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知分析 |
4.2.1 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分析 |
4.2.2 学校领导的参与程度分析 |
4.2.3 教师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知分析 |
4.2.4 教师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动机分析 |
4.2.5 教师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态度分析 |
4.2.6 小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了解程度分析 |
4.2.7 小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动机分析 |
4.2.8 小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态度分析 |
4.3 驻马店市确山县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4.3.1 多方态度有待提高 |
4.3.2 活动形式单一 |
4.3.3 设施缺乏安全保障 |
4.3.4 师资力量薄弱 |
4.3.5 缺乏组织宣传 |
4.4 优化驻马店市确山县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策略建议 |
4.4.1 加强领导认识和重视 |
4.4.2 提高体育活动认识 |
4.4.3 丰富体育活动内容 |
4.4.4 完善大课间监督机制 |
4.4.5 加强体育师资力量建设 |
4.4.6 营造良好体育活动氛围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访谈提纲 |
附录 B 教师问卷 |
附录 C 学生问卷 |
附录 D 专家对问卷效度评价量表 |
(8)四川省深度贫困地区小学学校体育扶贫路径研究 ——以布拖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理论基础 |
1.3.1 人力资本理论 |
1.3.2 贫困文化理论 |
1.3.3 参与式发展理论 |
1.4 理论框架 |
1.5 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学校体育 |
2.1.2 学校体育贫困 |
2.1.3 学校体育扶贫 |
2.1.4 学校体育扶贫路径 |
2.2 扶贫研究 |
2.2.1 中国治理贫困的政策 |
2.2.2 精准扶贫的内涵 |
2.2.3 精准扶贫的困境与挑战 |
2.2.4 小结 |
2.3 教育扶贫研究 |
2.3.1 贫困地区教育观念 |
2.3.2 贫困地区教育资源 |
2.3.3 教育扶贫路径研究 |
2.3.4 小结 |
2.4 学校体育扶贫研究 |
2.4.1 学校体育贫困识别 |
2.4.2 学校体育扶贫现状 |
2.4.3 学校体育扶贫路径 |
2.4.4 小结 |
2.5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布拖县小学学校体育贫困精准识别 |
4.1.1 确定布拖县小学学校体育贫困线 |
4.1.2 布拖县九所小学学校体育贫困现状及识别 |
4.1.3 布拖县九所小学学校体育贫困的原因分析 |
4.2 布拖县小学学校体育精准帮扶路径 |
4.2.1 人力资本理论下:投入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 |
4.2.2 贫困文化理论下:打破小学学校体育贫困环境 |
4.2.3 参与式发展理论下:内部自主发展与外部帮扶脱贫 |
4.3 布拖县小学学校体育精准管理 |
4.3.1 学校信息管理 |
4.3.2 阳光操作管理 |
4.3.3 扶贫事务管理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件 1 布拖县小学学校体育现状调查表 |
(9)核心素养理念下洛阳市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2 初中生体质健康的迫切需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核心素养 |
1.3.2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
1.3.3 体育教学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1.1 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
2.1.2 核心素养与体育教学的研究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
2.2.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2.2.3 有关农村教育的研究 |
2.2.4 有关农村体育教学的研究 |
2.2.5 有关核心素养下的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研究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访谈法 |
3.3.4 数理统计法 |
3.3 研究思路 |
3.4 研究创新点 |
第4章 核心素养理念下洛阳市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
4.1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情况 |
4.1.1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核心素养的了解情况 |
4.1.2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核心素养理念的态度 |
4.2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 |
4.2.1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学生运动能力培养情况 |
4.2.2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学生健康行为培养情况 |
4.2.3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情况 |
4.2.4 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现状 |
4.2.5 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选用情况 |
4.2.6 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评价情况 |
4.3 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学生上体育课的情况 |
4.3.1 伊川县农村初中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
4.3.2 伊川县农村初中学生一周体育课开展情况 |
4.3.3 伊川县农村初中学生体育课的收获情况 |
4.3.4 伊川县农村初中学生获取运动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 |
4.4 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环境情况 |
4.4.1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教学环境满意度 |
4.4.2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场地、器材情况 |
4.5 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
4.6 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
4.6.1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理念的认识不足 |
4.6.2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评价单一 |
4.6.3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学科不受重视 |
4.6.4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
4.7 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
4.7.1 教学观念传统 |
4.7.2 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 |
4.7.3 学生整体认知不足 |
4.7.4 教学环境因素 |
第5章 改变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的对策 |
5.1 树立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新理念 |
5.1.1 增加教师有关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专题培训 |
5.1.2 举办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成果分享会 |
5.2 重视体育教学,丰富校园生活 |
5.3 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优化体育教学 |
5.3.1 政府要重视教师专业化的培养 |
5.3.2 丰富教师教学内容 |
5.3.3 改变教学方法 |
5.3.4 优化教学评价 |
5.4 基于核心素养,让学生学会学习 |
5.5 改善体育教学环境 |
5.5.1 改善场地设施 |
5.5.2 制定相应管理制度 |
第6章 结论、建议与研究不足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 A 核心素养理念下洛阳市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问卷调查(学生版) |
附录 B 核心素养理念下洛阳市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问卷调查(教师版) |
附录 C 教师访谈提纲 |
(10)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河南省全科教师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乡村教育问题性明显 |
1.1.2 教育方针战略性明确 |
1.1.3 全科教师培养现实性意义和紧迫性突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对全科师范生的体育重视情况 |
3.2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对本专业的整体认知情况 |
3.3 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全科师范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
3.3.2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对奥林匹克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 |
3.3.3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对个人卫生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分析 |
3.4 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全科师范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分析 |
3.4.1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对田径项目的掌握情况分析 |
3.4.2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对球类项目的掌握情况分析 |
3.4.3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对武术项目基本功的掌握情况分析 |
3.4.4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对体操类项目的掌握情况分析 |
3.4.5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对民族传统类项目掌握情况分析 |
3.5 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全科师范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堂实施与调控能力情况分析 |
3.5.1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组织体育课堂准备活动的能力分析 |
3.5.2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体育技术示范动作的能力分析 |
3.5.3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体育课堂教学指导与纠错的能力分析 |
3.5.4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对常用保护与帮助方法的掌握程度分析 |
3.5.5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对调节小学生情绪方法的掌握程度分析 |
3.5.6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对常用体育教学方法的掌握程度分析 |
3.5.7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创编小学体育游戏的能力分析 |
3.5.8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对体育课的感知程度 |
3.6 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全科师范生组织阳光体育活动的能力分析 |
3.6.1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的能力分析 |
3.6.2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组织课外体育比赛的能力分析 |
3.6.3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对球类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的了解程度分析 |
3.7 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全科师范生应该具备的体育素养分析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2.1 加强小学全科师范生的自身专业素养 |
4.2.2 加强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全科师范生的体育师资力量建设 |
4.2.3 完善高等师范院校全科师范生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 |
4.2.4 强化全科师范生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的能力 |
4.2.5 强化全科师范生组织与调控课堂的能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A 《河南省全科教师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现状研究》(教师问卷) |
附录B 《河南省全科教师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现状研究》(学生问卷) |
四、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培养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邛崃市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陈晓静.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株洲市城乡小学体育教师资源配置现状研究[D]. 苏星玲.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3]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 宋浩兵.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 熊华城.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小学排球实践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研究 ——以京、豫、皖三省市部分地区为例[D]. 汪贝贝.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6]健康中国背景下重庆市梁平区农村小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陈香.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7]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驻马店市确山县为例[D]. 张家琦.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8]四川省深度贫困地区小学学校体育扶贫路径研究 ——以布拖县为例[D]. 罗姝.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9]核心素养理念下洛阳市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李千千.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10]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河南省全科教师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现状研究[D]. 张孟轲.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