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轻型颅脑损伤病情恶化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习书晗[1](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根据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回顾性资料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临床数据,以期为总结颅脑损伤的发生类别及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明确针刺结合现代医学、现代康复等治疗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判断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的具体改善情况,为针刺运用于该类疾病的救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加常规西医治疗,不限定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依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治疗时间、病程、随访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2376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近5年来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受伤原因、主要诊断、入院后治疗方式、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等信息。使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以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31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加常规西医治疗,针刺方案为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取穴操作参照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实施手法后,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周期为4周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以GC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CRS-R评分、苏醒率、苏醒时间为次要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3个月后,以有效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得到文献894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61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Meta结果显示: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GCS评分、苏醒率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结果疾病特征分析结果:共纳入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4.2倍,其中青春期至青年晚期患者(14岁~45岁)所占比例最高(52.9%)。职业方面,工人最多,所占比例为49.6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9.5%;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所占比例为91.16%。损伤类型方面,占位性血肿占比最高,为37.3%,其次是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颅骨骨折等;接近5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损伤类型。在急性期,有42.5%的患者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44.2%的患者曾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63%的患者曾行胃管插管,48.4%的患者曾行尿管插管。出院时,超过86.48%的患者出院时情况好转,13.51%的患者未愈。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的颅脑损伤患者所有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睁眼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量表评分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084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差值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住院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治疗后,意识恢复量表(CRS-R)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资料显示: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处于青春期至青年晚期的中青年患者为主,职业以工人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因此,应加大对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群体的道路安全宣传。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症较多,急性期临床表现比较严重。2.针刺不仅能够治疗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的后遗症,还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3.针刺能够提高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李立帅[2](2021)在《IL-6、IL-10与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颅脑损伤及脑出血为常见的主要的神经外科急症,须及时急诊处置,必要时行急诊手术治疗,且预后往往较差。IL-6及IL-10等细胞因子的水平在颅脑意外患者中明显升高。本文拟通过对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的统计学分析,探究与颅脑损伤及脑出血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以期通过早期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水平对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评估,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为日后从分子层面对颅脑损伤及脑出血的继发性损害进行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4月-2020年10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及脑出血术后患者共46例为研究对象。收集他们的性别,年龄,颅脑意外类型,是否患有糖尿病,IL-6血清浓度,IL-10血清浓度,到达医院时第一次GCS评分,瞳孔对光反射情况,中线移位情况,是否患有高血压这10个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根据发病三个月后的GOS评分来判断患者恢复情况,分为两组:恢复良好组(4分,5分);恢复较差组(1分,2分,3分)。使用SPSS 26数据处理程序对各因素进行独立因素分析,对于差异明显的各个可能的影响因素整合起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恢复良好21例(46%),恢复较差25例(54%)。独立因素分析提示:第一天IL-6,第一天IL-10,入院GCS评分,瞳孔对光反射情况,中线移位情况在病情恢复情况不同的两个比较组之间存在差别,而且该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颅脑意外类型,糖尿病患病情况,高血压患病情况在病情恢复情况不同的两个比较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第一天IL-6,入院GCS评分,中线移位情况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而第一天IL-10,瞳孔对光反射情况的差异并不显着。结论:颅脑意外类型(既颅脑损伤或者脑出血)并不干扰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与预后关系的研究。第一天IL-6,入院GCS评分,中线移位情况是影响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及脑出血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第一天IL-10,瞳孔对光反射情况对预后的影响并不显着。性别,年龄,颅脑意外类型,糖尿病患病情况,高血压患病情况对预后没有影响。第一天IL-6过高,入院GCS评分低,中线移位会增加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
李敏,葛顺楠,王佳,张韫泽,屈延[3](2020)在《经颅多普勒超声在评估中型颅脑创伤患者神经功能恶化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评估中型颅脑创伤(mTBI)患者神经功能恶化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7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8例mTBI患者的临床资料。88例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10.3±1.1)分(9~12分),每8小时重新评估1次,GCS下降≥2分或病情发展需立即处置定义为神经功能恶化。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TCD监测颅内双侧大脑中动脉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影响患者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估独立危险因素的诊断效能。结果 88例患者中,40例发生神经功能恶化,另48例未发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入院GCS、CT分级及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搏动指数(PI)、舒张期血流速度(FVd)、收缩期血流速度(FVs)、平均流速(FVm)]可能为mTBI患者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Vd(OR=0.873,95%CI:0.816~0.921,P<0.001)、FVs(OR=1.061,95%CI:1.026~1.104,P=0.001)及PI(OR=80.700,95%CI:1.600~716.200,P<0.001)为影响mTBI患者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通过绘制ROC可见诊断效能最高的是PI(AUC=0.869),其次为FVd(AUC=0.827);最佳截断值为PI>1.22,FVd<35.8 cm/s。结论初步推断作为无创、可重复、床旁监测手段,TCD监测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可有效预警中型mTBI患者发生的神经功能恶化。
王祥[4](2020)在《轻型颅脑损伤(TBI)血清Tau蛋白变化与损伤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颅脑损伤(TBI)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其发生率仅次于四肢骨折,但残死率居首位。然而轻度颅脑损伤(m TBI)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鉴别和治疗策略。由于目前各种类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是基于临床表现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系统(GCS)或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或者脑部CT的成像扫描都具有其自身的的局限性,故最近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细胞分子水平进一步研究m TBI的血液标志物,大量的研究表明,TBI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而血清Tau蛋白的异常集聚已被证实与阿尔茨海默病息息相关,故本课题探究轻型急性颅脑损伤(TBI)血清Tau蛋白变化与损伤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本次试验选取安医大附属巢湖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60例急性颅脑损伤(TB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组),并且所有急性颅脑损伤(TBI)患者入院时GCS评分均处于13-15分区间内,再选取同时期入院的与TBI一般资料相匹配的患者家属或其他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分别于受伤后1、3、5、7、14d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象进行血清Tau含量检测,伤后6个月随访时利用GOS评分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评估,1-3分为预后不良组,4-5分为预后良好组,并对两组采用生活质量SF-36评分进行评估分析。最后采用SPSS 21.00软件分析轻度急性颅脑损伤血清Tau蛋白不同时间段变化与对照组的相关性及预后情况。结果TBI组患者伤后1、3、5、7、14 d血清Tau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健康人员,(P<0.05);根据TBI组患者预后不同时间段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7例)、预后良好组(52例)和1例失联,其中预后不良组不同预后时间段血清Tau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患者,(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不同预后时间段生活质量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患者,(P<0.05),血清Tau蛋白与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实践证明,轻度颅脑损伤在当前的临床医学领域中较为常见,不过实际的诊断和治疗存在较大的难度,尽管这些创伤相对来说较轻,但是往往会体现较强的渐进性,可能会伴随部分副作用和后遗症,由此看出研究轻型颅脑损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持续的m TBI可慢慢的发展为慢性创伤性脑病(CTE),在CTE中脑血管周围的神经元内,相应的Tau蛋白发生聚合反应,或是脑沟底部的细胞出现Tau蛋白的汇集现象。因此对血清Tau的动态监测来反应慢性创伤性脑病进行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本课题通过实验数据得出在不同的时间段轻型颅脑损伤血清的Tau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血清Tau蛋白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由此可见,借助血清Tau蛋白浓度的监测可以对CTE病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具有良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本次试验TBI中预后不良组不同预后时间段血清Tau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和预后良好组患者不同预后时间段生活质量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患者,这两组试验反映了TBI血清Tau蛋白与患者预后也密切相关。
狄广福,方新运,邵学非,江晓春[5](2020)在《儿童轻型颅脑损伤中头颅CT异常患者的危险因素》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儿童轻型颅脑损伤头颅CT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175例儿童轻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3例,女72例;年龄0.6~14.0(8.2±3.5)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67例,坠跌伤99例,其他(打伤、撞伤、砸伤、砍伤)9例。根据初次头颅CT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组(33例)和异常组(142例)。对可能出现头颅CT异常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受伤原因、初次头颅CT检查时间、意识丧失、呕吐、外伤后癫痫8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01)、年龄(P=0.008)、呕吐(P=0.019)为儿童轻型颅脑损伤头颅CT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4.267,95%CI:1.518~11.991,P=0.006)和呕吐(OR=3.054,95%CI:1.356~6.877,P=0.007)是儿童轻型颅脑损伤头颅CT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岁和呕吐是儿童轻型颅脑损伤头颅CT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儿童轻型颅脑损伤临床选择是行头颅CT提供了依据。
刘伟臣[6](2019)在《口服抗栓药物对颅脑创伤患者临床进程及其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长期口服抗栓药物(anticoagulant and antiplateletmedications,ACAP)合并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的临床进程和影像学特征,探讨ACAP对TBI患者急性神经功能恶化和急性影像学恶化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急诊收治的年龄≥50岁的单纯性中重型TBI患者1211例,排除不符合标准的病例,共纳入346例TBI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伤前是否长期服用ACAP分为服药组和未服药组,服药组包括抗血小板组和抗凝组。其中抗血小板组又分为3个亚组:单纯阿司匹林(aspirinonly,AO)组,单纯氯吡格雷(clopidogrel only,CO)组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aspirin and clopidogrel,AC)组:抗凝组又分为2个亚组:单纯华法林(warfarinonly,WO)组和新型口服抗凝药(novel oral anticoagulant,NOAC)组。浏览所有患者入院时的头部CT扫描图像,评估出血量、损伤类型及中线结构移位,基底池受压或消失,并动态观察患者住院期间血肿扩大情况。出血量计算采用ABC/2法。血肿扩大定义为入院后首次CT扫描和72 h内CT复查的血肿体积相对增加>33%或/和绝对增加>6 ml。急性神经功能恶化定义为:①GCS评分下降≥2分;②一侧瞳孔对光反应消失;③瞳孔直径不规则≥2 mm;④出现局灶性运动功能障碍;⑤脑疝形成。急性影像学恶化定义为:①血肿扩大;②Rotterdam CT评分增加≥1分。使用T检验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患者入院时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并进一步比较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进程(包括血肿扩大、急性影像学恶化、急性神经功能恶化、神经外科干预、总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及预后(30天死亡率),最后使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ACAP对患者急性神经功能恶化和急性影像学恶化以及预后的影响。结果:(1)本研究纳入了年龄≥50岁的单纯性中重型TBI患者346例,其中服药组84例(24.3%),包括抗血小板组58例(16.8%)和抗凝组26例(7.5%);各亚组中,AO组32例、CO组15例、AC组11例、WO组18例、NOAC组8例;未服药组262例。(2)受伤机制中,与未服药组比较,服药组交通事故的比例明显下降(28.6%vs 49.2%,P<0.001),地面跌倒的比例明显上升(27.4%vs 15.3%,P=0.015);抗凝组地面跌倒(38.5%)上升为首要原因。(3)损伤类型中,服药组混合血肿和脑室内血肿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服药组(29.8%vs 16.8%,P=0.012和19.0%vs 7.6%,P=0.006),而硬膜外血肿则明显低于未服药组(13.1%vs 28.2%,P=0.005)。(4)本组总体30天死亡率为21.1%,服药组明显高于未服药组(33.3%vs 17.2%,P=0.003)。(5)与未服药组比较,服药组急性神经功能恶化和急性影像学恶化的发生率更高(38.1%vs24.4%,P=0.018 和 35.7%vs22.5%,P=0.021),需要神经外科干预的比例更大(52.4%vs37.4%,P=0.004),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更长(P=0.033和P=0.035)。(6)AO、CO、AC及NOAC均不明显增加患者急性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P均>0.05),而WO组急性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是未服药组的3.02倍,华法林是急性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2,95%CI 1.10-8.32,P=0.032)。年龄、高血压、初始出血量≤10 ml及入院时头部AIS评分均是患者急性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7)AO、AC及NOAC均不明显增加患者急性影像学恶化的风险(P均>0.05),而CO组和WO组急性影像学恶化的风险分别是未服药组的3.42倍和3.16倍,氯吡格雷和华法林是急性影像学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 3.42,95%CI 1.03-11.36,P=0.045 和 OR3.16,95%CI 1.11-8.99,P=0.031)。年龄、高血压、硬膜下血肿、混合血肿、初始出血量≤10 ml及入院时头部AIS均是患者急性影像学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8)AO、CO、AC及NOAC均不明显增加患者30天死亡的风险(P均>0.05),而WO组30天死亡的风险是未服药组的3.57倍,华法林是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 3.57,95%CI 1.11-11.55,P=0.033)。高血压、入院时头部AIS、混合血肿、急性神经功能恶化以及急性影像学恶化均是患者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9)本研究中关于急性神经功能恶化、急性影像学恶化和30天死亡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AUC分别为0.6919、0.7424和0.8112,表明本研究中建立的模型是合理的。结论:(1)50岁以上伤前服用ACAP的中重型TBI患者交通事故的比例明显下降,而地面跌倒的比例明显上升;(2)伤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NOAC不明显增加TBI患者急性神经功能恶化和30天死亡的风险;(3)伤前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或NOAC均不明显增加TBI患者急性影像学恶化的风险;但单纯服用氯吡格雷是急性影像学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4)伤前服用华法林是TBI患者急性神经功能和急性影像学恶化以及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5)高血压、入院时头部AIS、混合血肿、急性神经功能恶化和急性影像学恶化都是TBI患者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飞[7](2017)在《进展性出血性颅脑外伤的临床评估与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颅脑外伤是仅次于四肢伤的常见损伤,大多由于交通事故所致,此外坠落、跌倒、暴力外伤等所致也并不少见。尽管多年以来,颅脑损伤院前急救和诊治技术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颅脑损伤而导致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仍然高居身体损伤之首。颅脑外伤后进展损伤的主要因素有出血、缺血、脑水肿,其中出血损伤可使临床症状明显恶化,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能见到入院后高GCS分值患者病情进展变化,给初次病情评估带来一定困难。目前对于颅脑外伤进展出血性损伤的研究不少,但仍有如下缺憾,1)对于有些因素大家的研究结果仍有争议或是并未涉及;2)缺乏进展出血损伤的量化预测体系。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回顾性分析,查找颅脑外伤进展的流行病学因素,并尝试建立一个评估体系,可以通过简单评估,对就诊颅脑外伤有初步评价,为病情分级及相应监护、抢救带来一定指导意义。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对颅脑外伤后出现进展性出血性损伤患者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查找危险因素;尝试建立颅脑外伤分级体系,并检验分级体系对颅脑外伤进展、预后的有效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性研究13.01-16.06期间的颅脑外伤患者,纳入标准按照1)颅脑外伤患者2)影像学至少具备以下表现之一:(1)颅骨骨折(2)脑挫伤(3)脑内血肿(4)中线移位(5)脑肿胀(6)点灶出血点(7)弥散轴索损伤(8)蛛网膜下腔出血(9)颅底骨折(10)颅内积气3)影像学阴性,但难以用其他系统疾病解释的昏迷、精神功能异常、神经系统功能缺失4)首次头颅CT检查均为急诊或入院时完成5)均行至少一次头颅CT复查;排除标准按照1)入院时需急诊外科干预2)3月内抗凝治疗史3)小于15岁4)入院时明确的慢阻肺、肝病、血友病、恶性肿瘤等可能影响凝血系统功能疾病5)合并其他系统较为严重多发伤。共386例颅脑外伤病人符合标准纳入研究范围,将病人分为颅脑外伤进展组及对照组,其中颅脑外伤进展组的定义为:复查CT较初次CT显示新出现脑挫裂伤及新发颅内血肿,或原有的脑挫裂伤、颅内血肿体积增加,且超过首次CT影像25%以上。收集两组病人入院时年龄、血压、GCS评分、凝血功能、止血药物、CT影像等基本信息,从而对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学分析;第二部分,综合危险因素指标,根据CT影像学表现,尝试建立外伤分级体系。386名患者根据分级体系得分高低依次编入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分别统计低、中、高危险组中颅脑外伤进展出血损伤发生率、各个分组中入院24小时时GCS下降值(如患者病情进展,需在24小时内手术治疗,则取手术前GCS评分为最后计分)及出院时患者GOS分级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在颅脑外伤进展因素分析中,年龄、首次CT距离受伤的时间、多发颅骨骨折、血肿大小、中线移位大小、入院GCS评分、伤后GCS下降值、蛛网膜下腔出血、D-二聚体为影响因素;而性别、受伤机制、入院血压、血糖、凝血功能、止血药物使用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5岁、D-二聚体≥4mg/L、GCS下降值(伤后4-6h)≥2为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通过我们建立的分级体系,发现211例低危险分组中有16例患者出现进展损伤,106例中危险分组中18例患者出现进展损伤,69例高危险分组中29例出现进展损伤,各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GCS分值下降2.16±1.32,中危组分值下降1.68±1.45,低危险组分值下降1.31±1.06,各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高危组中GOS计分为2.09±1.05,中危组计分为3.55±1.03,低危组计分为4.07±2.02,各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65岁、D-二聚体≥4mg/L、GCS下降值(伤后4-6h)≥2为颅脑外伤进展出血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颅脑外伤分级体系可以对颅脑外伤进展情况进行有效评估。
李保卫,耿瑞鹏,赵合保,李永军,梁腾飞,张辉[8](2016)在《轻型颅脑损伤突然死亡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表现分析(附15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轻型颅脑损伤突然死亡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表现。方法选择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1995—2007年收治的轻型颅脑损伤突然死亡患者15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包括损伤原因、损伤至死亡时间、病情恶化表现等)及CT表现。结果损伤原因:车祸伤12例(79.9%),酒后摔伤1例(6.7%),打击伤1例(6.7%),建筑施工伤1例(6.7%);损伤至死亡时间:12 h内7例(46.7%),1224 h 4例(26.6%),12 d 2例(13.3%),第5天1例(6.7%),第9天1例(6.7%);病情恶化表现:突然出现烦躁抽搐8例(53.3%),意识障碍6例(40.0%),恶心、呕吐、昏迷、大小便失禁2例(13.3%),呼吸、心搏骤停1例(6.7%)。首次CT检查结果:颅顶骨骨折6例(40.0%),颅底骨折1例(6.7%);损伤类型:额颞叶脑挫裂伤8例(53.3%),额颞叶颅内或硬膜下血肿5例(33.3%),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33.3%),颅内积气2例(13.3%);CT特征表现:周围脑池变窄或消失5例(33.3%),脑室受压移位9例(60.0%)。结论轻型颅脑损伤突然死亡患者损伤原因多为交通事故,多数患者入院时意识清楚,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而入院后短时间内病情突然恶化;主要损伤类型为额颞叶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CT表现为周围脑池变窄或消失、脑室受压移位。
黄东振[9](2014)在《轻型颅脑损伤病情恶化的影响因素》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轻型颅脑损伤(MTBI)病情恶化患者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山市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42例MTBI病情恶化的临床资料。结果浅昏迷和昏迷病情恶化率占85.7%,明显高于嗜睡和朦胧的恶化率(14.3%,P﹤0.01);GCS 13分患者恶化率明显高于14分和15分者(P﹤0.01);头颅影像学异常的恶化率显着高于影像学阴性者(P﹤0.01)。结论影响本研究患者病情恶化的因素主要是浅昏迷和昏迷、GCS 13分及头颅影像学异常,对初诊为MTBI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恶化,及时进行头颅CT复查和针对性处理,提高治愈率。
曾德福,黄国洲,石齐芳[10](2014)在《首诊GCS评分≥9分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首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9分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352例首诊轻-中型颅脑损伤(GCS评分≥9分)患者,其中预后不良患者72例(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患者280例(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大,颅内复合伤比例、CT阳性率、颅骨骨折率、合并伤及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颅内损伤类型、合并伤及并发症是首诊GCS评分≥9分的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年龄、复合颅内损伤、合并伤、并发症是首诊GCS评分≥9分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二、轻型颅脑损伤病情恶化危险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轻型颅脑损伤病情恶化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
一、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
二、颅脑损伤的病因研究 |
三、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
五、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
六、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治疗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
一、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 |
二、颅脑损伤的辨证分型 |
三、颅脑损伤的中药治疗 |
四、颅脑损伤的针刺治疗 |
五、颅脑损伤的其他针灸治疗 |
第二章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
一、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二、研究对象 |
三、干预措施 |
四、文献检索 |
五、检索方法 |
六、数据收集与提取 |
七、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一、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 |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第四节 讨论 |
一、结果分析 |
二、存在问题 |
三、展望 |
第三章 疾病特征及量表评分分析研究 |
第一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 |
一、各量表基本描述 |
二、不同性别量表分析 |
三、不同年龄量表分析 |
四、不同职业量表分析 |
五、不同外伤原因量表分析 |
六、不同文化程度量表分析 |
七、不同病程量表分析 |
八、讨论 |
第三节 1084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一、综合治疗前后各量表的差值对比分析 |
二、不同性别综合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三、不同年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四、不同职业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五、不同文化程度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六、不同外伤原因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七、讨论 |
第四节 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分析 |
第四章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或脱落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样本量估算 |
二、分组方案 |
三、盲法实施 |
四、治疗方案 |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六、研究流程图 |
七、统计学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S-R评分比较 |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苏醒率及苏醒时间的比较 |
五、有效率 |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报告 |
七、脱落报道 |
第四节 讨论 |
一、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可能机制 |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选取 |
三、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治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2)IL-6、IL-10与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资料 |
2.3 研究方法 |
2.4 统计分析 |
2.4.1 独立因素分析 |
2.4.2 多因素回归分析 |
3 结果 |
3.1 独立因素分析结果 |
3.2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IL-6 |
4.2 入院GCS评分 |
4.3 中线移位 |
4.4 IL-10 |
4.5 瞳孔对光反射 |
4.6 性别 |
4.7 年龄 |
4.8 颅脑意外类型 |
4.9 高血压患病情况 |
4.10 糖尿病患病情况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细胞因子与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轻型颅脑损伤(TBI)血清Tau蛋白变化与损伤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2 标本的采集及检测 |
2.3 预后的评估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ELISA法对比两组TBI后血清Tau蛋白含量变化情况 |
3.3 对比TBI组不同时间段下患者血清Tau蛋白浓度(单位为pg/ml)的变化情况 |
3.4 对比TBI组不同时间段下生活质量(SF-36)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Tau蛋白与颅脑损伤研究的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5)儿童轻型颅脑损伤中头颅CT异常患者的危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头颅CT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6)口服抗栓药物对颅脑创伤患者临床进程及其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方法 |
结果 |
一、入选TBI患者基本临床资料 |
二、TBI患者人口学和临床特征比较 |
三、TBI患者临床进程及预后比较 |
四、口服ACAP对TBI患者临床进程及预后的影响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口服抗栓治疗合并创伤性颅内出血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7)进展性出血性颅脑外伤的临床评估与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颅脑外伤进展性因素分析 |
1.1 临床资料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1.3 进展颅脑外伤诊断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统计学方法 |
1.4 结果 |
1.5 讨论 |
1.5.1 进展性出血颅脑外伤发现及定义演变 |
1.5.2 迟发进展性脑损伤的好发部位和血肿类型 |
1.5.3 PHI发病机制与高危因素P |
1.5.4 其他因素与进展颅内出血损伤 |
1.5.5 进展性颅脑出血性损伤的早期诊断方法 |
1.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建立进展颅脑外伤分级体系并评估 |
2.1 临床资料 |
2.2 建立颅脑外伤分级体系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结果 |
2.5 讨论 |
2.5.1 颅脑外伤概论 |
2.5.2 颅脑损伤类型 |
2.5.3 颅脑外伤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
2.5.4 辅助检查 |
2.5.5 颅脑进展损伤的治疗 |
2.5.6 颅脑外伤分级评分及预后 |
2.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进展性出血性颅脑外伤的临床评估与机制探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8)轻型颅脑损伤突然死亡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表现分析(附15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诊断标准 |
1.3方法 |
2 结果 |
2.1临床表现 |
2.2 CT检查结果 |
3 讨论 |
(9)轻型颅脑损伤病情恶化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首诊GCS评分≥9分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临床资料 |
1.2研究方法 |
1.3诊断标准 |
1.4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两组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比较 |
2.2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
3 讨论 |
四、轻型颅脑损伤病情恶化危险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D]. 习书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IL-6、IL-10与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D]. 李立帅.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经颅多普勒超声在评估中型颅脑创伤患者神经功能恶化中的作用[J]. 李敏,葛顺楠,王佳,张韫泽,屈延.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0(08)
- [4]轻型颅脑损伤(TBI)血清Tau蛋白变化与损伤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的研究[D]. 王祥.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儿童轻型颅脑损伤中头颅CT异常患者的危险因素[J]. 狄广福,方新运,邵学非,江晓春.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0(01)
- [6]口服抗栓药物对颅脑创伤患者临床进程及其预后的影响[D]. 刘伟臣. 苏州大学, 2019(04)
- [7]进展性出血性颅脑外伤的临床评估与机制探讨[D]. 王飞. 青岛大学, 2017(11)
- [8]轻型颅脑损伤突然死亡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表现分析(附15例报告)[J]. 李保卫,耿瑞鹏,赵合保,李永军,梁腾飞,张辉.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6(02)
- [9]轻型颅脑损伤病情恶化的影响因素[J]. 黄东振. 临床医学, 2014(11)
- [10]首诊GCS评分≥9分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J]. 曾德福,黄国洲,石齐芳. 广西医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