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电教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德壮[1](2020)在《我国体育法学教育进程中的教材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大以后依法治国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体育行业势必也会进入法治化轨道,依法治体、体育法治是当今体育界的主旋律。怎样普及、传播体育法,如何培养出专业化的体育法学人才,是当今体育法学界的主要任务。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法律问题也不断发生,这就需要具备体育法律知识的专业人才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目前我国体育法人才较少,不管是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在处理体育法律实际问题上,都急缺具备体育法学知识的专业人才。因此,搞好体育法学教育工作,培养优秀的体育法学人才,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举措。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以来,我国经历了从体育法律教育向体育法学教育的过程。体育法学教育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多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已有的体育法学教材逐渐不能满足体育法学教育的需求。目前我国体育法学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体育法学教材体系的缺失,进而限制了我国体育法学教育的进程。基于此,本研究以我国体育法学教育和体育法学教材体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归纳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此类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本研究对一些开展体育法学教育的高校进行实地调查,并查阅相应的文献资料,得出目前我国体育法学教育主要是在体育院校和少部分法学院校进行;有些高校对体育法学教育存在忽视的现象;在体育法学教育工作中缺少统编教科书,并且现行的教科书适用性不强;最主要的问题是我国体育法学教育进程中缺失体育法学教材体系;以致我国体育法学教育培养出的体育法学人才较少。根据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供今后我国的体育法学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参考。大力呼吁法学院校的师生参与到体育法的研究与教学中来,开展体育法学教育的学校要大力支持体育法学师生参加与体育法有关的学术会议(如每年召开的环渤海体育法学会议),今后的体育法学教育工作中要加大案例教学的力度,并且设置体育法学教育的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环节;在教材方面要编写体育法学统编教科书,并且构建体育法学教材体系;最后呼吁体育法学界的学者,继续从事体育法学教育、体育法学教材、体育法学教材体系等相关知识的研究,早日编写出适合法学院校和体育院校开展体育法学教育的不同版本的教材科书,并且不断完善我国体育法学教材体系,进而促进我国体育法学教育的进程。
徐小振[2](2020)在《基于学习心理的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探究 ——以邯郸农村地区小学中段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领域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而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教学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国家教育部提出“要把教育信息化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加快教育信息化,发挥“互联网+教育”优势一直是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新的教学模式与学生心理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应引起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本论文以邯郸东部农村地区多媒体教学应用为研究范畴,从阐述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出发,充分分析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特点和小学生学习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论述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进而分析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应该处理好的几个教学关系,寻找正确的多媒体教学应用策略,使得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把“双刃剑”更好地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第一章主要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即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对教学信息化趋势越来越重视。依托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有能力为各级各类学校配备充足的多媒体硬件设备,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并强化师资技能培训,为教育信息化夯实了基础,但在教学应用中也存在着问题和乱象。第二章主要从影响多媒体教学应用的诸客观因素入手,分析了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描述了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中的运用现状,阐述了基于小学生学习心理的多媒体教学应用的优势和弊端。第三章探索了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策略。首先,分析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及多媒体技术在语文各学段、各题材、各环节中的应用效果;然后,探讨多媒体教学如何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最后,以四年级课文《鸟的天堂》课堂教学为例,展示多媒体在教学各环节中的应用技巧。充分研究和寻找基于小学生学习心理发展规律的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策略是本论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成果已在教学实践中初见成效。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地各具特色的在线教育、空中课堂等教学模式应用实际,笔者对当前多媒体教学及未来智能化课堂作了进一步思考。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界给与了充分的关注,但还未形成统一的多媒体教学应用策略,探索多媒体应用之路,是从事教育事业人士共同的使命。
戴英霞[3](2020)在《“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国家政策变迁 ——基于Nvivo的政策文本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对教育教学活动影响的逐渐深入,国家越来越重视我国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政策,在推动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进程中起到重要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回望历史,考察我国过去三十多年来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政策发展变化历程,对于我们反思经验,审读现实,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研究以1988-2019年之间我国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Nvivo质性分析工具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下载、整理、分类与分析,系统回顾了我国教育教学信息化政策的演变情况,旨在探索我国教育教学信息化政策发展的规律,了解其变迁的特征,客观分析其政策的侧重点,希望为我国研究教育教学信息化及政策的发展和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参考性建议和资料。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家教育教学信息化政策文本进行宏观上的把握和微观上的分析,展现我国教育教学信息化政策发展的历史变迁及特征。国家教育教学信息化政策的文本特征包括政策年度、发文主体和政策类型三个方面。在政策年度方面,教育教学信息化政策的颁布以上位政策为导向,政策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在发文主体方面,教育教学信息化政策的发文主体主要以教育部位主导部门,并且逐渐走向多元;在政策类型方面,教育教学信息化政策的类型比较多元,其中以“意见”为主,政策效力不高。国家教育教学信息化政策的政策目标在政策文本中主要体现在教学效率和质量、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两个方面。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一直是我国教育教学信息化政策中的目标性要求,且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对教育教学影响的深入,我国教育教学信息化政策目标由提质量到促应用,政策目标的问题针对性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要求也从辅助教学发展到了融合创新,呈渐进性发展态势。国家教育教学信息化政策的政策内容主要对基础设施设备、教育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和学生等方面的信息化进行了规范,且各方面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变化。政策内容呈现全面性和系统性发展趋势,且不断聚焦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国家教育教学信息化政策中政策手段类型主要有权威手段、能力建设手段、劝诫手段、激励手段和系统变革手段。不同政策手段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教育教学信息化政策手段变迁过程中坚持以权威手段和能力建设手段为主,持续综合的应用多种政策手段,同时政策手段的选择还具有动态性。最后,本研究得出国家教育教学信息化政策建设的三点启示。制定双“多元”政策,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政策内容要全面、系统和明确;合理有效应用政策手段,优化政策手段之间的合力。
吕宝华[4](2018)在《萧树滋对我国电化教育贡献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7年萧树滋前往美国学习视听教育,1949年毅然回国投身电化教育事业,为新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新中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然而从目前来看,知道萧树滋的很少,尤其是80后、90后年轻的教育技术工作者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根本没有任何印象。笔者查阅了研究萧树滋的文献,大部分仅限于零散的概述与列举说明,对萧树滋所作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形成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从萧树滋的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入手,通过查证史料,理清脉络,剖析其电化教育思想形成的过程,回归其在我国早期电化教育领域的奠基地位与深远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人物访谈法。在研究过程中,首先梳理萧树滋生平简介,通过几个典型事例突出萧树滋的为人、敬业、爱国的精神。其次,通过收集到的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梳理萧树滋所做的实践活动。最后,整理萧树滋发表的文章和着作,对影响力较大的文献进行全面分析和概括,在此基础上,总结萧树滋电化教育思想的形成。本研究总结了萧树滋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所作的贡献,实践方面:萧树滋在早期电化教育处以幻灯工作为重点推动电教工作,参与了一系列座谈会,培训班,制定幻灯教育规章制度;参与制造了两用幻灯机,同时在辅仁大学开设了电化教育课,并草拟了设课办法。在西北师大工作时期,开设电化教育课,进行电化教育实验,举办电化教育培训班,指导全国电化教育工作。在河北大学工作时期,开设电化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主办期刊,建设教育技术学硕士点。理论方面:发表了文章和着作,包括六十多篇论文和十多部专着。本研究根据理论和实践的不同阶段,将萧树滋电化教育思想分为:电化教育概念与内涵、电化教育理论基础、电化教育媒体观以及电化教育的管理与评估。
刘若洋[5](2012)在《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观及其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萧树滋先生是我国电化教育领域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的电化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当今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媒体应用出现片面追求技术性的现象,加之教育技术领域媒体思想的莫衷一是与媒体理论的纷繁复杂,本研究力求总结萧先生的电化教育媒体观并关注其实践应用,从中总结经验,寻找启示。本研究应用文献研究法对萧树滋先生的科研成果及相关资料进行了细致归类、整理,同时应用访谈法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经过对获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总结,本研究从萧树滋先生对电化教育媒体概念的认识、对电教媒体理论基础的看法、对电教媒体应用条件的分析、对电教媒体应用原则的阐述四个方面系统描述并客观评价了他的电化教育媒体观,从理念环境、制度环境和物理环境三个维度重点论述了萧先生的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环境,从媒体实践的主体、客体、性质三个角度剖析其过程,最后分析了媒体实践的结果,提出了他的电化教育媒体观及其实践对教育技术领域乃至整个教育领域未来发展的启示。
杜锐[6](2007)在《浅谈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化教学中,电教媒体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科学手段。作者根据多年的电教实践,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电教媒体的分类、特点、适用原则及优化设计,重点论述了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杜锐,马振武[7](2004)在《浅谈电教媒体的适用原则及优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化教学中 ,电教媒体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科学手段。作者根据多年的电教实践 ,重点论述了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适用原则及优化设计。
周作明[8](1998)在《中国古代史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概述11建室简史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成立于1953年,至今已有45年的历史。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的有蒙达坦副教授(1953—1960)、任一鸣副教授(1960—1964)、覃延欢教授(1964—1978)、严沛教授(1978—1983)、何应忠教授(19...
武永平[9](1996)在《电教教材与优化教学》文中指出
万明高[10](1996)在《论高校电化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文中提出 我国电教事业在1978年重新起步以后,得到很大的发展。这期间由于教委部属学校和省级重点高校装备了300多套进口的摄像系统设备;建设了电教用房;配备了电教人员,为电教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已有1000多所高校建立了电教中心;有几万人的专兼职电教队伍;制作了大量的在教学上有成效的各类学科的配套电教教材;有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电教专家;在29所师范院校中还开设了电教专业,培养学士生,其中九所学校还培养硕
二、浅谈电教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电教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体育法学教育进程中的教材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1 体育法学 |
1.1.2 体育法学教育 |
1.1.3 教材 |
1.1.4 教材体系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对体育法学教育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对体育法学教材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外对体育法学教育的研究现状 |
1.2.4 国外对体育法学教材的研究现状 |
1.3 小结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实地调查法 |
2.2.4 归纳法 |
3 我国体育法学教育进程的研究 |
3.1 体育法学教育的由来 |
3.1.1 法律教育向法学教育的发展 |
3.1.2 体育法律教育向体育法学教育的发展 |
3.2 体育法学教育的价值 |
3.2.1 体育法学教育在竞技体育中的价值 |
3.2.2 体育法学教育在群众体育中的价值 |
3.2.3 体育法学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价值 |
3.2.4 体育法学教育在体育产业中的价值 |
3.3 我国体育法学教育的类型 |
3.3.1 体育院校的体育法学教育 |
3.3.2 法律院校的体育法学教育 |
3.4 我国体育法学教育进程中教科书的分析 |
3.4.1 体育法学教科书的结构 |
3.4.2 体育法学教科书的内容 |
3.5 我国体育法学教育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
3.5.1 社会对体育法的认知不够 |
3.5.2 高校对体育法学教育的忽视 |
3.5.3 实践环节的缺失 |
3.5.4 师资力量的短缺与闲置 |
3.5.5 教科书编着者研究背景各异 |
3.5.6 体育法学教科书结构不统一 |
3.5.7 体育法学教科书内容不定 |
3.5.8 体育法学教材体系的缺失 |
3.6 促进我国体育法学教育进程的途径 |
3.6.1 加大体育法学教育的普及力度 |
3.6.2 引进法学专业人才 |
3.6.3 加强体育法学师资培训 |
3.6.4 设置体育法学教育实践 |
3.6.5 统编体育法学教科书 |
4 教材体系与教育的关系 |
4.1 教材体系在教育中的地位 |
4.2 教材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
4.2.1 媒介性 |
4.2.2 科学性 |
4.2.3 育人性 |
4.3 小结 |
5 我国体育法学教材体系的构建 |
5.1 体育法学教材体系的界定 |
5.1.1 狭义 |
5.1.2 广义 |
5.2 体育法学教材体系的构成 |
5.2.1 体育法学的德育教材 |
5.2.2 体育法学的核心教材 |
5.2.3 体育法学的拓展教材 |
5.2.4 体育法学的应用教材 |
5.2.5 体育法学的电教教材 |
5.3 完善我国体育法学教材体系的途径 |
5.3.1 将体育伦理教材纳入体育法学教材体系 |
5.3.2 增强体育法学核心教材(教科书)的适用性 |
5.3.3 汇编体育法案例、构建资源库 |
5.3.4 呼吁法学专家和职业律师参加体育法学应用教材的编写 |
5.3.5 多方位开发体育法学的立体化、数字化资源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2)基于学习心理的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探究 ——以邯郸农村地区小学中段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情况 |
(二)国内研究情况 |
四、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五、核心概念 |
(一)多媒体教学 |
(二)学习心理 |
第一章 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概述 |
第一节 电教设备及现代师资在小学教育中的配备 |
一、硬件设施的日臻完善 |
二、专业化师资的培养 |
三、河北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
第二节 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趋势及乱象 |
一、多媒体技术在当下农村地区教学中的应用趋势 |
二、多媒体教学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乱象 |
三、多媒体教学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乱象分析 |
第二章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
一、小学生的认知心理 |
二、小学生的非认知心理 |
第二节 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
第三节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优势和弊端 |
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
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弊端 |
第三章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
第一节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各学段中的应用 |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各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
三、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各体裁中的应用 |
第二节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如何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
一、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
二、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 |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第三节 应用多媒体教学,实现高效课堂 |
一、课堂三维目标的实现 |
二、课堂纪律的维持 |
三、课堂实例分析——以《鸟的天堂》课堂教学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3)“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国家政策变迁 ——基于Nvivo的政策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有关教学信息化的研究 |
(二)有关教育政策变迁的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三、研究内容、思路及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教学信息化 |
(二)教育教学信息化政策 |
(三)教育政策变迁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工具的选择及实施 |
(四)编码检验 |
第一章 教育教学信息化国家政策文本特征 |
一、政策文本的政策年度特征 |
(一)政策数量呈上升趋势 |
(二)以上位政策为导向的发展趋势 |
二、政策文本的发文主体特征 |
(一)以教育部为主导部门 |
(二)政策发文主体走向多元 |
三、政策文本的政策类型特征 |
(一)政策类型多元性 |
(二)政策效力不高 |
第二章 教育教学信息化国家政策目标的变迁 |
一、政策目标在政策文本中的体现 |
(一)子节点编码 |
(二)父节点编码 |
二、政策目标的变迁过程及背景 |
(一)政策目标的变迁过程 |
(二)政策目标的变迁背景 |
三、政策目标的变迁特征 |
(一)从提质量到促应用—目标的问题针对性逐渐增强 |
(二)从辅助教学到融合创新—目标呈渐进性发展态势 |
第三章 教育教学信息化国家政策内容的变迁 |
一、政策内容在政策文本中的体现 |
(一)子节点编码 |
(二)父节点编码 |
二、政策内容的变迁过程及背景 |
(一)政策内容的变迁过程 |
(二)政策内容的变迁背景 |
三、政策内容的变迁特征 |
(一)政策内容的不断全面与系统 |
(二)政策内容适时调整,不断聚焦教学过程的信息化 |
第四章 教育教学信息化国家政策手段的变迁 |
一、政策手段在政策文本中的体现 |
(一)子节点编码 |
(二)父节点编码 |
二、政策手段的变迁过程及背景 |
(一)政策手段的变迁过程 |
(二)政策手段的变迁背景 |
三、政策手段的变迁特征 |
(一)坚持以权威手段和能力建设手段为主、持续综合应用多种政策手段 |
(二)政策手段的选择呈现动态性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一)关于政策目标的变迁 |
(二)关于政策内容的变迁 |
(三)关于政策手段的变迁 |
二、研究启示 |
(一)制定双“多元”政策、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 |
(二)政策内容更加全面、系统、明确 |
(三)合理有效应用政策手段,优化政策手段之间的合力 |
参考文献 |
后记(含致谢) |
(4)萧树滋对我国电化教育贡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萧树滋生平简介 |
2.1 少年求学,立志报效国家 |
2.1.1 艰难求学校长资助 |
2.1.2 参加抗日考入西师 |
2.1.3 治学严谨展露才华 |
2.2 出国留学,参加爱国运动 |
2.2.1 出国留学追随冯玉祥 |
2.2.2 参加爱国运动 |
2.3 毅然回国,终生投入电化教育事业 |
2.3.1 毅然回国,参加开国大典 |
2.3.2 就职电化教育处 |
2.3.3 受聘西北师范学院 |
2.3.4 调任河北大学 |
2.4 小结 |
3 萧树滋电化教育实践研究 |
3.1 电化教育处工作阶段 |
3.1.1 科普局开展电化教育工作 |
3.1.2 制造两用幻灯机 |
3.1.3 辅仁大学开设电化教育课 |
3.2 西北师大工作阶段 |
3.2.1 开设电化教育课 |
3.2.2 举办电化教育培训班 |
3.2.3 指导全国电化教育工作 |
3.3 河北大学工作阶段 |
3.3.1 学科教学工作 |
3.3.2 指导全国电化教育工作 |
3.3.3 主办期刊 |
3.3.4 建设教育技术学硕士点 |
3.4 小结 |
4 萧树滋电化教育理论的研究 |
4.1 发表的文章 |
4.1.1 幻灯及其教学应用 |
4.1.2 录音、电影及其教学应用 |
4.1.3 电化教育概念与理论基础 |
4.1.4 电化教育的管理与发展 |
4.2 发表的着作 |
4.2.1 电影教学 |
4.2.2 幻灯教学 |
4.2.3 电化教育 |
4.2.4 电化教育概论 |
4.3 小结 |
5 萧树滋电化教育思想的形成 |
5.1 对电化教育基本概念的探讨 |
5.2 对电化教育理论基础的深入研究 |
5.3 电化教育媒体观的提升 |
5.3.1 电化教育媒体概念 |
5.3.2 电化教育媒体应用原则 |
5.3.3 电化教育媒体应用方法 |
5.4 电化教育管理的发展 |
5.5 小结 |
6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1.1 实践方面 |
6.1.2 理论体系方面 |
6.2 本研究对当前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启示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的不足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5)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观及其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电化教育媒体观及其实践的研究现状 |
1.2.2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观及其实践的研究现状 |
1.3 概念界定 |
1.3.1 电化教育思想 |
1.3.2 电化教育媒体观 |
1.3.3 电化教育媒体实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萧树滋的电化教育媒体观 |
2.1 萧树滋的电化教育媒体观及其特点 |
2.1.1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观的形成背景 |
2.1.2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观概述 |
2.1.3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观小结 |
2.2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观的影响 |
2.2.1 推动电化教育学科的建设 |
2.2.2 指导电教媒体实践的开展 |
第3章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的环境 |
3.1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的理念环境 |
3.1.1 电教媒体实践的哲学理论 |
3.1.2 电教媒体实践的教育学理论 |
3.1.3 电教媒体实践的心理学理论 |
3.1.4 电教媒体实践的传播学理论 |
3.1.5 电教媒体实践的美学理论 |
3.1.6 电教媒体实践的物理学理论 |
3.2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的制度环境 |
3.2.1 电教媒体实践的社会制度环境 |
3.2.2 电教媒体实践的教育制度环境 |
3.2.3 电教媒体实践的学校制度环境 |
3.3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的物理环境 |
3.3.1 视觉媒体实践的物理环境 |
3.3.2 听觉媒体实践的物理环境 |
3.3.3 视听媒体实践的物理环境 |
3.3.4 综合媒体实践的物理环境 |
第4章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的过程 |
4.1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的主体 |
4.1.1 教育者 |
4.1.2 受教育者 |
4.2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的客体 |
4.2.1 具体学科 |
4.2.2 教学内容 |
4.2.3 教育媒体 |
4.3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的性质 |
4.3.1 创建电化教育学科理论体系 |
4.3.2 加深对教育媒体思想的认识 |
4.3.3 注重电教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
第5章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的结果 |
5.1 形成媒体实践思想 |
5.2 深化媒体实践内涵 |
5.3 丰富媒体实践内容 |
5.3.1 视觉媒体的教学法 |
5.3.2 听觉媒体的教学法 |
5.3.3 视听媒体的教学法 |
5.3.4 综合媒体的教学法 |
5.4 开拓媒体实践范围 |
5.5 培养媒体实践人员 |
第6章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观及其实践对未来的启示 |
6.1 教育媒体向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
6.2 提升大众电教观念 |
6.3 促使教育向现代化发展 |
第7章 结语 |
7.1 研究成果总结 |
7.2 本研究的局限 |
7.3 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浅谈电教媒体的适用原则及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电教媒体的适用原则 |
1.1目的性原则 |
1.2最佳效果原则 |
1.3整体优化原则 |
1.4容易实现原则 |
2.电教媒体的优化设计 |
2.1优化设计电教教材 |
2.1.1一致性 |
2.1.2相关性 |
2.1.3单一性 |
2.1.4系统性 |
2.1.5启发性 |
2.2用好电教教材, 优化教学过程 |
2.2.1备内容 |
2.2.2备媒体选择 |
2.2.3进行课堂结构和时间设计 |
2.2.4备媒体使用 |
四、浅谈电教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体育法学教育进程中的教材体系研究[D]. 刘德壮.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基于学习心理的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探究 ——以邯郸农村地区小学中段教学为例[D]. 徐小振.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国家政策变迁 ——基于Nvivo的政策文本分析[D]. 戴英霞.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萧树滋对我国电化教育贡献的研究[D]. 吕宝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9)
- [5]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观及其实践研究[D]. 刘若洋. 河北大学, 2012(08)
- [6]浅谈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J]. 杜锐.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07(12)
- [7]浅谈电教媒体的适用原则及优化设计[J]. 杜锐,马振武. 中州大学学报, 2004(03)
- [8]中国古代史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 周作明.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S1)
- [9]电教教材与优化教学[J]. 武永平. 中国电化教育, 1996(10)
- [10]论高校电化教育的地位与作用[J]. 万明高. 电化教育研究, 19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