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央行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中泰央行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一、中泰央行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论文文献综述)

吴崇伯,李怡童[1](2021)在《人民币国际化在东南亚的进程、挑战及前景》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稳步增长与对外贸易的发展,人民币在中国与东南亚经贸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从国际货币职能的视角,阐释人民币在东南亚结算、流通以及储备职能的发挥,深入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在东南亚的进程。国际货币的惯性、全球利益格局的变化、国内尚未完善的金融体制以及较弱的风险管理能力,给人民币国际化在东南亚的推进带来挑战。但随着人民币国际货币职能的深化,双边合作的稳步推进,人民币在东南亚的信任度逐渐增强,数字人民币蓬勃发展,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广阔的前景。把握经济发展新机遇,完善相关机制建设,加强与东南亚的金融合作,是循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庞笑晨[2](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民币区域化可行性分析 ——中亚与东南亚的案例研究》文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得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投资贸易往来更为密切,赋予了人民币国际化新的发展方向,在进一步推进人民币的周边化、区域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同时也会促进沿线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为“一带一路”的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在地域扩张路径的选择上大多数学者都是认为应分阶段有序推进,先实现人民币区域化,再向人民币国际化过渡。所以本文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人民币区域化的可行性分析上。本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中亚区域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东南亚区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民币在两个区域流通的现有基础进行分析,建立中亚和东南亚区域的OCA指数模型,选取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启动元年2009年和“一带一路”正式提出的2014年作为时间观察点,将实证样本划分为前后两个时间段,并将中国、美国和俄罗斯设置为参照国,研究东南亚和中亚在内共16个国家的货币合作成本的动态变化。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标准构建指标体系,对东南亚和中亚地区汇率波动进行回归检验,识别出影响双边汇率波动的主要因素,从而评估各经济体尝试进行货币合作所面临的综合约束情况。在此基础上采用“一带一路”提出前后不同阶段的数据测算OCA指数,比较人民币在两个地区开展货币合作的成本,成本越少,说明以人民币为核心的区域货币合作的可能性就越高,越适合在该地区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实证结果表明:(1)本文构建OCA指数模型,最终得到四个最优货币区指标对东南亚和中亚区域的双边汇率波动有显着的解释效果,包括国家规模、产出波动性、贸易结构差异和通货膨胀水平差异。(2)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东南亚区域中以中国和美国为核心的OCA指数,“一带一路”政策提出之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OCA指数均值小于美国同东南亚各国,这意味着东南亚区域对美国的依赖性不断减弱,与中国的趋同性不断增强,尤其是文莱、新加坡和泰国三国,货币合作成本下降趋势较快。(3)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中亚区域中以中国和俄罗斯为核心的OCA指数,俄罗斯在中亚地区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行,OCA指数差距逐渐缩小;美国与中亚区域开展货币合作的成本高于中国与俄罗斯。(4)比较东南亚和中亚区域内经济体的OCA指数,东南亚区域2014年OCA指数的均值为0.323,中亚2014年的OCA指数的均值为0.579,与东南亚相比,中亚地区间的货币合作成本相对更高。想要开展货币合作,东南亚区域成本较小。在区域内各国中选择合作顺序的问题上,首先把目标放在与中国有着密切贸易关系的国家。OCA指数的结果表明,新加坡、泰国和文莱三国与我国经济趋同性最强,可以优先与这三个国家建立次区域货币区,再逐步吸引其他东南亚国家加入,实现东南亚的人民币区域化,再从区域化到国际化,有序分阶段推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把中亚地区和东南亚地区放在同一个模型中分析,选取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启动元年2009年和“一带一路”提出的2014年将实证样本划分为前后两个时间段,不仅找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两个区域中整体OCA指数均值下降最为明显的区域,还在同一区域内,与参照国进行同向的对比,在东南亚区域同美国的对比,在中亚区域同俄罗斯的对比,为“一带一路”倡议下选取综合成本相对较小的国家(地区)推动人民币区域化提供实证依据。

张增冠[3](2020)在《中国东盟合作开发银行构建和运行机制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正面临一系列下行风险,持续的全球政策不确定性、贸易争端和世界性的疫情等不利因素正影响着中国和东盟地区的经济增长。尽管该地区仍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地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二分之一,该地区增长前景已显着恶化,且风险偏向下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枢纽,良好的金融合作能给区域的开放和经济增长带来强大的推动作用。为了共同抵御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和防范金融危机,中国和东盟地区国家之间应该尝试寻找金融合作的新路径。自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以来,双方在经济和贸易投资合作上取得丰硕成果,而双方区域金融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恰逢2018年中国与东盟制定“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同时伴随着中国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推进,本文认为中国与东盟应该尝试建立中国东盟合作开发银行,进一步深化金融合作,以推动该地区的经济进步。文章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出发,联系中国崛起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以及中国与东盟国家各方合作与利益共享等方面分析了组建中国东盟合作开发银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通过分析和总结世界主要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基本发展状况、运行机制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业务支持为银行组建提供相关经验,同时分析中国东盟合作开发银行与其他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区别,然后基于分析结果和通过建立区域金融合作评价体系分析提出从双边向多边过渡的银行构建模式并进行分析,最后对中国东盟合作开发银行的运行机制和业务模式构建提出建议并分析其对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支持。本文的主要结论为,中国和东盟应该深化金融合作,通过双边合作向多边合作过渡的方式组建中国东盟合作开发银行,以满足该区域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推动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经济增长。

张居营[4](2019)在《中亚国家经济风险及对“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发展曾长期处于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管理调控,在苏联“劳动分工”桎梏下,中亚国家形成了产业结构单一、经济依附型强的发展特征。自上世纪90年代初独立以来,中亚国家纷纷开始实施政治与经济改革,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经过10余年的转型与探索,21世纪中亚各国开始步入复苏之路,市场化改革初具成效,各国经济进入稳定发展轨道,且形成了具有一定的特色发展模式。由于转型初始条件以及各国所选择的经济增长路径不同,中亚国家经济增长模式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部分国家凭借本国相对丰富的油气等资源出口,形成了资源依赖型增长模式,部分非资源型国家则依靠内在消费等需求推动形成了内需推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这些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既导致了中亚各国经济发展状况与结构的不同,又使各国在其经济增长中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各为不一。从中亚国家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其内部经济风险主要呈现在两个层面:脆弱性风险与失衡性风险,前者主要表现在相关国家经济基础较差,工业化水平、基础设施、金融市场等方面不是很发达,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导致抵御经济冲击的能力较低。后者表现为部分国家过度依赖本国丰富的油气或矿产资源,导致其产业结构单一且易受大宗商品价格周期的影响,使得各国极易遭受财政危机、高通胀、高失业率等方面风险的冲击。就中亚各国而言,由于产业结构、市场自由化程度、增长模式以及不同时期经济风险的表现不同,各国又呈现不同的内部经济风险特征。从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以及各国对外经贸合作的状况来看,中亚国家所面临的外部风险主要是世界主要大国的地缘战略博弈、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外部冲击等。外部风险使得中亚国家在对外经济上呈现出一定的依赖性风险特征,这种依赖性来自两个层次:一是对部分大国经济贸易的依赖性,二是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依赖性,这些依赖性通过贸易、投资、侨汇等传导渠道表现出来。由于其经济对能源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侨汇收入的依赖度不同,各国又呈现不同的外部经济风险特征。与此同时,在创新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中亚国家还面临创新经济所带来的新兴经济风险。作为一种以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为代表,依靠人才、知识、创新驱动的新型经济形态,创新经济具有较强的内生增长动力,且代表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但是,中亚国家由于自身较为薄弱的经济基础,创新经济发展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且其科技创新基础实力严重不足,在未来经济发展、区域地缘竞争中都会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在中国创新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亚国家与中国在创新经济领域有一定的互补性,这为中亚国家应对新型风险带来更多机会。“一带一路”倡议下,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重要的支点国家,中亚各国也积极推动贸易、投资、产能、金融等多个领域与中国的合作。但是,中亚国家自身面临的脆弱性、失衡性、对外依赖性等内外部经济风险特征,以及创新经济新型风险也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双边及多边合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包括双边贸易过度集中于能源领域、项目投融资环境不佳、双边金融合作严重不足、项目推进受到地缘因素干扰等等,而中亚各国摆脱经济落后局面、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诉求,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互利共赢理念则为中国与其的合作带来了更多机会。在创新经济层面,中亚国家也纷纷出台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这又恰好与中国的“数字丝绸之路”战略实现了完美对接,也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中亚的合作带来新机遇。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一带一路”建设已跨越夯实基础,迈入了持久发展的阶段,中国与中亚各国各区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日益增多。作为与中国毗邻且具有重要支点作用的区域,中亚国家的积极参与对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落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亚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所面临的经济风险也会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开展。由此,系统地研究中亚国家的内外部经济风险、新型风险,深入地提炼总结各国与整个地区经济风险的特征,探讨各种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与对策,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区域合作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内外经济理论与已有研究成果,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分析手段,对中亚国家的经济风险及其对“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影响进行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深刻剖析中亚国家经济风险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根源。独立后的中亚国家由于其自身要素禀赋与经济规划不同,经济增长模式与动力也各不相同。本部分通过对中亚各国经济增长趋势、产业结构、对外经济状况等进行分析,并基于投资、消费、净出口等对GDP的贡献程度,从资源型与非资源型、市场自由化与政府指导型等视角总结各国的增长模式,探寻中亚国家经济风险形成的根源与现实背景。二、评估与分析中亚国家的内部经济风险。中亚国家相互毗邻的地缘关系、相似的经济发展历程等,以及各自内部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性,导致各国的经济风险有共同之处却又存在个性化差异。本部分基于中亚各国自身情况,从经济的内部脆弱性、失衡性等角度,以相关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因子,采用风险指标评价方法对各国的经济风险进行评估,从中亚各国的内部经济风险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中亚国家经济风险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创新经济内涵及发展状况的描述,分析中亚国家的创新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创新经济下中亚国家面临的内部新型风险。三、评估与分析中亚国家的外部经济风险。中亚国家经济发展面临大国地缘战略博弈、国际能源价格冲击等外部风险,这些外部经济风险导致中亚国家在外贸、外资以及外汇收入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本部分结合经济协同性、经济依赖性等理论,通过对中亚各国的外贸、外资以及外汇收入等指标的外部依赖性分析,剖析各国外部经济风险特征,并以此为基础综合分析与评估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外部风险。四、研究中亚国家经济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亚区域的战略地位凸显,中亚国家脆弱性、失衡性、对外依赖性等内外部经济风险特征,以及创新经济新型风险等均对“一带一路”倡议产生较大影响。本部分基于“一带一路”视角,通过实证分析探寻内外部经济风险对中亚与中国合作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中亚国家内外部经济风险、创新经济风险的影响效应,全面系统地研究中亚国家经济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会和挑战。五、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区域落实的风险应对措施。中亚国家面临脆弱性、失衡性、对外依赖性、创新经济新型风险等,使“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不可避免地要应对中亚国家的各类经济风险。另外,由于中亚各国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经济风险特征差异性,也使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应注重不同国家的特点,实施差异性合作路径,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多机会。本文在此基础上,从项目实施、双边合作、区域互利、中国自身应对等层次上,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区域落实的风险应对措施进行探讨。通过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中亚国家的内部经济风险主要体现为脆弱性、失衡性风险,五国经济风险特征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哈萨克斯坦为“高失衡性、低脆弱性”;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为“高失衡性、高脆弱性”;乌兹别克斯坦为“低失衡性、低脆弱性”;(2)中亚国家的外部经济风险主要体现为对外依赖性风险,五国经济风险特征也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为“高能源贸易、外资依赖性”;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为“高侨汇收入依赖性”;乌兹别克斯坦为“低对外依赖性”;(3)中亚国家在创新经济发展方面面临创新经济基础条件薄弱、未来经济发展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区域地缘竞争中长期处于被动状态等新型风险,但在中亚国家数字发展规划与中国“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对接下,新型风险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新机遇;(4)中亚国家经济风险为“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带来相应机会和挑战,机会包括各国为改变经济落后现状,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会积极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政策沟通、民心相通等,挑战包括“一带一路”项目投资运行障碍较多、投融资环境较差、合作领域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以及应对外部经济形势波动、大国地缘战略博弈等因素;(5)“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国家的落实需要从项目实施、双边合作、区域互利等三个层次进行积极的风险应对,包括夯实互联互通基础、改善投融资环境、选择差异化合作路径、加强双边金融与创新领域合作、推动区域人民币国际化、对接各国数字经济战略等。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层次分析法、面板数据模型等,结合国家经济风险评价理论、经济协同性、经济相互依赖性等理论,对中亚各国的经济状况、内外部经济风险进行了全面而系统地分析;从脆弱性、失衡性、对外依赖性、创新经济新型风险等角度,提炼总结了中亚国家经济风险的特征及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从项目实施、双边合作、区域互利三个层次,详细深入地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国家落实的风险应对措施。由于问题的复杂性、研究视角的宽泛性与相关数据的获取难度,本文在中亚各国具体情况、“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具体问题等难以兼顾且缺乏深入研究,这是未来本文需要进一步完善的主要方向。

王泽昊[5](2019)在《人民币对泰铢汇率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泰国作为东盟成员国中的重要一员,多年来,中国与其经贸合作日益密切,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合作日益深化,伴随而来的是人民币和泰铢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而人民币对泰铢汇率定价是否合理,将会对两国贸易投资金融合作等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由于人民币和泰铢均不可自由兑换,双方汇率的定价均以美元作为主要参考,这种兑换方式会造成汇兑损失,增加两国企业与个人的成本负担。为更好地让中泰两国货币汇率服务于两国经济贸易,降低两国的贸易成本和汇率风险。本文深入分析中泰两国货币发展及兑换现状,探究人民币对泰铢汇率影响因素。本文首先回顾对比汇率决定理论,回顾人民币和泰铢汇率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两国货币的交易发展现状,阐述当前开展人民币对泰铢直接交易的意义与问题。进一步选取相关因素月度数据,构建包含中泰两国相对货币供应量、相对利息率、相对通货膨胀和相对出口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实证分析人民币对泰铢汇率定价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目前人民币对泰铢汇率的定价主要仍以美元汇率作为参考,但人民币对泰铢汇率定价可基于汇率决定理论,选取中泰两国通货膨胀率差异、利息率差异、货币供应量差异与进出口差异作为定价基础,进一步完善汇率定价机制,减少对美元的依赖。最后本文根据实证模型结论提出完善人民币对泰铢汇率定价机制的建议,要增加人民币和泰铢的交易规模,推动双方货币互换协议发展、完善人民币流出和回流渠道、增强人民币汇率定价自主性,同时需考虑两国货币汇率变动的内部因素,重视通货膨胀率差异、货币供应量差异、利息率差异。

段涛[6](2019)在《战略对接理论建构研究 ——基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实践分析》文中认为随着2015年中国发布“一带一路”倡议,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逐步成为普遍接受的国际理念。其中,“战略对接”的表述也逐步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普遍认同的重要途径。但学术界还没有关于“对接”的理论阐释和概念化建构。无论是权力核心的现实主义、制度崇拜的自由主义还是观念认同的建构主义,均专注于对国际社会以及国家间行为关系的阐释与解释,却忽视了国家间互动和国际关系“应然”的发展目标之共识,以及实现该共识和目标的原则与方法。对于当代全球化危机,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不应停留在理论分析工具层面,更应从目标和路径方面,提供能形成共识和实现共赢的解决方案。本论文提出,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的概念可以归纳为:在国家主权管辖权涉及区域合作领域,国家相互间通过主动磨合和主动调适,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形成互利和稳定状态的一种“高阶”合作。从阶段过程方面,提出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可划分为战略评估与决策、战略实施与反馈、战略互动与调适等不同的三个阶段,以及主动型、联动型和关联型等三类战略对接阶段的不同类别。提出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的动力因素,要在考量保障安全底线的基础上,以国家间利益合作并创造增量为主要目标,兼顾国家文化交流与规则合作,形成互利共赢和可持续战略对接动力体系。在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机理模型方面,分类分析硬资源和软资源不同对接机理,进而归纳战略对接高和低的两层次模型,提出竞争、中性、合作与共生四类基本关系,总结出战略对接中利益合作竞争的实质就是资源整合,核心是通过对接与合作,克服国际秩序无政府状态导致的“零和博弈”趋势,克服国际市场资源配置失灵的影响,并由资源整合产生战略对接的增量收益,实现“1+1大于2”的效果。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从合作形式的“高阶性”、合作行为的主动性、合作原则的共商共建共享、地区主义的开放性、对接过程的磨合调适性、对接实质的利益创造和分配性等方面,对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的理论内涵进行梳理建构。本论文初步提出了“战略对接”理论分析框架体系,但理论支撑度、逻辑严密性、考量覆盖面以及运用操作性等方面均有待完善:形成国际关系“对接”理论的渊源支撑;论证“战略对接”理论单列发展可行性;基于“战略对接”理论体系,提出新型国际规范、机制、制度和体系等国际关系协调新工具。

向洁[7](2018)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金融国际化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在此背景下,中俄两国领导人先后于2013年9月和2015年1月提出/成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组织,并于2015年5月8日签署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对接合作共识由此达成,其亦开创了欧亚区域多边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目前双方对接合作正处在稳步推进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模式选择、机制构建与平台运用等制度性深层对接方面仍缺乏实质性安排,阻力因素依然较多。此时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问题,探寻各国发展新思路,谋求多方合作新途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也可为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双方对接合作规划的制定以及具体务实行动的选择提供决策参考价值。本研究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国际贸易、区域一体化、区域合作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以“阐释对接必然性与现实基础——总结对接成效与问题——识别对接机遇与挑战——剖析对接基本架构——优选对接模式——构建对接机制——探寻对接路径”为基本逻辑框架,结合文献分析与归纳演绎、历史与逻辑、统计与比较、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等分析方法,旨在探寻双方对接合作的模式、机制及路径。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1.从客观必然性与现实基础两方面阐释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必要性主要源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欧亚经济联盟发展、区域一体化潮流以及区域各国国内自我发展等方面的客观需要,可行性则是基于双方地缘毗邻、政治互信、贸易互补、发展理念相近、民意支持等优势基础的存在。2.从“五通”视角梳理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早期收获,并指出了相关问题。目前双方对接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机制特性差异、深度对接能力和意愿有限、合作依赖关系非对称、技术服务标准迥异、务实合作经验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深度化发展。同时,双方还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内外部环境。3.从发展战略对接与务实领域合作的宏、中微两个层面剖析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基本架构,指出:发展战略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要重点推进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通道项目、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这两大跨国跨区域性战略对接。务实领域方面,要以设施对接为优先,贸易对接为首要,能源对接为基本,产能对接为重点,金融对接为突破,农业对接为补充。在贸易对接问题研究上引入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算了中国同欧亚经济联盟各国的贸易效率,揭示出双边贸易效率水平中等,贸易潜力较大,有必要创新合作模式(如建立自贸区)进一步拓展,同时指出上合组织在其中发挥正向作用,可作为双方对接平台。4.从不同主体和具体功能两方视角分别探寻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模式与机制。模式方面:从主体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整体的“CN+1”(N≥5)、与联盟各国的“C1+1”、以上合组织为平台的“C2+SCO”以及借力小多边机制的“C2+MN”(N≥1)4种模式优难点,并指出具体推进中应综合使用,同步开展;从功能角度提出了自由贸易区、跨国经济走廊、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人文交流基地5种具体推进模式。其中,自贸区,尤以中国—欧亚经济联盟自贸区模式为关键。对此,文章利用WITS-SMART模型,模拟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间不同阶段关税减让对双方贸易、福利效应及关税收入等方面的影响,论证出该FTA建设在经济效应上可行的结论。机制方面:从主体角度提出了以多边领导人高位协商为主的“CN+1”(N≥5),以双边政府首脑、总理+部长、地方政府、高级别工作组等为主的“C1+1”以及以企业对接、银行对接与融资对接为主的“E+F”3种对接机制;从功能角度提出了智库对话、政府磋商、跨国管理、监督反馈、法律协调、信息交流等6种具体推进机制。5.从主体推力、实体抓手、制度保障和推进原则四方面确立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具体路径。即以政、企、智、媒、民五方主体为推力,以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贸易便利化、产能合作与园区建设等为抓手,以规则构建、自贸区建设、人文互动为关键,以次区域、多边单项对接为先行,多措并举,同步推进。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从不同主体和具体功能两个维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给予了分别设计。二是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系统性分析论证了上合组织作为双方对接合作平台的可行性及其具体功能作用。三是在WITS-SMART模型框架下,基于HS6分位贸易数据模拟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间不同阶段性(短期和长期)关税减让对双方经济效应的影响。

吴丰光[8](2018)在《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了较大提升。作为大国崛起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人民币国际化也逐步被提上日程。从20世纪90年代人民币在民间边境贸易中使用,到2009年中国政府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正式启动人民币国际化,再到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扎实推进,步步为营。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进展应该说是主观和客观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从主观上讲,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需要与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和贡献度相匹配。同时,大量使用美元作为我国国际贸易的计价和结算货币使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常常受制于美国的经济政策影响,而且以美元计价的储备资产的不断积累也使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因此,中国需要逐步推进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这关系到中国的长远利益。从客观上讲,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到牙买加体系。然而,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体系,实际上是由“美元—黄金本位制”过渡到“美元本位制”,国际货币体系的固有缺陷依然存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就是最有力的例证。美国以本国利益为先,制定和调整货币政策,造成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使世界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美国之外的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都在思考变革现有的过度依赖美元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已成为很多国家的共同呼声。人民币国际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传统国际货币理论都是在西方货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内展开的,对于在位国际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等的分析,特别是宏观层面的分析,本身就隐含着主权货币发行国制度同质性的假设。因而,在应用传统国际货币理论对人民币国际化进行分析时,一些解释变量对现状解释能力不强,从而造成了人民币国际化理论上的“缺陷”。其次,人民币国际化是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国际化的一次突破性的实践。人民币国际化的成功将为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国际化探索出有效的实现路径。正是由于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国内外学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也不断升温,并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成果。然而,作者认为现有人民币国际化研究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从“问题——对策”角度研究的多,但从理论根源角度探究的少;二是套用西方学者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多,使用原创理论模型分析的少。本文首先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相关国际货币理论进行了梳理,然后从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原点再到现实逻辑,深入剖析人民币国际化的原理和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计量模型和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此外,本文还通过对主要国际货币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回顾,从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历史的角度总结出主要国际货币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最后,本文在实证分析结论和历史事实推演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建议。人民币国际化关系到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和长远经济利益,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国家势在必行的一项重大战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汇率市场化改革方向,保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明确要“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趋势日益抬头,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巩固和不断扩大人民币国际化业已取得的成果,沉着应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和调整,我们需要在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国际化的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突破。希望本文能够对该问题的研究做出些许贡献。

鲁苗苗[9](2017)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互换法律机制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3年“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签订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逐年增多。本文拟通过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分析中国对外货币互换法律机制存在的问题以期补强国内研究,并引入对货币互换研究的新视角。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介绍货币互换的基本问题,明确本文即将重点论述的货币互换的内涵;其次,从国际法原理、经济学基础分析货币互换的可行性,并从现实需求角度分析当前货币互换规模和数量增长的原因;最后认为,国家货币主权使我国与沿线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进行货币互换具有合法性基础,而国际货币互换的经济学基础以及现实需要又使货币互换具备合理性,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倡议的推进和各项经济合作安排的落实,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货币互换正在并将长期发挥作用。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我国与沿线国家货币互换的货币互换协议,本部分通过对货币互换协议的基本原则入手,分析我国与沿线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进行货币互换安排时应把握的总体要求,以及“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对外货币互换协议文本现状存在的问题;其次,以沿线国家区域地理位置的特点,将沿线国家分类讨论,从其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的交流合作为视角,分析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货币互换安排。第三部分重点是基于我国与沿线国家签订的货币互换协议签署现状,分析货币互换法律机制存在的不足和完善,提出相应的改善意见。第四部分就货币互换的法律机制提出前瞻性建议,应立足于以人民币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互换网络的建立为目标。最后,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货币互换不应止于协议的签署,而更应通过实际动用,化象征性意义为实际效果,方能起到促进经济发展、便利贸易和投资、稳定金融秩序的作用。长期来看,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走势利好,以“一带一路”为线,铺就国际货币互换网络,更大范围促进人民币被广泛地接受,将是确立人民币未来强势的国际货币地位的必经之路。

惠国琴[10](2016)在《中国与他国货币互换协议研究——以中俄货币互换协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金融全球深化、国际资本频繁大规模流动,以及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和人民币国际化等宏观背景下,2014年中俄签署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是中国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开放外交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国际战略相对接和融合的重要举措。中俄货币互换不仅能促进双边经济贸易合作深化、提高共同抵御经济危机的信心和能力、稳定金融市场、降低汇率风险,而且有利于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及提高国际地位与实力。中国在未来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时应注意提高货币互换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注意并管理货币互换协议存在的风险,关注和提高政策沟通的必要性等问题。

二、中泰央行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泰央行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币国际化在东南亚的进程、挑战及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人民币国际化在东南亚的进程
    (一)人民币在东南亚的跨境结算职能
    (二)人民币在东南亚的流通货币职能
    (三)人民币在东南亚的储备货币职能
四、人民币国际化在东南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人民币国际化在东南亚面临的挑战
        1. 利益格局变化与国际货币惯性
        2. 国内资本市场开放与金融改革瓶颈难以突破
        3. 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二)应对人民币国际化在东南亚挑战的策略
        1. 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逐步深化金融市场改革
        2. 持续加强国际产能合作,积极拓展新型经济业态
        3. 建立健全人民币回流渠道,加快完善人民币回流机制
五、人民币国际化在东南亚前景广阔
    (一)人民币国际货币功能持续增强
    (二)双边货币合作稳步推进
    (三)人民币信任度大幅提升
    (四)数字人民币发展势头强劲
六、结语

(2)“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民币区域化可行性分析 ——中亚与东南亚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人民币国际化选择路径的相关研究
        2.1.1 人民币国际化的货币职能演进
        2.1.2 人民币国际化的地域扩张路径
        2.1.3 人民币国际化的其他推进方式
    2.2 人民币区域化的相关研究
        2.2.1 人民币区域化的必要性
        2.2.2 人民币区域化的前提条件
    2.3 人民币区域化的可行性分析——最优货币区理论研究综述
        2.3.1 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2.3.2 成本—收益研究综述
第3章 人民币区域化理论概述
    3.1 最优货币区理论基础
        3.1.1 传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
        3.1.2 最优货币区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3.1.3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实证分析—OCA指数法
    3.2 最优货币区各项指标对货币合作成本的影响机制
        3.2.1 一国货币合作成本降低的影响机制
        3.2.2 区域货币合作成本降低的影响机制
第4章 人民币在东南亚、中亚地区区域化的比较研究
    4.1 人民币在东南亚、中亚地区区域化的现实进展
        4.1.1 对外贸易和投资蓬勃发展
        4.1.2 双边货币互换规模扩大
        4.1.3 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
        4.1.4 双边协议签订
    4.2 最优货币区理论视角下人民币成为区域主导货币的比较分析
        4.2.1 双边贸易联系
        4.2.2 经济周期协同性
        4.2.3 通货膨胀水平差异
        4.2.4 利率协同性
        4.2.5 综合OCA指标的比较总结
    4.3 货币合作的模式分析
第5章 “一带一路”下东南亚、中亚人民币区域化实证分析:OCA指数
    5.1 OCA指数化模型介绍及变量的选择
        5.1.1 OCA指数化模型介绍
        5.1.2 变量的选取
        5.1.3 “一带一路”区域内国家的选择和相关数据说明
    5.2 基于OCA指数模型的实证分析
        5.2.1 变量设置
        5.2.2 模型构建以及实证检验
        5.2.3 货币合作成本测算
    5.3 计量结果分析及结论
第6章 一带一路战略下人民币区域化路径选择以及政策建议
    6.1 人民币区域化路径选择
    6.2 政策建议
        6.2.1 稳步推进,文化先行
        6.2.2 扩大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
        6.2.3 建立有效的人民币回流机制
        6.2.4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6.2.5 健全金融监管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3)中国东盟合作开发银行构建和运行机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研究
        1.3.2 中国-东盟经济金融合作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创新和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组建中国东盟合作开发银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必要性分析
        2.1.1 应对当前经济发展危机
        2.1.2 中国与东盟地区经济和金融合作深化
        2.1.3 中国的复兴
    2.2 可行性分析
        2.2.1 符合中国与东盟的各方利益
        2.2.2 中国-东盟银联体的成立
        2.2.3 中国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
第三章 中国东盟合作开发银行总体构想和模式选择
    3.1 国际主要多边开发银行比较
        3.1.1 世界银行
        3.1.2 亚洲开发银行
        3.1.3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3.2 多边开发银行经验总结
    3.3 中国东盟合作开发银行与其他多边开发银行的区别
    3.4 中国东盟合作开发银行总体构想
        3.4.1 使命与特点
        3.4.2 功能与投资领域
    3.5 中国东盟合作开发银行构建模式分析
        3.5.1 基本构建模式设想
        3.5.2 区域金融合作条件综合评价
        3.5.3 双边向多边过渡的合作模式
第四章 中国东盟合作开发银行运行机制和业务模式
    4.1 运行机制
        4.1.1 资金来源
        4.1.2 投票权分配
    4.2 业务模式
        4.2.1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
        4.2.2 投贷联动模式
    4.3 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4.3.1 满足中国与东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
        4.3.2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第五章 组建中国东盟合作开发银行难点分析
    5.1 东盟国家水平差异
    5.2 日本、韩国等国家阻碍
    5.3 国际法律环境与风险防范水平差异
    5.4 中国与东盟国家金融政策协调难度大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本文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中亚国家经济风险及对“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国家经济风险
        二、新型风险
        三、“一带一路”倡议
        四、中亚国家与中亚地区
    第二节 国家经济风险评价方法体系
        一、国家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思路
        二、国家信用风险评估理论体系
        三、国家风险评估的中国探索
    第三节 经济波动协同性及其传导机制相关理论
        一、关于经济波动协同性的理论
        二、关于经济波动协同性的传导机制理论
    第四节 经济相互依赖性相关理论
        一、经济相互依赖的内涵
        二、经济相互依赖的衡量方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亚国家经济风险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发展模式
    第一节 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单一的产业结构
        二、依附型经济发展特征
    第二节 中亚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一、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发展
        二、塔吉克斯坦的经济发展
        三、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发展
        四、乌兹别克斯坦的经济发展
        五、土库曼斯坦的经济发展
    第三节 中亚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
        一、中亚各国经济增长中不同因素的贡献程度分析
        二、中亚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经验判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内部风险分析与评估
    第一节 中亚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内部风险
        一、中亚国家内部经济的脆弱性风险
        二、中亚国家内部经济的失衡性风险
    第二节 中亚国家内部经济风险评估之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中亚国家内部经济风险因素与指标体系选择
        二、中亚国家内部经济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第三节 中亚国家内部经济风险评估之指标权重的确定
        一、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二、风险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第四节 基于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的中亚国家内部经济风险评估
        一、数据的处理与指标的综合加权
        二、中亚国家内部经济风险水平的综合评价
        三、中亚各国内部经济风险的特征分析
    第五节 创新经济下中亚国家的内部新型风险分析
        一、创新经济的内涵及发展状况
        二、创新经济下中亚国家面临的新型风险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外部风险分析与评估
    第一节 中亚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外部风险
        一、影响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国战略博弈因素
        二、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外部冲击
    第二节 基于经济波动协同性的中亚国家外部经济风险评估
        一、中亚各国经济与外部因素波动的协同性测度
        二、基于经济波动协同性的中亚各国外部经济风险评估
    第三节 基于经济依赖性的中亚国家外部经济风险分析
        一、基于贸易依赖性的中亚国家外部风险分析
        二、基于外资依赖性的中亚国家外部风险分析
    第四节 中亚国家外部经济风险的综合分析与研判
        一、中亚各国外部经济风险的特征分析
        二、中亚国家外部经济风险的综合研判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亚国家经济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
    第一节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亚国家与中国的合作情况分析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亚国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亚国家引进中国投资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亚国家与中国的产能合作
        四、“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亚国家与中国的金融合作
        五、“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亚国家与中国的创新经济合作
    第二节 中亚国家内外部经济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中亚国家内部经济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影响的实证分析
        二、中亚国家外部经济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中亚国家经济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分析
        一、经济脆弱性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分析
        二、经济失衡性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分析
        三、对外依赖性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分析
        四、创新经济新型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分析
    第四节 中亚各国经济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影响的综合分析
        一、中亚五国经济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
        二、中亚国家经济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影响的综合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国家落实的风险应对
    第一节 在项目实施层面“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风险应对
        一、通过重大项目建设夯实中亚各国互联互通基础
        二、创新项目合作模式以改善企业投融资环境
        三、拓宽行业合作领域以推动中亚国家产业升级
        四、推进海外产业园区建设来增强企业整体协同能力
    第二节 在双边合作层面“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风险应对
        一、根据中亚各国的风险特征选择差异化合作路径
        二、加强制度性建设来促进双边合作的便利性与安全性
        三、加强双边金融合作以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资金融通
        四、积极开展创新经济领域合作,实现双边合作转型升级
    第三节 在区域互利层面“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风险应对
        一、加强大国战略关系协调,谋求区域互利共赢
        二、深化区域能源合作,提升与中亚能源合作的竞争力
        三、积极推动区域人民币国际化,防范金融风险
        四、对接各国数字经济战略,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
    第四节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应对中亚国家经济风险的策略
        一、建立风险评估保障机制,应对项目损失风险
        二、整合内部资源,统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三、加强中亚民间互信程度,体现利益合理共享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5)人民币对泰铢汇率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汇率决定的基本理论
    2.1 购买力平价说
        2.1.1 绝对购买力平价说
        2.1.2 相对购买力平价说
    2.2 利率平价说
        2.2.1 抛补利率平价理论
        2.2.2 无抛补利率平价理论
    2.3 国际收支说
    2.4 货币数量论
第三章 人民币对泰铢汇率发展状况分析
    3.1 人民币与泰铢汇率发展历程
        3.1.1 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革
        3.1.2 泰铢汇率制度的变革
    3.2 人民币对泰铢的兑换现状
        3.2.1 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
        3.2.2 人民币对泰铢直接交易
        3.2.3 人民币对泰铢交易的意义
    3.3 人民币对泰铢汇率定价问题分析
        3.3.1 美元对两国货币汇率影响
        3.3.2 交易成本对汇率的影响
        3.3.3 人民币非自由兑换
第四章 人民币对泰铢汇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影响因素分析
        4.1.1 通货膨胀
        4.1.2 利率水平
        4.1.3 贸易收支
        4.1.4 货币供应量
        4.1.5 经济增长
    4.2 数据选取与模型设定
    4.3 实证检验
        4.3.1 数据平稳性检验
        4.3.2 人民币对泰铢汇率影响因素VAR模型估计
        4.3.3 变量协整检验
        4.3.4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4.3.5 人民币对泰铢汇率模型预测
    4.4 实证总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总结
    5.2 对策建议
        5.2.1 提高人民币在两国交易规模
        5.2.2 重视两国汇率变动内部因素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战略对接理论建构研究 ——基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实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与意义
    二、概念辨析
    三、文献评述
    四、研究思路与不足
第一章 战略对接概念辨析与理论反思
    第一节 战略对接基本内涵
        一、主体是主权国家
        二、客体是国家间的经贸竞争与合作
        三、支撑客体是政治、安全与文化等领域
        四、目标是实现国家发展收益最大化
        五、支撑目标是实现世界发展收益最大化
    第二节 战略对接类型与形式
        一、主要类型
        二、具体形式
    第三节 战略对接基础与条件
        一、合作共赢是重要基础
        二、大国推动是核心关键
        三、早期收获是先期动力
        四、制度机制是保障
    第四节 战略对接相关理论辨析
        一、管理学合作竞争领域中的理论渊源
        二、国际分工中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支撑
        三、全球价值链及生产网络的理论动能
        四、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拓展
        五、国际关系学中战略竞合应用
    第五节 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反思
        一、现实主义理论反思
        二、自由主义理论反思
        三、建构主义理论反思
        四、安全范式理论反思
    小结:国际新秩序需要竞争中合作的新型国际关系理论
第二章 战略对接理论框架与模型建构
    第一节 内涵界定
        一、对接属于竞争中合作的“高阶“形式
        二、对接是主动合作的行为
        三、对接贯穿共商共建共享理念
        四、对接属于开放地区主义
        五、对接是磨合调适的动态过程
        六、对接的动力来自于共同利益的创造和合理分配
    第二节 阶段划分
        一、战略评估与决策
        二、战略实施与反馈
        三、战略互动与调适
    第三节 动力因素
        一、国家安全
        二、国家利益
        三、观念文化
    第四节 机理模型
        一、机理分析
        二、两层次模型
        三、推演模型
第三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历史推演
    第一节 历史渊源及地缘捆绑
        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战略对接历史沿革
        二、中国与东盟战略对接历史沿革
        三、地缘区域战略对接分析
        四、地缘次区域战略对接分析
    第二节 政治互信
        一、1949-1955年初步奠定基础阶段
        二、1955-1965年快速发展阶段
        三、1965-1980年徘徊发展阶段
        四、1980-1997年反弹突破阶段
        五、1997年-今全方位合作新时期
    第三节 安全合作
        一、军事顾虑担忧与合作意愿并存
        二、非传统安全合作具备广泛共同利益
    第四节 经贸与互联互通
        一、经贸投资合作快速增长
        二、对接机制不断加强
        三、互联互通合作历史悠久且发展迅速
        四、互联互通对接机制与平台不断完善
    第五节 文化观念
        一、文化温和型
        二、文化多样性
        三、文化约束型
        四、文化自然性
    小结:基于竞争合作发展历史与动力体系
第四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实践分析
    第一节 评估与决策分析
    第二节 实施与反馈分析
        一、国家元首引领
        二、国家外交引导
        三、智库技术推进
        四、市场合作实施
    第三节 互动与调适分析
        一、国家间达成开放包容共识与共建共商共享渠道
        二、构建企业间合法务实共赢合作的市场机制
        三、全领域推进形成全面互动支撑保障体系
        四、联合制定并提升可持续的双多边规则体系
    第四节 外部应对分析
        一、政治和安全领域
        二、经济和贸易领域
        三、区域合作领域
        四、文化等其他领域
第五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对接趋势与政策思考
    第一节 发展趋势
        一、回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二、应对全球普遍危机与挑战的共同努力
        三、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国家互动模式
        四、顺应人类命运更加紧密相互共生共存的必然趋势
    第二节 发展挑战
        一、各国对外开放与内部改革
        二、国家间包容与合作
        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环节
        四、外部介入与影响
    第三节 政策思考
        一、增强战略意图错位协同,提升对接动力因素契合度
        二、增强信息表达传递效率,提升对接互动信息对称度
        三、共商共创收益增量,培育良性和可持续对接主动力
        四、拓展对接利益结合点,提升内部对接动力
        五、有效应对影响因素,降低对接的外部干扰
        六、建立平等互信关系,加强对接高层级稳定性
        七、强化国际规则塑造,构建开放地区主义秩序环境
        八、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向命运共同体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7)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阐述与概念界定
    第一节 理论基础阐述
        一、国际贸易理论
        二、区域一体化理论
        三、区域合作理论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特点
        二、欧亚经济联盟的内涵、特点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概念界定
第三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客观必然性与现实基础
    第一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客观必然性
        一、“一带”共建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一盟”摆脱内部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
        三、区域一体化潮流推动的客观使然
        四、中俄等国实现自我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二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现实基础
        一、对接合作前提:覆盖区域重叠交叉,地缘基础明显
        二、对接合作保障:双/多边机制丰富,政治互信良好
        三、对接合作关键:贸易联系紧密,互补优势显着
        四、对接合作动能:发展理念相近,战略规划高度契合
        五、对接合作基石:人文基础坚实,主流社会亦普遍支持
第四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现状、问题、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现状
        一、政策沟通已达初步共识
        二、设施联通成效显着
        三、贸易畅通稳步发展
        四、资金融通进展明显
        五、民心相通日益深化
        六、其他领域务实合作势头强劲
    第二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问题
        一、机制特性差异问题
        二、深度对接能力与意愿问题
        三、经济对接前景问题
        四、技术服务标准迥异问题
        五、务实合作经验不足问题
    第三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机遇
        一、中国加快“一带”沿线地区自贸区建设的战略机遇
        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定期举办的平台机遇
        三、受西方经济集团挑战下俄罗斯“向东看”的发展机遇
        四、俄罗斯“大欧亚伙伴关系”推进下的区域合作机遇
    第四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挑战
        一、“一盟”内部发展挑战
        二、“一盟”成员国对“一带”认知挑战
        三、“一带一盟”区域内部安全挑战
        四、来自西方世界外部挑战
        五、多边贸易保护主义挑战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基本架构
    第一节 “一带”与“一盟”各国发展战略对接
        一、与俄罗斯跨欧亚大通道及远东开发战略相对接
        二、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相对接
        三、与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稳定发展战略相对接
        四、与白俄罗斯2030年前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国家战略相对接
        五、与亚美尼亚2014~2025发展战略相对接
    第二节 “一带”与“一盟”各国务实合作领域对接
        一、以设施对接为优先工程,构筑交通物流网
        二、以贸易对接为首要标志,扩大经贸联系
        三、以能源对接为基本内容,稳定供求关系
        四、以产能对接为重点方向,提升产业价值链
        五、以金融对接为关键突破,搭建跨国服务体系
        六、以农业对接为重要补充,强化物质基础
第六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模式选择与机制构建
    第一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主体模式探讨
        一、与“一盟”整体的“CN+1”(N≥5)对接模式
        二、与“一盟”各国的“C1+1”对接模式
        三、以上合组织为平台的“C2+SCO”对接模式
        四、借力小多边机制的“C2+MN”(N≥1)对接模式
    第二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具体模式选择
        一、自由贸易区模式,深化贸易联系
        二、跨国经济走廊建模式,完善交通体系
        三、跨境经济合作区模式,丰富投资方式
        四、境外经贸合作区模式,创新企业合作
        五、人文交流基地模式,构筑人文平台
    第三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主体机制探讨
        一、与“一盟”整体的“CN+1”(N≥5)的对接机制
        二、与“一盟”各国政府的“C1+1”对接机制
        三、各国企业与金融机构的“E+F”对接机制
    第四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具体机制构建
        一、多元化智库对话机制,凝聚各方智慧
        二、常态化政府磋商机制,引导高位决策
        三、长效化跨国管理机制,协调各国利益
        四、动态化监督反馈机制,防范各类风险
        五、多边化法律协调机制,强化制度优势
        六、通畅化信息交流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第七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以多方主体为推力,增进各方对接共识
        一、坚持政府高位引导,对接规划编制先行
        二、强化企业、社会共同参与,促进市场联动与融合发展
        三、联合各方智库学界研究探讨,适时启动数据库建设
        四、加强媒体互动交流,推进各方认知与理解
        五、深化民间人文合作,培育国家价值共识
    第二节 以实体项目为抓手,深化务实领域合作
        一、着力加快跨境基础设施建设
        二、有效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发展
        三、继续深化产能合作与园区建设
        四、积极打造多元融资平台
        五、进一步优化项目参与方式
    第三节 以规则对接与自贸区建设为关键,强化制度保障功能
        一、加快标准体系的互认与构建,力促规则对接
        二、坚持自贸区建设长期目标,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
        三、适时推动人员往来便利化制度发展
    第四节 以次区域合作为突破口,逐层拓展,逐步推广
        一、率先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二、以毗邻周边对接为着力点,逐层拓展
        三、以多边单项合作为示范蓝本,逐步推广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8)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变革是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要求
        1.1.2 中国崛起要求人民币走上国际舞台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 研究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1.5.1 论文的创新点
        1.5.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
        2.1.2 人民币国际化的制约因素
        2.1.3 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展望及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和条件
        2.2.2 人民币国际化的测度
        2.2.3 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与收益
        2.2.4 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
        2.2.5 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路径
    2.3 国内外文献点评
第3章 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理论
    3.1 主要国际货币理论观点与人民币国际化
        3.1.1 货币替代理论
        3.1.2 货币搜索理论
        3.1.3 计价货币选择理论
        3.1.4 最优货币区理论
        3.1.5 世界货币理论
    3.2 人民币国际化基本理论
        3.2.1 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
        3.2.2 人民币国际化的职能
    3.3 人民币国际化的推理
        3.3.1 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原点——国际货币的本质属性是货币
        3.3.2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逻辑——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国际化
    3.4 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模型
第4章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现状及程度测算
    4.1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4.1.1 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阶段
        4.1.2 人民币国际化的逐步推进阶段
        4.1.3 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发展阶段
        4.1.4 人民币国际化的调整巩固阶段
    4.2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4.2.1 人民币国际货币职能逐步完善
        4.2.2 各项配套制度日益完善,金融市场开放度不断提高
        4.2.3 人民币国际合作成效显着
        4.2.4 人民币跨境使用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4.3 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测算
第5章 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分析的理论依据及方法
    5.2 指标的选取及数据使用说明
    5.3 变量的ADF平稳性检验
    5.4 VAR模型的建立和稳定性检验
    5.5 脉冲响应函数
    5.6 方差分解
    5.7 格兰杰因果检验
第6章 主要货币国际化历程及启示
    6.1 英镑国际化历程及启示
        6.1.1 英镑国际化历程
        6.1.2 英镑国际化的启示
    6.2 美元国际化历程及启示
        6.2.1 美元国际化历程
        6.2.2 美元国际化的启示
    6.3 德国马克国际化历程及启示
        6.3.1 德国马克国际化历程
        6.3.2 德国马克国际化的启示
    6.4 日元国际化历程及启示
        6.4.1 日元国际化历程
        6.4.2 日元国际化的启示
第7章 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7.1 不断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和金融发展水平
    7.2 推进产业技术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
    7.3 发挥人民币区域化与中国经济影响力区域化的协同效应
        7.3.1 区域化是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7.3.2 逆全球化思潮使人民币区域化成为现实选择
        7.3.3 重点推进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区域化
    7.4 正确处理资本账户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关系
    7.5 逐步完善长期制度供给
    7.6 以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向“资产型”转变
    7.7 维持适当外储水平,保持汇率基本稳定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9)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互换法律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问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四、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中国与沿线国家货币互换基本问题分析
    第一节 货币互换范畴界定
        一、货币互换的概念与实践渊源
        二、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币互换
    第二节 货币互换的可行性分析
        一、货币互换的国际法原理
        二、货币互换的经济学基础
    第三节 货币互换的现实需求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与沿线国家货币互换协议的分析
    第一节 货币互换协议的原则框架
    第二节 货币互换协议的基本问题分析
        一、货币互换协议签约主体
        二、货币互换协议法律形式
    第三节 中国与沿线国家货币互换协议的安排
        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货币互换协议现状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货币互换协议的安排
        三、中国与南亚国家货币互换协议的考虑
        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货币互换协议的发展
        五、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货币互换协议的展望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与沿线国家货币互换法律机制的不足与完善
    第一节 货币互换协议法律约束力有待加强
    第二节 货币互换协议风险防范不足及应对
    第三节 货币互换协议群协调性欠缺及完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与沿线国家货币互换法律机制前瞻
    第一节 完善货币互换的配套措施
    第二节 建立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货币互换网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与他国货币互换协议研究——以中俄货币互换协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的货币互换实践彰显了参与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决心
二、对中俄货币互换的解析
    (一)中俄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与全球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的宏观环境密不可分
    (二)中俄货币互换的深层次分析
三、货币互换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促进中国国际贸易与投资增长
    (二)维护中国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安全
    (三)提升人民币的流动性和国际化
    (四)在国际交往中展现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实力
四、未来中国与他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一)提高货币互换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二)注意并管理货币互换协议存在的风险
    (三)关注和提高政策沟通的必要性

四、中泰央行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币国际化在东南亚的进程、挑战及前景[J]. 吴崇伯,李怡童.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21(05)
  • [2]“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民币区域化可行性分析 ——中亚与东南亚的案例研究[D]. 庞笑晨.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5)
  • [3]中国东盟合作开发银行构建和运行机制设计[D]. 张增冠. 广西大学, 2020(07)
  • [4]中亚国家经济风险及对“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影响研究[D]. 张居营.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5]人民币对泰铢汇率影响因素研究[D]. 王泽昊. 广西大学, 2019(01)
  • [6]战略对接理论建构研究 ——基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实践分析[D]. 段涛. 云南大学, 2019(09)
  • [7]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D]. 向洁. 新疆大学, 2018(12)
  • [8]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D]. 吴丰光. 辽宁大学, 2018(01)
  • [9]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互换法律机制探究[D]. 鲁苗苗. 武汉大学, 2017(07)
  • [10]中国与他国货币互换协议研究——以中俄货币互换协议为例[J]. 惠国琴. 新东方, 2016(03)

标签:;  ;  ;  ;  ;  

中泰央行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