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阴湿区氮磷钾配施对地膜玉米的影响

高寒阴湿区氮磷钾配施对地膜玉米的影响

一、氮磷钾配施对高寒阴湿区地膜玉米的效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欧日明[1](2016)在《仿栗种苗生理特性及扦插繁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仿栗/Sloanea hemsleyana为杜英科猴欢喜属常绿乔木,树干端直,树型高大、常绿、枝叶繁茂,可供观赏。木材为白色,纹理细直,可供家俱他建筑用材。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云南、湖北及湖南等地。仿栗作为野生木本油料植物,含油率高,油质好,是一种良好的生物能源树种。仿栗种子不耐贮藏,母树结实量低,种子出苗率低,容易造成种源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开展了扦插繁殖技术研究,探讨了不同插穗部位和规格、不同生根促进剂种类和浓度、不同扦插时间以及不同扦插基质对插穗生根的影响;研究了生根过程中各项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用石蜡切片法研究了不定根发生的解剖学特性。以仿栗种子及幼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剂量的低能氮离子束注入,研究其酶活性的变化过程;开展了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仿栗幼苗在不同肥料配比下的生理变化规律,在养分胁迫条件下酶活性随物候期变化的规律。为仿栗扦插繁殖和苗木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扦插繁殖结果表明,树冠上部穗条生根率高、生根数多、根长最长,扦插效果好;同一枝条的不同部位的插穗,扦插的生根率存在显着差异,中部插穗生根率高,达到40%;插条长度以15cm为好,生根率高达30%;插条粗度在0.3~0.6cm时生根率最高,达75%;剪切成一个斜面的下切口插条生根率高达91.7%。保留2~3片叶,每片叶保留一半的插条,生根效果好;采用K-IBA 3000 mg/kg处理插穗,其生根率比对照高出近50%;扦插时间以9月为最适宜,其生根率高达70%以上;采用混合基质扦插,不定根出现早、生根率高。2.插穗中的可溶性糖、总氮、蛋白质含量及C/N值均随生根进程而发生变化,其变化趋势大致一致。愈伤组织诱导期,上述指标均呈下降趋势,满足细胞脱分化、分裂所需的能量以及形成新细胞;愈伤组织形成后,上述指标上升,为不定根的诱导和形成提供营养物质。3.扦插生根过程中,SOD和POD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插后20 d后达最大值,之后逐渐降低;MDA含量先迅速积累,插后约20 d出现峰值,随后一直下降,MDA对细胞有毒害作用;生根剂处理比对照能有效降低MDA含量,促进生根。4.生根解剖学研究表明,仿栗本身不具有先生根原基,属于诱生根原基类型,不定根大部分源于皮层细胞和维管形成层细胞。5.仿栗种子注入不同剂量的氮离子束后,SOD、POD和CAT酶活性随着剂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当注入剂量在3×1016ions/cm2~9×1016ions/cm2范围内,上述3种酶活性比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当注入剂量在9×1016ions/cm2时,3种酶活性均达到峰值,当剂量在9×1016ions/cm2~12×1016 ions/cm2范围内,3种酶活性均较高,有利于协调作用,使自由基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当注入剂量大于12×1016ions/cm2时,活性逐渐下降。这表明一定剂量的氮离子注入,能激活合成自由基清除酶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免受自由基侵害。6.低能氮离子束的注入,MDA的含量和电解质外渗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当注入剂量在3×1016ions/cm2~9×1016ions/cm2范围内时,MDA含量、电解质外渗率比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当注入剂量达到9×1016ions/cm2时,MDA含量最低,此时电解质外渗率也最低,这说明脂质过氧化作用被削弱;随着注入剂量的增加,MDA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说明离子注入起始阶段生物体自身修复系统发挥了作用,脂质过氧化作用被削弱。但随着离子剂量的增加,其含量出现上升,说明高剂量离子的注入,增加了膜的通透性,大量离子外渗,破坏了细胞的调节能力,正常功能的膜系统被破坏,膜质过氧化产物积累。7.养分胁迫试验表明:(1)4号处理组合有利于提高苗木高度,3号和8号处理组合有利于提高苗木粗度。(2)4号处理组合有利于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SOD和CAT酶活性;4号处理组合在不同月份的MDA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说明4号处理对胁迫的适应能力较强,受胁迫较轻。(3)叶片叶绿素含量在各个物候期,施肥处理均高于对照;各种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在8月底均达到峰值。(4)保护酶活性均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在8月底达到峰值;各处理在各个物候期,MDA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率表现出上升趋势,但上升的程度在各个月份有所不同,这与外界环境和叶片衰老有一定的关系。(5)各种处理叶绿素含量与SOD活性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是因为在生长期,施肥的效果,光合能力增强,产生大量氧自由基,SOD酶活性提高,叶片免受自由基的损伤,二者表现为正相关。到了生长后期,叶片逐渐衰老,叶绿素含量下降,导致光合能力下降,SOD酶活性也因叶片损伤,活性下降,也表现出二者的正相关。

车升国[2](2015)在《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化肥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单质肥到复合(混)肥、复合(混)肥由通用型走向专用化,是世界肥料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气候和作物类型复杂多样,农业经营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小、耕地细碎化。因此,区域化、作物专用化是我国复合(混)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根据我国不同类型大田作物的区域分布特点,系统研究区域作物需肥规律、气候特性、土壤特点、施肥技术等因素,开展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原理,研究建立了“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原理与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氮磷钾施肥总量以及基肥和追肥比例,从而获得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基肥、追肥中氮磷钾配比,也即复合(混)肥料配方。通过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配比,使作物产量、作物吸收养分量、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肥料养分损失率、养分环境输入量、土壤养分状况、气候生态等因素对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过程定量化。根据区域作物施肥量来确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生产的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可同时实现氮磷钾三元素的精确投入。(2)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小麦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获得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1,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5:0.51。不同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小麦区1:0.42:0.15、1:0.60:0.21;黄淮海冬小麦区1:0.45:0.40、1:0.79:0.70;黄土高原冬小麦区1:0.50:0.09、1:0.77:0.14;西北春小麦区1:0.47:0.47、1:0.80:0.81;新疆冬春麦兼播区1:0.27:0.25、1:0.65:0.59;华东冬小麦区1:0.42:0.38、1:0.61:0.54;中南冬小麦区1:0.24:0.28、1:0.35:0.43;西南冬小麦区1:0.34:0.26、1:0.57:0.43;青藏高原冬春麦兼播区1:0.62:0.70、1:1.04:1.17。(3)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玉米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93:0.69。不同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播玉米区1:0.65:0.52、1:1.39:1.11;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1:0.37:0.18、1:0.62:0.30;北方春播玉米区1:0.45:0.08、1:1.73:0.32;西北灌溉玉米区1:0.39:0.36、1:0.95:0.86;南方丘陵玉米区1:0.27:0.40、1:0.50:0.73;西南玉米区1:0.41:0.29、1:1.22:0.87。(4)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水稻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4:0.56,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5:0.96。不同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早熟单季稻区1:0.47:0.18、1:0.94:0.35;华北单季稻区1:0.35:0.28、1:0.61:0.50;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29:0.58、1:0.49:0.98,早稻1:0.34:0.37、1:0.57:0.63,单季稻1:0.53:0.95、1:0.92:1.63;江南丘陵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42:0.75、1:0.63:1.12,早稻1:0.44:0.80、1:0.67:1.22,单季稻1:0.51:0.45、1:0.75:0.67;华南双季稻区晚稻1:0.33:0.50、1:0.61:0.92、早稻1:0.39:0.74、1:0.71:1.36;四川盆地单季稻区1:0.58:0.83、1:1.05:1.49;西北单季稻区1:0.53:0.30、1:0.90:0.52;西南高原单季稻区1:0.77:0.97、1:1.32:1.66。(5)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马铃薯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1:0.89,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54:1.59。不同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一作区1:0.39:0.56、1:0.53:0.77;中原二作区1:0.39:0.58、1:1.10:1.62;南方二作区1:0.15:1.04、1:0.26:1.85;西南混合区1:0.47:1.55、1:0.79:2.60。(6)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油菜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3:0.7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1.16:1.11。不同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春油菜区1:0.70:0.55、1:0.80:0.63;长江下游冬油菜区1:0.50:0.24、1:0.86:0.40;长江中游冬油菜区1:0.60:0.56、1:1.13:1.07;长江上游冬油菜区1:1.00:1.20、1:1.20:2.34。(7)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棉花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7:0.6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7:1.17。不同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黄河流域棉区1:0.45:0.94、1:0.84:1.76;西北内陆棉区1:0.44:0.44、1:0.74:0.73;长江流域棉区1:0.24:0.65、1:0.45:1.20。(8)根据农田士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花生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全国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5:0.8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8:1.10。不同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花生区1:0.22:0.69、1:0.35:1.11;黄河流域花生区1:0.59:0.86、1:0.76:1.10;长江流域花生区1:0.31:0.90、1:0.48:1.40;东南沿海花生区1:0.35:1.07、1:0.78:2.41。(9)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大豆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不同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春大豆区1:0.43:0.33、1:0.43:0.33;黄河流域夏大豆区1:0.6:0.72、1:0.73:0.87;长江流域夏大豆区1:0.48:0.79、1:0.48:0.79;南方多熟制大豆区1:0.60:1.07、1:0.60:1.07。

李莎[3](2011)在《春玉米产量年际变化影响因素及施肥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雨养条件下,玉米产量受多个因子的影响。本工作的目的是找出影响雨养农业条件下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子,为提高玉米产量、降低玉米生产成本提供依据。【方法】连续三年在哈尔滨四个相似条件下的黑土上进行的“3414”氮磷钾配方施肥试验,2007年试验点设在在东北农业大学阿城实验实习基地,2008年试验点设在东北农业大学香坊农场,2009年分别在东北农业大学阿城实验实习基地和东北农业大学香坊农场选择两块不同于2007年和2008年试验区进行试验。供试土壤均为黑土,供试玉米品种为丰田六号。试验设计方法均采用“3414”试验设计,按随机区组方法进行田间排列。以玉米的氮、磷、钾用量为自变量,以产量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并据此分别确定四个试验区的玉米氮磷钾肥的最佳施用量。最后比较不同年份不同的试验区氮磷钾肥最佳需肥量的异同。同时,本研究还运用植物营养诊断方法中的叶绿素仪法(针对氮素)在玉米上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得出了以下【结论】:1、利用连续三年黑土区春玉米试验建立肥料效应函数,得到2007年阿城试验区春玉米的最大利润产量为11408.7 kg·hm-2,氮、磷、钾肥料的推荐施肥量分别为N 167.0 kg·hm-2、P2O5 45.0 kg·hm-2、K2O 37.2 kg·hm-2,2008年香坊试验区春玉米的最大利润产量为7264.5kg·hm-2,氮、磷、钾肥料的推荐施肥量分别为N 171.4 kg·hm-2、P2O5 44.5 kg·hm-2、K2O 61.7 kg hm-2,2009年香坊试验区春玉米的最大利润产量为8547.4 kg·hm-2,氮、磷、钾肥料的推荐施肥量分别为N 175.2 kg·hm-2、P2O5 27.4 kg·hm-2、K2O 95.2 kg·hm-2,2009年阿城试验区春玉米的最大利润产量为4110.8 kg·hm-2,氮、磷、钾肥料的推荐施肥量分别为N 162.0 kg·hm-2、P2O5 35.2 kg·hm-2、K2O 75.8 kg·hm-2,结合三年试验结果,对黑土区春玉米的推荐施肥量为N 169.4kg·hm-2、P2O5 37.5 kg·hm-2、K2O 70.6 kg·hm-2。结果还表明,氮肥对玉米的增产作用远大于磷钾肥。2、本试验条件下,氮素对玉米干物质的积累和产量的影响最大,方差分析差异显着,而磷钾对于产量的影响没有达到显着水平。3、本试验条件下,氮磷钾肥配施,不仅提高产量,而且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4、通过三年试验结果分析,在无灌溉的条件下,雨水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很大,在玉米生育期的任一个阶段缺少雨水都会对干物质积累量、氮磷钾素的吸收与利用及玉米产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5、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很多,试验点存在一定的坡度也很使不同的区组间产量达到差异显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有助于玉米增产。6、利用叶绿素仪进行营养诊断与直线加平台法所得出的结论相似,可以用于指导追肥。

曹国军[4](2011)在《超高产春玉米氮磷营养特性及养分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玉米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然而,在我国粮食需求和资源紧缺的双重压力下,增加粮食总产的唯一途径是提高单产。因此,要突破玉米目前的单产限制,发展可持续的玉米超高产技术,就要加强玉米超高产基础研究,不断丰富玉米超高产理论,揭示玉米超高产的形成机理,以指导玉米超高产实践,实现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生产出足够的粮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此,本研究采用了田间试验及室内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超高产春玉米的经济产量特性、生物产量特性、氮素和磷素营养特性,并进行了营养调控效果试验,力求从理论上揭示超高产春玉米的营养规律,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表明,超高产春玉米与其他产量相比,经济产量构成3要素均最高。春玉米要获得超高产其公顷穗数应>87200穗/hm2、穗粒数应>540粒/穗、千粒重应>280g。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结果显示,超高产春玉米公顷穗数对籽粒产量的相对重要性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影响最小。因此,同一品种,在相同密度条件下,春玉米获得超高产首先要注重减少空秆率及缺苗数,从而获得最大的公顷穗数;同时要创造良好的营养条件,减少籽粒败育和秃尖,提高穗粒数;在生育后期加强水肥管理,延缓叶片衰老,提高千粒重,实现超高产。2、超高产春玉米植株地上部生物产量以灌浆期—乳熟期最高,此阶段生物产量占总积累量的36.3%;超高产春玉米植株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及平均积累速率都高于其他产量,且最大积累速率出现的日期较晚,为出苗后86天,正值灌浆期。可见,超高产春玉米植株在生育后期表现出更明显的干物质积累优势,为经济产量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3、超高产春玉米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特性表现为:茎秆干物质积累的高峰是在乳熟期,而且峰值出现的时间比低产春玉米(CK处理)延迟20天;超高产春玉米各器官干物质转移量均最大,而其各器官干物质转移率和贡献率均最小。相反,低产春玉米(CK处理)各器官干物质转移量均最小,而各器官干物质转移率和贡献率均最大。超高产春玉米各器官总转移量占成熟期籽粒干物质重的比率为27.5%。而后期叶片光合产物直接运输到籽粒中的干物质重占粒重的比率为72.5%。可见,产量越高,籽粒对各器官干物质转移的依赖程度越低,而对生育后期叶片光合作用的依赖程度越高。4、超高产春玉米植株氮素积累的特性表现为在拔节期以后始终具有高度的氮素营养需求。体现出三个氮素营养调控的关键时期,即拔节期、抽雄吐丝期和灌浆期。最大吸收速率出现的时间为喇叭口期后的第三天。5、超高产春玉米叶片和茎秆在拔节期和抽雄吐丝期为氮素营养调控的重要时期。超高产春玉米氮素在各器官间分配特征表现为:各器官间氮素分配比例变幅缩小,各器官间分配比例更趋于均衡,这对保持生育后期营养器官具有一定的氮素分配比例,延缓营养器官过早衰老具有重要作用。超高产春玉米营养器官的氮素转移量虽然较大,但转移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却较低。超高产春玉米籽粒中的氮素有46.7%来源于营养器官的转移,另有53.3%来源于生育后期根系的直接供给。6、超高产春玉米植株磷素吸收积累特点表现为在拔节期—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磷的吸收速率和积累量明显高于其他产量水平春玉米;超高产春玉米磷最大吸收速率比其他产量水平高45.2%—-84.4%,磷最大吸收速率出现的时间为喇叭口期后的第五天。7、拔节期是超高产玉米叶片、叶鞘和茎秆磷素积累的瓶颈,也是磷素营养调控的关键时期。超高产春玉米磷素在叶片、茎秆中分配比例相对较高,而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相对较低。超高产春玉米营养器官的磷素转移总量最高,但转移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却较低。超高产春玉米籽粒中的磷素有50.6%来源于营养器官的转移,另有49.4%的磷素来源于生育后期根系的直接供给。8、综合超高产生物产量特性及氮磷营养特性,本研究认为春玉米获得超高产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要注重春玉米生育中后期的养分管理,延长营养器官的功能期,增强根系生育后期养分吸收能力,满足超高产春玉米后期对氮磷养分的需求;同时增强生育中后期叶片光合能力,促进生物产量的形成,为春玉米超高产奠定物质基础。本研究认为,在理论上,超高产春玉米氮素营养调控关键时期为拔节期和抽雄吐丝期。考虑到磷在土壤中的移动小,提出超高产春玉米磷素营养调控关键时期为拔节期,在拔节期追施磷肥在理论上是可行的。9、在本试验条件下,超高产春玉米养分调控技术为:氮肥施用量(N)360 kg/hm2,其中总施氮量的30%作基肥、10%作苗期追肥、25%作拔节期追肥、35%作抽雄吐丝期追肥;磷肥施用量(P205)为150 kg/hm2,其中施磷量的90%作基肥、10%作苗期追肥;钾肥施用量(K20)为225 kg/hm2,其中总施钾量的40%作基肥、30%作拔节期追肥、30%作喇叭口期追肥。上述养分调控技术可获得15000 kg/hm2以上的超高产水平。在本试验条件下,超高产春玉米氮磷钾施用比例为N:P205:K20=1:0.42:0.63;氮磷钾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27%、14%和17%,对产量贡献大小顺序为氮>钾>鳞。发现超高产春玉米追施钾肥具有较明显的增产效果。

董煚,王雁敏[5](2009)在《西北半干旱地区氮磷配施对春玉米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西北半干旱地区试验观察了不同氮磷水平配施对春玉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玉米的蛋白质、脂肪、淀粉和赖氨酸含量增加,当氮肥用量达到750 kg/hm2时,除淀粉外,蛋白质、脂肪和赖氨酸含量降低;当氮肥用量一定时,增施磷肥可明显提高蛋白质、脂肪和赖氨酸含量,但对淀粉含量影响不大。

陆佳[6](2008)在《仿栗种子与幼苗生理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仿栗为杜英科猴欢喜属常绿乔木,分布在我国四川、云南、湖北西部及湖南等地,可做观赏和家具材树种,同时也是一种野生木本油料植物,其种子含油率高,在国家能源林树种的选择及开发利用等基础工作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仿栗种子及幼苗为研究对象,用不同剂量的低能氮离子束注入仿栗种子,研究其酶活性的一些变化过程,在幼苗生长期进行氮、磷、钾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盆栽仿栗幼苗在不同肥料配比下的一些生理变化规律,在养分胁迫条件下分析酶活性随物候期变化的规律,为仿栗的优质栽培和区域抗逆的生理机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剂量的氮离子束注入仿栗种子后,POD、CAT和SOD酶活性随着剂量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氮离子注入剂量在3×1016ions/cm2-9×1016ions/cm2下,仿栗种子中POD、CAT、SOD三种酶活力相对于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氮离子注入剂量在9×1016ions/cm2下,仿栗种子中POD、CAT、SOD三种酶活力均达到峰值,而在大于12×1016ions/cm2剂量下,活性逐渐下降。说明一定剂量的氮离子注入能激活合成自由基清除酶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免受自由基侵害,同时,在剂量9×1016ions/cm2-12×1016ions/cm2下,三种酶活力均较高,有利于协调作用,使自由基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2.低能氮离子束注入仿栗种子后,丙二醛的含量和电解质外渗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氮离子注入剂量在3×1016ions/cm2-9×1016ions/cm2下,仿栗种子中MDA含量、电解质外渗率相对于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在9×1016ions/cm2剂量下,MDA含量最低,此时电解质外渗率也最低,说明脂质过氧化作用被削弱。氮离子注入仿栗种子后随着剂量的增加,丙二醛的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说明离子注入起始阶段生物体自身修复系统发挥了作用,脂质过氧化作用被削弱。但随着离子剂量的增加,其含量呈现上升趋势,说明高剂量氮离子注入仿栗种子后,使膜的通透性增加,离子大量外渗,高剂量的氮离子注入破坏了细胞的调节能力,膜系统的正常功能被破坏,因而膜质过氧化产物积累。3.通过正交设计进行盆栽施肥试验,确定4号N(500mg·盆-1)+P2O5(200mg·盆-1)+K20(500mg·盆-1)的处理组合对提高苗高最优,3号N(200mg·盆-1)+P2O5(1000mg·盆-1)+K20(1000mg·盆-1)的处理组合和8号N(1000mg·盆-1)+P2O5(500mg·盆-1)+K20(200mg·盆-1)的处理组合对提高地径最优,4号处理组合叶绿素含量增加幅度最大,SOD酶活性和CAT酶活性增加幅度最大,MDA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率在各个月份显着低于其他处理,说明4号处理对胁迫的适应能力较强,受胁迫较轻。4.不同配比施肥处理下,仿栗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在各个物候期均比对照高,随着物候期的进程,仿栗叶片内叶绿素含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各处理均在8月末达到峰值。同时叶绿素含量与保护酶活性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各个处理在测定时间内SOD活性与叶绿素含量均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性,这可能是因为在生长期,随着叶片的成熟和施肥的效用,光合能力加强,产生大量氧自由基,SOD酶活性提高使叶片免受自由基的损伤,二者表现正相关。而到了生长后期,叶片逐渐衰老,叶绿素含量下降,导致光合能力下降,SOD酶活性也因叶片损伤较多而活性大幅度下降从而表现出二者的正相关。5.不同配比施肥处理下,随着物候期的进程,仿栗叶片保护酶活性均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相似趋势,且在8月底达到峰值。不同配比施肥处理下,各处理在各月份MDA含量与电解质渗漏率规律相似,随着物候期的进程,仿栗幼苗MDA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率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但增加的程度在各个月份有所不同,这与外界环境和叶片衰老也有一定的关系。其中4号处理MDA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率在各个月份显着低于其他处理,说明4号处理对胁迫的适应能力较强,受胁迫较轻。

侯玉双[7](2006)在《氮钾配施对北沙参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4-2005年在莱阳市大夼镇三里庄村进行田间试验,选用精选的北沙参农家品种大红袍,系统研究了4个水平的氮肥和4个水平的钾肥配施对北沙参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探讨了北沙参高产、优质的最佳施肥量指标。主要结果如下:1.氮钾配施对北沙参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公顷施纯氮0-210kg的范围内,北沙参植株各形态指标和各部分干鲜重积累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地上部和地下部协调生长。但公顷施纯氮315kg条件下,北沙参植株地上部生长过旺,地下部生长相对滞后,出现徒长现象。适宜的氮钾配施可协调北沙参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长。2.氮钾配施对北沙参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适宜的氮钾配施可增加北沙参叶片叶绿素含量,促进北沙参植株的光合作用,增加光合积累产物,增强SPS和SS酶活性,为碳氮代谢提供充足的底物,从而促进根中多糖含量和根产量的提高。而施氮量过多则会降低北沙参叶片中的SPS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不利于地上部碳水化合物向根中的转移,导致北沙参根中SS活性和多糖含量降低,北沙参产量降低。3.氮钾配施对北沙参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在公顷施纯氮0-210kg、施氧化钾0-315kg范围内,随施氮量和施钾量的增加,北沙参产量增加,多糖和总皂甙含量也相应增加,品质提高。超过此范围的315kg/hm2的施氮处理条件下,产量以及多糖和总皂甙含量降低。氮钾配施可减缓过多氮肥对北沙参产量和品质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产量。本试验得出:当公顷施用氮肥214.77kg、钾肥203.79kg时,可获得北沙参最高产量为6698.40kg/hm2;当公顷施纯氮139.42kg、氧化钾315kg时,可获得北沙参最高多糖含量为35.32%;当公顷施纯氮159.15kg、氧化钾252.78kg时,可获得北沙参最高皂甙含量为2.80%。综合上述氮钾配施对北沙参产量、多糖含量和总皂甙含量的影响,认为公顷纯氮170 kg左右、施氧化钾260kg左右,是获得高产、优质北沙参的适宜施肥量指标。

晋小军[8](2005)在《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耐贮性的农艺措施及环境控制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马铃薯贮藏技术普遍落后,与国外相比,先进的设施恒温冷藏库应用很少,贮藏能力十分有限,仅用于个别企业和科研单位。生产上马铃薯窖藏腐烂率一般在20%以上,加之由于病虫害和种植技术等原因造成的田间腐烂,马铃薯损失量十分巨大。本研究立足甘肃省马铃薯生产实际,针对马铃薯窖藏腐烂这一生产亟待解决的难题,从品种选择、农艺措施、不同窖型等主要因素对马铃薯贮藏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综合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研究了不同农艺措施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提出了适合试验区的马铃薯高产农艺技术体系。通过对渭源主栽的5个马铃薯品种进行比较研究,筛选出了产量表现最好的脱毒品种陇薯3、4号,在覆膜条件下可达76538.25kg/hm2,比对照增产62.64%和68.13%。应运二次回归饱和—D最优设计,确立了三种主要肥料与马铃薯产量间的拟合方程,得出在该试验区的最优施肥方案为:农家肥98863.64kg/hm2、氮(N)60.426kg/hm2、磷(p2O5)57.17kg/hm2时,产量可达74173.2 kg/hm2;引入钾肥因子后,最佳施肥量为在氮(N)110.4 kg/hm2、磷(P2O5)90.5792 kg/hm2、钾(K2O)105.6407kg/hm2时,产量水平最高。2、研究了不同农艺措施对马铃薯耐贮性的影响,为防治马铃薯窖藏腐烂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技术指标。比较了渭源主栽的马铃薯品种的耐贮性,结果表明当地最耐贮藏的品种为脱毒品种抗疫白,其次为渭薯8号、陇薯4号。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对马铃薯耐贮性影响差异不显着。通过方程拟合,确立的最佳耐贮性施肥量为农家肥96402.975 kg/hm2、氮(N)61.228 kg/hm2、磷(P2O5)47.511 kg/hm2时,且在砖石窖贮藏效果最好;在农家土窖中则为氮(N)127.5 kg/hm2、磷(P2O5)78.9657 kg/hm2、钾(K2O)75.9726 kg/hm2。3、通过研究我省马铃薯产区的主要窖型,筛选出了最适合马铃薯窖藏的窖型及调控窖内微环境的主要技术指标。确定了最适合试验区的贮藏窖为砖石窖,耐贮性可达88.82%,其次为农家土窖,以水泥窖窖藏效果最差。调控窖内微环境的主要技术指标是:温度范围为9℃—2℃,相对湿度最优值为89.5%、CO2浓度为503.2ppm左右时,贮藏效果最佳。4、通过上述研究,优化集成了一套可操作性强的马铃薯高产耐贮藏技术体系,并制定出了技术操作规程。应用后马铃薯耐贮性可达85%以上,腐烂率控制在5%以下,对贫困地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于亚军[9](2005)在《北方旱作农田水肥高效利用调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水分亏缺和肥力低下是制约我国北方旱作农田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两大主要因素。因此,实施旱作农田水肥高效利用的合理调控,是实现旱作农区粮食高产稳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证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回顾世界旱作农区特别是我国北方旱作农田水肥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当前水肥调控技术研究的主要成就,并指出仍需致力的研究领域和方向。通过在宁南设置水肥调控试验,研究了合理水肥耦合运筹提高当地大田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技术措施。同时,总结整理北方旱作农田主要作物“以肥调水”高效施肥技术。在此基础上,探索制定了我国北方不同类型旱作农田水肥调控技术规程。通过水肥调控技术总结集成同时选取典型旱作农区开展试验研究,初步得到的结论如下: 1 水肥高效利用调控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状况当前,水肥调控技术研究主要以不同技术对作物生产的调控效应和不同作物水肥高效调控技术开发为中心展开,在技术的集成组装方面研究较少,因而难以实现对旱作农田作物水肥高效利用的联合调控。为了快速提高低肥力农田生产力水平和保证高产农田生产可持续发展,将传统旱作农业技术与现代水肥高效调控技术相结合,组装成现代水肥调控技术体系,以此指导旱作农田生产已是实现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2 宁南水肥调控试验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1)降雨平水年型谷子高产施肥技术施肥对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效应存在阈值反应。春谷子生育期降雨平水年型(生育期降水量206.7mm),施肥量为N 90kg/hm2 、P2O5 81kg/hm2时,谷子产量和WUE 最高,分别达到2394.0 kg/hm2和7.28 kg/(mm·hm2),分别较不施肥(CK)提高53.9%和51.4%。(2) 两种降雨年型马铃薯高产、高效施肥技术马铃薯在歉水年(生育期降雨量224.5mm)型得益于较高的播前土壤水分,使相同施肥水平下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与降雨平水年型(生育期降雨量285.0mm)达到基本相当的水平。两种年型均以N120kg/hm2 、P2O5 48 kg/hm2的施肥水平薯块商品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最高,产量分别为20097.0 kg/hm2和22834.5 kg/hm2,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为65.25 kg/(mm·hm2)和66.13 kg/(mm·hm2)。同时。施肥

安英[10](2005)在《当归高产优质高效栽培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文中研究指明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当归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主要影响因子(种植密度及氮、磷、钾用量)与产量、效益等构成群体生产力性状的主次关系。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在高寒阴湿地区栽培,鲜归产量高于9750kg/hm2;质量达到挥发油高于1.0%、多糖高于15.0%、70%乙醇浸出物高于59%、阿魏酸高于0.1%的优质标准;纯收益大于12000元/hm2的农艺组合是:栽植密度112200~132900株/hm2,施N量:207.15~309.45kg/hm2,施P2O5量:93.45~133.95kg/hm2,施K2O量:46.65~60.00kg/hm2。措施中心值是:密度124425株/hm2,施N:253.2kg/hm2,施P2O5:112.2kg/hm2,施K2O:52.2kg/hm2,N:P2O5:K2O约等于1:0.44:0.21。(2)在当地农田生态条件下,求得的最高产量密度是10.92万株/hm2,且10.5万株/hm2的处理经济效益最高,效益比最佳。(3)经生产实践验证,通过数学模型研究,总结提出了当归高产优质高效的平衡施肥技术措施。每公顷施纯氮255kg,五氧化二磷135kg,氧化钾60kg,比对照增产55.6%,特一等归出成率提高9.2%,当归头出成率提高6.1%,每公顷纯收益达9791.1元。无麻口病株率提高2.7%。在当归生产中具有较稳定的增产效果。该套农艺组合方案,在当归生产中具有较稳定的增产效果,在同类地区的当归高效栽培中可以推广应用。

二、氮磷钾配施对高寒阴湿区地膜玉米的效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氮磷钾配施对高寒阴湿区地膜玉米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仿栗种苗生理特性及扦插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概述
    1.1 仿栗形态特征及特性
        1.1.1 形态特征
        1.1.2 生物学特性
        1.1.3 经济利用
    1.2 杜英科植物特征
    1.3 国内杜英科植物研究
    1.4 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1.4.1 扦插繁殖的生根机理
        1.4.2 扦插繁殖的优点
        1.4.3 扦插繁殖的种类
        1.4.4 影响扦插成活的因素
    1.5 种子生理
        1.5.1 种子生理的研究历史
        1.5.2 酶活性的研究
    1.6 离子注入
        1.6.1 离子束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
        1.6.2 离子注入对种子生理的影响
    1.7 PEG处理对种子酶活性的影响
    1.8 赤霉素处理种子对种子生理影响的影响
    1.9 光合作用
    1.10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种子基本特性
    2.1 材料来源与测定方法
        2.1.1 种子来源
        2.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1.3 绘制吸水曲线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种子的形态特征
        2.2.2 种子物理指标现状
        2.2.3 种子的吸水特性
    2.3 小结
3 仿栗扦插繁殖技术及生根机理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采集及处理
        3.1.2 试验设计方法
        3.1.3 指标测定
    3.2 试验区及温室概况
    3.3 测定方法
        3.3.1 测定材料处理
        3.3.2 测定方法
        3.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扦插繁殖技术
        3.4.2 扦插繁殖机理
        3.4.3 扦插繁殖的解剖学特征
4 仿栗种子离子注入与生理的关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离子处理方法
        4.1.3 抗氧化物酶的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离子注入剂量与仿栗种子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4.2.2 离子注入剂量与仿栗种子POD活性
        4.2.3 离子注入与仿栗种子MDA含量
        4.2.4 离子注入与种子SOD活性
        4.2.5 离子注入剂量与仿栗种子电导率
        4.2.6 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5 仿栗苗期施肥对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5.1.2 测定内容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处理施肥对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5.2.2 施肥处理与幼苗生理特性
        5.2.3 幼苗生长特性与生理特性的动态变化
    5.3 小结
        5.3.1 施肥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5.3.2 施肥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3.3 施肥与保护酶活性
        5.3.4 施肥与膜系统损伤的关系
        5.3.5 叶绿素含量与保护酶活性的相关性比较
6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状况
        1.2.1 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2.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研究进展
        1.3.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因素
        1.3.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3.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养分元素配伍与效应
        1.3.4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增效技术研究
        1.3.5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的增产效果与环境效应
        1.3.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工业化实现
        1.3.7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技术发展趋势
    1.4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3.1 研究方法
        2.3.2 参数获取与数据来源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3.1 引言
    3.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与方法
        3.2.1 配方依据
        3.2.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
    3.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施肥量模型参数的确定
        3.3.1 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
        3.3.2 环境养分输入量
        3.3.3 肥料养分损失率
        3.3.4 矫正参数的确定
    3.4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3.4.1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原则与方法
        3.4.2 区域农田作物施肥配方区划的确定
        3.4.3 区域农田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确定
    3.5 模型评价
    3.6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1 引言
    4.2 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4.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4.1 区域小麦施肥量确定
        4.4.2 区域小麦施肥量验证
        4.4.3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4.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1 引言
    5.2 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5.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5.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4.1 区域玉米施肥量确定
        5.4.2 区域玉米施肥量验证
        5.4.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5.4.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1 引言
    6.2 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6.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6.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4.1 区域水稻施肥量确定
        6.4.2 区域水稻施肥量验证
        6.4.3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6.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6.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1 引言
    7.2 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7.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7.4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4.1 区域马铃薯施肥量确定
        7.4.2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7.4.3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7.5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1 引言
    8.2 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8.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8.4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4.1 区域油菜施肥量确定
        8.4.2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8.4.3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8.5 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1 引言
    9.2 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9.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9.4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4.1 区域棉花施肥量确定
        9.4.2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9.4.3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9.5 小结与讨论
第十章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1 引言
    10.2 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0.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0.4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4.1 区域花生施肥量确定
        10.4.2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0.4.3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0.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一章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1 引言
    11.2 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1.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1.4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4.1 区域大豆施肥量确定
        11.4.2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1.4.3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1.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12.1 主要结论
        12.1.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2.1.2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5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6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7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8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9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据来源
    附录2 作物统计数据
    附录3 长期施肥试验基本概况
    附录4 土壤养分统计分析
    附录5 小麦、玉米、水稻各地区肥料施用量
    附录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附录7 农业部小麦、玉米、水稻施肥建议
致谢
作者简介

(3)春玉米产量年际变化影响因素及施肥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世界玉米的发展概况
        1.2.2 我国玉米的生产概况
        1.2.3 我国氮、磷、钾肥的使用情况
        1.2.4 玉米的需肥特性
        1.2.5 氮磷钾肥的生理作用
        1.2.6 氮、磷、钾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2.7 我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进展
        1.2.8 植物营养诊断技术
        1.2.9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自然情况
    2.2 供试材料
        2.2.1 供试玉米品种
        2.2.2 供试肥料
    2.3 试验设计
        2.3.1 试验方案
        2.3.2 试验操作
        2.3.3 试验测定项目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影响春玉米产量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1.1 降雨量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3.1.2 坡位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3.1.3 施氮肥量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3.2 氮磷钾配施对不同年份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3.2.1 氮磷钾配施对百粒重的影响
        3.2.2 氮磷钾配施对穗粒数的影响
        3.2.3 氮磷钾配施对穗长的影响
        3.2.4 氮磷钾配施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3.3 氮磷钾配施对春玉米氮素、磷素、钾素吸收及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3.1 氮磷钾配施对春玉米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3.3.2 氮磷钾配施对春玉米磷素积累量的影响
        3.3.3 氮磷钾配施对春玉米钾素积累量的影响
        3.3.4 氮磷钾配施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4 玉米的植物营养诊断
        3.4.1 氮磷钾配施对春玉米SPAD 值的影响
        3.4.2 叶绿素仪读数与产量的关系
    3.5 春玉米氮磷钾肥最佳施用量的确定
        3.5.1 肥料效应函数得出的最佳施肥量
        3.5.2 利用直线加平台方法确定施肥量
        3.5.3 确定最佳推荐施肥量
        3.5.4 不同年份试验数据求解的推荐施肥量差异
    3.6 不同年份肥料的利用率
        3.6.1 肥料吸收利用率
        3.6.2 肥料农学利用率
4. 讨论
    4.1 水分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4.2 最佳施肥量的差异性
    4.3 SPAD 值测定中的问题
5. 结论
    5.1 最佳氮磷钾肥施用量的确定
    5.2 SPAD 值与春玉米施肥量及其产量之间的关系
    5.3 影响春玉米产量的因素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超高产春玉米氮磷营养特性及养分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美国玉米超高产现状
        1.2.2 中国玉米超高产现状
        1.2.3 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
        1.2.4 玉米产量与产量构成
        1.2.5 玉米生物产量形成
        1.2.6 玉米营养规律
        1.2.7 玉米施肥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超高产春玉米经济产量及生物产量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取样方法及时期
        2.1.4 测试项目及方法
        2.1.5 数据统计分析与相关计算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超高产春玉米经济产量特性研究
        2.2.2 超高产春玉米生物产量特性研究
    2.3 讨论
        2.3.1 超高产春玉米经济产量特性
        2.3.2 超高产春玉米生物产量特性
    2.4 结论
第三章 超高产春玉米氮素营养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取样方法及时期
        3.1.4 测试项目及方法
        3.1.5 数据统计分析与相关计算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超高产春玉米植株氮素吸收积累特性研究
        3.2.2 超高产春玉米各器官氮素营养特性研究
    3.3 讨论
        3.3.1 超高产春玉米植株氮素积累特性
        3.3.2 超高产春玉米各器官氮素营养特性
    3.4 结论
第四章 超高产春玉米磷素营养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取样方法及时期
        4.1.4 测试项目及方法
        4.1.5 数据统计分析与相关计算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超高产春玉米植株磷素吸收积累特性
        4.2.2 超高产春玉米各器官磷素营养特性
    4.3 讨论
        4.3.1 超高产春玉米植株磷素吸收积累特性
        4.3.2 超高产春玉米各器官磷素营养特性
    4.4 结论
第五章 超高产春玉米养分调控技术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试项目及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超高产春玉米氮素营养调控技术研究
        5.2.2 超高产春玉米磷素营养调控技术研究
        5.2.3 超高产春玉米钾素营养调控技术研究
    5.3 讨论
        5.3.1 氮肥施用对春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5.3.2 磷肥施用对春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5.3.3 钾肥施用对春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5.3.4 超高产春玉米养分调控技术
    5.4 结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存在问题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问题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仿栗种子与幼苗生理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仿栗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习性
    1.2 仿栗研究现状
    1.3 低能离子束的生物效应研究
        1.3.1 低能离子束的研究进展
        1.3.2 离子注入对种子生理的影响
    1.4 养分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4.1 氮素的营养及代谢作用
        1.4.2 磷素的营养及代谢作用
        1.4.3 钾素的营养及代谢作用
        1.4.4 植物吸收氮、磷、钾之间的关系
    1.5 植物体内保护酶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种子基本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种子来源
        2.1.2 测定指标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仿栗种子的形态特征
        2.2.2 仿栗种子各项物理指标
        2.2.3 仿栗种子吸水特性
    2.3 小结
3 离子注入对仿栗种子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处理方法
        3.1.3 生理指标的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离子注入剂量对仿栗种子POD活性的影响
        3.2.2 不同离子注入剂量对仿栗种子CAT活性的影响
        3.2.3 不同离子注入剂量对仿栗种子SOD活性的影响
        3.2.4 不同离子注入剂量对仿栗种子MDA含量的影响
        3.2.5 不同离子注入剂量对仿栗种子电导率的影响
        3.2.6 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3.3 小结
4 施肥处理对苗期仿栗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4.1.2 试验内容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处理对仿栗生长的影响
        4.2.2 生长期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分析
    4.3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7)氮钾配施对北沙参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供试材料
    2. 试验设计
    3. 测定项目和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氮钾配施对北沙参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
        1.1 氮钾配施处理对北沙参株高的影响
        1.2 氮钾配施对北沙参叶面积的影响
        1.3 氮钾配施对北沙参根长的影响
    2. 氮钾配施对北沙参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1 北沙参植株各组分干鲜重的积累
        2.2 氮钾配施对地上部与地下部物质积累的影响
    3. 不同氮钾配施对北沙参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1 不同氮钾配施对北沙参氮代谢的影响
        3.1.1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2 对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影响
        3.1.3 对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1.4 对根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1.5 对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1.6 不同氮钾配施对北沙参叶柄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1.7 不同氮钾配施对北沙参根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2 不同氮钾配施对北沙参碳代谢的影响
        3.2.1 对SPS 活性的影响
        3.2.2 对SS 活性的影响
        3.2.3 对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2.4 对叶柄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2.5 对根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2.6 对叶片中淀粉含量的影响
        3.2.7 对叶柄中淀粉含量的影响
        3.2.8 不同氮钾配施对北沙参根中淀粉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氮钾配施对北沙参衰老指标的影响
        3.3.1 对SOD 酶活性的影响
        3.3.2 对POD 酶活性的影响
        3.3.3 对MDA 含量的影响
    4 北沙参植株内氮素、磷素、钾素的积累动态
        4.1 北沙参植株内氮素的积累动态
        4.1.1 叶片中氮素的积累动态
        4.1.2 叶柄中氮素的积累动态
        4.1.3 根中氮素的积累动态
        4.2 北沙参植株内磷素的积累动态
        4.2.1 叶片中磷素的积累动态
        4.2.2 叶柄中磷素的积累动态
        4.2.3 根中磷素的积累动态
        4.3 北沙参植株内钾素的积累动态
        4.3.1 叶片中钾素的积累动态
        4.3.2 叶柄中钾素的积累动态
        4.3.3 根中钾素的积累动态
    5 不同氮钾配施对北沙参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5.1 对北沙参产量的影响
        5.2 对北沙参品质的影响
        5.2.1 对北沙参根中多糖含量的影响
        5.2.2 对总皂甙含量的影响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组意见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8)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耐贮性的农艺措施及环境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国内外马铃薯生产及窖藏究述评
    1.1 国内外马铃薯生产研究进展
        1.1.1 国外马铃薯生产研究进展
        1.1.2 国内马铃薯生产研究进展
    1.2 马铃薯窖藏现状与产业发展
        1.2.1 国外马铃薯窖藏研究现状与产业发展
        1.2.2 国内马铃薯窖藏研究进展与进展
    1.3 我国与国外同类研究的比较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设计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内容
    2.3 试验概况
    2.4 试验设计与操作方法
        2.4.1 不同肥力因素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2.4.2 不同品种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2.4.3 不同品种对马铃薯耐贮性的影响
        2.4.4 不同肥料配施对马铃薯耐贮性的影响
第三章 农艺措施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3.1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3.1.1 地膜覆盖对马铃薯生育期的影响
        3.1.2 地膜覆盖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3.2 脱毒种薯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3.3 农家肥与氮磷配施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3.3.1 试验结果统计与数学回归模型的确定
        3.3.2 鲜薯产量模型的解析
        3.3.3 产量寻优
        3.3.4 高产模型的最优分析
    3.4 氮磷钾配施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3.4.1 试验结果及回归模型确定
        3.4.2 独立效应分析
        3.4.3 交互作用分析
        3.4.4 模拟寻优和频次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农艺措施对马铃薯耐贮性的影响
    4.1 不同品种间耐贮性效果分析
    4.2 地膜覆盖栽培对马铃薯耐贮性的影响
    4.3 农家肥与氮磷配施对马铃薯耐贮性的影响
        4.3.1 砖石耐贮性结果及回归模型的确定
        4.3.2 独立因互效应分析
        4.3.3 交互效应分析
        4.3.4 模拟寻优和频数分析
        4.3.5 水泥窖耐贮性结果及回归模型确定
        4.3.6 独立因互效应分析
        4.3.7 交互效应分析
        4.3.8 模拟寻优和频数分析
    4.4 氮磷钾肥配施对马铃薯耐贮性的影响
        4.4.1 试验结果及回归模型确定
        4.4.2 各因素独立效应分析
        4.4.3 交互作用分析
        4.4.4 模拟寻优和频次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提高马铃薯耐贮性的环境控制措施
    5.1 不同窖型对马铃薯耐贮性的影响
    5.2 窖内环境状况对马铃薯耐贮性的影响
        5.2.1.不同窖型对窖内温度的影响
        5.2.2 不同窖型对窖内湿度的影响
        5.2.3 不同窖型对窖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第六章 推广应用及效益分析
    6.1 提高马铃薯耐贮性的农艺措施和环境调控技术操作规程
    6.2 经济效益分析
    6.3 推广应用前景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9)北方旱作农田水肥高效利用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综述
    1.1 世界旱作农区及旱农技术发展概况
        1.1.1 世界旱作农区的面积及分布范围
        1.1.2 发展旱农技术对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1.1.2.1 发展旱作农业技术是满足人类对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必然要求
        1.1.2.2 发展旱作农业技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2 世界旱作农业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1.2.1 美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1.2.2 澳大利亚的粮草轮作持续农业发展技术
        1.2.3 以色列的旱地集约用水技术
        1.2.4 印度的集雨旱作农业技术
    1.3 我国北方旱作农田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发展状况
        1.3.1 我国北方旱作农田面积及分布范围
        1.3.2 我国北方旱作农田水肥高效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1.3.2.1 地面覆盖种植技术
        1.3.2.2 微集水种植技术
        1.3.2.3 保护性耕作技术
        1.3.2.4 集雨节灌技术
        1.3.2.5 农田合理施肥技术
        1.3.2.6 作物有限灌溉技术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宁南水肥调控试验研究
    2.1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2.1 谷子和马铃薯施肥梯度试验
        2.1.2.2 谷子水肥调控微区试验
        2.1.3 试验数据测定及处理方法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施肥对作物增产增收和水分调控效应
        2.2.1.1 施肥对旱地谷子株高和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
        2.2.1.2 施肥对谷子的增产效应
        2.2.1.3 施肥对马铃薯的增产效应
        2.2.1.4 施肥对谷子和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2.1.5 施肥对马铃薯的增收效应
        2.2.1.6 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光合特性的影响
        2.2.2 不同水肥条件对旱地谷子产量、WUE 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2.2.2.1 不同水肥条件对谷子抽穗期0~200cm 土层贮水量的影响
        2.2.2.2 不同水肥条件对旱地谷子产量和水分利用率(WUE)的影响
        2.2.2.3 不同水肥条件对谷子旗叶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的影响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降雨平水年型,施肥对谷子产量和 WUE 的提高效应
        2.3.2 两种降雨年型施肥对马铃薯产量、WUE 及经济效益提高效应
        2.3.2.1 歉水年型施肥对马铃薯功能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2.3.2.2 两种降雨年型施肥对马铃薯产量和 WUE 的提高效应
        2.3.2.3 两种降雨年型施肥对马铃薯经济效益的影响
        2.3.3 不同水肥条件对谷子产量、WUE 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2.3.3.1 不同水肥条件对谷子产量和 WUE 的影响
        2.3.3.2 不同水肥条件对谷子旗叶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影响
第三章 北方旱作农田主要作物“以肥调水”高效施肥技术
    3.1 冬小麦高效施肥技术
        3.1.1 主要栽培区域及生产现状
        3.1.2 不同栽培区高效施肥方案
    3.2 春小麦高效施肥技术
        3.2.1 主要栽培区域及生产状况
        3.2.2 不同栽培区高效施肥方案
    3.3 春玉米高效施肥技术
        3.3.1 主要栽培区域及生产状况
        3.3.2 不同栽培区高效施肥方案
    3.4 春谷子高效施肥技术
        3.4.1 主要栽培区域及生产状况
        3.4.2 不同栽培区高效施肥方案
    3.5 马铃薯高效施肥技术
        3.5.1 主要栽培区域及生产状况
        3.5.2 不同栽培区高效施肥方案
    3.6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类型区主要作物水肥调控技术规程
    4.1 合理施肥和节水补灌是北方旱作农田水肥调控的主要技术
    4.2 半湿润偏旱区主要作物水肥调控技术规程
        4.2.1 冬小麦水肥调控技术规程
        4.2.1.1 选用高水分利用效率(WUE)作物品种
        4.2.1.2 实施“量水施肥”,发挥“以肥调水”的作用
        4.2.1.3 采用高效栽培技术,提高有限降水的利用效率
        4.2.1.4 高产田实施节水补灌,实现产量可持续提高
        4.2.2 春玉米水肥调控技术规程
        4.2.2.1 合理密植,提高群体产量
        4.2.2.2 依据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4.2.2.3 采用高效种植方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4.2.2.4 高产田合理补灌保证产量稳定提高
    4.3 半干旱地区主要作物水肥调控技术规程
        4.3.1 春小麦水肥调控技术规程
        4.3.1.1 深耕镇压,蓄水纳墒
        4.3.1.2 合理施肥,实现高产高效
        4.3.1.3 节水补灌,大幅提高产量
        4.3.2 春谷子水肥调控技术规程
        4.3.2.1 合理增加施肥,实现低产田谷子高产
        4.3.2.2 采用膜侧沟播栽培技术,改善谷子生长发育条件
        4.3.2.3 合理补灌,降低歉水年型绝产的风险
        4.3.3 马铃薯水肥调控技术规程
        4.3.3.1 注重种薯的选择及播前处理,奠定马铃薯高产的基础
        4.3.3.2 氮磷钾合理配施,促进马铃薯高产
        4.3.3.3 采用地膜栽培技术,改善马铃薯生长的水、热条件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当归高产优质高效栽培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当归的药用价值及栽培历史
    1.2 甘肃发展当归生产的优势
    1.3 当归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生长抑制剂对当归抽薹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1.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当归产量、抽薹、纯收益影响的研究
        1.4.3 当归的化学成分研究
        1.4.4 当归的药理作用研究
        1.4.5 当归的栽培学研究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基本情况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2.1 密度、氮、磷、钾综合效应试验
        2.2.2 种植密度对当归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
        2.2.3 平衡施肥增产效果研究
第3章 密度与施肥对当归产质量及其主要性状的影响
    3.1 密度对当归产量的影响
    3.2 密度对当归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3.3 施肥对当归质量的影响
    3.4 平衡施肥对当归产量的影响
    3.5 平衡施肥对当归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第4章 当归优质高效栽培数学模型的建立与解析
    4.1 试验结果及回归数学模型
        4.1.1 试验结果
        4.1.2 回归数学模型
    4.2 产量回归模型的解析
    4.3 产量构成因素模型的解析
        4.3.1 对产量的影响
        4.3.2 对归头产量的效应
        4.3.3 对单株根重的影响
        4.3.4 对抽薹率和麻口病发病率的影响
    4.4 施肥对当归质量影响的解析
    4.5 农艺方案寻优
        4.5.1 鲜归产量高于9750 kg/hm~2的组合寻优
        4.5.2 每公顷纯收益≥12000元的农艺综合方案寻优
第5章 当归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5.1 当归种植的适宜条件
    5.2 示范推广情况
    5.3 示范推广的关键技术
        5.3.1 选地、整地
        5.3.2 繁殖方式
        5.3.3 田间管理
        5.3.4 病虫害防治
    5.4 采收与加工
    5.5 留种技术
    5.6 覆膜斜栽技术
        5.6.1 适期栽植
        5.6.2 覆膜栽植
        5.6.3 合理密植
        5.6.4 田间管理
        5.6.5 及时采收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历

四、氮磷钾配施对高寒阴湿区地膜玉米的效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仿栗种苗生理特性及扦插繁殖技术研究[D]. 欧日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12)
  • [2]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D]. 车升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9)
  • [3]春玉米产量年际变化影响因素及施肥对策[D]. 李莎. 东北农业大学, 2011(04)
  • [4]超高产春玉米氮磷营养特性及养分调控技术研究[D]. 曹国军. 吉林农业大学, 2011(01)
  • [5]西北半干旱地区氮磷配施对春玉米品质的影响[J]. 董煚,王雁敏. 甘肃农业科技, 2009(07)
  • [6]仿栗种子与幼苗生理学特性研究[D]. 陆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02)
  • [7]氮钾配施对北沙参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研究[D]. 侯玉双. 莱阳农学院, 2006(09)
  • [8]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耐贮性的农艺措施及环境控制技术[D]. 晋小军. 甘肃农业大学, 2005(10)
  • [9]北方旱作农田水肥高效利用调控技术研究[D]. 于亚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2)
  • [10]当归高产优质高效栽培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D]. 安英. 甘肃农业大学, 2005(10)

标签:;  ;  ;  

高寒阴湿区氮磷钾配施对地膜玉米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